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

第1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关系;公平

中图分类号:D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我国的法治社会进程也取得更大的成果。社会法的定位主要依赖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社会法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在人类人权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法的产生依赖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但不是因为二者而产生的,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正确的理解和区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和区别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1.劳动法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及特征

1.1 劳动法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总称为劳动法,劳动法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般包括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资法、社会保险和福利法等等。

社会保障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定义:(1)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总称为社会保障法。(2)社会保障法保障着国家稳定的发展,经济有序增长,保障社会人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最根本的利益。(3)用来保障需要辅助人群的生活权力,以及生活的质量,促进社会福利和保险法的建立实施,从而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4)社会保障法主要是以国家和社会为法律的根本,为社会群众提供帮助,保障其根本的权力,以及需要帮助人员的基本生活,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下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关系的稳定发展。社会保障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他们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从调整的社会关系层面来理解社会保障法,它保障着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基本生活,并随着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社会的共同发展。

1.2 特征

1.2.1劳动法的基本特征

(1) 劳动法是公法与私法的结合。公法一般是指关系由系统完全依法设定,不能由当事人协议变更,通常涉及的都是宏观利益。私法一般可以通过协议设定,涉及的通常是微观的利益。我国法律认为公法和私法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公法性和私法性的变化情况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中实行统一分配就业制度和统包统揽的劳动保险制度。劳动关系属于公法关系,是劳动行政法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经济体制实行市场取向之后,企业拥有更多的自力,同时劳动者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拥有更多的平等的权力;劳动者与签约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更多的依赖双方的医院,这样能够更好的醋精劳动合同的推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劳动行政职能也在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支配关系转变为对劳动关系的监督和保障。劳动关系也从原有的公法性转变为公法与司法兼容的形式,因此,我国的劳动法具有公私法兼容的特性。

(2) 劳动者保护法与劳动管理法的统一。劳动法主要保护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更倾向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通过强制的法律规定保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劳动法严格限制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操作,必须具备相应的许可条件才能进行合同的解除和建立。劳动监督过程中,用人单位必须遵守劳动法的基本规定,对劳动者的却没有明确的限制。劳动法主要是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利益。劳动法也兼有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任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分配主要依赖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体制,同时也与劳动管理的协调功能密切相关。劳动法的发展具有双重性,及包含劳动法又包含劳动管理法。劳动法注重劳动关系双方关系建立的公平性,保证劳动者的根本权益,同时劳动法也具有统一性。

1.2.2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特性

(1) 社会保障法为社会法。社会法保障社会发展的基本利益以及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社会保障法把社会发展作为其存在的根本之所在,与国家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保障国民的生活安全,实现安康、幸福的生活,体现社会发展的本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依赖于社会的公平性,保障社会发展的基本运行状态,完成国民收入的转移和再分配,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发展目的。

(2) 社会保障法是生存权利保障法。生存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保障法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调整社会力量保障社会发展的有序进行,同时保障人们的生活安全,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2.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关系的认识

2.1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产生与发展

在上世纪的发展中,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互独立发展,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少,仅对自身领域的关系进行调控。劳动法主要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保护劳动者的根本权益。社会保障法主要是调整社会保险关系,主要是保证社会、国家和社会人员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是作为国家和人民发展的协调工具,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不属于社会法的范畴内。到上世纪30年代以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多,逐步形成社会发展的社会法,保障人们的基本利益,在人们权利意识和人权观念加强的过程中,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须的资源和权力的保障。但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之间调整的对象和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能够进行对经济发展的调整,同时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规定,两者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存在联系。

2.2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交叉

伴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发展,形成了劳动法和社会发展法的相互交叉。我国劳动法中将保险关系移出劳动关系的部分。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交叉的观点目前在我国的法律领域是非常流行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文献,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内容上有重合的部分也是合理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适用的范围是不同的,社会保障法主要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安全,劳动法主要应用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保障双方的根本利益。

2.3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

尽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二者之间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劳动法主要应用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而社会保障法主要是应用在国家、用人单位以及社会人员之间的协调发展中,保障其发展的有序进行,劳动法主要是协调劳动关系并保证劳动者的生活安全和根本的社会权益。社会保障法主要是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风险,促进社会安全的进步。社会保障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保障,保障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总结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因此,在社会发展的应用中,我们应该更加清楚的认识二者调整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不同,从而在社会发展中更好的保证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及国家发展的根本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安全,为人们的生活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思斌.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州学刊,2012,(5):45-46.

