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村集体经济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集体经济计划

第1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岗底村位于镇政府北部,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252户1052人,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地域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96亩,人均耕地2.94亩,村主要产业是种植业。村三委班子健全,共有8人,党员28人。截至目前,未脱贫9户20人,分散供养特困户4户5人,低保贫困户5户15人。

如今全县退出贫困序列,我村作为仅留的全县4个贫困村之一,村三委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殚精竭虑想办法,找出路,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经过前期的不断地实地调查和开会研究,我村准备发展一个综合类粮食加工企业,作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我村整体经济规模,助力我村脱贫攻坚工作。

岗底村现有耕地3000余亩,种植条件优厚,但现在农户家庭种植模式传统,种植种类单一,小麦和玉米交替种植。按照理想产值每亩的年均纯收益不过几百元。如果替换为黄豆或花生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农作物,每亩的收益预计提升百分之十到二十以上。今年村三委依托村种植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50亩,种植了优质大豆。给全村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如果仅仅优化更改种植种类,尽管可以针对每户提高一定的收入,却还是最基础的劳作,经济效益并不特别明显。所以要想跟土地要效益,还要在精细加工上下功夫。

经过早期调研,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流通股、县流通协会交流了解,我县每年粮食加工类的叠加产能在5个亿左右,市场规模潜力巨大。通过深入市场调查了解,我县乃至平顶山地区没有正规的粮食综合加工企业,市场现在流通的各类粮食加工产品,除面粉外,大部分是从郑州农贸市场采购流通过来,物流成本较大。通过实地调研县汇升源超市、丰硕粮行、新大新超市、建业超市等市场终端调查,仅玉米一项,每斤收购价格在7、8毛左右,但加工成玉米糁,价值却在2元左右,经济价值已经翻倍,刨除加工成本,利润依旧可观;再如大豆,每斤价格在两元左右,通过配比每斤大豆能制出7到8两腐竹,腐竹的市场价格在6到7元左右。这些的加工工艺并不复杂,操作简单,一般人员稍加学习培训,就能正常制作。

第2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战略对策

一、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和营销全球化成了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我国企业不仅要承受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还要在人家的土地上与外国公司竞争。企业要在所面临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在竞争中势必会处于劣势,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当前,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不相称。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可见,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不够。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金额的0.15﹪。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此外,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十分罕见。

2.海外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1990年~2000年度,中国3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23家属于资源开发型企业。以渔业为例,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在尼日利亚、印尼、阿根廷、美国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进行渔业开发,已运回国内数十万吨鱼货,占我国渔业总产量的17%;中信公司在非洲、拉美、西太平洋等地区开发林业资源已取得很大的成效,运回大量的木材。冶炼行业,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这20年时间内运回2亿吨高质量矿砂。这说明中国产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近几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业务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扩展层次在不断提升。有的产业已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竞争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科技园业,建立国际营销的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各种形式

3.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区域分布已扩大到五大洲。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仅指美、加、墨三国)、大洋洲、亚洲(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有明显的地区集中性。从对外投资国别上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少数石油,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到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累计投资量占中国工业对外投资量的9%,形成了三大核心区:港澳地区、美加地区、澳新地区。中国企业在这三大核心区的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分别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比重28.61%、36.01%和17%。

4.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

5.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的是异地化经营,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受我国政府的国内资金配套和外汇等计划管理的限制,跨国经营企业不能完全依据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决策,从而错失良机;而异地化经营则使经营项目在国外,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国内,只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国外经营,且派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不高,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不能及时依照市场的需求偏好改进产品,发现和挖掘市场机会。可见,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跨国经营战略:渐进性和创新性。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主要特征,一是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二是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母国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跨国企业。从大多数跨国公司走向世界的过程来看,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绝大多数企业在成为跨国公司之前,对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都采用了“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战略。一是解决后发劣势的困扰。“走出国门后才真的发现,很多对手远远比海尔强大得多。”张瑞敏形容这种差距,就相当于对方都是博士、硕士,而自己才中学毕业。一个新面孔在国外也根本无人搭理。二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必须整体考虑。应该是先把国内市场做大后再尝试走出去,这可能也是转化后发劣势的问题,要做到“无利不为、无内不外”。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是跨国公司不断适宜环境变化的结果,他相继经历了由多国国内到简单一体化,再到复合一体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多元化发展。跨国公司首先实行的是多国国内经营战略,即针对不同市场在当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以后,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日益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服务于自身的价值增值。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为适应国际化战略,可将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还将研发、设计、研究所等都逐步迁往欧美发达国家,以跟踪最前沿的技术。

