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奴制改革的措施范文

农奴制改革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奴制改革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奴制改革的措施

第1篇:农奴制改革的措施范文

命题角度一:改革是永恒的主题

例.2012年3月,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借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5分)

(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2分)

(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3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第一问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指立法和建立制度。第二问王安石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信用借款的办法”据所学知识指出即可。第(2)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处理原则是指折中或中庸、调和。第(3)题,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加以归纳。

参考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5分)

(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2分)

(3)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3分)

命题角度二:改革要顺应潮流,切合国情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他们已很有信心地预言,俄国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会导致一个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这场失败起了暴露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的作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因而与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旧制度”的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看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俄、中、日三国的改革。第(1)题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第(2)题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第(3)题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其本土化方面的内容;第(4)题是主观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指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2分)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了启蒙作用,影响了近代民主革命。(4分)

(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4分)

(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2分)

命题角度三:关注公平正义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2分)

(4)结合商鞅悲惨的命运和王安石被迫辞职的结局,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题和第(2)题属于对热点知识的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奖励耕织,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都体现了维护公平正义。第(3)题要从变法内容对人民的控制和重视农业方面去考虑。第(4)题要从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方面去考虑。

参考答案:(1)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4分)

(2)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4分)

(3)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4)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需要改革家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4分)

命题角度四:关注商业与市场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临川先生文集・答韩求仁义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和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6分)

解析:略。

参考答案:(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4分)

(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2分)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4分)

命题角度五:从近代化视角审视俄国1861年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俄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7%,农村人口占94.3%,其中90%是农奴。工厂规模很小,大型企业平均不过40~50个劳动力。

――吴清修、王玲《俄国废除农奴制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企业数增长18.3%,工人数增长66.6%,生产总额增加100%。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材料三

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四 欧洲三国人均GDP(单位:元)。

――安格思・麦迪森(英)《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五 沙皇政府不关心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挣回的外汇,大部分用于军费、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支出,只有小部分投入农业发展。因此,俄国农业落后,农民负担沉重,购买力低下……

――杨甘霖《大国崛起的专题学习和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5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有何新变化?结合材料三,指出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2分)

解析:略。

参考答案:(1)特点:工厂规模小;缺乏必要的自由劳动力。(2分)

(2)新变化:规模扩大;劳动力增加、工业产量增加。主要原因:“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农民支付高额的土地赎金,为工业化提供了一些资金。(4分)

第2篇:农奴制改革的措施范文

卧室税

今年4月,英国开始对领取政府住房补贴的低收入者收取空屋税,如果他们的住房中有一间空置卧室,就要扣除14%的补贴;若是有两间空置卧室,就要扣除25%的补贴。同时,根据规定,家庭中10岁以下的孩子无论性别必须共享一间卧室,而16岁以下的孩子在性别相同的情况下也必须共享同一间卧室等苛刻规定。这让多子女的低收入家庭举步维艰。对此,伦敦、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多个城市居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

是不是食物?这是个问题

——食品税

美国税收烦琐,且各州征税的具体内容也不一致。在食品税的征收问题上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加利福尼亚州认定“汤姆和杰瑞牌蛋酒面糊”和圣餐饼都是食物,而芦荟汁却不是。至于蜂王浆到底是不是食物要取决于外包装上的说明。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和爱荷华州针对南瓜的具体销售目的来进行收税,如果你的南瓜不是以食用为目的,你就要多交一两美元的税。

丁克一族的噩耗:无子女税

为了应对人口骤减的问题,苏联在“二战”结束后曾征收过“无子女税”,税法规定20~50岁的无子女男性和20~45岁的无子女女性,每月应按照工资额向税务部门缴纳税费。如今,西伯利亚地区人口依然面临威胁,根据标准普尔的预测,受出生率下降影响,俄罗斯人口到2050年将从目前的1.4亿下降到1.16亿,另外65岁以下的适龄工作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2%下降到60%。为解决这一问题,俄一些地区拟对没有孩子的公民征收“无子女税”。无独有偶,作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德国也曾有过收取“无子女税”的提案,引起很大争议。

