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

第1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就像没有被微波信号覆盖的“盲区”一样被人遗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学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根本不存在求职技巧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学生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无需要理会什么求职技巧,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职的技巧的知识。虽然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情况经过几年,但求职技巧的训练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劳动力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首先,引导职业社会化观念,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就业取向。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个人兴趣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各专业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号召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利用自己在做项目和做科研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建立的联系,积极向有用人需求的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全员促进就业。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太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第2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温州金融改革 动因分析 体制问题 民间借贷危机

2012年3月28日,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正式破冰。国务院批准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该方案的十二项具体改革内容中,“四大金融改革目标”均有触及,本轮温州金融改革无论对民间金融还是中国经济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失的机会。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文主要从根源溯及和直接原因两方面对温州金融改革展开分析。

一.根源溯及——温州悖论

此番温州再提金融综合试验区,从根源上说,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不匹配的必然结果。

(一)温州经济发展

先看温州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温州模式和草根经济。温州模式是指浙江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同样是以沿海中小企业为主,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广东模式三者有很大不同:广东模式注重利用外资;苏南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温州模式又被形象称作“小狗经济”①,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专业化协作,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无为”者的角色。草根经济是温州发展的另一大特色,完全由中小型私人企业组成。温州草根经济的特点是快、省、赶、急功近利、不重规则却又热气腾腾。

上述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如敢为人先、对市场嗅觉灵敏、有闯荡天下的开拓精神。温州过去是计划经济社会中一个被忽略的小城,没有多少国企投资和产业经营,这也给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试验者提供了大好机会。

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温州模式本身存在致命问题,由于其采取的是低价薄利的方式,在迅速打开市场的同时,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全球生产能力的过剩,“温州模式”面临瓶颈。在实业利润日趋微薄的背景下,大企业容易进行产业升级或转型,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无路可走、进入新领域风险又极大,面临困境。其次,温州草根经济的特色决定了温州商人的急功近利和贪婪投机。

近十几年来温州资本投资领域的演变体现了温州人喜欢赚快钱的商业文化,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温州的PE做不大。因为PE的投资周期一般要三四年,上市了才能获得回报,以温州人的个性,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因而偏重投机。

实业利润微薄,绝大多数民企产业升级无路可走,进入新领域风险极大,随着产能过剩以及私人资本充裕,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放眼国内,只要是利润丰厚的部门,都是“国”字当头,几无民营资本立足之地。 因此,温州经济发展方面的弊端主要源于经济体制——有丰厚利润的行业都是被权力之手垄断,民营经济生存空间狭小。

(二)金融改革进程的一波三折

温州金融改革进程②

纵观温州三十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博弈,角力者仍是民间力量与官方金融制度及其背后的管制力量,民间自下而上的金融改革之路举步维艰。当代扭曲的金融管制阻塞了民间金融自我演进之路。

经济发展过程的快、省、赶与滞后的金融改革进程造成了“温州悖论”——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而融资难。因此,温州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的不匹配是此番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直接推手——民间借贷危机

2011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及“跑路潮”,给温州中小企业带来不小冲击。

民间借贷利率高企,让放贷人获得巨额收益,同时吸引更多资金蜂拥而入。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而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小企业生存环境不乐观,半数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而资金富余的上市公司也开始把钱投向民间借贷领域,金钱本身成为最后的游戏筹码。

接下来对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逻辑路径进行推导:实业利润微薄,制造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延续数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中小企业逐利扩张,进入陌生领域、房地产市场;而政策转向,随着银根缩紧,银行抽资或不续贷,中小企业为填补资金漏洞,被迫转向民间高利贷;然而,新产业尚未创收,实业利润难抵民间高息,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一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结果如下:

第一,恶性循环,借贷危机升级。温州银监局的资料显示,2012年2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4%,已8个月呈上升态势,达到了十年来的历史高位③。

第二,温州中小企业出现“订单荒”。据温州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2月温州外贸出口514亿美元,同比减少3087%,环比减少更高达7205%。

第三,温州民间信用面临崩溃。“这种信用危机,几年都恢复不了。”我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温州苍南县“方兴钱庄”创办者方培林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利贷危机”倒逼改革,成为此番温州金融改革的直接推手。

综上所述,民间借贷危机直接推动了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出台,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的不匹配则是本轮温州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出台,在实践中我们需将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以此推动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 由经济学家钟朋荣概括提出,参考《钟朋荣集》

② 资料来源:温州金融网

③ 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局官网

参考文献:

[1] 《到底如何看待民间借贷》茅于轼.《企业家》2011年第11期

[2] 《金融管制导致温州金融危机》 秋风 《经济研究信息》2011年第10期

第3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要把产品卖出去,销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销售人员卖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因为市场营销的层次有三个:卖产品、卖服务、卖思想。

只要把产品交给销售人员,给他们相应的指标(压力)及合理的奖励机制,他们就会想办法把产品卖出去—这是目前大多数国内所采用的销售模式,是典型的“卖产品”。由于大多数产品都是同质化的,用户选择余地非常大,最终就会导致谁便宜就买谁的,谁会说主买谁的,或者与谁关系好就买谁的。因此,企业很难得到客户的偏爱,更不会得到他们的忠诚。

要想提升营销的水平,就要进入下一个层次——卖服务,并通过卖服务实现品牌溢价,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尽管核心产品大同小异,但是服务可以弥补核心产品上的不足。典型的服务内容包括操作指南、故障诊断指南、咨询或升级服务、客户培训、维修保养等。但这套保障系统并不是靠销售人员的力量达成的,而是靠系统、靠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产品的功效。

我们知道,任何企业的产品都不可能全面地超越对手,只能各有所长而已,作为市场营销人员,就是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设计出在某个方面(消费者最有价值的方面)超越才是最重要的。一旦客户认同了这种观念,也就认同了本企业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卖的就是一种思想,是市场营销人员总结出来的统一的“卖点”。

企业要想上升到卖思想的境界,首当其冲就是明确本哪部分人服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任何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都必须树立“仅为部分人服务”的理念。

通过市场细分这个工具,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客户群中挑选出一小部分人,这部分人认同本企业的优点,而不在乎(至少是容忍)本企业的缺点,他们就被称为我们的目标客户群,即我们所要服务的那部分人,并为其提供差异化的完整产品。

