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

第1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1 存在问题

1.1 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反之,必然制约合作社的长远发展。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创立以后,不重视制度建设,没有设立健全的职能部门。合作社社员思想观念不统一,缺乏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导致技术推广难度大,合作社发展缓慢。

1.2 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发展现代果业,实现苹果产业转型的基础,同时也是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合作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成为果农致富的领头羊,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当前合作社面临主要问题在于专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匮乏,大多数社员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差。

1.3 组织化程度低

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具备现代果业集约化,组织化的特点,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后期销售,统一共享信息。

但是当前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低。各自为战,组织松散,自由散漫,自我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统一协作和有效配合,同时果园管理不规范,技术标准不统一。造成果园管理水平低下。

1.4 果园管理落后

合作社大多数社员对新型果园管理缺乏了解,技术掌握不到位,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果园采用清耕制;重视冬剪,忽视夏秋季管理;秋施基肥改为春施基肥;忽视花期管理。导致果园管理落后,整体经济效益低。

1.5 规模化程度低

当前苹果专业合作社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合作社果园面积小,社员人数少,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

1.6 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合作社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明确合作社的宗旨,发展战略,计划实施,组织协调等。然而多数合作社缺乏长远规划,对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缺乏认识,导致合作社发展缓慢。

2 改进建议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机构体系

合作社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结合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立运作方式,合作内容,产权性质等。进一步统一思想,协调步伐,不断完善机构体系,设立理事会、职能部门、监管部门,将全体社员纳入管理范畴,初步建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现代农民合作组织。

2.2 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人才是实现合作社发展的关键,要积极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制定人才发展规划,通过多种方式,多个渠道,多方培育新型专业人才,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要注重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定期开展人才培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3 制定苹果标准化生产体系

苹果标准化生产是现代果业的标志之一,合作社要发动果农,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总结经验教训,结合现代果园管理要点,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指导果农按照生产规范,科学作务,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果园管理水平。

2.4 扩大规模,发挥规模效应

今后合作社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广泛吸纳社员,扩大果园面积,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合作社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2.5 制定长远规划,确立远景目标

第2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去年以来,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以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为引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制度创新、技术渗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一体运作,推进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农业功能更加拓展、产业链价值更加延伸,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积极推动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

2015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专家深入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研究,梳理现状问题,提出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国办意见出台。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印发后,农业部迅速行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任务分工的通知》(农办加〔2016〕3号),对涉及农业部职能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尤其对牵头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型业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企业社会责任、风险防范、服务平台等12项任务,制定了2016年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预期成果和时间进度。同时,配合有关部委推动其他8项任务落实。

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

按照副总理批示要求,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布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起草小组,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面临形势、国际趋势、发展路径、主体及机制、思路目标与指标体系、结构布局、重点任务及主攻方向、保障措施等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适时。

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农业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的通知》(发改农经〔2016〕833号),支持每个省建设不超过5个试点示范县、50个试点乡、500个试点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最美休闲乡村等。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2016年,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12亿元,在部分省开展试点。重点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休闲农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产业扶贫等。创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农业部认定了2015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313个,两年累计创建加工示范单位716个,带动了合作社延长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中国农业银行推荐了448个基础条件扎实、市场前景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和403个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为企业和合作社争取信贷支持。

第3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区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5-01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并对这一合作组织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于如何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笔者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科尔沁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科尔沁区位于东部松辽平原西部边缘的科尔沁草原,毗邻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属环渤海经济区。是通辽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3°22′~43°58′,东经121°42′~123°2′,南同科尔沁左翼后旗接壤,西与开鲁县为邻,北及东和科尔沁左翼中旗毗连。区管辖11个街道,10个镇(苏木),5个国有农牧场,334个村。全区农业户数48万户,农业人口200万人。截至2013年末,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 878家,其中种植业2 341家、养殖业2 403家、农机服务业1 024家、其他110家,入社社员119 851户,占全市农业总户数的25%。

