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宋词三百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暑假里,我读了《心灵鸡汤》、《时文选粹》、《福尔摩斯探案》、《唐诗宋词三百首》······在这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唐诗宋词三百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中国还是词的源泉,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亮闪闪的金子。而这本书把唐诗宋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
在美轮美奂的宋词中,辛弃疾的豪迈,李清照的婉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最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赤壁怀古》。尽管这两首词都是苏轼写的,但词的内容却有着天壤之别。《水调歌头》是一首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整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阕借明月自喻孤高,下阕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我们要学会宽慰自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我给远方的亲人写信的时候,都喜欢引用这句词。《赤壁怀古》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这首词写的雄浑豪放,气势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词的绝唱,是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那种气势磅礴的景象——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浪花腾空,飞沫如雪。“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关键词:诗歌翻译 意美 音美 形美
一、许渊冲生平简介
许渊冲,1921 年4 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50 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1951年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学译著50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翻译的惟一专家。
许渊冲的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一百首》,《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诗经》、《宋词三百首》、《楚辞》、《中国古诗词六百首》、《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和《新编千家诗》等,他的30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
二、“三美论”简析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很好地概括了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理论翻译观。这里面的“美”指的就是“三美论”, 即“音美、意美、形美”。“三美论”来源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意美,即追求意境美,要能最大程度地重现原诗的意境。音美,就是音乐美,包括韵律、节奏的美感等。形美,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许先生是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同时指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 最后是形美。他认为:“如果三者(意美、音美、形美)不可兼得,首先可以不求形似,也可以不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 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许渊冲,2006:81)“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翻译观的精髓。研究分析“三美论”在许先生中国古诗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能够为诗歌翻译实践与译作欣赏提供理论参考。下面, 笔者将依次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许先生的中国古诗翻译作品进行分析探讨。
三、意美
意美的基础是意似,在诗歌翻译中首先要做到意似才能讲求意美。例如《广昌路上》中的“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有很多人把其中的“卷”字翻译成 unfurl, flutter, wave, flap等,这样翻译就把原文的意思给扭曲了,因为原文的“卷”字是雪里行军,红旗冻的风吹不动的意思,没有意似当然也就达不到意美了,因此许渊冲将其译为“O?蒺erhead loom crags, we go through the strong pass with windfrozen red flags.”
《》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five serpentine Ridges outspread like rippling rills; the pompous Wumeng peaks tower but like molehills.”“逶迤”译为serpentine,“细浪”译成rippling rills 可以使人如见逶迤之形,如闻细浪之声传达了原文的意美;“泥丸”如果译成mud pills, 可以说是意似,但是没有意美, 不如改为英美人喜见乐闻的形式molehills,更能传达原文的意美。
四、音美
许渊冲先生谈到音美时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许渊冲,2006:76)音美就是音乐美, 包括韵律、节奏的美感等。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英语诗歌一行诗分作若干音步。根据轻重音排列的不同, 音步又有抑扬格(Lamb)、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est)、扬抑抑格(Dactyl)、扬扬格( Spondee)、抑抑格( Pyrrhic)之分。韵式有头韵( Alliteration)、准押韵(Assonance)、辅音韵(Consonance)、反韵(Reverse rhyme)、侧押韵(Para rhyme)以及重复( Repetition)。而中国的诗词力求平仄协调、抑扬顿挫、对仗工整, 有尾韵、双声、叠韵等。二者虽然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许先生把中国古诗翻译成英文时依然力主尽可能地把原诗的音美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西方读者。
