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

第1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观摩 调整 实践

去年我有幸参加福建省“审美与快乐” 幼儿音乐教育课题研讨会公开示范观摩活动,学习后结合本园音乐课题《增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在园本实践中力求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下面以大班节奏活动《快乐的一天》为例加以说明。

一、立足现场观摩,及时进行思考互动

不少教师在外出观摩学习过程中,专注于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全都记下来。这样只顾记录,却没有时间进行及时的思考,其效果是不理想的。正确的方法是:观摩时既注重“倾听”也深入“思考”,从而减少“记录”与“交流”,也就是首先要认真倾听执教者怎么教,重点是否突出,教学语言是否简炼等,然后摘要一些简单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思考之中。活动结束后,要充分发挥一同参加观摩同行的资源,相互沟通自想法,探讨并解决观摩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从中剖析观摩活动的亮点与不足,这种分析与互动让大家都能敞开心扉,发表各自独特的见解,及时有效解决心中的困惑,为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教学实践进行参照与反思。

二、研讨促进整改,努力在实践中迁移

观摩活动结束后,积极开展观摩后的研讨活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好机会,以利于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转化为自己适宜的教育行为。因此,研讨后应根据本地域特点、结合本班孩子能力发展水平,对观摩活动方案进行整改,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验证,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真正感受执教老师的用心良苦,才能领悟活动的精彩,也才能真正将观摩者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在众多的观摩活动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迁移于自身实践的,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特长、幼儿年龄特征、幼儿园现实条件等选择适合进一步实践与研讨的优秀教学内容,于是我选择了音乐研讨会漳州老师带来的大班节奏活动《快乐的一天》。首先,这首“奥地利风格圆舞曲” 曲调明朗欢快,节奏感强,特别是在A段部分的行进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动起来,容易激发幼儿兴趣。其次,我班开展的子课题是《浅谈大班幼儿节奏乐教学新策略》,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本班幼儿节奏乐常规较好,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的经验相当丰富,尤其是节奏感也比较强,具有开展这一活动的基础。第三,这位开课老师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充分体现让节奏活动从生活中来到音乐中去的理念,能充分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各种音乐能力,这些教学技巧正是我们一线教师有待提高与学习的。

(一) 用心调整活动方案

确定音乐实践内容后,就要对原观摩研讨的方案进行调整与创新了,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师自身条件等多方面情况不同,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原来的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与创新,调整原方案设计,使之更具有效性。

1、 发挥集体聪明智慧

调整前,我充分发挥课题组集体的智慧,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彻底的分析与研讨,对作品的节拍、音乐的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乐曲结构及节奏特点,同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和性质所表达的音乐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音乐作品的基本信息传递给孩子。

2、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皮亚杰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是在旧经验的基础建构新知识的。因此再优秀的案例也不能按部就搬开展实践活动,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基础,对原方案流程进行调整。那么,在开展活动之前,我通过谈话了解到:由于经常开展节奏乐活动,对打击乐器沙球、响板、双响筒等已不太感兴趣了,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创新,提到如果能用其他材料来替代乐器,也许更有吸引力,同时开展节奏乐活动,最好要有一个指挥,这样就更加生动,而幼儿的这些需求则观摩活动没有体现的。

3、 多种渠道丰富经验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丰富幼儿经验。

首先,在区域活动期间,在“探索发现区”投放不同的豆类和花生,还有塑料瓶子,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制造声响,从中发现不同装置的不同音响效果,然后在“音乐区”提供常规的节奏卡和图谱打击乐器外,提供幼儿在探索发现区亲自制作“乐器”,因为这是孩子们感受音乐、探索节奏的乐园,为开展节奏乐做铺垫。

其次,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并体验节奏,我选择幼儿熟悉、节奏感强的歌曲《洗手帕》,运用本次学习的奥尔夫 “声势训练” 教学法,事先专门组织一次节奏训练。启发幼儿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弹舌等多种声势进行伴奏,让幼儿在身心参与其乐无穷中感受音乐节奏,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理解去表达创造,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

(三)巧妙确定活动方案

在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后,根据本班幼儿的表现及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认真思考可运用教学策略和可借鉴的观摩经验,调整原方案,设计自我实践教学新方案:1、原方案中用竹筒、竹板、响板、双响筒为乐器,根据孩子们提出的,用自制的瓶子来替代。2、原来第一环节中幼儿看图谱跟着音乐,将小手从膝盖伸到头顶,调整为:幼儿看图谱跟着音乐,运用“声势”引导幼儿大胆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使幼儿获得更深的体验,并大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四)努力实践教学活动

确定新的活动方案后,就要进行实践教学了,我邀请园领导及课题组、曾经观摩过原活动的教师一起来观摩自己的教学活动。由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充分,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主动,尤其是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并运用语言、动作、为乐曲伴奏,使幼儿在自主、快乐地学习中感受音乐的快乐,最后《照镜子》游戏起到画龙点眼的效果!

三、及时全面反思,再次跟进实践

实践教学之后,我及时反思自己的活动并寻找原来执教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并进一步反思造成不同的原因,通过回放自己教学过程的DV,与原来活动的DV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在“导”与“教”的时间比例上失衡,由于过分关注“X X ― X X ” 和“X X X X X ―”这两种节奏为音乐伴奏,造成幼儿过多地模仿,鼓励迁移已有经验创造的比例太少,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反思后由参加两次观摩活动的教师,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两次活动进行比较,并提出适宜的建议,她们认为:调整后的活动幼儿用自制有声响的材料为乐曲伴奏,幼儿兴趣更高,但存在不足:音响效果比较接近,听起来好象就一种乐器,建议1、再次尝试不同材料、不同装置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2、同时提供沙球、双响筒、响板、自制乐器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比较适合乐曲风格的乐器,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调整后运用“声势” 法让幼儿感受音乐,比原来方案来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也乐于表现。在自己的反思及听取观摩者的建议之后,我决定再次调整方案进行再实践,效果显得更加理想。

总之,通过观摩学习,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实践内容,调整活动方案,大胆进行实践,并在同伴互助下对比反思修正,再次跟进实践。既在“学习――调整――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循环反复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到的观摩活动的成功设计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积极内化,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智慧,使自己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第2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一、初试锋芒

