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

第1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及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及局限性;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的辨析能力。

(2)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的观念,抵制一切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市场调节如何配置资源及其优点。

(2)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

2.教学难点

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三、设计思想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家乡关口葡萄为教学情境,并以介绍关口葡萄发展为主线采用对话式、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落实教材基础。同时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获得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建始县的同学,来为大家当一回小导游,你会带他们去看什么?去吃什么?去体验什么?(学生回答导入关口葡萄,引出话题)你对关口葡萄了解多少,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下。(3~4分钟)

第一环节:创业小试――初尝甜头(ppt展示)(10~15分钟)

老师: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关口农户刘某转变观念发展,葡萄种植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ppt展示)

学生讨论:

1.办葡萄种植园需要哪些资源?

2.农户刘某捕捉到哪些重要市场信息做出创业决策?假如你是刘某,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你又该怎么办?

(根据问题1)学生回答并总结:劳动力、原材料、技术、信息等,经济学上把这些称为资源。

老师继续提问:这些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

学生回答:不是的。

老师问:那怎么办,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师总结: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需要对有限的资源做出合理的安排,经济学上把这称为“资源配置”。配置资源的方式有两种:计划和市场。我们重点讨论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根据问题2)学生回答:关口葡萄名声提升,价格高,发展前景好,要扩大生产规模。

老师提问:许多农户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纷纷扩大生产规模,葡萄行业竞争激烈,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你又该怎么办?

学生总结:提高科技水平,改善管理,开发新产品……

师生共同总结: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始终在指挥着每一个参与者。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使人财物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老师提问:市场通过这种方式配置资源,相比于计划经济有何优点?

学生回答:价格变动能准确、及时、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

老师过渡: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关口葡萄取得了日益骄人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到哪些问题,不妨说出来我们讨论一下。

老师发言:老师通过调查也收集了一些问题(ppt展示)

第二环节:走入困境――寻找原因(15分钟)

讨论:上述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缺陷,是如何体现的?

关口葡萄经营中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问题1回答)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自发性――自发追逐利益,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不择手段;盲目性――人们不能完全掌握生产各方面的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以至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决策盲目;滞后性――事后调节,从价格的形成、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

(问题2回答)

老师总结:关口葡萄经营中出现的现象有哪些?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企业发展成败、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经济波动和健康发展……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已经找到了关口葡萄经营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市场经济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大舞台,那么如何帮助关口葡萄从困境中走出来……

学习了经济学知识的同学们请你支招,让关口葡萄做大

做强……

第三个环节:请你支招――做大做强(8~10分钟)

第2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本地区建筑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施工企业,从1950年起经50多年的发展,现有建筑施工企业172家,相对稳定职工队伍5万多人,年完成基建投资10多亿元,创利税4千多万元,可谓是巨变。但分析目前这些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如观念落后,意识陈旧,企业仍停留在粗放经营、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人才匮乏的阶段,故有必要研究一下适合本地区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认为:企业的目的是效益;生命是质量;根本是管理;灵魂是人才。只有先进的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按时、按质交付使用,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但是调研、制定、实施、调整等一系列先进管理方法以及长远发展规划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矛盾的平衡均由人的素质、能力来实现。可见,人才是企业的灵魂,即人才是制定或引入先进管理模式,运用先进管理手段,以确保工程项目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交付使用,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和后劲的保证。

2人才管理的有效运作

因此,可以说企业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才的识别、人才的定位、人才的培训、人才的激励等,往复循环而实现本企业人才管理的有效运作。

2.1人才的识别

中国自古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这就说明人才的识别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它是人才管理过程中的起始点和循环提高点。它受到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形态观念、世人供奉的哲学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复杂综合因素的影响。那么,时值市场经济,我们应怎样识别人才,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一课题。据报载:有一个盗窃“专家”,各种防盗门手到即开,被抓获三年刑满释放后,被一防盗门厂家高薪聘为安全技术顾问。这则消息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假设这位专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刑满释放的,是否能有厂家雇用呢?这就是人才识别观念强烈反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统管,企业毫无风险,管理者的用人方略是求稳,人才识别观念是无风险原则。这种原则很容易导致“认人唯亲,认人唯稳”而不是“认人唯贤,认人唯能”。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企业只能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充实自己,实现人力、财力的重新组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管理者的人才识别观念必须有质的提高,必须在用人机制上也得有一份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理论阐述过“不能有无风险的效益,风险越大,可能效益越大”。人才识别也是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识别应遵循的原则是:独具慧眼,采其长;纵观全身,避其短”。就是说发现其人的优点并充分挥其长处(此长处对管理业务很有帮助)。同时了解其存在的缺点,并尽量避开。

2.2人才的任用

管理者应当十分清楚企业所设岗位的责任义务、权利和要求实现的目标。故此任用人才时必须重视人的一技之长,但并不等于对人的短处和缺点视而不见。问题在于这些短处和缺点是否妨碍实现管理目标。如果对实现管理目标没有妨碍:则没有必要让人去克服。反之,一些人的长处对实现目标十分有价值,而他的缺点对实现目标有不利的一面,则应创造条件使其缺点变得无碍。有一位专家说过“你要雇佣一个人的‘手’,就得雇佣他‘整个的人’,因为他的人和手总是在一起的”。在管理者面前,每位人都是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一个整体,来供管理者选择的。所以在人才任用上,应将其安排在能充分发挥其优点和特长的岗位,并使其缺点不致于影响目标的实现。

