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结构设计原理教案范文

结构设计原理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结构设计原理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构设计原理教案

第1篇:结构设计原理教案范文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第2篇:结构设计原理教案范文

关键词:机械原理;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李光煜(196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秀莲(1979-),女,辽宁葫芦岛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26-02

精品课建设是教育部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在精品课建设中,应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和实践,其主旨在于充分体现精品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深化实践环节,造就一支优秀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吸收和培养年轻教师,优化教材,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2]

一、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的调整,学生某些科目的教学时数有所减少,“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时数也由原来的76学时减少到56学时。在教学时数减少了20学时的情况下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就要求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要融会贯通,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课程组讨论和教学实践,对理论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把课程内容体系归纳为“四大模块”,即机构的组成与运动分析模块、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块、基本机构及其设计模块和机构组合系统及其设计模块。其中,机构的组成与运动分析模块(10学时)内容包括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其结构分析和平面机构的常用运动分析方法研究。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块(16学时),包括平面机构的惯性力确定和动态静力分析方法、机械的效率确定及自锁条件分析、机械的平衡条件及其计算、机械的运动方程的建立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等内容。基本机构及其设计模块(22学时),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其他常用机构的类型、应用及各自设计方法。最后是机构组合系统及其设计模块(8学时),包括齿轮系的类型、传动比的计算及轮系的应用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3]经过整合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变得更加连贯,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这一学科时能够按照认知规律来掌握知识要点,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即首先学习并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和平面机构常用的运动分析方法之后,了解和学习工程中常用机构的类型、组成、应用特点及其设计方法,最后学习和理解机械系统的机构组成及其总体方案设计,从而使各执行构件间达到协调配合。通过形成和利用“机械原理”课程新体系,充分体现出了精品课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及动手创新的能力

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同时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多年来,“机械原理”课程组建立并应用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即把理论教学作为第一环节,第二环节为实验教学,课外综合实践是第三个教学环节。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4]

1.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掌握

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章、节及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机械原理”课程组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也有新颖灵活的分析讨论式教学法及现场研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例如,在进行轮系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结合动画和模型等应用实例,利用分析讨论法和学生一起讨论定轴轮系与周转轮系的结构形式的不同、运动特性的不同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两种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达到记忆深刻的教学效果。而在学习轮系中“使用惰轮的必要性”这一内容时,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把采煤机摇臂使用惰轮的录像作为案例让学生观看和了解,从而得出惰轮可以增大传动距离和改变传动方向这两个结论。在齿轮机构和蜗杆机构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机构陈列室及常用机床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在去现场之前要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现场观察,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领会齿轮机构(蜗杆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及其在应用中体现出的不同特性,达到了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目标。

处于理论学习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接触生产实践,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能带学生到现场教学。鉴于此,在“机械原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机械的实物模型直观教学或利用教学录像片、CAI教学课件、多媒体flas等比较形象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锥齿轮的当量齿轮和当量齿数这一概念就非常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但在利用一段录像片展开背锥并结合CAI课件讲授之后,这一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在精品课建设中还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环境,建立了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中包含了本课程的教学资料,包括自制的CAI教学课件、多年收集的教学案例以及多套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录像片等,还包括机械学科的前沿成果、机械创新园地及课程习题及答案等,为学生的自学和机械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便利的条件。

2.完善实验教学设备,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针对“机械原理”课程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以及实验项目与内容的改革与整合,学院在实验设备的种类和台套数、实验场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使实验室在实验装备和实验技术方面具有较先进的水平,为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上实行课余时间开放制,学生实验时间自定并提前预约。在实验教学方面,以前的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多是验证性的,很多学生都只在旁边观摩,起不到对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培养目的。通过完善实验设备,目前实验室引进了具有研究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内容的实验,开设了机电系统创意组合实验和机构创新结构设计实验,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独立思考,亲自动手设计、组装新机构,并对所组装机构的传动系统方案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工程应用及其创新发展的能力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单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综合实践的引导和指导。因此课程组创建了面向全校学生的“机械创新训练实验室”、“慧鱼创新组合制作室”,并由专人管理设备。教研室及实验室全体教师均可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宽广的平台和指导,为学生个性化创新教育创造广阔的空间。每年定期举办校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慧鱼”模型创意组合竞赛,课程组对在大赛及竞赛中出现的优秀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应用做到融会贯通,利用机械原理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并对其中能够完成实物或模型的作品提供一定的资助,对其中明显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作品给予奖励,在此基础上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机械创新竞赛及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这样,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实现工科大学生由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向机械创新发展及工程应用能力生成的转变。

4.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综合考评学生成绩

近年来,课程组对“机械原理”课程建立了多元化考核模式,真正发挥期末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鉴定、督促和激励作用。具体做法是:首先在考核的内容上,不仅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考核的形式上,加大了平时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不再是由一套试卷和几道试题决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平时作业、讨论课及启发式教学中的表现、实验课教学中动手能力的表现及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大赛的参加及获奖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测评,使期末成绩的构成多元化。利用考核形式的改革,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了解“机械原理”课程在今后从事机械工程应用及其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改善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资水平的提升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机械原理”课程组教师共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高工2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人数占67%。课程组全体教师不断进取,抓住各种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5]目前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2人。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计划,对每一位新进教师均配一名骨干教师进行指导,并制订明确具体的培养计划,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过好教学关、育人关、实践关。要求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试讲、点评等阶段后,才能上讲台讲课。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几年来,共有5人次参加校级、院级教学大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课程组的教学质量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引进国内优秀教材, 完成自编规划教材和自制课件的配套体系

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师通过教材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教材也是学生课前和课后自学的主要工具,所以精品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与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息息相关。课程组教师长期重视教材的选用与建设,选用的教材均为高教出版社推荐使用的国家优秀获奖教材,并购买了与教材配套的CAI电子教案。同时以“21世纪规划教材”为依托,抓住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院校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的契机,课题组共同努力出版了与课程建设配套的机械原理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师生反映良好。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加课堂的信息量,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教师们还自己制作了CAI课件,实现教材立体化,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曲向荣.精品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侯治富, 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2.

[3]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