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课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计算机;管理;输血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13-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医院都已实现了全程、高效的计算机管理。互联网已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使医院输血科利用互联网进行血液信息的快速、准确和及时传递成为可能,从而使医院输血科能够高效高质地完成各项工作[1]。笔者医院自2005年9月起实现了输血科与血站和其他医院的计算机联网,使输血科工作得到了全面提高,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可靠。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1输血科计算机管理所需平台
1.1设计原则和软件结构
设计原则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使工作人员能够简便易行、安全高效地开展工作,软件运行系统的稳定性和保密性要高。软件结构:本地数据库操作采用ODBC同公司的ASA7.0本地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远程数据库连接采用C/S结构同血站Sybase12.5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
1.2所需硬件
计算机2台,要求PⅢ 800 Hz以上,256 MB内存,40 GB硬盘。针式打印机2台,条形扫描仪1台,Internet连接,要求ADSL或ISDN。
1.3所需软件
Windows2000或XP操作系统。安装软件,采用唐山市现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输血管理系统V5.0》和《医院管理系统》两套软件。
2输血科计算机管理的功能
2.1费用管理
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完成患者用血申请的费用记录和输血科进行的各项检查费用的记录,该系统可自动生成输血科的各项收入状况,通过医院的计算机网络将患者的输血费用传递到临床相关科室和医院财务系统。
2.2血液信息的接收及入库
输血科通过互联网中心向血站预约订血登记,然后接收血站对订单的确认结果,在血站将血液发给医院的同时将血液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到输血科的《输血管理系统》,然后输血科将血液制品的条形码扫描后,核对入本院数据库。2.3临床输血管理
除急诊外,临床一般提前一天将患者的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标本送到医院输血科,输血科在接到申请后,将患者的输血信息录入《医院输血管理系统》,包括患者的传染指标及血型报告单等。输血科根据需要完成配血信息的处理,在接到临床送达的取血申请后,将临床输血申请单和配血报告单核对无误后,确认出库,系统打印配血报告单并自动生成患者的用血信息。
2.4血站与输血科的信息共享功能
血站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与输血科的信息共享,适时了解各医院的用血状况,以便在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调控各医院的血液库存。另外,血站可核实患者的用血信息,以便无偿献血者的用血返还工作。
2.5多种统计功能和高效的血液管理功能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可以实时统计出医院每日每月的出入库量及各科室的用血量,成份输血的比例。可以提示血液的有效期及血液跟踪功能和患者的输血相关信息等。
3讨论
通过医院计费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各科室与输血科的联网计费,这样可使患者及时了解到所用的各项血液费用。因计费是由输血科工作人员在所做检查和发血之前进行的,从而保证了输血计费的准确及时,也避免了以前手工计费所出现的错计漏计费用的状况, 患者根据自己的每天“一日清单”及时了解自己的输血费用, 从根本上减少了医患之间的矛盾。输血科的各项收入也由医院计费系统自动产生, 大大减轻了输血工作者的无为劳动。信息化的管理方便了患者输血信息的保存和查询,系统能智能地判断所配血制品是否符合要求,有效地避免了许多人为差错的产生;从血液信息的入库,到血库发出血制品,均通过系统完成,保证了数据的一致、准确性,为用血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化了医生以及输血科工作人员的操作。过去,医生开具用血申请时,需要填写受血者的基本资料以及相关的血液检查结果,需要翻阅历史病历资料,费时且麻烦,更有可能出错,现在,只要输入患者的住院号或姓名,系统就可自动显示相关信息,大大方便了血库人员的工作,使输血工作者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输血科研中 。
虽然计算机的使用,促进了输血科的业务工作开展 ,方便了临床科室,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但系统在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做好数据的备份和保存工作,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另外,加强提高输血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也应引起管理者的充分重视,科室除了让每一名员工都能熟练计算机的操作流程外,还应重点培养1~2名精通计算机的工作人员,以便在系统发生意外情况下,能够及时准确的维护计算机系统的正常用行。
[参考文献]
[1]马国良.完善输血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1 (8):59.
