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1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如何推动实践教学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该校设置的7个实验板块中,设计性和综合性本科实验项目的来源,均围绕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而设置。例如:在微生物学板块中,部分实验教学项目是根据基金项目“虾青素高产酵母菌的选育及其产物功能研究”等课题而设置。再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生命科学学院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投入建设经费2000余万元,建成省属高校领先水平的发酵工程中试车间[2]。目前该车间配备有多台10~1000L全自动发酵罐及其配套的辅助设备和下游工程设备,如空压机、空气净化系统、电锅炉、制冷装置、管式离心机、三足离心机、微滤系统、超滤系统、纳滤系统、喷雾干燥器等先进的仪器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满足该院师生进行相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由学院下属的5个研究中心根据自身特色,各负责1个本中心课题组特色教学训练项目。将学生分为5个大组,轮流进行互动实验,每个项目安排4~5天,整个教学训练项目在短期内完成[3]。天津科技大学认为上述做法实质上相当于工业产品开发中的中试环节,具有连续或半连续的生产方式,并可以全面监测产品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它是学生将知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与娄底百雄堂高科技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是:(1)开展科研合作。(2)每年接收生命科学系学生实习。(3)共享资源。例如公司提供腊八豆菌种和腐乳菌种等现有产品和技术,作为科研合作的起点和生命科学系实验课的内容;生命科学系提供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供公司产品质量分析使用。此举可供其他高校借鉴。2009年以前,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实验装备中多数涉及上游技术的设备已经基本配置到位(如基因工程操作设备,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层析、蒸馏、结晶干燥等实验室级别的代谢产物分离设备),缺乏的是下游生产级别的设备,所以要重点考虑配置实训车间设备。在高等教育装备博览会上,同样可以看到国家对高等教育实验室装备的一些新理念,以及设备制造业满足市场新需求的动向。浙江天煌公司的实验室设备,以典型工业产品范例和个案研究开发,作为高校实验实训的装备依据。涉及生物技术的实训系统,就有啤酒自动化生产线过程控制(工程型)系统(含5器和4发酵罐)等。高校还需建设固体制剂生产线实训车间(含30万级洁净水平操作间)和分离制备生产线(包括发酵罐、多功能动态提取罐、旋转薄膜蒸发器、结晶罐、迭片式离心机、板框压滤机等),适合各类食品或药品的生产操作训练。校内小型实训车间,其生产过程完全与工业化生产过程相同,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原料预处理、培养基制备、菌种扩培、发酵罐灭菌、接种及发酵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控制、产品分离提取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和系统分析。不过,各校对实训车间的投入还是普遍偏少。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校内实践基地,设备总价值近500万元,包括好氧发酵、果酒酿造、啤酒生产、分离提取、精制纯化等中试系统,涵盖了生物工程产业上中下游生产环节[4]。华中农业大学从2000年起分3期,建成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1000m2,包括有通风发酵、固态发酵、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啤酒加工等实验室及仪器分析室和准备室等。在引进现酵控制系统、发酵后处理设备的同时,成立了生物工程设计室,通过工程软件AutoCAD电脑绘制,进行发酵工艺和设备流程设计等操作。

实践教学中新手段、新体系的运用与推广

对于和实际生产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如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发酵工艺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考虑到设备的限制问题,增加了模拟教学,从专业教学仿真软件开发公司购置了仿真教学模拟软件,保证一人一机的实践演习。这些软件的仿真性强,尤其是配备的实践操作演练,能让学生真正达到工厂模拟化的操作练习。烟台大学生物工程系将计算机模拟仿真引入实践教学[6]。这种仿真系统能逼真地模拟工厂运行和各种事故状态的现象,大大缩短培训时间。在计算机仿真环节,该校选用了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以单元操作的形式进行仿真模拟。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包括青霉素发酵生产、青霉素的精制和提纯等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监测系统,全程跟踪每组学生的操作,真正达到实践训练教学的目的。传统实验项目普遍存在反应体系大、样品处理量多和处理时间长等特点,也使微量移液器、微量与狭缝分光光度计等现代科教仪器不能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微型化实验于1988年末开始引入我国,关于微型实验已有文献报道[7]。微型化实验的研究,是着眼于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的需要,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微型化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和便于携带等优点。