两位体育教师面对的是比自己原来所熟悉的教育对象年龄小得多的幼儿,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中学来的H老师看到幼儿园操场就傻眼了:“太小了,这是操场吗?怎么活动得开?”看到大班幼儿那么娇小,更是有些发懵。而Z老师在小学带的是高年级,他也觉得不适应。因此,我们决定花一个月的时间先让他们跟班熟悉幼儿,了解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形成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请男教师回去备课。再过来与我园大班教师一起讨论和修改活动方案。

Z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练习跑和跳。我们看了他的活动方案后发现,他的教学方法比较直接、单一,更适合小学生。于是,我们建议他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Z老师深受启发,提出可以让幼儿模仿各种动物来练习奔跑、跳跃。到了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时,Z老师拿来了青蛙等好几种纸折动物,他一会儿拿“动物”演示,一会儿自己示范,教得满头大汗:“小朋友看看,青蛙怎么跳的?”“大象走路是很笨重的,把你们的腿伸直了走,‘长鼻子’甩起来!”“小兔子一蹦一跳多可爱!小兔子,你们的耳朵呢?”孩子们虽说很兴奋,但你说你的,我玩我的,整个过程比较混乱,活动目标并没有达成。观摩活动之后我们进行了反思:中小学男教师来带幼儿园的活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虽然活动方案像那么回事了,但显然对困难估计不足,对幼儿特点的把握也不够准确。于是,我们一起就这个活动进行了研讨:首先,需不需要那么多纸折动物?我们认为,这个活动中教具的作用是激发幼儿兴趣,起导入作用,教具过多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活动偏离目标。其次,用纸折动物演示动作有必要吗?学习动作可能还是通过教师的形体示范才能让幼儿看得更清楚,把握得更准确。第三,活动目标明确吗?内容有针对性吗?本是练习跑、跳动作,却又加入了学大象走路等内容,容量太大了。通过研讨,Z老师对活动方案作了修改,第二次教学就顺利多了。

经过几次实践、研讨,男教师们也有了更多思考,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他们不但学女教师送幼儿卡通贴纸以示鼓励,还有自己的一套鼓励方式:抱着幼儿,把他们高高举起来,逗得他们咯咯地笑。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男教师保留他们原有的教学风格,不过多地用我们的标准去约束他们,以免他们被我们同化,失去阳刚本色。我们觉得,只要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能保证幼儿的安全,且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要小学化就可以了。

二、渐入佳境

一段时间后,我们也尝试请小学音乐教师来参与大班的教学活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尽管这位教师在声乐方面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他比较注重教孩子怎么唱,忽视孩子的体验过程,且舞蹈表现能力较为欠缺。我们不禁思考:如果男教师来幼儿园做的事女教师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那还用得着这样大费周章吗?那么,让男教师做什么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呢?

在一次体育活动中,H老师秀了一下他的篮球技巧,他帅气的运球动作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欢呼,也让女教师们惊叹不已。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树人小学的W老师拿来了酒精灯等仪器,为幼儿演示了“水的三态变化”实验,还给他们讲其中的科学道理,孩子们都兴致勃勃。这两个活动让我们眼睛一亮,也触发了我们对男教师定位问题的重新思考:要请男教师做那些女教师不擅长的事,发挥他们的强项,与女教师形成优势互补,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男教师的加盟也对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如,Z老师和H老师都提出,幼儿园玩的球都轻飘飘的,没有挑战性,能否试着让幼儿玩真正的篮球、足球?我们有些担忧:一直以来幼儿玩的都是小皮球,换成大球幼儿的能力行吗?两位男教师一致说:“孩子们行的。”换成大球后,幼儿兴奋不已,不仅活动强度增大了,而且有了更多的挑战,他们都觉得很过瘾。又如,W老师提出,可以让幼儿分组,亲自尝试用酒精灯做实验,并提出幼儿在操作时,教师尽可能不要插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多数教师都提出异议:让幼儿玩火?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W老师则认为,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孩子们讲清楚操作方法,孩子们被有趣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就不会去玩火了,而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所获得的经验是最可贵的。于是,我们决定放手让孩子们试一试,结果发现孩子们在实验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一切都有条不紊。

几次活动下来,我们在反思:我们在设计活动时是不是过于谨小慎微,放弃了很多原本可以进行的活动?孩子们是不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变得胆小怯懦,做事婆婆妈妈、畏首畏尾的?而男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活动的挑战性,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他们的举手投足无不体现出一种阳刚之气,他们身上的自信、勇敢、乐观等品质也带给了幼儿有益的影响。

三、多方合作

中小学男教师在自己学校的教学任务已很繁重,入园参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次数有限,为了扩大幼儿的受益面,我们想到了“家长助教”这一招,即请常常因工作忙而在孩子教育中“缺席”的爸爸们来参与。我们贴出海报,进行“爸爸助教团”的海选,鼓励家长发挥各自特长为孩子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考虑到爸爸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师,我们就和他们一起讨论和设计活动,并采取“一次备课多次利用”的方式,在班级间轮流教学,以最大化地利用资源。

小班幼儿辰辰的爸爸是一位建筑师,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搭的房子碰一下就会倒,可我搭的房子从中间抽掉几根积木也不会倒!你们信不信?”他请孩子们和自己一起尝试,孩子们发现果然如此,他们好奇极了,和辰辰爸爸一起探究其中的奥妙,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些关于力的平衡的知识。

中班幼儿凯凯的爸爸是一位牙医。他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嘴里有几颗牙,不信你们自己数一数。”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凯凯爸爸还带来了一副牙齿模型,耐心地演示如何正确刷牙,让孩子们知道了怎样才能赶跑牙细菌。

托班孩子恪恪的爸爸是我园所在辖区派出所的副所长,他准备了安全教育的内容。第一次,他拿来了两幅红绿灯的图片为孩子们讲交通规则,谁知孩子们兴趣不大:第二次,他提前来园向教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又回家给儿子试讲,准备充分了才来。活动中他利用喜羊羊和灰太郎的故事形象地给孩子们讲述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不过下次到中大班去,教学方法又要换了。”他很认真地说。