任何一个产品都是由三层构成的,最中心的是核心产品,第二层是外围 产品,第三层是外延产品;只有理解了完整产品的三个层次,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才有望解决。

首先要分析企业完整产品的构成,即从众多要素中排出顺序,客户首先关心什么、其次关心什么、各个要素的重要性如何等。有了完整产品的构成,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所要服务的那部分人的“特殊要求”去强化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某一个方面做出特色。企业应该组织公司内部有限的资源重点突破,长期专注于某一点,从而使某个特性成为有别于他人的长项,所有加入这家公司的人都认同这一点,所有的产品设计和改进都是围绕着这一点,进而不断强化品牌的个性。

第4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1.设计质量不高

当前电力工程设计方面存在质量不高、深度太浅的现象,电力工程造价没有在控制之内。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下,电力工程投资效益不高,施工企业没有通过如今的竞争进行选择。

2.预算指标和定额体系编制不合理

定额和指标没有与时俱进,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工程中的设备和土地等都缺少信息支持系统,无法进行准确选择。对电力工程造价无法进行合理预测,或者预测依据不科学。

3.无法正确分析电力工程造价的形成过程

对建国到现在电力工程造价持续上升的原因没有合理的分析结果,找不到上升的客观原因,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于主观因素。对电力工程进行盲目的比较,没有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无法得出有效的分析。

4.容易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

首先,电力工程造价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政府的宏观政策,包括税收、汇率等的变化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电力工程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价格;物价的变动对工程造价管理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因为电力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所以很难保证物价处于平稳状态。其次,电力工程造价受到人的限制,很多人为的主管错误决定、知识受限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进行。最后,电力工程建设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或者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这些自然限制容易导致电力工程施工不能按照计划进行,从而延长周期或者增加成本支出,无法实现电力工程造价的合理管理。

二、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改善方法

面对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的一些问题,比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地址的变化、物价水平的升高等因素,应该积极的分析原因,并找出对应的措施进行有效改进,以此才能提高我国电力的建设水平,才能有效降低电力工程的总体造价,节约资源,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1.改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决策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决策就是为电力工程投资提供一个指标,能够指明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是多少。首先,电力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需要科学、合理,如此才能确保电力工程造价准确。对相关国内外的电力工程造价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分析这些工程的特性、优点和缺点,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选址、工程设备的选型进行分析,确定计价方。其次,为了达到最佳的经济收益,应该做好投资估算,利用经济学原理确定电力工程是否值得投资,在这个确定过程当中,要考虑主管部门、银行和投资方的意见。因此,技术人员需要仔细收集真实的数据,仔细做好评价,计算出建设工程的利益价值,防止出现投资决策失误。最后,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决策阶段需要对该电力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其经济性,也就是投资的经济实效。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2.改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设计

首先,对工程造价的限额进行设计,就是一般不能超过工程投资的总额,从而对工程进行有效控制。设计技术人员需要对每个工程进行仔细审查,设计单位也需要做好监督,对设计的较好的限额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控制电力工程投资需要分析工程的价值,有利于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目的。

3.改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

如今市场经济中的建设项目几乎都是通过招投标完成的,招投标能够最大限度的选择合适的施工者和投标人,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首先,要确定合理的电力工程标底。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中,标底对业主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显示业主的财务状况,能够预测业主的工程价格,能够起到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因此,标底的编制和制定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建设材料的价格等。其次,对电力工程投标报价进行分析,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分析。比如对报价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讨论工期和报价之间的关系,对报价的变化幅度进行分析。

4.改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施工

电力工程施工阶段是应用的人、物、财的综合阶段,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工作量较大,所以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很多。为了保证电力工程造价合理,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管理。首先,施工单位应该按照基建程序展开,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工程建设,对占地面积较大的电力工程需要按照政府的审批文件行事,由于占地面积大可能需要征地,费用会很高,所以要做好计算。其次,电力工程承包合同中要明确造价变动的因素,写明造价变动的处理方式,防止合同双方出现纠纷,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再次,要做好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的监督,就需要建立单位进行监督,运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帮助施工单位施工,帮助项目单位的决策实现最优化。最后,要完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资金支付流程,切实根据工程的施工组织和工程进度来进行资金的支出安排,要根据工程进度有计划的购买电力工程施工材料。

5.改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审计

首先,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需要发挥审计部门的功能,审查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的各项工作并进行评价,做好相应的监督。电力工程由于规模较大、工期较长,所以审计工作比较繁忙,需要随时跟随工程的进度,时刻进行监督,防止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支出,从而有效控制电力工程的造价。其次,审计部门应该严格监督电力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促进电力工程是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的;要改善电力工程内部管理,如果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做好遵纪守法知识的宣传;如果发现电力工程建设当中出现一些投资方向或者结构错误等,应该及时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提醒,或者提出建议措施。

三、总结

第5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调控方式;管理模式;调控手段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3―0083―06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也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既是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满足军事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与实质

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为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较长一段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指明了途径,这是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的重大决策。

(一)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体系

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是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设模式、体制机制、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产业和技术的整体升级,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供给能力。

1 体制更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只有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这种变化才能顺利发展。第一,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主要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竞争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转和配置。第二,国防科技工业政府职能以服务、监控为主。国防科技工业由于武器装备消费的特殊性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是,从武器装备产品的商品本质而言,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一般市场经济规律,在一般条件下减少对武器装备的直接供给。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法治环境和基本建设服务,运用综合手段宏观调控。第三,国防科技工业市场开放、可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根本上打破各军工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状况,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2 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改变过去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投资、上项目、铺新摊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国防科技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实质性内容是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是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要素组合优化转变,这是转变国防科技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要求。二是从依靠投资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性要求。

3 科技发展途径的转变

武器装备追求超越对手的属性决定了自主创新是军工企业的生命线。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防科技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本身竞争力的强弱,而且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国防科技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构建国防科技工业的新优势,真正以技术创新推动国防科技产业发展,满足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4 建设重心的转移

