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动学习研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

第1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国网天津电力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引入行动学习的理念。培训中心在中层干部、班组长等重点培训项目中横向推进行动学习,让学员体验“GROW模型”(解决目标性问题)、“十步法”(解决差异性问题)等过程方法开展问题分析和行动方案制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行动学习横向推进情况及阶段成果

按照公司开展行动学习工作的部署,培训中心在2014年开展的全部中层、班组长培训班(共11个班次)中开展行动学习的培训,在公司层面横向推进行动学习的开展。每个培训班用1.5天时间,由咨询公司培训师指导,进行行动学习理论学习,分小组提出问题,截至目前已完成5个中层培训班、4个班组长培训班的培训,受培学员303人,涉及公司各基层单位。重点训练了运用“GROW模型”过程方法开展问题分析和行动方案制订。

这种横向推进行动学习的方式,对在公司内全面推进、普及行动学习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动学习以问题为载体的团队学习方式,为学习化工作提供有效工具,有效地解决了培训脱离实际工作的难题,为培训方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一流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落实。

开展横向推进行动学习的主要做法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2013年中心有关人员参加了公司组织的首期培训,并且在三季度的两期班组长培训中试点开展行动学习的培训,2014年初中心自行组织了行动学习讲座,教研室主管以上人员全部参加了培训。今年中心两次参加了公司人资部组织的行动学习推广专题研究。通过学习、研讨,培训中心对行动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如何有效引入行动学习,引导员工知行合一有了新的思路。

找准定位,确定目标

在公司整体推进行动学习工作中,培训中心应该做什么?怎样发挥中心的支撑作用?中心在学习、研究行动学习的内涵后,认识到中心要充分发挥培训平台的优势,在重点项目、重点人群横向推进。因此选定在中层、班组长这两个公司十大培训项目中横向推进行动学习,使涉及各个单位的中层、班组长了解、掌握,通过他们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改善员工心智模式。

找准议题,严格过程

在每个培训班中,分为4―5个小组,每组8人左右。每组成员由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组成。每组首先由每人选出1个岗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经过“团体列名”集中、排序,选出小组议题。学员选出了“降低线损”“提高抢修效率”“如何减少应收账款”“如何为青年员工搭建成长平台”等议题,严格按照“GROW模型”的规范步骤执行。议题确定后,各组针对议题采取头脑风暴法遵循SMART(具体的、可衡量的、富有挑战、结果导向、时间界限)原则进行第一步目标设定(包括近期目标、中远期目标)和第二步现状分析(应用鱼骨图找出影响因素),分析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第三步制订“发展途径”,依次发表个人观点,按小组集中、班级集中的方式汇总措施,将措施按照收益情况和实施难易度进行方案评价,确定重大机遇措施优先落实。第四步是“制订行动计划”,计划具体、可操作、可跟踪。一次课下来,每个小组将卡片列于墙上,将研讨结果写于9张大白纸挂在墙上,提高全员可视性、共享性。

初步成果:(1)推广了行动学习理念。303名中层、班组长接受训练,扩大了行动学习在公司的影响。(2)编制了行动学习训练课件。完成一个行动学习训练课件,即将在网络大学投入使用。(3)受到了学员的好评。学员反映行动学习是个解决问题、组织会议的好方法。行动学习对我们日常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有助益,从思维层面是一个提升,大大改变思维习惯、优化思维模式、改进心智模式;规避、减少了埋怨、大嗓门、一言堂等现象;提高了组织(部门)的和谐度;提高了大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参与度。

应用行动学习解决问题实例

议题:如何引导青年员工健康成长、岗位成才?

项目背景:在国网天津培训中心开展的中层第一期(管理)行动学习培训中,第四小组7名学员分别来自不同的基层单位,每人所在部门每年都有高校毕业生入职,有的新员工成长较快,3-4年就成为了主力;而有的新员工毕业学校、学历层次并不差,却表现平平,成绩不突出,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成长较慢。经过大家研讨,认为“如何引导青年员工健康成长、岗位成才”是每名中层干部带队伍、培养人才面临的共性问题,所以确定“如何引导青年员工健康成长、岗位成才”为该小组的议题。

问题分析:一是青年员工到了工作岗位,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感觉迷茫,不能迅速实现由以个体学习为主的学生转入以群体工作为主的员工。二是基层单位、部门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不够规范、科学,有的部门风气正,对员工的影响好,有利于员工的素质养成、进步与成长,而有的部门风气差,员工对钻研业务、规范行为不知所措,对青年员工产生不好影响。三是有些基层单位的员工成长通道还不够明朗、清晰,存在重工作、轻培养,重形式、轻过程的情况,对培训结果和使用关注不够,影响青年员工主动进取,不利于青年员工成长。

主要任务:①构建职业规划。结合新员工所要从事的专业工种及个人所学专业、学历层次,为每名新员工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培养方式、培养目标、考核形式,并将各阶段成果记入员工成长档案。②完善晋升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岗位、技能晋升机制,晋升必须有基层经历,严格开展成效评估,择优使用。③开展技术技能培养。优化培训方式,创造学习环境,定期组织青年员工业务培训,重点开展技能培训,学以致用,全员通过技能鉴定,创造锻炼机会,开展老员工与青年员工传帮带,建立一对一新型师徒关系。④鼓励青年下基层。改善基层工作条件,缓解压力,适当提升一线补助,鼓励员工下基层。⑤提升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正面的教育、引导,营造优良的工作氛围,提高新员工工作责任心,提高价值观层次。

