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1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摘要】执业医师考试组织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公共关系,运用公共关系中管理的技巧,组织者对外如何做到主动联系,对内如何实施正确有效的管理,在对内和对外之间怎样准确无误地、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以至于达到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树立形象、创造信誉、提高美誉度,展示公共关系策划在执业医师考试组织中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公共关系 执业医师考试 策划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54

医院作为我国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湖北考区荆州考点的考试基地,每年7月迎来一年一度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以下简称执医考试)。由于执医考试间隔为一年,组织工作千头万绪,如何避免经验性和盲目性的不利影响,在对内和对外之间怎样准确无误地、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以至于达到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树立形象、创造信誉、提高美誉度,这就需要公共关系在执业医师考试组织中展示其独特的魅力。[1]为此医院自2012年将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要素整合到执医考试组织工作中来,整理了一套科学思路,保障了国家级考试的圆满实施。[2]

1将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要素贯穿到执业医师考试组织中去

公共关系策划是策划者为实现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对公共关系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和行动方案进行规划与设计的思维全过程。[3]

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要素有多项,医院在考试组织中整合其中的6个要素,建立考试筹备构架,辅助相应的流程图(图1),并按上述要素来实施。

1.1确立目标公共关系策划必须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国家针对执业考试都有相应的工作目标,考试基地的组织者只需朝这个目标再努力就行。

1.2界定公众在公共关系策划中必须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认定那些是公共关系活动必须关注和影响的目标公众。[4]

通过2年的实践,组织者把目标公众界定为:第一、领导层。领导层包括医院的领导层和考点的领导层,只有内外二个层面对考试的重视,在组织工作中才会得到充分的支持。第二、考官层。考官是考试标准的重要实施者,在保障考试公平、公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服务层。执业考试的操作部分共分为三站。每站的内容不同,涵盖笔试、动手操作、计算机考试,有助于考试顺利进行。第四、保障层。此层的工作人员主要在考场的准备、器械的准备以及宣传内容的准备方面发挥作用。第五,考生层。他们是考试的主力军。

1.3项目设计所谓项目,指围绕公共关系目标而确定在不同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

1.3.1内容设计执业医师考试本身已经确定了具体项目,其考试共分为三站,每站的考试侧重点不同。第一站以笔试为主,从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两个方面,通过笔试来考查考生的临床分析和判读能力;第二站为技能操作,考查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站为计算机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阅片能力、听诊能力以及伦理学知识。

1.3.2宣传层面围绕考试要求和目标,以及结合考试基地相应每站考试的考生位置、抽签顺序、考试分组等内容,需要将上述内容向考生进行公示,使其了解执业医师考试在考点是如何具体实施的。为此组织者围绕相应的内容制作有图片和文字的宣传展示架,并在人群密集活动场所宣传展示。

1.3.3通知手段设计如何针对考官层、服务层、保障层及时有效的传达、收集相关信息,这是个不小的问题。医院工作忙,人员相对紧张,三类人将考试组织工作中的不同要求和信息有针对性向这三类人进行通知。为此,组织者结合医院实际,创建全方位、多渠道的通知方式。即海报通知、内网通知、短信电话通知、书面通知等手段,使各类信息有针对性的到对应的人群中去,保证考试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

1.3.4标示、标牌的设计每个考站都需要标示,考站内的房间需要标牌,考试路线也需要标示。针对这些,组织者结合自身医院的文化特色,依靠宣传部门共同协商来进行设计,使其清晰、规范、简洁,给考生营造出一种轻松、严肃的氛围。

1.4时空选择考试的时间是确定的,考生、考场和器械等物品准备是有具体要求的,那么如何充分选择时间和空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考官层、服务层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层面直接关系到考试能否顺利进行。为此,组织者在考试前针对考官和服务人员进行多批次的培训和演练,使其熟悉工作要求、工作流程,便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1.5编制预算执医考试的费用主要集中在宣传制作费、考官工作费用、考官和服务人员的餐饮费上,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是组织者的目标。针对宣传制作费,组织者开列出详细的开支预算清单,针对考官工作费用,组织者根据考生人数、考试时间确定靠站分组情况,再按分组的情况合理设置考官和服务人员并列出具体清单。

1.6人员分工再好的策划,也需要人员完成,执医考试是医院乃至全市的大事,考场准备前要有相应的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前期准备,考试中,每个考站有相应的负责人,负责站内和各站之间的协调、管理,院部层面有相应的院领导负责协调。考后,有专人对考试资料进行汇总、上报,在整个考试组织中,考试基地是全院动员、分工到科、责任到人。

2成效和体会

2.1成效将公共关系策划基本要素整合到执医考试的组织中来,直接树立了国家级考试的严谨性、严肃性,同时保证了考试公平、公正、公开的顺利进行,也使得考试基地的考务工作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

2.2体会科学管理之父指出:“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就是把过去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并主动记录下来,然后将他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使之标准化。”[5]近2年来,公共关系策划应用到执医考试组织工作中来,就是组织者泰勒名言的最好诠释。

公共关系策划在执业医师考试组织工作的顺利实施,也得益于考试基地内部同事之间的良好公共关系。它是内部公共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6]

3总结

执医考试相对时间跨度大、细节多,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光凭经验组织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全,与实际不符等问题,有悖于国家级考试的严肃性,把公共关系策划要素整合到执医考试中来,既是对组织者实际工作的指导又提高了组织者的管理水平,避免了单纯靠经验带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当然,目前组织者也只是对公共关系策划的初步运用,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它用好、用实还需要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燕清,陈德. 医学科研管理中的公共关系技巧[J].现代医院,2005, 5(6):115-116.

