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教学研讨活动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研讨活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第1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一、明确需求和目标

教研活动只有适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才会受到欢迎。如何使教研活动符合教师的“胃口”?首先,兴宁区区域教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需求分析,了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希望得到的帮助等,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设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文本式”备课,注重教学内容、过程的罗列,忽略了教学方法和策略,于是我们把教研活动的目标定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我们开展教研活动的一贯要求,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遵循“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的思路,以确保教研活动的高效。

二、精选内容,创新方式

有好的食材才能做出一道好菜,同样,教研活动也要有好的素材。明确活动目标后,教研员要以“精、细、准”为原则,精选活动内容。如在一次主题为“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区域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首先精选了“为什么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六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表述”几个研讨内容,然后再选择能较好体现研讨目标的优秀课例进行具体剖析,强化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呈现方式。活动方式的选择在教研活动中很关键,同样的需求、内容、对象,选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主要采用“课例”方式,通过课例分析实现动静的转换和“听、看、讲、想、做”的结合,体现了教研活动的情境性、参与性、实践性、探究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三、及时评估效果

效果评估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关注,是总结活动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评估可以汇总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教研活动进行调整与改进。

第2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本学期,我园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园本教研方式,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内部自省”学习与反思-“优质课参照”学习与反思-“专家引领”学习与反思的案例研讨模式。

活动背景

本次体育活动主题的产生,首先是基于本学期我园“以案例研讨为主要方式,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研计划。

其次,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类型。在户外活动中,细心的老师发现,幼儿们对与室外器材配套的泡沫垫很好奇,也很喜欢,他们围绕着泡沫垫自主地创造各种各样的玩法。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本次玩泡沫垫的活动,

初次研讨:“内部自省”学习与反思

在《小马送货》教学现场观摩后,我们进行了现场的“内部自省”讨论、学习与反思。

1.研讨的问题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活动设置的目标合理吗?②中班幼儿跨跳的间距设为多少厘米合适?③如何梳理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更易于让幼儿理解?④幼儿在助跑跨跳时的衔接不好,大部分幼儿助跑到终点时,会减速,停一下再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研讨的结果

活动目标的针对性不明确,学习并掌握基本动作应该是重点。于是我们将目标重新设置为:①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不怕困难,勇敢自信。②学习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并运用于游戏。

明确动作要领,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动作的难点、关键点。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科学合理的跨跳间距是60cm左右,第一次活动时的40cm需要调整,动作要领在大家的反复尝试后基本得到统一。但是又一个新难题出现了:如何解决幼儿助跑和蹬地动作衔接不流畅的问题?

分析原因后,我们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让幼儿练习原地跨跳,比较熟练地掌握跨跳动作,为学习助跑跨跳打好基础;其次,多带幼儿进行腿部力量练习,不断增强蹬地的力量。

第二次研讨:“优质课参照”学习与反思

在上一次研讨中,我们明确了目标和动作要领的教学问题,但是活动中,我们又发现,幼儿们都能跟随老师学习,但仅仅停留在跟着老师做这个层面,没有充分激发幼儿主动、投入的学习。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游戏为载体,能更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呢?一位老师找来了优秀课例:大班助跑跨跳活动《小凳子》(中南大学幼儿园邹勇执教),我们集体进行了观摩学习。观摩后得出的结果是:

1.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活动

邹勇老师是以小凳子作为主要教学用具来组织活动,他的设计通过“挑战”“竞争”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这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能极大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兴趣。那么,中班的体育活动在设计上应重点强调的是什么?经过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应该是活动的游戏和趣味性。所以,在第二次研讨时,我们对活动的内容、形式、环节,包括音乐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设计。

幼儿最欢游戏,同时也最爱模仿,我们就为他们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模仿的对象。于是将活动改为“勇敢的骑兵”。为了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把准备活动设计成“骑兵操练”,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走入场地,随老师一起做各种模仿动作,进行操练。

2.把握幼儿动作学习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幼儿充分练习的时间巩固基本动作,我们把练习助跑跨跳的动作设计成一整套军事训练内容,如“跨越战壕练本领”、“跨越战壕炸碉堡”。为了帮助每名幼儿顺利完成跨跳动作,我们设计了两个宽窄不同的“战壕”供幼儿选择。

