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第1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财政税收 体制 改革

我国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及开展活动的经费支出主要是我国的财政税收,所以我们在对我国财政税收的控制非常重要,从各项资源的优化实现其配置,通过社会收入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其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实践,这些都是离不开我们的财政税收。财政税收对我国的政府机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其进行改革,深化其使用的原则,严格布控政策实现财政税收的正确施展,这将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发展动力,可以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所以我们需要对政府财政税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其良性的发展,我们在不断的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要对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深化财政税收改革取得成就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转型

1、我国的财政税收在改革的时候,实现了内资企业的税收制度的统一,对以前的原所有制的税收办法进行了改进,我们要从税收的公平性进行改革,不断促进税收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开展良性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企业的生产力,从实处做好经济的提升。

2、我国政府在增值税上进行改革,我国要以增值税作为主体,实现营业税和消费税作为必要的补充,对新的税收制度进行转型发展,彻底的将我国的计划经济拉向了市场经济的制度发展。通过这样的变革使得我国的财政收入的GDP稳步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避免我国的一些传统工业,由于税收的原因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导致整个企业的生产发展了障碍,所以我们在对企业组织结构逐渐向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向上转变。

3、我国在财政税收改革的时候实现了完善分税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上都趋于稳定,这就使得我国在财政上的规范上进行了统一,不再是以前的中央全包地方政府财政的局面,这就使得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在理财上获取了主动性,这样能够加强地方政府的理财能力,可以实现地方政府的财政的有效管理,使得中央政府从宏观上能够发挥更大的调控作用。

4、我国财政税收中实现对财政支付制度的转移,以此来实现整个中央财政税收的返还,我们进行不断地提高补助额度,对地方的财政税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支持,对于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造成的财政税收的欠缺要进行合理的采取措施,实现当地的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经营转换机制

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相关的税收以及税款的缴纳,对税后的利益进行合理的按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我国的原来国有承包制度的换代更新,为了避免国家和国有企业在分配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经营体制的转换。

(三)财政的支出体制相关改善

我国的财政的支出体制进行了改革,将财政的政绩化管理以及国库的支付制度的采购集中化,实行财政政绩的评估制度,对财政的支出和收入进行严格的分类,达到有效地控制,不断做出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另外我国的财政支出更多的是对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教力度进行支持,更大限度的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公共卫生事业,以及公众服务性事业。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生活环境,切实的实现财政税收用到实处。

二、深化改革财政税收措施探究

(一)建立分级、分权财政体制改革

在我国建立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是一项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要充分发挥统筹机制,兼顾各级政府的办事和协调能力,使得我国的财政支出和收入达到稳定和平衡,所以中央政府首先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的实权,不断促进地方政府的对财政税务的相关权利的实施。其次,我们要保障中央财政在稳步上升的前提下进行地方和中央财政的合理调整。最后,中央政府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不断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划分,减小财政的支出压力,对支出不断的负责。

(二)建立科学的两级两类的转移支付体系的探究

我们在进行转移和支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专项的转移上,要做到支付比例适宜,确保对于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首先我们要对税后的返还和补助进行改革,严格控制着这部分的经济来源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中,其次是提升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比例,使得转移支付的类型结构不断走向合理化。

(三)制定税收的合理化探究

制定标准对税务进行征收,我们要达到比较科学的地步,实现整个税收标准的合理化,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制定相应的标准。那么实现税收的合理化我们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我们要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水平进行仔细的分析,取消体制外收入,不断加大对政府性的收入力度。第二我们要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减轻所得税的负担,实行分类扣除以及综合的申报。第三设立环境保护税种,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总结语

我国在十之间,我国进行了财政税收的改革,对我国的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将近20年的努力,我国的财政税收上取得成就也是可喜可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在建立一个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的财政税收框架,这有效地的维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在现代加强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势在必行,切实的促进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发展。

参考文献: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宋立. 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总报告)[J]. 经济研究参考,2009;26

[2]胡忠毅.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3]陈勇.关于我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8

第2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议之后,县财政局党组按照县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及早动手,精心谋划,坚持“四个突出”,精心策划学习实践活动。

