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时代范文

大学时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时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时代

第1篇:大学时代范文

每次来到高校看到同学们对我的热情,我都有一种敬畏感。我想,同学们之所以给我这么高的热情,很重要的原因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了自己将来希望走的路,并不一定要当主持人,而是说也许毕业15年后,你们也可以像我一样回到师弟和师妹们的面前,讲讲自己的故事。

14年前,我去北京大学采访一个瘦瘦的年轻人,当时他刚从美国回来,采访之后,我写了五千多字的文章介绍他。在一系列介绍他的文章中,这篇文章并不重要,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从海边贫穷地区一步一步走出福建,走出中国。走到美国又回到中国的年轻人的成长故事,这个人就是陈章良。

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各自的事业不同,但我们都在做着一件同样的事,那就是虽然我们都从平凡甚至贫苦的家庭中走出来,但在社会巨大变迁当中,不管我们家庭的人均收入是多少,不管我们曾经有过怎样挨饿的经历,我们一定会给中国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这个国家的故事。

我刚才开始讲的是14年前我和陈校长之间的故事,谁又会知道再过14年,你们当中的谁又会写着什么样的故事,你们又会在哪个讲台上使你们的母校骄傲?学校只有一张名片,就是每年夏季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们,这张名片代表了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品质。如果说人生中有哪一个四年值得我们用加倍的时间去换回,我相信只有大学这四年。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大学生活。

对我来说,大学中结成的友谊直到现在仍然最牢不可破。小学的发小、中学的同学基本上随着后来考上不同的学校变得天各一方。中国的迁徙正前所未有地加剧,故乡正在成为异乡,即使在自己的家乡,我们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所以儿时的友谊很难延续。

而大学的友谊不同,那时大家很纯真,常在一起聊思想,最关键的是大家学的是同样的专业,这使得在未来几十年里大家经常有各种机会聚在一起。平常联系特别多,因此友情延续的时间最长。舒婷曾经说过,人到中年。友情之树日渐凋零。我发明了一个等式,朋友的多少跟头发的多少成正比。

走出大学校园,回首往事时你会想,在曾经可以那么奢侈地享受友情的四年时光里,你珍惜了吗?如果没有,你会很后悔,所以我常对谈恋爱的大学生说:“大学时谈恋爱,不过是把一辈子要过几十年的生活提前了三四年而已。而这四年的友谊却是人生中不可复制的。”我见到太多人,因为谈恋爱而沉浸在两人世界里,从而削掉了跟周围哥们、姐们的友谊。大学里我也谈恋爱,但是我把小团队和大团队的关系协调得不错,我很庆幸自己没浪费友情。

大学的友情多奢侈,你想谈理想,就有一帮同龄人陪着你沿着校园一圈又一圈地转,甚至在下雪天你也可以找到这样一群浪漫的人。而走出大学校园常聚会的还是大学这帮同学,可是如果你再给人家打电话:“来,哥们,今天晚上到我家谈谈理想吧!”他可能会来,但是会带着精神病医生来。你可能会这么告诉他:“哥们,三缺一,来吧!”打麻将、喝酒正在成为友情的一种借口。而大学时候的友谊完全不需要借口。所以我排在第一位的是要珍惜这四年的友情,如果浪费了它,就是浪费了上帝对你的一片好意。

第2篇:大学时代范文

当今,绝大多数因为受到“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的影响,将自身的学习偏向于理科,使得语文的基本教学被忽略。在当今的大学中,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容乐观的,从大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到写一些申请材料时可以明显的发现,在这些作业和申请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表达和书写的能力已经在慢慢的退化,信息化设备的通讯已经完全的取代了书信的交流,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学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要与时俱进。

二、网络时代如何构建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1、教学环境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的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目前,怎样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更好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了目前教育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当今的时代中,大学生基本都拥有了自己的私人电脑,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对任何资料进行查找和翻阅。网络中丰富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对自我构建认知结构有所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得到了丰富,为大学语文教学拓新领域。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更加的活跃,积极的参与到网络中,在进行备课时,网络中的知识可以十分有效的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在进行教学时,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和网络中的知识进行融合,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利用网络,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阅读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教育者的认知不够,往往使得阅读教学被忽略。学生在进行自我阅读时往往会因为阅读的方法不对使得对于文章很难理解,从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阅读的效果和效率不高。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有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同时,还可以根据图片、声音以及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得学生在阅读时不在显得枯燥无味,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构建语文网络学习的平台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使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了应有的沟通。在网络中构建一个语文学习专题的网站,教师和学生都进入其中,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说出来,教师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一一作答,在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结语

第3篇:大学时代范文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与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文章主要阐述了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在多媒体教学与拓展课外教学等方面采取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07-02

党的十第一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部长袁贵仁认为:“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也不单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这是整个教育的工作。最直接相关的就是思想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这五门课。”[1]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精

神、人文情怀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课的宗旨是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讲授,培养学生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使大学语文课成为一门弘扬传承培养民族文化、提升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课程。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覆盖了整个校园,网络成为功能最大、资源最多、成本最低、使用最便捷的学习工具,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借助网络等资源自主学习。网络资源给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条件,也对大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利用新的资源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德行情操的成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黑龙江大学的大学语文课走在教改的最前沿,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学者对此也予以了足够的关注,并在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然而对关于如何在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如何利用多媒体建构新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关注较少。在此情形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尤其必要的。相对于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明显滞后,多媒体技术表现出的教学情景,特别适合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而且能使课程更加生动直观,使大学语文课成为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身的课程。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自2003年起,黑龙江大学大学语文课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教研室集合全体的智慧自主研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课件版面和内容。用大量的资料性文字和具有丰富人文内蕴的精美图片、音乐和音像资料等,充分展现文章内容,发挥文学内在的教育功能、教化功能和美育功能。改善了以往单一板滞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企及的。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审美,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丰富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文字、图像、声音并用,给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提高他们对美文的鉴赏水平,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先播放一段有关安史之乱的视频,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的社会背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尤其是天宝后期,唐玄宗宠爱杨玉环,政治日益腐朽。以及最后马嵬兵变,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通过这些视频的观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知识量、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拓展知识层面,教师也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目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多媒体幻灯片不是主体,它是o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师。不要把PPT 文稿变成WORD文件,幻灯片上只出现标题、句子,而不是你要说的每句话,课件不是教案。课件页面文字不能过多,如果文字太多,就会影响学生听课。学生拼命记笔记,内容的悬念也没有了。制作PPT文稿时一定要注意谋篇布局,详略得当,保持简单,留白很重要 。

2.风格统一,颜色协调。多媒体幻灯片应风格统一。一个课件的幻灯片前后整体风格应一致,不要频繁变换模板的风格,这要使课件的内容、风格一致,既有美感,又会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颜色激感,颜色传递感情。这样摸索和构建学生、教师与多媒体三方互动契合的新模式,以多媒体为手段建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利用网络拓展课外教学

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语文课重视力度不够,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习惯的影响,本课程被蒙上“补课”论的阴影,或者被视为“高四”语文、“高五”语文。由于重视不够,大学语文课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上。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研究不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纵观全国大学语文课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中学应试教育阶段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讲了之、学生一听了之,学生学习只是单纯为了完成学分,有些学生很想好好学习,但是少而又少的学时并不能满足他们,课外学习又不知学什么、怎么学,网络时代下的现代化手段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一)拓展课外教学的意义

