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

第1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木版水印;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65-01

一、木版水印的历史传承

木版水印在古代称为雕版印刷术,到明代胡正言创造性的研制出了版与拱花两种技艺,发展了雕版印刷术,形成了“彩色套印术”,并一直延续至今。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界内许多学者都持有不同看法,但大都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在唐代以前已经非常流行。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当今所能看到记有年代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在此作品问世之前,中国传统雕版印刷已经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由雏形至成熟的演进和发展历史。

至宋、元时期,雕版印刷由复制佛经、佛画的局面逐渐扩张到如历书、医书、经书、子书、文集和占梦等大量书籍的复制刊印上,这充分表明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雕版印刷逐渐摆脱了佛教题材的局限,与市井阶层的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始演变成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明代前中期开始,雕印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明代中晚期,形成了派别林立、风格多姿的繁荣局面。自明代开始发展的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套色木版年画在清代中后期也达到鼎盛时期,直接启发和影响了我国现代的版画创作。清末到民国,“版”彩色印刷术因为历史原因濒临失传。20世纪30年代荣宝斋受到鲁迅、郑振铎两先生的支持,于1933年前后承印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使濒临失传的“版”印刷术得以延续与发展。

现代“木版水印”技术就是在这些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是结合传统木版水印及现代创作木版画的特色发展起来的。

二、十竹斋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复兴与丰富

十竹斋将明代出现的版技艺很好的继承了下来,用于复制已经完成好的画作。具体过程是根据一幅画的不同颜色、深浅和各种线条皴法分解成一套套的版稿, 经雕刻后再依次印成与原画基本一致的复制品,以能乱真为妙。传统水印木版主要是还原国画原作的笔墨水色韵味,按照一系列传统的步骤,来保证画面水分的均匀润泽, 技术含量丰富、复杂,它的不同制作环节、步骤如分版、上色、保湿技术以及工具材料的运用等, 蕴涵着能使现在的创作者不断发现惊喜的新机。杭州十竹斋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又对这些技艺进行了发展,现代创作版画的套色印刷,但通常是用几个面积一样的色版来进行套版套印,把不相邻的色域安排在一个版上来减少套版过多时难以避免的误差。

三、杭州十竹斋所承载的木版水印文化底蕴

杭州十竹斋不仅继承了传统木版水印的核心技艺,并且在作品的立意、以及形式美的探求上,也深受传统木版水印文化的影响。就目前创作的版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而言,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地道的传统风格引导人们关注逐渐淡出现代主流审美视野的传统文化内涵, 反思我们的文化之“根”。这类作品使用原生态的传统文化符号, 熟练运用传统水印木版的雕刻、印制技术,制作出原汁原味的传统形式韵味。十竹斋目前刻印雍正皇帝御笔的经书,已刻制完成的雷峰塔藏经卷,就是希望通过复刻传统的经文,让现代人有新的思考,显然,这一类作品的灵感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怀念,而且通过个性化的诠释使得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获得了新的生机。

另一种则是赋予传统木版水印的核心技法――“版”术以抽象表达的寓意,抹去繁琐的细节, 强化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写意”与“传神”主张, 把“版”当作创作手段来运用。“版”组成的形与色可以化身为画面所能涵盖的任何一个元素,作者没有通过刻意的方式来告诉观者画面中的形和色具体代表什么,观者是在作者用“版”所设定的整体氛围中感受画面中的形与色,赋予这些形与色精神上的寓意。这种风格的长处在于,没有任何多余的细节来表现情节,把“版”自由灵活的特点发挥到极至。这种表现方式拓宽了创作思路, 对于丰富“版”术的艺术表现力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十竹斋的长寿票,西湖十景信笺就是斋主在充分了解和领会传统木版水印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下,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所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

十竹斋木版水印之所以到现在还被现代人所认可与继续传承着,在于其蕴涵的深厚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被后人所欣赏。在现代印刷术不断更新的时期,我们更应该传承与发展这个独特的古老技艺,让木版水印世代相传,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秦佳.“木版水印”的历史传承及其对现代创作版画的启发.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8―61.

[2]霍艳芳.十竹斋书画谱.多维探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17:135―138.

第2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乡村; 北川羌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8-02

[1]挖掘乡村饮食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川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乡土性。乡村饮食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风味食品,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乡村饮食仅承担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功能,因而不同于宾馆酒店里的佳肴要求色香味形俱全,它讲究的主要是味道。所以制作方法简易传统、绝不刻意雕塑,原材料也多为就地取材,更有甚者干脆就以野生蔬菜为原料,器皿也多拙朴、实用,具有浓浓的乡土风味。

(二)地域性。乡村饮食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有形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还是无形的饮食礼俗,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如北川平原乡村,广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鱼等动物,食品原料便以此为基础;而广大山区乡村,除大量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养殖生猪鸡外,山里还有不少野味山珍,因而玉米、土豆、野味山珍便成为其特色食物。

(三)生态性。由于乡村饮食大都是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而成,而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生态保护得好,就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保持着与大自然的真实接触。另外从饮食习俗、礼仪来看,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弘扬保护。

二、乡村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问题。饮食文化旅游是一专项旅游活动,它以凸显饮食文化为特色,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挖掘乡村饮食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有关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有关餐饮中,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二)乡土风味问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色,乡村饮食以其浓浓的乡土风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持其鲜明的乡土风味——天然、纯朴、绿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地方特色问题。食作为旅游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游客的基本生理需求。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切忌盲目引进宾馆饭店菜肴,仿制其它地区的口味,以此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四)可持续开发问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2]。在对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组织相关专家对不同地域乡村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饮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

三、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聚居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适应当地环境,总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并传承至今,其“就地取材、方便快捷;干腊为主,风味独特;祭祀性强,原始古朴”的饮食特点成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一种宝贵旅游资源。[3]但饮食文化资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对中长线游客而言,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动机,[4]因此开发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游产品,也应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并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产品。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一)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一些特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都很有特色,有的还有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对此应深入民间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以便在主要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备专职人员,在游客用餐间介绍有关食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羌族用餐礼仪等,还可让游客学习餐饮制作技艺,学唱羌族酒歌等,这样游客可以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二)研制乡村饮食文化特色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的需求已上升到饱口福、长见识、求特色的层次。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菜肴更应有其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而打造形成的。