项目规划设计如图1所示:

行动方案实施及初步成果:对大家研讨形成的行动方案,每位中层可带回到岗位,与自己所在的部门领导修改完善,在部门实施。对行动学习过程,大家学习、体验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下一步工作构想

拓宽行动学习应用范围

在管理类培训项目中拓宽行动学习的应用,如在普通管理人员中开展培训、在技术人员中开展培训。中心将编制“行动学习”课件和学习手册,重点展示行动学习的过程、关键节点、典型样例等,与网络大学结合,使公司员工随时登录学习。接下来要编制题库、案例,建立行动学习系统化培训模式。

开展催化师的培训和认证

系统化开展催化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为公司打造催化师队伍,为基层开展行动学习提供有力帮助,支撑公司整体推进行动学习。同时开展中心培训师的培训,探讨催化式教学在管理培训中的应用。

第2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关键词:青年干部;创新思路;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先厚(1963-),男,陕西安康人,甘肃省电力培训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在峰(1964-),男,甘肃白银人,甘肃省电力培训中心培训处处长,高级讲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31-02

干部队伍作为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青年干部培养是事关企业长久发展和干部队伍可持续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电力行业来说,如何通过有效的培养方式不断提升青年干部队伍的胜任能力是培训中心面临的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2012年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在青年干部培养项目中大胆创新,充分借力外部咨询公司智力资源,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了全新的管理模式,整合多种培养方式,通过对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探索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青年干部培养方式。

一、训前测评:由经验培训走向科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精品培训项目而言,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保证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上,往往依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学习内容,而忽略了学员的实际需求及岗位需要。但随着培训成熟度的提升及培训体系的日益完善,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必然要由“经验培训走向科学设计”。

2012年的青年干部培养项目中,通过引进MTS测评系统,在训前对个人能力素质进行测评,找出每个学员的短板和优势,进而针对个人和团体的优劣势设计学习方案。

1.确定指标

在个人能力素质测评指标的设计上,采取了学员上级访谈和本人问卷调研两种方式确定素质指标。最终,围绕青年干部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和业务管理”三方面确定了带领团队、分析能力、计划管理、监督指导、责任意识、执行能力、主动沟通这七项素质指标。

2.定义指标与在线测评

测评指标确定后,需要对每个指标进行行为定义。每个素质指标分别包括五项素质剖面(如图1),再针对每个素质剖面从测评题库中抽取适合此次培训学员的测评题目。通过行为定义与题目选择可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学员的胜任水平,从而为后续的学习设计提供更为系统、科学、实用的指导方案。

3.出具测评报告

在线测评结束后,MTS系统会根据个人的测评结果为每个学员生成《被试者测评报告》。报告从学员的胜任系数角度,通过对所选指标的学员反映进行精确计算,并将学员的个人素质表现与学员群体水平进行比较,分别得出个人与团体的报告。最终,利用素质剖面技术深度剖析学员在每个测评指标上的特质,帮助学员找到素质短板,并提供其实现持续素质改善的发展建议。

4.基于测评结果设计培训方案

针对测评报告的发展建议,在项目设计上以提升团体能力短板为主要学习目标,同时兼顾个人的成长发展设计整体培训方案。以团队建设、发展他人、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七项能力指标为主,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设置了六大课程学习模块;其中,针对六大培训模块设置学习方式,结合培训内容,安排两个单元的行动学习、一个单元的考察实践和贯穿始终的训后行动计划,形成了不断循环的学习模式。(如图2)

二、混合培养:促进培训效果最大化

设计新颖、有针对性、培训效果明显的系统培训方式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为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项目的设计上遵循成人学习发展的“70-20-10规律”,以提升青年干部当下岗位胜任力为立足点,以成就未来卓越管理者为着眼点,设定了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三种角色,以此为出发点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

在“学习者”环节,项目设计了体验式学习、面授课程、参观考察等以知识传播为主的学习方式;“实践者”环节设计了行动学习工作坊、自主学习、主题演讲、课外活动、辩论赛、论文撰写等以技能提升为主的学习方式;“传播者”环节设计了分享沙龙、读书会、训后行动计划、成果转化等训后学习方式。(如图3)

1.体验式学习

在体验式学习环节,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体能训练、户外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

2.面授课程

在青年干部的课程安排上,以“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上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上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为课程目标,确定了“党性修炼、管理攀升、思维激荡、知识拓展、心态锤炼、卓越表达”六个模块的专业学习,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在课程模块学习的不同阶段插入主题研讨、案例讨论、学员分享等多种课程内容转化的学习活动,以促进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对接。

3.参观考察

在参观考察方面,选定同行业先进企业和国内优秀企业为经营管理实践基地,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达到青年干部培养的知行合一。

4.行动学习工作坊

在面授学习外,重点将“行动学习工作坊”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培训项目中,将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青年干部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行动学习把青年干部培养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在行动学习中通过不断解决各种复杂的挑战性问题培养青年干部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变革创新等经营管理中需要的干部素质,并沉淀出大量可应用的管理工具、案例,这都将有助于提升青年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业务改善。在为期45天的青干培训项目里,共设计了两期行动学习工作坊。

以指向实际工作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启动、方案评审、教练式促动、成果汇报四个环节,结合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岗位特点,分别挑选了“世界咖啡”、“群策群力”和“焦点汇谈”三种结构性较强的工具作为行动学习的研讨工具。

