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预算调整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预算调整方案

第1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关键词:区划调整;财政预算;整合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北京、重庆、天津、青岛、苏州、合肥、南京等城市地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划调整,区划调整过程主要涉及人、财、物的整合,其中:财政整合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2013年3月28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市区划调整方案,南京市秦淮、白下将合并,设立新的秦淮区;鼓楼、下关两区合并,设立新的鼓楼区;溧水县和高淳县分别撤县建区。新的鼓楼区在区划调整后实施了财政预算整合工作,为推动全区平稳过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财政预算整合的总原则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2013年按照“金库维持现状不变、财政预决算按原区划核算”的总体要求,新鼓楼区财政预算遵循“收入组织统一管理、资金支付渠道不变、重叠项目统筹使用、差异维持原状并逐步调整”的原则进行整合,即:一是明确收入目标,加大资源整合,统一管理组织收入;二是预算已安排项目维持原资金渠道进行支付;三是对重复安排经费的项目要严格控制,统筹使用;四是对原两区在经济政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上的差异,2013年维持现状,并因事制宜、因区制宜、深入调研、创造条件逐步调整。

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目标和支出安排的整合

2013年,原鼓楼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目标增幅为10%;原下关区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目标增幅为11%。两区合并后按照原两区收入权重测算,新鼓楼区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目标整合为增幅10%。

2013年,新鼓楼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以原两区总量相加的数值作为整合后预算支出安排。对涉及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和重点建设等全区重点支持的项目,按照总量相加的原则也进行了相应整合。

一是坚持民生为先,促进民生改善。发挥公共财政分配调节职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打造幸福城区。安排社保资金,用于居民低保补助、城镇居民医保、老年补贴、社会救助,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社区公共卫生投入。

二是坚持人才为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导向作用,推进科技人才、创业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产业层次提升。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发展、人才建设、总部经济、产业引导专项。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认真落实楼宇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发展楼宇经济,突出品质提升,力争打造以金融、软件信息、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为特色的高端商务楼宇,加快形成企业汇聚、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生态为基,支持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切实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现代化水平,打造新鼓楼和谐人居环境。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容长效管理和城市建设,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完善路网建设,推进雨污分流、重点片区整体整治出新,为全区人民提供舒适、整洁、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

四是坚持文化为魂,促进社会事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城区软实力,努力实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共同繁荣。加大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执行财政预算整合的主要措施

区划调整后的财政工作要牢牢把握两区合并机遇,顺势而为,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用发展的增量调优经济结构,提高和改善民生,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品质,实现新鼓楼区跨越发展。

1.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统筹安排各类资金,突出重点、优化投向。二是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快两区融合步伐,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三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快促进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2.强化财政收支管理,确保完成各项收支任务。一是广开财源、夯实税基。科学预测、合理分析收入来源和增长点;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严格各项非税收入管理,挖掘增收潜力。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财力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安排好各项财政资金。三是坚持厉行节约,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大财政投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加大教育文化投入,重点支持全区教育布局调整,扶持学前教育发展;二是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大社区公共卫生投入;三是加大社保投入,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着力缓解“就业难”问题;四是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确保廉租房、公租房补贴资金发放到位。

4.实施财政转型创新,提升财政科学发展水平。一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坚持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细化预算,规范预算追加调整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力。按照统一部署,推进预算公开。二是深化国库管理改革。加强国库现金、专户资金管理,在确保安全规范和财政支付前提下,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效益。三是加强绩效监督管理。积极构建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体系,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5.深化国资体制改革,提升国有资产运行效能。一是开展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确认其产权归属,确保合并调整过程中国有资产不流失。二是深化区属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改革,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区属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抓好政府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促进规范管理,加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区划调整后,通过财政预算整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为平稳过渡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恕宏.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合肥—芜湖双核空间整合[J].地理研究,2012(10).

第2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关键词:年度预算 中期规划 体制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增长,致使财政收入呈现降低趋势。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划、政绩要求,再加上农业、教育、卫生等解决民生问题资金支出量的增加,一旦财政处于入不敷出状态,将造成严重影响,发生该现象原因可能和财政年度预算、中期规划编制不完善等相关。因此,需加强相应体制机制的编制力度,以做到有据可依,合理用财。

一、财政年度预算编制问题

(一)未约束预算,未监督到位

目前,国家政府预算未严格约束,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在以上的体制机制编制中,仅单纯性的重视政府预算作用、重要性,而忽视了法律的约束体系,主要表现为:预算内容的安排、不存在详细的预算指标、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绩效执行监督不到位等。虽然编制预算中未缺少任何环节,但并未按照资金的性质进行预算的归类,再加上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等资金来源不同,资金管理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间接增加预算执行、落实难度。

(二)不重视预算编制,缺乏内控制度

单位只重视预算,忽视了预算所需具备的法律效应,认为只要正确编制预算,就能从根本上反映出单位的整体政绩。并且,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未重视项目的必要性、系统性,为获得更多资金,通常出现争项目、资金等现象,从不考虑资金的使用情况、获得的经济效益。同时,还缺少绩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无法从根本上有效发挥项目资金效益,甚至还出现用款单位、财政部门对立现象。

