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环保意识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9―0044―01
“环保”――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名词。对于幼儿,如何把这个概念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途径把环保教育贯穿在各项活动中,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要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入手,对幼儿的环保意识加以强化,当这种意识转换为习惯时,幼儿的环保行为就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如,在“爱鸟周”的活动中,我设计了“做一个小鸟专家”的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在“植树节”活动时,我带领幼儿观看植树节录像,让幼儿讲讲自己参与过的植树活动经历,并与家长、领导协商后带幼儿在园内进行植树活动,让幼儿将学到的知识转换为实际操作,让幼儿在亲身经历劳动的过程中建立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世界环境日”时,我结合我园开展的“环保小卫士”活动,带领幼儿清除园内垃圾,让幼儿在亲自劳作中懂得美好的环境来源于我们的爱护。导之以行,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二、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中,提升环保教育的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因此,环境保护教育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例如,在角色游戏中,我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筒、饮料罐等废品,然后再用这些废品做成各种不同的物件,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活动,这样做不仅让幼儿开心地参与了游戏,而且还让幼儿在游戏中懂得了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旧物;不仅节约了游戏成本,而且还培养了幼儿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可谓一举两得。
三、环境保护教育要家园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如,请家长进行节水再利用时,让家长将家中的淘米水、洗菜水留下来浇花,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旧物进行玩具制作,如,将饮料瓶或奶粉罐子制作成哑铃、高跷等。再如,今年开学初时我就发动家长将家中废弃的纸盒、瓶子等随时拿到幼儿园,起初家长很不理解,直到第一个月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我将这些家长眼中的“垃圾、废品”拿出来,让他们参观了一些“垃圾、废品”的创意制作后,家长们才明白了我的真正用意。于是我又让家长和幼儿共同用这些材料进行了模仿和创意制作: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瓶子娃娃;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小纸盒制作了“单杠”、“双杠”、“天平”,可谓栩栩如生。
四、通过教师的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形成环保意识
幼儿期的社会学习具有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他们。例如,有一次,我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一个邻班的幼儿把一张用过的纸扔在了草坪上,他以为我没看见,也没有一个幼儿走过去主动捡起来。这时,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把纸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看着孩子们问道:“你们觉得绿绿的草坪好看还是有纸张、脏物的草坪好看?”孩子们回答:“绿绿的草坪最漂亮。”于是我告诉幼儿以后我们应该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这样我们的幼儿园就会永远都那么漂亮了。从那以后,我班幼儿只要到户外玩,看到地上的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而且还会主动去制止乱扔垃圾的行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培养并提高“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实生活中,日益恶化的环境,随意浪费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不论是课程要求还是现实生活状况,都需要从小“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培养环保高尚情操,形成环保积极行动。下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谈谈我是怎样培养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
一、利用教材环保内容,感受环保重要意义
六年级上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编排了《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四篇课文,他们多角度、多层面的阐述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他们分别是:①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②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③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情感;④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
教学中,每篇文章我都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他们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除此之外,针对每篇文章略有不同的环保侧重点,深化认识,培养环保理念。例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还有一个地球,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任意破坏、滥用资源呢?为什么?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他们达成共识: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再如《青山不老》,当学生了解了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一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后,请学生找找、聊聊身边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可敬人们,使学生们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艰辛,知道约束自己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环保主题单元群文阅读,强化环保意义认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内容重在方法指导,价值初步体验,要真正实现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多角度体验,群文阅读才是较好的途径,特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这种以人文精神编排主题单元的形式,更利用价值和人文精神的集中深入体验。他通过多文本形成一个学习空间,可以让学生有效的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把我语文能力,把知识和自身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多方面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拿本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来说,除了语文教材上的四篇文章,还配备同同步阅读教材的环抱主题单元的六篇文章,这些内容有的是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站在动植物的角度展示了环抱的重要作用,还有的用对比的形式展现了往昔和今日环境的不同,让人唏嘘不止。在环保这个人文内涵,我和学生深入研究:1、作者围绕环保,主要讲了哪方面的内容?2、读了这些文章,对于环保,你有哪些想法?3、结合语文教材内容,你对环保又有哪些新看法,新建议?通过简化教学程序的群文阅读,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的意义,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树立。
