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1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残疾人;贫困;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33-02

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来看,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种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现代社会中“最值得帮助的人群”。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他们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条件,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陷入贫困的泥潭。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口家庭人均收入还不到非残疾人口家庭的一半,他们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低保、临时性救助、邻里接济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口家庭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就目前而言,残疾人仍然是我国最困难的群体,而他们自身又缺乏满足需要的能力与途径,因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来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尽早摆脱贫困。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如今社会支持理论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同其他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及其实践理论一样,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协助工作者分析相关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指导工作者科学、合理地设定社会工作过程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手法与介入模式。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由于研究视角和目的的不同,研究者们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包括正式的社会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源。正式支持是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等实施。非正式的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之过,而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针对其整个问题系统,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解决,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方法和策略被重视并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之中,它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网络这一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优势,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多效利用和资源共享。因为弱势群体一般是一个在社会资源拥有和分配权力上极度匮乏的特殊社会群体,非常容易遭受社会风险,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充分利用这个网络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以此来应对社会对他们造成的各种挑战与冲击。

二、贫困残疾人的致贫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两大变数的交织冲击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许多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而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既是一个社会性弱势群体,又是一个生理性弱势群体。因此,导致残疾人贫困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个人因素。

(一)社会因素

1.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限于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我国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残疾人扶贫救助还未形成统一的运行机制,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还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救助作为残疾人一种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内容应包括医疗救助、辅助器具、康复救助、生活、就业、教育费用补或减免助和法律救助等多个方面。而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缺口仍然集中在辅助器具、贫困救助、生活服务、康复与医疗救助方面。这就意味着我国大部分残疾人赖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层次的需求仍未得到有效的满足。

2.无障碍环境建设滞后,社会参与度低。残疾人不仅具有一般健全人的普遍需要,还具有作为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比如出行的需要。限于身体上障碍的,他们在出行、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需要借助一定的无障碍辅助设施,这是他们参与社会、摆脱贫困的前提与基础。我国的无障碍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经过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目前我国法规对无障碍建设与管理缺乏有力的管制与监督,导致许多无障碍设施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现有的一些无障碍设施使用率较低,被废止、挤占、损坏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城市中心地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无障碍设施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无障碍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融入、参与社会的需求。

3.残疾人社区服务发展缓慢。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是残疾人在空间地域上的沉积点,也就是说,残疾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是社区,社区也是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最直接、最方便社会服务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社区建设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社区居委会下的社区残疾人协会作用不明显,社区内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又发展迟缓,社区残疾人服务工作总体上还比较滞后,难以满足残疾人社区救助、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生活服务等基本需求。

(二)个人因素

1.缺乏劳动技能,就业渠道狭窄。我国大部分残疾人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学历都很低,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由于缺少教育和培训,他们总体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能比较困难,缺少一项赖以维持生活的劳动技能。受残疾人自身劳动技能和生理、心理障碍的限制,社会上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不多,使得残疾人的就业渠道非常狭窄,靠自己创业致富更是难上加难。

2.主动脱贫意识差。身体上的缺陷往往容易造成残疾人自卑、消极、封闭的心理,不愿正视自身的客观现实,自强自立意识差,缺乏主动脱贫意识。此外,由于社会上缺乏良好的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环境,导致那些原本试图努力改变自己窘迫生活的残疾人,在碰壁之后开始滋生失败主义依赖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不思进取。

3.家庭负担重。残疾人家庭较常人其家庭负担更重,它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需要额外的经济支出,如康复治疗的费用,这对于残疾人及其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此外,对于那些又病又残或重度残疾人来说,其本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自理能力,不仅给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将导致其家庭成员中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不得不放弃就业,在家照顾其生活起居。这对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建构贫困残疾人社会支持的实践模式

社会支持已然成为现代社会扶助残疾人的一种日益重要的方式,在解决贫困残疾人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透过社会支持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人尤其是残疾人之所以陷入贫困,是因为他们对整个社会的种种不适应,导致其极度缺乏所需满足自身各种需求的资源而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为他们尽可能的争取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资源,从而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摆脱贫困,实现自我发展。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贫困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社会支持网络工作、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社会支持网络工作和社区支持网络工作。

(一)个人社会支持网络工作

个人网络,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了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从关系的基础、互动关系的强弱来看,贫困残疾人的个人网络大致可以分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及其他援助者等,他们从不同程度、范围及方式上对贫困残疾人提供了支持与扶助。其中,作为最重要的自然网络,家庭在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向残疾人提供了几乎全部的情感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以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社会工作者为纽带,充分带动其亲戚、朋友、邻里及其他援助者,通过最合适的形式将他们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而有效的个人网络,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扶助。从而减轻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从前自卑、消极的心态,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发掘其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二)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

残疾人自助群体网络是指社会中一些有着共同的特征、利益或目标的社会群体,他们或是残疾人或是健全人,出于改变残疾人现有的不利状况而自发组织的一些自助团体,如福建省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小组工作网络则不仅包括自助的群体,还包括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如社会工作者。无论是残疾人自助群体网络还是小组网络,都对贫困残疾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助群体网络的资源,并通过专业手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传递到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从而使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实现最大化。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发挥小组工作的功能,根据不同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康复小组、支持小组、成长小组等,在小组互动中协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扰,增强自信、提高表达与应对能力、获得个人成长等。

(三)社区网络工作

社区网络是指以社区这种地域形态为载体,将各种自然援助与资源整合、联结起来网络。相对于个人网络和自助群体与小组网络,社区网络的资源更加充分,其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社区康复、社区照顾、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社区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工作手法,加强社区网络建设,强化社区的社会构成,改进残疾人生活的质量。首先,社区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帮助贫困残疾人联结尽可能有用的社区内外的援助与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尽可能满足不同贫困残疾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工作者应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有限资源的无形浪费。再次,工作者还需要扮演行政者、照顾者、赋权者和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努力为不同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直接与间接服务。

总之,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已日益突显出来,造成残疾人贫困的原因也呈现出多元化,如何扶助残疾人脱贫致富,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与努力。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分析和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为贫困残疾人群体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支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等.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 王大伟.大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4).

[3] 陈喜强,刘婵婵.社区残疾人保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公共管理学报,2004,(7).

[4] 朱胜进,郭竞成,等.残疾人医疗救助在社区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3).

第2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调研中,大家发现,在改革开放30年成果滋养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各级残联的不懈努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服务全面拓展,残疾人得到了社会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广大残疾人能够较充分的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对当前的生活比较满意。但是,调研中也发现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事关残联和残疾人工作大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级残联仍未做好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准备,思想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不够,未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上残联和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重心仍放在日常工作上,没有对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更缺乏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二是认识不清,尤其是对服务体系的概念、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等存在模糊认识,对服务体系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当前残疾人工作上和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物质,还包括精神和环境;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服务,还包括发展和享受;不仅包括公益,还包括义务和经营。在这方面的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对构建服务体系的方式方法探讨不够。构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是残联要办的事,而且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做好的事。目前各级残联虽然认识到这是一项社会化工作,但是如何走社会化道路,明显思路不清,方法不足。

2.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明显落后

市北区属于城市核心区域,社会服务体系虽然不完善、不系统,但残疾人仍可以享受到大量的社会化服务。如医疗康复、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安养托管、无障碍等。但是胶南市的农村地区的广大残疾人能够得到的社会服务,却少得可怜。社区康复、文化体育、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心理支持、安养托管、无障碍设施等非常少,其社会服务大多集中在生活救助和社会救济方面。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3.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够

一是内容不足。当前残疾人能得到的服务大多局限于残联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凡是残联业务开展得好的,残疾人得到的服务就好,如残疾人康复、教育等。凡残联工作开展得不好或没有开展的,残疾人得到的服务就不够,如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安养托养、交通旅行等。二是各个服务项目结合不够,配合不足,未能形成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如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就读的残疾人学生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康复服务,而康复机构中残疾人也得不到系统的教育,康教不能合一。三是各类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不成社会服务合力。市北区每2000-5000人就有一个社区医疗站,为居民开展医疗服务,但是这些医疗机构大多未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也不够。四是有些服务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服务。比如为社区康复站配备的康复器材,有的是健身器材起不到康复作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占用了残疾人急需康复器材的购置资金。同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残疾人较少到康复站进行康复。又如,劳动部门的一卡通就业服务系统的利用率也不高。对残疾人的培训针对性也不强。