(三)未规范编制预算,可行性不强

对于已经编制的预算方案来说,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沿袭以往的简化预算原则,未严格执行预算标准的核定、计划性安排年度预算等工作,致使部分预算工作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并且,还存在部分单位于短时间内将一年的预算方案编制完,这种随意编制出来的方案,难免存在差错,不存在可行性;未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为编制预算只是单纯性的财务工作,未将相关工作落实到底。财务部门、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等核对工作不衔接,无法获得真实的预算需求,只能根据汇报数据评估,导致数据不正确;预算方案编制时间相对较短,代替编制现象过于严重。

(四)未完善预算编制,信息不具备前瞻性

部分预算部门未有效评估预算,未精细化预算整体,对于极有可能出现的费用未合理预算,再加上预算编制的时间相对较短,造成编制内容不详细;未完善预算编制体系,导致预算部门无法确定工作、项目等相应规模。预算编制中的基础性数据过分依赖下级汇报,而下级汇报的数据大多不准确,使预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预算制度、思想等均可借助信息平台实现,然现如今的预算编制受到相应机制体制的约束,导致各部门信息无法共享,信息不完整。

(五)缺少协调预算的机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财政资金受到不完善体制的影响,导致预算处于被动编制状态,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部门的要求下合理控制预算数量,然后再根据预算数编制送至财政部门,这种措施的实施,使规划、预算严重脱节,从根本上冲淡了政策的重点。

二、财政年度预算、中期规划编制体制机制对策

(一)构建预算框架,完善管理体制

将预算管理中心转移至绩效的评价上,通过相应部门的建立,统一管理预算,明确预算编制目标,规范化操作。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使预算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更好的执行相关工作,做大落实到底、有据可依。同时,和绩效管理相对立,建立以绩效为目标的管理体系,为预算的编制、落实等提供可靠依据。从预算部门的工作职责上来说,需结合政府、预算部门中期、年度规划目标,明确预算目标。

(二)强化财政信息化的建设力度

待工作职责、活动明确后,需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便于更好的实施部门的中长期规划。由于项目是灵活的,每天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就需要更好的完善项目功能、项目信息。如:完善预算编制、管理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编制结构,将所有的预算项目纳入预算系统中,从而支撑起以预算编制为目标的应用,实现信息共享目的。将项目库系统作为预算编制的业务系统,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融入至财政部门的各个过程中。按照同步布置、申报项目、核算等方式进行编制,实现中期、年度规划的统一化。另外,将项目库作为纽带,保证项目预算规划、合理,提高项目支出的可行性。

(三)完善预算编制定额体系

预算支出定额的制定是相对复杂的工程,一旦稍有不慎,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完善相对基础的预算定额体系,分类、整理和量化相应指标,以制定标准化的定额。研究、设计新的定额体系,根据实际性因素,适当调整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此外,还需合理的调整定额项目,审核定额标准,确定特殊性的因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政预算是按照相关标准、规章制度将财政收入、支出等分类列入表格,以反映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措施。通过该财政预算的实施,不仅能充分了解政府活动方向、范围,还可清晰的了解到政府的政策目标、意向。虽财政预算在国际经济收入、支出统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持续降低,间接增加收入、支出矛盾,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体系,强化财政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完善预算的定额编制体系,适当调整财政年度编制制度,以合理、科学的编制预算方案,保证合理用财。

参考文献:

[1]思霏.农业支出“硬”预算――美国农业支出预算管理经验[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5,11(5):74

[2]张晓娟,薛留增.美国2014财政年度教育预算综述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9(2):18-20,26

[3]刘兴华,梅国威,徐加慧,等.财政年度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经验浅析[J].中国工程咨询,2016,20(6):47-49

第3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1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1.1计划性

财务预算管理的计划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制定准确可靠的计划,并且在计划确定之后,就无法轻易地进行更改变动。

1.2目的性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是为了企事业单位的利益而运行的。

1.3宏观性

企事业财务预算管控能够宏观反映整个单位的经营水平与平日的经营活动,还可以从全局意义上反映单位资金流转的情况与资本规划情况。

1.4集体性

做好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但需要部门的宏观调控,还需要单位集体的合作与配合,是一整套具有集体性的复杂制度。

2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2.1强化财政预算能够优化单位财务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效率

企事业单位的财政管控机制能够对单位经营情况与资金流起到监督管控的效果,因此强化细化企事业单位的财政管控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单位的内部管控效率和水准,对单位人员的绩效起到督促作用,使单位资金收支平衡,资金利用更加高效。

2.2强化财政预算能够使财政拨款得到合理分配

事业单位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以制度化的财务报表进行财政预算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管控方式之一,清楚明确的财政预算管控能够合理分配资金与资源,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范围提升,避免财政资金出现浪费,以合理的财政拨款使用方式进行完善的财政资源规划。

2.3强化财务管理的其他作用

除此之外,架构完善的财政管控制度还对单位生产流程的革新发展,产业细化等具有推动作用,能有效地开发事业单位经营潜力,使单位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盈利等各方面都获得提升,使单位的总体运行获得最大的效率。