关键词:计算机 课堂 教学质量
时代需要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时代呼唤改进计算机课的教学方法。因此,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水平、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应尽的责任。笔者认为,想要提高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同志说得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未来社会的多变本身就是创造力的体现。可见培训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但很多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务求详尽,甚至于每一步的操作、鼠标的点击、回车的设置等,都详详细细的写在实验报告上,这样学生专注于教师所介绍的步骤,而束缚了自己想象的空间,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学而不思,获得的知识是僵硬的,不能活学活用。“是给学生一头猎物, 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它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而继续生存下去。我在计算机实验课中发现,无论学生先天学习情况如何,几乎每人都会有其创造性的突破。只给出学生最终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课中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创造来完成实验,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效果更为显著,而且常常是完成一种实验任务会应用多种方式,扩大知识层面,任课教师这时只要善于捕捉各个学生的闪光点,然后进行总结,就会更加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与创造欲。对教师而言,教学经验也会有一个飞速提,并更有助于教学。计算机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无论教多少遍,每次都会有新的实验方法、新的学生成绩诞生。
二、成果激励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可以搞一些竞赛活动,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展览。例如,我们学校在每学年都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其中有中英文录入比赛、文字编辑排版比赛、网页制作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让学生们都有一个奋斗目标,都有成果参与展示。另外,还组织一些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如办学生会报、校园简讯等小报;组织对Powerpoint掌握比较好的同学制作一些辅助教学课件,并应用到学科教学中;近几年,学校还积极选派优秀学员参加国内各项计算机技能大赛,取得成绩的学生可在当年对口升学中加分。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们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动力,从而提高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
三、演示法
演示法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使传统的口授教学中无法具体表现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Office办公系列等软件内容时,我将计算机内容输出到大屏幕投影幕布上,即将软件的使用方法、界面,运用演示实验展示出来,并与讲授相结合。当每~部分演示做完后,我趁热打铁布置相应的练习,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观看演示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从而提高计算机课教学质量。
四、加强上机考核制度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检查的主要手段,也是对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因此,考核形式的选择应该尽量做到全面、科学、严谨、公正、合理, 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核形式要多样化。采用传统笔试与上机操作相结合方式。笔试主要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采用传统闭卷方式即可;上机操作是检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的基本技能。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从题库抽题的上机考核方式。即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内容相结合, 组织专门人员开发出试题库及考试软件。在每次考试之前, 根据考核要求, 由计算机从题库中抽取试题形成考试内容, 考生在计算机上直接操作进行, 考试结束后由专用判卷软件统一判卷, 快速、准确、公正、合理地给出学生成绩, 比较省时省力。
(二)直接命题的上机考核方式。考核之前, 教师命好题目和要求, 学生根据题目和要求自行设计来完成考核, 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来完成题目。此种考核方式一般可由专门两到三名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给出各自相应的分数,并综合统计出总分, 以便客观、公正、合理的给出学生正确的成绩。
五、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开拓知识
我校把计算机教育分为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数据库)2个层次,根据教学要求精心编写了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现代教学,逐步综合运用主动探讨、协作学习、问题提出、情景预设、课堂反应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以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来激发学生,引导其自主研究和体验框架形式的全过程,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大胆地鼓励,对于质疑和独立见解要勇于探讨并得出结论等等,力争使计算机成为一门精品课程。拓宽计算机教学的视野。培养创新的理念,结合不同学科,兼及文理,宏观把握、借鉴各专业先进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中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学,活跃教学过程,使计算机教育更人性化。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态度,要及时书写教案、填写教学日志,多与各学科优秀教师交流工作情况,邀请专家听课并改正自身的不足,按照教学计划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广大一线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最终提高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
【摘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而《C语言程序设计》则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基础专业课
程,如何让基础比本科生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去学好这门课程,是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难点。
本文是笔者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改革,希望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些促进
作用。
【关键词】C语言实验教学高职院校
一、引言
C语言是一门各大院校的基础计算机课程,等级考试二级的考试语言。并且C语言是一种通用性计算机
程序设计语言。它兼有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双重优点,运用它既能编写操作系统软件,又能开发各个领域
的应用软件。C语言计算机语言的入门基础语言,学好了C语言,不管今后再学习其他各类语言,就有了坚实
的基础。但是在职校,学生本身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多学生只能简单的掌握
C语言的一些基础知识,像函数调用,指针的引用,结构体,共用体的知识点就掌握不了了,而且C语言是
没有固定的计算机老师来教授的,几乎任何计算机老师都上过这门课程,但大部分老师都没有精力去钻研
这门课程,基本操作也不熟练,调试程序也难通过,这样一来学生就出现厌烦,消极的情绪,达不到实验
的教学效果[1-2]。
二、网络环境下C语言实验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思想
C语言实验系统具有比较完备的C语言知识体系的介绍,有培养兴趣的综合性实验设计题,具有出现各种
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资料库,这个系统是用JSP开发B/S模型的网络环境下的C语言实验系统[3]。
2、系统设计模块
(1)新手上路模块:主要是介绍C语言的入门基础知识。
(2)基本操作模块:主要是介绍调试环境。
