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性质;价值定位和目标
农村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如何定位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价值取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实际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因为,对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性质的规定是把握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和本真,而对其性质和价值定位的规定,又是发展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逻辑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办学模式等诸多问题的基本依据。
一
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究其原因,同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只有用立体的、系统地、结合的思维方式,才能全面把握和回答这个问题。立体的、系统地、结合的思维视角,具体说,就是从三个维度及其结合中思考规定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性质。
第一,法律维度。从法律维度考察,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表征主要有:一是强制性。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是一种强迫性的教育制度,是由国家强力保证实施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不仅指向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家庭(或公民个人),也指向作为教育主体的国家、相关社会组织。就是说,无论是家庭还是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任何妨碍或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行为都是违法的,都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二是免费性。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国家承担,对其受教育者实行免费教育。免费是完整的义务教育的必要条件,免费性是实施义务教育强迫性的基础。否则,一个家庭经济拮据,衣食住行都难以维持,义务教育强迫性又能奈何呢!三是普及性。义务教育要求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除按法律规定办理缓学或免学手续外,都必须接受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四是基础性。义务教育就是国民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教育就是通常说的基础教育。五是公共性。义务教育是社会的公共事业,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实施,学校是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义务教育的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义务教育由国家对其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全社会都关心、参与和支持的事业。六是平等、公平性。义务教育赋予一切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出身阶层,平等的享有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由国家向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实现义务教育权利的条件。义务教育对每个适龄者都一样,是公平的教育。
第二,教育自身维度。从教育自身维度考察,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通常人们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阶段)称为基础教育。也有的学者撰写的文章指基础教育为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基础教育的突出表征是基础性。小学和初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为非基础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就受教育者自身而言,是接受高中教育、中专教育、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人类社会将从政治型、经济型社会向学习型社会发展,小学初中教育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第三,社会维度。从社会维度上考察,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是农村教育。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是农村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要受其他系统的制约和支持,另一方面又要为其他系统服务。农村教育性质的表征主要是支农、富农和为农,概言之,就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制定决定的目的是为“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市协调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规定“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就世界而言,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都是如此,例如印度学者在谈到小学课程计划时,指出:“应该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相联系,最终使学校成为重建印度农村的工具”。
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三维性质集于一身,既是义务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也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三者虽有各自的内涵,但是统一的,是相结合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彰显其中的一维而否定或排斥另两维中的任何一维,都是片面的,都会割裂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性质的完整性。我们应当抑简单性思维而扬复杂性思维,也就是说“要求我们的思维是永远不要将概念封闭起来,要粉碎封闭的疆界,在被分割的东西之间重建联系,努力掌握多方面性,考虑到特殊性、地点、时间,又永不忘记起整合作用的整体”真2f。只有运用复杂性思维,才能从全局上,三维地把握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整体性质,也才能对其价值给出准确的定位。
二
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是干什么的?理论的表述就是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价值定位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有许多阐释,其中不乏真知卓见,但也有偏颇之处。有学者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轴心。教育的基础地位就是要为高一级学校、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好基础,也就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升学打好基础,所以,升学率的目标也是基础教育中基础的目标。同样的观点,有的学者阐释为:基础教育,从性质上说,走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应对全面的基础教育实行统一的政策,要让农村的中小学校集中精力办好义务教育,让农村中小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国民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种知识,让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集中精力修完完整的国民素质教育课程。也有的学者从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是农村教育这一维度出发直截了当地把农村教育定位于培养农民的教育。也有的学者由此出发提出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地方化”、“职业化”的结论。
从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局部来看,从一个维度考察,上述对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价值的定位的阐释是很精辟的。但是,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规定。因此,只有从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整体性质出发,才能引伸出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价值正确的定位。否则,就会把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价值引向偏斜。
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三维性质决定了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价值定位和目标应该是三维一体的,即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国民的基本素质;具有普通文化科学知识、职业知识和技能基础;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性人才。这里重点谈谈对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农村小学初中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小学初中学校的辐射作用,即向农村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劳动技能、文明素养等,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按照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培养学生,使之成为具有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职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具有基本的文明素养,成为新农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有些人否定农村小学初中教育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点,其理由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是为当下的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服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普通农民,因此教育就失去了前瞻性、进步性。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概念是个动态的概念,要做动态的理解,既包含有对当下的农村服务,也包含为发展过程中的农村服务,更包含对未来时期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概念,其含义是非常宽泛的,从产业而言,不仅仅是农业,还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从就业岗位的类别而言,与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农村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参加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部分要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小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建设,成为农村新兴行业的劳动者;相当一部分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成为思想素质好、有文化、懂科学、会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他们是农村的一代知识农民。这样的农民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主力军。有些人头脑中总是有些抹不掉的观念,一提起农民,就从落后、愚昧、贫穷、低人一等联系起来,轻视农民,看不起农民。实际上,无论从时间维度上看还是从空间维度上看,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都不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历史意义上的农民,即使是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农民,而是懂科学、懂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实现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价值定位和目标不是空话,必须有教育教学和实践内容的体现和支撑,其基本内容应该有:国民基本素质教育、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教育、职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术技能教育等诸多方面。对这些内容不应该有所偏颇、偏废或排斥任何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都会在实践上把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引向歧途,三维价值定位和目标就无法实现。转贴于