第三次研讨:“专家引领”学习与反思

经过两次研讨,形成了新的活动方案,但有老师提出,这就是最好的方案、最好的活动了吗?随即,我们邀请了市教科院的老师下园进行了现场的观摩指导,就重新修改的方案进行了活动展示。活动基本上取得了预期效果,幼儿较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活动后,在市教科院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研讨。研讨的问题是如何让幼儿更投入地融入游戏,达到发展动作的目的?研讨结果是:

1.加强游戏的角色化体验

例如,通过教师语言,包括音乐把握好活动的节奏,让幼儿身临其境,帮助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基本动作。最后讨论,加入了“看任务图”的环节,让活动更真实。

2.通过游戏规则设置,让幼儿自觉完成动作

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情节巧妙的安排,让幼儿的情感、情绪以及学习状态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

再次调整活动方案的感悟

市教科院老师的现场观摩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探讨活动后,我们又重新调整了原有的活动方案。

将原有音乐换成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背景音乐,我们觉得这段音乐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让音乐和游戏结合得更真实、更能吸引幼儿积极、热情而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将游戏环节设计为先“跨越战壕运炸弹”,然后“跨越战壕炸碉堡”。我们设计了二级战壕——60cm供幼儿“运炸弹”,并且设计了宽窄距离不同的“战壕”(有二级也有三级),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选择活动的难度。在跨跳不同“战壕”的过程中,跳过的幼儿及其经验和技能得到了强化;跳不过的幼儿则需要调整其现有的动作,构建新的动作技能和相关经验,在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领悟动作的要领,获得动作的发展。在最后的环节,将跨跳和投掷有机结合,让幼儿们看到“碉堡”在不断被炸倒后,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带领幼儿按重新调整过的方案进行游戏时,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前一次的活动,幼儿们的游戏兴趣更浓了,动作完成的质量也高了。这次活动幼儿很喜欢,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在活动前对动作关键点、幼儿学习特点和原有经验的反复研究和把握。

第3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一、打造主题式教研团队的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学校的校本教研受传统思想束缚,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的校本教研缺乏思想,研究的主题不明,教师在迷茫中摸索着前进,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二是学校的教研氛围不浓,好多教师把教研当作一种任务,为教研而教研,是流于形式上的教研,是一种浅层次的教研。如,在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中,听到最多的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评课的教师讲得顺畅、上课的教师听得舒服,形式上是以“一对一”的静态交流为主,内容也多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等。教研效果也可想而知,最要不得的是,学校与教师都将教研的重心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对研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工作,教与研的脱节非常严重。

三是在教研活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认真对待,可停留在单兵作战上,没有团队协作的氛围。有的教师只顾自己的发展,只耕耘自家的三亩地,只强调自己的生存空间,只知清扫自家雪,认为知识是私有的,经验是自己的,好的教学信息不交流,好的教学经验不传授,有了问题相互指责,有了成绩相互争夺。教育教学各自为阵,这些问题是与课改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是我们亟待摈弃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从2010年起,提出了为期三年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活动方案》,方案的提出得到了教师的大力支持,足见教师对自身成长其实是很渴望的,只是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状态,无所适从而已。打造校级骨干教师队伍,必须给教师搭建好一个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于是,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教研团队的活动方案。主题式教研团队的提出基于这样几方面的认识:(1)我校现有教师69人,其中市、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7人,校内骨干教师人数相对缺乏,但如果能发挥好已有名师的引领作用,效果肯定会不一般的,因为这些土生土长的草根专家对教师的身心示范是直接的、潜移默化的。(2)学校教师69人中近50人在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占了大部分,这些教师的冲劲与激情尚未全部锐化,还处于可打造阶段,他们经过多年工作积淀,已有一定教学经验,如果能给以恰当的引领,必定会脱颖而出。(3)可以从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一是开展主题式教研,有研的主题,能按主题方案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的目的性明确;二是构建教研团队,营造团队教研的氛围。在团队中开展活动,用团队的思想,集团队的智慧开展活动,使我们的教研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我们提出以构建教师教研团队为途径,按照学校制定的主题式研讨活动,开展主题式团队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攀升业务新高峰,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深化课改实践的领跑人,逐步成为学校教育品牌的主力军。

