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

第1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截至2013年元旦,我国已有27个省市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推进异地高考,应该说,由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异地高考方案的公布和实施,各种矛盾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真正考验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政府的是2013年。在笔者看来,与异地高考成为2012年全年度关注的一个热门教育话题一样,2013年,异地高考还会继续成为全年度的热门话题,而与之相关的教育公平问题,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更多关注。

首先,既已颁布的异地高考方案如何实施,将影响到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的走向。据媒体报道,在率先宣布于今年开放异地高考的黑龙江,推进异地高考遭遇阻力,按照黑龙江的政策,只要有3年高中学籍,即可在黑龙江报名高考,可是一些随迁子女却难以在当地高中办出学籍。如此看来,虽然黑龙江设置的异地高考门槛不高,可是,在现实中,教育部门、学校极有可能设置人为的障碍。浙江的异地高考方案,也让随迁人员有担忧,浙江的异地高考方案是与中考联系在一起的,为此,在中考方面是否设置门槛限制,将直接影响到异地高考的开放度。

其次,北京、上海的具体方案会是如何,直接关系到异地高考的全局。一直以来,笔者认为,如果北京、上海、广东的异地高考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就可以说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北上广是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根据已经公布的方案,北京只是过渡方案,2013年中将出具体方案,上海只是原则方案,具体方案也将在2013年中出台。可以想象,围绕这两地的具体方案,将有持续不断的博弈,今年两会之上,北京、上海的异地高考方案,将会是一大热点。

再次,高考改革方案会否落地,决定高考公平推进程度,也反映我国教育部门推进教改的诚意。教育部在2012年的工作要点中曾明确提到,要研究制订并高考改革方案,可遗憾的是,直到年底,也不见高考改革方案。众所周知,高考改革,是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最重要改革之一,眼下,《教育规划纲要》已经颁布近三年,具体高考改革方案还没有落地,这已经让公众对教改失去信心。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高考改革精神,如果我国切实推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高考改革,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异地高考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根本无需各地自行出台方案。因为按照这一改革,我国的全国性大学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全国所有考生在任何地方都可报名高考,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也就不存在了。简单地说,要扩大高考公平,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推进异地高考,扩大高考公平如此,我国整体教育公平的推进,也是如此。比如,2012年让人闹心的“营养餐”问题,问题就出在缺乏公众参与监督的基本机制,只有建立这一机制,让家长和社会公众有权参与营养餐供应商的选择、菜单的确定、饭菜质量的监督,才能减少、杜绝营养餐安全问题和短斤缺两问题,这将是2013年营养餐供给重点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校车安全问题,2012年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但年底的校车事故,让大家对《条例》的作用很是怀疑,原因在于,我国虽有了法规,但并没有解决政府主导问题,购买校车的经费没有落地,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还是依靠不合格的校车上下学,超载、超速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治理,只有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摊机制,保障投入,才能给乡村学校学生安全的求学环境。

第2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2017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将制定《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改革。

今年广东将推进中考改革

广东省副省长蓝佛安指出,今年广东教育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其中,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考试招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教育部发文称,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地区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对分数实行“等级”呈现。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这意味着中考将从原来的“套餐”变成“自助餐”,具体如何改革备受关注。

会议透露,今年广东将制定《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改革;研制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有序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第3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教育部公布的《意见》提出了中考改革的五大任务,包括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加强考试招生管理。根据该意见,各地要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根据《意见》,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全部科目都纳入考试范围,但并非所有科目均为录取计分科目,未来一些录取计分科目构成也将改革。

此次方案提出,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此外,《意见》特别指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江门走在政策前面

《意见》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备受外界关注的中考加分项目也将大幅减少。《意见》提出,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南都从《江门市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意见》看到,体育、艺术等已经不是加分项目,江门在规范加分项目方面已经走在政策前面。