(3)进阶实验模块:每一实验章节都有50道实验题,学生可以抽取调试,不会的有答案介绍。
(4)问题中心模块:学生可以提问,老师定时回答。
(5)专题汇总模块:包括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模拟试题,在线模拟考试,评分。
三、实验教学过程
严格制定C语言实验课的成绩和评分标准,课后严格要求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以2010级计算机软件(1)
班为例,学生实验课按学号和姓名上机登陆,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题目的难易进行实验,进入相应的章节
,题目会自动出来,然后根据题目编写和调试程序,上机老师随机抽出实验题目,由老师边调试边讲解让
学生记住常见语法错误和熟悉调试程序的过程,这样对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学生可以学到知识(实验
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选择难度低又完成较早的同学可以重新登陆,选择难度较高的题目再做,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在完成自已的
实验任务后可以进入C语言的在线学习,遇到问题可以自已查找资料学习,遇到的难题可以在线和老师同学
交流。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慢慢对C语言编译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编译器的提示也开始看得懂了,
对调试程序也有了兴趣,可以在线讨论,学生在这里可以交流心得体会,好奇和求知欲在他们体内逐渐膨
胀。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4]
"双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既要能将课上好,又要能将实际应用带入课程,使教学从实践中来,又服务于实
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成果的应用,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老师素质提出了
更高要求。在将实验平台搭建于课堂之上后,由于是在课堂上编写程序,而不是已编写好的程序的展示,
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编程工具的使用能力、字符输入能力和程序设改革以往的考试由任课老师
自己命题并且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的模式,实现教考分离,准备建立网
上考试系统,把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并根据
教学的发展积极探索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试题。
五、结束语
采用在网络环境下C语言实验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以来,老师不用对同一错误讲解多遍,几乎所有学生都
会参加程序的调试,老师和学生配合得更好,形成了良性循环。本着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
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效果显著。但在
实验前学生无法知道实验内容和题目而进行准备,还有些学生由于底子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够高,在
具体实验过程中无法完成实验任务,所以在今后的C语言教学实验过程中还须做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徐章艳."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探讨[J].电子电气学,2004,(2):84-85
[2] 孙仲廷.《试讨论如何实施C语言实验教学》省略
[3]杨红云,邱晓虹,于义科.计算机相关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改革初探[M].江西人民出版社,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索了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网络攻防技术;实验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目的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1完善教学内容
1.1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攻防技术”课程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实验为手段,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巩固已有的网络攻防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目前常见的漏洞和攻击模式,熟练配置一个安全的网络系统,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工具和设备来组建、配置和调试安全的局域网。
我们认为,目前的网络攻防技术课程实验课教学设计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要突出实验课在网络攻防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为此,结合我院网络实验室已有的实验设备和工具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
(1) 网络安全漏洞测试与评估实验:安装并使用安全测试评估工具Shadow Security Scanner;使用Shadow Security Scanner对局域网的特定主机进行网络安全检测;分析并撰写安全评估报告,及安全加固措施。
(2) 网络嗅探与欺骗实验:使用网络嗅探工具Iris对局域网的特定主机进行ARP、ICMP、TCP、UDP等协议的数据报网络嗅探;使用Iris对局域网的特定主机进行ARP欺骗。
(3) 计算机木马与后门实验:使用后门工具Hkdoor对局域网的特定主机进行FindPass、Shutdown等远程监控;使用HkDoor与局域网的特定主机进行FTP数据传输。
(4) 软件缓冲区溢出漏洞利用设计实验:编写并运用由MessageBoxA显示信息的ShellCode代码;编写具有安全漏洞实例代码的攻击利用程序,并测试通过。
1.2实验环境设置
网络攻防实验与其他实验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系统性与继承性。
系统性是指网络攻防面对的是系统集成问题,其实验的对象和环境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所面对的系统集成问题与电子测量、电子技术、微机接口等实验课程不大一样。微机接口等实验立足与元件级,即把一些元件按实验内容设计出电路图,再连接成相应的电路,实验结果是完成某一功能。由于功能单一,整体结构简单,因而安装、调试过程难度均不大。而网络攻防实验无论硬件和软件的复杂程度都大大超过微机接口实验,系统集成后复杂程度更高。因此,我们在实验中更要注意从系统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大系统,从事系统开发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的好机会。
继承性有硬件、软件方面的。硬件方面继承性是指只有完成了基本的组网实验,后继实验才能顺利地在此环境下进行。软件方面的继承性是指每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实验,都基于特定的网络操作系统,只有完成了有关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这个网络环境下的其他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因为网络实验的系统性和继承性,使得网络攻防的实验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涉及实验的设备与组织管理多方面,实验前后的许多工作需要实验室的支持与配合,实验指导老师需要对实验环境有较深的了解,每一个实验项目都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开设网络教学实验,需要有更多的实验设备与技术力量的支持,相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其他实验,难度更大。因此实验前的准备功夫一定要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理清实验目的、要求,列出实验步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才不会临到实验时手忙脚乱、穷于应付。
2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