(三)大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北川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使饮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食物绿色环保、美味可口,深受游客的喜爱,特别是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菜和药材等可作为重要土特产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四)推出饮食文化专项旅游产品。根据陈传康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划分,饮食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项旅游活动[5]。结合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推出以下专线产品:

1.羌家饮食风情品尝游。该产品主要面向绵阳城市居民,属周末休闲游产品。如结合小寨子沟的峡谷、瀑布等景观以及羌碉、羌歌等文化,可推出主题为品尝羌族民间佳肴的羌家喜宴品尝游,让游客深度感受羌家“十三花”的搭配形式、绿色的山野菜味道、地道的“猪膘”口感以及羌民饮酒的豪爽和饮食中的宗教文化。

2.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该产品也主要是短途休闲游。品尝美食虽然能让游客身心舒畅,但亲自制作一些特色美食则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可结合北川羌族饮食原料就地取材的特点,让游客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烤全羊鸡鸭;制作玉米馍馍、荞麦凉粉、豆花、咂酒等。

3.羌家食疗保健度假游。该产品面向绵阳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北川羌族聚居的地区盛产各种山珍、中药材,这些产品绿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3]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民间菜品、药膳的技法,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食疗保健度假游项目。

(五)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羌族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介绍北川羌族的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 何丽芳.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1):167-169.

[2]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57-58.

[3] 蔡淑华,鲍蕊.北川羌族饮食文化及其成因探析[J].人文社科论坛,2011(6):65-66.

第3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1、本书理论新颖,运用最新营销策略指导旅

游景区食品营销,应用性强饮食文化旅游是食品工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属性是“旅游”,能让消费者通过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完成整个旅游活动,感受到食物带来的味觉美感和旅游风景带来视觉享受。《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在第二章“秀”出特色食材阐释了食材旅游的开发方式和食材旅游开发案例,有助于了解旅游景区的食品营销策略。一方面,要基于旅游景区的特色风景和饮食,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制定相关的旅游资讯、旅游指南,帮助外地旅游者及时寻觅到各具特色的“老饕之所爱”,借助互联网的“口碑营销”延长景区产业链,增加景区旅游食品营销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各地景区也可以利用特色的美食元素进行民俗文化营销,例如四川省推出的“游‘三国’线,品‘三国’宴”、“川南悠闲游,大饱竹荪宴”、“游世界遗产、品藏羌风味”,福建省推出的“福建传统闽菜品尝线”“福建风味小吃品尝线”等地方特色旅游线路,从而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内容,塑造区域特色形象,增加区域旅游美誉度。

2、本书案例丰富,介绍了酒文化和茶文化

景区旅游开发,对食品营销具有参考价值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品尝美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也能在了解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中追寻历史文化特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在书中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详细阐述了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及营销策略。例如对于酒文化旅游而言,其最大的营销特色是酒产业,包含酿酒遗址、酿酒园区、酿酒工厂、酿酒建筑和储酒设施等,可以在营销方面开展“吃住行游购娱”结合的“酒产业+旅游”项目,包括创意酒文化宴、煮酒糟蛋、酒庄和酒堡住宿等;对于茶文化旅游开发而言,也可以打造景区特色茶旅品牌,例如通过举办各类传统的茶文化艺术节,以茶艺表演、茶具拍卖、制茶大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向游客们宣传当地的茶文化,并促进当地茶叶营销,也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茶馆、茶亭等休闲场所,提供采摘茶叶、制作茶叶的平台,让游客在景区中感受茶叶带来的乐趣、达到身心愉悦。

3、本书特色鲜明,从旅游开发角度探讨食

第4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教育;原则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85-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吃”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从“吃”入手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可行的。现在很多幼儿对中国的饮食风情知之甚少,而对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却津津乐道,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深思。中华饮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文明风貌的反映,从中华饮食文化入手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有利于加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树立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原则

原则指人民经过长期检验后整理出来的,在说话或行事时应该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确保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特征,在幼儿园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

1.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是指着眼于传统菜系展现的民族风情、体现的民族精神,从宏观上把握饮食文化特点,高屋建瓴,科学、高效地的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俗和饮食风味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属我国的菜系。菜系的制作工艺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地融入创新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菜系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文明的书写者。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立足菜系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幼儿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等民族精神。像山东菜系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尽展了山东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广东菜系花色繁多,美观新颖,在烹饪技术上兼有西式菜的特点,展现了广东劳动人民的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超前的开放思想;还有注意刀工的浙江菜系、长于熘炒煎煨的福建菜系、重熏腊原料的湖南菜系,无不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个性奠定了基础。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境的创设等都应立足充满文化气息的传统菜系,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影响幼儿,用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感染幼儿,使幼儿对中国饮食文化能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对中华饮食的兴趣,为以后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2.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将各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展现给幼儿。幼儿园以各地特色名吃为线索展开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具体地了解各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浓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全国范围来看,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现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鲜、苏州美食酱鸡、桂林的鸳鸯马蹄等驰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则充分地将各地特有的人文风貌、饮食习俗充分展现给幼儿,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肩负着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伟大使命。幼儿园围绕地方名吃对幼儿进行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国学文化、民族精粹能够以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展幼儿视野。

3.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并充分结合儿童兴趣点、认知水平和饮食需求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无论是“传统菜系”的讲解,还是“地方名吃”的渗透,都应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应充分立足幼儿对饮食口味的偏好和饮食造型的兴趣,借助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芦将劳动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现给幼儿;造型夸张的陕北面花、胶东大馍呈现给幼儿的则是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上的精美细致。食材的碰撞把饮食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相信幼儿在这种渲染中对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幼儿园结合幼儿饮食特点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从而增强幼儿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途径

1.欣赏中华饮食菜品。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向幼儿展示中华饮食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制作精细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杂的粤菜及第粥,展现的是工艺美;乳白清雅的鲁菜奶汤蒲菜、色泽红亮湘菜辣子鸡等展现了色泽美。中华饮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让幼儿通过视觉切实感受到,而中华饮食文化的意境美则从听觉、嗅觉和心灵上影响着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有饮食礼仪之美、饮食环境之美等,都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知。幼儿园还可以借助一些关于中华饮食的名人轶事、喜闻乐见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将抽象的中华饮食文化,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将饮食美味与饮食的内在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真正去欣赏和享用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

