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学论文题目范文

财政学论文题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学论文题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学论文题目

第1篇:财政学论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财政学;教学方法

财政是以国家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政府收支各项行为,用以满足不同社会主体对经济活动的需求,其实质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财政学课程的开展,是要求学生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金实现有效管理,从而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财政学按照教学的内容分为:财政理论、财政制度以及财政管理;按照主体的差异,分为比较财政制度学和财政学。但是由于财政学的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其有效地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财政学教学方法——课堂讨论

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而且对于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和讨论提纲等,让学生真正掌握讨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信息,开展课堂讨论时,应先将学生进行具体划分,分为几个讨论小组,小组人数应控制在6人左右,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集思广益,避免出现“免费搭车”的情况,明确具体的讨论核心之后,让学生积极发表自身想法,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发言情况进行总结,记录每组学生具体讨论成绩,起到一定的督导作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除了需要记录学生学习情况之外,还应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相关知识。例如:在对“财政政策”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该节课程组织课堂讨论,此过程并不是一味的按照课本知识进行复述,而是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如我国为有效预防国际金融危机采取哪些措施等,将政府投资等结合其中,利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我国政府经济情况,为实现社会发展需求,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经济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经济长远发展的目的。

二财政学教学方法——公正评价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评价作为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学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而且还能加强学生自身财政学知识的掌握。在期末考试中,教师如果过于重视考试,忽略了日常学习的评价,会直接降低学生学习效果。若是只将学生一次或两次作业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则会导致教学评价缺少一定的公平性,所以,教师需要重视日常考核,并结合日常其他考核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例如:课堂贡献和小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口试演讲等,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公正的评价,无论选择哪种评价方式,都应对学生给予有效的考核结果。学生在对财政学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应该针对无正误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身进行思考,并根据自身拥有的相关资料,做到自圆其说,对学生劳动成果给予一定认可,起到有效的激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中。教师在对考核题目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一次主题较为重要,所以,教师除了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还应将实际生活融入其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进而加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

三财政学教学方法——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在新课改政策中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其能够针对教学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教学方案设定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和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最终确定问题的解决策略。笔者为测试互动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工作中的使用价值,从上班堵车案例的运用,到燃油税的上调、直至节能环保型车辆的运用,带动学生思维,使其能够与教师的思想同步,实现教学工作。甚至在课下,教师也可通过与学生邮箱、E-mail交换的方式,增加教学知识点的传播途径。

四财政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财政学专业而言,其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利用模拟教学实验室的构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报税环节、银行实务和证券交易、期货交易以及外汇交易等多项实务操作训练中,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之后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可利用财政金融微观学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理论财政知识点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另外关于财政学教师的选择,应注重“双师型”人才的运用,从多个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针对高中职高专院校中师资水平相对较差的问题,应适当聘请专业型人才开展学术讲座,实现教学课堂和实践运用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教学目的的明确,提高学生的适应力与就业率。对于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的高职高专院校,可利用教学实训基地构建的方式,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政策,针对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地解决,甚至关于财政学学术课题的研究,也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重利用,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财政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在高职高专院校财政学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吸收。对此教师在进行财政学教学中,想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充分利用,需从以下几点角度出发:首先,关于案例的选择,应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特别是对大型案例事件的运用,其原因在于:大型案例事件不仅会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关注,还会存在研究性和争议性价值。其次,通过教学问题的设定,调动学生探究能力的运用,使其可利用自身发散性的思维态度,对为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定带有趣味性、现实性、意义性等多种优势。再次,利用有效地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充足地案例问题讨论时间,教师应避免偏离课堂或人身攻击等讨论内容的出现。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将其归位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例如:2015年“天价虾”案例,从中得知烧烤店老板为提高自己的收益,而产生的欺诈顾客、故意载客的行为,在法律学的角度,烧烤店老板已构成犯罪。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财政学教学工作的分析可知,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市场经济模式的改革,关于财政学的教学目标将逐渐演变为职业能力教学,以此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财政学教师而言,应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特点,结合实践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实现财政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蕊.高职院校《财政学》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8(4):98-101.

[2]宋华.创新高职财政学专业教学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3(14):142-142.

[3]张飞霞.论双语教学在财政学专业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4):170-171.

[4]万新亚.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2):76-77.

第2篇:财政学论文题目范文

1.1考试设计理念的变革

以往我们的考试过分重视对“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使得教师教学形成了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考试设计忠实于课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本本主义、教科书主义的倾向.对教学的评价更多侧重对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效果评价.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该把期末考试的功能定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把改革的指导方针定为“能力考核为主,理论够用为度”,考试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实践与思维意识的培育,使考试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本,以学会、学懂、会用、巩固为目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1.2考试内容的变革

(1)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课程考试改革经常都是弱化笔试部分考核.通过何种方式来核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情况,把考试科目的改革细分成几类,从试题的难易程度、知识的覆盖面、重难点是否突出等角度制定相应的考试试题质量评价标准.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多层次的评定方式.课程考核可以由多种考试形式按比例构成,包括理论考试、实践考试、实习考核、口试等.

