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社会责任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责任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责任的理解

第1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公司治理结构

一、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随着公司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人类生产力与财富随之迅速成倍提高和增加,并且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在公司制度的影响下不断变化,这符合了人们把公司作为营利工具的观念。公司营利的巨大功能是其魅力根本所在。然而公司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其为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虐待雇员、劣质产品、坑害债权人及公司犯罪行为等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经营者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公司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其中,与公司存在和运营密切相关的股东之外的利害关系人即: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等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对象。可见,公司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意味着公司的利他主义行为或慈善行为。公司社会责任是对公司绝对营利性的一种修正。

公司是以营利为其生存的目的,并且公司是各种自利的人的集合。所以在营利过程中务必处理好公司社会成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并且在发展中求得生存,最终实现其营利的目的。也就是说,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源于这个基本命题生成并展开的,或者说公司的社会责任源于公司营利过程中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摩擦的调整,为了保障公司活动过程中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权益,必须给予公司经营活动一定的限制,使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致公司与利益关系人权益之均衡。

那么公司应怎样承担社会责任呢,由谁来决定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这涉及到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谁是真正的决策者以及这个决策者价值取向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架。现代公司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债权人、职工之间关系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与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是其他目标?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

模式。

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一)股东价值最大化

股东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这种观点认为,公司归股东所有,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和经营者是一种委托关系,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在资本市场上,股东的财富是由股票的价格决定的,所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也可以理解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股票价格。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因为股票价格是企业现在和未来价值的体现。同时股东价值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因为股票价格的高低不仅受当前利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容易量化,因为股票价格很容易从股票市场上取得,便于进行考核和评价。但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只强调股东利益,而忽视其他利害关系人(如债权人、管理者、职工等)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股票价格中有一些管理当局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外部环境的限制、经济活动的一般水平以及股票市场状况等。将不可控因素导入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合理的。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

由于股东价值最大化存在上述缺点,有人提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的基础上,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所谓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它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确定其大小,也可以采用折现的方法来表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目前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好的目标,其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和风险,符合财务管理的实质。同时,能够克服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因为企业的价值更多的受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影响。

(三)社会利益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对于股东价值最大化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缺陷:①没有考虑除股东和债权人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②忽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因为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必然要影响到其价值的增加。③忽视对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方面的开发与投入,因为这些资源难以计量,无法反映出企业价值的增加。

因此,笔者通过以上的分析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定位在:社会利益价值最大化。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范围主要是股东、经理、职工和债权人,他们向公司投入了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债务资本。所以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应综合考虑他们的利益,应定位在社会利益价值最大化。

根据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公司并非只是股东所有,而是由不同利益主体如股东、债权人、职工通过契约形成的一个联结体,并按照契约形成不同利益主体所拥有的不同权力,所有这些不同利益主体都对公司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因此,公司在进行决策时,其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应从股东转向更广泛的不同利益主体。在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下,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也必然从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向社会利益价值最大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影响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随着对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理解的加深,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从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向社会利益价值最大化。

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认识

公司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后,就必须采取一些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为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服务。同时,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的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为股东价值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时,其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围绕这个目标确立的。这时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经理人员,由经理人员进行企业的战略设计并经营企业,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随着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和对公司理解的变化,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为社会利益价值最大化时,公司治理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模式向不同利益主体直接参与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中,公司并非只是股东所有的,而是由不同利益主体如股东、债权人、职工通过契约形成的一个联结体,并按照契约形成不同利益主体所拥有的不同权力,所有这些不同利益主体都对公司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因此,他们都应该参与公司决策,为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而努力。

因此,笔者认为从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和影响来讲,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又存在和运行于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财务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公司社会责任通过影响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也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和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第2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management model;valu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64-03

0 引言

随着联合国的“全球契约”计划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制定的相继完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已对企业收益、公司声誉、消费者响应等方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已经形成。

在国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2008年,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已不单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形象,甚至国家形象[1]。所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势在必行。文章构建了基于综合最大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以期对我国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借鉴。

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

1.1 模型构建的基础 国内外学者及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从不同侧面和视角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框架体系,对于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和落实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做出了探索性贡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国外Waddock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4I”体系、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模型、Yuan等人(2011)的社会责任活动融入企业模型、Maon等人(2009)的社会责任策划和实施整合框架、Jenkins(2009)的社会责任管理“商业机会”模型、Maignan等人(2005)的社会责任逐步实施模型、Pananaan等人(2003)的社会管理初步框架以及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国内国家电网公司(2007、2012)提出的社会责任管理七大体系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鼎?心”模型、王曼(2008)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结构模型、刘娜(2010)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的导入框架、彭华岗等(2011)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六维框架。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范式:过程视角和内容视角[2]。基于过程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明确了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特别是指出了在实施社会责任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行动。基于内容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抓住了管理体系的本质含义,识别和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解析了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主要做法和核心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均没有形成完整的架构设计,基于过程视角的模型未能诠释企业如何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基于内容视角的模型,更多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解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管理。因此,本文结合两大范式,并强调责任沟通,建立四层的金字塔状模型,以期对企业实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模型指导。

1.2 模型构建 文章采用由上至下,层层分解的思路,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最终目标出发,整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分析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影响,最后将不同利益相关者责任与社会责任内容做了对应。

首先,确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依据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及管理体系。其次,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及战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作用机理。最后,解释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归属性(见图1)。

