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范文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

第1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向特点 对策 创业大赛

作为国家劳动力的重要输出机构,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各大高校开始积极投身于创业教育的开展,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为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创业之前能够做好更加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面向在校大学生,各大高校除了开展创业课程之外,还开展各类的创业大赛,征集创业项目,进行项目展示,模拟创业流程等。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挑战赛及“思维盛宴”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大学生的创业策划,分析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主要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创业的内涵及大学生创业的缘起

(一)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的社会现象, 自18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但是,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尽相同,对创业的界定也大都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创业内涵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创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定义。

Kuratko (2003) 指出创业不仅是创造企业,这是一个识别机会,承担不可预计的风险,将无形的创新思想与现实结合,转换为有形产品的创新过程。创业是一个整合概念,其重点在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并有将创业新概念转化为实际的能力,针对在校学生群体,认为创业是指一种学生自我谋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根据社会形势发展,通过将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整合社会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为社会提供新产品或服务并自身价值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种实践过程。陶书中(2008)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的经济实体,实现自食其力的社会活动。

(二)大学生创业的缘起。

过去,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即意味着会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大学生不会为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担忧,毕业后的去向绝大部分以就业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且在我国,由于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基数日益增加,优势地位也渐渐淡化,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不再能够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岗位。国家开始出台大量的创业优惠政策,尤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另外,各个高校开始注重创业教育,组织各类创业比赛,增强广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以及学校、社会等提供的优惠创业条件,大学生也开始转变思路,不再坐等工作,而是积极主动的开创自己的事业,一方面解决的自己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与其他创业者相比,既有其自身的优势,又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弱点。从参赛团队提交的创业策划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在校大学生,其创业意向呈现一定的特点。

第一,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性。在校大学生充满活力,其创新思维也异常活跃。通过对其提交的创业策划书,我们发现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类型各异,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绝大部分不只是停滞在商品零售这一初级商业模式,而是给自己的创业赋予独特的内涵,能够很快地吸引人们的眼球。

第二,运用现代媒介,充满时代气息。在参赛团队提交的创业策划书有很大比例的创新项目不在单单停留在最原始的租赁商铺进行面对面的实物交易,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提升创业能力。例如“邻居间当日鲜奶饮品店”项目就是通过微信这种现代通讯方式,对一定区域内小区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行调查,从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策划;“基于O2O模式的鲜果蔬菜网络营销研究”则是通过微博进行线上营销,长期价格信息、优惠政策和二维码。通过微信收集订单,并进行蔬菜水果的配送。

第三,理论基础丰富,大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创业项目。参加创业策划大赛的大学生大多为具有创业意向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对一些商业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他们对项目的选择也大都集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

虽然大学生具备其他创业人群所无法比拟的创业优势,但是由于受到其自身能力、实践经验等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目光短浅,仅关注学生市场。大学生创业往往关注自身生活,希望在改变在校生活的同时寻找商机。但学生市场本身容量不大,商机较难寻找。主流学生市场为教育培训(语言、技能、资格证考试等),日常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两大类。教育培训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竞争激烈,品牌形成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大,不适合大学生创业。日常生活市场的利润较低,较难寻找到创新点。

第二,自身经验不足。据以往调查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83.7%,不少大学生仅在项目可行性调研完成后就贸然创业,很少有创业团队思考风险控制及下一阶段的融资渠道。实际上,大多数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仅挣取所从事行业的正常利润,相当于仅挣得辛苦钱,无法取得更高的产品溢价或是品牌溢价。

第三,项目投资数额较大,高达上千万,并且过分乐观细分市场容量。有的同学策划在天津市中心投资建设高档茶楼,以茶文化吸引顾客,虽然这种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作为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无疑是让资本面临着较大风险,而且这样的关于用户体验的实体项目自身前景并不十分明朗,诸多因素无法量化,加之投资巨大,所以风险投资公司很少涉及此类项目。

第四,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使用他人知识产权需要支付相关费用,例如有的同学策划霍格沃茨主题餐厅,以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作为吸引顾客的亮点,但这其中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却并没有考虑。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特点分析,作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理论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大学生对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实践教育主要通过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时间,增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为后期创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第2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范文