大班幼儿东东的爸爸为难地对教师说,他很想加入“爸爸助教团”,但自己实在没什么特长,怎么办?我们就建议:“你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吗?不如就给小朋友们讲讲老北京胡同里的风土人情吧!”于是东东爸爸准备了很多照片,并精心制作了课件,操着一口京片子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拿来了冰糖葫芦分给孩子们。一轮活动下来,全园孩子都认识了他,他成了“明星爸爸”。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多孩子的爸爸都很感慨,他们认识到了自己也应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一份力,纷纷表示以后不再做“隐形爸爸”了。

此外,我们还尝试利用社区的男性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恪恪爸爸的支持下,我园和辖区派出所结成对子,邀请警察叔叔来上课。警察叔叔组织幼儿进行安全演习。告诉幼儿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找穿制服的人求助,还教幼儿如何拨打110报警。他们还组织幼儿进行队列训练,培养他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品质。今后我们还需继续挖掘可利用的社区资源,联合多方力量,为幼儿园的教育注入一股阳刚之气。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对“阳刚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认为,阳刚是一种代表乐观、开朗、勇敢、大气、坚强、进取的个性品质,它在男性身上有着集中的体现,但并不是说女教师就无法培养幼儿的阳刚之气。在当前幼儿园教师性别失衡问题尚无法立即解决的情况下,女教师也需为“阳刚教育”出一份力,有意识地将“阳刚教育”与现有课程资源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让幼儿学习面对挫折、应对挑战,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幼儿园需要男教师,就像孩子的生活中需要父亲一样。然而,我园在唯一的男教师离职后,一直都招不到让我们感到满意的男教师。当我看到与幼儿园一墙之隔的树人小学和拱宸中学进进出出有好几位男教师时,我就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能不能把中小学男教师“借”到幼儿园来?这个想法得到了树人小学和拱宸中学两位校长的支持。考虑到幼儿园的需要和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男教师的适应性问题,我们决定先从中小学各请一位体育教师每周来幼儿园组织大班体育活动,如果效果不错再考虑深入到艺术等其他领域。就这样。杭州市拱墅区首个“阳刚教育联盟”在我园成立了。

一、初试锋芒

两位体育教师面对的是比自己原来所熟悉的教育对象年龄小得多的幼儿,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中学来的H老师看到幼儿园操场就傻眼了:“太小了,这是操场吗?怎么活动得开?”看到大班幼儿那么娇小,更是有些发懵。而Z老师在小学带的是高年级,他也觉得不适应。因此,我们决定花一个月的时间先让他们跟班熟悉幼儿,了解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形成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请男教师回去备课。再过来与我园大班教师一起讨论和修改活动方案。

Z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练习跑和跳。我们看了他的活动方案后发现,他的教学方法比较直接、单一,更适合小学生。于是,我们建议他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Z老师深受启发,提出可以让幼儿模仿各种动物来练习奔跑、跳跃。到了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时,Z老师拿来了青蛙等好几种纸折动物,他一会儿拿“动物”演示,一会儿自己示范,教得满头大汗:“小朋友看看,青蛙怎么跳的?”“大象走路是很笨重的,把你们的腿伸直了走,‘长鼻子’甩起来!”“小兔子一蹦一跳多可爱!小兔子,你们的耳朵呢?”孩子们虽说很兴奋,但你说你的,我玩我的,整个过程比较混乱,活动目标并没有达成。观摩活动之后我们进行了反思:中小学男教师来带幼儿园的活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虽然活动方案像那么回事了,但显然对困难估计不足,对幼儿特点的把握也不够准确。于是,我们一起就这个活动进行了研讨:首先,需不需要那么多纸折动物?我们认为,这个活动中教具的作用是激发幼儿兴趣,起导入作用,教具过多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活动偏离目标。其次,用纸折动物演示动作有必要吗?学习动作可能还是通过教师的形体示范才能让幼儿看得更清楚,把握得更准确。第三,活动目标明确吗?内容有针对性吗?本是练习跑、跳动作,却又加入了学大象走路等内容,容量太大了。通过研讨,Z老师对活动方案作了修改,第二次教学就顺利多了。

经过几次实践、研讨,男教师们也有了更多思考,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他们不但学女教师送幼儿卡通贴纸以示鼓励,还有自己的一套鼓励方式:抱着幼儿,把他们高高举起来,逗得他们咯咯地笑。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男教师保留他们原有的教学风格,不过多地用我们的标准去约束他们,以免他们被我们同化,失去阳刚本色。我们觉得,只要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能保证幼儿的安全,且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要小学化就可以了。

二、渐入佳境

一段时间后,我们也尝试请小学音乐教师来参与大班的教学活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尽管这位教师在声乐方面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他比较注重教孩子怎么唱,忽视孩子的体验过程,且舞蹈表现能力较为欠缺。我们不禁思考:如果男教师来幼儿园做的事女教师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那还用得着这样大费周章吗?那么,让男教师做什么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呢?

在一次体育活动中,H老师秀了一下他的篮球技巧,他帅气的运球动作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欢呼,也让女教师们惊叹不已。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树人小学的W老师拿来了酒精灯等仪器,为幼儿演示了“水的三态变化”实验,还给他们讲其中的科学道理,孩子们都兴致勃勃。这两个活动让我们眼睛一亮,也触发了我们对男教师定位问题的重新思考:要请男教师做那些女教师不擅长的事,发挥他们的强项,与女教师形成优势互补,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男教师的加盟也对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如,Z老师和H老师都提出,幼儿园玩的球都轻飘飘的,没有挑战性,能否试着让幼儿玩真正的篮球、足球?我们有些担忧:一直以来幼儿玩的都是小皮球,换成大球幼儿的能力行吗?两位男教师一致说:“孩子们行的。”换成大球后,幼儿兴奋不已,不仅活动强度增大了,而且有了更多的挑战,他们都觉得很过瘾。又如,W老师提出,可以让幼儿分组,亲自尝试用酒精灯做实验,并提出幼儿在操作时,教师尽可能不要插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多数教师都提出异议:让幼儿玩火?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W老师则认为,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孩子们讲清楚操作方法,孩子们被有趣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就不会去玩火了,而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所获得的经验是最可贵的。于是,我们决定放手让孩子们试一试,结果发现孩子们在实验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一切都有条不紊。

