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

第1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49-02

小学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听课―背公式―做习题”的机械化学习过程,这种单一性、重复性、封闭性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学习的信心,造成一种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以下将从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课后的作业个性化来探讨小学数学的个性化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是数学的生命力。好奇心旺盛、热爱提问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造的源头。因此,在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把数学问题设入一个情境中,这个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情境中所设置的悬念、冲突、矛盾、迷茫以及解决问题之后的恍然大悟等刺激的情绪,用情绪来加深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印象。这样的情境,可以是想象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营造宽松、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设在有趣的情境里,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与方向。

2.自主探究,设计实际挑战性的探索空间。个性化教学的一大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设计实际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老师可以拿一个瓶子、石头、沙子和水,使学生分别将石头、沙子和水根据不同的顺序放进瓶子里。让学生对于出现的不同的现象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再导出“体积”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要更新观念,活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对问题的好奇心及旺盛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数学教学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后作业的个性化

1.尊重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新课改之所以提倡个性化教学,是因为个性化教学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后的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分层作业,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作业,也是个性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基础不同,可以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类型题。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基础较为薄弱,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通过这类比较简单的题目,不仅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还能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自信心。(2)基础变形题。针对大部分的同学,既是对当天课程学习的一个回顾,又在所学知识上适当的做了变换,使学生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爱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3)知识拓展题。这类题目主要是针对善于动脑的学生,这类学生比较活跃,不满足于对课堂知识的接收。因此,设计一些课外延伸的作业,使学生能学会自主的学习课外知识,拓展知识层面,让他们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实现自己的能力价值与心理需求,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2.巧妙设计作业类型。小学生的个性是非常丰富的,因此,要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要为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作业类型,这就避免了学生课后作业的单一性和重复性。(1)兴趣性作业。有的学生天生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兴趣类的作业会非常受这一类学生的喜爱,比如说,游戏式作业,能够使喜爱游戏的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能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这正是新课程教学中所呼吁的教学方式。再比如说,绘画式作业,这类型的作业能够使有爱好的学生十分的投入,喜欢绘画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同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这类充满童心童趣的作业,也能激起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2)生活化作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广泛的应用于生活。这类型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意识。学生能够自如的应用知识,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生活化的作业除了在题目中融入生活常识之外,还有很多方式能够得到学生的喜爱。比如说,实践类作业,让学生脱离在作业本上写写画画的形式,而让学生亲自到生活里去做实践,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拓展能力;调查式作业,调查式作业不仅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数学是人类长久智慧的结晶,是启发学生智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必修的基础课程。数学的学习是其乐无穷的,教师应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入数学世界最有意义的层面里去,使学生摆脱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通过个性化的课堂与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求职,在实践中体验,在创新中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程训华.对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7).

第2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一、小学英语话题教学的特点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英语单元话题教学的主要特点。在话题交流中,师生关系平等主要体现为话语权的平等,没有主导从属关系,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能强加干涉,这也是新时代教育的特点。学生不断发展的个性,对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

多边互动是英语单元话题教学的根本特点。传统英语课堂的基本模式几乎都是教师读,学生跟着念,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只是实现了英语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多边互动才是话题教学需要的,更加有利于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对语言学习的正向影响。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英语对话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

另外,英语单元话题教学还应具备一定的建构作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是一种语言体验活动,具有临场感和建设性。对话过程中师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双方脱离了单一的“教”与“学”角色,形成一种互补合作的新型关系,并创造出新的对话结构。

二、小学英语话题教学的课堂形式

言语型对话是话题教学的基本形式。言语型对话主要是指以固定短语和高频词汇为主要内容的对话。按形式主要分为师生对话与生生话两种。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必须按照长幼尊卑设置对话与答语;生生对话则表现为平等交流。它们各自用到的语素和短语是不一样的,包括谦辞与敬辞。如will、would、may等。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上的。学习伙伴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用英语来表达意见,生生对话是合作学习理论的重要模式。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理解型对话是单元话题教学的重要形式。理解型对话主要是指人与英语文本之间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文本”与“学生文本”两种。人对英语文字的阅读理解是话题教学活动的重要成分。师本对话主要是指教师对书本话题的整体导向的把握,它是教师教法与文本规范磨合调适的过程;生本对话则主要是指学生对话题文本细节以及结合母语经验的理解,它是学生预习和对文本形成初步感知的过程。有学者指出:对话并不是单纯把语言信息从一个媒介传导到另一个媒介的手段。对话交流传输活动本身“揭示”了真理。

