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单元设计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以生为本 《捡麦穗》
在课堂上有两大活动:教和学。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将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而且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生成和建构的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代劳的一个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是多元的,语文教师虽为教学主体,但不能将知识或者某种结论直接强加给学生,否则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才能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笔者结合粤教版必修一《捡麦穗》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教师深入研讨文本,把握可教内容
语文是一门特殊学科,每个老师对文章都自己的理解,每篇文本可教的内容有很多,但教师不能随性地教学。要做到以生为本,首先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要发挥此作用,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研讨文本,并把握清楚可教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风格进行教学设计,万万不可只看《教学参考书》,硬搬书中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设计《捡麦穗》的过程中,教师应在结合散文阅读教学方法和单元目标的前提下,研读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一起交流思路、方法,以引起教学火花的碰撞,设计出更优秀的教学设计。
二、深入了解学情,力争以生为本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忽视学情,仅以一份教学设计上几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为准,这样做难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经过小学、初中语文课堂的熏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鉴赏水平,了解学生困惑的内容,了解学生迫于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该未学课文的兴趣点等,弄清楚这些内容后再着手设计教案,从学生的角度定目标、重点和难点。
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当考虑学生的性格情况,很多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容易忽略学生的性格,导致课堂上师生互动时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并没预想中的回应,这除了影响教师的调动能力外,而且不能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内外向情况、表达能力等。
例如笔者在设计《捡麦穗》的引入参与环节时,充分考虑班上女生为主的情况,创设了从女生出嫁要准备嫁妆这样的情境,以迅速进入文章中主人公是如何准备嫁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该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较高,学习态度认真,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热情。女生偏多,比较文静,但乐于在课堂上诵读,且男生也较安静,能自主地读文本,如果老师做一定的引导,他们就可以认真地感受文本。因此,在“探索揭示”环节,笔者设了分角色诵读“我”和“二姨”的对话,以感受“我”的形象;此外,还有分角色诵读“我”、“老汉”,以理解“老汉”的形象,在理解两人形象后,再进行“我与老汉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的分小组探讨,这样就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目标。
三、巧设教学活动,力求学生发挥主动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是重中之重。整个教学流程应当以学生的困惑为主,巧解重难点,以实现目标。而在设置教学活动时不能为了活动而设活动,比如不能滥用小组讨论,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巧设不同形式的活动,更要注重设计的活动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否是学生能接受并乐于主动参与的活动,完成这一活动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或为实现目标起到作用等,如不考虑以上情况,只是为活动而活动,那么,这样的设计肯定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例如笔者在设计《捡麦穗》的过程中,既想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又想他们能顺利地对重难点展开思考和探索,就要先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感受当中的微妙情感呢?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学习肯定是不深刻的,因此,务必借助活动,笔者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的活动让学生融入作品的角色中去理解。另外,在探索揭示环节,笔者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大雁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和“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当中融入“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深层意义的理解,希望以问题的形式让他们自己研读。在反馈评价环节,考虑到该班学生不善于主动表达,因此设计了填空题检测目标落实情况,“文章以?摇?摇?摇?摇?摇?摇 的情调,写出了人与人之间“?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的爱(用原句回答),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对?摇?摇?摇?摇?摇?摇 的惆怅、怀念与追求”。此外,“反思评价”环节中,主要通过微博形式分享当下社会的真善美,这种形式是学生喜欢的,并且有140个字的限制,更是对文章主体进行的拓展,由当时的真善美联想到当下社会的情况,传播和感受朴素的情感,获得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学活动不仅不是虚设,反而都是适合该班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都乐于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把理论实践运用到课堂中,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力争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的目标,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一、掌握好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内容的广度就是教材本身所包含的信息的多少、范围等,具体到一节课上面就是这节课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多少信息,这些信息牵涉的范围到底有多广。而深度则是对教材内容层次上的挖掘,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这两个问题都与学生的接受有关,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成长规律成为判断教材内容深度与广度重要依据。
在中学的语文课里,一节课通过所上教材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过多,则学生不能全部接受,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浪费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并使课堂显得散漫,教学过程不够紧凑。如对鲁迅先生作品进行教学的时候介绍先生生平和重要作品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把先生生平所有作品进行介绍的话那就会显得很琐碎,学生不会感兴趣,而且这样展开的话对教学进程是一种挑战,如果对相关具体作品的意义进行适当程度的挖掘,那对学生是有所益处的,如对《从百草园三味书屋》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一些比较重要作品如《少年闰土》、《孔乙己》等进行简单介绍是适合的,但如果对“五四”时期“乡土作家群”的相关作品大肆介绍则有放浪成灾的嫌疑;如果对《朝花夕拾》等作品集进行风格进行简单的介绍属于课文背景和拓展学习,那么对《野草》成因进行分析和介绍则是过深行为,超出《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对教材目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妥善处理之处。