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第1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当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强了县级单位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使其改革目标与相关措施得到了明确。在此次县级单位综合改革中,针对破除传统支付制度等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取了综合管理措施,构建了科学的补偿机制。支付制度进行了有效改革,使支付方式更为科学。县级单位的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突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会计控制职能作用。经过最近几年的县级单位综合改革,人民众需求问题得到了缓解,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保障水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评价。以安徽省为例,对县级单位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扩大了服务类别,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于公立单位的改革步伐,要不断加大,更要完善管理体制和构建良性的运行机制,构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服务体系和格局。

二、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状况与环境。事业单位的改革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事业单位在为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也是人们经常热议的话题。一些事业单位的服务差,技术与设备跟不上需求,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与公益性缺失,这些都是困扰事业单位发展的问题。这就促使事业单位要深刻改革,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与完善运行机制,杜绝资源使用的低效率与浪费状况,改善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真正实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价值。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公立单位管理与发展的诸多矛盾。事业单位的改革其实就是要调整相关方面的利益关系。从单位本身来说,就是要改变不合理的创收机制,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机制,抑制费用的上涨趋势,减轻人民费用负担,真正突出事业单位的公益职能作用。在理清了事业单位人员的收人分配机制后,也消除了之前的利益矛盾根源,可以让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集中精力用于提高技术水平。为了创造公平的分配机制,就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引导机制,确立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会计控制职能作用。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由于各地的机构不能形成有机联系,造成了资源的重叠浪费,它们之间难以形成交流机制,资源与事业单位人才缺乏互补性,不利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事业单位内部的科研、人事、财务管理等有隶属于不同部门和机构组织,这样在缺乏统筹领导的情况下,不能形成事业单位资源的协调机制,使得资源碎片化严重。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方面要建立与基层机构的互补性和共享体系。加强事业单位与其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事业单位的职能服务功能,从而解决好城乡人们的重要民生问题。

3.事业单位改革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这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探究其具体的现实情况,以便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首先,城乡资源缺乏科学配置,资源的浪费情况比较突出。由于城乡基础设施投人不足,造成了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配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城市与乡镇服务机构设施对比鲜明。这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失衡,保障制度不完善,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次,事业单位人才发展出现瓶颈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的高技术人才是十分稀缺的,这就迫使事业单位要加强人才选拔、培养与使用的科学机制。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由于根据编制设岗,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高职称的人才不能得到聘任。还有的人才不能有效晋升,造成了人才的外流。这深刻反映了事业单位存在着人才使用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最后,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资源投入匮乏,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薄弱。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依靠药品加成收人,一些地方政府投入的资源受到财政收人的限制,事业单位短时期还不能从财政补偿中得到有效补偿,这就限制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有效推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事业单位评价指标缺乏体现社会责任感与公益性质,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因此,要转变事业单位的评价标准,增加 地方政府的资源投入,这成为比较急迫的现实问题。

三、望江县县级单位综合改革的意义及落实发展

自2012年以来,望江县单位成为全国县级单位综合改革的试点,相继完成了改革方案的目标,望江县单位的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满意度也比较高。

1.望江县县级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意义。首先,提高了基本服务水平,降低了费用。县级单位实行药品(除中药饮片外)零差率销售,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的“以药补医”模式,使得各类患者在药品的消费支出大大降低,患者获得了实惠。在设备服务价格方面做出了降低价格,相应地在各类服务中提高了人员的护理与手术价格,这样调动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医疗服务价格更加科学合理,让医患双方都得到了满意。其次,县级公立单位综合改革得到了深人推进与落实。由于得到望江县领导的重视,成立了县级公立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改革职责的分工,提高了县级公立单位综合改革任务的落实效果,加强了公立单位的财务管理,确保改革措施能够如期得到执行。最后,县级公立单位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细致,相关配套政策发挥了效果。望江县政府各部门对公立单位综合改革给以了支持与配合,不断完善了服务流程与便民服务措施,给患者提供了更多人性化医疗服务。县公立单位引进和招聘医疗行业人才,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患者投诉机制,妥善的处理了医患矛盾,便于县级单位的良性运行。对于县级公立单位的综合改革,县医改办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和熟悉相关改革内容,并对医疗服务的价格给予监督,促使公立单位改革收效显著。

2.望江县县级公立单位综合改革的落实与发展。由于公立单位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受到各类阻力的束缚,因此,县级单位综合改革难度比较大。望江县县级公立单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成绩和改革经验。首先,要得到省级政策文件的规范指导,便于县级公立单位综合改革突破阻碍,也能够积极发挥县级公立单位的创新管理。其次,县级公共单位要科学合理处置历史债务工作。再次,不断调整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得到了医护工作者与患者的支持,使得医患双方都能够得到最大的益处。如突出了医护人员的劳务价值,科学控制大型设备检查费用。最后,要建立科学的医保支付政策,实现县级公立单位统一补偿标准,这样才能便于县级公立单位有效控制诊察费的补偿比例。

四、破解公立单位改革有效途径

明确公立单位改革下的财务管理的功能定位。随着县级公立单位改革的逐步深人,县级公立单位的财务管理功能作用十分显著。要通过县级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县级公立单位的财务管理要走向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发展方向,规范财务管理,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资源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事业单财务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事业单经济运行合法合规,更好地完成事业单的发展战略。要加强公立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落实三级公立单位总会计师制度。强化对事业单位经济运行和财务活动的会计。

第2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同志们:

在全县上下深入贯彻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奋力推动岳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刻,县委、县政府今天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对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实,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确保今年月底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刚才,怀林同志就下一阶段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些意见是经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决定的,符合上级的政策规定和要求。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迅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深刻理解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最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之一,是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的关键所在。由于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涉及面非常广,难度也相当大。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这是加快岳池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是岳池当前最大的政治。在全县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富民强县、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围绕工业抓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生产变成工业经济的“第一车间”,这对以乡镇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乡镇事业单位振兴地方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任务将更重,为农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将更高。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就是要把政府长期以来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务分离出去,切实摆正乡镇事业单位的位置,充分发挥乡镇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服务的职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快富民强县的步伐。