4.残疾人服务人才匮乏

由于为残疾人服务的要求较高,专业性强,准入门槛较高,从事残疾人服务的人员较少、不能满足残疾人服务工作的需求。比如镇街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待遇不够,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弱。又如社区康复人才不足,缺少对残疾人康复的指导,尤其是残疾人在使用康复器械时没有得到科学指导,造成残疾人不会使用健身器材,造成社区康复站配备的康复器材使用率低,人机不能合一。

5.残联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服务体系建设要求

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作,必须走社会化道路,坚持“政府主导,残联引导,社会主办”的方针。但是,目前各级残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残联主办”上。这样将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需求,造成社会服务资源不足。同时,残联内部结构起不到有效引导、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开展为残疾人服务上来。残联开展的工作也起不到政策扶持、资金扶持、舆论引导、行业管理等作用。

6.残疾人社会服务政策不足,资金不够

目前,全市在残疾人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全市统一的指导和引导。同时,资金投入不够,起不到政府主导的作用。政策法规也起不到有效动员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

二、对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转变残联职能,完善体制机制

要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认为,应该将原来的“政府主导,残联协调,社会参与”转变为“政府主导,残联引导,社会主办”的方针。残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能也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场“革命”。

1.社会人才(如社会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引导;

2.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引导和指导(社会资金如何投放才能达到既为残疾人服务又为自身创造实现双赢);

3.社会服务方面的行业管理和规范;

4.社会服务的保障与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5.社会服务中,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残联组织要在政策法规制定、项目管理、技术指导、经费资助和残疾人服务评估、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圳市罗湖区残联辅助器具服务将项目管理、直接服务和评估督导3项职能分开,由残联制定政策、实施项目管理和经费资助,由康复中心或康复指导中心实施评估、转介,技术指导、随访和督导,由社会服务机构或民间机构提供直接服务。三者密切配合、互相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要探讨成立“残疾人服务行业协会”,将残疾人服务业的评估、转介、技术指导和督导职能从残联机关中剥离开来,交由第三方机构来承担,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关系,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管理政策,加强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机关建设

要把高绩效残联机关建设作为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抓实抓好。高绩效就是又好又快。好与快是一对矛盾。在一个人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好”了就要牺牲“快”,“快”了就要牺牲“好”。所以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工作,一定要在提高工作人员能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培训。不仅仅要加强对各级残联理事长的培训,还需加强对普通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工作技能、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要加强激励和鞭策机制。要一手抓激励,一手抓鞭策。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兴表扬不兴批评。通过大家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达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互相提醒、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机关要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这是我们欠缺的。残联成立20年来,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优秀的、向上的理念。我们缺乏的是总结与提炼。把这些好的东西提炼出来,结合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加工、提炼、提高,形成残联的工作理念,并真正体现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行动中去。用这种理念指导、提升、鼓舞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以良好环境激励更大干劲。四是要加强感情培养。要形成领导关爱下属,下属支持领导的工作氛围,积极奉献,忘我工作。五是要开展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六是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实现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三)加强理论指导,科学制定规划

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要成立由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指标体系。要认真调查残疾人需求,根据残疾人需要,发展残疾人急需、受益面广、效益好的服务项目,如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生活照料服务、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要处理好“纳新”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充分借鉴、吸引国外和港澳台及先进地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又要大胆探索和尝试,加强制度创新。各个服务领域都要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更好的制度安排,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均等化的、便利的公共服务。

要把残疾人服务网络放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背景下规划发展。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事业的总体规划,克服残联“单打独斗”的做法,充分整合民政、卫生、教育、劳动社保、妇联、公安和残联等政府资源,充分吸收民间团体、残疾人自治组织和境外民间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融合技术指导、咨询评估、医疗康复、康复训练、中途宿舍、家属资源、辅助器具、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心理辅导等残疾人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以市级为龙头、区级为骨干、街道级为基地、社区为依托、残疾人家庭为阵地的服务网络,全面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有机结合,使残疾人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网点得到适合其需要的服务。

要正确处理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优势、资源共享,同时着力做好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将其纳入城市公益性建设项目规划,建立健全了市、区、街道、社区专业机构,改善条件、完善功能、规范管理,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四)完善服务系统,实现服务覆盖

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是系统工程,要在服务对象、服务年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等4个方面实现残疾人服务的全覆盖。

服务对象全员覆盖。将轻中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服务体系中,确保每个残疾人都得到社会服务。

服务年龄全部覆盖。从以学龄期、青少年为主,转到囊括残疾发生、学龄前阶段,直到中年和老年等所有年龄阶段。

服务内容全面覆盖。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生活照料、教育就业、社会环境、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无障碍环境改造、权益维护等全面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全程覆盖。从残疾预防、残疾的发生到恢复期康复、后续康复、心理干预,再到残疾等级鉴定、教育、就业、社会生活等过程,贯穿所有服务流程。

(五)加强人力配置,突破人才瓶颈

要尽量避免“增机构、增编制、增设施”或政府直接包揽服务的传统方式,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借鉴香港、深圳等地的成熟经验开展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向社会组织举办的人才服务机构购买社会工作师、康复治疗师、特教教师和居家服务护理人员等社会服务人才。让这些专业人员在服务第一线,以专业服务方式针对个案和群体开展权益维护、心理辅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外展服务、社会救助和家庭服务等社会工作,实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特殊教育等服务,迅速成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生力军,为加快面向残疾人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做出有益探索。

(六)面向农村地区,提升服务水平

要着力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残疾人工作。75%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贫困残疾人占农村残疾人总数的20%以上。农村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也是难点和薄弱环节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这是继中央7号文件以后,中央对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又一重大部署,为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实践空间。我们要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大力促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事业的发展,当前尤其要研究解决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康复和残疾预防等重点问题。

第3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国内研究;综述

2011-2012年国内关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为了提高综述研究的科学性,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遴选,以2011-2012年度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社会工作”专题中收录的文章为主,适当补充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共筛选出230余篇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工作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研究。

一、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

发展型社会政策方面,主要是政策理念的介绍和对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借鉴意义。钱宁、陈立周介绍了当展型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1]关信平探讨了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选择。[2]包容性社会政策方面‘向德平探讨了包容性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借鉴意义提出未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建构要追求公平正义、注重协调发展、强调权利保障、重视能力建设。

对贫困救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与发展方向、贫困救助制度实施的效果与问题等方面。在制度安排上,唐钧提出建立低保标准与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3]在救助实践方面,王增文、邓大松对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4]对灾害救助的研究,主要对近年来灾害救助政策和社会工作介入实践进行了反思。花菊香运用社会质量理论检验救灾行动、评估汶川灾后救助政策,[5]张和清提出了持守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实践等三种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6]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研究

近年来,社会管理领域中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也关注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体制创新问题。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工作

王思斌分析了社会工作的制度性协同和功能性协同两种协同作用,阐明了整体性协同的视角以及社会工作发挥协同作用的条件。王克强分析了社会工作在预防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功能,论证了社会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专业优势与积极作用;杨海清、陈木森的研究则在分析广州社会管理服务,对社会管理服务改革进行了反思。[7]

(二)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体制构建研究侧重讨论社会福利指导思想、社会福利改革方向等问题。潘屹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处于一个再结构的阶段;李迎生、张志远则从农村社会政策发展的角度对当前社会福利体制进行了反思。

关于社会工作在福利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嵌入现有体制等问题。柳拯结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回答了社会工作在现代性社会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三、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研究

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对西方相关社会工作理论的解读和诠释,以期为本土的社会工作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通过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检验相关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本土化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建构。姚进忠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对对社会工作发展转向进行了探讨[8]。郭伟和等关于“青红社工”的行动研究,对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要把理论研究嵌入反思行动的实践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对话。[9]

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研究注重探讨在实务应用领域如何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赵一红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讨论了社区工作中三大传统方法的整合运用问题;[10]陈红莉讨论了叙事治疗在团体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践建议。

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

在教育理念方面,当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本土社会工作教育理念创新的探索。翁雪、郑广怀对台湾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进行了解读;[12]杨敏认为要从根本上确立起专业化职业化的体面意志和尊严意识。[13]