即使渐进也好,创新也罢,面对我国目前的状况,“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选择”也可借鉴:一是海尔模式,通过到当地设厂,冲破贸易壁垒,然后在当地树立品牌的形象;二就是TCL的模式,收购知名品牌的形式;三就是联想模式,奥运其实是中国可以利用的很大的机会,日本的精工爱普生,韩国的三星都是通过奥运会打造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做大以后借船出海。小灵通在国内做的非常成功以后,开始拓展海外的市场。2.国际投资战略与跨国兼并的结合

(1)资源开发型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预防性产业。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比较短缺,利用别国资源优势,以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应是我国跨国经营的预防性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第3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村银行类机构;面板数据;综合经营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2-0048-04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从已有的发展经验看,发达国家均普遍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农村金融业务经营趋向综合化,经营管理趋向专业化。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区域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农村经济结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农”,产业结构已实现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转移,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代农村经济需要的是全程式、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而现行农村银行类机构功能单调,局限于单一的存贷款服务,难以充分满足“三农”的多元化需求。

本文的农村银行类机构特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本文研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选定地区;通过93家农村银行类机构发放问卷486份并全部收回,搜集93家法人农村银行类机构2001―2007年的财务数据合计651个,其中可供模型使用的有效数据584个。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及金融服务需求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结构仍然存在缺陷,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银行类机构的主体

长江三角洲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较高,对金融服务的规模、结构、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产业结构已基本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转移。农林牧渔业在整个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较小,且呈下降趋势,农村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改变了农村金融功能混淆、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详见表1)。

表12007年长三角地区农村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构成单位:个、亿元

注: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正处于筹建期,预计资产规模不低于1亿元;浙江省村镇银行正处于筹建期,资产规模尚未统计。

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金融结构依然存在着不少缺陷,如:缺乏为农村经济金融进行广泛服务的保险、担保、信托、租赁、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仍然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形式;市场垄断程度高,竞争不充分,活力不强等。据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有农村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共172家,资产规模1227.94亿元。分机构类别看,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银行类机构的主体,占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银行类机构总数的59.3%,农村合作银行的占比是24.42%,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占比则分别是5.81%、1.74%和8.72%。从资产规模来看,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呈现三分天下的态势,分别占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银行类机构资产规模的35.50%、33.30%和31.19%。

(二)贷款依然是农村地区客户的主要需求,但其对中间业务的需求不容忽视,绝大多数农村银行类机构认同综合经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93家农村银行类机构486位客户问卷调查显示,仅有极少数客户(3.3%)从事传统农业(种、养殖业),现阶段客户的主要需求仍然是贷款(占比47.1%),但其对理财、结算等中间业务有需求的客户超过了15%。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客户认为,农村银行类机构提供证券、保险、信托、金融衍生等产品很有必要,并会首选农村银行类机构办理相关业务。

农村银行类机构拓展业务范围不仅能带来新的利润来源,也可以为改善产品结构、实现资产多元化、增加金融服务种类、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创造条件。调查显示,88.17%的农村银行类机构认为“综合经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有13.98%的机构表示“有迫切的需求”。对于综合经营的方式,62.37%的农村银行类机构表示“将与保险或证券公司进行战略合作”,20.43%的机构表示“将自身打造成金融控股公司”,还有16.13%的机构表示“将在法律障碍破除后,直接从事证券或保险业务”。值得一提的是,有45.16%的农村银行类机构认为,实现综合经营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会加大。另一方面,对农村银行类机构而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稀少(85%)和业务操作系统等开发成本高、难度大(77.4%),是当前拓展业务范围的主要障碍;中间业务(93.6%)和小额信贷业务(63.4%)是农村银行类机构拓展业务的主要需求。其中,对于开展中间业务,农村银行类机构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理财业务(92.5%)、网上银行业务(76.3%)、开展基金托管和代销基金业务(58.1%)。

三、长三角地区农村银行类机构赢利可持续性的模型分析

农村银行类机构的综合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主体的金融诉求,也是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此次问卷调查显示,86.02%的长三角农村银行类机构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贷款利差将逐步缩小。由此,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利差变动和中间业务收入对农村银行类机构净利润的影响,完全可以印证这样的判断: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农村银行类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寻找新的方向。

(一)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构建及说明

1.变量选取。选取净利润(profit)作为因变量,实际利差①(rate)和手续费收入占比(fee)作为自变量。其中,实际利差=(利息收入/贷款余额―利息支出/存款余额)×100;手续费收入占比=(手续费收入/总收入)×100,用来衡量机构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

2.数据说明。本文采用2001―2007年93家机构(上海1家,江苏38家,浙江54家)的年度数据, 合计为具有651个数据的面板数据集合。

3.方程设定。采用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对每个变量取对数(lprofit为净利润的对数值、lrate为实际利差的对数值、lfee为手续费收入占比的对数值),不计算原始值为负数的变量,实际可用数据共584个。回归系数反映了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弹性关系,即自变量每变动1%,因变量响应变动的百分比。方程式为:

ln(profit) =i+ 1ln(rate)+ 2ln(fee)+it,

i = 1, 2, …, N;t = 1, 2, …, T

4.计算方法。分别采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两种计算方法估计模型系数,结果互为对照,并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哪个结果更优,计算软件为Stata8.0。