[2]李瑞,吴宇彤,朱弘.医院改扩建工程拆迁项目之公共关系实践[J].中国医院,2011,5:48-49.

[3]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94-203.

[4]李小红,沈雁英,孙继红,等.医院年度教育科研会议策划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2):139-141.

第2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基于会计要素在财务会计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会计界对于会计要素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国际上,除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2001年初改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外,美国有关机构对于会计要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不仅起步较早,而且比较系统,成果丰富。早在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就试图对会计基本要素进行规范性研究,根据研究成果,1953年8月至1957年1月,先后公布了4份《会计名词公报》(ATB No1—4),提出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成本、收益、利润,并试图对它们做出统一的定义。之后,尽管不少会计学者和会计学术团体对上述要素做了持续研究,但大多仅限于对这些名词或概念的定义研究,缺乏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直到1970年,AICPA下设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首次开始系统并专门研究会计基本要素。在其的第4号报告书中专门单列一章来论述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财务会计有六个基本要素。即资产、负债、业益、收入、费用和净收益。由于APB的工作被1973年6月30日宣告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取代,所以,之后的研究主要由FASB继续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FASB开展的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会计要素研究,并于1980年2月正式发表了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 No.3),共提出了资产、负债、产权、业主投资、分派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十项基本要素并分别予以定义,尽管为了适应非盈利组织的需要而在1985年12月发表了第6号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 No.6),但企业会计要素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于会计要素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比较系统地对会计要素进行了研究。1986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的《会计的基本概念——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中提出会计对象可分解成资产、负债、基金、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1989年,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张卫国的《研究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促进会计实践》中,将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净权益、营业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1991年,陈毓圭在《会计要素论》中提出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可以说,上述研究成果为我国1992-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中首次体现会计要素奠定了基础。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3年7月1日起由所有企业实施。在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第一次出现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2000年6月2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7号形式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与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尽管会计要素的项目没有变化,仍然是六大会计要素,但对有关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为了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加强会计准则的研究工作,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3年9月组织了42项会计准则重点科研课题,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会计准则咨询专家承担。其中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课题由葛家澍教授主持。以此次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财政部对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和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完善,并于2006年2月重新颁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首次以专门的条款明确了企业确定会计要素的依据和会计要素包括的内容: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比较发现,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也有了新的变化,一是有关会计要素的定义更加科学,二是出现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尽管还没有把利得和损失明确为会计要素项目。

综合国内外有关会计要素研究与设置,目前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会计要素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会计要素的项目设置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现有研究都侧重于要素项目名称及其应该定义,缺乏对会计要素层次关系的分析,而这似乎恰恰是造成会计要素难以理解和统一的主要原因。

二、会计要素内容及其层次结构分析

会计要素,无论理解为会计对象要素,还是构成财务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要素。实际上都是分类问题,既然是分类,就客观存在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分类层次问题,无论是美国FASB将会计要素分为前述的十大要素,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确定的六大要素项目,这些要素项目实际上并不都是平行关系,有些项目是上下级的包容关系,也就是说,会计要素是有层次结构的。会计要素的内容及层次关系如下:

(一)会计要素的第一层次—— 一级会计要素 一级会计要素,是基础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所做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综合的分类。一级会计要素包括资产和权益两大项目。

资产,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基础条件,是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之一,是指由企业过去的经济交易或者会计事项形成、被企业拥有或者控制,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权益,在财务会计中是指资产所有权,表明企业资产的来源渠道。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于权益的解释是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权利。权益在会计上可以理解为资产所有权,表明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资产来源于哪里。因为任何资产都是有所有权的,所以,从数量关系上看,资产和权益二者存在着下列等量关系。

资产=权益

上述关系式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是现代复式记账法赖进行试算平衡的基础平衡机制。,也是资产负债表设计的原始依据。实际上,在会计教学中,当分析经济业务变化引起会计等式变化的类型分析中,就是以上述公式为基础进行分析的。

(二)会计要素的第二层次——二级会计要素 二级会计要素,也可以称之为派生会计要素,是对客观存在着不同质项目有必要再进行分类的一级会计要素项目所做的分类,是一级会计要素项目的具体化。二级会计要素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个项目。

但是并非一级会计要素都要分类出下级要素项目,形成上下级层次结构关系。资产项目就没有必要再划分二级要素项目,因为对资产再进行的分类项目无论详细程度如何,都是同质的,只是资产的形态、名称不同而已。所以,会计实务中尽管也对资产进行分类,那只能称之为会计科目,而不是二级要素项目。对于权益这一一级要素项目就有所不同,如前所述,权益在会计上是指资产所有权,谁对企业资产拥有所有权,就称之为谁的权益。因为任何企业在筹建之时,其资产不外乎有两个来源渠道,一是投资人投入的资产,这部分资产的所有权归投资人所有,称之为所有者权益。二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产,这部分资产的所有权归债权人所有,称之为债权人权益,站在企业角度看就是企业的负债。因为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是不同质的两个资产来源渠道项目,所以,权益这一一级要素项目有必要再进行分类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个项目,否则,就不能详细的记录和报告权益的具体情况。从数量关系看,权益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存在着下列等量关系:

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将权益要素项目具体化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个二级要素项目之后,上述最基本的会计等式资产=权益,就可以表现为如下基本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或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在上述三个要素项目中,负债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进行下一级要素项目分类,只需要和资产一样,通过划分具体会计科目就可以了,其原因如前所述。相对于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一个抽象且复杂的概念,从上述会计基本等式的数量关系看,所有者权益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通常我们也称之为净资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任何资产或者负债的增减变动,都有可能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这些变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投资人投入了资产,还是企业赚取了收益或发生了损失,收益或损失是日常经营活动造成的还是偶发的非经营事项引起的,也就是说,企业筹建完成以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减变动的情况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同质的。另一方面,企业筹建完成以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减变动的情况又是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都倍加关心的问题,如果会计要素只停留在上述三个要素基础上,不对所有者权益要素项目进行下一级分类,是无法记录和报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有者权益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正因为如此,所有者权益要素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分类,从而形成会计要素的第三个层次。

(三)会计要素的第三层次 ——三级会计要素 三级会计要素,是对二级会计要素项目——所有者权益做的分类,是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具体化。怎样对所有者权益要素项目进行分类设置,既是一个难点,也是目前各国会计要素设置方面的主要差异所在。笔者认为,三级会计要素至少应该包括接受投资、利得、损失和利润四个项目。从数量关系看,存在着下列等量关系:

所有者权益=接受投资+利得-损失+利润

接受投资,是企业投资人投入到企业的资产,如实收资本。是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一个独立项目和重要内容。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与企业当期利润无关、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直接增加所有者权益。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与企业当期利润无关、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直接减少所有者权益。

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收入抵减费用后的差额,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也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间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各方倍加关注,必须详细记录和报告,同时,利润在我国财务会计核算中一直作为一个会计要素项目存在,是我国会计文化中早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重要会计信息概念,使用利润概念更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将利润作为所有者权益下的一个要素项目是必要的。但是,利润本身是一个结果,利润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为了反映利润的具体情况,还必须对利润要素进一步划分,从而产生了会计要素的又一层次——四级会计要素。

(四)会计要素的第四层次——四级会计要素 四级会计要素是对三级要素项目——利润所做的分类,是利润的具体化。四级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项目。

对于收入、费用要素可以以其与利润的关系为标志予以定义,而不再看是否是企业日常活动产生。因为,收入、费用项目是利润要素的下一级项目,与利润直接相关。只要跟利润相关,即使不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产生,也是要计入当期利润的。比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就规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可以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因此,收入和费用可以作如下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以及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但应计入当期利润的其他经济利益的流入。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以及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但应减少当期利润的其他经济利益流出。依据上述定义就可以得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从数量关系上体现出:利润=收入-费用这一明朗的等量关系。

三、依据会计要素层次关系优化会计科目设置

财务会计提供会计信息是用其一套特有的会计语言提供的,会计要素是会计语言,但还不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用会计要素反应的信息是概括性的,是粗线条的。作为经济决策不可缺少的会计信息,人们对它既有总括性的需求,更有详细具体的信息需求。比如,一个企业资产总额是20亿元,那么这些资产都是什么资产呢?就需要对资产详细记录和报告说明。为了详细提供会计信息,就需要对会计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会计上,对会计要素分类核算的项目即称之为会计科目。

既然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再分类的项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化,那么其经济内容与会计要素是一致的。除了上一级要素项目分化出的下一级要素项目之外,根据会计科目的定义,只要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项目都属于会计科目。这样,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关系本应该非常明朗和具体,它们之间实际上就是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会计要素是总括信息,会计科目是详细信息,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说明。有什么会计要素,就应该有相应的会计科目。但是现行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与会计要素的关系并非如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我国的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成本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等,看不出会计科目依据会计要素相应设置的应有逻辑关系,逻辑混乱,于理不通,难以理解,有必要改革优化和完善。根据本文前述会计要素内容及其层次结构设想,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做如下优化和完善。

按照有什么会计要素就分设什么会计科目以及简化设置的原则,相应的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利润类、收入类、费用类等。将现在的成本类科目归并到资产类,取消损益类科目。资产类、负债类科目内容与现行规定基本一致,不再赘述。其他科目设置如下:(1)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科目;(2)利润类科目:包括本年利润、已分配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等科目;(3)收入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4)费用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费用、其他业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科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第3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医药学示意图的展示形式 触发读者探其究竟

期刊的封面可以展示很多信息,因此期刊封面上文字、图案、色彩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与内容的协调,而且各期的图案、色彩既要相似又要有区别。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100多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封面,一直以端庄的设计风格和沉稳的底色呈现给读者。大多以清一色的刊名、年份和卷期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等要素及会标展示于封面。这固然可以突出这一系列期刊的科学严谨风格,但我们从创新的角度思考,认为设计风格尚有足够的创意拓展空间。因为,封面的美术设计,无论是采用写实或写意的表现手法,还是色彩基调的确定与调谐,都应在视觉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涵,体现独特风格,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审美印象”的视觉冲击。