江门情况

1、江门4类考生可加分

《江门市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意见》显示,目前中考有4类考生可降分录取,一是军人子女,根据不同情况降低30或20分录取;二是具有江门市户口的归侨青年、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和台湾省籍同胞子女降10分录取;三是考生户口及父母双方户口均登记在江门市农村村委会并依法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或考生户口及父母双方户口均登记在江门市农村村委会的纯二女的女孩,在初中应届毕业并参加当年中考者给予降5分录取;四是具有江门市户口,符合广东省少数民族招生录取照顾政策的少数民族考生降10分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照顾录取政策,只取其中一项。

根据政策规定,江门中考生可降低30分录取,最低降低5分。在今年6月,江门市教育局公示了62名市直学校符合中考照顾录取资格的考生,其中15名学生是农村独生子女,13名学生是农村户口纯二女的女孩,台湾省籍同胞子女有3名。

2、哪些照顾政策会取消?

第4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经过两个月的意见征集和方案修改,深圳2015年中考改革方案终于出炉了,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获悉,科目调整后的中考科目为5科共460分,成绩以单科原始分、单科等级和原始总分同时呈现。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尚强表示,对于备受关注的思想品德考试,做义工等帮助他人的行为或纳入考查内容。

根据2015年中考科目设置,语文、数学、英语(含听说)、理化(合卷)、历史等五科文化课考试安排在初三年级末进行,采用闭卷笔试,体育考试项目则以深圳当年中招体育考试方案为准。各科卷面分值均为100分,但历史和体育按照卷面成绩的30%折算后计入中考总分,故中考总分为460分。

新增的生物与地理(合卷)考试也是闭卷笔试,卷面满分为100分(生物50分、地理50分),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但考生均须参加考试。在中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生物与地理(合卷)分数高的优先录取,还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

生物与地理(合卷)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初二年级末进行(一般安排在每年中考结束后第二天下午),因特殊原因缺考的考生可申请在初三年级末参加一次补考(与下一个初二年级学生一起考试)。

第5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教育之于国家,是百年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天梯。一个多月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巨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教育部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赚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 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改革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袁贵仁部长表示。

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理论上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可行。作为一项政策,只有可行,才会有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呼之欲出,如何才能达到顶层设计所标示的图景?还有待于踏石留印般的一步步去落实。

无论如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来源:《人民日报》)

【链 接】

各省市高考改革进行时

“减少英语考试分值,提高听力比重”、“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万众瞩目的中高考改革,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打响了“头炮”,并随之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热议。

2013年1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此后,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地都相继传来酝酿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专家指出,北京此次公布改革思路,预示着酝酿多年的我国各地中高考改革终于破冰。

北京: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高考五科目除了数学分值没变外,其他四个科目的分值均有调整。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其中,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

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理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

2014年高考报名将不再采集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和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这两项信息。此外,从2014年起,高中阶段获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应届生将不再享受加分投档,少数民族考生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5分投档,烈士子女则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20分投档。

山东:听力考试取消

2011年起不再分文理科的高中生2014年毕业,山东夏季高考也将随之进行变革,考试采用“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特长兴趣自主选考。高考时间由两天半缩短为两天。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

山东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现场专业技能测试,今后,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探索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浙江: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

第6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定终身,多年来,中国学生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教育部在一些地方低调试行的中考改革,据了解,今年,我国这项改革实验将从去年的17个实验区拓展到500多个实验区,除、上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实验区,中考改革全面推广。按计划,到2007年,将有20多个省全面实行新中考。不少学者认为,此次中考改革力度之大,可以说是50年来前所未有的。

这一次,又是谁来决定学生们的命运?“几十年下来只按分数选拔学生,一张试卷就定了一个学生的命运,标准太简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一位负责人说。

福建省决定今年在23个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实施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省教育厅日前发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这意味着2005年福建省中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教育部这项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省教育厅要求各设区市教育局应根据《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市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并在今年9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

教育厅的《指导意见》凸显2005年中考三大变化:

一是统考学科部分实行等级制。1、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由地方(设区市)统一组织;2、地方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语、数、外成绩近期仍按原始分记载,其余学科成绩按A、B、C、D四个等级记载。地理、生物安排在八年级考试,成绩达不到C级允许在九年级重考,成绩只记C、D两级,其余学科安排在九年级结束时进行。3、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英语口语、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操作列入学科考试内容。

二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1、评定内容含公民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爱好与特长和综合实践活动等七方面。2、评定方法必须坚持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评定小组评定相结合的方法。3、评定结果以等级加评语的形式表达。等级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综合性评语应对学生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体现学生的成长、突出特长和潜能。

三是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是高中阶段招生的主要依据。1、达标普通高中应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优秀学生保送名额,保送生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平时成绩,必要时可加试。2、达标高中校新生投档,应该在学生综合素质合格以上,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符合相应等级要求的前提下,按语文、数学、英语的总分由高到低依次进行。

教育厅的《指导意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方法趋向多样化,评价主体趋向多元化,改革单纯纸笔测试的考试方法,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在评价中的作用,增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实效性。

背景:教学逼着考试改

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从2001年开始新课程改革,从科目设置、教材内容到教学方式都与其他地方不同,新课程把素质教育作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决定了中考要改革。” 教育厅的负责人这样论及二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学习中培养素质,注重创造性、动手能力,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发出学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位负责人从三个层面来阐释新课程的变化:第一是门类、课时、内容、教材的新变化;第二是教学、学习、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的新变化;第三是通过课改,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并由学校向社会传播一种“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文化氛围。

学习课程变了,如果考试不改,理念和大纲不变,那么按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就会吃亏。这样,中考已是非改不可,不然老师就没办法教。在课改过程中,的确有些家长抵制,把孩子转学到其他非课改地区。教育厅意识到,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新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成效只会付之东流。新的中考及招生方式将成为通行模式。

高中有了招生自

在本次中考改革中,教育厅《指导意见》为高中留出了相当大的招生自主空间。改革后,常规的招生录取有两项依据,一、是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一个等级通常有二三十分的差距,二、是主观性较强的综合素质评价,也都分为4个等级。等级的区分度相比分数而言大为模糊,有众多的学生处于同一个等级。

在这种情形下,无论录取其中哪名学生,都是没问题的,这是高中的招生自所在。当然高中要看学生的成长记录。界线的模糊带来录取的难度,也无疑加大了风险和争议。

中考改革还开辟了“绿色通道”:优秀生保送,占优质高中招生总人数的5%;除此之外,招生录取仍保留着一条“灰色通道”,即择校。取消择校生并不在本次中考改革的目标之内。各地区的政策都没有涉及择校生,择校仍然按各地教育局的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三限原则进行。

教育权力面临再分配

中考改革实质上是一次权力的再分配,出题权、判分权和录取权皆重新划分,将形成新的权力格局。权力下放,就意味着有些权力被剥夺。教育行政部门退出一些领域,减少行政色彩。如果说来自地方行政部门的阻力还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高中学校校长们的态度则让人吃惊。有部分高中学校校长明确表示不愿享有高中招生自,视之为烫手山芋。一位校长苦笑着告诉笔者,“这自,我敢要吗?当官的递条子的不说,招生标准不一,界限模糊,难保不会引起争议。”

录取大权如何防止权力寻租?

分数不再是惟一的尺子,学校也获得了空前的自,或者说获得了相当大的决定学生命运的权力。经历2004年诸多招生腐败风波后,人们对录取不公的担心,可能更为强烈了。搞综合素质评价,又怎么避免走后门?领导递个条子,校长敢不照办?综合素质评价上有的学校严一点,有的松一点,前者就会“吃亏”。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会不会出现“学校保护主义”?这样,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最后各学校可能给学生都打A。

分数决定命运固然有诸多弊端,但毕竟大体上是公开和公平的。在分数退居次席之后,主观评价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学校也获得了更大的招生权力。如何能保证这种“主观”不致为私欲所用?