项目启动:首先为学员导入行动学习理念。通过深度讨论,工作坊确定了这次行动学习所要达到的业绩指标和能力提升要求,同时就深度汇谈结果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促动”,包括聚焦主题、确立愿景、SWOT分析、关键行动确定、行动方案细化六大环节。在聚焦主题时,通过反复讨论,学员们最终确定了“如何促进‘三集五大’在本部门的顺利推进”等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和管理的学习主题。

方案评审:制定出的行动方案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是否满足项目主题需求、是否具有执行的意义,这些需要在不断的提问引导下让全体学员群策群力,通过反复讨论、反思,最终选定符合公司战略、满足主题需求的学习内容。

教练式促动与成果汇报:在方案的产出过程中,通过“群策群力”和“世界咖啡”两种方式,从可行性分析、细节执行到解决方案进行全面促动。“群策群力”以对话、轮流发言及个人展示等形式展开,不仅为学员提供了积极探索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战略分步实施的想象平台,也帮学员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明晰了自身定位和挑战目标。“世界咖啡”则是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弹性的小组讨论,以“桌长轮流制”为机制,从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排序问题、开发方案和制订行动计划五个步骤针对训后的计划落实展开讨论。讨论完之后每组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方案汇报,针对汇报的方案由其他学员和促动师利用“SMART”原则进行分析论证。

5.自主学习模式

在项目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培训班开展了“主题研讨沙龙”、“辩论赛”、“读书会”、“主题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辩论赛”中,项目设计了“人生机遇和能力哪个更重要”、“企业文化外形与内质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主题,为学员激荡思维、观点碰撞、提升逻辑表达能力搭建了趣味化的平台;“主题演讲”活动则是通过学员的感性回忆与理性沉淀,将培训学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设定了“电网行业发展专题”、“公司发展战略落地与执行专题”、“管理案例分享专题”、“人文素养提升专题”等主题演讲活动,让学员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演讲。同时中心组织老师组成评委小组,对每个参赛学员的演讲作后续改善点评。通过主题演讲,既为学员提供了形象展示的平台,也提升了学员的公众表达能力。

6.主题活动及课外活动

培训之余,还相继开展了“爱心园地”、“快乐早班车”等主题活动,丰富参训学员的业余生活;同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了班级凝聚力和组织向心力。例如,在“爱心园地”里,通过轮流记录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及时为生病、有困难的学员送出祝福和问候,让大家在学习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课外活动中,定期开展羽毛球、兵乓球、打太极等体育比赛和趣味晚会,提升学员身体素质的同时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

三、反馈评估:多管齐下推动效果落地

有效的培训评价可以为培训效果落地提供有力的证据。项目期间,中心充分考虑当前的工作实际,在以往比较成熟的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建立起“课程评估—知识内化—成果转化”的三段式评估步骤,使培训评价机制更成熟、考核评估效果更显著。(见图4)

1.课程评估

课程结束后,要求所有参训学员填写培训课程评价表,从课程评价、讲师评价及项目管理三方面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总体评价,并出具整体的项目评估报告。

2.知识内化

在知识内化环节的评估中,为促进培训知识的内化、固化及转化,中心组织学员定期开展“课堂微分享”和“培训心得撰写”活动。其中,“课堂微分享”让学员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分享近日的读书内容或者课程感悟,并以即时贴的形式粘贴于学习园地内;“培训心得撰写”则让学员结合工作实践和培训知识即时撰写课程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并以演讲报告的形式呈现。

3.“2+1”成果转化

为使培训真正见成效,培训中心针对此次培训项目设计了“综合能力提升的‘2+1’成果转化计划”,即1个以个人能力提升为目的的行动计划、2个以改善组织工作为目的的行动计划。学员在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需要根据“2+1”行动计划表制订自己的训后改善计划。由项目管理人员引导学员在《行动笔记》中记录当天学习收获及行动改善计划。同时,行动计划针对每个行动步骤设计了课堂笔记、一对一学员分享、集体研讨、行动公示和行为评价环节。通过训后行为公示和评价环节,对学员的训后行动计划进行监督,有效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

4.训后行动监督

培训结束后将所有学员的“2+1”行动计划收集备档。每份计划一式三份,即学员本人、培训中心、学员主管上级各持一份。主管上级会根据计划表对学员的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评分,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培训中心处。对于落实较好的学员培训中心会作为优秀样板在公司系统内推广宣传。

第3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

我教的六年级班里有个男生特别调皮,专门喜欢看老师生气,比如他上课说话时,我提醒他:“你在学吗?”他嬉皮笑脸地说:“老师我没在学。”在好言相劝、多方引导都无果后,我开始从他周围的同学下手,每次他跟谁说话,我就惩罚那个同学。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讲义气,我罚别人的时候,他就能站出来承担,于是在上课纪律方面逐渐有了好转,虽然他还是偶尔喜欢气气我。对于这样的孩子,收他的作业也是个难题,因为不交作业后他看到火冒三丈的我非常开心,于是我根据他自尊性强和重承诺的特点,激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交作业的承诺,终于顺利地解决了他不交作业的问题。

其实,和这样的孩子打交道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寻找出路。高年级的孩子逐渐对自己的性别有了一定的认识,越到高年级教师就越要关注学生恰当“性别”品质的养成。尤其是男孩子,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男孩性格,如有责任感、幽默、善良、心胸宽阔、有进取心和较强自尊心等,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校正。