长期以来,任务牵引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主要动力,这对于确保任务的完成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有限的投资被凝固于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影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和长远发展。要把完成任务与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任务能力结合型军工建设。在抓好当前型号研制生产条件建设的同时,一要抓好一系列研发平台建设,满足加强基础和统筹保障的需要;二要开展一批关键基础产品的研发条件建设,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三要抓好核心能力基地建设。

5 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和技术的整体升级,实现平稳、可持续发展。

第一,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已经滞后于时代的要求,老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产品能力不足、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体系相对封闭、专业化配套不足、现代工艺手段不同步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军工实现新跨越的当务之急。军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要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

第二。大力提高军民品研发和制造的技术水平。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研发和制造水平升级,推进数字军工建设。以核心保军单位为重点,以产品的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信息化为主线,构建安全可靠、水平较高的军工信息化体系,形成以工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二是加快传统工艺、设备和生产线的调整改造;加大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强安全改造和环境整治,实现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三是加快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军民品转换能力。按照军民结合、统筹协调、加快产业化的思路,重点发展具有军工特色的技术、产品和关联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群。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

当代经济体制转型主要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产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体制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必然是这一转型的核心内容;而另一方面则是财产所有制方面的转换,以这两个转换为基础,经济体制的其他要素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换,而所有制方面的转换,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目标只能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转变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有限引入。

经济转型过程是一个经济体系由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向另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转变的过程,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变迁和演化,呈现出大规模制度创新的突出特点。一个国家能否建立起这种制度结构的关键在于政府,因为绝大部分正式的制度安排都是由政府制定

的。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使市场机制发挥对国防科技工业运行中经济调节的基础作用,但是,政府仍然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中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因此,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政府主导的国防科技工业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转变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节方式,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国防科技工业市场,优化整个国家国防经济资源的配置,形成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中的各项制度安排发生渐进的、连续的变化,而这种制度安排的量变又与一定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状况形成累积性因果关系,从而使经济转型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特征。当制度安排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整个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呈现出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模式也将发生重大转换,正是这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质变使得经济转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国防科技工业转型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准备阶段,即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改革阶段;二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正式推进阶段,即旧体制的消解与新体制的确立;三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深化与完善阶段。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经济调控方式

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等原因,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制度转变尤其滞后于其他行业的改革。

(一)国防科技工业直接调控及其弊端

在国防科技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对国防经济采取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行政力量直接干预国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推动国防经济运行,实现国防经济的宏观调控目标。

第一,资源配置国家化。国家是国防科技工业唯一的真正财产所有者。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事实上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国防经济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保证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国防需求的重点领域、方向和项目,以实现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资本积累,使稀缺资源用于国防所急需产品的生产,确保国防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二,生产经营计划化。为了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按照国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加以配置和利用,需制订统一的科研生产计划,一方面从宏观上决定将多少资源用于积累和投资;另一方面又直接向国有微观国防生产单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规定其生产的武器装备品种及数量。

第三,市场交易行政化。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独立于国民经济体系,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国防科技工业内部的经济联系则是按照行政组织系统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必需的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受到纵向联系的支配和严格控制。国防科技工业中所使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分配。国防科技工业的产品――武器装备由国家根据战略安全的需要统一装备、部署,无偿调用。

这种以直接调控为主的经济调控方式的弊端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直接调控限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存量国防资源在条块分割的行政组织系统中封闭起来,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二,直接调控完全排斥市场,否定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作为生产经营者的独立地位,使企业处于无权、无责、无利的状态,使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缺乏活力和效率。第三,在直接调控中,不仅作为调控中枢的国家国防科研、生产计划部门实际上不可能掌握进行科学计划和调控所需的大量而复杂多变的信息;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单位自身利益,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信息失真和信_息传递的时滞,这又反过来严重损害直接管理决策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导致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从而使宏观层次上的经济运行和效益出现严重问题。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中,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宏观调控为主,是体制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适应和推进市场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这是市场经济的法治经济、自由经济性质决定的。

第一,弱化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职能。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宏观调控,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和直接配置资源转向主要调控市场,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约束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将物资分配、资金调拨、人事任免等各种职能让位给市场。

第二,弱化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职能。对于政府行使所有权的国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应实施有进有退的方针,对绝大多数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应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退出国有序列,使政府从这些企业所有者的位置上彻底退出来。即使是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应从产权关系上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对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则要着力克服其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面临的制度,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第三,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的一般目标是在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计划、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或紧缩,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增长。除以上任务外,政府还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承担重要的责任,但重点应放在宏观性、战略性、公共性和政策性结构调整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保证国防科技工业各行业之间以及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国防科技工业转型要求转变经济管理模式

工业管理体制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受整个经济体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而存在的。国防科技工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相应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一)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部门管理。国防企业主要是国有国营,政府通过建立各个专业管理部门,或者把企业分门别类划入相应部门;或者由部门组建企业,并按照行政系统,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这种管理体制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战略需求和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国务院负责管理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的机构有从第二到第八机械工业部等七个工业部门,分别管理本部门企业的计划、生产、物资调配和人员安排。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防科技工业行业逐步弱化部门管理。第一,取消国防科技工业各个专业工业部,成立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的军民结合的专业总公司。总公司退出了政府序列,变为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经济实体,

从形式上由政府部门向经济实体转变。但是,仍然承担着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第二,1998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新的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的国防科工委管理。这次改革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取消了军工集团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但是,军工集团公司仍然习惯于行政管理方法,对其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的子公司过度干预,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母子公司关系。同时,从1984年成立全国军工技术转民用联络组(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前身)起,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16家全国性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基本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各大领域,成员遍布全国千家企事业单位。但是,国防科技工业协会现行的所谓行业管理,本质上更多的是传统部门管理的变异和延伸。

第一,从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看,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国防科工委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主要分两种模式:一是作为行业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直接管理,业务联系比较紧密;二是以各军工集团公司为依托,实行挂靠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与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三重”管理模式。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民用爆破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采取第一种模式,其他均采用后一种模式,如中国硝化棉行业协会就挂靠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火炸药局。原因在于,虽然原有的政府职能统归国防科工委,但现有的社团大部分是在原五个军工总公司时期成立、发展起来的,在行政、业务上主要以原五大行业为依托,协会的人、财、物也都是集团公司所提供的,协会离开了集团公司难以自立。