反思型对话也是话题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反思型对话主要是指阅读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反思复述文本,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对话触及到了对话教学的本质,换句话说“只有当对话具有批判性时,对话才获得精神意义。”反思型对话所强调的是利用文本信息反思已有的知识结构。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设计有效话题的方法

就文本导控性要求而设计的话题而言,主要有特殊场景话题、生活交流话题、专业探讨话题等。特殊场景话题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反应;生活交流话题主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日常用语的能力;专业探究话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翻译关键词汇来揣测对话的大意。

就文本形式而言,又分为替换性话题和缺位性话题。替换性话题是指用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或短语替换模板中的同位关键词。例如: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句子中的“go swimming”就可以用同位关键词“go running”“go climb”等代替。缺位对话话题主要是指,在对话中,只设计一个角色的话语,另一个角色空缺的话语必须根据对方的话语推断。这种对话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

话题的设计既要紧贴教材内容,又不能囿于教材。这就要求所设计的话题必须要具有开放性、地域性、时代性。开放性是指话题的回答应该有多种形式。如:Do you like yellow?回答可以是“Yes,I like yellow.”也可以是“No,I don't like yellow.”地域性是指英语中所涉及的话题一定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如对于“你喜欢你所在城市的哪一点”这一话题。话题需要贴近时代,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设计单元话题“你最喜欢的城市”。可以涉及到“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2010 Shanghai world Expo”等。这样的话题设计紧贴时事政治,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话题内容必须“大事化小”。

第3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功能利用不充分,数字化教学资源浪费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仍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要形式,多媒体动态演示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的运用少之又少。例如,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用多媒体来播放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题,这样的做法仅把多媒体当作单一媒体使用,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这与传统教学使用的黑板相比,在教学效率上也只是“量”的变化,并没有“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浪费。

2.教师技术水平不高,设备利用效果不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多媒体只是盲目使用,注重表面热闹,忽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如何使用多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等“心中无数”。这样,不但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有时还会造成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有的只有简单的文字、习题加图片,是典型的“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有的从出示教学目标、讲授新课,一直到达标检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用上了计算机,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媒体只是充当了几块“小黑板”的作用。

3.看重程序化课件设计,脱离学生思考进度

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有追求形式主义的倾向,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过分追求了声、色、文字等外在表现,将课堂变成了“电子板书”课堂,没有发挥多媒体的特性。第二,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重视了教学的程序化设计,课堂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跨度大,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教学较难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控制节奏。

4.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目前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多重视教师如何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如何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方面较为欠缺。此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人机交互下的问题是练习较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机器的交流少、交互性差,双向性及多向流甚至没有。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优化措施

1.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调动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例如,在教学小学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借助Flash来动态及清晰地表现剪、折、拼等动作,让学生有形象的感知,之后再师生共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就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了完美统一,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2.利用多媒体,丰富表象知识,形成抽象思维

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地演示,通过诱导、点拔,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形成抽象思维。例如,要求把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本题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多学生在解答时颇感棘手。而通过多媒体演示,利用屏幕进行“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演示,能使学生顺利突破思维障碍,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形成抽象的概念。

3.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素材,及时反馈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可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的内容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教师可在讲解完“角的认识”的新知进行反馈练习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各种图形,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再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学生根据观察,也能迅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4.利用多媒体,优化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练习巩固中,运用多媒体,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同时,教师可预先在计算机中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不同的题目、题型进行练习,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5.利用多媒体,联系实际,发展创新思维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数学材料脱离生活实际。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数学学习的材料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例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从网络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结语

基于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要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能够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永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林国清.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0(02).

