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发展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械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在信息流、加工系统、物流系统、检测过程、装配系统等方面的应用,然后对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发展前景;探讨
1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1.1信息流的自动化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在信息流方面主要体现在自动化技术在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CAD、CAM以及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充分反映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业领域的优势,必将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优化设计人员的工艺设计方案、从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并降低残次品的发生几率,同时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数据统计,以便于日后数据参考和分析问题。
1.2加工系统的自动化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有很多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工作或者是单纯地重复性机械动作,这些都可以利用加工系统的自动化来实现,建立和完善自动化的加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自动装卸零件、自动加工循环过程,而且可以降低人工操做的误差并减少由于各种危险因素所造成的工人受伤情况的发生,进一步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3物流系统的自动化
在产品和原材料等物资的供需运输过程中,自动化的物流系统运输产业链的运输效率以及运输的不间歇性对于机械制造与生产运输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流系统应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把制造产品的原材料运输到代加工地,而且可以把成品通过自动化的物流系统输送到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点或者是储备地,这对于整个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通过单机自动装置、自动输出装置以及自动转换系统等构成完整地自动化物流系统链。
1.4检测过程的自动化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产品的性能要求和产品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和加工刀具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精度的同时给产品的检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无法满足现代生产流程的需要,把自动化技术应用在产品检测环节,通过各种新的检测技术和工艺以及智能故障和缺陷诊断仪器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必然选择。
1.5装配系统的自动化
装配系统的自动化是实现一件产品由零部件到成品这个装配过程的自动化处理系统,任何产品的完成都是由一系列各种形状的零件按照一定的产品设计要求、功能要求及装配要求等通过组合、装配、调试以及质检等步骤最终形成完整的产品。装配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由于人工误操作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同时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它是自动化技术在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的重要应用形式。
2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2.1发展污染较低的绿色机械自动化技术
绿色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时候,充分考虑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在机械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为了降低机械运行成本以及运行期间产生的污染,在保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污染较低的绿色机械自动化技术,当前在全球各国都取得了快速地发展,这也是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表现。
2.2发展以实用性为基础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从实际出发,发展以实用性为基础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重要方向之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最终发展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动化技术和机械生产进行紧密结合,从而服务于机械制造过程,降低企业的能耗和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相同条件下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都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地方有待完善,故必须牢牢抓住实用性这个基础条件,逐渐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目标。
2.3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节约企业的资金投入,从我国目前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同时这也是我国未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发展
趋势之一。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帮助机械行业的企业提供一条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新途径,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具有较大的经济性。
2.4发展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发展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具有可变性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要避免盲目地进行,必须以不断适应国情和市场为基准,平缓地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最终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动化,从而在适应基本国情的条件下实现我国经济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J].科技传播,2010,(24)
[2]段娟.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2)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20-01
自动控制技术是在20世纪中期影响最大,发展也是最迅速的主要技术之一,并在之后成为21世纪最重要、应用广泛的高新技术之一。新时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队伍逐步壮大、水平的逐步提升,建筑、制造、生产、管理、军事、生活等多方领域的发展都渐渐的与自动控制技术不可分离。
新时期出现这一发展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就其定义来分析,自动控制技术就是:控制理论的技术实现与应用,是通过具有一定的控制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某种需要控制的任务,从而来保证自动控制系统的某个过程可以实现某个事先预设的目标或按照事先预想如期进行。另一方面,对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而言,是一种运用仪器仪表和计算机、控制理论、以及其它信息技术,对一些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控制、检测、优化、管理、调度和决策,从而达到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消耗、保证安全等多重目的的系统综合性的技术。因为其的智能化与先进、专业化,所以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被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其中工业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三个大部分。其功能是主要解决生产、工作效率与一致性有关的问题。虽然自动化系统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它对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与提升作用。所以,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新时期的科学技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新时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
1.1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简述新时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通过智能控制、电子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与信息技术和电子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关于电气工程到应用技术学科直到发展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现代控制理学理论开始出现,并随着微型计算机在各种行业中逐步的推广加之微型计算机在相关控制专业上的实际应用,促使生产过程的最优化控制和管理也推动自动化进入到一个全新且自动化的新阶段。可见,电气专业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其发生质的变化,这也是因为信息处理与自动控制相结合的结果造成的。
1.2 建筑、制造业网络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楼宇建筑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自动的控制技术与通信技术之间构建的具有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这种综合管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建筑内部的各种设备统一的连接到一个可以互相控制的网络上,使其通过网络进行对建筑的综合、系统的控制。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到建筑网络中的设备包括:取暖照明、空调设备、消防设备、电梯、安全保障设备等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建筑和制造业网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确保建筑物内的安全和舒适的办公与居住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环保、节能的新时期要求。
2 新时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以上简要分析了新时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自动化控制技术将会被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
新时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以水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现场总线监控系统为例:目前,对于现场总线、以太网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普遍的应用于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去,且已初步积累了大量的运行经验,在智能化的电气设备方面也有了较快速的发展,可以见得,水电厂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可以应用其中。这些都为应用于水电厂的电气系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对于现场总线监控的方式使水电厂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另外,针对不同的间隔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间隔情况进行区别性设计。
新时期,自动化控制技术虽然在电气系统中的应用较其他一些工业广泛,但随着技术的逐渐传播与推进,现如今很多空调设备和取暖设备、照明设备中也逐步应用了这一技术,例如:照明技术的人感系统就是这一技术的直接应用,能达到更高效的节能与环保的作用。所以在未来,自动化控制技术将逐步普及,促进多方面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李楠.《浅谈电气控制系统(ECS)的应用和发展》[J].自动化博览,2004.