古学斌从社会工作教育三重能力建设的目标出发,主张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内化价值;[14]马良提出建立“实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15]张敏杰则针对国内实习督导力量不足的现状,阐释了学校和机构联合督导的实习教育方法。[16]

为社工队伍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亦是关注重点,王峰针对当前社工建设的外部环境,对社会工作体制建设提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社会工作管理体制的有效形式的几点建议[17];李博指出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必须要做好组织协调、抓好宣传、完善政策以及督促落实这几方面工作。[18]

五、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研究

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群体出发,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特点和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当前我国关于老人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模式及体系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学者将研究重心落脚于农村养老问题。陈友华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19]滕珊珊对农村养老中的“合作主义模式”进行了探讨;[20]徐小霞对于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与介入策略展开了讨论。[21]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干预和介入。张广良、武婉娴从专业社工的角度出发,指出社工在引导人们反对家庭暴力中要注重增进反暴力系统意识、对于暴力“零容忍”和归因、解决的宏观结构三方面意识。[22]

在建设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方面,谈志林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又存在区域不平衡的国情和社会福利价值取向的新趋势下,讨论了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当前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23]

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在关注不同群体的同时,在服务平台上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平台包括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企业等。

马良以浙江省某区为例考察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于基层政府治理的相关实践经验;[24]在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上,主要是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社区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钱宁、田金娜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自组织问题的探讨;[25]陈涛等关于震后社区生计项目实践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探索等。[26]何辉分析了当前流行的企业社会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社工机构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计划;[27]郑广怀、刘焱对新员工社会工作干预策略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宁、陈立周:《当展型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及其理论贡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关信平:《发展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中国的对策》,《中国社会工作》2011年第11期

[3]唐钧:《“十一五”以来社会救助发展的回顾及展望》,《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4]王增文、邓大松:《倾向度匹配、救助依赖与瞄准机制――基于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的经验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

[5]花菊香:《灾害社会救助中保障、凝聚、包容与增能之整合路径》,《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6]张和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与灾害社会工作》,《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7]杨海清、陈木森《广州:社会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改革》,《中国社会工作》2011年第19期

[8]姚进忠:《以人为本: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转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9]郭伟和、徐明心、陈涛:《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从“证据为本”到反思性对话实践――基于“青红社工”案例的行动研究》,《思想战线》2012年第3期

[10]赵一红:《基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整合运用――以社区工作模式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1]陈红莉:《叙事治疗在团体工作中的运用与思考》,《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期

[12]翁雪、郑广怀:《批判、自主与多元――台湾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开放时代》2011年第6期

[13]杨敏:《社会工作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专业化职业化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点思考》,《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14]古学斌《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15]马良:《构建“实习、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16]张敏杰:《联合督导在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应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17]王峰:《为社工队伍建设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8]李博:《充分发挥只能作用,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中国社会工作》,2012年第7期

[19]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工作》,2012年第10期

[20]滕珊珊:《农村养老“合作主义模式”的探讨――基于“孝在远方”情境下的分析》,《人民论坛》2011年第11期

[21]徐小霞:《介入与嵌入:社会工作在农村养老中的现实困境和策略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2]张广良、武婉娴:《反家庭暴力:如何走出困境》,《中国社会工作》,2012年第4期

[23]谈志林:《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1期

[24]马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于基层政府治理――以浙江省N H区的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5]钱宁、田金娜:《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第4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 社区康复专业 社会工作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与优点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情境的创设一般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二)情境教学法的优点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法是对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方法,一种极为有效的创新和突破。讲授型的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法,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却不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学习热情也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发现, 情境教学法可以克服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课堂学习中不再只有单方向的灌输,而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2.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对实际的工作确处在一个抽象的场景中。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动情,并引起共鸣。情境教学法能够尽快缩短与现实的距离, 使实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进入了一种的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复杂的工作情境,贴近真实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接到情境教学的任务后,会积极的准备场景的表演,按照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情境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社会工作课程在社区康复专业中的应用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社区康复的定义:

是指在城乡社区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和协调社区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属,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社区康复专业的专业代码为:650303。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理论与技术,从事社区康复治疗与康复机构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从社会工作和社区康复的定义,以及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和社区康复是相融合的。社区康复是涉及到医疗、教育、生计、就业、社会康复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一项残疾人康复事业。所以社区康复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高级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对康复对象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中医康复治疗以及对社区常见伤、病、残等人群进行康复治疗。

在社区康复专业中开展社会工作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的助人理念和专业的助人过程及助人模式,为各种类型的弱势人群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他(她)们克服障碍,使他(她)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是有需要的人群,但社区康复层面上的社会工作应该是社区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残疾人、长期卧病在床者、年老体弱者、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以及弃婴孤儿等。这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对社区康复的开展具有实现的指导意义。

1.社区康复中个案工作的应用。个案工作方法会深入探求个人和家庭整体上的需求,量体裁衣拟订工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社区康复人员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使残疾人及其家庭能克服障碍,增强能力,发挥潜能。对于一些长期受歧视、受忽视的残疾人来说,个案工作方法所提供的接纳、尊重、温暖、关怀、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尤其具有良好的作用。

2.社区康复中小组工作在的应用。小组工作也是普遍运用的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方法。小组不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而且能给组员带来信息的分享、情绪的疏导、技能的学习、心理上的支持和实际的帮助等。小组工作有助于他们建立起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化解与社会的隔离。小组的方式对于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等均能起到重要作用。

3.社区康复中社区工作在的应用。同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相比,社区工作方法更注重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评估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体的需求,制订工作方案,解决并消除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使其能有更好的康复和发展的机会。

三、社区康复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情境教学法的开展

情境教学法开展步骤:

(一)前期准备:

情境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般5-6人为宜。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如果小组出现学生人数多或少时教师要统筹安排,严格遵循人人参与的理念。为保证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及团队合作意识,可把一次的情境教学视为一次作业,并记录期末成绩,每个小组中成员的成绩都相等。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避免“搭便车”现象,教师将要求详细的告知学生。要求每组学生全部参与情境教学中,并且有明确分工,比如角色扮演要全体参与,旁白、资料搜集、PPT方案设计与分析等。

选择主题:通过实践发现,情境教学法的难点在于情境素材的选择,可以说,选择好了情境主题则使该教学法就成功了一半。教师事先将情境教学的主题搜集、归纳出来,力求与社区康复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工作相融合,便于学生对社区康复专业的认知和理解,便于操作。如对因车祸造成残疾的个案进行康复(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进行帮助;对残疾人、老年人小组进行情绪疏导、技能培训;对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等。情境分组后已知小组的数量,则可以选择相同数量的主题,每个主题应有一定的区别,采用生活中切实的情境,并体现康复工作的全面性,便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

确定主题:情境教学主题搜集、归纳好以后要在班级公示,让学生明确将要开展或操作的实际情境。在主题搜集和归纳中难免你会出现情境难、易之别,公示后学生会关注简单易操作的情境,为避免此情况出现,可以采取抽签来决定情境主题,并排列顺序。

教师审核:学生在知识积累、专业基础、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局限,所以在情境展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进角色难、角色之间配合不默契、情景对白不够妥当、解决方案PPT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提前做好指导工作,教师要提前对每个小组的情境展示进行审核,对难以进入角色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其积极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根据情境脚本来进行表演,情景设计一定要有情节、过程和结果,对小组每个成员都提出一定的要求,使他们参与到整个情境过程中来。

(二)情境展示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审核情境后,学生按照抽签的顺序在课堂进行展示,学生展示分为角色扮演、PPT方案设计、回答提问等环节。角色扮演是较为核心的部分,学生对情境主题中的各环节进行角色展示,角色展示后用PPT形式展示解决主题的方案设计,最后其他小组各出一个代表对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这样既能使展示情境主题的小组认真对待,又使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之优点和发现之不足。

教师配合:学生在情境展示中,教师要积极配合,尽量满足学生在情境中的要求,比如器材设备的提供、需要老师参演角色等。老师还要对学生情境展示中的进度进行掌控,使该组情景展示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一般一个小组的情景展示15分钟为宜。