[3]王芳.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微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

第4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解决办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为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模拟微观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直观,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教学效果。

第一,丰富的表现力。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如化学实验、物质微观反应历程等形象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从而降低难度,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巨大的容量,它能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识矛盾的途径之一。多媒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含金量,而且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从而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下,积极、自主的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然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自身也存在着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使用它,使之真正地为教学服务,是新的教学环境下及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下:

问题一:喧宾夺主,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全面组合,把多媒体辅助的手段变成目的。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是一种先进的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学生的感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但如果刺激时间过长,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原子晶体”一课时,从开始到结束,连新课的导入、练习题的出示、作业的布置等,都采用多媒体的技术,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刺激的状态,造成学习的疲劳,降低学习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我觉得在教学中,至少应考虑“三适”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

1.适时引入,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例如,讲授原子、分子等微粒结构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如果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它们的特点,从结构到性质、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观、更逼真,使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那么,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图形的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的功能可变抽象为具体,便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

2.适当配合,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实践,要从实际出发,把握一个原则:重视多样化,力争最优化。多媒体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我们要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当教学内容呈静态时,可选用投影仪;当教学内容连续性较强时,可选用录像;当教学内容需要复杂、抽象、变化及相互联系的过程时,可选用计算机多媒体。例如,在《原电池》一课里,通过人人动手实验已经令人信服的看到了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事实。在学生急切的渴求解决疑问――电流究竟是如何的产生时,计算机的屏幕上以鲜艳的彩色图像展示了铜、锌两种金属的自由电子的浓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出自由电子在电位差作用下沿着导线从低电位的定向移动,画面中H+的电子成为原子,两个H原子结合为分子,H2气泡在铜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的融洽,学生眼耳脑手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达到了教学最优化。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效果。

3.适可而止,分清主次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过多的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教师演戏,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的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加节制,往往会适得其反,把多媒体辅助手段变成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使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问题二:华而不实,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必须用多媒体,有表演作秀之嫌。

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是否一定用多媒体呢?

不少地区,不少学校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中不少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使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的大材小用,只是为了“表演”的需要,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有时用的不得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有目的的、有计划地用好。一定要讲究实用,不搞形式。能不用、可用可不用的声、光、影“效果”一定不要用,一切以服务课堂教学为准,不搞“个体技术”的演示,杜绝表演作秀。

问题三:忽视系统性的板书。

第5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应用

与普通的高等学校相比,技工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数量和理论知识扎实的实用性技工人才,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技工学校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工人才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人才不仅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工作效率等。就当前来说,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技工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技工教学领域也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下面,笔者将对技工学校教学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长期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固的教学程序及方法,与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高度一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地参与学习,教师是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知识。该种教学模式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存在很多弊端。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模式,致力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衔接。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传统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学资源被高效地整合起来。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突出技工学校“从做中学,在做中教”的特色,转变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体化教学模式致力于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教学过程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实习场所为中心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在于传统技工教学方法的弊端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起来。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并不是十分重视实际练习课程,大多根据教材进行授课,过时的教材内容也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落后,无法顺利应对实训操作。加之,技工学校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差异明显,缺乏实践的理论教学也使得学生的掌握程度大大降低。

第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技工学校的学习目的突出,学习的最大动力主要在于实践操作。而过多的枯燥的理论教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第三,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类生产活动不仅要求技工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还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传统教学模式脱离教学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毕业生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过多,技工学校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扭转现有教学模式的不利局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首先,要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只有专业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应用。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的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要与教学大纲高度一致。新形势下,很多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等不断涌现出来,原有的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技工学校必须要合理修改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要从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出发,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分类,明确不同课题类型的理论与技能要求,进而围绕这些要求开展一体化教学。

其次,要编写合理的一体化教材。传统的教材多强调理论,与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并不一致。合理的一体化教材应该从国家的教学大纲出发,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等原则;要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加强技能训练的强度,并努力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等,使得教材内容不断进步;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内容。

再次,要加强课堂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会应用多种教学设备,课堂管理工作相对复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设备安全管理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等,有效地避免各种安全问题。为了提高课堂管理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由组长进行组内管理,使得学生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沟通能力。

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对技工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技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相对科学的。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改变当前技工学校单调的教W方法,改善学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涉及的范围较大,工作量也较多,实施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技工学校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该种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曾昭斐(1990-),籍贯,山东菏泽,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初级,工作单位:菏泽高级技工学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董洪广.浅谈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0)

[2]洪建,王荣.差异性教学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高明区技工学校体育兴趣调查及分项教学改革之思考[J].职业.2011(32)

