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早发白帝城唐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早发白帝城唐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甲 这位同学,你说什么?你对古代诗歌感 兴趣?那你跟我学着点就行了。

乙 跟你学着点?就你呀,上课走神儿,不认 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好好完 成。我跟你学什么呀?

甲 学什么?学唐诗宋词呀。我对唐诗宋词 特别有研究,我是个小诗人哪。

乙 你还是小诗人?

甲 当然了。知道“诗仙”吗?

乙 “诗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呀。

甲 知道“诗圣”吗?

乙 “诗圣”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甲 我们都差不多。

乙 你是——

甲 我“诗名”(失明)。

乙 那咱俩也差不多。

甲 你是——

乙 我青光眼。

甲 青光眼干什么?

乙 你都失明了,我还不青光眼呀。

甲 嗨!我这个“诗名”是诗人的“诗”,出名 的“名”,就是说小诗人里头我最出名。

乙 你先别吹,你给大家背诵一首诗怎么样?

甲 背诗没问题!你点吧,随你点,唐诗宋 词,你点哪首我就能背诵哪首。

乙 你口气不小哇,也不知道谦虚。

甲 没本事的学生才谦虚呢,我骄傲还骄傲 不过来呢!咱是小诗人呀!

乙 大家别听他瞎吹,就他日常的学习态度,

还背诵诗歌?我看玄!

甲 就不许有神童吗?我聪明,咱是神童。

乙 那你给大家背诵一下《望庐山瀑布》吧。

甲 《望庐山瀑布》,不是李白写的吗?

乙 对呀。

甲 听着:“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 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

乙 啊?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 哪儿乱了?

乙 还不乱呢!你都串了。

甲 串了?

乙 人家《望庐山瀑布》的后两句是“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甲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 怎么回事儿?

乙 那是《早发白帝城》的后两句。

甲 那……那这两首诗是姊妹篇。

乙 谁说的呀,怎么是姊妹篇呢?

甲 经过我的研究,这两首诗就是姊妹篇。

乙 你有什么依据呀?

甲 你听这题目——《早发白帝城》、《望庐山 瀑布》。就是说早晨从白帝城坐船出发,

顺流而下,走着走着就望见庐山的瀑布 了。

乙 没听说过。

甲 古诗的姊妹篇。

乙 你是瞎琢磨。

甲 怎么是瞎琢磨呢?古诗的姊妹篇多着 呢。你再听这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刃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客船。”

乙 嘿!他背诵的诗全都带“串门儿”的。我 看你不是“诗名”,你有点儿失常了。

甲 是呀,我是“诗长”啊,我在诗歌方面有专 长啊。

乙 嘿!这还说到他心眼儿里去了。

甲 唉!可惜呀,我就是生晚了。我要是生 在唐朝,李白、王维、白居易不都得靠边 站。杜甫写的诗怎么样?

乙 好哇。

甲 好什么呀?

乙 意境好哇。您听人家写的那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甲 这有什么呀?我要是当年写出来的话,

能胜过他两倍。

乙 别当年了,你现在写出来胜他两倍也行。

甲 这太简单了,张嘴就来, “四个黄鹂鸣翠

柳,两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万秋雪,

门泊东吴亿里船。”

乙 啊?

甲 我这前两句胜他两倍,第三句胜他十倍,

第四句胜他一万倍。你服不服哇?

乙 服了!服了!我是彻底服了你了。

甲 你说我妈也是,唐朝的时候你忙什么去 了?为什么非得等到2002年才生我?

乙 啊?这位真是失常了。

甲 看来唐诗宋词我是写不成了。

乙 废话!

甲 哎,我写点新诗怎么样?

乙 哎,这位同学,我告诉你,不管写古体诗 还是新诗,都得有文学基础。上课的时 候,你不认真听讲,下了课也不好好复 习,功课不好,没有基础,你不可能写出 新诗。

甲 谁说的?在去年庆祝元旦的时候,我就 写过一首新诗,在我们那片儿广泛流传,

可以说影响巨大。

乙 是吗?你写的是散文诗呀,还是律诗呀?

甲 我又不打官司,跟律师有什么关系呀?

