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跨“科学”和“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学科,地理科目素来以其知识的广博性,与多学科、多领域相互渗透。可见,地理科目跳出中学教学,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其中的一节,“天气系统”在当前地理科目考试中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把握天气系统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更加系统和清晰的脉络,就成为该节课授课和课程设计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利用多媒体工具,针对高中地理中“天气系统”一节的教学设计谈几点自己的认识。[1]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与好处
1.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引入,借助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够更加形象和具体的展示教学内容。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创设教学问题情境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更加的和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知识中所涉及的地理事物、现象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直观,通过色彩、声音,影像等的传递,创建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不压抑。[2]
2.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代教育光靠着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幅挂图、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也远远不能适应学生们的教学需求。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们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了网络,透过多种渠道可以获得多种信息,所以任课教师光靠书本,照本宣科地讲课本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足。这就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与时俱进的补充当前的时事资料,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面。但是只靠任课教师的嘴和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清楚。所以往往会出现拖堂。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的时事资料、课堂练习等事先做好PowerPoint课件或直接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这样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节约课堂时间,进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3]
二、“天气系统”一节课本知识点分析
“天气系统”这一节共由两部分构成,即锋面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本节课的教学应重视落实各种天气图的阅读与分析。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应注意:a、教学应从身边的事物,日常生活入手,切忌没有过渡,提高知识难度,造成学生的认知障碍;b、应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与分析,如锋面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特征;理解高气压和低气压的不同天气特征。而本节课的难点则集中在冷锋、暖锋天气图的判读和分析方面。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1.关于课程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是否成功,过渡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听课效果和该节课的授课效果。在天气系统这节课的课程导入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开一个好头。这样做,既能活跃气氛,又易被学生们接受。具体来说,课前或刚上课的一小段时间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做好导入和衔接:a、拨打121获取最新的准确的天气信息,任课教师可以扮演天气预报员进行天气状况的播报;b、引用并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小段视频和影像。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让学生们了解了一些获取天气信息的实用途径,也让他们知道本节课是非常实用的,最重要的是吸引了眼球,让学生们觉得有意思,本节课接下来讲的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集中精力听下去。尤其是,《天气预报》播放过程中的突然中断能激起学生的悬念(为什么停了?)。由此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十分明显的效果。[4]
2.关于锋面知识的教学设计
关于锋面知识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于锋面知识的教学设计可以适当的播放锋面移动的动画。具体来说,在播放动画的同时,向学生发问,引导他们思考:如什么是锋面系统?为什么是这样的?锋面对天气状况有什么影响?并展示锋面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冷锋暖锋的原理实质。动画本身直观形象,生动,学生们易于接受,印象深,并且通过引导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发散思维及动手实践能力等。[5]
3.关于气旋、反气旋的教学设计
关于气旋、反气旋这一块的知识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借助图片、示意图和动画的展示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气旋等知识。例如可通过展示台风这一典型的气旋例子,让学生们将知识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一步步向学生们讲解气旋的形成,直观的感受。进而帮助学生们掌握示意图的画法和原理。[6]
建构主义强调有意义的真实可靠的建构学习,帮助学习者去构建理解和发展相关的问题解决技能。教学重点应放在支持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积极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培养学习者的高阶知识和高阶能力。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建构主义强调交互式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开展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促进知识建构,乔纳森(Jonassson,D.H.)(1991)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提供多种表达方式,提供复杂性,避免设计过于简单;呈现真实的任务;提供真实世界,案例学习环境,而不是实现预定的教学顺序;提供反思活动;通过环境和内容进行知识建构;通过协商共同建构,而不是学习者互相竞争的方式[2]。我国学者盛群力教授在《教学设计》中提到乔纳森(Jonassson,D.H.)设计建构学习环境(CLEs),并认为CLEs模式的要素有:设问P问题P案例P项目P;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与情境支持[3]。总之,建构主义强调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知识建构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运用多样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场所。“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称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强调信息资源支持“学”
为了帮助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用来支持学习者学习,而不是用来帮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信息资源是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达到学习目标,学习者之间可相互交流、支持,学习是主动的、自由的。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对有关学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给予引导。
注重过程性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评价应该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衡量学习者的成长和学习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评估技术的建构主义的应用表现在:评估主动的学习、评估建构的学习、评估有意图的学习、评估真实的学习、评估合作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出,评价学习结果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评价应在学习过程中进行。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观在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应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共有48个学时,一般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幼儿园课程概论》(王春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课程目标是:掌握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知识;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学会撰写教案,并能初步开展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设计、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经典幼儿园课程方案等。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比较偏重于理论。为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2010年9月-12月,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应用到《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
关于教育主体的观点有: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目前的观点倾向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然而,在以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主要依靠讲授法,将大量的课程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快速地做笔记。教师提问较少,一般来说,提问的内容主要为讲授的内容,学生也不踊跃回答问题,教师只能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很少或不提问,这样不利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考的能力。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完成课程任务,也没有给予学生更多机会让学生交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与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丰富潜能的独特个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被动听的现象,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思考。创设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并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角色也发生转变,教师由传统的权威者变为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习动机。