几年来涌现出一批优良示范合作社典型。如大林镇金土地农资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65户,是以批发零售种子化肥农药和收购玉米为一体的一家合作社,年营业额达5 000万元以上;有的合作社通过技术部门推荐,结合其多年种植经验,自主繁育玉米、花生等品种,并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有的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还有的合作社通过加工生产杂粮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收益可提高1倍以上。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通辽市科尔沁区总体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与发展好的县市相比,通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组织成立的多,开展活动的少。目前,全市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 878个,而真正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仅有15%左右。30%的合作社甚至没有合作社门牌,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运行制度。二是松散运行的多,利益紧密的少。多数合作社的经营是由理事长1人或少数几个人参与,社员没有出资入股,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实力薄弱的多,实力雄厚的少。40%的合作社是由几家或十几家社员组成,在专业生产上很难形成大的产业规模,在经营活动上资金短缺、实力不强[1-2]。四是粗放经营的多,规范标准经营的少。50%的合作社没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分配机制,在合作社成员出资、提供服务、事项决策、利益分配等方面还不完善。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由牵头的龙头企业或能人决定,一般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3 发展对策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把合作社办好、办出效益,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想办好合作社,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发展优秀带头人

一个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首先应该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其次是对所选专业项目熟悉度相当高,表现在有该项目的从业经历、市场营销经验;再者要有协调合作社成员和合作社经营运作的管理能力;最后是要有大公无私的品质,能得到合作社成员的认同和敬重。

3.2 创建优质品牌

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离不开品牌。如果拥有一个省级以上的知名品牌,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宏大的发展前景,就可以处于不败之地。创建品牌,在农产品方面,必须依据本地名优特资源,可以借用地方的公用品牌,也可以吸收某个品牌的持有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可采取制作网页在合作社网上宣传、在市区开直销店等方式[3-4]。

3.3 多种方式开拓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开拓市场。一是依靠合作社内的经销能人开拓市场;二是可以委托某些经纪人、中介组织、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开拓市场;三是实力足够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用广告开拓市场;四是学习某些工业品开拓市场的做法,一个时期一个重点区域,逐步扩大市场占有面。总之,开拓市场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

3.4 规范财务管理和利益分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关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利益分配不公将会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瓦解。因此,一定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搞好会计核算,做到公开透明。在财务管理上,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股金安全与完整,做到保值增值;要确保申报的项目资金真正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其成员,并量化为成员的股本,有效防止项目资金外流;同时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获收益不流失,使每个成员都能得(下转第307页)

(上接第305页)

到实惠。

3.5 选择良好的运作模式

一个好的运作模式能促进专业合作社发挥最大潜能。要充分运用好专业合作社的土地、劳动力、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资金、土地等入股是合作社权益分配的基础,劳动力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提高合作社运作效益的关键,技术是提高产品含金量的核心,营销是产品走进市场及取得最终效益的途径,品牌是提升产品价格的标签,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提高合作社全体成员积极性的保证。

3.6 做好发展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根本保证。合作社要持续发展就要对合作社有一个好的远景规划,不断研究产品和市场,充分发展自身长处,寻找产品和市场的结合点,实施提高产品质量的营销策略,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的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把握好瞬息万变的市场,调整好合作社产品的结构,使之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从而促使合作社利润达到最大化。

4 参考文献

[1] 谢根成,王恩亮.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几个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0-84.

[2] 席晓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29-32,35.

第4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特种水产;高效养殖;基地;建设;江苏姜堰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34-01

姜堰市华鑫特种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是2009年江苏省财政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的江苏省高效设施渔业建设项目,由姜堰市华港镇华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姜堰市农委水产站为项目实施指导和合作单位,姜堰市财政局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单位。实施时间从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该项目总投资213万元,单位自筹153万元,省财政拨款60万元。

1项目单位概况

姜堰市华港镇华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800万元,股东5人,会员25人,营业场所30 000 m2。合作社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运作管理模式,与成员单位签订协议,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池塘建设和改造的标准及要求,统一修建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统一购置和安装渔业机械,统一苗种采购和组织放养,统一生产管理模式,统一组织市场销售。在技术上,与姜堰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挂钩现场指导,定期开展技术讲课,同时向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上级主管部门谋求技术支撑,开展科研合作。

2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2.1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

特水养殖是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渔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江苏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都把特水养殖作为大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纷纷列入农(渔)业相关规划和政策扶持之中,如《江苏省优势特色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1]《泰州市“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姜堰市特种水产业发展规划》等,近年来还出台了鼓励发展特水高效设施养殖的激励政策。因此,发展特水高效养殖,完全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2-3]。

2.2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姜堰市华鑫特种水产高效养殖基地位于姜堰市里下河腹部地区,水网纵横,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4]。

2.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项目实施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特水养殖的能力和水平,示范带动姜堰市高效设施渔业的发展。预计实现乌鳢主养单产30 t/hm2、罗氏沼虾单产6 t/hm2,纯收益分别达到7.5万、4.5万元/hm2,带动农户实现效益4.5万元/hm2以上,增效1.2万元/hm2以上,对渔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效致富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主要研究内容