第2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通过强制性立法,予以保障的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涉及了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两个既相关而又不同的工作领域。劳动保障包括劳动就业与再就业、职业与再就业培训、劳动时间与工资分配、劳动安全与卫生、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立法与监察等。社会保障又通常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等五项组成。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制度由国家立法,其职能由不同的国家职能部门来实施。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和这一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经济成份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出现,显得越来越重要;实施这项制度、从事这项工作就显得越来越紧迫了。

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需要。十六大报告对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工作分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十六大报告中还指出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认真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要广开就业门路,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较好地保障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行社会保障事务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减轻企业负担;还要努力探索农村社会保障的新路子。

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是适应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新形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现代化工厂里需要的工人将越来越少,势必会造成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果不及时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和解决好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势必会影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就显得犹为重要,这就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要与时俱进,在工作思路和具体方法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把握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要构筑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责任体系,努力地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新形势的需要。

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需要。劳动保障制度随着人类劳动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是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法律保证,发挥着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作用。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和变化,还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这个大家庭里,真正做到“人有所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构建以人为本、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第3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9-02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高等院校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保管、投资运营、保值增值、监管等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及其规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保障相关行业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原有的教学体系难以满足社会保障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为社会保障领域培养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求。

一、社会保障基金发展概况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阶段,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总量也随之增多。2011年9月财政部2010年度社保基金决算状况:201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7 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预算的111%;总支出13 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完成预算的98%;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 761亿元,年终滚存结余21 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 ①

随着中国社会保障的日趋发展与完善,为了培养相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部分高校相继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日趋成熟。

二、高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方法单一。目前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形式基本局限于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虽然这种依赖现代科技手段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得到视觉上的享受,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使学生只了解和掌握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论知识,却不熟知社会保障基金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筹集、投资运营管理;创新意识差,导致用人单位抱怨,造成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中看不中用的局面。

2.教材种类匮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过程中,各高等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断成熟和完善。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材种类少,可选择性小。教材内容或过于简单,训练习题空洞,可操作性不强;或过于冗长,理论性太强,内容陈旧。总之,缺乏适合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的教材。

3.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前高校对学生考核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考核的标准也不明确。考核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形式上以闭卷考试为主,轻视了实际应用和操作的环节,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为了确保学生实践能力达标,学校应健全、完善相关的考核制度。

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一个思想、学识、情感和感受的互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知识和接受教育。教学中应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教学主体;注重联系实际,突出时效性;讲究教学艺术,加强情趣性;关注学生心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建议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的案例分析、安排课堂讨论、情景模拟。

1.启发式教学。由于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内容较单调乏味,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提问后讲解,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研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阐明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具体的社会保障基金征缴、保管、投资运营等方面的内容,也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握实际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及趋向。首先,教师课内外收集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可就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取社会上较为突出的现象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的现实问题,请学生讨论;其次,对其讨论意见作出相关的评述与总结。这样的互动沟通不仅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可以令学生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提出方案,有效地训练学生灵活应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景模拟。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较强的操作性的特点,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模拟一些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经典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录像资料供学生观摩、研究和讨论。其次,教师可以假设某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比如,可以组织一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操作流程,从政府、管理者、投资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角度模拟整个操作的运作过程。在模拟教学中,讲解的内容会变得很直观、具体,易于掌握和吸收。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关注和敏感度,使学生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也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选择好教材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在已有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材中,更多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经验。目前,使用较多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材有林义编写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吕学静编著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我们选择林义编写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为指定的教材,是认为教材内容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理念是: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也逐渐凸显其重要作用。书本内容主要是结合这一主线展开,前后贯通,既易于教师把握重点和要点,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

此外,教学活动不仅要选好适合学生的教材,也应选好适当的参考书。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用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等,补充了教材中缺少的内容。这对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是一种有益的举措。

(三)优化考核方法

以“分”为本、僵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是不科学的,其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法根本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落脚点,大力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

1.闭卷考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笔者认为,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小组陈述、课堂讨论和辩论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10%~20%左右。这样,通过闭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通过平时考察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重视课外实践与课程论文。除了课内的考核,教师还应注重课外的考察。鉴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联系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相关部门,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组织学生到现场了解国家以及地方的社会保障基金相关运行制度使同学们有了更深层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课堂授课情况组合同学就相关热点话题进行辩论和专题研究,甚至可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之后就自己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兴趣问题进行研究,提交课程论文。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2004/2005/2006)[EB/OL].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网.