几次活动下来,我们在反思:我们在设计活动时是不是过于谨小慎微,放弃了很多原本可以进行的活动?孩子们是不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变得胆小怯懦,做事婆婆妈妈、畏首畏尾的?而男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活动的挑战性,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他们的举手投足无不体现出一种阳刚之气,他们身上的自信、勇敢、乐观等品质也带给了幼儿有益的影响。

三、多方合作

中小学男教师在自己学校的教学任务已很繁重,入园参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次数有限,为了扩大幼儿的受益面,我们想到了“家长助教”这一招,即请常常因工作忙而在孩子教育中“缺席”的爸爸们来参与。我们贴出海报,进行“爸爸助教团”的海选,鼓励家长发挥各自特长为孩子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考虑到爸爸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师,我们就和他们一起讨论和设计活动,并采取“一次备课多次利用”的方式,在班级间轮流教学,以最大化地利用资源。

小班幼儿辰辰的爸爸是一位建筑师,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搭的房子碰一下就会倒,可我搭的房子从中间抽掉几根积木也不会倒!你们信不信?”他请孩子们和自己一起尝试,孩子们发现果然如此,他们好奇极了,和辰辰爸爸一起探究其中的奥妙,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些关于力的平衡的知识。

中班幼儿凯凯的爸爸是一位牙医。他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嘴里有几颗牙,不信你们自己数一数。”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凯凯爸爸还带来了一副牙齿模型,耐心地演示如何正确刷牙,让孩子们知道了怎样才能赶跑牙细菌。

托班孩子恪恪的爸爸是我园所在辖区派出所的副所长,他准备了安全教育的内容。第一次,他拿来了两幅红绿灯的图片为孩子们讲交通规则,谁知孩子们兴趣不大:第二次,他提前来园向教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又回家给儿子试讲,准备充分了才来。活动中他利用喜羊羊和灰太郎的故事形象地给孩子们讲述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不过下次到中大班去,教学方法又要换了。”他很认真地说。

大班幼儿东东的爸爸为难地对教师说,他很想加入“爸爸助教团”,但自己实在没什么特长,怎么办?我们就建议:“你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吗?不如就给小朋友们讲讲老北京胡同里的风土人情吧!”于是东东爸爸准备了很多照片,并精心制作了课件,操着一口京片子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拿来了冰糖葫芦分给孩子们。一轮活动下来,全园孩子都认识了他,他成了“明星爸爸”。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多孩子的爸爸都很感慨,他们认识到了自己也应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一份力,纷纷表示以后不再做“隐形爸爸”了。

此外,我们还尝试利用社区的男性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恪恪爸爸的支持下,我园和辖区派出所结成对子,邀请警察叔叔来上课。警察叔叔组织幼儿进行安全演习。告诉幼儿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找穿制服的人求助,还教幼儿如何拨打110报警。他们还组织幼儿进行队列训练,培养他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品质。今后我们还需继续挖掘可利用的社区资源,联合多方力量,为幼儿园的教育注入一股阳刚之气。

第3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1、成立主题活动开发组织

在主题活动开发之前,幼儿园应成立以业务园长、保教主任为核心,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主题活动开发组织,并设书记员。有时,可邀请一些富有经验的小学教师、课程研究专家、教研员、家长参与其中。在这样一种有着不同知识背景、经验背景或生活阅历的人群中,以活动主题的确立为主要任务,以孩子的发展为讨论的目的,参与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讲述自己认为对孩子发展有价值的现象、事例或故事。在讨论过程中,根据需要,自己报名充任主持人。活动设主持人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主持人同时也是民主参与者。

2、记录、梳理

每次进行主题活动开发教研时,书记员将参与者想到的与主题活动有关的事例、方案等记录下来,记录一般要尽可能具体。

主题活动开发教研活动结束后,书记员要对所记录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类,将类似的事例、方案等记录在同一组(类)的项目中。

这些最初的记录极有可能是粗糙的,非完整的,然而,它却是极富想象的,它可以对参与者形成有益的启发,促进大家对那些不成熟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也可以促进提议者教研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刷子”主题活动由于被记录下来,才得以在下一次的研讨活动中被参与者重新拿出来研讨,并进行了梳理。

3、主题提升

研讨后,书记员为大家提到的每一组(类)的内容写下标题,或者分类标注。为每一组(类),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关键词或短语。作为主题活动的题目。当然并非所有的事例、方案都能成功开发为主题活动,或暂时被搁置,等待时机;或不可使用,记录在案,为以后的活动节约时间等。

主题活动的开发是一个科学思考的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孩子,参与开发者必须心里有孩子,视野里有孩子,活动主题取舍应围绕孩子的兴趣、经验、生活等。“刷子”主题并不是一开始就为大家所接受,有的老师就担心主题离孩子的生活太远,经参与者观察、了解、讨论,活动主题才得以确立,为大家接受。

4、横向交流

在主题活动教学中,一般有多个教师一起协同教学。协同教学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等对主题活动内容作独特处理,丰富细节,选择方法,形成详实的教学方案。在每一个主题活动计划中,既要有共同的特色,又要考虑到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可能因教师的兴趣和经验不同而出现一些特别的步骤或内容。协同教学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师之间知识、方法、策略的内省与整合,有利于实现主题活动开发过程开放与多元化。“刷子”主题的教学方案,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形,或侧重在刷子的分类上,或侧重在刷子大小、轻重、刷毛的软硬上,或以刷子为主题的角色游戏上,等等。

5、判定主题活动价值

主题活动价值的判断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从有利于孩子发展角度思考活动的价值,通过设想更多的具体问题,如:(1)这些主题能够做些什么?(2)是否能够基于孩子已具有的经验、体验及能力?(3)是否能够帮助孩子更加了解、认识他们所生活、居住的世界或环境?(4)是否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别的孩子?(5)是否能够让孩子了解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人、物等?(6)是否能够提供孩子在游戏中扮演社会角色或表达想法的机会?(7)是否能够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开发智力?(8)是否能够促进孩子与父母、同伴、师幼之间的沟通?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让主题活动的价值得到参与者更广泛的质疑和认同。

6、形成体系

第4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胜南社区辖区内有10所幼儿园,其中2所山东省“十佳”幼儿园,5所山东省示范幼儿园,3所油田示范幼儿园。由于布局分散,再加上幼儿园原来的发展基础各异,使得辖区内幼儿园出现了师资队伍层次不齐,教学质量差异较大,学前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的现象。如何发挥好山东省十佳幼儿园的办学优势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成立了课题小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以“青蓝”名师工程为抓手,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1、设立“名师工作室”,建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共同体