为保障招生录取的公平,有关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和操作方式,课题组正研究之中,即将出台一个统一方案作为23个实验区的建议方案。

考试改革被责难治本

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我们也赞成加强素质教育,让孩子全面发展。但说到中考,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能否上一个重点高中。”她的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福州市仅有8所优质高中,没有家长不想把孩子送入这些高中。

优质资源过于集中,贫富不均,有差异就会有升学压力,都想上好学校。中考改革只是改变选拔的方式,并未触及其高利害、高竞争的根源。这是中考改革公平的致命点。

不去试图解决资源不均的根本问题,采用‘头疼医脚’的办法只能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中考改革,包括高考,无论怎么改,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最终将是用一种考试代替另一种考试。

不给每一个人平等上学的机会,并从体制上确保这个理念得以实现。而是急于人为弱化考试,结果肯定是腐败盛行,权力和金钱代替客观评价,社会的公正难以实现,弱势群体永无抬头之日。

其它疑问

达标高中招生要求综合素质合格以上,同时要求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符合相应等级,达标高中的门槛是不是更高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是不是“加码”了?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信息来源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成长记录;家长和社会评价;学生平时的学时情况和学习成绩,参加体育健康、艺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学习情况;学生的爱好特长表现等,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量?

第7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答:确实如果仅仅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按照原来每科120分总分计算,同分的人数会大大增加。为此,在方案设计中,我们将三科单门总分从120分提高到150分,三科总分达到450分。这样预计1分有数百个考生。为增加区分度,在分数区分之外,我们增加了等级科目的区分,方案中设计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操作等九门等级科目。如果按A、B、C、D四个等级,不考虑D等级的话,9门学科将有27种组合;如果将等级再进行细分,等级的组合将更多。根据我们推算,这样同分上面的人数经过等级区分之后,将缩小至两位数或两位数以下,新的录取办法能有效克服录取分数线上同分人数过多的弊端,避免普通高中学校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2.新的中考改革方案是不是预示着学生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可以,其它学科都不重要了?

答:不会这样。原因基于以下三点:

(1)普通高中招生时,高中学校可以提出自己包括学科等级要求的录取方案,如果考生想考取某所学校,就必须按照该学校制定的等级科目要求认真准备。

(2)不同学校会有不同的录取方案,考生需要报三个志愿,也需要兼顾学好不同志愿学校要求的等级科目。

(3)等级科目的组合也具有筛选功能,并未弱化区分功能。反而制度的设计,会使孩子更应抓好均衡,努力学好各门学科。

3.什么时候公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等级科目要求?

答:高中阶段学校在初中学生完成初中一年级学业后(每年7月初),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可对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试学科(9科)中的若干学科提出等级要求,并向社会公布。

4.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考试是怎么规定的?

答: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实验操作技能合并为综合实验操作,综合实验考试采取现场试验操作的方式进行考试。本着“学完即考”的原则,生物的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初二年级学年末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安排在初三年级下学期进行。

5.在高中招生录取过程如何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答: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它将有效的引导家长和社会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舆论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为调动初中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改革方案加大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权重。方案规定:享受指标生待遇的考生在报考时,其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等级及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在C级以上。如未达到所报考学校指定科目等级的考生,但其综合素质评价总评等级达到B级及以上,经招生学校同意,可在学校要求的等级基础上降低一个等级。

6.等级科目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答:根据文件规定,新的招生办法自2015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学生开始实施。本届初一距离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还有近三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中间时间较长,存在改革发展、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此次出台的政策方案以框架原则要求为主,阐明改革方向,具体等级科目的等级划分的细节已有论证,但并未在文件中过多体现。届时我们将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及我市实际出台详细的招生考试工作实施方案。

7.按照新的招生政策,能够保障完成指标生任务吗?