第4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同志们:

经过一天紧张的议程,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下面,根据大会安排,对会议从三个方面作简要总结。

一、会议的主要收获

这次会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之际,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更新更高要求的形势下,市行署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劳动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绩,对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局长作了题为“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实现我市劳动保障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20__年的劳动保障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对今年劳动保障工作做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书记传达了全国、全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座谈会精神,并对做好基金监管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此外,会议表彰了20__年度劳动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和专项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讨论交流,并召开了就业、社保专业会议。这次会议主题突出、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务实高效,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深感形势逼人、责任重大。主要有三方面收获。

(一)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劳动保障事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市委(扩大)会议强调,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措施。*市长到我局视察时也明确指出,劳动保障工作是和谐社会建设最直接、最具体的内容,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次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把思想和认识真正统一到中央、省以及市委、行署的精神上来,以更大的决心、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和更扎实的工作,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明确了形势和任务。王市长的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20__年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劳动保障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局长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思想,深刻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提出了20__年的工作目标和具体要求。当前,劳动保障工作正处于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急迫问题为主向进一步完善制度、协调推进和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主要面向城市和企业职工向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从初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向健全、完善、充实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的关键时期。劳动保障工作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我们要牢牢把握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切实在实现上述“三个转变”中出实招、见实效;进一步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充分估计困难和挑战,周全考虑应对措施;认真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三)坚定了信心和决心。会议对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部署和安排,符合中央、自治区以及市委、行署的要求和实际,对于做好全年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尽管当前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繁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有市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为劳动保障工作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再加上我们有一支能吃苦、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和以往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扎实工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二、关于今年工作任务的把握

王市长和*局长在讲话中对20__年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简要归纳为“4、3、3”,即“突出四个重点、办好三件实事、协调三个关系”。

(一)突出四个重点。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和农民工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整个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我们要认真把握工作走势,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在上述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业再就业要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积极做好困难群体就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化就业服务、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加强失业调控工作,在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建立市场化就业机制上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巩固确保发放成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在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困难群体社会保障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劳动关系协调要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和机制创新,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要上新台阶。农民工工作要突出抓好组织输出、培训服务、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在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上要有新举措。要善于把握劳动保障工作的整体性、全面性,在抓好上述重点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工作。

(二)办好三件实事。各地对于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难点、焦点问题,要认真梳理,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解决。一是下大力气解决好“零就业家庭”问题。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分析形势,明确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零

就业家庭”成员出现一个、解决一个。二是下大力气解决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问题。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难度比较大,试点地区要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出发,积极开展工作,为全面建立这项制度积累有益的经验。总之,这项制度早一天实施,群众就早一天受益,我们的工作也更加主动。三是下大力气解决好拖欠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总结清欠工作经验,向加快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管转变,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工资问题。

(三)协调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劳动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劳动保障工作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经济结构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对于就业岗位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行更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扶持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另一方面,劳动保障工作要主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服务,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劳动关系自主有效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经济运行“安全网”、“稳定器”的作用。二是正确处理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今年,劳动保障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进一步抓好政策的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完善机制,做好宣传引导和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尽可能减轻改革所造成的社会振荡,确保各项改革平稳顺利推进。三是正确处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当前及今后几年,劳动保障工作还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同时,要着眼长远,在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长效机制,以及完善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纠纷调处和监督执行机制等方面要有新建树,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抓紧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强调几点意见:

一是认真学习传达会议精神。会后,各地要组织系统的干部职工切实抓好会议精神的学习,特别是要明确目标任务,理解掌握各项工作措施,吃透会议精神,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自治区以及市委、行署的决策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要向党委、政府汇报此次会议精神。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意见和工作措施,尽快将会议精神向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汇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争取把劳动保障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要及早安排布置全年工作。贯彻会议精神重在理解、落实和创新,把上级的要求具体化、本地化,特别要针对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努力开创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第5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今年是我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描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省政府今年确定的民生指标中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城镇就业率94%;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3万人;城镇职业培训4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万人;跨省劳务输出560万人;小额贷款新增发放10亿元;劳动合同签订率92%;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63万人、355万人、230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合作医疗200万人。这既是一项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任务相当艰巨,使命非常神圣。我们将按照孟书记、吴省长、熊副省长等领导关于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理思路、找对策、抓落实、出成效,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任务分解,不断强化工作目标责任制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做到任务早分解、实施方案早制定、操作措施早到位,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和责任考核体系,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督查、有分析、有结果。完善领导联系挂点制度、部门情况沟通制度、工作进度通报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制度、社会保险基金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力求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上有新建树,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上有新举措,在推进高技能人才建设上有新办法,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有新成效。