(2)强调考试试题的情境性和应用性.现在的考试方式忽视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所以应加强考试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最终的成绩,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建立考试结果分析体系,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考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4)强调加强考务管理工作.健全课程大纲建设,加强各类考试试题库的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科目的题库建设,逐步实行教考分离,突出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实施方案探讨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省内其他几所有财经类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黑龙江财经学院的办学特色,将考试改革方式优化为以下五大类型:

2.1平时全程考核加期末随堂答题或随堂测验

这类科目强调平时全程考核的成绩认定,不以一次考试判断学生的所有学习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以“金融英语”这门课为例,将课程考核方案改革如下:

(1)课堂纪律考勤(10%).

(2)课堂参与程度(30%).考核办法为:一是组织几次两人组的小组情景对话,要求达脱稿并能流畅表达,此口语训练占10%;二是根据其上课学习状态给予其平时表现分,此分数也占10%;三是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次课前的五分钟的英语报告,此报告也可以采取编排英语情景剧(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的业务开展为内容)的多人员的形式进行.

(3)平时测验考核(30%).考核主要方法为:对商务专有名词进行听写,一共进行四次听写,每次听写占10分,最后取其中较高的三次分数加到一起即为平时测验分数.

(4)口语考试(10%).考核主要方法为: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口语测试.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来进行打分.

(5)平时作业(20%).这种考核方式突出“内容综合化,结果全程化”,把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考核内容.像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职业礼仪这类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课程可以尝试使用此类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课程设置不同的参与模块,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给出平时成绩.这种方式难点在于对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的掌控,这样才能对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区分度.

2.2平时成绩加期末写相关专业论文或报告

这种考试方式核心在于论文分值的给定,这里以“投资银行学”、“金融监管学”两门专业选修课为例,把论文进行分解,每部分给出相应的分数,在论文分数给定方面细化为:①题目自拟(5分)②报告概述(10分)③正文内容及结构(60分):a内容包括:问题提出(5分)、分析过程(20分)、建议或办法(15分);b结构包括:标题设计(5分)段落设计(10分);字号与标点使用(5分).④参考资料(3~5个,近两年的资料)(10分)⑤字数:2000~2300字左右(10分)⑥结论(5分).还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演化成相关的形式,比如农村金融学、房地产金融学、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金融理财等课程,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五一、十一假期作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期末结合本门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理财规划书,锻炼学生数据的分析、整理、提炼能力,也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种考核方式的重点就在于一定要明确给分的细则,否则会给学生留下老师完全凭借个人喜好评判的印象.

2.3平时成绩加期末试卷考核

这种方式和传统考试形式上没有变化,但是内容上有很大不同.这类课程改革侧重出题方式变化,减少名词、简答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论述这些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的内容.以“财政学”为例,试卷70%的分值侧重于考核所得税的计算、关于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欧债问题的分析等内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这种考核方式适合理论性强的课程,如果在这类课程上还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变化不一定适合.但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可以根据课程本身性质多增加一些和现实联系的问题,加大理论的应用性,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平时成绩加小组讨论

这种方式适合内容本身和现实联系紧密,操作性强而授课学生人数少、学生比较活跃的课程.以“期货学”这门课为例,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组讨论发言,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然后选择一种期货品种(黄金、豆粕、铜、铝、股指等).对该期货品种进行讨论,分析其近期的基本面情况,结合基本面的情况,预测未来走势.整个内容形成文字材料并做成PPT,选出一名同学进行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和最后的文字材料及PPT制作情况综合给出成绩.另一部分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答辩,准备30个左右的问题.将问题分为基础内容(课程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现实分析部分(根据基础知识联系现实问题分析),让学生在两类问题中各抽出一个进行回答,教师也会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深入发问,最后根据整个答辩状况给出分数.结合两部分的表现和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分数.