二、打造主题式教研团队的行动策略

1 组建学科教研团队,营造合作的团队氛围。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组建了12个学科教研团队。分别是一至六年级六个语思学科团队,三个数学学科团队,一个英语学科团队,一个体育学科团队,一个艺术科技学科团队。聘请了12位工作敬业、业务素质突出,并有一定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团队组长。通过积分的形式开展了教研团队激励工程建设。

2 确立团队主题研修流程。(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炼研究的主题,确立研究课题。(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专题理论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业务学习,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教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3)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集体备课主要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讨论,围绕主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4)课堂实践,印证预设。每学期进行的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教研主题实施的有效保证。(5)共同探索,反思教学。通过反思逐渐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思在课后”就是教师在教学后必须有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开展自我分析,以便打造亮点、剖析暗点,总结经验,提炼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些环节中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主题的确定必须体现“源于实际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是整项活动的纽带。而课堂实践是整项活动的灵魂,集中体现着这项活动的价值所在。

3 确立团队活动主题。根据学校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的精神及学校围绕校本教研所制定的文化战略,学校制定了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主题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校本主题研修活动方案。提出了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为研究核心,以深化“课例研究”为突破口,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团队主题研修活动指导思想。围绕学校总的研修方案,各教研团队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每学期有研究的重点及落实计划的部署。

4 做好团队主题教研及课堂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制定“关注课堂有效性”校本研修活动主题及《东湖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课教研流程规范方案》,由教科室统筹,期初落实具体研讨内容、参与人员及活动时间。主题式团队教研课堂实践活动采用组内备课、代表上课、全员评课的模式进行操作。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由教研团队负责举行团队主题教研活动,具体流程是一周前先组内集体备课,交流备课意见,施教者组内施教,组内反思性评课,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一周后校本研讨,活动由教科室负责,上课的教研组组长主持,大致流程安排如下:围绕主题施教――教师现场书面评课――上课教师说课反思――主评教师评课――随机抽签评课――自由互动评课――教科室点评。其中主评教师评课由上课的教研团队事先确定l位教师为主评教师。随机抽签评课教师。由教科室当场抽5位教师进行现场评课,评课时每位教师发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少于3分钟。

5 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教研团队和谐发展。为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学校建立了教研团队激励工程活动方案。按照期初落实活动主题、中期强化过程管理、期末总结考核评比工作思路,从过程与结果两方面入手,采用积分的形式予以综合评价,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发

展。过程的积分主要涉及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计划的制定、活动开展及活动的参与情况等五个积分指标,期末,教科室提供五个指标的活动数据,各团队对照五个指标自评积分。结果的积分强调的是在团队的合力作用下所取得校级、区级及以上等方面的成绩,主要涉及内容为课堂展示、教改项目、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情况,教科室在期初公布结果的积分项目,便于各团队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期末,根据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的活动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团队及优秀教研团队组长,公示结果,在全镇教师会上表彰的同时给予各团队一定物质奖励。

三、打造主题式团队教研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个聪明人可以创造奇迹,另一个聪明人也可以创造奇迹,如果两个聪明人联手合作,他们创造的就不仅仅是奇迹,而是一切。校本教研需要的就是这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合作可以使教师在互补中成熟,在互动中成长。

1 团队的合作氛围、研讨氛围浓了。作为在校本研修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活动,主题式团队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聚合团队力量,使集体备课、议课、评课过程更富有成效,极大地检验和提升了教研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达到了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目的。我校一年级语思组李孝青老师,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团队工作中,正是这样的热情带动了整个团队,使得整个教研团队的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把教研团队精神、团队目标的概念,无形地渗透到团队中每一个教师身上,使得他们凡事以团队的利益、团队的目标为第一考虑。

2 实现了“三个转变”。以教师听为主的教研模式向教师参与的互动式的教研方式转变;教研内容单一向教研内容多元化、专题化转变;教研模式的开放,带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

第4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观察是对外界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持久的知觉过程。以“观察为主”来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型,即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同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按照搜集资料、课前准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探究、解决问题――自由活动、巩固应用――自我评价、拓展延伸等环节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以观察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本文以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教学为例,旨在从教学的实战经验和点滴感悟出发,谈谈观察课在科学课上的教学策略运用。

