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阅读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课程总结

第1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出国留学项目;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规划

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对我国教育的投资拉动呈直线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与2013年相比较,增长了11.09%,出国留学催生了我国高校出国留学培训项目。为了方便高校学生出国留学,我国高校出国留学培训项目把雅思英语教学纳入了英语教学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规划对实际雅思英语阅读课程开发设计有极大地指导作用,其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提高英语水平顺利留学,所以,设计好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规划势在必行。

一、雅思英语阅读课程的现状调查

1.问卷发放

通过旁听其他教师的泛读课,并结合自己在本科期间所上阅读课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在学校发放了125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

2.统计数据分析

对阅读的兴趣:数据显示,只有22%的学生对阅读非常感兴趣,而不太感兴趣和完全没兴趣的学生占了被调查的约9%,一般感兴趣的学生占34%。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不高必然会影响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文章标题的作用:统计显示,84%的学生认为标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标题能够预先激活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上级图式,从而降低阅读文章的难度。

阅读习惯: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在平时阅读时没有用笔指词读、头随视线移动、出声读等习惯,但回视(回读)、依赖词典和边读边译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于“视线在每个单词上停顿”和“成组视读”两项习惯上选择较为模糊,说明还未完全养成这两个有利于阅读理解的习惯。多数学生能够跳读、略读和根据语境猜测词义,这对于提高阅读速度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后作归纳总结的学生并不太多,这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个人情绪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很大(见下表)。

二、影响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能力提高的因素

1.阅读课程教学策略的影响因素

阅读策略――指阅读过程中的四种技巧,即prediction(预测),pattern(句式),personalizing (个人化)和context(语境)。阅读在现有课程安排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没有放太多精力在课文的背景、整体结构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以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上,课时数偏少,也没有专职的教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连续的、系统性的阅读课教学,课堂上往往将重点放在疏通语句、讲解知识点而非阅读技巧和方法训练上,使很多学生在阅读课上还是采取字斟句酌的方法,速度慢、效率低。

2.词汇量掌握太少

提高阅读水平和理解程度的基础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如果阅读文章中的生词比例过高,势必会对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雅思考生感到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于词汇,特别是涉及不少的专业词汇。如,抗衰老药物研究、卫星传感技术、药品推销、火山爆发等,如果不掌握这些专业词语,根本就看不懂这样的文章。另外,出国留学培训项目的学生基础英语水平较差,雅思的专业词汇涉及面广、专业精深,因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讲,阅读雅思的文章无异于看天书。如abandon的同义词是give up,而班级上的学生三分之一不知道答案,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abandon的意思,教师告诉他们abandon表示“放弃”后,学生均能做出。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对阅读(泛读、速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精读课以及听、说、译方面,导致了阅读量不足、阅读范围不广、阅读训练不够。(2)阅读方法的问题。学生实在是太习惯精读了,即使时间来不及而未读完,也不肯轻易地去换一把粗梳子将课文的脉络去做一遍从头到尾的梳理。由于速度慢、效率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得不到阅读的乐趣,就会对阅读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心理。(3)心理焦虑。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或者弄不懂某一句话,就觉得阅读是不成功的,或者产生了焦虑、不安的情绪,这都会降低阅读效率。

三、高等院校出国留学项目中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规划设计

所谓的课程规划就是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对“教什么”进行设计,要按照出国留学培训项目的学生实际和专业特性,要根据一定的思想理论开发课程体系,在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去探索作者在读物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成果和认识程序,让学生对读物有了自己理解后,就要通过复述、诵读、评价、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根据调查和实践教学经验,本课题的规划设计如下:

1.阅读课程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

(1)对于基础英语知识的巩固,这对出国留学培训项目中学习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2)给学生雅思英语阅读的题型进行讲解,重点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3)引入英美国家文化知识、历史背景、科技状况等。对于这三个方面同时兼顾、不可偏颇。

2.大学一年级课程阅读规划

强化和巩固学习的基础英语知识,辅助引入英美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成果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水平,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夯实基础。一年级课程阅读规划的英语教学不能类似传统的英语教学,要以各种类型的文章阅读为本,辅以基础语法知识。在阅读材料的分类要以主题单元为主,有利于文化知识的融合。同时开设第二课堂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听英语广播,表演英语小品,组织英文歌曲演唱比赛和英语角等活动。