2.3人才的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训不但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深远意义,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管理所谈的不仅仅理解为几个特殊人才的识别和作用,更重要的是普遍意义上的素质提高。据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统计,1991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一年用于培训的费用约7亿美元,占整个公司年产值的2%。同时随着企业新技术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不断上市,新型结构的不断采用,迫切需要企业整体员工素质和意识的提高,使企业作业层到中间管理层都具有劳动的主动性,应将以前的“应该这样干”转变为“为什么这样干”。

这里为什么强调他们意识的提高呢?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并不是简单的财力、物力的竞争,而且包含着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企业文化在内多种因素构成的企业形象的竞争。树立企业美好形象并不是几个人所能达到的,而是企业全体都应该了解市场营销策略、公共关系原理、企业经营理念等诸多原因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上下同心共同树立企业形象,形成潜在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以进一步促动经济效益的获取。因此,在人才管理中,培训是有目标、有原则、有计划持续进行的环节。

2.4人才的激励

市场经济讲求的是平等、互利,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也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劳动者的劳动必然应有一定的报酬,这里的报酬是广义上的报酬,并不是狭义上的劳动工资。针对不同的对象这种报酬的组成份额应有所不同,其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有(一)生理需求;(二)安全需求;(三)归属和爱的需求(友情);(四)自尊需求;(五)自我实现需求。

2.4.1生理需求。指个人为生存而产生的欲望和追求。例如:吃、穿、住、行、性等。对于人的生理需求,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发奖金,搞福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奖金的激励作用在递减,人的生理需求其核心问题是要动情,体现管理者对人才的关心和爱护。

2.4.2安全需求,是指人们从长远考虑,为了更好地生存所产生的需要。它包括:经济安全、职业安全、环境政治安全等,做为管理者应认真分析,该如何减少或消除这几方面的风险,使人才满足其安全需求。

2.4.3归属和爱的需求(友情),主要是指人们希望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深情厚谊的关系,同时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的愿望。充分满足人的归属和爱的需求,做为管理者就应该创造一个和睦、坦诚的工作氛围,以提高集体的凝聚力。

2.4.4自尊需求: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的需求。做为管理者应当细心培育职工的荣誉感。人的荣誉感越强烈,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就越强烈,人的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稳定,它是热爱工作,搞好工作的潜在动力。

第3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关键词:闯关东精神;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实力

中图分类号:F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42-02

一、“闯关东精神”的内涵――多重精神的统一

闯关东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所包括的最主要的精神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精彩、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而进行拼搏,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精神;无畏于牺牲生命,不屈不挠地与外国侵略者英勇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舍身报国的精神。

具体说来,传统意义上的闯关东精神主要包括顽强寻求生存的信念,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想,勇于开拓进取的志向,团结互助的人文情怀,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这五个方面,而闯关东精神的实质则是永不服输的精神。

闯关东精神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代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需要继续发扬和弘扬闯关东精神。闯关东精神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宝贵价值,而且通过理论创新还在当代具有新的价值内涵。在闯关东精神的传统价值中,价值内涵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零散的、单一的形式构建,如艰苦谋生,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等等,还不够丰富和系统。如果要将闯关东精神永久地弘扬下去,仅仅依靠传统的闯关东精神的价值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闯关东精神赋予当代新的价值内涵,使得闯关东精神的当代价值系统化、多元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并考虑到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生产力的发达程度,闯关东精神可以归结为一种当代人不能丧失的精神家园,一种当代人应该确立的价值取向,一种延续传承的文化空间,一种有待释放的文化张力。闯关东精神是东北人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应该世世代代被人们继承和发扬下去,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二、东北传统文化习俗对发展的制约

1.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处边陲,大风大雪、广袤大野、高山密林、丰富的自然资源、漫长的冬季自然要影响到东北文化和东北人的形态风貌,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特定的性格,粗犷、豪爽、热情、幽默是东北人的本质性格;自然、质朴、率真、保守是东北文化的基本品格。应该看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插根筷子就发芽”,“抓把黑土攥出油”,正是这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东北人,“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东北农民生活真实写照。东北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长期处于资源型的农业社会,以满足自我需要为最终目的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是其主要生产方式,加之寒冷、漫长的冬季,不利于农耕经济的生产,使东北人形成了长达4个月无所事事的“猫冬”的习惯。这些因素使得东北人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心态和浓厚的小农意识。这些观念和意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限制着人们的行动,导致人们的眼界狭窄、思想保守、信息闭塞。对新事物、新观念反应迟钝,接受缓慢,进而养成了不愿冒风险、不愿吃苦的懒惰习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进取精神和挑战意识,因而势必会影响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2.传统人文性格对文化的影响

东北先人与其他边民和少数民族一样,具有热情豪爽、勇猛剽悍的秉性。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就描述了东北先人的剽悍和厚实:“其人大疆(强)、勇而谨厚。”清人《柳边略》中描述了东北人淳厚实在、乐善好施的性情:“十年前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则尽所有出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蓟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非但不图报酬,若有所匿,不与人,或与而不尽,则人皆鄙之。”由此可见东北先人的传统习性之一斑。