(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教学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应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组织幼儿园活动的技能,采用了在模拟情境和真实情境中组织活动的形式,并进行评课。采用了虚拟现场教学模式,“所谓虚拟现场,是指创设一种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教师或扮演教师或扮演幼儿,或作为观看教学活动并要发表观点与见解的观众,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教案,并在课堂上开展虚拟现场教学。本课程也安排实践学时8学时,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让学生到幼儿园组织各领域活动,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还通过让学生观看幼儿园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也培养了学生评课的能力。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要建立在真实事例或问题的基础上,有时被称为“实例教学”或“基于问题教学”,就是围绕问题,去探索,寻找答案,使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情境,来发展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关于“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幼儿园课程评价现状”等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互相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3.随机教学
随机教学模式就是对知识可从不同角度理解。“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如在“经典幼儿园课程方案”学习中,除了了解每种课程方案的内容,还让学生对国外早期教育课程方案进行比较,总结异同,并讨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这样,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种课程方案。
(三)加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很重视交互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位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相互之间的协商和辩论,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及时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合作学习有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学习,以往,教师经常重视师生合作,而忽视生生合作。为此,在教学中,加强了生生合作学习,如在一些有关“幼儿园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等案例分析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虚拟现场教学和去幼儿园实地教学时,要求学生分组备课,并互相配合教学活动,互相评课,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建构主义重视媒体的应用,并认为,媒体可用来创设情境。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将图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多种载体有效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出生动、丰富直观的教学氛围,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可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然而,起初没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课件是课堂上的动态教材,是授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尽管以前主讲过《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已制作了课件,但仍然对课件上呈现的内容精心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内容提供的友好交互界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运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教学法等。如关于“课程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让学生讨论“你认为什么是课程?”,学生们各抒己见。关于“幼儿园课程实施”,就让学生结合见习谈课程实施的形式、手段、方法等。在“课程内容的特点、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等部分,列举相关的实例,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就多种方法相结合,如关于“什么是幼儿园隐性课程”,学生刚开始觉得不好理解,除了理论讲授外,再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对幼儿园隐性课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总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丰富学习资源
建构主义不主张教师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知识,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教师从书籍、期刊、网站等不同途径搜集资料,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进行加深和拓展,补充的资料会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并完成一些拓展性或设计性作业,如查找资料,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资源还有课件、往年的试题、案例分析等;为学生推荐了一些书籍,如朱家雄著的《幼儿园课程》等,也推荐一些网站,如华东师大的《幼儿园课程》、浙江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幼儿园课程》等课程网站,学生可进一步自主学习和复习。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更好地建构。
(七)注重过程性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反馈和改进,让学生及时了解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促进学生发展。如,在学生第一次虚拟现场教学时,有的学生感觉自己能力较差,教师更多是肯定其优点,给予鼓励。并采用了多元主体评价,这样就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如在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反思评价自己教学的情况,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幼儿园教师给予点评,主讲教师给予评价等,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建构主义设计的培训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已经广为人知,教师也关注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探索和研究已有一些,但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操作体系与方法。尽管教师了解一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观点,但教师还不能有效地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这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操作性不强有关,也与教师缺乏教学设计能力有关。因此,应加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也应加强教师的建构主义设计的培训,丰富教师教学设计的知识,提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能力,以便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能力需提高
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观是一次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很感兴趣,上课能踊跃地回答问题,并能有效地参与到虚拟现场教学、随机教学模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认真完成作业,认为这样的教学能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专业能力。而个别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与他人协作能力不是很强,学习积极性也不够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好,学习效果不理想,特别是掌握理论知识不够系统和牢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等意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便使他们在教学中能有效地主动建构知识。总之,这种教学改革确实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但全班学生平均成绩也没有以往的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掌握的课程理论知识不够系统,也不够牢固。如何做到既能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又能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还需在以后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三)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观的一个重要拓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观指导《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时,给予了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做到了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但是,也发现,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的学习自由度过大,结果也会导致学习效果不够好。因此,在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
(四)平时考核比重应增加
关键词:建构主义;双语教学;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双语教学是在教育部2001年第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在全国高校逐渐展开的。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双语教学似乎停留在某个层次上。究其原因有很多,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模式的建立、考核体系的构建、教学质量的评价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的双语教学还没有一个完整、甚至是基本的理论作为基础。虽然也有学者提到了二语习得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但仅仅是在某个学科的双语教学的应用,还不能形成一整套用于指导双语教学的理论,笔者尝试性地给出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教学设计的策略。
2建构主义理论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对环境的适应。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进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个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将受到外部环境刺激所得到的信息(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就会引起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逐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和吸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的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起到重要作用。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对于学习者的许多开放着的知识结构链而言,都是要能让其中最适合追加新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新的知识单元被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知识结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和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改变脱离实际情况的书本化教学;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强调学习的合作性和情景性,提倡合作学习主动性和交互学习。