一、搜集资料,课前准备

小学科学课中涉及内容都是学生喜爱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观察是教他们科学知识的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教师需要提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研究素材,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油菜花开了》教学前,教师要预先让学生采摘油菜花并观察,收集有关油菜花的图片、资料等,为课堂上观察探究提供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和本节教学密切相关的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等情境,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春天到了,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你们喜欢花吗?你能说出几种花的名称呢?在学生发言后,通过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美丽花儿让学生欣赏,然后再发问:“你知道各种花的身体结构和生长过程吗?”这样,自然转移到教学主题。

三、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要体现一个“历”字,即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

(1)制订方案。制订活动方案就是为探究活动设计一个操作程序,是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的依据。活动方案包括观察什么、观察顺序、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其质量对观察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制订活动方案又分两步。第一步,小组制订方案。在探究活动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活动方案,做到人人参与制订活动方案。重视引导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从而制订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第二步,班级交流方案。小组制订方案后,还不是十分合理、还不够完善。可以通过班级交流、不断修改,制订出更加合理完善的活动方案。班级交流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观察有所收获,提醒学生打算观察油菜花的什么部分?怎样观察才能更加仔细、更加清楚?观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各小组的交流,学生更加明确观察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名称是什么、每部分有什么特点等。特别是在“解剖观察”四个字边上,板书写出三个要点:由外向内、夹住基部、依序排列。教师左手拿油菜花模型,右手拿一个大镊子,先指出解剖基本程序。正式进行实际操作时,按照由外而内的原则,首先解剖萼片,接着解剖花瓣、雄蕊,然后解剖雌蕊,最后演示夹住基部解剖和依序排列在黑板的大贴袋中。

(2)观察记录。交代记录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慢慢地写下观察记录。第一,要求准确无误。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是什么就记录什么,尽量详细,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能加上猜想,更不能凭空捏造。第二,要求做到周密、完整,不能有随意性。第三,必须对每个现象都详细记录。第四,按一定的顺序记录。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图画等。这一环节留足时间,教师注意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观察进展情况,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3)交流总结。①交流汇报。一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师要把握时间、科学安排,组织学生认真倾听,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讲清楚、讲透彻。及时捕捉不同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矛盾,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教师要清楚记下他们争论的焦点,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②归纳总结。在师生共同总结,形成初步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概括,适时准确地出示科学术语、科学概念,指出学生观察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观察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自由活动,巩固应用

观察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在一课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究活动,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课后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自由活动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留到课后进行。在自由活动环节,要把握一个“放”字,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动手剪、动笔写、尽情画等活动,展现油菜花的风采,升华所学知识。

五、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材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科学拓展活动,就能充分体现科学课在时间、空间、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究,从而扩大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观察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花,分析它们各部分的构造,并试着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解剖、观察,并与油菜花进行对比,看看不同花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第5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研活动 一课四研 活动模式 方法策略

幼儿园教研活动是以保教人员为主体,以保教实践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规律与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教质量的研究活动。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贯彻,广大幼教工作者已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幼教事业的发展,只有走园本化道路,立足现实,深化园本研究,创新发展,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将学与思、教与研系统的整合交融。

新型教研活动方式,架起了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间的桥梁,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于一体,并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有效地优化活动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实践反思能力,营造了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幼儿园、中小学的教科研活动中备受青睐。

一课四研的含义:“一课四研”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组成教研小组,共同确立一个教学内容,由教师个性化设计并实施教学方案后,通过教研组的共同研讨与整合,有效地优化活动方案,层层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实践反思能力,形成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融自我反思、团结协作、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于一体,民主和谐、自主平等为氛围的教研活动。

一课四研活动,将原有讨论式的教研变为教学现场的教研,使教师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技能上得到提升,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此外,一课四研的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自然平等的授课现场和研讨过程中,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将以往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需求,从而积极客观地去发现、反思、分析、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并在研讨过程中集体达成共识,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课四研活动的几种常见方式及不足: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在组织一课四研活动时,有几种基本的活动模式,我将这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种:

1.一研一人式。这种方式是由教研组共同确定一个教学内容后,将授课教师按经验丰富及教学水平的高低提前分配好执教的次序。一般都是先由工作经验较少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组织“一研”课观摩,课后教研组集体进行研讨反思后,再由另一名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整理,归纳、内化后再组织“二研”课观摩,依次类推,最后由教研组内大家公认的教学水平最高的骨干教师来组织“四研”观摩。使教研组成员从中看到几轮研讨后的最佳效果,从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水平。