×其次,这是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乡镇事业单位处在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和载体,在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负有重要责任。但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恶性膨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导致收费不服务、服务不到位以至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村稳定,也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并且,当前岳池的城市经济已经起步,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县本级财政逐渐好转,但乡镇自身建设却出现了“拖后腿”现象。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不少乡镇人多事少、人多钱少的问题尤为突出,使本就有限的财力很难集中于发展生产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优化乡镇事业单位结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完全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既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第三,这是乡镇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乡镇事业单位绝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事业单位自身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布局结构不合理,发展与需求相脱节,对不断变化的农村社会需求缺少灵敏的反应,服务内容老化,服务形式简单;二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政事、事企职责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计划经济的烙印很深,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缺乏“找米下锅”的创业意识,整体效益低下;三是分配机制不灵活,“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纪律松弛,人浮于事,缺乏生机和活力。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还继续按老体制和原有的方式运行,乡镇事业单位最终只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只有运用市场的理念、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进行突破和解决,以改革增加压力,以改革激发活力,以改革促进发展,才能使乡镇事业单位恢复活力,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统筹兼顾,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项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妥善实施,并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

×⒈要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维护稳定的关系。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触及利益深、涉及范围多、政策要求严、工作任务重,事关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基层政权的稳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各乡镇、部门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工作,又要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把推进改革同维护稳定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扎实推进。要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行动,把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要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对可能出现的等苗头性问题,要及早拿出应对措施,一旦发现,及时加以解决,妥善化解矛盾。

×⒉要正确处理加快改革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当前,正值冲刺上半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刻,市委也即将召开区(市、县)工作会议,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同时,一丝不苟地抓好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使改革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各乡镇、部门要认真做好改革期间的衔接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努力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对新成立的机构,要完善职能职责,迅速开展工作,尽可能缩短“摸索期”;对分流人员留下的工作任务,要及时安排人员接手,尽可能缩短“磨合期”,确保工作不断线,做到日常工作和改革工作两不误,绝不允许在管理上出现真空现象,绝不能因为推进改革而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版权所有

×⒊要正确处理无情改革与有情操作的关系。每一项改革都要触及一部人的利益,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也不例外。在前期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已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上级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对分流人员的支持。但改革是严肃的,各乡镇、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既不能徇私情,也不能和稀泥,更不能简单地“拿钱走人”、“一分了之”、“一下了之”、“一走了之”,一定要耐心地、有的放矢地说服教育分流人员和其他人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覆盖到每一个人,落实到每一件事。要密切注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动态,抓住、抓准改革对象的思想脉搏,大力开展正面的、积极的宣传工作,不讲套话,不许空愿,用政策解释疑惑,用道理消除顾虑,用措施化解矛盾,用工作感召人心,引导大家支持改革、理解改革、投身改革。

×⒋要正确处理各负其责与步调一致的关系。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共同努力。尽管全县的改革政策和方案是统一的,但各地、各部门、各系统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既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严把政策关口,服从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步调一致,形成合力。特别是有关改革政策的解释和宣传,一定要统一归口到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办公室,绝不允许任何不负责任的乱答复、乱解释、乱表态,更不允许为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干扰改革。版权所有

×三、几点要求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能不能赢得胜利,是对我们领导水平、群众观念和工作作风的实际检验。确保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既是既定的工作目标,也是铁的工作纪律。各乡镇、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⒈要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四大班子”领导同志都是改革的督导组成员,一定要带头支持这项工作,带头研究改革政策,深入乡镇督促指导,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和社会政治稳定。各乡镇主要领导同志要深入调研,靠前指挥,仔仔细细研读文件,吃透用够政策精神,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难以把握的政策,要多请示、多汇报,对改革方案要能细则细,把问题和困难考虑得尽可能周全一些,把政策的操作方案制定得尽可能详细一些,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县级各主管部门要配合乡镇搞好改革工作,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落实,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大力配合,积极支持,确保人员到位、精力到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组织人事、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单位,要把改革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在手,把调研组织好、方案设计好、措施制定好、步骤安排好、关系协调好、工作督查好,加强宏观指导,及时沟通信息,认真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确保改革的深入开展。

×⒉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公开透明是改革顺利推进、减少震荡、取得实效的可靠保证。一是要严格执行改革政策。对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省、市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县上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前不久,县委常委会还专门对改革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落实了解决措施。各乡镇、部门一定要严格按政策办事,把握好政策界限,特别是在资产处置、人员安置、资金筹措等方面必须慎之又慎,切实维护好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不能任意开口子,也不能随意打折扣,以确保改革不变调、不走样。二是要严格执行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竞聘上岗、人员分流等多个方面,已经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编委审核并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各乡镇、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方案组织实施,确保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平稳推进。三是要严格执行改革程序。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政策规定的程序办事。要实行阳光操作,严禁暗箱操作,该公示的一定要公示,该宣传的一定要宣传,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改革对象的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⒊要依靠群众,注重引导。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减轻政府压力,但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因此,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把改革的各项政策、内容传达到每个改革对象,帮助他们树立改革意识,提高支持改革的自觉性,积极参与改革、投身改革。要扩大干部职工在改革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选择权,杜绝少数人出点子、划圈子、拍板子。二是要加大形势教育力度。把我们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决策的理由,原原本本地向每一个改革对象讲清楚,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取得他们对改革的理解和配合。三是要加大帮扶引导力度。要充分理解分流人员离开曾经为之奋斗和作出贡献的单位、步入社会的心情,充分考虑他们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及时转变择业观念,正确对待角色转变,积极主动地寻求新去向,谋求新发展。

