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第1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多媒体融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能直观形象地展示课本中虚拟、抽象的内容。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经真正走进了课堂,特别是农村学校。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 的投入,有了班班通设备,但要怎样合理运用,才能让它真正发挥其作用呢?

一、课前充分准备

作为教师,应努力学习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知识,还要学习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上课前要精心地设计和制作课件,认真地预演并修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熟练地展示,避免在演示多媒体课件时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扰乱学生注意力,浪费教学时间。现在,互联网也非常发达,网上资源也是极其丰富,教师要学会查找、下载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资源,适当修改,善加利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哪些内容运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就足够了,哪些内容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更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哪些内容需要把传统的教学工具与多媒体课件并用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思想感情。

二、课件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

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找准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并注意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体现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创设出各种交互情景,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把教师本人置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去感知教材,以此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和重点;其二,把学生置于课件主人地位,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理解并掌握教材,进而运用,达到满意的效果。如在设计《为中华崛起读书》一课的课件时,教师就应该把为什么要发奋读书作为重点来设计,即洋人欺负中国人的画面作为重点来制作课件,让学生从课件中真正领悟到要想不受外国人欺负,国家就要强大,国家要想强大,必须要用知识武装头脑。

三、运用多媒体要分清主、辅

教师备课时,在课件中融入了很多资料,设计了很多题目,教学中将设计好的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教师如果像放电影一样,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就会脱离教师、学生、书本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显得单调,失去教学的灵魂。

如在《称赞》一课的教学中,单靠课件中粗糙的凳子与椅子图片,难以突出课文的主题,必须依靠教师、学生、书本这三者进行互动,设计出“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小獾从做粗糙的凳子到学会做椅子呢?”让学生从文章中挖掘出“称赞”来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教师必须把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及时地进行必要的讲解,做好指导性的点拨、分析,让学生了解其真正内涵。

四、合理运用课件激趣质疑

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紧扣教材,合理利用课件,创造逼真的画面,并加以适当的质疑,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开展思维,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自觉地把注意力转向教学内容。如教《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可通过课件中美丽的画面激发学生对草地的喜爱之情,接着质疑: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知欲,让他们产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多媒体课件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从教师的板书中知道了汉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如何运笔、书写;教师也通过板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朗读也是如此,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去模仿学习,这是课件所取代不了的。

第2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技巧

一、积极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发育成熟,假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因为文章中的很多内容之前并没有见过,假如只让学生想象的话可能很难浮现出具体的画面,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呈现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草原》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关于草原的歌曲、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熟悉草原的形态,尽快进入课文内容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草原的宽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情感因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可以用来表情达意,特别是各种诗词歌赋对于事、物、人的感情以及态度都比较强烈,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区别于其他数理化类学科的关键。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通过突出情感因素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褒义、贬义,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第3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6-0064-02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国际21世纪教委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郑重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目标都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兴趣,提起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愿望。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如执教《自选商场》一文时,教师一开始就设悬念:“我们今天要去一个地方寻宝,你想知道是什么地方吗?”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自选商场”的主题。在认识自选商场的基础上,告知学生要完成这次寻宝任务须通过智慧的头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勤劳的双手这三件宝,突破层层关卡,才能闯关成功。教师用课件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悬念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识字过程充满了情趣和挑战,学生的识字方法也不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创造特点。寻宝成功,学生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浓厚的兴趣中,他们学会了识字习文,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学、爱学,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潜能,引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二、 鼓励想象,启迪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力更多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现代信息技术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构造出种种鲜活形象。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开展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如执教《春雨》一文时,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音乐想一想;“细如牛毛的春雨只会飘在果林、洒在柳枝、落在田野与降在池塘吗?还会落在哪里?”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展开想象,然后又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用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想象中的意境美,充满着童趣。教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见、所读、所想与所表达的画下来,他们的思维有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用稚嫩的画笔画出了:春雨中欢腾的学校,柳枝间穿梭的燕子,清澈的小溪与植树的娃娃……每幅画面都像一首鲜活的诗文,那里面融入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独到的见解与新奇的思想……它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三、释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问题与新见解。教师也要善于发现,注意引导,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的疑问,并以此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并善于质疑,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思维。