2.1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计算机课程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严格来说这种实验只能称为上机,谈不上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规范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就是要注重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和促进,充分调动他们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认为网络攻防技术这门课程既有一般计算机课程的普遍性,也有其自身特性,网络攻防技术实验不仅是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与系统安全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分析、设计、管理和应用的实验技能,加深对网络攻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师主导作用方面,我们首先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3],以启发式的方式指导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对每次实验重点和难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的数据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出现问题,一般由学生自主研究解决,教师作启发提示、释疑和引导。这样的实验不光是学生动手做,教师在整个实验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学生主体方面,由于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因此,要求学生每一个实验都要提交实验报告。在报告中注重分析、总结实验中的收获、体会,使学生从实验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实验技能。在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技能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实验报告、考核及平时成绩,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指导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2.2学生的组织管理
我院根据网络攻击技术实验的特点,采取了独立实验和分组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实验操作。更多地采用分批分组来组织实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切磋,提出一个最优方案,然后实施。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分组实验的许多优点。网络安全从软件、硬件和通信几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网络攻防的信息探测、分析、漏洞扫描、实施,以及渗透测试一般都是一个群体来实现的,学生将来如何从事网络攻防方面的工作,也需要与人合作,分组实践,加强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研究、沟通和合作的精神。对于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指定他们做一些实验辅导工作,由他们负责所在小组的实验,这种变教师指导实验为学生指导实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网络攻防实验不光是需要计算机和网络,还需要一些配套设施,且操作有一定的破坏性,一人一套设备有时是不可能也没必要,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实验室的恢复和维护。不过,分组实验有些问题也要引起注意。如在一个小组中,学生的能力相对有强弱之分,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个实验,那么学生为尽早完成,可能由能力强的学生做完了事,而其他同学,尤其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没有得到应用的实践。所以,在实验的组织与管理中,应当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加强分组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实验过程中鼓励弱势学生的积极参与。
2.3实验课教学方法改进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结合网络攻防技术课程实验课的教学特点,我院对本课程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1) 规范操作流程。实验之前,要求学生撰写并提交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分析或预测可能困难为目标的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应按规定操作,并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提交实验报告、实验心得以及经验总结等相应资料。
(2) 改革教学模式。减少演示性实验内容,增加技能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流行的新网络技术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课中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转为积极主动受教育。
(3) 改革教学方式。减少教师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指导和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相互讨论,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同一个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规定问题求解的大范围前提下,可让学生自行完成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性、灵活性等,并让优秀方案设计者谈谈其设计思路、心得体会,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5) 培养学生查找和搜索专业资料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验课的不同阶段,布置一些与本阶段学习相关的最前沿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这不仅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为最后阶段的综合网络实践顺利完成提供了文献查阅方面的保障。
(6) 鼓励学生深入实验。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安排一些更具有实用性、工程性特点的实验内容,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业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实验在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也必须随之而更新,这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改革之路仍然漫长,我们仍需不断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效率
初中计算机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初中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一些流行软件、网络游戏、QQ等对初中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玩电脑的学生,但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却不是很多。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想学、好学。
本文所指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即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成品。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映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古诗词集锦”、 “校园文明牌”、“春节贺卡”、以“我的班级秀”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板报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学生的思维、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二、任务驱动,主动参与
在课堂上,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或探究任务,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幅图片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图片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个具体任务,学生就有―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去操作、尝试,去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三、精讲多练,演示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有时还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学生掌握后再教授下一个知识点,做到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上机实践。