二、抓工作推动,完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提高就业和创业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是我省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就业稳定性不好、质量不高、岗位创造与岗位消失加快是我省就业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六件事。第一,坚持省内增岗与劳务输出并重、省内培训与省外就业并举、跨省输出与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相互兼顾的思路,加快培育劳务输出品牌和省内劳务输出基地、省外和工业园区劳务输出基地,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落实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政策,加大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第二,深入推进“百姓创家业”活动,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创新小额担保的形式和内容,切实加快信用社区建设,继续确保我省小额贷款在全国的领先位置,使小额贷款成为深受创业者欢迎的金融品牌。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第三,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将劳动保障服务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到今年底基本形成覆盖全省街道、社区和劳务输出任务比较重的乡镇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第四,创新专项就业服务的方法和手段,提升专项服务的水平。完善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政府托底机制,加快就业充分社区建设,推行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险动态实名制管理,准确掌握社区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为他们提供个、贴心服务、人本服务和“一对一”的帮扶,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五,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从今年起,劳动保障部门将在各大专院校逐步建立就业服务平台,并逐步实现创业和就业信息同城联网。第六,完善失业人员登记、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申领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二是以扩面征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的原则,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工业园区企业社会保险全覆盖,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5%,参保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2.5%,基金征缴增长20%,使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认真总结和推广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试点经验。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2007年,继续提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实行统筹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未完成基金收支预算形成的缺口,由当地政府解决,强化各级政府养老保险责任,形成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倒逼机制。大力推行企业年金制度,逐步做实个人帐户。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6.6%、城镇居民合作医疗覆盖200万人的目标的实现,切实做好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和困难职工住院保险工作。完善失业保险与就业联动机制,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

三是健全劳动维权工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劳动用工登记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及时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落实最低工资标准,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水平,促进和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抓重点工作,努力破解企业“招工难”

随着东部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产业对接呈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的新局面。但在工业园区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要积极策应“万商西进”的要求,认真学习苏州、无锡等地的经验,积极推广新余、上高等地的做法,从今年起,积极实施技能人才培养“5+1”计划,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采取“订单培训”、“校企合作”等方法,建立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大力实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战略,大力推动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工程、岗位成长示范工程、小企业孵化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名师带徒”制度。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省市合作、省县合作的方式启动宜春、南昌、上高、龙南四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以公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在中部崛起培养数以百万计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

四、抓难点、焦点,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尽可能兼顾平衡各个群体待遇差距,着力解决退休时间早、待遇偏低、高级职称退休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着力提高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补助标准,对国有农场、林场、水利困难企事业单位中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给予适当生活补助,帮助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和国有农垦、农场、林场、水利困难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解决企业离休人员医药费单独统筹历年超支问题。认真落实国有困难企业和已关闭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政策,努力做好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老年补贴和未到退休年龄职工的参保工作,积极推动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启动城镇居民合作医疗,认真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

五、抓能力建设,为全面完成今年的任务提供保障

第6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在xx社区的大厅里,挂着一个较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社会保障”,在这里人们可以咨询一切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而xx社区也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做到了不错的地步。

社会保障包含很多的方面,比如“残疾人保障”、“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等等,而这些又是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关系,可是说如果社会保障没有了,那人民的生活就没有了保障。

经过这一段时间在xx社区的挂职锻炼,我对xx社区的情况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尤其对社会保障这一方面了解的偏多,我觉得xx社区真的是在为人民服务,尽了很大的努力在保障人民利益。下面几个方面就是通过我的调查和观察总结出来的。

xx社区里面有个雷锋超市,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他们是为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市民准备的,当有家庭条件困难者来索要生活物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给予他们最好的服务,我就看到过几次,工作人员的态度很好,市民也是乐呵呵的,我询问了一些市民,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说xx社区的服务不错,能为他们的生活着想。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和我们正常人不一样,他们在身体上和我们相比有缺陷,那就是残疾人。在xx社区,有很多的残疾人,有时候我想,残疾人肯定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关注,但是在这里,我发现,他们都很尊重残疾人,残疾人也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体的问题而感到自卑或抬不起头,我想这都是社区的功劳吧。xx社区制定了一套关于残疾人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政策,给予了残疾人特有的关怀和照顾。

几乎每年,xx社区都会开展一次残疾人运动会或座谈会或其他活动,让他们享受和我们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在运动和娱乐中心情和精神得到放松。我翻看了关于残疾人的资料和照片,发现他们真的是融入到了这些活动中去,我想,他们是开心吧;另外,对于残疾人,还有很多其他的政策,每个月社区都会给予残疾人一部分的生活补助,有物品和资金,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在这里,残疾人的利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还有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老年人社会保障,对于老年人,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对于每个已达到年龄并办理了养老保险的市民,每个月都会领取到一笔养老保险金。而对于还没有退休的市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每年都需要交一次养老保险金,这个事情也需要社区的帮助,有很多人总是忘记要交,或者去哪里交和交多少等等一些情况都不了解,xx社区都会耐心地为他们解答好服务,社区会每家每户地打电话或入户通知他们或解答他们的问题,我是亲身经历这项工作的,我也参与了其中,在这方面,xx社区做得很好。