……

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的“说出我的教学故事”活动中一位老师所讲述的故事。自2008年起开展一活动以来,教师们以研究者的身份捕捉教育问题情境中的最“痛”之处,通过叙事和讲故事的方式,撷取教学实践中深感“痛”与困惑的典型事件,持续地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度反思和研讨实践,于平常中见深刻,于细微处见精神,着眼于一事一得,在分析、总结和提炼故事中有价值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某一类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这是一个培养和锻炼研究者的平台,学校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和自主发展搭建了一系列支持性平台,突出强调教师的行动反思、集体反思与自主研究,以期唤醒教师内心深处的创造性张力,提升教师个体和研究团队的专业研究意识与实践能力。

途径一:构建组织文化系统,在文化浸润中“做最好的我”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中关村第一小学一直致力于学校文化的不断建构,借助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断践行学校“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沟通、开放、接纳、融合”的组织文化成为引领教师行动的精神力量,其核心就是将教师发展从“外求”转变成“内需”,让教师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提高,从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

以学校课程研究项目组的系列研讨活动为例,项目组由三部的教学干部、各学科部分骨干教师组成,在核心组成员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各学科再自行组建学科课程研究小组,自行开展学校课程改革的方案设计。此后,各小组先后开展了各自的讨论,学校课程研究项目组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交流,并形成了学科整合的初步设想。课程改革方案研讨会突出了三个“自主”:首先是自主管理,让干部、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重要的决策与改革方案中,充分听取不同角度的想法和建议,在大家智慧的碰撞中,加强教师对项目进展的认识和理解,为后期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是自主承担,在充分了解整个工作的目的、要求、流程的基础上,教师们自主申报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项目组,这样能够更好地尊重教师自己的意愿,发挥教师的潜能;第三是自主实施,各个学科项目组的负责人可以自己选择组员,组建自己的项目组,自行制定工作方式,自行确定汇报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思考与探寻着最适合学生的课程建设的构想,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组织文化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学校不断深化“做最好的我”的核心理念,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自觉完善自己的行动。我校曾就“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进行调研,学生们以绘画、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形象,之后,就如何了解学生需求、关注学生需求、回应学生需求进行了深度研讨和交流。其实调查、研究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引导教师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了解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真正需求,引导教师朝着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去努力、去行动,及时回应并满足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涌现了一批爱学生、爱学校、爱岗敬业的典型。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及时进行辅导;当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和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及时进行疏导;当学生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们的卫生老师及时处理。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老师更多了;课间活动,和学生一起做游戏的老师更多了;布置作业,分层安排作业的老师更多了;教学设计,课前进行调研、访谈的老师更多了……

途径二:构建多渠道的团队学习系统,在学习中“做最好的我”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鼓励有想法的教师,培养会思考的学生”,我们注重加强团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师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内在的思考和改变,打破惯有的局限思维,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差距,激活对一些常态教育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主动质疑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获得进一步发现问题本质的动力,从而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4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大客户销售,课程建设,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一、《大客户销售》优秀课程建设概述

《大客户销售》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也是建设完成的一门优秀课程。该课程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之上的,是基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就业需求、岗位需求、专业需求、学生需求”而设置、开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大客户销售应有的知识、素质、技能,使其将来能够迅速进入该领域并成为该领域优秀的职业人才,体现职教学生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竞争优势。因此,该课程从设置、开发、建设、教学实施等都紧密围绕其定位及目标为核心来开展。

二、《大客户销售》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目的

(一)《大客户销售》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大客户销售》课程是一门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生长出来的新课,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包括职业院校现有的课程中很少出现这门课程,但是,在企业内部培训的教学内容中经常出现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很强,企业对大客户销售工作和人员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营销专业学生,不可能只停留在企业的一般销售员岗位上,随着其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的熟练与拓展,必然会涉及大客户销售工作,为了学生的发展前景和能快速适应大客户销售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在与企业专家充分探讨、论证后选择了开设《大客户销售》课程。

《大客户销售》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技术课,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够紧密联系工作岗位实际,教师们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但是,学生对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没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仍然似隔着一层纱、而无法看见大客户销售人员的真实工作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其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大客户销售》优秀课程建设的目的

《大客户销售》是基于市场营销工作岗位群的具体要求而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大客户销售工作应有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等专项职业要求:包括塑造岗位人员素质与职责、寻找与接触大客户、理清大客户内部关系、完成投标开标、 中标签约、执行合同(售后回款)、维护大客户关系等内容,为学生将来从事该岗位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并符合该工作岗位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三、《大客户销售》优秀课程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随着学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们不断地将新的教学理念引入教学中。我院营销专业进行了多轮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深入企业进行营销专业的实地调研,并进行了三轮大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对该课程进行新的定位,并可以用新的理念对该课程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该课程根据企业调研的结果、“典型工作任务营销实践专家研讨会”、市场营销专业专家研讨会、课程建设专家研讨会的研讨成果来建设。

(一)首先在专家研讨、企业调研、结合“岗位、专业、学生”需求,进行教学团队解析的基础之上编写该课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通过07年到08年我们进行的营销企业专家研讨会、调研以及到企业进行访谈、调研、召开营销典型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明确了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营销岗位,经过反复分析并确定了五个典型的工作岗位既店面柜台销售、店面非柜台销售、非店面销售、大客户销售、零售管理实务。由每个具体的岗位确定开发出对应的营销专业五大核心课程,并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确定相应的工作领域,并根据该工作领域的要求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编写该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