东北文化的一个很大特点是重感性,这种特点往往既是优点同时又是缺点。一方面东北人重感情、讲义气,另一方面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好冲动,易感情用事;一方面东北人具有实干精神,另一方面却往往缺少反思意识。这种重感性而轻理性的特征,造成东北文化往往缺少来自主体意识的理性思考,缺少成熟的文化自觉意识。这就决定了东北人更易于接受浅层的、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而对于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相对不敏感,势必造成服从心理和依赖意识。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文化上的缺陷,才能焕发出人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形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

3.计划经济模式对文化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下,东北经济模式的计划性与行政权力的集中性的相互支持,使得东北整个社会生活的整体结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与封闭性。受其影响,东北人的服从心理、依附意识较强,而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意识都相对较弱,靠资源、靠政府、靠单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习惯于被支配的文化模式下所形成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制约了人们内在的主动求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东北人重人情、重关系而忽视法律规则,因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人缺乏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未能在新时期和新条件下很好地发扬闯关东精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三、“闯关东精神”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促进

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一种强大源泉。自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以来,文化与经济不断充分融合,显示出当代文化经济的一大特点,即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文化与经济在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这是文化产业兴起的过程,也是文化生产力在信息社会的一种表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程中,文化的作用应该被充分发挥。

对于东北人和东北文化来说,当前都是一个难得的重新认定自我、实现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绝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整体行为,或者说,东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容,又是振兴的动力。东北具有文化资源上的优势,例如文化和科技人员的比例、高校的数量、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等等,但是这只是文化资源上的静态结构优势,而不是动态发展优势。要把结构优势转换为功能优势,否则文化资源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对经济也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如果没有文化的推动和维护,现代经济高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地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就难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黑格尔说过,“历史是由两条经纬线构成的,第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因此,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就需要进行文化模式的创新,而东北地区文化模式的创新即是建立一种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适应的具有东北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闯关东精神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和精神。而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一体化的条件下,在中央决定加快和促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情况下,弘扬闯关东精神,赋予闯关东精神闯市场、闯天下、闯世界的新内涵,显得更加重要。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视角来看,闯关东精神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腾飞的精神文化基础。只有反思历史,开拓未来,推进东北地域文化创新,创建一种科学、开放、交往性的闯关东精神和文化,才能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理论认识和实践指导。因此,东北振兴必须要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转变东北地域文化观念层面里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陈旧观念,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协调的开拓进取的闯关东精神,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思考、谋划东北的未来,为东北的整体振兴提供精神和文化支撑。

闯关东精神作为一种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的精神文化传统,曾经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大作用,可以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只有弘扬闯关东精神,才能克服保守、落后的传统性格和计划经济体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阻碍。

闯关东精神是在东北大地上产生的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并被世世代代的人所传承。依靠闯关东精神,东北地区的世代民众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遗产。在当前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下,闯关东精神需要进一步得到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一种精神鼓舞和激励,作为植根于东北大地的传统精神,闯关东精神是最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百舸争流千帆竞,重闯关东铸辉煌。在当代,我们东北人不仅要求生存、谋发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更快的发展,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更为宏大的气魄,审视和迎接来自国内和国际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因此,弘扬闯关东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闯关东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才有了精神上的依托和文化上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樊欣,孙浩进.不屈不挠的生存抗争――闯关东精神[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 张福贵.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J].社会科学辑刊,2004,(6).

第4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2、直接筹资模式与间接筹资模式分析

(1)直接筹资模式。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的英美等国,由于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股份制的盛行、证券市场的充分发育等因素,确立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基本筹资制度,形成了典型的以直接筹资为主的筹资模式。英美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首先,筹资结构中,直接筹资比例较大,间接筹资比例较小。以美英为例,在l990年美国企业的融资存量中,直接融资占有绝对优势,间接融资只起补充的作用(参见表1)。英国也大体类似。

其次,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英美筹资模式的基础是资本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英美两国都形成了发达而成熟的资本市场。美国有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英国则拥有欧洲最大、全球最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两国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众多,交易规模巨大,交易种类繁多,交易工具齐全。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健全且富有效率。各种完备的证券法律法规维护着资本市场良好的运转秩序。

再次,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处于非主导地位,银行与企业保持松散型关系。由于英美两国银行的历史传统,总体上来说,两国企业的中短期资金主要由银行供应,大规模的长期资金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中处于非主导的地位;同时,美国的商业银行受法律限制不能持有工商企业的股份,从内部银企之间就形成一种松散型的关系,企业与银行不会产生信贷依赖关系。

英美模式的优缺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英美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能力,强化优胜劣汰机制,使筹资活动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其缺点在于,企业的最终决策者——股东经常变动,股东缺乏对企业长期投资的意愿,导致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

(2)间接筹资模式。日本、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两国经济条件落后,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及银行企业关系密切等因素,使奉行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的日本、德国等国确定了以银行为核心的基本筹资制度,形成了典型的以间接筹资为主的日德模式。日德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

首先,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以间接筹资为主,直接筹资起补充作用。在日本、德国等国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筹资占绝对优势地位。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外部筹资总量中银行贷款等间接筹资占80%以上,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筹资仅占10%稍多一点。即使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融改革之后,日本企业间接筹资仍占外部资金来源的70%左右。德国也大致类似。

其次,银行体制独特,在企业筹资中起主导作用,银企关系密切。日本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德国实行全能银行制度。这两种制度下,银行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也可为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并可以持有企业相对较多的股份。这样,日德两国的银行与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在企业筹资中银行起主导作用。