如在执教《矛和盾的集合》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读完全文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的?”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后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小组很快讨论出结果并做出精彩回答,提问者也很赞成这一观点。紧接着通过讨论又有了新的问题,“坦克在战场上又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通过学生讨论与老师引导,一节课在质疑与释疑中结束,课堂也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与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不仅好奇心得到满足,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创新品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同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个性,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了学生全面展示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空间。师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生活中,以探讨对话的形式,达到共同发现、共享快乐的境界。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即使片面或肤浅,教师也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只求合理不求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尊、自信、舒展、活泼与自由的建设性心态,促进其主动性、创造性与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如在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从租界回来以后,常常一个人独自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老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讨论的结果虽视角不一,答案多元,但每个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都加深了对中华崛起的必要性的理解,对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了起来。学生也充分感受到了少年的伟大志向与开阔胸怀。

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我们秉承高度的责任感,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并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与自主探索,创造能力必定会见于其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第4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当今是一个多梦时代,“共圆中国梦”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这个时代,仍属于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人文因素,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承接古人人文精髓,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明之梦”――中国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露痕迹地渗透“中国梦”,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无痕效果呢?

一、利用教材显性素材,点燃“中国梦”

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现成的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是“蹩脚教育”。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 《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让学生细读探究二、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挥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激发他们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无限热爱之情。接着,我播放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继续朗读第五自然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情,由刚才的热爱,变成了愤怒、痛恨和惋惜。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清政府愚昧无能,丧权辱国,说明了国家贫穷、民族落后就受人欺辱的道理,促使学生从小就努力学习,立志报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挖掘文本隐性资源,引发“中国梦”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客观地介绍一个事物,知识性较强;有些课文历史地叙述一件事,叙事性较强。这些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恍如眼前“野径云俱黑”一片黑,不知从何着手。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然能做到“江船火独明”。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不断鞭策自己,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

其实,在挖掘与语文教材隐性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可以明显地看到,在此过程中,许多隐性资源(学习态度、能力、思想、教材外的东西等)得到了充分地发掘。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了解爸爸的心愿。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起立说:“老师,我不同意文中爸爸的做法。我觉得爸爸太傻了。我们这儿的教育环境多好啊,为什么要让孩子到落后的地方去接受教育?”此语一出,孩子们议论纷纷。我略思一会儿,马上想到了这不正是一个突显学生梦想,渗透中国梦教育的大好机会吗?于是我说:“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你赞成爸爸的做法吗?”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爸爸这样做,是对的。有的学生不赞成。接着我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西部还比较贫穷,急需人才,并引导学生:爸爸这样做,正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带领全家共同筑梦,是伟大的,无私的。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下面频频点头,知道自己的引导有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感受到爸爸为了圆梦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会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和爸爸一样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起航。

当然,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最重要的还是认真钻研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通过对字词的学习、对课文的理解,获取对人文精神多元的深刻解读。比如,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中,我们除了看到人对大自然其他生灵的关爱,还可以看到在绝望中不放弃希望,我们人生的许多境遇不正是如此吗?我相信读懂的学生在他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论在什么境况下,他都不会放弃希望。是呀,认真研究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和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相结合的人文精神的光芒。

三、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升腾“中国梦”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一次次情境练习中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奋斗目标、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

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第三组口语交际《我的理想》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导入教学时,课件出示等伟人的画像,让学生讲述他们早立志、早成材的事例。并齐读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知道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

然后再次用课件出示边疆战士戍边的画面,工人做工的场景……让学生说说看到这种种场面,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选话题,分组交流畅谈自己的理想。相同理想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交流、表达。

最后通过“小记者”专题采访,学生自由表达,升腾梦想。由班级学生扮演学校文学社的小记者,采编校报的“梦想篇”,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