答:在起草的方案过程中,我们对前三年的中考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数据测算,按照新的招生方案,科学划定的科目等级是能够保障各初中学校完成指标生任务。

8.按照新的考试招生政策,依照学校制定的等级科目等级标准,过线的学生少于高中录取计划怎么办?

答:统招生录取时,对于无科目等级要求或者按照指定科目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高中阶段学校,其招生计划或者剩余招生计划根据学生志愿,直接按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如录取分数线上同分人数超出招生计划则按照剩余科目等级组合高低确定录取人选。

9.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答: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补偿性、实践性5个基本原则,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本着“谁熟悉,谁评价”的原则,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力求获得评价效果。为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公开、公平、公正,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表现记录及时、准确,定期公示,接受监督。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终结性评价结果,最终以A、B、C、D四个等级的方式呈现,对应评价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坚持“底线管理”,除非触及底线,一般不评定为D等级。

10.关于午间留校学生管理问题?

第8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社会化考试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11-01

一、引言

作为中国高考“三巨头”之一的英语,从来都是应试场上“分分必较”,应试场外与补习、谋利捆绑在一起的热门科目。然而就在今冬,它将迎来首次“大降温”。

日前,教育部网站披露了高考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2014年上半年出台。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外语将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拟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取社会化考试最高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本次改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上到政府,下至学校、家长、学生及培训机构等等,引起了一片沸腾。纵观众多的观点,有2个主流方面,一方面认为本次改革给“英语热”降温反映了中国人逐渐学会理性看待英语的工具性作用,另一方面认为,高考英语改革是一种“倒退”,因为高考英语分数的高低,直接关乎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应放在一个动态的改革系统中考虑。本文围绕以上两方面探讨分析了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改革产生的大众盲目、焦虑等心理状态,提出应一分为二看待英语社会化考试。

二、 英语社会化考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很大一部分人为英语社会化考试为高考英语降低分值鼓掌,因为它带来了一下几方面的机遇:

首先,考试改革使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由追求高考分数变为实际运用,有兴趣的有意向的可能学得多一点,一般的可能学得少一点,更加注重实际运用。

其次,改革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可以让更多的缺乏英语资源教育的孩子有更多机会走进名牌大学。地区差异本身就无法让教育完全公平,而全国英语师资结构性矛盾是教育部需要花力气解决的现实问题。

再次,改革有助于英语回归工具的本能,减少家长和学生认识和学习英语的盲目性,使英语学习更趋于理性。

最后,这次改革增强了国民的爱国情怀。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在世界舞台的角色变得举足轻重,”汉语热“的兴起,从侧面激起了热爱祖国的情怀。

同时,更多的疑问认为挑战大于机遇:

疑问一、“北京模式”是否全国适宜

今年10月,北京市教委《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将英语由150分降至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

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没公布。但浙江、云南、天津等地已在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环节,率先探索一年多考。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不久前也在媒体前表示,外语的满分分值以120分为宜。

“北京模式”是一个信号,是否会在其他省份推广,一度引起部分家长的担忧。在上海打工的山西籍女士王丽华认为,在英语教学水平不高的农村或西部地区,高考科目中唯一一门“有用”的科目被弱化,会使得这些地区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看来,北京英语退出统考的做法很快会为全国其他省份所效仿。“换句话说,只要无需教育部批准而只需省级部门通过,那么北京模式的蝴蝶效应就会在全国蔓延开来。”

疑问二:社会化考试是否公平

另一则争议来自对考试公平的担忧。英语虽然退出统考,但仍取社会化考试的最高成绩与高考挂钩,高考尚且发生窃题、舞弊事件,改为社会化考试更何以保证考试公平呢?

疑问三:考试组织形式和具体操作细节

首先,谁来主导并主持对考生如此重要的英语考试?如果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如考试研究院来主导并主持,如何体现其社会化的特点?如果由相关民间组织,如相关的考试委员会来主持并负责,如何解决其权威性的问题?其次,如何把这个社会化考试做到标准化,使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再次,如何考虑并策划周到,使考试本身做到安全完善,从具体细节方面做到公正、公平、合理?

