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服装设计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知识

第1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笔者认为高校增加设计管理课程十分必要。服装企业的设计管理目前在国内刚刚起步,高校开置服装设计管理课程不仅能够提升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素养,对培育服装设计人才,完善服装设计师职能方面也具有非常必要的可行性。

关键词:服装设计管理;服装设计师;必要性

21世纪是我们国家的服装产业迈入自主品牌的跨越时代。在这充满生机的年代里,服装企业选拔的高等服装人才不仅仅是实践型,更需要管理、设计、理论皆通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类人才,进入社会后面临一个重要问题:部分服装专业人才对设计管理认识的无知,导致企业中从事服装设计管理的人士很大程度上是非服装专业人士,有碍服装企业信息的传达。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设计师除须具有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之外,用设计管理知识来指导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类人才的稀缺,也成为阻碍中国服装品牌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

一、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通过对服装专业在校学生和职场服装设计师的调查,笔者整合数据后归纳总结出:

服装专业在校学生对设计管理的认知程度远远低于职场服装设计师的理解。学生中听说过设计管理的占调查人数的10%,而职业服装设计师则全部听说过。

对于服装公司是否需要服装设计管理的认识问题,学生中有40%认为需要,而设计师中有84%认为需要。其中设计师中认为需要的大多是优秀服装企业的人员,团队规模较好。

服装设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设计的管理的问题,学生有24%认为是对人的管理,有30%认为是对设计的管理,其余56%认为是对人和设计管理的总和。设计师中则有78%认为是对人和设计的综合管理。

当被问及从何种渠道了解的服装设计管理,72%的学生是从网站看到过这个字眼,而90%的设计师是从工作岗位上才了解的设计管理的内涵。

服装设计管理在服装行业中的影响力问题,学生中有62%认为不清楚,而设计师中有70%认为很有必要。

当被问及服装行业中设计师的地位时,91%的设计师抱怨地位低下,常常受到设计部的批评,积压货品的帽子总是由设计师来承担;而学生中93%的人认为设计师在企业中应该很受尊重,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

2.高校增设服装设计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设计管理课程在其他专业较为普遍,已经获得大家的认可,企业中设计管理人员依据顾客的需求,将市场中顾客的认识转化在新的研发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管理、指导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企业占有市场上有限的利润空间。而服装设计管理课程则在普遍遵循设计管理章程的基础上,强调管理服装设计师的职能,使设计师的设计具有远见性,平衡顾客幻想与设计事实的调控,以此完善服装企业形象,帮助顾客与设计师之间的沟通。换句话说,服装设计管理是企业协调设计师完成设计目标的核心管理,是服装企业完成独立自主研发的关键部门。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服装行业并不缺乏人才,我国的本科、研究生等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前仆后继,值得我们骄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服装设计师越来越多,其中利郎首席设计师纪文波从兵马俑提取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的范例成为不少中国服装设计师努力的方向。

然而,我们的大多数服装企业存在怨言:国人不认中国本土牌子。但事实是很多国外的品牌都是在中国加工而成,并且很多英文字母命名的服装品牌其实也是中国本土的牌子。为什么会“自欺欺人”?原因是我们缺少服装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服装设计管理的执行者。

以往,高校的传统服装设计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独立制作服装的基本技能,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很少涉及管理课程,学生缺乏对社会环境因素的考虑,团队协作能力较弱,而国外服装设计教育则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之外还同时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策划能力。服装设计管理在国外己经不是新鲜的学科,它不能被纯粹的服装设计师替代。

综上所述,高校增设设计管理课程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使得我们国家应该设置服装设计管理学科。我们需要了解全球规则,补充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先进的理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管理课程,让学生成为能够由高校顺利过渡到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高校是学生通往职场的首选,高校课程的合理性对降低学生进入社会的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设计人才,在完成设计任务之外,更要兼具研发、计划、生产、销售、宣传、沟通、资源的合理运用及组织等职能。

对于服装领域的高校来说,单纯地把设计与管理角色进行区分,对服装企业的要求相背,对服装设计人员也是一大损失。在高校服装专业适当设置设计管理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应该具有既懂设计又能运作的职能。因此,高校增设服装设计管理课程对我国服装领域来说,是质的飞跃,具有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花景勇,何人可.阿莱西及其设计管理[C].长沙:湖南大

学艺术学院院报,2005.