三
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现实,同其性质、三维价值定位和目标要求存在着巨大差距,而要缩小这个差距,使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符合其性质、三维价值定位和目标要求,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发展和改革农村小学初中教育。
第一,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必须由片面教育转为全面发展教育。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性质、价值定位和目标也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基本的国民素质,又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现代化本领、能力和品质。而现实的农村学校教育,则是一种片面的教育。当然,在现实的生活中,潜性的教育指导理念,以及教育内容和行动,则是地地道道的片面教育。现实的农村教育是一种以文化知识为唯一内容和指向的教育。这种情况高中甚于初中,初中甚于小学,小学甚于幼儿园。学校的德育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思想品德课,一个是思想教育活动,前者只限于说教,缺少思想上的针对性,具体性,学生只记了一些知识,对其心理的教化成果甚微,许多学生是不得不学,而且学而不做者甚多,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各种课程中最不受重视的课程之一。许多学校没有任何思想教育活动,有些学校虽然也开展一些活动,甚至搞得有声有色,但多半图形式而无内容。有活动,没教育内容,这种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体育、美育工作缺失,音、体、美课程,也是不受重视的课程之一,不但课时很少,而且也没什么相应的活动,有的学校因为师资缺乏、质量不高,而不能正常开课,音、体、美教育严重缺失。相反,文化科学知识课或升学考试的课,则受到异常的关注,不仅课时多能得到保证,而且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是文化科学知识课的延伸。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压得直不起腰,喋喋叫苦。有的初二学生中考后,撕掉了教科书,用以表示向负重苦难的日子告别。片面的教育已发展到极端,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以文化课测评分数论英雄,上者到重点班,次者到普通班,下者到戏称的爱心班,甚至考试分数成了排座位的标尺,高分者坐前排,低分者坐后排。片面教育就是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评价一所学校优劣,升学率是最根本的指标,升学率高的学校和老师,都会得到奖励,而升学率未达到要求的,就会受到惩罚,某县委书记就是因为升学率低而向全县百姓道歉。然而这位县委书记从来也没有因为学生没有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而向百姓道歉,这一事实说明某些为官者,隐性的教育理念是推行全面教育的极大障碍之一,而对片面教育则起到助推的作用。
第二,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必须由脱离实际转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农村的广阔天地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不但没有享用这些资源,反而走上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脱离的道路。近些年的改革虽也规定一些同生产劳动相联系的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时间甚微,也没有很好落实。并且这一点点的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课程,不仅不够稳定,也是一种形式、摆设,甚至成为某些学校创收的一种手段,学生和家长可向学校交钱或顾人顶替,学生本人未必亲自参与。有些学生虽然也参加一点儿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但是有劳动和实践,却没有教育,为劳动而劳动,为实践而实践,这不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由于农村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致使农村的决大多数学生日益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厌恶农业劳动、厌恶农民、厌恶农村。致使脱离农民、脱离农村、脱离农业,成为多数农村孩子的广种价值取向和选择。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对当时中国乡村教育脱离乡村经济建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陶行知的话虽说的是解放前,但仍适于现在。现实的这种可怕后果,不能不使人们忧虑,也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村孩子们的成长,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人的根本保障,更是培养新农村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唯一方法或根本途径。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仅靠书本知识和说教是不能实现的,而只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就是劳动人民参加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动素质是各种素质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引申出集体主义、群众观点、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为人民服务等的思想品德,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态度是亲自参加劳动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没有这种体验和感受的人,在口头上说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但永远也不会把这个情感内化在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中。农村基础教育只有走劳教结合的道路,让学生亲自生产和社会实践,才能使他们体会到劳动、劳动人民的光荣、伟大,从而生长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价值取向。正如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做到学以至用,至用促学,学用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t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在教育领域有少数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坚持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创造了很多办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惜的是没有得到支持,没有认真总结,更没有自觉的推广,这不能不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失误。
第三,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必须变精英教育为平民教育。精英教育在农村小学初中教育中普遍存在。我们对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实地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特别是重点校或实验校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是对少数尖子生的教育,是对权贵和富人子弟的教育。农村的重点中小学,被称为贵族学校,现又改称为优质学校,是精英教育理念的产物,其存在就是精英教育的实践,其结果辐射到全部小学中学,使精英教育理念弥漫整个教育领域。这些所谓的优质学校,是集中了国家或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界域中的尖子学生或权贵、富人子弟,而剥夺了大多数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
平民教育是面向百姓的教育,面向普通百姓子女的教育,面向普通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平民教育也是平等教育,应当提供给每个受教育者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享有国家提供的同等的教育资源的权利。维护每个学生的平等教育权利,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仅仅为了少数尖子学生的升学服务;而置大多数学生的后续生存发展而不顾,实在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第四,农村小学初中教育要变单一文化知识教育的培养模式为文化知识和职业知识教育相渗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就其教育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而言,仍然是以单一的文化知识为唯一的内容,课堂传授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形式。这种教育严重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要,脱离教师学生的诉求。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课题组在福建6个县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占本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80%以上,有96.2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职业意识、基本劳动技能、态度等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94.17%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小学、初中阶段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意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85.71%的小学生喜欢或很喜欢职业技能课,99%的初中学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学校开设职业技术课。我们在吉林省东丰县调查两所初中,2004年和2005年毕业生中,分别有60.34%和55.63%留乡务农,外出打工分别占19.5%和21.2%,升入普高的分别为16%和17%,升入职高的分别为3.8%和5.5%,个别复读。就是说,农村初中毕业生大部分要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出外打工参加城镇建设。而目前普遍的现象是,农村小学初中学校基本没有开设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义务教育目标定位单一,“离农教育”“升学教育”仍占据主要地位。这样一大批初中毕业生,难道不应该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类课,不应该为他们的职业选择奠定某些基础吗!