第6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一、信息技术的特征与文化内化问题

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基础性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个层面上,计算机与互连网技术经历了不同的文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的以DO8操作系统为代表的精英技术精英文化时期跃变到现在的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时期,"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和"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技术特征已经使计算机几乎可以方便地关照每一个人。"与用户友好"成为面向一般用户的最高也是最起码的追求,GUI和"所见即所得"即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图形用户界面"和"所见即所得"特征影响下,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需要越来越少的学习。这种技术特征必然影响到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方法、模式和评价指向等等。我们认为,这种文化特征对应的认知层面裂解为"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三层,这种裂解形态必然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第一个层面为"领进门"的层面,就是说,只要把一个陌生的学习者领进门,告诉他注意事项和基本游戏规则,消除其停留在门外的神秘感,剩下的事情就可以让他自己去做了。这种特征是当今基于菜单操作的Windows和所有工具平台或者是一般软件通有的。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习者掌握了某种工具软件之后,由于所有软件的Windows风格和流行界面、通用工具图标的一致性,可以很容易地触类旁通其他类似工具软件。

第二个层面为"个性塑造"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个应用者沿着自己的特殊道路去翻查、探究工具软件的某些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使用操作习惯,塑造出不同于其他的个性,足以应付自己的应用需求。这种特征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特征。只有极少部分人,比方说专业教师或者是某?quot;专门家"会详细了解工具软件的所有功能细节。对大部分人来说,虽然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某个工具软件,也会有许许多多从来不曾"走"到的角落,有许许多多从来不曾使用过的功能,但是寻找和探究每一个角落,翻查每一层菜单,没有十分必要。

第三个层面为"文化内化"层面,这个层面上的特征为:通过足够时间的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伦理、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个人的信息运动成为自然而然的需求,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个人的自然意识。"领进门"和"个性塑造"是达成"文化内化"的基础,而"文化内化"是"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层面的本质升华,三个层面构成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技术文化包含两个部分:由于信息技术特征的存在而产生的关于信息技术本身文化的部分和借助信息技术延伸、接触、扰动其余文化侧面的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外在表现上,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文化;内在意义上,要使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如网络道德的意识、网络法规的意识、"登录"的需求、"搜索"的需求、"下载"的需求等等。应用者面对具体的事务,第一反应就是在信息环境中寻求帮助,而且总是能够选择最佳的途径去获得这些帮助,并且知道如何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当然,这个最佳途径,应该是在包括互联网、图书馆、教师、同学等等在内的所有信息环境中挑选出来的,符合实体社会和网络社会一般规范的,利用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途径。 在"文化内化"的层面上,在基础性大众性的信息技术已经为学生掌握以后,可以增加一些基于代码编写的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高层次技术,使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深层次特征,对信息技术和文化的认识升华到更高的境界,逐渐领会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意义。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简称"通知")后,各地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无不闻风而动,纷纷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单纯地等同于上信息技术课,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有关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然而,以上述认知层面分析为思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础训练,把学生"领进门"却是十分必要的。

与"通知"相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详细描述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层次上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具体要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基本轮廓是在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对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网络应用、数据处理、多媒体制作等内容的多次重复。问题是,这种课程开设办法与上述认知层面的分析不相协调,与基?quot;与用户友好"精神指导下的GUI和"所见即所得"工具的学习进阶不相符合。因为:第一,简单地对GUI和"所见所得"工具进行多次重复是没有必要的;第二,以小学、初中和高中划分信息技术认知阶段也是武断的和缺乏理由的。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阶段划分应该以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特征为基本准则。考虑到早期启蒙的需要,有必要在小学低年级开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quot;纲要"中指出的"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为他们提供的"领进门"学习应该选择最为简单的图形与文字处理工具,比方说画图和写字板,甚至包括一些简单游戏。这个阶段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三个原则:其一是符合儿童认知特征,满足学习的需求;其二是满足学习后一个适当阶段中应用的需要;其三是有一定的预期发展空间,即容许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后的数个学期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增进对信息技术文化的领悟和认识。在这之后,比方说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在GUI和"所见即所得"的技术条件下对一般性工具软件平台产生较高层次的理解,有必要为其进行新的一轮"领进门"课程的开设。新一轮的"领进门"内容应该在尽量不造成重复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包括准备让学生掌握一些一般性工具。在这之后,提供不断的实践条件,使其在课程后自动完成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升华,至少达到"个性塑造"所描述的水平。与此相关,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的全面理解,包括对技术文化本身的理解和与其相关的社会、道德、文化的理解是在对信息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灌输和不断强调而产生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巩固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让学生掌握各种(哪怕仅仅是主流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太快,而且是全方位的。最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满足当前应用的基础上,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等。因此,就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一般性应用特征来讲,需要领进门的基本范围应该大致限定在office系列以及网络浏览器的范围以内。在小学和初中的某个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要有针对性地分别在以下目标范围中选定:了解计算机的一般工作特征,"信息"及"信息处理"的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基本功能和作用;学会文件处理、表计算处理、图形处理、图像处理等;学会使用网络浏览、检索、收发邮件、讨论等工具;达到经过摸索会使用多种应用软件,了解其状态和水平的相同与不同。