第3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并不彻底的省直管

10月昆山,阳光明丽,街市喧攘,空气中有一种欣快的意味。

昆山的欣快其来有自。10月1日起,昆山正式试点“省直管”,“甩掉”了苏州这个“婆婆”。此事在坊间流传多年后,终成现实。

正式的官方通知已于去年11月30日下发。其时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确定昆山市、泰兴市和沭阳县为江苏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市)。《意见》称,这次改革试点的基本目标是:在已经实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和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的途径和方法,到2013年底全面实现由省直接管理试点县(市)的政府管理体制。

这也意味着,省直管县,目前仍是一场不彻底的改革。“财政直管目前已经在实行。2007年江苏省已经建立了省与市、省与县财政往来,取消了地级市与县往来财政制度。这次的省直管,主要体现在审批权限上,行政审批权力、非行政审批许可下放了一些到昆山。但还有几个不变,统计口径隶属不变,干部管理体制不变,还是归苏州管。”昆山市工商局一位官员告诉时代周报。

“管钱和管人,是省直管的两个最主要方向。财政在省与县之间往来,可以避免地级市截留,一些专项项目资金也可一步到位,不用地级市划拨。另外,人事权也很关键,地级市仍有县级市的人事任命权的话,县级官员就还要受地级市节制,自然就要考虑地与县的利益关系。”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向时代周报表示。

根据目前的试点方案,改革后昆山市政府将直接向省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省政府各部门分配行政、经济资源对昆山实行计划单列,适当倾斜;昆山市工商、地税、质监部门也将调整为由省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原则上,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原省辖市审批或管理的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均由昆山自行审批、管理;须经省辖市审核、报省审批的,均由昆山直接报省审批。

昆山方面称,还要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国税、海关、检验检疫、电力等中央垂管部门的支持,在信贷审批权限、金融服务与支持、电力设施建设、用电指标分配等方面,努力争取银行、供电等公共服务行业的支持。

据《昆山日报》报道,昆山市成立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涉及垂直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济发达镇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建设等多方面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省直管县试点早就在进行,关键要看直管到什么程度。省直管县的方向是要跳过地级市,主要目的是减少行政层级。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全面改革。目前江苏的试点仍然只是财权和部分行政审批权,看样子江苏仍然是比较慎重、稳妥的,改革并不快,至少还要往前再推进一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行政学会理事浦兴祖向时代周报表示。

地级市已掣肘县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推进城市化进程而设立的地级市,延续至今,已渐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地级市现在有650个,设立之初是为了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加大地区自,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地级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县级市进行支撑,在资源、要素上出现了争夺,在不大的地域空间中形成资源分裂。县级市渐渐地不愿意被地级市占有,宁愿到省里统筹,这样就提出省管县。省管县一定是县级市提出来的。”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对时代周报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秀山也告诉时代周报:“当年设立地级市,是希望由中心城市带动周边较弱的县,现在县级市逐渐变强,它要发展自己,要投资要审批,需经过两级政府批准,这显然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应该会更多地实行省直管,地市这级逐渐弱化,最终变成市辖区这么一个经济社会空间,其他的全部由省来直接管理。”

确实,争夺资源、项目,财政“雁过拔毛”,已成地、县之间主要矛盾。“设地级市之初,有些地方已出现利益摩擦,对地级市发展有利的权,就收上来,以致有‘市管县变成市刮县’的说法。”浦兴祖称。而在全国率先实行市管县传统体制的江苏,行政体制的惯性使得地级市对县域地区的控制一直偏紧,到上世纪90年代,两者矛盾已呈白热化。

一个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泰兴和泰州都是扬州的下辖县级市,泰兴的综合社会经济实力远超泰州。泰州晋升地级市后,旋即把泰兴的沿江工业经济重镇都纳入了泰州的行政(财税)框架范围内,社会歧议甚多。此次泰兴试行省直管,据记者观察,在泰兴羌溪花园论坛上,不少泰兴人颇感庆幸。

第4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要求,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坚持“建、管、养”并重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明确各级政府管护职责,强化管理部门管护职能,稳定管护资金渠道,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管养分离,分类养护,依法管护”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体制。逐步实现“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养必良好”的新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推进我县农村公路管护工作步入正轨。

二、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

我县总面积418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422.6公里,除3*国道17公里,GZ35高速公路18.6公里外,由我县承担日常管理养护任务的公路总里程为387公里,其中县道6条94公里,乡道11条133公里,村道160公里。

目前,公路管理机构设置为*县地方公路管理站,隶属*县交通局,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在册在编人员38人,其中在岗32人,(离)退休4人,到退休年龄人事部门尚未出文2人。另有遗属1人。设编机构为“三室一所”即:养护管理室、财务管理室、综合办公室、路政管理所(副科级事业编制)。在管理养护制度改革期间,县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事冻结。

三、体制改革的机构设置及职责

1、将原*县地方公路管理站更名为*县农村公路管理站。隶属*县交通局,为具有行政职能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建制,岗位设置、工作职能不变,人员经费依照现行工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县乡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拟定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和养护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检查、验收和考核县乡公路养护质量;负责县乡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的保护,指导村级公路的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工作。

2、组建全县8个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每乡(镇)设编2-3人,隶属乡镇人民政府内设机构,人员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为保障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每个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由原县地方公路管理站配备1名业务技术人员,其余人员由乡(镇)政府内部调配,所长建议由各乡(镇)现有的副职兼任。其主要职责是配合支持县乡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及县乡公路管理养护的环境保障和公路及设施的保护工作,接受县农村公路管理站业务指导;与村民委员会共同负责本辖区村级公路的管理养护和必要的养护资金筹集及劳动力投入等工作;负责村级公路的规划和编报并指导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

