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合作社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程以来,以“重塑合作社形象,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先排查后清理再提升”的提升思路,下好推进清理整顿、规范运行管理、加强基础支撑、强化政策衔接“四步棋”,有序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全面实现农民合作从数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推进调查摸底,重塑农民合作社形象
全面开展农民合作社调查摸底和分类梳理工作。逐村逐合作社对全区依法登记在册的合作社开展了摸排梳理,按照运营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三个层次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为后期清理整改做好了准备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农民合作社,进行普法宣传,引导农民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自主或协助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申请注销程序。截止目前,全区登记注册合作社920家。其中:运营规范的270家、较规范的369家,规范率69.45%;运营一般147家占15.9%;累计注销59家。
二、规范运行管理,夯实农民合作社基础
分批开展农民合作社法律及示范章程等宣传培训,营造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良好认知氛围。一是开展宣传培训,提升技能。从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对我区88名合作社辅导员和391名合作社理事长进行政策法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共5期。同时,利用乡村集市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公示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引导规范运行。二是健全制度,规范创建。参考区级示范合作社考核办法及评选标准,从社员人数、出资额度、产业基础、组织机构、产权关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准入资格细则,引导注册一批有实体、有合作、有效益、有潜力的符合建设发展原则和产业发展实际的合作社,注册时需乡镇出具实体规模相关证明材料,从源头上保证合作社发展质量。三是示范认定,加强监测。大力开展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示范社的“典型示范、样板引路”引领作用,带动了全区合作社规范化提升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区已评定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22家、市级71家、区级55家。按照“动态管理、能进能退、把关从严”的原则,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丧失示范作用的,摘牌取消示范社称号。
三、加强基础支撑,激发合作社发展活力
农民合作社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激励,实践证明,通过政策扶持杠杆撬动,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合作社建设,进一步激发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土地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探索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健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机制,引导土地要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截止2019年底,我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7.36万亩,流转率18.5%,流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达到3.2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8.8%,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强化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引领作用,突出服务带动能力,通过农民合作社优化种植基础,拉长特色产业链条。截止2019年底,崆峒区肉牛存栏量19.2万头,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了2850元以上,占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8%以上,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63家,创建省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家、市级示范场27家。坚持“适宜区域全覆盖”果业发展战略,创新建设管理经营模式,积极推进果产业转型升级,截止2019年底,崆峒区果树经济林累计达到11.7万亩,挂果园面积3万亩,果品产量6万吨(苹果9万亩,产量5.9万吨),花椒、核桃、葡萄等经济林产量0.01万吨;围绕泾河川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坚持露地与设施并举、春种与复种结合,推动全区蔬菜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截止2019年底,崆峒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2万亩,总产量达到11.71万吨,总产值达到3.5亿元。三是加强品牌提升。随着品牌意识日渐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农超农企对接规模逐步增大,产品优势成效明显。从事肉牛生产的专业合作社通过授权使用“平凉红牛”商标,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景兴食品、西开牧业等省内外企业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形成了较为牢固的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生产销售模式。赵堡果菜种植合作社的果菜,花所龙根山药合作社的山药实现了“农超对接”,产品进入了超市。福霖种植合作社在小区、农贸市场设立了直营店,送菜品进小区。涌现出了“赵铺”果菜、“福霖”鲜菜、“花所”山药、“新新农”果品、“陇东本草”中药材、“新李鼎旺”蔬菜等拥有注册商标的品牌,其中赵堡果菜专业合作社的“赵铺”商标被评为“平凉市知名商标”。在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育和发展绿色食品品牌2个,产品6个,注册商标16件,拥有“玄鹤洞”、“凯沣”2个驰名商标和“陇强牌”“陇原雪牌”“广江牌”“伊通亮”等14个甘肃著名商标。
四、强化政策衔接,提振农民合作社信心
一、总体情况
(一)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改革试点工作开局良好。深化供销社改革,既是中央及各级政府对供销社的要求,更是供销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轮深化改革中,我们超前准备,精心筹划,为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争取了主动。2013年11月全国总社深化改革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们即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改革发展工作基础上,与各相关区委、区政府和供销社反复沟通研究,确定了各区供销社改革重点。全国总社召开综合改革试点动员部署会后,我们立即召开了全市供销社系统加快改革发展工作推进会,确定了市社系统改革总体目标。我们按照中央“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全国总社“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的精神,以“改造自我、服务城乡”为统领,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确定了大力推进“镇村发展与服务一体化、系统联合合作多元化、为农(民)服务规模化、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的改革总目标,制定了《供销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实施方案》,并分解为2014年--2015年完成的13项具体任务。各区供销社根据市供销社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任务项目化、责任部门化、进度节点化、推进网格化”的要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试点工作具体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市供销社派出推进改革工作组,与各区供销社共同研究工作思路和落实措施,全系统上下紧盯目标任务,抓住关键节点,明确路线图、进度表、责任人,并采取有力措施,逐项工作、逐个节点抓好落实,高标准地落实改革举措,完成改革任务,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全系统经济保持健康稳定运行。改革既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也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添活力、增效益。开年以来,全系统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坚持加快改革和加快发展并举,制定了2014年全系统主要经济目标,以工作大纲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区社和企业,签到目标责任状,强化考核。1-11月份,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775.69亿元,同比增长29.77 %,完成年度目标的103.43%;其中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1.68亿元,同比增长29.32%,完成年度目标的 102.62%;实现农副产品收购额210.89亿元,同比增长25.17 %,完成年度目标的105.44 %;实现连锁企业销售额155.05亿元,同比增长24.6%,完成了年度目标的100.03%;实现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252.33亿元,同比增长25.17%,完成年度目标的100.93%。
(三)坚持狠抓自身建设不懈怠,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一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市供销社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对“青奥”安全管理要求,开展迎“青奥”安全生产200天专项整治行动,狠抓安全生产,实行市社机关、企业、具体区域三级安全生产网络化监管体系,通过“四定”,即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定指标、逐一落实到三级体系中,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化管理体系。供销社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组成9个督查小组入驻企业,深入一线跟踪督促,做到了靠前指挥、事前预防。通过“青奥”期间的安全生产整治专项行动,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即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取得不少成效;二是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从机关到各直属企业、参股企业直至企业基层门店,三级联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一处空白。向市社直属企业、参股企业和改制企业,发放门前三包宣传单500多份,清理垃圾722.5吨,拆除破旧广告牌、破旧雨棚、违建1530平方米,粉刷墙面6000平方米,平整地面11550平方米,种植草坪6720平方米,合计投资203万元。三是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制定了《市供销社机关参加2014年全市机关作风建设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开展 “四解四促”、“三个服务”、“万名党员帮万家”等活动,制定和实施好《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2014年为人民办实事项目》、《南京市供销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批联动工作方案》、《南京市供销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实施细则》等。
二、主要举措及工作成效
(一)以典型示范为引领,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上取得新成效。