所谓重点及一节课的精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整节课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而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不易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学生来说具有在知识水平上和理解能力上的相对超前性,而关键点则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由于重点是是整节课程所围绕的中心知识点,所以教师在教授教材的时候就必然会用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同时由于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所以一节课的重点不宜太多,过多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如在高中语文必修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讲解中,一般都会将课文叙述对象的人物性格和思想作为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而将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和对课文中引用的《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材料的理解作为重点,而如何理解梁实秋采取的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所引用的材料从理解则成为学生掌握文章的难点,对如何激发学生想象将所引用的三则古代文学经典材料的主题思想与梁启超先生性格思想相联系起来则成为学生理解全文的关键点。
一节课的重点主要由课文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决定,重点是完成目的主要支撑,而重点的如何达成则通常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难点,达成重点而最终完成学习目的便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点。这些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起着决定地位的影响因素。
三、备教材的顺序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里面,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成必修和选修两个阶段,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其中一门或者几门。且将高中学生语文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从必修课的完成到选修程度的逐层加深从而划分学生掌握语文水平的层次。这些安排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对学生展开逐层深入的教学力求在每个阶段让学生掌握好本学习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要做到对学生上一阶段所学知识的基础进行了解,对下一阶段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认识,力求不重复建设,不过高要求。
中学语文设置的顺序性不仅表现在学习阶段的设置分层上,还表现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设置上。比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中都是分别将文言散文和古诗词集中在一块儿,这样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教学时,在字词句方面的讲授上便可以根据情况分散到各课中学习,而不需要在每一课中对遇到的字词句逐一讲解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课堂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同样对于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学习也是如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比和迁移,让教学摆脱枯燥的说教模式。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课文的前后顺序有所了解,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背景认识清晰,才能有条不紊,简单明确的组织学生完成教学学习任务,让课堂生趣盎然。
四、备教材中隐含的教学资源
教材表现于课文便是文本,但课文的内涵往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透过文本这层迷雾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有关于现实生活,或者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相通的地方,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生活场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事实上,阅读中发生的对话行为往往以曾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积淀作为理解的助力。由于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相关联,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当将教材中隐含的现实生活教学资源备入教案之中。
将现实生活场景备入教案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如对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杜甫《旅夜抒怀》中的孤独感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孤独经历,便且对其中的写景诗句的学习也可借助现实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课文往往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这些经典在曾经的历史上是一度或一直是接收者所推崇的篇章,但由于时空的变换,现代的接受者与曾经的接收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文化背景的差别、地域的差别、习俗的差别等等,因此在阅读这些名篇时便存在着诸多的隔阂。这些课文中为甚者则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成为潮流的作品。如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如果不进入到五四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则绝大部分读者都不是很喜欢其作品。
备课文隐含的教学资源,不仅是对是让学生理解领会课文更容易,也能够让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收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效果,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校课堂互动。
五、备教学大纲中分布在课文中的具体知识点
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种先进的科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些新鲜气象。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同质化、低效化现象。那么,如何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一、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
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无效教学的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环节:缺少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精心设计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认真、周全的教
学设计。具体表现在:(1)教学目标模糊。(2)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当。(3)缺乏对学生认知现状的分析,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设计。(4)对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媒体的设计等缺乏周全的考虑。(5)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
2.教学实施环节:缺乏有效引导和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今天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效”,节约时间,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的概念、规律、问题的分析往往没有认真设计有效的启发,引导进程。为了取得成绩,把更多时间放在学生反复、机械的课堂练习上。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答案的结论不适宜过早告诉学生,要以启发的方式提出,但教学实施中教师往往缺少耐心的等
待,为了教学进度,提出问题后很快以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
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方向上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指向预定答案。