四、岗位人员设置及经费

根据《*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农村公路管理站要科学定编定岗,县、乡公路养护里程以每10-15公里1人的标准(县公路1人/10公里,乡公路1人/15公里,村公路1人/20公里)配备在职养管人员,结合我县农村公路均处在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坡陡、弯急、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养护极其困难,每到雨季水毁抢修、检查和养护任务十分繁重;其次是我县人口密度较大,公路密度远远高出全市平均水平(我县公路密度101.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公路密度5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沿线村镇密布,房屋林立,广大群众在享受公路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公路的养护管理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路产设施的破坏、路面的“蚕食”屡屡发生,加之超限车辆的擅自驶入,“破坏性”地行驶地方公路,为此我站管理人员必须经常不定时上路巡查、管理、养护。再次随着我县煤田的开发,公路等级会逐年提升、公路里程将迅速增加,如按市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标准配备养管人员,我县公路养管人员将严重不足,会出现公路建设和公路养护脱档的情况,要养护和管理好全县县乡村公路存在很大的困难。根据省、市改革精神,依照渭南澄城县的试点经验及毗邻市、县(区)的改革办法,结合我县公路分布特点,以往的管理、养护经验,县站共定岗32个,定人32人。

农村公路管理站工作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

(1)站长岗位:1个。

(2)书记岗位:1个。

(3)副站长岗位:2个。

(4)工会主席岗位:1个。

(5)路政所长岗位:1个。

(6)综合办公室:2人。

(7)养护管理室:12人(含配往各乡镇技术人员8人)。

(8)财务管理室:2人。

(8)农村公路试验室:3人。

(9)路政管理所:5人。

(10)统计核算:1人。

(12)驾驶员:1人。

以上各岗位及股室的职责已整理汇编。在岗32人,(离)退休4人,到退休年龄人事部门尚未出文2人工资及其他经费、遗属人员补助金统一纳入县财政预算。根据现工资标准以上人员全年需工资总额为53万元。

五、管理养护经费的筹措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分为日常养护费和养护工程费。日常养护是指对管养范围内的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经常进行维护保养和修补其轻微损坏部分的作业。养护工程是指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一般性损坏部分和较大损坏进行定期的修理加固和周期性的综合修理,以恢复公路原有技术状况和全面恢复到原有技术标准的工程以及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因不适应现有交通量增长和载重需要而提高技术等级指标,显著提高其通行能力的较大工程项目。

按照有路必养、确保质量的原则,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养路费年度计划和各级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并应随着农村公路里程增加、技术标准提高和地方财力增长的实际逐步增加和提高养护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公路正常养护。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主要由省级财政和汽车养路费安排,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与汽车养路费安排的养护工程费捆绑使用,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统一下达。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自筹解决。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本着县不筹市不补的原则,主要由县财政自筹安排,市级财政给予补助。县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在财政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其中从转移支付中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得少于原来从“五统筹三提留”中提取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比例。

全县有县级公路94公里,乡级公路133公里,村级公路160公里,依据*政发〔20*〕72号、榆政办发〔20*〕112号文件精神,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维修保养的资金水平不低于以下标准:县公路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公路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公路每年每公里1000元。根据这一标准,全县县级公路需日常养护费65.8万元;乡级公路需日常养护费46.55万元;村级公路需日常养护费16万元。按目前里程计算每年共需日常养护经费128.35万元。日常养护费由*市财政承担其中50%,县财政承担50%(即市财政64.175万元,县财政64.175万元)。日常养护费随着每年实际养护里程的变化而确定。

省补养护工程费用,县级公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5000元(县级94公里、141万),乡级公路每年每公里6000元(乡级133公里、79.8万),村级公路每年每公里1000元(村级160公里、16万)。全县每年共需养护工程费236.8万元。

六、公路养护计划及养护费用管理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由县农村公路管理站根据本辖区的规划与路况拟定建议计划,经县交通局、市公路局、市交通局审查,省公路局审核,报省交通厅审定后下达,由县农村公路管理站按审批计划执行;日常养护计划由县农村公路管理站根据路况实际编制,经县交通局审核,市公路局审批后下达执行。养护工程费由县农村公路管理站按照工程定额预算和工程量进行核定,依照养护合同按工程进度拨付。农村公路养护要逐步取消养护包干费,实施以养护工程费为主的市场化运作。

农村公路养护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市、县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日常养护。养护工程费、日常养护费,实行分户储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县农村公路管理站应按县交通局审批的养护工程计划和日常养护计划安排使用养护资金。所有养护资金应接受财政部门和上级交通、公路部门的监督、检查。

七、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从20*年10月-20*年底为改革工作全面实施阶段。20*年10月我县根据试点县的经验,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上报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开,12月底前完成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将改革情况书面总结报市交通局。

从20*年元月起全县农村公路将按新的管理养护体制运行。同时组建全县8个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

第5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县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

(2006年10月)

近年来,我们**县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构建全新的农技推广体系入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全面转变工作职能,竭力服务“三农”发展,取得可喜的进展。到目前为止,以“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取消乡级、完善村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仅理顺了体制,健全了机制,而且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我们的作法是:

一、主动探索,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作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突破口

农村乡镇机构改革后,各站所普遍存在体制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人浮于事、服务质量较差、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把原来的农技推广站并入农业中心,极大地削弱了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农技推广体系残破不堪,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农技推广体系的状况,可以说是,“网破、线断、人散”。所谓“网破”,就是县、乡、村、屯的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已不复存在,机构只有县、乡两级,不能有效覆盖全县;“线断”,是指村屯出现断档,农技服务工作不能延伸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人散”,是指大部分原来的农技推广队伍不稳,人员流失。机构改革后,我县10个农村乡镇中,8个乡镇都只有一名农技专业人员在岗,另外两个乡镇则没有专人抓。二是农业灾害频发的严重后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盲目施用化肥,加之对各种病虫害缺乏有效的监控和预测,多种病虫害极易大面积发生。去年我县就发生了严重的水稻稻瘟病和大豆菌核病,由于农技服务力量弱化,防灾减灾措施无法落实到位,损失十分惨重。三是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群众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科技、用科技,科学种田致富的意识不断增强。而农技推广体系断层,使农民与科技人员的联系缺失,农民群众渴望获得高水平农业科技服务的愿望难以实现。面对这种形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领包乡镇县领导,深入乡村进行了全面调研,并组织相关同志到辽宁省辽阳市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调研和学家一致感到,必须对现有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改革,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为此,我们确定了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入手,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趟路子的工作思路。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改革方案,提交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今年年初,就扎实启动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