[2]范辉,陆学谦.《电气监控系统纳入DCS的几点体会》[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
【关键词】:滴灌自动化;农业生产;应用
【引言】:21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紧缺已成世界性问题,发展节水灌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财力、物力、智力等因素制约, 自动化灌溉水平难以在现阶段向发达国家靠齐[1],但是也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现状的自动化控制灌溉技术, 其中滴灌技术便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自动化控制灌溉技术。
1 我国农村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灌溉方式发生了诸多改观, 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滴灌自动化控制技术层出不穷。在对各类滴灌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有的滴灌技术在精准控制方面表现较好,但是成本很高,不易维护;有的滴灌技术还停留在人力操作的层面上,虽然安装了自动化控制系统,但自动化效率还不高,基本上还需根据经验来确定灌溉次数和水量。
2 滴灌自动化控制的优点
2.1 实现了规范化管理,提高了人工管理效率
常规的膜下滴灌在灌溉时需人工开启阀门,从而因人为因素造成灌水时间、灌水均匀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节水增产效果不明显。使用自动化控制后,滴灌轮灌、施肥的命令由中央监控站通过网络对田间工作站和田间电磁阀进行控制,杜绝了人工灌溉、施肥的随意性,从而实现节水、降耗、增产、增效的目标。其次,用户在进行灌溉时,只需通过首部触摸屏或者手机短信就可以给中央控制发出操作指令,自动化控制系统协同各个部分完成灌溉任务。这样使人工管理定额由原来的2.5 ~ 3.3 hm2 提高到F在的15.0 ~ 20.0 hm2,人工管理定额提高了近6 倍,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人工管理费用降低50%左右。
2.2 提高各种作物的灌水均匀度
通过自动化中心控制室对田间电磁阀发出指令,按设计轮灌秩序进行灌溉,彻底解决了原滴灌采用人工控制球阀进行灌溉,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轮灌,经常因人为开启球阀延长轮灌时间,造成轮灌周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作物因灌水不均匀而达不到最好的节水、增产效果。而自动化控制系统杜绝了人工开启阀门的随意性,使灌溉时间得以保证,灌溉水量得到有效控制,灌水均匀度可提高20%,水、肥均匀。
2.3 展示了先进的节水技术,增产节水、节本增效优势明显
自动化的控制滴灌系统因为提高了灌水均匀度,满足棉花生长对水分、肥料的需求,所以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水、节本增效的优势。以南疆农一师三团棉花滴灌的自动化控制试验[2]分析:使用自动化控制后的籽棉单产平均增加315 kg/hm2, 增产5%左右;节水900 m3/hm2, 节水20% ~ 30%; 降低施肥成本10%,增效1 296.3 元/hm2。另外,北疆农八师一四九团的示范田在2007 年棉花苗期受灾的影响下[3],增产籽棉200 kg/hm2,同比仍增产4%。
3、前景
近年来.滴灌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西部各省都有所分布。特别是新疆发展迅速。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已推广10.7万hm2.这主要要归功于高科技管线技术、水肥连供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应用。高科技管线技术解决了原有滴灌技术易堵塞和出流率不均匀、滴灌设备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扫清了滴灌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障碍:水肥连供技术等功能多样化带来的劳动力节约等。使滴灌技术的比较成本快速下降,原有投入成本高的劣势得到了一定弱化: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和施肥方式。使农业灌溉和施肥变得十分方便、精准快捷,并从野外作业走向了室内操作。当然,滴灌技术作为一种高投入的新兴技术目前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从表1可看出。当前滴灌面积只占全球总灌溉面积的2名,在3种灌溉方式中比重最小,特别亚洲国家仅占O.5名.97.5茗的灌溉仍是效率最低、效果最差的渠灌。因此.加大滴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滴灌比重将是我国及众多亚洲国家未来灌
溉的发展方向,就我国而言。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1以点带面,做好示范。
滴灌初始投入成本较高。每667m2投入千元左右。甚至更高。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民来说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初始阶段政府必须通过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等进行引导。让农民切实看到滴灌技术的好处。并加以适当扶持。
3.2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林果业先行,逐步推广应用。 在滴灌技术高成本的情况下。小麦、玉米等收益较低的大田作物推广应用
滴灌技术显然不合适宜,即使在以色列也未做到。滴灌技术首先应用于经济收益较高的温室大棚、林果业.通过滴灌技术的增产、减病优势。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然后,再向较低收益的大田经济作物等推广。
3.3缺水干旱地区为重点,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强力推行。
缺水干旱地区水资源紧张。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紧迫性强,比较优势明显,以干旱地区为重点.从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人们的接受意识、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有利于滴灌技术的推厂应用;此外,从承担社会责任、倡导技术革新、推广先进技术、追求生态效益方面讲,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应该强力推行。
【参考文献】:
[1] 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2.