例如,2011年第33卷第10期《遗传》封面,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其独特的创意值得借鉴。除封面基本要素外,用一幅圈图——菌株YBT-020其中一个内生质粒pBMB28的示意图为封面图片,其上标明“‘微生物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专刊”,这一极富吸引力的示意图激发读者迫切希望去探个究竟。其次,封面示意图连同目次页及内文的设计可谓一气呵成,目次页“综合信息”栏目标有“2011年第10期《遗传》封面说明”的标题和页码,封面说明中有与封面示意图相关联论著的导引内文“质粒克隆策略详见本期1141页戚军良、孙明等人的论文‘苏云金芽胞杆菌大质粒pBMB28的克隆”。读者被封面示意图一路导引到封面示意图说明页面直至相关论著页面,让读者享受到一种畅快淋漓的阅读快乐和收获,并由此掌握了本门学科的现状和动态,便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开展新的研究。

封面人物整体构思设计 达到“一语中的”效果

优秀医药卫生期刊在传播和交流学术思想,沟通情报信息方面,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医药类权威期刊《首都医药》和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中国当代医药》等刊物,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优秀医学媒体。这类期刊的封面大多以单个封面人物头像或单位建筑物的外观展示为主,文字标注除封面基本要素和社标以外,基本上是在头像周围标注“封面人物:某某单位某某某”,所刊登的封面人物简介需在内文里方可查阅到;或有的在单位建筑物图片的左侧靠近订口处标注单位名称,或有的仅有建筑物图片,而无任何文字标注。若尝试设计时考虑封面人物简介和单位简介加上页码标注或相关人物之论著标题及相应的页码标注等文字,便具有了“一语中的”的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

例如,2011年3月刊《糖尿病新世界》的封面创意设计突破大部分医药卫生期刊封面人物展示设计的套路,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比较到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除在订口中部标注封面人物单位、姓名外,北京同仁医院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杨金奎教授头像下依次标注两行并列的醒目的文字:“封面人物”“尽心尽力——为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进步!”。其次在封二的目次页:右上角上为杨教授生活照加页码标注,紧随其下的第一个“时讯热点”栏目的第一个标题便是本期封面人物专访标题和页码。这一系列编排设计,很显然打破常规的封面人物创新设计达到点题造势的良好阅读效果。

目次的展示形式 突出本期重点论著

期刊目次页需列出栏目名称、文章篇名、作者姓名及文章所在页码。期刊的版本记录也通常设在目次页上。这时,一般用目次页的2/3版面排目次,1/3版面排版本记录。也可以在目次页的上部分排目次,下部分排版本记录。

第4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 养老保险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索起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使得各地兴起了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热潮,并相应出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制度模式。综观这些制度,从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关系来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统合模式”和“独立模式”。其中“统合模式”主要以北京、杭州、重庆、深圳等地为代表。然而由于各地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缺乏统一定位,即使是同属“统合模式”的北京、深圳、杭州、重庆在制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一、北京、深圳、杭州、重庆四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情况

1、北京模式

(1)制度依据。北京是较早制定专业性农民工养老保险法规的城市之一,目前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若干规定主要见于2001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2)制度运行现状。该办法颁布后,截至2006年,北京市参保农民工总数为45万,其中除去有北京户口的20万,外地来京农民工参保人数大约为25万左右。

(3)制度特点。该办法以远期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接轨为目标,并以独立制度为特点,是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外制订的灵活缴费的以农民工为对象的专门性制度。

2、深圳模式

(1)制度依据。深圳市由于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也是较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对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可见于《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该条例成文于1998年,经过2000年的第一次修改和2006年的第二次修正后最终形成目前的制度框架。

(2)制度运行情况。截至2007年7月31日,在深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务工达341万人,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有220人,平均养老金达到了1298元/月。

(3)制度特点。非独立性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直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内,低缴费基数的灵活设计。

3、杭州模式

(1)制度依据。作为沿海的发达省市,杭州市的外来农民工规模近年呈现增长态势。目前浙江省农民工总数在1200万人左右,占全省4700万常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外来农民工800万人左右。2003年前浙江省主要实行的是将农民工统一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办法。2003年在《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办法的意见》中确定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政策思路。2006年11月,杭州市又颁布《杭州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双低办法”)。

(2)制度运行情况。至2006年8月末,杭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总数166万人,其中农民合同工近25万人,农民工占全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15%。

(3)制度特点。杭州市双低模式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独立制度,采用低缴费比例的灵活设计,是惟一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间设计转接系数的制度模式。

4、重庆模式

(1)制度依据。重庆市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这是一部专门以农民工为对象的针对性较强的养老保险法规。

(2)制度运行情况。截至2007年8月15日,已办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113户,参保人数达到1.1万人。

(3)制度特点。独立制度,准完全积累的资金筹集模式,制度流动较强,低缴费比例设计,企业缴费大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待遇上的经济可及性较强。

二、比较分析

1、制度模式各具特色,也各有利弊(见表1)

北京模式由于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一致的框架,便于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在制度内容设计上,由于缴费基数和统筹账户支付低于城镇职工的标准,因而体现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缺点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制度缺乏互助功能,保障性不强。

深圳模式与北京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对于达到给付条件的农民工,在待遇享受的目标定位上,深圳模式以收入替代为目标,待遇与城镇职工统一,因此具有“低门槛准入、同标准享受”的特点。同时,这种待遇享受统一的定位,也使部分农民工在达到给付条件后可以享受到养老保险上的“市民待遇”(桂世勋,2004)。

