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传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文课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渗透在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1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中科学而轻视人文,看中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2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文化。本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受。
3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5~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使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学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应成为一种国家课程行为方有力度,方见实效。
4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学古文开始可以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白话文的经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积累。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5 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5.1 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5.2 古诗,不可忽略的财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2.1 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5.2.2 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5.2.3 亲情教育。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重视亲情。
5.2.4 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5.3 经典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我校有专门的《国学》课本,《三字经》、《弟子规》等著作的开设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如学完《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简单地解释几句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有的学生晚上回家,妈妈叫他,会很快来到妈妈面前,不再懒得回应,甚至在“母亲节”那天还给妈妈端上了一盆洗脚水,妈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 整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52-01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呈现出很多优势
1.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达来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生活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就能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激发兴趣,再加以美丽的背景、精美的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数学、科学上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抽象知识经过处理变得直观,让学生们理解起来变得比较轻松。这样一来同学们变得积极了、主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得开心了。
1.2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节省了老师很多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们练习、探索、交流。并且利用多种功能,如视频、小实验等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就学会了该学的知识。
1.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和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变“讲”为“导”,学生变“听”为“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了学生的向导和伙伴。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活动、学习、体验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
2.把信息技术使用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误区
2.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
有的教师使用一些现成的课件,没有根据本班学生基础进行修改。课件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仍然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只不过是由以前的“人灌”变为了“机灌”。课件成了一种摆设,没有起到应有_的作用,还有一种是课件的滥用,一节课下来没看见老师任何的板书,所有内容都用课件呈现,课件多如牛毛,使用过程中,课件切换速度快,走马观花,一些重要的知识在学生眼前一晃而过,像过往云烟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2.2信息技术课件使用不当,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是一节好课,更不是现代的信息技术用得越多才算是一节好课。有的老师产生了这样的错误想法,认为一节课把所有的电教设备都用到教学中就是一节好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虽然省时省力,但是为此牺牲的是学生的创作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算来实在不划算。
2.3用屏幕代替了黑板,忽视了师生的互动
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将会事与愿违。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时,存在着潜在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蕴涵着重要的情感信息。所谓言传身教就是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传输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3.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3.1更新观念,强化素质
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要练就一双慧眼,能对网上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最快的速度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要学会借鉴网上的名师教案、课件或科研成果,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2分析教材,明确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让我们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按理来说应该很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但就使用效果就不是这回事了,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计算机水平不够高,导致在课堂上操作失误或课件设计中出现一些错误,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美观,在课件中设计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声音或图片,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根据内容进行取舍,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对教学没有帮助的课件,取其精华。课件不在于多,在于精,不在于美观,在于实用;不在于花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
3.3课件使用要合理、及时、恰到好处
1、教师要把整个教学设计及程序印到脑海里,要熟悉课件的程序,准确无误地将课件及时地使用到恰当的环节,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成为一种摆设,2、使用课件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留给学生思考、识记的时间。重点、难点内容要及时地板书到黑板上加强学生的记忆。3、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能让课件成为主导,老师才是课堂的驾驭者。是老师利用课件来教学,而不是课件来主宰我们的教学。4、要有课堂应变能力。能不慌不忙地巧妙地处理课件使用中的一些突发事件。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得心应手。
一、深入挖掘汉字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汉字最具中华文化代表性。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汉字文化,能够让学生有效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识字、学字的机会渗透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汉字内涵的深层理解。中国汉字不仅有章法、笔顺结构,还有几千年来流传的毛笔书法艺术。对书法艺术的欣赏、临摹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方块字,同时教导学生做人做事也要横平竖直、堂堂正正。教师可以用一句歌词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的爱国情绪。“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他。”
在引导学生书法欣赏和临摹时,教师要注意把传统的文化元素渗透在内。在写作时,教师要注重字形结构的上紧下松和偏旁部首的伸左让右。这些写字规则能够使字体写出来有顾盼之情、呼应之美。做人也是这样,只有懂得尊重和避让,有一个宽大的胸怀,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美好的家庭。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还可以深入挖掘汉字中所包含的故事和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也是引导学生了解汉字背景、认识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情感内涵,从而喜欢学习汉字。比如,一些文字有许多文化含义。看到“妇”字就如同看到一个古代女子在跪着扫地一样,而在田地卖力干活就是“男”字。教师通过对汉字的挖掘能够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对汉字学习的欲望。
