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被淘汰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1993年修订后的宪法第15条指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即是说,我国即将告别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代之建立以市场配置和调控社会资源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市场经济,它就得与竞争相联系,即要运用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淘汰低效率的企业,剔除不合理的生产程序和劣质产品,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通过价格机制,改善市场的供求关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并要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改善经营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总之,竞争作为调节市场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
然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本身并不具备维护公平竞争的机制。恰恰相反,处于竞争中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的压力和逃避风险,它们总是想通过某种手段谋求垄断地位。就在我国现阶段市场不成熟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企业限制竞争的现象也已频频出现,如竞争者联合限价或者限制生产数量,生产或者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相互分割销售市场,生产和销售企业联手排除竞争者,有些行业通过联合或组建企业集团甚至发展到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市场垄断将会使企业摆脱竞争的压力,从而会丧失创新的动力,不思进取,其结果就会严重妨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不尽如此,企业在没有竞争者或者不存在实质性竞争的情况下,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它们还会抬高商品的价格,甚至为了维护垄断高价而降低对市场的供给,这从而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了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我国亟需建立反垄断的法律制度。反垄断法抽象和概括地反映了市场本身的规律,是市场经济本能和内在的要求。这一法律制度在我国的颁布和实施,将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经济,而是有秩序的经济制度。因此也可以说,我国只有在制定和颁布了反垄断法,并且在能够认真执行这个法律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我国基本上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制度。反垄断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国家经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本文仅从横向限制竞争这个方面,特别是从价格卡特尔这个方面,论述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必要性。
二、价格卡特尔-反垄断法禁止之首
市场上生产或者销售同类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是竞争者,但在竞争中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它们又常常联合起来,成为同盟者。竞争者联盟的典型方式便是订立限制竞争的协议,例如限制产品的价格或产量。因此,各国反垄断法的核心内容便是禁止企业订立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协议。这里不仅包括企业间的合同,企业集团的决议,而且还包括企业间限制竞争性协调性行为方式,即它们虽然没有明确地订立协议,但出于限制竞争的目的,彼此心照不宣地协调其市场行为。在习惯上,这种横向限制竞争的协议也被称为卡特尔。一个卡特尔究竟能在多大程度妨碍竞争,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受卡特尔约束的行为方式、参加卡特尔的企业数目以及与卡特尔相关的产品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反垄断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卡特尔都采取禁止的原则。在美国、德国以及欧共体的反垄断法中,根据协议对竞争的影响程度,它们基本可被分为两类,一类适用“合理原则”(rule of reason),凡适用这个原则的限制竞争协议都应当各案审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即根据它们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程度,判断其是否具有违法性。另一类则适用“本身违法原则”(rule of per se),凡适用这个原则的限制竞争协议,不管订立协议的具体情况,均得被视为违法。其他国家的反垄断法基本上也是这样规定的。
本身违法的原则只是适用于对市场竞争有着严重不利影响的行为,即从反垄断法目的出发,当事人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其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辩解。如果一种限制竞争行为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法院对之就无须进行调查和取证,这从而可以节约反垄断诉讼的时间和费用。此外,适用本身违法原则也有利于提高法律的稳定性和当事人的可预见性。现在各国反垄断法主要对以下三种卡特尔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它们是价格卡特尔、生产数量卡特尔和分割销售市场的卡特尔。