杭州模式的参保原则为“自愿性”,其“低门槛”设计与北京深圳的“低缴费基数”设计不同,主要体现在个人缴费比例上。其优点和创新之处,一是在企业缴费设计中,既降低了企业缴费比例(从20%降为14%),又体现了更多的政府责任。企业缴费虽按20%申报,但其中的6%,由社保机构在每年年底提供地税部门,由地税部门在年度时予以扣除,企业实际缴费比例为14%。二是该方案创新性地设计了“双低”办法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间的转接办法,并引入了换算公式。

重庆模式以“共济+个人”的账户模式作为自己的特点,在“低门槛”设计上与杭州方案相似,主要体现在缴费比例上,个人缴费比例为5%,企业缴费比例为10%,而其中企业缴费的9%划入个人账户,形成5%+9%=14%的缴费规模。余下的1%作为共济账户。此方案的特点在于,一是在缴费主体上,强调了企业的责任。二是个人账户的形式使账户流动性加强,三是企业缴费充实了个人账户,扩大了账户规模,一方面将隐性实惠变为显性实惠,有利于激发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民工待遇水平的提高。

2、制度差异性较大,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两个基本要素上

(1)责任主体。四种制度设计方案中,都确定了企业在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缴费责任。相对深圳、北京、重庆的“企业+个人”的缴费责任界定,杭州市的“双低”办法还特别强调了政府责任,这种征收模式在责任界定上的优势在于既保证了统一缴费率,又体现了低标准准入的原则,对企业更具吸引力。

(2)资金的筹集。资金筹集是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它一般包括资金来源、账户模式、缴费设计三个基本内容。四种制度模式虽然都以“企业+个人”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账户模式和缴费设计上却存在差异。重庆采用了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其它三地则采用了“统筹+个人”的部分积累账户模式。前者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农民工养老保险账户在统筹区内的流动。后者由于实行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账户模式,便于两种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账户间的转接。缴费设计上各地差别比较大。北京、深圳采用的是低缴费基数的设计,以当地上一年度职工月最低工资为缴费基数,杭州和重庆采用的是缴费基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轨。灵活缴费比例的设计办法,对于企业与个人的缴费比例各地也不尽相同,见表2。

(3)待遇给付。在给付条件上,北京、深圳、、杭州、重庆都以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作为给付条件。在达到给付条件后,四种模式所规定的待遇享受水平却不同。深圳市给予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统一的待遇,北京、杭州、重庆所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却与城镇职工有所区别。从待遇水平上看,前者更有利于满足农民工在当地退休后的养老需求,在保障水平上与城镇职工一样,属于收入替代型的设计。而北京、杭州、重庆低标准享受的原则属于收入补充型的设计。同时对于账户的流动转移,四种模式也给出了不同的规定,见表3。

三、启发与对策建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地试点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制度模式,这些制度模式由于定位不同,特别是筹资、待遇两个基本要素的界定不同,一方面加大了不同制度转接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未来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的复杂性。因此,在前期各地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进行统一定位十分必要。

1、适用范围及对象

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指法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人群。通常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类型、职业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确定。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覆盖范围的选择具有强影响。如英国、日本等发达的福利国家一般采用全民型养老保险制度,而发展中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先从覆盖正规职业群体开始。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经济水平和原有养老保险制度支柱体系的约束,以及群体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职业的非正规性,因而短期方案宜先从覆盖正规职业群体开始。考虑到可操作性,在对象界定时既不宜“一篮子装”,也不宜覆盖范围过窄,其参保对象以是否具有劳动合同关系来划分,见图1。根据这一思路,可将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设计为两层结构(见图2)。第一层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层为过渡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该体系在操作上没有先后之分,依对象不同分为不同层次。相比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单层结构体系,这种分层显然使农民工养老保险更具针对性。

图1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思路

图2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层次

2、资金筹集

(1)在财务机制上可采用部分积累的“小统筹、大个人账户”的模式。“小统筹”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与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它既与城镇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保持了统一,也使一部分农民工能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大个人账户”的设计有利于账户的流动,同时,由于个人账户规模较大,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

(2)在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的“低门槛”界定上,采用低缴费比例设计。个人缴费比例应低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8%,考虑到确保一定的保障水平,因此可将单位缴费比例划出一部分到个人账户,社会保障机构按两者相加的比例为农民工建立个人账户,单位划入比例多少的确定,以农民工养老保险待遇不高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为依据。

3、待遇给付

在统一待遇领取条件的基础上,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待遇享受宜秉承低标准享受的原则,这里的“低”是相对城镇职工而言。因为目前大部分农民工虽然从土地中分离,但却仍拥有一份来自于土地的保障,尽管这份保障功能在弱化,然而由于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在确定待遇享受时,应与城镇职工有所区别。同时农民工低门槛准入的原则和收入补充型的保障定位决定了其待遇的低标准,因此在待遇水平上,过渡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短期仍以解决农民工养老无保险问题为核心,待遇水平不宜过高,以区别于城镇收入替代的待遇给付定位。

(注:本文受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W0658。)

【参考文献】

[1] 桂世勋:我国城镇外来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模式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

[2] 郭席四、杜潇:不同地区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比较评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10).