第二,从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的业务看,存在大量政府行为。以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为例,协会业务范围包括:中国政府有关和平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的方针、政策宣传;组织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受政府委托,为国家制定民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进行调研,组织研究并提出建议;受政府部门委托,组织民与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评估等。协会业务多以政府为服务对象,而不是以行业内市场主体――企业为中心。

这些集中反映出改革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职能虽有所变化,但是行业管理模式并未完成实质性转变。事实上,至今政府仍然是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的“真正”主体,并被局限于国有企业的范围之内。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模式这种分步到位的转变滞后于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市场机制发展的需要,滞后于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其管理模式向行业管理转变

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代替部门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和平环境下,武器装备的本国需求不足、国际市场有限,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要生存,行业要发展,集约经营成为必然的唯一选择。实现集约经营,要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要求产业布局合理,行业发展有序,抑制盲目发展,这些都有赖于有效的行业管理。虽然几次机构改革,对行业管理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我国现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跳出部门管理的窠臼。国防生产企业间的客观联系被部门人为阻隔,资源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无端的浪费;存量资产难以跨地区、跨部门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也因各自的利益归属而困难重重;各部门只管也只能管系统内的国有国防企业。覆盖面不全,行业发展难以统筹规划,不必要的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屡禁不止;缺乏行业管理,又造成了无序竞争。凡此种种,说明了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不转变,国防经济发展中的浪费和无序状况就难以克服,经济增长方式也就难以实现集约型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新模式应是旨在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覆盖全社会国防科技工业行业企业的行业管理。它以经济政策与协调服务为主要管理内容,以间接管理为主要手段,以精干的政府管理部门和众多的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为管理主体,这种行业管理由政府管理行为和行业自律行为两部分组成。政府管理行为由政府有关机构实施,主要是制定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规划,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协调行业利益和行业行为。行业自律行为由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即行业协会实施,主要是在政策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把国家宏观国防经济调控目标、政策取向传导给企业,把企业的意见和行业的要求转达给政府;维护行业利益,同时根据本行业的特点,进行行业统计,编制颁发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建议性文件,搞好信息集散与展览促销等开拓市场方面的服务工作;协调行业内部资源配置和价格等利益关系,制定行规行约,组织行检行评;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指导、咨询、培训等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加以支持和引导。以上两部分行业管理职能是紧密相联、互相配合的,政府制定的政策、规划是否科学,能否有效实施需要行业协会的参与和配合;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指导。

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经济调控手段

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不是一种意愿的取舍,而是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定。调控手段看似经济调节工具的选择,其实则是经济体制状态的标志。特别是行政手段运用的比例、效果往往是衡量体制转型程度的重要体现。“如果从把握规律的角度作判断,体制转轨及完成期,行政与非行政手段的运用大体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行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与经济及法律手段并存一经济及法律手段为主。”

(一)国防科技工业行政调控手段及其弊端

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手段是国防科技工业宏观控制的特征,宏观控制通过下达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计划指标,经过层层分解来组织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活动。国家通过对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的纵向协调,传递政府的国防科技工业计划信息,这一行政管理体系内数个层次之间交往的纽带不是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是自上而下的直接命令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相比较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具有反应快、推行迅速的优点;而行政手段的缺点在于容易造成政策断层,政策的突然性变化会使政府的行为缺乏可预期性。同时,行政手段的断裂性,在没有配套措施跟进的情况下,会使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而得不到相应补偿。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经济调控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转变

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初始阶段,许多必要的法律框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经济运行中既带有转型之前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一些企业的盲目扩张冲动、投资实际上只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又带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等。因而,宏观调控在主要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时,也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国防科技工业宏观调控应遵循市场规律,宏观调控的改善方向应当是增加政策中市场机制的成分,减少行政干预的成分,更多地以价格信号引导投资主体自主选择,其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以健全的法律体制为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国防科技工业政策应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使重要政策转变为法律,以加大执行的力度,因而宏观调控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同时,在经济调控与法律调控两种手段的运用上,要更多地加强配合,协调推行。

第一,加强运用经济调控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受价值规律支配。经济手段的调节,既可以使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又可以不失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这表现在它确定的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第6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策

当前石油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市场市场经济体制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新时期,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过于形式、没有促使员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为此,首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所存在问题,切实做好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更好地推动石油企业向前发展。

一、新时期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氛围

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它能创造极高的社会效益,从而间接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与氛围,相当于能够保障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是基于企业长远利益考虑的。但是当前的石油企业本身创造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这样就容易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二)石油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过于老旧

传统的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痕迹比较难消除,对于石油企业这样的重量级企业,其变革更是难以落实。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仍然沿用从前的老套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比较陈旧,员工已经不能从中很好地接受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形式上接受了教育,而实际上却没有领悟理解到其中的思想精髓,这样背道而驰的局面可能会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停止不前。

(三)个别石油企业的职工价值观发生偏差

当前社会形势比较复杂,物质诱惑比较大,个别石油企业的职员受不良信息影响,造成自身价值观产生偏差,对待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加上目前正处于金融危机阶段,各种压力和负面信息接踵而来,一部分职员产生了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着自身的行为,错误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四)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不适应发展状况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石油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岗位的设置而言,为适应新时期节约与高效的需求,许多石油企业都相应地进行人员精简,使得从事政工工作的同志挫折感很强,降低对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修炼,另外留下来的同志,大多是年龄层次较大的员工,其知识、学历相对偏低、教育观念落后、工作方法老旧,根本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可能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二、新时期石油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一个企业发展最根本的依靠是人力资源,但是这种资源的稳定性不强,很容易遭受外力而产生变化,例如人员的思想素质,有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发生极大的改变,这会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石油企业要重视提升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借此带动全企业的学习氛围。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具体措施可以有以下几个:(1)将日常工作中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我,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时,纠正问题,这样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做越好;(2)让每一个石油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认清自身工作的性质和意义,使其乐于做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动机,有了模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律性、自我约束性增强,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促进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发展,从而激发广大石油工作者的服务热情;(3)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对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以及企业成员的特点与优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针对这些优点和缺点开展针对性的自我提高或者教育、培训,促使企业每一位成员都能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当前石油企业大多遵循刻板的思想教育模式,这使得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受到诸多限制,而且陈旧教育内容显得不合时宜,取得的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当前必须转变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创新举措达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

通常党的思想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而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更要加强与实际的运用,使理论联系实际,源于实际,这就能为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打下基础。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一方面是为切实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可以融洽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降低开展工作时的阻力,切实提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三、结语

石油企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状态国家的经济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努力维护石油企业的良性发展状态。但是企业发展的好坏,与员工的素质有着极大的关联,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障员工素质的基础,因此,在新的时期,石油企业务必明确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积极提出改善措施,总体上保证企业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浩.高度重视党建创新努力加强企业党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05).