1.2.1 价值层 跟随时代的要求,企业价值已经从财务价值延伸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从关注自身价值延伸到创造社会福利。本文在定义企业价值时,充分关注人的多元价值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多重价值属性,着眼于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谋求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统筹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多重价值、长期价值,致力于提升社会价值(社会福利),从而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对企业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进行重构[3]。

1.2.2 管理层 文章借鉴ISO26000提出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内容,采用学者们普遍采用的PDCA闭环螺旋上升体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图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用于管理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责任的系统框架,或者说是一个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帮助企业树立诚信意识,确定蕴含价值观动力的企业愿景,明确关注受企业运营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为核心的企业使命。它的主要步骤和内容包括:一是牢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二是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即将社会责任全方位融入企业;四是全面开展社会责任内外部沟通;五是企业社会责任审查与改进;六是利益相关方参与;七是贯彻落实“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

其中可持续发展、综合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重点,它不是单纯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的利润目标,而是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它坚持的是“价值理性”,即企业行为要对社会负责任。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最高管理层对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企业使命、价值观的明确承诺,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公司治理。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是将理解的企业使命、战略融入公司治理、流程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每一个企业都要明确具体的融合方式,从而满足特定利益相关方和行业的需要,并且做到公开、透明。沟通是指企业就自身社会责任工作与利益相关者相关方开展交流,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的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和信息披露,以及网络平台、工作汇报、召开新闻会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准确沟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信息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况状,将加强社会责任沟通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审查与改进社会责任使命、战略的落实是一个持续纠偏、改进、学习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要对企业战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相关的运营流程进行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企业履责绩效的不断提升。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指企业通过制度安排、资源保障和行动部署确保实现积极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保证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是指通过相关方沟通、履责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公众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也就是说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利益相关方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提升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进而实现企业对社会富有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

上述七项过程中,社会责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计划(Plan);企业社会责任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Do);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Check);纠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反馈以及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开展情况反馈到战略的过程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改善(Action)。因此,七项过程的开展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闭环改进的PDCA过程,从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持续发展。

同时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全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即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和各岗位的所有员工都有意愿、有能力去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拓展到利益相关方,携手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形成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在内的最广泛的全员参与、最大化的价值实现。

1.2.3 利益相关者层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的投入或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追求利益相关方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也要求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有必要讨论企业与谁的利益相关,以及在管理利益相关者时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对每一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范围。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研究,同时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活动时,为了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需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交流,公开披露信息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利益相关方也需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为制定长期战略会自愿和利益相关方交流,也有助于企业了解、认识内外部环境状况;利益相关方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及价值的实现,为保证自身利益,他们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企业的行为,由于企业精力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则会通过区分利益相关方的重要程度从而进行区别管理。故而基于历史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包涵了股东、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通过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来满足不同诉求,从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

1.2.4 社会责任层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文章从两个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从社会责任的性质角度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可分为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这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通过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进行落实,从而为综合价值化这一最终目标作出贡献。

2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第3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 制度粘性

潘成云(1999)提出的战略营销观念认为,战略营销观念区别于市场营销观念之处主要在于,“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而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要使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解决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对于外部性产生的后果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又取决于现有的社会制度安排。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主流观点

早期的主流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属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的管理者只需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点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以外的责任。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他(1970)提出:“在自由经济体系内,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在游戏规则之内,包括公开与自由竞争,不欺诈诈骗,从事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这类观点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惟一尺度。

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则主张,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合理利润之外,还必须承担其他一些责任,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波斯特等(2005)把这两种主流观点称为反对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比如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负外部性后果承担的责任(比如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道德规范期望的责任(比如慈善事业)。两种主流观点的差别在于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概念框架

本文把弗里德曼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正式制度下决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正式社会责任;而把正式制度以外,公众和社会组织从道德伦理上要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跟制度密切相关。

二、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康芒斯对制度都有论述。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生活方式。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卢现祥,2003)。

本文把制度看成一种行为规则。既然制度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行为的规则,那么企业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受到规则的制约。企业是在现有制度的制约条件下活动的,寻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使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生产危机。所以通过制度来制约企业的行为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卢现祥,2003)。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2.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假定制度安排既定,在实施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正式约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寻求利益最大化中的成本函数。如果企业违反了正式约束(比如某项法规),那么它就要为它的行为付出代价(比如罚款)。正式约束中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一定会承担,否则就会损害企业利润。(这里暗含一个假定,正式约束的设计是完美的,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设计约束下,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选择一定是承担正式约束要求的社会责任。)所以正式约束对于企业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的约束决定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非正式约束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间接的。虽然不少组织、公众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要求停留在道义劝说的层次,不能形成正式约束,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影响有限。企业不按照非正式约束的要求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捐助慈善事业,先是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最后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如果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无法知道企业的行为,再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又是过硬的,最终这种不遵守非正式约束的行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实施机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很大的,前文我们假设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完善的,当这样的实施机制本身存在问题的时候,正式制度便形同虚设,那正式制度规定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会落到实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为减少成本会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实施机制能切实有效地使正式法规产生作用,就意味着,一旦企业不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它就会面临更大的成本。

3.制度决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决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时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在正式制度设计是完美的假设前提下,企业一定会承担正式社会责任。而对于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要视其成本收益关系决定是否承担,如果非正式约束不能影响其利润或影响较小,企业会不承担或较少地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如果非正式约束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企业会承担较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