一、突出学习调研,坚持科学理财。紧扣扩大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深化“讲科学、求规范、重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全县财政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一是努力践行“聚财为民”的理财宗旨,切实明确活动主题。广泛宣传动员,多方征求意见,以“创新管理机制,服务发展大局,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民生财政”为活动主题,围绕创新财政体制、保障改善民生、提高机关效能“三个重点”,努力创建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新机制、公平透明的财政分配新机制、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新机制“三大机制”,着力强化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个服务”,科学制定学习实践方案,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有效开展。二是强化争先创优意识,积极谋化发展思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深刻分析制约我县财政发展的困难因素,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围绕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新机制、公平透明的财政分配新机制、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新机制开展大讨论活动,制定适合我县财政发展的工作思路。三是立足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准确把握上级财政扶持重点,认真做好相关基础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的论证、筛选和申报工作,努力争取农村民生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为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服务。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动科学理财。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创新活动载体,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开创全县财政工作新局面。一是抓载体,查找问题根源。坚持开门搞实践,通过发放意见征求函、开展问卷调查以及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三带三问”民情调研(即带着笔记、带着感情、带着问题)等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班子成员联系代表制度,邀请政协委员、民营企业代表、离退休老干部代表、人民教师、基层干部等代表,召开座谈会,面对面交流,分析当前财政改革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纳意见,不断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财政综合保障能力,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和谐理财进程。二是抓整改,解决突出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机制,服务发展大局,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民生财政”这一主题,深入开展“五查五看”活动,查找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促进科学发展、改进工作作风及财政职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个人分析材料,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对个人分析材料进行评议,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评批,找准问题,挖掘根源,明确方向,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明确方向、形成共识的目标。三是抓落实,形成长效机制。在整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双诺整推”活动,按照即知即改、近期整改、事关长远、向群众解释说明,局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分析查找出的问题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公示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承诺,明确责任、整改措施、目标和时限要求。当前主要做好“一册明、一折统”明白册发放过程中群众来信反映的补助资金发放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突出工作重点,推动科学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县委“五条原则、六个突破”的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促民生”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强化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监管,努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为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在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抓经济就是抓财源、抓财源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财源建设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企业、项目、工程上,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财源增收点。持续推进果菜草畜产业开发,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推进提质增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财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立足优势农产品资源,积极建办一批精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特别是多方创造条件,支持雨润集团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积极扶持恒兴果汁等骨干企业新上项目,扩大规模,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快速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着力创优发展环境,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形成一批非公经济活跃区,千方百计扩大税源覆盖面,增加税收比重,形成财源支撑。二是在抓好财政收入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依法治税,强化征管,充分挖掘财政增收潜力。加强国、地、财、库四家的联系和沟通,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加强零星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切实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收入目标考核机制,创新征管方法,确保收入增长。三是在改善民生上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按照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力向改善民生倾斜、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

第3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目标取向

建立一套主体明确、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管理科学、体系完整,市区(县)联动一体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1、纵向实现市区两级政府采购管理资源的整合与联动一体。2、横向理顺监管政府采购的财政部门与工程、医药采购等主管部门间的管理职能关系,合理界定集中采购机构职能与部门集中采购职能,有效整合采购管理资源和招标投标管理资源,将工程和医药采购完全纳入政府采购统一管理体系。3、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领域,将服务性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创新服务采购制度和模式。

(二)基本构想

1、建设统领全市政府采购工作的领导协调机构--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委员会领导管理体制。

按照进一步深化上海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和内容要求,实现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承担全市政府采购的权威领导、统筹协调和重大决策等职能,加强和完善政府采购委员会职能内涵的建设是构建采购内容全覆盖、市区(县)政府采购联动一体管理体制的重要方面。一是调整、统一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领导职能内容。即对分散管理的工程项目、医药采购等领导职能进行横向归并,将上海市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委员会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协调委员会等相关职能归并到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的统一领导职能中。二是纵向整合、统一市区政府采购领导职能,上海政府采购委员会是全市统一的政府采购领导机构。三是根据上海政府采购委员会的内涵职能要求,进一步充实调整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的成员构成,由市区(县)各有关方面的人员共同组成。