关键词:数字化;网站;数字报;现状;新闻中心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049-0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媒体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1]。报业集团一直试图抓住时代契机谋求新的发展机遇,但无论是网站或数字报,报业集团总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搭建新的传播渠道,但从效果来看,并不乐观。本文前半部分主要探析数字化媒体环境下报业集团所处的困境,后半部分主要探析数字化媒体环境下报业集团的发展方向。
一、报业集团网站发展现状堪忧
栏目名称
日 期 4月24日 4月25日 4月26日 4月27日
稿
件
数 平均每篇阅读人数 稿
件
数 平均每篇阅读人数 稿
件
数 平均每篇阅读人数 稿
件
数 平均每篇阅读人数
专稿(推荐)
首页 85 1017 77 1230 62 927 66 762
记者即时播报 90 798 79 962 51 833 69 763
社 会 43 762 24 1074 23 829 21 753
国 际 33 1282 33 941 25 887 32 744
国 内 54 651 61 744 42 830 23 754
上 海 83 664 107 797 111 600 89 548
财 经 69 528 51 607 43 479 28 461
娱 乐 34 840 37 598 50 446 15 464
体 育 25 837 25 373 18 282 20 299
消 费 11 616 5 995 0 0 16 950
生 活 9 1398 14 2555 20 600 1 231
图 片 23 1091 32 1716 24 1055 20 783
20世纪90年代,网络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不少目光敏锐的报业集团开始创办网站。截止到2009 年底,国内70%的传统报纸已经建有自己的网站[2]。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网站与纸质媒体在内容上同质化情况严重、网站经营毫无特色等原因,对于多数传媒集团而言,经营网站并没有为其带来实际效益,反倒增加了运营成本。
以上海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例,于1998年创办“解放网”,后改名为“解放牛网”,新闻内容方面主要设有专稿首页、记者即时播报、社会、国际、国内、上海、财经、娱乐、体育、消费、生活、图片、视频等13个板块。笔者连续4天对其新闻栏目进行观察,发现其读者数远远低于新浪、腾讯等网站。以上板块在4天内共1795篇新闻稿,其中仅有7篇稿件的读者人数超过1万人次,平均每篇稿件阅读人次最高的只有2555人次(如表1所示)。而据梅花网数据显示,新闻晨报发行量为75万份、解放日报为55万份、申江服务导报为55万份、新闻晚报为22万份[3]。与纸质媒体相比,解放集团创办的网站所吸纳的读者数量不及报纸发行量的1%,既没有弥补纸质媒体在时效性方面的缺失,反而由于其经营不善等原因,加快了解放集团亏损的步伐。
上海另一大报业集团文新集团旗下的“新民网”也常年处于亏损状态,今年上半年已经有部分员工离开工作岗位。
网站无法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在于表现形式单一、内容缺少原创性。对于大多数报业集团而言,报纸的发行量才是保证其生存的根本,因为发行量意味着广告商。因此,在刊登稿件时,报纸有绝对的优先权,最优质的稿件往往都先刊登在报纸上。网站上刊登的稿件一般转载自报纸,刊登出来的少量原创性稿件,一般是报纸编辑部筛选下来的稿件。此外,报业集团主办的网站大多的是文字信息,少有图片和视频信息,尤其是视频信息。另外,由于影响力小,在互联网媒体广告营收增长的形势下,报业集团创办的网站几乎没有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因此,是否需要继续创办网站,值得商榷。
表1 笔者根据“解放牛网”信息统计得出其新闻栏目读者人数情况
一、服务质量影响投资存在的问题
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从优化投资环境的角度来讲,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和我国出口连续滑坡的情况下,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保障科学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1、服务意识问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存在政令不畅,“尾大不掉”、“夜郎自大” 不服从上级的领导和指导,工作中避重就轻,遇见问题就上交或停止不前,不下功夫和想办法解决问题,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工作不创新等行为;服务态度的问题。存在特权思想,本部门、小团体利益至上,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只承诺不践诺或越权承诺,行政慢作为,办事拖拉。
2、工作能力问题。学习的问题。不思进取、不学习文化、科技、现代经营、先进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知识,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的问题。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民服务思路不清、点子不多、措施不力。
二、探索有效对策,努力提升基层服务品质为改善投资环境服务
为使渭城成为“大西安”的“新浦东”,开放、守法,诚信、安全的一方投资热土,以促进经济发展,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街道将根据自身特点,在改善投资环境,保障科学发展做好以下工作:
(一)解放思想,立足本职,充分认识投资环境的重要性
优良的服务品质能够给投资者增强投资的信心,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信用保证。有利于从体制上保障招商引资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优良的服务品质本身就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创造好的服务品质是增强我区的投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投资形象”的理念,是各个服务于群众的部门大力打造投资环境的总要求。因此,我们要打破工作人员服务不产生效益的守旧思想,立足本职,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一是转意识重服务。要打破一些人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的工作是权力,是为群众做主的主导思想,充分认识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要“服好务”的思想。二是找差距重提高。着重加强与先进地区、行业、人员的学习,寻找我们在工作上的差距,重新认识不足,扎实开展“赶、学、帮、超”活动。