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发生的。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学习过程的两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方面,因此,认知不仅仅在个人内部,而且是整个情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建构主义承认教和学的矛盾统一体。
知识是通过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通过“会话”和“合作学习”在与社会的磋商中,不断地调节和反省自己的认知行为,最终达到意义的构建。
认知冲突或疑惑是学习的刺激,并决定着学习的实质和组织。这就强调了学习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是在外部条件的激发下被释放和发掘出来的。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3建构主义理论下双语教学的设计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笔者试探性地给出双语教学设计的策略。
3.1双主策略
教学模式的设计既要能发扬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双主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有两个主要目的,其一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构建专业知识,其二是在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这就要求在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摈弃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要使得主体(学习者)在教学参与中建构知识,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质、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而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意味着鼓励学生使用积极的方法(实验、具体问题解决)创造知识、进行反思,从而达到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目的。教师要确保自己理解学生原有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在这种指导意义下的双语课程应以选修课为主,且每门课程人数不超过30人,课程的内容应新颖,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动手实验。同时,课程可以用最基本的外语表达让学生理解,或借助于动手实验理解所学学科知识。课堂教学应采用师生互动、小组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教学方式,旨在建立一种师生课堂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创造一个进行研究讨论式学习的机会,也体现出双主教学模式。
3.2协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应以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知识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促进。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成果。同时,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习者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达成共识,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就是“会话”,而双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外语的应用。由此看求,在双语教学中强调“协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是协作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达到对意义的建构。
在双语教学中要体现“协作学习”,必须设计有利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研究(Case Study in Science)学习、指导式的教学(Teacher_Directed Instruction)都是不错的选择。
3.3多元媒体环境策略
为了真正实施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可理解为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景、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多元媒体。要创建这种多元媒体环境,可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整合进来,也可将国际合作办学思路引入到双语教学中来。
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整合到双语教学过程中去,可以会极大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提供多种便利的师生交流方式,建立多种媒体的信息渠道,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的效果。例如,计算机的人机会话和Internet的在线交流方式,便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环境也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便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学生的这种积极的、主动的教学参与,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内因。
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在双语教学中,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创建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的多元媒体教学环境。例如,可将虚拟课堂和真实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双语教学。虚拟教室和实在老师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双语课堂的辅助教学,在虚拟教室,可开展集体讨论、虚拟课堂、视频讲课、学习论坛、协作学习、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回答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学生可在网上提交作业、以及在线测试等项目。虚拟教室给学生极大的选择,因而可满足大多数学生双语学习的需要。再者,在双语教学中应提倡混合班。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已有不少数量的留学生,可将本土学生和留学生编到同一个班,对留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溶入到中国文化的环境中,对本土学生而言,留学生(当然是指以英语作为母语的留学生)有较好的英语水平,他们在双语教学中是“会话”和“合作学习”的最好伙伴。同时,这也是多元文化的一种互相渗透,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和国际合作精神。多元媒体环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4营造语言环境策略
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使英语得到应用。因此,在双语教学设计时,要积极营造双语会语氛围。
双重语言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建问题,即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得某些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掌握外语的应用,而且要能促进学生思考;不是熟记英语专业词汇和专业英语,而是让学生能真正运用第二语言去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中去。同时,情境创设也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双语教学的环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英语环境,而且要将其延伸到课堂以外。双语的校园网页、双语的科学报告、双语的教学课件(或全英语的教学课件)、英语视频节目和双语视频教学等都可作为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元素。同时,尽可能地创造双语实习环境,例如,程序设计课程、CAD课程的实习完全可以提供英语操作平台。有一个较成功的案例就是“MATLAB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习环境是全英语平台,学生借助于此系统本身的帮助,将MATLAB的应用进行了拓展。这种实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英语的应用。
至于课堂教学的语言选择,就我国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笔者认为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毕竟,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使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再促进第二语言(外语)的应用。因此,语言作为学科知识获得的媒介,不应该成为制约掌握学科知识的桎梏。
3.5多种信息资源并存策略
在目前学术界,为“应该使用原版教材,还是组织专家改写双语教材”而争论不休。与此问题等同的还有如“创建英语网络平台,还是双语网络平台”,“上课使用英语课件还是双语课件”,“学生提交汉语实习报告还是英语实习报告”等。笔者建议,不妨采用百花齐放方针,让多种信息资源并存。这里,双语教学信息包括:所选用的教材、上课使用的课件以及网络交流平台。图书馆所配备的书参考目、种类,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源,课后学生自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辅助材料、学生的各种学习报告、作业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或“意义建构”。因此,在双语教学模式设计中,可采用让多种信息资源并存。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网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需学习信息不仅来自于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同时,我们还可利用校际之间、与国外大学的联合以及与英语课的相配合来获取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
这里,笔者特别强调网络信息的利用。因为信息用于认知领域的几个重要成分――传递、获取、储存、表示与处理加工,在现代网络技术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的快速传递、迅速获取、海量的存储,而信息的表示也可以借助多种媒体以多种形式呈现。处理加工能力又是复合性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在双语教学中强调网络信息的应用,作为双语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不但能提供给学习者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创建一种真实的情景,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学生知识的构建应在多元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它包括在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实际动手,教师、学习和学习小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反馈。因此,网上提问、在线论坛、电子邮件、论文写作、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甚至学习笔记的撰写都可作为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信息资源。
总之,关于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不应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它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种选择。
4结束语
双语教学从字面上看,是英语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结合。实际上它涉及到了教育学、语言学、哲学、系统科学、专业学科等多种学科。因此,不能用单一的学科理论作指导,要从多种学科中已有的理论中进行选择、组合,最终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这样,才能使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陶思律,李志红.“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 广州白云学院学报, 2007(01).