价格卡特尔沽名词义即是生产或者销售同类商品的企业相互商定价格的行为,如规定产品的最低限价、最高限价或者其价格构成。价格卡特尔是对竞争危害最甚的卡特尔。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生产者之间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互通信息的工具,是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的最重要机制。一旦产品的价格被固定下来,价格的传递供求信息的功能和调节生产的功能就丧失殆尽,其结果是劣质的企业不能被淘汰,优势的企业得不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由于被固定的价格一般都大大超过在有效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从而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价格卡特尔是对竞争影响最甚和对消费者危害最大的卡特尔,因此属于各国反垄断法的首先禁止之列。根据美国谢尔曼法,订立价格卡特尔的企业得被处以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得被处以1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者3年以下的监禁,或者两种处罚并用。此外,根据美国判例法,甚至企业的固定价格企图都可以被指控为刑事犯罪。如1989年4月28日Detroit公司向美国司法部对Ames Sintering公司 (以下简称Ames)提起的指控。Detroit和Ames都是生产压力片的公司,这种产品可用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89年设计的动力控制系统。根据Detroit的指控,Ames 的一个雇员和一个销售商曾通过州际电话向Detroit建议,在向通用汽车公司销售压力片时串通投标,以便保持它们以往的与通用汽车公司业务关系的份额。Detroit与Ames 接触之后,立即向政府报告了Ames的动向,且将它们此后的电话通讯进行了录音。根据电话录音,Ames 进行串通投标的企图是非常明显的。美国司法部为此对Ames向一个地区法院提出了控告。法院要求Ames订立了认罪求情协议,但保留其提起上诉的权利。Ames向第六巡回法院提出了上诉,理由是,建议串通投标不能构成犯罪。巡回法院驳回了Ames提出的上诉,并在判决中指出,事实上的成功不是构成犯罪活动的必要因素。这个案件充分说明了美国对价格竞争的重视程度,也说明了保护竞争是美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卡特尔和限制生产数量的卡特尔一般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不限制生产或者销售数量的情况下,价格卡特尔的成员会因为单位产品的价格上涨而扩大生产或者销售规模,其结果是随着市场供给的增加,产品的垄断高价便难以维持下去。因此,企业联合限价的同时往往也限制它们的生产或者销售数量。因为限制生产数量的卡特尔人为地制造市场紧张,并可使价格卡特尔长期得以实施,导致价格上涨,所以对消费者的危害很大。在各国的反垄断法中,限制生产数量的卡特尔也是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
分割销售市场的卡特尔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相互划分市场,其结果是限制企业进入市场,从而在各个局部地区形成市场垄断地位。因此,分割市场必然会产生以下两个后果:一方面,效益差的企业因为市场得到了保护而不能被淘汰,效益好的企业因为市场受到限制而不能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从而对效益较好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合理的限制;另一方面,这些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市场都是由垄断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就会减少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商品的机会,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欧共体对这种限制竞争行为的制裁非常严厉。在1991年的Natriumkarbonat一案中,欧共体委员会对Solvay、ICI 和BASF的子公司CFK总共征收了480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罚款。这个案子涉及两个大生产商将共同体分割为南部和北部市场,而这个市场上的第三家企业只占很小的市场份额。在1994年的水泥案中,委员会向共同体境内30家水泥企业罚款的金额共同达到24800万欧洲货币单位。
除上述限制价格、限制生产数量和分割销售市场的卡特尔,其他限制竞争的协调性协议一般适用合理的原则,即仅当它们不合理地而且是严重地损害竞争的时候,方可予以禁止。一个限制竞争是否是合理的,可以从订立协议的目的和后果进行判断。根据德国1999年1月1日生效的经第6次修订的“反对限制竞争法”,为规范产品规格和类型以及为统一适用一般生产、交货和支付条件而订立的卡特尔、专门化卡特尔、中小企业合作卡特尔、合理化卡特尔以及结构危机卡特尔,只要它们没能导致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就可以不适用禁止的规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合作采购而订立的卡特尔,只需要进行登记,不需要经过批准的程序。企业间的这些协调虽然会限制竞争,但是这种协调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因此一般被视为是合理的限制。有时候,在产品严重滞销和行业严重萧条的情况下,为了协调企业生产能力,避免生产过剩和资源浪费,也可以允许企业在生产方面进行协调,以便使它们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协调。总之,从反垄断立法的趋势看,合理原则是基本的原则,本身违法原则是合理原则的例外。价格卡特尔、生产数量卡特尔和划分销售市场的卡特尔因为是适用本身违法原则,是由企业间秘密订立的,它们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监督检查以及受害企业或者消费者的投诉被曝光的。