服务“三农”是供销社的立社之本,基础组织体系是供销社的活力源泉。我们始终坚持以“三社”建设为抓手,坚持扩大覆盖与提升质量并重,恢复重建与创新发展并举,不断完善基础组织体系。今年以来,着眼密切与农民利益上的联结,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理念,激发为农服务活力,不断创新组织体系、服务模式、经营机制。按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充实功能、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基层社重组改造工作,在激发活力上狠下功夫。在全系统继续开展为农服务“四·十示范工程”典型培育活动,即:“为农服务社十大标兵社”、“专业合作社十大典型社”、“基层中心社十强社”和“供销社系统十大骨干企业”。目前,已创建3家为农服务社标兵社,4家专业合作社典型社;已培育2家基层社十强社,1家骨干企业。这些示范社企的带动引领作用逐步显现。1-11月全系统新建和提档升级为农服务社71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0个,完成年度目标的100%。截至目前,全系统领办、参办、协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346家,入社成员37012人,带动农户113479户,培育出了南京桥州蔬菜、高淳区青松水产、六合区大圣水芹等一批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专业合作社,这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规范化生产,增产增收,保障城乡居民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以服务城乡为宗旨,在探索为农(民)服务模式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发展新型为农服务载体。以系统化、信息化、公司化为抓手,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主导作用,依托镇、村两级组织力量,按照“供销社搭台、镇村共建”的思路,全面融入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选择溧水区进行试点,在陈卞村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5.2亩、建筑面积1300平米的集生产、生活、文化、社区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为民服务中心,年底前再开工建设两个中心村为民服务中心、一个中心镇综合商贸体。在此基础上用信息链、物流链贯穿区、镇、村三级并形成网络,逐步实现区有信息集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每个中心镇有一个5000平米的综合商贸体和信息呼叫中心、每个中心村有一个1000平米以上的新型为农服务中心和信息采集点,构建起信息化程度高、综合配套完善、便捷优质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为农服务规模化建设。按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由六合区供销社牵头,联合社会力量,组建农机具、农业植保等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对大田作物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托管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按照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发挥供销社牵头组建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资源优势,在江宁区试点,积极推动基层供销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社合一”的深度融合,确保管理科学、运营规范、监管有力、风险可控;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要求,整合系统专业合作社、农合联、农合会等资源,大力组建由基层供销社牵头领办的、跨区域、跨行业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并突出基层供销社在联合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已在六合区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个,购置各类农业机械设备60台套,入社社员106人,全面托管大田1350亩,半托管式服务面积10000亩;成立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个,吸纳9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395人,购置农机植保设备126台套,全托管大田7813亩,服务大田面积28000亩;今年截止8月底,全市新建各类专业合作联合社11家,另有9家正在筹备之中,确保年底前完成;江宁区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社合一”工作已完成实施方案的拟制,目前正报市有关部门审核。
积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全年组织2期共计200名农产品经纪人参加农产品经纪人中级培训并取得了执业证书,近年来,先后有2名农民经纪人荣获“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称号,7人荣获“江苏省百佳农产品经纪人”称号。通过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产品生产营销队伍健康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经纪人素质,为规范农产品经营行为,搞活农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供销社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三)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上呈现新亮点
拓展销售渠道,搭建淘宝网“特色中国·南京馆”。通过市社入股的形式,将高淳区社建成的淘宝网“特色中国·高淳馆”升级为“南京馆”,联合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同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目前淘宝网“高淳馆”升级为“南京馆”的各项前期工作已完成。电商平台已链接72个专业合作社和企业,8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参与农户321户,社员1420人,运营10个月以来集聚网销商户337家,累计完成网上交易额1.6亿。
对接“智慧社区”,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终端。以市社宁供农业产业发展集团为主体,依托已建成的40余家实体门店和冷链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公司物联网技术优势和系统产销对接优势,对接政府“智慧社区”项目,2014年在建邺区200余个社区工作站开始布设具有社区服务、农产品销售等功能的电子商务终端,实现鲜活农产品由生产基地直销居民,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
关键词:金融 助推 合作社 发展
近年来,合作社贷款难问题仍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贷款总规模不足;二是金融机构现行的效益考核制度与农村经济状况不相适应;三是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缺少沟通渠道,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尚未完善。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加大支农放贷额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就推进我省全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金融支农政策
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银监会与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省农委与银监局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及《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提出的信贷支持等一系列要求。省农委与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省信用联合社下发的《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省发改委与人民银行哈中心支行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通知》等,各有关金融部门也要认真研究,把金融支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各金融机构要会同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对达到金融机构授信标准和条件、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经营正常、收入稳定、有还款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用档案,评级授信,发放无需任何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获得县级以上政府奖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信贷额度,最高授信额度可以突破以往贷款额度限制。制定《信用评定实施方案》,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及合作社的诚信教育,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服务方式及农村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及各种规模经营主体,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抵押以及出资额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自有资产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依法取得的林权、土地预期收益权、水域滩涂及草原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创新出 “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信用社)+保险+农户”、“担保公司+农户”、“订单+农户”和“农户联保”等多种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农户申请小额贷款服务的便利度,改善金融服务方式。各银行业机构、农业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参保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可将保单做为抵押物取得贷款,在贷款合同中注明金融机构为其投保受益人,以保险理赔款做最低限度的还贷保障。
四、积极发展涉农信贷担保
经管部门依靠农业系统植根基层的优势推荐具备担保贷款资格的合作社名单,财政将合作社项目资金中的一部分注入担保公司作为担保贷款资金,委托银行将财政注入担保公司的担保金放大倍数对具有示范性的合作社发放贷款。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农业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能力,充分发挥农业担保公司沟通融资与投资的桥梁作用,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支农放贷额度。
五、开展信贷投放试点,逐步推开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业务
金融机构可选择5-10个信贷投放试点县,开展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业务,按照“推荐—授信—放贷”程序操作。金融机构可对试点县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向其推荐的有贷款需求的合作社及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授信放贷。金融机构要根据贷款主体的信用等级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并允许贷款跨年度使用,简化审贷程序,实行利率优惠。
六、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支持其出资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网络、信息等优势。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项目扶持资金、融资等资金融通方式,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主动帮助做好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成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各项筹建工作,各级监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规范实施行政许可事项。
七、加强领导,建立“三协”工作机制,确保资金安全
各金融机构要与农业及各有关部门建立协商、协调、协助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密切业务协作,合力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各金融部门要不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放贷总额,提供高质量的资金融通服务,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出资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基金,用于弥补金融机构支农发生的损失。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发挥熟悉贷款主体相关信息的优势,建立信息库,强化指导和监管,为金融机构推荐信誉好的借款人,帮助和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信贷管理工作,有效降低金融风险,确保资金收放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桂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供需分析——以河南省的调查为例,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01期。
(2)盛天翔 于华楠,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经济论坛,2010年01期
(3)徐晓萍 李猛,3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逻辑——基于新比较经济学的分析,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2009年。
一是严把规划关
科学规划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 。为此,制定了科学的培育计划和教学计划,严格按照《农安县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农业广播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体培育计划》。包括各专业培训人数、培训模式、培训时间、培育内容、培训教师、建立教学班、培训档案、分类经费预算、分期培育计划等。根据整体培育计划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各个教学班的课时计划,经省农广校和县农业局确认后组织实施。
二是严把学员遴选关
学员的素质关系到培育工程的成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我们的原则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8至55周岁的农民。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筛选:即通过上年参加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的传帮带筛选。比如开安镇的合作社社长王忠全,是2014年的学员,今年通过他的宣传介绍我们招收了70多名学员;通过省里的“12316”、“12582”专家热线回馈筛选,我们也从中招收了不少有意愿、主动参加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学员;通过工商局查找备案登记的各个乡镇农业合作社的成员。逐一给他们打电话,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政策,有意愿参加学习的,进行初步登记,之后再逐步进行筛选。
我们把单位教师分成5组,对来报名的学员进行逐一核对,认真筛选,看他们是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还是专业大户,然后进行归类。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需要他们准备营业执照的复印件,专业大户需要当地的村委会开具土地证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必须达到50亩以上。
三是严把培训关