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空间。学生的主动性被抹杀了,总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上多是教师预设条件下的教学,很难看到师生互动的智慧生
成。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过多注重自身的教,但对学生如何学的真实情况却缺乏关注,缺乏了师生间思维的有效碰撞。课堂中学生往往局限于被动地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反馈意识等缺乏。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统一,两者的
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
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
3.教学反思环节:缺乏及时、深入的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效教学长远来说是建立在具有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上。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了,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随笔、日记等的教学感悟,这就主动放弃了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良好机会。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有效教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新的课程理念贯彻到实际课堂教学中。(2)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具体做法如下。
1.有效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1)结合课标准确解读教材
开学前拿到教材,应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知道教材改动的地方。把握单元、章节(专题、板块)和课文的知识内容。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认清所教知识对今后学习的作用。明确所教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中提示性文字、教材练习和教学建议,明确编者意图。在教案中简要书写“教材分析”。
(2)有机整合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①突出重点内容;②分散化解难点内容;③选
择最佳切入口;④一课时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分课时
教学内容。
适当引进教学资源。①引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②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活学活用教材知识;③引进课外资源,匹配学生实际,拓宽学生视野,延伸学习空间。
(3)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设立单元、章节(专题、板块)、课文的教学目标。①依据教材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学情”因“情”定标,因此,教案中应有“学情分析”一项;②从“三维目标”出发,教学目标要体现多元性;③根据教材的重点内容确定主要目标;④两课时以上的教学内容应有总目标之下的分课时
目标。
预设主要教学环节的问题情境和师生双边活动。①主要教学环节是指预习、导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训练、小结等;②问题情境的设计: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障碍,将它们转化成问题;提早收集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理出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着重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疑,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将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热点问题有机吸纳进来;教学环节转换时问题
过渡要自然,问题不能过于琐碎;③教与学活动同步设计: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要一起考虑同步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要有明确而准确的意图,要有明确的指向;课堂教学的训练方式要适
当,训练强度要适宜,训练内容要科学。
(4)恰当选择电教手段
准确定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手段。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凭借人的感官难以直接知晓的教学内容;条件限制难以亲身实践的教学内容;需要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呈现的抽象或深奥的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兴趣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艺术
处理呈现的教学内容。
2.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注重创建有效课堂,课堂要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课堂要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1)课前环节——预习
要求学生通读即将学习的教材,初步了解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获得对教材的初步感悟。根据教材内容的难度,适当布置预习思考题。及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中的应变和调控做好充分准备。
(2)课始环节——导入
通过简明、生动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欲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由备课时选择设计的最佳切入口直接切入教学,开门见山。
(3)课中环节——重点、难点教学
通过准确精要的讲解和富有成效的师生互动,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同时弄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排除识记和理解上的疑难。通过启发、探究和生成,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使学生会学、善学。
(4)课末环节——练习小结教学
回顾教学过程,归纳教学内容,完整把握知识要点。教师小结为辅,学生课内小结、练习为主,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布置课外作业和下一课预习要求。课堂小结和当堂练习阶段的时间应在10~15分钟左右。
(5)教学实施中,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
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工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当的安排。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诸如,听录音、看录像、做游戏、搞表演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应予以精心安排。总之,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
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就是高效的。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7)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因此,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3.有效作业
(1)精心设计课堂训练
确立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的原则,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要同步设计,训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训练的目标是: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掌握基本方法。把训练作为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的主要手段,展示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利用教材的例题和思考探究习题,带动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和探究。课堂小结环节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当堂练习为主,当堂练习要以知识的巩固为主,实现当堂清,课课清。
(2)科学设计作业
作业包括口头、书面、动手制作、上网搜寻资料、阅读文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关的作业形