三、价格自律-价格卡特尔的变种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处于竞争中的企业为了限制竞争而进行的共谋或者合作也已经出现,特别是企业联合限价的现象很严重。例如1987年低压电器行业108家企业联合对260种产品实行限价;1993年南京空调大战中八家大型国营商店为打败竞争对手,对空调机实行最高限价销售;1994年哈尔滨市51家寻呼台对BP机联合限价。
1996年3月9日北京日报报道的“八九事件”-即价格联盟15日,也是一起典型的协调性限制竞争。参加联盟的17家企业实际是组成了两个价格卡特尔:一个是由小天鹅、海棠、海尔等9家洗衣机生产厂家组织起来的生产价格卡特尔,因为盟约规定,各厂家对各商场的供价及有关政策必须统一;另一个是由北京市百货大楼、西单商场、隆福大厦等商场组成的销售价格卡特尔,因为盟约规定,各商场必须执行厂家规定的统一零售价格。显然,这些价格协调的目的是限制了这9家洗衣机生产厂家和这8家销售厂家在价格方面开展竞争。这些价格卡特尔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参加的这些价格卡特尔的企业数目有限,涉及的行业有限,所以损害竞争的程度上远不如我国1998年各个行业纷纷扬扬出台的“价格自律”。
不管应当如何解释“价格自律”本身的涵义,它都应当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干预企业和产品价格竞争的代名词。因为国家经贸委在1998年8月17日出台的《关于部分工业产品实行行业自律价的意见》,明显地是以行政干预为手段,强迫企业按照行业制定的最低限价销售商品。最先倡导实行行业自律价的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农用运输车分会甚至还以不执行行业自律价为由,对山东时风集团等企业进行了罚款,其中时风集团被罚款80万元并被分摊检查费15.3万元。这种“价格自律”实际上是一种“强制价格卡特尔”,因为企业虽然被强迫按照所谓的“协调”价格进行销售,事先却并不征求它们的同意。强迫企业按照这种“行业自律”价销售商品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自律价的基础是行业的平均成本,这个成本肯定高于某些经济效益较好企业的个别成本,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的降价幅度。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便失去了及时扩大生产或者经营的机会,这从而是一种严重限制竞争的做法。时风集团批评这种行业自律价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企业有着定价和销售商品的自主权,企业降价销售就是市场竞争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这种降价是合理的,即所定的价格高于产品本身的边际成本,政府就不应当对降价行为进行干预。因为这种降价是正当的竞争,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这种价格竞争不仅有利于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可以从产品降价中得到实惠;也不仅有利于企业,因为通过竞争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重要的是,在我国多年因为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而造成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才能合理地调节我国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这种竞争不利于某些企业,因为通过竞争它们可能会被淘汰出市场。但是,只要有竞争,只要竞争中有优胜企业,那么同时就会有失败者。这是市场经济不可抗拒的规律,也是市场竞争的伟大功能。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企业在竞争者会失败就反对竞争,限制竞争,甚至惩罚竞争中的优胜者。因为这种做法会严重背离市场经济的原则,同时会严重背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国的行业自律价已经寿终正寝了,但是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制定和颁布反垄断法,但是1997年颁布的价格法第14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个规定说明,企业间相互串通价格在我国已经构成违法行为。然而,最使人不解的是,我国1998年的行业自律价不是由企业间订立的,而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形成的。这说明,我国虽然搞了近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还制定了某些适应改革的法律制度,但是,计划经济的旧观念仍然相当顽固地残存在我国某些政府官员的头脑之中。这些人不是把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视为配置资源和调节生产的根本手段,而是过分地看重了政府的计划和行政命令的力量。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普通老百姓需要转变观念,政府官员尤其需要转变观念,否则,这些人有可能会把我国重新拉回到计划经济的体制中去。说“拉回”是夸张,因为这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但是,不正确的引导毕竟会延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呼吁反垄断法。
四、反垄断法-我国还要等多久?