2、将招、投标行政监督管理职能统一整合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职能中,将政府采购的行政监管职能统一归并到市、区(县)政府财政部门。

政府采购的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是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由于工程项目和医药采购的专业性强和资金量大,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不长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1999)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3)颁布实施,所以,一直以来招标投标采购监督管理职能由市(区)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承担。因此,将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管理职能统一整合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职能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13条的有关规定,改革现行上海政府采购行政监管职责不统一的现状,实现政府采购行政监管职能的完整和统一,即将建设部门和医药部门等承担的政府采购行政主管监督职能依法划归财政主管部门,市、区(县)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建设、医药及其它行政部门负责政府采购相应的业务和预算执行等监督管理职责。

3、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全市的通用类产品和工程、医药专业采购市场的统一运行组织管理体系,区县不设置政府集中采购机构。

根据上海政府采购事业发展的需要和采购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及功能内涵的要求,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覆盖全市的通用类产品和工程、医药专业采购市场统一运行组织管理体系。即设立直属于市政府的上海市政府采购事业局(事业法人),负责建设和管理(现由市财政局承担)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信息平台;承担市级(但不限于市级采购)集中采购业务及全市通用类产品电子集市采购和工程、医药等专业采购事务;指导分散采购和自行采购业务工作等;指导社会中介机构规范运行等。

拟构建的上海市政府采购事业局是直属市政府的一级财政预算管理单位,市财政主管部门对其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和预算管理职能,政府其它部门行使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其进行预算审查监督。根据职能定位要求,上海市政府采购事业局的机构设置主要包括:承担市本级(但不限于)的集中采购机构;专事市、区(县)工程项目采购的专业机构;市、区(县)医药采购的专业机构;政府采购管理信息平台运行管理机构;社会机构业务指导和管理机构;分散采购、自行采购等规范管理机构等。

根据改革的目标取向,区县的工程项目和医药等通过市(区)专业采购机构进行集中采购,通用类产品通过电子集市实现协议采购,其它需要委托机构采购的物品则通过社会机构或市集中采购中心也可以完成且逻辑上更加经济可行,同时,区县集中采购规模较小,集中采购机构人员少,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一些技术复杂、专业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往都是通过转委托的方式组织采购,采购成本高。因此,区、县不必再设置各自的集中采购机构,应充分依托全市政府采购管理信息平台的电子集市和信息管理资源、市级政府采购中心,社会采购中介机构等进行分散管理的市场化采购。鉴于目前大部分区县建有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且社会采购中介市场还不发达,有必要进行市、区(县)集中采购机构资源整合的改革或对一些区县政府采购集中采购机构进行市场化的转制改革。改革后的区域性集中采购机构或社会机构的分布应基本覆盖各区县,如浦东、崇明区域、8个中心城区、南(奉贤、青浦、松江、金山)、北(宝山、普陀、嘉定)郊区等集中采购业务的市集中采购机构分中心或社会机构。

4、构建科学完整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

第4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贯彻这一精神,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改革和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这既是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也是新阶段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

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新阶段深化改革的关键

3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两步“利改税”和财政包干制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的活力。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规范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建立规范的国家税收体系,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现在,全国财政一周的收入相当于1980年全年的收入,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1993年全年的收入。有了强大的财力支持,许多过去想干而干不了的事就有条件干了。

我国1998年开始进行公共财政建设和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公共财政是对传统财政理念的重大突破,强调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在公共财政理念下,财政不是面对某一部分人而是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这是财政体制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国力不断增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适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增强。