要使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仅靠非正式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是极其不确定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且大多数企业没有主动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是相对确定的,只有在正式制度设计不完美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企业不承担正式社会责任也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问题,要通过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转变以及正式制度设计的改善来解决。这就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

三、制度粘性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粘性的提出与解释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来研究制度变迁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需求主要来自于公众,公众往往期望企业承担比现有制度安排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制度安排供给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根据多方因素平衡来决定企业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这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供给与需求是不一致的。本文沿用西方经济学“粘性”的概念,把这种制度安排的这种供求不一致现象称为制度粘性。

诺思认为,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时滞,制度滞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卢现祥,2003)。诺思解释了产生制度粘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从制度安排的需求到制度安排的供给的时间差。由于政府与公众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总是不一致的,政府从了解公众认知、理解公众认识、调整自已的认知到调整制度安排肯定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便产生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供给时滞,制度安排不能及时根据供求状况进行调整。

即使不存在制度供给的时滞,制度安排在长期内也不一定会按照公众的期望进行调整。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制度供给问题,这里的制度供给类似于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政策的需求者是公众、政策的供给者是政府,公众通过议员向政府反映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寻求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政策结果。比如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承担较少的社会责任,代表工人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代表农民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总之,无法权衡所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对于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很难与公众的认识一致,因为公众的认知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政府也无法设计一个符合所有公众要求的制度安排。这样,制度安排的供给总是与制度安排的需求不一致的。

产生制度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并相应地建立实施机制是有成本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制度变迁的风险很大。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规划设计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建立实施机制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由于这种提供制度变迁的成本很大,而收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即使发现了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政府往往不会产生制度供给的动力。

2.制度粘性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制度粘性的长期存在意味着非正式制度难以向正式制度转变、现有的正式制度难以改善,因此对企业来说总是存在着正式社会责任和非正式社会责任,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的完善程度,非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粘性的存在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既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同类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企业面对的非正式社会责任都不一样。企业可能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产生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公众普遍期望企业承担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社会责任,比如严格控制污染、关心消费者健康等。如果一家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别的企业更好,公众会对该企业产生好感,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收益往往是一种长期收益,需要企业主具备战略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潘成云:战略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0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第4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标准 ISO26000 发展趋势

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缩写为ISO)正式了ISO26000。ISO26000采用非常规开发方式,400多位专家历经6年的时间,经过8次会议修改,最后得以。ISO26000是第1个关于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这个标准的制订,涵盖了已有的社会责任标准的各个议题,是最全面的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作为一个指南标准而非第三方认证标准的角色出现,旨在提供有关社会责任的术语、原则、核心主题等方面的全球认可,以及为企业组织全面实施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提供国际性的理论指导。ISO26000标准的开发及其自身的特点都体现了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标准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IS026000探讨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标准的发展趋势。

一、ISO26000的结构与内容

(一)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性质

ISO26000为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则、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核心主题、问题以及社会性负责任的行为与一个组织的战略、系统、实践、程序相整合的方法提供了指南。该指南的目的是向组织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社会责任体系和系统化实施社会责任的路径,推进社会责任从理念转向实践行动。该指南,既不是一个管理体系标准;又不用于第三方认证、监管和合约性质的使用;也不作为任何国际、国内或其他程序中法律诉讼、投诉、辩护或其他的要求、索赔的基础。ISO也不阻止更加具体、更加符合需求的不同类型的各国标准,其目的是提供协调的、具备全球相关性的指南,并且以此在世界范围内促进社会责任领域最佳作法的实施。

(二)ISO26000适用范围

ISO26000有着较强的适用性,适用所有类型的私营企业、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机构,无论其规模大小,也不论是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既适用于那些刚开始着手处理社会责任问题的组织,也适用于在这方面有较多经验的机构。

(三)ISO26000体系结构

ISO26000包含7个部分(Clause)和1个附录(Annex)。其中第四至第七部分构成该指南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第五部分阐明了社会责任实践的两个基础:识别社会责任主题及相关的问题和识别利益相关者并与之沟通;第六部分概括了社会责任7个核心主题、36个相关议题;第七部分则阐述了社会责任履行的程序和方法,如何将社会责任与组织管理相整合。(详见图1)

(四)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

第四部分社会责任7项原则包括7大原则:受托责任原则、透明性原则、合乎道德行为原则、尊重利益相关者原则、尊重法律规则原则、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原则、尊重人权原则(见表1)。

(五)社会责任的核心主题与相关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责任究竟应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ISO2600将社会责任的内容概括为七个核心主题,每个主题又包括一系列具体的议题(见表2)。这些内容是对一个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内容的一个经典归纳和规范。7个核心主题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其中组织治理对其他社会责任核心主题产生影响,一个有效的组织治理可以促使组织对其他社会责任主题和议题采取行动,并履行社会责任原则。一个组织应从整体上考虑所有的核心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而不是仅仅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对一个社会责任主题的改进不应对其他责任主题产生负面影响(见图2)。

每一个社会责任核心主题指南都阐述了它的范畴、实施原则、可行的行动和期望,并通过附录列举了一些自愿性社会责任倡议和工具,使得每一个主题都具有较高的可理解性和操作性,每一个组织都能通过ISO26000明确负责任的决策和行动应是怎样的。