疑问四:教师、学生、家长身心的再次挑战

针对社会化考试改革,有关中学英语社会化考试的培训项目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生和家长们也不得不要为英语社会化考试备考奔波,在考试组织形式和政策都不很明朗的情况下,教师、家长和学生又将为何去何陷入再度迷茫中;部分学生的英语优势不再;如果英语高考社会化操作设计不当,不仅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原英语语言工具的本来面目,反而可能因为不得不参加培训而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家长经济负担。

三、建议

(一)正确看待英语回归语言工具本能

陈法春认为:“英语,不管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还是作为一个认识世界的工具来说,都是有用的。并不是英语改革了,这门课程就可以不学了。学生学习英语,应该听、说、读、写、译这样的基本能力都要掌握。基础打好了,不管考试形式如何变化,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对于英语考试改革,不管考试形式如何变化,单词、语法等基础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与其担心考试改革带来的影响,不如扎扎实实地去学习,这才是应对考试改革的正途。

(二)放平心态,理性对待

英语社会化考试改革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其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惶恐和焦虑、不安和迷茫。我们应该摆正心态,采取积极地态度去面对,理性对待考试改革,减少盲目、跟风等消极思想。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在努力实现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打破应试教育的壁垒,真正推行素质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英语高考“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也必须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才能真正承担起继续打破 “一考定终身”试验田的重任。对于英语高考“社会化一年多考”应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的看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各方都应该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英语考试社会化,教师未感失落反较好.文汇报,2013年12月17日.

[2]英语教学将更适应社会需求―和讯新闻.文汇报,2013年12月17日.

[3]高考英语“降温”的困惑与争议.中国科学报,2013年12月19日

[4]“后高考时代“提升学习效率是关键.文汇报,2013年12月16日.

第9篇:教育部中考改革方案范文

笔者这个月没约到稿子,因为老师们都在忙开学,加上最近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北上广,似乎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变革前夕的感觉,所以他们对笔者的约稿也顾不上了。

个人觉得最具震撼力的,是在北京等重点地区中考改革方案后,教育部也推出了中考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推出,必将进一步搅动教育改革的潭水,使其翻起更大的波浪。这让笔者想起近几天北京市各区正在进行的市综合素质平台的校长培训班,以及刚刚结束的“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的招标,真有种大变革时代要到来的感觉。由于大的变革往往是普通人难以看清楚的,所以笔者关注到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些看似小却很深刻的变化。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他说在朝阳区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今年多了两门课:一门是Steam课程,另一门则是微软的Minecraft游戏课程。

虽然这并没有像国家政策那么震撼,但也着实让笔者眼前一亮,因为,这正是国家中高考改革大潮带来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深刻变化。

既然如此,笔者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游戏化课程进学校,以及基于Minecraft的游戏化课程将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

Minecraft进学校

近日,笔者委托几位朋友帮忙了解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小学生对Minecraft这款软件的了解程度。他们调查了5所学校6个班,其结果让我有点意外,这几所学校的小学生有99%知道这款APP,有63%的学生在玩这款APP。

当然,这个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能看到在国内已经有学校在用这款软件进行教学了。那这款软件对教育有何意义?它是如何在教学中应用的呢?

Minecraft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作为一款3D沙盘游戏产品,Minecraft是一款很好的虚拟创建的产品。例如,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玩法就是让玩家利用游戏中的36种不同的基块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玩家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地发挥其创作才能。教师往往不会给学生很多的预设,只是让学生完成在虚拟游戏中建立自己学校建筑的任务,这让学生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同理,学生们完全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再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学校建筑,如有位学中国古典建筑的学生用了一年的时间在网上建了一个故宫,这个搭建的过程以及搭建的结果都是源于学习故宫的相关知识。