3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

3.1提高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财政管控力度

财政预算管控作为事业单位运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加以严谨科学的对待,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在运营中获得利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单位财政的认识应当更加深入,要加强学习以增强自身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洁身自好,以确保能够监督管控单位的财务状况,及时处理运营中产生的问题。此外,作为领导层,还应以完善全面的单位制度对财政管理系统进行规范,提升单位人员的工作水平,为此可以定期组织对相关财务工作岗位的业务水平培训考核,使单位内部财务管控部门都做到专业化,规范化,持证上岗。此外,还应当从宏观操控的角度支持配合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管控,使相关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为财政预算工作架构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

财政预算工作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对预算工作进行定期的核查与整体评估是保证财政预算能够按计划运作的必要手段。作为事业单位,应架构一整套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以监督财政预算管控情况,同时还应准备面对各类漏洞的处理方法与改善方案,以使整套制度在运营中逐渐完善。要想架构合理严谨的财务预算监管体系,就需要事业单位对自身财务部门具备完善的监管,考察制度,并定期对整个体系进行排查,找出可能存在的漏洞。落实到实际监管中,能够分为从单位内部系统监管和以外部力量进行监管,内部监管指的是单位的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各自具有的监管职责,这两个部门可以在财政预算的制定、实施和结果三个方面分别核查,例如审计部门应当在财政预算制定后加以审慎仔细的核查与检验,找出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然后才可给予实施,在该财政预算的实施过程中,财政部门则能够全面监管资金的流动情况,督促实施预算的部门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经营。

3.3采用科学的人员激励与考核系统

要实施好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监管,就需要单位人员的配合,因此激励事业单位内部相关财政岗位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配合单位进行业务核查,就需要与之匹配的绩效奖励策略。相关从业人员的配合能够使监管部门在对财政预算核查过程中发现预算产生的误差与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修改与完善,对于问题较大,与预算数值明显不符的,就需要调查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哪个环节出现了误差。因此,对单位的财政预算工作人员定期考核,并奖励绩效优秀的职员,有益于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配合意识,使相关职员对事业单位抱有责任感,以此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3.4构建财务预算管理模型体系

首先应该基于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来预测成本费用、收入等,而后再将其落实为财务数据。在设计财务预算管理模型体系时,应该科学合理地规范预测方法,包括如现金流量表预算、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之类的财务类预算(从会计角度出发)和支出预算、成本费用预算、收入预算之类的业务类预算(从业务活动出发),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预算编制人员对各项明细预算的编制口径和认知度进行统一。其次,逐步地转化具体的财务模型,而不是模型方案。全面预算编制流程中,全程贯穿预算表格,在表格中将预测方法加以固定化和数字化。这样一来,就能够将其转化为业务预算数据,进而转变为会计科目数据。最后,采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软件。财务预算管理系统软件具有强大的运算规则和商务智能模型,使预算的编制和调整更加简单高效;系统内置的财务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可以快速地对详细预算数据进行处理,并自动生成标准财务报表。系统可以对预算及实际数据进行快速地汇总、查询和分析,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同时可以帮助决策层以直观的图表方式实时掌控单位的运营状况,并从多角度进行灵活分析。财务预算管理系统软件从“事前、事中预算、过程控制、事后分析、预警决策”等不同的角度切入经营管理的最深层次,通过整合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使单位的经营得到有效控制和执行,最终实现单位目标。

4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是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及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事业单位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采取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监督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考核制度等方法来不断地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优化预算管理,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管理模式

一、财政预算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1、财政预算管理概念的界定

财政预算管理是在整个财务预算编制以及财务预算具体执行中各种业务工作活动的总称。通常来说,财政预算是通过收支一览表的形式来体现政府财政计划管理的活动,财政预算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政府支配财力规模,与此对应的预算支出则反映着政府有关财力分配使用的原则以及构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财政预算合理安排收入和支出的计划,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这种根据计划事先安排并在执行过程进行控制的财政管理活动便可称之为财政预算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根据事先计划统筹分配资金的管理活动,这种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政府可以进行有计划地分配和再分配财政资金,这样可以从基本财力上确保地方政府职能作用的实现;另一方面,财政预算管理也是政府的财政计划活动,它集中体现了政府在财政统一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2、财政预算管理的特点

财政预算管理涉及面比较广、综合性以及政策性比较强,它既是政府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集统一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管理,具有消息比较灵通并且反映比较灵敏的特点。通过掌握和运用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实际的财政预算收支活动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全面掌握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及时采取解决办法,不至于影响全局。此外,在调节方面,财政预算管理也具有干预性的特点。也正是基于这种特点,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活动可以在区域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杠杆调节作用。

3、财政预算管理的目标

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这三个主要环节贯穿于整个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政府的财政管理职能部门,在具体筹集预算资金、分配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要严格贯彻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的方针政策,在开源节流以及增收节支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效能,努力做好财政资金的综合平衡工作,从而确保预算编制的顺利执行,以此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新型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要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作为社会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要与公共财政改革的总目标相统一。地方财政预算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寻求合理的改革切入点,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监督等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的改革,从而建立起具有约束有力的现代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最终保证政府财政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1、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

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预算管理体系,要建立起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预算管理模式,根据财政的实际情况,可以有以下的改革思路:一是进行全面彻底的整体改革;二是着眼于解决目前的现实问题,进行问题导向式的改革;三是采用过渡模式,对改革进行总体谋划,分步实施。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第一种改革模式的牵扯面很大,一些思路与实际情况不能相适应,很可能会产生改革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个思路只是注重于当前表面问题的解决,没有制定长远的改革构思,因而难以触及现行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最终建立的财政预算管理模式也难以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个思路与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有很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应当作为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首选模式。

