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和其他学科一样,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忙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而轻视了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有的教师认为,实践活动费时、费力,加重了师生负担。其实,数学实践活动以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绽放出巨大的魅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积极开展这项活动。

1. 充分利用数学课本中的实践活动内容

实践活动内容具体而广泛,数学教材中就有许多实践活动的内容,它体现了动手、动脑相结合,课内所学和课外活动相统一的思想。

我参加的一次数学观摩活动就很有说服力。活动一开始,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合作活动小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事作为活动切入点,学生现场采访调查了观摩教师所在的地区、县市分布情况以及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班级数,学生人数等问题。此后,各合作小组分头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有的制表,有的记录,有的剪纸条,学生们人人参与,积极投入,力争第一。还有一组同学在电脑上忙起了绘图,同学们的活动热情极大地感染了教师,就连听课教师也不甘寂寞,参与学生活动,指点迷律。通过这次活动,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教程中,也可以随机穿插实践活动,如学完分数的认识后,布置让学生把苹果切成不同等份,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如把绳子折几次求每段绳子的长和用绳子测井深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动手完成,得出结论。又如我在教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后,练习中有计算中队旗旗面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做一中队旗旗面,边做边思考,学生们很快就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诱发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思维火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养成了遇到问题积极动脑,发挥想象,以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思维品质。又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中有对校园绿化面积调查的题目,学生经过调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使学生真正懂得了“手不折花,跳不涉绿”的真正含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公德教育和爱校如家的教育。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源于生活,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计算机应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只要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和发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作为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购物问题中应付多少?找零多少?铺地用地砖多少的计算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不用攀爬电线杆,怎样测定电线杆的高度?窗户玻璃破损成不规则多边形,怎样很快裁取玻璃安装?学生兴趣高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动脑思考,独立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3. 通过趣闻轶事,丰富数学实践活动

通过趣闻、轶事及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熏陶学生。用课外知识激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如“高斯求和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得出结果5050。又如通过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讲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出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学习数学的热情。这些都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接触,但又乐于接受的知识。

4. 采取多样的形式,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举行合理、恰当的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以动手操作和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为目的,让学生完成一定量和一定难度的题目,如怎样把不规则形钢板截取最大圆?不用尺子怎样测量操场的周长?怎样数三角形的个数,开发学生非智力潜能,给学生以智慧和美的启迪,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实现由家长、老师“要我不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多样,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而定,最好是分年龄、分层次进行。形式可采用兴趣小组、游戏、竞赛、调查采访等,即不同的内容应选用不同的形式,教师还应适时给予恰当的检查和必要的反馈,切莫撒手不管,虎头蛇尾。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活动中求知,也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特长发挥提供良好的场所和自主发展的机会。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活动中锻炼才干,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进程,为课堂教学补充新营养。

参考文献

[1] 《教师资源网》

[2] 《新课改目标》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课堂氛围;问题情境;合作学习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体系也逐渐立体化。探究能力作为人才的必备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只有具备了探究能力,才能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也只有具备了探究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提升。但是,现在的许多小学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因此笔者选择学生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培养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营造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学科,学生对于其学多保持在严肃的状态。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对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堂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作用,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角色,进行民主教学,使学生敢于与自己进行沟通,减小学生心里对于数学课堂的恐惧感,这对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利用积极的面部表情与具有正面意义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情感上的交流会使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平等与和谐的画面,使学生放松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教师进行教学配合。

师生互动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的营造有正面意义,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多边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更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合作者的角色。在学生进行讨论之时教师可以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正确的方向,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没有问题,小学数学课堂就是不完整的,学生也找不到进行探究的基点。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角度出发,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使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境进行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讲解“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孔融分梨的故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智力,解决孔融曾经解决过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分糖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妈妈今天去超市买了十个棒棒糖,给了你一个,给了姐姐两个,那么,妈妈还剩下几个棒棒糖呢?”这样的问题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在进行探究时学生也会自主地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利用已有的生活经历来简化教师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开发不同的问题形式,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三、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开发学生个人的探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小组合作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上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学生解决的,更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才能得到高效的解决。如,在进行数学概念的讲解之时,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会先对概念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课本上给出的数学概念,再利用一些习题来加深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有一些教师会利用一些生活现象去引出数学概念。后者对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让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更为深入的提高。如在学习正方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正方形模型的制作,从模型的图形性质方面自己探究与总结正方形的性质,从而得出正方形的概念。

综上所述,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其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提高当代教师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视,利用正确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官林.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4).