近些年,通过改革,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内容,增添了某些职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但内容随机性较大,缺少吸引力,多半流于形式,有名无实。我们认为,排斥职业教育内容的渗透,是农村小学初中教育的最大误区之一。其实许多国家对中小学阶段职业教育内容的课程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对中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评价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动手能力,是否奠定了成为熟练工人所需要的良好基础。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犹太人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但学习知识、专研律法都不能代替劳动的技能。从古代开始,希伯来人就极为强调掌握一门技艺,要求儿童无论贫富贵贱等级高低,到成年时都必须掌握一门手艺。部落所有的头领也都有技术,甚至可以和街上的匠人媲美。以色列建国之前,在巴勒斯坦犹太人建立的基布兹组织中,就很重视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各种农活,掌握最基本的饲养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还经营自己的小农场、小饲养场、小植物园等。建国之后的以色列,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使他们熟悉劳动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的生产原料和加工过程,学会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要掌握各种劳动技术,如材料加工、制图、制表、电子、裁剪、缝纫、家务操持、家政管理等。普通学校8年级(相当我国初中二年级)要学习“以色列工业和国民经济”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国民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产品的生产及市场营销、财政金融的基本法则等。中学高年级的劳动教育有了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学校把劳动教育分成农业技术教育和工业技术教育两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一门专门技艺。这种教育方法使学生学完中学课程时,已基本上完成了基础的劳动教育训练,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学有专长,这对其选择专门化的大学教育方向以及未来的就业都很有帮助。
关键词:对话性教学;小学英语;价值;应用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知识积累较少,因此英语学习对很多小学生来说往往存在很多难题,甚至有些小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十分吃力,主要是由于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没有英语环境,学生对英语有较大的距离感,因此就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更透彻地认知英语知识。因此,探讨对话性教学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对话性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以此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一、对话性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对话性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锻炼。近年来,对话性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对话性教学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对话展开英语教学,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知识,学习语言的最大目的就是应用语言解决问题,因此,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英语对话,对话应该作为英语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学生成绩,让学生大量做英语习题,虽然学生的做题能力很强,但是听力和口语能力却很差,这都是应用能力锻炼不到位的体现。以往的应试英语教学模式是哑巴式的英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即便使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了短暂的提高,但却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英语水平的发展也无法起到良好的作用[1]。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采用对话性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会促进学生英语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升,对话性教学是一种具有与时俱进意义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对话性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构建英语对话平台对话性教学方式的展开要依托于一定的情境,英语对话都是在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当学生的情绪和思路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后,再开始进行对话性教学。小学英语教师要对对话性教学的宗旨和目的有透彻的了解,因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英语对话,虽然教材中有一些英语对话情境的设置,但是大多数都不是很实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也比较严重。很多教材中的对话情境是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英语对话情境,对话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在对话中找到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英语知识的实用性。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英语对话不仅是学习英语的必备环节,同时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也有很大的作用,逐步利用对话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是最重要的目的[2]。
(二)重视课前导入环节课前导入环节在英语对话性教学中十分重要,通过课前导入,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一堂英语课的成败,有一大部分是由课前导入环节决定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前导入环节充分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会跟紧教师的思路,全神贯注地听讲,这就为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反之,如果在课前导入环节没有将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无法集中精力,可见课前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导入环节中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通过课前导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对于小学生来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是有难度的,只有话题够有趣、教学形式够新颖,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牢牢抓住。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选择一些小学生喜爱的课前导入方式,如游戏的方式、故事的方式,这些都是小学生十分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方式,借助这样的方式将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英语对话趣味性实现教学方式的逐步创新,是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性教学的前提,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对话性教学的课堂要求,只有做到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才会为学生带来新鲜的体验,从而保证英语对话性教学的趣味性,以下是列举的三种不同的对话性教学方式。1.充分利用发散性教学方式拓展对话教学范围。发散性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教学指的就是求异性教学,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对立性的问题,在进行一个问题的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对相似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理解方法以及将对立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通过求异教学方式的开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这样的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教师在讲解一个句式或语法的时候,不应将教学的范围仅限制在教材中,要多向课外的方向拓展,虽然教材是教育专家多年教育经验总结的精华,但是毕竟范围是比较固定的,教师要在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内内容之后,再逐步向外进行拓展,只有不断拓展训练,才会丰富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见解,加深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会更好地锻炼学生运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2.充分利用逆向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英语教学的宗旨,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常规顺序,使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更系统,更具完整性,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教师可以尝试逆向教学方式,其概念是通过逆向的思维利用已学的知识寻求一些未知的突破,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在对话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已知的句式,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将句式进行转变,可以不按照书本的顺序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3]。3.充分利用单元总结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在以往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常以对话练习的方式锻炼学生英语对话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还稍显不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及这一单元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将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运用单元总结的方式理解每一个知识体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系统的英语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四)改革教学内容,丰富对话教学手段在小学英语对话性教学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就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创新,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和英语学习的需求。不能再延续以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话的设置要基于教材,要在教材的模式上进行创新,丰富对话性教学的内容,促进课堂有效性的实现。另外,对话设计的形式要注重丰富多样,避免以往对话设置的单一模式,可以是两人对话形式,也可以是多人对话形式,还可以是一人问、多人答的形式,只有逐步丰富对话的形式,才能够使对话性教学更有层次感,使对话性教学方式更具多元化的特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了课堂的整体互动性。
(五)注重对话练习,升华知识应用对话练习应该是学生在对话性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任何的英语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的练习,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不断重复的,因为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只有依靠大量反复的练习才能够加深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练习,通过练习将英语句式顺其自然地表达出来,将英语作为自己语言中的一部分。英语知识的熟练应用都是在反复的练习中实现的。教师要强调练习的重要性,要将英语对话练习作为一种常态化学习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英语句式、单词等相关知识扎实掌握。