继第二个"领进门"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之后,学生在个性塑造过程中逐渐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完全没有必要在高中阶段重新为其烫一轮剩饭。至少,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应该再次重复"领进门"的过程,否则,这时的学生可能对所教的内容已经掌握,或者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毫无必要地翻看工具平台中的每一层菜单。这时,应该为他们相应增加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内容,适当引入一定量的非GUI和"所见即所得"计算机技术,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文化的认识,从而在"文化内化"层面上得到更多发展。当然,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分段与进阶方案,也包括信息技术培养的最佳启蒙年龄,都需要参照调查统计取得的科学数据来决定。

技术层次的教学好比是搭建学生与现代信息环境之间的接口,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建立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认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科学不会成为他们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会成为他们进行其他学习活动、从事各种工作、适应现代生活的工具。所以,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以一般性大众文化层面为约定,超出这个约定,只允许小范围形成特色。比方说,条件较好的学校,甚至可以对其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方面的较高强度的训练。鉴于我国在苹果机时代的成千上万人齐学BASIC而招致广泛批评的经验,这种做法绝对不可以普遍推行。另外,有些学校,有些课程,可能需要更多一些的工具平台以帮助学生的学习,这些工具平台的选择要旨是惟一的,即:投入该软件学习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要在使用该软件进行课程整合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补偿,即要求有理想的"投入产出比"。实际上,这个例子也是存在的,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几何画板"软件,已经在许多学校的数学课上得到广泛使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不能走上旧路(如某些人建议的,将计算机纳入高考内容,变3+X为4+X),不能让信息技术课程围着分数转。正如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计算机技术的GUI和"所见即所得"的特征,会使得考试成为离开计算机环境去测验学生背"菜单"的水平,这当然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以杜威为代表的革新主义课程观认为,决定课程的主体是教师而不仅仅是专家和学者;实际组织课程的不是大纲而是学习经验。这一课程观昭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是课程事实上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他们担任着学习经验重组、创新的任务。这个观点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中仍然可以借鉴。合理的建议是淡化大纲的概念,而代之以宏观的课程目标要求,如保留"纲要"中对"各阶段教学目标"的描述,而其"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部分仅作参考,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纲多本,而且是在大致统一目标基础上的多纲多本,增强其建筑在"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阶段上的可操作性,而不是刻板按照"纲要"要求,强调统一的"精品教材"。

三、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

"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要求,我们认为,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正是继续"个性塑造"和实现"文化内化"两个方面的重要手段。在对学生"领进门"的基础上,可以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整合的大致方式是让信息技术应用有计划地出现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求各科教师在具备了把握信息技术,自觉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有意识、按步骤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学会利用当前的信息环境获取知识。比方说,利用excel处理表单数据,或者是从互联网上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独到把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普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对现代信息环境的准确领悟,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达成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两个根本保证。

然而,一方面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笼罩之下无法摆脱;另一方面,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中小学校中装备较少,应用也较少,许多教师对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工具等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这种情况下,要在各门学科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开展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文化的培训。对某些具有较好条件的学校来说,这件事情很简单,但对于全国范围来说,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艰巨工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现在许多针对教师的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往往就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介绍、常用的应用软件使用介绍,然后通过一种类似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东西,就算结束,几乎没有任何接触教学实践的使用水平评价,仅在缺乏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层面上接触信息技术。可以想见经过如此培训的教师,定会将这种信息技术速成手段如法炮制在中小学生身上,使信息技术教育产生歧义。当前Intel公司在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Intel未来教育项目),在一个合理的理念下操作,注重教师的信息获取与加工的技能、协作学习的技能、课程教学应用技能以及相关计算机文化方面的灌输和训练,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一种可以参照的模式。