社会保障的内容多的数不清楚,我也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几项来描述xx社区的社会保障情况,总的来说,xx社区做的还是令人满意的。有一天我在xx社区挂职的时候,趁中午休息的时间,跑到了社区办公外面的一块小广场,那里有很多的居民聚在一起或聊天或带小孩,我看得出,生活在这个xx小区他们是开心的。我询问了6位居民,问了一些关于xx社区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而他们中有5个人对社区的社会保障还是挺满意的,他们说社区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尽管有一个居民认为社区的社会保障做的还不是很好,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也是理解的。可是我们更近一步想,社会保障是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的,只有让每一个居民都能做到没有一丝怨言,那样的社会保障才是做到了完美的程度。

第7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参与式教学; 天空教室; 基金管理教学软件。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一般设置在学生学习完《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等概述性课程之后再进行讲授,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需要学生以前期所学的知识为铺垫,进而更深入地学习。课程主要涉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法律依据、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体制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内容。关于本课程的建设,搜索“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可以看到只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俊霞教授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校级精品课程。再搜索一些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发现可供借鉴的本课程的建设比较少。因此,对于本课程,在建设中主要靠课程组自身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科技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 2005 年招生开始,一直就对本专业进行不断地建设,努力探索与实践。在课程建设方面,教研室成员着重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专业主干课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力求扎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作为课程建设成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课程建设的探索经验和思考体会。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特点。

( 一) 理论性。

课程中围绕着社会保障基金这一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特点、内容、管理的原理和主要技术方法等都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注重深入浅出、用能吸引学生的讲课方式来进行教授。

( 二) 交叉性、综合性。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从名称上来看,就涉及了社会保障学、金融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的内容,在实际的教材和教学中,更是要密切联系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政府预算等学科,因此,它具有了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不仅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自身知识体系的高要求,也使得我们在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广泛地吸取和利用其他相关学科各种现有的研究成果,使这门课程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 三) 实践性。

目前苏州市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都是由“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来实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课程事实上是与社会实践相关度最强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社保基金的筹集、发放、运营、财务管理等环节都是实际部门操作中的业务流程,学生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业务是如何操作的,这些业务往往还涉及到了很多政策性的文件,所以在课程中穿插讲解最新的社保政策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恰恰也体现了本课程的应用实践性特征。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

探索之一,以专业理论的讲授为基础,注重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理论的支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同样如此。鉴于课程理论性的特点,在课程中,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就是把课程涉及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听,课程在设计时也分配了较多的学时进行理论的讲解,诸如社保基金管理的基本框架、基本原理、主要技术与方法等。在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具有竞赛性质的“ 小讲课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参与,排除他们对枯燥理论的厌倦情绪,学生自身的研究经历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探索之二,以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为辅助教学。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由于目前本校的学生在校内能够方便地接触到网络,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专门建设了一个“天空教室”的平台,供各位专任老师进行课程的网络化辅助教学。为此,《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内容搬进了网络系统。本课程的天空教室内容板块设置有: 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课件、授课录像、参考文献、名家观点及热点、补充资料) ,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作业和测试。这样,作为教师就可以通过网上课堂的途径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专业信息,而学生也可以预习、复习、自学所需要的课程内容,能与老师在课后进行较好的交流和互动。

探索之三,聘请实务部门业务骨干进行业务操作及政策讲解。基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课程建设中创新性地安排了一部分课时交给社会保障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介绍。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建设之初就积极主动地拓展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和相关区社保机构的合作关系,凭着以往良好的互动,在实务操作性最强的基金管理课程别邀请了他们的业务骨干来课堂进行讲课。这些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对社保政策清晰的认识,讲起课来内容生动、贴近现实,有鲜活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并且与高校较为传统的名家专业讲座所不同,这些操作型的业务工作人员在讲授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在聘请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的这一探索实践中,我们编制了具体的讲课时间、章节和内容入教学大纲,并事先与讲课人员联系沟通,就讲课课件进行讨论完善,这样最大程度上达成了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匹配,促进讲课效果的提升。我们还特意报教务处审批,聘请了这些校外讲师成立讲师团,发放聘书,保证了讲课师资的稳定性。同时,为了使得这项实践持续有效,我们建立了反馈渠道,即学生如有疑问可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向讲课人员咨询,讲课人员也通过相应的方式长期性地解答疑问。