二、开展古诗文解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佳手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骚客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他们往往通过古诗词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希望。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以及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文化、思想、审美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修养、崇尚道德伦理,教师对古诗文情景的解读对青少年文化修养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可以描述一个这样的情景,在白雪皑皑的寒江之上,一位身披蓑衣的垂钓老者步履蹒跚地从江边走来,他目光炯炯、神情自若。他虽然经历了两次被贬的磨难,却仍然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世界、面对人生。他执着的驾一叶孤舟,独钓寒江之上,勇敢的面对挫折和逆境,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苦中作乐勇敢地生活。
教师还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古诗文学习更加轻松、快乐。比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当时的抗战故事。在强渡大渡河后,红四团的22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沿着光滑冰冷的铁索勇夺桥头,粉碎了想要把歼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通过讲故事,学生了解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模拟真实教学情境,重视学生情感教育
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将传统文化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文的真实情景中,亲身感受课文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把江南的靓丽美景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色再现,再配上《又到江南来》这首歌曲,让学生走进那美丽的江南水乡,去体会诗词的含义,积累文化底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古诗文语言含蓄、精炼,意境深邃、优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传统文化教学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情感教育。比如,杜甫的《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国都被叛军占领,自己也将要与家人分离的情景。这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小花》里“妹妹找哥泪花流”这一片段,让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与家人分离的场面。在有了真实的体验以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人生情感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应当传承中华文化,记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成为一个传承者;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以为外国多么的好,多么向往那里的生活、那里的教育、那里的一切,外国人的节日记得一清二楚,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呢?记住了多少,这里仅仅是冰山一角。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这样说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可想传统节日的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影响。
二、在语文课堂中贯穿传统节日文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以往语文课程中传统节日的缺失关注度不够,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中华文化义不容辞,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拨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等。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语带过、甚至没有相关内容,因此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这些节日是了解不到的。然而,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对淡漠,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早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上述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家人在一起吃饭,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因何而来。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当然,也不是让我们固守成规,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傣族的泼水节,要让学生知道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大?F结的重要纽带,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这样去学习,学生轻松高效学习,也了解传统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利用传统节日成为语文教学资源补充到教学中
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相契合,实际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这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对传统节日井不陌生,特别是风俗习惯、仪式等。在语文课堂中要把传统节日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外在的风俗、礼仪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则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是语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传承文化的精髓与语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具体的实施呢?
(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知传统节日
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诗词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引,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二)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三)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少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等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四)借助多媒体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程;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有实验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教学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恰恰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屏幕上变幻无穷的信息,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使人产生好奇感和探究感,借此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意识。
多媒体教学能够尽量的增加上课的教学时间,由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已经在上课之前预先制作成了课件,老师无需因为不断的板书而浪费珍贵的教学时间,有效的扩展了课时的容量,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可以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加速知识的更新。这对于引导学生自我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有很好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自由的利用网络资源,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网上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可以从里面挑选质量高直接利用,并且能够保证知识的更新速度,随时跟时代接轨。互联网跟多媒体的结合,让多媒体教学变得更加便利,更能发挥优势。
2. 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多媒体教学能够在互联网上面自由的利用其信息量,这本来是一个优点,但是也有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优势存在过大的问题,令人不能在短时间全部消化,同时大量的信息由于屏幕的限制,内容无法一屏一屏的呈现,造成了知识点之间的不连贯,前后不能呼应。这样就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也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认知。而且信息的更新过快,让学生来不及记忆,记不下笔记,导致出现知识信息的输出多但是学生收获少的现象。
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状况。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忙于操作,学生忙于观看信息,师生之间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自然而然就缺少了应该有的交流。师生交流不到位,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教师通过屏幕内容,一屏一屏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长时间的被动教学让学生的积极性逐渐消失,因此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迟钝,吸收知识的能力也就不高。