本文作者:余多慰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2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新课标理念下,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施行)》,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这些技能中包括了教学设计技能。由此,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了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是实施体育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对该领域的尝试性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学设计以及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问卷调查法和咨询法

对2010年参加云南省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竞赛的70名中小学青年教师展开体育教学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并对该次比赛的评委专家以及部分比赛课指导教师开展了相关咨询,以获得课题研究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支撑。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的检验,发放问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97%,有效率100%。

1.3数理统计法

收集、处理和统计调查研究中获得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问卷所得数据均使用

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处理。

1.4逻辑推理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归纳演绎,形成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认知情况

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成为教学设计者的角色比例为92.6%。这

说明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已深刻意识到体育教学设计对贯彻体育课改新理念,实施体育课标,达成课程目标,落实体育教学对学生教育、教养和发展功能的重要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和方法体系的学习需要则达到了100%。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和方法等的急切需要与教师在此方面实际能力的缺失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表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认知”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内容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一般不太需要不需要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36(52.9%)12(17.6%)15(22.1%)5(7.4%)0学习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原理与方法。48(70.6%)20(29.4%)000 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者的适应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依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角色的内涵和能力提出切实的要求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帮助老师们强化设计意识,发展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着眼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训练,尽快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2.2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

0表2详细呈现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对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分析能力持肯定的达85.2%,持否定的为14.8%;对体育教材分析能力需要持肯定的达100%;对学生学情分析能力需要持肯定的达98.5%,持否定的为1.5%。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常需要具备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能力。相对来讲对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分析略差一些,这反馈出少数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对教师“为何教”、学生“为何学”的问题关注不足。对体育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的需要都很高,表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十分明确分析体育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增强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了解,还要结合具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加强前期分析能力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教学要素设计、完整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设计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学会设计科学性、实效性、创新性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寻求充足的依据。

2.3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基本要素设计的需求情况表3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各要素设计的需求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表3中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的需要情况:其中需要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8.5%;需要掌握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8.5%;需要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7.1%。这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基本要素设计能力的需要水平都很高。究其原因:第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已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向和灵魂,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引领着其他教学要素的设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从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方法和表达方式上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等特点,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第二,中小学体育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设计适合教材特征、学生学习实际和实际教学条件,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涵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学媒介等。第三,中小学体育教师明确了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规划完整、有序、高效率的体育教学过程。因为,优质的体育教学过程设计是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组织的有序,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运动负荷的适宜控制,教学密度的良好安排,教学节奏的控制和教学管理高效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要素的设计还缺乏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尤其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型适应性不足。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学习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的变化,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策略、过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借鉴优秀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经验。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多运用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并通过设计实践检验和反哺教学设计理论,逐渐形成科学性强,操作性优,实效性好的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

2.4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撰写能力的需要情况表4中小学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案编制能力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通过表4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教学方案编制能力的需要状况如下:体育课结构和顺序的设计、体育教学时间的设计、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设计均达需要的为100%;体育课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均达98.5%;体育课密度的设计为97.1%,教学主题的设计为94.1%。体育教学方案编制是基于前期分析和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基本要素的教学设计成果的编制,是体育教学设计成果形成的中心环节。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中的方案编制能力的要求极高。究其原因,完整教学设计方案是体现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终极成果,是体现教师教育思想,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物化而又直观的教学文本,是一堂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预期方案。能够充分展示每一位设计者理解体育课标,结合教学对象实际,优化体育课的结构、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个性化地设计教学主题,灵活地处理、驾驭教材;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创造性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科学规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能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能力是体现教师体育设计能力的核心部分和显性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学习和熟悉教学方案编制的要素、步骤和方法,并尝试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需要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和设计方案竞赛等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能力。

2.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评价的需要情况表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评价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表5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需要率为97%,而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需要率为100%,这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需要很高。无论是对体育教学设计中评价环节的设计还是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评价都需要。体育教师应认真领悟体育新课程有关评价的改革要求,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应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个性化的设计评价标准、灵活运用评价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改进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在教学实施前和实施后,体育教师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因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仅仅是一个框架,一个思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忠实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而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总之,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解和尝试性运用体育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通过体育教学设计实践强化教学过程中评价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案评价的要素、步骤和方法,逐渐提高体育教学设计评价的实践操作能力。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者”的角色需求较来越高,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急切需要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3.1.2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常需要知道体育教学设计前需要重点分析哪些要素,以及如何有效地展开分析,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现实依据。