一 活动宗旨

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要宗旨。

二 活动目的

1、促进大学生激情创业;

2、促进大学生知识创业;

3、促进大学生技术创业;

4、促进大学生理智创业。

三 活动内容

(1)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2日

(2)活动地点:逸夫楼401教室

(3)活动形式:a、b、c分组答辩

四 主办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0808

五 活动负责人:张迪、丁晓晓、赵德勇

六 活动准备

1)a、b、c三个小组分别整理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知识,以作辩答。

2)参赛人数:机械0808班全体同学

3)时间安排:

(1)11月6日下发通知。

(2)11月7日写好策划书。

(3)11月12日下午正式进行活动

七 具体流程:

1) 主持人致开幕词。

2) 主持人介绍比赛的规则、评分细则。

3) 比赛开始,答辩手根据比赛前的抽签顺序进行答辩比赛。

4) 其间主持人向观众及选手公布结果分数。

5) 待所有的选手比赛完后,邀请评委代表上台发言,工作人员进行统分。

6) 评委发言完后,主持人上台宣布比赛结果。

7)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全体观众、评委、答辩手合影留念。

八 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仪表形象:(20分)

1)着装整齐,大方得体。(10分)

2)姿态自然,动作适度。(10分)

答辩内容:(50分)

3)主题鲜明,符合主题内容。(20分)

4)内容充实,事例动人,知识丰富,有说服力。(20分)

5)行文流畅,用词精练,详略得当。(10分)

语言艺术:(30分)

6)发音标准,流利。(10分)

7)节奏处理得当,技巧运用自如。(10分)

8)表现力、应变能力强,能活跃气氛,引起。(10分)

评分规则:评委明确给出每部分评分(评分为整数),由专门人员进行最后加总,取平均分为答辩手比赛成绩,按成绩排名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最佳答辩手和最受欢迎奖由评委票选得出(如票数相同则得分高者获奖)

第3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范文

一、活动主题

超越梦想,创业未来

二、组织单位

商学院

三、参赛对象

正式注册的在校全日制学生

四、组织机构

1、竞赛设立组委会、负责竞赛组织策划领导工作。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竞赛的日常事务。

2、竞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聘请经济类、管理类等学科的教授、教师组成,负责参赛作品的评审工作。

五、竞赛类别

1.本次创业大赛分三个类别。

a.商业创意类。创意大赛是创业计划大赛的热身环节,创意即所谓“金点子”,旨在帮助同学们开始初步的构想和组建科学技术与商业头脑完美结合的团队。此类竞赛没有过多的参赛限制,参赛形式是写一份简要的商业创意计划书。商业创意计划书又分为商机创新型和管理加强型。

ⅰ.商机创新型:参赛者可以针对一项概念产品或服务、校内外各种商机制定一份商业策划书。

ⅱ.管理加强型:针对已经存在或拥有的产业或品牌策划更为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案。

所有的商业计划书以文字版形式(a4纸)和电子版递交。

b.创业计划类。参赛形式是写一份完备的创业计划书。计划书以文字版形式(a4纸)和电子版递交,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概要、项目背景、公司描述、产品与服务、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营销策略及销售、财务分析,可行性分析,投资前景等,并注意计划的实用性和可实现性。

c.创业实践类。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成功案例,要求提供创业实践的项目材料,包括概要、项目背景、产品与服务、市场营销策、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书面材料以及图片等实证材料。

2、稿件要求

一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正文用华文仿宋小四字,行距21磅。

六、竞赛方式

1、参与:要求学生以竞赛小组的形式比赛。参赛者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服务,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所提出的产品和服务应为参赛者参与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一项可能研发的概念产品或服务,严禁抄袭他人成果,一经发现撤销参赛资格。

2、赛制:竞赛采用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的方式进行。以学院为单位,广泛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宣传,形成竞赛的群众基础,参赛者向各学院申报作品,由各学院组织预审,然后提交竞赛申报作品参加预赛,每学院提交作品数量不限。在预赛的基础上由评审委员会选出若干件作品参加决赛,并由竞赛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