3.大学二年级课程规划

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题型进行讲解。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多引入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并进行一些陈述练习。大学一年级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语法掌握的基础上,大学二年级应该以题型为单元,阅读练习与相应的题型相结合,从掌握雅思英语阅读方法的熟练程度上,逐步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与此同时,专业领域的热门话题的题型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理解能力,通过自己专业领域争议性话题的关注,提高学生英语文献的搜索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尽快熟悉国外学习环境和教学理念。这一年对于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讲,是国内最后的学习雅思英语时间,因此,要从紧迫性入手,强化雅思英语阅读课程的真题演练,一次演练时间不能超过60分钟。同时,还要辅助以往的阅读课程总结和知识不牢固的查漏补缺,使学生在最后的时间内形成清晰的、完整的雅思英语阅读框架,为雅思英语考试冲刺,也同时为出国生活学习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纪康丽,宋丽丽,崔荣佳,等.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第2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我们发现,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主要的转变在于改变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和记笔记,这样的被动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都得到了转变,改变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改变体现在有以往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的传授,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主要是设计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环境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去体会、去思考,教师不再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全班一个模式的教学困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特性的转变

第3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52-02

英语阅读课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是使学生不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一门实践基础课。该课程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和丰富知识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堂阅读课如果设计新颖、内容充实,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有助于教学的良好进展。教师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近年来,注重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主方向,国内外学者和英语教育者对二语阅读做了大量研究,阅读课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一、英语专业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深受传统语法的束缚,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对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各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倾向于枯燥、单一的词汇讲解和语法分析。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教学氛围不高,再加上学生对阅读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提高缓慢。本课题通过调查问卷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到了高校阅读课程的教学现状,掌握了学生的反馈和要求,及时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动阅读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经过调查和日常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理解差,阅读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阅读文字,没有把文章的内容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最终结果是学生阅读速度不慢,但是理解的不深刻或不到位。对文章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遇到生词无法结合语境,误解单词在文章中的真正含义。语篇背景知识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这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进行有意识的阅读活动。我校学生平时阅读积累不多造成语篇背景知识匮乏,对阅读造成了障碍。如概括文章中心时,不到位、不全面,往往缺乏针对性或以偏概全;对作者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不理解或理解得不够透彻;阅读速度提高得慢;等等问题。

同样,教师在教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适应选材,因材施教,没有把全面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上,对学生不熟悉的题材的导入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某些阅读材料不感兴趣或很被动地进行语言输入,其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式单一不活泼。在课外阅读方面,由于本院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都,课外阅读量较其他院校的学生偏少,语言输入不够也是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缺乏对阅读课学习兴趣的原因。

二、研究的目的、对象及过程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高校英语专业阅读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对本院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找到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对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建设性的探索方法。

本文选取了大连科技学院外语系2013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大二)为实践对象,共58名学生,采取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两种形式。调查问卷于2014年底开始进行,共有两份调查问卷:第一份就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第二份就学生平时的阅读材料进行了解。调查问卷采用匿名的形式填写,以求得数据的可靠性。访谈以个人的形式,本课题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同,对每名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然后将访谈内容记录下来,最终对数据及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

通过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情况调研问卷,我们了解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材料、阅读动机、阅读速度、练习频率、词汇量以及课外阅读情况等信息。两个班有1/5的学生愿意主动去进行阅读方面的练习,他们或者主动去提高阅读水平,或者是为了考试被动参与阅读活动。一半偏少的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兴趣一般,他们英语背景知识偏少,因此平时由于教师要求才偶尔阅读。少于1/5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通过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掌握,我们知道学生希望从兴趣出发,不断拓展自己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读懂任何题材的文章。

第二份调查问卷能够反映出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超过60%的学生非常喜欢生活新闻,这些材料学生较为熟悉,喜欢去阅读。50%的学生喜欢看专四阅读试题练习,他们期待专四能够取得好成绩,所以希望上课学习的内容对专四考试有所帮助。一少部分学生非常喜欢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诗歌散文,这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希望通过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愫,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还有一少部分学生非常喜欢阅读课本,这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教材中各方面题材的文章接触到丰富的阅读资料。另外个别学生就时事政治、科技、学生读书报告鉴赏表示有兴趣,这些学科领域会给他们提供思考的另一种角度,有利于视野的开拓。

通过对以上两个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课堂设计要丰富多彩,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选材上,要多角度、多侧面的选择以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督促、指导的作用,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自己。只有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到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1.构建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背景知识的掌握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背景知识是每日积累所成,教师要给学生定期布置各方面题材的读物,涉及范围越广泛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新的篇章讲解之前需要向学生简短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或让学生自己就背景知识预习汇报,这样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活动。

2.摒弃以往的着重于词句和语法的单调授课模式,尝试采用综合性的授课方法,即把词句讲解以及通篇阅读理解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听说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丰富课堂活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态,如声音、图像、微信和微博等,丰富的教学模态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相对枯燥的阅读材料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非文字话语或者把文字与其他符号系统相结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读书报告或者书评,例如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者喜欢的作者。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不同模态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

四、结语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教师了解了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课的现状,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要不断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的英语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钟丽佳.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阅读课程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9,(6):103-106.