2.体验中华饮食制作。中华饮食的制作手艺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语言。幼儿园在中华文化饮食启蒙教育活动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幼儿直接参与饮食制作,有利于幼儿感受饮食制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的美感。中华饮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馈赠食材的灵活运用,其中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美和劳动美。一是选料丰富广阔,“我们中国人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二是调料复杂精细,常见的调味品像酱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几十种;三是烹调手法精湛深奥,像凉拌、炒、蒸、煮、煎、炸、焖、h、炖、煨、烧等有几十种;四是刀工严谨讲究,食材可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匀、厚薄适中的各种形状。正是这种灵活而非机械的饮食制作技术,使中华饮食文化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华饮食文化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幼儿置身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制作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各种炊具唤起幼儿动手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扮演小厨师为大家制作各种美食,启发幼儿团、捏、搓出元宵、月饼、饺子、麻花、烧饼、面条等,让幼儿置身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3.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是一个历史文化长卷,在这个历史文化长卷中,幼儿能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民族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内容,更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灿烂辉煌。“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除旧迎新除夕饺子宴,“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十五晚”的张灯结彩闹元宵,“雄黄酒、插艾蒿、吃粽子,龙舟竞技九州同”的纪念屈原爱国情怀的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月,吴刚嫦娥同祝贺”的阖家团圆中秋节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饮食文化,传递给幼儿的是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饕餮。

幼儿园在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广播、实物展示等途径,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通过欣赏、体验制作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爱之,逐渐地由远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从最初的感知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升华到热爱祖国璀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情感中来。

历经时代变迁,洗尽铅华,却将某些烙印在人类心田的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曾经的色泽和风味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下瞬间复合。如今国家逐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积极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预示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将绵延不断,中华民族的文明将继续被书写。

参考文献:

[1]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84.

[2]郭于华.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J].社会学研究,1998,(1):75.

第5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宁波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

一、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所谓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饮食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饮食文化既包括生产方式和供给方式,也包括消费和需求方式,既有物质性的一面。又有精神性的一面。民以食为天,旅以食为先。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中,饮食居于首位。这不仅因为饮食在旅游中是不可或缺的,还因为饮食文化对旅游业有着潜在的多重促进功能。

首先,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性活动,“食”便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饮食服务业属于旅游业的范畴,而以食品为物质形态的饮食文化也可以成为取悦游客的对象。饮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在有条件的地方,把饮食文化作为具体的旅游项目,必定会受到游客欢迎,从而产生招徕更多游客的效果。其次。饮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活动的品位。在饮食文化的氛围之下,可使游客在轻松愉快的餐饮过程中,了解和领略到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的水平,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升华美感。再次,饮食文化可以增进旅游经营的效益。旅游经营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含有文化内涵的饮食,其附加值可以大幅度提高,与旅游经营目的相符。此外,旅游业的兴起,还为饮食文化吸收外来精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它的充实和创新。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宁波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其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是其地方菜系的一大特色。以甜品为主的地方小吃和点心,也是宁波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海鲜产品、宁波菜和宁波式糕点,构成了一个宁波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良好的基础。如何充分挖掘其价值,对于促进宁波旅游业的综合开发,提升宁波旅游活动的品位,使旅游者更好地了解宁波以及推动宁波饮食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悠久,积淀丰厚

宁波菜又叫“甬帮菜”,是中国菜系之一浙菜的一个重要支脉,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釜中就有先民们简单烹食的鱼、鳖、蚌等羹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余姚著名易学家虞翻的后代早在1000多年前就写出《食珍录》一书。宋代诗人坡更有对宁波梭子蟹制作的诗赞:“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之句。至明清代宁波菜已声名大振,袁枚、朱彝尊等先辈的著作中就有了“淡白鲞”、“雪菜大黄鱼”等宁波海鲜类菜肴的记述和描绘。近现代宁波菜发展更快,以海鲜为料理烹制的新菜肴得到极大开发。改革开放以后。原籍宁波的海外侨胞纷纷将资金投向宁波市场,餐饮业也从中获利良多,许多饭店餐厅的经营、建设得到了极大提高。而民众消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二)选料较广,海洋文化特色鲜明

宁波东临东海,西南靠四明山、天台山,中间有东钱湖及内河湖泽水库,还有平原蔬菜基地,既有海味、河鲜,又有山珍土产,菜肴的原料资源品种众多,可四季入市。由于长江水带来的各种有机物质对东海海鲜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东海鱼类肉质细腻、鲜嫩。同时依托广阔海和礁石,特色小海鲜品种繁多。宁波海鲜是宁波传统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宁波城市的名片之一,也广为人所知。宁波地处长江入海口,海岸线长,是咸水、淡水交汇的地方,水中微生物极为丰富,因此海鲜味道特别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宁波出产的海鲜,不但可作为熟食菜料。其加工后的干产品,也常作为人们馈赠礼品时的一种选择,

(三)烹饪技法独特,地方特色风味浓郁

宁波菜擅长烹制海鲜,鲜咸合一,选料注重细、特、鲜、嫩,常用的烹调方法有30多种,其中最擅长的是炒、炸、烩、熘、蒸、烧、腌、靠8种。因料施技,方法多样。讲究鲜嫩软滑、原汁原味,色泽较浓,注重突出原料本味,使菜肴产生一种独特的复合味,“雪菜大黄鱼”和“红膏炝蟹”,即是其代表作。而其中“靠”更是由宁波人首创并富有特色的一种烹调方法。如“靠菜”、“靠笋”等,意即依靠文火较长时间焖烧的烹调方法。

(四)名菜名点种类繁多

宁波地方菜品种繁多,其中以宁波十大名菜为代表:冰糖甲鱼、锅烧河鳗、腐皮包黄鱼、苔菜小方烤、火臆金鸡、荷叶粉蒸肉、彩熘全黄鱼、网油包鹅肝、黄鱼鱼肚、苔菜拖黄鱼。而诸如宁式鳝丝、雪菜大黄鱼、清沁汤、雪菜豆瓣、油闷雷笋、宁波烤菜、龙头烤等一些家常菜,也极具宁波地方特色风味。