由于大学语文是公共必修课,学时比较少,仅30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大学语文课利用网络条件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但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学习还没有充分开展起来。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局限于课本上,而教材的内容与时展相比较,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显得单一、静止和陈旧,学生已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关注新信息。因此,除了改革5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利用网络条件大力拓展课外教学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

改变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重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条件,拓展课外教学空间,在更高的层面上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知识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领,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人文素养的提高是需要点滴积累的。利用网络条件进行课外拓展,扩大学习范围,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学习的深度、维度,丰富教学内涵,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充实、健康,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二)利用网络拓展课外教学的策略

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大学语文课外学习,引导和激发学生读书和钻研的兴趣,使他们不拘泥于课本。随着课外学习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大学语文课外学习教学的方法如下。

1.建立“大学语文网上读书工程”,延伸拓展课堂教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经典的名篇佳作,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有目标有针对地指导学生阅读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书籍、文章。通过课外拓展,学生既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比如讲解周作人的《乌篷船》时,可以鼓励学生去“大学语文网上读书工程”阅读周作人的其他小品美文,比如《故l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

2.建立大学语文网络博客,推荐优秀热门书籍、文章,拓展课外阅读。建立大学语文网络博客,不断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优秀热门书籍、文章,使大学语文课成为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不断地在课堂上推荐他们独到的新书,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

3.建立大学语文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通过建立大学语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上传让学生受益匪浅、青春励志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让他们欣赏古今中外名曲、名画,使他们受到综合美育教育,这样不仅会大大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4.拓展课外教学空间,设立专家讲坛。聘请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专家为学生开设读书讲坛,指导学生课外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迈上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梯。

(三)加强课外活动指导,突出素质培养主题

1.多渠道、多视野继续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大学语文课外读书和人才培养途径。任课教师除布置必读书目等传统做法外,还定期开展“推介新书”活动,把当前文学界有关学术新著、文学新著和出版动态等介绍给学生,从提高学生业余读书质量的角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此外,学生不定期介绍自己阅读过的优秀图书,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2.配合各院系人才培养、素质提高活动,提供有关专业指导。教研室教师多次受邀,担任学校及一些学院活动的评委,为社团活动、征文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提供专业指导。

3.发挥课程优势,组织调查研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利用专题课,结合课文讲授和学生当下学习及未来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拟制调查问卷,展开实地调查,既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2年黑龙江大学深入推进“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分类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施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融合、实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这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意义重大,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方面,力争探索出系统的、完备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由此改变全社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看法,纠正学生对公共课的态度。大学语文给予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扩大他们的视野和胸襟,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成为 “高尚”与“和谐”的一代新人。最终使大学语文成为传播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靳晓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政府要向学校放权[N].光明日报,2013-03-08.

第4篇:大学时代范文

[关键词] 南宋四大书院精神;当代大学弊端;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25-2

一、书院精神

“书院精神是指中国书院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人才,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中体现出来的独特且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涵”。不论书院或废或兴,书院精神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自觉的引导着中国人成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具天下”的君子,彰显我泱泱大国之大气,在书院精神的理念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才能真正办好中国人的大学,培养兼具东方礼仪与西方先进知识的人才,向世界展示文明之邦的精神。

二、南宋四大书院精神

(一)教人成人的以人为本精神

南宋四大书院从创办就极富人文精神,把教人成人,明道传德作为教育目标。

1.德才并重的办学宗旨;(1)白鹿洞书院以宣明教化,敦励风俗为宗旨,课程设置为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为主,集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为一体;(2)张蛟谥鞒衷缆词樵菏币浴安扬衡山胡宏之学为己任,力矫群居佚,仅为科举利禄,仅习言语文辞之工的士习,提出了造就人才,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宗旨”。(3)象山书院以明理,做人为办学宗旨,做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个能备道的圣人;三是做个无所不知的超人”。陆九渊对曾弟子说“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之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可见,其注重学生的德育塑造。(4)丽泽书院办学以孝悌忠信为本,教学时涉及接人待物,言行举止等教人成人的教学内容。

2.人道主义的管理制度:(1)白鹿洞书院管理上极富人文主义精神,申扬人伦,由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制约着学生,其中的五教之目,知行合一,“言忠信,行笃敬”,都体现了书院在管理尤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学生成人的精神;(2)从岳麓书院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损友必须拒绝”可见其管理不仅涉及学生的孝义之道,还注重学生交友处事之理,极赋人道主义。

(二)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

南宋四大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书院教师教课重在启发和诱导,实为引领学生自修:

1.注重自学的教学风格:(1)朱熹在白鹿洞讲学时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做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资料记载“从游之士,选诵所习以质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复戒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讲道难则忧形于色。讲经,论典,商率至夜半”。其教学注重学生自学可见一般;(2)岳麓书院在教学风格上提倡师生辩论,问难质疑,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精心指导;(3)象山书院则是每天清晨击鼓会揖,由陆九渊升堂讲学,其余时间学生自己支配可回斋各自研习,亦可各行其事,体现了自动学习的书院精神;(4)丽泽书院亦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勉励,反对因循旧说,要求学生自己研究,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认为“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

2.主动自学的学习态度:(1)书院的创办者们怀揣着自己对社会的理想和育人的目标,在教学的同时,自动学习,从事自成一派的学术研,彼时朱熹,陆九渊为了能提高学术就主动到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朱熹还不远千里到岳麓讲学,这种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成就了南宋理学发展之巅峰;(2)“书院里的学生,无一不存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惟在刻苦与自由思索。其意以学问有成,生乎自行,不在乎外界压迫”。学生互相切磋,“四方游学之士闻风负岌而至,甚至不远千里,裹粮而来,结庐而居”。

(三)尊师重道的精神

书院教育中,祭祀是一项极为庄严和隆重的活动,诚然是以祭祀之形让学生感受先贤之精神,营造尊师重道的人文环境,其学生大多是仰慕其师而后从其学,师生间感情真挚,虽无血缘甚似血缘。

1.情深意笃的师生关系。书院师生之间的超越了功利性,教师即关心学生人格的塑造,对学生的学习又严格要求,一日为师,终身为师,陆九渊和朱熹死后给其送葬的门徒皆披麻戴孝,痛哭流泪,近千人。

2.至君泽民的使命感、硕学鸿儒执掌书院,亲自讲学,他们不仅是经师也是人师,其渊博的学识,正义的精神感召了学生,正是这种人格熏陶,培养了学生豪杰之气和义侠之风的时代使命感。彼时元兵围攻潭州城,岳麓书院学生无独自逃跑者,而是纷纷组织城民奋死守城和军民共进退,直至城破人亡。