但是在这种方式的研讨活动中,由于执教教师自身的组织能力及教育技能的差距,使我们在执教现场看到的现象与在研讨中的结果不一致,如,“一研”课后,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年轻的执教教师在活动中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重点难点的解决上存在的一些外在的、浅层的问题,在课后经过个人反思与集体研讨后,接着由二研教师来上,由于二研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经验都超过一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研教师出现的很多问题往往并没有在活动中再现,因此集体研讨后得出的研讨结果与下一研教师课上的现状脱节,既没有看到循环跟进的整改效果,也没有检验到前一研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一人执教式。这种方式也是由教研组共同确定一个教学内容后,由一名教师来全程完成四研过程中的所有教学观摩活动,也就是许多幼儿园在年轻教师作公开课前的“磨课”。在活动中通过一研说课、授课后进行反思研讨,再进行二研说课、授课再反思研讨,循序递进,直到四研结束。在研讨中授课教师能在边实践边反思边研讨中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但是这种方式由于始终以一名教师为中心,在研讨活动的过程中要完成说课、授课、反思、研讨、整合等几轮工作,使得教师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大,很容易产生紧张和疲惫的状态。另外教研组的其他大部分成员只参与观看教学活动和研讨交流的环节,并没有亲自体验去“做”的过程,同时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

我们要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师和幼儿园同步发展,为个人与集体铺设同长共进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型教研活动方式,真正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兴莉.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组织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8.7.

第6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本学期,我们大班教研组全体教师以幼儿园业务计划——“依据指南,结合康轩教材,开展社会领域教材解读活动”与“社会领域过关课活动”研究为依据,认真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并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获得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在此,就我们大班组一学年来的工作做简要回顾,为今后更好开展工作理顺思路,积累经验。

一、同商共讨,认真制定计划

开学前夕,我们及时召开大班教研活动,学习和分析幼儿园业务计划,明确本学期的研究重点,并认真总结上学期工作得失,认为上学期的计划内容过多,操作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有的内容挖得不够深,因此大家建议将本学期的计划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细化,将研究的点缩小,精简,将研究重点仍以 “如何以游戏化为宗旨,开展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为主,每月研讨有侧重,每个教师有任务,使每个教师都能真正参与到研讨中来,而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从而使研究重点指向性更强,操作性也更强。

二、轮流主持,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态度。

教师应该成为研讨的主人,是一个主动者,而不是一个旁听者。为了激发教师的这种意识,本学期我们采用了轮流主持活动的形式进行研讨。每次活动前,由教研组长根据计划确定好活动内容,并于预先告知大家以做好准备。在活动中由教师进行轮流主持,虽然在主持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显得有些紧张,言语有些生硬,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大家能很重视自己的主持,通过这样的主持,老师们学会了在活动前做好准备,学会了在活动中尊重他人,学会了在活动后积极思考和实践.

三、积极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个计划的实施光靠制定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要靠老师的实践才能最终实现。在本学期我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研讨,如在集体研讨教材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在评课活动时采取微格教研的方式;在介绍案例时采用PPT演示的形式;活动观摩研讨时采用群策群力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主观上提高了教师活动的兴趣,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根据计划,结合主题,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各项活动。

1.集体研讨教材,有效提高教师活动方案分析能力。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结、奋进、互相信任的集体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智慧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集体研讨教材创造了一个共同分享,合作与支持的条件,增进了组员之间的沟通,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分享各自的体会与经验,共同斟酌更好的教学方式,思辩教育上的困惑,大胆地尝试新内容、新方法。

本学期我们围绕大教研的教研内容:社会“过关课”教学活动中重难点的把握,我们在每一次的小教研活动中,结合主题选取教材中现有的、简短的教案,进行分解和剖析,确立好重难点,由执教者先制定方案,然后大家再共同研究,推敲细节,逐步完善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活动教案更详细化,更具体化,最后付诸于实践。其中我们研讨的方案《滴答滴答》教学活动获得了园领导的认可.