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池塘主养乌鳢、罗氏沼虾苗种的合理放养密度;②生产过程中水质调控和无害化生产技术;③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④高产高效技术研究推广。

4经费使用情况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合作社投入136万元,先后与华港镇葛舍村、淤溪镇南桥村签定了土地流转协议计26.67 hm2,(其中华港镇葛舍村14.67 hm2,淤溪镇南桥村12.00 hm2)并对流转的地段进行改造。由合作社按养殖的要求制定池塘改造标准,参与的养殖户按标准将塘口于3月底前建成标准化渔池。同时,根据生产的需要,投资35万元先后建成140 t容量的饵料储藏冷库及仓库,投资2万元在3.33 hm2池塘中安装了微孔增氧设备作为试验塘,投资4.093 2万元安装锅炉2台,投资4.907万元建成3 500 m2的增温大棚。投资30万元建设道路3 000 m2,投资30万元购买变压器2台,架改线路800 m。分别投资7.2万、7.8万元引进沼虾、乌鳢,并投资1.999 8万元进行技术培训5次。

5项目完成情况

5.1技术路线图

华鑫特种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5.2经济效益

通过1年的生产实践,主养乌鳢的池塘,放6万尾/hm2的苗种(50 g/尾);主养沼虾的池塘,放67.5万尾/hm2左右虾苗(规格1.5 cm),单产分别可达43 185、9 240 kg/hm2,平均收入可达77 460、57 375元/hm2。同时带动周边33.33 hm2的水面养殖,平均收入达45 810元/hm2,增收11 820元/hm2。

对渔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6项目创新点

(1)沼虾塘建立大棚、使用锅炉供热,可使成虾提前20 d上市,平均增收1.2万~1.5万元/hm2。

(2)沼虾要求饵料粗蛋白质含量,上半年不低于42%,下半年不低于38%,7:00―8:00投饵量占1/3,17:00―18:00投饵量占2/3。

(3)乌鳢塘一定要栽种水草作为隐蔽物,既可改善水质,又可降温,还可以作为搭配鱼类的饲料。

(4)建立饲料储藏冷库,确保了乌鳢饵料的正常、及时供应。

7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优势特色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EB/OL].[2009-12-13]..

[2] 顾盛杉.特种养殖成为姜堰富民产业[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09-11(2).

[3] 张兆海,钱忠华.姜堰:标准化养殖助推企业做大做强[N].江苏法制报,2006-08-14(6).

第5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一、 创建形式

以农场集体为依托,农机户带机入股的合作社。机械所有权归机手个人,合作社对机械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联系业务、统一组织作业、统一收费标准,实行单机核算,多劳多得,按作业量统一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公积金。

第二类是以农场共同出资、财产归农场拥有式的合作社。机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核算。

第三类是与农户承包经营相结合的合作社,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承包大型农机,达到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

二、 创建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工作落实到位。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结合实际制订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制订资金保障、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组织专业人员搞好建章立制,制定农机作业质量、安全生产和服务标准化建设。

二是加强指导服务,搞好典型示范。积极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列为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培训规划,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三是严格建设标准,加强规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

三、 合作社凸显重大作用

农机合作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增收节支。通过农机合作社将分散的机械组织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实行“一条龙”服务。开展春季水稻田泡田整地、机械插秧、植物保护、割晒拾禾等 “一条龙”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本场土地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插秧、统一植保,统一收割,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负责,这样以来机械化程度提高、生产时间缩短,以保农时。

四、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刚刚起步,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是合作社规模小。从全场情况来看,一般投资股也就是几十户,并且多以机械折资入股为主。

二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如机械作业合同,多以口头协议为主,一旦发生争议,就有可能损害成员的利益。

三是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需要,对农民自发组建农机合作社,指导服务不到位,扶持措施不力,影响了农民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树立典型,总结推广经验,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正确引导,规范管理。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素质,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培植典型,促进发展,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

第6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云阳镇是丹阳市的城中镇和城郊结合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丹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云阳镇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早已跻身于镇江市的十强乡镇,但以往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相对于二、三产业仍是短腿,这已成为制约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近几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充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跳出传统农业的框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额度财力补贴,走出了一条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农业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赞扬。近年来,云阳镇在发展农业经济上的具体做法是:

1.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引领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云阳镇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高效农业重点是找准项目,关键是调动农民积极性。迈村村在众多茶农丧失生产信心的困难局面下,欣然接受濒临荒废的茶园,成立吟春碧芽茶叶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厚积薄发,已形成了千余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区,茶场生产出的茶叶多次在国内、国际行业评比中荣膺桂冠,茶叶上市销售供不应求。茶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也调动了周边茶农创业的积极性。目前,茶场已完成股份制改革,为茶场进军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的一步。花园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在土地上做文章,向土地要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农户流转出26.67余hm2土地,建设大棚蔬菜基地,生产反季节蔬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永福村区位优势明显,毗邻312国道,村两委班子不失时机,因势利导,积极鼓励村民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财富,凸显出了传统农业生产效益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的同时,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风民俗也得到了改观,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乐章时时奏响。

2.以多元投入为着力点,推动农民增收

为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云阳镇主动摈弃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创新思路,挖掘潜力,多方努力,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克服资金困难。在发展高效农业项目上,除了财力上的适当补贴,坚持以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工商资本投入高效农业项目。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高效农业示范区规模。永福村万头猪场在工商资本的强力注入下已成雏形,周边农户在建设猪场流转出的土地上得到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土地租金,闲置劳力通过在猪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务工报酬。

第7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1.白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白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末,白城市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12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09年末的2.2倍。但通过调查,全市只有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运作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注重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账目,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只做流水账,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相关要求规范操作。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后,就处于休眠状态,连最基本的服务功能都没有发挥。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低下的原因,除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管理能力较弱外,与相关部门重视支持不够、没有强有力的改进措施不无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已形成较为尴尬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

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运作情况看,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足够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在财务管理方面思想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又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畏难情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信心不足,既怕政策有变,又怕相关部门强加干涉,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只注重抓生产经营服务,而忽视财务管理工作。

2.2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在成立之初吸纳的股金有限,同时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利少、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而且通过申请银信部门贷款的方式来拓展业务的难度也相当大。狭窄的资金筹措渠道和有限的资金积累,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切实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2.3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盈余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对盈余返还制度不知情。更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返还,从而违背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成员的利益受到极大侵害。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体制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之一。

2.4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没有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执行不到位,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同时,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内部审计部门,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审计监督主体尚不明确,农经管理部门不能发挥主导作用,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外部监督缺位乏力,强化途径比较狭窄。

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已势在必行,必须采取行政、法律、政策等综合措施来推进,确保“十二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3.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宣传 宣传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针政策,让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信党的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增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觉性,主动规范财务管理。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和合作社辅导员培训机遇,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好、监督好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来抓。有计划地培训农经干部,增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能力。

3.2奠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物质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多数成员是农民,农民是最现实的一个社会群体,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由于目前发展资金不足,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动放弃良好的产业项目,没能较明显地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合作社发展资金实力,关键要靠合作社自己。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增强合作社内部融资能力,积极开展资金互助业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及省扶持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或有效贷款,来提高合作社外部资金筹集能力,学会借力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财务管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8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资源利用 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农村地区的重要组织类型,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组织类型的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依靠各类资源作为支持,涉及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等类型资源,在发展过程中,需不断补给这些资源。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离不开资源,而资源所有者则通过其掌握资源的稀缺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产生影响,从而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源利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源类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利用的过程,按照资源是否具备支配权和使用权为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源进行划分,可分为具有完全支配权的资源、具有部分支配权的资源和具有使用权的资源。

具有完全支配权的资源。这部分资源主要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能够自由支配的资源,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灵活利用该类型的资源。以资金资源为例,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资金资源,用来购置土地、机械设备、劳动力等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的类型和结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的扩大,需要提高市场知名度来增强产品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采取召开成员大会的方式,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加强合作社和农产品的品牌在各类媒体的宣传,比如在电视台、展览会等做宣传。

具有部分支配权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的资源,在使用上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不具有完全自由支配的权利。这部分资源主要来源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环境,比如NGO的项目支持、政府的财政补贴、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等。以NGO项目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获得了项目支持,但为了利用该项目的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满足为市场提供不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常规品种玉米及其石磨加工的玉米制品,并提供优质安全的葡萄、蔬菜以及杂粮等条件,也就是说,资金的使用方向有限制,指定用在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方向,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的资源,不能自由安排和使用。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获取这部分资源,得到了资金、技术、交流和学习机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径,获取具有部分支配权的资源的收益大于不获取这部分资源的收益,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会权衡利弊考虑是否争取这部分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争取更多的支配权。