2.5平时成绩加校外实训加期末考核

第3篇:财政学论文题目范文

1经济学说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内容浩瀚,未体现农业特色

本课程囊括了西方近400多年来的经济思想,包括重商主义学派,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制度学派等。每个主流学派都会有一组类似的核心观点及政策主张。众多的历史线索使得这门课程掌握起来难度不小。学生普遍反映授课覆盖面广,章节庞杂而细碎,核心内容混乱,对所学知识感到既茫然又理不清头绪。在综合型高校中该课程主要以知识本体为切入点,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农业院校该课程的教材设置普遍向综合型高校看齐,倾向于课程学术化,自身优势和特色不明显,与综合型大学区分不大,不足以体现培养“三农”人才的教学目标。且课时安排较少,一般为40个课时。由于课程指导思想不明确,学生难以达到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1.2理论性强,与实务衔接度不高

经济学说史是对前人经济理论的追踪,因此涉及面广且底蕴深厚。每章基本都从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来分析经济活动;在理论方面又涉及到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波动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在相关课程上又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历史和哲学等。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既要考察各时期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学派的经济观点,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时所限,教师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逐一讲授,对于部分章节只能是高凝练条框式的介绍。这种理论课程注定鲜少营销类课程生动的案例,缺乏会计类课程的业务实训,显得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1.3重讲授而轻评述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经济学说史的意义在于提升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把握当前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学说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不但要注重各学派思想间的传承延续,更要密切联系当今学术前沿和热点经济现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完善经济思想的时代感和解释力。由于课时安排为40个学时,教师在授课中为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只采用罗列陈述式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特点,导致评述缺少时间进行。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方法既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也不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提升经济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这种空洞枯燥的讲学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影响了教学效果。

1.4双语教学难度大

作为系统介绍西方经济思想演进的经济学说史课程,双语教学无疑是提升学生知识层次和应用水平的新途径。农业院校双语教学起步晚,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和省内较边远地区,在入学时英语水平就良莠不齐。入校后虽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课程系统学习,但由于个人英语学习兴趣﹑基础和学习方法的差异,再加上高校英语分班制讲课的实行,这种差距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即便是一些已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的学生,因长期侧重于笔试成绩,忽视了听读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专业词汇和文章的精准表达和前后知识的衔接度上还问题较大。本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情况是,有的学生对讲授内容尚能接受,有的学生无法跟随老师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合理安排教案

结合自身优势来设置课程,在教案中增设一些农业经济思想﹑学派和经济专题。如法国重农学派与中国农本思想的比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农民增收问题等。根据课程教学框架把内容按照6∶3∶1的比例分成3个部分,针对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如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等,对辅助内容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选择一般性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了解,如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热点经济问题和现象。如重农学派对农业问题的理解,对于推进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有何意义;亚当•斯密对政府的认识对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保障性住房体系有何借鉴作用;收入分配理论对于扩大当前我国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这样既能深化对书本理论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把与本课程有关联的内容诸如哲学﹑历史﹑宗教﹑人文等反映到教学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2注重能力培养,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视频资料法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自制多媒体课件,将其并入校园网络。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上网了解课程信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多媒体方式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经济增长理论时,用幻灯片演示的方法把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直接生动地演示出来;讲到古希腊经济思想时,可通过展示希腊神庙、城邦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图片来展现奴隶制经济的特色及成就。几分钟内的教学效果会远甚于照本宣科10min;播放与相关视频资料,如《摩登时代》﹑《华尔街》﹑《哈佛大学公开课—博弈论》等;通过《大国的崛起》展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物生平介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一是选择适合的材料并截取适当部分,使其贴合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脱离了教案和大纲;二是明确内容定位,点到即止。远离超时﹑超量的“视频轰炸”。本课程历史性强,时间跨度大,切勿喧宾夺主,以眼花缭乱的形式淹没了教学重点。

2.2.2讨论式教学法

经济学说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特别是对实际经济案例做到深入解释和准确定性的能力。但这恰恰是当前学生缺乏的素质之一。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中,由教师首先挑选出能引发深层次探讨的题目,学生就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课堂讨论,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经济规律的实质。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论前准备和收集相关资料,教师提前1~2周将讨论题目告知学生,上课时由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时地介入和总结,纠正学生的逻辑错误处,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其掌握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充分表达和反思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层次的提高和求知的主动性。

2.2.3比较教学法

经济学说史章节内容较多,不少学生反映记忆起来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由教师筛选出比较内容,通过纵横﹑正反等对比来求同辩异,减少记忆内容,使知识构架沟通组织起来。把差异性的内容通过比较来区分特性,深化理解。如比较分析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对于财富的不同解释等;至于相似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后通过横向比较后进行类推,从而减少记忆内容,总结规律。

2.3改革考核体系

克服传统考核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转为以能力素质的考核为中心。一是考核体系可分为平时考核成绩,实践活动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可由教师按照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平时成绩的环节包括出勤﹑课堂讨论﹑习题作业﹑期中考试等内容;实践成绩包括论文﹑调查报告与相关项目研究情况;期末成绩包括期终卷面考试成绩。二是在卷面考试题型设置上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形式,勇于突破传统题型,加入开卷形式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新题型。如热点聚焦﹑材料对比﹑英汉互译等。达到以考促教,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