(六)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程序

1.了解组织的社会责任

(1)识别相关的主题与问题

(2)评估问题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3)评估组织的影响范围

(4)确定处理核心主题和问题的优先顺序

2.实施实践活动将社会责任整合到整个组织中

(1)将社会责任构置于组织的系统与流程中

(2)建立社会责任导向的组织远景、使命、战略和目标中

(3)提升社会责任的意识

(4)创建社会责任的竞争力

3.组织内外沟通社会责任

(1)沟通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社会责任信息的特征

(3)社会责任的沟通手段和方法

(4)与利益相关者就社会责任展开对话

4.提高组织社会责任的可靠性

(1)提高社会责任可靠性的方法

(2)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和声明的可靠性

(3)解决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分歧

5.审核和改进组织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行动和实践

(1)监督社会责任活动

(2)审核社会责任过程与绩效

(3)提高数据、信息搜集和管理的可靠性

(4)改进组织绩效

二、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履行标准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责任概念趋于系统性和全面性

自Bowen(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首次提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不同的观点。Carroll(1991)认为社会责任包括4个部分: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行裁量责任;Steiner(1971)认为企业应实现除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承担经济和法律外的其他责任。不同的社会责任概念从不同视角对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作了阐述,但是只涉及社会责任的某一方面,也极少提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谁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通过哪些符合期望的行动,实施什么样的程序来履行。而2011年11月的ISO26000给出了最为全面的定义:社会责任是一个组织通过透明的和道德的行为使其决策及活动对社会和环境所负的责任,这些透明的和道德的行为:有助于一个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福祉方向一致;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法律及国际行为标准保持一致;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的各项战略和行动。这个系统全面的概念,即界定了现期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也阐述了远期的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既给出了符合责任的行为标准(透明的和道德的行为),又阐述了实施的路径(融入整个组织活动)。使社会责任的概念更加充实饱满,不是那么空洞,有助于人们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

(二)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范畴显著扩展

ISO26000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因此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写为CSR)。随着民主政治意识的增强,政府机构、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开始受到社会各方普遍的关注,对政府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的社会影响和公平性等产生了极大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的事,也是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义务。ISO26000在指南标题中除去了企业(Corporate)一词,第1次在全球性适用的国际标准中将企业社会责任(CSR)扩大为社会责任(SR),力图在更广的范围内加速推进社会责任的有效实施。

(三)利益相关方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ISO26000明确指出了利益相关者在理解和履行社会责任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该指南认为识别利益相关者,并与之建立起双向的交流关系是一个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基础。组织只有通过识别利益相关者,才能了解它的决策和活动产生的影响,并恰当地确认与其相关的社会责任核心主题与问题。组织在识别利益相关者时应完整全面、不偏不倚,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有组织式的和个体式的、强势的和弱势的、利益一致的和利益冲突的、组织势力范围内的和势力范围外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和民间组织关注的。组织应与利益相关者展开各种形式的双向对话,通过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以使组织的决策和行动更能增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增进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持续了解,不断促使组织改进绩效。但指南同时也提出组织应从整体上处理好社会、利益相关者、组织三者的关系(见图3),指南认为尽管利益相关者有助于组织识别它的活动的影响,但是利益相关者不能替代更广泛的社会决定行为的规范和期望。一个事项可能无法识别出具体的利益相关者,但却与一个组织的社会责任有关。有时,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致,但却和法律法规、公认的社会文化、既定的实践和标准冲突,此时组织的行为应符合社会期望。

(四)强调要把社会责任融入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

ISO26000强调要把社会责任融入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提高一个组织的责任竞争力。组织可以通过建立社会责任导向的远景、使命、战略和目标,提升社会责任的意识;可以通过建立内部行为规范和标准,将社会责任构置于组织的系统与流程;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评价部门,审核社会责任过程与绩效;也可以自愿性地聘请外部机构审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这些措施促使社会责任融入组织的管理体系,改进组织绩效。

ISO26000更加充实饱满的概念,更加明确系统的议题,更为广泛的责任对象,更加切实可行的实施程序,使得ISO26000必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广泛应用的社会责任指南,也将很快为各中介、协会等社会责任评价机构认同,必将成为企业和所有社会组织衡量自身行为的工具,也将成为社会监督其行为的工具,我国的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应尽快熟悉和理解ISO26000,转变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继荣.ISO26000-社会责任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ISO26000的形成过程及核心内容.WTO 经济导刊,2010(11)43~54.

[2]Bowen,H.R.,1953,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 Harpor & Row.

[3]Carroll,A.B.,1991,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in Business Horizons (34),July-August,pp.39~48.

第5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一、缺少社会责任的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员工录用方面,一些企业在对员工的招聘录用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拒绝招聘残疾人、肝病毒携带者等一些弱势群体及缺少经验的毕业生等行为。在员工培训方面,目前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大多侧重于技术性培训,目的在于企业的短期收益,往往将对员工进行操作安全等培训视作对企业成本消耗。在员工任用方面,几乎所有员工都最关心薪资、保险、以及未来的发展等等在工作时能够获得的收获。然而,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却让人担忧。在越来越推崇社会责任管理的环境下,长期建立在盘剥员工基础上的“高利益”,将会出现员工忠诚度下降、积极性不高等各种劳工问题。在员工解聘方面,许多企业并没有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处理解聘问题,企业并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而是将问题统统抛给政府和社会。

种种问题说明,对员工的管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本就密不可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企业是否对自己的员工履行社会责任。