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对于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按照国家教育培训规范,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和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需要,我们设置了与玉米生产服务有关的课程。同时聘请了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的专家,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并颁发聘书。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做到“一班一案”,建立班主任制度,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同时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在培训教材选择上,积极与出版社联系,选择科学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在省校领导和单位领导的带领下,编写了两本教课书,并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教材方面我们得到了省农广校的大力支持,赠送给我们《新型职业农民掌中宝》和《新型职业农民风采》等书籍。
2016年,聘请多位省内知名专家共分3期,每期4天进行集中培训。广大学员求知若渴,希望与专家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为学员们讲解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申请、农村土地流转以及确权的政策法规等。培训过的合作社社长,如王忠全、都广武、王清华等人,今年在原有承包土地的基础上,又多流转了一些土地,武向全得到了吉林省农机大户补贴;王清华承包了15亩地,盖上了房子,准备搞休闲农业。
按照务实高效的原则,采取课堂培训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分别对学员进行了分散指导和参观考察,带领400余名学员分3次去了山东寿光和北京四个合作社。参观了菜博会展厅和高科技大棚,参观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三元朱村,参观了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学员们对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和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玉米之乡的未来,纷纷表示,回到当地之后,一定要汲取经验,把自己的农产品质量搞上去。
四是严把管理关
有科学严密的教学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的。在班级组建上,采取两种形式建立教学班,一是以合作社为依托,有场所场地直接建立教学班。二是以田间学校为依托建立教学班。2016年共建立10教学班。每个教学班人数在40人左右,便于教学管理。在班级日常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教学班管理制度,各培训班配备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成立班委会,建立QQ群,加强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地进行。在考核与认定管理上,每期培训结束时,我们组织参训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下一步要进行统一认定,通过认定的学员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在档案管理上,建立培训、考核、发证、后续服务指导等各个环节档案,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及时记录其接受教育培训情况。按照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录入学员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并填写吉林省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训台账,技术指导与后续服务。指定本单位或聘任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培育对象要求定期服务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规范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做到票据规范,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在信息报送上,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宣传报送工作,随时报送培育工作简讯、先进典型等宣传信息。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息化;云计算
本文为2014年保定市科技局项目:“云计算在农村资金互助社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ZN005)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8日
一、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随着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重视,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农村合作社新系统的使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是其营业网点逐渐收缩至县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较晚,运行机制尚未理顺,其支农作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实力不断壮大,营业网点较多,由于先天实力不足,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至今仍没有纳入全国结算渠道,电子银行没有上线,而且虽然县级金融机构全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但乡镇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几乎为零。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以托管方式依附于其他银行开展业务,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社也是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是各金融机构的神经末梢,主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密度远远低于市区,而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信息化网点更加稀缺。
二、云计算的概念及特征
(一)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并非是普通的产品和单纯的技术,而是将众多分布式计算机中的存储数据与处理器资源整合成巨大的共享资源池并使其协同工作,统一提供服务。在互联网的连接下,通过借助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服务模式(如图2-1所示),实现用户低配置高性能的计算与应用服务,而处理的数据将保存在云基地的互联网数据库中心。(图1)
(二)云计算的特征。(1)用户端设备的低成本。用户的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无需是高配置软硬件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便能使用云中的计算资源;(2)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性。云计算将不同的数据资源集聚在一起,通过租用的服务模式,满足多个用户同一份数据的使用;(3)需求量的自主灵活性。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可以从云计算供应商那里购买相应的服务。同时,供应商根据客户实际需求灵活增减IT资源使用;(4)服务资费的可度量性。云计算服务基于使用服务的类型、质量和使用时间进行收费,用户可以通过使用记录报告,了解消费情况,让收费更加透明化。
三、在农村资金互助社部署云平台的必要性
(一)实现农村的局部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将农村金融信息化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繁重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器的配备、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等工作交给云服务提供商,那么现有分散的、自成一体、本地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将转变成为一个与具体网络运行环境、网络服务器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无关的强大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成千上万的云服务器为依托,拥有着极其强大的计算功能、海量的网络资源,现有的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软、硬件资源重复投入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使用云计算保证合作社社员的信息安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病毒的防控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尤其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一台机器中毒,很快就会传遍所有机器。杀毒软件授权使用费用对农村合作社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病毒仍不能有效的防控。而在云计算环境下,云计算提供商拥有先进技术和专业团队来负责这些资源的安全维护工作,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网络就能访问自己的数据。本地不再存储任何数据,因而不用担心病毒入侵造成的破坏。所以,云计算在农村金融信息化方面的应用既省去了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开支,又确保了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信息安全。
四、云计算在农村金融信息化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约有近万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开展社员内部的资金互助,国家对农村地区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准入政策的放宽,新机构的成立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资金互助社采取大中型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老路子,其庞大的投资不利于自身的经营发展,而云计算的出现,无疑是给资金互助社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曙光。众所周知,云可以被分为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三种形式。从国外成熟的云计算应用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私有云架构。而我国资金较少的资金互助合作社可采用基于SaaS的私有云,将信息化建设交由专业化IT服务商,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专注于业务产品的创新研发。
(一)资金互助社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优势
第一,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随着资金互助社分支机构的增加和业务的拓展,设备的增加使农村这种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云计算的应用,将昂贵的设备购置成本转嫁到云计算服务供应商,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互助社资本的运营效率。
第二,先进技术设备,增强数据处理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低成本、低维护、管理的简便加上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云计算的强大技术水平,势必弥补资金互助社信息化建设自身的不足,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农村金融互助服务。
第三,资源快速部署,实现数据共享可靠。云基地大量的存储设备提高了数据存储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当云中的某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云基地的其他服务器将其数据自动地快速拷贝,并启动服务器以提供服务。数据的共享和可靠也能为农村资金互助社业务经营中防范信用风险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资金互助社云计算应用的潜在不足。科技的进步,必定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各行各业云信息化运营中出现的不同差异,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特殊性的农村金融机构,采用云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还得将其与自身行业性质相结合,确保带来真正的收益。
第一,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云计算的兴起,必将落地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中。在相关体制不健全的环境下。行业云应用的标准各不相同。而云计算的监督管理及全球化对接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将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麻烦。
第二,数据存储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云计算应用的最大质疑,也是国内金融机构云计算工作中应用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内部核心数据遭到恶意盗取或贩卖,将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生存带来致命的一击。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金融数据的高度保密性,私有云便是最佳优选,加上用户端访问的全程日志记录及恶性攻击预警机制,便能实现农村资金互助社数据监管的提前警惕和事后审计。
第三,金融行业云计算服务商的监管。金融行业数据的高度保密性,关系着客户财产安全的危机。金融行业云计算的应用对客户提供的服务是快捷、便利的,若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云计算服务商的选择上出现问题,将给农民社员及合作社自身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更应该加强农村金融行业云计算服务运营商的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洪涛.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信息化论坛.