宁波传统小吃可分为点心、糕饼、菜肴三类。点心类有了以猪油汤团为首的十大名点,糕饼类有宁式蛋糕、月饼、桃酥、酥饼、绿豆糕、白糖细糕、桂花软糖、冰片糕、苔生片等。宁波风味小吃,特别注意选料。如猪油汤团,采用精白水磨糯米粉,内嵌上等猪油、白糖、黑芝麻等精制而成,其色如白玉,糯而不黏,油而不腻,柔软,香气扑鼻。堪称华夏一绝。

(五)姿态开放,兼容并包

随着近代宁波的开放,全国各地的菜种乃至西菜,纷纷涌入宁波。宁波餐饮界在品种的创新方面,也不断吸收外来菜种的长处,开发出既适合外地人口味,又保有本地原料特点的菜肴。比如对许多海鲜的红烧、煎炸以及对辣的运用,都是传统手法中所不多见的。像汉通饭店的海鲜食单中,近60%采用广式、潮式乃至广东顺德的烹饪方法,30%采用甬帮做法,10%采用日式与西式的做法。食客可体味多种流派的海味,这样既满足各地宾客的口欲,又能让本地食客尝得外帮的海味。

三、宁波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宁波餐饮发展迅速,一派蓬勃繁荣景象,每年的增速都在30%左右,即使在遭受SARS重创的2003年,增速仍达18%,餐饮业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中最快的行业之一。但与此同时,由于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内在原因以及城区改建等外部原因,宁波餐饮的老字号正逐渐衰落。行业整体存在体制的不完善和发展的盲目性等问题,尤其是与旅游开发的结合还有巨大的空间。目前,宁波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主要有:

(一)经营理念传统,缺乏创新特色

由于中国的餐饮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和国际先进和管理水平有着相当的差距。比如有资金链的不稳定性,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的陈旧,管理经验的缺乏及品牌建设细节的忽视,市场推广不力,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最终体现为企业收益的停缓或下降。在创新方面,近年来宁波餐饮业实行的创新工程颇有成效,

但主要集中在单个新菜肴的开发,而在整体特色上没有新的突破。宁波海鲜虽有特色,但始终未引起其它地域在口味上的认同,不能不说是创新工程还没有达到最终目的的一种表现。

(二)文化开发和参与性不强,与旅游业结合的空间还很大

21世纪以来,以新的经营理念为导向的宁波传统饮食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填补了因老字号衰落而造成的甬菜馆的空白。像汉通、石浦、向阳渔港等新企业,占据了宁波传统餐饮市场的大部份额。新字号虽然在传统菜的传承方面表现相当积极,但在传统饮食文化性的挖掘上,还有待加强。作为宁波传统饮食业的龙头,新字号有义务也有能力,开发地方菜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层次的需求,更好地提升文化旅游地质量,使饮食文化真正融入旅游活动中,

(三)行业体制不完善,发展呈盲目状态新世纪宁波传统餐饮业的另一大特点是个体餐饮业的兴起,集中表现为海鲜大排档的发展。这些个体经济,固然优化了餐饮业结构,带动了一部分就业,但管理上存在问题。相对而言,海鲜排挡对旅游者的亲和力要强于大型餐馆,接近原生态的经营姿态。也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潜力的部分。不过食品卫生和就餐环境质量的低下,是它们先天的不足。

(四)传统餐饮老字号逐渐衰落

一些历史悠久知名的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了“老字号”的称号,像状元楼、东福园、梅龙镇等。此后,西式快餐和国内其他菜系的优秀菜种开始进入宁波市场,它们迅速蚕食并瓜分老字号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更注重效率,强调服务质量、用餐环境;在口味上。更加鲜明直接,贴近大众,并且带来异地的新鲜感:价格上偏重实惠。这种种原因,加上城区改建等外部原因,使得老字号和宁波传统饮食均落入了一个低谷。

四、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发掘宁波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

随着各种菜系和西式快餐纷纷抢占宁波餐饮市场,旅游餐饮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宁波饮食文化资源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对饮食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以饮食文化为载体,弘扬海鲜文化,使旅游者在吃中体验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互动发展。宁波饮食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把饮食与宁波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宁波传统饮食文化内涵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与旅游线路开发结合

饮食民俗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参与旅游,就是以宁波饮食民俗为吸引物和承载物,激发旅游者的兴趣,通过旅游者的亲身投入,成为特定民俗环境,从而达到旅游的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流,满足旅游者休闲、探奇、求知等目的的旅游功能。宁波近海的特点,使得宁波不仅可以开发农家乐,还可以开发渔家乐。宁波沿海的慈溪、北仑、象山等区县,地理风貌不同,海洋产品的种类也各具特色。这些对水产资源生产过程(捕捞)或者消费过程(用餐)的开发,都可以成为当地旅游线路中的一环。

(三)与旅游商品开发结合

这里的旅游商品,是指专门供旅游者购买的商品,通常具有精致而有地方特色等特点。前面已经提到过,宁波海鲜是最容易最适合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的,如泥螺、炝蟹、蟹糊、海蜇、海蜒、紫菜、苔菜、鳗鲞等海产品,还有像奉化芋艿头、余姚榨菜、邱隘的雪里蕻咸菜等非海产品以及宁波名茶、名酒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包装成为成品销售。可以考虑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有关调研规划,建立专卖点,并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推广。这样,不但有利于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也对企业品牌形象提升有所帮助。

(四)与旅游节庆开发结合

旅游节庆是以旅游为导向的节日和特殊事件的合称,一般多是借助民俗风情、地方特色、人文历史而开展的地域性活动。自上世纪末,宁波餐饮业界以“赛、展、书”为抓手,积极推进宁波菜创新。但宣传不强,影响不大,知名度不高。虽然宁波海鲜美食节规模、档次和海鲜特色居全国前列,但和同城的另一节事――宁波服装节无法同日而语。与节庆结合,主要是在策划上下功夫、模仿成功的案例,特别是众多条件相仿的例子,不失为一条捷径,