日德模式的优缺点:日德这种带有强烈政府干预色彩的筹资模式,对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推动经济快速、多边发展的策略。日德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按政府的意图,利用政府的力量,集中调度金融资源,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从而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增长。同时,银企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推动企业在相对稳定的资金环境和竞争关系中快速发展。但是,日德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缺陷: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市场的成长,造成市场经济下直接筹资方式无法得到应有发展;银企关系过于密切,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问题,不利于银行及企业的正常发展;大量的间接筹资导致企业高负债率,阻碍了企业形成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结构,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现阶段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间接筹资方式是在我国渐进式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监控社会资金活动的要求,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间接筹资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的缺点。

第一,在间接筹资方式下,不论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其资本金都主要依靠银行性筹资。由于财政拨款的大幅减少,而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在自身筹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向银行大规模筹资,这样就导致了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从无负债经营变成了负债经营。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其自有资本的利润率,取得较大利润。但在现阶段企业过分依赖银行筹资,使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加重了企业的还债负担,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高负债率,会加大企业随资产利润率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难度,从而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同时,企业的高负债率易受银根松紧的影响:当银根紧缩时,利率上升会直接影响借入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此时筹集信贷资金也变得困难,这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稳定。

第二,企业与银行的密切关系容易造成类似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金融界发生的诸多问题。比如,银行贷款呆账、坏账过多,一旦企业出现还贷危机,银行就会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破产的问题;同时,银企的密切关系使筹资交易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腐败,易产生大量的呆账和坏账;企业大规模筹集银行性资金也阻碍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隐患。

第三,从信用评级角度来看,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容易被认为是市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不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筹资形象,对企业以后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都会有不良影响。因此,单一的间接筹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筹资方式来满足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深、沪两个股市的建立,直接筹资快速兴起,为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的直接筹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上市公司质量低下问题: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包装上市时存在着弄虚作假、资产剥离重组不实等情况;上市后,经济业绩不佳,经济效益呈滑坡态势,发展前景不高,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业绩的提高,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成长。同时,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券商与上市公司的投机炒作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直接筹资的发展。直接筹资发展的不完善将不利于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

在分析了我国现有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西方筹资模式的优缺点,我们更加意识到建立新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筹资方式的必要性。我们要广泛吸取、科学地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筹资方式。

三、加快建立我国企业新型筹资方式

1、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之间的比重更加合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银行为主的间接筹资方式将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筹资方式转变。通过对直接筹资、间接筹资基本概念的了解及对西方发达国家筹资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我国新型的筹资方式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并存,两者相辅相成。第二,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的主辅问题要由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来决定。第三,新型筹资方式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需要经过较长的发展过程。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并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筹资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以间接筹资为主的筹资方式还会存在一定的时间,但是随着银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新型的筹资方式将在不久的将来替代现有的筹资方式,间接筹资的比例将不断下降,直接筹资的比例将不断上升。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的比例将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只能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间接管理。要建立新型的筹资方式,就要对间接筹资和直接筹资进行优化和改革。

2、优化间接筹资方式,改革银行信贷体制。间接筹资体系下形成的高负债率对企业的危害极大,企业要优化间接筹资方式,就要尽量降低其过高的负债率,使负债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做到既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又不会造成财务负担。优化间接筹资方式,还要对现有的银行信贷体制作适当的改革。从银行方面来讲,要与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分紧张的关系,提高信贷交易的透明度,改革信贷政策,减少银行呆坏账率,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思想,要尽可能按时还贷,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降低筹资风险。

3、扩大直接筹资规模,加强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优化间接筹资的同时,要扩大直接筹资的规模。直接筹资的良好运作需要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等多方面的努力。从证监会方面来讲,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消除对股市的不正当干预,要把重点放在监管上,对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完善。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市场分析师,证券咨询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和业务管理,引导这些行业资格的认定,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审核制,这一改革对于完善证监会的监督职能,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证券交易所,要按相关规定合法交易,避免因过度投机行为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妨碍资本市场正常发展。上市公司作为筹资者,应真实披露其相关信息,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改进股利分配制度,维护自身良好形象,为筹集更多资金做好准备。

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努力,尽早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筹资方式,将会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了解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基本情况,笔者利用在银行工作的便利条件,对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各类型的企业法人,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企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筹资方式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现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5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关键词】经营;食品;途径

目前,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关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中央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2010年8月,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建立了我国首家食品安全的全国性法治研究机构。可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仍经常发生,问题食品屡尽不绝。如鸭蛋中的“苏丹红”,豆腐、粉丝、面粉中的“吊白块”,餐桌上的“毒青菜”,香茹中的“蜡菇”;还有染色馒头、瘦肉精、牛肉膏、植物奶油、毒生姜等等,不法商贩有恃无恐、追本逐利 ,食品安全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因此,笔者认为,国有化经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1 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

(1)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特别是以细菌、病毒为主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危害人群,特别是危害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

(2)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农药、兽药滥用造成在食品中残留量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3)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粪场、垃圾堆等污染源的危害日益严重。如环境污染、有害昆虫,如苍蝇、老鼠、蟑螂等传播污染。

(4)豪华装修材料释放有害物质,如甲醛、苯化合物等,不仅对食品的直接污染,还可直接危害人群的健康。

(5)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生活饮用水和消毒剂、空气清新剂等,其卫生与否也是影响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因素。

(6)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问题十分严重。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城市、乡镇,生产出不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的产品可造成食物中毒。