[2]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2.
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为承办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财政给予适当保费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避免农民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弥补农业灾害损失,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组织、协调和推动农业保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充分发挥精算、管理、网络、人才和服务等优势,按照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和运作规则,为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
(二)加强引导,投保自愿。人保财险公司在政府的有效组织下,积极做好农业保险的政策宣传和投保动员工作,引导农民在享受政府补贴的同时积极自愿交付自身应承担部分的保费,或由相关农业组织、农业经营公司为农民代交保费。
(三)保障适度,广泛覆盖。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恢复农户灾后生产能力为出发点,保障水平原则上为农业项目的直接物化成本。在保险范围上,坚持大保面、广覆盖,以符合保险大数法则的基本要求。
(四)积极稳妥,风险可控。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对农民有利为前提,方案实施前要周密部署、认真准备。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开办风险较大的农业保险业务时,要做好前期的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做到风险可控。
(五)收支平衡,规范操作。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总体收支平衡,丰年结余,以丰补歉。要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完善操作规程,确保运作规范。
二、试点内容
我市为市首批试点单位,全市承保面须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50%以上。试点工作由各人民政府组织推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人保财险支公司负责经营和具体运作。
(一)开办险种。根据实际在省保监局批准的全省统一的11个农业保险条款中选择适合的险种,水稻、三麦和油菜为必保险种。
(1)水稻保险,(2)三麦保险,(3)油菜保险,(4)玉米保险,(5)林木火灾保险,(6)棉花保险,(7)奶牛保险,(8)肉牛保险,(9)养猪保险,(10)养鸡保险,(11)养鱼保险。
(二)参保对象。所有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场、农业园区等。
(三)保险责任。按相关险种条款规定执行。
(四)保额、保费。按相关险种条款规定执行。
(五)财政补贴政策。市财政对政传发[)84号文件中规定的试点险种或指定的其他险种实行保费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保费的60%,其余40%部分保费由投保人(单位)自付。市政府积极向省、市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补贴政策,并根据试点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机构
成立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农险领导小组),市农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负责日常工作,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负责同志兼任主任。各(区)成立相应领导或协调机构,做好本地农业保险的推进工作,并定期向市农险领导小组报告农险经营情况,报送相关报表。
市农险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和制定我市农业保险发展计划和措施;审定农险实施方案;,做好推进农业保险试点的有关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和促进农业保险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农业保险基金实施监管。聘请部分农业专家,成立农业灾害定损调解委员会,负责理赔争议的裁定。
人保财险市支公司不得从政策性农业保险中获得利润。积极鼓励、扶持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在农村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各类商业性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组织推动
各(区)及相关部门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保险。农林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保险的宣传发动、核灾定损等工作,指导和帮助农民防范、抵御灾害风险。财政部门负责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有关补贴政策,落实和跟踪补贴资金;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农业保险资金的指定金融机构,负责协助有关部门确保资金顺畅流转和运行安全;其他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能积极配合,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供支持帮助。各(区)、村、组具体负责做好农业保险的组织、推动工作,(区)财政所指定专人协助收取保险费和支付保险赔款。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具体组织实施农业保险方案,依托政府在设立保险服务站、村选配专、兼职农险管理人员和协保员,并负责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关键词:马铃薯 脱毒种薯 产业化
为了充分利用毕节市农科所马铃薯研究中心和威宁县脱毒马铃薯研究中心的品种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优良脱毒马铃薯种薯推广公司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产优质脱毒种薯产业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公司盈利。
一、基本情况概述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拔高度1252m,年平均气温13.8℃,年有效积温5048℃,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为3400℃,无霜期264天,年雨日量188天,日照时数1348.9小时。适宜马铃薯种植,农民具有长期以来的种植习惯。
二、马铃薯种植现状:
黔西县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6.2万亩,占旱地面积的13.4%;总产2819.3万公斤,平均单产455公斤。单产水平低,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方式为单作或与玉米间套作。1―2月份种植,6―7月份收获。
目前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铃薯退化严重,黔西县马铃薯每年30―50%的产量损失是因种薯质量问题造成。
二是脱毒马铃薯种薯供应不足。
三是马铃薯用途广泛,但缺乏加工大型企业,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低,市场单一,农民效益不高。
四是运力缺乏,交通不便,制约了种薯和产品的流通。
三、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发展趋势
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快繁技术可有效的解决马铃薯品种退化问题,病毒病已成为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种薯质量,通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马铃薯经过脱毒后排除了主要病毒的危害,从而恢复和保持优质高产的品种特性和增产潜力,延长品种的推广应用年限,提高脱毒马铃薯种薯的供给量和质量,扩大生产能力,突破当前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非常之大。
目前黔西县推广应用面积不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种薯来源一方面主要靠到威宁县调进直接供应农户生产;一方面是到市农科所引进原种到基地进行繁殖,以一、二级种薯供给农民生产。种薯质量高,增产潜力大。
四、马铃薯产业化的作用与意义
实现产业化能积极调整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能动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主导产品及其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的合理分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协同互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产业化的实施,不仅能使农民获得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和条件,而且方便了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的生产和社会化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原有分散的、细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推进产业化的步伐意义重大。
黔西县广泛适宜马铃薯种植,需种量大,长期以来靠到威宁县调种供给,运力困难,种薯易受损伤,价格高。因此,实施引进原种快速繁殖技术产业化,建立健全种薯扩繁基地,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势在必行。
五、马铃薯产业化市场前景分析
马铃薯产业化不仅可以带动种植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而且可以推动畜牧业、加工业、食品等的发展。