例如,《清平乐·会昌》中“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许渊冲将其译为“Our warriors, pointing south, see Guangdong loom. In a richer green and a lusher gloom.”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前言】
《采莲令·月华收》由柳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别情词,行者、送者交替间夹写之,回环曲折,道尽离愁别苦。上阕写明月欲沉,霜天欲晓,征客欲行,美人执手相送,一个“泪眼盈盈”,一个“不忍回顾”。下阕写行人离去后的无限惆怅和无尽的思念,“翠娥”却抱怨征客,只贪看旅途中的景色,不知我此时的离情别绪,心如刀割。舟中征客,此刻也正“回首”“重城”,表现出无限依恋的凄迷离苦。这种用误会法加倍表达情人的离情别绪的方式,具有特殊的魅力。
【注释】
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
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
轧轧:象声词,门轴转动的声音
争忍:怎忍
方寸:指心绪,心情
脉脉:含情貌
【翻译】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临去前,我只顾准备走,行色匆匆,哪知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呢!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赏析】
柳永善写羁旅行役之苦,但他与很多先前的词人喜欢从女性的角度代言抒情不同的是,他总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从不怕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使得他的词作中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作者是一位善于铺叙的高手,所以把女主人公的千娇百媚,自己的满腹离愁都写得十分细致。
上片首二句写明月欲沉,霜天欲晓,点出送别时间,“收”字精炼准确,以极冷静的笔触写月色,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句有人、有景,点出离情最苦。后五句写依依惜别之景:征客欲行,美人执手相送,一个“泪眼盈盈”,一个“争忍回顾”,双方无言,生动的动作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愁苦。上片尾句以反问作结,使离愁更为深沉。
我的爱好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在书海中遨
自小的我就是对书迷恋不舍,每每捧起一本书,便爱不释手。现在长大了,也学习了更多文字,自然更对书“情有独钟”。现在我的“图书苑”已有近百本书,每天放学这儿便是我的小天地,我贪婪的润吸着这些精神食粮,在书海里遨游此乃本人最惬意之事!书嘛,不是瞎买的,也不是瞎看的,要买就买好书,要看就看经典,我的“书苑”中分古典文学类、百科类和轻松娱乐类这三大类,“古典文学”就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我现在已拥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以及成语故事、歇后语等。“百科类”嘛,就是科普类丛书,我有《少年百科辞典》、学习电脑的书籍等。“轻松娱乐”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之余让自己轻松一下,如童话、寓言、脑筋急转弯和笑话等。分门别类后,才不会乱读书,既耗费了精力,又没有受到大的教益。
我认为读书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文化:读诗词让我们在短短几句精炼的句子中感悟出博大精深的人生道理,读成语故事让我们明白成语的来源及典故,不会因为对成语的一知半解而不知如何运用,读寓言让我们在短小的故事中体会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总之,“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因为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作文是语文考试必不可少的题目,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我似乎迷上了它,因为它实在太精彩了,读了一段时间后,进行了一次语文考试,作文题是写景,哈这两天我可没少看优美语句,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方法,写起来得心应手,如“行云流水”,文字一个一个从笔尖儿溜出来,果然,这篇作文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于唐诗宋词,我情有独钟。读小学时,就能把课本上所有学过的诗词倒背如流。高中毕业回家,从邻村兆丰先生处借得一本《唐诗三百首》,整整抄完四个笔记本。
当从买下了《全唐诗》、《全宋词》,才知道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和宋词,不过是沧海一粟。于是,便重新又疯狂地读。直到年过花甲的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的那一份痴迷和眷恋。每当月照书房或是雨打纱窗,于枕边随手拿过一本,低声吟读的还是唐诗和宋词。
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感谢唐诗,感谢宋词,感谢古代诗人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古朴雄浑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清扬畅丽的白居易,精巧艳丽的温庭筠,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奇诡璀璨的李贺,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我们的古诗人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脸也映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车多望上几眼?