(三)总结评价

情境教学是学习课程的一个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情境再现使学生深刻了解课程的内容。为此对情境展示进行评价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评价:非展示的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打分,在实施过程中本人采用扑克牌打分法,根据小组总数选择扑克牌,每小组商讨课可得分值后,选取相应分值的扑克牌,反扣在桌面上,最后计算分值。所有小组给出的分值之和不能超过100分,占最后分值的50%。如共有9个组,需要8个小组来进行打分,可以选择4张K和4张Q,它们之和是100分,在可选择的分值里放4张10、4张9、4张8等等。然后根据小组情境展示,其他组的成员再分别对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教师总评:教师总评的分值占50%,在加之学生评价的50%,为情境展示小组的最后分值。此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老师有丰富的经验,也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对整个情境展示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使学生了解情境展示的成功和不足,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情境展示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鲜活的情境来理解、消化、吸收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模式和技巧,有利于在社区康复中灵活运用。

总结反思:此环节是收获的环节,进行总结反思的有情境展示的学生、也有其他非展示的学生,还包括教师。情境展示的小组把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进行总结,把情境展示中的不妥之处加以修改,修改以后交至教师,可作为一次作业。非展示的小组成员也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在自己小组展示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在今后课堂和下一轮的教学中开展此课程会更加自如和流畅。

四、社区康复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情境教学法的感悟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左右整个课堂,学生循规蹈矩的倾听和记笔记。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将极大的转变这种教学局面,给学生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实践空间。

(二)因为社会工作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所以在讲授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使用,不宜使用太多,否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角色扮演上,从而减少了学习理论的热情。当然,情境教学一定要与其他教学方法同时配合使用,比如案例讲授、即兴演讲、课堂辩论等。在展示内容的同时,应该充满美感,声情并茂。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至于因为常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使学生倦怠。

(三)情境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难度,除了直接的作用传授知识外,采用的情境还有催化感情的作用,对教师的知识量和掌握课堂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细心选择和策划情境,明确整个教学流程,在准备教学信息的同时,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测。在课堂气氛达到,情绪高涨的时候要控制局面;在课堂气氛陷于低潮的时候;要激励、唤醒、鼓舞士气;在出现争执的时候,要解决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惠晓峰,高志奇.《社会工作概论》教学中的“角色扮演”[J].社会工作教育,2012,(6)

第5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按照市残联的工作要求,与区卫生局共同实施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经过医务人员、残联干部的辛勤努力,开展了康复需求筛查、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提供上门康复服务等工作,为各类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简易的健康体检和康复知识咨询,并指导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功能康复训练。现汇报如下:

一、试点工作概况。

20__年,我区在两个镇进行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试点,今年6月份又在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全面推进。两镇从20__年1月1日起、其余各镇、街道(园区)从20__年8月1日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生正式开始上门进行康复服务。

据统计,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有持证残疾人13827人,进行康复需求筛查8186人,签订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7024人,占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85.8。(其中肢体残疾3670人,智力残疾1570人,视力残疾807人,听力语言残疾583人,精神残疾363人,多重残疾32人。)

二、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做好准备工作。

作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试点区,区政府非常重视,在04年初列为区政府122项重点工作之一,区残联以及残康办成立了由区残联、卫生局、财政局、两个试点镇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拟定了试点工作计划和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原则、服务内容、工作步骤,保证了我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在20__年10月13日与区卫生局一起在洞泾镇召开两个试点镇工作研讨会,市残联、市卫生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对“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的对象、要求、工作节点等作了说明,与卫生部门明确了工作职责,各级领导也提出了试点工作要求。

三、摸清底数,互相配合,推进试点工作。

根据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应努力做到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满足残疾人的迫切需求的原则。我们认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要从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出发,并结合当前社区卫生工作的一些特点来开展工作。在实施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对2个试点镇的居(村)委会行政主任、社区医生进行康复知识培训,明确康复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由行政主任、社区医生上门对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摸底,填写《康复需求登记表》,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第三、卫生、残联齐心协作,确保整个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一是区残联、区卫生局分别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纳入到对相关的基层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中。二是试点镇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方共同对“服务约定书”的内容进行多次的探讨、研究,完善相关服务内容,力争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作为试点工作的启动标志,20__年12月23日在张泾村举行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签约仪式,10名视、听、肢、精、智等残疾的残疾人代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

四、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

1、为了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全区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我们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6月17日,与区卫生局联合召开会议,进行工作部署。会上,两个试点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下发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基层残联和社区卫生中心在7月份完成对残疾人的上门康复需求调查,在8月份开始上门服务,并要求重点做好各类残障儿童(包括新生残障儿童的早期康复服务)、新发生的“三瘫一截”患者和患有各类慢性病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

2、为扎实推进此项工作,区残联、区残康办要求各基层残联分别组织社区残疾人工作助理员和乡村医生就“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的签约形式、服务内容和步骤等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了各项康复业务知识,掌握了开展工作的具体要求。

3、9月、10月两月又对各基层单位开展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进行了抽查。针对存在的问题,11月4日,区卫生局、区残联联合召开了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管领导参加的会议。会议总结了前阶段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下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探讨。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开展康复服务既满足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又为残疾人康复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康复知识不够普及,基层康复工作者队伍专业知识比较

欠缺。一是参加服务的乡镇社区医生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整个残疾人康复的理念认识不清,对各类残疾人所需要的康复服务不太了解,在实施康复服务中从医疗康复考虑得较多,缺少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康复需要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服务方式简单化,资料填写不到位。二是残疾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不强,有的视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需要较专业医生的诊疗,社区医生就难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引起残疾人不信任医生,不欢迎医生的上门服务。

第二、社区康复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而各镇(街道)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在农村地区地域广、居住分散,镇、村、家庭三级康复服务体系还未建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项工作的实效。

六、做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提供条件帮助残疾人康复,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是政府的职责,是社会各方面的义务。

1、要运用社会化手段,整合社区资源,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生活在社区,因此我们要在动员社会、调动各种力量,整合康复资源方面不断探索,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康复工作的支持。一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之中,为残疾人提供就地就近的服务。二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站为骨干的康复训练与服务三级网络体系。三要以“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设立康复点,提供康复服务。

2、加强康复业务培训和宣传。加强康复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保障。因此,要发挥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工作的指导和对康复服务医生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支素质好、有技术的社区康复服务员队伍。要加强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宣传,帮助树立康复信心和信念,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

3、卫生部门和残联要形成合力。在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中,要做到残联、卫生分工不分家,逐步形成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村、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区助残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康复服务工作格局。

4、规范服务、提高质量。残联和卫生部门要做到“五个定”即一定服务对象、二定服务内容、三定服务方式、四定服务时间、五定服务人员。

社区康复医生要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满爱心、真心,耐心为残疾人服务;要在服务中加强与残疾人的沟通,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

第6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2012年度民办高校科研资助项目立项课题《高职社区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的阶段成果。

【关键词】法律事务 ; 培养途径 ; 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07-02

我国自1987年推行社区服务以来,社区工作的方法和内容在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社区工作在2008年的正式起步,社区工作也逐步迈入专业化。目前全国约有8万个社区(现在数字仍在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大量复杂的工作,提高社区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急需大量有文化、懂法律、有素养的高级技能人才,然而由于高等院校相关培养工作的滞后,社区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有专家估计,按照上海目前的人口配比,至少需要6万名以上的职业社区工作者,而现在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人员还不到5000人,市场缺口很大。

一、社区法律事务专业人才承担的社会工作

我国目前社区的性质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自我教育,同时承担着政府交办的区域内的众多管理事务,社区法律事务专业人才承担的工作主要包括:

1.儿童社会工作。儿童救助主要是指对孤儿、被遗弃儿童以及生活困难儿童的救济和帮助。对前者的救助形式主要有儿童福利院教养、家庭寄养和收养等。对后者的救助的主要方式是为贫困或单亲家庭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救助,以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2.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在解决青少年问题这方面的具体服务内容有:学业辅导、偏差行为矫正、生活困难照料、越轨行为预防、人际交往障碍训练,等等。

3.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无非有两大方面,一是老年人困难的帮助;二是老年人发展需要的服务。前者主要包括经济生活困难、日常生活照顾困难、机体健康方面的困难、家庭夫妻关系或代际关系处理困难等等各种困难的帮助和协助解决。