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已经落到了最低谷。人们冷静地对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作过对比之后就可以发现,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有着巨大优越性的制度。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不是别的,而是竞争,即市场经济制度正是建立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之上。实践已经证明,订立任何计划包括全球经济发展计划、企业规模计划以及企业的计划价格都是靠不住的,而且这也正是计划经济制度导致失败的原因。相反,市场经济制度需要保持市场的竞争性,坚持以竞争作为分配资源和调节生产的手段,以至于任何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灵活地适应不停变动着的市场条件。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虽然个别生产者或者经营者难免会犯错误,甚至被淘汰出市场,但是,任何个别人的错误或者失败都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一、 博物馆与旅游:文化与消费
博物馆是深厚的文化缩略,是立体的“百科全书”,可为旅游经济提供一种软性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具有普适性。博物馆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它们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人文价值,进而使城市的旅游经济勃兴起来。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到博物馆“取经”。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据衡量,它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化作用。通过品牌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博物馆由享受国家计划内投资逐渐进入市场轨道成为历史必然。这就对博物馆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蓬勃的旅游经济则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市场契机 。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财政拨款,适当地引入经营已成为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与旅游联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销售,都是博物馆在不同领域和角度对于文化产业开发的有益尝试。在我国,旅游纪念品,特别是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还具有较大空间,异地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促使人们把旅游业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产业。然而,规模巨大的旅游活动给旅游者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回忆,所付出的代价能够物化的只有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主要构成是旅游纪念品。旅游者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即购买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送亲朋好友或纪念此行。由此可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应该寓各地特有的历史精华于物化,寓各自独具的审美情感于物化,才会大大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性和个性,满足旅游者动机中潜在的文化心理需求,增进旅游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使旅游活动成为文化交流活动,既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又提高旅游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样,文化与消费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二、 博物馆与旅游结合的不足
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寻求精神依托,它是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上的需求,并不是出于人的生物性本能,而是受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文化消费作为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近日,一项对近年来的文化消费指数做的跟踪调查发现:在文化总量上,虽有一些地方呈现攀升的势头,但总体上还是偏低;另外,在消费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③这就反映出博物馆与旅游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博物馆展览内容不够吸引文化旅游消费
博物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在馆藏、研究、教育上,而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亟待开发和强化,才能在现代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博物馆自身要作些改变,如增设喜闻乐见的展览内容、尝试从不同的脉络来更多地发掘文物的内涵等。
(二)博物馆服务不能充分满足文化旅游要求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已不满足简单的游山玩水,而转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于是将更多的时间和财力投向文化方面。旅游业的空前发展使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中领略历史文化信息,从历史文化中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润德励志,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但另一方面,也带给博物馆不同以往的压力: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观众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观众截然不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观众大多被动地接受组织安排,个人主观需求被掩盖或很少得到尊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观众的个人意识增强,出现更多参观性,因此博物馆的服务也应相对的提倡人性化。如今社会开放,不仅国内旅行人数逐年上升,国外来华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博物馆的观众呈现了类型多样化,观众需求也出现多元化。博物馆的配套服务就更要多样化,例如多国语言的语音导览、多国语言的文字介绍说明等等。由于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没有提供餐饮和购物等必要服务,所以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停留时间较国外的时间就要短一些。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就影响到观众的“回头率”。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得不到旅行社的支持
除了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问题外,免费开放使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很多博物馆在采取了免费开放的措施后,导游得不到好处,积极性就下降了,不安排游客参观,使游客很难享受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待遇。旅行社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文化旅游开发,更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特别是没有对博物馆旅游给予应有的重视。
三、 改善博物馆文化,带动文化旅游消费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偏低水平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的文化消费,就意味着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落后,甚至被淘汰。文化消费如同一把尺子,能衡量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和状态。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关键一环。作为文化消费的其中重要组成,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密切相关,发展博物馆旅游能够使博物馆获得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也能赢得新的经济生长点。在这样文化消费的背景下,博物馆的服务理念需要做出如下调整:
关键词: 市场化 高等职业教育 必然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是提高经济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各层次竞争日渐激烈,但是作为人才培养母机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与市场脱离,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市场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试金石,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必将极大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化是必然规律和趋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的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用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高等职业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高等职业学校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高等职业学校将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配置和使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以市场筹措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经费来源新格局。
二、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的必然趋势
(一)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市场化。
按公共产品理论,社会产品可以划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二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与公共产品相反,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而准公共产品则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即消费上具有部分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从直接消费看,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经济学家阿特金森从教育的直接消费特点出发,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从间接消费看,教育具有部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教育的间接消费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正是通过分析教育的间接消费特点,得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的结论。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参与提供。政府提供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政府生产和政府补贴。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存在完全非市场化运作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完全可以由学校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是由它的消费特征所决定的。从教育的间接消费特点出发,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教育的直接消费特点出发,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正是教育直接消费的私人产品性质,即教育服务过程,排他性和竞争性,使得教育可以定价销售,通过市场交换,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一方面,教育市场化意味着政府可以不参与提供教育,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则可以在政府提供教育的构架中进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必须参与提供,否则全社会的教育供给达不到最优水平。但政府参与提供不等于完全由政府生产,政府还可以通过补贴或采购来提供教育。在政府参与教育的构架下,利用学校的市场化运作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1]