[2] 舒新兴,张文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型无机化学双语教学模式[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2).
[3] 罗驱波,张申.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环境[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2).
[4] 杨晓明,董尚胜. 中外合作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大学教育,2005(2).
[5] 盛明兰. 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06(B01).
Bilingual Teaching Design Strategy Base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SHENG Ming-l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China)
关键词:艺术课程;多媒体教学;艺术教学软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05-0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建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也呈现出空前的热情。
人们普遍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其效果上来说,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内容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感受。并且可以更好的用交互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那么,实际效果又将如何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很多教育软件因在制作过程中陷入误区,因而产生了负面的效应。在软件的实际运用中,反而削弱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有时其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为了在实践中,让学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作艺术和鉴赏艺术,我们在软件的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软件的课程标准
艺术课程可分为美术和音乐2个大类。
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二、软件的特点
艺术课程教学软件是根据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表现特定的艺术教学内容,是反映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软件的教学目标
把声音、文字、图像诸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学习过程的单调与枯燥。软件中的声情并茂,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让学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并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互动性。
(二)软件的学习环境
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方法是:老师先出范例,或者老师做步骤示范,这样就过早的告诉了学生一个标准。我们应该更重视培养艺术技能和掌握艺术基础知识,重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和表现,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在艺术实践中,学生都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潜能,但以往的教学方式限制了这种潜能的发挥。
(三)软件丰富的信息资源
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知识和审美情趣,需要搜集大量图片和音乐,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当前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的态度,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好的素材。如果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在多媒体教室,只要教师打开电脑,运行艺术教学软件,就可以将里面存储的大量素材,让学生进行自由地欣赏。学生欣赏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他的生平介绍就会出现,不但可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针对局部进行观察。
三、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这又必须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无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都必须对自己的学历提升而努力奋斗。
(二)教师要有浓厚的职业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是积极地创造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对教师而言,将计算机和艺术教学软件引入艺术教学,这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教师必须在熟悉传统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出一套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方案。其次,必须熟悉计算机软件及其相关的应用,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本文分析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对艺术课程教学软件的应用需求,软件在设计和使用中方便了教学中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最新的艺术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法;构建策略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是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项目教学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构建,契合了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生本”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践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建项目教学法,其构建的目标导向,需要依托于明确的指导思想,引导教学目标、教学措施的组织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包括项目选取、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和项目总结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教学的目标导向存在差异,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教学。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建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传统教学形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生本”理念的提出,强化了学生为主体地位下,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调整,以更好地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形态。项目教学法契合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需求,也落实了“生本”理念下开放式教学的构建要求。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内容驱动,强化学生在设计原理、方法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牢固了项目教学法的目标导向,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紧扣专业培养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完备的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点,但扎实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也是新时期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项目教学法的构建中,一是要强化教学内容紧扣专业培养要求,在项目内容设置、项目驱动开展等方面,要确保理论与实践并重;二是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设计创意思维的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立足教育改革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变化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应用。但无论改革如何推进,改革的立足点在于满足专业教育改革的要求,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进一步强化了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点的教学要求,契合了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教学的集中体现。
二、项目教学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项目选取:
紧扣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迎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项目选取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项目教学的成败。因此,项目选取强调“紧扣、迎合”的基本要求,并着力于“难度适宜”、“兴趣导向”、“易于操作”三大原则,确保项目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难度适宜是项目科学选取的基本原则,也是确保项目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力保障。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项目难易梯度明显,在项目驱动之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易于操作是项目实施的基本要求,更是项目选择的三大原则之一。项目应适合于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并在开放式的教学形态下,能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在项目教学中都得到有效培养;再次,项目要迎合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兴趣为导向,调度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二)项目实施: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教学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构建的重要环节,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学生依据项目,进行项目分组。一般情况下,每组以4人为宜,并确定每组的项目负责人,以便于小组分工的有序开展。项目实施主要由三步骤构成,一是项目任务的分解;二是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三是项目实施过程。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在若干项目的分解与整合中,更有助于教学的有序推进。例如在项目任务的分解中,教师依据景观设计的过程,将项目任务分为“项目背景研究”、“需求分析”、“制作设计文件”等若干小项目,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小项目的完成中,逐步地向教学目标靠近。虽然项目分解成为若干小项目,项目教学处于零散的状态。但是,在若干小项目逐一完成之后,将项目内容进行串联,教学目标的整体导向性,项目任务的驱动性实现了有机结合,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三)项目评价:
验收、评价项目成果,提高项目教学质量验收、评价项目成果,是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项目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项目结束之后,各项目小组应提交项目汇报材料,并通过对实际项目的情境组织模拟报告会,进行方案汇报、竞标。在小组汇报之后,教师应对于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引导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开展“互评”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应及时对各小组的设计文档进行归档,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造型的优劣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四)项目总结:
分析项目教学“得失”,着力于教学全过程回顾项目总结是项目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学全过程回顾、分析教学“得失”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在项目评价之后,及时开展项目教学总结,就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分析。肯定并鼓励在项目实施中表现突出、成果优良的学生。并从设计思路、文件制作等方面,对各小组完成项目进行总结。首先,对学生设计思路的总结,一是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设计项目的思考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项目完成效果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次,对学生设计作品的准确性、表现力等要素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劣,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分析评价之下,及时查漏补缺,提高艺术设计的专业能力。
三、艺术设计专业构建项目教学法的着力点
(一)项目应突出“实践性”,以“实战”为驱动项目教学
实践性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项目教学以“实战”为驱动,与市场需求接轨,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应与相关设计单位建立合作机制,让学生的项目实践在“实战性”中完成,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当然,由于教学基础相对有限,为更好地提出项目实践的“实战性”,在教学的组织开展中,可以将实际工作中的“项目运作模式”引入项目教学中来,让项目教学中的项目真正的“项目化”,提高项目教学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将设计单位中的一些实际项目作为项目教学的“项目题目”,让学生在项目实战训练中更好地得到能力上的培养,也进一步将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
(二)项目课题科学合理化,着力突出项目的“过程化”
科学化是项目教学中项目驱动作用的着力点,强调项目课题设计要遵循科学化原则,通过实际设计案例的运用,提高项目的实践性、可操作性。项目教学更加开放化,教学的多元性特征更加突出。因此,教学应着力于突出项目的“过程化”,过程操作的重要性明显高于项目成果。在传统教学中,更多强调作业完成的效果,而忽视了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开展项目阶段性汇报、评价分析,对于提高项目实施的过程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考核应合理化、公开化,在量化的考核标准之下,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构建,进一步强化“生本”理念的践行,对于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形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构建的过程中,项目选择的科学合理性、项目实施的完备性、项目评价的有效性、项目总结的提高性,都是教学构建的策略点,也是发挥教学作用的着力点。项目应突出“实践性”,以“实战”为驱动项目教学,并且着力突出项目的“过程化”,提高项目教学对艺术专业教学的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芸.项目教学法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14)
[2]郝佳音.项目教学法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15)
[关键词]以赛促教;教学能力;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9-012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各地各校都高度重视教师职业能力提高,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思路,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资保障。
一、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教师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水平,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一线的重要力量,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授课中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或硕士,作为高素质人才,大多数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工作热情度较高,有奋斗的进取心,渴望在教师职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为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教学能力比赛为老师提供了展现教学能力的舞台,中青年教师能够通过大赛锤炼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参赛的主力军。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在学历上已经达到较高层次,但是,大部分人缺乏师范院校正规的训练,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中青年教师需要通过课堂实战锻炼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学竞赛搭建了“教学相长的双赢平台”“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和“以赛促教的示范平台”,开展教学竞赛是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很多高校积极推行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课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都进入了大学课堂。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有运用和处理信息化的能力[2]。教学能力大赛特别提倡和鼓励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中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对新事物接受快,比较乐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条件。参赛促使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和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和丰富考核评价方法。
二、“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促教学的能力;师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反思及课堂掌控能力[3]。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以赛促教”思路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工业设计是一门侧重于应用型的学科,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以及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素质。我专业教学团队全部由中青年教师构成,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决定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基于“以赛促教”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培训,提高教学认知能力
因为我专业老师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认知能力上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和科研以外,还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著作,补齐自己的短板。针对教师需求和竞赛,学校各类学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师资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竞赛培训,并纳入培训学时考核体系。通过参加培训,教师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尽快了解和研判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除了参加普适的培训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个性化培训,针对个人需求,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线上线下课程,利用集中统一或碎片化时间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与时俱进,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