(四)崇尚自由、躬行践履的精神

书院开课由山长(或洞)主持,学生跟着山长求学问道,修身养性,不受尘世的限制,这种崇尚自由的精神熏陶了学生身心,其鼓励学生走出书院,访名山,考人情,培养了学生躬行践履,脚踏实地的精神。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陆九渊在象山书院讲学时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带有禅宗意味的谈话,天和日历带学生优游山林,与山川大地为伴,临慕意境,亲自抚琴,学生读书,融艺术于教育,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培养了学生最原始的文学灵感和创新精神,使之心静澄明,回归本性。真正做到了还学生身心之自由,提高了教学效率。

2.门户开放的办学模式:(1)朱熹在主持白鹿洞期间不存门户之见,虽和陆九渊学术观点虽存在分歧,但却互相尊重,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赴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所讲内容刻在石头上立于院内;(2)吕祖谦办学的另一特色为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其容纳百川的胸襟传达了他对学术的热爱和尊重,使丽泽细水长流。

三、书院精神对当代大学的启示

(一)书院精神缺失的弊端分析

1.理念荒废,身心脆弱。大学以探索、追求、传播真理为目的,但当代大学在传授知识却鲜少教学生成人,张君劢说“近来的大学,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里面只讲知识不讲做人。差不多教师卖知识,学生买知识。毕业以后,等于交易完成”。大学里每年因考试作弊被取消学位者屡禁不止,以下为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认识:

表1 大学生对作弊的认识:

有表可见,大学生赞同作弊或做过弊的已经超过了一半以上

2.追求形式,思维固着。当代大学的职责是对未来的世界做无休止的探索,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泉,这需要大学具有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这次调查中,大学生自动学习情况如下:

表2 大学生自学目的表

表3 大学生逃课的意识

“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表演讲也指出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大学逃课较为普遍,缺乏学自动学习精神。

3.道德滑坡,关系冷漠。当代大学师生关系鱼水交融者少,疏远淡漠者多,有表可见:

表5 大学师生关系

师生间缺乏书院教育下情深意切的师生关系,诚然这也必将对大学生的人格成长造成间接的危害。

4.目光狭窄,人心浮躁。当代大学更多的是以课程为中心,以社会所需来设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大学被社会牵着鼻子走的畸变,大学不应该完全被社会意识左右,相反,大学应该走在社会的前沿”。进而导致学生缺乏时代感,有表可知:

表5 大学生时代感

(二)书院精神缺失的病因分析

1.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自,张之洞就曾提出“中体西用”,系而一系列学习西方教育也接踵而至,改书院为学堂,一时间,对西方学校制度的模仿和抄袭成为了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基础,但正是这种模仿抄袭使我国现当代教育断裂了传统教育的精髓。

2.断裂中国书院文化。潘懋元曾说:“当前,大学正面临着理念危机―大学理想的黯淡,大学观念的落后,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形象的扭曲,大学使命的弱化,大学目标的混乱。” 这种理念的萎靡是我们断裂传统,盲目效法国外大学的结果,中国人骨子里是含蓄和内敛的而西方人是奔放和外显的,不深入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必然导致精神的内慌“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这颗种子是我国古代的书院孕育的书院精神,南宋四大书院的精神是书院精神的精髓,无疑是大学精神的源泉,也是治疗当代大学理念危机的一剂良药。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之所,是大学内在的精神信念和特殊意志品质的外在表现”。一所大学的精神决定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师生的行为举止。这就需要当代大学传承南宋四大书院精神分,造就普天之下都是我的领地,世界人才为我所用的中国人的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建华,王德荣.书院精神作为“为己之学”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一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

[2]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183―185.

[3]程伟.书院精神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4]徐林.宋代书院的兴衰及教育教学特点[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

[5]朱熹.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226.

[6]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程维.书院春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1.

[8]丁钢.书院精神与当代大学的名族性 [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9]苏永新.书院精神对当代大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4(2).

[10]王炳照.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6(1).

[11].书院制史[J].东方杂志,1924,21(3).

[12]罗熙.浅谈现代大学所缺失的中国古代书院精神[J]教育长廊,2009(3).

第5篇:大学时代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教育;教育方式

引言

过去大学生十分紧缺,大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重,正是因为这份使命感,大学生自身能够保持较高的自我约束感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大不如前,大学生自身的光环不再,自我约束力也慢慢下降,此时如果不强化学风教育,搞好大学生学风建设,那么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就业会更加艰难,高等教育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强化高校学风建设,迫在眉睫。

一、目前大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的学生考大学只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还有一些人考大学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对象,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应该作为大学生考大学的目的。很多的学生没有认为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可以开展一些新的事情,他们把大学当作是自己理向实现的地方,在大学里肆意的挥霍,并没有为心中的那个真正的理念而努力。还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开始放松自己,只是追求一些眼前的快乐,并且树立了一种不正确的人生观;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所在的学校或者是专业的不理想,而放弃学习,使得原本在高中时期养成的好习惯都付之东流。因为没有一个远大的理念做支撑又缺少一个明确的学目的,使得大学生出现很多的问题。

2.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我约束

很多的学生都有一种在大学中学习的课程在工作中不会被用到,所以不必学习;尽管在大学生中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听课,但是,能够认真听的学生的数量很少;很会有很多的学生在学习中三心二意,对学习没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有些学生对于老师所留的作业不能够认真对待,只认为自己做了就好,并没有实际的通过做题得到一些收获,还有一些人甚至都不自己做作业,只是抄袭同学的作业,并没有走心;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不懂装懂,最后在考试中也不能够取得好成绩。这些学生在学期末进行考试的时候,多数会挂科,进而下学期进行补考,这其中还会有很多人补考不过,之后再进行重修。大学生在大学中多数都会有一种散漫的情绪,不论是对于一些学习纪律还是学校纪律都不伤心,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对所学习的课堂也不会专心的研究,在考试中还会出现作弊的现象,并且作弊的手段逐渐的增多,面对学校的制裁方式也丝毫没有感到畏惧。

3.学习方法不灵活,满足于死记硬背

很多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养成了一种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因为在中学中,老师会直接的把学习中的重点内容给学生进行标记,之后学生只

需要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之后就可以在考试中得到一个良好的成绩,然而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很多的学生逐渐的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不能够对一些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只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在大学中更多的是要靠逻辑思维的。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方式优化对策

1.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学风教育的源动力

在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们的三观建立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决定大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随着经济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不仅会受到国内的思想的影响,还会受到一些外来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大学中应该逐渐的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教育,进而使得大学生养成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所以,在大学中使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能够将大学的时光进行好好的把握。

2.大学精神的激励作用是学风教育的重要依托

大学精神是一个学校在经过多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大学的灵魂的一个精神文明。这个精神的形成是在这个时代中的所必然形成的结果,这是一个人类发展的最终成果,一个大学想要进行良好的发展想要进行教育,那么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精神中可以包括多种的精神,像创造以及批评都是其中蕴含的,大学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坚固性。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生在大学中所度过的时间在其精神上有一定的引导以及激励的作用。大学精神能够对大学中的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精神的影响,这会使得学校的学生能够向着一个积极的方向进行发展,进而不断的去影响更多的人。对大学生们进行精神层面的引导式一个很重要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大学生不断的追求突破。