[2]文晶.英语专业阅读课的课程设计[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95-99.

[3]周黎平.关于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06,(1):88-89.

第4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课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深入,现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和实际应用综合安排教学计划,倡导集参与、交流、体验、合作、实践为一体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正处于由程式化教学向创新教学模式过渡的重要阶段,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标教学体系的双重作用下教学成效并不理想,无法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

一、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特点分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阅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英语阅读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英语阅读材料、阅读训练形成递进性的认识,是学生巩固既往所学知识、学习新知识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生词多、短语多、疑难语法多、材料冗长枯燥、学生畏难心理强等特点。新课标教学体系下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重视翻译、词汇及语法教学的弊端,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和新的教学特点。

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所涉及的阅读题材和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天文地理、科普知识等众多方面的阅读材料。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给阅读教学和学生的阅读练习带来很大难度,但也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拓展了英语教学的知识体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所具有的另一特点就是阅读材料形式的多样化,在现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书信、传记、诗歌、故事等多种形式和题材。阅读题材的多样化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及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开展大范围的英语阅读和不同文体的英语写作。

二、关于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几点建议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自我控制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英语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可能导致学生形成厌学心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化阅读教学的交际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设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交流和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兴趣

新课标英语教材在阅读题材和阅读内容上都比较丰富,而且对于模块和问题的设计比较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学习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图片、影片、幻灯片、实物等设计教学前导,采用故事、自由交谈、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入阅读话题,使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气氛下进行学习。

2.2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在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之前,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需要预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并以小组测评的形式评价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准备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话题,鼓励学生主动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话题进行调查了解,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2.3把握阅读重点,帮助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英语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及难点是学生在进行文章精度时所面临的重点词汇、短语及语法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着重强调和讲解。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总结归纳阅读材料的习惯,使学生具备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可通过设置课堂提问的方法,进行课堂互动,如在“There are several fan clubs in China which have held birthday parties for Tintin ”这一板块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How many cartoon heroe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或What’s the summary of the passage.等总结性问题,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听力教学及口语教学一种延伸,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英语运用能力。在阅读课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协作和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初中英语阅读课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注重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的调节,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1] 张亚利.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后续拓展活动的设计[J].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11(04).

第5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内容,其中,阅读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那么,在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教育者应采取如何改进课堂组织和教学方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现代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有翻译法、听说法、直接法、沉默法、功能法、交际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在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翻译法、听说法、直接法等几种教学方式,其他方式很少涉及。而翻译法、听说法、直接法这几种方式都是教师主导的,这反映了我国现代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中心主义。

在英语阅读课程中,主要采取以下课堂组织模式:教师安排阅读内容——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在这课堂组织模式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填灌式”的被动学习状态。

二、现代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和学校教育工作者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育模式,这些措施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其次,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英语阅读课程中较少提供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缺少师生互动和讨论的环节,老师布置的题目多为单一答案的练习和考试,这种阅读教学和训练方式虽然可以再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改进课堂组织和教学方式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享有“自”和“话语权”,而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权力。因此,教育者应学会“让位”,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阅读资料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比较简单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再由学生进行讲解和点评或是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解答和总结;对于较难的文章,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和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丰富阅读内容

在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教材和教参,英语报纸和小说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内容。在选取阅读内容时,应兼顾各类内容,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内容的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此外,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点不同,教师可以从同学中征集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充当阅读内容,也可以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在阅读内容的安排中,应该难以结合,既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易于理解的内容,也有内涵深、层次高、有意义的文章。

(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课堂被视为一个话语群体,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师生间和同学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仅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应多提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性,同时教师也应与学生进行对话和讨论,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改进教学模式

在教学技术上,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提供的教学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扩展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而课堂中所阅读和讨论的内容是剥离社会情境之后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等信息,为学生的英语阅读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同时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

第6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认知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之一。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英语教学乃至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中,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其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编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实践中验证这样做是正确和必要的。然而,如此之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要弊端

1. 学生被动阅读

在传统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他们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把握阅读文本,学生只是被动地或被迫地接受教师的理解,不敢有反抗,把教师当作一切的权威,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阅读训练。

2. 每篇课文都采取精读的方式教授,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

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可见阅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通过阅读,学习者也可以得到必要的语言输入,从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课普遍采取精读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句子和词组,过于重视知识点的掌握,如单词、短语、语法等,脱离了真实生活中阅读的功能,以致误导了学生对阅读目的的认识。