[2]马国杰.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吉林教育,2011(3).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一、通过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当课程进行不到一半时,很多学生就坐不住了,无法被教师的教学所吸引,开始想其他的事情,或者搞小动作、打瞌睡等。有的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讲,当教师提问时,却不知道问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小学生上课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抽象地理论说教,学生对数学的接受比较有难度,听起来即困难又枯燥,因此就提不起学习的精神,没有学习兴趣,注意力不能持久。如果将多媒体课件介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集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为一身,通过视频、图画、音乐、声音等多种展现手法,创设了逼真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内容迁移到画面上,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学习更加生动和活泼,激活了课堂学习氛围,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以往呆板的教学变得有趣味,寓教于乐,学习的兴趣大增。除此之外,多媒体具有人机交互的功能,作为一种学习手段,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按照教师要求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摆脱了教师是教学唯一的束缚,学生养成进行自主分析,探究学习的习惯。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在网上搜索,找寻学习的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弱点,进行网上练习等。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学习能力。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听教师讲,不喜欢发言。由于性格内向、不敢说话、怕说错等等原因,学生根本不习惯提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了学习的障碍也不愿意向教师请教。我们必须要扭转这种学习局面,让学生大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敢于表现自己。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自己的圈子里锻炼参与讨论的能力。由于是面对自己的同伴,学生没有面对教师的紧张和压力感,思想上没有过多的顾虑,也不怕说错话被取消,会更加投入其中。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与学生之间再互相讨论,交流看法,通过讨论,自我探索,共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显得活而不乱,学生在这种交互的氛围中说出自己想说的观点,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分析探索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向学生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的作用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为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首先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即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忙,共同提高。其次,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各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三、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因素

教师要平等对待、尊重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应明确无论学生的发展水平如何,无论他的家庭背景如何,都应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受到尊重。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以及兴趣和爱好的不同,导致发展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要相信在差别性对待的前提下,学生会获得发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应当歧视学生,更不能讽刺和挖苦乃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理解关怀,严格要求学生。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仁斯基曾说“谁不爱孩子,谁就无法教育他们。”理解关怀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一种表现。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相信他们会朝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关怀学生即是指教师能敏锐体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善于与学生对话与沟通,同时具备关怀知识和关怀信念,并能以适当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成长。但理解关怀并不是迁就溺爱,这种爱是有原则的,即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为成熟,自制力相对缺乏,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其次要适合学生的行为能力和认识水平;再次要做到严中有情、严中有爱。

四、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往的教学评价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是一元、单向的评价,围绕应试而展开的教学。教学评价服务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这就导致了教师教学的片面性,教学方法的不合理之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以此来评定好学生和坏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上一味地教知识,造成了学生被动地学知识,教育变成了机械的灌输,没有生命力。学生重复性地去死记硬背、做大量的练习题和试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苦差,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学习,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教学改革转变了教学评价的立场,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评价教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情感构成了多元的评价内容,不再围绕着分数打转,更多是关系学生整体的成长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首先问学生:“你们过生日分过蛋糕吗?“分过 ”。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尝试解答。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观看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景短片,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出发,再通过实验“取两个大小同样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将问题情境“故事化”,增强乐学趣味性