脱毒马铃薯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其技术性含量强,生产集约化程度高,需要经济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作为产业的主体,才能实现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率,马铃薯产业直接影响其种植业、加工业的发展,种薯产业提供优质的种薯,保证种植业生产出优质的加工原料薯,从而推动加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工业的发展又拉动种植业和种薯产业的不断发展。
六、马铃薯种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为了加快黔西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和推广应用步伐,加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种薯质量及统一供种能力,全面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进程,确保马铃薯大田生产用种安全,选择我县海拔相对较高的红林乡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从毕节市农科所或威宁脱毒马铃薯研究中心引进原原种进行繁殖,以一、二级脱毒种薯直接供给农村合作社及农民种植,满足市场对马铃薯需求和企业加工的需要等。通过基地建设的实施,力争3-5年将红林乡打造成为黔西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之乡。
(二)、基地目标
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高产稳产特性、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种源充足、市场认可度高的威芋3号、云薯201、费乌瑞它脱毒马铃薯良种。
2、基地建设地点及扩繁规模:基地建在自然条件较优越的红林乡六斗、穿洞两村。将农业局引进原原种繁殖的62500公斤脱毒种薯扩繁500亩。
3、产量目标: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实现500吨的总产量及收购量。
4、提高种薯质量:基地生产的脱毒种薯要达到国家规定的种薯质量标准,产品抽检率达到98%。
推进产业化经营:基地要围绕满足于本县脱毒种薯的需求,积极与种植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加强产销对接,推进订单收购,增加农民收入。
(三)、运作模式
1、采用“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即黔西县农司负责种薯、肥料、农药、收购、运输、储藏等生产费用,按签订的合同保护价收购种薯;农民专业作社负责组织生产、管理、配合公司搞好种薯、肥料、农药发放和种薯的收购工作;农户按照规划管理要求生产、收获、交售种薯。
2、实行统一供种,借种还种。
3、由公司与专业合作社及基地农户签订种薯收购合同,按每公斤1.5元的保护价收购。
2、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加,可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增加氧气含量,改善人居环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3、社会效益
一是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农民使用土地,投工投劳,种植500亩种薯,至少可生产种薯425000公斤,按1.5元/公斤的保护价计算,可创收入63.75万元,每亩收入达1275元。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今年农村工作实际,现对XX年度的农作工作和09年度打算三年规划作简要汇报。
一、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镇现有18个行政村(社区),57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7.3万人,农村劳动力4.1万人,年末耕地总面积4.8万亩,土地流转2.9万亩,其中,红豆杉1.2万亩。村级私营企业485家,1-10月份村级工业开票销售30.27亿元,占全镇开票销售总额的31%,预计全年可完成37亿元。
2、村级经济情况
XX年年度村级总资产4.65亿元,总负债1.43亿元,净资产3.22亿元,经营性资产8860万元。XX年年度村级集体总收入预计达到5200万元,村均288万元,人均700元。XX年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00元。
3、新农村示范村争创情况
XX年成功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东升村,XX年成功创建二家,黄土塘村和勤新村,XX年年争取完成华东村、湖塘桥村、张缪舍村三家新农村示范村。
4、股份合作社改革情况
XX年-XX年年,成功组建了华东村、黄土塘村、勤新村、港下社区、陈市村、张缪舍村、湖塘桥村、东升村、东湖村、里西村、港东村11家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同时组建了港南村、山联村、黄土塘村、朝阳村1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
5、失地农民保障情况
我镇处理历次被征用土地面积15437.5亩(含未批已使用土地),涉及到15个村119个村民组,共安置13364人。新征(使)用土地面积2211.48亩(含锡张高速征用土地),涉及12个村68个村民组。区级道路建设东廊线征用土地220.04亩,新锡沙线拓宽征用土地364.99亩(含绿花带157亩),工业园区征用386.2亩,新行政中心征用土地309.55亩,安置房征用土地366.16亩,锡张高速用地618.29亩。目前,新征用土地进保障安置的有朝阳村徐家庄、庄上、七房巷3个村民组,共安置427人。
二、XX年度主要重点工作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XX年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年,去年成功创建了黄土塘和勤新二家新农村示范村。为做好今年华东村、张缪舍村、湖塘桥村的争创工作,年初明确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总结经验,塑造亮点。不断总结示范村争创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提炼,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引导各村结合自身特点和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理清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为各村在打造亮点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
(2)认真指导,细致服务。示范村5大项目28项指标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要求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制订计划,分类指导。做到上下衔接,横向协调,主动参与,通力协作。经常密切联系村委干群,听取基层百姓的心声,多提建议,多出点子,多提方案。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在业务指导上给予全力帮助,做到“多支持,少指责”,“多帮助,少干预”。
(3)科学安排,加快推进。根据示范村争创要求,对示范村争创村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汇总。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通报示范村争创现状和争创难题,排查差距和不足。要确定专门工作实施方案,科学制订中长期工作规划,确定各阶段工作重点,研究出台相关工作意见和工作方案。
(4)建立档案,规范操作。按照新农村争创考核指标内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争创软件档案。督促示范争创村做好基础资料汇集,以备存查,确保基础档案真实、完整,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自查、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二次现场踏看,找出不足和差距。各村针对不足加快落实措施,把各项创建任务落实到班子成员。
一是加快发展村级经济,着力提升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华东村在华顺电动车厂旁边利用现有的存量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发展租赁经济,今年新增标准厂房及沿路商品房面积10415?,投入资金678万元。全年工业开票销售预计可达到2.2亿元,人均应税销售8.54万元。“千亩示范方”已初具规模,总面积达600亩,形成了以“太湖优质高钙水稻”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
湖塘桥村今年引进三家企业入驻,全年销售预计可突破1亿元;但与人均8万元的考核指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重点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与上海葡萄研究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设80亩生态提子园。
张缪舍利用传统服装业优势,吸引大量外来务工者。村内年销售超500万元企业有7家,全年销售可达2亿元,人均应税销售达8.56万元。
二是狠抓村容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村容整治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村的做法大同小异,真正体现了因村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主要分为七大项目,分别是铺(铺设水泥路、柏油路)、拆(违章乱搭、鸡鸭棚)、清(河道、垃圾)、添(绿化、健身场)、穿(粉刷墙面)、填(自然村内小河塘,小坑)、建(绿化保洁队伍、管理制度)。
华东村对巷内河道投入150万元修筑石驳岸3500多米,河岸护栏洁白,道路整洁。
湖塘桥村对花园村庄顾巷头的道口进行摊铺黑色柏油路,粉刷墙面面积4万平方米,准备通过二年的努力将全村墙面全部粉刷。
张缪舍村在村庄中心填埋小河塘,种植了香樟、茶花、桂花等花卉苗木,沿主干道两旁铺设了彩砖,种植香樟等绿化。投资40多万元筑建1000立方驳岸,并加装水泥护栏。共5页,当前第1页1
三是加强服务与指导,增强农民参保意识。华东村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组织人员上门免费提供参保服务。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覆盖,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党员联系户、村干部联系户和企业老板联系户,保证结对帮困实施到位。年内准备完善体育场所、图书室,增加藏书量。湖塘桥和张缪舍村鼓励全体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村大病医疗覆盖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率、最低生活保障率、结对帮扶率都达100%。湖塘桥村成立了湖塘桥村慈善帮困站。