三、环保主题语文实践活动,深化环保重要性认识,根植环保意识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语文环保主题单元的学习和群文阅读只是从理论、从视野和思想上对学生有所触动,但毕竟他只是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待事情的,与真实的世界是有一定距离的,还不足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地烙印。为了让环保意识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地印痕,深入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首先,参观马祖工业园区“大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让他们在公司里倾听环保知识,参观公司是如何废品回收利用,如何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零件一个零件一一拆解,变废为宝的。回来后,好多孩子不由自主地写好了观后感:(现摘录其中一个孩子的一些感受:同学们,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关好水龙头,不乱丢垃圾、不乱吐痰这样的小事开始做起,去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我相信,如果大家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和珍惜我们的地球妈妈,她定会重新洋溢着青春的美丽笑颜。)从他们稚嫩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环保的种子已经在萌芽。
第二、趁热打铁,开展“我身边的环境”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当地人们生活做法,撰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关注身边的环境;通过他们的口,了解环境背后的原因;通过他们的笔,记录身边的环境;让他们知道,环保不是口号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了环保紧迫感;
第三、倾听环保讲座,详细了解环保从我做起的具体内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制作环保小报,收集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知识;
第五、设计环保宣传海报,写出环保倡议书,呼吁大家节能环保;
第六、编撰《愿望》环保童心作文集,多角度展现环保收获……
一系列的环保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悄无声息地浸入他们的脑海,在近期的第二次单元和期中检测的作文中,好些同学均写入了环保的内容,而且是那么丰富多彩。
四、转变行为,践行环保认识所得
唐代著名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虽然是做学问的经验,却也是做事和优秀品质形成的真理。
【关键词】 环保教育 直观形象 环保实践 节日活动 家庭资源
我国从1983年起就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并建议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所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首先必须从幼儿抓起。《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下面,我就谈谈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首先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形成环保意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仍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对自己需要的、有兴趣的事物都会去追问去探索。幼儿期孩子主要靠模仿来学习,只有直观形象的教育才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育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实地参观,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
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加强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带孩子到附近的工厂、工地、马路走走,听听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机器的隆隆声,感受噪音的嘈杂难耐;看看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怎样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污水的排放如何污染了城乡的水源,大量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怎样导致河水日渐污浊,还有满山遍野的"白色垃圾"如何剥夺我们不多的青山绿水……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幼儿强烈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逐步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组织幼儿观赏电视节目,阅读画报、图片。
我们可以借助于幼儿喜爱的电视节目和幼儿文学作品对其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动画片《地球超人》、童话故事《嘟嘟鸭星球》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另外,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解那些宣传环境保护的画报、图片,让孩子了解一些环保的基本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幼儿比较容易的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树立起环保意识。
3、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比如"我是小小环保员"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每当开展游戏时,孩子们像放飞的小鸟,在教师的指导下,给附近花园里的花和小树浇水,拔掉花坛里的杂草,捡起地上的废纸及丢弃的废品,放在准备好的废品袋中,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比单调的说教要有意义得多。
二、开展幼儿的环保实践活动,增强环保观念。
环保行动的开展,可以使幼儿的环保意识,环保观念得以实现,在实践中,更加强了幼儿的环保决心。开展环保行动,应从小事做起,让幼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动手的乐趣,继而转化为更积极的动力。环保教育不仅要使幼儿对环保知识有所了解,更要使幼儿去练习保护自然生态必须具备的技能。教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幼儿平时乱摘花、乱丢纸屑、随地吐痰或下课后高声喧哗等现象,教师就及时地晓之以理,让幼儿既克服了自身的不良行为又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例如农村幼儿园可开展"捡垃圾"活动,并将捡到的东西归类,可利用的做成各种玩教具,或卖掉;无法利用的就处理掉,或送到环保部门。比如,教师和幼儿到木工厂收集小木块、木屑、刨花,开展木工活动;到造纸厂收集切割丢弃的边角纸,开展纸工活动等,废物的再循环使用,不仅减少了垃圾和物资的浪费,而且还会使幼儿感悟到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宝,不应随手抛弃,而应用心珍藏。教师还应注意随时提醒和督促,例如帮助幼儿把喝完饮料的空罐压扁,放到指定的地方;指导幼儿将垃圾分类置放。老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认领小树苗,关心爱护小树,冬天给小树穿上棉衣,让小树安全过冬,还可开展"和小树一起成长"、"小鸟是我的好伙伴"等活动。
三、利用"节日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幼儿园开展节日活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们都可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我们通过"植树节"活动,让幼儿了解树木的种类、生长过程、生长条件,树木与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树木和地形的关系,乱砍乱伐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等,让孩子们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道理。 在"世界地球日"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地球是我家"的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一:"认识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仪,认识几种明显的标志,如海洋、河流、山脉、陆地、城市等;活动二:"地球生病了",教师用地球仪表示地球,通过讲故事《地球生病了》,组织幼儿讨论地球为什么会生病,怎么办?活动三:"地球小卫士",活动四:"地球的病好了"等,通过上述主题活动的开展拉开了生态教育的序幕。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理解生物,人和各种环境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爱护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这些为幼儿成长后,能与自然和睦相处,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培养。