第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一、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被分流出来的群体,这一特殊群体有着鲜明特点:学习基础普遍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于小学或初中水平,极少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更谈不上有成功感、成就感,自卑心理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尽管已经读了十多年的书,但还没有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课前几乎不预习,课上不做笔记,课下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课外练习,对所学功课不进行及时复习,因而很难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当然更谈不上成功。针对学生的特点,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成绩会得到家长、老师的赞扬和奖励,将来能够考取理想的学校,就业时能被好的工作单位聘用等。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间接的学习动机: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讲述从小立志报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效果很好。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爱学乐学,做到以趣激学,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在讲课时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在讲课时适当插入数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精讲数学益智趣题,介绍数学发展史和古今中外数学家生平事迹,等等,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而又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另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的数学美,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表现形式很多,包括: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等。例如:在讲解二项式定理时要说明杨辉三角的对称美,如要在讲课时适时地让学生感知到圆锥曲线方程:■+■=1和■-■=1所体现的和谐美、整齐美和对称美。再如立体几何中的公理:“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中的“有且只有”既说明平面的客观存在性,又说明平面的唯一性。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成立课外数学活动小组,定期组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名题赏析,创办班级板报数学专版等,真正把数学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三、注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顽强的毅力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中职学生由于小学初中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大多没有刻苦学习、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中往往浅尝辄止,遇见困难就放弃。这是数学学习中的拦路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应该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方面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怕吃苦、不爱学习、惰性很强的学生,教师既要严肃批评教育,又要耐心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和鼓励,持之以恒,就会大有改观;对于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而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天道酬勤,成功最终一定会属于他们;对于缺乏恒心和毅力的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教师必须常抓不懈。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拿出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及时调整学习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总结教训,树立不畏挫折、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心。

四、注重学生探索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数学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数学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创新活动的萌芽,在解题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解法和创新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例如:原型启发法,学会在模仿比较中求创新;由此及彼法,学会在自由联想中推陈出新;一一列举法,学会在搜集罗列中求得最佳答案。数学教师要深钻教材,设计教法,把一个个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变为一个个探索、猜想、推理的有趣问题,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易学。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第6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信息技术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综合化等优势,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相结合,不但能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能摒弃传统教学偏于说教的弊端,从而构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通过观察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利用对情境的创设十分有利,它能通过图像、声音等手段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学会拒绝”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前通过分析教材,笔者决定利用信息技术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扩大和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陷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升心灵的体验,形成拒绝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益。

一上课,笔者首先设问:“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十字路口,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都会面对人生的种种诱惑,你会识别和判断吗?你能把握好你自己吗?你懂得怎样拒绝不良诱惑吗?”看到学生兴趣还没有激发出来,笔者便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给他们: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烟酒的诱惑、各种赌博的场面、和游戏厅的无限吸引力……丰富的图片、真实的场景,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事例,已有的经验知识,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热情高涨,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一下子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和情境,通过信息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书本知识,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通过多媒体来还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情境,使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课。本单元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入手,让学生了解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科技发展落后,致使国家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明白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都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责任。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接着笔者又把侵略者和日本侵略者的场景制作成短片在课堂上播放。侵略者疯狂掠夺国宝、焚烧圆明园的画面、血腥屠杀的场景,把学生带入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悲愤、激怒写满了学生稚嫩的脸庞。在交流感受的环节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一致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更加坚定。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景,给学生以真实的触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起到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创新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在教授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屏幕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都会唱起那首雄壮而又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今天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学们,当你唱起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组织交流,全体学生达成共识:“在战争年代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浴血奋战、英勇冲锋,一个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接下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有关“三元里人民抗英”和“”的影像资料,随后组织学生交流从以上历史事件中得到的启示和感受。紧跟着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然后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节奏紧凑,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第7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汇报材料

湖南省新邵八中座落于新邵县城的栗山之麓,资水之滨,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晋升为邵阳市示范性高级中学,11月通过了省专家评估团的评估,即将跻身于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行列。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已经开始将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还成立了青少年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如今,学校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已进入序列化实施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下面就我校开展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作如下介绍。

一、 把传统美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来

“传美”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江--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可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校历来对此也是十分重视。

“传美“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新邵八中是有着50余年的历史和雄厚的师资,通过对学生基本素质情况的调查、论证和分析,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建立起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营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和新风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落实“传美”教育,首要一条就是: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将“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1、围绕“三个一切”,体现三“全”的学校“传美”教育模式

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和“为生命奠基”育人理念,并以此作为全体教职工的“教育铭”。就是以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渠道完善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材。