第5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团;组织因素;主成分分析;综合主因

论文摘要:为全面探索影响广东地区体育社会团体实体化的因素,以及应首重抓好的综合主因,本文用有关研究方法,探明了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认同程度及重要性选择取向,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6个综合主因,构造了以建设实体化为实质的广东体育社团的因子结构体系,提出了实施实体化的5项发展对策建议。

体育社团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之一。推行由国家负责和指导的,集体分层落实的,个人积极参与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第二期工程,要构建和落实其组织网络和新型管理体系,必须筹建和完善体育社团。因此,抓好体育社团的各项组织因素,逐步进行其实体化建设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决策,是实现其宏伟工程的组织基础。

1、研究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用体育社团基本因素调查表(该表的结构与内容参考了有关体育社会学中“群体的要素”、“构成社团需要的条件”的界定),对广东地区的34名体育社会学学者和管理体育社团的组织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兰斯·利克特(R·Liker)量度和五级评分法,还用Pentium 200MHZ With MMX计算机进行了信息检验和其它各项数据处理。以广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的两期35名科级干部、学员先后相隔三天填写的上述问卷表为检验数据,得出问卷信度为0.87951, P< 0.01。这说明该调查表有较高的可信度。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广东地区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孟要性(价值)取向

广东地区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重要性取向的现状的调查结果,在26个调查因素条目中,以平均数的大小(在4.625一4.34375之间)来排列前后序号是:占前8位的依次为:吸纳爱好者的数量、开展全民健身、广开经费来源、管理制度、团结支持者、开拓自身产业、稳定经源占2 /3、高效率组织运作等。

从上述广东地区体育社会学者和实际组织工作者对本地区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重要性的认同程度看来,基本上包含体育社会学阐述的四大组织的系统要素。属组织的主体的基本要素有1个条目,即F1(吸纳爱好者);属组织的纲领的基本要素有1个条目,即F2(团结支持者);属组织的章程基本要素有2个条目;属组织领导体系的基本要素有4个条目,其中属有关领导体制、组织实体各占一条目外,属物质实体的条目有2条目,即F1(广开经费来源)和F24(稳定经源占2/4)。这充分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广东体育理论和组织工作对体育社团中物质实体性基本要素的高度认同取向。

2.2广东地区体育社团综合主因的选取

为进一步探索广东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多维结构和内容体系,结合考虑上述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重要性取向趋势,研究者用因素分析法(或称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体育社团组织因素的调研数据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

通过R型因子分析,从上述26个原始变量中选取6个综合主因子。它们的因子方差分别为21.896、12.43%、10 . 22 96、7.9496、7.1296、6.5896,其总差累计为66 .10 96(参见表1)。

在第一综合主因(主因子1)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有F8, F20, F4。这表明第一综合主因子与体现法人实体的职责的保持最为密切的相关(0.7464)外,还与宜传规划(0.7363),科学管理制度(0.7249),合适的发展项目(0.5822)等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研究者对它们综合称之为“法治的规划管理综合主因”(详见表1)。

第二综合主因(主因子2),其因子负荷较高的同F1(吸纳体育爱好者,0.7605). F19(配置干部,0.7060), F11(完备的登记手续,0.5772)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故可称之为“人员的吸纳配备综合主因”。

第三综合主因(主因子3),其因子负荷较高的同F17(开展全民健身,0.6823), F2(团结支持者,0.6549). F18(组织基层竞赛,0.5811)等因素关系密切,故可称之为“组织全民健身等综合主因”。

第四综合主因(主因子4)同F12(操作性强的章程,0.5179 ), F21(广开经费来源,0.4957), F11(完备社团登记,0.4939)等因素关系密切,故可称之为“落实社团章程综合主因”。

第五综合主因(主因子5)同F18(组织基层竞赛,0.5130 ). F16(高效率组织运作,0.4971). F14(信息交流,0.4786)等因素关系较密切,故可称之为“竞赛及组织运作综合主因”。

第六综合主因(主因子6)同F25(稳定经费来源,0.5925), F6(有影响力的宗旨,0.5371),F3(优惠的管理制度,0.5190)等因关系密切,故可称之为“稳定经费的制度综合主因”。 转贴于

2.3该因子结构体系的实质和基本目标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广东体育社团的实体化组织(因子)结构。这一因子结构体系的实质是围绕体育社团的实体化而构架的。

“实体”这一在哲学中常用的词语是“指作万物基础的东西”。因而“实体性就是指物质的基本属性”,具有事物的实在本质或本性的东西。从这一定性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者设计了并经同行专家讨论,确认的广东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建设基本目标是:建立紧密团结会员、具备开展活动的能力、掌握现代灵通信息、办事效率高、实现实体化、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体育团体(附件的“体育社团实体化构架图”略)。下一步,通过广东34份间卷调查和R型因子分析,经定量分析后构建了如图1的因子结构体系。

这一因子结构体系是广东实体化的体育社团的实质和形式的整合体。它在实际中实施后是由实质和形式结合而成的现存实体,将可区别它的临时性机构、虚构的设想物、有名无实或依附挂靠单位的影子机构。这一实实在在的相对独立实体不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操作能力的现存实体。

2.3.1占比例值(贡献率)21.81%的第一综合主因:法治的规划管理在结构体系中占了首位。这说明了要使体育社团实体化首要的工作是长远而周密的规划与管理,以及把相关的自主经营机构、经费来源,组织运作等综合管理。常言道的“管理出效益”的道理就体现在这个因子结构体系中。管理出实体,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之一。