节日活动还有"爱鸟周、无烟日、世界粮食日"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结合教育目标,对幼儿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 问题意识 创设情境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进行环境保护,更好地解决人口、资源、污染和疾病等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生物生存于自然环境,同时也依赖于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或进行环境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生物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物学习中涉及到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为环境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以下谈谈个人在生物教学中实践的体会。
一、学习环保知识,应用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主要源自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些损害破坏环境的行为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观念支配行动,环境保护的行动源自学生良好的环境知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新课程生物学教材提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
如七年级上册中的“生物圈”“生态系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常常是全球性的,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着生物圈,使生物圈面临危机。学生明确了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了人必须与生物圈和谐共处的道理。通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是生物圈中所有能量的最终来源;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进行观察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脑动手。生物教学内容中设计了不少活动可在课堂开展,如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活动,可以让学生当堂测试讲台前以及教室中间和后面的尘埃粒子数量,让学生清楚的数知讲台前尘埃状况,并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与粉尘的密切关系,从而清醒的认识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危害所在。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活动中观察发现。我们的学校和周边的生活区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学生也可以以小见大,窥微知著。
再次,在每学期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针对环境所包含的范围,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可行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如对水库的水资源、居民生活用水量、农村土地利用与废弃情况、周边尘埃测算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三、对生物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得中学生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1.通过开展争议性问题,注重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是很重要的,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世上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在作出假设这一环节,指出作假设的依据,或者描述有关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做出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2.加以应用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新课程教材中,更多地关注如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这样就使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向教师和学生开放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材中有不少知识内容并没有给出结论,而是只提出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环境教育中开放性教学就是指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收集这些信息,并根据学生所收集的信息的价值进行及时而积极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收集材料和信息的过程中对材料和信息进行处理、评估,这个过程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利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⑴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生物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⑵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莱钢总厂考察,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参观金水河的水污染情况,知道保护身边的生活环境刻不容缓。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⑶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利用清明节很多学生和家长去踏春,我就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旅游业的现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什么政府要花这样多的资金打造这个活动,等等。
⑷把生物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成”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到自家或同学家的果园里去看花的结构,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意识到环境问题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我们只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没有把环境保护意识落到实地,那再多的意识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应该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基础上,让人们行动起来,让意识行动起来,这样“环境保护”不再只是“口号式”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已迫在眉睫,每一位中学生物教师应竭尽全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环境保护意识,从中学生走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到整个社会,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国海.如何在生物课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农业技术,2007,(3):175.
[2]赵军.论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11):133-134.
一、环保教育渗透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环保教育。