胖子的忧虑

肥胖税

据WHO预计,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全球疾病的70%以上。仅在美国,每年就有30万人死于与肥胖有关的各种疾病。肥胖已成为美国最严重和最昂贵的疾病。很多西方国家都在为“肥胖税”的征收进行探索。“肥胖税”虽听起来耸人惊闻,但它的征收对象并不是个人,而是针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黄油、饮料等食品。但此举依然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否选择亚健康食品是个人的选择,且政府不该直接插手市场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伯明翰市,当地规定死者使用的棺材宽度为58厘米,超过2.5厘米就要付税,这种税还有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肥尸税”。

万物皆有价

自然资源税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有一句名言:走开,你挡住了我的阳光。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他的这句话会说得更加理直气壮,尤其是在交过阳光税之后。资源税的征收并不算新奇,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也被纳入收税范围。2003年起,日本各地开始征收森林税,俄罗斯的征收范围更广,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都上了征税名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地区,使用投币售卖机提供的真空吸尘器要交空气税,而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规定,凡是居住在海边,住宅面向海岸,打开窗户就可眺望沙滩和海浪的居民需要交纳“风景税”。

治堵利器

塞车税

都市中塞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英国首都伦敦在2003年开始征收城市塞车税,鼓励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每天早上7点到傍晚6点30分,经过市中心繁忙区域的车辆都成了征税对象。伦敦市民纷纷抱怨,在市区停车已经非常昂贵,如果再加上塞车税,就叫人难以承担。但是,这项税收确实能够对伦敦市区车流量加以控制,并减少市民在塞车期间造成的时间、燃料以及车辆操作成本上的浪费。 2006年1月3日起,瑞典斯德哥尔摩也同样开始征收塞车税,使市区车流量在措施实行的第一日就减少约六分之一。

历史上奇怪的税

以门口大小为依据的房屋税:在17、18世纪,荷兰政府规定,房屋税的征收要以房屋门口的大小为依据。因此,荷兰有很多古朴华丽的建筑,但它们的大门都很小,窗户却很大,以便搬运家具。

胡须税:彼得大帝曾经为了推动西化改革,向反对剪胡子的俄国人征收胡须税,最终打破俄罗斯陈旧的价值观念。

否决国王税:为了巩固政权,克伦威尔解散了企图限制护国权力的议会,并制定了否定国王税。想要提出异议?先交点钱再说。

灶台税:在1660的英格兰,使用灶台做饭要缴纳灶台税。

开窗税:在古希腊,朝向大街或向外打开的窗户要缴纳开窗税。

华丽服装税:在古罗马,人们要根据穿衣的华丽程度缴纳税款。

奴隶解放税:处于奴隶制时期的古罗马向要求自由的奴隶征收奴隶解放税。

假发税:在美国纽约和欧洲的一些地方向假发佩戴者征收过假发税。

僧尼税:我国北齐以来就开始征收僧尼税,据记载,一些寺院选择为国长诵佛项咒,以免除税费。

第3篇:农奴制改革的措施范文

[关 键 词] 德国 工业化 劳动力流动

......

与英、法美一样,德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基本上是工业化进程中自发的,它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来自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流动限制、技术断层;来自劳动力层面的失业及贫困;来自政府管理层面的交通运输、城市住房等压力。

(一)制度和技术层面:流动限制、技术断层

制度上的流动限制在当时的德国主要是封建农奴制度下的人身限制。19世纪以前的德国,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也不能自由迁徙。只有以法律的形式消除这些基本的障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具有可能性。根据1 807年10月9日普鲁士王国的《十月敕令》,所有国民均享有对各种不动产的所有权以及买卖权,贵族可以购买市民和农民的土地,市民和农民也可以购买贵族的土地,根据该敕令,市民和农民可以自由改变其所从事的职业。该法令为普鲁士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市民和农民自由选择职业,从而促使农业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间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依据。1811年9月公布的《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间关系的敕令》更是旨在让农民获得土地,解除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去除负担和劳役。1867年6月,普鲁士颁布了《职业自由法》,并于同年11月颁布《迁徙自由法》,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了较充分的法律保障。