公共财政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一是公共财政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成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识。二是公共财政的目标更加清晰。这一目标就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并逐步使其均等化,同时使财政体制更加公平、公开、透明。三是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更加突出。财政资金用于竞争性领域的越来越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越来越多。四是更加注重发挥财税的杠杆作用促进科学发展。一般不再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而是更多采用财税政策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五是转移支付的规模加大、结构优化,均等化的效果初步显现。六是开始实施复式预算。中央财政开始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朝着建立包括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复式预算方向迈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建设公共财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增加投入,也要有体制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着眼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实际效果是好的。但应清醒地看到,在财政体制上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其主要表现,一是职责不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职责不够清晰,往往一件事中央和地方都有责任,但各级政府应当支出多少并不落实,致使一些公共服务不到位。二是基层政府没有相应的财力保障。基层政府缺乏主体税种,目前许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财政依然十分困难,转移支付已成为地方特别是基层财力的重要来源。这一方面致使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县级财政预算不完整。尽管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财力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不规范、层次太多而难以有效监督等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

可见,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已成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主要问题,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成为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目标任务

基本目标是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体制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决策既符合我国实际,也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超越阶段和发展水平盲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只会欲速而不达。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应立足于“基本”,扎扎实实地先把基本公共服务做好。根据这个目标,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基本方向就是确定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重点,并相应保障财力。

根本任务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地方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应明确其职责,发挥其优势,保护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必须强调中央权威,保证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财政管理体制上,必须保持中央对国家财力的相当程度的集中,保持中央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有些基本公共服务,如保证国家经济安全需要的粮食储备、石油储备以及医药储备和救灾物资储备等,由中央来做具有明显优势。坚持维护中央权威,又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使二者有机统一,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原则要求是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是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中心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以有限的财力提供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讲求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握公共服务的合理范围,探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机制,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提高效率的关键是建立根据成本效率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重点的机制,谁有效率就让谁干,怎样配置财力有效率就怎样配置。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是世界性课题,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和经验,更应深入了解国情民意,坚持从国情出发。

明确思路稳步推进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不仅需要相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涉及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应深入调查研究,谨慎细致地设计思路,坚持看得准、把握得住的先做,循序渐进地推进。

总体思路是从支出入手,下放财力与责任。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大体上有三种思路:一是财力配置格局基本不变情况下调整事权安排;二是事权安排格局基本不变情况下调整财力配置;三是事权安排与财力配置相互进行适应性调整。当前,维护主体税种不变的格局,事权安排与财力配置相互进行适应性调整,是较好的选择。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这个重要成绩来之不易。如果简单按照事权划分,重新调整主体税种的分配,不仅时机不成熟,而且可能会出现主体税种一省一率,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采取从调整支出入手的思路,着眼于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把财力和责任都下放给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主要是县级政府,是比较稳妥的。

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重点。现在需要进一步划分清楚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群众最希望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的问题,以及吃不上放心菜、喝不上干净水、呼吸不上清洁空气的问题。把这些问题的事权和责任先理清,然后依据效率的原则,明晰以哪一级政府为主负责,明确支出责任,逐步推进改革。

第5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继续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现行的财税体制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与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尤其是与当前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财政税收体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军区医院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政税收制改革创新方面也必须做好相关工作。以自身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自身存在的弊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针思路,提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是关系着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财政体制建立的基础是政府体制,由政府体制决定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决定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这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现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从财政政策和各项财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到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收支模式、收支结构的确定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决策。而地方政府仅在中央集权统一决策或授权下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一直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着“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的模式。分税制改革使得我国分税分级财政的框架初步形成,既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梳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实现预期效果,显著提高了财政总体实力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是关系着社会经济不断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综合分析,明确清楚现时状况。伴随着改革的逐步加深,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财税管理难以控制;监督监管不到位;民主管理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影响着管理人员,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对有关财政税收,产生诸多弊端。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外来有益经验,在新形式新环境下坚定不移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益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已不适应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有: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以及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财政压力,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赋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逐步实现从财力性分权向制度性分权过渡。军区医院也应梳理和政府的权责关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军区医院自身财政管理的体制。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一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改革是从“放让权力”开始的,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税收制度是必须的。政府需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只能,严格规范收入机制,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三是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专项资金进行撤并,增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四是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主体税种设计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加快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第6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税收 体制改革 研究

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阶段,财政收入可以说是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原有的财政税收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结合我国自身国情和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规范化转移支付存在漏洞