2.互相听评,促进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

在本学期中我们结合园本教研也根据教研组研讨计划并,安排教师进行实践观摩。活动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并能以案例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活动进行评析。如在教研课“滴答滴答”中,我们以“活动中如何体现环节的有效推进”为重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评析,在评析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执教者袁友邦老师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己的反思,并对老师们提出的异议予以回应,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互动积极,形成了思维的碰撞。互相观摩和听评活动为教研组更好的开展活动提供了平台,为教师更快的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了机会。

3.信息交流,及时汲取新鲜养料。

第7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一、实践式研讨――发挥园本培训实际效能

以往我们更倾向于开展各类高强度、集中式、层层落实的集体培训,但这或许并不是落实《标准》和《指南》的最佳培训方式。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落实园本培训的有效性要以实践为基础,使教师在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中通过有效的实践感知增强理性认知。

案例:结合《指南》与《标准》,我园于2013年9月~2014年3月开展了“关于主题课程背景下游戏”的实践式研讨活动。全园教师经历了重新认识游戏、思考游戏现状、设计组织游戏、反思游戏价值的过程,经历了许多次思维的碰撞和观念的扭转。如在第一阶段“重新认识游戏”时,大家一起思考以下问题:1.我们能在有限的游戏时间里给予幼儿什么?2.主题游戏的意义是什么?3.在游戏中应培养幼儿哪些品质?4.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对组织游戏的要求是什么?在第三阶段“设计组织游戏”时,大家发现自己设计的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控制太多,预设环节太多,缺少给予幼儿发现、讨论的时间,这与《标准》与《指南》中表达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于是,大家进行了游戏环节的调整,逐渐从“高控制”向“高开放”转变。随着环节的不断完善,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来的专注力、创造力越来越强。

教师们通过真实有效的实践体验,有了更多关于游戏活动的理性思考,游戏中所利用的材料虽然是常见的,但是教师正是利用这些常见而有限的资源给幼儿带来无限的创意和能量。这还原了教师心中对儿童游戏价值追求的本真,同时使大家通过对实践研讨中自身行为的反思,加深了对《标准》与《指南》中教育理念的理解。

二、示范岗引领――体现分层培养互补作用

把《标准》和《指南》的培训一致起来的文化创生,会使我们园本培训更具价值和创新视角。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标准》和《指南》的推出是一个契机,也是一柄双刃剑。在开展园本培训时,我们注意到这两点:1.如果照本宣科,把其变成致力于让教师和幼儿达标的工具,那么就会违背《标准》和《指南》推出的初衷。2.针对成熟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以及刚入职的新教师,我们的培训应体现不同侧重点。

案例:结合《指南》与《标准》的培训要求,在2013下半年4个月内,我园8名市、区骨干、学科带头人分四组在园内开展了“骨干示范岗”活动。骨干教师两人一组,先在园内开展关于指南和标准学习情况的前期调查,而后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一系列园本培训活动。根据幼儿园培训总活动的主旨,骨干教师们承担了各自培训活动方案的设计和组织开展任务,在培训对象上关注到分层培养、各有侧重,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设计了不同培训主题,开展了“新教师学专业标准”、“青年教师谈指南中的领域和年段标准”、“成熟教师说3―6岁儿童的学习品质”等一系列培训活动。在活动中,骨干教师们意识到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重点关注“培养教师的学习、理解、实践能力”,包括准确理解各领域及各年段标准的能力,将其运用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对儿童学习行为的观察、记录与评价能力;对学习资源的利用能力,尝试开展基于指南的家园沟通能力等学习、理解、实践等能力。

该系列培训活动为我园开展园本培训的模式探究打开了思路,不仅为基于《标准》和《指南》的教师培训落实了帮带指导的长效机制建设,还满足了幼儿园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分层培养的需求,体现了园本培训中的互补作用。

三、团队式探究――实现教师团队智慧共生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园本培训模式及价值的思考越来越多。如《指南》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各年龄段典型表现及教育建议都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如何在培训中帮助教师群体建立“整体看指南”意识,防止片面孤立地看待儿童发展及目标系统?这需要我们更慎重地思考。

案例:在2014年上半年,我园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了主题为“解读科学领域,探寻学习品质”的团队式探究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各组自主选择,设计各年段活动方案。小中大年级组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在解读、剖析指南精神的基础上,选择科学领域活动题材进行设计。第二阶段为组团试教,剖析活动方案。各组教师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活动开展试教,组内共同磨课,寻找能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最佳设计思路。第三阶段为团队对话,开展思辨分析。在三个团队展示完教学现场之后,分别由各组教师代表阐述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思路,再由团队内其他教师分析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