3.加强管理,健全各种有关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

良好学风的形成需要有各项规章制度做保障。只要各种制度能够落实到位,违者必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从思想上重视学习,学风建设就会有规可循、有据可依。比如,对累计缺欠必修课学分达到25个学分及以上者应予以退学处理;因学业成绩不良按照学籍管理有关规定需要退学者,可中请试读,试读期汇合累计所欠必修课学分数不超过巧个学分者,为试读合格,否则必须办理退学手续;对打架斗殴、考试作弊者要予以严惩等。当然,管“严”不等于管“死”,要以人为木、对症下药,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要以扭转学风、促进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目的。

结束语

大学生学风教育并不是一项短期工作,它需要教师,学校以及学生的共同配合,要通过实际调研,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学习型校园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推动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连续调查的整群抽样[J]. 张荷观.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6(01)

第6篇:大学时代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英语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革命,更是呈现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新媒体及其对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新媒体技术对促进外语教育的发展,推动教学手段的创新,强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界已经开始注意到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导致近几年毕业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条件不相符。所以,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探索大学生英语的创新实践问题,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疑对深化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英语创新实践的影响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随着互联网、手机网、电视网三网融合,从QQ到飞信、微信,从博客到微博,从手机报到新媒体音视频,可以说是有了传媒技术,使得受众接受外界信息更便利,对事物的理解变得更容易,对外界的感受将更深刻,对世界的认知将更直接。近年来,各种新媒体资源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软件获得,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资源获得平台。各大高校创建校园网,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覆盖了整个区域。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登录了解学校每天的重大信息,并且能通过统一检索平台免费查阅学术资料和文献共享。另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技术的传播手段,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方法相比,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强交互性,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英语听说课的教学,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事业,也提高了整体的英语教学质量。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被单纯地应用,因为这种单一的直接授课的教学模式会忽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导致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综合研究表明,例如使用了小组合作性学习法、概念获得学习法、学生课堂讨论法、学生角色扮演法等培养学生能力途径,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脱离了以老师为主体的主导约束,处于主动、开放、较自由的状态,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的途径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学习英语更是成为一种潮流。就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而言,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低下。例如,2008年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前6名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外语教学敲响了警钟,说明我们应该要有意识了,明白英语专业学生的训练方法存在欠缺。同时,何其莘指出“由于外语教学的固有规律,加之我们思想上的忽视,以往外语教学中强调模仿、复现、机械记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薄弱。显而易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然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研究大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英语微电影创作

必须指出的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过去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是以PPT为主要辅助手段,学生借助PPT协助自己的创新活动。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分配每个人的任务,将文字的内容制作成微电影,是学生完成创新表演的主要手段。在思想方面,拍摄微电影锻炼了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创新思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语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感受中外对话方式不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2.微信平台英语交流实践

英语属于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所以学习者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练习应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能满足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的要求。因此,开展网络公众平台交流就变得十分重要,如笔者班级建立了英语学习微信群,老师安排每星期打卡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利用微信群的特殊功能,学生可以自由在该平台上进行视频对话演讲,活跃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重点知识、口语能力检测试题、定期话题讨论问题、知识共享。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英语情景对话实践

在现今社会,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英语对话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大学英语中学习问候礼仪等,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就语言表达开设课程,在课堂上展开英语对话不足以成为难点。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情景对话成为学生开展创新的又一主要手段。在我们学校里,有专门开放的尔雅平台网站来供医学生练习英语情景对话。在心理方面,英语情景对话强化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对异国习俗的了解,开阔了自身眼界,留下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在语言方面,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锻炼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4.即兴演讲实践

课堂英语即兴演讲也成为开发创新潜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上,一般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答题为辅,从而教给学生知识等。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授教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即兴演讲。在心理方面,课堂即兴演讲克服了学生面对大量观众紧张的情绪,缓解了学生压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在能力方面,这不仅是锻炼学生口语的机会,还是锻炼其反应能力的机会。

三、结语

英语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更是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平台。特别是新媒体领域的应用而生,不仅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开发创新潜力的机会。通过课后微信群的交流方式学习、拍摄微电影的表演手段,以及课堂英语即兴演讲,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用自己的头脑构思方案,计划一系列的步骤,更要自己参与到研究项目当中学习,进而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的英语复合型人才需求,深入研究大学生英语创新实践的能力就是必然。

参考文献:

[1]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7(3).

第7篇:大学时代范文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中国进入平民留学时代,越来越多学子走出国门,“看世界”不再是奢侈品,但也随之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探讨留的种种现象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刊采访了吴军博士。2002年,赴美留学毕业后的吴军曾分别执教于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中美教育有着前沿和深刻的思考。几年前,为了帮助女儿更好地选择大学,他把世界著名的大学都系统地研究了一遍,写成了《大学之路》。

留学最好在心智成熟后

《同舟共进》:据报道,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赴美留学生源国。但实际上,这些年来国内教育也逐渐改善,很多“海归”的竞争力未必比得上没出国留学的人。我们有必要对出国留学趋之若鹜吗?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国留学?

吴军:建议只要是有条件的人,不管于什么阶段,都出国读两年书。虽然大部分留学生最后还是要回到中国,但留学的经历非常重要,这跟你在国外出差或旅游不同。哪怕你去美国出差或旅游10次,甚至每次都在一个地方待一个月,那也没法深入所在社会,远远不如在当地读两年书有收获,需要扎扎实实地在那生活一段时间才行。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出国留学的必要性非常大。这些年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很快,但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还是滞后的。从17世纪的启蒙时代开始,西方国家经过了300多年的演变,才慢慢发展为现代社会。中国要想只通过短短几十年就变成完善的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思想观念无法改变得那么快。

所以,有条件的人还是有必要到国外见识一下,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好也最快的办法,就是在那里也生活一两年。

《同舟共进》:从清朝末年第一代留学生开始算起,中国人对留学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第一代留学生,他们是抱着一种“为了后代不再留学”的态度而出国留学的。现在的人可能没有这样的豪情了。您怎么看待这种留学态度的转变?

吴军:这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所以大部分出国留学的人都愿意回来报效祖国,而实际上他们也是代表国家出去留学的。现在留学变成了个人行为,有部分人甚至留在国外不回来了,但实际上他们和中国的纽带并没有完全断开。现在是全球化时代,自由度非常高,所以人们出国留学,可能不止对一个国家有利。总的来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基本上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过程,刚开始有一部分留学生会留在当地,后来大家又慢慢回流,日本、韩国、台湾都有相似的情况。现在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80%都会回到中国。

《同舟共进》:近两年来,出国读本科的学生已开始多于读硕士的学生,而出国读初中、高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您怎么评价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这种趋势?

吴军:现在到国外留学的还是读本科、硕士的最多,读初中和高中的其实并不多。当然,从趋势上说,出去读中学的确实比以前多了很多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初、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呢?我想有三个原因。第一,很多中国人有钱了,这是硬条件。第二,很多人觉得在中国参加高考的压力太大,如果孩子成绩不是特别好,在中国不一定能考上顶尖的大学,但要是去了美国,他却有可能进入更好的大学。第三,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搞的是应试教育,美国搞的是素质教育,所以美国的基础教育要比中国好。这种看法不一定对,但很多人确实是基于这种看法送孩子出国的。

《同舟共进》:对于少年留学而言,您有什么建议?