(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开发该课程的《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学习活动设计方案》

从能力目标出发,面向职业岗位,开发出《课程总体设计方案》,方案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精心研制出三个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对学习任务逐条地、清晰地进行描述。而后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中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活动,然后,为每一项学习活动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效果评价等,形成系列学习活动,实现对大客户销售岗位现场的工作过程的模拟。另外,每个活动内容尽量依照真实的工作背景,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课程目标,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行,开发相关教学文件

根据课程定位,为了有效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体现职教优势,需要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而该方法的运行依赖大量的教学文件。基于此,精心设计与开发出符合该课程作为优秀核心课程建设配套用的、对学生具有详细指导性的项目任务书及评分标准、学生知识铺垫及拓展学习用讲义及教材、学生辅助及拓展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集(案例分析法)、检验与激活学习效果的习题集与试题集、辅助与形象教学电子课件、网络课程建设相关素材等。

总之,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运用了多种行动导向法,其中项目任务教学法为主导,通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教师进行指导来实现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该过程中必须完成接受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实施工作方案、汇报结果、任务完成后总结、评价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要与各方面进行沟通、相互协作、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真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项目任务执行与完成的过程中融入如少量的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讲汇报法、公司模拟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市场调查法等多种方法。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尽可能地少讲。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还必须按要求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所以从教学模式上要真正体现出学生“行动导向”的特点。

(五)《大客户销售》优秀课程建设在考核上能力与知识并重,过程与阶段结合,公平合理学生满意

课程考核上将能力与知识并重,每个项目任务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与评分细则,学生执行每个项目任务都很清楚应该如何完成及完成的目标。每个项目任务的考核都力求公平公正,由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并根据避开原则公平公开严守标准的进行评分,并将教师评分与学生评分占据一定比例来决定最后成绩,将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结合,最后成绩由三个任务的过程考核成绩和期中与期末的笔试成绩共同构成并按照一定比率进行总评测算。

另外在任务设计上包含小组任务与个人任务,小组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团队活动中出现的应付情况,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学习效果很好,也都很满意。

四、结束语

在整个优秀课程建设过程中,还注意吸收企业专家的意见,注意跟进市场需求及变化,使得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具有实时性,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生得到岗位实际工作的反复训练,让学生身体力行,具备从事大客户销售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心理素质、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素质与能力也都得到了好的培养与提高,初步形成企业(岗位)的工作经历。

第5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高职教师 “说”专业 说”课程 “说”课 “说”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8-03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高职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再加上我国的高职课程改革最初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专家的推动下开展,形式上也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模式为主,使得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一开始是被动地应对这种变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拥有纲要性文件、具有明确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相比,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在给予专业教师更多自主空间的同时,也对其创造性、开拓性、专业能力和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以行动体系为特征的过程,它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系统、开放的循环过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相同的专业,所开发出来的课程都不可能一样,课程实施的条件也不一样。而且随着实践的推进,课程也会随着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职业资格要求、生源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可以说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动态生成的过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板可以套用,教师需要开展校本研究,不断研讨,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本土特色,群策群力地去实践和总结经验。在国外,例如德国,课程开发的工作是由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来完成,而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等,都是在教师入职前就开展了系统培训的,教师们的绝大部分精力可以真正投入到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当中。而我国的高职教师往往来自综合性大学,他们接受的是学科体系的教育,基本没有机会接触职教课程开发的内容,而且没有经过师范培训,入职前参加的岗前培训也是以考试拿证为目的,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因此,我国高职教师面对这样一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道路,它要求不同起点、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教师要从无到有的参与全部过程,理解课程开发的意图,并按照这种意图和思想去设计教学,否则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那么,教师除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外,还能通过什么方式不断梳理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疑惑,加深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学习领域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解呢?并且在自己不断内化的同时,还能清晰地把这种职业教育的理念,课程的思想、教学的思路表达出来,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在教学团队内,学思想与风格,形成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笔者认为,教研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在强调目的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教研活动,提出高职教师应知应会四“说”,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说“专业”,以课程设计为重点“说”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引领说“课”,以学习者为中心“说”学生。

二、高职教师教研活动应当学会四“说”

本文中的“说”,指的是口头陈述、图解说明与讲演展示的意思。教师要在“说”的过程中说清楚“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以四“说”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解决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切入点开展相关教学研讨活动,以达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目的。

(一)“说”专业。为什么要说专业?很多学校认为说专业是系部领导或者专业带头人的事情,最多也就是对骨干教师要求会说专业,而普通教师只需要搞好自己的教学就可以了。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常常发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很多老师承担一个专业里的一门或几门课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忽略课标的作用,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全局观。更忘了以就业为导向,来自职业领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是有其严谨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需要所有课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来共同实现的。有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也常常会抱怨课时不够,一研究才发现是他们仍然希望像学科体系那样“系统授课”。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往往导致辛苦开发出来的课程流于形式,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合作关系荡然无存,教师之间也很难形成教育合力,这是目前高职课程实施效果不佳的一个根源性问题。