名师工作室是以油田首届教师拉力赛优秀教师担任负责人、并以其本人姓名命名的、吸引一批相同领域具有共同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教师参与组成的教育研究合作团队。目前胜南学前共设立了五个工作室,负责人以任职园所为教研基地,每个工作室吸纳1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为成员,每月组织一次活动,每学期有20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设立了四个层面的学习共同体。

第一层面:社区间学习共同体。由优秀幼教专家引领,社区内的行政人员参与、选派名师构成,解决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方向性问题和指导层面的策略、办法。第二层面:社区内学习共同体。由社区内的行政人员、教研人员以及幼儿园管理者构成,把握社区教育教学和教研的现状,诊断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研究发挥优质资源作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层面:园际学习共同体。由社区内幼儿园构成,通过园所间的合作研究、经验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以点带面地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第四层面:园内学习共同体。由园长、各部门管理者和保教人员构成,解决本园日常碰到的管理、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以实现管理与教育实践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师徒结对共成长,任务驱动促发展

在园中年轻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与社区名师中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目前共有8对师徒签订为期两年的协议。本活动以促进年轻教师发展为本,打破园所界限,按照师徒的兴趣和能力强项分组结队,召开“导师带徒”拜师结对会议,为其发聘书、下任务,签订青、蓝分责协议,营造浓厚的互学互帮氛围;徒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详实的两年发展规划。师傅坚持每月一听课,每月一示范,每学期一汇报,每年一总结。通过理论引领,导师示范,重点培训,跟踪指导,实践汇报等途径,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8对结对的师徒中,有20余人次在社区级的比赛中获奖,有10余篇教学论文、案例在国家级、省部级比赛中获奖。

二、以教学“沙龙”为载体,带动社区内教师优质多元发展

教学“沙龙”是围绕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某种现象或某个话题,邀请本组成员一起开展平等、自由、互动的对话,可以介绍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学前教育中心的“沙龙”活动,强调解决教师教学活动中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教师“沙龙”中所有问题主要依据四个方面进行筛选后在学期初确定:学期初学前教育中心深入各幼儿园进行调研,了解收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疑难问题;结合重点工作对可能发生的预测性问题;各幼儿园结合本单位工作思路设计专题问题。

“教学沙龙”采用分层分类组织管理的形式,学期初确定列出的专题后,分别反馈给各幼儿园,教研组制订计划并组织教师学习明确。相关教师在“沙龙”的前一段集中时间,围绕专题可以广泛收集资料,就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总结,然后提前一周上交自己个人研修后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或案例论文,教育中心组织人员分别进行筛选评比、评选出有价值的文章,并推荐两至三名教师为本专题“沙龙”的主讲人。专题讲座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可以将问题细化分解后抛出一个个小问题,组织教师展开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各抒己见、互动交流,达到了“沙龙”激励教师参与、合作、交流与共享的目的。

三、聚焦教学活动,开展“四研三上一分享”教研模式

为加大研讨的深度和力度,调动幼儿园园本教研扎实有效的开展起来,我们以“课例式研讨”为主要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以往我们所采用的“同课异构”教研形式,尝试开展了以“四研三上一分享”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例如:2010年管理局举行的“集体活动的教与研”的现场教研活动,胜南教研团队围绕“四研三上一分享”的教研形式,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第1次研讨,针对大家研究确定的课题内容,在园内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第1次上课,根据活动方案在全园教师面前做一次公开课第2次研讨,在做完公开课后,业务园长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第二次研讨,帮助教师重新调整活动方案第2次上课,将骨干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同课异构研讨观摩第3次研讨,骨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后,与业务园长一起进行集体研讨,综合各位教师活动计划的基础上,整合为一份计划第3次上课,在调整为一份计划后,大家推选一名教师代表做公开课第4次研讨,组织社区教师、业务园长参与最后的研讨、评议1分享,把课例研究全过程录下来让各园教师进行分享。在整个研讨活动中,教研员以参与者、引领者的不同角色参与到研讨活动中。

此种教研形式的开展,教师交流与切磋意识不断强化,问题与反思意识不断增强,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改变,为教师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快速的成长,同时也带动了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四、区域化教研模式构建的实施效果

1、实现了教师由“教书”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区域化教研模式的尝试,优化了现有学前教育资源,创新了教研体制和教学机制,改变了教研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少的倾向,改变了教研活动偏离教育活动实际、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倾向,使更多的教师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享受到研究的幸福。

2、引领教师走上了专业成长的轨迹

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构建区域化教研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已初具成效,塑造出一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教师队伍。使不同层面的教师得到了有针对性地培训和指导,为建构反思型教师队伍创设了条件,初步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中“下要保底,上要冒尖”的队伍建设目标。

3、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素质的提升也带动了幼儿的发展。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创造性更加丰富。在各项活动中,幼儿成为了真正的主人,真正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长,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和好评。

第5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一、完善制度,实现园本教研日常化

要使建构式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使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有强有力的教研制度提供保障。因此,我们首先建立园教研组、年段教研组、班级教研组的三级教研网络,及时研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园教研组由业务园长负责,主抓全园性的教研活动;年段教研组由年段教研组长负责,主抓年段的教研活动;班级教研组由班主任负责,主要就班级事务与班上的教师、保育员进行教研。其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教研制度,使园本教研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如教研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园级教研会,两周召开一次年段教研会;教研帮扶制度:年段教研组长定期挂钩一试点班,对其教研工作实施传、帮、带的作用;教研组岗位职责制度;教研激励制度:如课题研究加分制度、观摩活动加分制度、优秀论文奖励制度、教学案例评优制度等等。此外,外出参观学习优先考虑课题组成员及教研工作表现积极的教师。以上做法,使教研工作层层落实,确保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的正常、有序运作,有效落到实处。

二、多种形式,促进园本教研生动化

园本教研形式的灵活多样,可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园采用了以下几种园本教研形式,使园本教研走近教师,有效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

问题式教研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碰上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是自身教学水平所致,有的是幼儿能力问题,有的是环境所限。虽是一些看上去似乎很琐碎的“小”问题,但却是教师真正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年段教研,以集体的智慧,出谋划策,帮忙出点子,解决了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使教师体会到园本教研的好处,大家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更浓了。