3. 过于强调语言点的学习,忽视培养阅读能力

传统阅读课上教师普遍重视语言点的讲解,如讲解单词、短语和句法,阅读课变成了语法分析课或单词讲解课,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遇到生词的时候,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忽视训练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技巧,其他必要的阅读技巧还包括略读和寻读、预测等。阅读能力还指语篇分析能力,也经常被教师忽视。如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段落的过渡、衔接、文章结构、写作风格等。长期下去,阅读课只是单纯的单词短语的堆砌。在错误的指导下,学生习惯分析语言的细枝末节,而不重视对语篇的整体把握,分析、归纳、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

4. 重视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

大学英语课每周只有四个课时,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只讲解课文,学生的课内阅读量是很有限的。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以支配,但教师通常没有给予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只能随意或无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通常没有办法正确把握阅读材料的难易度、可读性,这种阅读是比较盲目的,不能达到很好地提高阅读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效果。

二、英语阅读认知模式

1. 自下而上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认为阅读的关键在于单词辨认与注意力的集中。Gough认为阅读过程是一种由简入繁的直线型信息处理过程。阅读时,读者首先通过感官系统对字母、字母特征、单词拼写等作出反应,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词义、词组、句子直至整个语篇的理解。同时注意力也是阅读的关键所在。La Berge和Samuels认为由于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注意力有限,因此只有对低层次信息如单词、简单词组辨认等达到类似自动的程度,读者才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语义、语篇的理解上。这种阅读过程是一种信息驱动的、受文章支配的过程。它有助于阅读者辨别新的信息或不符合阅读者对文章所作的假设的信息。

2. 自上而下模式

这是一种与自下而上的方式完全相反的阅读模式,它强调读者认知能力与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Goodman认为读者的注意力并非局限于辨识单词以及由辨识单词过渡到理解文章的全面信息,读者更需要利用已经拥有的背景知识或先验图式对所读的文章进行不断地预测、肯定、修改与删除,也就是说整个阅读过程受阅读者对文章思考的支配。预测能力以及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是这一阅读模式的关键因素。

3. 交叉模式

交叉模式是前两种阅读模式的综合体,支持该阅读模式的专家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不可能单纯地停留在辨识单词或利用背景知识上,成功的阅读应当是读者有效地从各种相关的渠道中去获得信息的综合过程。即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一定的逻辑分析、理解能力。

4. 图式理论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图式理论更加强调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罗姆尔哈特等人指出:“图式是知识的建筑块件。”这些块件在各个抽象的层面上表示知识,读者对输入材料中信息的理解建立在他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能及时激活这些知识,相应的图式一旦被激活,就可指引读者加速理解过程。Grellet也强调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她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猜测的过程,读者已有的知识比起要接受的新的知识更为重要。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较高要求是: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阅读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或寻读。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四、基于阅读认知模式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改进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 重视语篇教学法

语篇分析法是从语篇入手,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明确的篇章结构分析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而要上升到对文章的架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深层意义的把握;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机会;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的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语篇分析法克服了传统的逐句分析的精读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文章的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即文字表面传达的信息,深层理解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搞清楚表面文字的内在含义及作者的目的、意图等。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分析文章,能够让学生从表层理解上升到深层理解。

再比如对文章进行篇章结构分析。有些文章学生读后“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抓不住文章的脉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结构。一个段落经常以主题句,即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开头,而随后的句子则是从各方面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语篇分为叙述总结构、论证总结构和试验总结构几种语篇模式,课文中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体裁,而这些文章中,基本上由主题段、描写或解说段、过渡段和结论段构成。这些文章所具有的特征,都可以为我们快速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所利用。无疑,通过篇章结构的分析加强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2. 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根据阅读认知模式以及图式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读者对阅读文本的背景知识认识得越多,他理解文本的能力就越强,阅读速度也就越快,因为他不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文本,读者利用已经拥有的背景知识或先验图式对所读的文章进行不断地预测、肯定、修改与删除,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英语阅读的困难不仅仅是陌生的单词、短语和句法,还有对文本背景知识的欠缺。语言是文化、思想的载体,不同语言负载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会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些困惑。因此,教师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以便学生日后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和交流。

3. 设置符合现实生活中阅读目的的任务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中对阅读的要求是读懂报纸等真实的英文材料。现实生活中阅读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从而提高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想,在现实中,有什么样的阅读又有多少阅读会要求读者在读完文章后进行多项选择或正误判断?因而,为了体现阅读的现实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例如,读说明书做东西;把文字信息与相关图片、表格等进行比较;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表格或其它图形;利用读到的信息写回信、留便条、填申请表、评估卡等等。这样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也可以扭转阅读教学以应试为主的弊端。

4. 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技能可包括多方面,如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略读、跳读、预测等。这些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不容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5.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大学英语课程每周只有三到四个小时,课内的阅读很有限,完全靠课内阅读不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大部分学生有兴趣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给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选取有效的阅读材料。

五、结语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英语阅读是我们获取先进知识和信息的有效途径,英语阅读也是大学英语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当认清阅读的本质,改进以往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不足,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Francoise Grellet;冯晓媛.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何智应,巧雅.语篇分析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J].文教论坛,2007,(6).