学生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例如,我在组织练习“平均分”的时候,首先出示课件《狗妈妈分骨头》。教师讲述:“小猴吃完桃子后,高高兴兴地下山玩了。半路上正好遇见黑狗、白狗、花狗3只狗妈妈在商量事情。原来3只狗妈妈各获得12根骨头。黑狗妈妈有两个孩子,白狗妈妈有3个孩子。花狗妈妈有4个孩子。你们愿意帮3只狗妈妈把骨头平均分给他们的孩子吗?”“愿意”,学生回答。说着有的拿出小棒代替骨头,有的画出图片,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分了起来。接着出示课件《替小熊分食物》,教师讲述:告别狗妈妈,小猴蹦蹦跳跳地继续往山下走。路过亚马逊餐厅时被熊大婶叫住了。原来今天服务员有事请假了。熊大婶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客人们都等着服务员给他们平均分配食物呢!同学们,你们愿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帮熊大婶的忙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又高涨起来,齐声回答:“愿意”。“那我们先来看看餐厅里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各有多少食物。”在分的时候适时组织进行汇报交流,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启迪,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丰富感人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挖掘教材,注重思维求异性的培养

教材只是思维训练,文化学习的一种载体。教材本身具有多样性、可塑性,甚至片面性。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涵,挖掘教材的深度,注重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一)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一时疏忽,扼杀的可能是一位科学家、学者甚至是一个教育思想家”。有的教材特别是试用教材,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学生的信息有悖于标准答案也非错误,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应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二年级基础训练看图学文《学游泳》时,除在水中的学生外,远处有两学生坐在池边。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在叙述中说到池边两个游累的学生正在休息,唯独有一学生说成池边两学生不敢下水。教师在获得负面信息时,稍作停顿,因势利导――你为什么说不敢下水?这位学生回答说:“如果是游完在池边休息,那他们身上、脚上应该有水滴往下掉,而图上没画,说明没下水。”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看图,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答案,经过集中讨论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更合理。写作顺序由此有了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这位教师正是在反馈矫正中发现,强化了这种探索精神。

(二)注重教材的片面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对范文本身不是质疑,对教材的未解之惑质疑,对教师质疑),正是训练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例如:在一次自然考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鱼离开水就会死亡。有一学生竟给了一个“×”,并附注“有些不会”。在非洲有一种肺鱼能在陆地上生活几个月,这不能不说是学生创新思维闪现的火花,是对教师的质疑,对教材的挑战。

四、重在全面持久、施以身教言传,形成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属于后天获得的反射。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则要通过不断重复和有意识的训练,数学教学中通过严格认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独立思考、书写整洁、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等习惯。

初入学儿童,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学中结合课本中插图内容在活动情景中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如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结合“准备课”的内容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认真锻炼身体等;结合“1的认识”,要求学生养成坐姿端正、书写整洁、一笔一划写在规定的格子里;结合加、减法计算,指导儿童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儿童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每天练习口算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增长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作业是培养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有效途径,我对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态度端正、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交卷等。平时,我着重抓独立、按时、检验几个环节,并特别注意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做榜样,如:为了培养学生严格守时的习惯,我总是按时到校,准时上下课,要求今天做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对学生的作业,尽力做到当天批改,随时评价,及时反馈校正;对于错题,鼓励学生看书、思考,先找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然后再改正。

检验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的过程。要求学生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看看题意是否弄清,数据、运算符号有没有抄错,答案是否合理,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检验,自己放心了才交作业。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63-01

