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体经济计划方案范文

集体经济计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体经济计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体经济计划方案

第1篇:集体经济计划方案范文

近些年,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观也呈上涨趋势,旅游业已快速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在经济比重中呈现出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之一的宝鸡市自然也将旅游业纳入其中。

生态旅游公路是现有国内种类最多的一类旅游公路类型,大多依托现地自然旅游资源而建,但是旅游公路在建设工程中存在的一定的特殊性,它与普通道路有所区别。旅游公路不仅要满足旅游开发的特殊性要求还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对旅游道路要有针对性的特殊设计。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这里也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这次设计内容的是将川陕公路(宝鸡段),在原有的绿化基础上,将沿途的道路景观及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充分的将宝鸡的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道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廊道,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去对待。

1 道路绿化提升

川陕公路延绵于秦巴山中,是典型的山道型线路。山道型线路是指山岭区随峡谷和岩边的等高线展线的林区道路或风景区道路。这种类型的道路设计主要是强调景观的动态美,对于山区道路自身的立地资源,比如延绵连续的林冠线、坡地和沿线水域河流等,其本身就是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线。结合现有的山区景观并利用道路的蜿蜒盘旋的走向,使乘客在行驶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都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

这类道路除了保留现有绿化资源外,同时也要将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设计进来。在植物方面,在原有植物基础上,优化树种,形成“上乔、中灌、下草”的丰富层次,打造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景观效果,做到春观花、夏赏叶、秋收果、冬览枝的全新绿化景观。

1.1 以主线路绿化为重点

对其他不可绿化或难以绿化的路段通过技术人员的指点,利用工程措施创造有利条件进行绿化,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边坡、边沟在不稳定地段栽植深根系植物稳定边坡、路基,保护路面。

1.2 在公路两侧合理布置植被

可以明确和加强路线的视觉逻辑性。急弯陡坡、道路线形变化较大路段,种植醒目树种,以提示线形变化,指引来往车辆驾驶人员谨慎驾驶,提高安全系数。

1.3 在线形流畅

路面平整地段以观赏花木为主,为行人创造优美的通行环境。

1.4 不破坏原有野生植被

将公路绿化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公路挡土墙、山体石壁上可种植爬山虎等易成活的攀爬类植物,使公路两旁呈现连贯的绿色长廊。

道路设计形式主要采用带状规则式,起到引导交通的作用。在植物配置上,将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观花与观叶、观果植物相结合,巧妙地与道路两侧山体的自然片林融为一体,给人以路林交融、如行画中的心理享受。

2 旅游道路节点

旅游道路的节点在整条线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整条道路没有一个节点,就会显得整条线路单调、平淡无奇,所以在道路中适当的设计增加节点有助于丰富道路的景观,同时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

在节点区,游客可以休息,拍照、观景,布设时可以充分利用沿线场地灵活布设,顺应地形布设。可以设计观景平台,放置周秦文化及民俗雕塑、休息坐凳等小品,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求,也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让游客在休息,赏美景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当地的人文气息。

3 农家乐提升

近几年,随着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回归自然观念的形成,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大自然,因此,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为主要休闲方式的农家乐旅游正成为都市新兴的旅游方式。而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宝鸡,农家乐的发展也占有着重要的一席。分布于川陕公路(宝鸡段)沿线的农家乐因为距离市区比较远,现有道路状况不是很理想,最重要的是大多没有直达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提高居民的出行困难;农家乐的整体规划上存在问题,房屋建筑、外墙等没有规划标准,零零散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模,同时缺少对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宣传,这对于游客在心理上就大打折扣,所以要对农家乐实行统一科学的规划,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也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在设计中应保留原汁原味的农家气息,突出生态与文化的协调,反映出当地农业文化特色和宝鸡的地域文化,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打造出类似于西岐民俗园、北坡农家乐等农家乐品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管理、规范经营、凸现特色。

4 岩石裸露区域

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造成的风化,在道路沿线出现岩石裸露区域,对沿途的景观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当下需要及时作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结合现有的地形,做出了3种处理办法,分别如下:

方案1:山体彩绘。

方案2:利用山体自身结构,篆刻诗句或者与景观小品结合。

方案3:护坡植草。

第2篇:集体经济计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 食品级 低温精馏组 自控技术

1 酒精厂发酵的二氧化碳气源基础情况

以淀粉质为原料生产酒精的酒精厂,CO2是酒精生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副产物,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酒精发酵生产工艺过程为淀粉经糖化、发酵获得酒精,同时产生大量的CO2。理论上每生产1吨酒精可获得约0.950吨的二氧化碳,即每生产10kt酒精,理论上可获得二氧化碳副产物的产量为9.5kt。实际生产中,每生产10kt酒精,可回收液体二氧化碳产品6000~7000吨。

2 产品方案

2.1 产品质量 食品级低温液态二氧化碳,产品质量执行国家标准GB10621-2006标准。

2.2 生产规模 20kt/a食品级低温液体二氧化碳,年生产时间按8000小时计,小时产量2.5t/h。

3 工艺技术方案

3.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①高压法:就是将原料二氧化碳气通过压缩机提压至8.0MPa左右,经常温水冷后液化,在高压下直接充瓶销售。该方法的优点是流程短,工艺简单,投资省。而缺点则很明显,由于压力高,许多必备的净化设备因制作难度和费用高而难使用,杂质因压力高而溶解在产品中,产品质量低,储存运输均不方便。产品中烃类、醛类、醇类等可燃有机物也无法除去,产品纯度低,杂质多,产品质量随气源变化而变化。②低压深冷法:它是在高压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配合一定的净化、干燥、高压节流至浅低压,低温氨冷,将沸点比二氧化碳低的杂质分离,产品纯度虽有很大提高,但难满足工业用途中较高纯度的要求。③变压吸附法:利用吸附材料对不同气体在吸附量、吸附速度、吸附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随压力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在加压时完成混合气体的吸附分离,在降压下完成吸附剂的再生,从而实现气体分离和吸附剂循环使用的目的。该法的特点是气源纯度适应范围较宽,适合于从低浓CO2气体中提浓CO2。④洗涤、吸附与低温精馏组合法:该法综合了低压深冷和精馏的优点,首先通过清水洗除去发酵气中水溶性杂质,再低温精馏分离沸点比二氧化碳低深的杂质,配合使用活性炭吸附剂,有针对性地脱除沸点比二氧化碳高、通过精馏无法分离的杂质。此法生产的液体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并且稳定,一些低沸点杂质可稳定地脱除。该法较适宜于酒精厂发酵气生产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产品各项指标均可达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GB10621-

2006标准。

3.2 工艺流程 ①工艺流程框图(如下图)。②流程说明:本流程采用洗涤、吸附与低温精馏组合流程。经回收淡酒后的发酵气经过滤后进贮气囊缓冲,经压缩机一级提压,通过清水洗涤,以除去气体中水溶性杂质,再经压缩机加压至2.5~3.0MPa,经吸附剂吸附除去高沸点杂质,经冷却除湿器除去一定量的饱和水,再经分子筛干燥器精除水,通过冷凝器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在提纯塔内进行精馏得到合格的液体二氧化碳产品。制冷剂采用液氨。③工艺特点:a本流程采用清水提压洗涤,不采用污染严重不环保的高锰酸钾洗涤工艺,发酵气中微量的有机酸类、醇类采用高活性吸附剂吸附并再生使用工艺,工艺简捷环保,能耗较低,运行费用也较低。b采用组合式提纯(精馏)工艺,无需外供热源,实现无外加动力自动回流,既力求降低消耗又保证产品纯度。c系统操作压力为2.3~2.8MPa,属气体压缩功耗与冷凝功耗较合适区域,运行功耗低,较为节能。d本流程中吸附剂再生介质采用蒸汽,干燥剂再生介质采用空气。较其它方法中采用二氧化碳气作再生介质,能耗相对较低,并有利于提高产品得率。