第6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独特的饮食特色,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族群、群体独特的精神状态与民俗特性。喀什维吾尔族在日常饮食中也处处表达了他们在精神上的寄托。典型的便是馕文化———维吾尔饮食中最具象征性的文化。馕不但在喀什维吾尔民族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伴随着这个民族的成长,已深深地渗透到其意识形态之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展示了喀什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特征及精神面貌,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喀什维吾尔族的日常礼仪习俗中,馕是一种礼仪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婴儿出生满四十天,家人便要举行摇床礼,以期为婴儿祈福。仪式中,主人必须准备四十个抹了果酱,或者甜面糊的大馕,在仪式结束后,发给前来参加仪式的小朋友。再比如,在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婚礼中,馕也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正式婚礼之前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结婚仪式中,新郎和新娘必须要吃沾过盐水的馕,以示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此外,在饮茶、就餐中喀什维吾尔族的一举一动都浸透着由饮食礼仪、饮食禁忌等组成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的表现都体现出喀什维吾尔族在精神上的诉求。

二、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成因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并且世代传承,成为该民族文化中能够彰显该民族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与这个民族的历史、特定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喀什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新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典型,同样与上述几个因素密不可分。

第一:喀什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喀什是新疆南部、帕米尔山脚下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的交汇处。喀什的居民主要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维吾尔族主要族源有两个,一个是中国汉文史籍记载的回鹘,一个是回鹘西迁之前居住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土著居民。今天喀什的维吾尔民族是以上述两个主要的族源为中心而形成的。时代变迁,万物流转,到目前,在喀什这块祖国的边疆温土之上,仍然生活着占全疆百分之三十多的的维吾尔族人。据自治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全新疆的维吾尔族有965.06万,而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占到全疆维吾尔族人口的36.8%。[3]喀什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处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从气候上看,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地区范围内全年的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内地平原耕作区相比略显偏少,因此,喀什农作物种植主要依靠人工灌溉。灌溉农作物的水源则多利用来自昆仑山、天山、冰川积雪融水及积雪融水汇集而成的大小河流。此外,喀什绿洲农耕生活中还普遍杂有浓厚的畜牧因素,肉、奶、皮革、毛等畜产品在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喀什居民生活中畜产品以羊肉、羊奶居多,并由此发展出维吾尔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造成喀什维吾尔族居民可选的农作物种类极为有限,一些抗旱性强的作物被大量种植,在这些作物中,小麦、玉米等为主体。因此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以面食为主,可以说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面食,馕、拉面、饺子、馄饨等都是日常主食。除了面食外,喀什维吾尔族饮食中,蔬菜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日常所食用的蔬菜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白菜、土豆、胡萝卜等蔬菜,这也与喀什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在过去,喀什能够种植的蔬菜种类受环境气候制约非常严重,这就造成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单个炒菜,拉面中的臊子也仅限于上述几种蔬菜。与蔬菜品种及食用量相对而言,喀什维吾尔族对畜产品的依赖非常大。日常生活中对羊肉、牛肉、羊奶、牛奶的食用量相对较多,羊肉的做法也是花样繁多,以烤羊肉、抓饭、烤包子等以羊肉为主要食材的食物倍受外来游客的亲睐和好评。而饮品也受喀什特殊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独具风格。喀什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居民日常饮水较多,为此,茶、酸奶等成为居民所喜爱的主要饮品,适合各种季节饮用的各种茶极具特色,以羊奶、牛奶为主料的奶制品也非常出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的上述饮食中也处处透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从古到今,在喀什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维吾尔族世代繁衍生息,经过复杂的历史变迁,传承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而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饮食文化也无处不体现出来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烙印。

第二,喀什的维吾尔饮食文化具有维吾尔民族特有的文化与宗教烙印。从饮食文化理论上看,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一定与它的生产类型和生活方式密切相连。喀什维吾尔民族从古代以来,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在不断争取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的同时,创造了维吾尔民族历史上灿烂不朽的文化。例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产生于喀什本土的喀喇汗王朝时期的两部重要的文化成果:《福乐智慧》和《突厥语词典》。除此之外,还有享誉海内外的麦西来甫和刀郎文化,这些都是喀什维吾尔族所创造的文化结晶。拥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喀什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主体民族,在饮食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饮食的理论和相关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的形成都与维吾尔人自身的文化和有较大联系。如《福乐智慧》中记载:病从口入,饮食要适当,抑制你的胃口,少吃少喝。你要节制食欲,以免染病,须知疾病会使你红颜凋朽。[4]《突厥语词典》中论述到:“yung:粘于肺脏的肉,它专供女子食用,男子忌食。”[5]这种饮食上的禁忌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除此之外,喀什维吾尔的饮食文化与维吾尔民族的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喀什地区流行的较多,从最早的拜火教、摩尼教到喀什先后成为佛教、伊斯兰教中心。喀什维吾尔人一直都在选择着自己的信仰,一直到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人最终选择伊斯兰教作为其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条教义也逐渐深入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去,自然,也影响到喀什维吾尔人的传统饮食。如,在维吾尔族饮食中的禁忌内容中,有很多均源自于对伊斯兰教信仰禁忌的遵守,如禁食猪、狗、驴、骡等,禁饮血液、其肉不可食动物的奶,禁吸、水烟等。在《古兰经》中仅谈到猪肉和酒为不可饮食的污秽之物,但在《圣训》中则扩大了禁忌食物的范围。[6]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直接影响到曾经一度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饮食习俗,最终使该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刻印上了深深的宗教印痕。

第三,喀什地区封闭的地理地貌特征,使在这一地区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形态按照内部循环相互融合的机制缓慢地发酵,它使喀什的维吾尔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和传承了该民族文化的淳朴本色和原生态特质。喀什地处新疆西北边陲,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南、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部的绿洲地带。北有天山将新疆分成南北两处,南有昆仑山和天山相对而立。在地理形势上,喀什从古至今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异质文化不易传入,也不易传出,而一旦传入该地,则极易被当地民族文化所吸纳,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种方式艰难地传入喀什维吾尔文化中的异质文化,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逐渐内化为当地民族文化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其独有的民族文化本色却能以一体多元的结构形式而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