乙 嗬!这小诗人什么都不懂。律诗就是有 格律又押韵的诗。

甲 我写的诗当然押韵了。

乙 那你这首诗什么题目呢?

甲 《元旦抒怀》。

乙 这题目一般化。

甲 别看题目一般化,内容好哇,特别文雅,

真正的阳春白雪。

乙 你给大伙儿朗读一下怎么样?

甲 你上几年级?

乙 咱不是一个班的吗?五年级呀!

甲 哎呀!我怕你这文化水平理解不了哇。

乙 我理解不了不要紧,今天来的同学有高 年级的,再说还有这么多老师呢,他们文 化水平高啊!你朗读朗读,我们大伙儿 一块儿欣赏欣赏。

甲 那可以。不过我写的这首诗可能过于文 雅了一些。你有什么不懂的词句,我们 可以共同研究。

乙 那没问题,我这人比较谦虚,有不懂的地 方肯定得向你请教。

甲 “《元旦抒怀》——”

乙 各位咱都听着啊。

甲 “《元旦抒怀》。过……”你听完了可别剽 窃我这首诗。

乙 我至于吗?

甲 关键是好多年没人写出这么经典的诗作 了。

乙 今天这么多老师同学都听着呢,我想剽 窃也剽窃不了哇!

第2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期间,我又知道、认识了许多诗人和词人,还看了元曲。我以前单认为只有中国才有伟大的诗人,到现在才知道,原来外国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例如:拜伦、普希金、泰戈尔……我还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主要分“风”、“雅”、“颂”三大类。

我还学到了诗的分类,按题材分分为:怀古诗、边塞诗、讽喻诗和味物诗。还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现在,我才发现原来诗是多么的有趣、神奇。以前我总是觉得几句简短的句子,含蕴又深,看了半天都看不懂,便觉得它枯燥无味。现在我发现古代的诗,虽然是几句简短的话语,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感受和道理,如此让人陶醉。几个词、几句诗,却已经能把当时的意境、场景与诗人的心情清楚的表达出来,仿佛作为读者的你,也已经融进了那个世界,身边战火纷飞,或者是优美的景色……它们丝毫不比那华丽炫美的文章要差。

现代的诗,也十分有趣。就像书中的《致老鼠》,它是那么的有趣。平时老鼠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邪恶的、无恶不作的。但在作家的笔下,它们却是摇身一变,成了可爱的、受人喜爱的老鼠。每当我们朗诵起这首小诗时,班里的人总是忍不住偷偷地笑,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班主任最怕老鼠了!

后来有一次,我们班的同学为了恳求老师提前布置明天的作业,自创了许多的诗。有顺口的小令,有简短的小诗,有的甚至是将诗人的绝句改成了“作业绝句”……大家的是都五花八门,同学们都笑得直不起腰了。

我最喜欢的诗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那首诗,是我学的第一首诗。小时候,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我一翻就翻到了这首诗,读了几次,便一下子喜欢上了它。虽然小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诗的含义,只是觉得读着顺口、读着好听,有事没事就在那里学别人摇头晃脑地念着,手里拿着一叠旧报纸,样子特滑稽,都得爸爸妈妈都哈哈大笑。

第3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关键词:谢灵运 谢朓 李白 山水诗 造物取境 兴象玲珑

中国山水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两朝之中,谢朓与李白是两位杰出的山水诗人代表,他们的山水诗写得颇有几分相似,但由于时代不同,因此又表现出许多不同之处。

谢灵运为我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的山水诗将眼中之景物进行一一描摹,表达一定的哲理,但并未达到盛唐山水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清人贺贻孙说他“往往深密有余而疏淡不足”,“虽多佳句,然自首至尾,讽之未免痴重伤气”(《诗筏》)。在齐梁诸多诗人之中,谢朓山水诗创作可谓是开拓疆宇,超其前辈。清人沈德潜对其有“齐人寥寥,玄晖独有一代”(《说诗晬语》)之誉。东方树对其评价则更高:“玄晖别具一副笔墨,开齐梁而冠乎齐梁,不第独步齐梁,直是独步千古……太白称其‘清发’‘惊人’。玄晖自云‘圆美流畅如弹丸’。以此数者求之,其于谢朓,思过半矣。”(《昭昧詹言》)。而唐人李白,一生轻狂,且一向轻视齐梁为文作诗之“轻薄”“浮艳”,正是这位才笔横九州的诗仙,却做到了“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