[2]温宇.试析供电企业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第7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今公路桥梁中混凝土应用的现状

当前,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已经得到了很多施工单位广泛应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温度变化较大的时候,路面就会出现裂缝,这是当前在施工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下雨天的时候雨水经常会顺着裂缝流入地下,这样的话,道路就会出现坑坑洼洼的情况。这就是混凝土施工之后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样对于公路桥梁的美观有所影响暂时不进行重点考虑,重点在于给今后的施工以及公路的应用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这是因为混凝土的缺点而造成的,混凝土的抗拉能力较差,并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裂开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温差较大的情况下裂开的几率也较大。可是由于混凝土的取材广泛且价格比较低廉所以仍被广泛的应用,可是我们面对这混凝土应用得如此现状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解决而不是得过且过。混凝土的优点和缺点随着混凝土施工的大量使用而逐渐显现,由于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也兴建了很多的主要由混凝土构件的桥梁和公路,在公路和桥梁的使用过程中,各地的桥梁坍塌和公路断裂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为此,可以说混凝土开裂是桥梁和公路的“通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开裂和断裂的认识,避免桥梁和公路坍塌事故的再度发生,就混凝土开裂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和未雨绸缪的作用。由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复杂和多变,不能将每一次混凝土断裂的原因全都一概而论,不过通过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混凝土的断裂的原因归咎为以下几点:

(一)首先处于施工阶段的路面没用收到很好的保护,由于不了解预制结构的受力特点而随意的摆放和堆放施工工具,对路面造成了挤压,随意控制施工工具的使用,不按限制和顺序的使用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其次就是没有按照设计工序对施工进行规划,不经过检测擅自更改程序受力模式,导致不能有效的进行正常的施工,这些都是混凝土施工后断裂的原因。

(二)最重要的就是在使用阶段中载荷超出设计预算的大型重型的车辆过桥和公路。由于车辆在路面或桥梁表面的撞击而导致的混凝土路面锻炼也不在少数,其次就是由于天气变化的原因,强烈的冷空气或者大风大雪等严寒气候使得混凝土路面经受不了较大的温差变化而引起的混凝土路面的断裂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七月份太阳的炙烤和严冬风雪天气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得一些桥面进行了纵向位移,例如我们较常见的拱桥。太阳光的日照问题也是混凝土桥面断裂的原因之一,长时间的日光暴晒使得混凝土展示其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导致其路面与桥面发生了变形。环境影响混凝土断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天气的骤然降温所导致的,例如我们常见的冷空气突然来袭或者是突降大雪大雨等,这些都容易造成混凝土路面的变形或者断裂。或者是混凝土路面桥面在冬季施工的过程中有施工不当的问题也是其中的一点原因。

(三)就是地址变形一起的混凝土路面的断裂。由于一部分公路是修建在山地或是丘陵地区,修建公路之前要进行非常严密的公路勘探和测量,这种必要的检测有利于施工的顺利实施和后期使用的有效保障。而往往有一些地区存在着公路勘探不准确和数据资料混淆等问题,间接或直接造成了混凝土路面的沉降或塌陷。或是在公路和桥梁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地质地貌的变化造成公路表面和桥梁表面的变化。例如地址表面由于洪水的冲刷会造成水土流失而导致公路表面和桥梁表面的沉降。因此,公路和桥梁的设计者在设计的同时要认真勘测公路桥梁所在地的地址地貌,避免由于地质地貌的变化引起公路表面和桥梁表面的变化。

(四)由于混凝土内氧气的进入而引发的钢筋的锈蚀,要保证施工时的正确顺序和严谨的测量才能降低在公路桥梁的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的沉降、塌陷、断裂等问题的发生率。

二、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质检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水平来进行计划的制定工作,安排合理,这样有利于做好接下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各类计划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计划整体,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体系。工程的投资、质量和进度这三大目标的实现跟计划制定得否合理有直接关系。每一种计划的内容和量都受到指标的制约,它反应了未来的目标,各计划指标之间也形成一个联系起来的整体,为实施好计划管理,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只有做好计划管理工作,才能够较好地对计划目标做出预定,进而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各项计划。

(二)加强施工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在对公路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不能够很好地交接技术、不能够按标准对质量进行检验、不积极地开发技术等问题,从而给施工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比如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施工仓号的施工工艺和结构特点,等到施工事故突然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造成往复操作施工的一些环节,还很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倘若不能按标准对质量进行检测,不安章法做事,对质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免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7]技术开发在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味地按照旧章法,采用旧技术办事,那么技术水平便会很难提高。

(三)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对公路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进行质量的全面控制的过程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与实现工程的全部项目管理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一表现为:转变检验方式,并做好预防工作;变以往的分散管理、就事论事的观念来系统地指导既全面又综合的治理;把握好质量这一核心问题来开展全体人员的工作;为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质量标准;重视质量的改进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在进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不能够很好的把控质量的现象,进而出现诸多的质量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在对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诸多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而且包括管理方面的,并且绝大多数问题通常出现在管理方面。所以,在整个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由于在公路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会受到质量这一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一些公路桥梁工程混凝土建筑物的耐用性受到影响,有很多前些年建成的混凝土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对这些质量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应对质量问题的处理措施和预控方案进行必要的处理,与此同时,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应做好工程安全问题的宣传工作,并对员工工作加以引导。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应是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单位共同面对的问题,各单位应提高重视度,认真看待这一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把控,以落实好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工作,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最终提高水利工程混凝土持久使用的能力。

参考资料:

[1]汪贵红.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机理及预防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5).

[2]钟金标,林基泳.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原因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3]彭慧军.浅谈路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及预防[J].山西建筑. 2002(11).