三、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喀什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独特的内涵源于其产生的独特的地理地缘环境,源于维吾尔人独特生活哲学和信仰,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喀什维吾尔饮食文化,具体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广泛性和大众化。在喀什,无论城市大小,只要是有维吾尔族生活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和品尝到美味的维吾尔传统美食。同时,在维吾尔族家庭的日常饮食中,几乎天天都能吃到拉面、抓饭等。这些饭菜成本较低,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所以为当地各族人民所喜爱,也为南来北往的游客所倾倒。

第二,涵摄性。纵观整个喀什维吾尔族的历史,其饮食文化几乎都在不断吸收和影响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地域的限制,使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交融。同时,喀什维吾尔族借助自身所处的中亚和中亚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自己的文化,在饮食文化上的反映就是有些食物是中西合璧,含有多种文化因素。同时,历史上,维吾尔民族经过了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等的变迁,到近代信仰伊斯兰教,宗教的影响不断地渗透进来,形成了一种杂糅的文化,体现其多元性的多层次的文化特点,这些都体现了维吾尔饮食文化的涵摄性。

第7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一、饮食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被逐渐兴起,2012年5月14日,央视在CCTV1《魅力纪录》栏目首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致使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热门的旅游话题。饮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更有利于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一)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饮食文化是指将食物的原料进行加工、利用、开发制成食品,在饮食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技术、科学、艺术等与饮食为基础的民俗、传统、思想与哲学;即是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相结合的所有食物的概括。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品尝各地不同的美食,在了解不同饮食文化的同时,还能将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播并发扬光大。学者们已经证明,在游客心目中,传统美食,与此相关的饮食习俗得到高度的认同,受游客的偏好。(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1.风味多样。2015年国家统计局官网统计,中国已达13.6亿人,因气候、物产、地理、经济、历史等饮食音响,各地的饮食也就形成不同的特色与风味。自古有“南米北面”之说,口味上更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根据地理位置,中国的美食又分“菜系”,即:苏菜、川菜、浙菜、徽菜、湘菜、鲁菜、粤菜、闽菜。2.讲究美感。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在保持色泽美与造型美的同时,品尝者还能领会到美的感受。在烹饪之前,对选材、选料、刀工都有严格要求,不同的食物,采取不同的烹饪方法,制作出外观优美的食物,从而达到给人以精神与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3.食、医结合。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是对食医结合的诠释。近年来,营养学家除了提倡绿色、无污染、纯天然、有机食品外,还倡导药膳同功。除了对人体摄入吸收良好的营养作用外,还能激发人们的食欲,进而更加强身健体。

二、张家界饮食文化旅游的特点

张家界饮食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融合了湘菜的精华。张家界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张家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土家、白、苗、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达70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0%。张家界属喀斯特石英砂岩地貌,独特的山地特征,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张家界饮食文化。张家界饮食文化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一)饮食来源广且为绿色原生态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之间,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张家界平原少山地多,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6°C,日照时间为1449天,全年气候温和多雨,光热充足,生态环境优良,是绿色植物的王国,为各类动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张家界有“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森林植物覆盖率达98%,各种野生动物和森林特产品繁多,属优质的绿色食品,再加上采用土制方法制作,更是追求原始风味。如和渣,土家族的一种美食,将水浸泡过的黄豆用磨石磨碎,将其掺入切碎的白菜叶,然后用温火煮熟即可。这道菜做法简单,但营养价值极高,黄豆富含蛋白质,白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味道鲜美,是当地人常用的一道菜。(二)饮食具有娱乐性张家界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会。白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每家每户都要点火把,火把集中起来后,人们围圈跳舞,并从火堆上来回跨越,以此驱邪避灾。中秋节,土家族不兴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光中,去菜园里偷冬瓜,送给无法生育的夫妇,寓意送子。过赶年是土家人们最热闹的节日,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的晚上,人们围着篝火跳摆手舞,吃大块肉喝大碗酒。在这些传统节日,人们会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制作出对应的传统节日食品。由此可见不仅是吃味道,更重要的是代表特殊的意义。(三)饮食具有多样性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腹地,但交通十分发达,已形成了一座旅游城市应该具有的“阡陌交错”海陆空的交通网。1999年4月张家界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张家界现已开通全国各大中城市航线数条,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常张高速公路自2005年12月正式通车以来,不仅拉近了张家界与湖南省会长沙的距离,更是将张家界拉入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中。2017年下半年高铁也即将开通。2015年,张家界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5000万,达5050万人次,同比增长分别是36%、30%,旅游总收入为339亿元。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显示,张家界在同类风景旅游城市位居榜首,创10年以来增长之最。在2015智慧旅游大数据年度大会上得悉,张家界成功入选“年度最受欢迎入境旅游目的地”,基于以上数据,张家界发展之迅速。由于韩国、欧美等旅游市场在张家界的兴盛,中西风味店、酒吧、料理等各行各业在张家界蓬勃发展,形成铺面林立,商品琳殖,洋人云集的独特风景线。尤其是餐饮业在张家界获得飞速发展,西餐厅、中餐厅、咖啡馆、酒吧、料理、烧烤店的数量众多,为张家界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张家界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地方特色不够突出近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进外地美食,如闽菜、鲁菜、粤菜、清真菜,菜品出现多样化,口味复杂,本地菜肴与外地菜肴交织,失去了本地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张家界土家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二)菜单不明码标价知情人士谈论,“吃饭前不问价,结账肯定是两种价。看人定价与偷换换柱是常用的黑色欺骗伎俩。张家界旅游市场的确存在一些害群之马,不明码标价为这些招数提供发挥的空间,绝大多数经营者是奉公守法的,但即便是有少数害群之马,也足以使我们这样一个城市受到巨大的伤害。对这些害群之马,将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三)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不强张家界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一般只在食物上下工夫,事实上,游客的兴趣不仅体现在进食中,而且也表现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品尝佳肴美食可以令人身心感到舒适,制作食物过程更让人联想到进食时的欢悦心情。张家界旅游市场上,目前能够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饮食的旅游项目的几乎没有,如单调的品尝蔬菜宴、农家宴等,不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张家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政府定位,精准营销政府既是领导者、组织者,又是执行者。张家界饮食文化想要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政府联合相关旅游部门,通过调查研究,结合目前张家界饮食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推广方案,巩固薄弱环节,精确定位,全面营销。(二)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各种需求,同时,保持和提高未来发展的机会。张家界的饮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它不是无止境的,所以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同时,应做好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应重视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取材,特别是注意饮食卫生与健康问题,这样饮食文化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才能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三)饮食文化资源与景区相结合张家界自然景点较多,可游山玩水、文化考察、户外拓展等。在进行自然风光开发的同时,可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与景区旅游线路相结合,将两者的功能进行互补,即可游览又可品尝。如:张家界老道湾景区,可娱乐可观赏可住宿。(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专业知识,这是服务的基础,也是丰富游客文化经历的必要条件。其次还要提升人员素质,如果素质较低,则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还会破坏张家界饮食文化的形象。除了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之外,还可到发到地区进行交流与考察。