(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从很大意义上预示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作为人才培养母机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走向经营知识的道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是回报率最高的资本形态。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切成员都将必然以极大的热情通过追逐知识来确立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昭示了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学习化社会中,作为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主体之一的高等教育再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不能继续保持其传统的“象牙塔”地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组织从全球范围内考虑自身的生产和经营问题,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培养熟悉国际经贸、法律法规和各种技术标准的人才,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成为必然。
由于教育国际化浪潮,世界各著名高校开始了世界高等教育市场新一轮的争夺战。我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国的教育机构以商业存在的方式介入国内教育市场合作办学,并允许国外投资者获得多数拥有权。这更加剧了对高等教育市场的争夺。面对激烈的生源和经费竞争,高等教育要重塑形象,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高等教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这是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成为必然。
(五)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
虽然早在19世纪高等教育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但是高等教育并没有真正从封闭中走出来,面对市场。在当今世界,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与政府财政拨款的相对削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公立大学办学效益低下,大量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机构缺乏应有的活力。其中,高等教育不能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是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如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长期在高度计划控制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更需要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
(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更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优先走市场化。
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一直作为公益性、福利性、非营利性事业由政府垄断管理,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很难介入,从而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封闭运行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高等教育存在一些很难克服的弊端。表现如下:首先,政府集中了办学和管理两种职能,违背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其次,政府盲目地为高等教育定指标,使高校难以根据市场导向依法自主办学;再次,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制约了社会办学积极性的发挥;最后,高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权利和自我创新管理的能力。[2]
三、市场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市场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市场机制的引入必将带来高等职业教育一系列的变革。市场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显著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高等职业院校处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缺乏办学自和积极性。而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因此,教育行政管理权力要逐步下放,减少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直接干预,增加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与此同时,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理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实行教育目标责任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教师、行政人员实行聘任制,调整学校队伍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二)以市场为导向,淡化政治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为政治服务。政治因素直接影响到教育目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育融资和受教育权利。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采取集权的强势控制,国家包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控制课程设置和教育者的行为,决定毕业生的分配。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以后,高职院校不再主要为政治服务,而是转向为经济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后,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注重市场需求,开始强调应用性、技术性。而一些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专业将慢慢被淘汰。
(三)教育资金筹集的多渠道。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的推进,国家不再是教育服务的唯一投资者。况且,国家投资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国家开辟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例如,收取学杂费、兴办学校产业、鼓励社会捐资集资、设立教育基金和接受海外援助,等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要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是政府开办的,因此,有限的国家拨款不能维持高等职业院校的正常运转,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自筹经费。高等职业院校筹集资金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招收计划外学生,收取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费;二是收取学费,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免费上学,收取学费以后,可以增加高等职业院校收入,改善办学条件,也可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三是学校创收,各高等职业学校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和企业,还有的开办培训课程,开设成人教育和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来创收。[3]
(四)办学主体多样化。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发展为政府、民间、国外等多元化的办学主体。民办高等教育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补充,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办学机构也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具体来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出现的多元化办学格局除公立高校以外,还包括民有民办、民有公助、公立高校整体转制、公立高校部分转制、公民联办、中外合作办学、股份合作制办学和国外(境外)团体个人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4]
(五)各高等院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化必然带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激烈竞争。各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竞争,这是竞争的核心,包括办学经费、教学设备、生源等资源;(2)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社会声望、市场定位竞争;(3)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国际竞争,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必然会与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产生全方位的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它将表现为,一些在精英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重点高等职业学校,在自身的努力下,将跻身于从事精英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队伍,而一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点高等职业学校,如果在办学上出现问题,将被市场淘汰为一般高等职业学校,进入从事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队伍。同时,原来即是一般的高等职业学校,如果办学目标模糊,办学定位错误的话,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后,高等职业教育将在市场的作用下重组。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并不是说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而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不再关心。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尚不发达,贫富差距较大。在这一国情之下,要想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参与、扶持与指导。所以,我们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要结合我国国情,适当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效,把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广福.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成因及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7.