(二)加强培训,提升服务,为投资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创造良好的经营投资环境,重要的一点在于提供优质服务品质,这样才能好招商、留住商、吸引商。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招商引资的进程。因此,要增强优质服务的效果,需要不断提高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更为重要。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工作人员政策理论、业务知识、政务知识、服务知识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二是公示明确化。政务公开项目、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程序、标准、时限、结果等向社会公示。建立明确的服务公示、承诺制度、问效制度。
(三)钝化矛盾,扶弱助贫,为投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者能否安心经营,良好投资环境的一个最基本保障就是社会治安的稳定。社会稳,则民心安。当前矛盾纠纷多样化、复杂化,使社会稳定存在严重隐患。引发群体矛盾的因素主要是:少数群众对政策不理解、执法不透明,认为政府有意制定一些政策满足自身需要,不考虑群众利益;有的群众有侥幸、从众心理作祟,受个别“领头人”鼓动,跟着起哄闹事;少数基层干部形象不好,群众借机发泄不满。这些矛盾解决不好或不及时,都有可能激化干群矛盾,或错过遏制的好时机,助长更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今年是我区“争一进五”宏伟目标实现的关键一年,繁杂的矛盾和群体性纠纷将会更多、更复杂。要求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政策宣传、优化服务态度、加强排查,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服务。
(四)周到热情,整合资源,为投资提供优质服务环境
现代科学诞生的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实践随着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宏观领域已超过太阳系、银河系,达到上百亿以上光年的宇宙领域。微观世界己深入到原子核内部,10-12厘米以内尺度对象的深度,由此引起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革命。纵观当今科技发展以及文物艺术品鉴定高科技应用趋势,痕迹物证技术在文物艺术品鉴定知识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其勃勃生机在当代科学之林中崛起。根据笔者近几十年的文物艺术品工作鉴定的实践,拟就目前文物艺术品鉴定技术理论研究和鉴定实践的局面,提出几点或许不一定成熟的意见,权作对这一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关心。
一、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传统鉴定的现状
早在1950年,我国就开展了保护珍稀文物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大规模、全方位地开展文物艺术品鉴定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情。三十年来,我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和体系建设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无论是技术资料的挖掘与整理,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开拓,还是对一些重大研究课题的考证与辨析,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传统鉴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在现代知识领域中已失去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近年来出现的热释光测年法、元素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虽然具有一定的现代科技含量,但因为检测鉴定方法和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诸种:
1.“目视+手感+经验=判断”真伪的传统鉴定的方法有失科学性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收集中国文物及艺术品在西方蔚然成风。寻宝者的大量购买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列强对中国皇家藏品的疯狂掠夺,将大批中国文物带到西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爱国的收藏家为了保护祖国文物,研究文物的历史演变,领略祖先的艺术成就,以改善传统文化七零八落的断层现象,对流失在海外和散落在民间的重要文物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回购。同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国家的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催生了文物的收藏和市场繁荣。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人便制假贩假。因为文物作伪本小利大,只要有一件伪文物在市场和拍卖场成功出手,获利则是作伪成本的数万倍。利之所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涌现,作伪者的工艺技术亦随之提高,他们往往用真器物做蓝本,生产出形神和物质成分俱似的伪品,通过特殊的渠道投放社会,使一些藏家屡屡上当,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未能幸免,对文物使用传统鉴定真伪的方法提出了尖锐挑战。使凭“眼力”、“望气”和“手感”等传统鉴定方法变得不科学。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近期曝光的“金缕玉衣”事件,“长沙窑壶王”以及“汉代高古玉凳”的鉴定争议等,都不禁让全社会产生疑惑: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专家意见还能信吗?