(7)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有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卫生的新问题。如转基因食品、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应用,食品新资源的开发,既是国际上关注的,也是我们亟待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8)食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瘦肉精、吊白块等)、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弄虚作假,不执行卫生制度的现象屡有发生。

(9)食品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淡薄。

(10)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为:食用较多的方便食品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集体就餐不符合饮食卫生的要求;生冷食品、动物性食品、煎炸烧烤食品增多;洗涤物品、化学制剂在餐饮业中大量使用;情绪紧张、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所有上述因素可归纳为生产的性质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商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2 实行国有化经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靠两方面来调节,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市场调节是自由经济下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最佳方法,不过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利益第一,质量第二,其后果必然导致质量出现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对市场和资源配置进行调整了,这就是宏观调控。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市场调节的后果,这时就应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改变食品生产经营性质,实行食品国有化,以国有化经营改变经营方式。并以国有化经营为主,私有化经营为辅,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相互竞争,相互促进,通过国有化经营企业的引导、示范,规范食品市场,繁荣食品市场,逐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4 国有化经营的方式方法及途径

国有化经营并不是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是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既保留了计划经济的优点,又摒弃了市场经济的缺点,有其特有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1)政府或集体是投资的主体,谁投资谁受益,利益人民共享。

(2)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可实行政府经营管理,独立核算;也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还可实行承包经营,独立核算等等,但是无论何种经营方式,都必须以食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群众满意第一为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次之。

(3)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紧密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4)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先在一个县或一个市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

(5)先通过1~2产品的试点,如建立蔬菜基地、主粮生产基地、生猪基地、面粉加工厂等等,积累经验以后,逐步扩大品种、数量和规模,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

(6)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实行有偿供给制,确保主要食品的安全无害。

4 国有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1)国有化经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人民的需求为目标。

(2)执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效果显著,宏观调控能够到边到位。

(3)可以全面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

(4)便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卫生监督体系,实施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有效遏制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5)有利于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规范其思想和行为,为社会生产出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的食品。

(6)有利于食品安全隐患的消除以及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7)有利于运用相关信息,定期而严格地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第6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Abstrac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market is very competitive, where a number of bidding units blindly pursued the low-cost bid in order to reduce investment. In parts of the reform attempts bidding, we explore the new ways of bidding by the market price, based on its own power offer their own "non-base numb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unfixed cost bidding and through the unfixed cost bidding risk analysis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cope with risks.

关键词:无标底招标;风险;对策

Key words: no tender bid;risk;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42-02

0引言

无标底招标是招标单位在招标中不设标底或者即使设标底也不作为评标标准,而是将项目合同授予投标书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要求且具有最低评标价格的投标人。这种招投标方式采用最新的经济学理念,量、价分离,既科学又合理,而且极为高效,贴近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所以从一出现,就受到了市场和建筑商的欢迎。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有优点就会有缺点,这是相辅相成的,以下我们对“无标底”招标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逐一的分析。

1实施无标底招标所面临的风险

任何的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都是建立在某一特定市场基础上的,所以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其应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所囿,无论是建筑商还是建筑市场的发育都还不够成熟,在不少方面还不能完全市场化,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如果不以审慎的态度加以辨析和筛选,贸然的照搬国际上通用的模式,很可能会在国内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进而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1.1 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任何改革都是对某一群体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甚至是剥夺,因此毫无疑问,那些在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总不愿意主动放弃已经到手的好处,总是有意无意地对改革进行抵触,或者持观望心理,这是阻碍新制度推行的最根本原因,具体到国内的建筑市场上,则会大大地制约“无标底”招投标制度的顺利推行[1]。

1.2 法律法规不健全。就我国目前的客观情况的来说,由于接触“无标底”招投标制度时间不长,还没有一套统一的实行方法,导致整个招标过程从方式到程序都比较混乱。缺少一套完整的无标底招标管理办法,无标底招标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许多的漏洞。比如手续不全开工,要求垫资,拖欠工程款等。

1.3 违法违规问题严重。主要是承包商与投资人互相串通,沆瀣一气,做出很多违法违规的事情来,长此以往,整个建筑市场都会受到严重损害[2]。

1.4 招投标价格虚高。就我国目前的客观情况的来说,由于接触“无标底”招投标制度时间不长,还没有一套统一的实行方法,导致整个招标过程从方式到程序都比较混乱。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无法合理的确定基准价,从而造成招标价格超过合理水平,甚至会出现最低价格也高于基准价的现象。

2防范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大无底招标的宣传力度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率先更新观念,转变管理职能,为无标底招标的采用、发展积极营造条件;建筑市场主体观念转变,投资商应遵循市场规则,消除买方市场意识,依法办事。承包商要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和解决自身竞争能力,寻求适应WTO规则的途径,以崭新的观念意识适应和挑战建筑市场。

2.2 制定和完善相配套的法律和法规无标底招标要求有成熟、开放的建筑市场,需有法可依,为此应加快市场完善步伐,加大规范建设市场的力度,确保公开、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严格清出机制,确保规范、统一、有序、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环境,在招投标过程中应严格查处低于成本价的恶意竞标行为。通过调整和完善己颁布法规中与现行要求不相适应的条款以及完善工程担保法和工程保险制度,搞好市场监管。同时应培育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守信的激励和失信的惩罚机制[2]。