小学数学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形成数学思维,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应贴合学生生活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革新传统教学方式,能让小学生获取基本的数学经验,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一、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都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要包含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才能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思想是小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钥匙,小学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一类是分类统计思想,一类是数形结合和符号化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对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需要学生能深入学习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思想的形象特征,明白特定符号的含义,理解数学符号中蕴含的数学象征和数量关系,这些也恰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小学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开展的实际形式之一,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通过数学活动展开數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特征,数学活动是开展数学教学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教学特点,从小学生数学学习特征入手,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在实践中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才能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数学活动含有实践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才能切实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展开数学教学,为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学习实践和生活体验,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运用能力,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体验,数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势在必行。首先,要契合小学生的学习和个性,从小学生的活泼好动的本性入手,小学数学教学要进让学生多动手、多交流、多学习,在实践互动中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保证数学教学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思维引导。教师要多组织学生之间的辩论和实践,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辩论,在辩论中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辩论过程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创新,取长补短,全面提升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挖掘知识和理解知识,促使学生在理性思考中,形成优良的数学思维习惯,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且提高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授课阶段中,将数学思想作为根本,用数学活动串联起整个数学课堂,保证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圆的认识”中,采用剪纸的方式,通过美术的画画和图形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纸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与圆等多种形状,并通过剪纸让学生按照要求制作相应的图形,计算面积和认识周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切实感受不同形状的数学特征,并将特征和数学公式等联系起来。然后用相应的数形游戏或者是跑圈活动等,让学生用自身的感受,去学习圆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计算方法,积极加强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理解,通过数学活动和数学思想相互渗透,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最后,教师要在课后阶段中,促使学生总结和提炼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为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学会总结知识,例如在《数的概念》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用个性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采用中自己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用多媒体将数学知识归纳案例列出来,再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制作数学知识框架,使得学生梳理所学章节的知识,从而实现数学思想的提炼和总结。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源于生活 探索实践 合作交流 走出礁石

数学本身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经验概括的结果。数学的产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因此,数学活动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人类进行数学抽象与数学应用的实践过程。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摸索,谈谈几点开展小学数学活动的看法。[1]

一、活动教学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而且乏味、抽象。这就需要在教授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中,很多学生见过妈妈交垃圾费或买过美乐多等等,可从来没想过,还蕴涵着很多学问。例如“1个月的垃圾费要5元,妈妈交了3个月,一共交了多少元?”又如“一排美乐多有5瓶,妈妈买了4排,一共有多少瓶美乐多?”学生融入了情景,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的境界。生活化是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角度、多维空间去思考问题,灵活地处理问题。[2]

二、活动教学的重心是自主探索实践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动手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动手实践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时,必须创设探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探索。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长短”时,笔者设计了“比一比”:随意拿了学生3支铅笔,怎样比较长短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讨论,想出许多办法:有的将3支铅笔左端点对齐,比较右端点的;有的把3支铅笔右端点对齐,比较左端点的;有的把3支铅笔叠加在一起,比较哪支露出多的;还有用手比划出其中一支铅笔的长度,手形保持不变,再到另两支铅笔上进行比较的。虽然学生在能力高低上存在差异,选择方法难易上各有不同,但他们探索的热情、张扬的个性却是如此的相似,不正是体现了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吗?

三、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这种活动方式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实验操作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时要做到:(1)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注重组际之间的竞争;(2)教师要留出充分的探索时空,明确组内的角色分工;(3)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合作中去,营造宽松愉悦的汇报氛围;(4)由课内发散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习惯。如教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学生自主操作,用苹果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分一分。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分苹果及10的分解与组成的概念后,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六人小组,每个小组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有秩序地完成合作任务)、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交流的结果)、一名发言代表(负责全班交流时汇报小组交流结果)。活动过程要求每人操作一次,并提出数学问题,而其他成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列出算式,若有不同意见,要让发言人说完后再说。轮流发表意见,记录员做好记录。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引导者是老师,这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3]

四、活动教学的延伸――带着问题走出礁石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能有效地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催化剂”。“学贵有疑”,教师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由教师协助形成完整的答案。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的大门。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打破课堂40分钟的界限,不能说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曾听一位教育专家在一节课后评价说:一节课下来,如果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提出问题,那么,这节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如果学生都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那么这节课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它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4]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常汝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叶尧城 向鹤梅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金春平 《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全面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加之教学体系对该课程没有形成相配套的评价手段,也导致一些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致使这一课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没有真正表现出来,同时一些老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学业评价,也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实践活动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