“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这教我怎么不由心底不去暗暗羡慕这位多情公子的“艳遇”?!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的令人难忘。
记得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空白一片;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的今天,再来读它,便渐渐又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一位书生还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这位书生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沧桑,这就是历史,这也就是缘份了。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噪音、污染、人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已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走进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让灵魂找到一个临时的静谧的寓所。常常,我向往一种生活:归隐于一片“层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宠辱皆忘,人淡如花。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 酒文化 语料库
唐诗宋词元曲,唐诗流传后世,可谓是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文学最癫狂的状态便是诗,饮品最癫狂的便是酒,而唐朝恰好形成了亦诗亦酒的独特文化。本文以唐诗三百首为例,通过语料库检索的方法,来对唐朝的酒文化进行分析。
一.语料库与研究方法
1.《唐诗三百首》
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这也正是我们选择它建库的原因。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基于语料库的方法,SQL查询,选用的计算机语料主要是《唐诗三百首》电子版。研究设计步骤主要包括:(1)制定标准, 收集文本并转换成纯文本格式(2)将文本导入,输入命令,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词目(3)标注带有“酒”字的词或是短语(4)再根据“酒”字出现的位置,筛选出的词目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SQL在语料库检索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把《唐诗三百首》,转换成纯文本格式之后,再将其导入到SQL中进行分析,节省时间,也避免了人工操作存在的误差,为字词统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在操作的时候会自动生成表格,查询结果一目了然,更有利于我们发现语言的规律性,所以本文采用了这一分析方法。
二.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我们先将《唐诗三百首》中的324首唐诗转化成纯文本格式,将文本导入之后,然后查询含有“酒”字的词或短语,我们可以以下结果:
饮君酒 置酒(2次) 载酒(3次) 一杯酒(3次)酤酒 酒家 有酒(2次) 美酒(2次) 酒肆 压酒 酿酒 取酒(2次) 酒舫(2次) 酒徒 脯酒 祭酒 命酒 举酒 添酒 翻酒 使酒 清酒 将进酒 斗酒 把酒 酒一瓢 新丰酒 樽酒(2次) 纵酒 酒杯 沽酒 春酒 醅酒 一瓢酒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酒”字在这个语料库中总共出现了45次,我们所研究的语料库共有29932个字。我们抽取了8个常见名词:人,山,水,花,泪,竹,诗,酒。“酒”字的出现频率是0.15%,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人”0.72%,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人”可以独立成词,也能与其他语素结合,而“人”又是做任何事情不可或缺的主体,所以它出现的次数多;而排在第二位的是“山”0.58%,第三位是“水”0.30%,接下来是“花”0.28%,古人饮酒是分场合的,在游历名山大川,登高望远,月下赏花,与亲友聚会之时,都会饮酒助兴,再者,古人喜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来抒发感情,所以景物类名词在绝大部分的诗词中都很常见,并非单就《唐诗三百首》而言;“酒”0.15%,“泪”0.12%,“竹”和“诗”都是0.05%。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唐诗三百首》中,“酒”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我们可以借以研究唐朝的“酒文化”。
(一)“酒文化”出现的场合
唐人嗜酒,诗人们尤其如此,酒已经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基本条件,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翰的《凉州词》、李贺的《致酒行》等。然而,“酒文化”除了在文人骚客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出现,还会在哪些场合出现。带着这个问题,我对于《唐诗三百首》中出现“酒”字的诗又进行了语料库检索,得出了以下结果:
1.感怀
在“感怀”场合出现的共有12次,占了总数的40%,分别是:1杜牧《遣怀》2杜牧《泊秦淮》3李商隐《无题》4李商隐《无题》5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6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李商隐《风雨》8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9白居易《琵琶行并》序10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1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12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由上可见,“酒文化”在人感怀的时候出现频次最高,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听闻歌女的悲惨身世,诗人和朋友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仕途坎坷,竟也泪如雨下,湿透青衫。这首诗,既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疾苦,也反映了仕途不如意的官员的无奈。
2.聚会
在聚会场合出现的有8次,占总数的27%,分别是:1王翰《凉州词》2白居易《问刘十九》3杜甫《客至》4孟浩然《过故人庄》5李白《将进酒》6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7李颀《琴歌》8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除了人们在感怀的时候爱喝酒,聚会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出现的频率是27%,如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三两好友,在这恬静的小村庄中就着这一片场圃,一片桑麻,把酒言欢,同时寄托了诗人一种安和的心态和美好的愿望,待到重阳花开日,再饮美酒看。
3.送别
在送别的场合,出现了7次,占了总数的23%,分别是:1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李白《金陵酒肆留别》4李颀《送陈章甫》5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6王维《送别》7温庭筠《送人东游》。
在送别的情景中,“酒文化”更是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主帅的营中摆上了酒席,为即将归京的使臣送别。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4.登高
在登高场合出现的共有4次,占总数的10%,分别是:1杜甫《登高》2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3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4王维《渭城曲》。