四是打造亮点,拉动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华东村打造北庄自然村为人文居住亮点。北庄巷内河道清淤,绿化工程已完成。湖塘桥村村庄绿化基础比较扎实。今年,继续加大绿化力度,全力打造顾巷头花园村,投资70-80万元进行绿化改造,年内实现绿化率41%的工作目标。张缪舍村结合本村实际,紧紧抓住物业经济,投资外来民工宿舍、商住楼。新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工程已启动,建成后将形成580米长的中心小城镇。
目前三个村的争创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对照上级的达标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塑造的亮点不够明显,湖塘桥顾巷头村基础扎实,整治效果较好,其他二个村的村庄整治效果不够明显,一些基础设施和村庄绿化不够到位。二是市级以上品牌和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缺泛,三个村都只有一个市级以上品牌。三是企业职工社保率未全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扩面力度。
2、被征地农民保障安置
对照区被征地政策意见,积极研究被征地各项政策条例,妥然处理被征地生活保障与农民切身利益两者的关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历次被征地各项工作。今年,东升村的高三、高四,东湖村的前埝头五队,朝阳田东,由于历史原因,未得到及时失地保障安置。经过与村委、村民协商,以及对上争取,目前已得到解决,享受失地农民政策。
二是新征地政策加快落实。工业园区新行政中心土地保障安置得到落实,朝阳村徐家庄、庄上、七房巷村民组进入新征地保障。庄上、七房巷2009年1月起发放保障资金。锡张高速工程推进过程中,做好相关村组土地压废面积统计和汇集,确定土地补偿办法和人地分离补贴方案。新锡沙线黄土塘王家小桥新征地方案已初步确定,拟60%的村民进入新征地保障,目前由于村民组尚未推荐产生安置人员,暂时搁着,待村民组60%人员确定后继续推进。
三是继续负责做好保障资金的发放工作。今年1-9月份,已发放保障资金1177万元,第四季度区对第三年龄段标准进行调整,由原来的老征地180元/月和新征地200元/月调整到250元/月和300元/月,因此,第四季度需要支付585万元左右,全年保障资金在1762万元左右。对每季度发放资金校对和核实,及时向政府申报所需资金,确实失地农民保障资金的及时到位。
四是做好保障安置政策的解释和宣传工作。对历次被征地的一些遗留问题向广大农民做好解释工作,在今年新征地实施过程中,朝阳村的徐家庄、庄上、七房巷和港南村的夏家塘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港南村的夏家塘村民辨称剩余土地只有10亩,理由是现在耕种的几个田块以前都被人家征用,要求进全失地。同时又提出人地分离620元/亩的补贴标准太低。经过实地丈量和现场答复,明确夏家塘剩余耕地还有30亩,征用13亩多田,安置夏家塘24个人,不符合全失地的条件。如果村民组无法产生人员,则按**政发[XX]70号和**政发[XX年]38号文件规定,先选择人地分离耕作补贴办法,待今后剩余土地全部被征用后,再进行全体人员安置。所有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基层,解释过好多次,对一些政策性的条例都向农民逐条耐心解释,碰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对被征地农民数据资料归档和维护,推进过程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不断完善和修正。
3、股份合作社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对符合组建条件的村继续实施这项改革。
一是明确目标,制订工作方案。通过对各村资产、负债的清理,以及对土地流转经营的调查,今年年初,确定东升村、里西村、港东村、东湖村为今年实施改革的四个村,明确在黄土塘村、山联村、朝阳村组建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随后,各村成立村股份合作社筹备委员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筹备委员会。
二是抓好落实,稳步推进。今年下半年,对实施的四个村分成三个小组,展开人口调查、清产核资以及各类文件起草工作。至11月份,完成了东升、里西、港东、东湖4家股份合作社的组建工作,累计11家;完成了黄土塘、山联和朝阳8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工作,累计13家。
三是归档立卷,完善机制。按照合作社组建要求,指导各村对组建的档案进行整理和归档,并建立和完善合作社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等各项内部运行机制。
4、市区二级薄弱村扶持
去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市级薄弱村南林村已成功脱贫。今年东南村在镇工业园区新建的4680平方标准厂房年新增30万元收益。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对锡东大道沿路东的陆介弄和赵东巷二个村庄进行了规划整治,效果十分明显。路西的华歧目前也在规划中。新巷村在村委门前建造标准厂房,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港南村在镇工业园区已建标准厂房4680平方米。通过招租,以及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已有意向项目洽谈,年租金在16-20万元之间。XX年华成村、亚光村和里东村列入市级薄弱村,XX年4月由于行政村撤并整合,通过对上争取,成功地将华成村、里东村的薄弱村帽子分别调整给新行政村朝阳村和新巷村,确保市级薄弱村的上下衔接。共5页,当前第2页2
5、镇村二级分配考核
为充分调动镇村镇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干部为民多办实事,为发展经济多作贡献,圆满完成年初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做好村级镇管干部的分配考核工作。村级分配是以村级经济发展程度为前提,报酬与工作成效挂钩为基础,坚持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全年报酬二段分配、财务收支预决算目标考核、管理费用限额包干、共性个性分类考核为原则,年初制订了XX年年度村级镇管干部分配考核意见。年前实行一段基本报酬考核,年后实行二段报酬考核和重点个性工作考核奖励。一段报酬以人口、土地、经济规模和日常政务党务工作为考核内容,采用考核得分分级定档的办法确定村干部的基本报酬。二段报酬以村集体收益、固定资产投入、社会经济发展、全镇重点社会事业项目为考核内容,采用考核得分以分计报酬硬结算的办法确定村干部二段报酬。
二是做好机关干部分配考核工作。机关干部分配考核是以区目标管理考核得分为前提,按照XX年年度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目标管理考核意见的要求,结合组织部门确定的干部分级定档,确定干部全年报酬。干部报酬的增幅原则上上有封顶,下无下限。新录用的公务员奖金三年到位,新录用的国家事业干部奖金六年到位,新提拔的一般镇管干部报酬三年到位。
6、继续做好农民土地租用及粮差等结算工作。除历次被征地和新征地安置以外,目前我镇还有6400多亩土地采用利息、粮差、620元/亩租用等结算办法逐年补偿。一是历次被征地0.1亩以上未列入保障安置的按粮油柴每年补贴(原港下片按土地本金结算利息补贴)结算的土地;二是新征地征用村民组部分土地的按每年每亩620元租金补偿过渡(含解缴部分保障安置资金尚未产生人员安置征用的土地);三是征地过程中造成人地分离给予耕作补贴的人员。
一是要做好老征地0.1亩以上土地的粮差结算工作。此类用地面积为908亩,主要是XX年5月31日以前政府逐年征用的土地,为保持土地补偿的连续性,老征地人均0.1亩以上的村民组原港下片按原土地本金结算利息的办法进行补偿。原东湖塘片按全年粮食效益测算亩均效益后再进行补偿。预计需支付42万元左右。
二是要做好新征地租地补偿的结算工作。此类用地面积5489亩,主要是XX年5月31日以后政府征用的土地,包括新行政中心、工业园区、锡东大道、东廊线、新锡沙线以及锡张高速等用地。预计需支付661万元左右,其中园区支付282万元。
三是做好人地分离耕作补贴结算工作。涉及锡东大道的东南村和东青河村,东廊路的华东村,新锡沙线的朝阳村,以及锡张高速的港南村、新巷村、港东村和山联村。拆迁人数743人,上半年已支付锡东大道和东廊路人地分离补偿11.89万元。年终需支付30.32万元左右。
东南村蒋家里地块已由区政府征用,下半年停发人地分离补贴。走马塘拓宽工程涉及东南村、东青河村、亚光村和东湖村。拓宽及绿花带用地面积420.61亩。其中东南村199.21亩,东青河村30.64亩,亚光村49.54亩,东湖村141.22亩。需拆迁安置人数85人,其中东南村69人,东青河村16人。
三、09年目标打算及三年规划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镇100%的村新农村建设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
2009年新农村示范村争创规划:港下社区、山联村、陈市村、东青河村。港下社区要以港下公园为主题,利用市镇区域优势,打造花园型社区;山联村要以顾山的山容山貌为依托,利用自然风景优势,展现沿山村庄的风土人情;陈市村要以历史古街为源头,向西北延伸至孙家廊下,向西南延伸至黄泥坝,达到古街与现代农村风貌一体化的效果;东青河村要以重点企业及化工园区为总体规划,结合沿线村庄拆迁规划,实现现代工业与农村风貌的完美融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大项目二十八项指标明确目标,港下社区、山联村和陈市村争取得分94分以上,东青河村争取得满分。
2009年新农村示范村争创规划:港东村、朝阳村、东南村、新巷村4个村。
2010年新农村示范村争创规划:里西村、港南村、东湖村、亚光村4个村。
(二)百村富强工程
总体目标是:“两个翻番”,即到2010年,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和集体收益较XX年实现翻番,村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00万元,村集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到2010年,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总额达到1.3亿元,村均达到720万元。“一个转化”,即加快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脱贫转化,2009年每个村的可支配收入都能达到100万元以上。朝阳村、亚光村、新巷村三个市级薄弱村力争在2009年脱贫。到2010年,消灭薄弱村。
2009年规划目标:
1、村均集体经营性净资产580万元,总额达到1.04亿元。其中,华东村、湖塘桥村、里西村达千万以上,华东村达到1500万元,500-1000万元的有东升、黄土塘、新巷、港下、山联、陈市、港南七个村。
2、村年集体可支配收入总额达到6000万元,村均330万元,其中,勤新超800万元,东升、黄土塘、华东超500万元。
2009年规划目标:
1、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达到1.13亿元,村均630万元。
2、村年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7600万元,村均420万元。共5页,当前第3页3
2010年规划目标:
1、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达到1.3亿元,村均720万元。