4.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妇女个体或群体解决困难、谋取发展、挖掘潜能和提升能力;妇女社会工作还可以在社区及社会等各种环境中倡导男女平等、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领域中的全面参与,并通过参与有关妇女政策的制定来为妇女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5.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康复、对有残疾儿童的家庭的服务、教育、就业、婚姻和家庭生活、倡导和社会预防。

6.家庭社会工作。(1)夫妻关系紧张、离婚、分居、婚外恋。(2)亲子关糸的障碍。(3)单亲家庭。(4)青少年离家出走或逃学逃夜。(5)未婚妈妈或未婚怀孕。(6)身体和智力障碍、慢性疾病、爱滋病患者。(7)儿童虐待和疏忽。(8)待。(9)婚姻暴力。(10)老人虐待、老人照顾,等等。

7.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措施,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病人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

8.矫治社会工作。所谓矫治社会工作就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人士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动员一切有关个人、家庭、团体及社区等资源,帮助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人员在审判、服刑、缓刑、刑满释放或其他社区处遇期间矫正错误、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地发挥其潜能的一种专业福利服务。

二、当前高等院校培养社区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与当前社会对高素质社区法律事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该类人才方面却显得非常滞后,主要表现在: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计划不科学。目前的高职社区法律事务在人才培养上往往缺乏明确定位,进行法学通识教育培养,缺乏针对社区法务的专项教学体系,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上没有突出职业性和行业性的特色。法学教育根据教育层次应当有所区别,且法律职业方向也必须定位明确,高职社区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法律普及和辅助型的日常法律性事务服务工作,其培养的重要途径应当是为实践性课程和职业性教育。而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高职社区法律事务专业所严重缺乏的。

2.培养规模有限,专业能力资格认证不够完善。作为文秘、会计等高职院校热门专业,之所以具有充足的生源和较好的就业,更多的是在于社会对该类技能专业的认证已经具备完善的体系并且形成普遍的企业认同,学生往往在校期间能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执证方向,一定程度能够督促学生强化学习、提升技能。而我国法律职业的精英化、专业化要求导致高职法律专业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以高职文凭无法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也很难具备公务员报名资格,而当下也不具备其他的法律资格认证体系,使得高职社区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无证可考、技能无从认定,这就引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不对口问题。

3.受政治体制的影响,供需双方对接不畅。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行为导向式等等,对于高职技能型人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在司法体制中往往偏向于学历和能力挂靠捆绑的人才认定方式,对于本科与高职人才培养也形成等级层次的标准依据,哪怕是最基层的社区也局限或排除了所谓较低层次的法律辅助技术人才,这就阻碍了我国高职社区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与社区法律服务岗位的职业对接,不利于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

4.实践教学环节有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加强。高职社区法律事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法律技能培训和社区事务实训应当成为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而当下我国高职法律人才培养途径往往沿袭本科院校,存在课程设置与技能要求不统一、人才培养方向与专业教学内容不衔接等问题,实训内容往往作为理论课程的辅修环节,教材配套落后,设置体系不合理,对于经济法律事务和社区法律事务方向教学内容一致、实训设计同一,学生真正步入社区环境开展实战演练的机会屈指可数。

5.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从目前高职院校法律类的师资来看,理论教学的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和理论功底,可以胜任理论课程的开展,但由于教师与司法部门、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实践部门关系脱节,很难及时摸清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自身的法律实务能力,容易导致实训课程偏理论化或者实践内容趋于落后。

三、探索适应社区管理需求的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社区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应以适应社区管理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具备法律人文精神的现代高职人才。

1.以学生多元选择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设置理论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所需的诉讼能力和非诉讼能力进行课程整合,重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属于民办性质,更多的偏向企业盈利目的,并未真正地走近教育的核心宗旨。高职院校要走的更远,力求将教育效益和企业效益统一,就必须要定位于“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人,作为学校成功的立足点。以学生多元选择为目标就是要在兼顾学生的知识背景特征和职业规划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具体课程的设计上要迎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兴趣,进行整合式、渐进式和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以需求和兴趣带动学习效果的提高。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建立法律综合实训室、模拟法庭、民事争议调解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多种能力的实践活动,如案件讨论、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民事争议调解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训课程必须建立在体系化的基础上,加强实训课程之间以及实训老师之间的联系,合理衔接实训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当下,各项实训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教师分配应当遵从知识融合和技能综合的市场需求,在安排具体实训课程时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建立实训课程的模块体系,比如在民事争议调解实训中就可以穿插公关礼仪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公关危机应急和调解能力;在法律文书写作中可以穿插办公自动化的训练,提升学生办公文书写作技能,避免单向化的实训内容,分散式的实训课程。一项实训课程为主,多项实训技能融合,实行多元衔接,形成知识贯通,让学生学的全面、用的灵活、忘的较少,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彰显实训的作用。同时,实践教学还要走向校外,与相关社区、街道、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由专业教师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能力。

3.以“双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实务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高职教师不仅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同时,学校还要积极主动引进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人士,从而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实务型教师质量的优化也是提高实训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从制度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在性质上多为民办高校,在教师聘任管理上可以打破终身制和固定制,优先引聘具有实训经验和从业经历的专项人才,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机关与其他高校的合作,通过引入客座教授、实务专家等拓宽实训教师资源。从管理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对实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聘任管理方式,比如针对具体实训可以进行短期项目专聘,开展岗位专项培训,积极开辟渠道,鼓励专职法律教师进入公司企业、机关单位等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实务经验,紧密市场联系,从而不断更新实训内容,强化技能培训,迎合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田志娟.《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1)

[2]陶一鸣.《论高职高专法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李艳秋.《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9(4)

[4]丁志岩.《法律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5]刘继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其效能提升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7)

第7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区儿童社会化社区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心理学,人类学研究的问题。它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人生最初阶段的社会化,也是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儿童的社会化总是在具体的社区进行的,是通过所在社区中的社会化的多种渠道来接触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

对儿童社会化起到作用的有如下社区要素:社区内各个家庭、邻里、同辈群体、学校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还有来自社区之外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社区社会化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同时还和整个社会的社会化教育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

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七日,我在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舜井社区居委会实习期间,就社区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了解。现以舜井社区居委会为例,就这一问题做简单分析。

首先,有必要对社区的概念加以界定。“社区”一词自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在《社区和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来之后,至今已经有140多种解释或表述。《观察社会视角——社区新论》一书指出:“社区一般指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众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共同体”,这个概念一般是广义上的社区概念。如:工业区、科技文化区、商业区、农业区、农村村委会、村民小组等。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通俗地说:社区就是居住在同一区域,靠一定的规范约束,大家互相联系,互相帮助的共同体。

一、社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要素及其功能发挥

1、社区内家庭

在一切社会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在人出生的前几年里,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担负主要的责任。在家庭里,儿童学会了语言,开始了解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并且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那里习得行为方式,形成了最初的个性特征。其次,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抚育,呵护,与孩子建立了亲密的感情联系,为孩子的情感培养创造了条件。再次,儿童在家庭中逐渐获得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2、社区内学校

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等)是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也是个体继家庭之后社会化的第二个主要场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单靠传统家庭教育,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各方面知识的需要,而通过学校,人们可以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获得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

舜井社区居委会内现有托儿所2所,幼儿园2所,早教机构1所,小学1所。在国舜·世纪阳光早期教育中心,这里的幼儿在老师的照顾和与其他幼儿的互动中度过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这里,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粗浅的社会文化知识,完善了自我观念,有了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加强了社会交往与合作的意识。

该早教中心尤其注重儿童的交往合作行为和意识的培养。教师作为教育的计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常常强调小朋友们要团结友爱、谦让分享等。这种教育在我国的现有国情下,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3、社区内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必须参与并认同于一个同辈群体,通过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传递促进其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交往进行的,个体也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的人”。在交往中,儿童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客体。通过交往,他们学会了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了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又恰恰是衡量人社会化的重要指标。