[2]李凌汉、周建民.论我国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市场化模式的建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关键词:中小国有企业;发展;思考
一、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在市场经济中要保持宏观调控有效,需要很大程度的保持微观、基础两方面的健全。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构造的良好性,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
(一)必须持续的推进并深化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由计划经济的体制外向计划经济经济体制本体逐渐过渡。国有企业尚无法作为一个独立主体进行市场决策,国家在经济主体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导致企业管理和国家政策出现不分离的情况,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经济规律是不相符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矛盾。在当时情况下企业并没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仍然需要担负过多的社会职能。这些问题导致了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在经济市场化的深入过程中,承担的责任过大,企业主要的目标不是进行经营,而是将国家相关规范运用到实际使用中,造成企业出现亏损,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中小型企业要明确经营范围。在长久的公有制主体下,国有企业过多的依靠国家,在经营方面缺乏自身的活力,对自身的经营范围不能进行明确,导致自身发展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将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改革,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明确业务范围,将自身各项职能进行提升。我国现阶段对于国有企业要求较为偏高,使企业背负负担较大,要解放国有企业,就要使国有企业能够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前提下,从一些特殊功能领域中退出来,暂时释放一些功能,将企业经济的发展作为主要目的。
2、要重新定位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国有企业因为责任和职能范围的不同,担负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如一般企业一样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需要主动的把一些社会和经济职能作为经营目标之一。
3、国有企业要确立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国有企业亏损较大的原因,除特殊职能的要求对效益指标的损害之外,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本身缺乏对于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决策权无法独立,在市场原则下无法作到自主经营。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市场经济自身是可调节的,对于价格、竞争等都具有自身的调节作用,在生产要素领域逐渐实现公平,在这些方面的自我调控推动和调节着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性还不充分,导致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的秩序化、契约化和法制化等都也不完善。因此需要将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市场经济环境更加公平合理。
(三)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下,人经常会受经济利益的趋动和诱惑而采取一些超出市场经济规范的行为,因此会在某些情况下打破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竞争秩序,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化,突破人类有限的自律性和道德约束力的限制,以法律的威严来纠正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工程勘察行业的变化与应对策略
(一)工程勘察行业的变化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促使工程勘察行业的发展变化,使得勘察企业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将各项措施进行改进,促进企业逐步的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主要的变化包括:
1、市场一体化。国有企业垄断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企业在发展中逐步的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出现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将市场的主体进行转变,一些传统的企业发展方式在是市场发展中逐步被淘汰,跨地区的业务发展迅速,成为企业业务的组成部分,市场得到发展。
2、投资群体的多元化。随着经济主体不断的增加,企业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继而带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投资的复杂性,工程勘察企业逐渐将投资方式和企业的配套能力进行整合,将使得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3、竞争主体的多元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上新兴企业不断涌入,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形成新的竞争,市场的格局逐步的发生重要的变化,市场竞争出现多元化发展。
(二)应对策略
面对现阶段逐渐复杂的经济形式,中小型工程勘察类国有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1、重新制定企业战略。企业面对新的发展方式需要重新将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各项反发展方案,将自身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不能出现盲目的现象。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将自身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重新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利用自身的优势产业,将经济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同质化到特色化的转变,充分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占领一些特定领域,建立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专”的经济模式。这些战略目标的制定,可以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状态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联合利华的产品涨价事件就一直被媒体关注,但我们认为,公司的价格调整只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只不过在“通胀”成了敏感词的背景下,这种正常的商业行为变得不那么正常,甚至还受到了政府部门的约谈、谴责和处罚。