教师应将环保教育巧妙地、恰当地引入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环保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环保课。
2.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内容有阅读、写作、口语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环保教育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利用一些游记、散文、说明文中的片断,很自然地谈及生态方面的知识。
3.正确把握中学阶段环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我们在进行基础环保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作适当提高。不能局限于环保常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环保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及沙尘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及赤潮,等等。
二、环保教育渗透的途径
1.通过朗读渗透环保教育。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保教育于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时,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的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教师再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朗读时,要把远大的抱负、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作者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2.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保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能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结合习作教学中的写景主题、叙事主题及观察日记等渗透,还可以通过写《环保循环日记》、《环保调查报告》、《环保剪贴、评议报》等形式强化环保教育。
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的训练方式。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两次成功的环保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环保教育题材的作文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本地区实际。要针对本地区环保问题的实际写,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材料,找出症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学生都能写出成功之作。例如:河湖密布的水乡写水污染的内容就容易,学生直观沟河湖被污染的现状,能了解污染的原因,也能了解过去碧水秀色的胜景。通过对比一定能写出抒发愿水常清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假如你让学生写滥垦滥牧、开山毁林造田导致环保恶化等内容的文章,只能从书本到作文本,进一步学习环保基础知识而已,不能从灵魂深处受到深刻的环保教育。
3.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除在教学中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斑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又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课后练习可以说是教材辅助系统中最能体现环保教育的素材。如《山中访友》课后练:“假设你是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使学生在与人和景物互换中体会各自存在的道理;《化石吟》课后练习一:“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可通过查资料了解万年前化石形成的前身及形成的原因,树立珍惜环保的理想和信念,培养环保意识;《斑羚飞渡》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4.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32-01
幼儿时期的儿童有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要把这样一个属于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展示给他们,就需要教师在复杂抽象的环境科学与轻松、形象的儿童活动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幼儿对环境活动产生兴趣,在兴趣活动中加深对环境教育的理解及它的重大意义。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对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下面谈谈我在教育中的一些尝试与体会。
一、多角度渗透环境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它们对于渗透环境教育各有所长。
1.在绘画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首先,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绘画《家乡的小河》这一课时,我准备了这样一张画。画的内容是:在一条小河里,河水乌黑乌黑的,河上还飘着一大片污物,散发着一阵阵恶臭,一群群鱼儿在水中痛苦地挣扎着。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鱼儿为什么在痛苦地挣扎?”学生们都抢着回答:“因为河水被污染了,鱼儿不能呼吸,快要死掉了,所以鱼儿在痛苦地挣扎。”通过对这幅画的欣赏,让幼儿知道小鱼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水里,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儿就会死去,只有我们不向水里乱丢乱倒脏物,保护好水的清洁,这样才能让鱼儿有美好的生活环境。通过这堂绘画不仅使教学目的达到,并增加了幼儿环保意识和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其次,还可利用绘画课中的写生课渗透环境教育。写生课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绘画形式,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倾向,我经常带小朋友们到外面去欣赏感受美丽的风景,知道美丽的环境能促进人们的健康,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但同时他们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的存在,如乱丢垃圾、砍伐树木、工业污水、烟囱冒黑烟等与自然境致极不和谐的景象。通过直观的对比感受,使幼儿主动意识到创设一个美丽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养成幼儿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2.在手工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手工课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既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手工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手工课中的《纸盒沙发》、《撕纸画》、《蛋壳拼贴》、《瓦梭纸贴画》、《树叶贴画》等等。在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教育幼儿懂得利用废物,变废为宝,并使幼儿亲身感受废物利用的乐趣,有最初的成就感。同时教育幼儿不应随意乱扔垃圾,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也能起到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专题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教师可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关环保的作品,如《画家笔下的动物》、《大海的歌唱》、《美丽的天空》、《收获的秋天》等等,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受到了美的熏陶,又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这对从小培养幼儿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美术教学和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恰当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美术教学和环境应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将这两方面分裂或对立起来,应是让小朋友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