吴军:经常有家长问我应该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国,我的建议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最好是等孩子初中毕业以后,再送他出国留学。因为只有在国内念完初中,孩子的中文才能到流利读写的水平。如果母语还没掌握好就出去,相当于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如果非要送孩子出国读高中,最好是父母中有一方能去陪读,否则效果并不好。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是足够好,家长没条件到国外陪读,那最好是等孩子心智成熟后才让他出去。因为在国外的学校,不管你成绩好坏,都没人管你。在中国,学生的成绩一般分布在60分到90分之间;而在美国,学生的成绩一般分布于0分和100分之间。我在美国就见过得0分的孩子,也没人管他。所以,当孩子心智成熟后出国,他就更能对自己负责。据我所知,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是出国读硕士,这样也比较划算,因为国内高中和本科的学费更便宜。

美国也有很差的高中,但好中学坚持因材施教

《同舟共进》:您的女儿从小在美国上学,现在已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大学,您对美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有着深刻认识。现在国内很多教育专家都在说要给中小学生减负,但饶毅教授在某次演讲中说,如果把美国高中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肯定不是减负而是增负。就您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说法是否属实?

吴军:饶毅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他所指的是美国最好的中学的情况。因为美国最好的中学所教的东西,比中国最好的中学比如人大附中或北京四中还要多得多。我女儿的例子就很能说明情况。她在高中选修的AP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不是最多的,但即便如此,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直接转过去的大学课程多达七门。也就是说,她在高中就完成了七门达到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要求的课程,如果不是麻省理工对转学分有上限限制,她能转的课程会更多。因为她在高中选修的AP课程远不止七门,可能有十三四门之多。而她所在的高中,AP课程学得比她多的大有人在。在中国,哪个高中能开出那么多让麻省理工学院认可的课程?比如,我本科是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读的,但我女儿在高中时就已经学了我在大三时才开始学的数学课。这种情况在美国最好的中学里并不少见。因此,中国最好的中学可能比不过美国最好的中学。

当然,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也有很差的高中。在大概1/3的美国高中里,校长唯一的任务就是保证所有孩子来上学,因为每天可能有20%的孩子忘记来上学。一个班级20个孩子,经常只有15个来上学。在这些学校,老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孩子多少东西,而是保证他们都来好好上学,不要犯罪、吸毒。这些学校学生的成绩大大拉低了美国中学生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爱说美国人数学差、理工科差,其实并不能反映顶级学生的情况,只是平均成绩不如中国学生而已。要知道,菲尔兹奖获得者中有很多美国人,诺贝尔奖得主美国人更多。美国有一些学生跟书呆子似的,完全从兴趣出发,单纯喜欢数学或其它学科,而学校也会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比如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在小学四年级时就跳了四级,开始上八年级的数学课。而且,他的跳级还不是整体跳,而是数学跳四级,物理跳两级,课程表都跟别人不一样,但学校也能满足他的要求,专门派专车接他从小学到中学去上课,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我觉得这是美国能出顶级科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舟共进》:美国的基础教育有哪些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吴军:培养兴趣和因材施教。世界上各行各业里做得最好的那5%的人,都是出于兴趣做事的人,排在5%~20%之间的人是靠利益驱动的。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很多学生的兴趣被压抑了,最后都成了利益驱动,很难做到顶尖。

《同舟共进》:美的虎妈用中国式的教育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得很成功,您怎么评价?

吴军:虎妈是个特例。当然,美国也有一些家长赞同虎妈的做法。我女儿有个同学的父亲在世界五百强公司担任CEO,他们家的房子很大,但他却对孩子进行军事化管理,学习时,孩子们都在一个书房里自习。虎妈的教育不能说完全是成功的,她只是如愿把女儿送进了哈佛大学而已。当她女儿毕业后决定去参军时,虎妈一开始的反应是惊呆了。虽然她后来表示支持女儿服务社会的想法,但女儿的决定可能有悖她的初衷。不过我倒觉得她的女儿索菲亚的做法反而得到了哈佛的真传,服务社会。

新一代留学生的心态已发生变化

《同舟共进》: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谈到,中国人培养的杰出人才还赶不上印度,他是基于美国顶尖商学院有好几位印度裔学者担任院长,而无华裔学者担任院长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不知在您所熟悉的领域,情况是否如此?跟美国本土学生和来自其它国家的留学生相比,您认为中国留学生的表现如何?

吴军: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表现还行。如果我们统计一下中国学者在《自然》和《科学》上发文章的数量,其实一点也不会比印度裔学者少。但钱颖一讲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我还要补充一点,无论在美国大学的管理层,还是美国大公司的管理层,中国人都比印度人少。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

第一,语言问题。印度人的英语水平普遍比中国人好,这是他们很大的优势。

第二,时间问题。很多具体的事,我们不能光看结果,还要看过程。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在1977年才入学的,1981年毕业后才有一部分人到美国留学。如果从1981年算起,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到海外留学的历史才36年。而印度人在海外留学的历史要比中国长太多,他们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开始有人到英国留学,后来更多人到美国留学,他们跟世界的联系从来都没有隔断过。很多东西需要时间积累,中国人还要有更多耐性。

第三,有研究表明,最近10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平均表现,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那一波人。原因有两个,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人,水平要比现在出国的人高。那时候没有奖学金根本没法到美国留学,可现在中国人到美国留学容易多了,很多人都是自费的。二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都远不如美国,很多留学生都想留下,所以不努力就不会有出路。今天的印度留学生跟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很像,都想留在美国,因而很努力。而现在的中国留学生一想到在美国没机会发展的话还可以回中国过上不错的生活,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们很可能就不会持续地努力下去。而要取得很高的成就是需要长久奋斗的。以前中国大陆留学生到了美国会很努力地融入美国社会,跟老一代香港人和台湾人一样,但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就不太在乎是否能融入美国。

《同舟共进》:中国留学生和美国本土学生相比有什么优缺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吴军:总体来讲,中国学生STEM的水平非常高。STEM是美国教育中的术语,S是Science(科学),T是Technology(技术),E是Engineering(工程),M是Mathematics(数学)。在这几个方面,中国留学生是很厉害的。

但是,中国留学生也有很大的不足。首先,有些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我觉得,中国留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母语有很大关系,虽然大家都不太愿意承认这点,一直强调中文是最好的语言,但是中文实在太难学。一个美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阅读就很顺畅了,虽然可能有好多字不认识,但他们能读下去,所以美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大。而中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能认识很多汉字,但真要读懂像《哈利・波特》这样的翻译作品,就很难。要掌握汉语比掌握英语,花的功夫会更大。另外,中国的教育比较重理轻文。

其次,中国留学生普遍比较用功,但和学校的关系不紧密。他们只顾着把自己的功课读好,并不关心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学校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讲,就好像车站,只是一个短暂停留的地方。可是,对于美国学生而言,学校就像家庭似的,一旦进入,就一辈子都是这个学校的成员了。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后,几乎很少给学校捐钱。我能看到一些内部数据,每个大学里,一个校友哪怕只捐了25美元,学校也会有登记。我发现中国毕业生捐款的比例连5%都不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捐款的比例大概是70%,相比之下,中国毕业生应该感到汗颜。正因为中国学生不太关心学校的活动,也不关心学校的发展,这才导致了我们刚刚谈到的很少中国学者最后能进入美国大学管理层的现象。

社会活动锻炼学生的心智

《同舟共进》:您在清华大学教过书,还把那个班级带成清华最优秀的班级。又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过助教,对美国名牌大学学生的情况很了解。如果要对比,清华大学的学生和美国名牌大学的学生,各有何优劣和不同?