二、改管并举,在完善新的农技推广体系中探索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新途径

实践中,我们积极研究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规律,集中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上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摸索经验,为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积累经验。

1、改革体制,建立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一是优化县级。把县农科所并入县农技推广中心,重新明确工作职能,撤销原来分工过细的内设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新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二是强化区域。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了上集、阁山、靠山三个区域中心站,分别重点研究推广水稻、大豆和瓜菜生产适用技术。从县推广中心择优选派12人,从原来各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选聘15人,到三个区域中心站工作。三是取消乡级。就是把乡镇农业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归属区域中心站。四是完善村屯。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选定2—3户科技示范户,每个村都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分别设会长1人。全县现成立农技推广协会76个,选定科技示范户307户。

2、创新机制,保证改革不流于形式。好体制必须有好机制才能健康运行。因此,工作中,我们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机制。一是死编活人。对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各区域中心站的编制采取定编不定人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以利于人员的补充和合理流动。二是竞聘上岗。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推广人员均按照既定工作方案,经过严格选聘上岗。县中心核定编制37个,41人参加竞聘。对此,我们采取外地出题,封闭考试,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纪检委、人事局全程监控把关的办法,确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落聘的4人待岗,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岗,未能重新上岗者三年后交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三个区域中心站选聘的27人,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对各乡镇落聘的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由乡镇政府安排其它工作,取消其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各屯科技示范户的选定,通过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筛选、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层层把关产生。村科技推广协会会长,则由全体科技示范户选举产生。三是工资活发。对县乡村屯四级科技推广人员,我们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办法。把工作完成情况与其经济报酬直接挂钩,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县中心和区域站人员,我们将其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工资活发的部分,视工作情况兑现,实行上下浮动。示范户和会长,也视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包括补贴在内的各项待遇。四是合同管理。所有上岗人员均签订严格的用人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规范管理,照章办事。

3、政策保障,给予改革全方位的支持。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机构升格。将县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正科级单位,三个区域中心站确定为副科级单位,三个区域中心站的站长上挂县中心的副主任。二是强化管理。将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上收,由县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在经费上,区域中心站对县推广中心实行报帐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资金支持。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在此基础上,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对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中心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给半垧平价机动地,每年给予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给1垧平价机动地,每年给予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四是帮助解决办公场所。县里通过多方努力,为三个区域中心站都暂时解决了办公用房,保证工作所需。

三、彰显成效,改革后的农技推广体系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我县农技推广新的机制体制运转以来,成效立竿见影。

1、构建了全新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完善村屯,形成了完整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彻底解决了村屯断层的问题,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服务。通过取消乡级的农技推广服务职能,由县中心垂直管理,从而解决了都管都不管的问题,使体制更加完善、科学。特别是改革后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得以壮大,专业人员达到27人,村屯两级达到383人,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乡镇有人在岗没人干活、村屯两级没人管的问题。

2、切实提高了农技服务质量。新的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后,改进了服务方式,优化了服务方法,不仅使农民群众现实得到了实惠,而且留下了一支不走的科技队伍。区域中心站向农民发放服务咨询卡,公布农技人员的电话号码,农民遇到疑难问题直接打电话咨询,电话说不明白农技人员直接到现场指导。过去搞培训只能在村里把群众集中起来,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而现在直接到农民家里,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一杆子插到底,极大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仅年初以来,全县农技培训就达到3.5万人次,占全县总户数的80%,基本达到了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过去农技推广只能抓到乡级,现在是县中心抓区域站,科技人员包村、包片,包屯、包示范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做给群众看,由过去的指挥员变成了战斗员。像**乡**村的协会会长**,今年大胆引进8个品种进行水稻超稀植示范,最后在群众的参与下优选出两个品种,准备明年在全村大面积推广。长山一部的示范户**,今年采用两段式育苗种植水稻45亩,带动全村两段式育苗种植面积1050亩,每亩增产200斤。

第6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一、依照法律法规,界定乡镇职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乡镇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其主要职能应集中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尤其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已从过去的催粮、要款中解脱出来。因此,在界定乡镇职能时,要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大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界定乡镇职能。要按照权力、责任、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划分县乡之间的财权、人权、事权、物权,既不能权力在上面,责任在下面,也不能笼统地对乡镇搞“一票否决”。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要逐步精简乡镇职能,将不必由乡镇政权履行的职能或者乡镇政府不必履行的职能减去。比如:基础教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都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这些职能应当由国家来承担。国家可以通过拨付资金的形式,委托乡镇政府或县级政府管理。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的职能,上级部门和领导要主动承担起来,不能毫不负责地把它推给乡镇。譬如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属于公安派出所职权内的事,要由县级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派出所负责;属于司法所职权内的事,要由县级司法机关和司法所负责。而不能笼统地交给乡镇政权,“一票否决”乡镇党委、政府。[本文转载自]通过依法界定乡镇职能,让乡镇政府发挥好服务农村、农民、农业的职能,解决政府错位、超位、不到位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管理社会的积极性,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二、结合乡镇特点,设置乡镇机构

乡镇与农民直接接触,工作性质决定其机构设置不可能与上级一一对应,因此,建议乡镇机关综合设置一个办公室,或分别设置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处理乡镇机关的会议、接待、协调、财务等工作。其他人员实行委员、助理员制。委员、助理员直接对书记和乡镇长负责。由于乡镇领导均在10人以上,乡镇机关设置3个办公室,不但不便于领导分工,而且增加了管理层次。而实行委员、助理员制,委员、助理员直接对分管领导负责,直接面对群众,既可有利于乡镇党政领导分工,明确责任,也便于和上级业务部门对口,同时也可拉短乡镇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明确责任,又可以减少推诿扯皮现象,齐心协力履行好乡镇政权的职能。