(六)注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在小学英语对话性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想要学好英语,除了大量反复的练习之外,在实践中强化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英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学校举办的英语类竞赛活动,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注一些英语文娱活动,既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也促进了知识积累。另外,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将自己遇到的课外知识做好总结,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为今后更深层次的英语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对话性教学方式应用在教学中,利用对话性教学,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创新英语教学手段,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价值,同时利用对话性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只有不断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手段,才能够逐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红菊.对话性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J].教书育人,2019(19):5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策略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也是需要教师终身研究的课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将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工作的一大立足点。本文将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一种新意,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讲《司马光》,可以放一段“救命”的呼喊声,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去,接下来便是引来司马光砸缸的课题。再如教学《海底世界》,可由提问导入“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可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
二、分类指导,激发主动性
新课标的教材内容一方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尊重个体的差异,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这就要求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江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很好地发展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致力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行为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推动了课堂发生质的变化。一堂课,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的学生组成,每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活动单”的要求,开展1-2个活动,每个活动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所有学生都能针对某一个问题,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创造性的思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小组内成绩好的学生会对他们进行帮助,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并且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进步。当然,教师也可采用补课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因材施教,促使广大学生去主动接受知识,并且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能思考出新的东西,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激发学习效率
单调的黑板教学,只会让学生们感觉枯燥无味。每节课都一成不变的面对着黑板,就严重压制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设备越来越发达,多媒体课件、优秀的教学资源光盘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有效策略。教学设备资源的优势还能激发同学们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有一点,多媒体教学毕竟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忽略学生们的自我思考。教师应了解他们的需求,备好课,利用辅助工具将重点难点一一讲述给学生听,最重要的是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经历过程,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四、利用课外阅读去激发拓展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斋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孩子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许多未知的东西,并且这样的知识是开放式的,无穷无尽的,因此学习语文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知识,更重要是的加强课外阅读,激发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兴趣,教之以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可以给学生推荐比较好的作品,可以针对一本名著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召开一个讨论会,或者举行一场演讲会,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语文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个孩子一旦有了课外阅读的行为习惯,就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阅读,这无疑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可以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五、用融洽师生关系去树立共同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勇于发言,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去。我们总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问其原因便是不喜欢语文老师,语文课也不愿意学了。本来成绩挺好的,就因为不好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这样看来,师生关系确实不是一个小问题,相反是却是极其很重要的。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策略也有很多。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学生获取知识,学有所成。教无定法,贵在创新。每个教师都应该摸索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摘 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的英语素质,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有效性
当前,英语教学在我国得到普遍重视,尤其是在职业学校中,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更是增强学生自身未来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对职业学校英语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英语质量,增强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以获得最显著的英语教学成果,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增强。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教学与教育的条件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职业英语教学的条件尽管已经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分析,对影响职业学校英语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1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存在厌学情绪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的现象。根据调查研究得出,职业学校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产生对英语的厌学情绪。同时由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单词读写困难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缺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惧怕心理,缺乏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1.2陈旧落后的机械式教学模式
在职业学校中,部分教师受传统英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只一味的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英语学习的环境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讲解过多,学生难以消化把握的现象出现,再加上教师英语教学停留在课本教材上,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提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英语教学的有效性[1]。
二、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为本,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因此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实用性,通过对学生英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英语素质得以提高,从而促进其未来职业竞争能力的增强。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职业学校英语有效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把握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
要想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就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把握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堂节奏感的打造可以有效的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吸引学生英语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2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职业学校在英语教学中与普通学校的英语教学相比存在着一定地不同,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具有实用性、专业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因此,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时,要改变单一的英语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以此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2]。
2.3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师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进行英语的自觉学习,从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4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针对性,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有效性要想得到增强就必须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才会得以提高。同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得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2.5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将极大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小组之间的这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减少了教师讲解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地时间去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并给予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督促,从而获得对英语学生的动力[3]。
三、结束语
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实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来帮助学生英语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1] 邹能春. 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 20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与学 有效性