[4]刘海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优化改革之浅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

第7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策略 提升能力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而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意识领域却始终是一处软肋。在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大多缺乏使用阅读策略的意识,阅读理解水平提高较慢,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如何将阅读策略引入英语阅读课教学,并以贯穿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文导学,进行英语思维构建,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一、英语阅读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对我校初二学生进行了英语阅读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60%的学生对阅读课不感兴趣,觉得没有对话课活跃,操练多;30%的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而所知的阅读策略就是猜词义(guessing)、寻读(scanning)、找中心句(top sentence)等最简单的方法;96%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自于练习书;而只有11%的学生在坚持看课外英语读本和报刊;有78%的学生对于自己的阅读成绩不够满意,希望能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多做练习;100%的学生希望老师传授阅读技巧;他们希望老师的阅读课能以话题为单位,找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

由此可见,现在的阅读教学在很多层面上不能体现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英语思维的构建,这就使得现在学生的英语阅读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

1.1主动性缺失,英语阅读量贫瘠

学生对阅读课不感兴趣,觉得没有对话课活跃有趣,他们只是在完成一些教师布置的硬性指标,完全缺失主动阅读意识。

1.2选择余地小,英语阅读领域狭隘

英语阅读材料仅仅局限于课文及阅读练习,或是来源于老师的选择和试卷上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英语思维模式的构建。

1.3应对性训练,英语阅读方法简单

在对学生阅读竞赛成绩的分析表明,有44%以上的学生的阅读速度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能运用一定阅读策略进行阅读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但问及这些学生所使用的策略时,学生只是无意识地运用了如guessing、scanning之类的最为简单的策略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做题而看文章,只求做对题目,而对于文章内容、含义和思想性毫无任何的思考,对于阅读的方法也没有很好的运用和总结。

二、有效指导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能力的理论依据

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阅读策略训练基于的理念是:成功的阅读有赖于合理、恰当地使用策略。学习者,尤其是不善阅读者,可以通过培训成功阅读者使用的一些有效策略来提高阅读水平。最近,美国心理学教授,J.H.Keller提出了ARCS阅读动机设计模式,即A(attention)注意力,R(relevance)相关性,C(confidence)自信心S(satisfaction)满足感。这与我国推行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有很大的相通性。

近几年来,中考的阅读在考查阅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现行教材Go for it是一套重在功能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教材,它在八年级下册与九年级整册课文在原有基础上每一单元都增加篇幅较长的阅读文章,这些阅读语篇在选题和教学进程设计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八年级下册、九年级整册的每单元reading中,都介绍了相应的阅读策略,基本涉及这些阅读策略:1)识别主旨大意与细节;2)理解事件发生的顺序;3)理解篇章结构;4)预测文章内容或结果;5)理解因果关系;6)利用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7)推断结论;8)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或是写作角度;9)识别事实和观点;10)做出判断;11)理解作者的观点;12)复述与概述;13)比较和对比;14)归纳总结。

这些为我们的阅读课教学提供了阅读策略的依据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并且给学习英语的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实践

让学生了解阅读策略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使之自觉运用是非常必要的。而策略训练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掌握策略本身,而在于提高受训者的策略意识,举一反三,学会将策略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去。

3.1精彩导入,激发学生信息获取的主动意愿

学生的阅读效果常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如果对于阅读材料的背景介绍产生兴趣,或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或受教师和同学的阅读情绪的影响,都能使学生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因此,在阅读前的导入过程,应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上初二下Unit 9的阅读课文“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gapore?”一文之前,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介绍他们去过的地方。学生们显得非常积极,不仅上网查资料,还用幻灯片为载体用完成时叙述了很多旅游地及那里的风土人情或是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事情。这样,就为课了很好的动员和铺垫。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等资源,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部分可运用于pre-reading的阅读策略。例如,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来预知阅读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阅读策略4)、在导入中讲解必要词汇(阅读策略6)、通过对课题的认识和讨论来了解作者为何写这篇文章(阅读策略8)。在初二下Unit 1的阅读课文“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该课所要教授的阅读策略本就是预测(predicting),因此在阅读课文内容前,可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和图片,让学生猜猜文章会从哪几方面入手,然后再进入课文。在导入中,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引入阅读文章的话题。设计有意义的,适合交际的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有运用策略的意识,提高理解能力,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适当的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开拓思维,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正确使用