吴军:我在清华带的学生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一个班30人,其中两人是省高考状元。但这两人只能排第三名和第四名,排第一的是一名保送生,排第二的是一名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奖牌得主。他们的成绩都很好,也很容易带。但这些学生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心智不成熟。有些人刚进入大学,因为离开了家就不适应。还有些人一到考试就睡不着,这也很麻烦。心智不成熟可能是中国大学生的通病。你看有些人大学毕业后,进入单位工作了,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同事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当助教时,所接触的学生常常是那些考试分数分布于20到100之间的,甚至有人得0分。有些天才学生,极其聪明,现在已经在大学里当教授了。另一方面,差学生也没有人逼着他学,毕不了业也不会有人管。

美国的大学没有行政班,当然也就没有班主任。但每个学生都有个选课和职业指导教师。有些学生目标明确就会多学点;有些学生就可能不怎么爱学。我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时候,每门课要么在周一到周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连续上三天,比如九点的课就永远是九点到十点上,连上三天;要么放到周四、周五上,周四上一个半小时,周五上一个半小时。那么,有一部分学生就耍小聪明,选课时只选周一、周二、周三的课,从周四开始就过周末了,一直玩到周日晚上。美国大学的毕业率要比中国大学的低很多。

美国大学生还有个特点,就是搞社会活动绝对比中国大学生搞得好。在清华大学,所有学生90%的时间都在读书。但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在搞社会活动时,也是很活跃的,他们至少有1/4的时间花在社会活动上。

我后来跟耶鲁大学的学生聊^,他们花在社会活动上的时间更多,差不多占了一半的大学时光。在美国大学生看来,如果在大学里不参加社会活动,那相当于白去上大学了。以哈佛大学为例,学生搞社会活动搞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很正常的事,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哈佛的课程未必比一所州立大学讲得好,但它的学生毕业后之所以都有出息,就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各样活动的训练,最后变成了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并且心智也非常健全的人。

《同舟共进》:可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参加社会活动,怎么能兼顾学习呢?

吴军:我还是以上面提到的我女儿那位同学为例,这孩子成绩就特别好,但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打高尔夫球,水平达到了专业级别。高尔夫的标准杆是72杆,在一般的比赛中,打到66、67杆就能得冠军了。他最好的一次成绩是61杆,平了泰格・伍兹在斯坦福大学时期的纪录,这样的选手是难找到的。他虽然花了那么多时间打高尔夫,但并不影响自己取得优秀成绩。当然,像他这种学生的生活就会非常辛苦了。

向国外学什么

《同舟共进》:您在《大学之路》一书中,对英美国家的名校都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中国大学如果要向美国学习的话,有哪些地方可借鉴?

吴军:第一,从学校管理来讲,要严出。现在中国大学毕业太容易,以致大家在学校里不好好读书。美国大学也是四年制的,但大部分大学四年毕业率不到80%,到85%就算是很好的大学了,四年毕业率最低的大学只有50%,比如明尼苏达的双城分校。斯坦福大学的六年毕业率才95%;普林斯顿大学最高也只有96%,还有4%的学生延期两年也毕不了业。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大学对于“出”是很严格的。虽然大学里没人要求学生好好读书,但学生只要想获得学位就必须好好读书。当然,你肄业也行,美国原副总统切尼在耶鲁大学上学时就没毕业。

而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你要是让一个大学生不能毕业,这是不得了的事,家长可能都要找上门来,恨不得把学校给砸了。老师也不会为难学生,说白了,中国学生得90分不容易,但得59分还真难。我在清华教书时,曾遇到过博士开题通不过的,他就向老师求情,最后老师也让他过了,这种事情决不能继续发生。

所以,我建议中国的大学建立严格的毕业制度,不达标的学生就不让毕业。虽然说大学是四年学制,第四年不能毕业的就延期到第五年,第五年不能毕业的就延期到第六年,第六年还不能毕业的就永远别想毕业了。无论对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应如此严格要求。

第二,考核学生不能只看分数,要让他们全面发展。研究生的录取也不能完全看分数,还要考虑任课老师的推荐和评语,这样才能对学生有个综合的考量。中国大学生现在的情况是,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很可能就是书呆子;而成绩差的学生干脆就不学习。这样的风气是不行的。我还听说,学生干部在学生当中经常是被孤立的,这也是不行的。大学是一个让学生的人格变得健全的地方,刚入学时还是青涩的小伙子和小女孩,经过大学四年的成长,一定要变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健全人。

第三,要建立导师制,中国有些大学也在尝试。就是说,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要有一个导师专门负责。这个导师不能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管不了那么多事。假如一个导师负责10个学生,那就要在大学四年里对他们负责到底。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给予学生帮助。总之,老师要多关心学生,不能光教完课就不管了,最好是像牛津和剑桥那样采取学院制,老师和学生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第四,打破专业界限。英美大学的做法是,进入大学后第一年不分专业,到了第二年才分专业,而且学生换专业非常容易。现在中国大学的专业太多了,学生毕业后的知识面太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专业,没有学生选择的专业说明那是早晚该淘汰掉的。中国大学现在仍有很多没用的专业,每年还有很多本科生毕业后感到找工作很困难。

第五,建立终身教职制度。凡是在终身教职轨道上的教授都必须负责10个学生,除了指导学生选课以外,每个学期还要指导学生读书,跟学生见面,聊聊生活和社会,也聊聊职业选择等。

第六,所有大学都必须开设两门课,一门是写作课,另一门是演讲课,或者说报告课,不管学理科还是学文科,学生都要学会做学术报告和在公众场合演讲。对于文科生,都应该学一门科技101入门课(在美国大学的课程目录中,一般都用101做入门课程的课程编号――编者注)。

第七,延长大学校长的任职时间。现在中国的情况是,一个二流大学的校长,做几年之后就会被调到一流大学当校长。而一流大学的校长,做几年之后就会被调到教育部或别的部委当官员。中国大学的校长往往做不长,最多可能也就任职10年。而一个大学要办好,是非常需要校长花心思的,他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贯彻下去,完全不可能是三五年内的事。对于那些有志于搞教育的大学校长,应该让他们长时间投入到大学的治理上。

中国从恢复高考到现在,2017年正好是第40年。1949年之后,中国大学一度学习苏联模式,理工分校。“”期间,又被耽误了10年。现在中国的大学其实就是在重建当年的传统。回过头看,现在的清华大学在教学上比我读书时好多了。我上大学时,很多老师因为被“”耽误,不得不现学现讲,而现在的老师水平要高很多了。

第8篇:大学时代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当代文学;教材

尽管我国大陆各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随着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而逐步成熟,但就广播电视大学的当代文学教材建设依然缺乏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尤其是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教材的建设思路还不够明晰和准确,这显然影响到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实施,从而成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文学教材选用的历史