(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

1.长三角地区

(1)样本描述性统计:此样本中包含93家机构(上海1家,江苏38家,浙江54家),每家机构有7年的资料,因此对于每一个变量共有651个数据,模型有效数据584个(详见下表)。

(2)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

1)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Random-effects GLS regression Number of obs =584

Number of groups =92R-sq:within=0.4663

Random effects u_i~GaussianWald chi2(2)=383.06

corr(u_i, X)= 0 (assumed)Prob > chi2=0.0000

2)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Fixed-effects(within) regressionNumber of obs=584

Number of groups=92R-sq: within=0.4765

F(2,490)=223.04 corr(u_i,Xb)=-0.298Prob>F=0.0000

2.江苏地区

(1)样本描述性统计:此样本中包含38家机构,每家机构有7年的资料,因此对于每一个变量共有266个数据,模型有效数据248个(详见下表)。

(2)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

1)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Random-effects GLS regressionNumber of obs=248

Number of groups=38 R-sq:within=0.4666

Random effects u_i~GaussianWald chi2(2)=167.36

corr(u_i, X)=0(assumed) Prob>chi2=0.0000

2)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Fixed-effects (within) regression Number of obs=248

Number of groups=38R-sq:within=0.4843

F(2,208)=97.66 corr(u_i,Xb)=-0.2252Prob>F=0.0000

3.浙江地区

(1)样本描述性统计:此样本中包含54家机构,每家机构有7年的资料,因此对于每一个变量共有378个数据,模型有效数据336个(详见下表)。

(2)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

1)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Random-effects GLS regressionNumber of obs=336

Number of groups=54R-sq:within=0.4685

Random effects u_i~GaussianWald chi2(2)=233.18

corr(u_i, X)=0(assumed) Prob>chi2=0.0000

2)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Fixed-effects (within) regression Number of obs=336

Number of groups=54R-sq:within=0.4714

F(2,280)=124.86 corr(u_i,Xb)=-0.2054Prob>F=0.0000

(三)回归结果检验和分析

1.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实际利差的均值为5.03%,手续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只有0.5%。其中,江苏辖内机构实际利差的均值为4.43%,手续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0.55%;浙江辖内机构的实际利差的均值为5.45%,手续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0.48%。这说明:目前长三角地区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实际利差比名义利差平均高出1.7个百分点,机构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

2.计量模型的整体表现较好,无论是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各个自变量均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拟结果相当稳健。同时,分别针对长三角、江苏、浙江三地的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参数估计方差的差是一个非正定矩阵,因此sqrt(diag(V_b_V_B))一项均为缺失值,由此可认为三个随机效应模型的基本假设均无法得到满足,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显示:实际利差对净利润的弹性为3.66,中间业务水平对净利润的弹性为0.46,即实际利差对净利润的弹性为3.66,中间业务水平对净利润的弹性为0.46。模型的结果和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是一致的,即自2001年以来,实际利差每下降1%,净利润会下降3.66%;而中间业务规模每下降1%,净利润只下降0.46%,从这个结果看,中间业务目前对农村银行类机构利润的贡献度还相当小。

3.利差变动的远期影响:从前期对93家农村银行类机构的调查显示,有86.02%的机构认为在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利差将逐渐缩小。因此,运用模型结果对实际利差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做定量估计(详见表2)。

表2苏浙两省农村银行类机构实际利差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实际利差在现有基础上下降4个百分点达到1%左右,那么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净利润要下降200%以上,也就是只有目前水平的28%左右。江苏地区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利润对利差的变动更为敏感,是因为当前江苏辖内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实际利差平均较浙江辖内低,因此,实际利差变动一个绝对量时其相对量的变动更大。

四、农村银行类机构综合经营的路径分析和前景规划

(一)短期规划:中间业务是综合经营的基础和起点

首先,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后,《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也已正式出台,这对农村银行类机构发展中间业务给予了政策支持。其次,农村银行类机构开发的中间业务,关键是要适应农村、农民、农业经济的特点,要注意做好市场调查和研究工作,不断开发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中间业务品种。再次,农村银行类机构要未雨绸缪,加强对中间业务的营销宣传,要在利差没有降下来之前,提前准备、积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中间业务,提高整个社会的认识,刺激社会需求,进而带动中间业务发展,争取主动。