2、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方案

依照以上指导思想,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组成形式、计划的决策方法以及预算监督控制体系等几个方面。

(1)建立合理的编制组织结构,提高管理的效率

对组织结构模式进行改革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基础性内容,要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一定要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这三个环节划分清楚,使之相互分离。在财政预算管理中,这三个环节彼此的关系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彼此相对独立的。于是在财政部门的内部,必须对原来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将其合理划分为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这三个大的组织层次,并且保证各个部门不直接介入其他环节的管理工作,同时,保证这些部门在行政管理上相互制约,以此来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2)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的预算编制方法

其一,收入预算可以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相关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表明,一定量的税基或者一定量的GDP才能提供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它们在彼此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基于这个比例作为测算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的方法便可称为为“标准收入预算法”。

因此,对于地区财政收入预算的编制,可以在调查研究地区税源发展变化的情况基础上,参照本地区的GDP发展水平,依据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GDP所占比重的要求,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的影响,进行科学、客观的测算和预计。

在实践操作中彻底改变以领导意志为决策主体的情况,要采用符合科学管理要求的方法与标准进行决策。

其二,在支出预算中实行彻底的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本身是预算编制方法的一种创新,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改变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往年度“既成事实”不能影响预算项目及其金额的确定,每个项目以及项目所涉及的金额都被看作一项备选方案,并且按重要程度来确定各个备选方案的先后次序,以此来确立资金的停止供应点,对于已经选定的低于停止供应点的项目不再提供资金。

实行零基预算必须基于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相关的基础工作必须完善,在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模式中实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需要引进计算机规范化管理,并且建立财政支出基本信息库,借助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平台,对财政编制预算的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建立的项目支出项目库是把所有与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有关的各个部门单位上报的项目支出的内容置入相关的计算机数据库。对于日常政府部门单位的具体项目支出,可以依照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以及项目资金预算内容进行分类录入与分类管理。此外,在年度政府财政项目预算编制计划中,可以依照项目的类型、重要程度系数、项目审批部门、政策准确性程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多项基本要素对数据库中的项目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并且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际的项目进行综合评分,而后结合当年的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进行必要的选择平衡。同时,可以实行滚动编制,对于当年没有考虑的项目,在下年的财政预算中将优先考虑安排资金。这种项目预算编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各个部门单位在项目预算编制中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轻重缓急对与所涉及的项目支出进行合理自主的排序,相关的财政部门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择优选择项目进行扶持。

其三,在财力分配方面实行综合预算。在实践中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以及“票款分离”的管理方法,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可以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上采用综合预算的形式,对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彻底解决预算内外“两条腿”走路的现象。而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不到位,也会对管理的整体性、科学性以及公正性产生影响。

在制定财政预算计划的时候,要将各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以及其他财政收入统一作为部门预算收入进行管理,对于财政部门核定的部门支出需求,可以首先通过财政专户核拨资金进行安排,另外不足的部分再考虑由财政预算内拨款。采用这样的综合财政预算收支的方式,就使得预算收入的内容更加规范,它包括了财政预算内收入、应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这不仅全面扩大了资金范围,也同时增强了财政预算的规范性。

在预算支出的问题上,相关部门可以按照先部门预算外资金后进行预算内资金的顺序,对个人部分、公用部分以及事业发展支出进行核定,这种做法全面加强了对预算外支出的管理,使得预算外资金的多少不能作为片面提高单位的支出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支出预算编制的公平性。

(3)建立完善预算管理监督模式

在理想的预算管理模式中,组织管理结构,行政权力的划分逐渐趋于合理,这就使得优化预算监督管理成为可能。

预算监督指的是对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等过程进行的监督。

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人大的监督;二是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三是财政监督;四是部门内部监督;五是社会大众的监督。人大主要监督预算执行的法制性意见规范性情况;审计部门主要监督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财政监督主要是监督预算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效益性;部门监督主要是监督下属单位对预算的执行情况;社会大众的监督首先要求政府的财政预算必须公开、透明,以此提高政府行为的有效性。通过这五个层次的协同共同合作,才可以真正建立起内外结合、与部门专职监督、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多方位立体式的财政监督新模式。

在本文构建的预算管理模式中,采用了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的方式,并且做到早编预算与细编预算,这就使得财政资金无论安排到哪个部门、哪些项目以及对相关资金使用有何要求,都能比较清楚地得到直观的呈现。同时,财政部门可以在初始环节对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即时监督资金的具体使用。

(4)优化内部管理环境,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伴随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研制开发涵盖管理各个预算管理的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可能。在新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中,要优化内部的财政预算管理环境,依靠网络数据模块的支撑,创建出基于部门预算细化的,财政收支统一即时管理的模式。财政预算指标、用款的计划进程监督、采购定单、相关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以及对经济运行态势的跟踪分析为都可以在预算信息管理系统中体现,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效率,同时也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三、结论