五、结语

第8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淮安;淮扬美食节;旅游

地处苏北平原中心地域的淮安市,是一代伟人的故乡,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淮扬菜之乡,自古便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与旅游业一片红火的苏南地区相比,地处苏北腹地的淮安市,虽然有着独特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但境内资源配置不合理,且过于分散和体量较小,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为了扭转产业发展低速的现状,淮安市确定发挥差异型竞争优势的作用,以旅游节庆活动为抓手,集中整合各种优质资源要素,相继推出了盱眙中国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淮安淮扬菜美食节和涟水白鹭节等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充分利用了市域内的各类比较优势,形成资源的最佳组合,推出以旅游线路、餐饮展示、经贸招商、文艺活动等板块为主的菜单,不断凸现当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乡风民俗,形成一波接一波旅游经济发展的,逐步摆脱长期以来景点散、名气小、效益低、起步迟和旅游接待人数较少的局面,形成了旅游市场上独具特色的“淮安现象”,实现了在低起点基础上的低成本旅游经济快速腾飞。

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繁荣文化、发展经济、娱乐百姓、凝聚人心”,极大的提升了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为淮安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淮扬美食的文化渊源

根植于淮安大地的淮扬菜美食文明,是独具魅力、灿烂灿艳的文明珍宝。从2002年起,淮安以一年一度的淮扬美食节为主要载体,挖掘和深化淮扬美食文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淮安的旅游知名度。

淮扬菜系,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淮安楚州区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

淮扬菜美食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六七千年前。淮安市楚州区青莲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中,用于饮食的陶器占有相当比重,表明当时人们的饮食已经达到较高标准。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贯通,明清时期漕运、盐运的发展,运河都市区位优势的确立,使淮安的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淮扬美食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扬菜佳肴。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

据统计,现存于世的淮安名菜名点有1300余种,其中属于淮安地区首创独创的在400种以上。淮扬菜的显著特点在于:讲究选料和前期加工,讲究刀工的合理运用,讲究火候的恰到好处,讲究调味的和合多变,讲究菜式的丰富多彩。色、香、味、形、器、意自成一体,浑然天成。

2.淮扬美食节与淮安旅游

从200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的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旨在推动淮扬菜的创新与发展,并借助这一平台,全方位地扩大淮安对外的经贸文化交流。一年一届的美食文化节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贸桥梁、文化舞台、形象窗口和群众盛会,淮扬美食已经成为淮安的一张名片,对促进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届淮扬美食节均设置了旅游板块,并突出发展旅游,增大后续效应,如在2002年、2003年美食节中,打造了"美食淮安、文化淮安、旅游淮安、创业淮安"的文化品牌。2007年美食节中,旅游观光板块围绕“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五张名片突出旅游资源开发,打造铁山寺“农家乐”、白马湖“渔家乐”、老子山“水上人家”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组织开展“十万市民乡村游”活动,实现城乡互动,共享和谐成果。

淮安市利用举办淮扬美食节之际,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品牌和知名度,拓展旅游市场,与此同时,淮安还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的步伐,完善各种旅游设施包装,推出了名人故里游、淮安美食文化游、洪泽湖风情游、盱眙山水风光游、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游等5条特色旅游线路,紧紧围绕节庆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活动,南拓苏南,东进上海,北上山东,西联皖豫,并且利用新闻媒体、网站,参加各种规模的旅游交易活动,编印旅游画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使游古城淮安、访名人故里、品淮扬美食成为江苏旅游市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美食节对淮安旅游的现实意义

3.1 弥补淮安旅游的劣势

(1)淮安旅游的劣势分析

首先,城市的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虽然淮安景点众多,有纪念意义和特色的景点也不少,但由于淮安在江浙地区知名度偏低,在全国知之者甚少,缺乏吸引旅游者的外在形象因素。其次,已开发出的旅游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多集中在盱眙,北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多集中在楚州,两者相距较远,还没有有效的整合成有机的整体,甚至还有一些地区较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

其次,相比而言,淮安旅游景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开发得不完善,显得很普通。从地理位置上看,淮安地域跨度大,旅游资源零散,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难度大,且在整合过程中,过分强调旅游经济的协作性,对旅游地的竞争性缺乏考虑,出现多个类似的旅游景点,彼此雷同之处较多,造成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观光旅游上。

(2)淮安美食节的宣传、带动作用。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行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大大提高了淮安地区的知名度,为淮安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彰显了节庆品牌的集聚和叠加效应。如第十届美食文化节,新华社、经济日报、台湾东森电视台、凤凰网等30多家主流媒体以不同形式对整个节庆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跟踪式宣传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淮安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

通过连续几届美食节的推动,目前淮安全市各类餐馆达上万家,每年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宾客大大增加,以淮扬菜为主体的餐饮业品牌迅速崛起。美食文化节期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发放美食优惠卡等方式,淮安市各景区(点)、宾馆酒店接待游客都有明显提升。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53.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

3.2 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淮扬菜文化是淮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文化给美食旅游者和广大旅游者以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旅游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一般的观光旅游将逐步减少,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以及其它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由于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不少人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继承和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更新和创造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已迫在眉睫。

旅游是一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与其他几项旅游文化相比,传承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也具有其他旅游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节的开发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延伸了当地美食生命力和市场份额,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4.发展以饮食文化为目的的淮安旅游

淮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为开辟饮食文化特色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不只是简单的饮食特色旅游,更是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模式由以景观旅游为主向休闲游为主转变,饮食文化旅游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2003年,国家旅游局把大型旅游活动主题年的名称定为“中国烹饪王国游”,足见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力。