【2】杨君顺,唐波.设计管理理念的提出及应用[J].机械,

2003; 30(增刊).

【3】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第2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于所购买的服装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无法切实地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服装人才市场的缺乏也一直是近几年来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根据这种情况针对高职院校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模式会议,各个高职院校也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从近几年来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服装设计教学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出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该文就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设计,并提出相关的创新策略,希望可以对同行业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我国服装设计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在近些年中各大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该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现在各个高职院校普遍都将该专业的教学工作减少了一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对该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该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学质量水平。(1)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该专业教学时,其教学思想还较为传统,这是与专业发展理念相斥的。该专业是一个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但是高职院校却以理论的教学模式为主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就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是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就无法满足岗位需求,从而不能实现自身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这对该专业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2)我国高职院校在该专业教学工作方面,教学模式还较为单一僵化,学生无法通过学校的教育来拓展自己的专业视域、活跃设计思维,这会对学生在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时,将更多的教育内容放在应付考试这一项上,从而导致学生只知道所学的内容是否为考试中的关键点,而无法将这些内容应用到服装设计工作中来。该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学生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而不会对其进行有效应用,是远远达不到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的。学生没有服装设计工作的基本专业素质,就更别说在该项工作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设计出可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发展的服装了。

2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2.1“客户—学校—企业”三者一体的合作模式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应该始终与企业保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进行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场地保障,让学生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来进行,从而将课程的学习与真实的生产流程进行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满足了高职院校实践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服装行业的发展走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在拓宽学生专业视域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以一个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该专业的学习中来。学校要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贯彻“三者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将该专业教学工作与实际生产密切相联,从而使得专业教学工作更加贴近生活,满足高职院校应用实践性人才培养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就业问题。

2.2工作室教学模式设计

服装设计工作室在近些年来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并且以工作室为形式的运营团队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应该设计一个以“教师—课堂—学生”为主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学校应该选取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与教育。以工作室为主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室模拟工作室环境,教师与学生模拟各个身份进行学习,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项目的参与者,教师不单单要对专业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拓宽专业视域,锻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2.3教学模式中教学进程的创新

在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时,教学工作进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该专业的教学时间缩短为了一年,这就要求学生要在更少的时间内,去对该专业知识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并可以对其进行灵活应用。所以教学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在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进程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开展教学进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由易到难来逐渐对知识进行掌握,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实践操作,从而锻炼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服装设计创新思维,为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3结语

该文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进行探究,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开展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设计调整以及创新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文中的发展来对同行业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便有效地推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

作者:熊智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冯越芳.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竞赛教学实践与探索——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77-80.

[2]赵旭堃,王景慧.关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大众文艺,2015(24):212-214.

[3]白露.关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5(9):265.

[4]侯霞.浅谈职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10):82-83.

[5]徐军绒.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策略[J].纺织教育.2015(1):28-30.

[6]王朝晖.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1(4):274-275.

第3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改革与实践

1高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考核评价无法体现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目标。成绩只是一种并不全面的知识回馈方式,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生的某方面长处。有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技能很差,一些技能强的同学成绩却不高,所以,目前情况下,课程考核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为此,要明确培养目标,制定不同角度的培养方案,整合多方面综合成绩测评方式,力求最有效的反馈。(2)课程体系设计仍模仿同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同专业的教育方法及目标上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教育时间不同,本科四年教育时间,而高职只有三年。所以,在课程的编排上就不能将理论过重、实践过轻,因为不仅学习时间少一些,而且专业性要求更高,实践可操作性更强,所以在高职的课程是定上,要着重加强课程的操作性和技能型性。如果设定课程仍然模仿本科专业课程,则会造成企业对人才的不满意,无法保证学生的能力教育培养。(3)授课时间不能自主,模式化与企业无法衔接。许多学校设置课程时间与企业所需不能相衔接。一个学期有大概15周,而课程的分配设置和企业的生产是相互交叉的,这样会造成学生精力分散,不能很好的完成企业生产,造成印象不好、信任度降低等情况的发生,所以授课时间不自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4)工学结合重形式,轻实践。所谓工学,就是工厂中的实践与学习相结合。但是,由于谈企业合作较困难,许多企业不愿意将自己的经济利益作为风险投资,所以这是阻碍实际工学结合的重要原因。而且校园中的实训室与真正的企业工厂大不相同,则又加重了问题的严峻性。并且,在培养高职服装设计人才时,将专业性技能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如果拿捏不好这个度,则会造成拍样失败,拍样流于形式,单纯符合工厂作业形式的工作者,没有真正的将服装设计能力授予学生。