除了以上三种场合之外,诗人历来爱游历名山大川,登高望远时也会以酒助兴,如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孤老无助的悲哀,最终诗人将这化作一杯浊酒,咽进肚里。
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们无论是在高兴,郁闷,难过,还是忧愁的时候,都会喝酒,酒在某种程度上来寄托了人们无法言喻的情感,通过对这些语料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唐朝“酒文化”博大精深,盛唐多繁荣,晚唐多战事,社会疾苦,人生百态,皆在酒中。
(二)“酒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在古代,人们对于饮酒的地方,时间,酒类,方法都是很有讲究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源于此,我们通过语料库检索的办法,以“酒”字在词或是短语中出现的位置为依据,重新归类分析:
1.“酒+名词”
分别是:酒舫 酒杯 酒徒 酒家 酒肆
可以看出来,“酒”字出现的位置与这个词的语义关系是有迹可循的。首先,“酒+名词”的组合,一般表示的是饮酒之地,如“酒舫,酒家,酒肆”,或是饮酒之人如“酒徒”,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本诗是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酒肆”指酒馆或是酒店,古人饮酒的地方。
2.“动词+酒”
分别是:置酒 载酒 有酒压酒 酿酒 取酒 祭酒 举酒添酒 翻酒 使酒 进酒 把酒 纵酒 沽酒 醅酒
然后,我们再来看“动词+酒”,呈现了这样一个流线图“酿酒,醅酒酤酒,沽酒置酒,载酒压酒,取酒把酒,进酒翻酒,添酒使酒,纵酒”从酒的生产流程到饮酒,无不包含其中,也是这类词语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最多,占了53%。由此可见,唐朝的酿酒业十分发达,平民百姓家也有自酿的酒,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3.“名词+酒”
分别为:脯酒 清酒 新丰酒 春酒。饮酒之人众多,酿酒业发达,酒的种类自是很多,从我们统计的语料中,我们看到了四种酒“脯酒,春酒,新丰酒,清酒”。汉代的新丰酒是古代的四大名酒之一。
4.“数量词+酒”
分别为:一杯酒 一瓢酒(酒一瓢) 斗酒 樽酒。表示的是装酒的容器或是酒的多少。古人用酒杯,或是樽来装酒;“一瓢酒,斗酒”指的是酒的多少。
从以上的总结来看,唐朝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酒+名词”一般表示的是饮人,饮地,其他四种类型表示的则是饮酒的过程和酒的种类。
三.结语
本研究就《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有关“酒”字的词或是短语,从语言学角度对唐朝的“酒文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首先“酒文化”主要出现在感怀,聚会,送别,登高场合;其次,“酒”出现在词首时,一般指的是喝酒之人,或者喝酒的地点,出现在词尾时,一般指的是买酒或是喝酒的动作,或是酒的种类。本研究是基于《唐诗三百首》这一微型语料库,所做结论可能不适用于其他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高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新闻英语主题词研究[J],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2]胡骄键,中国酒文化的三重境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李柳芳,唐代诗歌与中国的酒文化[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04)
[4]梁茂成,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
[5]刘剑鲲,酒入豪肠诗自成――浅析唐诗与酒[J].新西部(下半月).2008(03)
[6]苏金智,肖航;语料库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04)
[7]朱乐红,利用语料库研究不确定频度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7-0128-02
当前的高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学生文学科能力的提升带来障碍。比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未能给学生带来明确的阅读理念,没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阅读课外文本的方法等,从而使课外阅读沦为一句空谈。即使少部分学生有阅读课外文本的意愿,也会因为方法不当、阅读指向性不清晰而出现只是追求精彩故事情节等舍本逐末的阅读倾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讨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
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是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的一种收获,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外阅读过程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积极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指导学生主动联系课外与课内,让恰当的课外阅读素材为学生拓展思路和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涵,加深理解程度。例如,当接触到《红楼梦》的选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红楼梦》原著,找到相关的章节,探索选文的人物关系与历史背景,从而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其二,课堂教与学的方法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得到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语文课堂的主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而这种方法很显然是无益于学生发展的。为此,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可以从课外阅读教学入手,营造更加互动和民主的教与学氛围。例如,当进行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指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课外阅读和感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完成对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快速“阅读”,利用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使学生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赤壁战场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种独特的课外阅读中,学生会形成极为直观的历史意识,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从而深入体会作者苏轼创作此词的主旨与技巧。
二、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