2.将教师教育,幼儿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巧妙的结合起来。在环境教育中,教师的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还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环境知识素材,这样才能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课堂中让小朋友把自己收集的环境知识讲出来,又可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这种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形式,往往比教师的教育效果还要大。
三、通过美术活动的环境教育对幼儿受到不小的效果
1.幼儿学会了节约用水,每天孩子们上厕所、吃点心时洗手,很少有小朋友主动关水龙头。尤其李煜小朋友通过活动环境教育变化很大,以前他从来不关水龙头。有一次,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排队洗手,李煜洗好后看到旁边小朋友没有关水龙头。他急忙关上水龙头嘴里还说这样会浪费水。
2.利用易拉罐、奶盒等废旧品。有一天,我发现旋旋小朋友从垃圾桶里拣奶瓶,我就问她:“旋旋你在干什么?那儿多脏!”“我在拣奶瓶,用它做小花猫。”旋旋说。我听着没当回事,没想到,到了中午时,旋旋拿着一只可爱的小花猫跑过来,“王老师,你看,漂亮吗?”我看到非常高兴,夸奖旋旋真聪明真能干。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课题;自然环境
山川原隰皆是自然之物,它有一定的规律,人掌握其条理、规律才能得当利用,不破坏,也不受其害。这便引出“环保”,明地理实则是实现保护之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之课题,实则是为更好的生活做“保险”。又由于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因此环保又被列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在这种前提下,环保教育也被纳入到中小学教育内容范畴当中。尤其是高中地理教材,几乎在每一单元都提到“环境保护”的内容。但教师往往重视不足,“眉毛胡子一把”,每堂课的内容混乱,大杂烩似的不成系统、主题。环保课题常常被其他内容的旁枝错叶覆盖,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环保内容,还要将环保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一个系统,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将认识论转化为方法论,让学生付诸实践。这才符合地理教学的根本宗旨,即“学以致用”。
一、 人与环境关系的辨析,是“环保”课题渗透的前提基础
在涉及到学习内容之前,要先说明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换句话说,即是这一知识内容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什么价值意义。明晰这一点,学生才能思路明确地将知识代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所以在环保课题渗透到地理教学课堂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环境保护对人类的影响,包括自然、人文景观的变化、地貌的改变、灾害的降临与防御、人口迁移等等。
例如,在高二地理“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一节的学习时,教师便可查找大量的资料,文字或视频,阐述环境对人口的影响,环境好的地域自然吸引人口的定居,环境不好自然会引起人口的迁移等等。学生明白了环境同人类生活的关系,自然会对“环保”有一个新的理解、认识。这是学生能深刻接触环保课题的前提条件。
二、从事例中析出“环保”课题,引发感慨
环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课题,但正因为这种熟悉性,使学生熟视无睹,并不能激起学生的感慨。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挖掘“环保”的不平常处,包括环保指向的道德概念、环保的价值等等。以这种方式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使之能从“环保”课题中析出感慨。当然,以“h保”作为课题的地理课堂,教师不能自说自演,还要把机会留给学生主体,让学生回忆并述说自己看到过的有关环保的举动或是影片、故事等。学生侃侃而谈,不曾留意过的有关环保的情景都一一浮现脑海,共鸣而生,心生感慨。教师再借势引出本节的环保课题,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环保的认识、思考。
例如,在涉及海岸环境及生态这一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海岸工程建设的例子,如长江三峡大坝,该工程建设以生态保护作为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并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作。三峡之所以能发挥着不竭的能量利于民,正因为建设者将“环保”二字作为至理箴言。为了加强“环保”的说服力,教师可以假设三峡大坝建设不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仅以它的使用价值为前提,所能引发的后果。面对超乎想象的后果,学生瞠目结舌,不禁发出感慨,幸亏建设者以保护作为建设、使用的前提。在这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实例分享,谈谈环保的意义。在听与自说这一转换过程中,学生深化对环保的认识。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环保例子,学生在回忆及述说的过程中完成环保的生活的回归,能够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人人有责,进而能真正地认识环保,用自己的力量做环保。
三、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效果,加强“环保”观念
相比图画、视频,文字的叙述总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多元化些,多色彩些,让事件借助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方式感染人,教化人。对于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以文字的方式渗透“环保课题”总显得苍白无力,教化多于事实,不具说服力,不能震撼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还要应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效果,让学生从图片抑或视频中看到遭受破坏而“滴血”的环境,面对恶化的自然环境,学生自然会觉惋惜,怀想破坏之前的美好景象,前后对比,环保观念自然浮上人心。
例如,在讲到生态环境的时候,教师为了对比破坏前、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可以播放两段视频:各色的野花漫山遍野地开着,金光闪闪的小河中传来不绝于耳青蛙的叫声,茂密的树林投下可纳凉的绿荫,蓝天碧水相互呼应,鸟儿白云在其间游走。忽而,悠扬的音乐一转,悲凉忧郁的音调又起,另一幅景色浮现出来,山还是那个山,只是野花零星一点,河流干枯、草被撤走,远处稀稀落落的有些露着根部的树桩。两幅图画很具有张力,学生一目了然环境被破坏的惨状,这种视觉冲击效果在学生潜意识里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说出两幅画面对自己的启发,或以观后感的形式将自己的感触诉诸笔端读给大家听。在一看一说一写的过程中,学生的环保观念会有所加强。
四、建立第二课堂,环保观念渗透实践
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实践中,才具有意义价值。关于“环保”这一地理学科中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如此,我们在课堂上大说特说,大讲特讲也不能成就其自身具备的价值、意义。环保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成为未来主人的学生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改善,运用环保知识建造美好的生活家园。这才是现代地理学科教育所倡导的“生活化”的教育,即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感受生活,完善生活,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生活中,能学有所用,养成环保这一综合素质之一。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地理教学困毙在班级课堂之上,将知识视作考试的工具,这样一来,学生眼中的知识失去指导生活的意义。这有悖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身处实践中,加深对环保的认识,加强对环保活动概念的认知,将环保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其发挥指导生活、完善生活的意义。