经验式教研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优点与长处。教学中教师积累了各自的教学经验,有的教师善于将经验总结出来,以论文、随笔、案例等形式,在园内外的书籍、报刊、网络上进行交流,有的虽不善于文字表达,但日常教学有条不紊,精练老道,经验式教研为这些教师提供了表达的平台。无需工整的句式,无需长篇大论,在类似“聊天”的教研气氛中,轮流将近段各自的一些教学好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互相借鉴,互为启发,共同提高,在增添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别人的长处。

学习式教研

如今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去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面对网络上、书刊上的幼教改革信息,少数教师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地根据实际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则“看过便忘了”,这使得极好的教育资源白白浪费。如今我们的做法是:将教师们搜集到的有益的幼教信息在教研会上组织大家学习,可以是案例、课堂实录、随笔,甚至是教师外出学习时拍摄的观摩活动教学片,学习后组织教师讨论:如果是你组织活动,你会怎样设计?观摩活动的环节与你所设计的环节或平常的教学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它的亮点在哪?这样的学习,使教师从简单的“观看式学习”变为“参与式学习”,使学习的方式生动化、具体化,也更有实效性。

课题式教研

幼儿园研究的课题应是与本园实际和教师实际密切相关的,是教师自己教育实践中确实需要解决的“真问题”,这样的课题教师才不会觉得是负担。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我园根据园本教研中教师反馈的问题,整理出共性问题,做为课题研究的方向,使教科研融为一体,互为依托,互为所用。在进行课题式教研时,课题组采用“一课多研”、‘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园本教研,将教师的个人反思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在相互交流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广泛途径及有效方法,完善教学活动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幼的共同成长。

一课多研:在这里是指一个活动内容由同个老师多次上,分活动前研讨,活动后研讨及修改活动后的再研讨。一研:执教教师与年段教研组进行活动前的研讨,设计活动方案。二研:观摩活动后,园级课题组围绕案例中的观察视点进行活动后研讨,修订活动方案。三研:再次观摩修改后的教学活动,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并对案例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我们根据活动的实际效果确定研讨的次数,有的教学活动只需二研就能解决问题,也有的需要三研、甚至四研。

引领式教研

园本教研是在本园开展的,但它不能完全局限于本园内的力量。引领式教研是专家参与的理论层次较高的教研形式,它使园本教研能够有较高的起点,提升了教研活动的理论水平。我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多次邀请幼教专家到现场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取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指导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使教师感受和体验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得到了专家们实践与理论层面的点拨、指导,教师从中受到很多的启示,涤荡了许多困惑,提升了教育理念。

三、营造氛围,让园本教研互动化

我们认为教研活动中的对话不是园长对教师的指导,也不是师傅对徒弟的带教,只有抛弃“官本位”、“长本位”思想,才能真正激发群体智慧,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使教研互动有效。我园园本教研倡导的是相互间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民主研讨氛围,园领导及骨干教师以平等的参与者、学习者、支持者、建议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研讨中没有观点的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哪种观点更适合这个活动,适合执教老师或更适合这个班的幼儿。在这种没有担心、没有压力的宽松、愉悦氛围下,大家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人思考、人人发言。在认知交融、思想碰撞中,大家澄清了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观点,使原本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经过梳理,汇总成为共享的资源。有人曾说过,一个人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是一个苹果;一个人一种思想,交换后能有多种思想。园本教研这种互动式学习启发了大家的智慧,互惠思想和经验,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使教师专业素质在一次次的实践和反思中得到不断的、更有效的提高。

园本教研的日常化、生动化和互动化使我们有很多的收获与体会: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园本教研使教师站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点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在与环境、材料、教师的互动中发展智能,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孩子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创造。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解读、分析幼儿的能力。通过园本教研, 教师从以往关注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效果,转到关注活动中幼儿的表达、表现;学会从现象背后看问题,分析什么是孩子所需的,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学会了理解幼儿、欣赏幼儿、支持幼儿的行为,从而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与研讨中,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及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积极探索与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改进,一次次的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可喜的转变:学会由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向启发式、引导式转化;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支持幼儿的学习;学会用充满挑战、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学习;学会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园本教研使教师带着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交流与分享使得大家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使参与者的认知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认知,而成为群体认知的结晶。它启发、提示每个人从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促使大家各自检查、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及科研能力迅速得到提高。近几年,我园教师的专题论文有五百多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

第6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增强全园师生的安全防患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突发事件造成踩踏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园突发事件防踩踏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我园决定开展防踩踏应急疏散演练,具体方案如下:

一、演练目的:

1.使全体师生熟悉撤离路线及疏散方法,在紧急状况下能迅速、有序、安全的疏散,撤离到指定地点。

  2.各班师生能在疏散过程中做到:静、齐、快。

  3.全体师生了解遇到紧急情况如何逃生的相关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演练安排

1、时间:2019年4月22日上午9:29

2、地点:幼儿园校园,实地演练

3、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工及在园幼儿

三、演练准备

1、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制定演练方案,并通过有班主任参加的安全会议研讨通过。

2、后勤组:准备药水、纱布、盐水、胶带等药用品。

3、班主任:演练前对幼儿进行相关安全教育,疏散线路,并组织本班幼儿实习演练。

4、 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组织机构:

总指挥:xxx

现场指挥:xxx

后勤组:xxx

报警员:xxx

疏散组:各班教师负责本班幼儿的疏散,张春梅、王风玲负责二楼西、一楼东幼儿密集处疏散。

五、对易发事故的估计和应急措施

主要防止在下楼过程中,发生幼儿拥挤而踩踏事故。采取的措施是:

1、组织疏散的楼层老师立即向幼儿喊话,并阻止周围或后面的幼儿继续向事发地点涌进。

2、组织人员对被踩伤、挤伤的幼儿进行紧急施救,先由班级老师进行处理,如果班级老师在判断无法处理的情况下,及时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六、演练程序:

(一)、教育训练阶段

各班教育训练,各带班老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安全撤离知识及撤离过程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的辅导。要求队伍做到静、齐、快。从演练开始(警铃吹响)到安全撤离,要求幼儿听到警报要沉着冷静,不慌张,不嬉闹,服从指挥不抢先,互相帮助不拥挤。队伍整齐靠右走,快走但不追跑,不准推推搡搡,整个过程要严肃认真,让幼儿了解演练活动时,要严格遵守撤离要求,避免在演练过程中发生意外,确保幼儿的安全与演练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演练过程:

1、xxx负责拉响警铃,全体教职工迅速到岗,指挥全体幼儿从安全出口安全撤出教学楼,到指定地点集合。

2、当警报响起时,组织活动的教师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不能再收拾物品,立即快速的组织幼儿从活动室前后门口抓紧时间进行疏散,各班老师负责班级幼儿撤出时的秩序,一前一后保证孩子有秩序、迅速、安全。疏散组的教师到各自楼层协助指挥。

3、各班幼儿在班主任和指挥人员的指挥下,以各班平时出操时行走路线图快速、有序地进行疏散到各班集结区域。

4、各班幼儿全部安全撤离后到指定地点集合,各班班主任迅速清点人数,并立即上报总指挥。

第7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我们幼儿园90%以上的都是新上岗不久的新教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幼教专业的转岗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我们在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墙上,开辟了一个问题专栏。意在方便教师们将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随时记录下来贴入专栏,征求答案,管理者也从这个专栏中了解到教师的困惑。有些小问题,管理者与提问者个别沟通,随时解决;而对于共性的问题,园里组织各种专项研讨组,进行相关的研讨活动。

针对“问题栏”生成的“小专题”,我们分别成立了教研研讨组、课题研讨组、班主任研讨组、保育研讨组、游戏研讨组等多个研讨组。每组设立正、副组长,定期汇总“问题栏”中的相关问题,从中提取本组的研讨话题。经过一段时间,还真找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提出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制定目标,不知道如何表述目标(教研研讨组的研讨议题);有的青年教师表示缺少应对那些比较挑剔的、特殊的幼儿家长的策略与方法(班主任研讨组的研讨议题);有的教师谈到缺乏幼儿游戏的指导方法;还有的教师询问活动区的材料该如何分层投放才恰当(游戏研讨组的研讨议题)等等……教师们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但都是自己工作中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困惑,真切又紧迫。

感悟:“小专题研讨”,就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问题的采集,并从中选择出比较集中的、具有普遍性的、真实地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小问题。随后,教师们以专项研讨组为单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辨、实践检验等多次研讨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和方法。这种源于实践回归实践的教研活动形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我们的行动

在“小专题研讨”活动中,我们的做法是:

1.在“问题栏”中出现的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短时间的互动交流解决。比如:保育研讨组收集到最多、最需解决的问题是:洗手时,幼儿总是把水龙头的把手提得很高,水流很大,哗哗响,比较浪费,怎么办?保育组组长自定时间组织保育教师进行研讨。许多保育教师经验丰富,此主题研讨活动在你一句我一句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时间仅用了半小时。研讨结果是:孩子天性喜欢玩水,并非故意浪费水。解决的方法是在水龙头的上方贴一条红线,当水龙头的把手向上抬到红线位置的时候,水流的速度刚刚好。这个方法达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回去实践,效果很好。

2.对于“问题栏”中出现的大家争议比较激烈、看法也很多的问题,我们将它生成专门的主题研讨活动。先制定研讨方案,然后再组织研讨活动。例如:前不久,苏州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幼儿园提高游戏质量。随之而来,我们在问题栏中发现教师提出了许多有关幼儿游戏的种种问题。经过游戏研讨组组长的汇总,我们知道了众多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有效设置和指导区域的游戏活动”。为此,我园的培训管理人员协调各研讨组组长,研讨并制定了主题为“有效开展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方案:

(1)区域游戏主题研讨活动的前期准备。

聘请幼教专家来园讲座,提升教师的游戏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参观姐妹幼儿园的游戏环境与游戏现场,获取经验。

向教师发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多篇游戏资料,要求教师自行学习。一段时间后,幼儿园组织考试,检查教师的自学效果。这一做法是为了丰富教师有关游戏的理论和知识。

分年级组,组织教师进行幼儿游戏现场观摩。

(2)区域游戏主题研讨活动的过程。

研讨活动是从小专题“如何为区域游戏创设相应的环境”“如何提供有效的区域游戏材料”入手。这些小专题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研讨的空间:青年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做法和在教学观摩中看到的现象,谈自己体会和认识;有经验的教师会结合观摩、讲座和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看法和建议;教研组长则进行总结和提升。在整个研讨活动中,由于研讨话题是大家日常碰到的敏感问题,都有话要讲;再者由于前期做的理论和经验的准备,教师不仅有话可讲,也有理可论。教研活动中,教师积极主动、气氛热烈,并且力争言之有据和言之有理。

(3)区域游戏主题研讨活动的延伸。

第8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近几年来,“一课多研”因具有“展现个性教学”“促进自我反思”“实现合作共享”等作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推崇,它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的校本教研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各地对“一课多研”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所不同。下面,结合本人在幼儿园一次音乐活动“小蛋壳”的教研体验,对“一课多研”的组织与开展粗浅的看法,求正于大方之家。

一、“一课多研”的涵义

关于“一课多研”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课多研’是校本研修的常用途径、手段,它能有效地优化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1]“‘一课多研’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老师或不同老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2]综观各地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一课多研”应该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多位教师实施教学,大家在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评课中进行比较、切磋,对教学作几度改进的教研形式。它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于一体,并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有效地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实践反思能力,营造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二、“一课多研”的基本特点

综观各地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一课多研”中的“一课”是指立足相同的一个课题,如果教学内容不同,则在研讨中不方便比较,也就难于形成一致的看法。而“多研”则应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一)“多研”应该是参与的教师多、受益的教师多

“一课多研”的主要目的应在“师”而不在“课”。具体地说,“一课多研”的目的应该不只是为了推出某个优质课,而应是通过一组教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明白怎样教才是更好的。同时,只有让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才能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先进经验进行接受、运用和完善。“小蛋壳”一课多研研讨活动就是由园的五位老师共同承担任务的,教研的结果不只是个别教师受益,多数乃至全体教师都在听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受益。而为了扩大教师的参与面,让更多的教师有展现个性、践行参与研讨后的体会的机会,幼儿园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网络在线研讨,让这一次的研讨得到时空的扩展和延续,得到教师更广泛的参与。