2.把文物艺术品的单件的认知作为鉴定标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由于文物艺术品收藏热的高涨和文物市场的繁荣,从而也引发了大量的民事案件和倒卖文物、盗掘古墓葬、走私文物、盗窃、抢劫、抢夺、侵占文物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和法院在侦查和审理这类案件时,因没有文物艺术品鉴定科技手段,只能聘请文博领域内的专家对涉案文物进行鉴定。但是,同一件物品专家们竟给出不同的判断性结论,使公安机关办案失去证据支持;使法院无法得到科学的证据而不能审理判案。为什么同一件文物不同的机构或鉴定专家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呢?浅层次的原因是双方所依据的鉴定标准不一样。那么,传统的鉴定标准是什么呢?专家个人的经验与实践就是他的标准,文博馆的器物就是标准。事实上,科学的认知唯有成系列或系统的遗存才能找出规律、制定标准。把文物以单件的个人认知作标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清宫旧藏历经太监偷盗;“建福宫”的皇家藏宝被焚烧;又遭八国联军的抢劫、掠夺;溥仪的携宝逃亡;清东陵的悉数被盗;劫后余存又有90%的文物精品被运到台湾之后;把故宫中的劫后余存作为中华五千年文物的绝对标准化是远远不够的。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文物鉴定的方法和技术是不科学的。
3.传统鉴定权威言论缺乏基本常识
文物艺术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研究历史和审美价值的特殊商品,并且可保值增值,深受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好者和收藏者队伍中来。无论古今中外,文物收藏,首先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消费和享受,其次是长期投资。当下社会上,媒体中的各种“寻宝”、评估、鉴宝热闹有余,权威言论却缺乏基本常识。因为传统鉴定专家不需负法律责任,常以“专家”之名在公共媒体上以一家之言随意砸毁。而鉴定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询问器物是不是市场买来的,花了多少钱等与本质无关的问题,然后用“眼”一看、用手“敲一敲”“掂一掂”、再用鼻子“闻一闻”,鉴定就算完成了。其鉴定语言都是一些非规范的、不科学的感性用词,结论几乎都只有两个字,“真的”、“假的”、“仿的”。作为鉴定者有责任说明,为什么是真,为什么是假。简单地用真假二字判断五千年文化遗存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大量文物相继出土。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80年至2000年间,国土开发面积是1950年至1980年的25万倍。文物出土速度已远远快于文物保护资金和文物保护人员编制的增长速度。仅西气东输的江苏段,就发现280多座汉墓,近几年国家又在江西、安徽、内蒙古出土了几个元青花窖藏。一些非盗文物流落民间已是不可争的事实。新显的历史遗存之多,是超出人们意想的。试想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239件,西安何家村发现的唐代窖藏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270多件。2001年出土的大明梁庄王墓有文物53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3400多件,还有民间发现未报道的。所以不要随便发表缺乏基本常识的“权威性”言论,没有人有资格以一眼便断言新显器物的“真假”。如何保护这些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但保护的前提是识别。依靠传统方法因无以往经验比较而无法识别,把未见过的仅凭经验就轻率出言否定,这不仅会造成文物的流失或损毁,而且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调查显示,中国是45个文物重点国家里面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达1000万件以上。目前,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中国各类文物约达1800万件。近10年走私出去的各类文物是八国联军抢走文物的30倍。另有相当一部分各类文物是被打上“高仿工艺品”的标签“正大光明”出去的。有关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文物走私金额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一的军火走私,这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关切。如何摆脱传统鉴定识别模式,研究开发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和识别,建设健康的流通市场,保护好文物遗存资源,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历史、灵魂和遗产,是我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4.传统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其缺陷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首先是建立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其次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知识有了综合的了解后依赖于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历练出来的“眼力”,即从把握各朝文物的典型风格和基本特征入手,对之作规律性的认知和归纳,从而作出感性的判断。其鉴定的基本要点是四个方面,即造型、纹饰、胎釉和款式。
毋庸讳言,传统文物鉴定凭的就是经验。大家知道,无论什么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就是众多鉴定前辈们实践的总结。在历史上,鉴定前辈们认知文物的实践,全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刻苦钻研、认真实践中,融会贯通。面对被鉴定物品,各自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手去感觉它,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又进一步找出器物各方面的特征和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用口头或文字将其特征、规律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样形成的经验为直接经验,正是众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但传统经验并非全是直接经验,还有部分是传经人借用现成的他人经验自己作表述的,这样的经验对于借用者来说因不直接来源于实践,应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有的因传抄、转述有误,是不准确的。但这些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夹杂在传统经验中,这些直接与间接经验,甚至包括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及结论都以传统经验的面目世代相传。在相传过程中,这些经验不断被后人修正、补充,一些新的经验又不断产生,从而形成现代人们使用的传统经验。从传统经验形成的过程不难看出:
(1)传统经验实质多是个人经验,而一个人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所能见到的实物更是有限的。因此,个人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验。
(2)因每个人在实践中见到的实物不尽相同,加以受教育水平、感官技能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述方面的差异,其形成的经验亦会各不相同。
(3)传统经验中的间接经验、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不一定正确,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4)传统经验的总量的多少,受参加实践的人数及实践中所见到的实物数量的制约。人数越多,见到的实物越多,产生的经验则越多,否则相反。至此,我们引申出一个问题:传统文物鉴定的专家掌握的传统经验的总和是否已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上所有文物及赝品的特征及规律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5.在热释光断代鉴定的科技方法面前,高科技伪品能蒙混过关
由于科技鉴定不会渗入人为的错误因素,故近年来科技的测试方法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上。其中热释光技术更是被普遍承认,而且是唯一能够提供断代鉴定的相对科学的方法。海内外各大著名拍卖行都采用热释光测试数据作为分辨真伪的论据。