技术断层在这里是指工业化对劳动力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农村劳动力在进行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中原有的知识技能已不适用,但又尚未掌握新的劳动技能的一种技术断裂现象。针对此,与劳动力的职业转换相适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经济中出现了三种基本的职业教育形式:现场工作岗位培训、手工业学徒培训、在企业实习车间和学校中进行封闭式培训。其中,一些企业建立了专门的徒工实习车间,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机构。如,1860年,斯图加特的G·库恩机器和锅炉厂开始建立造型工徒工实习车间,1872年又建立了旋工徒工实习车间。到1911年时,德国已经有28家公司拥有徒工实习车间,其中大部分在克虏伯、波尔锡希等大型冶金和机器制造企业中。当时还出现了另一种职业培训机构——厂校,学徒除了在徒工实习车间接受实践性培训外,还要在厂校等机构接受理论培训。德国的第一所“厂校”是1844年由阿尔萨斯机器制造公司建立的。此外,诸如克虏伯等大型企业还在马格德堡、埃森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工厂职业学校。1900年时,德国工人在9年初级学校教育中每周花费32小时,而英国工人则是在7年的初级学校中每周花20小时。到1914年时,德国不仅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流综合大学,而且也建成了最好的技术和商务教育体系。当时,行会也推动了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相关的职业培训,学习与自己职业相关的必要技术,以适应职业转换并提高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1910年,约有135.6万人接受职业培训,其中工业占39%,商业占6.4%,农业占6%,借此,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得以提高。除此之外,德国还通过输入有技能的外国劳工,以此来传授相关的技术知识。如机械制造商路德维希曾在1869年引入美国熟练工人来操作购自美国的机器。

(二)劳动力层面:失业率上升、贫困增加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为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非农产业的供给价格低,且在二元结构下为外生的固定参数。也就是这种体制工资不变,因而非农产业的发展可持续地从农业获得无限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并在劳动供给价格与劳动边际生产率差额中获取巨额利润。并且由于非农产业利润中储蓄倾向高,用于再投资的比重大,从而又能提高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效应,在这种累积效应的持续作用下,使劳动力转移持续进行。然而,刘易斯模型对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稳定工作的预期过高,而且低估了经济波动的影响,它假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不存在摩擦,城市中有充分的资本积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上,德国当时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满足以上的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边际生产率降为零之前就已经陆续进行,况且,由于经济波动和劳动力的技术断层等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与非农行业的就业机会不可能一一对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往往要等很久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就业,在这种条件下,失业便无法消除。

因此,失业和贫困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伴生现象,城乡的预期收入差别通常会诱发农村劳动力人口过度向城市转移,而城市工业发展难以吸纳过量人口就业,从而可能导致失业率迅速增高。直到19世纪末期,德国非熟练劳动力一直处于过剩状态,为了将生产经营中的风险转移到工人身上,许多企业往往用短期的大规模解雇来应对强烈而频繁的市场波动。从单个行业看,如机械工程行业,在1847-1848年间,柏林该行业工人数量减少了75%,1891年,马格德堡的工人有1 3%被解雇。从全国来看,如1876-1877年间,失业率达到15%,其中非熟练工人更易受到失业的威胁。由农村迁入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后,绝大部分被当作非熟练工人对待,工资低廉,一般居住在贫民区,生活条件恶劣,往往处于失业、半失业和贫困状态。