二、社会责任与员工管理整合的必然性

目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已被认为是形成积极社会反响的一种方式,是企业维护和提高社会、组织自身福利的一种责任表现。但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仍有待研究,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问题还亟待解决。因此,这也是作为组织管理核心之一的员工管理应将企业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原因。

随着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出现,传统的人员管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遭遇了瓶颈。这就要求对员工的管理要创造新的价值、扩展新的职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原来支持性部门转变为与企业战略价值相匹配的核心部门。而企业社会责任又恰好可以为它提供了实现这种新价值的途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以为企业计划和实施社会责任活动,并可以成为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活动的一个常设部门。当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广泛结合时,人力资源将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不仅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做出努力,更在雇主品牌、员工参与、生产率提高和环境友好型工作环境的构建和发展上具有更多的战略意义。

三、整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首先是企业的短期成本上升。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重视员工发展,因此要求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培训力度。

其次是员工管理模式的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社会责任整合的员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变革的反作用力,将会给整合带来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企业要做的就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由此推动员工管理模式的变革。

第三是管理层理念的转变。管理层的理念,对于社会责任与员工管理的整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责任观的内部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责任观在企业上下逐步深入人心,形成管理层的自觉行为,让管理层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稳步提升企业责任履行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四、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员工管理

1.员工录用管理。在录用员工之前,企业要首先对员工的就业负责,保障能够提供持久稳定的工作岗位。企业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在对员工进行选拔录用、以及任命的环节中,企业要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员工招聘筛选的程序。此外,企业还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2.员工培训管理。企业为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提高扩展其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避免就业转换的刚性,同时也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企业培养优秀员工的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成员,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以人力资源测评与员工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为依据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开发体系,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

3.员工任用管理。在任用员工之后,就要为职工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条件。要关心每名员工的身心健康,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为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企业应紧跟国际最新社会责任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令法规,及时收集和分析本行业在安全、环保方面的相关信息,建立“预防”机制。这样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员工对企业和忠诚度。

在绩效管理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公平的、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来反映员工的价值体现。对于绩效管理,要制定明确的量化目标,定期回顾,加强对员工绩效评价的反馈和辅导工作,以此帮助员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在薪酬管理及福利政策方面,应建立公平的、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应当提供与员工价值、业绩相匹配的薪酬,为保障员工的生活需要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支持,同时也促进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这样做,不仅会提高员工忠诚度,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还会大大地减轻社会的压力,而且保险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将为个人在未来某时失去工作或不能工作提供强大的保障,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6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中国企业履行全球社会责任的典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路桥从蒙内铁路项目规划设计开始,树立“合作共赢、绿色创新、百年工程”的项目责任理念,将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诉求作为项目各项工作的要求,推进项目社会责任实践的整体规范化,真正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项目的管理运营中。中国路桥蒙内铁路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真正竞争,也是中国企业履行全球社会责任的一次有力展示。正如肯尼亚交通部常秘尼亚凯拉在报告会上说:“蒙内铁路是中肯合作深入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而此次的项目社会责任报告表明中国路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关注和深入理解,更为其它企业树立了标准和样板。”

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报告的一次创举。随着“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国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归纳起来,目前海外报告形式大抵分为四种:一是直接翻译型,即将中文报告直接翻译或删减后翻译成英文和多语种报告,这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惯用的做法。二是海外区域报告,披露公司在某一地区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如中石油《中国石油在拉美》、中钢《中钢集团可持续发展非洲报告》。三是海外国别报告,披露公司在某一国家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如中国有色集团《缅甸2012社会责任报告》《蒙古国2013社会责任报告》。四是海外整体报告,披露公司在海外整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如国机集团《国机在海外》。中国路桥蒙内铁路项目报告,是一次开创性、有益的尝试,开创了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五种重要形式。这将为众多“走出去”中国企业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传播的典型示范。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基本解决了“技术落后”的问题,但还没解决“挨骂”的问题,除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的形象没有借由好的载体传播出去。中国路桥蒙内铁路报告为中国企业海外传播做了一次很好示范。一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阶段性进展报告,创新沟通方式,开启了一种“又说又做,边做边说;说了要做,做了要说”的沟通模式。二是在项目所在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社会责任报告,避免了因在国内中国企业海外报告而出现“国内不关心,国外不知道”的尴尬,充分展现了中国路桥愿意与东道国利益相关方真诚沟通并接受监督的决心和态度。正如中国路桥蒙内铁路项目总经理孙立强在会开场时表示,希望通过报告的形式来实现与肯尼亚社会各界的深度沟通,与各利益相关方一起,共同推进蒙内铁路项目的顺利进行。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舞台,“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中国企业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虽然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平,但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的对立仍然存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关注也有猜疑,有误读也有误导。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如何传递、形象如何塑造、价值如何表达,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蒙内铁路报告的,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履行全球社会责任,做好海外社会责任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融入项目管理,当好企业公民。社会责任能否落地是衡量企业履行海外社会责任水平的重要标准。企业在国际化运营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强化海外社会责任顶层设计,注重加强项目部社会责任管理,更要注重加强项目部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提升,确保社会责任融入项目管理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比如企业可以通过编制海外项目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海外项目社会责任知识读本等方式,提升海外项目部的社会责任管理能力,推进社会责任在项目上的落地。领先的中国企业还应该尝试建立项目社会责任评价方式,探索项目可持续管理标准,打造自身的责任竞争力。