第8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关键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思想政治工作

近些年来,我国酒店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从酒店管理的角度来看,要把酒店发展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结合起来,促成企业和员工,双赢模式,使员工在个人获得职业成长的同时促进酒店人力资源的总体升值,从而为酒店留住人才、贡献力量。本文从酒店员工职业生涯牛涯规划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酒店员工的职业素质。

1 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

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可以从对个人和公司两方而来反映。

1.1 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个人成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一个职业生涯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汇总,可以发现该员具备拥有的潜质、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培训和实践,充分发挥其个人的特长,挖掘其潜力,使个人能够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有高素质人才。 其次,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纽织开发人才的有效疗法。随着科技、知识的发展,能够主宰和掌握它他们的只能是人。酒店企业应更加注重人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并进行主动开发,通过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做到人尽其才。

1.2 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酒店企业留住人才的最佳手段。任何酒店,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拥有高素质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提升员工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就会大大增加团队的凝聚力,酒店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就有了保证。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酒店员工职业生涯涯规划存在的问题。相王府酒店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现代的管理理念,还存在许多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冲突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因此进行酒店员工生涯设计与管理既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制度、政策的变革过程。绝大多数酒店企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员工职业发展尚未深入人心;绩效考核不合理,考核体系不够系统,考核指标不够准确,考核方法不够灵活,员工得不到及时发展;员工看不到发展前途,流失现象严重。

2.2 造成酒店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

2.2.1 尚未摆脱人事管理的旧观念。许多酒店把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地与人事管理等同起来,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低层次的事务性的管理,无非是工资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员工档案的管理和对人的行为进行简单的约束,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在执行酒店企业领导命令的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无法统筹管理整个酒店的人力资源,无法将酒店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起来,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

2.2.2 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落后。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酒店业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极不重视,而且片面强调“个人需要与安排”,提倡组织成员应当无条件服从组织的需要与安排,不得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酒店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随着我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存在许多的不足,还有待于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在理论上进一步的完善。

2.2.3 管理者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不重视。有些经营管理者认为,酒店企业的资源就应该由他或者他们支配;员工来酒店企业是来挣钱的,只要他们服从管理就万事大吉了,不必搞什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总之,员工听话就有发展,不听话就请他走人。从管理角度讲,是这些酒店的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员工是“经济人”的较低层次上,还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2.2.4 酒店企业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不挂钩。酒店企业发展的目标往往由管理者制定,虽然会以一定的形式公布,但普通员工受职权和参与渠道的限制,难以及时、全面地认识酒店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时会因为酒店企业目标与心理适应期形成的强烈反差,产生抵触情绪或对酒店企业既定目标而产生受挫感。因此,员工在认识酒店企业发展目标层次上,常常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困难。

2.2.5 发展通道相对单一,造成高素质员工的流失与浪费。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往往习惯于用行政级别来衡量自己和他人职业的成功与否,而现实中不可能有足够多的高层职位使每个人的晋升成为现实,越往上职位越少,员工晋升的压力就越大,使酒店企业本来就不多的高素质人才无法安置,部分员工就可能离职,造成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使酒店业失去对人才的吸引力,这不仅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而且,对酒店企业整体的绩效都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3 新形势下酒店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

3.1 建立完善酒店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加强酒店制度建设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抓好酒店制度建设,主要是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即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情况报告制度、效果反馈制度、逐级谈话制度和重点帮教制度等,并坚定不移地落实下去,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同时总结,达到目标明确,责权分明,渠道畅通,考核一体的目的。

3.2 紧紧围绕酒店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强化服务人员的教育引导,增强员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职工的学习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学习教育上,要加大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在提高员工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针对性、确保实效性上下功夫。

3.3 积极探索酒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要结合酒店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保障和生命线作用,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渗透并根植于酒店经济建设之中,更好地为酒店经营大局服务。

酒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矛盾是复杂多样的。正确有效地进行导向,必须坚持一切从酒店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导向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也必须切合实际需要,切忌简单化,只要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对职工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对策研究

对酒店员工职规划具体措施

4.1 正确评估自己,客观的定位。在做好酒店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帮助员工进行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以世外的机会和威胁要素,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外部环境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根据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4.2 确定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目标包括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成果目标、经济目标等。为顺利地进入每个阶段,一般我们可首先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大环境条件,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由于长期计划的实现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就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短期日标。比如工作三年内的目标.二年到十年的目标、以及十年之后的目标。

4.3 摸清员工思想脉搏提供智力支持。酒店可以根据员工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将酒店员工分别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在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酒店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规划上具,提供咨询、引导、教育、培训等,帮助员工设计并拓展职业生涯程度,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服务意识。

4.4 提供员工培训机会。培训是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手段,培训既要考虑到酒店的发展目标、经营状况,又要考虑到员工的个人发展需要,使一者的目标相统一。培训主要包含岗前培训和晋升培训,它贯穿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全过程,需要酒店部门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酒店中的高层领导共同关注来完成,有助于推动职业生涯管理的进行。

4.5 职业生涯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员工个人能够解决的,需要接受一些专业的培训和科学的辅导和专业化的建议。在培训中,酒店可以就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评估、升迁路径终极目标等进行研讨;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职业性向测定、和培训进行实时监控并提供有效建议,采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好为员工释疑解惑工作。

总之,在做好酒店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紧密与员工确立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使员工职业目标和计划统一于酒店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深入,中国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将企业做大做强,由此掀起了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国经济起步晚,很多制度不完善,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并购活动。2006年财政部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企业商誉计量的规定,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相继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在会计界引起了强大的反应。这是因为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其计量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使得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计量一直未能达成一致,各国均依据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准则。对于商誉有的国家规定采用减值测试,有的国家则规定采用直线摊销。

一、商誉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商誉案例分析

1.联想并购ibm

联想集团2004年在北京高调宣布以12.5亿美元购入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这使联想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脑制造商。联想将以6.5亿美元现金及价值6亿美元的股票,支付这项交易,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9%的股份。联想同时还要承担ibm的5亿美元负债,使这次收购总代价达到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除去ibm所拥有的可辨认净资产1.6亿之外,剩余的是全部是商誉。这巨额商誉主要是ibm的五年使用权,以及thinkpad的品牌所有权。本次收购完成后,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仅次于戴尔和惠普公司,转瞬间成功完成了品牌全球化的战略扩展计划,登上无数企业梦寐以求的国际舞台。联想之所以愿意出如此高价购买ibm,最主要的原因是,联想企业内部构建造成的。联想虽然是中国最大的pc制造商之一,但其核心业务过于单一化,发展再发展之后,前面的发展道路将变成狭长。