3、预赛只需要各学院将参赛作品发到指定邮箱;决赛需要优胜作品选手进行ppt答辩和回答竞赛评审团的问题。

4、各学院所报作品,每个作品指定一名指导老师,作品提交初审合格后,由商学院选派一名指导老师与其相互合作。

七、时间安排:

作品提交5月8日——5月10日

作品评选5月11日——5月20日

八、奖项设置

1、由竞赛评审委员会评出参赛获奖作品和优秀指导老师。

2、作品奖: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

3、优秀指导老师若干名。

九、报送方式

第4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实现途径

当前,大学生创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我国大学生创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不足和外在高校、政府、社会和家庭支持不够等问题,使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不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探索通过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和加强创业外在支持等对策,对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不足

(1)大学生创业理念缺失。创业是指完整的创造新视野的过程,重在培养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是创业企业。创业理念是指开展创业活动的动机、观点、主意和思路。[1]目前,多数学生没有把创业视为更高层次的就业,没有把创业视为创新。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真正的创业理念,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只是高科技、高层次的人才能做的事情。正确的创业理念是创业全过程的源动力和重要保证,而多数学生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创业教育,针对创业理念缺失的现象,高校有责任对学生的创业理念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

(2)大学生创业能动性不足。由于学生对创业没有认识到一定的高度,认为创业只是一种被迫的选择,同时没有充分认知自我,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创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创业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大家对创业的兴趣、热情和能动性都不是很高。所以要大力宣传和引导创业创新理念,加强创业政策、资金扶持,还要给予精神支持,营造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3)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不强。创业技能包括对创业的整体理解,涉及专业知识及组织领导、沟通协调能力等。[2]大学生往往多是有创业的想法,但没有明确的创业目标和准确的市场定位,不知道创业应该具备哪些技能。虽然目前高校和政府、社会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但从创业教育现状看,创业理论教育重于实践技能培养,原因在于创业实践指导师资不足,活动形式、实践场所受限等。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不是很强,提供的创业机会比较有限,而且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或创业比赛,很多都是停留在策划书层面,很少能够进入到创业实践甚至推向市场。政府和社会给予的创业实践指导服务、创业实践基地、以及社会力量提供的创业实习岗位等支持都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技能实践。

2、缺乏创业实践的外部支持

(1)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待提升。大学生创业理念的缺失,创业技能不强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高校没有系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对创业的宣传、引导不够,专职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创业课程体系应更加科学化、时代化,扩大更新创业实践场所等,校园没有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多数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仅仅是通过网络、媒体、讲座、创业课程、创业活动及比赛等,对创业没有系统、深刻的认知。而学校的创业教育多数侧重理论而缺少实践,缺乏针对性的创业指导,使学生不能真正得到创业素养的培养。

(2)政府的创业政策扶持有待加强。创业不仅需要创业者自身具备一定的素质,还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场地、物资等相关条件的支持。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政府也有一些对创业的政策扶持,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却很少,而且政策的落实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很困难的。

(3)社会和家庭的创业支持有待提升。大学生创业很大的困难在于资金的落实,政府政策虽然为学生提供小额贷款,但有的金融机构却没有专门为大学生设定创业贷款项目,为了规避风险,设置很多固定资产抵押等高门槛条款,使学生很难得到创业资金的扶持。社会对创业的宣传不到位,企业与高校联合创建创业实践平台积极性不高。

据统计,部分创业意识强的同学大多数源于家庭都是搞创业的,受家庭影响很大。但目前社会对学生创业大多持不赞同的态度,家庭更希望学生能够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认为学生难以承受创业风险。创业本身就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对学生的意志力和承受力都是很严峻的考验,而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往往会使他们在创业不顺利时灰心泄气、甚至放弃创业。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业的实现途径

新时期下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要以大学生为创业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高校创业教育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素养;以政府创业政策为保障,为学生创业提供外在支持;以社会和家庭支持为支撑,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和意志。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1、提升大学生自身创业素养

大学生受教育层次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技能能力强,而且具有求知、探索和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但也有很多不足,学生自身要正确认知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多参加创业教育活动,储备理论知识、锻炼自己团队协作、领导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以及受挫败抗压能力等。