东汉,佛教传入我国,佛经翻译工作逐步展开,但佛教对当时的文学并未起到深刻影响。而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文人深受佛学影响,他们开始对宇宙、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此同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山水诗歌作品中,不仅以浓彩去描摹万物,且不可避免地加入对人生的思考与体认,表达一定的哲思。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极能代表当时之文风,对景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对人生思考也极为深刻,如其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谢灵运虽开创我国的山水诗,但处于齐梁时的他,创作的山水诗自然避免不了当时文人作诗的套路,即写山水诗先记游,而后写景,最后以阐发玄理结语,其所作山水诗大凡都有此种结构。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此诗足以体现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即细笔将景物进行勾勒。但诗中却很难见到诗人心灵的表白,有的仅是结语的玄理相推。

唐代诗人所作的山水诗已经看不到魏晋时期山水诗的穷形尽相与露骨的推理,他们的诗歌中更多的是对诗歌境界的刻画,努力做到以景表情,以境达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其山水诗,真如一幅水墨山水画,淡淡几笔,将山林秋色描写得惟妙惟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人以空灵秀丽之感,诗人的心境也在此诗中得以折射。

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足显两代诗风之不同,魏晋时期追求的乃是一种穷形尽相的表现方式,而唐人作诗讲究的则是诗中的神韵,这正是唐诗能独步千古的原因所在。

谢朓的山水诗足以与谢灵运相抗衡,甚至可以说他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谢灵运。他一改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方法,不仅对眼中之景物进行描摹,同时亦能将自己的感受与名山大川相融合,使读者不仅于诗中看到诗人游览山川之足迹,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内心独白,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谢朓在其山水诗中尽情渲染登山泛水之乐趣,如其《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南齐京城建康的山川地貌,其中“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给人的视觉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朱楼”环绕着“绿水”,使得这“金陵帝王州”一派生气。《京路夜发》同样生动地描写了京城建康城外的黎明美景:

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犹沾馀露团,稍见朝霞上。

诗人将日出前的天地万物进行了细致的描摹,犹如一幅细致的工笔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其《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对大江的描写更是被称为“压卷之作”,其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不仅写出了江水的滔滔不绝,更写出了诗人客居异地时心中之苦闷。谢朓已改变了谢灵运山水诗仅对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风格,不仅写景,更能将情景交融,从中可看到唐代山水诗的影子。清人王夫之就夸其“廖天孤出”,刘熙载在其《艺概》中称其“谢玄晖诗以情韵胜”。谢朓的山水诗创作使齐梁诗风为之一振,李白的“一生低首谢宣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白所作山水诗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其《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只有洞庭湖五首》之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洞庭秋草涧。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此诗虽仅写洞庭湖如镜般的水面,君山倒影,湖边秋草,但却很好地体现了唐人的神韵,更加体现出李白的神来之笔。

李白是杰出的诗人,创作众体兼备。一生傲岸不屈的他,对谢朓最为仰慕。通观其诗集,大凡十五首诗是直接吟咏谢朓的。而“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他的作品当中不少作品描写的山川景物也都曾在谢朓的诗中出现。如《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又如《新林浦阻风寄友人》:“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中的林浦、板桥。由此可见李白的游山行迹在不同程度上是跟随谢朓,他希望在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能够在心灵上与他所仰慕的谢朓有所契合。

李白如此推崇谢朓,究其原因是谢朓清丽的山水诗创作深深令他折服,李白有诗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风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更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所主张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创作理念,正是他与谢朓的共通之处。李白在谢朓的诗中找到了他的诗歌理想。他所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也是极力秉承这一创作理念。如:

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如此清丽的山水诗,明显带有谢朓的遗风。李白作山水诗学习谢朓的清丽诗风,突出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艺术境界,整个诗篇浑然一体,毫无斧凿之迹。李白的山水诗除了谢诗一以贯之的清丽之外,还有他那令人心跳的雄浑豪迈。李白的山水诗与谢诗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白的山水诗虽继承了谢朓山水诗的特点,但更多保留了他自己的诗歌风格。更准确地说,李白对谢朓的山水诗进行了改造,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谢朓所作山水诗虽一改齐梁山水诗之风格,但最终仍逃脱不了齐梁文风的藩篱。他的山水诗不似谢灵运那般只顾极力描摹所见之山川景物,在其诗中已看到情的融入。如若拿其山水诗与李白的山水诗相比,明显地看出其山水诗有不足。他虽做到了情景交融,但却没有李诗那般“羚羊挂角、无计可求”[1]。如二人都曾在诗中描写了敬亭山的美丽景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敬亭山》)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託,灵异俱然棲。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廻谿。……绿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谢朓《敬亭山》)

同样是对敬亭山的描写,李白的描写丝毫不见细笔的勾勒,诗中只有“众鸟”“孤云”与“敬亭山”三个意象,便将敬亭山的自然风貌描写殆尽。全诗仅有二十字,却写出了山的高寂与人的孤寂。更让人称叹的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之语,体现了物与象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只在“相看两不厌”中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而谢朓却对敬亭山进行了层层渲染,对于山势的描写也可谓是极尽描写之能事,在体物方面,可谓胜于李诗。他的抒情却丝毫不及李诗,情与景的交融究竟不能如李诗那样浑然天成。如说谢朓的诗是在为山水写貌,那可以说李白的诗则是为山水写神。比其轩轾,由此可见。

李白山水诗能够突出山水之神而谢朓却仅是图貌,究其原因乃由两人所处时代不同而导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2]。齐梁诗歌的总体特征是诗风绮丽,浓墨渲染,仅是造物取境。所见之景,直叙其事,描摹山水时无法做到情景交融,也不曾注意景物描写的韵味。谢朓虽是此时山水诗圣手,也体现着与此时诗风不同的风格,但从他的《敬亭山》中可看到其山水诗创作仍是前半首仅是写景,后半首仅在抒情,写景与言怀不曾融合,终不似李白那般灵性相通。

唐人做诗讲究兴象玲珑。所谓“兴”乃感兴,即诗人情感之兴发;“象”为形象,即诗中之物。唐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即追求情与景的浑然天成,做到兴在象中,兴在象外。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3]此处,“兴”是“感发意志”而并非文学创作之手法。此后,《毛诗序》中提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此时的“兴”才真正成为了一种诗歌创作手法。“象”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4],此时老子对于象的描述虽晦涩难懂,但可看出,象与物有着密切联系,看似可得实为不可触。此后,历代文学理论家便在文学理论中不断地探讨何为“象”这一理论问题。而“兴”与“象”之结合,始于唐代。在唐代,将“兴”与“象”结合为一个新的文学理论概念的则是殷璠。

唐人殷璠之所以能够将“兴”与“象”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文学理论概念,与盛唐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是分不开的。他总结了盛唐诗人们创作的大量情景交融的诗歌作品,同时又继承了此前文艺领域内早已使用的“兴”与“象”这两个名词概念,将他们自然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兴象”成为文学理论当中的专业术语,以此来表达情景交融的诗歌境界。

盛唐诗人作诗始终追求是一种“兴象玲珑”“无可凑泊”的纯美诗歌境界。而在有唐一代,将诗歌当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做得无迹可求、不落言筌的则是诗人李白,这在其山水诗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乃李白长流夜郎,行至白帝城时遇赦,乘舟东返时所作。盛弘之《荆州记》云:“早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而李白仅仅数字便将辞别白帝城时那愉悦的心情抒写殆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何尝不是李白轻快心境的写照。又《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乃思念友人之作。全诗连用“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将他对友人的思念尽情抒发。李白仅仅数语,却可以将景物描写得如此传神。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诗境清丽淡雅,更为重要的是他那毫无斧凿的抒怀,很好地完成了情与景的交融。

李白不仅“一生低首谢宣城”,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谢朓山水诗创作的改变。也正是有了这种因袭与变革,才有了一代诗仙李白,才有了唐诗的繁荣与兴盛。