4 自控技术方案

①控制方式 根据工艺主装置布置较集中的特点及工艺操作的要求,本设计采用控制系统PLC,对工艺装置和生产过程进行集中控制和监视;压缩机在现场岗位集中监控,由设备制造厂成套提供就地检测和监控仪表设备,重要参数引入PLC集中监视。工艺装置现场设置有必要的就地检测仪表,以满足工艺就地操作的要求。设计的检测和控制系统将保证生产装置的正常、稳定、安全、可靠运行以及在异常情况下的紧急处理。②控制室监控操作系统 由操作站、打印机、存储设备、通讯网络、控制器、I/O卡件等设备组成。完成主要工艺参数流程图的显示、趋势记录、历史事件记录、故障查询、报警、控制及流程图画面动态显示等多种功能。完成数据采集、过程控制、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和快速联锁等功能。实现中控有效的监控全套设备系统的生产、运行、储供过程。重要参数、运行信号、在中控室显示、记录和报警。联锁保护均由PLC系统完成,当工艺参数越限时,能记忆、显示、打印并报警。有关的联锁保护根据工艺要求,由PLC系统完成启动或停车或关闭阀门,并可进行手动设备的开、停和改变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1]翟芳芳.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技术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09.

第3篇:集体经济计划方案范文

盗传必究

机考题型包括:选择题(单选)、判断题和分析计算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题目1

程序字由地址码+数字构成,在下列各字中,属于尺寸字的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U-18.25

题目2

在现代数控系统中都有子程序功能,并且子程序(

)嵌套。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可以有限层

题目3

采用球头刀进行曲面加工时,其刀位点应为(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球心处

题目4

在FANUC系统的孔加工固定循环指令中,通过Z轴的间断进给可以实现断屑与排屑,每次刀具间歇进给后回退到R点平面的指令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G83

题目5

刀具在工件坐标系中(X100,Z80)位置,若以此点建立工件坐标系,正确的编程语句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G50

X100

Z80

题目6

在零件图中,要求形位公差的项目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圆跳动

题目7

根据零件的几何特征和技术要求,完成该零件加工最少应选择(

)刀具。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中心钻、Φ24mm钻头、外轮廓粗精车刀、内孔镗刀、切槽刀、螺纹刀

题目8

加工Φ250-0.021

内孔时,下列方案中,较合理的工序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钻—粗镗—精镗

题目9

要使加工精度满足技术要求,应选择刀尖圆弧半径为(

)的外轮廓精车刀片。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R0.4

题目10

当工件坐标系的原点设置在零件的左端面与回转轴的中心线交点处时,若采用直径编程,外轮廓R24凸圆弧加工的终点坐标应为(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X33.0、Z23.73

题目11

对该零件进行装夹定位时,(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须采用二次装卡,并用百分表进行找正,才能满足技术要求,保证加工精度

题目12

在变量编程中,(

)指令用于非模态调用宏程序。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G65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题目13

数控机床旋转轴之一的B轴是绕Z轴旋转的轴。(

选择一项:

题目14

孔加工循环结束后,刀具返回参考平面的指令为G98。(

选择一项:

题目15

在程序编制前,编程员应了解所用数控机床的规格、性能、CNC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及程序指令格式等。(

选择一项:

题目16

在选择车削加工刀具时,若用一把刀既能加工轮廓、又能加工端面,则车刀的刀尖角应大于90º。(

选择一项:

题目17

在编写螺纹加工程序时,必须考虑引入、引出距离,以保证螺纹的螺距恒定。(

选择一项:

题目18

FANUC车削固定循环的G72指令,用于径向切深、轴向走刀的粗车加工时的编程。(

选择一项:

题目19

若车削加工一个M24×1.5的外螺纹,进给速度编程为F1.5既方便又直观。(

选择一项:

题目20

无论什么样的数控机床,在编写零件的加工程序时,必须指定它的主轴转速,否则执行程序时数控系统一定报警。(

选择一项:

三、综合题(共36分)

典型零件的车削加工编程(每小题6分,共18分)

被加工零件如下图所示,已知条件:

(1)毛坯材料:Φ60×80mm的45#钢棒料;

(2)加工内容:Φ56尺寸及左端各尺寸已加工完毕,现二次装夹工件左端,径向以Φ40外圆定位,轴向以B面定位,加工零件的右端各要素。

(3)工件坐标系:原点设定在零件右端面的回转中心处。

(4)数控系统:

FANUC-0i系统。

本大题有3个小题,涉及编程过程中相关技术问题,请仔细阅读图纸及技术要求,根据给定的条件作答。

题目21

对零件外轮廓进行粗加工时,若满足吃到深度2.0mm,进给速度0.3mm/r,单边余量0.2mm,主轴转速850转/分钟等工艺条件,加工程序为(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G71

U2.0

R1.0;

G71

P101

Q109

U0.4

W0.2

S850.0

F0.3;

题目22

图中圆弧R未给出具体尺寸,R不同程序中的相关尺寸字就会变化。根据图中的技术条件及编程规则判断,在轮廓精加工时,下列对圆弧要素编程不妥的语句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G03

X46.0

Z-45.0

K

R-7.0;

题目23

选用3mm宽的切槽刀进行切槽加工,若刀位点在靠近卡盘的切削刃一侧,则切槽时的定位语句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G56

G00

Z-17.0

典型零件的铣削加工编程。(每小题6分,共18分)

被加工零件如下图所示。零件四周的80×60尺寸、上下表面及孔已加工完毕,用立式加工中心,准备加工上凸台的外形轮廓,采用Φ8立铣刀,工件坐标系原点X0、Y0定义在零件的左下角,Z0在工件的上表面。

本大题有3个小题,请仔细阅读图纸及技术要求,根据给定的条件作答。

题目24

凸台轮廓加工部分初始程序段如下:

G54

G90

G00

X6.0

Y-9.0;

S1000

M03;

G43

Z3.0

H02;

G01

Z-6.0

F500

M08;

G41

Y0

D02

F200;

对执行上述程序段时机床完成的动作描述错误的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刀具以500m/min的速度进给到离工件上表面3mm位置,同时建立刀具长度补偿

题目25

沿照上述进刀路线继续加工,加工到轮廓上的斜边要素(第2段轮廓线)时,正确的语句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G01

X6.0

Y48.0

F200.0

题目26

继续沿着零件的外轮廓加工,对下面两个具有圆弧要素的轮廓进行编程,正确的语句分别是(

)。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G03

X62.0

I15.0

J0

G02

X66.0

第4篇:集体经济计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颈椎;长节段;后凸畸形;手术方案;个体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c)-0156-03

Individual choice of surgery program in long segment severe cervical kyphosis of the adolescents

HUANG Wei WANG Huadong GUO Jidong SHANG Weilin WU Wenwen HOU Shuxun

The Two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eneral Hospital, PLA,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ng segment of serious juvenile cervical kyphosi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spine surgery, posterior surgery and combined anterior, and analyze the individu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se diseas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s of 18 patients with long segment of severe cervical kyph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2 to February 2011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cluding surgical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surgical evaluati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and selection of surgery methods. Results Targeted surgical approach were Based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ase. Anterior approach in 3 cases, back approach in 3 cases, the joint approach in 11 cases, one after a previous anterior in 1 case. Kyphosis Cobb angle before surgery by the average was 73°, corrected to an average of 15°. Followed up 3 months to 6 years, the integration of new fixed into the bottom corner and segmental instability occurred in 1 case, and the remaining 11 cases had no significant loss of correction, nerve function restore normal in 3 cases of paralysis. 18 patients whose cervical spine MRI examination showed high signal found no cervical kyphosis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 postoperative and MRI signal changes normal. Conclusion The adolescent patients of cervical kyphosis with different causes, different degree of deformity and different deformity secondary pathological changes should be given reasonable individualized surgical treatm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rrect the deformity and reliev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Key words] Adolescents; Cervical; Long segment; Kyphosis; Surgery program; Individual choice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由于伏案学习不正确姿势的占总人数的70%~80%,青少年脊柱侧弯症发病率为1.0%~1.7%[1]。种种不良的姿势都容易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使颈部过分前伸和前屈,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更进一步导致损伤,加速了颈椎的退变过程而发生颈椎病[2]。颈椎后凸指正常颈椎前凸的任何程度的反转,颈椎后部肌肉不能对抗后凸畸形的发展,脊椎在椎管内的位置由中央移向前方,在后凸的顶部受牵拉而出现压迫,发生脊髓病和四肢瘫[3-4]。笔者根据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不同的临床特征,对我院2002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患者18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2~25岁,平均16.3岁。病因: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后3例,神经纤维瘤病4例,病因不明11例。18例均有颈部疼痛不适,其中5例合并不完全性瘫痪,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