3.1.3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要素的需要水平较高,因为这几大要素的设计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展开个性化和创新性设计的重要方面,是教学设计能力的核心环节。

3.1.4体育教学方案编制是基于前期分析,以要素设为导向,形成教学设计成果的过程,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关键环节;

3.1.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案的评价设计的需要度较高,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而教学方案的评价则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3.2建议

3.2.1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他们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强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监控教师教学设计工作的常态化和实效性。

3.2.2全面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关教学设计能力的需求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有效途径,增加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2.3教师自身要善于更新教育教学的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结构,结合实际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过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

[2]王丽君.系统化体育教学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月:105―107.

[3]焦敬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86.

[4]苏正南.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J].体育与科学,2003年11月:67.

[5]庞志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 ――基于新课标生成教学的思考[J].辽宁体育期刊,2008.3.

[6]王玉江, 陈秀珍.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与提高的建议[J].教育探索,2007年 05期

第3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学生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的作用有三种:一是对未来的活动的准备作用,学生时代的兴趣常对其未来的事业有重大价值。二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时,他便精神愉快,精力集中,不易疲倦,效果显着。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要求同学通过学习生物课程后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对同学的全面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兴趣尤为重要。

一、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及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来计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诛环节及各要素,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的科学。好的教学设计能灵活应用好各种教学手段,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和参与到教学中,大大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际过程中要考虑到几个基本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些基本要素都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的,教师只有综合了这些基本要素,才能上好一堂课。

二、运用教学技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认真备课,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得看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技能来组织好课堂教学。参加工作了一年,就教学技能这块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下面就简单的介绍几种教学技能,旨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好的学习氛围。

导课是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利用导入方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个开路,希望通过新课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状态,同时,好的导入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欲望的形成。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方便学生理解,让学生感觉到新内容的有趣性和价值性。接下来就是设计好导入内容,使每节课一开始,就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全神贯注的学习新课。另外,导入还可以做到使前后内容相互连贯,温固而知新,复习前面的内容,又为以后的内容做个铺垫。再教学中,通常使用复习导入、实验导入、设置疑问等方法。比如,在讲解必修课“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章节中,通过上一节内容“新陈代谢和酶”的复习后,导入新内容,首先教师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要从它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出发,其中,条件是光和酶,原料有CO2和水,对植物体来说,CO2可以从大气中获得,那么水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又是下一章节所要讲的内容。

所以,导入在教学中是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不仅能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为课堂营造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情趣。

三、合理运用好其它技能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得运用好其它教学技能,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提问技能,分组讨论等方法。

提问技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来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集中学生注意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通过对学生的提问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提问,可以检查到学生学习和教学情况,并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问技能的方式很多,特别是自然学科,它跟日常生活比较贴切,比如,我们讲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这一节内容后,知道了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吸水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并在黑板上形象做图,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怎么吸水,怎么失水,吸水、失水对植物细胞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后,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卖菜的小贩要不间断的往菜上浇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来进行解释。”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个知识点。

分组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分组讨论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让学生相互沟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设置好讨论的主题,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相应的归纳总结。

四、实施开展多项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给学生讲解的各种理论都是前人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今,高考“3+X”到来,给生物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高考,实验设计这块成为重中之重。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怎么设计实验?在高考时,如何面对最后一题——创新试验设计,这得靠平时试验的累积。

实际上,兴趣因人而异,因教材内容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爱这门课,喜欢上这门课,提高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和学校里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 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探讨 基于云计算的水务信息化平台应用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探讨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用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基础管理要素集成管理 基于信息化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基于URP的3L信息化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导师制的《企业信息化》探讨式教学方法 云平台和4G技术在高职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大学信息化教学辅助实验平台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农产品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基于移动平台进行的教学信息化探索 历史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及其应用研究 在技工院校中搭建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平台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方案 云计算在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7-16.

[4]黄荣怀,江新等.创新与变革: 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第5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整体性; 针对性

【Abstract】Teaching design i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premise of good. In view of its basic elements: students, target, strategy,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teaching design, should grasp emphatically solved " teaching and learning " the four groups.