作伪者了解到所作伪器很可能要经受热释光测试,于是在高科技层面上进行破解。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不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对所作伪品加X光辐照,用以冒充自然辐射的反应。(2)在伪品原料中加入添加剂,以加强瓷土对自然辐射的反应。不少这类新高科技伪古瓷器已流入市场。据统计,其中有相当部分伪品竟成功通过某些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形成真伪难分的局面。客观地说,热释光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分辨出器物是否受过外来辐射(如X光),或者是器物瓷土中是否有添加剂(有异常的辐射反应)。热释光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是精确地量度瓷土中的辐射活性,但是瓷土中的辐射活性非常微弱,精确地去度量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费时。因此,有些实验室并没有进行实际量度,而用一个假定的活性数据,结果是使热释光测试结果有很大误差(五百年至一千年),从而令高科技伪品能蒙骗过关,导致投资者及考古研究上的重大损失。另外,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必须对被测物品进行损伤性取样,这对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6.元素定性定量测定法存在缺陷
物质是由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古代各窑口多是依托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原材料的化学组成互不相同,工艺也都各具特征,各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化学元素的组成有较大差别,所以利用微量元素测定古陶瓷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这种检测方法存在不能克服的缺陷,一是作伪者使用的原料及烧成工艺与古代窑口一样,且当地环境未被污染,那么其仿品的微量化学元素就会与这一古窑真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元素测定方法就会真伪难辨;二是元素测定法是一种比较鉴定的方法,既然是比较,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参照系。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古瓷的化学元素都是有差异的,把这些古瓷一一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各种元素的组成,这不仅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要找全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未完待续)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PLC;现状;发展前景;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60-01
PLC就是可编程控制器,其自身带有很强的逻辑性特点,也是一种数字形式的运算操作系统,该系统是为工业生产等行业专门设计研发的。在PLC系统的内部,储存器存在可编的程序,并且可以执行逻辑运算等各种不同的操作指令,并且利用数字量等的输入及输出等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等生产等进行科学的控制处理。PLC的应用有着很好的可靠性与先进性,也不会带来较大的功耗等,优点十分明显,对于各行业及相关设备的生产发展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正是由于PLC系统自身存在的优越性,其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也变得十分普遍,相关单位及人员等需要对其实际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其以后的发展前景等,以此实现PLC的革新发展。
一、电气自动化中PLC的主要应用现状
(一)开关量的控制
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当中,火电系统内部控制器的相关元件此前都多为电磁继电器,这种类型的元件数量很多,就会增加相应的触点,其自身可靠性无法得到较好保证,且接线方式极为复杂,维修存在很大难度。而PLC的应用主要是利用软继电器进行操作,可以有效保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等,在操作方面不存在较大难度,只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分闸与合闸即可。PLC在火电系统的应用当中还存在一系列指示信号等,如果系统自身运行出现故障,故障信号就会发出相关指示。与此同时,在应用PLC之后,系统内部的二次接线也变得更为简单,极少出现错误,也不需要专门的闪光电源等。
(二)闭环控制
PLC在电气自动化的实际应用当中,有着良好的闭环控制功能,该功能可以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对温度、速度等不同的情况变化进行相应的控制分析。目前,很多PLC生产单位设计的PLC模块都可以进行PID控制,将设计好的PID控制程序等放置在模块当中,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对相关的参数进行设置即可,并且可以通过一个模块对几路甚至更多的闭环回路进行相应的控制,实现对其的使用操作。
(三)顺序控制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行业所面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正在不断向着高效的管理及较低的能耗方向发展,所以,很多电气自动化行业的辅助车间技术控制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电气自动化的辅助系统,其顺序控制十分关键。以电气自动化中的输煤系统为例分析,在应用PLC之后,就可以将输煤传感器与远程I/O站相连接。这样一来,相关的工作人员仅需要在控制室之内就可以对具体的设备等进行控制分析,在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紧急开关等对相关系统进行控制操作,这样既可以保证具体的生产运行效率,更可以显著改善生产环境等,有效减轻相关人员的负担。
二、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未来应用前景
(一)在公路交通中的应用
在PLC的未来应用前景当中,公路交通系统可以与其紧密结合,将其用于交通信号灯等的设计当中。如果可以设计研发PLC类型的交通信号灯,就可以有效提高信号灯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其内部也存在大量的定时器资源,这样就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对现存的信号灯等进行科学的控制,特别是在岔路较多的环境下。将PLC与交通信号灯相结合,可以在其内部配置相应的实时计时设备等,利用相关的编程操控对信号灯进行全天无人化管控。由于PLC自身存在较强的联网功能,所以相关人员可以利用PLC对一条街道上的信号灯进行统一的管控,并且将其组成一个统一的局域网,这样既可以实现管理的科学性,也能有效缩短行人、车辆等的等待时长。
(二)数控方面的应用
在PLC的未来应用当中,数控系统方面的应用也是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数控系统当中,根据其自身的控制形式等,主要包括点位控制、直线控制等。相关人员在进行实际加工的时候,数控系统的点位一般都在加工机床之上,之后需要相关人员对部件进行移动,让其准确移动到终点端。如果将PLC与数控系统相结合,就可以利用相应的编程等实现数位理想控制,并且将干扰较强的因素等排除在外,保证其运行过程中的稳定与可靠性。
(三)DSC系统的应用
在DSC长时间的发展当中,该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并且被广泛用于发电厂等集散型的系统当中,但是其发展势头目前有所放缓。如果可以将PLC与DSC系统相结合,就可以设计一个通用性较强的硬件平台,这样可以发挥两大系统自身的优势,实现两大系统的协同发展,并且让两者逐渐向同化方向l展。
除了DSC系统之外,相关人员也可以将PLC与FSC系统相结合,形成新型的现场总线控制分析系统。这种类型系统的实际应用,可以使其自身的自动化、数字化特点更为明显,并且将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可以用于火电厂等相关单位当中,实现其自身的深化发展。
结语
在电气自动化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PLC的应用十分关键,对于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PLC的未来发展当中,其自身的品种与相应的规格等会变得更为丰富。在PLC的未来应用中,会将先进的通信设备等与其相结合,并且界面会变得更为完善和人性化,并且可以完美适应不同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可以说,PLC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对于我国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及相关经济的深化革新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裴涛,张德锋.浅谈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投资,2012(26).