2.3.2占比例值6.58%的第六综合主因:稳定经费的制度综合主因,以及分别与第4、 2等两项综合主因密切有关的稳定经费来源在因子结构体系的基础地位是十分显赫的。在社团组织因素中有3项列于8位之前的也是经费因素。任何体育社团在商品经济特征条件下设法增加自身收人经济、稳定经费来源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某经济发达市的三年前决定,“养起来年”科研所要“断奶”,三年的过渡期后政府将不再拨款。这一“警钟”,现在正式实施了。这也是给“扶起来、拉起来、抱起来、养起来、挂起来的”体育社团敲响“警钟”。那些仍是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的单靠政府拨款的机构格局迟早要改制,这是商品经济体制时期的必然趋势。

2.3.3占比例值12.43%的第二综合主因:人员的吸纳配置综合主因。吸纳与培养人才是体育人才的用养并重的两个重要方面。正在起步的社区体育开展,体育社团的实体化建设,最终取决于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使用与培养两方面,这是决定其发展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按系统论观点,任何一种系统,必须有输出和输入的过程,两者不可缺一,这是维持系统运转的必需。干部的配置使用是该系统的输出过程。同时应重视人才能与新人才的输入过程,以及人才的继续教育(它包括社会体育的指导理论与方法、组织竞赛的知识和技能、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体能卫生科普知识等),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新会员、青年会员的培养。

2.3.4占比例值7.12%的第五综合主因:竞赛及组织运作综合主因。竞赛项目在该因子结构体育运动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为竞赛项目及其组织运作是检查和促进身体锻炼的重要途径,对发展社团的体育活动也起杠杆作用。竞赛紧张、激烈的特点,富有竞技性、技艺性、兴奋性是吸引会员投入体育活动的强大诱因。为此,各社团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项目,组织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着力开展趣味性项目及其运动会,家庭型为单位的小型竞赛。

3、结论与建议

3.1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地区体育理论和组织工作者的调研后,得出以下结论:

3.1.1现阶段广东地区关于体育社团组织要素的取舍选择是西方体育文化、体育价值观长期相互影响与兼容的意识产物,与广东所处的地缘经济与政治、文化制度密切相关。

3.1.2广东地区的体育社团组织要素的认同程度及重要性的取向,位于前8位的排序依次是:吸纳爱好的数量、开展全民健身、广开经费来源、管理制度、团结支持者、开拓自身产业、稳定经源占2/3、高效率组织运作等。

3.1.3广东地区体育社团组织要素的因子结构体系通过R型因子分析,它是由法治的规划管理、人员的吸纳配置、组织全民健身、落实社团章程、竞赛及组织运作、稳定经费的制度等6个综合主因构成。

3.2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设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广东地区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必须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抓紧下列五方面的组织综合主因来建设社团。

3.2.1成员积极的主体地位:社团要从宣传、规划、项目、安排、优惠等一切方面,使吸纳和团结的社团成员活跃化、积极化,让他们以主体意识投人健身、身体娱乐活动的经常化。

3.2.2纲领的求实:社团章程的目标的制订要以求实精神,力求实际可行,以便发挥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考核作用和凝聚作用,使社团章程的具体性、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3.2.3组织管理逐步实施上下一体:为有效地实现体育团体的实体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总目标,使某一社会环境的人与人的活动,即社团的成员,财产、物资、时间、信息等管理因素合理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上下统一体。

第6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心电系统;医院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38-01

1心电系统国内现状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医疗收费,影像管理,检验管理,医嘱和药品管理都完成了信息化管理,但大多数医院的心电图管理都处在落后的管理状态,心电图报告不能在医院信息网络中传送,心电图检查依然是以人工传递报告为主,不能对需要的心电图永久保存。长期以来,心电图检查不能实现信息化管理,却成为大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当前,数字化医院建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建立PACS、LIS等信息系统后,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临床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了PACS、LIS等信息系统的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医院。在数字化医院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外科病人只需到CT室做检查,外科医生就可以立即在自己的办公电脑前通过网络浏览到该病人的数字CT片,随即高效作出诊断,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但这个病人需要心电图,就需要将临床资料提供给心电图医生,心电图检查做完后纸张报告要等待人工传递,没有电子格式的诊断报告,与现代化管理的CT检查十分不协调,影响了临床工作效率。因此,在全数字化医院建设中,心电信息系统是临床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电子病历系统的基本要素。

2 医院应用数字心电信息系统的益处

数字心电信息系统将心电图机等无创诊断心电设备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组成计算机网络,在病人做心电图检查时,申请、预约、收费、数据采集与传输、结果分析、报告存储和打印等工作流程实现了自动化和程序化,减少了管理漏洞和医疗差错。通过网上查询和浏览检查报告,极大的方便了医生和病人,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通过报告的检索与查询,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报表,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具体总结如下:

2.1杜绝了漏费: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因此导致各科室严重的漏费现象,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心电信息管理系统将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收费管理(配合HIS系统的收费管理),对心电图仪器的使用网络化管理,能很好地抑制漏费现象。

2.2心电图检查工作流程、自动化:从申请单的提交、预约、收费、检查、数据录入直到出检查报告,心电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了一套适合各级医院的工作流程,使大部分工作过程自动化进行。

2.3解决了心电图报告不能永久保存的弊端:热敏纸的心电图报告只能保存2年多,不符合医疗文书保存的要求,应用网络化管理心电图机可以永久存储,避免心电图报告保存时间短,占用空间大的弊端,也方便心电图报告的调阅、查询和统计。