[作者简介]李海涛(1956-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备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一般项目A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A371,项目负责人:曾繁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98-02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服务社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特别是当终生学习已逐渐成为新的学习理念,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怎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学、教师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法。本文将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等方面,对“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教与学”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假如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掌握甚微,则可以认为是“无效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很辛苦,但没得到相应的效果回报,则可以认为是“无效或低效学习”。教师的“有效教学”必须要关注时间与效益的关系,掌握好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与学生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尽量在教学中做到“量化”。例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考核方法尽可能做到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等。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学习,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增长,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效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效益和发展进步的程度,其实质就是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活动,学生能自我控制,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单纯的吸收知识转变为掌握方法,突出学习的过程,不强调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与学”有效性研究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重要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益是其改革的根本目标。只有在教与学两方面都达到合理有效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岗位相对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同时有力地推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实现教学的高质量。
三、“教与学”的有效性研究
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依赖,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思想意识,巧妙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过程教育,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首先,教师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理念,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才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尤其是一些刚毕业步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只有精通所教授专业和课程,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灵活应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从而使课堂达到真正的有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到与专业对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挂职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对理论和实践实现双精通,才能达到教学的自我监控,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教学思维才能活跃,教学语言才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才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学生。首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其次,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学生做朋友。平时可以通过建立班级QQ群的形式,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兴趣和问题,在第一时间与学生沟通、商量,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享受学习。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越俎代庖,让学生将学习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3.有效利用教材。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要与企业、行业相对接,在教材的选用(编写)上,要做到所使用的教材具有职业的先进性,具有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的工学结合的特色。同时,对于其他教学资料,例如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指导书、学习指南等,也要做到充分反映当前企业、行业前沿的职业内容。其次,仔细研究教材和钻研课程标准,做好授课前的准备。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拓展)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处理和运用教材,设计出更合理的教学流程,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
4.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高职教学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模式上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要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要能恰当充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电脑软件等)、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5.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当今社会已进入团队合作的时代,靠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组成团队或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学会成果共享,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团结互助,合力闯关,打造团队意识。
6.运用有效的激励。有效的激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高职学生正处在身体的发展阶段,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这样才能使其产生更为强大的内部动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7.运用变式学习。知识的掌握是为了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情境,在问题的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寻找其共同的规律。例如同一个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些具有拓展性结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运用好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觉要求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的“学会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阅读、分析、归纳、推导等方法,靠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和操作技能,从而培养主动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构成一个教学过程的循环系统,预习―听课―动手操作―复习。学生从循环系统中,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适当的逻辑方法,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
1.预习。任课教师可以先将所授课程分成几个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教学,在教师上新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可分组、也可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理解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整理要点和问题,找出难点和不懂之处,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听课。上课时,学生通过预习已找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听课环节,将课前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进程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多交流、多讨论,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3.动手操作。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要进一步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训中心或顶岗企业中,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掌握理论,使两者互相补充。
4.复习。为了完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巩固和加深记忆,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对所学、所操作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提高,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和理论,通过循环往复将所学知识完全消化,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教与学的有效性研究在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教师个人综合素养,用“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Z].2010-05-05.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8-31.
[4]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5]孔凡折.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
【摘 要】英语作为国际化通用语言,是一门重要的语言科目。学好英语对学生未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还有利于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一问题的思考是职业学院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有效性
随着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已融入世界之中,这意味着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国际交流人才,而职业学院作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重视对职业学院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那么,什么是有效性的教学呢?职业学院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提高职业学院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心理学上认为: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职业学院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院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英语教学中存在某些问题,想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了解以及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英语教学课堂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1.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学生英语基础差
伟大的科学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说明了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存在着在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学习知识薄弱,以及对学习不感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使学生对英语兴趣的缺乏以及英语基础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英语本身单词的千变万化和语法结构的复杂化,对新学者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这是影响学生对英语兴趣的一个外因;第二,学生自身缺乏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动力的一个内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是导致学生英语差的主要原因。