2工学结合的高职服装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1)以职业能力的过程考核为动力,建立多维多元的评价体系。在学校中,成绩往往是高于一切的存在。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成绩只是片面的表现形式,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学习过程往往重于学习成绩。并且,对于成绩的评定,不能单一,要多元化多维度,要设定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评定方式,多项内容为考核内容,多角度地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奖励也是非常必要的,奖励可以推进学生的正向发展,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服装设计一般有设计、制版和缝制三个模块,有些学生只擅长一种或两种,那么就不能以综合成绩作为这个学生的素质评定。在工学过程中,考验的是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阶段性的评价也是评价的一种。把阶段性评价较好的融入整体评价中,可以短时间检测学生的作业情况,对自己有很好的阶段性认识,有充足的时间与机会进行再次学习。(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起到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师资队伍的力量完全影响着整个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声誉,甚至学生的未来。只有师资队伍强大起来,教育才能在基础上有坚硬保障。作为高职教育服装设计的教师,不仅要有强大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会在学校中聘用双师,也就是既是理论教师,又是企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双师可以交给学生足够的、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能了解当今社会趋势,最快掌握最新资讯,将最新的社会需求带入学生的思维中去。双师对于理论教师和指导教师而言,有着结合后的新理念,不需要学生根据不同教师去融合总结,而是直接就能获得最有益知识。工学结合是服装设计行业的必要教育手段,主要是为了培养真正的技术性人才,不至于到工作岗位因没有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找不到合适的企业接收,并且在企业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专业兴趣等,获得综合的职业技能,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以最少时间与社会接轨,让各企业所认同。(3)模拟企业环境,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应该设立模拟企业的环境,并对模拟企业的环境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和创新,这样就能够不断促进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好的掌握,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出来,进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就业能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通过从企业生产流程入手,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实训环境将课程教学与实训项目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员工角色,在工作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同时,目前正与企业进行协商,将企业引进校内。高职学生只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后,企业才愿意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学生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顺利进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模式才能良好的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了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解决好企业生产任务与学校教学秩序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建立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训基地建设长效,为工学结合的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

3结语

第4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训教学;创新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训教学背景及意义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日益增加,大批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岗位应运而生。企业急需大量高等技术人才胜任岗位。基于此,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是高职专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学也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学生了解实际知识、熟悉职业环境、培训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由专业人士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确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实施过程中,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协助学校实施教学,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督查教学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训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具有较大规模,但由于诸多原因,实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要全面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除了靠正确的办学思路、科学的治校策略外,还需加强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高职教育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强调实训能力的综合、实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训;实训教学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体现不出高职特色。因此,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依靠有力的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各种实训教学,每一个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应用性、实训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训练,实训教学模式要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要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有效训导,才能真正使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要求。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实训的有机结合。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创新点

(1)基于此,多数院校制定了订单式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院校与企业深入有效合作,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同时还可以将实训教师派往订单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一些院校在校内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或股份制的实训基地。采取双管齐下的实训教学模式。(2)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建立外聘教师管理制度,保证教师安心教学,同时也对教学质量有所保证。不断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对于实训教材的编写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同时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学生的实际编写。制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操作规程、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等。(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职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从形式上强调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让学生在一个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学生过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训练及生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实训基地还应创造条件,申办职业资格鉴定,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使用。经过培训的人员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实训基地作为培训、考核现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进行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为社会提供技能考核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朱富丽.高职教学中实训教学探讨[J].青春岁月.2011(7)

[2]王前新,孙泽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第5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应用研究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师讲解的知识分成一个个小的项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完成这些项目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中职院校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以实践为主,项目教学模式适合当前的中职教学。

一、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应该满足的基本条件

(一)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项目

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教师在建立教学项目的时候,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项目,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目标明确,也可以较快地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