探索之四,开发社保基金管理教学软件,建立模拟政务大厅。从目前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少的,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套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确实需要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建设起步早、建设较好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保障实训系统后,我院进行资源整合,专门开辟了一间教室,购买近 50 台电脑,并与相关软件公司合力开发出一套“社保基金管理操作教学软件”,模拟了社保机构的操作环境和操作界面,在教学中仿真地进行讲解和操作训练。结合课程内容,通过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业务操作,比较生动地模拟了现实社保政务大厅内的一系列业务办理流程,使学生们学到的理论在学校内就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和运用,也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软件的辅助教学和模拟政务的实施,不仅抛弃了理论性课程的枯燥,更是为学生在后期进行的校外专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总结与思考。

通过课程建设,《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日趋成熟和完善。除了上文主要的四点探索实践之外,在常规性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在教材的甄选上,先后启用了两部教材的备课和试用,最终选定了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同时另外一本教材中比较好的部分也作为补充材料纳入到授课中,此外课程组还编写了基金管理教学软件的学生操作手册;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也紧紧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 在课件的制作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让课件生动起来。

尽管在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课程的建设将会不断推进,思考其建设和改进的方向,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突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差异和特色,有一些知识点与前修课程难免重复,但可以找寻另外一种角度进行阐述,在授课中注重本课程的特定角度和研究方法; 其次,要继续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很关键的目标,在课程中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多利用好基金软件,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最后,要与地方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社会的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毕业后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

参考文献

[1]安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2011,( 02) : 21 -23.

[2]刘玉娟。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

经济师,2011,( 04) : 132 -133.

第8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述评

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还正视不足,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关注不够。比较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有研究中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进行总结的现实需要。鉴于此,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隐患和原因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表现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这集中显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紧迫性。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其余75.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1].还有人分析指出,农民工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尤其在失业救助、医疗看病等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保障待遇和保障机制[2].另有人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3].

第二,某些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有人分析指出,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4].另外有人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5].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这种滞后现状,会导致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还面临着失业风险,所以在陷入生活困境时容易铤而走险,从而积蕴社会不安定因素[6].其次,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推进到逐步将城市户口各类劳动者涵盖于其中,是否能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包括进来,关系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否最终形成;再次,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农民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收,就将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第四,不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7].第五,不符合市场分配的基本原理。农民工在市场初次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小的份额,在再分配中应得到适当补偿,但城市再分配却基本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被考虑到[8].

有些学者对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比如有人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流动性、雇主的不自觉以及农民工自身权益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9],还有人认为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有社会地位方面、认识方面、资金方面和操作方面的原因[10],另有人提出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研究视角和工作方式还没有从制度和用人单位转移到需求和个体上[11].鉴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原因与本文将要在第三部分中仔细予以介绍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障碍因素有着互相交融的特征,故在此对其只是点到为止。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已有广泛共识,虽然有人存在异议,但认为有必要注重并加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和探索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其政治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12].(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13].(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14].

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表现在:(1)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15].(2)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16].(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17].(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18].

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19].(3)可以引导农民工对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增加了流动的间接收益和净收益现值,从而有利于农民工的流动投资[20].(4)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21].(5)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22].

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意义。(1)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弥补国有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保险金支付不足,有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23].(2)农民工虽然持农村户口,但他们已与城镇职工一样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体现其公平性[24].(3)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他们应有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25].(4)从长远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既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社会保障一元化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26].

第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这是绝对不合理的;(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可能性非常大,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实现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关爱和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人群的需要,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4)有利于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兼顾其长远利益[27].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可行性与障碍因素

有效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和制度建设,需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和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这就要求在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作用与意义有充分认识的同时深刻剖析该制度安排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要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阻碍因素,也需要对其有利条件进行必要把握,在辨证分析中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弊端

有人认为在我国真正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如果盲目推行城乡接轨,很可能会增加企业和农民工的负担,国家也将付出太大的监督成本[28].

另外有人表示反对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因为对农民工来说现在首要任务是增加即期收入而非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近年来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都没搞好,而且农民工流动性很大;三是让农民工加入社会保障体系会增加企业成本[29].还有人认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具有负效应表现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对我国城市化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有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农民工的就业[30].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

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二十年,国家财力和政府承受能力已逐步增强。而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过分强调国家财力不足和过高估计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代价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区,应分类分层对农民工进行保障[31].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一是具备相应的政治条件,二是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三是经济条件也已基本具备[32].

还有学者认为,建立初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政府应该着手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一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机制,更好地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道主义精神[33].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首先存在主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没有得到基本的身份认同,一部分人单纯站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忽视农民工自身的基本权益;(2)大部分的农民工雇主缺乏自觉保护农民工的意识,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农民工的保护;(3)农民工自身由于主客观原因不敢或还没有意识到需要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益,维权意识缺乏[34].(4)城市居民对对于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担心会引来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35].(5)一些地方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往往是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扩面指标层层向企业进行安排,也不管农民工是不是真正需要,这种行政强制的工作开展方式让农民工心生反感[36].