信息技术整合要实现三个目标:一、继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形成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应用特色,即继?quot;个性塑造";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借学科教师之手之口,使学生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对学习和生活的辅助作用支持作用,逐步弱化计算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自然而然为其灌输的"信息技术"本体的观念,流畅地完成信息技术的"文化内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工具的使用潜移默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支持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使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理念、伦理和法规等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逐步完成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历程。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多有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关注,有许多尝试是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实例来为学生灌输信息技术。很显然,这种尝试的最终价值是大可怀疑的。一方面,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毕竟不是其他学科教师,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其不能够充分表达学科知识的内涵;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中对学科知识的引用,必然是零星的、散落的,其对计算机文化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产?quot;信息技术"课程本体观念,反而不利于学生真正的信息技术文化观念的形成。

文化内化的提升是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灵魂,也是其最终境界。美国儿童有线电视广播公司做过一个儿童上网目的的调查,结果为:67%的儿童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65%是玩游戏,49%是聊天和使用BBS,48%的儿童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和创造性活动,46%的儿童下载网上资料。而我国一个类似的针对中学生的调查却显示如下结果: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4.3%的人发E-mai1,18.6%的人选择下载软件。比较而言,再考虑到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与我国的差异,某种原因影响下的美国儿童,已经把网络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无论他们在网络上搜寻资料还是玩游戏,都与社会对他们的正常要求相贴近。而疏于引导的我国中学生,许多人却将网络作为新一代游戏机房,完全不能领会计算机网络有可能对他们实现的大部分意义。这种情况就是我国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不完整的标志。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若仅仅对学生实施技术训练,忽视向文化内化的引导,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结果:学生更会聊天了--成为聊天高手,甚至有能力自建聊天室;更会玩网络游戏了--成为游戏高手且成为核心成员。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仅仅是信息技术中的局部,计算机和网络文化也仅仅是信息技术文化中的局部,用于整合学科教学的信息技术不应该是单一的计算机或者是网络,应该是所有教育信息技术和环境的全部。就是说:要将教师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将社会实践、参观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将其他传统电教媒体、电教教材、参考资料等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等等。如此理解与一线教师的当前实践经验最接近,最容易获得一线教师的共识,也最客观和现实,最容易取得效果。这在当前中小学计算机和互联网条件尚不丰足的情况下尤其重要。

第7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摘 要 本文体育从运动学校学训矛盾、学生基本素质等方面对造成体校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并给出提高运动员文化教学的一些建议,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校 文化教学 建议

近年来,关于如何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此国务院于2010年转发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切实做好运动员文化教学。因为运动员文化教学不仅关系到运动员后期的生活就业,而且已经成为各级各类体校招生的一个制约因素。作为一名基层体校的教师,在此也谈谈我对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一些想法。

一、造成体校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训矛盾突出,学生学习精力不足

体校学生一般早上上课,下午训练,晚上上课,隔天早晨还得出早操。每天的训练量大,消耗学生大部分精力,使得学生上课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打瞌睡,学生上课效率就很差。再加上有时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就更不想听,甚至趴着睡觉,慢慢地学生就跟不上教学进度,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比赛、集训多,学习时间难以保证

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环环相扣,一旦几天没上课,再想补回来就难了。对于体校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多个比赛,有校运会、县赛、市赛、省赛、中小学生赛等。因为要参加比赛,学生学习时间断断续续,学习知识出现断层,等比赛回来,学生就跟不上学习进度了,学习出现极大困难。要是去集训,则就基本上只有训练,没有文化课了,试问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没有保证,如何才能提高文化水平。

(三)学生基本素质差。

体校学生大都是各类学校中的“孙悟空”,这类学生的特点就是不爱学习,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掌握理想。这些因素导致体校学生普遍对学习不重视,文化成绩差。

二、提高运动员文化教学的一些建设

(一)严格管理,抓好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我觉得要抓好课堂教学首先要严格管好课堂秩序。在开学第一课就要让学生知道在你的课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比如说在上我的物理课时,我一般第一次课时就会跟学生说上物理课的要求:桌面上要有物理书,要做笔记,不能玩手机,不能听音乐,手机要调静音,不能睡觉等等。会告诉学生如果违反了会怎样,比如说上课玩手机会被收走,当然我们在规定学生不能做这些时,我们教师自己也要做到。有了这些规矩,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不管是什么学生犯错误都得处罚。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课堂就会有模有样,不仅老师上课好上,学生也会开始学习。