(二)合理地制定教学项目

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以便在日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服务社会。因此,中职院校所开设的都是职业性强、实践较多的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设置项目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项目。

二、项目教学模式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作用

(一)转变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出了相关的项目之后,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这个项目,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负责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他们无法解决的难题,这种教学模式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改变课程结构

中职院校里开设的课程多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但是这些课程也会涉及较多的理论知识。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有实践也有理论,但是在过去,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常常会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在进行实践的时候,无法将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也缺乏对实践的联想能力,二者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融合,这也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无法得到提高。然而,使用了项目教学法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时候必须自己探索,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改变了课程结构。

(三)改变教学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教师通过笔试或者是让学生完成与职业相关的实践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这种评价方式简单直接,但是却有不少缺点,如,不能准确地评估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评价方式过于简单。而项目教学模式则是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项目,学生完成了一个教学项目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适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不足和优点,使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项目教学模式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方法

(一)设置教学情境,模拟工作角色

中职生毕业之后,都需要走上不同的岗位,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比较大的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多,在将来学生参加工作之后,可能由于自己擅长的内容不同,工作的岗位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模式的时候可以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模拟工作角色。比如说,在企业里,服装设计可能包括有设计师、版样师、工艺师等,教师就可以模仿企业的形式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努力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项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熟悉服装行业的流程,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制订学习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服装设计专业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服装随处可见,但是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是分得清裤子和衬衫的区别,对于其他的一些服装知识,学生了解得十分有限。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就可以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设置一些课题项目,让学生去完成。比如说,模拟社会实践让学生给某服装品牌设计一批春夏女式衬衣。这个项目里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品牌的定位分析、市场调研、服装面料选择、衬衣的设计主题和款式、成衣制作等,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到的东西十分多,但凡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学生可能就难以有效地完成任务,但是这样的项目却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快速地提高。

(三)协作学习,分工合作

“独木难成林”,服装设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广,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项目也不可能由学生一个人完成,这就需要较多的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协作学习,分工合作,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其他人身上的长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提升项目完成效率。如前面所提到的为某品牌设计衬衫,这个项目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果只有一个学生,完成这个项目的难度大不说,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而采取协作学习,分工合作的模式则可以规避掉这些问题,如安排一些学生去收集数据,另一些负责选择面料、设计衬衫主题、制作成衣,这样合理分配,既节约了时间,效率也提高了。总的来说,项目教学模式在中职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中职院校所开设的一项重点专业,在教学的时候,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其教学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契合其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11).

第6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工作室 教学模式 市场 价值

[作者简介]肖雪梅(1971- ),女,山西高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教学实践;张战胜(1980- ),男,江西上饶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教学实践;张静(1978- ),女,河北唐山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工程与教学实践。(河北 邢台 054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教育厅课题“面向多元就业路径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12204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50-02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特色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怎样使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怎样更好地服务社会,怎样成为服装产业急需人才,成为当前教学体系的核心宗旨。虽然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建设日趋完善,但若干困境现象却值得深思。

困境现象一:常有学生直至毕业仍对如何进行服装设计深感困惑。困境现象二:课堂教学或只关注形态和设计美感,或将技能训练集中在西服、衬衫等一些固定款式的复制上,专业技能的单一和分散使学生无法面对市场,学生在实际产业中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困境现象三:面对课堂大量抽象的理论概念、专业术语与知识信息,学生似懂非懂,市场意识淡薄,不知自己的设计为了谁,实践能力无从谈起,更难适应社会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与市场脱节,人才培养机制单一。然而目前诸多研究将重点着眼于国外,业界对于国内高职院校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资料不多,目前成功的研究案例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实用性”与“市场性”两方面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对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行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行思路

1.工作室的功能。(1)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工作室面向市场,工作室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面向多元的就业路径,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综合实践机会,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打造从项目引进到项目开发的完整专业链,形成可操作性强、实战性强、系统化的工作室教学体系,使学生灵活有效地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用己所长”“学有所用”。(2)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方式。当师生共同面临社会、企业和市场这个课题,接受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项目时,由于知识的选择是由现实需要引起的,学生必将主动求知,深入理解、重构、质疑、批判、应用已有的课程知识,新与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交替上升。传统师生关系被化解,师生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原先死板教条的课堂将变得充满挑战和活力,工作室教学促成新型动态学习方式。(3)形成高职特色。通过设计工作室将产、学、研融为一体,使高职学生在素质、类型、风格等方面具备独特性与差异性,最终使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提高。