(二)“多研”应该是受教的班级多

在每一次的研讨中,受教班级应不同。同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最好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让更多的班组参与。这样,才能保证教研活动在常态教学中进行:研究教学中的常态,追求常态中的精品课,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而每一次研讨的结果也应该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来展现。唯其如此,才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彰显教师和幼儿个性的舞台;唯其如此,才使我们的教学更显生命的活力;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不同的课堂对比中找到共性,发现规律,其结果也才有推广的实际意义。

(三)“多研”应该是设计的教学方案多

笔者认为,“教学方案多”首先可以体现在第一次研讨时每一位参与的教师应该都备有自己的教学方案。其次是每一次研讨后,下一次的教学方案应该都有所改进,在反思中继承,在反思中改进。

例:我园在“小蛋壳”音乐课的研讨活动中,每位老师都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从不同的视角对“小蛋壳”这歌曲首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分析,再依据本班级幼儿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设计出了五种各具特色的活动方案。体现在:①教学引入切入点不同。如:陈老师以“鸡妈妈爱小鸡”的故事引入主题;何老师以清脆可爱的小鸡叫声吸引孩子,引入了教学;②教学提问侧重点不同。陈老师的问题在于引导孩子对歌词的理解。何老师主要引导孩子感受优美的旋律。赖老师巧妙利用图谱,配合手势,帮助幼儿理解几个新词。③结束环节游戏要求不同。陈老师扮演鸡妈妈带小鸡做欢快游戏,使整个教学设计首尾呼应,孩子自始至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何老师的游戏环节是让孩子听音乐表现小鸡出壳的情景,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盎然。赖老师抓住音乐的主题思想,让孩子们在柔美的音乐声中表现与妈码相亲相爱的情感,教学过程丰满、流畅、自然。可以说,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个性鲜明,精彩纷呈。

由此,本人深切感受到:同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设计,一课多研,引领着教师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风采。

第9篇:幼儿园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 园本教研 “活教育” 幼儿园教学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的一项常规工作,多年来一直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模式。然而,每每参与园本教研的时候,部分教师对“教研过程作为教师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在教研中能获得何种成长和发展?”一知半解。她们都认为教研工作是专家学者的事情,而自己毫无经验,无从下手。没有会思考的教师,那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有力量;没有善于研究的教师,那我们的园本教研将是形同虚设。

那如何才能让我园的教研成为有效的教研呢?

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倡导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理论给了我们新的启迪,让我们园本教研的开展有了方向。事实上就是这一“活教育”理论让我园的园本教研“活”了起来,使一个有效的“做中学”园本教研模式,逐渐形成。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从懂“研”到参“研”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要“参研”就必须让我们的教师“懂研”,通过理论学习才能使教师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我们应从理论学习入手,从观念上充实教师。

首先,我们让教师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不是让教师去研究理论,而是以自身的教育实践去研究,让教师懂“研”。我们认真学习园本教研的理论,弄清什么是园本教研,通过学习、实践,使我们的教师明白“园本教研”应以幼儿园为本位,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作引领,以教师自己或他人的行动为基础,并让他们知道园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应做什么,使大家都明白园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本园的实际为着眼点。

其次,我们根据阶段性研究的不同任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并开展“互讲互学”讲座的活动,让教师参“研”。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存在的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与实践,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作积累性的记录,把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

最后,我们还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互动式学习,学会利用网络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网上

的资料素材,整合到幼儿学习的课程中,让网络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二、以集体备课为基础,形成“研”的氛围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的极好途径。它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强调教师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即解决一个教学设计问题。

形式上,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备课组,着力研究《纲要》,研究幼儿,研究教材,查找资料,制定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的操作上,我园实行“个人备课―主备人说课―讨论―形成教案―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的流程。

时间上,我们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只着重备一节课,着力解决一二个问题,完成一个教学设计,形成一个教案。我园教师平时只要有时间、有问题时,无论何时何地,小组成员就会积极讨论,有时甚至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也会凑在一起谈论起来。

内容上,我们主要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新教材《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和《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同时,选取适合本园幼儿特点、兴趣、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挖掘社区、家庭的教学资源,并加入有昆山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本着“如何让幼儿与教材、伙伴、材料等互动起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何突出教材的新、特、优?如何让教法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互统一?”的活动目标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人人动脑筋,个个说真话,争先提建议”的研讨气氛,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在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时,我们强调的是“备课”与教学后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体备课的结构更加完整,才能让教师专业成长在“设计―实践―反思―完善”中逐步实现。

如今,集体备课已成为我园的一种备课文化,它让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尝到了“采百家之长,酿自我之蜜”的滋味。

三、以案例剖析为手段,解决“研”的困惑

案例式的教研实际上是一种典型“做中学”的模式。它是以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素材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课三研”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幼儿园案例式教研的活动形式,它不仅研究教师如何“教”,还研究幼儿如何“学”与“玩”,更研究幼儿的“学”与“玩”的心理,使幼儿的“学”与“玩”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其目的是让教师在参与“教研”的同时“解惑”,使活动方案更为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主题式研究为载体,提高“研”的水平

“主题式”教研活动是以主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本教研形式,是当前值得推崇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

我们围绕“主题教育与区域活动的融合”的主题研究,制订了园本教研活动方案,在主题的统领下,教研活动从随意走向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首先,我们从理论中把握专题的正确方向,全园教师一起收集这方面的相关信息与资料,通过大家的交流共同领会了“区域和主题融合”就是要将“观念、目标、内容、资源,以及方法形式、幼儿的发展”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在开展的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中注意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以完善我园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在“问题―计划―行动―总结”的不断循环中,每一个教师都主动参与了问题有效解决的全过程,对问题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并通过“区域和主题融合”的观摩活动,走进了一种常态下的教育现场,体验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过程场景。在现场,我们没有刻意的准备,更没有表演式的展示,而是一种生活化、生态化、常态化的真实反映。我们没有假想、空谈,而是看孩子的表现、教师的行为,听教师的指导、幼儿的回应。活动结束后,每一位教师都及时地写下自己对观摩活动的体会;组织活动的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进一步理清了自己设计活动的思路,了解了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对怎样更好地组织活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教师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与体会中形成了关于“区域与主题融合”的共识与意见,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现场能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