2、高校应实施科学、广泛的创业教育

当前,大学生创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趋势,而大学生创业理念和能力不足的现状制约创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性、实践性和广泛性。一是提升专职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行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二是科学的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加大创业实践课程比重,对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体系化的创业教育。三是开展丰富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创业大赛、沙盘模拟、创业项目以及各类团体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四是加强创业实验室、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真正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平台、创业指导平台、创业项目平台、创业交流平台和创业资源平台等,使学生真正参与创业全过程,提升创业实践技能。高校也可将社会资源引进学校,进行校企联合,提供创业项目。

3、政府要加强主导和政策保障

政府要强化宏观调控,深化调整产业结构,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大学生创业。同时要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实效性的创业政策,设立创业专项资金,享受创业补贴、减免行政收费和手续、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项目、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指导、设立学生创业法律援助服务等,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在保障。同时加快创业法律机制的完善,使学生积极维护在创业中的合法权益。

4、加大社会帮扶和家庭支持力度

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元的社会各种资源整合的过程。在宣传上,社会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宣传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转变全社会的创业观念,在资金上,需要社会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或社会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在人才上,还需要社会上资深的创业指导师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的指导帮助;在创业实践上,还需要科技园、企业实习基地等提供学生创业实践学习、考察、调研等活动。

总之,要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家庭和社会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优质资源和平台,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坚定学生创业意志,共同与学生将创业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宋双成,徐壮飞.论创业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对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引导[J].高校辅导员,2012(3).

[2] 栾培新.政府和高校责任视域下的大学生低创业率成因及解决途径探讨[J].理论界,2014(2).

第5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研究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2006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北京2005年的人才需求调查中,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47%,很明显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而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却不高,为何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的呢?其实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说明现在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大部分企业的要求。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在深度与广度等各个方面都大大加快。电子商务已经被全球公认为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世界各国都对电子商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支持和投入。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为电子商务的大行其道奠定了基础。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未来几年内,全球电子商务还将进一步快速发展,200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最多可达12万亿美元。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也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化的学习和实践,尽情体验网络生活新模式,让学生不断充实和丰富电子商务的知识,熟悉各种电子商务模式的运作,掌握电子商务的运作方法。比如,目前学生只需要低成本就可以自己在网上开店,自己策划经营方案,设计赢利模式。21世纪,信息化社会是历史的发展潮流,企业更注重的是实效。加强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是我们发展电子商务、适应历史潮流的根本所在。

三、如何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的实践环节

1.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

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进行电子商务仿真模拟实训,是目前各高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中,最主要采取的一种方式。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就为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提供了硬件基础。而在软件方面,可以由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符合自己学校教学特色的电子商务仿真模拟教学系统软件,也可以购买其他高校或市面上出售的该类软件。

2.在核心专业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

电子商务的核心专业课程,如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电子商务物流实务、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课程,都有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部分。任课的老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申请项目基金,组织学生建立小型企业,进行实践创业。比如,网络营销这门课程,老师可以让每个班模拟成一个企业(其中有库存部、技术部、财务部和营销部),开设网上商店,在网上销售文具、饰品、网络游戏卡、书籍和一些二手物品等。因为不需要实地的店铺,学生又几乎每个人都有电脑,这样经营的成本不高。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技术、营销、物流、财务等知识进行了大融合,并且能够增强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建立团队意识。

3.学校设立创业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可以设立一个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基础硬件和基金。能力强、有好想法的学生,可以做好策划书,带着项目进入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学校派指导老师对学生的项目进程进行定期地检查,并作必要的指导。进展顺利的项目,可以继续支持;进展不顺利、又无法解决的,就撤出创业园。这种方式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希望用进行长时间的培训,马上就能适应到工作岗位上去。学校可以与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合作,建立具备鲜明电子商务特色的,兼顾商务活动和计算机应用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主题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就能够迅速从事企业的某种具体业务活动,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不用再进行招聘,就能够直接从实习生里挑选优秀人才,节约了本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目前,笔者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就已经分别与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中国食糖网)、南宁康迈集团公司、南国书店和广西南宁钰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电子商务交易实训基地、电子商务物流实训基地、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训基地和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胡美香:电子商务教学面面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高立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袁申国: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试验建设和产、学、研结合)