2.4减少工作差错,节约了成本:全医院的心电图可通过网络自动传送到心电图诊断中心(心电图室),由心电图专业医师统一发放检查报告,既可以减少误差,又方便快捷。用普通A4或者B5纸代替热敏纸打印心电图报告,为医院节约大量的成本。

2.5提高临床医生的科研水平:由于心电图实现信息化管理,心电图的各种分类、心电图的查询、调阅和统计都变得非常方便。利用这些资源,心内科在人员培训、研究创新、量化管理等方面都可以很方便地开展。

2.6实现心电图远程会诊:全院建立心电、电生理数据中心后,心电图的远程会诊变的极为方便简单,可以利用视频、电话、网络、电子邮件、信件、传真等多种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医院可以通过心电信息系统浏览异地患者的心电图及病历资料,提出会诊意见,双方通过视频、音频等通讯工具互动完成心电图诊断,同时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实现远程会诊功能。

第7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科学研究;学术探讨;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1]。该课程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2-3]。目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虽然能够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不能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1.1教学特征与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提高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精神,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的现场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贯通。长期以来,“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方法虽然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比如刀具角度的功用,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刀具角度的概念和对切削加工的影响规律,能够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并能够利用辩证法去分析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性能随着刀具角度的变化规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切削加工经验,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刀具角度的功用,学生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忆所学内容,缺乏对所学知识必要的思考和综合分析。虽然很多高校教师提出产学研协同模式、授课+实践模式、先实践后理论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来说,受到课时、经费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接触到现在的前沿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6]。

1.2学生的学习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其学习兴趣来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知识的获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分的获得,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前的突击学习、机械记忆等方式来应付考试,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整体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不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金工实习作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前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实践知识,但是地方高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课时量和硬件设施等角度的考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讲述知识点较为传统,但是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超精密及细微加工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前言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均属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内容。然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较为隐蔽,对于缺乏专业数据库查阅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本科生来说,利用网络技术和学校购买的专业数据库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前言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诱惑较大的大学环境,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管理时间的能力欠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适合于地方高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大学是进行学问研究的机构,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要进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较大差异,大学的教师并不仅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因对学问的研究工作而存在的[7]。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导致大学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学校,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以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基础,以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成为当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科学研究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以传统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的内容较多、逻辑性差,只是编写了机械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很少涉及机械领域前沿的研究进展,内容更为古板。例如切削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教材上仅指出其变化规律的单调递增或递减性,但是在新型材料加工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根据新型材料的切削加工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机理。因此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推动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也能够使教学更有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理论深度素养,科研型大学成为各个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一流高水平高校的重要标志[10]。

3学术探讨教学模式探索

3.1学术探讨教学内容准备

基于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根据最新科研成果讲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际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作准备。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中很难理解、重点的内容,在基本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术探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学术论文,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于教材中较简单的阐述较全面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对刀具、零件加工和装备等内容十分熟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从事材料精密加工研究的教师必须精通的一门课程[11]。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从事材料切削加工机理研究的教师必须进行的研究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是从事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者必须熟知的知识点,这几部分与高效精密加工研究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恰好正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十分困难,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从事机械加工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大量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论文,特别是较为前沿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相关科研结论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科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结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

3.2学术探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提倡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案例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在每次讲授知识点时,先引用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诠释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进行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讲述,最后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研成果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探讨相关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对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后作业要追求一定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传统的练习题模式,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让学生自己检索相关的科研论文,对科研论文进行阅读,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写出大概100~200字的思考体会。

3.3学术探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选题常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在明确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学生选用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引导学生利用绿色制造等前言科技来分析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利弊,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合理选择零件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绿色制造技术前沿科技的概念及实用性[13]。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深化和升华,着重锻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来检索所需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4-15]。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多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数控机床部件的设计、机械加工模具的设计等,其中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有较多重复的地方。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地方高校应该打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限制,高校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新材料或传统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试验研究、基于绿色制造合理工艺路线的选择和有限元仿真切削加工性能研究,使得学生能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工程试验和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解释的能力。

4结语

第8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本刊致力于交流和推广工业和信息化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征稿对象:全国工业、工程领域的广大干部职工、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全国各大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教科研人员及相关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等。

栏目设置:工业技术、能源技术、工程技术、电力技术、电子技术、理论研究。

出版周期:杂志为半月刊,于每月15日、30日前出刊。

权威数据库收录:《山东工业技术》杂志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全文收录。

收稿要求: 1、稿件内容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以2500-5000字符为宜,题目应准确表达文章内容,简短明确,一般不超过20个字,尽量不用副标题、缩略语和标点符号。

2、文章摘要以提供内容梗概为目的,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为150-200字;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特征及文献特征内容的通用性、一般性的反映,一般可精选3-8个;来稿所用引文及资料须准确无误,文献标引序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第9篇: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片上网络(NOC);片上系统(SOC);共享总线;低功耗

中图分类: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231-03

为了性能的瓶颈,而且随着总线带宽的不断提高,外接设备的不断升级,其功耗也将急速增加。而图2所示的一个片上互连网络通过节点间的相互通讯实现了并行的消息传输,这样就避免了总线带宽的瓶颈问题,另外,由于片上互连网络采用了全局异步、局部同步设计及端到端的通信方式,只有参与通信的组件是激活的,因此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功耗。因此,片上网络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其功耗要远远低于共享总线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