本文结合了一些新型的预算管理方法,比如部门预算、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等,从组织结构、计划编制、计划执行以及执行监督等方面,对财政预算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但是,要构建出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型财政预算管理模式,仍然需要在具体的预算管理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詹姆斯R.麦圭根等:管理经济学:应用、战略与策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方荷生:财政管理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理念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6日

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公共财政最大的特征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建设公共财政: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其次,要有一套完善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保证公共预算能够恰好执行。公共财政预算作为一个国家为来年各项支出所做的总体规划,其准确性、科学性以及执行性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事务、社会管理事务等各项工作。

一、我国公共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

1、预算理念不科学。政府公共预算理念的不科学性主要体现为:(1)重预算编制,轻预算监督。政府花费众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年度预算的目的就是监督政府的资金使用。但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对于政府约束与监督作用。对政府的资金分配及利用控制不力,导致预算执行随意性大;(2)忽视民生预算投入,财政民生投入不足。当前政府主导的资源分配以及以政府利益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存在,使得政府对民生问题关注的不够,关系民生的基础服务领域经常出现资金的短缺问题。

2、预算编制不够详尽,人大审议不够严格。目前,在预算编制方面,预算编制内容仅仅罗列了一些收支大类,不仅非常不详细,而且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同时为预算的挪用和造假提供了滋生土壤。尽管我国已经在细化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例如,将支出的项目分设为五级科目:类、款、项、目、节,但是这种分设在具体的执行中依然没有做到真正细化,因为具体实施中很难做到目和节,一般仍旧停留在类与款的层次上,所以应进一步采取有效的细化措施。预算编制内容越是明确化、具体化,就越能有效地约束政府的财政活动。

3、预算编制方法有待革新。尽管财政部一直要求采取零基预算法编制政府预算,但实际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各地很多部门依旧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导致了预算支出只能增不能减的刚性增长,同时也造成了各部门的预算苦乐不均,不利于控制和优化财政资金的结构。

二、推进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相关建议

1、改变财政预算理念。理念的转变是改革财政预算的根本,只有革除传统的财政理念,贯彻公共财政理念才能最终取得财政预算改革的成功。公共财政理念要求财政能够更多地满足公众要求,更多地接受公众监督。然而,传统的财政理念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政府官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下大力气坚持不断采取措施。

2、加强公共预算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人大和媒体舆论的作用,加强人大与社会对政府预算的监督。首先,充分发挥人大的预算监管、审查功能,提高参与人员的专业知识,推进实质性审查,增强审查的透明性。同时,提交给人大审议的预算编制要详细,具体到每一项收支项目数额。经人大批准的预算在执行中尽量控制预算调整,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时,应按照《预算法》规定,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出预算调整方案,由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财政部门和其他部门不得擅自进行调整,也不允许先用后报;其次,在人大对预算的审批过程中,应执行预算审批的听证机制。预算听证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是最好的公开方式,是公民直接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提高了公民参与的透明度,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平台,为社会公众参与预算决策提供了重要渠道,使公民参与预算辩论,让公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更好地了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最后,应定期及时、充分向社会公众公布预算执行情况,回答公众疑问,接受人民监督。

3、大力推行综合预算,重点落实零基预算

(1)逐步扩大预算范围,建立综合预算。综合预算是指各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全面考虑预算内外所有的收支情况,实现部门预算内外的综合平衡。综合预算就是要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全口径的收入和支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采用何种预算方法将会直接影响预算内容的编制效果以及预算的执行效果。以往,预算采用“基数+增长”的基数法来安排预算,现在我们要大力落实更有效的零基预算。所谓零基预算就是根据政府机构的实际人员编制状况、当年的工作任务、事业发展规划,并参考有关支出标准,需要每年重新确定,从零开始进行预算。由于不受以前基数的影响,采用零基预算方式会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财政预算的合理性,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支出项目均适合使用零基预算方式,所以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力求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

4、加快修订《预算法》。一方面现行的《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预算编制内容的规定仅仅罗列了一些收支大类,很不详细,缺乏透明度;另一方面现行的《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只规定了预算由同级人大审批,但在人代会审查预算草案时,对发现的问题如何修正,并没有明确规定,致使预算草案的修正存在无法可依。因此,应加快修订《预算法》。要对预算中的支出、收入范围以及项目制定出具体的标准,对支出项目细化到项、目,有条件的还要细化到节,改变过去预算法规定过粗、无标准可依的弊端。同时,还要调整预算编制、审批时间和程序,增加预算编制、审批时间,规范预算草案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加大人大和社会的监管力度以及透明度。

三、结语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只有在公共财政理念的指引下,对政府预算进行深入改革和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财政为公众服务的根本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税体制;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1引言

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中国在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前进,4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财税体制改革,从WTO加入到欧洲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这体现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这离不开中国在经济体制发展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进一步为企业减负,为地方减压,合理资源配置,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回顾近年来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2.1财政支付体制规范化

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中国经过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等,规范化了财政的支付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支出结构,向重点领域倾斜,尤其向农村建设投入倾斜,从制度上加强了农村建设的保障,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2.2财政预算合理化

政府加强财政预算的管理,通过收支两条线加强财政预算的准确性、规范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建立预算体系,财政支出更具有战略性和发展性,对于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3税收改革,减税降负