随着产业范围的扩大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不断上升。近年来,欧洲以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深入研究信息服务业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能级、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等领域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新战略,实施了许多重大举措,对我国发展信息服务业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欧洲:建立信息服务统一市场
欧洲地区信息服务业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互联网普及率较高,服务形态丰富,网络搜索、即时通信等传统数字应用依然保持较高市场收入,移动视频、社交网络、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
欧盟各国十分注重信息服务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欧盟委员会的《欧洲数字竞争力报告》显示,自1995年以来,欧盟约50%的经济增长归功于信息通信技术。如今,欧洲数字经济的规模和范围持续增长,60%的欧盟人口使用互联网。根据Internet World Stats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3月,德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6510万人,俄罗斯、英国等紧随其后,用户规模达到5970万人和5140万人。
欧盟委员会将发展信息服务业视为构建“数字单一市场”的重中之重,包括开发数字内容市场、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建立和维护消费者对数字化统一市场的信任、构建电信服务统一市场等。为加强消费者对数字化统一市场的信任度,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对跨国实物商品交易、数字化内容及其服务的交易提供法律保护。
欧洲各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各有所长。法国信息服务业围绕固定和移动宽带、推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扶持电子信息企业展开。2013年年初,法国在“2012年欧洲数字化战略”所定目标框架内,提出“法国数字化路线图”,计划在15座城市创建“地方性数字化城区”,以此提高法国在数字化领域的创造性和多样性;为鼓励中小型企业加大数字化投资建设力度,法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3亿欧元贴息贷款。计划到2013年年底,法国数字经济部建立一个“数字化计划实验室”,通过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推动数字化工具的研发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本国在欧洲地区的产业优势地位,2011年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颁布《数字德国2015》,明确信息通信和新媒体领域发展目标,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相关研发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成长、加快教育培训网络化与数字化进程,强化德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日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日本是全球信息服务业务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接近30%的日本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热点业务集中在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社会网络、移动支付和近距离识别应用、移动电视、位置服务和移动广告。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20万亿日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7%。日本的互联网公司通常采取集中用户、结合本土特点的方法来开创市场,日本移动运营商KDDI、NTT DOCOMO将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互通融合,丰富移动互联网业务种类,让用户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接入与服务体验。
为加强包括互联网服务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总务省推进制定新版“信息技术维新愿景”,组建全球联盟,创建新一代网络通信试验平台,面向全球推进研发与标准化活动,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韩国:抢占下一代网络服务先机
韩国移动互联网无论是业务类型还是服务质量已登上新台阶,从早期的铃声下载、新闻服务等向移动多媒体、移动社会网络、移动用户创造内容等转移。韩国政府将信息服务业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全力推动,从两大政策体系推进本国信息服务业发展。
论文摘要: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框架和核心的基础系统工程,基础测绘为数字城市提供基础数据集,数字城市则是高效、全方位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数据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多分辨率、高精度的、现势性好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高精度的测绘手段和体系。
一、概 述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等创意的提出,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推进城市的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数字北京"、"数字苏州"等数字城市的概念。城市测绘部门承担着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更新与维护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和实施保障,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今,面对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测绘部门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把握历史机遇,为城市信息化发展和数字城市建设做更大贡献。
二、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延伸,它和数字地球、数字中国一样,同样是一种战略目标,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市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和方便。数字城市是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通俗一点说,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 数字城市以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海量空间数据为依托,需要社会各相关行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城市测绘部门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优势,关注与研究数字城市,大力发展城市地理信息产业。
三、城市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1、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城市各职能部门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集成,它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用设施、环保、电信、消防、防震减灾预测等。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就谈不到数字城市的建设,-数字城市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各职能部门和各行业提供统一实时或实时的、精确的基础地理信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数字城市的建设。