在对舜井社区居委会的家庭结构状况的社会调查表明:该社区90.3%的家庭呈核心家庭结构状态。核心家庭已经是该社区家庭生活的普遍模式,并且这种家庭结构的核心化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巩固。孩子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单纯,加上家庭内社会互动的对象和内容又十分单一,致使孩子缺乏与兄弟姐妹和祖辈接触的机会,因此,他们缺乏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机会。这种情况容易使孩子们滋生特殊化心理,缺乏社会义务感,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容易养成孤独、独断等不良性格,因而成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又由于子女在家庭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往往产生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过分照顾,过分期望的现象,这种在今天的城市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倾向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调查显示:舜井社区的独生子女比率高达98.06%,每户平均人口数为3.27人,在家庭内部,孩子有小伙伴可以交往的仅占2.07%。儿童游戏、交往的场所以及自由交往的机会都减少了,缺乏竞争和交往的情绪体验,也不能学会通过群体交往的规则来调节、控制自身的行为,这样既不利于他们自我评价的发展,也不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以及其社会适应性的完善。

4、社区内邻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里社会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随着传统的大杂院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独家独户的单元房,邻里之间缺乏交流,更谈不上原先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密现象,因此,邻里社会对于少年儿童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随之弱化.。

根据调查,舜井社区内小学生家庭中居住独户数占85.09%,51.13%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单独房间。独门独户尽管使儿童在家庭里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但是城市建筑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又使其户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有限的室内生活空间和有限的户外活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从事户外活动的机会,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独门独户成一统的格局,导致邻里成人之间交往的急剧减少,而且也限制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

5、社区内传媒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传媒有了空前的发展。社会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了全面的影响。现代大众传媒扩大了少年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给少年儿童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快捷、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手段。现代大众传媒缩小了少年儿童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城市少年儿童还是农村少年儿童,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少年儿童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少年儿童,通过卫星电视和计算机因特网,都可以享有同样的信息,从而就相应缩小了彼此之间由于民族、地域、经济、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差异。现代大众传媒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了理想化的少年儿童形象,不论是动画式的还是童星式的,使得众多少年儿童不再以父母的要求为自己的目标,而是以某个理想形象为统一的楷模,用以学习和模仿。

以电视机为例,舜井社区居民电视机拥有率已达到100%,50%以上的儿童经常看电视(一周三次以上)其中,25%至35%的儿童天天看电视,电视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电视节目满足了儿童想象和模仿的欲望,还能使儿童开阔眼界,有助于儿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和吸取间接经验,认识社会角色,学习并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有利于婴幼儿的语言学习和丰富词汇量,这些都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但是,电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反映暴力阴暗面的电视节目通过模仿会导致儿童形成不良社会行为,电视的普及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接触时间相对减少了,削弱了家庭中的互动关系,过于迷恋或依赖电视节目,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性格发展,易使孩子得“电视病”。

6、社区居委会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儿童的社会化已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参与其中的过程。作为我国城市居民基层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在儿童社会化当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社区居委会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主要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的途径得到实现。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突破口",只有卓有成效的开展服务,才能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树立归属感。

首先,开展各种社区服务,可以为区内居民提供方便,提高生活质量,为家长减轻生活负担,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物质条件。目前,舜井社区居委会可以为居民提供中低挡家宴、一般家庭装修、电器维修安装、房屋中介、劳务中介、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服务,初步实现了家务劳动社会化,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而且为失业或待业的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家长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

其次,社区服务的开展,始终是以解决社区本身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任务的,因此,卓有成效地开展和发展社区服务,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解决社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使儿童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舜井社区居委会通过创办各类社区福利服务机构,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以解决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各种生活需求问题,有效弥补了社会服务的资源短缺,缓解了社会服务的供需矛盾,从而避免了因上述社会问题积聚而引发的社会失调。如:对辖区内居民进行了深入调查、走访,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将生活困难,符合标准的家庭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帮助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联系工作单位;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特别档案,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并且有固定的康复机构为他们做康复治疗;成立了社区老年人艺术团,组织老年人参加舞蹈、演唱、模特培训和表演。居委会与国舜·世纪阳光早期教育中心,历下区人民医院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辖区内家长、儿童提供咨询、医疗服务,并成立假期学习辅导班,为小学生安全、充实度过假期创造有利条件等。

此外,动员和组织居民开展社会服务改善了人际关系,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宣传发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互助互济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沟通、交往的机会,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改变和避免居民住宅条件改善后带来的人际关系淡化的趋势。社区内尊老爱幼、帮残助弱、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的广泛开展,还可以使我国的传统美德得到进一步弘扬,创造和谐、文明的社区环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儿童在健康、文明、高尚的社区中成长,不仅弥补了现代社会中因为与同辈群体、邻里之间交往缺乏而导致的不良影响,而且对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优秀文化有很积极的作用。

九月二十日是第二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历下区文明委开展了“阳光天使”系列活动,号召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让未成年人在充满阳光的生活中健康成长。在这次系列活动中,舜井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开展争当文明市民和星级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力争在抓好社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建设的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以及邻里相识互助活动,在满足广大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使群众在参与中相识,在活动中相知,让社区成为和谐融洽、环境优美的阳光社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二、社区促进儿童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舜井社区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问题与建议

我在这次实习过程中,就社区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我国当前城市管理体制的大环境下,社区对儿童社会化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社区力量发动不足,尚未形成全社区共同关注和支持儿童社会化、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大氛围。相当多的家长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社区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社区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支持社区开展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进而促进社区自身发展。

2、目前举办的针对儿童的社区服务项目和活动缺乏系统性、组织性,一些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或表面形式,没有很好地起到服务作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开展的社区服务与快速发展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不相适应,特别是社区服务过分强调商品化和市场化等现象使得社区服务与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还不能相提并论,与社区发展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必须从社区服务入手,强化社区服务的社会功能,尽可能提升社区福利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发动各级社会力量,针对儿童开展科学、有效、系统的社区服务。

3、我国社区缺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意识,在发动儿童参与以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工作更是不足。社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有赖于政府和非政府的介入,更有赖与居民的社区参与。因此,应该激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真正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局面。

4、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自身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对儿童社会化功能的发挥。这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1)居委会并不是一级行政机关,但是担负着上面各级政府移交的各种行政任务。目前,舜井居委会承担着户口管理、社区卫生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属地管理、民事纠纷调节、社会福利救济、下岗人员安置、征兵、各种摊派费用的征收等十大类上百项具体的行政工作,与其居委会极不相符,居委会无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影响了各项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展和实施,针对儿童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

(2)居委会工作人员虽然已一改往日老大妈统天下的局面,但是经过换届选举上任的居委会干部仍然对社区服务等问题不能做到正确充分的认识,无法开展有效的社区服务。

(3)居委会办公经费紧张,每月仅由街道办事处下拨300元,居办经济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居委会组织规模较大,系统深入的社区活动。针对以上居委会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的途径,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推动儿童社会化发展和促进自身功能不断完善的良好社会效益。

(二)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社会化与理论的初步应用

社区社会工作是指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区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

我在舜井社区居委会实习期间,举行了舜井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咨询活动,尝试初步应用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介入儿童社会化。

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如下:

1、社区分析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社区及社区成员,因此必须对社区基本情况做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在实习的第一周,通过居委会、入户调查、口头访谈等渠道对舜井社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辖区基本概况外,还有这里流传的一些俗语,如“五多”,即:辖区面积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员多、人户分离多、低保人员多。看来这个社区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此外,该社区学龄前儿童较多,其父母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孩子,多将孩子交给家中老人看管,这势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不利影响。这些年轻的父母对儿童成长十分关注,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和问题,但又苦于没有时间和渠道得到解答。所以,开展这个咨询活动是面向舜井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的。

2、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就是进入社区,和有关的人士和机构建立专业助人关系。由于在社区居委会实习,因此得到了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居民也把我当成了居委会的一员,认为我是为他们真诚地做服务的,因此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和协办单位的联系也很方便。

3、资料收集

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我通过问卷、访谈、咨询、观察等方法收集了社区各个方面的资料,活动涉及到的有舜井社区人口现状的资料,并进行了分类整理。

4、制定社区发展计划

由于我水平有限,在短短实习的十几天里,不可能为社区制定长期的,总体的发展计划。只是为此次活动制定了目标。即:使家长了解孩子,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宣传早期教育思想,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促进儿童早期教育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的形成。