当时德国的应对之策主要是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立法、财政倾斜等角度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穷人权力法规》的颁布(该法于1855年生效),根据该法,每个地区依据居民人数,对贫困居民实行生活补贴,并鼓励居民开展照顾穷人的活动,新移入的居民只有从到该地区的同一年开始,参加义务帮助穷人的活动,才能得到有财政补贴的住房。这项法规在1870年被延伸到全国范围适用。德国于1873年成立社会政策协会,使得当时的自愿救助活动发展成全社会的公共福利事业。1881年11月,德意志帝国首次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社会保障法》,开创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建立社会保障的先河。1883年,国会通过了第一项社会改革议案,即《疾病保险法》,并成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该法规定疾病保险费用由雇主负担2/3,雇员负担1/3。1884年和1889年分别通过《意外灾难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不断地增加工人的安全感。到1913年,全国已有1450万人参加了疾病保险,此后,社会福利制度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护理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

(三)政府管理层面:交通运输、城市住房

第4篇:农奴制改革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产权制度英国土地流转日本土地流转台湾土地流转

1、英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1)国王所有,领主持有,领主或农民耕种:封建庄园制的形成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侵入过后,没收了贵族的土地,国王成为一切土地的所有者,然后把土地分封给亲属和随从使用。此外,教会的地产也不断扩大。英国形成了由世袭领地和教会领地所构成的封建领地制。庄园是封建领地制的经济细胞,庄园中耕地分为领主自营领地和租佃领地即份地两部分,实行"敞田制",即耕种时不分归属一起耕种,收获时只在自己的地上收获。此外,还有公地即庄园村民共有的森林、荒地等。公地名义上属领主所有,但使用权归庄园农民。

(2)土地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租赁业及其发达:圈地运动时期

14纪初,英国的农奴制解体,工商业慢慢兴起。随着养羊业的发展出现了圈地现象。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以及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进一步推动了毛纺织业的发展,圈地现象更加普遍。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制定一系列法令(EnclosureAct),使圈地运动合法化。18世纪中叶以后圈地运动加强,1865年至1875年,圈地运动基本结束。一是已没有多少地可圈;二是政府为保护公用地,开始对圈地进行限制。圈地运动之后,土地的产权主体是地主和雇工经营的租佃场主。此外,仍然存在大量不雇佣工人的小租佃农场,但其所占份额甚小。如1887年,全英国只有14℅-15℅的耕地是拥有10-20英亩耕地的小业主和兼业农户。

(3)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战至后,英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农地经营者买进土地。1960年,英国租佃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6℅,自营农场占54℅。到1977年,租佃农场的比例下降为38℅,自营农场的比例上升到62℅英国的全部土地自1066年以来在法律上都归英王(或国家),即英王是唯一绝对的土地所有人,个人、企业和各种机关团体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或占有权。拥有土地使用权者在英国法律上被称为土地持有人或租赁人。

政府鼓励和支持农地使用者购买土地,充分体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土地征用费,主要是根据征用之前的市场价格计算。为了避免强制手段,有权征用土地的部门更多的是采用同土地所有者合作或商议的形式获取土地。国家对佃户的租赁权利给予了法律的保护,以保障佃户的应有权,防止土地所有者对租佃者土地权利的侵害。因此,以法律规范土地产权有利于土地产权拥有者权利的保护以及土地的高效利用。

2、日本的农地产权制度

日本现代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主要由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束重要的土地产权构成。所有权的产权主体主要有三种,即国家、公共团体、个人或法人。土地的个人与法人都具有私人性质,这二者构成土地所有产权的主体。建筑用地和农地多为个人和法人所有。从法律而言,国家、公共团体、个人和法人都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占农村土地主体部分的农地及宅基地,其所有权属于私人。