2、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学校成立了德育领导机构,从校党支部——主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环环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此外,又以政教处为枢纽形成辐射,构成从教科处、教务处——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任课老师;从总务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从校团委——年级团支部——各班团支部;从学生会——学生值周班的校园德育网络体系,使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循序渐进,逐级推开。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国情教育和扶贫助学活动相结合。例如,从97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结合、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共和国五十年庆典、、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等国家大事,丰富“传美”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认识所处时代的特征,明确肩负的重任,从而以实际行动为校争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各部门协作,抓好传统美德教育的落实

首先,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抓学校“传美”育的管理和德育基地的落实。市松坡公园、张干故居、县拘留所、敬老院分别是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此外,通过对新生的强化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索攻坚的美德,激发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通过“三月文明礼貌月”、“五四”青年节、“九九”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送温暖,培养学生敬老养老的品德。

其二,校团委与政教处抓传统美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依据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特点及德育工作要求,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各年级、班级将“学”与“创”结合。“学”,既以英模、劳模为榜样,又以优秀同学、伙伴为目标。“创”既争创文明班、先进班,同时掀起创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的活动,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其三,教科处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反复宣传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时代意义,从而推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

其四,总务处抓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创设。几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上下工夫。在校园内,匠心独具地设计每一处“道德”教育点:校舍、教室、图书 馆、实验楼、办公楼井然有序;草地、花圃、石凳、错落其间;“天道酬勤、志存高远、温故知新、明理、慎独、知行、足下起”等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这种隐性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时时影响着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对教育者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再教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传美”教

育与心理教育结合

所谓的心理教育,就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将传美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传美教育效果。

1、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分析,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有的放矢。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大,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因而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依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主题、确定目标,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如:对高一新生注重尊师敬长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而对高二、高三学生,围绕爱国爱家的主题,激励学生自觉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攻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即保证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序、合理,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步骤地熔铸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3、重视心理咨询与教育成效的关系,变“堵”为“导”,加强对学生前途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为此,学校专门专门开辟了“心理咨询交谈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从而,开辟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

(三)“传美”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的教育方法,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促进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学的结合。

1、 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多媒体电教为导体,优化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我校先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法,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大大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道德”教育的形式更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学生喜闻乐见。

(四)“传美”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结合,改革班会课模式

我国中学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的骨干和得力助手。因此,学校“传美”教育在方法和形式上,应选择好载体,立足于班级,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优势。

在具体做法上,我校首先以“学”、“看”、“听”、“讲”四途径,着重从感知上探索传统美德教育的模式。

1、学:作为教育者,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觉学习,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作为教育者,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传美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知明理导行;再者,就是所“学”内容也应富有时代气息。如《时代的楷模——李向群的故事》《永远的小平》《敬老养老故事》、《诚信故事》就是当前“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2、看:眼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窗户。有选择地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去感知,有利于推进学校“道德”教育进程。”、“百年恩来”、“邓--”、“背起父亲上学”等优秀影视片,使学生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净化。

3、听:即听报告、听讲座。如:人与自然、鸟类与环境、中华民族礼仪等专题讲座,“师德标兵”报告会、校法制教育课、“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专场法制报告会等。

4、讲:就是借助辩论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道德”教育与学校团队工作的结合

学校团委、学生会是学校的重要基层组织单位,是积极、活跃、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校基层组织的教育优势,多渠道的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1、做:即根据中学生好动,易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生理特点,以班队为核心组织学生从小事开始,从身边做起。如:“六个一”活动,要求人人会讲一个“传美”故事,会唱一首弘扬美德的歌曲,会说一句文明礼貌用语,克服一个困难,改掉一个缺点,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等。

2、写:学校团队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媒介,有选择地利用我国不同纪念日的教育功能,发动学生创作“爱祖国、爱家乡”的书画作品及宣传英模事迹的版报、小论文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笔墨描绘美好愿望。这些活动,在弘扬革命传统、传播爱国主义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创:学校以团队为组织单位,以创建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为契机,使传统美德自然渗透于日常活动之中。