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1. 传统教学的优点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授课的主导,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将讲课内容表达得生动,加深学生对于讲课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产生亲和力,喜欢接受、乐意接受,主动的对学习产生兴趣。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仅仅是传授课件的知识,更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许多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进而被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往后的日子里面以老师为榜样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
传统教学主要的授课工具是粉笔加黑板。老师边讲边写,这样的好处是学生能够紧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整个知识点呈现出脉络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性强等特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都在黑板上面,前呼后应,便于学生纵向和横向联系。
2. 传统教学的劣势
教师授课的工具只有粉笔跟黑板,对于一些需要感性认识的课程,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的。例如在医学教学中,很多课程里面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加重要。其中也能通过绘画或者挂图展示,但是很难将授课需要展现的变化完美的呈现出来,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误导。这对学生的理解、认识制造了困难,能表现感性的东西过少,自然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跟多媒体教学比较起来,它的授课节奏实在太慢。教学大纲一般规定的内容都较多,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完成需要有相当的速度,但是板书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加之教学中公式、表格、绘图等对时间的占用,教师在一些重要知识点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讲通讲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结论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各有优势,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完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是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应该忽视。要从根本提高教学水平,重点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讲解,两种教学形式互补并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燕,韩玉贞,吴淑华等.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性研究[J]. 海南医学,2010(2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30-01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众多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它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方式多样、形式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诸多体育活动都是集趣味、娱乐和健身为一体,是许多现代体育项目和方式没法比拟的。笔者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一线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精华项目通过某种方式规范化,进而推广和融合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继承,进而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更多的民族所接受。
1 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的现状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综合制定出符合他们年龄、生理、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等的体育教学内容,把其中具有高度代表性和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去。比如武术已经是我国许多学校体育的教材教学内容,但是仅武术这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众多少数民族青少年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再如黎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跳竹竿,他们能够伴随着有规律、有节奏的竹竿撞击声中非常自如的做出多种技术动作,动作舒展、优美,在锻炼人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让人赏心悦目,可以作为学校供男女生选用的体育项目。还有朝鲜族的顶瓮竞走、满足珍珠球、傈僳族的爬竿、蒙古摔跤、达斡尔族的波依阔、回族的母球等都可以供选用。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中尝试采用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比如打秋千、打陀螺、跳骆驼、双燕飞、斗风筝、踩高跷等,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还锻炼了身体与陶冶了情操,熟悉了民族文化。遗憾的是目前开展的范围不具有普遍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还不够。在国际社会,许多国家把自身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比如英国完成了足球从建立、规范,发展成英国的“国球”,并传遍了整个世界。之所以能传播迅速,主要得益于最早时被引入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之中。包括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印度瑜伽等作为当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项目,无一不是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后传播开来的。我国有55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有许多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形成民族体育特色文化的先天优势。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做的却还远远不够,缺少民族特点和个性,目前采用的大多数项目是课间操,包括跑步、踢毽子、跳绳和跑步等,没有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因此,笔者认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来研究,将大有可为。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设想
(1)组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社团。社团的活动性质和组织形式,有较大的娱乐性和自由空间,小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社团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项目,并且认识许多兴趣一致的朋友。每个社团由学校配备指导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进行锻炼中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掌握练习的方法和规则。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不断增加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进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2)举办校园民族体育文化季。举办体育文化季可以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氛围。体育季最好选在气候宜人的月份,时间不宜多长,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民族种类和当地地域特点来综合决定。活动尽量多样化,应该分设单人和集体项目,尤其是集体项目应尽可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有集体的表演和竞赛项目,也可以有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甚至是跨班级跨年级自由组合参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找到可以参与的项目,并参与到其中。如此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状况,培养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和保护民族体育的责任感。
(3)适时的举办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相比体育季的筹备,单项比赛更加灵活,时间短、规模小,容易组织。笔者认为,每个学校都可以结合自身所在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域状况,选择一些适合本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四川地区学校可以选择以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较多的体育项目为主,如射弩、民族式摔跤、蹴球、押加、珍珠球、田径、陀螺等。在满族、朝鲜族占大多数的东北地区,最适合将满族的珍珠球,适合朝鲜族的摔跤、跳板、秋千等作为学校单项竞赛项目。
(4)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文体活动。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多彩节日文化。作为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借此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状况,根据各少数民族的习俗,在他们的节日里安排一些文体活动。如像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古尔邦节等都很有特色。在这些节日里,要一方节日,八方参与,共同欢庆,采取融民族的文化、体育、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窦.试论中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