四、学生示范,促进提高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全班同学共享,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地拓展,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其他培训机构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都习惯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到较多的知识,这样对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的管理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在计算机广播教学中的介绍,谈谈自己在机房管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极域电子教室是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利用它可以在网络电脑教室中实现屏幕广播、班级管理、学生演示、监控转播、远程控制、文件管理、屏幕录制、系统锁定等功能,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软件符合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思想,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既实现了传统教学中教室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又符合多媒体教学效率高、互动性好的特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大的技术突破。
1 灵活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各种功能,充分发挥机房教学优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程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1.1 班级管理功能。极域电子教室系统帮助教师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班级管理,快速完成学生点名、班级模型的创建保存及班级调用等。在班级管理功能中,教师端点击“点名”按钮,弹出学生注册对话框,点击对话框“开始”按钮,学生端桌面显示学生注册界面,输入姓名、班级、学生ID进行注册,这样就可以将每个学生的信息注册到班级管理中,实现快速的学生点名操作。
1.2 屏幕广播功能。极域电子教室系统具有强大的广播教学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向一名或多名学生展示教师机屏幕、演示操作步骤。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学,老师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投影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屏幕和演示操作步骤,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还会由于各个同学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差异,使得一部分学生听不清或者看不清,影响学习效果,而在电子教室里上课,通过电子教室系统可以对所有学生进行广播教学,教师通过电子教室系统将教师机屏幕或操作步骤传送到每一个学生机上,无论学生位置处在任何地方,都能够看得清楚。在广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教学现场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播给学生,充分助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1.3 学生演示功能。在极域电子教室系统中,学生演示功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在教学展示或者作业评议时,教师选择任意的一台计算机后,单击“学生演示”按钮,弹出演示对话框,选择接收该屏幕范围,可以选择所有学生、以下学生或以下分组,让选择的学生计算机显示该计算机屏幕内容实现学生演示功能。
1.4 远程控制功能。极域电子教室远程控制功能主要包括远程设置、远程命令、学生限制、黑屏和解屏功能。远程设置功能能够快速统一设置学生机的显示、主题、桌面、屏幕保护程序等;远程命令功能可以通过教师端远程开关学生机,不再需要对每台学生机进行开机和关机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限制功能能够对学生机进行程序控制、上网控制和U盘限制等功能。程序控制能够让学生机上的程序进行有选择性的运行,比如有些游戏软件,在上课期间不让学生运行,就可以通过程序控制命令将这些不让学生运行的程序加入黑名单,这样学生就无法打开黑名单中的应用程序。上网限制功能能够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进项网页浏览,比如上课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上外网,只需要学生上学校内网就可以,在上网限制命令中,将学校内网设置成白名单,只允许学生访问白名单中的网页即可。U盘限制功能是对学生机进行限制U盘使用,分为开放模式、只读模式、禁止执行模式和完全阻止模式。
1.5 教学测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掌握学生对本次内容学习情况,可以利用极域电子教室教学测评功能对学生进行课堂考试,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试卷编辑,在极域电子教室系统中,试卷预设四种题型:单选题,答案有唯一的选项;多选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选项;判断题,判断表述的正误;简答或论述题,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简单表述。试卷编辑好后存储为扩展名为qiz的文件,需要进行教学测评时,点击“开始考试”命令,弹出“开始考试”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打开”命令,导入编辑好的试卷文件,点击“发送”命令,将试卷分发到各个学生端,然后单击“开始”命令,学生端就可以开始答题,答题完成后,学生端点击“交卷”命令,即完成教学测评,待所有学生端都交卷完成后,点击“停止考试”命令,最后单击“评分”命令,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测评成绩显示出来,完成教学测评。
1.6 文件管理功能。文件管理功能是极域电子教室系统的突出功能,该功能允许教师将教师机不同盘符中的目录或文件一起发送至单一、部分、全体学生机的某一目录下。若该目录不存在则自动新建此目录;若盘符不存在或路径非法则不允许分发;若文件已存在则自动覆盖原始文件。可添加、修改或删除分发目录。除了可以进行文件分发以外,还可以进行学生文件提交,学生机点击任务栏右下端极域学生端右键,弹出快捷菜单点击“作业提交”命令,然后选择提交作业文件进行提交,此时教师端可以选择接收或不接收文件,也可以设置接收文件的大小,进行有选择性的进行作业提交。
1.7 屏幕录制功能。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极域电子教室的屏幕录制功能,对整过教学过程进行屏幕录像,生成一个ASF的视频文件。如果学生对上课内容不理解,可以将视频文件通过文件分发功能发送到学生机上,让学生自己观看视频,直到理解为止。
2 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使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1 有时学生端无法与教室端连接,屏幕广播该学生机无法显示教师机屏幕。在我们用极域电子教师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学生端无法连接到教师端情况,通常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网络故障造成的,如果通过检测网络没有问题,就应该是学生端所登陆的频道和教师频道不一致。
2.2 教师端进行网络影院播放时,学生机接收不到网络影院的影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请在学生端检查DirectX Media是否已正确安装。可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打开一MPEG文件进行播放。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59-02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再加上各种商家和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学习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教法,我就两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首先应当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会感觉计算机很神秘,对这个“怪物”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因此,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培养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觉得计算机很有趣,恨不得马上学会计算机的操作。
1.1 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是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是难以保证的,再加上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1.2 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自己去操作,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2.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更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并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仅仅是第一步.虽然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建立在对计算机一无所知的基础上,而不是由于了解计算机后才产生的,所以这时候需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大致结构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数制转换――作系统及文件的概念――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因为这时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一无所知,对老师