[4]李英:浅谈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第6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划书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项目运营;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17

传统意义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细胞,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因而,企业是与自然人(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相对应的一种商业化运营实体。法律层面,从事财富创造和经营的实体包括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和非法人实体(包括自然人、家庭承包经营、合伙以及未注册成立公司的企业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它们尽管存在着法律性质、经营模式、风险责任等差异,但认识层面,“依附于已有的企业实体”不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商业运营不再完全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而是为原子化的自然人个体释放出更广阔、更灵活的商业运营空间。这种转型,辐射于高等教育领域,也解构和建构着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成才的新思维,突出体现为: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其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持续增强,而大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单纯的受教育者,而且是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和财富创造的有生力量,“就业”也不再是广大毕业生的唯一出路,相反,多元就业观念日益被接受,大学生“创业”后劲十足,创业项目的商业模拟训练、小规模实践和实体运营成为在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这种趋势,得益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同时,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发展和形成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便于尽早地发掘苗子、挖掘潜力,为有志从事创业的学子提供完善而有力的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透视

“创业是指创业主体整合创业团队、筹备创业所需资源、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通过创建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创造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的价值创造过程。”[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政府与高校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高度重视,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营造了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社会氛围,也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初步形成了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位一体”、纵向联动的立体化创业格局。

(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

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引导者和政策支持者。2015年5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2]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比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启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准入门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等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再如,保定市启动“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各类创业孵化园将达到60家”,“ 将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78亿元”,“ 创业培训将实现8.35万人”,“将扶助4.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等等。[3]总体而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与优惠服务,包括: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科技园、孵化器,评选创业示范园,组织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持续地打造创业平台、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资金扶持;三是工商、税务、人社、户籍等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的证照办理、税收征收与减免、档案保管、落户等提供便利服务;四是对大学生注册成立的创业实体,提供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招标、科技成果转化等的优先优惠政策和奖励。这些措施,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政策环境。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课程培训、项目指导、项目孵化、实体运营等,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孵化注册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坚持“学科支撑、创新引领、创业驱动、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涵盖项目凝练、孕育、孵化和转化等,构建了“创新为基、创业为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主要体现为:一是开展课程培训和创业实践教育,开设了通识性知识、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和创业实践等课程,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二是采取项目制,建立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院系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教育与项目凝练机制,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根据其职能征集和各类创业项目选题(指南),吸纳大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的策划、调研、筹备、试运行和实体运营;三是对入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经费拨款、专项基金、社会投资、校友投资等多元渠道筹措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保障;四是配备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的高规格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五是以国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竞赛为抓手,鼓励、扶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以此为契机,支持大学生申请专利、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推动项目质量提升;六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和路演,将具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企业家和投资者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洽谈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市场化的指导和投资支持,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转化。

(三)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基本主体,“大学生创业是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4]大一适应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发展目标(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作为目标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大一学年的调适期,一般而言,自大二以来,大部分学生已确立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主动地关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征集等信息,一些同学也较早地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认知与参与状况可归纳为:一是充分地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良好机遇,主动关注与之相关的信息,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二是以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应用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为依托,主动联系导师,自愿组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并涌现出国际国家级精品项目和优秀成果;三是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机会,扎实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路演,经学校的精心培育,将成熟的项目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知识创新和成果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受众,而且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大学生开办公司”不再是“神话”、“传说”或“另类”现象,而是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的“新常态”。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饱满,但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特别是离商业化运营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观念滞后:学习与商业化创业不兼容

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应当“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宜过多地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特别将从事商业活动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商”作为一种“低贱”的职业,与正统观点中“学而优则仕”无法媲美,尽管现代社会并不排斥商业,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远远没有转变到“学而优则商”上来,何况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大学生应当“术业有专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其次,很多人也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销售”,认为推销产品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大学生不应将美好青春浪费在推销产品上,而且家长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孩子也经奋力拼搏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就应珍惜光阴,延续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应参与“商业”类的“邪门歪道”,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孩子毕业后从事销售业务,也感觉到“很无颜面”,孩子考上大学时的自豪感蜕变为“脸上无光”;最后,高等教育是专业性教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能“没学会走,就想学着飞”,担心大学生在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创业”,不仅耽误专业知识学习,而且无专业基础也就不具备充分的创业能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纯属虚度光阴,荒废青春年华。基于这些认识误区,目前尚未完善形成“大众创业”的社会氛围,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抱着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二)定位不明:大学生创业何去何从