要从源头上改善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求所有专业教师“说”专业。说专业的内容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为主,教师要能说清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配套师资,人才培养配套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情况等。形式上可以采用团队研讨,闭卷考试,关键词解读,学习成果汇报与展示等。通过说专业的教研活动让每位教师都清楚了解专业的基本状况,明确自己所教课程的定位和自己的职责。在说专业的对象上,不仅要在教师间说,还要在专业入门教育中面对学生说,教师要能向学生介绍专业概况,介绍并解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行业企业发展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等等,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新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找准专业方向,坚定专业信念,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二)“说”课程。为什么要说课程?课程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好的课程铸就好的专业。如何经营好一门课程,是专业教师们永恒的课题。以服务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们的精心编排。在实现了“不唯大纲、不唯教材”的思想转变之后,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面对一门课程,常常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以什么为标准确定课程目标,把握怎样的度来选取课程内容,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课程都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问题”。

要迎难而上教师必须学会“说”课程。说课程的内容框架构建可以帮助教师们有章可循。根据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要求和评审指标的深入解读,笔者认为说课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说课程性质、地位和目标、说课程设计背景、理念和依据、说课程设计内容、说教材或自编讲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说学习方法、说考核方式、说实训条件、说教学效果及反思、说教学团队、说特色和创新。形式上可以采取团队研讨、说课程大赛等。教师通过说课程阐明本课程的性质及它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及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所起到的主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并介绍和研讨如何更好地策划和建设一门课程。这一活动不仅要在教师间开展,同时必须在“第一次课”上面对学生进行。所谓的“第一次课”指任课教师新学期上的第一节课。从时间安排上,教师间的说课程可以安排在课程设计好后完整实施之前或之后进行。实施之前的说课程,便于一个课程团队的教师互相研讨,取长补短,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使得课程设计方案趋于优化。实施之后的说课程,是在经历了实践检验之后的最佳调整方式,教师们通过研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修正不恰当的做法。

(三)“说”课。“说”课源于基础教育,一般指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不仅要说清楚“怎样教”,而且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

笔者认为,在高职教学中,说课同样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再好的课程,如果不能在课堂中逐一落实,那也还是纸上谈兵。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要求教师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设计工作任务、如何实施完整行动、如何过程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问题时时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现实教学中,通过大量的随堂听课,可以发现所谓的行动导向教学被发挥得五花八门,而且也出现了不少“伪”项目教学,甚至有少部分教师以为分组上课就是行动导向教学了,结果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课程改革产生质疑和倦怠情绪。应该说,课程改革的成效是否落实到课堂,学生是否受益取决于教师是否上好每一堂课。由此,笔者认为高职教师也需要用说课的方式来“磨课”。磨课不是为了让老师们都按照一套路数来教学,而是通过相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反复开展说课、听课教研活动,更清晰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与策略,实现同课异构,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说”学生。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D.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表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他的这句话也道明了在教育教学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因为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者和主体评价者,因此,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思想要贯穿说专业、说课程、说课三个环节,并在三个环节当中都必须分析和说明到位,按照说的时间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课前说学生和课后说学生两个阶段。“说”学生,即分析教学对象,说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课前说学生,是要说明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起点,包括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所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等。课后说学生,是要说明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学生还存在怎样的学习困难,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非常机械,甚至出现高度的形式化、固定化与雷同化,还有的直接给学生“贴标签”。殊不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否则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按照脑科学研究发现,所谓的好学生,只是其思维结构和教师很相似,协调,所以学习效果好;中不溜的学生思维结构与教师的不大协调,学习效果不佳,他们上课听得懂,但是不会做作业;差学生,也就是失灵者,他们不是智力差,是不能适应教师的学习方式,他们没法学。而教师不可能一个人适应所有的学生,就必须想办法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教师教什么不重要,学生能学到多少才是关键的,教师应花多一些时间思考教学个性化的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因材施教。只有让学生身体上处于积极状态才是学习提高效率的基础条件。需要强调的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必须是一个团队一起努力才能有效。因此,在教学团队里开展说学生的教研活动非常必要,通过教研,上完课的教师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是否帮助了学生的成长,新任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教师了解自己即将上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做好备课工作。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回归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组织教学,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服务于这个中心。高职院校应系统设计并积极开展四“说”教研活动,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明朗。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郭丽,王秀芬.高职内涵提升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4]路姝娟,蒋鸣.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下职教教师胜任能力素质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21)

[5]鞠红霞,刘柳,林宁.关于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说课程”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0)

[6]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第6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

微型课题研究应该有两个定位。首先它是一种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自己的工作行为,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小而具体,更要有针对性。

其次它是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平时学校的教研活动如专题学习、集体备课、听评课研究、课例研讨等都开展得很好,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学习。微型课题研究就是以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主线将各种活动串起来,在活动中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引导教师全员参与。

二、如何确定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

我们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力求在3~5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解决课堂教学的某一点困惑。那么,选题从哪里来?