2、城市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城市空间信息的基本特征是空间位置关联性,它主要表征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地图,而城市测绘就是一个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手段,专门从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存贮、更新和提供的产业,毫无疑问城市测绘是实施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干产业,是建设数字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产业。
3、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
近年来,随着以"3S"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城市测绘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测绘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城市测绘已经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力保障、社会各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发展数字城市必须首先建设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建立地理数据的共享机制,使全社会都能充分共享地理空间数据。
城市测绘部门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比例尺、坐标、图幅、图号、高程等)和信息技术标准,生产、管理各类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测量控制网(平面与高程)、城市系列比例尺基本地形图(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等)、影像图(各种比例尺的正射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DEM)、现状公用设施(管线矢量图等)及相应的属性信息。这些信息构建了城市空间数据的框架,满足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
四、城市测绘应如何把握数字城市提供的发展契机
数字城市的建设推动了城市信息化进程,拓展了城市测绘的应用领域,加快了测绘科技创新的步伐,加速了城市测绘由传统模式向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为城市测绘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新的契机,城市测绘部门应该紧紧把握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以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应用与共享,将城市测绘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1、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有效措施
数字城市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城市测绘部门应当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应当积极的参与到政府组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成为其中的核心力量。
2、规范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
空间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数据源,因此,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城市测绘部门必须严把质量关,建立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机制,健全数字化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承担起城市空间数据的及时采集、处理、加工和提供任务。
3、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4、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市政测量、竣工测量、地籍测量以及遥感信息等各种手段,确保城市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适时更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
5、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深加工,开拓基础测绘应用和服务的新领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基础测绘单位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成基础测绘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从技术标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武汉"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
6、大力推进"3S"及其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3S"及其一体化技术是数字城市重要的技术基础,因此,城市测绘部门应大力加强"3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GPS建立城市控制网、利用RS快速的采集数据,更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运用 GIS 来管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完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建库与动态更新任务,为数字城市服务。
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都在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下进行。由于测绘与规划设计严重脱节,既不能发挥测绘人员对规划设计的参与作用,又难以使规划设计人员吃透客观实际的信息,因而不利于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地图的出现和GIS的发展,使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由于GIS主要以数字地图的形式输入输出,查询、分析直观易懂,因此很易为规划设计人员所接受。
在GIS中,由于所获取的测绘基础数据详尽、可靠、准确,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同时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具有极强的逻辑判断功能,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多方案比选,增加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而且,计算机可以自动地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利用数据库又易于删补、更新,因而还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通过对GIS的研究和使用,还可增强测绘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的协作,使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臻于统
近年来,随着获取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明显进步,预计在三五年后,数字化、多光谱航空、航天遥感在费用、质量、信息量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因此,应将遥感信息列为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量采用影像图作为规划成果的背景图,并吸引更多的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对GIS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可望大大增加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