事实上,这也是给学生一个激发想象力、衍生无限创意的机会。整个游戏除了沙盘的理念外,还可以是一个故事版本,故事的进程可以由学生手动推进,也可以根据游戏中的各种事件来进行。当然,随着技术的演进,这样的搭建可以与现实连接,如学生可以利用kinect作为扫描仪,把自己的头像输入到Minecraft作为自制的素材,在搭建中建立自己个性化的物品。我们还可以利用传感器连接游戏内的世界和外部世界,让游戏内的世界和外部世界互动,建成一个真正的AR(增强现实)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光线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的亮度,来定义游戏内的世界是白天还是黑夜。

其次,可以利用Minecraft辅助学习学科课程,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们在搭建的游戏中应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在学生利用搭建积木的方式帮助玩家完成建筑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到几何中与图形相关的知识,而且这对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实操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一个课程案例中,笔者看到,部分教师会在现实中布置一些比较基础的操作性任务,如将学生分成2人或3人一组,让他们结伴去丈量学校的建筑,并计算每个房间需要的方块数量等。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应用了所学知识,还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加强了学生对建筑的了解,同时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当然这种方式的学习可以设计得很复杂。例如,红石电路(Redstone circuits)可以建造用于控制或激活其他机械的结构。电路本身既可以被设计为用于响应玩家的手动激活,也可以让其自动工作――或反复输出信号,或响应非玩家引发的变化,如生物移动、物品掉落、植物生长、日夜更替等。Minecraft中能够被红石控制的机械类别几乎覆盖了你能够想象到的极限,小到最简单的机械(如自动门与光开关),大到占地巨大的电梯、自动农场、小游戏平台,甚至游戏内建的计算机。在游戏中,学生必须了解游戏背后的物理、数学逻辑,然后利用这些逻辑来进行设计和控制,从而达成自己的目标。

第三,可以把Minecraft作为一个创客项目的虚拟场景模板,结合树莓派等智能硬件、传感器、创意设计,完成一些虚拟现实结合的场景化创客产品。例如,国外很流行在Minecraft Redstone上学习程序逻辑,学生从数字化逻辑中学到逻辑,然后用逻辑创造一系列复杂的工具,包括电梯、自动化Minecraft中点站等,最后用指令做无敌砖块机器人。为了这样的应用,乐高公司还推出了很多针对Minecraft的套件,让学生把在Minecraft中设计的角色用乐高呈现在现实社会中,并能利用乐高的控制系统完成一定的功能。

当然在国内的学校中,我们常见的还只是前两种方式,更具创意和无限可能性,让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建构自己的世界的第三种场景还很少,这和学生在Minecraft上有效的生存时间有关,也和我们与国外先进教育地区的整体技术差距有关。所以尽管国内“玩”Minecraft的孩子很多,但能玩出彩、玩出意义的凤毛麟角。

笔者非常喜欢称Minecraft是一个故事版,因为学生利用Minecraft学习就是书写自己的故事,这很符合建构主义对知识的隐喻――“知识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产物”。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预设的任务场景,没有将技术难度降到最低限度的故事版,学生就无从建构,无从创意。

Minecraft来了,它能够更好地构建以虚拟教室为单位的学习场景,而且更好地支持分组协作学习场景的教育版也来了,如果学生还是用传统的自主游戏的方式去学习,那真的有点落伍了。

后记

Minecraft是一个沉浸式的游戏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是游戏者,也可以是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可以多人协作、创造性地完成“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还可以创造性地搭建电梯、迷宫、游乐场,甚至虚拟的3D打印机。就像Minecraft的广告中所说的,你可以创造任何东西。但这恰恰不是传统的教室教学场景能够支持的,而是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场景才能够支持。在这个场景中,有作为新手的学生和教师,也有专家型的角色存在,新手的教师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进行着身份的进化,从最初项目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发展成“充分参与”。而把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不同角色的人维系在一起的不只是Minecraft,还有基于Minecraft建立的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共同的目标――学习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