注释:

[1]何文焕:《历代诗话·沧浪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8页。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程树德:《论语集释·阳货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12页。

[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页。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第4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关键词: 李白 绝句 内容 艺术特色 艺术价值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是诗歌创作的天才,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从古到今征服了无数读者。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就诗体多元的,他的乐府诗、歌行体等的创作都富有鲜明的创新性和个性特色,但是堪称一绝的还是他的绝句。袁行霈文学史对绝句有清晰的解释:“绝句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可它离首即尾,易流于浅露,所以绝句贵在含蓄。但若刻意锤炼,又流于斧凿,所以绝句贵在自然天成。”[1]李白爽朗的个性,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便形成了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达到了中国古代绝句创作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绝句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明人胡应麟《诗籔》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2]清人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3]赞许的评价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目前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绝句诗的专门研究很少,下文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探究李白绝句诗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绝句共159首,其中五绝59首,七绝80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无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李白的绝句无不格调明快,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无尽情思。

李白的绝句中赠友人的作品占很大比重,佳篇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或述别时离愁,或述别后怀念,或追诉昔时交游,或称颂对方情谊,常常感情深厚真挚,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头两句,李白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孟夫子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向扬州出发。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怀,一扫前人离别诗的黯然与忧伤,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清人孙洙在评点《唐诗三百首》时,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批道:“千古丽句。”[4]此说甚是。结尾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一片呈现在诗人眼帘,逐渐消融在蔚蓝天空的尽头,此时此刻只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泻而来。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评点道:“襄阳此行,江程迢远,太白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深苦深也’。”[5]诗人的离别深情从对一片孤帆的牵肠挂肚的关注到远影到碧空尽,从空间方位上的移动乃至时间的推移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深情扯在孤帆上,弥漫在天尽头。

李白还有不少描写山水风景的佳篇。其中像风格清新隽永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题目中的“独”为全诗之眼。首句写鸟儿于高处飞尽,写出山内空旷,暗指山势高拔;次句写云儿孤闲,又为敬亭山披上一层神秘面纱;第三句中的“相看”,似有与友同游之感,似与诗眼有违,然末句“只有”一词却点睛提神,将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寂寞心情与寂寞、静谧的山景的冥会写得深幽、巧妙。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道:“前二句以云鸟为喻,言众人皆高取功名,而己独坐翛然自远。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5]

怀古,即怀念古昔的感情,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成分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李白的绝句中也不乏怀古诗的佳作。如《岳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春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一首览历史遗迹,述怀古之情的作品。前两句描写旧时的庭院,荒废的楼台,耳边听到的是河边采菱姑娘的歌声,此情此景让人不甚忧愁。“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而直到如今仍然保持不变的只有河西那边的夜空中放射着的光辉的明月,还是那个当初曾经找过吴王宫殿中的美人西施的明月。黄叔璨在《唐诗笺注》中评点道:“吊古深情,语极凄婉”。[4]

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他的绝句有很多是具有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的拟民歌作品,如《静夜思》、《巴女词》等。如宫怨诗《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题虽为“怨”,却无一字怨言。写女之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诗中女子从室外望月被露水打湿袜子到室内帘后、隔帘望月,以痴望月亮的情状传无限怨情。全诗写得轻盈、干净。“初则伫立玉阶,立久罗袜皆湿,乃退入帘内,下帘望月。未尝一字写怨情,而此人通宵无眠之状,写来凄冷逼人,非怨而何!”[4]