2.工作室的管理。(1)优化师资结构。工作室以专业名师和特聘的企业专家为导师,校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本校配备专业设计教师、版型教师、工艺教师等,青年教师为辅助,同时引进兼职教师,建立一支良好的“专兼结合”的师资教学团队。(2)为了一切学生。工作室教学考虑更多的是普适性,采取学生全员参与的方式。其一,工作室教学的对象不再是小众,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其二,工作室教学模式不再是高年级,而是从一入学即开始进行。每个学生从一入学即将市场与消费者放在心中,必须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完成项目任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念。(3)主动承担项目任务。工作室积极为社会服务、为企业进行服务,拿出相应成果,主要承担企业的成衣产品开发、参加各项专业技能比赛等项目。(4)加强教学管理。一是必须构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相应体系;二是转变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创设职业情境,发展高职市场性与实践性特色,使理论和实践技能均衡发展。

3.工作室的运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的基础是所承接的实际项目。具体运行方式分为两种:(1)课外运行方式。一是确定导师为项目负责人,教师带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二是每个教师需对本班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辅导,包括各类型专业辅导。三是导师与团队成员需对项目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对产品的各要素进行定位,将目标范围缩小。四是教师根据承接企业项目,可进行相关教科研的研究与总结,通过点滴积累形成教学特色。五是导师以及特聘专家定期举办讲座,进行专业信息与技能的传递、职业认知辅导等活动,增强师生面向市场的职业嗅觉。(2)课内运行方式。建立与承接项目任务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开发具有项目任务性质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即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实用性”与“市场性”。具体要求是“六转”和“四让”:“六转”是指课堂教学要实现六个转变,即在教学方式上,从“知识技能的注入式”转变为“实践参与式”;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从“被动式接受” 转变为“主动迎接市场挑战”;在教学内容上,从“过时的课本”转变为“市场实战”;在作业形式上,从“主观命题”转变为“客观命题”;在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从“片面孤立”转变为“整合优化”;在师生关系上,从主客关系到客主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施教贵在启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妙在使学生干劲十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款式图的设计表现与实验动手能力。“四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比较;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联系;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提炼总结,从而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突出学生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

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行方法

1.市场调研。好的设计不是观赏品,不是奢侈品,一定是贴近消费群的生活需求,打动人的心灵,这就需要师生根据项目任务对社会与生活进行调研与感悟提炼,学生利用各种条件寻找打动目标消费群体心灵的风格形象、设计元素与相应设计方法,并对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设计出项目实施方案,分小组完成调研报告。

2.课堂教学。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想取得良好效果,课程教学至少需解决八个问题。(1)解决课业文本的问题。教师团队开发出优质项目任务的“学习包”,开发出学生易于阅读各种“学习材料”,其中包括每种成衣单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设计手法、训练习题、思考问题。比如基本知识包括每种成衣单品的来龙去脉、流行动向、国内外典型品牌、风格与搭配类型、常用设计元素、设计原理等。设计基本技能包括款式图与效果图的绘制等。(2)解决课堂主体是谁的问题。创设项目任务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置身于任务情境之中,自发地产生一种“跃跃欲试”“浮想联翩”的心理状态,形成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心理驱动力。(3)解决课堂教学讲什么的问题。根据项目任务要求,依托“学习包”,要精选、精讲,关键是讲什么,是讲老掉牙的固有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手段,还是讲鲜活的品牌与市场案例;是追逐流行,还是讲设计思路与方法;同样是讲产品开发的思路、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思路和方法,还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新的设计思路,合成新的设计方法。(4)解决怎么讲的问题。根据我国学生的已有学习习惯,入学伊始,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先讲后练,之后采用边讲边练,最后采用先练后总结,或将这三种方式穿行,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5)解决分层次教学的问题。由于高职生源参差不齐,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改变部分高职学生“惯性厌学”导致的“陪读”状况,实现“条条道路通罗马”。例如,当学生效果图很难做好时,将学习重点锁定在成衣款式结构图的表现上;当学生没有美术功底时,设计效果图不必强求写实与立体感,可着重练习平面构成法,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成衣的造型和色彩上。总之,不论哪种生源与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顺利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设计构思、设计稿、成衣。(6)解决课业任务布置的量与质的问题。第一,围绕项目任务设置课堂习题,习题量设置要少而精,由易到中至难。第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把承接的实际项目任务分给各组学生,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任务。(7)解决如何优化设计方案的问题。定期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每年级每学期根据项目任务组织一到两次研讨,选出优秀小组宣读调研报告并展示图文并茂的设计方案及PPT,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项目方案进行讨论式认证,教师对款式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出评价与建议。学生根据师生讨论建议修改设计方案,完成项目任务,写出收获与心得。(8)解决学生感兴趣的考核评价问题。其一,建立更加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市场反馈对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准确评估。重点考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能力、效果,例如被企业选中、获得市场经济效益或参加相关设计比赛获奖的学生,成绩直接评定为优秀。其二,引入奖励机制。笔者以为,要想促进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长远发展,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实行竞争与奖励机制,采取不同数额的奖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时刻存有危机感;出台相应政策,给予表现突出的教师和个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跟踪调查,提高设计工作室的含金量与社会美誉度。