式。书面作业要在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侧重于知识运用的能力题和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问题。作业布置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减轻学生负担。要重视教材例题的变式训练和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题,课堂教学中已经利用和处理的重点习题,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书面完成。
(3)认真批改作业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作业必须有检查和反馈,书面作业应认真
及时批阅,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要讲评,切实做到“凡练必收、凡收必批、凡改必统计、凡讲必取舍、凡评必点拨、凡错必跟纠(跟踪纠错)”。对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要有批改记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重视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先复习后作业,书写端正,解题过程规范清晰,错误及时订正。
4.有效复习和测试
(1)复习
重要测试(期末、中考)前应制订复习计划,确定好复习内容,落实配套复习教案和相关资料的编写工作,复习计划应落实到每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主要是知识复习课和习题讲评课两种课型。知识复习课要区别于新授课,习题讲评课要防止对答案式的讲解。备课组内教师分工合作编制复习教案,注重复习教学中练习的科学安排,可以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作业、课内当堂练习和课后巩固性作业。
(2)命题
检测命题的内容和范围应该及早向学生公布,便于学生自主
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命题要注重学科的基础性,直接来源于教材、平时作业和课堂讲解的内容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并向学生讲明。命题要重视发挥教学检测的激励作用,严格控制难易比例,一般难
题、中档题、容易题的比例控制在1∶2∶7左右。命题要杜绝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格式要规范,题型和分值分布要合理,知识覆盖面要广,注意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测试,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考查。
(3)测试
提倡单元测试。单元测试的主要功能是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快速诊断学生误差,为后续教学和学困生补差提供依据。做好试题得失分统计工作,认真评讲,特别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要多加分析指导。对每一位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发现薄弱环节,加强考后辅导,对每一位学生在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中多次重要测试的成绩要进行位比分析,关注进(退)步原因。
5.教学实施后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
素养
课后反思不在多,贵在精。可以记录这些内容:记课堂生成;记下规律;记下精彩;记下败笔;记下灵感。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却是永恒的要求,这样的语文课堂永远
充满生命的涌动,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也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2]曹利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姜雪杰.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1-01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重视古诗词篇目的编选。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每册都会单独设置一个固定的单元来讲解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古诗词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原有阶段,教学方法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备课上,他们往往依赖教参进行教案设计,以不变应万变,使得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得本来富有个性解读色彩的诗歌教学,变成了具有标准答案的诗歌识记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话语自。
(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形式上与现行汉语相差甚远,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再加上古诗词的解读晦涩难懂,必须借助工具书、教师来帮助理解,甚至有时候在这两者的帮助之下,还是感觉一头雾水,鉴于古诗词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好了几篇并不代表在学习新诗歌时畅通无阻,这就使学生形成了古诗词无法学好的错觉。
(三)高考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高考题型的相对固定和考查知识的范围界定,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念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授课,着重解读高考中的易考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技巧的传授,学生则只识记重点篇目和常考篇目的知识,对其他不常考的篇目则采取相对弱视的态度。第二,诗歌鉴赏一般选自课外文章,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书本知识不会考到,从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
二、从教师角度谈几点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改变以往教师对课堂的完全掌控局面。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二)提高自身在古诗词方面的语文素养
1.多读书,积累足够多的古诗词知识和理论。
教师的知识功底如果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深入和精准。教师必须多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书籍,从整体上掌握古诗词理论系统。
2.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归纳整合能力。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除了要在课前认真分析学情之外,还要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对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由于古诗词内涵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更好地解读诗文。
(三)创新诗歌策略,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教材中除了插图信息能给学生带来些许兴趣和想象空间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辅助信息。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导入阶段可以放一些赤壁的图片、选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图片,把学生带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原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也可以选取电影《赤壁》的优秀片段辅助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受到限制,往往只能指导学生去分析特定的诗词,使其掌握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然后课后自己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搜集资料,补充课堂上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其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情景描写,里面有“寒蝉”、“长亭”两个意象,教师在解释完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之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搜索含有这两个意象的古诗词,分析“寒蝉”、“长亭”两个意象在其它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象征意义。这个搜集的过程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就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从这一活动中,更加深入的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历时一年,笔者对新课改教学不断探索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并于年内向各级报刊发表教研论文4篇。总结我们的课改教学,主要突出如下六个特点:
1、体现人性化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运用期待和爱的情感教育学生,同他们平等交流,与他们商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步,帮助找到自信,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强烈的进取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课堂提问不再是教训式、命令式,而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如多使用此类课堂语言:“请谈谈你的感受”、“你对我的观点是否认同”、“我很赞成你的说法”等,尽可能体现关怀、尊重和信任。
我们努力改变过去“只见教材不见学生”局面,做到教材为了学生,学生使用教材,把学生看作是活跃的群体也是能动的个体。
尊重学生多元性阅读理解,包容个性差异,不再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倡导个人形成自己的思维区间。
2、体现个性化
赞可夫认为:“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我们教学往往习惯于规范化、标准化,忽视个性化、特色化。对此,语文教学要提倡思维多元化、多面化,如同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儒道法墨等并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体现自主性
自主就是给学生预留较大的学习空间,减少束缚,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文章特点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不是由老师强行统一方式、统一进度、统一答案,让学生呈现多样化、自主化。在“编辑劝学名言录”和“自拟学习格言”两项活动中,学生又自己加上了“写格言练书法”活动,于活动中实现了快乐学习,自主发展。
4、体现创新性
创新就是勇敢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式,不断生成新的教学思路,机智应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在教学时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拓展思维进行对比思考,每人获得符合内容需要的答案,这个答案不再由教师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发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5、体现对话性
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实施对话教学首先必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这里只谈师生对话。
传统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授-受”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其主动性很少得到发挥使用。我们一改陈腐做法而大胆打破“师道尊严”防线,平等亲和地同学生进行对话教学,以话题为纽带,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教学相长。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概念不复存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文本,流泻思想。但也不因此削弱教师的作用,我们知道“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现在我们品尝到了新课改的甜头,也收获了如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1、理论是课改基础
新课改以来,各种理论如潮水般涌来。但所倡导的这些理论,绝大多数是来自国外的理论,如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成为课改的主导理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被G失,过分强调个性培养而轻视知识教学,批判接受式学习而过分强调探究式学习。否定的太多,继承的太少,新课改几乎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根基。因此研究形成符合语文教学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国国情需要的改革途径已成当务之急。
2、政府是课改保障
新课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新编撰一套教材,更不是听几节课、开几个报告会的简单事情。新课改工作应是一项政府工程,它关系教育体制、高考体制等相应发生变革的诸多问题,它要作为政府行为有规划、有步骤推行,要如同2003年抗击“非典”那样,全民发动,全员参与。要把课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之列,对于那种搞形式走过场,或借课改之名弄虚作假的学校个人责令整改,并且像出现治安事件、群众上访那样实行一票否决,评定为不合格,使课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落实到位。
3、教师是课改关键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实施者,课改的一切措施要通过教师来落实,因此,如果教师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如有人认为新课改就是换汤不换药;有人教学新瓶装旧酒;有人干脆你吹你的号,我走我的道。学校组织听课活动,就临阵磨枪,教案反复修改,试讲一遍又一遍,经过一番折腾,上公开课一举成功,一旦完成便“涛声依旧”。况且被听教师主要是刚招聘来的青年教师,这种割发代首式的研讨课,实在没有什么研讨价值,课改与改前不能形成对比。新课改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作秀,需要不断扬弃传统,更新教育观念;需要不断实践探索,充实提高。
4、高考是课改主导
高考是评价课改成果高下的最终杠杆。因为高考分数是最终衡量学生能力、教师水平、学校办学等级乃至一个地区教育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准。因此,不论“课程标准”如何规定,都难逃考试制度的魔掌。由于高考命题形式、命题内容相对稳定与滞后,一定程度制约了课改的发展。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革的主要问题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改革和建设与高职专业课的改革和建设相比相对迟缓,成效也不够显著,甚至许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没有设置大学语文课,其原因在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要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课程设置需强调“实用”与“够用”,而高职学生都是普高或职高毕业,已经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够用”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再开设大学语文课则是“不够实用”而“挤占”了专业课学时的。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成为高职不设语文课的理论依据,造成语文课程的缺失。很多院校选择只开设《应用写作》《沟通与表达》等等其他与语文相关又看似更为实用的课程,大批语文老师不得不转而去承担一些文科类专业的课程或开辟新的文化类选修课。仅有少部分院校或专业保留了大学语文课,任课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尝试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总体上亮点少、特色少、成效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改革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很多,观点也大致趋同,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例如,从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标准方面,认为大学语文要与高职教育接轨、与高中语文衔接、要注重实践教学、为专业服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后续发展服务、继续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功能等。但从实践层面看,如何把这些理论观念贯彻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还需要具体扎实的建设工作。
(二)伴随课程改革的教材建设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大致雷同,良莠不齐