“营改增”由试点到全国推广,由部分行业、产业到实现增值税对货物、服务的全覆盖,开展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等,为进一步为企业减税降负再出重拳。“营改增”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压力,减轻了纳税人负担。“营改增”逐渐向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服务业拓展,减税范围涉及广,降负金额之大,当前的降负金额将达到7000亿,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税负压力。

3当前财政税收改革仍面临的问题

当前财税体制状态下,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比较值得探究。中国税收收入是财政的主要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如何分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存在地方经济压力大等问题,地方经济压力大将会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如何科学、合理地完善分税制,在为企业减税降负的同时能保障地方的经济权益,更大程度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税收体制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直接税、间接税重复征收。中国税收体制还不完善,还未覆盖到环境、资源等方面,“营改增”刚刚在全国推广,部分领域和行业还未涉及。税收体制改革还需要更深入,覆盖范围更广,进一步降低间接税的征收,减低企业税负。同时个人作为纳税人,自身承担多方面的税负征收,税制改革的同时也应注重减免个人税负,真正做到税制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个人。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缺乏规范性、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主要表现在税收的返还上。由于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根据一刀切的方法不够切合实际,不能真正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尤其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本身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返还的税收补助额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弥补地区间的差异,反而扩大了地区间的差异。国家预算体系还不够全面,部分支出的方案未纳入财政预算体系。财政预算体系健全才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各方面的支付,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安排。而部分国家资本的支付未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中,则不利于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难以更有效准确地进行预算和统筹安排,不利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控制。

4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规划

合理化中央、地方税收收入分配比例。最大限度地均衡中央、地方税收收入比例,合理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减少地方经济压力。深化税制改革,给予更大的税收的权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经济助力。完善税收体制,减少间接税的征收,减少个人税负。完善税制体制,进一步减少间接税的征收,主要倾斜于直接税的征收,减轻企业的税负,为企业创作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努力。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多方面进行抵扣,尽可能降低个人税负。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方案。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财政支出向欠发达地区和领域倾斜,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地区间经济差异。在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方面科学、合理的计量和规划,促进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健全财政预算体系。建立健全财政预算体系,将涉及财政支出的各项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通过全面、系统的预算衡量和预算财政支出,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做规划和调整。加强财政税收方面立法。加快立法程序,近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发展较快,立法程序远远落后,在很多方面还未形成法律条文,市场主体和个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市场秩序的维护难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因此加快立法,健全财政、税收体系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维护财税改革的成果。

5结语

中国财政税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更需要人们攻坚克难,迎头赶上,推动改革继续,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绍光.关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4(18).

[2]赵霞.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

第7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关键词】颁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关键点

预算执行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的最终效果,所以为了确保财政预算能够获取预期的效果,需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为了有效的控制预算执行的审计质量,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审计,对于审计管理工作与审计业务工作需要严格按照预定的目标执行。在对预算执行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实施、检查、分析以及反馈等一系列的工作进行审计,最大程度的降低预算执行风险,从而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水平。

一、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关键点

第一,审前准备,需要根据预算执行审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审计方案,并选择与审计方案相匹配的方法和步骤,对审计调查表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审计实施过程中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审计实施,审计实施是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财务收支项目实质性审查,进而取得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作出审计评价等。一方面是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有价证券和实物,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延伸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另一方面对收入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审核收费项目、范围、标准的合规性,收入范围是否存在随意扩大、虚列开支及挤占挪用等现象。

第三,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保证要素完整、内容齐全、层次分明,审计的内容包括审计决定书、意见书、移送处理书等内容。审计报告的撰写要与审计方案相对照,以审计底稿为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和依据,审计问题定性要准确。

二、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要明确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审计的重点。评价预算执行审计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一步检查经费的使用收益和支出。并对预算支出情况进行控制,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找出具体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

其次,强化审计前准备、审计前调查、审计风险评估等重要性环节,只有做好事前的准备和分析,才能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调查审计中所涉及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所属单位预算编制、批复和调整情况、预算收入和支出情况等。

再次,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主要是针对于审计组内人员及组外人员进行监督,监督对象主要以审计组织或授权人、审计部门质量检查人和负责人为主。

2.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是确保预算执行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因为所有工作流程都是由审计人员来执行完成的,所以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最终效果。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只有具备一定的资质与能力才可予以录用。对在职审计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岗位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全方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一定的电算化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审计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需要定期进行考核,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以及所做出的工作业绩等进行审核。此外,还可以配合激励机制,以激发审计人员自身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3.创新预算执行审计技术与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中,为了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也要适时的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已经广泛的实施,所以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会计电算化为依托,建立预算执行审计信息化体系。创建网络信息平台,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共享至网络平台,审计单位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就可以进行远程监控,从而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控制力度。预算执行审计向信息化方向过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一项创新,可以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可切实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4.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为了确保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健全预算管理体制,组建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且得到贯彻落实。在预算执行审计组织机构中,要合理设置各岗位工作人员,并且确保各个机构之间能够密切配合。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能够贯彻落实,并且加强监督管理,其实保证预算执行能够按照预期的计划运行,对于预算执行进行全程监控,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结束语

预算执行是整个财政预算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财政预算的运行效果,这是财政预算在实际项目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所以要加强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了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创新预算执行审计技术与方法,健全预算管理体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全程监控,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曹擎华.关于深入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09期.