第7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管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有效管理自身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

二者有明显的不同。在建设内容上,企业文化包含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社会责任则是指企业为企业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责任的意愿、行为和绩效;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而企业实施了相关行为才是承担社会责任;从实施的动因和目的看,企业文化内生于企业内部管理,是为了凝心聚力,社会责任则是企业应对外界压力的必然选择;评价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更多是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精神状态和企业执行力和企业管理绩效的提升等,而社会责任建设成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得到利益相关方的认可。

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责任管理联系密切。首先社会责任是国网统一企业文化的重要建设内容。 国网的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创新、奉献”就包含了责任,国网的企业宗旨 “四个服务”体现了公司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因此对社会、国家、客户的责任是国网公司基本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已列为国网统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八项文化管理实践之一,社会责任已经是公司统一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建设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它们统一于企业软实力的建设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管理虽然是性质不同的两项工作,但是却相互联系。特别是在国家电网公司,二者的联系尤为密切,二者的建设是相互融入、相互促进。

社会责任管理的融入与促进

国网公司在社会责任的推进行动策略中强调,要推动融合,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公司使命、核心价值观、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管理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社会责任管理拓展了企业文化基本价值理念的内涵。它拓展了“责任”的内涵,增加了员工对社会、对客户(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的责任,增加了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它扩展了“以人为本”中的“人”的范畴,新的企业社会责任观要求我们珍视所有与企业相关的人的经济利益和精神诉求,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职工。

社会责任建设大大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企业道德高地的重视,给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倡导共赢、透明合作的价值观会有效增进企业与内部员工的文化沟通、企业与外部社会公众、政府等相关方的文化共容,将带来价值理念、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等。这些给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

社会责任管理为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要求企业和社会更多地关注和了解企业的社会价值,注重客户和企业的价值创造,建立信任关系,更好地帮助、监督和支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当前应积极探索基于利益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新型传播方式,努力实现“沟通建立信任、信任增进合作、合作创造价值”。

第一,利益认同就是双方相互认同对方的利益,即让客户接受和理解电网企业的利益存在,同时电网企业要正视客户的利益。

电网企业要敢于坦诚表达自身的利益追求,让公众全面理解和接受。因为国家电网公司首先是国有独资企业,有着自身的经济利益追求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要求。

电网企业要特别重视客户的利益,就要主动换位思考,在传播内容上,积极寻找和客户利益相关、客户非常关注的内容。例如在智能电表推广使用前应该更多提醒客户改变以前的一些不节能的用电习惯(如不关电源、设备待机等),因为民众最关注的就是保障供电、节约电费。民众的利益认同应该是当前央企对外传播的出发点。

第二,价值认同就是要使民众理解供电企业不仅有着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在为社会整体(包括客户)创造价值。价值认同,是对外传播的直接目的。国网的品牌口号“你用电,我用心”的传播是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用朴素的语言让民众认知了供电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用心保障客户的用电,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第三,情感认同要使民众从情感上认同供电企业的真诚服务,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要理解和珍视客户的情感诉求,寻找和表达他们情感的共鸣点。传播手段上不仅要注重理性传播,更要积极探索感性传播,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近年来采用微电影方式来进行品牌传播,开始了宝贵的探索。安徽省电力公司关于青年志愿者的微电影《绽放的映山红》以一个农村儿童的视角展示了电力志愿者的平凡而真诚的服务,真挚的表演、温馨的音乐、火红的色彩共同传达的细腻朴实的情感深深地触动着观众的内心,影片虽短,但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途径。国网公司倡导社会责任的“三全”推进模式,即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融合,将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战略、组织、制度和考核之中,融合到生产经营体系、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企业日常运行机制之中。这正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无锡供电公司作为国网公司社会责任试点单位,他们积极践行,提出了“领导表率、专业融合、班组建设”推进模式。明确 “业务+改进=工作” 的工作观,同时,还建立了礼仪、培训、激励、测评、绩效等配套机制,从多方面、多维度支持和推进文化的落地生根。“在岗一分钟,尽责60秒”“责任面前没有借口”这些一线员工通过责任建设总结出来的感悟,表达了不同岗位员工对责任最真实的理解。

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社会责任的全面建设必须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持和保障。

第一,责任理念的建立需要良好文化氛围的支持。社会责任建设首先要求企业领导和广大员工更新观念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不健康,诚信缺失,信奉不择手段利益至上,那么其责任意识的树立将是非常艰难。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真正让职工接受和认同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二,责任的建设需要良好文化的保障。责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作,需要领导表率、全员自觉参与、组织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共同行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文化穿透力、制约力是社会责任建设成功的根本保障。

国家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虽然还处于全面试点阶段,但其建设成果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已获得70多项国家社会责任奖项,成为央企社会责任的领跑者,最根本的原因是,国网统一的企业文化就是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文化,它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试点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创新开展,有力地支撑着国网公司很多企业已实施的大量的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

社会责任建设要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责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责任建设的很多方面,需要融入文化建设、依靠文化建设。