2.英语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大多数英语教师教学模式较单一化,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考虑到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不应该采取国内统一的教学模式。首先,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多采用口述和板书的形式,没有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来,不能带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英语教师能力的下降。英语教师没有与时俱进的对英语能力的培养。最后,英语教师太过注重对英语进行笔试,而缺乏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下降,毕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这门语言,而不是为了造就“高分低能”,成为考试的工具。
3.职业学院对英语教学不重视
普遍职业学校认为学生是来学习技术的,并不重视对英语方面的教育。第一,英语学习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教学,学院过多重视对英语教育会加大投资,影响学院收益。第二,职业学院没有认识到英语的学习可以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三,学院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健全的制度就不能提高办学质量和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应该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切实做到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为把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上努力。当今社会正缺乏专业性的人才,而职业学院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且英语作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语言,也是专业性人才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要加强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1.融洽英语教学课堂的气氛
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个良好的气氛能够提高学习的质量,因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调查研究表明:当一个不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看到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听讲,且课堂气氛融洽,那么,他就会不自觉被带入这种学习氛围中,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这说明了如果英语教师能够把握课堂的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做到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2.英语教师应“破旧立新”,摒除教学形式单一化,创新新颖性的教学模式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想提高职业学院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做到“破旧立新”。“破旧”是指要抛弃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立新”是指要敢于改革和创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样就意味着英语教师必须做到两点要求:第一,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较多的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例如,用PPT进行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的享受,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享受英语所带来的乐趣;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多设置情景对话,让学生把英语说出来,而不是拘泥于教材上的学习,同样也能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3.着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激情,激情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就犹如学生要学好英语就要有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一句话这样说: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门,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这体现了英语老师只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外在压力,而学生自己本身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才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内在动力。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三个层次上入手:首先,职业学院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其次,教师要把英语生动形象化,吸引学生的眼球;最后,学生自己把学习英语想象成自己喜爱的事物,简单化地学习。
4.职业学院对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分不同层次对学生英语进行教学
我国著名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生英语成绩差反过来说明了学生进步的空间很大。要对英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逐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英语教师还要适当的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背单词这一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对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鼓励。
结束语
职业学院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保证。而教师作为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授者,要秉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为了学生的未来就业考虑,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敢说英语的人,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玲.影响我校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师因素探讨[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04)
[2]李兰皋,鲍德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的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调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03)
[3]丁小月.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41)
[4]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8(03)
[5]师炜.试论高职教育目标的定位与英语教学的改革[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
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现在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家都试图获取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寻找到更加切合实际、准确有效的教育途径。于是,“实效性教学”的理念破冰而出。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的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文教学应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话、合作与探究,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 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灵活处理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1 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教《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部分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时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对话叙情”。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挖掘隐性资源,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2.2 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教学《水乡歌》一课就充分利用学生见过的木船、货船,在初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千只船,万只驳”的“驳”的意思。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适时向课外沿伸,在课末为学生设计了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仿造课文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以读引说,从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与本诗情感得到了共鸣。
2.3 生成的资源。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写好教案不等于备好课,因为有的教案多是“借”来的资料,教师没有深刻的体验。真正的备课是反复读懂课文,再结合参考资料和学生情况确定目标,写出教学流程。这样可以为重点训练留出空间,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留出空间,为师生张扬个性留出空间。
第四是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也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曾设计了一则《庐山的云雾》的课件,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却没有解决课文重点“抓住主要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的要求。上课前花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不理想。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只是一堂纯粹的欣赏课。
3.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让他们“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这些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是以专业课和实践操作为主,相对的公共基础课就处于副课的地位,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中的其中一门,对于学生来说其重视程度是远不及专业课的,不只是出于语文课的实用性不及专业课,更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的多年疲倦感导致,还在于中职教育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存在严重的扭曲,再加上中职语文教师主观上随遇而安,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仅不能从语文课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老师也不能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正能量作用。中等职业语文教学亟待改革,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也为了今后社会更进一步的和谐与富强,作为低龄学生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语文教育是传递人文关怀和精神修养的不可替代的途径,起着任何学科都不可以代替的重要作用。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差,这是共识,这些学生几乎都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基础差,层次低,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约束力差。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只有短暂的两年在校学习时间,之后就要踏入社会,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突出实用性和有效性。作为基础课的语文教学就更不能延续之前中学时的应试考试的教学法,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集文学、国学、历史、政治、职业规划、语言运用、应用文写作、礼仪传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抛开教材,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实际传递有效的知识,从而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为他们走上社会做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准备。