联想并购ibm后,有近十亿元计入了商誉,如此巨额的商誉,它的确认和后续计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利润的操作的罪魁祸首,或者拖垮联想,使其成为第二个华纳和在线的合并,同时也让我们思考ibm真的有如此巨大的潜在的盈利能力吗。

2.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

1999年福特收购沃尔沃时,其市值折合人民币超过500亿元。近年因为金融危机影响,奔驰、宝马、奥迪等一线豪华品牌年销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与此同时,中国豪华车市场却以超过40%的增速高速增长,其中,沃尔沃轿车2009年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8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吉利集团收购价约为18亿美元,而据中介机构评估,沃尔沃轿车目前的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这创下中国收购海外整车资产的最高金额纪录,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吉利并购沃尔沃,商誉入账价值微不足道,但这不能说明沃尔沃已经不具有商誉了。单从收购标的看,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轿车品牌,同时拥有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这包含了沃尔沃轿车的所有资产及知识产权。由此可以看出,商誉的入账价值不仅与商誉的价值有关,而且与谈判技巧等多种条件有关。

(二)商誉案例启示

商誉是依赖某项资产或资产组而产生价值的,失去所依赖的资产组,商誉是无法产生任何价值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誉在企业盈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誉价值在企业价值中所占比例也持续上升。但是由于商誉本身的复杂性,成本难以计量的特征,使得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均未达到理想状态。

ibm和沃尔沃的商誉价值都是比较大的,然而两次并购产生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并购ibm有近十亿的商誉价值入账,而并购沃尔沃,几乎没有商誉。如此巨大的差异,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首先是自傲假说的提出,即某些高管为了标明业绩,尽快完成收购,愿意付出远大于被购企业价值的资金。因为管理层的自傲心里导致了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多付出了大量资金,但是这种因为自傲多付出的价值却被计入了商誉,这样的商誉对企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其次是并购商誉的价值会受到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上面案例并购沃尔沃,能够以如此低廉的价格成功收购沃尔沃与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商誉被无形中减少了,低估了商誉的价值。最后,商誉的价值与谈判技巧、并购时双方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关系,如上面联想并购ibm,因为联想业务单一,急于扩大业务所以愿意付出更多的资金。

由于诸多因素制约着商誉的初始计量,因此会计理论界急于找出一种能较好评估商誉价值的方法,同时由于商誉价值会随着企业经营而变化,商誉的后续计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时代华纳为了甩掉合并时产生的巨额商誉的包袱,一年计提数百万的商誉的做法是不值得借鉴的,这种做法有操纵利润的空间。

二、商誉的计量及分析

商誉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不可辨认资产。商誉一般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即能使企业获得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源,它是企业在自身运营的过程中被逐渐积累起来的资源。外购商誉是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下进行企业的控股合并支付的价值大于被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

出于谨慎性和成本计量的考虑,《新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自创商誉的价值。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行性,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所规范的无形资产。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商誉不存在合并分录中,只是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才会出现。

(一)商誉的初始计量

前面我们曾提到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但当今会计界对自创和外购商誉的确认却未达成一致。有人坚持同时确认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有人则从谨慎性出发认为只能确认外购商誉。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方法,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对于商誉的初始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对于商誉的初始确认有两种方法,直接法和残值法。直接法的计算公式:商誉(v)=(将来可以保持的利润—资产平均收益率*资产价值)/资本化利率;残值法的计算公式:商誉(v)=购买价—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两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直接法较为客观,受主观因素影响影响较小,但是资本化率难以准确估算;残值法不需要估算资本化率,但是受到市场供求、谈判技巧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和评估市场发展不完善,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加强,资本化率估计偏差较大,因此我国会计实务界采用的是残值法。

负商誉是企业收购价低于被购企业的净资产的差额。负商誉是否存在在目前在会计界仍然有颇多争议,理论界认为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因此不可能存在负商誉。但在实务处理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负商誉实际是存在的。这是因为收购价格不仅受到资产价值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交易费用的存在、被购企业急需资金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负商誉的计量,理论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将负商誉作为一项负债核算;二是将负商誉冲减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三是将负商誉计入资本公积。而我国商誉研究起步较晚,未形成成熟的处理体系,在新会计准则中,我国并不确认负商誉的存在,当收购成本低于被购企业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准则规定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经过比较,个人认为对于负商誉,我国应该先将差额按比例冲减已经减值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如果冲减后仍有余额,则计入递延贷项。

(二)商誉的后续计量

商誉后续计量典型的会计处理方法:(1)立即注销法,即一次性冲减股东权益;(2)系统摊销法,即将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入账;(3)永久保留法(减值测试法)现在国际上采用较多的是减值测试法。为了与国际接轨,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资产减值》的要求,对于合并商誉,应至少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并预计可收回金额,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由于商誉只能依附于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而存在,因此对资产组或资产组合的减值测试即是对商誉的减值测试。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首先对不包括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然后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损失额应该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中的商誉的价值。对于存在少数股东权益情况下的商誉减值测试,《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商誉,不包括子公司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商誉,但对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将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包括在内。

【例】长城有限公司在2009年1月1日以3200万元的价格出售了自己企业的80%股权给伟业公司。在出售日,长城有限公司的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为3000万,且没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因此,在伟业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800(3200—3000*80%)万元的商誉和长城有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3000万元、少数股东权益600(3000*20%)万元。

假定长城有限公司的所有资产被认定为一个可以产生独立现金流量的资产组。由于该资产组包括商誉,因此,它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在2009年末,伟业公司确定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为20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700万元。由于可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在商誉价值中享有的部分包括在了伟业公司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2000万元中。因此,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出于减值测试的目的,在与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之前,必须调整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使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200[(3200/80%—3000)*20%]万元的商誉价值。然后,比较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根据比较的结果确定是否发生了减值损失。测试过程如下:

以上计算出的1700万元的减值损失应当首先冲减商誉的账面价

转贴于

值,然后再将剩余的减值损失分摊至资产组的其他资产。在这个例子中,因为确认的商誉只是伟业公司持有长城有限公司的的80%的股权部分,因此1700万元的减值损失中只有1000万元应当属于商誉的减值损失,这就是说伟业公司只需要在合并报表中确认归属于长城有限公司的800万元商誉减值损失,剩余的700万元的减值损失应当作为长城有限公司的可变认资产的减值损失,冲减长城有限公司的可辨认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值损失的分摊过程如下:

三、商誉计量存在的问题

商誉是非递耗性资产,它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的经营发生变化。它不像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随着使用,其价值逐渐降低,商誉有可能随着企业的经营,其价值越来越高,比如中国的茅台酒,随着经年累月的积累经营,其商誉价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值。但是商誉是有巨大风险的,它可能由于管理层的一次决策失误而毁于一旦,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其商誉价值是不可估量,但仅因一次事件的处理不慎,企业的商誉变得一文不值。

商誉不同于一般资产,其后续计量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由于商誉的初始确认涉及到公允价值等诸多主观判断的价值,同时由于理论研究不完善,现行理论和会计实务的不一致性,使得现在商誉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商誉初始确认存在的问题

我国只确认外购商誉而将负商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负商誉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当期收入增加,使报表变得“美观”,误导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同时由于我国经理人实行聘用制,被聘用的经理人会为了获得高额奖金,不顾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利用企业合并操纵企业当期的利润。

我国对外购商誉的计量采用的是残值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获取数据比较简单,可以直接来自于评估市场,但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不过二三十年,市场的各个方面发展并不完善,对同一项资产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计量出来的公允价值并不一样,甚至差距很大,尤其是当企业采用换股法收购企业时,由于我国股价市场存在过度的泡沫现象,股票价值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企业价值。即使不考虑价格上的不公允性,商誉初始确认的价值也不真实,这是因为企业的收购价格不仅受到被收购企业价值和商誉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经济环境、当时被收购企业状况等的影响。因此简单的采用残值法确认商誉价值,并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商誉的价值。

(二)商誉后续计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商誉的计量采用了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减值测试法,减值测试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商誉的非递耗性资产的本质特征,且新会计准则要求商誉减值后不可转回,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并体现了财务数据对决策有用的管理目的。但因为减值测试主要取决于主观判断,因此波动性较大,这可能会被企业用来平滑利润,同时因为运用减值测试要求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完善的市场环境等,这使得减值测试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市场中进行实际操作,也很难达到理论的预期目的。

减少的价值不可转回虽然适用于大多数资产但是并不适合于商誉这种特殊的资产,商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因为某一事件而大幅度的减值,当不良影响消除或不良因素改变时,商誉的价值是可以恢复甚至比原来更高的。商誉并不像一般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渐变小,它可能会随着时间的积淀而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减值不可转回并不适用于商誉这种特殊的资产。

在我国会计信息最大的缺点是失真比较严重,而计提商誉的减值准备所依据的标准,如未来现金流量等主观性较强,同时由于我国市场不完善,执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使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很难准确的估计。

四、对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及结论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于商誉的计量及处理较多的借鉴了iasb和美国的fasb的做法,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理论研究起步晚,因此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在我们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要同时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同时避免国外已经发生的错误。比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生不逢时”,由于股票的高估和巨额的商誉及对商誉处理的不当,使其成为企业并购案例中最大教训。

(一)加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监控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时间较短,因此市场的运行很不完善,规范市场运行的法规、条例有待改进和补充。为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必须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比如加大对在职人员的教育力度,增加在职培训的机会,同时提高进入会计行业的要求,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会计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定期考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等必备素质,推进规范市场的立法进程,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提高资本评估市场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

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控制体系,形成标准监督制约体制,防止少数的管理层利用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操纵利润。针对我国经理聘用制的缺点,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这些有较大商誉的企业,应该给经理人一些解聘一定年限后的奖金及惩罚措施,比如企业和经理人解聘三年后,如果企业股价上涨,利润平稳增加,经理人将有额外奖金,但若情况相反,则将扣留奖金。

(二)商誉初始确认应减少不确定性

负商誉一般是由于退休职工的福利、工资和不良事件对企业形象、口碑的影响产生的预计负债,这种不良的影响将会影响企业数年,因此外购的负商誉也应该确认。同时由于负商誉和商誉的价值变动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将负商誉确认为递延收益,分期摊销更为合适。这样在以后减少负商誉的价值、确认收益的同时会付出相应的成本,比如发放退休工资,为消除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投资等。这样既符合成本收入配比原则,也考虑到了会计准则上要求的谨慎性原则。

合并产生的商誉,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及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残值法虽然有诸多缺点,比如由于种种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导致的合并商誉中包含了许多非商誉价值,但是相对于现有的其他方法是最适合我国情况的。残值法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在附录中详细的披露加以遏制。比如在附录中披露合并时双方的状况,合并产生的各种交易费用等情况。这样可以使报表的使用者对商誉价值有自己的判断,提取自己所需信息。

(三)使商誉减值测试依据客观化

商誉减值测试的最大缺点是主观性太强。无论是未来现金流量还是流入时点和折现率

转贴于

均是估算出来的。用这些主观估算出来的会计信息计算出来的商誉的减值的可靠性非常低,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改变商誉减值测试的依据,将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这些客观信息作为商誉减值测试的依据更为可靠。具体原因如下:(1)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是客观信息,较少掺杂人的主观判断,不易被人操纵,且其以市场为导向和评估依据,更符合现在的中国的市场经济;(2)商誉是顾客对企业的好感价值而带来的超额收益,顾客满意度越高,顾客愿意付出的价值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企业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大,而且在顾客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能获得超额收益是相同的;(3)利用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可以建立不同行业的商誉价值和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经济模型。然后以购买时商誉价值、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为基础,当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发生变化时,相应改变商誉。同时为了防止盈余管理,严格控制商誉价值转回时的条件,不仅要有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回升的客观依据,还要有回升的具体原因、相应的证据和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

(四)商誉披露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