(二)中长期规划:走综合经营之路是可行选择

首先,金融创新是农村银行类机构走综合经营之路的主要途径。而金融业的综合经营一般是通过业务经营形式的融合、组织体制创新这样的方式,在法律界定的空白点上进行突破。如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过程,就是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美国联邦法律限制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和地域限制而采取的组织创新过程。农村银行类机构应大胆借鉴这一经验,积极探索政策法规没有禁止的开展。比如产品融合、战略合作和股权投资等,同时还可以凭借实际效果的取得,以争取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从而实现对法律与政策的逐步突破。

其次,组建战略联盟是农村银行类机构走综合经营之路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统一产品和技术网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造战略联盟实现综合经营,在国外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与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银行模式相比,组建战略联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现实可行性,不仅受法律限制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也有利于银行在实现资源互补的同时,更专注于金融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从2000年开始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银保合作业务证明,农村银行类机构完全可以通过银证联盟、银保联盟以及与外资金融机构联盟的形式,从低层次联盟着手,由低至高,逐级推进,最终实现综合经营。

再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将会是农村银行类机构实现综合经营的长远选择。在打造战略联盟的基础上,农村银行类机构要实现进一步的综合经营,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全面修改相关法律限制,发展成综合性银行;二是允许金融机构投资新公司,从事其他金融业务;三是允许跨行业金融机构共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以上三种模式各有优势,但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可以规避管制,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可以获得协同效应、分散金融风险优势;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控股公司更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通过“防火墙”制度的有效隔离,防范金融业的系统风险。因此,部分有条件的农村银行类机构,可以率先向金融控股公司方向发展,成为此类机构今后发展的龙头和样板。

参考文献:

[1]蒋定之.继续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J].中国金融,2007,(20).

第4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关键词:医院 会计电算化 问题 解决途径

会计电算化即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也就是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在会计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使查账、算账、记账、报账及判断、分析、统计会计信息以及提供决策等工作变的更为高效。会计电算化通常由在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运行的总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人员三部分构成。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实施,有利于电算化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财会工作效率的提高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会计电算化现存问题

(一)缺乏制度层面管理

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对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实现进行了多次强调,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应用率仍很低,特别是在部分地区医院,应用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与重视,会计电算化就难以向战略管理层面上升。处于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有时候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仅仅局限于应用软件的购入和安装,实际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手工记账体系;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进程中,只知道重视投资硬件,而对相关应用软件的投入不够重视,有时候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甚至不惜购买非正版的财务软件,这样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就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会计电算化工作就难以得到发展。

(二)缺少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会计电算化涉及信息学、会计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知识,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对电算化的操作技巧和理论体系进行掌握。目前,部分专业财务人员只具备过硬的会计方面的知识,而较为缺乏对电子数据的熟练处理能力;部分专业计算机人员具备较少的财会知识而难以实现融会贯通,所以既懂财会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极为缺乏。严重缺失复合型人才的现状对医院会计电算化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形成了制约,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医院引用电算化积极性及其可信赖程度等都形成了严重阻碍。

(三)缺乏数据安全稳定性

会计电算化为医院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数据安全风险,是由电子数据和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引起的。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实施,主要面临着不稳定的软件程序风险、会计档案保管和形成风险、计算机维护风险及实际操作风险等。同传统书面账本相比,电算化产生的电子数据具有较弱的保存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由操作失误或子系统遭遇黑客致使设备瘫痪,从而使重要数据丢失而难以查证。同时,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增加的会计信息量和多样化的人员,往往会增加时间耗费、管理难度及监督难度,因而同成本效益原则相悖。此外,其数据处理权限和超越访问等,也为数据安全稳定性埋下隐患。

(四)缺乏可操作性

一方面,市场上缺乏全面专业软件的提供。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实施要以对医院特殊条件相适应的电算化软件系统的运用为前提,然而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多为金蝶和用友等适合大多数企业运用的软件,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基本满足,但是对医院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来说,缺乏完善性。另一方面,医院利用和研发软件的能力有限。部分医院聘请专业软件开发商进行专门性的开发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财务软件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然而受专业计算机人员对医疗财务知识的缺乏及较低的售后服务质量等影响,软件安装使用后仍然存在较多漏洞。

(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单位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内控的依赖性也较大。然而,很多医院缺乏充足的内控意识和健全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人员缺乏明确的权限和职责,产生的问题难以责任到人,因而存在的一些隐患也较为突出。部分医院在会计电算化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对传统内控制度进行沿用,对根据新型财务处理模式而做出相应调整和修改的缺乏,致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丧失其实质作用。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