三、 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1.科学性。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从“实用性”与“市场性”两方面找到教学与实践的切入点,反映服装设计的本质与规律,将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与综合实战相结合,使学生逐渐具备为不同类型消费者服务的市场意识与能力,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

2.主动性。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教、学与市场的全新互动来传达市场与生活的内容。传统课堂因晦涩难懂令人昏昏欲睡,因缺乏生活味而显得过于呆板冷漠。相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教师引领学生一起积极直面市场。另类的市场课题打破了曾经的知识、语言和思维模式,多面的生活不断激励学生自身选择新面料、新材料、新工艺、新的设计元素和新形式来反映当今生活中人们的个性特质与需求,充分展示学生独特的市场视角,将学生的个性释放无疑。

3.普适性。教育考虑更多的是普适性。工作室教学的普适性使得每个学生平等地从工作室中吸取有利的营养,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多姿多彩,使每个学生表现出责任、自信和从容,它将使高职服装教学更加富于弹性。

平庸的服装设计教育经过市场意识的渗透后摇身变成学生的最爱,变成企业与市场的助推器,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市场化特色平衡了学业、专业、职业、事业之间的关系。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深层意义更在于揭示了新的教育观念,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教学与市场,改变了人们评价教学的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使教学模式的特色趋于市场化、生活化、实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使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更加充满市场活力,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就业和成才。

[参考文献]

[1]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4).

第7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职学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专业设置中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广大教师没能就服装市场的行业需求广泛设置多层次与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教学结构,使得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难于开展,造成了广泛教育资源的失衡发展与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各大中职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均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层次模糊,专业设置结构单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形式枯燥的不良局面。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建设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中职学校过于标准化的单一式培养模式、缺乏特色的模糊办学层次也使得生产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往往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变通的设计思维与敢于拼搏的实践创新精神,因此他们很难适应服装行业瞬息变幻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综合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广泛的行业交流,每天生活的空间只是三点一线的学校、教室与家庭,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因此随着教学进程的日积月累,他们迫切的需要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汲取国内外行业的成功经验与先进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才能使教学实践不至于没有说服力,不至于过于苍白与薄弱。再者纸上谈兵的教学、仅停留在画草图、看效果的服装设计课程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与发散思维。