日本与世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也经历了由地主制的土地产权制度过渡到农民私人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1946年前后的农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形成了广泛的小土地所有制。长子单独继承的土地继承制度使得除长子以外,其他孩子不能分得土地,从而也迫使他们从那个村落共同体中被"驱赶"出来,成为城市化的重要力量。在农民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土地法权的建设,如土地的登记制度、《民法》对土地产权的规定。日本允许土地依法买卖、出租、抵押、继承、赠与等。土地使用者使用的土地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不是自己的;可能是租用的,也可能是免费借用的,构成复杂的土地使用关系。私有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交换、租佃,但须到政府法务省的不动产登记所进行登记,否则得不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3、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台湾的两次奠定了台湾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础。即是一种"平均地权"的土地制度,也是"农地农有"制度。所谓"农地农有",是指农地归农民所有、所耕,耕作所获的成果归农民所享,是即"耕者有其田",不耕者不得有其田。

与日本鼓励农户进行规模经营一样,台湾当局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户进行规模经营措施。但不同的是,除采取促进土地流转措施以外,还鼓励农户进一步购买公共用地,以扩大土地规模。为防止出租地主的再次出现,台湾对农地持有者的土地最高限额作出了规定。

从各国或地区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来看,农地以及宅基地一般为私人所有,而其他用地为公有。发达国家一般比较注重对农民产权的保护,而且以一套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土地产权制度的实施。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般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给予了高度关注,"耕者有其田"思想几乎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目标。而发达国家认为"土地私有"乃天经地义,发展土地产权市场(如促进土地产权流转等)常常成为这些国家土地制度变迁的重点。

综上,本文研究了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和土地流转的经验,这将对我国当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探索土地所有权流转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思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农奴制改革的措施范文

2009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充实的年份。本年度我仍然坚持“务实求真,谦虚谨慎”的工作理念,从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着手,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一、教学教研工作

1、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在创新中求发展。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刻苦钻研,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工作勤奋认真,教学方式新颖灵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上,我坚持探究式、启发式、主体式等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始终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赢得各方面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2009年度,我任教高一历史(三个班9节课)、高二历史(三个班9节课,两个必修班,一个选修班)。任教班级在校期中、期末评比中,都超过年级同类班级。

自我校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来,自己走在了学校课程改革前列的队伍里。2009年4月份到XxXx二中学习该校的“271教学模式”,8月初赴XxXx中学学习该校的“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学习,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开设公开课,先后向Xx区、九校联合体的兄弟学校开设公开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的曲折发展》等。区教研员Xx老师多次深入我的课堂,听课指导,并给予了好评。

2、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我始终重视教研工作,把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2009年,区级个人课题《Xx》结题;论文《Xx》获得区教育学会三等奖;个人课题《Xx》获区级个人课题立项;论文《Xx》获得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3、积极深入课堂听课学习。上半年听课74节,下半年听课32节,并及时将听课评价和心得上传个人博客。

4、指导青年教师Xx、Xx。在工作中尽量给予支持帮助,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教学心得。2009年5月,Xx老师获得学校第26届“五四教坛新秀”称号。

5、本年度带领历史备课组积极参加Xx区青年文明号的评比创建。

二、年级部工作

担任年级部副主任期间,能够从学校的大局出发。根据学校和年级特点制定工作计划,配合校长室、各个处室开展活动。坚持每天早晨在7:00之前到校,每周至少有三次晚间自觉留在年级部,巡视年级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工作中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老师们服务,帮助老师们解决在工作上遇到的各类问题。因此,本人在2009年度能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出满勤。坚持每周至少将两篇工作中反思、总结上传个人博客。

三、班主任工作

本年度,我所带的班级是一个美术班。根据班情,同学们将班名定为“Xx班”。在“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你会成为最优秀的人”的班训指导下,Xx班将常规放在第一位。坚信:只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才有优异的成绩。目前,所带班级的风气,同学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都比在高一时更进一步。