第8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一、矛盾和问题

(一)现行体制严重制约着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现行体制来说,县级审计局受县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业务上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但审计干部的使用、任免、调动权在县上,审计经费也由县财政拨付,审计的独立性没有保证。如此以来,县级审计局充其量也不过是县政府的“大内审”,下级监督上级,难度不言而喻。当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县领导往往从维护本县利益和顾及面子的角度,对问题的反映和处理进行干预,使审计执法经常畏首畏尾,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失去了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打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审计内容不全面

《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监督同级财政预算执行的神圣职责,却没有给足相应的权力。如县国税局是不属于县级审计局的监督对象,因此,国税机关征收的税收中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无权核实;部分企业上划后,县级审计局不能审计,成为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盲区”;地税系统垂直到省后,不配合审计的现象较为突出。往往寻找种种理由和借口,拒绝提供本级财政安排的业务经费、代扣代征手续费入账使用情况等审计资料,这些情况直接影响着审计内容的完整性,成为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雷区”。

(三)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开展,县级审计部门审计技术手段明显滞后。一是硬件配备落后,达不到计算机审计的目标要求。二是软件利用滞后。三是人力资源单一,缺乏计算机审计方面的人才。

二、做法和体会

(一)争取领导重视支持是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保证

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审计重点经常变动,为搞好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好审计监督地方经济服务的作用。县审计局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及时向县人大和县政府进行汇报,反映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困难,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审计报告多次被人大、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县人大每年还就审计中反映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督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财政部门对审计中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了落实整改,预算支出的追加程序逐渐规范,专项资金的报账程序逐步完善,票据管理逐步理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精心谋划准备是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扎实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每年年初,县审计局都要了解财税部门前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支出重点,并按照当年上级审计机关、县人大、县政府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做到重点突出、任务明确、责任落实,确保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严密细致实施是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关键

能否组织好审计实施是整个审计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县审计局为保证审计实施快速、有效、稳妥地进行,按照“账户入手、下审一级、摸清家底,突出重点、查深查透,揭示问题、促进管理、服务全局”的总体要求,严把三关。一是严把审计重点关。本着“常审常新”的工作思路,县审计局每年都要根据财税改革和领导指示调整确定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二是严把审计方法关。三是严把审计查证复核关。实行主审、审计组组长、兼职复核员、分管领导、局审计业务会五级复核制度,确保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

三、思考和建议

(一)改革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体制上的矛盾是制约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的关键。一是变双重领导为垂直领导,保证人员、经费的相对独立;审计体制由“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由各级人大常委会直接领导,对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二是在现行审计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上审下”和“交叉审”的力度。减少行政干预,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家政令统一和财经秩序,增强审计揭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二)科学划分审计管辖。为使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做到应审尽审,科学划分审计管辖,为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排雷”、“扫盲”,使每一个应审单位均置于县审计局的监督之下。

(三)加快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一方面要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审计软件研究开发及推广使用进程。建议审计署结合“金审工程”,组织全国审计和计算机精英力量,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加快财政预算执行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研发和统一推广使用步伐,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9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范文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研究提出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决策部署,这既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又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对于稳增长、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把“零钱”化为“整钱”,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障民生支出,是当前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审计检查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分析当前财政存量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等,提出加强预算管理、减少财政沉淀资金的建议,对于财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财政存量资金;预算管理;理财观念

1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大幅度下降,财政统筹能力不断加强,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得到提高。但地方在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政策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

1.1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政策有待完善

存量资金范围界定不够清晰,各级各部门理解不一致;存量资金分类与现行财政决算存在差异,增加清理统计和盘活难度;对部分资金如财政专户管理结转结余是否纳入存量资金未明确规定;尚有中央部分资金未通过上下级财政拨款划转,直接通过上下级对口部门原有账户拨付,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后不能统筹安排使用,只能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达不到尽快盘活存量资金的目的等;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净结余认定程序不明确,下级财政在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时存在畏难情绪,既担心统筹力度过大面临审计风险,又担心资金沉淀未发挥有效效益。

1.2部分项目确定方式有待改进

部分支出预算编制仍采取“基数加增长”模式,支出规模安排脱离实际需要,从而形成财政存量;部分项目资金需要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后才能确定具体市县或项目,地方根本无法按要求时间分配下达。同时部分与中央配套项目,因中央相关部委一般都是“当年研究确定当年的项目”,致使地方财政在编制预算时无法将这部分资金提前细化到位,难以按照《预算法》规定时限下达。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内基建投资仍沿用“先下投资计划再下预算指标”的管理模式,尚未按照统一的预算管理流程进行编制,年初难以细化到位,执行中资金下达较晚,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1.3部分部门理财观念不适应新情况

基本建设资金受制于投资计划制约,不能按照预算管理要求提前细化到位,影响预算执行效果,形成年底存量;部分部门预算管理理念滞后,预算惯性思维未转变,不能按要求提前细化到位,仍存在预算执行中再二次分配的现象,严重影响预算执行效率;中央及省级实行项目法分配的资金占比相对较大,因相关部门评审时间较长,难以按照规定时间分配下达;单位原有账户存量资金盘活效果不明显,受制于国家部分银行账户管理规定,部分单位原有账户存量资金迟迟得不到有效盘活。