讲的有关计算机的一大堆概念、名词都无法理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计算机很难,当初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就会一下子降到零点,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时,我不是先给学生们讲一些单调乏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先不讲为什么,而是先让学生从键盘上输入一些命令。让学生运行一些有趣的小软件,键盘练习小软件等等,这样就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觉得学习计算机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然后结合具体的计算机来介绍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它们的功能,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形成一个自然的认识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好这门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高。
2.2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而教师一定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所以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3.分层次教学,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都有电脑。有些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但是也有些同学从来没碰过电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一些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给她们安排另外的任务。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难度和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了解了,懂了,有学习成果了,自然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4.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虽然我们的教材在课程上安排的比较全面,但是学生觉得易学又常用的是中英文输入.所以,每次上机,大多数同学都是练习打字。对他们来说,学会使用计算机而仅仅是指会打字罢了.而对于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则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各方面的技能,使学生能熟练地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每次上机前我都要求学生写上机操作报告,使学生了解通过本次上机需弄清哪些问题以及操作的步骤等等,学生上完机后还要写总结。这样不仅能起到规范上机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
5.做好阶段性小结
对学生进行单元或阶段性的小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因为通过测试,不但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6.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了小学的必修课程,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了小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我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一、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合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为了尽快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非常有限,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了保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了舞台。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生的记忆效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设一种和谐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感兴趣的事件或环境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突出而且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枯燥使得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不适应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1.形象教学法。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也不例外。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教师应当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当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不束缚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学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如在学习《动画自己做》一课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个娃娃从北向南跑;两个娃娃同时同向赛跑;接力赛跑。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入手,慢慢进入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轻松愉悦地上课,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3.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还用于在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加促进了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识,敢于参与,勇于表现,慢慢地把“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如学习“鼠标、键盘”一课时,教师可先教会学生使用鼠标,再讲一些基本的键盘知识,让他们慢慢地学会控制计算机,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基础知识,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五、总结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今大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或者计算机相关的信息类专业。然而,尽管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众多,但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口却难以填补。而且据统计,目前很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待业比例在各专业中是占得最多的。此种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少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及实效性有待增进。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新方法、新手段,与时俱进地做出一些改革,在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1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关注,而不只以科研成果衡量教师的价值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科学考评机制,而多用学生对教师的测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授课质量,以至于不少教师往往缺乏主观动力去花心思研究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而是着力于让学生在期末时对自己的测评打高分。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以放松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为代价,为讨好学生而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期末考试前通过划重点、出复习题等变相的漏题迎合学生,用“不为难学生”作为学生给自己测评打高分的交换筹码;更有甚者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学术权威形象不愿意将课堂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诠释,有意地把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将自己掌握的内容装扮得深不可测,以求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改革制度,除了学生对教师的测评以外,对教学效果采取灵活的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可采取期末试题不由授课教师制定,而由统一的题库随机出题,或由其他教师出题的方法,杜绝期末考试“走过场”现象,以学生的真实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