1.2 手术入路选择原则

1.2.1 前入路的选择标准 颈椎后凸矫正率在患者最大颅骨牵引时>50%;少于4个后凸累及的椎体;无C1~2旋转半脱位或C2椎体向前半脱位。

1.2.2 后入路的选择标准 颈椎后凸矫正率在患者最大颅骨牵引时>50%;超过4个后凸累及的椎体或合并C1~2旋转半脱位或C2向前半脱位;严重发育不良或营养不良的椎体。

1.2.3 前后联合入路的选择标准 颈椎后凸矫正率在患者最大颅骨牵引时<50%;病程>2年,小关节已成板块融合;超过4个后凸累及的椎体或合并C1~2旋转半脱位或C2向前半脱位;严重发育不良或营养不良的椎体;合并脊髓压迫症状行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

1.3 固定及融合范围

常规固定融合范围应为C3~6。如合并有C2椎体向前不稳或脱位就应该将C2同时固定融合;如合并有C1~2旋转半脱位,应将C1、C2同时固定融合;严重营养或发育不良的椎体,行枕颈融合或颈胸融合;如果术前发现C6~7椎间盘向前突出的不稳现象,应融合到C7。

1.4 手术操作方法

1.4.1 前路手术 确定并暴露固定融合的椎体,咬除椎间盘前方增生的骨赘并取出,刮除终板软骨。切除后凸的椎间盘部分并植入椎体间撑开器于2个相邻椎体之间,逐节最大程度地撑开椎间隙,并行高度测量,将钛网或自体髂骨块逐个嵌入椎间隙。然后植入适合长度的颈椎钛板固定。注意防止损伤食管及喉返神经。

1.4.2 后路手术 常规暴露颈椎的关节突和椎板,如需行枕颈融合则向上暴露出枕骨。在需融合节段植入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安装稍预弯的连接棒,调整患者颈后仰,然后锁固钉棒连接,行植骨融合。骨质量好且椎板完整的患者可以行椎板下钢丝加Luque棒固定。

1.4.3 前后路联合手术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前路或者后路手术,术前应明确判断后凸改善的阻碍因素是来自前方还是后方。如影像学检查显示后方小关节有明显的骨性连接则需先从后方松解骨性连接以增加矫正度;然后改变为仰卧位,行骨赘切除、椎间盘刮除及椎体间撑开融合或固定。如有脊髓压迫症状则应加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然后再改为俯卧位形后路固定融合。

1.5 临床功能评价

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作出评估。优:上、下肢运动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自我感觉良好,无痛苦,排便功能正常,可参加轻体力劳动并生活自理。良:四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自我感觉较好,易疲劳,有时肢体无力,生活能自理。可:运动功能仍有限制,手指无力,下肢常无力,易跌倒,仅能借助手杖行走,生活尚可自理,有时需他人帮助。差:步态不稳,双手握物无力,不能做精细动作,常需卧床。

2 结果

18例均获随访,随访3个月~6年,平均2.5年。发生3节段病变的一植骨块塌陷1例,致颈椎平直。后路固定物断裂2例(后方入路1例,发生于术后5年,考虑为疲劳性断裂;前后方联合人路1例,发生在残留后凸顶点处的一侧连接棒断裂,考虑为应力集中所致)。1例C级不全瘫痪者和2例D级不全瘫痪者均恢复至E级正常神经功能。1例植骨愈合界面融合欠佳,11例患者均骨性融合。并发症:术后声音嘶哑3例,吞咽困难1例,其中2例为3~4节段病变的患者,但术后1周左右均自行缓解。临床功能示:优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88.89%。

18例患者中采用针对性的手术入路。其中前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联合前方入路11例,一期前-后-前入路1例。前方入路3例,手术时间3~4 h,出血量为200~250 mL;后方入路3例,手术时间3~4 h,出血量为350~400 mL;前后方联合入路11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 h(5.0~7.5 h),出血量为400~550 mL。一期前-后-前入路1例,手术时间平均为4 h(3.5~5.5 h),出血量为370~460 mL。后凸角度由术前的平均73°矫正至术后平均15°。最大纠正角度为81°(术前99°,术后18°),最小矫正角度为32°(术前78°,术后46°)。固定融合节段为4~7节,平均5.5节。颈椎MRI检查表现高信号的18例患者中,术后MRI信号变为正常,没有发现颈椎后凸畸形和颈椎不稳(图1~3)。

a:术前颈椎侧位X线片示Cobb角为69°;

b:术前颈椎MRI示后凸区脊髓受压变形(如箭头所示)