李白绝句主题丰富,多表现他某刻的神至感悟,余味隽永。作品着力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人性的、人情的美,生活情趣浓郁,反映出李白的纯真童心和多彩内心。李白对多种主题的成功阐发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如《静夜思》、《劳劳亭》等。其中《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仅用四行寥寥二十个字就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含蓄美是中国古汉诗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和美学原则。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特征,不事雕琢便明快地道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中最动人的那一点,遂引起千载之下人们的普遍共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旅中之思,虽说明却不说尽。”[4]充分说明了李白这首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白的七绝功力更深,语言明朗精炼,声调和谐优美,不论写景抒情,都能做到深入浅出,使读者一接触就了解喜爱,但又经得起咀嚼玩味,吟诵不厌。李白的绝句接受了南北朝民歌和南朝诗人谢眺的明显影响,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清代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通,最得歌行之体。”[3]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写庐山香炉峰的概貌:一个“生”字,化静为动,原本静止不动的香炉峰,在诗人笔下成了烟云缭绕仙境。次句写瀑布的全貌:“遥看瀑布”是点题;一个“挂”字,与“遥看”照应,化动为静。第三句写瀑布的气势:“飞流”,写瀑布凌空而出、飞散而落的姿态;“直下”,显示了瀑布飞流急湍、势不可挡的力量;“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瀑布山高水急、气势雄壮的动态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结句写对瀑布的感受:“疑是”,化实为虚,瀑布就像是天上的银河掉到了人间。法这是比喻、是夸张,更是使人雄奇瑰丽的想象。手法高妙,想象雄奇,形胜神似,气韵生动,只有天才的情思才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而又引人浮想联翩的杰作。难怪东坡盛赞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最有名的一首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一大清早,诗人告别长江上游的白帝城,从彩云笼罩的白帝城,到千里之遥的江陵,只用了一天就返回来了。此句化用“朝辞白帝,暮到江陵”,一方面使表现舟行快绝的字句凝练了许多,同时又注入了充沛的感情。“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江流之快、归舟之疾,而且透出遇赦后重获自由的喜悦、轻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桂馥在《札檏》说:“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4]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还是个人心情的表达,总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既可形容快,又可视为人生经验的总结。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4]李白的绝句的意境清新明丽,在于月亮等优美的意象的使用。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吟诵的是天高气爽的秋月的印象。峨眉山是天下闻名的四川的一座名山。高挂在山峰顶端的半圆的秋月,把她美丽的身影投到平羌江的水面;无情的江水,把她揉扯成无数的碎片,化做闪光的淩淩细波,把他带向远方。

夜半李白的船离开了清溪,直驶遥远的三峡。明月啊,我本想彻夜陪伴你,可恨山影无情,使我再也无法看到你的面容,只好带着这种空想,奔渝州而去。王世贞《艺苑卮言》言:“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锤炼之妙。”[4]

综上所述,李白的绝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赠寄诗真挚感人,山水诗清新隽永,怀古诗吊古情深,宫怨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绝,七绝佳作不胜枚举,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七绝更是功力深厚,明朗精炼,深入浅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兴到神会,一挥而就,韵味无穷,展现出自然美和人性美,也体现了其绝句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

[2]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406.

[3]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05-231.

第5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关键词:走近;品味;想像;诵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84-1

诗词是凝练的艺术,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描绘最美丽的景物,其意境悠远,读诗如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从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

一、走近诗人,身临其境

古诗词都是古人的抒情咏怀之作。古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流溢于古诗词之中。当我们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我们也就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做好了铺垫,也为学生把握古诗词意境的主基调打下伏笔。我们就能引领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进入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中了。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笔者在学生熟读古诗后向学生讲了李白写这首古诗的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被贬至夜郎,于是他取道四川前往。行至白帝城,遇赦,惊喜交集,立即乘船东返江陵。这首古诗就是他在此时作的。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体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表达的诗人悲喜交集的心情了,也就更容易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了。同样,如曹植写的《七步诗》,当我们引领学生阅读了解了曹丕蓄意陷害曹植的历史背景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深刻含义了。当我们指引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之后,带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二、品味诗眼,突显意境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图用“趴”“躺”等词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体会到只有“卧”最自然、惬意、自在。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无赖”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炼字炼句的能力。

三、放飞想象,再现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启发诱导,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四、反复诵读,渐入佳境

诗词教学的关键在教会学生诵读,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分析诗词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练的语言描写意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在反复的诵读中,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有目的的诵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研讨性的比较诵读中,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真正达到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读中赏析,读中激趣,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良好的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第6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摘 要】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点繁杂、琐碎、各个章节知识点交叉环节多,很多学生都感到难学难记忆。其实只要科学恰当地通过古诗、口诀、联想教学法,就可以将知识难点巧妙的由难记难懂转化为简单易记易懂,不但学生们学起来倍感轻松,而且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方法