另外,教学和科研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似乎能引起广泛持久的争论,然而在现实中却是早有定论。由于我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或者职务晋级大多取决于其科研成果,不少的教师只愿意做科学研究,不愿意在教学上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一门心思只放在科研上。因为就算通过努力让学生真正在自己的课堂上获益良多,顶多只能换来学生的不错口碑,对自己在单位中的切身利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促进作用,还不如科研成果更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且就算学生在毕业之时学有所成,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也因为学生的综合水平并不能由自己讲授的1~2门课程就能决定,无法用以证明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价值。为了解决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可以引入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加大对高质量教学的奖励力度,将这些奖励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等教师最关注的内容挂钩。
有的教师认为“教书匠”三字带有贬义,科研更能体现“象牙塔”工作的超凡脱俗,不屑于做一名教学能手;还有的教师由于个人性格等因素,长于科研,但在与学生交流,语言表达等方面却有待提高,反正一个教书匠的地位又不如科研人员,于是干脆选择放弃教学方面的努力。其实“教书匠”并不一定是个贬义的词汇。匠人如果能精于自己的专业,成为能工巧匠,完成巧夺天工的作品,就算在古时都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更何况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的高校教师能够多花些心思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精于教学,能让自己讲授的知识通俗易懂,让学生们兴致盎然,收获颇丰,为学生的成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就算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出众,同样值得尊敬。比如说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是全国最著名的计算机专业教授之一,而他的闻名并不由高尖端科研成果造就,而是因为他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育通俗易懂,将计算机技术带进了千家万户。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可以不时组织教师补充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将做好教书匠作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2正确地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双刃性
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很多心理学理论都为之做出了理论支持。比如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强调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同样重要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作为信息载体来表现课堂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相关课程中,程序算法的执行流程,程序执行过程中内存数据的变化,以及数据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相比较等内容在动画、图形的帮助下,定能为学生轻松接受,起到教学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其弊端通常表现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过多的信息量隐蔽了重点内容,使学生想全盘记住不可能,想抓住最主干内容却又无所适从;课件内容演示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板书,学生往往难于跟上;还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的热爱或者缺乏责任心甚至职业道德,反而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当作其不认真备课的遮羞布,课堂上照着和书本文字相差无几的幻灯片勾画朗读,仿佛自己并非授业解惑的教师而是个照本宣科的播音员。为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使课件更加科学有效以外,还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促使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计算机专业课程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优势,与计算机相关,所以很多老师都要求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讲授普遍使用多媒体方式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多媒体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的重要性并不比其他专业的课程对多媒体的需求显得突出,计算机专业课堂对计算机的需求一般表现在演示和讲解相关专业知识方面,比如说软件应用课程或者程序设计课程,必须要计算机的支持,才能做好实例讲解。而对于其他一些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如软件工程,离散数学等课程而言,多媒体技术并非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严格的把关工作,对多媒体课件照搬书本文字内容,质量不过关,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课程不安排多媒体教室,不为教师的懒惰和不负责提供滋生和发展的温床。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安排好教学计划
计算机专业学科内容广泛,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不断细化,整个学科的内容复杂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及培养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很多高校常常参照一些名校的做法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的特点;还有的高校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大量的课程,不管是研究型课程还是实用型课程,不管课程在对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过程中作用如何,不管这些课程是否为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实际意义,一股脑地大量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疲于奔命忙于学习不同课程的同时还混淆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被计划培养为科研人员还是技术人员。这样的教育看上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才教育,然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好像什么都会一些,但又什么都不精,毕业后在自己的求职路上饱受挫折。面对这种问题,应该采取用一些重点学科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支撑,在抓好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而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专业课求精而不求广,将为增加专业知识广度的学习留给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和水平自主把握,