早在今年3月,联合利华向北京多家超市了4月1日起产品涨价的通知,3月21日,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也诚实地发表了“将会涨价”的言论。此举引起一些人抢购日化产品,据发改委此后调查,在上海,联合利华涨价信息前后一周的市场销量,差距足有数十倍。
3月下旬,发改委相关人员亲赴上海,就涨价问题约谈联合利华,随后公司承诺4月1日的涨价行动暂缓,不过,发改委最终还是通过上海市物价局,以“散布涨价信息、引发抢购”为由,向公司开出了200万元的罚单,并点名批评联合利华的新闻发言人。
很显然,联合利华的此次涨价,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只涨不说。在这次涨价过程中,公司始终对媒体采访缄默不语,否则,怕又会引来“散布涨价信息”的罚单了。但即使啥话不说,恐怕还是会让发改委官员们觉得是在“顶风作案”。
涨价对于老百姓的钱包来说,始终不是件好事,但我们依然支持联合利华涨价,其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支持企业捍卫自身的最基本权利――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通过自主定价获得利润。
在买卖公平的市场经济里,钱的数量与商品的数量是对应的,票子发多了,物价就会涨。
发改委也许有个美好的愿望,只要企业听话,通胀就可以控制住,并通过“约谈”劝阻企业调整产品价格,如有不从,不惜开出高额罚单。
但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涨、物流成本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却不是发改委可以管得住的,如果一味听从发改委的“建议”,企业只能是放弃应有的利润,甚至亏损。
价格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谁先涨价谁就可能会失去顾客,这是很简单的商业逻辑。当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时,大企业的承受能力往往更强,只要有利可图,就憋着劲儿不涨价,让中小规模的竞争对手被淘汰,换取更大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政府天天强调“调结构”,但调结构的最好手段是市场而非行政。如果全社会进入涨价周期(通胀),经济体内的各种关系就会进行结构调整,产能会自动优化,具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会生存下来,在经济泡沫中浑水摸鱼的企业则会出局。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做出的结构调整,往往比政府指定的调整要有效率得多。
联合利华的价格上调,是转移成本上升的理性选择(当然也一定考虑了由此带来的市场份额减少的风险),公司通过涨价来让利润回归真实且合理的水平。我们希望看到这种理性的成本转移,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发生,只有如此,企业才能恢复正常经营。
也许有人会问,企业都把成本转移给消费者了,我们怎么办?很简单,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我们每个人和企业一样,都是经济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既是生产要素(劳务)的提供者,也是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企业转移成本(涨价)给我们,我们也可以将成本转移给企业(涨工资)。这种转移完成的越快,经济在通胀中恢复正常的时间也就越短。
联合利华能在行政命令和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勇敢地站出来说“我听市场的而不是发改委的”,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欢迎。如果中国经过30年摸索发展出来的市场经济,还是由发改委说了算,让涨就涨、叫停便停,那和30年前的计划经济又有何区别?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可谓一波三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平台的转变,使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开始了独自的航行,在市场经济的这个大海洋中,很多民营企业是先赢而后输,甚至现在是连生存的问题也摆在台面上了,究其原因,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懂营销的结果,曼直接说是没有深刻理解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战,一部分还是半市场经济运作,还有一部分是选错了营销模式和方向,更有一部分人是错误地理解了营销的本质,所以这三大类的民营企业如今都在泥潭里生存。
在我们这三大类型的民营企业中,归于一点是对垂直营销的迷信,菲利普,科特勒这位所谓的营销大师,率先提出的4P理论是否还适应我们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因为很多民营企业迷信垂直营销的4P理论,才使得现在中国民营企业的产品观都是垂直化,直上直下,不否认4P理论曾经对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国营销人的指导,可如今能理解市场战争的真正含义的人都会明白,市场是瞬息而变化。一成不变的基础理论,在营销这个行业中是行不通的,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需要变通,古语就已经告诉我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不断变化才可以组成市场战争的要素,市场战与气候是同一道理。今天是晴天,不一定明天一定是晴天,所以中国民营企业应该检讨自己,今天企业是不是还适合垂直营销的产品观念。
曾记否,曾经在两年前风靡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今为何一步一步倒下,绝大多数是因为产品不能适应市场而被淘汰。企业资金链断裂,这些绝对归功于“垂直营销”。就是强行拉动产品线,采取垂直产品观念,所以是走的越高摔的越重,强行用广告策划和渠道来支撑该产品,不让该产品从峰顶落下。这就好比在推动一个铁球。当铁球越走向顶峰,支撑他的力要足够的大,否则滑落的速度是惊人的,所以又可以说明在这种理论趋势下,是可以形成一夜甚至两三年闻名的企业,当到企业的名声越大,产品也就不断向顶峰冲去,当企业有问题时候,产品就会迅速的滑下。无法弥补,我们中国民营企业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刻,膨胀的心态将会把企业带到地狱。这个阶段对于民营企业是残酷的,实际民营企业的规模越大。也正是说明该企业也是在最危险的时刻,这个时候民营企业在产品上是不能出错误,市场选择更要小心,在前一阶段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危机。我们不难看出。房地产企业是典型垂直营销,简直是2P理论的垂直营销,只有产品和价格就可以了,结果国家调控后,很多房地产企业都纷纷转行了,无法在继续经营。