大量事实一再证明,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来往是出现转移流程不规范、转移周期长、资金使用率低、贪污违纪现象多发的地方。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进行支出的具体管理。中央已经通过分税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减少了纳税部门偷税漏税的途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来协调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财政平衡。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部分。在这当中,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着需要尽快改善并加以解决的问题。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地方的倾向,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它主要能够反映地方财务均等平衡的状况,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但是比例过于悬殊就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税收返还额度在呈一定的比例增加,也使某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其次,在政府转移支付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这也是在转移支付过程中频发支出不透明、财政截留、现象的一大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财务问题由于支出项目繁杂、设计部门较多,核查起来十分困难,因此,要在转移支付的源头把好。

(二)此外,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近十二年来,国家大规模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农业税等农村不合理收费被取消,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是乱收费现象的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税制改革的成果,这里面的一大原因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地方大量的公务员队伍还没有进行有效精简,个别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将各种税费摊派到百姓头上。这种现象在县级以下财政管理中屡见不鲜。稳定的税收来源受到抑制的同时,应当在财政监管加大力度,不允许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官僚本位主义倾斜。应当想尽办法使得不在位的公务员不成为财政的负担。否则,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就得不到有效的根治,还会变本加厉、循环往复。不仅不利于各地方的经济建设和财政平衡,还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损于创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二、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不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通过改革整治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诸多漏洞的手段。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加强统筹管理,减少财务问题,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还要对地方政府的支出权限进行必要的规范,既赋予足够的财政权力,也要控制过度的财政自由,使得地方支付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加速进行。

(二)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市)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

(三)税收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在税收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合理采用“合同制”,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不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制度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再被历史证明。加强中央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三、总结

本文笔者认为要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就应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制度,全面实施税收转型方案及措施,建立起规范化的政府非税收入机制。相信通过政府部门的进一步努力,一定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一步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第7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资本金融市场;财政;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财政经济运行机制,彻底解决财政体制与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不相适应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经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样的财政体制是科学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模式只能是公共财政。换言之,公共财政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对完善为前提,尤其需要有发育完善运作规范的资本金融市场、充分调动投资者积极性的投融资体制和顺畅的各级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作保障。因此,发展完善资本金融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就成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三大基础工程。

一、发展完善资本金融市场

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宗旨没有变。公共财政,财政一般不再对竞争领域投资,这不是说财政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我国是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非常迫切的发展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仍将是财政工作的宗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只是改变了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和途径。这是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发育完善运作规范的资本金融市场是公共财政体制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公共财政的建立要有利于经济建设,至少不能妨碍经济发展。竞争领域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充足的投资是实现竞争领域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竞争领域的投资资金主要通过市场渠道筹措。发育完善、运作规范的资本金融市场是竞争领域获得充足投资的基本前提。推行公共财政体制只能是在完善的资本金融市场形成之后,否则,就会出现资金融通的真空。这不仅妨碍经济发展,公共财政体制最终也无法确立。在此方面,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非常深刻。1989年以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纲领和计划,改革国家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转化,缩小原有的财政范围和规模。财政不再对企业直接干预,不再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竞争领域投资。政府从传统资源配置中迅速退出,大规模地进行私有化和自由化。结果,由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真空,尤其是资金融通的真空(在资金配置的市场化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时,国家财政就迅速地退出),最终使国家对经济失去了应有的驾驭。因财政的退出、国家投资的削减,原来的国有企业运营困难;国企私有化也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锐减。结果是经济大幅度衰退、持续的通货膨胀,还引发了社会动乱和政治动荡。国际的教训应该吸取,国内的情况更应该重视。在发展己深入人心,各级官员深谙发展地方经济之实惠的时代大背景下,公共财政不是光靠行政命令、财经法纪的约束就能确立起来,财政改革要因势利导,率先发展好资本金融市场。

以规范为主题,加快发展资本金融市场。我国的资本金融市场出现晚,发展滞后,运行不规范,增加了资本运行的成本和风险,降低了资本运行效率,制约了资本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深化改革的重点是要在完善、规范上作文章。完善:市场的种类要全,有形的无形的,大中小配套;软硬件系统完善,快捷的交易结算系统,迅速提供反馈国内外的即时信息;金融交易手段、资本金融产品丰富。规范:相关部门对资本金融市场的监管有力,监管制度科学,监管手段现代化,监管的执行高效化;对违规行为的预防、制止和惩戒有力;严格信息披露制度;靠科学的监管规则保障市场良好的秩序。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