作为会计电算化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就需要单位相关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和财务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要强化对电算化的认识,作为一项需要长期连续进行支持和投入的信息化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并非有软件、有钱就可以建立的,需要与医院运营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相关领导的支持,同时有全体职工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财会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观念进行积极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医院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对其会计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要以事前控制代替事后分析,从而为医院管理层的各项决策提供更为有利的信息依据。因此,会计人员要对应用计算机工作进行积极参与,在认真做好领导助手和参谋的基础上,使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工作得以实时化、动态化、规范化、及时化,使医院管理中财务人员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从而促进医院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根据医院实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各种问题,医院要对操作计算机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政治思想教育,从而使其形成强烈的法制观念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会计数据信息的完整、及时、准确、真实提供保证。同时,还要根据新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及《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对现有的医院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内控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进一步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前景进行强化。在进行医院日常工作管理时,要对合理科学的人事制度进行制定,从而使电算化工作队伍得以稳定、高效发展。电算化系统涉及审计人员、操作员、系统维护人员、开发设计人员,为使电算化系统能够高效顺利运作,从而为医院经营管理提供充足的参考信息,同时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管理,对既对应用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又对财务业务深刻了解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从而使电算化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三)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受设计医院财务软件的人员对财务管理、财经法规、会计原理等知识的缺乏,对会计处理环节和流程等难以周详考虑等因素影响,需要对专业的经过有资质机构或管理财务软件部门认定的、进行系统监测后明确的、兼容性好、功能强大、数据稳定安全的软件进行购买。还可以对实力雄厚的软件企业进行委托,从而使与医院实际相符合的具有个性化的软件系统得以应用。此外,确保软件可靠、保障数据安全的具体措施还包括:相关会计资料的认真保管;会计系统的经常维护;离职人员对文件移交手续的认真办理,对数据库、软件清单等相关资料的认真移交,不得私自毁损、复制和隐藏;操作日志的认真填写,异常情况的仔细记录;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全面,对程序清单、数据库、运行日志、财务数据等资料的认真保管及定期的磁化、霉变和破损清查和保密;使用密码的认真妥善保管及定期按规定更换;原资料、备份资料的分地、分人及时保管,最大程度的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

三、结束语

作为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医院要强化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要在对自身现存电算化问题进行认真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在转变其观念、提高其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推进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中,促进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明芬.医院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2)

[2]李文清.浅析医院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消费导刊,2010(01)

[3]何萍.浅析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策[J].科技信息,2011(13)

第5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关键词】 化工行业;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对策建议

为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表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国证监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必须对化工等13类重污染的“双高”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环境核查、监控,上市公司特别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应向所有投资者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化工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力军,如何有效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是响应政府号召、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更是政府部门监管、企业持续发展和学者探索思考的重大公共问题。

一、样本资料

通过国盛证券数据库,截至2011年8月17日,我国境内上市的化工行业公司共计132家。剔除12家ST和*ST公司及3家2011年新上市的公司,从已上市一年以上的公司中笔者随机抽取47家公司作为样本对象(表1)。

通过查阅中国巨潮资讯网样本公司2010年度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带*号的7家公司没有披露环境会计相关信息,其余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40家公司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19条“企业环境信息”规定的项目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表2和表3)。

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披露内容不全面,可比性差

原国家环保总局第35号令《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十九条列明了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九个基本内容项目。从样本的统计分析看,其披露的环境信息只有六个方面,82.5%的公司集中在“企业环境保护方针、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及成效”这些定性、笼统信息的披露,其他内容方面的信息披露程度都比较低,没有一家披露“企业年度资源消耗总量”,只有两家披露“企业年度资源消耗降低的百分比”。从样本分析看,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主要选择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难以形成重大影响的信息,而对治污费用的测算方式、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等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也没有涉及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环保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等关键内容,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不全面,信息覆盖范围较小。而且,披露内容的描述方式单一,缺乏固定、规范的格式,大多情况是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认识、偏好,结合披露内容的特点,进行选择、编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结果是有的企业披露的项目多,有的企业披露的项目少,导致不同企业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

(二)披露的定量和预测性信息较少

从样本的分析看,披露的信息大多是定性描述的信息,披露的定量信息仅限于“节能、技改资金”、“政府补助环保资金”、“绿化、排污费”、“环保在建工程”和“其他环保支出”这些信息,对于涉及环境成本等实质性内容的披露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只是作简要定性说明,没有财务数据分析和数字图表等定量说明。披露的内容均在历史成本原则前提下对过去发生事项的反映,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环境信息的简要说明,而未能在独立的环境会计项目中对环境信息进行详细反映。另外,企业对那些目前无法或难以以历史成本计量并货币化的信息不做任何披露;对于有可能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如环境诉讼、环保投资、环保收益等具有不确定性的信息,也没有进行预测分析和披露。当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判断、决策时,由于缺少足够的实质性的定量信息和对未来的预测信息,对使用者的参考决策帮助不大。