与少数著名的研究型高校主要办学目的为培养科研型人才不同,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应与市场的需求及认可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时往往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应聘者在学校里的期末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都不低,完全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但是现场考察其动手操作能力时,科班出生的大学生有时甚至还比不过一些电脑培训学校的学员。一些毕业生甚至连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都不会,要解决一些电脑的常见的软硬件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种现象与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训的力度不够是分不开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都侧重于理论的讲授,但就业率以及社会认可程度带来的压力,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生产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的花瓶。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加大实验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通过实验课中的训练强化理论课中讲授内容的实际应用以外,还可以由学校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参观以及生产方面的实习,接触到工作的第一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并达到促进其动手操作的主观意愿的效果。
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教材过时陈旧,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业界技术发展已是不争事实。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候发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软硬件知识早已过时,有的甚至早被淘汰。虽说可以凭借在学校里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来学习实际中使用的新技术,但那也必定影响到自己的熟练程度、工作上手所需要花费的准备时间,以及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初始印象。要解决这个突出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候不能只遵照所谓“经典教材”,还需要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及业界的最新发展动向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所以,加强对教师不断主动更新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其加大科研力度,使其专业水平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切身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教师一般都对科研充满积极性。然而毋须讳言,很多教师都是为了科研而科研,缺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联系起来的主观意愿与积极性。有的教师的科研成果非常丰富,但是讲课的内容,准备的教学资料却几年都没有更新。可以在肯定教师大力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实课堂内容,以达到拓宽学生眼界,接触和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的目的。比如不少以软件理论为研究方向的教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多与软件开发有关,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解决遇到的问题设计出某些新算法,或者能在实践中以实际效果评估各种算法的优劣,这些科研过程中的发现以及心得体会如果能引入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必定对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较大帮助。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科研成效卓著的老教师对年青教师进行的学科研究加以指导,以及开展一些报告活动,做好最新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示范。甚至还可以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程度以及实际效果纳入教师考评机制中去。
5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尽早对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了解
现在很多高校提倡素质教育,给大一甚至大二学生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校级公共基础课,而不开设或者极少开设专业相关课程,笔者对此有所保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校之时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虽然不甚了解,但普遍都跃跃欲试,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如果得不到正向强化,只怕在经历了多门枯燥无味、暂时难于学以致用的基础课的轮番轰炸后,学习的积极性将会丧失。高校在制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之时,不妨考虑在大一便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理论性相对较弱的技术课程,比如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动画设计软件的使用课程,既让学生找到专业归属感,也同样培养了专业兴趣。这样,利用实用型技术课程为学术类课程夯实主观学习意愿的基础。除了借助这些实用课程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可以协助组织一些学生社团,或者举办各种学生电脑知识活动,肯定和嘉奖计算机基本操作娴熟的学生,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另外,很多高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于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对计算机专业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比较肤浅,认定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知识不过就是操作电脑,必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然而真正接触到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时才发现原来发现计算机科学也有很多艰深枯燥的理论,需要很强的数学、物理特别是电磁学部分等高中学科知识支持,并且在大学里的计算机课程还有更高的数学、物理的要求。如果对数学和物理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在大学里是很难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其实随着学习不断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了数学的问题,需要很多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所以有必要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就尽快做好专业思想教育,重点安排好“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讲授,并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学等专业课老师加大配合力度,建议他们在授课时适当补充一些彰显这些基础课程与计算机科学联系的内容,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将来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高等院校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阵地,不断探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以上便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提出的一些意见,希望能与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成伟.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透视[J]. 中国人才,200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