二、应对措施

1.结合市场需要,定向培养学生

服装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品,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凝聚着不同国家、不同人们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综合的审美意识。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便是为服装市场培养出综合、实用且富有创意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为了完善巩固这一目标,我们应从来源于实际,全面与服装市场接轨,依据服装企业的产销供一体的发展趋势,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创办与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品牌效应等密切相关的多样性学科及专业,从而培养出既拥有综合的服装设计能力,又会营销之道,能将服装品牌推向市场,走向成功的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人才。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水平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促进学生树立内外兼修的创新设计理念、综合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抽象美、行为美、艺术美、前卫美的综合敏锐感,细微洞察力,并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超前设计意识与综合创新设计理念,才能最终体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真正内涵。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还应充分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设计项目,多深入企业生产中学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展开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服装职业的热爱,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可在学校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之上,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全面引进CAD设计室、成立专业的服装设计模拟工作室,通过丰富的设计、打样、销售、剪裁、制作等各项实训环节,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大力促进校企联合,与校外企业建立一种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广泛创造实习机会,并结合专业教学的实际内容令学生直接为服装企业展开设计制作,教师则依据学生的创作作品给予科学的引导与正确的评价,并促进学生尽快掌握综合的设计实践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计划与方案的制定中,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过深入实践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同时聘请行业内的成功教育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真正设计出灵活、多变,适应中职学生特色,注重动手能力强化,专业知识面拓宽的实践教学方案。面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行业交流机会,通过定期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来学校讲座,令教师更多的参加行业内组织的各项交流比赛与成果鉴赏会,使教师走出课堂、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设计理念与经验,同时在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的同时构建起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雄厚,专业技能强劲、全面的双师型服装设计教师队伍。完美的设计离不开完美的构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注重对学生绘图表现能力的培训,充分激发学生的立体思维,鼓励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与人体的特征,并在临摹、借鉴中正确理解比例结构的设计与线条的勾勒。当然在绘画设计中鼓励学生多添加一点想象与创造,多富于一点变换与创新、体现服装设计与人体动态的协调配合则更能体现服装设计的魅力。

第8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以教师与企业导师带学生(学徒)、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年,是基于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为培养目标,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培养人才的过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学徒制

“学徒制”一词始用于13世纪前后,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各国自有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国特有的“学徒制”。因此,各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政府都是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过程。但由于各国和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不同,各国的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差异。英国学徒制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后有技能培训和教育,到十九世纪末,已从艺术工匠拓展到建筑与印刷以及一些新型的行业;德国的学徒制注重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学生具有工厂学徒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每周至少到工厂接受三至四天的技能培训,学徒同时获得技能、收入和就业保障;澳大利亚为中学后教育提供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教育课程与培训.;新西兰的学徒制一般出现在传统的行业中,边工作边学习。芬兰、奥地利等学徒制度也很有特色。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1.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是指学校主动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深度结合,突破体制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2.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校企共同负责对学生的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在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设备、专家师傅等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领悟、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3.学生可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企业按照招聘临时用工的报酬发放给学徒一定的生活费或工资,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且还使学生有种成就感,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减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学生毕业就就业,也减轻了就业的压力和负担。4.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不断深化的一种形式,比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更加递进了一步,主要考虑适应社会需要,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要,使学生在校学习与用人单位岗位培训相结合,招生即招工,学生兼具双重身份,使学生上岗前掌握职业技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毕业即就业。

二、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建立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教育资源,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建立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就业,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建立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大缩短了人才适应岗位的时间,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时间,节约了企业成本。

三、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依据“现代学徒制”的指导思想与企业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并完成教学任务,解决了传统课程设置与企业管理特点不适应、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脱节、以及学生顶岗实习和实际就业“两张皮”的问题,强化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管理。通过研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教育理念

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我们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学生如何做人的社会能力,而且包括如何做事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将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人才。具体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三)培养内容与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我们专业开设《写作与文学欣赏》、《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商务礼仪》、《职业规划》等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组织自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等;在专业能力上形成模块教学,在校两年的专业学习后,到企业一年制的师徒制学习;在培养学生方法能力过程中,除了开设《计算机应用》、《服装画技法》等课程外,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设计上注重行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相互交替,并辅为以学生团日活动、野外拓展、智力游戏等方式。从培养的过程来看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注重课堂教学,还要重视校内实训、第二课堂活动和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干中学。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实行“1+1+1”的方式,即一年的社会能力训练,一年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训练,一年师徒制的学习。