我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已多年,积累了不少的生物教学实践经验。刚开始接手高一新班级时,通过无记名调查问卷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所任教班级内高达80%以上的学生都对生物学科感到缺乏学习兴趣。对此,我积极研究教学应对策略。通过应用巧妙转化教学法,我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很快就对生物课转变了学习态度,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很轻松就能牢固的将知识难点持久记忆。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宝贵的生物教学经验。

一、巧用古诗将知识点由繁化简

一提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些重点知识,很多同学都会眉头紧锁,“知识点枯燥至极,难学难记忆难理解”道出了大家对高中生物学科学习的共同心声。生物学真的很难学吗?其实只要教学方法科学对路,那么就能突破生物课教学老大难的瓶颈。我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古诗,巧妙将知识点由难学难记转化为简单易懂。

比如,在开展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其中的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学习时,在授课时,我并没有单纯按照教材知识点进行填鸭式讲解。因为我知道,如果单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即使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也不会有太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首先,在开始授课时,我板书“李白”两个大字。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大家都深感好奇:生物课和李白有什么关系呢?随后,我告诉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还真的和咱们今天的生物课扯上了重大关系!摊上事儿了,他真的摊上事了!”班级内的学生们忍俊不禁的笑出了声。

接下来我详细阐述李白摊上了什么事: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唐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再来看看咱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生物课——“物质的跨膜运输”,物质通过两种方式进出细胞膜,这两种方式分别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可生动地对应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啼不住”表示浓度由低到高,“轻舟”表示需附加载体,“过万重山”表示需给予能量;而“被动运输”可以生动地对应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辞、彩云间”表示“零”能量,“千里、一日还”表示浓度由高到低。这里由于利用了“轻舟”,那就是需要载体,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如果没有利用“轻舟”,那么就为“被动运输”中的“自由扩散”。

所以,恰当地时候通过古诗,将知识难点巧妙的由难记难懂转化为简单易记易懂,学生们学起来也就倍感轻松。

二、妙用口诀增强记忆由难转易

在讲授“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物质”这个知识点时,如果让学生们对这八种物质进行生硬记忆,估计大家都会感到厌烦,或者今天记住了,保不齐明天就又忘记了。于是,我将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物质编制了一句顺口溜,这句口诀,让学生们在一分钟之内就牢牢记住了八种物质。

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物质名称: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我将其编制成了一句口诀“本想带个鸭蛋,来宿舍晾一晾鞋”。又比如在讲解“植物所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知识点时,我将其编制成了口诀——“佟铁鑫捧绿馍馍”(著名歌唱家捧着绿馍馍——铜、铁、锌、硼、氯、钼、猛)。

比如:开展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章节里的“人类遗传病”这部分知识内容讲解时,尤其是讲授到显性、隐性致病基因判定知识点时,编制了以下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详细生物学知识内容为:双亲无病生出有病子女,此致病基因定为隐性基因),“有中生无为显性”(生物学详细知识内容阐述为:双亲病,但生出无病子女,此致病基因定为显性基因。X隐性遗传病规律为:母病子必病,父正常女必正常,女病父必病。X显性遗传病规律为:子病母必病,父病女必病)。

通过口诀将知识难点由难转易的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效果,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学生们在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很轻松就将易混淆难理解的重要知识点予以记忆。而且学生们不再把生物学科当做学习负担,而是乐于主动思考,主动去感受生物学科的乐趣和魅力。

三、展开联想将抽象知识转为具体实景

开展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应用”这一章节授课,讲到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部分,涉及到“细胞呼吸,动植物无氧呼吸”知识点时,我着力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体育课、腌制酱菜、酿制葡萄酒”等常见生活实景,且从这些常见现象开始讲起:进行3000米耐久跑后,同学们为什么会总感到小腿肌肉紧绷、酸痛呢?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大家在进行耐久跑时,人体供氧量不足,于是人体内部的骨骼肌细胞就会进行相应的部分无氧呼吸,从而产生了乳酸,肌肉组织里的乳酸如果淤积过多就会让人肌肉酸痛。