【Key words】Teaching design; integrity; targeted

教学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而教学设计是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良好发展的前提。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所确立的方案进行试行、评价、修改的过程。它具有整体性,针对动态的教学过程,又包含了诸多因素,其基本要素是:学生、目标、策略、评价。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要着重解决好“教与学”的四组关系。

1 分析“为什么教”与“为什么学

解决这一任务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为什么教”源于“为什么学”,首先应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距离。它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分析教与学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起始能力之间的差距,间接估测学生学习之后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从而可准确地确定学习起点,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其实质是在鉴定教学应达到一个怎样的范围和深度,如果学生有学习的需要,教学就应满足其需要,否则略去环节。

例如, 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此外,在实践中,我们还应注重学生特征的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准备及学习态度上进行全面的综合,以此来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2 明确“教什么”与“学什么”

教学过程“教什么”,其实质是“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是“学习目标”,即以一定的知识内容为条件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学习目标的分析,使教者知道“教什么”,学者明白“学什么”,也说明了“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字里行间应有可测量的标准,要有明确的教学对象,要有学生的行为要素。学生行为的变化正表明了学生在教学结束时达到的能力水平,教师也可据此把握目标是否实现。?例如,??在处理“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时,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可见,目标的层次性既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也表明了其结果,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教师必须在研究大纲、分析教材之后,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教学问题,逐渐形成实现目标的特定教学思路。

3 策划“如何教”与“如何学”

“如何教”其实质是教学策略问题,是对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活动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及媒体的选择等诸因素的总体谋划,其中蕴涵着“如何学”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前主要还是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这种做法对于集体教学这种形式而言有一定的优势,表现为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帮助部分知识欠缺或能力不足的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共同提升。但最大的缺陷在于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够,易导致被动接受,缺乏独创性,影响学习动机。?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高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其次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最后教会学生答题。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考试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阐述逻辑混乱,以至失分过多。由此可见,“如何教”的策略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如何学”为落脚点,以学习和教学规律为桥梁,选用的教法要与学习内容相吻合,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年龄特征,要结合教师自身素质和条件,扬长避短。同时,还要恰当地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利用,以促进教与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 评测“教得如何”与“学得如何”

第6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4C-ID 模型 复杂认知技能 中学英语教学

一、4C-ID模型简介

4C-ID模型,全称为“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是由荷兰开放大学的麦里恩博尔教授等人牵头的研发团队于1999年开发的教学设计模型。该模型主要面向培养学习者的复杂技能,最初被运用于企业培训,后来将其引入教育领域,在培养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促进学习者知识的最大化迁移能力方面有重大意义[1]。该模型以整体论思想为指导,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任务,通过培养学习者整体性构建思维和复杂认知技能来实现知识迁移,最终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技能。

4C-ID模型认为,复杂技能由非复用性和复用性技能构成。非复用性技能主要是指那些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一定程度努力才能建构起来的心理模式和认知策略,并能在新的情境或者任务中灵活应用的技能,这些技能对学习者而言是新生的、使用频率较少的,并随整体任务难易的变化而变化。而复用性技能是指那些较为简单的、常规的,通常在学习中反复使用的,并不需要随整体任务的难易程度变化而作出相应变化的技能[2]。恩伯尔教授指出,复杂技能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各个不同技能的累加,复杂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多出来的部分便是整合、重组和协调这些“部分”的整体复杂技能[3]。

1.四大基本要素概述

(1)学习任务(Learning Tasks)。学习任务居四要素之首,也是4C-ID模型的核心。这里的学习任务是指具体而真实的整体性体验。复杂技能被分解成看似相对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的多个子技能,通过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层次逐级呈现给学习者,渗透到整体的复杂任务中,最终达成目标技能[1]。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有利于其综合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复杂技能的习得。

(2)支持性信息(Supportive Information)。支持性信息是指对完成非复用性复杂练习任务有帮助的信息,它是新旧认知间的桥梁,帮助学习者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出一般性的抽象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和精致编码,进而重构非复用性技能的认知图式,实现知识迁移,习得解决劣构问题的复杂技能[4]。