2.3 强化施工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机构应同相关部门共同对招投标工程项目的合同进行跟踪管理,并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约动态,力争在工程招标活动过程中加大施工合同在评标中的作用,增加重合同、守信誉的分值,使重合同守信誉的承包商在招投标活动中占优势地位[4]。

2.4 加快工程造价计价依据改革在无标底招标中,为投标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竞争性投标基础,使承包商能够独立计价,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交易价格机制,实行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工程类别划分标准,放开价格控制,实行由当事人根据市场自主定价的原则。

2.5 业主风险的防范措施招标文件应保留业主认为投标报价全部异常时,重新进行招标的权力。业主应在开标前编制一个标底,以合理的幅度作为报价上限,依次判断投标价格是否异常,投标文件需包含施工图预算,供业主分析报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另外保证评标方法的严谨、公正、可靠。确定评价办法前应预测开标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测算经济标和技术标的适宜权重,建立技术标每项评审内容相应造价的数学模型。

3无标底招标工作中如何防范投标价低于成本价

为保证公平竞争,防范供应商低于成本报价,经多方面多层次研究可采取以下策略:

3.1 坚持无标底招标与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的配套使用,完善投标制度,避免低信誉行为的发生。

3.2 严格投标商资质审查制度,对投标商的资质进行三连审(招标机构初审、招标管理部门复审、评标专家决审)和共同签名确认(审查人签字,存档备查),这样可以确保邀请投标商的资信和实力。

3.3 严格把好技术评审关,评委要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对投标商的投标项目的质量、性能、技术方案做认真的评审,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要求,凡是不实质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废标。

3.4 仔细做好商务评审,对投标人的投标报价要认真核实,有分项报价的要逐项审查,保证投标报价的正确性、完整性,公正性,排除投标商有意或大意漏报、误报现象,保证公平竞争[6]。

4结束语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建筑市场和参与各方的行为,逐渐建立一个完善的招投标新机制,从而克服弊端,发挥优势,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促使企业走改革之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市场竞争意识。从发展趋势来看,无标底招标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红立,任宏.无标底招标实施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

[2]卢志刚,邢忠锋.浅议建设工程无标底招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21).

[3]耿鸿宾.试论无标底招标与低价中标[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4]陈春来.无标底招投标制度与相关建设管理制度匹配性初探[J].建筑施工,2003,(3):229-230.

[5]牛波,李晓钏.建设项目中无标底招标的风险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9).

第7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新时期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缺乏应变,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济管理竞争意识不足,消费者需求变化大,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缺乏前瞻。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就必须加强新时期经济管理的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树立企业竞争意识,努力争取企业竞争优势,加强经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

新时期;经济环境;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需要我们的企业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经济管理的现状,掌握新形态下企业成本管理的机遇与挑战,明白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必要条件,进而实现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大背景下,企业要积极进行的经济管理改革和创新,而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须加强对于经济管理的研究,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提升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经济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国加入到WTO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着全新的市场挑战,它体现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体现在消费市场等各个方面。

1.1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缺乏应变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生产工作只是完成主管部门或者上级领导安排的生产任务,而经济管理只限于企业内部的产业链管理,很少涉及到外部产业链的管理和建设;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目标成本,往往忽略了经营管理和销售渠道建设,造成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外部脱节,企业缺乏对于市场风险的预判。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到来以后,决定企业经济管理的成败不再是产能的规模,它需要企业管理者认真分析外部市场环境,紧握市场竞争的脉搏,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管理策略,并且保证付诸实施,才能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如果还是坚持传统的市场管理手段,企业必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1.2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济管理竞争意识不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资不断涌入中国的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还需要面对外资企业的不断挑战,它压缩了我国企业市场生存的空间,也使得中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经济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形态,它等着国家给市场,没有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意识,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分析和成本分析还处于空白状态。当企业面对激烈的内部竞争时,企业经济管理应该侧重于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处于行业竞争的有利地位,深入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只有保证足够的竞争意识,才能做到对市场竞争的清醒认识,保证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1.3消费者需求变化大,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缺乏前瞻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产品从研发、生产、物流和销售的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而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经济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努力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转化为销售行为,保证企业的产品能够深入迎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需求。国内的企业经济管理还缺乏对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很多时候,经济管理工作成为了闭门造车,造成了生产产品严重脱离市场需求,产品积压情况非常严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开展有效的前瞻性建设,提高对于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通过产品研发在未来获取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保持企业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新时期经济管理的基本对策

2.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运作已经逐渐向西方的经济运作相看齐,很多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的投入,但其与实际资本运作管理还有不小的差距,要保持企业具有足够的活跃度,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的能力,加强经济管理的范畴,侧重通过外部融资和内部集资的形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资金运作。首先,现代企业应该认真遵守资本运作的经济规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坚持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规来规范企业经济管理行为,保证资本运作的全过程都被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实现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程、全方位参与和管理。其次,企业要想保证资本运作的活力,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将资本运作紧密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资本规模,激活资本存量。最后,企业流动资金和银行存款时企业生存的根基,因此企业应该集中管理企业日常现金流和应收账款,对于预算外支付应该严格控制,确保企业资金链的完整性。