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开始于1982年,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专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最初为36课时的广播课,之后该课程作为长线课程长期开设。同时在部分相关专业如新闻、党政管理、现代秘书等专业中开设。1987年,由广播课改为电视课,课内学时增加到45课时。到2002年,电大作为“开放教育试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开办专科起点本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教育,开设“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分别开设54课时),作为当代文学教学的提高课程。

当代文学的课程性质同时也决定了它的学科内容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状态,这比其他学科和课程更为激烈和明显,因此,随着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广播电视大学该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深度和广度随之也有了明显的发展。电大系统最先采用的教材是《中国当代文学讲稿》(张炯、朱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之后选用了《中国当代文学》(张钟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

在这之后将近十多年时间,当代文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原有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也远远落后于其他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于是,从1994年起,中央电大中文系(文法部)即着手教材的重新编写工作。在新的教学大纲酝酿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广泛征求了广大师生的意见,召开了全国各省市(地)电大教师和部分普通高校教师、研究专家参加的专题讨论会,并参考了国家教委(教育部)新制定的《全国高校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以及当时几年中新出版的各种《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于1996年底审定通过了新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2000年9月开始选用了陈思和、李平主编,由江苏电大、上海电大、陕西电大“共建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之后在开放教育本科专业中采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除上述的主教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选定之外,各个时期的教材均配有各类“作品选”和教学辅导书,间或也有少量的广播、录像、课件资源,数量极少,质量平平。

二、当代文学教材分析(一)

广播电视大学当代文学教材的选用,编写历史明显呈现出前后两个阶段。

张炯、朱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讲稿》是专门为电大编写的,内容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少数民族文学”五大部分,重点讲授从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张钟等人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则在进一步把当代文学创作的总结向后延伸,更多的新时期文学现象和作家进入到文学史教学中,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分为“诗歌创作”、“散文和报告文学”、“话剧”、“‘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和“新时期的小说”五大部分,主要增加了从“”结束到1982年间的文学发展情况和最新成就。

这两本教材,可以说代表了广播电视大学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基本上代表了当时的当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也与普通高校的当代文学教学当时的水平基本一致。所以《中国当代文学》教材沿用的时间比较长。

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则显示出了一定的新意。在教学内容上,吸收了当时当代文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和教学最新水平,改变了以往以“十七年时期”为主的陈旧面貌,突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文学创作成就的内容,同时也对“十七年时期”的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基本反映了该学科研究的主要成果;在体例上,打破了以往按体裁划分教学内容的模式,采用了一种近似于“断代史”和“编年史”的方式,以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文学现象来统领作品,既有利于学习者了解和把握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整体面貌、作家作品与当时各种文学现象的关系,又避免了以前同类课程多采用先集中介绍文艺思潮,再分门别类地依次介绍各种体裁作品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更重要的是教材的个人化风格开始显现,如陈思和个人在研究中的一些心得,如“潜在写作”理论、“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共名与无名”等观点在教材中开始体现。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有7个专题讨论当代文学,该教材的研究性质十分明显,比一般同类的当代文学教材更具有研究深度和个人化特点。同时教材将“样板戏”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也显示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拓展和视野。

这两本教材的出现,可以说是电大当代文学教材建设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是更贴近当代文学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的教材,从学术性的层面上理解,应该说达到了目前国内当代文学教材的领先水平。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当代文学教材,就其所表述的内容而言,由于编写者基本上都是研究界的名流,处于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和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记录着不断深化研究的轨迹,这无疑对提高广播电视大学当代文学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教材又是基本上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教材基本一致的,如陈思和在为电大编写教材的同时,主编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体例、观点,甚至选篇都大体相仿;再如张钟等人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就是北大教材的借用;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则是“仿照北大的‘作品赏析’课……原为内部讲稿”,性质也是普通高校的。这样的教材内容当然决定了电大当代文学教学的学科前沿性,也决定了其与普通高校在学科水准和教学理念上的一致性。

但是另一个方面,就学生的素质要求和教学的基本定位来看,当代文学的教学与教材内容的安排,怎样和电大特点和人才需求配置相吻合,则又是值得深思的。

首先思考的是电大培养学生的定位。一般来说,接受当代文学学习的对象大致有三类:最普遍的是全日制高校中的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其次是现当代文学

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然后是非全日制的成人教育的中文、新闻、部分文秘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不同的教学对象,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具体要求和方法。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全日制高校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的主要路径与目标基本明确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层面上。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不是普通高校的研究性学习,而是侧重于知识和素养熏陶的学习,特别是电大学生以普通专科或专升本开放教育成人学生为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论上应该将文学的接受和文学人文精神的弘扬与追寻结合起来。因此所谓“应用性”的专业整体目标要求和以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性质之间似乎又存在了矛盾。文学史(包括其他的文学史)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不是简单的“技能”和“操作”水平的培训,所以,作为非研究性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显然应该是落脚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阐释上,这一点普通高校也已经开始重视,但广播电视大学尤其应该得到强化。然而广播电视大学的当代文学教材对作品的阅读要求显然不够。上述的基本教材,尽管也有作品的阐释和分析,但一般来说还是落脚在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的图解,基本立场还是在史和现象、思潮、流派上。虽然作为当代文学课程对于文学史和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的讲述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对于阅读量较少的电大专科学生和成人本科学生而言侧重点应该归位到作品的感悟和审美欣赏上,这恰恰是电大当代文学教材的弱点,也是一味强调与普通高校学术同步而带来的负面作用。

三、当代文学教材分析(二)

从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至今,从现代远程教育的第一代文字印刷媒体,到第二代的广播电视媒体,而到第三代的网络媒体阶段,媒体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相关的广播录音资料、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影像资料开始充实,中央电大一直在计划中的录像教材也完成了筹划和样片的拍摄。

现代媒体教材的重视与建设,是广播电视大学相比其他普通高校的优势与特长。这中间以文字教材作为主体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化,同时也开始逐步辅助广播录音、电视讲解、网络辅导。这个理念是所谓的“学习包”理念。也就是说,广播电视大学在课程建设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注重通过系列的学习资源服务来提供学生学习的便利,因此,各类学习辅导资源的建设也就随之配套供应。但从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实施的角度看,技术资源的重点并不突出,首先他还是停留在文字教材阶段,即便是“学习包”,但“包”里面的品种也十分单一,技术手段十分贫乏,曾经有些省市电大还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把录音资源加以记录,整理出版,这既囿于当时学习环境的整体技术含量太低,在开始阶段的以小人书、连环画来满足名著阅读的时代,这不失为一种较实用与无奈的方式,但在这之后,对于“学习包”的整体设计也始终只是停留在文字资源上,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原有的课程设计一体化方案中计划在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后,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和教学评估,再尝试进行“录音教材”、“CAI课件”以及“VCD教学光盘”等媒体的开发,但始终没有实现,完整的当代文学学习课件至今没有制作完成,更重要的是资源建设者的教材建设理念依旧是十分传统的,始终还是来自于普通高校教材编写的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在主教材之外,配备指导书和作品选讲,大大帮助了他们的学习,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效率。但这种编写方式虽然有“集合教材”的互补性优势,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只是满足于考试过关的学生而言,就有将指导书来替代主教材的倾向,组合性优势无法显示,因此目前还停留在“拼盘”状态,尽管组合,但有机性不强,尤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不够,并没有在模式上带来根本的变化。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大学在教材建设上的理念是跛腿的,对文字教材的过于看中,对影像教材作“填空”理解,使得后者就往往成为可有可无,或者只是点缀着远程教育的花篮,这样就使得远程教育到目前为止在资源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代的文字函授阶段,要真正进入到第二、第三阶段,就目前的教材建设理念讲,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四、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的理念