下面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来谈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教学都应该紧密围绕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语文教学更应该首当其冲地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制定适应学生能力,综合发展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的设定又是尤为重要的,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目前已经陷入停滞不前,学生反感,老师难教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就得从根源的教学目标着手改革。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能以健康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为总目标。下面将具体论述。知识目标,结合典型的文本材料,教会学生语言表达的关键性和灵活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掌握基本文体的写作和要领。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突破常规的文章讲解,而要以文章讲用途,以用促学。不是简单地知识罗列和分析,更多的应该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为学生的职业之路做铺垫。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为人处世,处理问题的能力,从思想上提升学生的品质以及为今后职业的可塑性打下基础。语文教学所应发展的学生能力应该是其一辈子都受用并且获益的,中职学生年纪尚小,遇事易于冲动,在学生性格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相应的礼仪、文化教学,帮助其成长。情感目标,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拼搏奋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人。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中职教育的使命。“要学技能,先学会做人”,“做人”对于一个中职学生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如果在学校不能正确引导、教育,今后对于企业、家庭、社会来说都将会成为一个悲哀。中职语文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是最为重要的,对于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来说,并不是学生记住了几篇课文,理解了几个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觉得很高兴,而是从语文课中培养了一批批即将走向社会的尊师重道,宽容厚德,承载有度的中职学生。
三、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大学也不同于初高中教学,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尽相同。语文教学基本上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学生也是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自己坐在下面,想听听一下,不想听就完全“屏蔽”。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短短的一节课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消磨时间,语文教学完全失败。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法,向其他学科教学学习,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去除课堂的束缚性和教学的死板性,尝试情境教学法,任务完成法,游戏法,自主探究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育人”的品质性,语文教学应该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要引导学生体悟并内化,这是语文教学最难的,也是德育和美育的关键。语文教师要敢于走创新路线,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说,会用心聆听,会用大脑思考。“教无定法”,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开拓新的适宜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是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那么就会让学生起连锁反应,对于其他的课程学习也不会尽如人意。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在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的共同努力,老师不仅是智慧的传递者,也是人格的塑造者,老师不应该简单地满足于上课按时到,下课按时离开这么简单的循环。老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意识和思想帮助。只有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够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四、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的基础课教学基本上都有规定的配套教材,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取什么样的文章和内容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不应当是单一的教学,而应该是综合性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课,还要融入文学、语言运用、应用文写作、历史、政治、国学、人文、礼仪,德育、美育等,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算是实用的。在问卷调查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职学生都认为现行的教材是有缺陷的,是偏离了学生的知识需要和今后的职业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是性格、人格、品质都还在发展的学生,这时候如果语文教学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话,那么对于其今后的个性发展也是不利的。语文教学内容应当选择有代表性文本,老师可以抛开教材,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比如说: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古文,现当代文学作品,现代诗,外国文学作品等专题,这并不是说每一个专题都要细致讲解,而是每一个专题做大致介绍,然后选取一两篇较有代表性的进行细致学习,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传递大量的信息,方方面面的信息,结合社会发展以及现有的制度体系和学生谈职业,谈人生,也可以师生互动,一起沟通、了解世界。当然了这对于一位老师来说知识和阅历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就得先有一桶水”,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要在语文课有限的时间里传递给学生不尽的信息和知识。语文教学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要本着对学生知识面的增加,思维的拓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利用身边丰富的媒体来继续学习,学会读书。语文教学不仅课程内容要丰富,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必须讲究丰富性和有效性,不能局限于常规的听写、背诵、抄写、配套习题册,课后练习等形式,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并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创意的作业,比如说自己查阅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完成一份某某作家的档案,写一份某某作品的概要等。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和综合可以大大提升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才能培养更接地气的学生。
五、结语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育 有效性 教师素质
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国际语言,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更是把英语的普及作为其国民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在这样的语言政策下,英语教育被提到更早的教育阶段。同时,早期外语教育也得到了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上的支持。因此,从2001年起,全国上下开始把英语纳入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然而,中国现有的客观条件能否保证小学英语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早期外语教育的特点
早期外语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来源于Lenneberg的“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认为,从两岁到青春期之前的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困难就会大一些,效果也差一些。然而,研究者,如Molfese(1975),Kinsbourne(1975)和Seliger (1978)对Lenneberg从病理学基础上提出的“临界期”假说提出质疑,“临界期”假说并不能十分可靠地作为早期外语教育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了年龄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儿童较之成年人学习外语所具有的优势等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在8岁左右,此时儿童学习外语的潜在模式的可塑性大,母语定势干扰少。从长远效果来看,儿童在外语学习方面确实比成年人有优势,尤其是在语音方面。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下,只有儿童学习者能够习得近似本族语的语音。另外,儿童的机械记忆力强于成人,对他们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能使他们增强诸如对单词、短语和常用语的记忆,为以后的外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虽然早期外语教育缺乏十分可靠、人们一致认同的理论作基础,但外语教学的起点若早一些对诱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打好语音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儿童学习外语的优势,可以开设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以及发展需求的英语课程。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保证小学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国家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具体规定了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实施原则。小学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4次教学活动。就学习评价而言,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笔试则主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提倡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英语知识,更不能讲解语法概念。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特别是声像材料的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习惯。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教学的语言材料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反映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韵律诗歌、寓言故事、会话表演、游戏等。
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角度来看,《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要求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然而,小学英语课程的成功最终要看具体课堂的实施情况。在不考虑学习者主观因素的条件下,要成功地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要制定好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有合格的教材;要有合格的教师;要解决好小学与中学英语课程衔接的问题。如果这些客观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则只会造成英语课程的低效。
二、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现状
为了解现阶段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笔者对武汉市市区的39所小学展开了调查,其中包括重点和普通小学。通过问卷、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调查了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堂效果。根据所收回的问卷、听课记录和访谈记录发现,小学英语课程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接触英语的频率低。学校所安排的课时少,密度也不够。按每周开2~3个40分钟课时计算,整个小学英语的课时只有240个小时。在课程安排上没有体现长、短课相结合。间隔时间过长,造成学习者接触英语的频率太低,这不符合记忆规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就班级人数而言,平均在50人左右,有的班级人数更多,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而且,面对这么多学生,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完成英语教学任务,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往往被忽略。