就“大学生创业”自身而言,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但大学生创业的定位仍不明晰,除了少数项目经过精心培育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外,作为创业主体,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临近毕业时也很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对创业者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具有功利性,主要目的在于为保研、评优、出国等增加“资本”;同时,各类官方或重量级的比赛项目对于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参赛获奖所得到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除了少数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毕业后持之以恒的“事业”外,大部分大学生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创业项目中,他们不具备以合伙人的身份进行创业的责任感,项目进展也参差不齐,很多项目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且拥有互联网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实际执行或参与创业的人数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毕业生未将自主创业作为其未来职业的首选”,[5]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主要参与者,临近毕业时也往往是“两手准备”,将主要精力投向求职、保研等,如果这些创业项目无法通过恰当的机制吸纳“后继者”,就很可能随着原始创业者“各奔前程”而告终。

(三)资金匮乏:创业运营经费受限

近年来,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纷纷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对于创业项目而言,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创业项目发展的突出因素。很多高校对于初次入选的创业项目,资助额为1000元至3000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器材设备以及前期的调研论证,这对于具体项目的运营而言可谓捉襟见肘。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只能将精力和眼光局限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比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撰写项目企划、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数据试验、撰写分析报告、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商业化经营和市场额分析等,只能主要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从家庭来看,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难以提供创业资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又不一定有创业意愿,创业资金与创业意愿的不匹配造成创业活动难以展开”,[6]受制于资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成长可以用“异常艰辛”来形容,很多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好,但大学生自身无法整合社会资源,不能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为基础形成规模,在未孵化成公司实体之前也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而大学生自身并无经济来源,除了极少数大学生受到家长的经济支持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毕业时无法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这就导致创业项目的短期化、阶段化甚至被市场边缘化,无法真正地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创业的可持续性。

(四)技术主导:市场对接不到位

思想观念、创业定位、资金受限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是“走技术路线”,即在校大学生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技术研发与创新,但与诸如“基于网络领域的技术型创业模式”[7]的差距较大。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撰写商业策划书、实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形成文本成果;二是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三是对上述文本成果或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实现成果的市场转化;四是以技术成果为基础,筹措资金,组建团队,成立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目前,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停留在前三类,也就是技术创新位于主导地位,包括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在内,这些项目距离商业化的“创业”还很遥远。此外,技术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研发成功率也非定数,在短短四年内(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两年)实现从“技术”到“创业”的跨越也非易事。“创业”是一种商业化的市场行为,技术主导下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市场运作的机会很少,很难通过市场经营为创业提供较为持久的流动资金,这就导致创业项目主要只能在校园的封闭空间内向技术纵深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其年龄、知识、性格、阅历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与成熟企业的市场经营存在显著差别,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因此,不能苛求大学生创业项目完善达到商业化运营的成熟水平,但作为未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应当着眼于“商业化运营”,将着力点放在“培育”上,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育机制,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并使之尽快地适应市场,在竞争中体现相对优势,从而走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