(三)披露信息的明晰性较差

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处理时,几乎所有的样本公司都将环境会计信息融于传统财务会计之中,如,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规定交纳的排污费和绿化费等列入管理费用,环保设备计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财政节能专项资金和政府环保设施补助等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些都是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在业务发生时作为财务会计问题进行常规会计处理。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单独提供有关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信息,不能突出体现环境信息的重要性,企业在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也未特意加以说明,所以环境会计信息的明晰性无从谈起,从而使外部使用者无法从常规会计信息中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信息披露缺乏鉴证和审核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审计中,还没有要求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鉴证,只是将财务报表附注作为年度报告审计的对象,而财务报表附注中只有少部分的环境会计信息。更没有任何的部门或机构对企业信息披露文件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同样,样本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也没有必要的鉴证和审核。但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披露对企业形象有利的信息,而不愿意披露可能对企业生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因此,未经有关机构鉴定的环境会计信息,不一定完全真实,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提供的环境信息也就缺乏可信度。

三、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6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又势必无法回避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如果城镇的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

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表现得很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4.地面沉降。由于城镇地域建筑物密度的增大,以及城镇排水系统等地下设施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再加上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进而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程度越大,其沉降区的分布范围也就越大。地面沉降不但可造成地面标高的损失,以及河道行洪能力的下降,而且还可造成房屋破坏、地下管线扭断破裂,进而对当地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5.土壤污染。由于城镇土壤分布多呈现零星分布状态,面积相对小而孤立,土壤的生态系统较为封闭,物质循环与转化过程较为单调和缓慢,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其污染物代谢和降解功效,以及环境载荷能力相对较低。当城镇频繁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进入土壤,一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因为有机废物是可以分解的,而无机废物如不加以处理就会永远侵占我们的土地资源。

6.乡镇工业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7.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的生态环境。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其生活垃圾还主要采用的是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极易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成因

1.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城镇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2.缺乏环保意识。城镇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一些城镇人民政府却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未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一些城镇依然存在。更有些人误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随意利用之物。

3.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在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又将生产排泄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生产排泄物将会积聚过多,就可能会造成污染。反之,如果能够循环、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转化率,那么,其生产排泄物就必然会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也就相应地会减少。

4.环境监控能力薄弱。一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手段、操作性不强,排污收费和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偏低,在客观上造成了环保执法难的问题。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外无法有效行使统一监管职能,对内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局面。三是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控的正常进行和环境执法效能的提高。

5.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小城镇建设。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跟不上城镇环境保护的需要。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6.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一些城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比较明显;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自身权益直接相关联。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7.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城镇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偏少,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又多半是从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上转岗而来。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方面,政府、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叶堂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

[2]包景岭 骆中钊 李小宁等: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3]王祥荣 吴人坚 张 浩 王寿兵等: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第7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一、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市场问题

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制度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参与交易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鲜、储藏设施不配套,导致参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地区封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受到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已经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产品供给不能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得到低残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产、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另外,农业企业还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明显的标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2、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几乎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农的不平衡发展,农业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为农村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贷款只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收购。农业企业想要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常常需要通过非正规途径、暗箱操作解决,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贷款也容易变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业企业经营信贷中的重要来源。

3、农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源问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现代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最关键因素。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家的学历和素质都不高。

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积极培育

农村金融组织应平等对待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应在贷款方面歧视农业企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开列农业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如主动支持城郊型农业、资源开发型农业以及高科技、外向型农业企业等高效农业;积极支持“菜篮子”企业的改造、扩建和联合,催化基础较好、辐射较广、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等。其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托机构,进一步开放小额信贷机构市场,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组织,着重解决那些缺乏抵押又难以找到担保却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保险与金融保险相结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机制,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自然风险。通过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发展,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调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农业企业投入,实现农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2、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第8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北京郊区村庄的经济收入、产业结构、用地特征等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出预期总人口变动对村庄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北京市解决郊区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问题提供数量依据。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北京郊区村庄 数量经济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北京市进入了人均地方生产总值6000美元发展水平的时期,郊区农村的基本单元――村庄及其人口规模的变动会出现哪些新的态势,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其变动而将对郊区的村镇布列、聚落形态、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为了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2005年4-5月,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各个村庄内的居住人口、用地、不同居住形式等结构指标以及对未来人口变动的预期。调查对象和范围是除中心城以外全部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行政村。调查的项目包含村庄的村民人口变动、非村民人口变动和村庄总人口变动。调查问卷发放范围包括全市13区县、166个乡镇,共计3732个村。回收问卷中有关人口变动数据的有效问卷共3561个,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5.4%,本文依据有效问卷对村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本调查的假定是:被调查村的负责人依据近年来本村人口变动的情况,对未来5年该村庄人口变动的基本方向(增加、持平或减少)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预期。