其次是体制方面的因素:(1)现有制度安排的障碍。主要是国家为保证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37].(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使相应的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38].(4)农民工虽然人数众多却由于其弱势地位和较低的组织程度使得其争取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能力不足,他们的诉求和意愿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应有重视[39].

再次有客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表现出的极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反映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也表现在职业及单位之间[40].(2)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我国农民工数量非常庞大且还不断增长,而且层次不一、构成复杂,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41].(3)农民工经济收入上的障碍。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和收入很不稳定,这种状况使其难以取得进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42].(4)社保资金的障碍。近年来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状况使得维持原社会保障体系尚力不从心,如果再把农民工纳入其中将会不堪重负[43].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

前文中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等问题的论述,最终还需归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上,这也是化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落脚点。

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框架体系构成上,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从横向构成看,主要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应包括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个基本组成部分[44],另一种观点是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基本等价于当前的城镇社会保险,即包含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五大部分[45],较第一种观点增加了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从纵向构成看,大多观点认为当前由于主客观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齐头并进,而应坚持分类分层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策略和基本原则,依次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而有效地逐步维护和实现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46].尤其绝大多数观点都指出工伤保险问题的解决尤显必要和迫切,应该首先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工伤保险制度,解决好关联农民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及其全家幸福的工伤问题。

另外有人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还应包括其他保障项目。有人提出农民工的无保障状况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在大城市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社会救助体制[47].还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并通过职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建立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48].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没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更没有能为大家基本接受的成熟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人提出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应将农民工纳入其中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但鉴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只能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49].还有人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可供选择的两条途径是通过户籍改革将其变成城镇居民进而纳入镇社会保障体系或者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将农民工直接纳入[50].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人认为仍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靠,但对农民工一开始即推出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缺乏财源及其他资源,因此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51].另有人指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其勾勒了一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从该制度的保障对象、保障项目、基金筹集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52].

第三种观点认为可将农民工纳入到一种“低门槛、开放式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新计划”中,搭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其认为近年部分城市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做法可能剥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是一种短视甚至是歧视,但如果把农民工纳入到这种社会保障新计划实行全国统筹则不会发生这种问题,而且这种做法具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53].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认为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参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两种模式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具备可行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把农民工纳入到应加快改革和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54].

除了以上的四种观点,有的解决思路中没有明确提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归口问题。有人认为农民工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具有客观、正当而迫切的社会保障诉求,应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依次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55].还有人基于现实权衡考虑提出了“低起点、多层次、土地换保障”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设想和解决办法[56].

五、结语

现有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除了本文论及的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从其他视角进行了探讨,鉴于其研究比较稀薄以及本文构思和篇幅的考虑,在此不再赘述。

综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已有研究尤其是专业性的论文,可以看到该问题已逐步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去年以来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增加,认识也日渐由感性走向理性、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这必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笔者觉得研究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有待今后注意或改进。

首先,研究在总体上还很不深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由来已久,但从对其研究的数量上看,笔者搜集到的该方面文章不过三十余篇,其中比较正规的专门性研究就更为稀少;从研究的拓展情况来看,现有研究大部分着眼点还很笼统,分化和展开不够;从研究的氛围来看,虽然有过一些论争,但总体还很薄弱,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这样的重大社会政策确立还不相称。

其次,研究的实证性有待加强。已有的研究基本限于纯理论和经验研究范畴,实证成分稀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以及相关情况的调研不足和缺乏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得对现实状况的把握不够精确、肯定和深入,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尤其是构建方案的可行性与说服力不强。

第三,研究中存在一些偏颇。首先表现在研究中的结构性偏差,即对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重要部分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很少涉及,尤其是对后者忽于关注。另外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不够,重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阻碍因素探讨而轻有利条件分析。

第四,研究设定的解决方案还比较粗糙,系统性和实践性不足。究其缘由,固然有研究历时不长的客观原因,但上面提到的问题尤其是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基本问题的分析认识不够全面深入而产生的一种脱离制度安排的基础性工作即直奔具体方案设计的不合理取向难免使设定方案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第五,研究的国际视野与经验借鉴有待重视。我国的改革发展与赶超战略要求有充分合理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意识,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上亦应如此。然而现有研究中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的引进与参考还明显不足,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倾向也一定程度存在于当前农民工问题的总体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2]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5)。

[3]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1)。

[4]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5]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7)。

[6]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2000.