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较长时期的宣传引导,“由于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创新’向‘创新创业’并重的转型期,‘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较为普遍,实质上秉承的是‘创新―创业’的发展路线”,[8]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商业思维,将其长期被压抑的经济意识释放出来,形成对“创业”的立体化认识,从“创新”升华为“创业”,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的大潮中,将“创业”作为“事业”去做。这种理念的转变,主要寄寓高校的常态化教育,特别是经济常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和消费环节,而且也是流通环节的“微主体”,无论是在已有企业中从事生产或流通(经营)业务还是自主创业,均属于商事行为,应具备法律风险意识和经济意识;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力密集型,而是高智力主导下的创意或服务制胜,“小而精、求品味、重品质、个性化定制”成为现代消费的一大趋势,“谁运营了创意,谁就抢占了先机”,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创新成果及时地投向市场,运用商业思维去经营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对接。为此,专业课教学中,可加入适度的技术前沿教育,解析具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帮助大学生激发创新闪光点,捕捉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作为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二)探索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聘请著名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导师,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指导;鼓励或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或见习;毕业设计环节,吸纳企业导师进行毕业指导,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导师的创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技术评估和商业化经营的一般模式,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也缺乏亲历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企业实习或见习,主要获得的是直观感受,而无法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的真实状态,导致“创业教育实施方式与社会实践脱节”,调研数据表明,“有48.9%的学生听过相关讲座,28.6%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社团,有 21.7%的学生在校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仅有 0.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9]这导致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化需要。为此,可探索建立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深入与创业项目最密切的企业,共同做项目,通过这类企业“以老带新”,从模拟实训迈向“借壳”运营,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运营的具体流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运营中,然后进一步凝练项目方向,甚至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在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和良性互动中,指导大学生创业者明确未来的商业化运营方向,比如加盟该企业、技术入股经营该企业或明确市场定位独立创业等,实现创业项目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

(三)推进创业项目过程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建构。由于企业与创业项目在业务、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不仅便于企业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化指导,而且一方面,企业可将创业项目作为自身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在高校的一个实验基地),将自己所需进一步研发和论证的项目交由大学生创业者去做,企业对创业项目的事实予以市场化指导,促使项目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项目运营机会,与市场保持“零距离”接触,使项目成果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就项目管理而言,企业导师不再仅仅是项目指导者,或者受高校之邀为创业者做讲座等培训,而且对项目发展负有伦理责任,大学生创业项目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在高校的一个分支,这能督促企业导师以企业家的责任感对待创业项目,避免大学生凭借“一腔热血”在茫茫市场中摸索。为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重点在于凝练项目主题和寻找适合的企业,然后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创业项目孕育阶段,可将之定位为企业外驻高校的一个项目部或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过程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根据合作协议,选择适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之推向市场,实现创业项目的实体运营。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的配套机制

大学生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对于创业者而言,首先应当牢固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切实克服“单打独斗”或“一枝独秀”的思想,尽可能地向社会借力,寻求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就支持机制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同一区域高校乃至行业或跨行业,逐渐建立不同层级的创业联盟,以项目制的形式灵活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最初可在高校内部深化创业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各个创业项目团队之间进行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互用。二是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实行创业项目内部的准公司化运营,高年级创业者在离任之前,必须完成创业项目的新老交接,保证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三是高校可探索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对于有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经家长同意,办理无期限的休学手续,为其创业提供时间和精力保证;创业者复学修学分时,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按学分收费,只要达到课程合格要求就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则授予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相应的学位。四是资金支持方面,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纠正市场的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创业”,[10]因此,资金支持可实行阶段化管理,处于项目策划孕育期的经费,通过政府和高校予以资助;对于与企业建立实质对接的项目,可通过协议方式吸纳企业资金;对确有市场前景、具有继续支持价值但尚未寻求合适的企业支持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孵化为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后,高校转让股权撤出项目。

四、结论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与对接机制,是以商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创业项目培育的可行路径。由此构建的基本框架是:大学生入学后,通过专业课老师和创业指导课程等,发掘创业苗子,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适切的项目主题;然后通过遴选机制,对于入选大学生创业平台的项目,高校予以前期的资金、培训等支持,同时引导大学生搜索与项目主题相关的企业,通过路演和洽谈,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市场需求),通过创业项目进行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项或综合性需求的实验或试点,进而争取企业资金的支持,并采取商业化运营;对于尚未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的创业项目,高校可通过创业平台,向校内课题组以及企业等进行推介或予以后续支持,促进创业项目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孵化为商业化运营的实体。

参考文献:

[1]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朔治[J].青年研究,2014,(4).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

[3]金丽,刘继伟,杨鑫.我市“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N].保定日报,2016-04-01(01).

[4]吴方鹏.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5]刘敏.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6]马亮,朱剑平,陈琦.大学生创业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7]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1).

[8]陈焘,李柏红.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的法律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