(四)培养制度

拟定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师傅选拔条例,学徒培养标准与考核办法等。

四、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家层面形成详细的顶层设计

国外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过程中,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较大,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而我国现代学徒制刚刚起步,从国家层面上来讲缺乏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除了教育部在这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外,国家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如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法律身份问题还没有理清;现代学徒制如何规范、如何操作还缺乏具体的推进措施和策略。因此,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和推进的力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变革教学组织与管理、重构课程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实施过程更加灵活、富有弹性,因此管理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既体现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又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要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拟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采取模块教学和分段教学,在课程标准上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三)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企业导师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既要起到帮助学徒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企业导师的确定,要综合行业主管部门、学校、企业以及实习生的意见。要适当扩大企业导师的比例,发挥校企联合实验室的作用,对教学和实习进行严格管理。与此同时,要制定企业导师的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四)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绩效考核是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管理工具。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必要的时候可利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教师、企业导师、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进行评估和考核。校企双方要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把学生的培养放在首位,打消学生对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是否能到企业就业的顾虑,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评价结合,对学生岗位技能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2]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3]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第9篇:服装设计知识范文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意义

威海服装业发展很快,但自己的品牌少而弱。为了创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每年需要招收大批技术员工。但是由于高技能专门人才缺乏又招聘不足。企业每年都花高价将员工送到外地培训,既花钱又耗精力。如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将为地方企业省去大量麻烦,促进企业的快速扩张,也能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职业学院是知识、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具有人才、专业、办学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企业则是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重要基地。“订单式”培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002年,威海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和汇泉服装集团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开始了“订单式”培养方案的尝试。学生入校后,由汇泉服装集团和学校联合进行选择性的组合班级,通过学生入学成绩、面试、企业自己出题考试等手段,选取了36人组成“汇泉06级服装2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教授管理。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市场、企业及学生的需求,构建了“汇泉02级服装2班”订单式培养方案,制定了适合汇泉服装集团发展的教学计划,使理论与实训课程比例达到4:6,每门课程教学大纲都有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了适合汇泉服装发展的课程内容。3年的教学安排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的常规的一体化教学由学校统一完成,企业不定期地参与听课、讲课等教学活动。后1年的生产性实训和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由企业统一负责。

在整个学生“订单式”教育实施过程中,公司无偿为学校提供设备,用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符合企业需要的实训,企业派出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学生,便于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在企业的生产性实训中,评价考核由企业组织实施,学校作为参与者参与,每个学生每轮岗一次,都由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员,对上一轮实训成绩进行考核评价,记入毕业总评中;实习结束时,以用人单位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应变能力进行评估。

经过与汇泉磋商达成协议,学生的学费实行企业负责制,由企业提供所有学费。毕业生工作第一年凭学费收据报销第一年的学费,次年报销第二年学费,第三年报销第三年学费。企业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奖学金,奖励订单式培养对象的优秀成绩者。企业除了承担学生的全部学费外,所有教学费用均由企业承担。学校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策划,同时,毕业生必须到合作企业工作。

由于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因此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学校与企业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通力合作。校企双方通过签订用人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保证将合格人才录用到企业工作。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场地、先进设备、建设资金和实训师资等提高办学质量,而企业则依靠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为其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咨询和服务。

三、“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作用

1.促进专业合理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故应当贴近市场,使学院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学校可以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了解新科技、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专业的合理化建设。

2.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院高质量办学的前提和保证。目前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通过“订单式”培养,教师就会自觉地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学习并与他们紧密合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合,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同时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同时,为激发教师参加“产、学、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从制度、政策导向上向开展“产学研”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学术休假、培训、进修和项目开发补贴等优惠待遇;被评聘为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每月给予专项津贴以及书报资料费等等。这对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产学研”活动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3.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订单式”培养,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生产真正的产品,可以亲自感受生产制造的全部过程,容易从形象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创作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接触到许多在理论学习中未接触到的各类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提高动手能力。在毕业设计中提倡并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联合,及早地参与社会实践。为确保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改变由原来被动的“推荐学生就业”到主动的“目标就业”,即由“独立教育”转向“订单式”人才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的路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乏实践的不足。

4.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开辟一条新路。职业学院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支撑,光靠国家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走“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样,学校不仅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且也有自己的副业收入,解决可持续发展中资金缺乏的问题。

推动“订单式培养”的健康发展,是一件对企业、学校及社会都有益的事,但是目前各方面的外部条件还不够完善,亟需社会各方面联手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建设,为产业界各公司牵线搭桥,促进各方的顺利对接,使其顺利找到合作伙伴;帮助大学了解企业,审视和修正自身研究方向;评估研究成果的社会利用价值,维护研究者与企业的权益。争取当地政府支持。“产学研”对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要重视科技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争取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