2、村年可支配收入总额达到9000万元,村均500万元。
(三)股份合作社改革
总体目标是: “两个提升”,即实现集体收益和农民收入同步提升,参加各类经济组织的持股户数达到80%,基本实现“家家有物业、人人有股份”,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10%。到2009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10年,对土地流转连片规模达到50亩以上,农民有稳定流转收益的农业用地以及新开发的农业规模经营项目,全部组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三年内组建家数达到50家。
2009年规划目标:
1、组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3家,山联村、东青河村、新巷村,计划明年6月份开始组建,到10月份全部完成。
2、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计划在东升村组建3家,项目为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在港南村组建3家,项目为红豆杉、香樟树种植,在黄土塘村组建4家,组建项目主要是黄土塘西瓜种植。计划在明年7月份开始组建,到11月份全部完成。
2009年规划目标:
1、组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4家,朝阳村、东南村、港南村、亚光村。
2、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
2010年规划目标:
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5家。
四、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加快推进社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坚持科学规划,勇于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创新思想,努力探索一些突破制度性障碍的思路方案。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民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整体规划,拓展村级发展空间,利用高速道口、区级道路等地理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鼓励投资兴建一些档次高、规模大、影响力高的物流、商贸市场等服务产业。注重营造社会资源向新农村聚集的政策环境,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要合理定位,准确定位,长远定位。处在市镇区域附近的村要依托集镇优势大力发展三产行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和品味,提高地区性影响力。处在工业区附近的村要借助工业规模的影响力,加快培育一些配套性小型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奠定工业强村基础。总之,新农村建设既要讲究资源共享,又要注重特色兴村,既要讲究量力而行,又要注重抢抓机遇,引导各村闯出一要适合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完善的现代化新农村发展之路。
3、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宣传导向,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队作用。引导村民发展经济,摆脱落后,美化家园,摆脱脏乱差,让村民得到实惠,让村民看得见,摸的着。积极引导村民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勤劳苦干的优良传统和聪明才智,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坚决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彻底扭转“政府热、群众冷”的不利局面。
(二)加强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委、区政府推行的百村富强工程是一项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制度上为村级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把村级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为此,必须加快村级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探索和研究村级经济发展新思路,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总量。
一是要从探索研究村级发展政策上着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探索集体留用地之路。在工业集中区或其他功能规划区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土地面积或空间,优先让村级发展各类配套物业或增收项目。
2、要落实好非税收入的增量返还政策。以村级企业上缴的XX年度非税收入为基数,对当年增量部分由镇财政返还到所在村。
3、在服从政府发展建设规划和拆迁补偿原则的前提下,要鼓励村级企业利用现有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技术改造、规模扩能。
4、要落实好物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村级因出租物业缴纳的房产租赁税和土地租金营业税的区级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在次年一季度奖励返还到村。
5、要对村级集体土地、房屋年租金明确保底价。规定集体资产租赁合同期一般不应超过2年,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年租金一般不低于每平方米20元,集体房屋、电力设施等资产租金视情作适当上浮。
二是要从村级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上着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贪污、挪用集体资金。推行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完善村干部限额包干费用、民主理财等制度。
3、进一步抓好对集体资产的产权管理和审计监督。对村固定资产的转让、拍卖等一次性盘活资产上,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对拍卖资金不投入发展或暂时不能确定好的投资发展项目的不予以审批,先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待条件成熟后再盘活资产,投入发展,防止宝贵的集体资产继续流失或变相流失。对村级集体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清收债权,落实债务,努力控降村级负债。共5页,当前第4页4
4、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资产营运、监督和考核体系,加大对集体资产流失事件的查处力度。在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夯实发展基础,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制度改革,挖掘村级发展潜力。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强村富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
一是加强调研,制定改革方案。不断总结原有合作社改革经验,对村级经济展开调查摸底,坚持有条件的村先改革,无条件的村后改革的总体原则,明确明年“三大合作”改革的整体推进方案。组织村委做好清产核资,人员界定以及股份量化等基础性工作,为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打好坚实基础。
二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以华东村作为改革典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村集体资产管理透明度,尊重村民的创新思路,发挥村民民主管理的作用。充分聚集村级各类资源,刺激农民积极参与民间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投资环境。
三是思路创新,改革体制。积极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的深化和完善,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大胆实践村企合作、农企合作、村村合作的新型模式,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引导农户向农业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利用江苏红豆杉、东升金菇源、太湖优质水稻示范园区等优势产业,实现农民与企业的良好合作,达到双赢的共同目的。
(四)稳步推进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要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好政府征地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社会矛盾。不论是历次被征地,还是目前的新征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在坚持政策大原则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新征地第二年龄段社保缴费年限折算,历次被征地至退休年龄无法交满15年的第三年龄段人员的安置,征地时已到退休年龄并享受社保待遇的人员不纳入政府保养,被征地农民户口迁移,被征地农民优惠政策扶持等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是要加快落实新征地政策,做到农民变为失地农民的平衡过渡。在新征地政策推行过程中,一定要吃透政策要求,严格按照征地的相关法律法规程序操作,做到操作合法,手续齐全,防止出现违规安置等现象。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做好土地的分类和界定、人员安置对象的界定等基础性工作,防止出现错安置或漏安置等情况。在安置实施过程中,要拟定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补偿安置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三是要做好保障安置政策的解释和宣传,消除农民不必要的误解。被征地农民保障各项政策的正确导向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生活情况,及时宣传和耐心解释,做到让农民失地放心,保障安心。及时平息和缓解征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激发矛盾。