4、评:引入评价机制,将道德教育与班级五项达标创优活动结合,调动学生集体协作、争创美德的积极性。通过评选优秀团干、团员,文明标兵、小明星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有了动力和方向。

三、 取得的基本成果

我校在推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初步探索了传统美德教育与青少年心理、行为规范养成之间的关系和新形势下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

2、探索了道德学校教育模式,建立起有效的学校教育运行机制;

3、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传统美德教师队伍;

4、学生的道德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推出了以传统美德为内容,以学生小作文为体裁的专集。

5、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较高的文明水准。行为规范合格率达100%操行优良率大于95%,后进生转化率为82.8%;犯罪率为零。学校组织参加的市级各项活动均获佳绩。

6、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家长委员会制度健全;校外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接受教育,扩展了道德教育的范围。学校还不定期举行了诸如“三十公里远足活动”等活动,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令学生受益良多。

第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从2009年我校申报省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功之后,我们积极开展课题试验。从那时开始,我走进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世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实践性很强。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它丰富的资源与灵活多样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拉近距离,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变活了,其产生的美,更显示出它的魅力。

一、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之作,如《鸟的天堂》《匆匆》《圆明园的毁灭》《草原》等,对这些已成为经典的名篇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或背景是不可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在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中更能体味文章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善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随之得到升华,学习语文的兴趣,油然而生,真正进入乐学状态。

如在执教《》一课时,在课中插播有关二万五千里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翻雪山,过草地,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艰难场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教材中鲜活的素材要靠我们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收集,要靠我们自己去挖掘,去链接,去整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才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二、整合,有利于创设理想的语文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创新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的一棵大榕树。虽然同属广东,但大榕树之大还是让身处粤东的孩子们很难想象,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这棵大榕树之大,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配乐画面,教师随着音乐朗诵,学生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惊叹榕树的庞大、繁茂和姿态的独特,更为鸟儿的不计其数而称奇。多媒体创设的语文学习情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进文本所描述的意境,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大榕树的壮观场面,自然而然地感悟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可以说,语文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创设了理想的语文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以全方位、整体化、灵活性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进一步充实、丰富语文学科的情境,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三、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信息技术这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可以设计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要求学生设计、提出问题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威尼斯奇丽风光的影像, 学生一下被眼前的异国风光吸引住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了解的愿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威尼斯的什么?你从画面里发现了什么?”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但同时又对进一步探究威尼斯小艇的相关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二)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选择学习主题。这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让各小组学生围绕以下几个专题:“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坐在小艇游玩的感受”进行合作学习。(三)合作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在小组内分工学习,并在电脑中输入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四)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而因为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主题问题了解得很多,其他的问题却一无所知。利用资源共享的特性,在交流环节,每个小组在网络上向其他的小组成员自己小组收集、整理、加工过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又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会让学生在的过程巩固了知识,获得了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对威尼斯的小艇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过去完全由教师主宰、学生被动参与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学习过程。

四、整合,有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实践整合出新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整合后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结构、方式、方法上尽可能体现新课标理念,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这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模式称为“三段四步”。“三段”是指课前准备铺垫――课中探讨求知――课后拓展延伸;“四步”是指课堂上的“创――感――品――迁”四个教学步骤。其中“创”指利用网络,创设情境,激感;“感”指整体感知,扫除障碍,自主学习;“品”指网络辅助,品词析句,点拨启导;“迁”指迁移运用,阅读积累,读写结合。

在探索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巧妙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种特有的优势来充实课堂,不断地提高课堂密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课堂演示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气氛更加轻松活跃,教学效果更加扎实有效,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如杜少迎教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德国的民风民俗资料,搜集德国的街道、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万紫千红,鲜花盛开的图片。引入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发挥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作用。

又如林曼芸老师在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在“品词析句,点拨启导”环节中借助网络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录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这节课上,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恰到好处,让学生走近那段耻辱的历史,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从而击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迁移运用,阅读积累,读写结合”环节,教师可以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制成课件,在本环节教学中应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周华老师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课前搜集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在拓展环节将名人故事《不知疲倦的人》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阅读。通过这一环节,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并有效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有利于创设理想的语文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产生的美,会让学生的心灵走向睿智、博大,让语文课变得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