(二)从生活、训练的点滴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体校的学生也是如些。这里讲得兴趣,不仅是培养学生对相关科目是兴趣,比如物理、语文、数学等;还要培养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平时生活、训练中的场景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可以作为引入部分的内容、也可以作为例题讲解,还可以作为相关知识的拓展,比如八年级物理课《2.3快与慢》的引入部分就可以用田径的学生进行100m比赛的相片;在讲刻度尺使用时可以告诉学生也在跳远项目中用皮尺进行测量时如果皮尺用力拉会对成绩有何影响;又如在讲惯性相关知识时可以等等。通过与生活、训练中各种现象联系,学生会觉得物理与生活、训练紧密联系,不再是枯燥孤立的知识,学生自然也就有想学的欲望。当然,仅做如此是不多够,教师要通过关心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教师,自然就会读好你的课。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多鼓励,多赞赏,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体校学生基础差,他们想学习,但却力不从心,对学习缺乏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从我想学但不会到我想学我相信自己行、我可以的观念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由易到难,课程推进过程中由少到多,在学生评价过程中不以单一的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而应多元化。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应看在眼里,加以表扬,不断提升学生的信心。

第8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催化作用

实践证明,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构建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中学语文教学,为学生创设出广阔、自主的学习环境,较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育与教学活动的手段主要有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它利用声音和图像,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丰富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可以灵活运用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把传授与学习的内容的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体与布局、外表与内观之间互相转化,从而使教学所涉及的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或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反复、重复须仔细观察和聆听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智力。

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直观形象的影响而产生,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各种刺激,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听觉和视觉的作用。语文教材中曲折生动的文学作品,孕风裹雨,带雷挟电,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因素。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撒播在这样的土壤上,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才乐于接受和运用。

录音朗读磁带在把握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体会作者的感情基础上逼真地描摹出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自然而然的吸引了学生。如教学诗歌:艾青写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那抑扬顿挫的语调,炽热强烈的感情使学生听了以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诗的热情。“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随着录音学生逐渐沉浸于诗人对祖国那深深眷恋的感情气氛之中。又如教学《故宫博物院》,运用电教手段或幻灯投影故宫的布局及建筑,能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语言和形象有机的结合起来,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能够加快课堂教学节奏,维持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心里驱力,其中教学环节的紧凑与否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赫尔巴认为教学程序要符合“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这样的心里流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学生的知识只能通过心灵唯一的窗户――“注意”而摄取,而注意又是不断转移的。教师板书的演示等受到时空限制,远不及学生的思维、认知速度,有可能导致思维的松弛,降低教学效率。面对这种负面影响,采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快速聚合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作文课,范文讲评,教师读的口干舌燥,学生则兴趣索然,费力又费时。如果将其投影到银幕上,让学生进行交流、评议,气氛活跃、省时又高效。

浩瀚如海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够相对集中地将相关内容展现在银幕上,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体裁,不同作家的作品,利用多媒体有所侧重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后,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关注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分析造成其社会背景、悲剧及个人原因,课堂上放映《祝福》、《阿Q正传》等精彩片段,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所说的“小人物的悲剧是最大的悲剧”和“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教学中灵活的利用多媒体手段,极大地加强感知度和扩展感知面,优化教学活动,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三、加强对语文知识的使用训练,促使语文知识巩固

进行语文古汉语字词现象的系统复习时,我将有关知识点整理归纳成体系表格设计在投影片上(如下):

例1: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

例2:古今异义字: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例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字原为名词(名字)活用为动词(命名)。

然后进行逐步覆盖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补充、指导、归纳、总结,学生能够很快系统地、全面地理解知识,并要求学生延伸到课外继续梳理归纳,举一反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扩大训练时空,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能力。

四、再现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

语言文字属于远离人的直接经验与替代经验的抽象经验,处于戴尔经验之塔的尖端,理论性较强,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就是能化抽象为具体,再现物象。它具有声、色、形、光和视、听相结合的特点,以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逼真的音响,适宜的光照,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直观生动,具有感染力。如教学《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文时,讲解暴雨的程时根据课文内容放映由风、云、电、雨组成的暴雨录像带,让学生观察风云初起到暴雨倾泻的全过程:“风带着雨星”、“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多媒体教学为用文字叙述的课文提供了丰富的形象教材,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能披文入境,视听并举,全身心投入,从中获得牢固的知识。教师用口述难以表达清楚,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就能迎刃而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运用属于技能目标,而能力的行程需要示范。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提供良好示范,如学《说话》一文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演示,在之于行上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怎样在不同场合运用礼貌用语的示范。然后请两个学生进行情景对话,结果收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画面创造问题,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投影两个画面:“美丽的仙湖”和“恐怖的荒漠”,随着这两个形象鲜明的画面的展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此时教师引发学生思考:“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恐怖的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利用画面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探究的能力。过去的罗布泊是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的罗布泊却是丑陋、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对比罗布泊的今昔,加深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增强了语文素养。