乡镇事业机构,也要按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科学界定职能。把那些属于乡镇政府的职能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交给乡镇政府。比如卫生院、畜牧站中的防疫职能,水利站中的规划、抗旱防洪职能等等交给政府,而把卫生院、畜牧站中的医治职能,水利站中兴利职能等等推向市场。对于不在具有社会公益职能的站所直接改制为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与乡镇脱离隶属关系。为此,建议乡镇事业单位仍按省委、省政府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设置4个中心1个所,即农业服务中心、村镇建设中心、计划生育中心、社会事务中心(含文化、民编制管理研究政、劳动保障等职能)和财政所。通过减少机构设置,斩断乡镇向农民乱收费的“手”,从组织上为构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干部、群众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农村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三、制定优惠政策,大力精简富余人员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在于分流富余人员,尤其是在农业税取消的大前提下,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不分流富余人员,解决人员超编与财政短缺的矛盾,不但机构改革会流于形式,而且乡镇政权也很难开展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分流富余人员,需要财力支持,而目前乡镇财力有限,单靠乡镇很难解决,这就需要中央、省、市、县分别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彻底解决乡镇债务和分流人员待遇问题。一是借鉴企业改制和粮食系统改革经验,鼓励转制人员买断工龄、置换身份,变“公家人”为社会人。自愿置换身份的人员与乡镇政府签订合同书,领取一次性补偿金后,完全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划定年龄段,让一部分在编人提前退休。不愿提前退休的,如果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称职的可充实到村里任职,或通过考试、考核竞聘上岗。三是对于不愿买断工龄,也不愿提前退休的在编落聘人员,可在3年内发基本生活费,3年内仍竞聘不上的,要予以清退。[本文转载自]四是对于乡镇聘用的、没有编制和计划指标的临时借调人员,要先行清理,该清退的要坚持清退,确实是有技术、有能力的,也可允许其与在职人员一起参加竞聘上岗工作,落聘人员一律清退。五是解决好乡镇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让在编的放心,落聘的有保障。通过分流超编人员,减轻乡镇财政压力,解决乡镇人员为了吃饭而向农民乱收费的问题,这是密切干部群众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否则,农民负担“反弹”,人民内部矛盾加剧,社会秩序混乱,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第7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摘要:目前,城镇企业职工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单位也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其基本养老和职业年金制度的改革也开始提上议程。但是试点省份进展较为缓慢,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所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这种“双轨制”的差别大,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解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和推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相比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对于改革对象,大部分是覆盖了事业单位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具体每个地区的规定不同;对于待遇条件,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地区,国家规定其待遇要继续延续原来的离退休的标准;对于资金的筹集,各个地区根据“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来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对于管理模式,机关事业单位都会有自己的养老保险的专门管理机构,对本单位的离退休人员进行养老保险的管理,即自行管理的方式。尽管改革早已开始进行,但却一直停留在试点阶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双轨制”加深了各阶级矛盾

“双轨制”的是指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与企业职工实行两套完全不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使其把社会分为不同的群体进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未进行试点改革以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财政或者是单位负担,另外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差距也很明显,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退休后要享有更为丰厚的养老金。这种制度有损社会的公平,同时也阻碍了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引发各阶层的矛盾。据预测,到2030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数将占在职人员的40%,退休费占人员经费支出总额的50%,这意味着未来各级财政每年将拿出财政收入的80%左右,用于支付在岗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及养老金。[1]

(二) 因统筹层次低造成抵御风险能力差

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是以市、县级为单位进行统筹,因此各地的政策和标准都不相同。对于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比较低的地区,因几乎没有养老保险金的积累导致其功能难以得到发挥,更别说能抵抗养老风险。另外个人账户有名无实的情况也导致基金的收支情况并不符合“现收现付制”的核算,收支矛盾严峻。

(三) 政策支持不足和执行力不够导致管理水平低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法规制度不健全,并没有一套完整具体的制度可行。各个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政策都是由各级政府在试点进行中制定的试行办法。执行中缺乏统一性表现在:有些地区是机关、事业单位全体统筹,有些只搞自己单位和专门合同制养老保险。另外个职能的监管部门在等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挽回的时候才进行监管调整,这种执行力度不到位的行为不能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不能督促政策的有效实行。

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为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德国的《联邦公务员社会保险法》和日本的《国家公务员退休津贴法》都对于本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有效的推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事业的改革应尽快制定出养老保险的规定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其他执行部门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积极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增强制度保障力度

尽管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体系的,即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加入的商业保险,但是目前主要还停留在来源于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上,其他两个层次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实行,参与人数较少。我国应该加快推进建立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多角度的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增强制度保障的力度。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水平。

(三)提高统筹层次,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都是以市、县级为单位进行统筹,统筹水平较低,并不能很好的保障职工养老水平。只有提高统筹层次才能更好的抵抗风险。由于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只是在各省进行试点,还没有达到能够进行全国统筹的层次,因此,应首先做好市级统筹,慢慢推广到省级统筹的建立。市级统筹的难度相对较小,只需了解各县的基本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但由于范围只覆盖的本地区,造成统筹层次较低而不能很好的抵御风险。省级财政部门的充足资金是省级统筹的重要支撑,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可以使养老金在大范围内进行调剂、平衡差异,在推动人力资源进行流通的同时也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 建立不同的待遇标准,在缩小差距的同时体现公平

国家的公职人员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适当的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才能稳定公务员队伍的数量,减少人员的流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待遇包括基本的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其他津贴福利,另外他们的养老金替代率比普通的企业员工要高,这种差别的存在是为了迎合其特殊的职业特点。不过在强调职业区别性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公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采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费用分担模式,可以增强员工的保障意识,另外采取降低其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等措施来消除出现的待遇差别幅度过大的问题。