我班继续采取班委分担责任制,班长总体负责班级各项事务,具体负责体育、宣传、班级纪律和班级安全事务等。副班长具体负责班级的卫生、生活。团支部负责团的各项事务等等。班委干部各负其责,负责每天的班级事务,并将班级常规中的各项事宜进行记录,反馈。以便班级同学及时整改。定期召开班委会,班委反馈班级一段时期内的情况,集思广益,寻找出管理班级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目前,班委干部能够将自己的本质工作放在心上,主动针对班级的内部问题提出建议,商讨对策。如,本学期,我班级的包干区范围大,任务重,班委们看见劳动委员比较累,比较辛苦,提出设置两个劳动委员的建议,由劳动委员Xx和Xx分别负责包干区和教室卫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班级的月常规考核在学校名列前茅,每个月都能获得五面以上的流动红旗。多次在校周常规考核中获得第一名。

通过各类活动和展示,激发班委干部的工作热情。如班级白板报先后以“班委赞”和“夸夸校小组长”为主题,让班级同学从正面评价班委的工作,树立班委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热情。

积极配合学校政教处开展各类活动。在学校的高效课堂现场会上,我班的班级文化和教室环境布置受到参观领导的一致好评。我班也率先在年级,乃至全校设置了个性班牌、班名牌,并向全校推广。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教师节展板制作、各类征文、冬季三项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尽展班级风采。

第6篇:农奴制改革的措施范文

这一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是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比以往都差,所以在高一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将来以历史会考合格为目标。在高二时,主要是夯实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侧重于客观选择题,对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2015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正因为统考成绩还不错,对“重选择题,轻材料题”存在的隐患性忽视了,放松了对主观题的训练,导致我的学生在主观题上的解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三时远远落后了。

到了高三,由于试卷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弊端开始显现,在9月大市的统考中高三(1)班的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低,在昆山排名最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的角度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综合两者得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高一高二指导思想有偏差,作业偏重于选择题,轻主观材料题,平时主观材料题做的偏少。②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给学生看书、思考、做题时间太少,学生希望我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③上课包办的太多,从原因,过程,结果老师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④教学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高二教学思维上,总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依然注重基础而忽视能力培养。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开始改变和进行战略调整了,首先确定下一阶段宗旨:第一、加强材料解析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不放弃基础知识。第二、在民办学校,语数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的阵地就在课堂,所以下一阶段重视课堂,给学生课堂时间。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如下:①在选题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现在我每天要从题海中选题,自己先做一遍,再从中挑选适合我学生的题目。②加强材料题的答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怎么回答和区分这类问法。③根据高考考点编好详细的教案学案,这样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既巩固基础知识,还留出了部分时间还给学生。④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和提问。⑤以前讲试卷一讲到底,给学生讲的时间太少,现在改变思路,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来讲题目,倾听学生的思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学战略调整:由于高中历史存在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为了给我的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下一阶段要做的是:第一、找出两个版本共同的描述重点记忆。重点记忆两个版本共有描述,既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节省时间。第二、对于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胆减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留出了时间给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版本略有区别地方大胆的借鉴。例如必修一“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子目中,我既给学生看了纪录片《科举》,又借用人民版内容“世官制”这一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做题中大有帮助。又如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人教版提到“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只有文字没有直观图片,学生做到这类题目时不能理解和明白,而人教版正好有图片,所以我就把人教版的图片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水排”的印象。

教学战略的调整还包括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高三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为调动我们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同时为了强化上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还运用了“纪录片外交”,给学生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目的性强,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上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必修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选择很有名的《大国崛起》系列,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帮助很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兴趣。看过的人也许会发现近年的大量材料题涉及到大国崛起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看影像资料对教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讲“”“”“”时可以看《百年中国》。近年CCTV9记录频道有部纪录片《科举》,讲的是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我在上“选官制的演变”时就大量参考了里面的内容,上完课后又让学生看了这部纪录片,让学生边看边做笔记,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强化了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类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利用录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一定的助学效果。

第7篇:农奴制改革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历史学科 基础知识 世界史教学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重要位置。”近年来,学者们都认识到了高校历史课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据笔者的了解,更多的学者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忽视了基础知识在历史课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于普通高校的历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历史课来说,让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世界历史课学习现状

掌握坚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世界历史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由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现状决定的。