2.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某重点小学四年级的班级中,有些学生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也有些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能熟练地拼读。这主要是由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的。社会上的外语培训班林林总总,也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有些家长积极地让孩子参加培训班,因而这些孩子的英语能力相对要高些。同一班级学生水平的差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优秀的学生不用听讲,而不具备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跟不上进度,便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教师们反映,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学生对陌生语言好奇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过,学生的兴趣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而下降。
3.教师业务水平低。所谓业务水平,不仅指外语语言水平,而且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水平和自觉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英语教师的低业务水平主要表现在:首先,学历层次低。很多现任英语教师不是英语专业出身,而是普师、幼师、艺师毕业生,学非所用。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非英语学科转岗改教英语,他们通过短期进修后改教英语。其次,英语基本功不扎实。一般来说,他们的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课堂教学中无法用英语进行熟练流利的表达,更别提英语语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了。很多教师不了解语言学习规律,尤其是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让学生死记硬背,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第三,教学法不得当。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了解甚少,在教学中不能按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有些课堂气氛沉闷,“问答式”教学活动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中。有的课堂自始自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跟;老师问,学生答;形式单调,学生兴趣不高。没有真正把课堂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给学生们更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活动训练的时间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只关注少数“尖子”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使“面向全体”成了一句空话。而有些课堂盲目开展过多的游戏,缺少足够的英语语言含量。第四,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利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小学英语教师周课时一般在18~24节左右。任教4个年级以上的教师占总数的60%。有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教英语,同时还要教授其它课程并兼任班主任,课后,还有大量的作批改业和辅导任务。繁重的工作占去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时间和精力,更谈不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从质和量来说,有条件开设英语课程的小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师设施不容乐观,师资并不能满足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否成功,两个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即教师的英语能力和对低龄儿童的教学能力(Sharpe,2001)。小学英语教师应首先是一名合格的语言教师。L. Ryan从语言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说明语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语言教师应具备语言系统知识(语音、词汇、句法、话语)、普通语言学知识、相关文化(文学、历史等)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的原理和英语教学法;能够设计、实施和评价课程;善于观察其他教师和学习者,把学习作为自己发展的一种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好的示范;把使用英语作为个人和职业的发展;持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一种文化和一种交流的工具的态度,对学习者和同事们负责;注重专业发展。
P. Medgyes也提出,外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必须首先熟练掌握外语,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师掌握外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实上,精通外语是体现外语教师职业信心的根基,外语水平是其实现未来职业能力的基础。尤其在交际语言教学中,教师更需要有较高语言水平,才能应对任何交际产生的困难(Medgyes, 1994)。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初学者的教师,需要比后阶段的教师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要想使儿童充分发挥其自身语言学习的优势,小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英语语言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基本功,有标准、流畅的语音语调,口语流利、地道,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综合而言,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达到以下要求:(1)具有合格的英语语言能力(如良好的语音语调、书面表达、口头交际能力和语法理解能力等);(2)熟悉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并能够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掌握适合于儿童的教学方法;(3)熟悉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的能力;(5)其他各方面才艺(如唱歌、跳舞等)以及游戏和活动的组织能力。小学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方面素质相互联系,构成了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完整体系,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高效。
四、讨论
在中国,英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第二语言,而是一门外语。因而,小学英语教学一般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足够的语言输入,大部分语言输入主要依靠外语课堂教学。在以课堂为主的外语教学环境下,教师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是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主要对象。教师英语专业素质的高低,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教师的语音、语调等语言素质。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尤其对儿童的影响更大(王蔷,2001)。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语言输入的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心理学、教育学告诫我们,儿童的记忆力较强,对事物第一印象比较牢固,模仿力也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身的英语口语是学生模仿的主要样本,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的口语水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发音不准,致使学生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出现语音问题,形成化石,需要几倍的努力才能纠正过来,有的甚至终生难改。
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重视实践,更注意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特点。小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和创造精神强的优势,但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欢单调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等。如果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语言的知识,背语音和语法的规则,就抹杀了他们学习语言的优势。因此,小学英语课堂应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结合,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 (刘道义,2001)。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也将逐渐减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随着课程的进度和难度的加大,学生遇到困难也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学习信心要经受考验,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要受到冲击。如果进步不明显,或者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他们的学习兴趣肯定受挫。兴趣本来是内在的激发,但是激发后还涉及到长期保持,就需要其他动力来配合。另一方面,课堂上使用游戏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不是单纯为了增加课堂趣味。因为,游戏是英语教学的载体,如果没有英语教学这个内核,载体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因此,游戏必须减少盲目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足够的英语语言的含量。把游戏和英语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结论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从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客观条件欠成熟的条件下,在全国上下开设英语课程,给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带来巨大的挑战。良好的师资条件,正确的教学理念,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激励为目的的评价方式,这些是保证外语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开展的小学英语课程,才能积极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Ellis,E. M.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a Contributor to ESOL Teacher Cognition[J].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2006,(2):21-43.
[2]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OUP,1991.
[3]García Mayo, María del Pilar, Garcia Lecumberri, & M. Luisa. Ag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M]. Buffalo Multilingual Matters,2003.
[4]Medgyes P.The Non-native Teacher [M].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1994.25.
[5]Ryan L,Callanhan J,Krajewshi J,et al. Teac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Collaborative Programs to Prepare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ors [M].Denver,CO:Love Publishing Co,1996.16.
[6] Sharpe, Keith.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M].Kogan Page Limited,2001.
[7] Van Els et al.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4.
[8]戴炜栋.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思考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1.
[9]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52-54.
[10]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45-251.
[11]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