(3)即时信息(Just-in-time Information)。即时信息指完成复用性练习任务所必备的前提性知识,为完成这些任务提供基本的、常规的操作方法或者解决过程,以“及时”为最大特点,例如基本概念、规则、原理等,因此,即时信息又叫做程序性信息[5]。即时信息通过使学习者快速熟悉一般性的基本操作原理及规则,熟练掌握并达到自动化程度,从而缩短学习者的“探索”时长。

(4)部分任务练习(Part-Tasks Practice)。部分任务练习是指针对重复性学习任务而设计的重复性练习,通过不断训练和强化来实现学习者掌握常规操作流程的高度自动化。部分任务练习通常分布在整个复杂练习任务中,对于一般性常规的练习任务,复用性技能可直接重复使用,而对于非复用性技能的任务,则按照从简到难的练习顺序,为学习者创造充分的练习机会,促使学习者尽快达成自动操作[6]。

2.4C-ID模型设计的十步骤

四大要素从宏观上勾勒了4C-ID模型的轮廓,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剖析了其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并详细阐释了面向整体学习任务的复杂认知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方法。

复杂技能设计十步骤是在剖析上述四大要素的基础上得出的,下面文章将对复杂技能设计的十大步骤的概念及作用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

(1)分解整体任务。首先将整体的复杂任务分解成彼此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层级的子任务,关键是要体现出分解了的整体复杂学习任务各子任务之间的垂直和水平关系,每一层级的任务是完成下一层级的基础,其次要给各子任务设定相应的目标,同时作出相应的阐释(如某一子任务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目标技能)。

(2)各层任务分组排序。在上一步分解整体复杂任务的基础上,依据子任务的类别,按循序渐进原则、简化条件原则以及控制重点原则排列各层子任务。

(3)学习任务设计。该步骤是基于上一步分解并且按上述原则排列好的各个子任务,它明确了完成各子任务的流程,并且遵循合理、简单、明了、有层次的原则为每个子任务设计相应的部分任务练习。

(4)分析心理模式。分析心理模式是分析存在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通过训练、经验和强化而形成的一种对事物及周围环境的认知模式。分析心理模式的目的就是确定和描述每个非复用性子技能的心理模式,是设计程序性信息的基础。

(5)分析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实际上就是关于学习者学习模式中“如何做”的能力,并且它还指导着学习者的行为。分析认知策略是为了判断和描述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策略,为设计程序性信息做准备。

(6)设计支持性信息。支持性信息是原有的和新学的知识之间的纽带,它为学习者重构新图式提供一种建构途径,因此,支持性信息能够促进学习者构建认知图式,实现认知图式达到自动化程度。

(7)分析规则和程序。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复用性技能。设计者可画图阐释,如分析流程图。分析规则和程序榈诰拧⒌谑步提供依据。

(8)分析前提知识。分析前提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顺利完成上述的分析规则和程序的必须知识,分析前提性知识及分析规则和程序的过程共同为程序性信息的设计打下基础。

(9)设计即时信息。即时信息的设计可根据学习者原有的认知水平高低而变化,给学习者提供一些“及时”的信息,如复杂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规则、简单方法、基础原理等必备的前提知识,这些都是很好的及时信息。

(10)部分任务练习。部分任务练习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重复性操作的熟练程度,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强化习得的新技能,进一步加深学习者重新构建的图式的痕迹。

二、4C-ID模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本文按照4C-ID模型的四大基本要素及十步骤,对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1进行了完整的教学设计。

1.设计学习任务

Unit 1 My name′s Gina一单元的主题是熟识新伙伴,通过学习,使学习者学会打招呼并介绍自己,掌握询问姓名的基本句型What′s your/his/her name?My/His/Her name is…”,最后通过建立班级电话号码簿和制作个人名片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姓名文化背景,熟练运用语言的复杂技能。本单元共有6项任务,12项子任务,如图1所示。

在垂直方向,各任务之间按简化条件、控制重点和循序渐进原则排列,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如任务1至任务6,在水平方向,体现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表明了子技能完成的先后顺序,上一层级的学习是下一层级学习的基础,如任务1包含两个子任务:任务1.1和任务1.2,依次类推[7]。如上所述,本单元的复杂学习任务可划分为复用性技能和非复用性技能,该任务序列中的复用性技能有:任务1.1-6.1;非复用性技能有:1.2-6.2。