具有使用权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的资源,没有支配权,只有使用权,这部分资源主要涉及以村委会为主体的外部环境提供的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立初期,缺乏办公用地,通过与村委会签订合同,租用场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存在未来是否能够续约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这部分资源没有太多投入,只对原有的场地进行简单的维护,维持正常使用即可。这部分资源虽然只有使用权,但仍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的有利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这部分资源持小心谨慎的利用态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利用的主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分为核心成员、普通成员和成员,其中核心成员可再分为精英成员和骨干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类成员通过民主管理渠道,参与资源利用决策过程,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利用主体,一方面确立资源利用的合法性身份,以确保能够行使权力;另一方面通过掌握资源利用权力,强化自身利益群体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话语权,以实现利益诉求。

冯子标、焦斌龙认为生产要素的谈判力归结为五个方面:各要素在社会中的稀缺度;各要素对生产的贡献;各要素的退出成本;各要素承担风险的能力;各要素的禀赋。①稀缺资源的谈判力将成为掌握资源控制权的决定因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过程中,首先是制度资源和社会资源最稀缺,因为这些资源不仅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还需要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进行拓展,是一般成员无法拥有的。其次是资金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这类资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换取其他资源,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的核心资源。还有是市场资源,这类资源涉及销售问题,是普通成员参加合作社的初衷,影响合作社的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是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资源类型众多,其资源获取的稀缺性和难易程度的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核心成员,贡献了大部分的稀缺资源和难获取的资源。因此,逐渐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管理的主力,成为资源利用的主体,而普通成员和成员主要是关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易能否顺利完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管理和未来发展关注不够,持观望态度,这就逐步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利用主体权力分层,出现了集中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第9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草莓产业;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江苏涟水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96-01

草莓,又名红莓、洋莓、地莓、地桃等,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莓外观娇艳欲滴、惹人喜爱;果实鲜美,含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且营养价值高,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果胶以及钙、磷、铁、钾、锌、铬等营养物质,特别是VC含量较高。草莓一直深受消费者青睐,其种植效益十分可观,农民种植积极性高[1]。据报道,2011年江苏省草莓种植面积达1.45万hm2,总产量37万t,产值36亿元,且设施草莓比重超过70%,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亮点。但由于草莓不耐储藏,保鲜期短,其成熟后的销售成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可以很好地解决草莓的产销矛盾,增强了草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涟水县草莓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下,并探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草莓种植户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当地草莓产业健康发展。

1 涟水县草莓产业及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作为苏北的草莓基地,涟水县近年来充分发挥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优势,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草莓产业,并通过成立草莓专业合作社,促进了涟水县草莓产业的规模扩张,增加了农民收入。涟水县现每个乡镇基本上都成立了1~3个草莓专业合作社,这些草莓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与规范运作有力地推动当地草莓产业的发展。2007年初,江苏省涟水县朱码镇朱码村成立的全县第1个草莓专业合作社,历经5年多的运作,如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共有社员267户,801人,全社草莓面积49 hm2,经济效益显著。

2 涟水县草莓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不到位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农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专业合作组织,存有认识上的误区,害怕丧失生产经营的自。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整体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不到位[2]。

2.2 内部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内部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和民主决策不健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或是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有的地方即使存在这些机构和制度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并不严格执行,没有在管理、运作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3]。

2.3 合作社社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成长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但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班子成员及社员的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不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导致管理粗放,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3 涟水县草莓产业及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3.1 加强领导,提高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一般性工商企业,有一定的公益性,且尚处于发展初期,自身对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级涉农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和人才等方面落实对各种农民合作组织的各项支持政策。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出台和完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为合作组织发展提供公平性竞争环境、优惠性政策措施、合法性法律法规等支持性制度,使其真正能够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制度激励下不断壮大和发展。可借鉴国外做法,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服务机构,在土地流转、资料和产品供销、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信贷金融、法律法规、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特征及作用的普及宣传,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各级财政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4]。

3.2 完善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提高合作社社员素质

要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相关的运行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增强组织凝集力。要按照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审计制度,为组织成员提供有效服务,并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权明晰,实现社员的最大利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按作业量进行利益分配,同时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入社农民和群众监督,确保入社农民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要加强对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社员法律、管理、财务及技术知识教育培训工作,建议市、县、站各级建立合作社方面的专业化队伍,并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农民的合作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引导更多的能人创办和领办合作社,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做到人才进得来、留得住。通过合作社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 孔祥智,史冰清.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基本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0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