教材体例上,大都为模块化:或保持传统,以各类文体或文学史为模块;或稍加改革,以人文精神为模块;或从使用功能出发,以“书写篇、听说篇、读写篇”等为模块。在内容上,多以文本阅读加课后思考题为主,辅助阅读和训练的内容相对单薄,形式不够多样、缺乏创新性、训练目标不够实用和清晰;另外,与教材配套的网络资源还很缺乏,由于“生活处处皆语文”,因此,可用做语文课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多,似乎俯拾即是,但恰恰如此,教学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开发和建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三)任课教师有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动念,但改革理念和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教师是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者,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工作也没有像专业课程改革那样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在压力不足、动力不够的情况下,教师的改革意识和改革实践相对滞后。另外,语文课作为文化基础课,它的基础性、理论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性也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改革创新的思路,很多老师仅是在理论上和教材建设上有所突破,真正的教学实践还较为传统,“吃老本”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学情分析
准确深入地把握学生的情况,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有实质上的指导意义。我们对当前高职学生语文学习及语文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出如下学情分析:问卷从学生对语文能力的认知、对自身语文能力的评价、对大学语文课和语文能力的关系认知、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在高职生对语文能力的认知问题上
大多数学生认为从事工作之后最重要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听”和“写”,而且认为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表达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多数学生会担心走入职场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成为限制或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语文能力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听、说、读、写”四大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偏颇,只重视“说”和“写”,对“听”和“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二)在对自身语文能力评价中
问卷显示出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词汇贫乏、句式单一、语句不通,学生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偏少,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足,人文知识底蕴不足,文化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精神的给养。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对书面和口头表达、文学修养、阅读赏析等语文能力进行培养,提高语文能力的需求和渴望度很高。
(三)在对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上
大多数学生认为由于课时少,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作用不大。实际上,这只是学生浅层次的认识,语文课作用的发挥并不仅仅在于学时的多少,语文能力的提升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很难立竿见影的,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画龙点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为后续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提高人文素养、扩充人文知识、开拓人文视野表示认同,而且认为能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心灵世界,因此,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能够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让大学语文课真正起到以上作用。
(四)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方面
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互动型、实践型、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教师主讲的方式;在教材内容上,学生普遍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也表现出学生们古文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重于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并且认为开展与大学语文相关内容的讲座对提高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很有帮助。这反映了学生们的兴趣点较为广泛,不喜欢古板、单调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从学情分析来看,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可以给出以下几点提示:(1)课堂上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要跳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2)依据学生的学情来安排授课内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还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发挥语文提升个人修养、指导现实生活的作用。(3)教学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可采用“一老师一专题”的形式,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是视野。语文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开办文化、文学讲座,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再建设思路
(一)从“大语文观”出发,搭建模块化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
以大学语文课为核心和顶端,向下延展模块,这些模块既独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架构起既可深入又可拓展的学习体系。即:大学语文课下分课堂内、课堂外;课堂内模块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课堂外分为语文活动、文化讲座;必修课分为大学语文课、应用写作课。选修课可以包括文学史、文学鉴赏、写作、口才训练等等,课下语文活动与讲座更可以丰富多彩,灵活运用。把课内与课外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保留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课程性质和定位。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如各类文体的写作、诗歌朗诵比赛、辩论会、语言艺术大赛、书法比赛、课本剧等注重强化语文教育的实用功能。把学生的思维视角从文学作品带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洞视社会,明辨是非,选择人生。如图1所示。
(二)以精品课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任务驱动,建设大学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资源库
教学资源建设以教材建设为基础,再进一步进行教案、教学任务、语文活动方案、课件、微课、慕课、网络链接平台等的建设。努力形成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多媒体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系列教学资源库。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在线课程资源。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积极开发课程的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资源创造条件。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课程群组等建立
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和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实现课程学习资源上传、信息检索、疑难解答、相互讨论、作业提交网络化、信息化。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执教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首先体现在是否能把一堂课教好。教师应将语言形式的教学转化为文化视野教学,将教师传授为主转化为学生开放学习为主;在教学实施中,鼓励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以及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孙艳红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