2.设计支持性信息

支持性信息是面向非复用性技能,用来引导学生进行精制编码,促进图式重构的信息,针对非复用性技能,在设计支持性信息之前,分析学习者的心智模式和认知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心理模式。非复用性技能需要学习者进行诸如分析、归纳、推理等有意识的高级认知过程,而中学生的心理模式又有不完整性、不稳定性和局限性等特点,这就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概念模型来引导。在完成本单元的6个任务时,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听辨技巧、文化背景、语法知识、语言组织方法等各种相关知识,并且要不断地给予鼓励使其完善心理模式,在思维中构建关于该技能的概念模型,理解和把握各要素及其内部联系,帮助完成该任务,习得该技能。

(2)分析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一个整体的复杂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它包括记忆、推理、分析、概括等能力。就本单元任务来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构图法、联想法等策略促进其认知策略的形成,进而完成听、说、读、练的综合任务,习得本单元的复杂技能。

在对学习者进行了心智模式和认知策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支持性信息,其中,非重复技能是任务1.2-6.2,支持性信息的设计如下。

任务1.2文化:根据上下文推测词意,交流姓名文化的个人理解。

支持性信息:a.听取关键词的方法、技巧(图标法,速记符号);b.综合上下文信息点,推测新单词词组的意思;c.提供案例:讨论不同姓名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信息呈现:a.举例子:教师通过讲授,课件呈现准备好的例子;b.比较:基于例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国家姓名文化的差异;c.结合实际生活,交流个人对姓名文化现象的理解。

任务2.2复述:复述对话、强化语感、训练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支持性信息:a.整合基础知识,复述原文;b.熟练掌握问候他人,介绍自己的表达方式;c.通过复述,训练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信息呈现:a.小组交流讨论,并推荐代表尝试复述;b.课本相关习题讲解。

任务3.2强化:掌握be的一般现在时形式,并造句。

支持性信息:a.比较在不同主语下be的一般现在时的不同形式;b.提供案例:换不同主语造句,观察be的变化。

信息呈现:a.举例子:如主语分别是I,he,she时be的形式;b.小组相互练习。

任务4.2介绍: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知识,并互做自我介绍。

支持性信息:a.自我介绍案例,运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b.练习向别人介绍自己,结合what…句型;c.体会抓住对方对话中关键信息的方法。

信息呈现:a.课件呈现自我介绍案例(My name is…);b.小组练习会话。

任务5.2号码:运用所学内容建立一个班级的电话号码簿。

支持性信息:a.熟练掌握数字的表达;b.案例练习,学会组合数字表达电话号码;c.建立一个班级的电话号码簿。

信息呈现:a.练习正确表达电话号码;b.指导学习者建立班级电话号码簿。

任务6.2设计:在组织好个人信息的基础上排版设计出自己的名片。

支持性信息:a.整合所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版设计;b.全面考虑各国姓名文化背景知识;c.提供案例(设计美观的名片样版)。

信息呈现:a.提供设计名片的基本方法;b.课件呈现排版的架构。

3.设计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针对复用性技能的学习而设计的,在设计程序性信息前,同样须分析规则程序和前提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规则和程序。对规则和程序的分析主要针对复用性技能,它槌绦蛐孕畔⒌纳杓铺峁础。通过算法确定和描述复用性技能正确行为的规则和程序,最典型的就是观察指导者如何完成任务,所以,须指导学习者画图阐释,如制作名片的流程图,促进学习者快速熟悉复用性技能。

(2)分析前提知识。以上的分析确定了完成复用性技能的规则和程序,分析前提性知识就是为了正确、顺利地完成这些规则和程序所必备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分解的这些子任务中,低一级的子任务是高一级技能的先决条件。