主要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乡形成一批资源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的种养示范基地;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一批市场占有率、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并通过“三品”认证的名优产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批资源组合、互助互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批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明显改善的农村专业大户。
“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扶持政策及申报验收程序
(一)“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
1.特色养殖
(1)槐猪:年出栏2000头以上或产值200万元以上;
(2)乌兔:年出栏2万只以上或产值60万元以上;
(3)优质家畜:年出笼10万羽以上或产值400万元以上;
2.竹业
(1)竹林经营管理体制落实,有制定促进竹业发展的村规民约,竹业生产秩序良好;
(2)毛竹林面积在2000亩以上或产值100万元以上,实施低产竹林改造后,每年新增丰产竹林面积占该村竹林总面积的20%以上。
3.种植业
(1)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或产值达250万元以上;
(2)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或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3)食用菌(粪草生):生产规模50万袋(或1万平方米以上)或产值达150万元以上;
(4)高山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以上(或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或产值100万元以上;
(二)扶持政策
1.优质特色水果种植。在水果专业村集中连片新植水果10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苗木补助200元。
2.优质茶叶种植。在茶叶生产专业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新植优良茶叶品种5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苗木补助200元(含市补助100元/亩);新建一家茶叶加工厂的,给予5000元资金补助。
3.乌兔养殖。常年存栏乌兔200只以上的乌兔专业村养殖户,每户补助500元。
4.槐猪养殖。对槐猪养殖专业村的农户,凡户新养殖母槐猪用于生产槐猪的,每头由县财补助400元;凡户养殖菜槐猪的,凭《产地检疫证明》,每头由县财补助80元,其中县槐猪育种场出栏菜槐猪每头补助40元;饲养公槐猪每头由县财政补助500元。
5.竹业生产。
(1)对市县两级毛竹高产高效示范片(基地)、示范户。按照作业设计书及合同要求实施技术措施的,由县林业局从森林植被恢复费中给予每个市级示范片配套补助1万元,市级示范户每户补助2000元,县级示范基地每亩补助120元,县级示范户每亩补助100元。
(2)市竹业发展重点村扶持政策。对按照《市科学育竹重点乡(镇)村管理办法》完成建设任务(劈杂除草+深翻+施肥)的,由县林业局按市县1:1的比例给予配套补助(即每亩给予20元资金和价值40元的毛竹专用肥补助,其中市、县各30元)。
(3)连片号竹管理50亩以上的竹林农户,每亩补助5元。
(4)相对连片500亩以上的竹山,当年新开通宽3米以上能运载毛竹的便道,每公里补助2000元。
(5)新建一个20立方米的竹林灌溉蓄水池,经林业局验收后,给予每立方米补助100元。
(三)申报验收程序
由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的行政村向所在乡政府申报,在乡审核的基础上,以乡人民政府的名义统一向县政府申请验收,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提出申请的村进行核实和验收,通过验收的村,由县政府授牌;
主要措施
(一)完善产业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方向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完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特色果茶、优质稻、烤烟、特色养殖、竹业、粪草生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发展。
(二)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
1.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按照“培训跟着产业走,教室建在基地上”的思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农广校、农函大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实行灵活多样的开放办学模式,根据“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由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科协、林业站、农机站等单位成立“一村一品”技术服务组,深入村户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2.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切实做好本地名优特色农产品的提纯复壮、改良,加大动植物疫情病虫防治、生态种植模式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和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推广“猪-沼-果(林)”、“猪-沼-草”等生态农业模式,开发畜禽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加大政策扶持,提高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3.推进农业标注化生产。按照“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符合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农业标注体系。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建设,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抓好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治理,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科学施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观音井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项目、信贷等扶持政策,做强做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淀粉、肉类、粮食、果蔬等深加工项目。引导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2.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政府引导、农户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供销社、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明晰产权,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调节机制,增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拓展农产品市场。充分利用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举办和参加展销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优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经济效益。
(四)多渠道增加农业收入,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对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的村,通过年度验收的,每年奖励村3万元。
(2)其他扶持政策按照《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执行。
2.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动员其参加“一村一品”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国立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优先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支持“一村一品”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防治体系。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乡、村防疫网络,逐步改善动物防疫和监测检验装备。
(五)加强领导,确保“一村一品”建设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建设“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成立“一村一品”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农技站),办公室负责做好全乡“一村一品”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验收。各村是“一村一品”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务必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各村乡直各单位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等扩大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关心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为推进“一村一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点宣传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措施和各地建设“一村一品”先进经验、致富经典等,激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