活动中有争论、有共鸣,大家都深切感知到两份文件中提到的“培养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的价值导向。我们意识到这种团队式探究培训活动体现了教师在园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为大家充分交流、思维碰撞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间的质疑、反思、对话构建了属于教师团队自身的实践性智慧。

促进幼儿教师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的进一步转变,这将是我园开展园本培训的主要目的,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究多元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注释:

①《指南》和《标准》是指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第8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体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研读这个活动方案时,我首先思考这个活动内容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体教学。于是,我先进行了操作体验,发现让大班幼儿仅在个别化学习中借助原有图形进行想象,并用连接的方法表现新图像,有一定难度。后来我又向活动方案的提供者沈老师请教。沈老师和我分享了她自己探究的历程:之前她尝试过将操作材料投放到个别化学习区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大多数幼儿难以完成,原因是幼儿没有掌握方法。看来,这一内容有必要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如何引导幼儿打开思路

在前期操作体验时,我认识到如果原形过于具象,就会阻碍幼儿的想象。那么如何启发幼儿想象,打开幼儿的思路呢?我首先对原形作了调整,以简单图案为主,去掉细节部分,以帮助幼儿借形想象。同时,我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上述问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我分享了他们的策略,比如,教师可通过有效追问进行启发,或让幼儿互相启发,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启发幼儿思考。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渐渐有所领悟,活动中,当幼儿思路被局限时,我便通过有效追问或让幼儿互相学习来帮助幼儿打开思路。比如,我问幼儿:“没有身体的小蛇可以变成什么?”幼儿沉默了片刻,说“像一条折断的蛇”“像毛毛虫”“像蚯蚓”“像小芽芽”等,看来幼儿仍然脱不开小蛇的原形。于是,我首先肯定幼儿的想法,接着追问:“花园里有小芽芽,还有什么?”有幼儿马上说道:“还有乌龟!”幼儿的思路逐渐打开了。我及时鼓励他们:“接着想,还能变什么?”我还有意识地将折叠卡转个方向,如将原本是水平方向的“小蛇”转一转后变为垂直方向的“小蛇”,以启发幼儿换个角度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这一环节就是要让幼儿尽情表达,大胆想象,理解“变”的方法。

如何解决教师“教”的痕迹过重的问题

在第一次组织活动时,我发现不少幼儿参与的兴致不高。教研组的教师与我一同分析原因,认为活动中教师“教”得过多,游戏规则、玩法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没有给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研讨中,有的教师认为美术活动中不教是不可能的,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可能会限制幼儿想象的空间,剥夺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的机会。我的体会是,美术活动中必然有需要教的内容,关键是怎么教。若教师急于向前进一步(急于教),幼儿可能就会往后退一步(不愿思考或懒得思考)。在这里,教师所扮演的应是一名“隐形”推动者的角色。

比如,在原方案中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游戏规则:一要“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二要把“变”出来的东西画在折叠卡里面。对此我作了调整,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你们认为自己的宝贝跟别人一模一样的好,还是把宝贝变得独一无二的好?今天我们玩‘变变乐’的游戏,你们觉得是把想变的东西画在折叠卡的外面让别人一眼就看到是什么好玩,还是画在里面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好玩?”尽管规则依旧是预设的,但我改变了表达方式,淡化了“教”的痕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幼儿内化了规则。又如,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我会请同组幼儿说说想变什么,引导幼儿互相听取同伴的想法,从而将自己的宝贝“变”得跟别人不一样。

怎样让分享交流更出彩

第9篇: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一、平实——起于需求,源于实践的日常教研

我们根据教师理论水平不高、不能准确把握和寻找教学问题根源的特点,开展“理论援助式”和“行动研究”式教研活动,通过分析问题,寻找理论支持,在行动中总结经验,提升经验和推广经验以提高日常教研的实效性。使教师在活动中提高理论认识,并为教学行为找到理论支撑。通过日常教研我们制定了“美文与识字”同步;用巡回演出凸显故事的魅力;用童谣规范幼儿行为等教育教学策略,满足了小班孩子教学游戏化、中班孩子活动区域化、大班孩子活动规范化的需求,增删了课程中的不适宜内容,实现了课程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双向获得。