依靠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取得较大发展。事实证明,学习过程除了不懈的努力之外,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也十分关键。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培养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步达到在阅读中自觉运用的程度,从而带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整体阅读思维,即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更加系统化的分析思维,而不是只理解一段话中的只言片语,要使学生从整体有序的文章脉络中系统分析其内容和思想等。下面以课内文本《祝福》为例,对此问题进行简要说明。假设学生第一次阅读该文章,接触该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时,应当从整体上对人物做出全面分析,而不是只抓住一个方面或一个特点。如在外貌描写中文章写道:“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祥林嫂最初来鲁镇的时候“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黃,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两种描写产生鲜明反差,即是对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的生动诠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运用比较思维体会这种描写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在面对具体事件时的细节描写等,均应当成为阅读时关注的要点。这篇文章如此,推而广之,其他课外阅读文章同样如此。总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面对课外阅读文本时,具有比较思维和综合阅读思维,具有系统的全面的思考能力,同时注意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逐渐形成文本分析的大致思路,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记录或笔记,以便在接下来的深入思考中有章可循。
三、良好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取得较大发展。在高中阶段,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二者虽然各具独立性,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笔记记录内容不做硬性要求,可让学生随意记录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者文章优秀句段。接下来,学生便可以借助笔记进行充分理解和记忆,将这些难得的素材融入写作中去,按照写作主题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积累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写作素材的相互交流,使自我素材库得到充实。另外,关于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也应当与写作直接关联,教师要注意到历年高考写作命题的走向,作为一种参考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文本做出选择,使学生的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都能得到锻炼。举例来讲,近些年来高考写作比较关注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读物时,可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时事热点评价式的文本。学生处在此类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下,能够更顺利地进入热点事件分析情境,利用多篇文本的不同表述方式提高自我时事热点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
四、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动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了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时,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反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书籍,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对《论语》中文化知识的渗透,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论语》时尝试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经典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分类,以便在写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经典有所引用。而在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诗句,体会传统文化情感及内涵,并将这种认知拓展至更大范围,从著作、作者、学术领域、历史时代多个角度进行主动的探讨。
——题记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品读着贺铸的《青玉案》,仿佛让我陷入了诗人与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我好像成为了诗人最亲密的友人,当我看到如此情景,就不禁为这对痴情儿女感到扼惜,欲消心中一丝忧郁之意,却无从下手,惟有到词院漫步……
赏花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我一边安慰着诗人,一边给他讲了许多有关花的故事。诗人意少舒,抹去了刚才的愁眉苦脸,露出久违的微笑。我也忘却了刚才的伤心事,沉浸于花海中。那灿烂的花朵,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我想摘下一朵仔细地观察,手刚刚碰到花茎,花瓣随之散落,它是那么的软弱;可又想到它是源于遥远的宋代,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从培养凋谢,它又是那么坚强。确实美丽。
品月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我眼望明月:月光是那么皎洁。诗人给我斟了一杯淡而浓香的普洱茶,陷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我又一次偷望了白纸般的月亮,发现它已被黑色的云敝盖,如同白纸上的笔墨。是不是哪一位醉酒的文人不慎打翻了文房,又是不是哪一个顽皮的小孩拿着先生的毛笔当金箍棒来玩耍呢?确实有趣。
沉睡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唐诗宋词;诵读经典;成语故事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不少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以学习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魍澄幕兴趣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唐诗宋词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佳句。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为此可通过不定期开展如“赛诗会”、“小诗人”等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学生学习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词诗的赏识,提升其阅读的品位,还可教会学生对诗词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整理诗词的过程中,为运用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以诵读经典为主要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同行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生活在儒学文明传统下的中国人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忠”、“孝”、“礼”、“俭”等内容,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以此作为学生储备知识,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质。
三、学习成语故事,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