(五) 完善监管体系,通过适度市场化运营使基金保值增值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较多并且各地区的情况都不相同,建立完善监管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的统筹和全国的统筹,这样才能保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的运转。另外,适度的进行市场化运营对于基金的保值增值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职工年金制度建立初期,当时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的并不成熟,所以对于当时的基金投资会实行数量的监管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收益。随着职业年金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我国自己市场的逐步成熟,可以考虑适当放宽投资政策,采取“审慎人”的投资监管模式。[2]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积极的借鉴国外公职人员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经验,建立起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级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一些例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福利制度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也应该跟上改革的步伐,切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案情:

原告丛某于1962年在新疆奇台县参加工作,1966年被精简退回原籍海安县。1977年3月,奇台县委对丛某进行了复查,并给其恢复工作,继续任教。按丛某的请求,1980年6月,丛某调回海安,被分配在工业系统工作。1991年2月5日,丛某调到一技工学校工作,介绍信上注明人员性质是“干部”。1991年9月至1995年8月,丛某在技工学校培训班招待所工作,1995年9月至2002年4月,丛某也仅在技工学校担任一些管理工作,未实际从事教师工作。1993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时,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发(1994)3号文件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实行分类管理,即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制度、管理人员工资制度和工人工资制度。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均有职务工资一项,教师的职务工资须以教师职称为基础,确立不同的级别,而且强调“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下达的聘任职数限额内,按照实际聘任的专业职务进行套改。只有资格而没有聘任职务的,其资格不与工资挂钩”。 丛某为初中文化程度,未能取得教师职称,按六级职员对其实行工资套改。2002年4月,因丛某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被告海安县人事局按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规定,核定丛某的退休工资为原工资的9折。2003年9月19日,技工学校根据丛某的要求,向人事局出具手续有异议,要求改按教师待遇办理退休手续。同年10月16日,人事局在该报告上签署了“丛某同志1991年安排到技工学校,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因其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故按职员实施工资在改,应按职员给其办理退休手续”的批复,原告丛某对此不服,以人事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丛某诉称:我是中小学教师,1993年按行政手续为我调资是错误的。现请求法院判决海安县人事局履行职责,按教师待遇办理退休手续。

被告人事局答辩称:丛某1977年在新疆奇台县某小学工作。1980年调至海安工业系统棉纺厂筹建处,工资均由该单位发给。1991年调至工业技校,介绍信注明丛某为棉纺厂干部,因其未取得教师职称,实际从事管理工作,1993年工资改革时按管理人员套改是正确的。在丛某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人事局按规定的折率核定其退休待遇正确。对2003年9月19日技工学校的报告,人事局于10月16日作出了书面回复,故不存在不履行职责的情形。现请求法院判决驳回原告丛某的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丛某在新疆工作期间,虽然从事过教师工作,但调回海安工作以后,长期在其他岗位上工作。1991年调到技工学校后,亦未从事教学工作,而是从事管理工作。1993年工改时,对照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发(1994)3号文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工资套改,被人事局以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改革方案为丛某进行工资改革,原告实际上也已接受,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按该方案领取工资。故原告达到退休年龄后,被告按事业单位的职员给其办理退休手续并无不当。对原告的工资待遇及办理退休手续问题,被告亦已履行了法定职责。现原告要求被告为其落实教师政策,即按教师的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办理退休手续,显然与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相悖。原告对被告在为其办理的退休手续中,将其工资打9折计算退休金的处理提出异议,要求按退休前的原工资的100%计算退休金的要求无法律或政策依据。遂判决驳回了原告丛某的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判决后,原告丛某不服,提出上诉。

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上诉人丛某认为其在新疆是教师,调回海安后也应享受教师待遇,并按教师待遇办理退休手续的理由,既缺乏事实依据,也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其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点评:

本案的焦点主要涉及不具有教师职务的学校职工(又称管理人员)能否按教师待遇享受退休金的问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有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法律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同时,国家实行教师职务与教师资格分离制度。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应当从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中聘任教师。被聘任教师职务的才享受教师待遇。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0条规定:“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为此,全国各地一般都规定,连续从事教学工作30年的退休教师,可按退休前的原工资的100%领取退休金。

第9篇: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仪表检测;仪表校准;县级质量监督检验技术机构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98-03

县级质量监督检验技术机构(以下简称技术机构),是指直属于县级质量监督行政部门,主要从事区域性产品质量检验、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事业单位组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技术机构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日益凸出,亟待加快改革和发展,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对区域经济和质监行政工作的服务质量,甚至危及技术机构的生存。

一、技术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级技术机构隶属于县级质量行政部门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该组织能否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实力是否强大两个主要因素,目前技术机构在这两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技术机构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多数技术机构尚未采取应对措施

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境外技术机构的进入;

2.系统外技术机构实力增强;

3.系统内的技术机构竞争加大;

4.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质监行政权力对技术机构的影响呈弱化趋势;(2)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技术机构内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技术机构内部存在主要表现在:

1.体制陈旧、机制僵化;

2.检验市场条块分割、项目交叉、重复投资;

3.技术机构缺乏核心竞争力;

4.投入不足,设备老化陈旧。

二、技术机构的改革发展目标

通过以上从外部竞争、社会需求和内部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县级技术机构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县级技术机构只有走出传统的模式,大胆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才能激发活力,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通过艰苦改革,从根本上实现自我更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培植优势、求得发展。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目标是:

(一)立足基层,为区域特色经济服务

作为基层技术机构,具有贴近企业的优势。要结合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利用自身优势,从检测设备、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等方面实质性地介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以提供检验、检测、检定服务为切入点,逐步发展到帮促企业提高质量管理,为企业提品研发、工艺技术改进咨询等深层次的服务。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设备及检测手段,质量工作基础薄弱,技术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最直接、最便利、有效的技术服务。