二、课题研究过程

1.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平均经济收入将随之增多。从村庄平均经济收入看,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经济收入为4108.3万元,预期总人口持平村庄的经济收入为2962.5万元,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经济收入为2562.3万元。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经济收入是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1.6倍,是预期总人口持平村庄的1.4倍。

2.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人均纯收入也将增加。 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村民人均纯收入为7296.3元;预期总人口持平村庄的村民人均纯收入为6461.8万元;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村民人均纯收入为6129.9万元。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村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比预期总人口减少的村庄多19%,比预期总人口持平村庄的人均纯收入多12.9%。

3.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非农产业比率将逐步增加。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其二、三产比率均高于预期总人口减少、持平情况的村庄。特别是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第三产业的比率比预期总人口减少情况的村高1.4个百分点,比预期总人口持平的村庄高3.4个百分点。

4.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用地面积会有较大幅度增加。统计分析表明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平均用地面积为494.6亩,预期总人口持平村庄的用地面积为364.4亩,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用地面积为326.7亩。即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用地面积是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1.5倍,比预期总人口持平村庄多35.7%。

(5)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平房住户比例下降而楼房住户比例上升。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别墅用户、楼房用户的比例上升,分别达到4%、17%,而平房住户的比例下降;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平房住户比例最高,达95%,楼房住户比例只占5%,别墅住户几乎没有。

6、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距乡镇、新城、五环路的距离较近。 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距乡镇、新城、五环路的平均距离分别为4.4公里、16.7公里和32.3公里;预期总人口持平的村庄距乡镇、新城、五环路的距离分别为6.4公里、23.6公里和43.2公里;预期总人口减少的村庄距乡镇、新城和五环路的距离分别为7公里、33公里和58公里。

7.用地结构特征

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其宅基地、非村民住房用地等各种用地指标都较多,尤其是非村民住房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旅游接待用地及其他企业用地都有较大幅度增加。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其非村民住房用地是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2.6倍;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服务设施用地是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用地的2.5倍;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工业用地是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用地的2.3倍;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旅游接待用地是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3.1倍,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其他企业用地是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3.5倍。

三、不同功能区预期总人口变动影响效应

1.城市功能拓展区。受调查资料的限制,对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分析主要是对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的分析。城市功能拓展区在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减少情况下的经济收入分别为7360万元、7064万元和9783万元;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507元、8211元和9190元;第三产业比率分别为47.1%、47.4%和56.1%;非农产业比率分别为92.4%、94.9%和95.1%。城市功能拓展区的计算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比率高、非农产业比率高的村庄,其经济收入水平和人均纯收入也较高。

2.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发展新区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和三产比率三项指标分别达到4230.9万元、7336元和43.6%;预期总人口持平村庄的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和三产指标分别为3483万元、6895元和37.8%;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和三产比率分别为3797.8万元、6472元和41.6%;城市发展新区的统计数据表明: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村庄,其经济收入与人均纯收入都较高,超过了城市发展新区的村庄的平均值。

3.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区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三产比率和非农产业比率分别为3269万元、6924元、46.3%和77.9%;预期总人口持平村庄的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三产比率和非农产业比率分别为2119.9万元、5819.9元、45.9%和72.4%;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三产比率和非农产业比率分别为1288.6万元、5752元、44.5%和71.2%;计算分析表明生态涵养发展区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人均纯收入、经济收入高于预期总人口持平和减少的村庄,且高于平均值,预期总人口增加村庄的三产比率、非农产业比率也高于预期总人口持平和减少的村庄。

四、不同搬迁类型村庄的数量经济指标

1.迅速搬迁型村庄。在迅速搬迁型村庄中,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减少村庄的经济收入分别为3632.2万元、3275.4万元和3772.8万元;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836.4元、6729.4元和6726.6元;用地面积分别为499亩、412亩和390亩。计算分析表明迅速搬型村庄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按照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减少的顺序依次递减,人均纯收入的多少与用地面积大小成正相关关系。预期总人口减少村庄的经济收入超过预期总人口增加和持平村庄的经济收入。

2.引导搬迁型村庄。在引导搬迁型村庄中,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减少村庄的经济收入分别为3613.6万元、2021.9万元和2529万元;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73.5元、6736.7元和6249.6元;用地面积分别为527亩、330亩和323.8亩。计算表明引导搬迁型村庄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按预期总人口减少、持平及增加的顺序依次递增,并与用地面积成正相关关系。统计分析表明引导搬迁型村庄在预期总人口的增加时的用地面积是预期总人口持平时村庄用地面积的1.6倍,用地规模较大。