二、扎实——着眼发展,立足园本的非独立性园本课程

我们提出了非独立性园本课程建设的建议,并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从理论上确立了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多元智能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斯波代克的课程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等为背景,以情感发展为首要因素,以健康的体魄+行为安全意识、积极向上的人格+大方的礼仪举止、独立的生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广泛的兴趣+凸现的爱好为目标的园本课程定位,即:用阳光强健孩子的体魄,以课程点亮孩子的心灵;用生活培养孩子的习惯,以课程促进孩子的自立;用礼仪美化孩子的行为,以课程基奠孩子的意识;用环境激发孩子的求知,以课程鼓励孩子的表达;用艺术熏染孩子的感受,以课程引导孩子的审美。

从内容上我们组织教师对教材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归纳、填充,使课程内容更具国际性、时代性、多元性、适宜性,形成了:

领域课程:《建构式课程》。

阳光课程:幼儿体魄锻炼,自我保护的学习。

生活课程:一日生活中的需求训练。

艺术课程:音乐、语言、美术教育。

礼仪课程: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

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上,我们采用了按季节设定时间、环境和主题活动同步、特色和生活融合、研讨追随课程进度等方法,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小时间充分利用,如晨间接待进行谈话活动、阅读活动;午餐前、午睡前的安静时间进行美文欣赏、故事讲述活动;下午室内活动进行中国画、泥工、纸工等美术特色活动。根据主题活动的要求,将走道中的落地玻璃分给各班从而丰富主题环境的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标。在落实课程的过程中,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材使用情况反馈,做到了及时调整和修改。

三、充实——重视阅读,降低成本的理论培训

华东师范大学教客院教授刘良华在《关于教师成长》中提到:如果一个教师既不阅读,又不观察,更没有改进自己的行为,这就意味着这个教师今天的生活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因此,我们倡导以积淀文化底蕴为根基,以提升专业素养为先导,用读书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引领教师沿着书的“清渠”去寻找思想的“活水”,让读书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在读英国教育家罗素的《论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纪律与自由》等文章的过程中,对幼儿教育进行冷静而辩证、现实而又唯物的思考;在读《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深化文化内涵,提高文学素养;在读《从平凡到卓越》、《谁动了我的奶酪》等思想哲理书籍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内涵和人格品位,形成“没有任何借口”、“细节决定成败”、“可以平凡,不能平庸”等做人做事的理念。书籍,逐步成为我园教师文化和思想的基奠,成为教师吸纳百川的闸门,成为分享和研讨理论实践的媒介,成为最低成本的理念培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新路。

四、求实——提高能力,凝聚智慧的专业引领

1.创建教师特色工作坊。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教师特色工作坊,在语言、美术、健康等领域形成研究课题,带动其他班级特色领域的发展,积累特色工作经验并形成相关的文字和书籍。如:《大班额情况下中国画的教学》、《将推铁环进行到底》、《幼儿园大班美文汇编》、《大班线描画》、《想象画的指导》等。并在相关领域评出了首席教师。

2.成立教师专业导师团。通过聘请省内外专家给予指导,我们成立了由领导班子直接参与的园专业导师团,借助园本教研,从教师教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入手,形成满足幼儿发展需要,顺应、优化教育行为的特别帮助和支持,组织专题研究和日常工作研究,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发现和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能力。

3.创办教研简报。内容以弘扬师德精神、创新教育理念、教研信息、教学感悟、反思笔记等为主要栏目,在创办报纸的过程中,老师们的积极性很高,努力把自己工作中的感悟、经验和困惑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写作水平,而且使教师不断思考教育的价值、幼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4.成立“青年教师学习研究社”。立足于提高年轻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愿景,我们组织青年教师成立了“学习研究社”,分领域、分时段进行书法、弹唱、绘画、舞蹈、说课、做课等方面的培训,定期展示学习成果,由专业导师团、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给予指导,进行评价,夯实青年教师的基本技能基础。

5.制定不同层次的竞赛方案和制度。如针对教师的弹、唱、跳、画等基本技能,制定了“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方案”;针对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力提升,制定了“开门课、展示课、优质课比赛方案”和“教学开放五个一”活动方案,即为小组一作一次观摩活动,为家长开放一个教育活动,为主题展示一个活动,为特色设计一个活动,和同伴研讨一个活动;在赛中提升能力。

五、真实——解决问题,来自情境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