2.2树立企业竞争意识,努力争取企业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保持生产技术的领先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必须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确保同类竞品中的竞争地位,需要我们的企业通过剖析市场竞争环境,分析企业与市场同类竞品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来制定企业切实可行的短期、长期发展战略,保证企业从经营管理、市场占有率、生产成本和目标成本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需要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的市场发展现状,牢固树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理念,必须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目标成本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竞争意识转换为竞争优势主要侧重于:选择市场同行业中的若干竞争对手,通过经济管理手段来解析其同类竞品的优点和缺点,在同类竞品的优点基础上进行产品加工,生产出符合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的本企业产品,在充分考虑市场运作、资本管理、销售分析等诸多要素后,对产品进行型式化、组合后的再分析,从而能够确保产品能够成为同行业同类竞品中的优势产品,确保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2.3加强经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在市场发展的新时期,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要求经管人员掌握产品成本核算、销售政策执行、渠道价格制定、资本运作等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运作,还对经管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团队管理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就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强对于经管人员的提拔和筛选,积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选拔优秀的经管人才,加强经管队伍的梯队建设,提高经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企业培训、导师讲座、对外交流和岗位轮训的形式,不断提高经管人员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面对新经济形态的冲击,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很难应对市场环境的挑战,难以组织协调财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市场计划的统筹性和规范性,脱离了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经济管理部门大多采用精确、便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组织”结构转化。在这种结构中,经管部门一方面通过计算机系统衔接各个部门的职权管理和权利分配,提高经管部门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减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经管部门的执行小组可以直接对接基层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化为参与式,提高了动态管理的成效,提高了经管部门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力。

三、总结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迅猛和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期,它对于经济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创新的要求,我们的企业经管部门和人员要认清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经管工作的专业化和竞争力建设,加强经管队伍建设,保证经济管理能够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推动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运作。

作者:张坡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捷,毛福宁.新时期经济管理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16(03)…

第8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关键词:温州金融改革 动因分析 体制问题 民间借贷危机

2012年3月28日,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正式破冰。国务院批准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该方案的十二项具体改革内容中,“四大金融改革目标”均有触及,本轮温州金融改革无论对民间金融还是中国经济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失的机会。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文主要从根源溯及和直接原因两方面对温州金融改革展开分析。

一.根源溯及——温州悖论

此番温州再提金融综合试验区,从根源上说,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不匹配的必然结果。

(一)温州经济发展

先看温州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温州模式和草根经济。温州模式是指浙江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同样是以沿海中小企业为主,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广东模式三者有很大不同:广东模式注重利用外资;苏南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温州模式又被形象称作“小狗经济”①,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专业化协作,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无为”者的角色。草根经济是温州发展的另一大特色,完全由中小型私人企业组成。温州草根经济的特点是快、省、赶、急功近利、不重规则却又热气腾腾。

上述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如敢为人先、对市场嗅觉灵敏、有闯荡天下的开拓精神。温州过去是计划经济社会中一个被忽略的小城,没有多少国企投资和产业经营,这也给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试验者提供了大好机会。

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温州模式本身存在致命问题,由于其采取的是低价薄利的方式,在迅速打开市场的同时,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全球生产能力的过剩,“温州模式”面临瓶颈。在实业利润日趋微薄的背景下,大企业容易进行产业升级或转型,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无路可走、进入新领域风险又极大,面临困境。其次,温州草根经济的特色决定了温州商人的急功近利和贪婪投机。

近十几年来温州资本投资领域的演变体现了温州人喜欢赚快钱的商业文化,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温州的PE做不大。因为PE的投资周期一般要三四年,上市了才能获得回报,以温州人的个性,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因而偏重投机。

实业利润微薄,绝大多数民企产业升级无路可走,进入新领域风险极大,随着产能过剩以及私人资本充裕,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放眼国内,只要是利润丰厚的部门,都是“国”字当头,几无民营资本立足之地。 因此,温州经济发展方面的弊端主要源于经济体制——有丰厚利润的行业都是被权力之手垄断,民营经济生存空间狭小。

(二)金融改革进程的一波三折

温州金融改革进程②

纵观温州三十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博弈,角力者仍是民间力量与官方金融制度及其背后的管制力量,民间自下而上的金融改革之路举步维艰。当代扭曲的金融管制阻塞了民间金融自我演进之路。

经济发展过程的快、省、赶与滞后的金融改革进程造成了“温州悖论”——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而融资难。因此,温州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的不匹配是此番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直接推手——民间借贷危机

2011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及“跑路潮”,给温州中小企业带来不小冲击。

民间借贷利率高企,让放贷人获得巨额收益,同时吸引更多资金蜂拥而入。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而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小企业生存环境不乐观,半数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而资金富余的上市公司也开始把钱投向民间借贷领域,金钱本身成为最后的游戏筹码。

接下来对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逻辑路径进行推导:实业利润微薄,制造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延续数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中小企业逐利扩张,进入陌生领域、房地产市场;而政策转向,随着银根缩紧,银行抽资或不续贷,中小企业为填补资金漏洞,被迫转向民间高利贷;然而,新产业尚未创收,实业利润难抵民间高息,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一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结果如下:

第一,恶性循环,借贷危机升级。温州银监局的资料显示,2012年2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4%,已8个月呈上升态势,达到了十年来的历史高位③。

第二,温州中小企业出现“订单荒”。据温州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2月温州外贸出口514亿美元,同比减少3087%,环比减少更高达7205%。

第三,温州民间信用面临崩溃。“这种信用危机,几年都恢复不了。”我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温州苍南县“方兴钱庄”创办者方培林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利贷危机”倒逼改革,成为此番温州金融改革的直接推手。