责任的理念建设应该融入到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和凝聚作用,理念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宣传、培训结合,和企业文化的品牌建设、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相结合,这样就和国网的现有的文化建设工作自然融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责任的根植过程也要尽量依托现有的文化建设系统,充分运用企业文化成熟的三大工程即传播工程、精品工程、评估工程来推进。依靠执行力建设,把责任工作深入贯彻,在激励体系建设中融入责任考核的目标,在统一制度建设、标准建设中融入责任制度和标准,以社会责任的新要求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班组建设是实现责任根植的有效途径,同样也是责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把班组责任建设和国网班组文化建设融合,在原来班组建设的内容上融入责任的视角,以文化为纽带来促进班组成员树立共同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8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 社会责任报告 汉译英 中国银行

近年来,百度、阿里等大型企业的负面消息频生,这些负面消息更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可见,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诸多国内的大型企业不仅要遵守法律制度以及股票法规,随着大型企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它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获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对消费者、投资人以及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们来说是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途径,让利益相关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公司目前对环境以及利益相关者们的积极影响。

然而,尽管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符合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但目前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英译版本仍存在复杂、难读懂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文版,运用了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是众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楷模。本文将以中国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例子,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希望目前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英译版本能有所提高。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以赖斯(K.Reiss)、威密尔(Hans J.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等著名学者为代表的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牌翻译理论家所提出的理论,该理论指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翻译法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景和文化中,按一如与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目的论遵循四大原则: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成都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并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目的原则(Skopos rule):译者需要面向译文使用者的需求,遵循一定的操作方式,使原文的文本目的在目标语读者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社会责任报告书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指的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方式。在每年的社会责任报告英译版中存在许多翻译问题,没能为外国利益相关者们提供较好的报告。

三、归化和异化

(一)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二)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归化和异化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应用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都应该遵循目的原则。在使用这两种策略的同时因该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目标读者在对外国文化上的接受程度。本文以中国银行2014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及其英译版本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其它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英译版有所启示作用。

例一:“我们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加大对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x派优秀干部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

“In actively maintaining national?solidarity,we ramped up support of minority regions such as Xinjiang and Tibet,and sent outstandingbank leaders there carrying out surveys and paying visits to locals.”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连词,然而,这三个短语若是直接翻译成英文将会造成句子的累赘多余,导致外国的利益相关者们一头雾水,因此,中国银行的翻译者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用简介的“visits to locals”来表述,从翻译的归化来看,这样的翻译策略使得语言言简意赅,又符合英语的逻辑表述。

例二:“为国家求富强”的历史使命和“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以“爱国爱民为办行之魂,诚信至上为立行之本,改革创新为强行之路,以人为本为兴行之基”,树立了卓越的品牌形象,得到了业界和客户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With adoration of the nation in its soul,integrity as its backbone,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its path forward and“people first”as its guiding principle, the Bank has built up an excellent brand image that is widely recognized within the industry and by its customers.”

“……之魂,……之本,……之路,……之基”这样的排比结构在英语中很难看到,而这些词的意思都有基本原则的意思,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直接用“guiding principle”来表示,随着国家间的多样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具有中国特色而词语也逐渐被外国人所接受,通过使用异化策略,不仅维持了句子原有的句式,句子原始的风格也保留下来。

四、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社会责任报告翻译技巧

为了能够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更好地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翻译质量,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领悟能力,才能够恰当、均衡的选择这两种策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翻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时候可以使用以下三种翻译技巧。

(一)注释(Annotation)

由于中英文文化的差异,有一些词语很难让外国人理解,因此,需要增加一些注释来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

例如:“2014年,中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3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5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增速16.3%,完成‘两个不低于’目标。”

“In 2014, BOC’s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loan increased by RMB1,038.2billion or RMB145.5billion over 2013, representing a growth rate of 16.3% , successfully achieving the objective of the “two no less than”.”

很显然目标读者并不能理解“two no less than”的意思,因此在解释“两个不低于”目标的时候应当有个补充解释来增加句子的可理解行。否则,中国银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无法被目标读者所知道。

(二)省略(Omission)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特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译英版本常常变得累赘冗余,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词语,使得句子变得简洁易懂。

例如:“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的战略目标,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深耕蓝海、突出特色,深化转型、做实效益,强化风控、确保质量,关注基层、夯实基础。”

“To achieve “Delivering Excellence" strategy, we will step up our internationalization effort by giving top priority to "Blue Oceans",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risk control and employee care.

若是直译这些四字词语的话将会使得译文变得累赘,因此,为了达到简洁易懂的效果,将一些非重点词进行省略,比如“做事效益”和“确保质量”。此外,作者通过合并“关注基层”和“夯实基础”并翻译成“employee care”。

(三)改写

目的论指出:翻译改写并不意味着随意地进行翻译,而是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变段落的结构和内容。中文段落一般都是通过直觉思维来写的,在句子的逻辑关系上往往是无序的,而英文则相反,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要将句子的表达语序重新排列。

例如:“中行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关注,开发设计了近300项中小企业专属金融产品,推动“中银信贷工厂”网络化升级,打造“中小企业跨境投资撮合服务平台”,建立起丰富多元的服务体系,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支持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

“BOC highlighted the information flow, fund flow and material flow of SMEs, developed 300 financial products exclusively for SMEs, upgraded BOC Credit Factory with online services, built the “SME Crossborder Investment Bridge Platform”, established diverse service systems to help SMEs solve financing problems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此英译版本在不改变段落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了直译,然而,像“highlighted”,“developed”这样的此会掩盖句子本来的意思。为了增加英译版本的可理解性,该段落应该改成:

“BOC helped SMEs solve financing problems and improved competitiveness, by highlighting the information flow, fund flow and material flow of SMEs, developing 300 financial products exclusively for SMEs, upgrading BOC Credit Factory with online services, building the “SME Crossborder Investment Bridge Platform”and establishing diverse service systems.”