[7]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8]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10]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11]石岩。选择之惑。中国社会保障,2004,(3)。

[12]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13]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半月谈,2004,(7)。

[14]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5]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16]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7]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18]王和,皮立波。谁来为农民工的明天“买单”。中国金融,2004,(4)。

[19]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20]彭宅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3,(5)。

[21]袁志刚。“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9)。

[22]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23]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24]王玉玫。建立健全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25]魏丽艳。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探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6]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27]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28]陈美球。农民工社保时机成熟了吗。中国改革,2003,(7)。

[29]陈平。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国策。参阅文稿,2002,(12)。

[30]彭宅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3,(5)。

[3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32]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33]齐杏发,蒋维平。由“非典”事件谈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天中学刊,2003,(3)。

[34]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35]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36]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半月谈,2004,(7)。

[37]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38]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39]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40]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41]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42]伍强胜。论农民工社会保障。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3-9

[43]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44]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45]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46]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47]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5)。

[48]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49]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50]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江汉论坛,2003,(4)。

[51]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2]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53]高书生。关于搭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的设想。经济研究参考,2003,(4)。

[54]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第9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工程额定社会保障费 统一管理 和谐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重视工程定额社保费统一管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实行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统一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是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的组成部分,是用以解决建筑施工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的专项资金。实行工程定额社保费统一管理,对切实解决建筑施工企业社会保险费资金来源和社会保险费负担畸重畸轻问题,维护建筑施工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深化改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我市从2000年开始实行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统一管理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对推动建筑施工企业改革改制、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安装工程劳动保险费用统一管理的通知》要求“任何部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减免劳保费,坚决制止以牺牲离退休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来换取其他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做法”;《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建设工程费用定额中劳保基金及待业保险费用实行统一管理的通知》第七条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免、截留、挪用建设单位应缴纳的建设劳保费用”;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统一监管的通知》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任何部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减免、截留、转嫁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使广大企业职工、农民工利益得到保障”。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减免和拖欠,违背了国家、省有关工程造价计价规定和要求,会使建筑施工企业不能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障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需要各级领导和各建设单位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行工程定额社保费统一管理,是我们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平等竞争机制,确保建筑施工企业职工基本生活工作、医疗保障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表现。

(二)、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统一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实行统一管理在源头上保障了施工企业参加社会保障的费用来源。其次,实行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统一管理,可以给新老施工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环境,防止和纠正由于工程定额的“一刀切”和“平均主义”,给施工企业造成的“政策亏损”和“政策红利”,有效解决新老施工企业社会保障费负担畸轻畸重问题。第三、统一管理可以有效保证该专项费用支付给施工企业,而不是项目经理,避免了该费用落入“包工头”个人的腰包,成为其不当得利。第四、专款专用,以支定拨,可以防止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挪作他用。同时,也提高了施工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主动性,有效保证了施工企业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保障。第五、统一管理,缓解了施工企业缴纳社会保障费的压力,帮助企业偿还社会保障费陈帐,有效支持了施工企业的改革改制和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了施工企业的安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目前,我市工程定额社保费还存在收缴率不高,减、免、缓缴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从而造成部分单位和人员没有真正理解工程定额社保费不同于其他项目的开工费用。为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执行好工程定额社保费管理政策,我们必须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一)、要扩大政策的知晓面。让大家真正了解工程定额社保费的实质是建设资金,是建设工程的工程款,是建筑安装工程成本费用构成中的规费,是施工企业为其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专项资金,是企业职工的“养老钱,活命钱”,必须明确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的计提归集要求:

1、实行工程定额社保费统一收缴管理后,施工企业不再直接向建设单位计取该项费用,工程招投标和工程结算也不得再将此项费用列入中标价、合同价和结算价。为统一口径,建设单位可将缴纳的建设劳保费用列入工程总造价成本,施工企业可列入工程施工产值。施工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建设单位计取工程定额社保费,建设单位也不得向施工企业转嫁该项费用。

2、实行工程定额社保费统一管理并没有增加建设单位的投资额。有些建设单位没有理解工程定额社保费的实质,认为该项费用增加了工程项目投资额,这是错误的。实行统一监管,只是在建设工程费用的计取方式和管理办法上作出了调整,有原来的由施工企业直接向建设单位计取、结算该项费用,变为由建设定额社保费管理机构统一向建设单位计提归集。对建设单位来讲,无论是否实行统一监管,政策规定工程定额社保费必须足额计提,不得作为竞争性费用(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文规定),因此讲,并不增加建设单位的工程投资额。

(二)、宣传形式多样化。既要通过媒体宣传和印刷宣传册等传统方式对社保费统一管理政策进行宣传,还要利用网络,专题会等进行政策宣传。并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调研等形式,广泛听取和收缴各方意见和建议,来提高政策的认知度,从而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程定额社会保障费劳保费统一计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