以上就是对规则程序和前提知识的分析,本单元的复用性性技能为任务1.1-6.1 ,程序性信息设计如下。

任务1.1辨音:识别新单词,习得速记技巧,了解姓名文化知识。

程序性知识:a.语音知识,新单词、词组、短语以及句型结构含义;b.关键词的提取方法,如正确的发音;c.中外姓名文化背景知识。

信息呈现:a.启发结合讲授方法帮助学习者学习词汇基础知识;b.课件呈现并介绍把握关键信息的技巧。

任务2.1跟读:跟读模仿、巩固语音、练习发音、识记单词。

程序性知识:a.模仿和跟读,强化语音知识,提高语言敏感度;b.联系单词发音,记诵词汇。

信息呈现:a.课文呈现;b.基本知识测试,课本习题练习讲解。

任务3.1时态:了解一般现在时的概念、含义及用法。

程序性知识:一般现在时的概念、含义及用法。

信息呈现:a.教师讲(四季变化,昼夜交替体现一般现在时);b.课件呈现(一般现在时的几种常用情况);c.例句分析( I am a student.)。

任务4.1语法: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what…句型的概念及用法。

程序性知识:a.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定义及用法;b.what引导的特殊疑句的定义及用法。

信息呈现:a.讲授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your,his,her);b.课件呈现并分析例句。

任5.1数字:掌握数字0-9的读法及问答号码的短语和句型。

程序性知识:a.数字0-9的读法;b.问答号码的句型(what′s your phone number?)。

信息呈现:a.编唱数字歌;b.课件呈现,比较不同句型的异同。

任务6.1组织: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组织名片信息。

程序性知识:a.列出需要的词汇、结构及语法知识;b.组织要呈现在名片上的个人信息。

信息呈现:a.课件呈现(名片样版);b.教师现场指导。

4.设计部分任务练习

任务1听辨录音:例句练习推测单词含义,小组间交流姓名文化的个人理解。

任务2复述对话:跟读模仿,通过复述录音原文,增加对各国姓名文化的理解渗透。

任务3归纳语法:在一般现在时的时态下,变换不同的主语,观察并练习be的变化形式。

任务4练习会话:熟练掌握并运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的句型,并在小组间相互做自我介绍。

任务5建号码簿:练习电话号码的表达并建立班级电话号码簿。

任务6制作名片:综合所有已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个人名片。

中学英语学习是一个需要大量重复并不断练习强化的复杂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及心智模式等因素。将4C-ID模型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将会对培养学习者习得复杂能力以及实现知识的最大化迁移方面产生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 何艳红,薛雯,任翔.基于4C/ID的复杂认知技能训练教学设计观[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4).

[2] 钟志荣. 关于专业课程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现代教学媒体》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 曲延华,程立英,张玉梅.基于4C/ID模式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2).

[4] Jeroen J. G. Van Merri?nboer and Marcel B.M.de Croock. Performance―Based ISD 10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002(7).

[5] 邱飞岳,刘朋飞,王丽萍,等.基于4C/ID模式的复杂学习支持平台构架探究[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 2012(4).

[6] Jeroen J. G. Van Merri?nboer,Richard E.Clark,and Marcel B.M.de Croock.Blueprints for Complex Learning: The 4C-ID Mode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2).

第7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音乐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新的课程改革给音乐课教学理念带来巨大的变化,对音乐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设计,应从以如下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因此,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科学、规范、明确,并且能自接指导教学的活动。它的制定包含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4)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二、教学内容

谈到音乐教学内容,自然会联想到音乐教材。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呈现的一系列音乐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

1、新课程音乐教学内容的特点:(1)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首先以单元结构代替课时结构;其次以人文结构代替知识结构。

2、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把教学内容安排得丰富、有序、生动、合理,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的重点。(1)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以规范的文本固定下来,把音乐作品、音乐知识、创造活动根据教材的呈现规律分类组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时安排、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重新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分配与调整。有效的方法是将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的内容根据需要重新整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兴趣。(2)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以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呈现的新课程教学内容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应做到“下有底,上无顶”。

三、教学过程

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总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为强调过程而采用的隐形的、简略的、开放的过程范式。呼唤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学生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及教室的设备、技术手段与教学环境等重新构建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的音乐教学过程。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横向结构。主要有感受与鉴赏:听觉感知、音乐想象、音乐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识读乐谱等:创造:探索音响、制作简单乐器、模拟音响、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戏剧、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

2、纵向结构。起始阶段: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等;展开阶段:创设情境、唤起注意、探究发现、参与活动等:生成阶段:激感、互动交流;创造表现、感受体验、联想拓展、建构生成等;结束阶段:情感交流、迁移创造、教学反馈等。