所谓的理念,基于上述的两种倾向而言,一是对于媒体教材建设的加大,这自然是需要更多的财政投资和人员力量,但即便是从文字教材的编写来看,同样也需要一个根本性的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中,教材(学习资源)将成为新的核心。学习者、教育者、学习环境三个要素都将是围绕着“教材(学习资源)”为中心展开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导学作用,因而形成了“学/导模式”。然而当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最直接简便的学习路径就是将“教材(学习资源)”建设成为新型学习的基础平台。因此,教材是教师的导学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物化主体和重要的学习路径。作为远距离教学的核心因素,教材的意义在于它已经代替了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教师从过去的单一性面授传输转化为导修,从全方位详尽介绍转移到重点难点剖析之后,教材的重要性在不断凸现过程中要求以新的面貌和编写方式出现。

延续普通高校的教材(或新编,或模式)的广播电视大学当代文学教材,在编写体例的规划时,依然是以编写者或教师作为中心的,注意力并没有转移到学生的特殊性以及学习的特殊方式上,忽略了学生在开放教育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材编写的观念没有随着学习模式的变化而变化,编写观念没有突破。

应该说,理想的远程(开放)教育教材。它兼有教学内容和学习指导、学习活动以及其他行政安排资料,有学生学科指南、学习活动、训练内容等学习元素的安排;有指导学习的补充材料……它至少在深入浅出地阐述理念,将理论、参考文献、启发过程、结果评估(完成作业)、甚至口语化的人文色彩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提供反复的学习、思考空间和鲜明的互动性质等方面切合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需求。

在远程开放环境下进行教材建设必须将主体的自主性真正交给学习者。因而,人文色彩的注入,使教材不再是以所谓的学术性而取代它的亲和力,尽量采用通俗、口语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使他们在仿佛阅读家信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如香港公开大学的《开放及遥距教育:理论与模式》教材在第一单元绪言第一句话就是“欢迎你修读这个学科”。简单的一句话,给了学习者温暖的感觉,于是学习不再是与冷冰冰的文字打交道,而是在与朋友笔谈了。轻松与简洁,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将深奥的理论化解成若干个小的问题,在宏观的体系中逐个讲述,也避免了理论、概念的过于密集而导致学生阅读的艰涩与厌烦。

这种人文色彩,同时还表现在文字教材的对话性、互动性上。开放教育的学习,是师生分离状态下的学习,

学生在教师“不在场”状态下的学习,教材要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设计时应努力建构一种虚拟的对话机制,使教材自主地带有教师的情景性的教师功用,从而让学生在教材阅读时进入一种情境,学生面对的应该不仅仅是单纯的一本书,而是一个有生命的信息源,它应该引导、激发学生去思考。于是设计出相关的互动机制(教材――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互)是重要而且必须的。互动的关键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不断发出信息,也要注意随时反馈信息,设计教材的各个段落时,要引导学生在一个问题出现之后,立刻激发反馈,并加入形成性思考和问题的总结、分析与反思,表面上看似乎思考的空间缩小了,但实际上是将一般教材中最后留下的“思考题”的空间分解到每个子单元里,实际空间增大了。

在操作层面上讲,可以从问题设计入手兴趣激发,启发学生先得出自己的判断与立场,然后介绍各类相关的参考文献,并通过形成性作业(问题)的训练,在自我修读中获得新的见解,最后总结与分析、反思,再次激发学生与开始时的自我判断进行对比。这样互动在接受中完成,信息在互动中产生了效益。

如《开放及遥距教育:理论与模式》第一单元“开放及遥距教育的概念”的编写模式:

绪言:(主要介绍单元内容及主要内容;提出对该单元的相关术语、名词以及基本理念、各学者对不同的概念诠释)

学习提示:(提出本单元阅读材料,指定读物……)

单元目标:(主要提出修习该单元后应达到的目标)

思考活动一:(则往往置于相关学习内容接触前,进行自我思考,然后对相关术语进行介绍)

……

指定阅读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指定读物;再一次进入思考活动,进一步思考上述相关的术语、概念是否与自己的思考产生认同,说明理由:思考活动一般设计若干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的)

(以下基本体例基本相同)

……

摘要(主要对该单元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提炼观点……对应单元目标部分,再次强化单元内涵和意义)

参考书目……

词汇对照表……(对本单元内容涉及的相关参考书和词汇进行介绍)

第9篇:大学时代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05-02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修订版)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刘润清和戴曼纯也提出“外语教师素质包括流利、地道、规范、顺畅的英文,宽泛的知识面,懂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具备科研能力、具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可见,现代大学英语教师素养概念的外延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语言水平已经不是唯一重要的参数了,大学外语教师更是如此。为了彻底改变现阶段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顺利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向“双主”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养也需要随着发展和提高。除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完整的教师身份认同,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很强的信息处理整合能力等。

素养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基本的八种素养是指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业务素养、审美素养、劳技素养、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本文中笔者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探析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综合素养。

一、完整的教师身份认同

科研能力低、学术产出少、教学压力大,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难题,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投入,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失去了认同感,或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继而对英语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完整的教师身份认同:即对生活的热爱、对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掌握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学习英语的需求和方法的改变,与学生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沟通交流,敏锐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挖掘和赞赏学生的优点,使他们逐渐获得自信,走上实现自身潜能的道路,最终获得内部自我认同感(identity)。教师在课内外都要充满激情,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没有工作激情,就不能完成培养人的伟业。笔者切身地感受到如果哪节课是激情饱满地进入课堂,那课堂效果也极佳,若哪节课是郁闷不乐,心情凝重,学生也随之消沉。因此,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热忱,为之而倾心,才能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工作热情,有完整的身份认同。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再好的教材在其时效性方面还是有落后的一面。随着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普遍运用和教育教学观念及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主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时代保持一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使用的听力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情况。今年在讲解这个单元时,恰逢2012年伦敦奥运会刚刚结束,笔者就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相关任务,把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协作,每组查找一方面的相关内容,有图片、视频、文字,整合成PPT,在课堂上作汇报演示。由于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大家进行得非常积极,有演唱闭幕式上的歌曲的,有介绍他们喜欢的运动员的,有介绍此次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的由来等等。学生普遍感觉收获非常大,既练习了听说能力又增长了文化知识。而课堂学时有限,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删减教材中的过时的、不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教师还需学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课堂上增加一些适应他们将来就业需要的内容。

三、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实施是指教师实践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方案的全过程。网络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解和答疑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指导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语言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授”和“灌输”,而是“组织”和“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和研讨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