(二)教学实践活动定位不清晰

当前一些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不够,仍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讲授层面,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定位不清晰,致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实践课当做理论课,没有及时把握教学难度和教学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改革发展。同时受到小学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缺乏清晰的定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实践课投入不多,这不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不够

在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可以说是很多学科都存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是按照先前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教学,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当前小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设施不够齐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

二、增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效果的措施

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提高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加强对其的认识,提高对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充分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加深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学习周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他们主动去计量周围物体的周长,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周长,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优化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效率,不仅要从教师个人层面采取措施,也要从教学资源等角度来入手,学校应该不断优化自身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建立实践活动基地,为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对教学实践过程的体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重要意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新课程理念实施以来,不难发现,实践活动课已成为课程改革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在以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观摩活动中,各位数学特级教师就很注意实践活动的运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在过程中发现数学,让情感价值观在活动中体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对实践活动的几点认识。

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依据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以活动为主,对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去发现问题,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巩固、加深记忆,又能很好的运用所获取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让学生试着对每种图形纸片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有些图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有些图形是不能完全重合的。从而从自身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境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问题情境。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教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算出体积。接着,教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教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些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教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使整堂课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

三、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他人的数学课,有时感觉是以“说数学”为主,也就是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这种“说数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面窄,表面上看上去秩序井然,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的活力,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答题会觉得很无聊,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不是很理想。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转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想让学生有真正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让学生积极地去参加实践活动。也许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像以往那样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不注意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或者教师过多地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真正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只有做好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广泛参与。如上《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针,得出不同的时刻,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中迎刃而解。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老师提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的?”“有几种剪法?”同桌两人一组,利用身边的工具和材料合作解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是不规则的图形。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的一一对应式的教学形式,优势便凸现了出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再现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知识理论的升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实践活动,提供从事实践的机会,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家、校、社会的资源优势,使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清容.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6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已经非常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得以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发现“体验式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普遍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升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率,促进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实现有效互动,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树立积极的学习情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数学情感体验和数学学习快乐。个人现就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创设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的热情

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创设,是指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科书上的导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积极地精心地创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点有一个非常直观、具体的初步感知,有效调动他们深入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精心创设形式多样的符合教学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氛围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体验活动。如在教学有关《百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课前准备了各种物品,标上合适的价格,把教室打扮成“超市”。课中,让学生在真实购物情境中体会购物以及购物中的计算。这样通过真实的购物、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并掌握有关计算的方法及技巧,同时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及生活知识。

二、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自主体验与探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大胆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探究、体验的时空。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会独立操作、独立验证、独立反思、独立探究,最终逐步提高数学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准备好多个圆形纸片。课中,我在黑板上写出: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用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探究这些概念,当学生体验、探究完成后,我引导他们总结圆的性质、特征。这样,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中通过自主探究、自我实践、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更加丰富,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有序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实施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小学生喜好跟同学交流,特别喜好展示自己。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分组,方便他们有序有效地开展互动、合作式体验学习。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的良好学风,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中有效地实现情感交流,充分体验到知识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千克和克》这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在他们掌握了最基础的知识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带的一些质量在1千克左右的物品,让他们在小组内先掂一掂、再称一称,最后相互说一说,是怎么知道,是怎么想的。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一些数学方法,比如,观察、猜测和验证等等。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在体验活动中形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

四、 有效拓展延伸体验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学生数学体验的领域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空是有限的,学生在课中学到的知识,有时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这就需要他们通过课外的时间弥补,体验。事实上,课外体验也是以课内知识为基础的。我们可以将课内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课外的体验活动。这样做,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如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我让学生搜集附近银行、超市的促销活动信息,并从中抽取数学素材,整理编辑成数学问题,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换、相互做练习、相互批改,共同总结与反思。比如,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商品打折、银行利率等等问题,让他们通过计算发现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好知识的动力,从而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价值的体验。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较好的利用体验式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很好的端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