五、结语

本论文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其英译版本的重要性,结识了归化和异化的区别,及其在翻译版报告中的应用,并据此提出三种方法来保证实现归化和异化。并且得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翻译不应该是字面上的基本翻译,而需要考虑到蟾姹旧淼奶厣,中英语言差异,翻译报告的目的,以及预期读者的阅读水平,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宣传。

参考文献:

[1]刘翠.从中国三家石油公司的中英文简介看企业简介的中译英策略[J].英语广场,2016,(11).

[2]李菁.中国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版的对比分析――以华为与中兴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13,(11).

[3]彭慧强.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中领导致辞汉英翻译――兼论经济简明与准确原则的适用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1).

[4]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07).

第9篇: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中图分类号: G258.9  

>> 图书馆环境责任:内涵、履行与意义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网络环境下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内涵透析的现实价值意义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图书馆文化构建策略 图书馆服务的新定位与分享著作权利益的新内涵 高职图书馆内涵建设与科学发展探讨 综述现代图书馆产业化的内涵与必要性 高职图书馆内涵式发展与信息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社会“第三文化空间”:内涵、实践与发展 浅论网络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文化内涵与建设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文化内涵及其功能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内涵探析 图书馆的社会包容与社会责任 刍议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文化强国,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图书馆社会责任与社会职能的思考 论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图书馆的价值\使命与社会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消费、生产与可持续发展[R]. 世界自然基金会, 2012.

[4] The Climate Group, SMART2020: enabl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EB/OL].[2015-08-28]. http:///what-we-do/publications/SMART2020-Enabling-the-low-carbon-economy-in-the-information-age/.

[5] 欧盟关于电子废弃物的新指令生效[EB/OL].[2015-08-30].http:///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

umentID=2692&ArticleID=9254&l=zh.

[6] Elgin, B.&Grow, B. E-Waste: The dirty secret of recycling electronics. Business Week[EB/OL].[2015-08-04].http:///magazine/content/08_43/b4105000160974.htm.

[7] 互联网浪费了多少能源?[EB/OL]. [2015-09-03].http:///article/351861/.

[8] Gombiner J. Carbon footprinting the internet [J]. Consilience: Th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 5(1): 119-124.

[9] 朱林. 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应掌握“元定义”理论[J]. 图书馆, 2013(3):8-11.

[10] 冯小莉. 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合理性证明[J]. 图书馆, 2012(5):56-57.

[11] 韩俊.图书馆社会责任――基于国内19个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站内容的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10):107-111, 127.

[12] 张晓晨.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11(4):12-15.

[13] 于斌斌,于良芝. 美国图书馆社会责任之争的缘起、发展及其职业遗产[J]. 图书馆建设, 2012(3):14-18.

[14] 范并思. 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长春年会观感[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3):2-4.

[15] 范并思. 图书馆精神的理性拓展――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 图书情报研究, 2010,3(3):29-32.

[16] 刘兹恒,朱荀.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J]. 图书馆论坛, 2010,30(6):23-26.

[17] 宋显彪. 图书馆社会责任内容的实证研究――以汶川大地震后图书馆行动为例[J]. 图书馆建设, 2010(4):39-41.

[18] 宋显彪.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 图书馆建设, 2009(6):97-99.

[19] 韩宇. 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调查与思考[J]. 图书馆建设, 2010(7):3-6.

[20] 左平熙. ALA的社会责任圆桌讨论会的组织与管理[J]. 图书馆建设, 2010(7):7-9.

[21]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Round Table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EB/OL].[2015-08-23]. http:///srrt/index.php.

[22]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Discussion Group[EB/OL].http://.

[23] Link T. The Task Force on the Environment of SRRT:Sources For a Small Planet [J]. Library Journal,1990(6):81-88.

[24] Miller K. Public libraries going green [M].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10.

[25] 赵惊涛. 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132-138.

[26] 如何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0(7):2.

[27] 梁晓天.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过度消费现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86-89,148.

[28] 宋显彪. 履行社会责任 彰显社会价值――散议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分主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9):23-25.

[29] Boyden L, Weiner J. Sustainable libraries: teach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o communities[J].Bottom Line: Managing Library Finances, The, 2000, 13(2): 74-83.

[30] 王玮, 亢琦, 叶飞. 绿色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进展[J].图书与情报, 2015(2):24-29.

[31] 崔秀艳, 亢琦, 郝倩,等. 世界环境日:图书馆在行动[J].图书馆,2015(11):.

[32] Chowdhury G. An agenda for gree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12, 48(6): 1067-1077.

[33] 席涛. 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责任[J].图书馆建设,2010(7):17-20.

[34] Volk T,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A nation survey of curriculum needs as perceived by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4, 16(1):10-19

[35] McKeown-Ice 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urvey of preserv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0, 32(1): 4-11

[36] 黄东蛟,艾娃. 环境素养:一种优秀世界观的反映[J]. 环境教育,2002(6):32-34

[37] 崔建霞. 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7-153

[38] 李红岩. 节能减排: 践行图书馆 “环保” 责任――以郑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J]. 图书馆建设, 2010 (1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