2.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高职院校的每门课程都需要做出详细的整体和单元设计,我专业3名专任教师均通过了学校执教能力测评和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具备一定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能力。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重点工作就是教学设计,因此要对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做系统梳理,构思设计详实生动的教学方案。要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修订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具体指向。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建设完善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工业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特点,一直坚持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以任务导向为原则,引入企业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通过下达产品设计任务,模拟企业设计师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体会、参与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在项目和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并同时参与体会,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方案,进而达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掌握设计方法,参与设计劳动,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
3.做中教,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组织、设计、实施。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自学或教师集中在线指导教学,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可调研、资料收集、观看视频、章节测验、阅读相应文献资料、讨论等课前预习任务,将学生能够尝试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提高课堂效率。课中着重解答学生疑问、教授课程重难点、强化实际操作演示体验、提倡互动评价,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生心理疏导、劳动精神培养,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全面的良性的互动。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布置作业、讨论,在线为学生答疑辅导,完成作业批改、在线考核评价以及过程性学习数据统计分析等。教学予教师来说是根本,通过做中教,教师不断转变角色,从知识的施与者变为能力的帮促者,让学生养成讨论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过程性知识,培养学生全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诊改,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再认知、再加工的过程,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重新进行审视。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教学竞赛不仅提高了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反思和持续发展。参赛教师在课程实践后需要撰写教学反思与诊改,这就要求教师反复回想教学情境,结合课堂实际,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经验以及亮点所在,找出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不足,并制订整改措施,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进而不断完善教学策略[5]。因此,提高教学反思水平必将会大大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绘本;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幼儿园关于早期阅读教学的选材中,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读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的喜爱,大家纷纷尝试着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开展有关绘本的集体阅读教学探索,绘本阅读也由此成为幼儿园阅读关注的热点。我园从2011年起,也尝试着开展绘本教学的研究。为此,我们试图以绘本教学的教学设计为抓手,为教师进行幼儿绘本教学设计提供支持,帮助教师形成“以学定教”的新教学设计观,掌握科学的绘本教学设计方法与程序,提升绘本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绘本教学活动设计流程
在现代教育活动设计理念下,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一是起点――现在在哪里?二是目标――要去哪里?三是途径方法――如何去那里?四是课后反思――是否到达那里了?这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更是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序列,而且每一序列又由许多要素构成,而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也是围绕这四个设计环节来具体展开的。因此,围绕四个教学设计环节,我们构建了绘本教学设计流程。
(一)现在在哪里?――从幼儿需求出发,分析、选择绘本
我们认为,适宜集体阅读的图画书一定要与大多数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较容易的引发幼儿间的共鸣,使之产生了解读本,与人分享、交流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愉悦感。其次我们选择的绘本一定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在选择书的时候注重三个途径。
三途径即:调查、推荐、筛选。教研组制订调查和推荐表,分三个层面对幼儿喜欢的绘本进行推荐,教研组根据三个层面的推荐来确定教学用书。
(二)要去哪里?――以幼儿发展为本,设计教育目标
为此,和孩子们一起选择好绘本后,我们就要精心制定教育目标。在目标的制定中,我们要求教师心中要明确:活动目标是否正确体现早期阅读的概念?活动目标是否充分挖掘了绘本的教育价值?是否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需要? 在具体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我们遵循两个维度、体现三个年龄层次。
1.遵循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培养培养幼儿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即培养幼儿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通过阅读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
2.体现三个层次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差异,我们在制定绘本阅读教育目标时,体现出各年龄层次的早期阅读目标。小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兴趣和习惯培养为重点。中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兴趣培养和方法习得为重点。大班年龄阶段早期阅读目标以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为重点。
(三)如何去那里?――围绕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选择好内容、确定活动目标以后,接下来就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根据绘本教学的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们首先制订了绘本教学环节设计流程,使老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据可依。
环节一:导入设计――第一步:接触绘本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看封面、了解作者、扉页欣赏、猜想图书(书上还会有谁会问问题?)来激发幼儿想去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在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还把这个活动的重点“?”提了出来,为整个活动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位教师还把“欣赏扉页”作为这个环节设计的重点,在帮助孩子了解图书结构的同时,对幼儿的阅读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基本部分设计――第二步:引导阅读
在“引导阅读”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重点引导幼儿多样化表现:①语言参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②动作参与――模仿动作; ③游戏表演――对话、动作、表情。
环节三:结束部分设计――第三步:延续扩展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回味“小动物们都问了哪些问题”,帮助幼儿巩固活动的重点问题。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的设计:“对于小动物们的提问,妈妈们为什么都没有回答呐?”与孩子来共同交流。最后,以“我也来问问题”这个环节把图书中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想联系,激发幼儿已有的只是经验。最后教师通过小结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所要表达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也就是我们在流程中提到的“升华”部分。
(四)我们到那里了吗?――反思过程,调整设计方案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绘本教学设计就结束了。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为此,我们也把教师的课堂反思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绘本教学反思中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过程设计、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入手:
三、取得的成效
(一)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