例如,教师可在校领导的允许下,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环保实践中认识环保,树立环保意识。如教师可将美化校园的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分小组种植花草,植树造林,并始终关注自己所负责的环境区域。由于是自己动手美化的,便倍加珍惜;又由于某个区域的环境由自己负责,便会更关注环保的问题。当然,第二课堂也可建立在校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植树节的时候到郊外种树,树的种类不要求一致,可按自己喜好。由于自己种的,学生便会精心照料,十分关注周围的环境、小树的成长等问题。由于是付诸行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便会对环保产生深刻的认识。
俗话“独木不成林”,各种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结合,才产生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无论怎样影响,自然环境都处于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存在制造痕迹的环境之上。但人们往往蔑视作为能量源头存在的自然环境,不断索取,不断破坏,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可以说,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环保也变得极为重要。但专心于书本学习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身负环保教育的职责,让学生萌发环保意识,并在生活实践中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31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如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上海松江新城空气污染事件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节课的主题正是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三维目标。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应弱化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突显后两维目标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接受环保情感的熏陶,逐步树立环保意识。
2.教材的创新处理
本节课如果按常规教法,难免枯燥乏味,而新课程鼓励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1)课的初始阶段,配以优美的配乐诗朗诵,唤醒学生保护自然、关爱地球的情感。
(2)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添教学内容:如江苏省环境监测数据,酸雨的发生率;大量视频资料;京都协议书的签订;以及以辩论的形式来介绍新能源的优缺点等,这些都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结课与开头呼应,再以儿歌的形式使本节课充满人文气息。
3.实验的创新设置
书中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存在着如下不足:(1)二氧化硫气体是课前收集,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易泄露污染空气;(2)不能解释酸雨的成因;(3)趣味性不强,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效果良好。
①按图1装置连接好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燃烧匙内装入硫粉,点燃硫粉,放入钟罩,塞紧橡皮塞。
③等硫燃烧停止后,将注射器与导管连接,推动活塞注水。
④取水槽中形成的模拟酸雨样品,分别加入植物叶子、镁条或锌粒、大理石,观察现象。
二、学习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让学生欣赏美丽大自然的图片,聆听美妙的音乐,并配以优美的诗朗诵,继而转入人为破坏环境的图片,从而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件呈现):[图片一]美丽的大自然; [图片2]工厂上空排放出滚滚黑烟。
设计意图:
以图片、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再以两组图片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美好的环境正在被破坏,从而确立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初步激发环保意识。
2.实验探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一)探究酸雨的形成
活动1:从煤的组成元素入手,共同探讨分析煤燃烧后产生了哪些气体?分别对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说说书本上酸雨形成及危害探究实验的不足之处,可以进行什么改进呢?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书本实验的不足,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权威的意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活动3:演示改进后的实验
取少量硫磺粉在燃烧匙内燃烧,燃烧结束后通过注射器向胶帽内注入水,使水从很多小孔中喷洒而下,该场景正好模仿了自然界中的降雨。接下来取下注射器吸取水槽内的雨水,分别放入树叶、镁条、大理石,并同普通水作对比。
活动4:观看视频:酸雨的警示
活动5: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验的启示和视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酸雨对我们生活及环境的影响,各小组畅所欲言。
总结归纳:(课件呈现)[图片]受酸雨腐蚀的森林、建筑物、河水中漂浮的鱼类等,说明酸雨对于农业、植物、建筑物、水源、人体等均有危害。
设计意图: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学生都能体验到个体悟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活动六:教师展示一些环境检测数据,如2008年江苏省酸雨的发生率为39.8%,有上升趋势,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无锡,酸雨的发生率为83.1%,在江苏省中是最高的,因此防治酸雨迫在眉睫。
活动七:(小组讨论)防治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从而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在措施的讨论中引导学生从产生二氧化硫的源头入手分析,并指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才能彻底防治酸雨。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
中学教学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
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以下就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我所作的一些尝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2002-2003非典型肺炎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2.1 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2 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在森林重庆的大背景下,我区提出了“公园大渡口”建设,建成了“42园七带一长廊”,我充分利用这一天然的教学基地,让学生来到这些“天然氧吧”,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3 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重庆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桃花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歌乐山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3. 从正面引导,让学生知道环境优美,生活舒适
在课外活动时,给学生放动画片“外星人鸟瞰地球”,让学生换个角度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环境受污染的情况,每个学生大受震惊,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此急需保护!也可播放“鸟瞰新重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化及森林重庆建对我们生活环境的改善。
4.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从身身边边做起,参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