3.逐步搬迁型村庄。在逐步搬迁型村庄中,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减少村庄的经济收入分别为3704.7万元、1680万元和2083.7万元;人均出收入分别为7355.3元、6214.4元和5658.7元;用地面积分别为510亩、302亩和316亩。逐步搬迁型村庄的计算分析表明预期总人口增加时的经济收入超过预期总人口持平、预期总人口减少时村庄的经济收入,并超过平均值。人均纯收入水平按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减少的顺序依次递减,并与用地面积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4.城镇化改造型村庄。在城镇化改造型村庄中,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减少村庄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914.6元、7422.3元和6864.3元;非农产业比率分别为85.9%、82%和80.2%;用地面积分别为628亩、555.8亩和542.9亩。城镇化改造型村庄的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类型村庄的人均纯收入按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和减少的顺序依次递减,并与非农产业比率、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5.原址改造型村庄。在原址改造型村庄中,预期总人口增加、持平、减少村庄的经济收入分别为2061.4万元、1870万元和2086.4万元;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414.7元、5970.2元和5902.4元;非农产业比率分别为67.9%、67.7%和71.8%。原址改造型村庄的计算结果表明在预期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其人均纯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在预期总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其经济收入、非农产业比率达到较好水平。

五、结论

第9篇:村集体经济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建立农村计划生育户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协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本文对我国农村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建立养老保障的对策方案。

    一、引言

    我国进行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到目前为此,很多计划生育家庭的夫妻进人老年,如何让这些计划生育先进群体得到良好的养老保障,已经成为社会刻不容缓的大事,很多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较深人的论述。陶鹰(2003)研究了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周福林(2006)认为应该使用经济利益手段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进行引导,使其与国家的生育政策相符合。贺巧知(2003)通过建立简单模型进行计算和讨论,发现少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的养老经济供养能力的差别,受限于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魏瑞亮等(2005)研究认为我国第一、二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步入中老年,计划生育家庭面临养老难题,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障机制也呈现的日益重要。刘玲琪、田遇(2005)结合西安市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状况,分析和探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运作环境及影响因素。郑韩雪、胡继亮(2007)认为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经济供养体系,才能保证这一群体分享到执行人口政策的成果同时保障其晚年生活。这些研究对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起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制度的实施路径缺乏明确的路径依赖,本文的研究正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家庭养老、集体供养和社会救济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三种主要形式。目前,全国农村家庭养老约占养老保障的92%,实际上是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集体供养主要是鲜寡孤独老人,实行具有救济性质的“五保”,它包括分散和集中供养。从总体看,农村养老基本沿袭了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和主体,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的传统模式。进人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与农民养老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变迁,使这种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实行,使原来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基层组织经济实力弱化,很难再承担集体养老的重任。其次,农村经济改革削弱了原有养老保障制度,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和集体财产减少,将进一步影响农村的社会保障能力。再者,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减少了生育孩子的数量,使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抚养系数急剧上升。未来的独生子女家庭会出现夫妇2人,抚养4个老人,生育1个子女,形成“四二一”结构(除少数民族地区),负担压力大。靠家庭养老,实质上是靠子女的劳力养老。就这种传统养老方式而言,少生孩子的家庭相对于多子女家庭,实际上是降低了它的养老保障能力。

    三、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的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的独子户和双女户正在增多,政府有责任帮助这些家庭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养老问题。这是因为:一是他们是一个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为国家长远利益而牺牲家庭和眼前利益,并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的先进群体,在养老问题上,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思维和运行方式,有利于推动农村养老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变;二是因为他们在劳动致富、家庭养老问题上和多子女家庭相比有更多困难,更应给予帮助和扶持;三是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和两女家庭)占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在这些家庭中进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障试点,不会给当地政府财政造成过大压力,可行性强;四是多年来我国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围绕鼓励农民实行计划生育,初步建立了一系列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为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五是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六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行为意愿的产生根源于某种行为花费的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较,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产生了生于行为的意愿,当成本大于收益时,就产生相反的行为意愿。要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关键是在于改变人民对生育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的评价。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在农村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障,是提升计划生育管理层次、进一步实施人口数量控制的需要,是计划生育户的对党和国家自我牺牲精神的回报,是农村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良胜运行的需要,意义极其重大。

    四、生育行为选择与方案实施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家庭劳动力需求大,子女偏好是多生,男性偏好强,和政府实施“一胎化”的要求相差很远,两者的差距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用“一孩一多孩”生育习俗的博弈模型可清楚地解释此过程。假设社会只有甲和乙两个家庭,考虑到减少生育的外部性,其中一个家庭自觉生育一孩也会给另一个家庭带来福利的增加。如果政府的补偿力度不够大,甲和乙都预期对方生育多孩,那么社会只能陷人(1,1)这一“囚徒”困境,引人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实际上是通过社会契约的形式改变了每个家庭对其它家庭生育的预期,从而使(2,2)的帕累托效率得以较快的实现(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