以往,绘本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它对于孩子的意义许多人知之甚少。但是,在绘本教学设计研究的一系列过程中,使教师对绘本有了亲密的接触,增进了教师对绘本教学的了解。使教师明白了:绘本教学的设计目的,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像、推理的;不仅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像,做出种种猜想推测,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提高了教师绘本教学设计水平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和专业引领等几个层次对教师进行引领,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执教能力。
(三)促进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促进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我们设计的绘本教学活动,把绘本教学看成是一种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教育行为,使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看书愿望。
2.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鼓励幼儿对读本中的每一页进行大胆地猜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我们在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十分注重幼儿拓展想象活动,如开展一些仿编句子,创编故事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建平.《生态式教学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2]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5.4
[3]张春生,蔡丹英.《建构主意视野中的教学过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1、组织的新概念
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中,存在着大量的无关于甚至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健康发展的“行政工作”。比如,某些形式主义化的考核和评估活动,不仅增加了大量的行政工作负担,也耗费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时间与精力。现代国家的所有机构,包括大学在内,都需要合理的管理与考核评估。但是在大学,由谁、根据什么原则与标准、以什么方式开展考核与评估,这是一个治校理念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教师与研究人员普遍感到,我们的治校理念仍然是“行政主导”。有关教学和研究的所有重要标准和原则几乎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多数高校基本还是属于一种传统的组织类型,在这样的组织中,信息以命令或指示的方式,从上层传递到下层。作为行政人员往往是起着传递这些信息的作用,如国家最新的政策,科研项目工程的开启或评估考核的指标等,而教师往往是接收信息的一方,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行政人员被认为是学校的管理者,而教师是被管理者。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行政人员往往认为自己是教师的领导上司,有指挥和管理教师的权利,而教师是学校较为底层的员工,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任务。这种认知是导致教师与行政人员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一。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组织,应该采用一种扁平化的形式,即信息应该水平传递,组织成员间均可平等地共享知识与技能。其结果,将使组织从上意下达型转变为网络沟通型。企业与高校同为组织,虽然价值与目的有所不同,但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不乏存在共性。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传统企业中较为常见,担负起传递信息的任务,在企业中是一群中层管理者来完成,而在高校中就由中层处级,以及院系中的科级行政人员来完成。那么根据新型组织的观点,企业中的中间管理者是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大学中,也不禁得到这样的疑问:大量的行政人员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是,事实正好相反,这些管理者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从传播器转为所谓的沟通者。谁拥有哪些信息,谁合适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取得,通过何种方式传达最为有效?将信息用活,适时地运用和提供,以此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让组织的资源更有效地利用,才是中间管理者所应该发挥的最大功能。组织成员所要做的工作比以往更多,责任也更重。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的行政人员并非盲目控制和减少其数量,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数量比例只是一个参考数据,是一种现象,更多的是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入手只是浮于表面,并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因此不应该在看到夸张一点的数据就直接采取打压的手段,而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做出适当的决定。
2、定义事业
事业对于组织来说至关重要,但有很多组织(企业)往往对事业的定义不明确,而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组织在谈及事业的时候,似乎认为有些多余。因为很多人认为,高校的事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并促使社会科技进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然而这只是高校的性质,是一个根本属性,而并非事业。论本质,所有的高校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服务社会。而论事业,每所高校就应该各有不同。在这里,事业,亦可理解为战略,是一个组织健康发展赖以依靠的信仰,事业是指挥组织这艘大船朝一定方向行驶的灯塔。大多数高校在定义自身事业的时候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这其实是缺乏新型的管理意识所造成的。一个成功的战略,是能够为组织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国家对高校寄予期望,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目标,高校似乎只要遵循即可,但其实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下,高校仍然十分有必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目标,使自身在这个环境下能够获得最有利的资源,以增强各方面的竞争力。定义事业取决于三个要素:环境、目的与使命、优势(图1)。作为制定一所高校的发展战略来说,认清当前的环境将十分重要,这不仅仅包括国家教育部门的各项政策,甚至国家的经济状况,社会现状等都应该加以充分考虑。基于这项分析进而研究自身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能够举足轻重的问题,通过解决它,使今后三年到五年,甚至十年都能够获益。最后需要对自身进行非常深入且客观的分析,以此判断究竟有什么样的优势能够完成这个目标与使命。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只能做到政策的制定,而不能为每个高校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高校制定战略其实与企业一样都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对于企业来说甚至是致命的,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组织的发展方向。如今的高等院校之所以在行政与教学之间产生如此大的矛盾,正是缺乏合适的战略事业所暴露出来的一个方面。很多院校只是在国家政策的条框下机械地执行着为社会服务的任务,因此整个高校组织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与主动性,尽管教师、学生与行政人员被十分有序地“管理着”。要使上述三要素有效发挥,即有效制定高校发展战略事业,应当符合四个条件,而其中最为基础的则是“必须让组织全体成员清楚了解该事业的定义”(图2)。从根本上来讲,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冲突起源于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对高校认知的不同上,且不谈高校事业的认同程度,甚至对高校性质的认知都是不一致的。大学教师将行政人员定位为为己服务,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发展学术,追求学术自由,排斥权威;行政人员则把大学组织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作为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以提高大学组织的绩效作为直接目标。在对大学性质和使命不同认识的前提下,尤其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商业化的时代,管理超越学术称为应对激烈竞争性市场挑战的主要管理模式背景下,教师们强烈地感受到学术权利受到了行政权力的侵蚀。因此大学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从环境、自身的角度去全面而谨慎地定义事业,将学术自由和大学秩序,组织绩效和追求真理,个人成就和组织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大学价值和使命的不同理解交汇起来,突出教师所追求的学术事业价值和行政人员所追求的公共价值的一致性。
二、案例分析
论述到这里,再回到设计这一特殊的学科领域来看教学管理模式。设计本身是一门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Design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是从目前所使用的“设计”这一翻译来看,还是非常贴切的,并且,设计一词在中文中的意义与英语中“Design”的意义都是非常接近的,均指计划、谋划。从字面的意义来看,就已经为设计赋予了一个意义:即-对某一件事物或是事件的完成的一个规划、计划的过程。这个意义决定了设计应该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过程,无论这件事或事物是什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决定了设计的广泛性。从天文、地理到机械工程,毫不夸张地说,可以是涵盖了几乎人类目前所涉及到所有学科。目前存在的所有学科体制都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根据设计的最本质的属性来看,设计正是将所有这些学科的成果最终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设计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连接各种学科与人类生活的一种媒介,正是设计让所有的自然发现,技术被不断地用于生活。正是设计的这种广泛的关联性,使这个领域变得如此特殊,无论在教学上和管理上时刻都需要创新的精神。随着大学的发展,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的确需要一个好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大学组织的发展。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却使大学正在日渐失去往日活力,成为一种机械的运作。