1.4资金管理办法有待健全完善

随着专项资金统筹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部分资金管理办法不适应管理改革需要,急需尽快修订完善。尽管我省提请省政府印发了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尚未建立每个专项资金有且只有一个管理办法的制度体系,需要加快工作进度。部分国家层面制定的制度办法未及时修订,如森林植被恢复费,影响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效果。

1.5部分预算部门基础管理薄弱

部分预算部门未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备选项目库或者虽然建立了备选项目但未实施有效管理,项目库内容质量不够,备选项目库未有效发挥作用,尚不能实现从“资金等项目”向“项目等资金”转变,导致资金迟迟不能分配下达;部分项目在向争取资金时未进行充分的前期评估论证,仓促上报,资金下达后才组织项目申报,无法在规定时间分配下达;部分部门向上级上报项目后,未及时与上级对口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衔接,不能及时掌握项目申报进展情况。

2加强预算管理建议

为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减少财政沉淀资金,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国家和地方层面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2.1国家层面

(1)加快推进预算管理模式改革,为地方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资金统筹使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创造条件。一是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为抓手,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改变过去“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根据国家深化预算改革要求,对重点支出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督促中央相关部委转变传统预算管理理念,将项目确定机制从“当年研究确定当年项目”改为“当年研究确定下年项目”,以便地方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时就能够把专项转移支付细化到位,从而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确保在规定时限内下达资金。二是积极推进统一预算分配权。《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明确提出“统一预算分配,逐步将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分配”。由于这项改革涉及国家投资管理体制的调整,地方财政无力推动,建议中央能够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尽快推动落实“统一预算分配权”。如改革暂时难以到位,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对该资金“按照统一的预算管理流程进行编制”,提前将项目细化到位。三是督促有关部委适时调整资金管理模式。一方面,中央应根据国务院制定的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合理确定中央支出责任,减少地方配套资金压力,确保地方财政集中财力保障民生。另一方面,中央尽快完善非同级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政策,规范中央部委拨付地方资金管理模式,统一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处理,全部经由上下级财政部门下达,再由财政部门按照既定项目和使用方向将资金分配相关部门,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和及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供有利条件。四是明确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净结余认定程序,便于地方实际操作;尽快根据新《预算法》及财税改革有关要求,修订相关制度办法,为地方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清除障碍。(2)进一步明确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政策,加强对地方统筹使用存量资金的指导。一是明确重点支出存量可由地方统筹调整安排使用。按新《预算法》规定,重点支出的调减需报人大审批,但因受人大审批程序烦琐,即便部分重点支出进度缓慢也难以调整统筹使用,从而影响盘活效果,建议明确地方可在重点支出总规模不减少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科目支出需要相互调整使用。二是明确地方政府项目动态调整权限。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切块下达资金比重,由基层统筹安排项目,发挥地方财政贴近基层的优势;减少中央财政直接确定到项目的资金规模,提高地方统筹使用余地。三是明确单位原有账户财政存量资金管理政策。建议清理现有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对于已不适应当前财税改革的规定尽快废除,倒逼单位激活原有账户沉淀资金;同时明确对单位原有账户存量资金管理政策,便于地方有据可依推进盘活存量资金。(3)调整完善消化财政存量资金账务处理,降低对当年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当前,收回财政存量资金账务处理规定,重新安排项目调整支出科目的,要按原科目冲减当年支出,此种处理方式在实际执行中导致部分支出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当年预算安排情况、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果差异较大、财政总预算和部门决算支出数据差异等问题。建议中央层面完善关于消化财政存量资金账务处理办法,降低对当年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采取将所有收回的调整支出科目的结余结转资金统一冲减“22999-其他支出”科目,增设“一般公共预算收回存量资金调减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收回存量资金调减支出”款级科目,以负数填列当年需冲减的支出数,并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和总决算报表附注详细说明结余结转资金调整科目冲销情况,确保其他科目本年预算执行结果真实性,规避列支和冲销科目无法匹配、当年部分科目冲减为负值等极端情况,减弱特殊事项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

2.2地方层面

(1)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逐项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每个专项资金执行期限、支持范围、使用方向、分配办法等内容,严格落实每个专项有且只有一个资金管理办法,严禁相关部门在执行中再次拆分专项,形成每个专项资金内部不同使用方向的竞争机制,突出财政资金预算绩效导向。(2)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继续推进中期财政规划改革,促使部门转变预算理念,适应改革要求,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省对市县直接实行项目法分配的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切块下达专项所占比重,发挥市县财政部门贴近基层的优势;加强预算细化管理,凡未按要求细化到位的,年度预算原则上不予安排,部门申报新增专项资金必须先细化到位,否则不予安排。(3)进一步加强预算基础管理。明确各部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从源头上控制存量资金规模;完善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对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市县财政,压缩下年财政预算安排或转移支付规模,督促其加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管理。督促预算部门加强项目库建设,提前储备可执行项目,将项目申报、评审等相关程序提前或压缩评审时间,努力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下达效率。规范地方配套,积极培植财源,提高生财、聚财能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配套要求;从规范事权与支出责任入手划分各级事务,为规范地方配套奠定基础。

作者:张宝立 单位:河南省财政厅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2014〕70号)[EB/OL].

[2]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2015〕35号)[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