1,创新教育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人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并不统一。一般认为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认识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创新”。“创”就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而“新”则是相对而言的,创新既包含发明创造,也包含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对过去的东西的继承和改造。因此,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扬弃中,创立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在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过程中,要视学科的特点确定学科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重点。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历史学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创”,而在于“新”上,即在传统教学与学生掌握扎实史学知识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注重教,向多元化的注重教与学并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转化。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了解世界及国内学术界研究动态,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另外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这就要求历史工作者与学者要比一般人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有具体的历史知识基础,又要对历史问题进行宏观分析,这样才能肩负起史学赋予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学创新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就会变得缺乏科学性。

2,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课的学习现状

素质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倡导的教育宗旨。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中学教育至今还是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还是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的。在这种教育下招生的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

由于学生在中学养成了对世界历史山药蛋式的了解与山药蛋式的解答问题的习惯。升入大学后,受这种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对世界历史学习仍缺乏系统的、坚实的基本知识,在分析问题时非常吃力,既没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为论证依据,又不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在讨论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问题时,有些学生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却提不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有些学生提出了“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革”这样毫无意义的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竟然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平时学生的作业、讨论、试卷中时有发生,这就说明大学生仍应该加强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比较欠缺

就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来看,在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十分欠缺。比如,对于要求结合史料谈认识或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作业题,许多学生仍像中学时一样,罗列几个小点点,像山药蛋似的堆在那里,每一个小点与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没有任何论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平时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和阅读的世界历史著作太少,缺乏必要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综合分析问题时缺乏知识基础与理论基础的支持,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浮躁之风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受社会浮躁之风与功利思想的影响、对学习世界历史意义的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原因,在普通高校历史系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浮躁之风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比如,眼高手低,学习不踏实;只应付课堂学习,不阅读参考书和史料;课堂讨论夸夸其谈,没有史料做依托;作业有抄袭现象,连毕业论文也是东抄西抄来拼凑;等等。

根据这些年在普通师范学院的教学和对学生现实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以上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面对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加强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措施

针对历史课创新教育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状况,世界历史课要使学生打好坚实基础知识,进行创新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要让学生学好世界历史这门课,就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只有一门最大的学科,这就是历史。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学科,而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所谓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就是指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聚集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用以表明人怎样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和为什么取得成功和为什么归于失败。”他还认为,通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中总结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作为认识工具用以指导当下社会实践。杜威的思想充分说明了历史具有现实意义与作用。其实,早在1964年2月在给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

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也确立了“古为今用”的学术方针。这些思想和方针,就是要求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充分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读史明智”,“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一个长远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对自己选择学习历史专业充满信心,这样才有学习历史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迷惘,学习缺乏动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对于学习世界历史的学生来说,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从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或到行政事业单位做公务员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做好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在学习中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目标学习,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动力,也就会主动学习,才能踏实认真地学习。

再次,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首先应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精神,要有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教师在世界史课的创新教育中应该做到:(1)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启发式教学原则,对讲授内容既要做概要串联,使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又应将课时主要用以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讲解和对本学科研究动态的介绍等方面,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给学生介绍参考书、介绍看书学习的方法、制定检查措施等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的、关键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史料,对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与就业的竞争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式,专题讲座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等。(2)改变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法。传统的学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虽然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更加突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比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多样化等。特别是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其次,加大图书资料的投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查阅资料的方便。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加大对世界史图书资料的投资。因为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缺乏图书资料、原始史料,历史的创新就会变得没有根基。图书馆和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以便学生查找资料。此外,在现今网络发达的社会,要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学科研究动态,也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伪。

同时,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应该为学生确定固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使他们可以经常性地与中、小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教学需求,经常性地到中、小学进行实地教学实践。应该为学生创造外出考察的机会。学生走出校门,考察历史遗迹,不仅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能使学生树立“运用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从事世界历史课教学和管理的教师与领导,付出更多的艰辛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做前提,它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依托,才能付诸实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袁本涛.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6(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