这对于设计学科来说是相当不利的状况,这也是设计专业在综合性院校中始终得不到良好发展的根本原因。基于设计的特殊性,综合性院校本应该能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学科支持,为它的成长提供更营养的土壤,然而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却对这门学科的发展造成了阻滞。相比之下,设计在专门性院校的发展仍然是成功的,这里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中如何处理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为例,阐述在设计学科领域中,一种理想的人员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并归纳提取其成功的原因,以为新型管理模式的形成提供启发。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百年老校,其设计学院的科研水平在国内设计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学科建制、科研能力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超越多所综合性院校。南艺是纯艺术类院校,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向的集中性,它的成功可以很好地解释一种好的,合适的教学管理制度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与行政办公人员: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是南京艺术学院最大的一个院系,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设计业绩优异的师资队伍,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0余人次获国家级与省级表彰及多种荣誉称号。现有教师85余人,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0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22人,在国内外30多所知名学府获得不同学历。同时聘请1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南艺设计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与荣誉感,在“闳约深美”理念的感召下与长期的实践中,以对学理的追寻与实验的精神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活动,以反思的态度与批判的意识进行理论研究,以艺术的态度对待设计,以求异的精神展开创意,以诗化的手法处理形式。这正是上文所述的“事业”,南艺设计学院定义的事业随着时间的累积深深根植于每一位成员的内心,并形成一种学院特有的文化。行政人员在设计学院教职工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却是一个效率极高的群体。该学院的行政人员多数由本专业毕业或受过专业训练、或继续在本院深造,对学科行业非常熟悉了解,因此与教师之间容易沟通。除此之外,行政业务熟练,效率颇高,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教学管理系统,成绩登入、选课等事务均由行政人员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大大缩减了教师在这方面所需花费的时间,而行政人员由于对这些业务有很高的熟练度,往往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不难看出,设计学院的教师与行政人员之所以相处融洽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学院的发展有共同的认知,因此能够各尽其职,在沟通上没有障碍,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而正是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使设计学院的发展蒸蒸日上,无论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教师与督导:教学督导人员是教职工人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是由在职在岗的教授、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二是由具有一定学识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组成。另外,还可在教师、学生中聘用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与高校内已有的教学评估、教务管理工作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其差异性是教学督导职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首先,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估皆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前者侧重于对教学工作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指导,以促使其向预期的目标前进;而后者则主要对某一时段教学工作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以观察成效、发现问题。一方面,教学督导有利于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另一方面,教学督导同时也是教学评估的继续。在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动态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整改目标,而教学督导工作正好满足这种客观要求。其次,教学督导也不等同于日常教务管理。日常教务管理是教务部门运用行政手段督促教学单位与个人执行规定、完成任务的行为,具有行政性、强制性、单向性等特点;而教学督导本身却不具备行政管理功能,它讲究商讨性、指导性、交流性。很多院校的督导一职通常由退休教师来担任,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于教学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但是对于时代的变更,教学方法的更新,有些督导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因此在监督的过程中常常与年轻教师产生意见分歧。在综合性院校中,督导教师通常来自不同专业,在进行监督之前对新专业并非十分了解,而一味按照自身专业的教学与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来要求任课教师,督导工作的商讨性与交流性越发倾向于日常教务管理的强制性与单向性。南艺设计学院在督导工作方面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学院非常重视督导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组织安排学期末督导教师与任课教师进行座谈,在会议上一起讨论,将发现的问题呈现出来,同时也欢迎教师提出个人意见及建议。如在本学期才结束的座谈会中(图3),吕文强教授提出了许多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一一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不忘征得各位老师的意见甚至反驳。令人印像最深的是,在座谈会伊始他便强调:“我喜欢作督导的工作,因为每一次听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年轻教师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开的课程都让我耳目一新。”因此他尊重并接受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尤其是在教学的有效性上,教授的过程上等进行指导,而在会议之后,教师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询问各自课堂状况,期望能够得到宝贵的反馈意见和指导。督导就是教师上课的一面镜子,将教师上课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来,而督导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在督导人员与教师间彼图3座谈会现场此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三、总结
一、情境创设要注重发挥主体性
在进行二年级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之前,笔者针对班上学生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商店a.有18个足球,b.有20个篮球,c.有13个排球,d.卖出12个足球,e.买进18个篮球。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自己设计问题。学生填了许多问题:(1)选ad:还剩多少个足球?(2)选be:现在有多少篮球?(3)选abd:共有多少球……这道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种带有“弹性”的预习题,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情境创设要激发学生求知欲
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4只小动物的推车比赛,赛车的车轮各异,有圆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三角形的。“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呢?”动物们的滑稽表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情绪高涨,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愉快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三、情境创设要着眼学生发展
如《认识钟表》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延伸和拓展,用以解决生活问题。一是认识变形钟。二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设计一份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情境教学不可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地再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同时,还可以渗透一些德育内容,让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
四、情境创设要贯穿数学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一些生活题:“六一”节,小英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价值99元的《百科全书》,你认为小英可以怎样付钱?哪种方法最科学合理?探究这样的生活题,学生很有兴趣,争论也很激烈。在众多的方法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首选的方法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加上留下的是37元。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数学思想,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速算方法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在生活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应用。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