淮安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资源,应该很好的把握和利用淮扬美食文化节这一优势,打造美食文化的品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淮安应当发展的美食文化旅游可考虑以下两种:

(1)以淮安风味美食为吸引物的佳肴品尝游

随着中国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收人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淮安挖掘研制了全鳝席、全羊席,还考虑挖掘接驾宴、西游记宴等,甚至可以采用“拿来主义”,让“开国第一宴”“出口转内销”,回到淮安。这些特色菜肴一定会引起海内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对提高淮安的旅游知名度大有益处。

(2)以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弘扬饮食文化为吸引物的饮食文化旅游

近年来,大众化成为中国旅游餐饮市场的主流。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不仅要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中国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的故事传说,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这样既弘扬了淮安地方饮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淮安旅游的综合吸引力。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

淮安旅游在江苏省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带动苏北的重要作用。淮安应当继续做大做强以淮扬菜美食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活动,深入挖掘淮扬菜文化等内涵,加快发展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实现淮安旅游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仲晓东.淮安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0(6):110-111.

[2]翁毅.福建美食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第9篇: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并且世代传承,成为该民族文化中能够彰显该民族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与这个民族的历史、特定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喀什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新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典型,同样与上述几个因素密不可分。第一:喀什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喀什是新疆南部、帕米尔山脚下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的交汇处。喀什的居民主要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维吾尔族主要族源有两个,一个是中国汉文史籍记载的回鹘,一个是回鹘西迁之前居住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土著居民。今天喀什的维吾尔民族是以上述两个主要的族源为中心而形成的。时代变迁,万物流转,到目前,在喀什这块祖国的边疆温土之上,仍然生活着占全疆百分之三十多的的维吾尔族人。据自治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全新疆的维吾尔族有965.06万,而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占到全疆维吾尔族人口的36.8%。[3]喀什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处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从气候上看,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地区范围内全年的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内地平原耕作区相比略显偏少,因此,喀什农作物种植主要依靠人工灌溉。灌溉农作物的水源则多利用来自昆仑山、天山、冰川积雪融水及积雪融水汇集而成的大小河流。此外,喀什绿洲农耕生活中还普遍杂有浓厚的畜牧因素,肉、奶、皮革、毛等畜产品在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喀什居民生活中畜产品以羊肉、羊奶居多,并由此发展出维吾尔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造成喀什维吾尔族居民可选的农作物种类极为有限,一些抗旱性强的作物被大量种植,在这些作物中,小麦、玉米等为主体。因此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以面食为主,可以说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面食,馕、拉面、饺子、馄饨等都是日常主食。除了面食外,喀什维吾尔族饮食中,蔬菜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日常所食用的蔬菜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白菜、土豆、胡萝卜等蔬菜,这也与喀什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在过去,喀什能够种植的蔬菜种类受环境气候制约非常严重,这就造成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单个炒菜,拉面中的臊子也仅限于上述几种蔬菜。与蔬菜品种及食用量相对而言,喀什维吾尔族对畜产品的依赖非常大。日常生活中对羊肉、牛肉、羊奶、牛奶的食用量相对较多,羊肉的做法也是花样繁多,以烤羊肉、抓饭、烤包子等以羊肉为主要食材的食物倍受外来游客的亲睐和好评。而饮品也受喀什特殊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独具风格。

喀什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居民日常饮水较多,为此,茶、酸奶等成为居民所喜爱的主要饮品,适合各种季节饮用的各种茶极具特色,以羊奶、牛奶为主料的奶制品也非常出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喀什维吾尔族日常的上述饮食中也处处透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从古到今,在喀什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维吾尔族世代繁衍生息,经过复杂的历史变迁,传承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而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饮食文化也无处不体现出来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烙印。第二,喀什的维吾尔饮食文化具有维吾尔民族特有的文化与宗教烙印。从饮食文化理论上看,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一定与它的生产类型和生活方式密切相连。喀什维吾尔民族从古代以来,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在不断争取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的同时,创造了维吾尔民族历史上灿烂不朽的文化。例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产生于喀什本土的喀喇汗王朝时期的两部重要的文化成果:《福乐智慧》和《突厥语词典》。除此之外,还有享誉海内外的麦西来甫和刀郎文化,这些都是喀什维吾尔族所创造的文化结晶。拥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喀什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主体民族,在饮食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饮食的理论和相关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的形成都与维吾尔人自身的文化和有较大联系。如《福乐智慧》中记载:病从口入,饮食要适当,抑制你的胃口,少吃少喝。你要节制食欲,以免染病,须知疾病会使你红颜凋朽。[4]《突厥语词典》中论述到:“yung:粘于肺脏的肉,它专供女子食用,男子忌食。”[5]这种饮食上的禁忌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除此之外,喀什维吾尔的饮食文化与维吾尔民族的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喀什地区流行的较多,从最早的拜火教、摩尼教到喀什先后成为佛教、伊斯兰教中心。喀什维吾尔人一直都在选择着自己的信仰,一直到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人最终选择伊斯兰教作为其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条教义也逐渐深入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去,自然,也影响到喀什维吾尔人的传统饮食。如,在维吾尔族饮食中的禁忌内容中,有很多均源自于对伊斯兰教信仰禁忌的遵守,如禁食猪、狗、驴、骡等,禁饮血液、其肉不可食动物的奶,禁吸、水烟等。在《古兰经》中仅谈到猪肉和酒为不可饮食的污秽之物,但在《圣训》中则扩大了禁忌食物的范围。[6]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直接影响到曾经一度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饮食习俗,最终使该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刻印上了深深的宗教印痕。第三,喀什地区封闭的地理地貌特征,使在这一地区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形态按照内部循环相互融合的机制缓慢地发酵,它使喀什的维吾尔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和传承了该民族文化的淳朴本色和原生态特质。喀什地处新疆西北边陲,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南、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部的绿洲地带。北有天山将新疆分成南北两处,南有昆仑山和天山相对而立。在地理形势上,喀什从古至今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异质文化不易传入,也不易传出,而一旦传入该地,则极易被当地民族文化所吸纳,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种方式艰难地传入喀什维吾尔文化中的异质文化,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逐渐内化为当地民族文化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其独有的民族文化本色却能以一体多元的结构形式而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

二、喀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