发育完善运作规范的资本金融市场是市场化融资的必要前提,充分调动投资积极性的投融资体制则是形成旺盛投资的重要因素。投资体制居于整个经济体制的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社会投资的形成。

我国当前的投融资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改革进行了二十几年,而投融资体制却一直未被从根本上触及,成为整个改革中最滞后、最难推进的一个领域。现有的投融资体制以国有经济为主,大大限制了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妨碍了社会投资的形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瓶颈。在这种体制下,国有经济成了投融资活动的主角,拥有绝对的垄断优势。不管是取得银行贷款,还是上市融资,都有绝对的优先权。在投资活动中,国有经济的投资范围无所不包,投资方向没有任何限制。不仅如此,还独享某些领域或行业的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润。个体私营经济贷款难、上市难,投资方向也受到严格限制,许多领域不得进入,使得众多的企业只能在被允许的有限的行业或领域过度竞争,出现微利或亏损,打击了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投资的形成,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助长了国有经济的特权思想,不利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来自对民间投资的激活,改革投融资体制就成了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放宽对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限制,这(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80页)是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也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国退民进,除了极少数的行业领域国有国营、国有独资,其他领域行业(包括国有控股的行业和领域)都将引入市场竞争,个体私营经济都可涉足,投资领域天地极为宽广。这一规定,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社会投资的形成扫除了体制障碍,将会极大地调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积极性,形成社会投资的热潮,不仅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中央总的指导思想有了,但无明确具体可操作措施,各地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思路,有的还在等待观望,中央的基本精神还未真正得到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加快进度,细化具体操作措施。在融资体制方面,要加快扭转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难、上市融资难的局面。在这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思路,以多元化方式解决。如成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发展民营金融,取消贷款、上市的歧视,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加强民营经济间的互助合作,总之,必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第8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2007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这个中心任务,依法积极组织收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一、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9亿元收入任务

认真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解落实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研究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措施,狠抓财政收入进度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依法强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管措施,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认真清理到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政府捐赠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认真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促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县信用担保公司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行动”。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体制性的遗留问题,在财力分配上研究解决办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为民服务全程办(代)理改革,扩大乡镇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厕和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试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监管。积极支持农村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的经济。

五、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巩固财政体制改革成果

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扩大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强化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逐步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财力适当向困难乡镇倾斜。抓紧落实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具体措施,对县经济开发区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总结近年来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县经验,积极研究化解旧债、控制新债的政策措施。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

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逐步提高理财水平。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将所有补贴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的渠道,规范和简化发放程序,方便农民群众,保障补贴对象利益。严格“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七、加强依法理财行政,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安徽省财政监督暂行办法》等财经法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部门的财务监管。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扶贫、再就业、中小学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进行跟踪问效。继续清理财政规章、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查。开展“五五”财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依法理财。深化会计管理政革,认真做好新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及实施准备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狠抓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主动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

第9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应着力创新财政体制,积极探索和推进财政扁平化改革,增强分税制财税体制的稳定性和内在协调性,特别是使之在省以下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贯彻。按照三级的基本架构和“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原则,力求实现省以下财政层级的扁平化,塑造上下贯通、可有序运行的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

构建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以房地产税、资源税等充实地方税体系;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改进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税源总分制度。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定位,也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与均等化标准。另一方面,要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力在国土空间和功能区之间的分配,保证所有地区的财力都能支持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

在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公共财政应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首先,财政支出方面,一是应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贴息、信用担保等支持;二是为建设科技实验室、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等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三是积极发展产业基金和以政策性扶持为导向的风险创业基金的母基金。其次,积极改进和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并通过实施政府支持性采购政策(包括首购政策),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应用和创新型企业发展。最后,在税收方面,着力点应适度前移,力求针对企业或科研单位实际科研项目投入予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