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还要较多地关注影响学习质量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诸多因素。在阅读理解题中强调语言的使用功能,体现新课程“用英语做事”的原则。所以在学生阅读文章时,应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任务,注重学生阅读策略培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3.2.1随机组合阅读策略,逐阶优化课堂训练

在教学中,应根据所侧重的某一项或是某二项阅读策略设计教学环节或是教学任务。Cohen(2000)提出的模式――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教学(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参照Cohen的SBI模式,可以把每一节的阅读课设计成这样的三个步骤:①策略描述与展示阶段;②策略讨论与训练阶段;③策略使用与巩固阶段。以初三Unit 9的阅读课文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为例,该课所用阅读策略为思维图示(mind-mapping)。通过课文示范策略的运用之后,在策略讨论与训练阶段则可通过其他相似文体练习来让学生学习运用策略,通过讨论总结深化对该方法的理解,为学生尝试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提供机会。

3.2.2强化基本策略训练,构建英语思维格式

课文的阅读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因此,有些最基本的阅读策略,应该贯穿于所有阅读课的始终,从而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文章并掌握阅读的方法。我们的阅读课教学中一般都有以下几个层次:

3.2.2.1略读或粗读(Skimming)

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旨在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技巧。这种技巧往往用于阅读文章之初,可通过一两个浅显的问题或是划中心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文章,从而学会和积极运用阅读策略1)和策略9)。如初二下Unit7的阅读文章就可略读找中心句(topic sentences),这与课文所强调教授的阅读策略正好殊途同归。

3.2.2.2精读(Intensive Reading)

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推测生词(阅读策略6)、识别事实和作者观点(阅读策略9)、根据文章做出判断(阅读策略10)。

3.2.2.3熟读(Proficient Reading)

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仔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这一环节,教师应该给学生预设目标,引导他们观察和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实和信息。如在初二下Unit 8中的阅读课文重点的阅读策略在于复述与概述,即可让学生最后对于文章进行summarize。

3.2.2.4研读(Study Reading)

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教师应指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课文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实原因、事物发展规律、作者观点以及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也是对于所教的阅读策略进行操练的环节。在初二下Unit 4的阅读教学中,可根据主要强化的阅读策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或是写作角度,去设计讨论活动(Attitudes to Volunteer Work)去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培养策略意识。

3.2.2.5小结(Conclusion)

该环节的任务是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使已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3精心设计,针对任务帮助学生自我巩固

学生在阅读课后的活动对于他们掌握相关的阅读策略也至关重要。读后的活动可以是针对本篇课文的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在初三Unit 13的阅读课后,就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收到难忘的礼物的经历。而在这个用英语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

四、阅读策略教学中的启示

4.1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Go for it教材中介绍了很多阅读策略,教师要先做这些阅读策略的学习者,加强英语阅读策略理论的学习,提高策略意识及策略指导的能力。阅读属于实践课,教师不宜过多地讲解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教会学生如何按意群阅读,摆脱逐字逐句地把英语翻译汉语的阅读方式;训练学生养成在阅读时做笔记(用下划线或者圆圈来标记重要内容)的习惯;在阅读理解题的评讲中要重视分析解题的思路和策略运用,而不应将其翻译了之;教会学生经常对自己的阅读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有效的阅读策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式。

4.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扩大背景知识,培养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4.4增进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文化差异会给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带来障碍。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能让读者领会到文章背后浓厚的文化底蕴。

五、结束语

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是一个逐步的、循环实践的、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每个阶段都将阅读策略的传授与训练纳入到阅读教学中,充分创造有利于启发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条件,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程晓堂, 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第8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多文体;阅读教学

1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的概念可谓中说纷纭,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杜威将批判性思维中的“反思”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其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国内学者刘儒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刘儒德,2000)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方式既要思考,又要批评否定,即扬长避短。要做到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就需要有较强的信息深层次的处理能力,包括分析,辨识、评价,进而开展合理的、准确的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comprehension)。表层阅读理解相近于传统的阅读理解,只需理解字面意义即可;深层理解要求能够正确地推断出字里行间的引申意义,也就需要深度阅读;评价性理解要求读者阅读之后开展思考,针对阅读内容产生自己的评价观点。当前较多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尚不能对阅读内容做出分析和评价。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对阅读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疑问,寻找答案,进行推理。综上所述,批判性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批判性阅读是紧密联系的。