图1 术前颈椎侧位X线片和MRI图像

X线片示后凸畸形生理曲度恢复,Cobb角为-4°

图2 矫形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

3 讨论

颈椎后凸畸形是指颈椎正常的生理性前凸发生改变,历经前凸变小、消失、变直为后凸的病变过程,是颈段脊柱在形态上发生了与正常形态完全相反的病理性改变,可能导致颈椎生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颈脊髓受损。颈椎后凸畸形导致一种异常外力和进行性畸形的恶性循环[5]。导致颈椎后凸畸形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医源性损伤,包括椎板切除术后不稳定和辐射后发育畸形。儿童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成年人,据报道可达38%~100%[6]。目前颈椎病的手术根据入路分为前路和后路。前路手术的目的是彻底解除来自前方的对于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稳定颈椎。后路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同时解除来自后方和前方的对于脊髓的压迫[7]。随着MRI、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提高,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脊髓型颈椎病中导致脊髓受压的病理因素。根据近年来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经验,总结出了颈椎后凸畸形病的手术治疗策略: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或重建椎间隙高度并获得正常生理曲度和脊髓相适应的椎管容量及形态,最大限度地恢复脊髓残留功能和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或恶化。手术过程中减压的原则应以最安全、最小损伤切除致压物,使脊髓和神经根获得减压[8-9]。手术减压的最有效方法是直接切除减压,根据青少年病变特点采取前入路或者是后入路,应根据所要减压融合、固定的具体部位而定。另外还需考虑可能造成颈椎后凸畸形的应力方向,并在术中恢复或者重建前柱高度和生理弧度,防止术后发生后凸畸形[10]。手术过程中彻底减压是非常必要的,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及其粘连物一并切除,避免术后致压物残留,并保证椎管容量和形态、椎间隙高度的恢复而使脊髓和神经根功能改善。临床试验证明,植骨有利于恢复椎间隙高度,防止前柱塌陷,维持生理曲度,融合后有利于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对于那些因为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局限性后纵韧带肥厚、骨化导致脊髓前方单节段或2个节段受压而没有椎管狭窄者、有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于椎间关节退变不明显,同时没有后凸畸形和节段性不稳定的1个或者2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者,也可以采用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于伴有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可以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11]。脊髓多节段受压(3个或3个以上节段),尤其是MRI上显示脊髓腹背侧均受压者,如发育性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连续型和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OPLL),应当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门、单开门)。椎板切除术由于存在术后局部不稳定、后凸畸形、瘢痕再压迫脊髓等问题,已经被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所取代。对于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同时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骨刺形成、孤立型OPLL导致脊髓腹背受压同时脊髓前方局部压迫特别明显的脊髓型颈椎病;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需要后路减压,同时伴有明显的颈椎后凸畸形,术前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显示颈椎后凸在过伸位不能自行矫正的脊髓型颈椎病;采取一期或者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的策略[12]。

本研究结果提示,颈椎板成形术适应于: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连续型、超过3节段和混合型);超过3个间隙的颈椎病,同时有椎管狭窄和较大的骨化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椎体切除术适应于:少于3个间隙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发生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椎板切除术或椎板成形术后出现的颈椎后凸畸形;少于3个节段的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后纵韧带骨化;伴有颈椎不稳的颈椎病;由骨赘造成的单节段的颈椎管狭窄;前后路联合手术适应于: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多节段的颈椎病;伴有少于3个间隙的骨化性椎间盘突出或骨赘的后纵韧带骨化;伴有颈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后纵韧带骨化;伴有鹅颈畸形的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骨化。可以根据脊髓病变的发病机制,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MRI和CT),术前JOA评分和患者的一般健康情况等因素来选择颈椎手术方式。