同理,密封的酱菜缸、泡菜缸都会置于无氧条件下,此时乳酸菌就会进行乳酸发酵,从而产生大量的乳酸,因此腌制酱菜、川味泡菜才能味道鲜美、不易腐败。酿制葡萄酒时酒缸一定要进行密封,这是因为在密封条件的无氧环境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进而生产出酒精。如果酒缸没有进行密封,那么所制出的酒就不够纯度,味道也就会大打折扣。同学们在我的联想生物教学法的启迪下,都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取得了十分理想的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运用转换法将知识由难变易来高效开展生物教学工作。巧用古诗将知识点由繁化简、妙用口诀增强记忆由难转易、展开联想将抽象知识转为具体实景等方法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晓保.《生物与教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那么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知晓一点有关这个作者的知识,比如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无因时代或者生活变故而发生风格上的改变?贯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负,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作者一首诗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艺术风格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其他的表达技巧等等。

在这里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第8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关键词: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242-01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因此,探讨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显得更加重要。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二、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三、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学一点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五、把握一下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我们比较常见。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六、教学生学会诵读

第9篇:早发白帝城唐诗范文

关键词:意象 抒情主人公 安史之乱 人性 登高而赋 诗风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旁及其他,解析归纳,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出两个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如此看来,则全诗应散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旋即放舟东下江夏,《早发白帝城》可证。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他还奢望朝廷起用,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幻想的破灭,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况且,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自屈原“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肃肃凉风生”、陈子昂“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直到欧阳修《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说现实羁绊。这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对应,同为万物,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所以人与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也有人走进大自然,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忘掉自身,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因此,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纵观李白诗歌,以诗证人,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杜诗却不同。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却只是淡淡的。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思念、关爱,于是,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他始终是愁的,因他愁,于是万物都愁,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于是万物皆是黍离之悲,皆是自然的拟人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这话未必全对。回顾李、杜时代,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哲学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此时,安史之乱已告结束,但边塞又重点烽火,内战外争,国家离乱,百姓羸弱,“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就必从社会中来,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李诗有悲愁,杜诗也有悲愁,悲愁本是人的本性,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有志难伸,报国无门,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庄子出世,屈原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抱本守一,愈挫愈奋,不回头,不旁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人性使然。

李白从小就种下了“桑弧蓬矢,射乎四方”的情愫,二十五岁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并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曾作《大鹏赋》自况:“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长安三年遇挫后,仍矢志不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上李邕》)直至《临路歌》仍高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一生都想入世,都想伸展拳脚,于是他漫游、任侠、隐居待诏、进长安、投永王,终其一生,适如庄子《逍遥游》的大鹏“有待”。他始终立于大地而仰望苍天。

杜甫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之孙,早年也漫游各地,为应举从政作准备,开元二十三年归洛,应试不第,复漫游。为求仕困居长安近十年,终入蜀,再出蜀,大历三年登岳阳楼。他先后写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无不以诗教“温柔敦厚”为纲,“发乎情,止乎礼义”。即如《登岳阳楼》一样,诗人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小我大而化之为大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个体的小宇宙拓展为整体的大宇宙,这是何等胸怀,何等气量!年老,多病,感时,思归,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主题。“有待”是杜甫一生入世思想、行为的核心。他始终立于大地、俯视大地。

登高而赋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李、杜这两首诗是题岳阳楼、写洞庭水的名篇,其实写洞庭的诗作最迟该起于屈原的《湘夫人》。而岳阳楼旧址本来是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建之,到宋朝庆历五年滕子京重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当是自古诗文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神品,庆历六年九月前的可在范文中找到归宿、找到积淀,之后的可在其中找到影像、找到衣钵,即登岳阳楼必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必引发“悲”“喜”之情、“进”“退”之思,又必点染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

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李白诗正是以才气、抒气胜,因而诗作如一片神行,随手写去,自然飘逸,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因而内容丰满,气象雄浑,诗风雄奇俊逸;杜甫则因多作近体诗,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且又把自叹身世与忧国伤时一并打入诗中,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