5、社区行动

社区行动就是社区工作者激发社区居民行动起来,将制定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区工作者担任了服务的提供者,倡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我组织开展这次咨询活动,是为居民提供了一种服务;宣传早期教育的思想,提倡家长科学教养孩子;对活动全程进行了有效控制,对助人资源如和协办单位进行协调、沟通等。

社会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推动者。我国一般对社会工作者的定义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的人员。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担当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和政策影响人等角色。

同时,社区工作也有赖于政府和非政府的介入,更有赖于居民的社区参与,即居民主动参加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以及参加各种公共和公益事业,积极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过程。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需要。社区居民只有通过广泛参与,才能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推动了人的发展,满足了社区居民在物质、精神、文化、自我价值等方面的需求。在我国各级组织机构中,社区居委会直接面对社区普通居民,对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困难、心态等有非常具体的了解,因此在社区社会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居民的各种问题。因此,它是我国发动社区参与的主要组织机构。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社会化,是否能够使社区充分发挥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有待于日后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希望舜井社区以及其他社区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社会学概论》李芹山东大学出版社

《社区社会工作》周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儿童社会化中的几个问题》周东民东方论坛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社会化条件及新特点》谢晓蔚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我国幼儿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邓红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第8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创艺坊”和“宝翠中心”

下午3点,女孩子准时地打开录音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她告诉我,她表演的是电视上那个巧克力的广告。她没有受过训练,动作也不标准,但很美,而这种美,来自于女孩子的内心,自我而快乐。

这是在扶康会旗下一家最小的机构里的一幕,这个机构叫“创艺坊”,是为智障人士提供艺术活动的场所。在这里,智障人士可以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绘画、音乐、陶艺制作、手工工艺等等。

墙上悬挂的作品非常有创意,艺术性很强,可以看出,“创艺坊”给残疾人提供了自由自在的创作空间,无拘无束,任意构思,让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同时享受成品的喜悦。

从“创艺坊”开始,我们一步步深入下去,我们想探究澳门智障人士的生活,于是我们走进扶康会,走近这些服务者。

扶康会旗下另外两个针对智障人士的服务机构,一个是“宝翠中心”,另一个是“康盈中心”。“康盈中心”是一所日间训练及展能中心,为中、重度智障人士提供日间托养服务,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宝翠中心”的服务对象则主要针对轻度及中度的智障人士,是一家综合性的康复职业中心,也就是以辅助智障人士参与社会就业为服务目的的中心。

“宝翠中心”现有106名服务使用者,通过不同的工作模式,循序渐进地对智障人士进行训练,其中包括职业及独立生活技能培训、庇护工场、洗衣工场,手工艺品商店、职业评估、辅助就业和在职培训等服务。逐渐提升服务使用者的工作技能及适应能力,最终达到公开就业。

中心的工作多元化,工种种类也很多,就是要让服务使用者勇于尝试,适应新的挑战。中心采用一条龙服务,学员首先要接受就业能力评估,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状况,进行不同阶段的训练。第一个阶段是庇护工场,就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训练,包括制作包装袋、分装礼包、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后,由专人对产品做最后的检查;第二个阶段是辅助就业,包括中心的洗衣工场,洗车队和清洁队,由一位指导老师带队,指导学员独立完成工作;第三个阶段就是公开就业,也就是走人社会,独立工作。

扶康会总干事周惠仪告诉我们:“中心在2003年时曾出现了状况。当时,很多工厂都开到了内地,澳门几乎没有了工厂,加工、包装等活基本没有了。虽然中心当时只有40个学员,但工作都不够做。我们想,庇护工场必须要转变方向,要靠自己!于是,我们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彩虹花’。‘彩虹花’的产品都是由智障人士自己设计出品,并且有自己的标志――一朵七彩的小花。每一个节日,我们都会推出一个产品在市场售卖,并且我们有自己的网站。慢慢地,很多公司企业知道了我们的存在,也会给我们一些工作做。

“原来,社会对残疾人不够认识,一些企业、公司都不知道该给我们什么样的工作做,怕弄坏产品,对我们的学员没有信心。现在,我们通过推销我们的品牌,让大家看到了我们的能力。”

“当时,报纸、电视台也都来做采访,通过传媒,很多公司开始认识我们了,交给我们很多订单。现在,我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我们自己的市场,一条是外面给的订单,我们每个月都有工作做。我们希望‘彩虹花’最终能成为残疾人的品牌。”

澳门赌城开放以后,很多外资进驻澳门,一些大公司开始在澳门运作,这些公司都有做公益的责任,政府也要求这些公司担负一些社会责任。许多赌城、饭店都有义工队,还纷纷购买“宝翠”的产品。像“威尼斯人”赌城,出款15万澳门元的工费给“宝翠中心”,包装“威尼斯人”送来的礼包,并派义工队和一些社会服务机构一起搞活动,把包装好的礼品分发到家庭、儿童机构、老人院等等。由于大企业经常开展公益活动,残疾人也得到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一些企业会用健全人的薪酬,聘用中心一些智障人士打扫卫生,月收入可以拿到6000澳门元。得到工作的残疾人都很高兴,他们可以进入这些大企业做清洁,得到了很好的福利。

红红火火的职业培训顺利地开展,“宝翠中心”并没有忘记学员们的能力培养,中心经常举办一些活动,锻炼学员的体能和生活自主能力。比如开展运动会,比如“带爸爸妈妈去旅游”。一直以来,智障人士的生活都是由家里安排好,他们只需要按照别人的计划做就可以了。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子女是否能独立完成一件事已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愿望。中心设计的“带爸爸妈妈去旅游”活动,注重学员的亲身经历,对于训练学员的自信、逻辑思维、团队精神、人际关系等有着显著成效。中心要求学员参与设计香港一日游的计划,准备活动所需的一切物品,包括船票、行李等。学员们表示,这次活动是他们从小到大首次没有父母参与计划的一次旅行活动,首次到码头自己买船票,首次搭香港的登山缆车和渡海小轮,特别是可以自行选择旅游的地点,以上经历让他们感到非常的新奇。过程中,学员经历了被拒绝,学习了接纳、包容,是一次很好的成长经历。

周惠仪总干事说:“扶康的未来应该是向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上说,扶康的过程应该在社区,但我们一定要知道社区是否有足够的支援。在社区支援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一位“宝翠中心”的社工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其实,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好像一块七巧板,通过不断的改变和修正,变换不同的图形来配合不同时候的不同角色需要。这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及满足别人的期望。

“而在别人看来,智障学员就像一副不完整的七巧板,只显示大块的图形,即外显的长处或特质,而‘宝翠’的工作人员,就是要通过技巧的训练及耐心的等候,彰显学员藏在大块图形下的小块图形。‘宝翠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用耐心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帮助智障人士拼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让他们的生活绽放光彩。”

澳门扶康会“怡乐轩”

澳门精神障碍者大约有7000人,每年新增患者700人左右。在澳门,精神障碍人士的治疗、康复需求服务的费用

全部由政府负担。他们在医院经过治疗后,医院给与评估,根据个案情况,转介到相应的康复机构。

在澳门有两家这样的康复机构,一家叫“利民会”,以职业康复日间中心及住宿服务为主;一家叫“怡乐轩”,以一站式外展支援服务为主,直接走入社区与康复人士接触,协助他们在社区里继续生活。这家“怡乐轩”,就是我们记者前往拜访的同属于“澳门扶康会”旗下的一个民间机构。

“怡乐轩”为会员制,目前有会员90人,男女比例为5:4,而当中7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18岁~45岁左右的会员大约占到70%,所以,职业训练是中心康复的重要内容。

外展式服务,大体和内地走进社区的概念相仿。一些经过医院治疗出院的患者,一部分不愿意走出家门,一部分不愿意到中心参与康复活动,怕被贴上标签,被社会不认同,而这批人士更需要康复跟进,于是,外展服务就显得极其重要,并且是一种非常适合这部分人群的一项服务。