2翻译专业英语多文体阅读教学

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博闻强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翻译学科的建设是由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三大支柱共同组成。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是选取一定的翻译标准对译作进行分析,评价优劣的判断过程。开展翻译批评需要批评者具有准确的、客观的评价体系及思想,因而离不开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当是翻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英语多文体阅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和思考的锻炼机会,教师应该改革传统的强调语言积累的阅读模式和答题的阅读目的,引导学生采用新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多文体阅读课程开设于翻译专业二年级,针对翻译专业的特点,强调深层次、广范围的阅读和思考,拒绝传统的快餐式阅读,倡导批判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思维敏捷、博闻强识,才能在实践中做到灵活表达,增强翻译应变能力。该课程选取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经典阅读篇章,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性的文本,选材广泛,思想性强。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体特点分析和译文赏析,以读为主,旨在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强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

3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英语多文体阅读中的培养策略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和安全的课堂气氛”。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极大地缺乏发言的主动性,经常站起来低头不语。这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使学生能够放松地自由发言,不考虑对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因自身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发言和提问的焦点有所差异,教师应当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学习进步。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主动提问和质疑便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大家自己发现信息,交换观点,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想法。学贵质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都会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应当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课堂有序进行。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阅读材料,通过初步阅读文本,了解内容,查阅生词,完成表层理解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搜集背景知识,调动头脑的认知信息。阅读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将文章置身于写作背景当中,充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风格,提出疑问并思考,对文本的结构和主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有条理地罗列出文本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手段,清晰地再现文本结构;其次,开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认真反思各自观点并用事实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展开友好辩论,互相反驳,在论证的过程中深化的对论题的思考和理解。课后,补充相关阅读,学生可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进而产生思考,评价优劣,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最后,开展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钟志贤,2007:223)。评价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方式不仅要多样化更应当兼容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读书报告、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其中读书报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议论言之有理即可成立,评价标准以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主;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根据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及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又相互牵制,相互影响,较大程度地做到了公平;期末考试是量化学习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具有客观性,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所学阅读策略。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体现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效果。

4结语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翻译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英语多文体阅读课堂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语言知识的获得,常常是教生词、讲语法、做翻译,这使学生误认为阅读只是学习语法和词汇,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缺乏整体分析和鉴赏能力。”(唐光杰,2009:183)教师在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质疑,重视对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和评价;能够鉴赏或反驳作者观点并举例证明;在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培养完善的批判思维体系。

作者:魏婷婷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瑞芳.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012,(9):12-28.

[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56—6l.

[3]唐光洁.在英语阅读课堂开展批判性阅读训练[J].西南大学学报,2009(2):181-183.

第9篇:阅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薛瑞萍;教育理论;儿童阅读课程化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一书主要记录了薛瑞萍读十二本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以及结合自己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实践写出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薛瑞萍老师是一位嗜书如命,并且善于反思与写作的小学语文老师。从她的这本著作里,可以感受到薛瑞萍对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改观,以及对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重视。

一、教师要不要读教育理论

薛瑞萍虽然是个“众所周知”的书迷,但在最初,薛老师几乎是不读教育名著的,她将自己“混”得还可以的原因归结为:深厚的文学素养、过硬的教学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的品行、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个人威信。而它们都与教育名著没有必要的联系。没有教育理论的教学生涯成就了自在潇洒的薛瑞萍,薛瑞萍承认她对教育理论的偏见和局限,但她也认为这种局限是她的优势所在。她读爱读的书,做想做的事,她读的每一本书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教学。她在《不读者说》中提到:“不是我不读,而是暂时没有遇到我以为的可读者。”

教师要不要阅读教育理论这个“问题”,对作为一名师范研究生的笔者而言,是毋庸置疑的。从上师范院校开始,我们就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我们逐渐认识了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洛克等中外教育学家,了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我们从阅读他们的书籍中懂得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懂得归懂得,我们总有一天总要去进行教学实践,那时候,我们会运用到多少教育理论知识呢?作为新手教师的我们,可能会忙于把一堂课讲好而努力地备课,生怕漏掉了哪个环节,哪还会想到教育理论呢?这是我的疑问。然而,在薛瑞萍的《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这个问题做了解答。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赖尔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看,实践先于理论;并且,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理论体系指导的理智的实践……”赖尔提出的另外两个论点是:一个很有理论的人在实践中可能会相当无能,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另外,假设理论具有普遍的优先权,将会导致不断地追本求源。由于形成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实践,因此,假如要理智地形成理论,将需要对先前的理论的指导,而先前的理论也要有更先前的理论的指导,如此循环往复。于是,一批又一批坐在后座指手画脚的人,便开始了无休止的追溯。还有人认为,所有的教学都要依靠理论,理论常常蕴含在教学实践之中;还有人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理论意识,也拒绝使用理论,但他们无形中已经和理论有着某些联系。可见,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教育理论是否能够提供帮助,这只是个伪命题;而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才是一个真命题。