实践证明,前后路手术与单纯后路或前路减压手术相比,可以获得更快、更充分的脊髓功能的恢复,降低再手术的可能。而且治疗周期短、总体费用将比分期手术降低许多,更有意义的是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使脊髓功能的恢复更快、更好。由于近年来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医疗服务的进步和手术技巧的熟练与提高,使医疗安全性大大提高,手术并发症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但是对于老年患者(70岁以上)、心、肺功能下降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避免前后路一期手术。

[参考文献]

[1] Epstein NE,Silvergleide RS,Black K. Computed tomography validating bony ingrowth into fibula strut allograft:a criterion for fusion [J]. Spine,2002,2(2):129-133.

[2] 贾连顺,袁文,倪斌,等.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260-1263.

[3] Edwards CC,Riew KD,Anderson PA,et al. Cervical myelopathy:curre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J]. Spine,2003,3(1):68-81.

[4] 侯东旭.颈椎病的X线诊断体会评论[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1034-1035.

[5] 贾连顺.注重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提高远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47-548.

[6] 陈雄生,贾连顺,袁文,等.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规律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301-1303.

[7] Hilibrand A,Fye M,Emery S. Improved arthrodesis with strutgrafting after multi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J]. Spine,2002,27(1):146-151.

[8] 侯铁胜,赵杰,傅强,等.PCB系统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3):177-179.

[9] 张正丰,梅芳瑞,周跃,等.颈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1):74-75.

[10] 许营民,崔青,杨中华,等.颈椎前路手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再手术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8):737-738.

[11] 张宏其,陈凌强,肖勋刚,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3):1774-1777.

第5篇:集体经济计划方案范文

判断题

题目1

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选择一项:

题目2

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一般比较发达。

选择一项:

题目3

农—果模式主要是以多年生的果树和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等间作。

选择一项:

题目4

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

选择一项:

题目5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

选择一项:

题目6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同时养殖在一个水域,容易发生竞争而导致减产。

选择一项:

题目7

人工控制系统是人类施加给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影响的总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标志。

选择一项:

题目13

内因演替是指推动群落演替的因素来源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

选择一项:

题目16

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

选择一项:

题目20

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

选择一项:

题目1

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分为农业产业结构多样性、农业景观多样性、农田生物物种多样性、农业种质资源与基因多样性几个尺度水平。

选择一项:

题目2

利用温室或塑料大、中、小棚等设施栽培蔬菜、花卉及进行反季节栽培,都属于种群密集型时间结构。

选择一项:

题目3

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类型包括种群嵌合型、种群密集型和人工设施型。

选择一项:

题目4

桑基鱼塘模式大多数分布在我国河北、山东地区。

选择一项:

题目5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亦即农、林、牧、渔、副结构。

选择一项:

题目6

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与牧业的关系可概括为3种类型:供求关系、连锁关系和限制关系。

选择一项:

题目7

为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在病虫害防治时禁止使用农药。

选择一项:

题目8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9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选择一项:

题目10

水稻和旱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生物生态型。

选择一项:

题目1

当工业辅助能投入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时,再继续大量投入,其能量效率有增加的趋势。

选择一项:

题目2

地球上的水以液体、固体和气体三种形态存在。

选择一项:

题目3

固氮作用有2种途径:工业固氮和生物固氮。

选择一项:

题目4

氮肥施用过量的农产品水分含量高,固体物少、口感差,但是不易腐烂、货架寿命长。

选择一项:

题目5

地质大循环具有周期长、范围大,影响面广等特点,属于开放式的循环。

选择一项:

题目6

秸秆还田或者施用草木灰是农业生态系统钾素再利用的主要途径。

选择一项:

题目17

生态金字塔有3种基本类型: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选择一项:

题目18

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等措施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初级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选择一项:

题目19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

选择一项:

题目20

将现代信息技术等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控,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提高太阳能和人工辅助能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选择一项:

题目1

农业资源是绝对无限性与相对有限性的统一。

选择一项:

题目2

利用瓢虫、蜘蛛、食蚜蝇、草铃等可以防治小麦蚜虫和棉花蚜虫。

选择一项:

题目3

配方施肥技术包括“配方”和“施肥”两个程序。

选择一项:

题目4

生产有机食品对原料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要严格按照有机食品加工标准进行生产。

选择一项:

题目5

稻鱼轮作是指养鱼和种稻在时间上分开,即种稻时不养鱼,养鱼时不种稻。

选择一项:

题目6

常用的农业生态系统诊断方法包括物流和能流分析诊断法、指标诊断法2种。

选择一项:

题目7

一条河流,当有少量污染物进入时,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达到净化,河水依然清澈。

选择一项:

题目8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可采用单指标评价方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选择一项:

题目19

一般来说,发育越是成熟的生态系统,越容易达到平衡。

选择一项:

题目20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了“四大阶梯”。

第6篇:集体经济计划方案范文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理论基础夯实,综合性较强,涉及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且零散。面对严谨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理论基础差、自制力不足,容易产生厌反情绪。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曾指出:“教学方法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了一体化分小组案例教学模式,并创新性地采取了“1+1+1”三方考核评价系统,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看法,供探讨与交流。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与会计专业契合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法律种类较多,内容庞杂,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少的仅有42个课时,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只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高职学生普遍对基本的法律、法?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吃透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以及各单行经济法条文。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普遍采用不分专业、授课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突出其与各自专业的结合,无法体现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的法律优势,这也往往使得学生在心态上,习惯于将经济法当成非专业课程对待,忽视其重要的地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所以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普遍缺乏条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仍以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要形式,教学上更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法条的讲授,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难以实现。更为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普遍都缺乏可实践的教学条件,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咨询、实地法律调研、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因此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经济法相关问题,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缺乏专门针对该课程特殊性做出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法律概念、法条的背诵记忆上,更高层次的考核应该是体现在其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思路,瞄准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分析能力测试,进行综合考评。

二、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教学思路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法律之路》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个的案例就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结晶。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经济法》课堂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但是非一体化的分小组案例分析方法过于零散,无法实现《经济法》课程中各章节知识点的串联,且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短视。而基于一个统一的企业背景下的一体化案例分析,能让全体学生有身临其境融入企业经济环境中,去实践经济法的运用,真正地做到寓教于学、工学结合的目的。

其次,对于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评价配套体系改革。此前,《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且平时成绩部分,也都依靠任课老师的主观印象给分,有失公允。哪怕是课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后的评价,也是单一的由教师评分作为考核评价,这个是比较片面的。因此,本文作者在这里引入“1+1+1”三方评价系统,从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角度均衡地去评价学生的一体化案例分析成果,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大家地积极性,也有利于公平地打分。

三、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需要研究一套用于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教师需先根据所教授的《经济法》课程章节内容,即哪些章节可以进行分小组案例分析,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研究一套适用于分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本文作者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当下非常热门且深受学生喜爱的一档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安排的相关知识点任务,结合背景知识,模拟甚至演绎相关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实现真正地寓教于乐。

(二)对《经济法》课程学生划分小组。

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根据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层次等不同的指标,科学地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对该组的案例分析进行统筹安排,同时通过抽签,决定各个小组案例分析的顺序。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分析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实施任务。这样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将合作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三)课堂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

根据课程进度和分组顺序,每个组会在下堂课前知道本小组要围绕此展开案例分析的知识点。比如,教师本次课堂上讲授了关于“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知识,那相应小组成员就要围绕这个大的范围,以“奔跑吧兄弟”为案例背景,构思相关的案例,将跟“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的知识点嵌入其中。案例展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根据各自分配好的角色,对案例进行演绎分析,也可以通过PPT的展示讲解,进行案例分析。

该环节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指引他们如何有效地去组织案例,从哪里查找相关的案例资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示学生注重团队配合,培养整体协作能力,当然,如果出现有的学生浑水摸鱼,搭便车的情况,需要与该学生及时沟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适当的约束。

(四)开展“1+1+1”三方考核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在最后的呈现过程中,肯定会有做的出色的可以让别的小组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最后案例分析结束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会邀请别的小组的成员对该小组的案例分析发表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核评价摒弃了一贯的教师单方评价原则,引入“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分为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和完成状况进行评价。最后,通过50%的组内自评分数、25%的小组互评分数和25%的教师评价分数,作为学生最后的平时考核分数。

四、实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