从自己身边选题。关注自己身边时刻发生的教育现象,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如“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研究”“学困生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等。

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教师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针对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的现象,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意识的研究”。

从平时的积累中选题。教师经常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长期积累就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一定的感悟,这时我们就可以从中选出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活动形式

确定好选题之后,要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相对比较简单,大致包括问题描述、确立研究人员、内容规划、实施步骤、预计成果形式等。实施方案制定好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完成落实。

名家讲座、理论、案例学习:名家的讲座,以及有关理论和案例的学习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相关,学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随堂课的潜心揣摩:课题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在平时的每节课中。教师应带着问题来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在教W过程中要将发现的新问题和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实时进行反思,这就是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升华一下就是课题研究。

集体备课:课题组必须以问题为载体聚焦课堂,注重质而不是量,进行首轮试讲和再次上课,适时进行研讨,分阶段进行小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是对一节课面面俱到进行评价,而是针对研究的问题在这节课中是怎么体现的,有哪些闪光点与突破点、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面、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进行思考。

撰写案例: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研究的问题相结合。

第7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一、研讨班的创新做法

企业的研讨班培训模式借鉴了国外相关职业发展课程的良好实践,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引进消化吸收,进而形成了本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新模式。研讨班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封闭一周进行课堂授课交流;第二阶段在企业内部工作观察一周,但学员仍然全脱产;第三阶段3-6个月,落实行动计划,不影响正常工作。

1.因地制宜进行理论研讨。研讨班第一阶段进行课堂交流,授课教员由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这样安排不仅能让学员感到企业对于管理培训的重视,更是贯彻企业管理层期望最佳机会。传授知识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行为的改变。教员不是简单的讲解,更多的是通过与学员的互动,达到激发学员主动思考、讨论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会安排一次关于领导力座谈交流的特殊课程,学员就自己在日常管理中碰到的难题,其他学员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解决方案,通过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激发学员的管理灵感,使学员在讨论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深入企业现场观察访谈。研讨班第二阶段安排学员分为若干个组,以相对独立的眼光观察企业运营状况,访谈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在内的各领域员工,近距离感受企业内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情况,体会解决问题的实践,也对不同领域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感同身受。在本周内,学员的角色从第一周的被输入对象,转变为“思考者/传播者,并关注其他部门和人员的良好实践,关注其他领域遭遇的管理瓶颈,在表达关切的同时,也适时将可能的调整建议与对象一道分享。

3.切合实际制定行动计划。研讨班的第三个阶段是围绕如何带来积极的变化开展的。通过制定个人行动、部门行动和公司行动计划并加以实施,训练学员如何做好变革管理、推动一项行动的有效开展。只要学员能够实实在在迈出改变自己的一小步,并坚定地走下去,那么无论对于组织或是学员个人,都是十分可喜的。行动计划制定后,要安排学员向企业经营管理层进行集中陈述,通过陈述行动计划,学员做出了公开承诺,对学员产生压力、带来动力;同时,这也是获得领导、同事理解和支持的过程,为今后行动的实施提供支持、帮助和监督。

二、研讨班取得的效果

人不抗拒变革,但抗拒被变革。因此,参加研讨班的学员,通过改变自己、影响周围的人,最终达成提升职业素养、形成良好文化氛围,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和生产运营业绩的目的。

1.实现管理经验传承。作为组织,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一线管理人员学会如何解决困难,这对于他们面对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来说至关重要。研讨班搭建了一个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研讨班这个平台,将原来停留在各级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进行了有效传递和承接。

2.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培训是为了改变,一项好的培训,必须能带来积极的变化。研讨班按照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要求,组织学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部门和公司级行动计划。通过行动计划把培训中学到的好思路、好经验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把学习研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而形成“以学员个人成长一小步,推动企业管理提升一大步”的良好局面。

3.对企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安排学员以独立的身份观察企业的各种日常工作和会议,访谈不同层次的员工,了解不同层次人员的想法,总结良好实践加以推广,分析企业工作中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使学员对企业有了一次全方位了解的机会,也相当于对企业做一次内部管理对标。

4.增进企业内跨领域交流与合作。每期的学员来自不同的部门,通过两周的集中学习讨论,学员之间紧密协作,有效互动,相互启发,经验共享,促进了不同领域间的横向了解,建立了互信合作的坚实基础,使返回工作岗位后的跨部门沟通交流更加顺畅,有力的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另外,每期研讨班都建立了班委会,在培训结束后仍坚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使得研讨班也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间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8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出差回来后,我立即开始如饥似渴地研读朱安妮塔・布朗(Juanita Brown)和戴维・伊萨克(David Isaacs)所著的《世界咖啡》,边阅读边思考各种运用的可能性。同时,我邀请两位同事组成团队,共同梳理世界咖啡实施流程,预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

之后的日子里,围绕着“改革、转型、创新”三个关键词,我们对学员进行一对一访谈,收集世界咖啡教学的背景资料,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到了2015年,实践终见成效,我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良多。

,起航

去年5月,我和团队成员组织的世界咖啡首次亮相。为了营造世界咖啡所倡导的轻松、随意的氛围,我们还特意买来彩色桌布和水笔,向物业借来绿色植物,用以布置会场。记得那天,学员一进会场,就被不同往日的教学氛围所吸引,兴奋私语不止。尤其在桌与桌之间轮换会谈的过程中,学员逐渐体会到了世界咖啡的魅力。过往培训中,学员往往只与本组的同学较为熟悉,而世界咖啡给了大家与更多人交流的机会。反馈时,大部分参训学员都对世界咖啡给予了较高评价。

从偶然听得,到转化为实践,不足半年,倍感不易。我深刻体会到,培训师应保持对新培训技术运用的敏感性。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团队的力量,没有团队中的另外两位老师,我的思考只会限于片面。

蜕变,重生

短暂的美好在去年7月被打破。第二次实施世界咖啡时,有一位资深培训师旁听后评价:“原来世界咖啡就是做了三轮头脑风暴。”这无疑给了我当头一棒。与团队成员细细反思后,我们认识到实施过程的粗糙,发现问题所在:世界咖啡的“轮换”是亮点,但不能是唯一的卖点。