四、教学方法

根据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来源及主要活动方式,对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感受、情感体验为主,通过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感受鉴赏音乐、情感体验外化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3)语言性音乐教学法。以语言传递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音乐教学方法。(4)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自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自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选择那些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方法应当有新的特点: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体验、强调探究、关注合作、强调综合。

第8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介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体是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

3.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

4.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

5.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

6.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

7.“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

8.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9.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

10.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

11.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

12.各种练习是否适当;

13.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四、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第9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48-03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开展教学实施必需的基本技能与要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笔者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现状调查,了解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大纲制订中对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过少,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不能有效应用于实际,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通常是以讲解、示范、演练的渐进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分散、内容独立,学生不易掌握技能要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3.评价方式上不重视学生技能的考核,常常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将其应用于“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中,以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以主题、问题及任务活动为设计的核心,开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的合作、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关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构建。[1]在主题单元学习中,学生主要围绕主题及其专题,以真实的任务模块展开学习,其学习过程涵盖了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

(一)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基本要素

主题学习单元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助学者、导学者的身分出现。其教学设计主要是强调设计出适合教学的主题学习单元方案,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因此,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应包括:(1)整合、提炼主题及核心概念;(2)分析单元教学目标、主题涉及内容及课程标准;(3)设计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过程、资源和评价方式。

(二)主题学习单元的主要特点

1.主题化: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设计主题单元学习的前提,在整合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

2.情境性:主题是学习者学习或探究的对象,因此主题应是体现与社会、生活及自然的联系。

3.问题化: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中强调对学习的引导和探究,应是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中应注重学习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4.开放性: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反思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要不局限于课本,使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

5.任务化:有效开展主题学习单元学习,应布置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根据学习任务开展学习。

6.活动化:主题学习单元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是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应是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形成对知识的建构。

二、“教学”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规划

在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中,首先应确定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范围、对学科内容的覆盖、对知识和技能的涉及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根据《教育学》大纲的规定,结合实践教学需要,本内容主题确定为“教学”学习主题,其整体规划方案如图1示。

(二)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学习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掌握开展教学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备课、上课、说课等初步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确定本主题含四个教学内容。因此,确定主题教学按四个学习活动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1.主题单元标题:教学。

2.课时:12课时。

3.主题学习概述:在本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活动中,主要以《如何进行教学》为问题出发点,开展与教学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活动从质疑出发,以解疑为径,辅之以具体学科整合实施的活动设计。

4.主题学习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主题收集、整理资料,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运用资料,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程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理解、概括课堂中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在综合活动中能充分展示相关教学方案及进行技术演示。

(2)过程与方法: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教学方面,学习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通过合作交流、分工协作及个人展示完成学习。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学会分工协作,具有合作意识。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热爱教师职业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努力学习职业技能的思想。

5.学习专题设计。

(1)教学理论知识——基础篇。本专题以《教学实施应具备的知识是什么》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问题探究、资料查阅、案例研讨等方式,将质疑、解疑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备课知识与实践——准备篇。本专题从教学准备着手,了解备课方法和策略,通过让学生自选教学内容,完成备课工作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践准备中明确备课的方法。

(3)上课技能与实践——应用篇。本专题着眼于上课的实践,掌握上课技巧,通过模拟教学,真正体验上课的过程,分析“如何上好一堂课”,了解一堂好课的精髓。

(4)说课技能与实践——提高篇。本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就某一知识或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并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难点把握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分析、总结的能力。

6.教学资源设计。为开展有效的教学,该主题学习中,需为学生提供知识管理工具、教学案例、教学主题网、学习交流平台、组建班级博客、备课技能文献资料、教案撰写模板等学习工具或资源。

7.教学评价设计。该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设计为:

(1)提交备课材料,评价学生备课方法的学习结果;

(2)学生教学演示,评价学生上课技能的学习结果;

(3)学生说果演示,评价学生说课技能的学习结果;

(4)按照备课-上课、撰写说课稿-说课的综合应用,评价学生教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学习方式,将该模式应用于《教育学》课程中,可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过程控制性更强、优化学习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具体的主题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围绕主题学习,构建学生能力拓展体系;精心设计主题单元,提供优秀资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同时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权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