二、教师要读什么样的教

育理论

薛老师的朋友告诉她,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相当的教育理论。从此,薛老师开始投入理论书籍的海洋中,并在教育在线论坛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两年间,薛老师读了近二十本的理论书籍,记录了二十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从而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在阅读了更多的教育理论后,薛老师让理论成为了自己反思的武器,使其来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智慧。

那么,教师应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能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呢?我们先来看看薛老师都读了哪些理论。

薛老师拜读的是中国教师行业中知名度和受欢迎度最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有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可以说是这两本书让薛老对教育理论书籍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主动地、阅读,如洛克的《教育漫话》、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中外教育名著。薛老师每读一本书,都是在寻找与自己教学理念相契合的教育理论。每每读到与自己的教学理念类似的地方,她都会兴奋不已,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理论依据的,这让她增强了自信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信念做自己想做的教育。

所以,教师选择阅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首先要明确自己当前的教学状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最欠缺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书籍。一般师范生都读过“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如果能把书中的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相信新手教师们会少些抱怨,减轻些疲惫,会收获更多惊喜和工作激情。

三、教育理论对薛瑞萍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影响

薛瑞萍阅读过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后产生了许多教育感悟,也为她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通过阅读《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整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对薛老师教学产生主要影响的观点:

1.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的阅读教学观

薛老师在读理论书籍之前就开始了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实践,当她开始读教育理论后,她的那些实践案例就成了教育理论的有力佐证,同时薛老师也在不断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薛老师深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习惯和能力是多么重要,课外阅读需要真真切切的“抓”和日不间断的“熏”相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薛老师每天都会拿着一本课外书在教室里读,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读书的样子;也要求学生们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方便随时阅读;还建立了班级书库,每天早上学生们都等着教师来给他们换书。对于薛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而言,阅读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带给他们充实而快乐的时光,不像现如今的一些错误观念,认为读课外书就是浪费学习、考试的时间,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美国教育家施道弗说:“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可见,阅读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薛老师说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2.倡导亲子共读的教育理念

薛老师以孩子为媒介,将她的教育思想传到家长的耳朵里、心里,倡导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薛老师认为,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六七个小时艰苦的学习呢?现如今,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生活中,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在于教育,而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B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并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只有父母做到在家里面爱阅读,孩子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并爱上阅读。

3.心平气和的教育观

薛瑞萍在教一年级时经常会给孩子们听民族音乐,为的是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再上课。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薛老师讲课声音小而且柔和,并要求学生读书用心并且轻声。薛老师会反复表扬安静看书的孩子,培养学生的平心静气。薛老师认为如何让学生信服教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语言要丰富,用语言的优美吸引学生。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地教育,最关键是要做到日不间断地读书以充实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学生们才会喜欢你。只有有学识才会受到学生的崇拜、尊敬,也只有学识才会让教师和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包容孩子,而教师和父母的平心静气必定也能影响孩子们。这方面,薛瑞萍老师做得极为出色。薛瑞萍老师是一位极具思想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仅书读得多,而且能够将“心平气和”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课堂中,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薛老师认为,读书使知识和趣味相互融合,见解和品性也依次增长,由此形成的习惯,会渐渐成为性格,最后成为一辈子的心平气和。

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小案例,从一个个小小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薛瑞萍老师也是不断在探索一条适合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之路以及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之路。最终,薛老师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式,即心平气和地、真诚地与孩子们交谈,与家长们沟通,所以也才有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问世,好多家长和小学教师,尤其是带一年级的教师读完这本书后,都开始尝试着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们,跟随薛老师的步伐,开展教育。

四、结语

薛老师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长期的引导、学生的日积月累、家长的积极配合,阅读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孩子们在儿童阅读课程化的道路上必将硕果累累。而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就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所以,笔者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尝试着从一年级开始坚持日有所诵,每天都能诵读经典。从某种意义来讲,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上明亮的底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这比取得多少成绩分数更为重要。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们真正开始实践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请记住这句话:我爱故我行,行行重行行。身为语文教师,只有你爱这种教学模式,你才能有信心和耐心一直做下去,愿我们语文教师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自己又热衷的阅读教学模式,守望书香,行你所愿。

参考文献:

[1]薛瑞萍.薛瑞萍读教育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