(二)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技术监督检验机构性质上是服务性机构,尤其是基层技术机构,必须改变过去到企业就是监督检查的“官”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从根本上转变被动服务的传统服务观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需要,主动到企业“揽”服务,深入细致地为企业做好检测服务。既然把检测工作定位为一种技术性的服务,就必须有信用与过硬的服务质量。在推出服务承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种办事指南,改善收样室的环境,以方便委托人员;同时通过定期检查检测人员执行服务承诺的情况,定期邀请委托单位座谈等形式,了解检测人员的检测行为,征求对检测工作的意见,全方位服务来扩大、增强技术机构在企业、社会的影响面,从而扩大服务总量。如遇到技术瓶颈,不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检验检测服务,可以通过本系统的信息网,联系其它检测机构上门服务,既能解决企业送检无门或送检不便的问题,又能了解市场分布,根据市场,调节机构检测项目设置。

(三)树立名牌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技术机构作为服务性行业,必然要走市场的道路。国外众多的跨国检验机构的发展历程,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我国技术机构所需遵循的发展模式。技术机构的品牌内涵,就是该技术机构的满足顾客的持久、优质的服务能力,它以技术机构硬件和软件作为基础。硬件是指检测技术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软件主要是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价值观念、经营观念、管理观念等因素构成。一流的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组合,并有相当长的时间和服务对象的广泛认可性,才能使一个技术机构的品牌得以逐步建立。品牌的创建过程是漫长的,但一旦一个技术机构被服务对象广泛持久的认可,也就标志着该技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借助于业已形成的品牌,又能极大地促进该技术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品牌对于技术机构的竞争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认证检测机构是近年才进入国内市场的,但发展很快。IWTUV、TUV等知名机构凭借的就是其在国际认证检测市场由多年积累而形成的知名品牌。县级技术机构在竞争发展中,必须牢固确立创品牌意识,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检测机构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立足长远,遵循品牌建立规律,扎实地开展自身品牌的建立工作,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巩固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得到稳定的发展。

(四)紧贴技术监督工作,为政府质量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机构与质量行政部门有着血缘般的亲密关系,这是技术机构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客观存在,将会对技术机构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技术机构如果过多地依赖、依附于质量行政部门,就会严重地阻碍制技术机构的正常发展。在这个问题上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技术机构必须始终清醒的认识到,走市场化道路是必然选择,丝毫不能动摇;二是必须要紧贴质量技术监督政府工作,积极地为政府质量行政工作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服务中更多地争取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认可,在服务中快速地发展壮大自己,提升自身实力。

三、县级技术机构的改革方略

(一)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利关系,争取政府对改革和发展的支持和帮助

技术机构的改革,归根到底是技术机构的从业人员为着自己的切身利益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是技术机构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也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技术机构负责人在改革的问题上要有强烈的责任主体意识,不仅要制定出自身改革的“路线图”,做好改革方案的设计,还要采取有效办法影响质量行政部门,特别是得到领导的理解支持,帮助技术机构的改革,在方案制定中,要注意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分清技术机构和质量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利关系,但同时也要避免因为“过度”独立,彻底割断质量行政主管部门的利益面导致来自于质量行政主管部门的否定和设障。工作中技术机构要多方争取上级技术机构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不能因市场化改革而减少应有的财政支持。同时还要做好内部人员的宣传发动工作、使改革的方针措施为技术机构的大多数人所乐于接受,从而为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

环境。

(二)强化科学管理,激发内部活力

1.大力改革内部机制和体制,不断适应市场化需要。按照向市场服务的原则,来组织开展技术机构的工作,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强化为客户服务,主动出击“揽”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促创收,以服务求生存求发展。

2.加大硬件投入,提升服务能力。检测(校准)技术装备,是技术机构服务能力的硬件基础,装备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技术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关系到市场竞争实力。技术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产品质量法》规定,企业必须做到产品质量须经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许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我检测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机构一方面可以为暂不具备检测能力的企业提供委托检验服务,另一方面只能是还要依靠自己的品牌和更高水平的检测工作,为企业提供检测服务。这就要求技术机构必须具备比企业更先进更精确的检测(校准)能力,才能“揽”到检验业务。

3.一业为主,拓展业务,提高综合实力。技术机构要围绕检验(校准)主业,大力拓展相关业务,尤其是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延伸和扩大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

4.强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内部运作管理水平。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审制度,切实执行国家对实验室的有关规定和程序规范要求,做到统一计量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校准证书、检验报告、原始记录格式样本,对仪器收发、保管、检定、测试和原始记录的归档等工作流程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机构整体运作水平。

(5)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发展后劲。通过继续教育、在岗培训等途径,使技术机构在岗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通过监督、考核、奖励等办法,加强对技术机构人员的管理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进高素质人才,形成检验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三大优势,为检验机构的改革发展夯实综合基础。

(三)调整检测项目,实现合理布局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所侧重、科学分工的原则对检测项目和业务结构进行统筹规划,要对当地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紧贴经济发展需求,调整检测项目的布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测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佳。

严格执行立项审批程序,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特色项目,靠特色辐射,靠特色扬名,不搞“小而全”。避免因重复建标、任意建标造成的损失。对暂时开展不了的项目,采取联建实验室、分包或者其他方式开展检定工作;对于专业性强、投资大、效益低的项目应慎重立项,要从整体上提高基层检验机构的地位和权威性。

(四)端正行业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证书和报告就是检验机构的“产品”,而这一“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技术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技术机构的每个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证书和报告出具工作,加大证书和报告基本的信息含量,把好检测关、填写关和发放关。要严格按照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国家标准等检测依据办事,杜绝伪造检定数据,滥用检定权,超标准收费等损害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业形象的情况发生,树立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要结合检验、检测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强行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建立健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和纪律来保证技术机构的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