第9篇:小学体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一、语境化语法教学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初中语法课堂教学要明确复习的目标,把握整堂课的语法重点在哪里,对症下药。切忌不可老师讲解过多,罗列过多,学生训练过多导致复习课变成习题课,复习的重点没有把握,导致效率低下。那么如何避免罗列过多规则,如何避免整堂复习课重点不突出呢?语境化语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例如,整体设计成theme-based语法课:本堂的语法复习课内容是一般将来时态总复习。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一般将来时态的具体结构已经掌握,因此本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会具体运用一般将来时态。复习课期间正值圣诞节来临之际,因此以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为主题,并放在为圣诞节晚会做准备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将会买些什么装饰品,食物,圣诞礼物呢?会如何布置晚会会场?会如何安排晚会节目?通过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来为圣诞晚会做准备。而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学生们必然会运用一般将来时态,因而也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本堂语法复习课的重点――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一般将来时态。

二、语境化语法教学帮助学生简化难点

作为语法复习课的难点复习,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掌握语法难点,而且要考虑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运用语法知识点,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简化语法难点。

例如,本堂课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创设语境生成一般将来时态的运用,从而帮助学生简化语法难点“一般将来时态在there be句型中的运用”。

在此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们讨论如何布置晚会现场,如何摆放各种圣诞装饰物品,而学生们在讨论的同时要用到:There will be…的句型。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真实的情境,从而帮助了学生简化此语法难点,还帮助了学生灵活运用语法。

三、语境化语法教学帮助学生活用语法

学习语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用”,实现交际的功能。因此在语法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到所教授或者所复习的语法知识点。

例如,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之间互相询问彼此的日程安排,从而找到大家都适合的时间去举办这个圣诞晚会。

在之前的环节中,同学们已经讨论过了圣诞晚会的布置,会发生的情况,有什么表演等。那么这个环节就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去邀请,在这个邀请的过程当中,学生要介绍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活动等,那么很自然地,学生会用到一系列的一般讲来时态。如此一来,不仅复习了一般讲来时态,不局限在时间的讨论上,也很好地达到了交际的功能。

四、语境化语法教学帮助学生巩固语法

传统的语法复习课的当堂巩固主要采用做题等方式来达到语法知识点复习的目的,这样的练习往往与整堂复习课脱节,并且枯燥乏味,而语境化的当堂巩固形式可以避免单一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语法复习课的效率,更好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复习的语法。

例如,在本节复习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原本设计让学生们通过利用之前所讨论的所有关于圣诞的信息,设计一张圣诞派对的notice。

思考:这样的设计符合实际情况,语境也很真实,但notice的特点是利用短语达到简明扼要的效果。因此对于复习课的巩固一般现在时态的环节过于简单。通过之前的操练和口头交际,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具备了关于圣诞派对的各种信息以及一般将来时态的语法重点难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巩固,利用语篇的写作达到巩固语法知识。

改进:多媒体呈现一张邀请函,要求学生邀请嘉宾来参加本次的圣诞派对,学生要在邀请函中介绍派对举行的时间,地点,活动等信息。教师事先会为每人准备一张真实的邀请函分发到每位同学手上,在学生当堂写作时,教师再给出一些语言上的帮助。等学生完成之后上台分享他们的邀请函。采用互评,并让学生作为评委,分析邀请函的亮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评比出最佳邀请函。

小结:本堂语境化的语法教学对于提高提高课堂实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不仅在具体语境中把握语法重点,简化语法难点,更在语境中活用语法和巩固语法。通过语境化语法教学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语法知识点。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创设真实的语境,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简化难点、活用语法和巩固语法点,这样的语言输入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法规则,达到活用语法,最终实现交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Penny Ur. Grammar Practice Activities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如何通过课堂活动教育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