继续学习精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我挑灯夜战,研读行动学习相关书籍,接触到了“书写式头脑风暴”“2×2决策矩阵”等工具方法。在会谈主题确定后,我们以“思维发散―思维动荡―思维收敛”为会谈主线,制订了三轮会谈的实施方案。

第一轮,用“书写式头脑风暴”“合并同类项”等方式,在讨论中勾勒出最初的解决方案;第二轮,以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方案背后的深层次观点”为思路,将会谈进一步深推,强调贡献案例和做法;第三轮,运用“2×2决策矩阵”进行方案精选。

第三次实施的效果出乎我们意料,很多参训管理人员都在现场表示,培训结束后将立即组织团队成员使用“书写式头脑风暴”和“轮换”形式来解决一些需要集体讨论的问题。

雕刻自己是痛苦的,每一次蜕变意味着重生。多次实施世界咖啡之后,我逐渐认识到实施细节对实施效果的影响力。每一位学员都是一座宝库,他们不会自动开启,而是需要芝麻开门般的引导技术去循序渐进地打开。过去,培训师多以讲授为主,这对于新制度、新产品、新流程类的培训内容仍然适用;现在,针对复杂性和迫切性的问题,更需要激发集体智慧。

精进,丰收

2015年上半年,我们继续沿用改进后的世界咖啡实施流程,并在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上应用,其中也涵盖员工班。然而,我们发现了新的挑战。世界咖啡结束之后,管理人员可以将所学方法用于集体决策或集体创新,而员工更关心的是,世界咖啡能否针对工作中所遇困难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只有管理者满意,参训员工却自感并无收获,整个项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7月,在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中,我发现了突破口――研讨主题的确定及解构是关键。管理人员班可以研讨务虚和务实相结合的问题,以启发思路并掌握会谈方法;员工班的研讨主题则应尽可能趋于务实,重点在于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组织员工班时,应当对研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提出相关要求,并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问题解构方面,例如解构问题的主体、目标、核心障碍、时限、信心、限制条件和优势条件等方面。从源头上进行改进之后,员工班的施行效果较之以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9篇: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

新学期,我区数学教研工作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沿着“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的方向探索,在提升教研水平、打造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形成钟楼数学学科研究的特色。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浓厚学习氛围

工作内容: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落实“减负”精神,贯彻“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及“国标实验版”思想。

实施策略: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指导。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以各校校本培训为载体组织专题学习,结合数学教学研究方向组织各类学术沙龙,努力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各校教研组要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特点分散研修、自主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达成目标: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课程故事、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并努力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评优活动中获奖。特别关注“我与课改”论文征集(截稿时间:9月20日),市“小数会”2004年论文评优活动(截稿时间:9月27日)

2、深化课改实践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工作内容:

(1)抓好一~三年级新教材的教法研究活动,特别是三年级新教材的研讨活动。

(2)严格落实四~六年级“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要求,培养课程开发意识、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3)认真组织“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收集对实验教材的评价及修改建议,跟踪“样本班”的实验情况,总结教改经验。

(4)积极推进区数学学科协进组的工作活动进程,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切实提高各点的活动质量。

实施策略:课改理念只有付诸于行动、见诸于课堂才能体现价值、焕发活力。因此,在提高课改实施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应将研究重点落在课堂上,组织“五个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即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评价的策略,努力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体活动形式有三:教研室牵头的全区性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以各协进组为主体的公开展示活动(由各协进组自由申报);面广量大的课堂调研及问题讨论。

达成目标:策划活动,组织研讨,让更多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在各级学科竞赛、各类学科教学展示中获得好成绩。

3、推进教育科研进程,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工作内容:

(1)区各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数学课题,并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深化了数学教学改革,本学期要继续扎实过程、有效推进。与此同时,教研室将各校研究的共同点整合,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这一方向,与各校达成共识、形成研究合力、寻找研究策略,形成钟楼数学教学的新特色。

(2)评价是导向,本学期将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实施策略:以数学学科基地为载体,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搞实验、作研究,同时借助区数学学科高级研修班成员的研究力量,将科研工作向纵深推进。

达成目标:(1)拟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修改、调整。选定学科基地及实验班级,并在此范围中解读方案思想,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使研究成员内化理念,达成共识,初步付诸行动。(2)制订出“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工作内容:加强几个层面队伍的建设:区数学骨干教师队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区数学青年教师队伍,新近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队伍。对这几支队伍做到分层要求,拾级而上。

实施策略:以学校教研组为主体,通过师徒结对、平行班结伴,帮带新教师,使他们起好教学第一步。以十一月份“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为载体,为促进教学研究,为青年教师崭露才华、脱颖而出搭建舞台。以十月份“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互动、校际间的交流研讨,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两方面促进教师长足发展。

达成目标:

(1)市级、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要主持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2)市级、区级数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在相应范围内上1——2节研究课或示范课,并在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好成绩。

(3)数学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力争每年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1——2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4)青年教师要勤动脑、善动笔,争取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

三、重大活动:

1、九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举行“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十月份举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3、十一月份“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4、十一月份“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5、十二月份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四、日程安排:

八月份:

1、一~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九月份:

1、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教学常规调研活动

3、9月20日“我与课改”论文区内预选

4、9月27日小数年会论文区内预选

5、协进组长碰头会

6、协进组研究活动

十月份:

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2、小学数学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3、第二次教材分析

十一月份:

1、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2、“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3、课改年级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2、市“小数会”年会

一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