综上所述,民间借贷危机直接推动了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出台,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的不匹配则是本轮温州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出台,在实践中我们需将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以此推动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 由经济学家钟朋荣概括提出,参考《钟朋荣集》

② 资料来源:温州金融网

③ 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局官网

参考文献:

[1] 《到底如何看待民间借贷》茅于轼.《企业家》2011年第11期

[2] 《金融管制导致温州金融危机》 秋风 《经济研究信息》2011年第10期

第9篇:计划经济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处理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96-01

一、引言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是主体,在整个系统的循环过程中人充当着多重的角色―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必然产物,如何处理这些产物需要城市建设者们能够参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规律以及经济杠杆作用,运用人工生态系统的维持方式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转化与循环利用,让城市生活垃圾能够安全、快速的归还给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其基础在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否则这些生存、发展与稳定将会被破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如果不能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的家园将很快走到尽头。当前,对于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如何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其中的关键,城市生活垃圾是什么、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以及技术展望都是下文重点进行研究、探讨的内容。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据相关数据显示,仅仅06年一年我国的660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1.5亿吨,且按每年4%的速度激增,各地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五成,但是实际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城市无害化处理设施仅四分之一达标,使得实际无害化处理率不到五分之一。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针对这些现状,我国近年来也加大了相关政策的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虽然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着发展方向不明朗的现象,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路线还未形成,同时却显现出了一些倾向性的问题,严重影响该行业的发展[1]。

2.1填埋处理比例过大,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要求。

当前垃圾填埋仍在垃圾处理中占较高比例,高达85%,相应带来以下四点问题:第一,填埋方式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长此以往城市很难再找到新的填埋场;第二,填埋易产生大量渗滤液产生严重污染;第三,填埋气体不仅污染大气,还存在安全隐患,且能够进行填埋气资源化利用的填埋场极少;第四,大部分可回收利用资源也进行填埋,无法进行循环利用,此外,对于无害化填埋场的建设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

2.2焚烧处理发展迅猛,一些项目存在隐患和风险。

欧美国家以及日本主要使用垃圾焚烧发电进行垃圾处理,我国也紧随其后,现在已有约50垃圾焚烧厂,同时还有近百个垃圾焚烧项目在建设规划当中。就垃圾焚烧而言在垃圾减量以及热能利用上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第一,投资及运行成本高,针对1000吨的垃圾日处理量就需投资4-6亿元人民币;第二,较高的上网电价。垃圾发电上网电价要超过每千瓦时0.5元,而燃煤火力发电仅需约0.3元,导致有些企业为收益而过量加煤的现状;第三,焚烧的飞灰没有妥善处理,飞灰含有大量超标的有毒有害物质,必须进行相应的处理,但处理费用较高,每吨处理费达十元至上百元不等。除此之外,我国生活垃圾发热量较低,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不适合进行垃圾焚烧,同时热利用效率方面的技术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提高[1,2]。

2.3生物堆肥技术良莠不齐。

我国运用生活垃圾堆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肥料质量较差、垃圾的分选效率低以及无市场销路。我国对于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起步的较晚,且长期以来的垃圾清扫等一系列的工作也都由政府一手包办。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政府这种一手包办的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正是由于城市垃圾的暴露而显现出来。混合收集垃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城市垃圾收集的主要方式,仅仅有极少数的城市推行并实施分类垃圾的收集。就分类收集的实施本身而言,受到诸如资金、公众意识以及政策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导致分类收集无法真正实施,使得无害化的垃圾处理程度低,垃圾的循环利用低。虽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形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但是就实施情况而言仍然是一种对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延续而已,因此时至今日仍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3]。

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展望

3.1城市生活垃圾的四种处理方式的比较。

城市生活垃圾的四种处理方式分别是:卫生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以及综合处理法,它们有各自的显著特点。卫生填埋法的优点是投资小、成本低,其缺点在于占地面积大,选址要求严格,存在二次污染对水资源以及大气具有一定的隐患;堆肥法的优点是运营成本低且技术成熟,缺点在于只可处理易腐的有机物,针对当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多样性,可以将此法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可以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焚烧法优点是垃圾减量以及热能利用,其缺点是投资大、成本高,实际的热能回收技术不成熟,生产运营经济负担较大;综合处理法是事先将城市生活垃圾按照易腐物、易燃物等进行有效的分类,然后再将分类后的易腐物进行堆肥处理、将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将剩下的进行填埋处理,这样一来垃圾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充分处理,达到了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减量化[3]。

3.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展望。

当前我国在城市垃圾处理上还是以卫生填埋法为主要处理方法,其他的三种处理方法还未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步伐加快,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生活垃圾也急剧增长,卫生填埋法由于对选址要求苛刻以及占地面积大等问题,使得其已经无法再满足人们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与巨大的垃圾处理需求量了。上面通过四种垃圾处理方法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特点,我们发现在诸多垃圾处理方式中综合处理法的效果最好,虽然它还存在着投资大、成本高的问题,但是它能够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减量化。未来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中综合处理法也必将成为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重点,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人民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垃圾处理技术会不断的提高,在综合处理法下的城市会展现出它经久不衰的美丽与健康[3,4]。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并逐年增长的现状是无法改变的。但如何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却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应当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同时运用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那么我们的城市会依然保持美丽、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乐观,朱新锋.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9):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