“怡乐轩”有9名工作人员,他们当中包括社工、辅导员、职业治疗师和护士,根据个案情况,中心会安排一位专业人士担任个案经理,通过专家团队会议,融合不同专家意见,安排适合个案的评估和训练,并定期检查。会员虽然足不出户,仍可获得职业康复服务、辅导面谈、生活技巧等训练。“怡乐轩”的辅导员陈小姐告诉我们,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到会员的家里或他们喜欢的地方,和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关系、聊一些康复知识,或者陪他们去购买盆栽、衣服等等,也会教一些生活自理方面的技巧。

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监督会员服药。服药是康复者出院后保持状况稳定的必要方式。监督服药由外展服务队开展,工作起来还要有一些小的技巧,比如,表面上看,是工作人员帮助会员管理他们的药品,实际上,工作人员会借机数数药片,检查是否按时服药。会员每个月都会按时去医院取药,取药的时候医院会给开单子,会写清开了多久的药,比如一个月的药是多少粒。外展队的工作人员大约一周到会员家里做一次观察,数一数药粒,看看吃药的状况。中心一直跟医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个月都会和医生开一次例会,哪个会员情况不稳定,吃的什么药,都可以随时交流。如果发现有的会员不稳定,工作人员也会马上打电话给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提早到医院看病,和医生进行预约。这个细节繁琐,但确实有效。

再说就业培训。

病情的稳定、生活的自理、心情的疏导、相互的信任。当一切顺其自然,工作人员就可以邀请会员到中心来,进行一些职业培训前的评估,开展一些培训项目。比如,做一些职业技能、工作态度、社交能力的培训,教他们怎样沟通,怎样打电话,怎样写履历和一些应聘的技巧。中心也会从宝翠中心拿过来一些订单给会员做,还组织了汽车美容队、清洁队,带他们外出实地操练,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打基础。

记者了解到,中心的部分岗位也会拿出来交给会员做,有的还给个名头,成为管理者,比如清洁督导,而不是清洁员,让他们更有责任心;比如负责中心的海报、活动的组织等等,从内容、制作,到收集信息、汇总报告,让他们自主管理,锻炼能力。这最大的好处就是,会员们有了归属感,积极性有了提高,自我形象也有了提升,最后,能以一个理想的状态,走人社会。

找到工作之后,中心也有继续跟进的服务项目,如果会员和雇主发生了问题,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教给他们处理的方法,帮他们协调与雇主的关系。

我们看到,“怡乐轩”以会员制的方式出现,而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人群的关系,这个细节,时刻在提醒人们,会员是主体,“怡乐轩”是服务者。在中心,工怍人员和会员同用一间大办公室,电脑、办公桌都没有区别。会员在中心可以使用任何的设备,比如厨房、娱乐设施;可以穿行所有的区域,比如办公室、吸烟室、中心的每一个角落……这里除“家”的概念,也看重服务。也就是说,你有需要,我就必须提供服务,而且必须要服务好。

第9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范文

“十二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着力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领域服务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突出重点,明确社会事业发展新任务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大任务作出了部署,我们要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职能作用,突出抓好以下重点任务,全力推进,落实到位。

(一)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1、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要以教育观念现代化为引领,以教师队伍现代化为关键,以体制机制现代化为保障,以教育手段现代化为支撑,加快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以解决流动人口、留守儿童为重点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重点加强高校对高素质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发展。

2、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县(市)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统筹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增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基层资源整合与合理利用闲置校舍。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

3、加快推进教育改革

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统筹教书和育人,改革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坚决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避免简单的数量扩张。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开放。

(二)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体制改革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中心任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

坚持预防为主,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专业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服务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互动,推进医防结合、防治结合。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2、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进一步在“强基层”上下功夫,软硬件并重。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各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改革方向,稳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布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3、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市级统筹,逐步实现省级统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电子病历,提高居民健康档案普及率,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统一高效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4、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现其它医疗机构和社会零售药店全部配备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三)大力加强文化体系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发挥县(区)级文化机构龙头带动作用和综合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2、合理保护利用文化遗产

推进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3、繁荣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

4、进一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切实提高主流媒体和数字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文化传播阵地和渠道,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

5、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竞技体育设施与群众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共建共享。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引进重大国际赛事。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掘自然的、文化的以及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1、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

2、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深化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适应社会不同人群需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大众化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努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推进精品景区建设,促进各类旅游产品融合发展,延长旅游产业服务链。

3、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合理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倡导环保、文明的旅游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旅游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完善旅游法规和服务标准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稳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强对重点旅游区的规划指导,形成分工合理、有序竞争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五)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稳定低生育水平

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生优惠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调控作用。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

2、着力化解人口结构潜在风险

切实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实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推进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营养素补充等干预手段协同发挥作用。

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逐步实现老年人无障碍居住。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机构的投入,引导各类专业化组织参与经营管理。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强服务标准、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国有、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高龄老人生活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逐步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社会风尚。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

坚持服务基层、贴近民生、助民解困,加快发展民政事业,全面做好基础性社会服务。

1、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规范城乡低保分类施保措施,按救助对象不同需求实施差别化救助,提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的保障水平。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加强城乡低保与失业保险、最低工资、再就业政策和扶贫等政策的衔接。

2、发展壮大社会福利事业

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建立和完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切实做好优抚安置服务。

3、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对社区闲置、富余设施的综合利用,加快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拓展社区服务内容,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区居民特点的管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服务提供方式,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扩大居民有效参与,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推进人性化管理、贴近式服务。开发社区公益岗位,促进社区就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

二、抓住关键,开创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整体建设

1、增强科学规划能力

进一步发挥规划统筹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把所有投资、项目纳入规划。规划编制要坚持少而精,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聚焦突出问题。增强科学性和前瞻性,深入研究人口流动和结构变动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避免建设赶不上需要或边建设、边闲置等现象发生。要通过规划解决投资项目安排与制度建设、政策实施“两张皮”的问题,把设施建设与机制建设有效衔接好。加强规划实施评估,提高规划的执行力。

2、选准中央投资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向

按照有限投资效能最大化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要优先保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向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向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公共服务倾斜,向推动医改、教改等重大改革任务实施倾斜。

3、改进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按照人口和服务半径综合考虑资源结构布局和配置标准,通过科学合理安排新增投资和资源,实现各类服务设施区域覆盖。特别是要重视城乡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鼓励和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设施和资源共建共享。

4、创新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投资激励奖惩机制,增加奖励性资金和引导性资金安排比重,探索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地方和部门积极性。继续抓好社会事业投资项目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前期工作、动态监管、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和建设质量问责追究等制度。

(二)深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办好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上,切实负好责任。对非基本公共服务,应当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和加强监管等加以正确引导,不能越位和错位。

2、创新供给模式

进一步扩大社会领域对非公有制资本的开放范围,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形成多元化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扩大购买服务、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建设、运营和服务。

3、增强公共服务需求导向研究

公共服务源于需求,要注重需求分析,增强决策的开放性,使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防止仅凭决策者主观愿望、强推硬塞式的“惠民服务”。

4、优化社会领域服务业发展环境

落实和完善文化、旅游、体育、养老等产业发展政策,消除市场壁垒和准入障碍,营造良好的消费和竞争环境,提高行业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鼓励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此外,要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社会领域服务产业“走出去”。

(三)增强社会政策研究能力

1、增强政策制定的主动性

要保持对全局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热点、利益矛盾焦点、群众生活难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养成既能洞察全局又善于捕捉细节的形势分析能力,及时主动开展全局性重大问题调研,尽可能将一般性分析建议转化为政策措施。要重点针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等的实施,研究制定保障性政策措施,包括人口政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等。

2、提高政策制定质量

要密切跟踪现行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根据发展变化的形势提出调整和完善的建议和意见。制定一项新的政策,应当采取“开门”决策方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等的服务决策功能,并要综合考虑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要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提高社会政策体系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3、保障社会政策实施效果

加强重大政策的配套措施研究,切实保障政策落实。明确政策实施的各级责任主体,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评价,健全重大政策考评问责机制,以适当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四)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

1、加强社会管理源头治理

许多社会矛盾之所以产生,原因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现实利益要求未得到较好解决。我们要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抓紧编制好“十二五”时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并抓好规划的实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

2、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要发挥好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同时,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城乡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矛盾的聚焦点,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抓好“十二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好一批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为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和各类社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公共平台。还要积极参与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参与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政策研究。参与做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

3、建立健全社会发展形势动态监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