看到房地产企业的垂直营销。我们深刻感到中国民营企业在基础营销的工作的薄弱是日趋明显,中国民营企业在现阶段应丢弃垂直营销的产品观念。将直上直下的产品观念改成水平式营销。这样就可以避免民营企业产品的早熟,不会在强行拉动产品线。举个例子,我们实验一个铁球,当他从坡顶滑落时,我们将会设计一段水平轨道,这样当球滑下来。我们可以保证球不会迅速的直接滑下低端,只要水平滑道足够长,我们就可以保证铁球不会直接滑下低端,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续力,让铁球继续滑向顶端。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民营企业在做产品时候,如何能够将产品在上升一段后保持水平。是民营企业近阶段将要重视的问题,这个水平营销是保证产品在沿着本身的产品生命周期前进,这样当产品滑过这段水平滑道的时候。将会保证有更充足的时间冲击顶峰,所以产品的生命周期是阶梯化发展,每走一步,要经过一段水平营销,这样这个产品和企业都可以保持力量前行。民营企业将产品进行水平营销时候,我们将对基础进行五个方面判断,第一、销售队伍管理与建设,第二、竞争对手细分市场状况。第三、等级市场消费群体确立。第四、渠道成本审核,第五、样板市场的分析,这五点的确立,是对产品进行水平营销的开始,同时我们将垂直营销4P改为水平营销4P,实际上产品直接对价格,促销直接对渠道,中间是个S,以服务为核心的基本结构图。这才是适应当今市场变化的营销理念。是中国民营企业该从基础上就开始采用的模式,垂直营销已经是我们现今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桎酷。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民营企业的基础工作的薄弱。才会采取垂直营销方式,在当今市场战争营销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石。
中国民营企业只有从基础中提高,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统一供种;小麦育种;品种权;影响
良种补贴是国家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为了搞好良种补贴,各地各部门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落实良种补贴政策。为了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许多地区采取了统一供种操作方式。
我国小麦统一供种政策自2003年至今已进行了5年。5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2133万公顷,在小麦增加产量和品种改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正由于统一供种推广面积大,用种数量多,在给种子公司(企业)、育种单位等部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笔者以育种工作者的身份,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就小麦统一供种对小麦育种工作的影响进行分析。
1统一供种对育种工作的积极意义
1.1提高农户购种积极性,体现育种价值
在政府良种补贴款的支持下,许多农户改变了以前自留种的习惯,积极购买种植产量高、表现好的优良品种,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加了市场份额。这些优良品种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为农民增收、社会增效起重大作用,充分体现出育种工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1.2净化种业市场,指明育种工作方向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与实施和种子市场的开放,每年通过审定品种繁多,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农作物种子不计其数,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在市场竞争中,许多表现优良的品种往往由于缺乏推广资金、推广平台差等原因而得不到有效推广;反而一些种业集团(大公司)借助其资金雄厚、销售队伍强,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将那些已经过时的、表现平平的、被淘汰的品种,甚至是一些假冒伪劣的种子通过改头换面,变成了市场上“佼佼者”大肆推广,坑农害农,给社会和农民造成了严重损失。统一供种从源头抓起,所供品种是由诸多专家组成评审团通过考察、审议等许多环节才确定的。这些品种不论在表现、产量、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十分突出,是市场需要和认可的。这一举措严重地打击了那些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做法,有效地净化了种子市场,使种子市场竞争有序、良性发展。这一措施一方面净化了种业市场,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品种是农民所想,什么样的品种适合市场需求,什么样的品种才能成为市场主角,同时也给育种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使其有的放矢,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3价格保护,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从众多小麦品种中选出一定数量的优良品种作为统一供种用种。这些品种相当一部分是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政府在圈定价格时执行了保护品种保护价政策,较一般品种高0.20元/kg左右,各地因品种而异。这极大地促进了育种工作者对科技的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采用多种手段搞创新。对新审定的优良品种及时申请新品种保护,保护了知识产权,保护了育种者利益。
2统一供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干扰市场,挫伤育种工作积极性
随着国家小麦良种补贴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各地统一供种面积不断扩大,有些省份已达到甚至突破当地小麦耕种面积的2/3以上,通过市场运作的小麦种数量十分有限。在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今天,政府的这种行为已带有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违背了市场运作规律,不利于种业市场发展。一个表现优良新审定的品种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可能因政府的“计划”,不规范的市场运作而失去市场份额和价值。对育种工作来说,不能尽早发挥品种给农户带来的增产增效作用,就意味着品种失去了原有价值,严重挫伤育种工作积极性。
2.2新品种被冷落,阻碍新品种推广和技术创新农业部门一般选择数量多、价格便宜的老品种作为统一供种用种,因为价格低,很多地方甚至把市场上已经淘汰的品种又重新拾起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保护了落后的品种,妨碍了新品种的推广。一些小麦品种刚通过审定,虽然质量好但因价位高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不能进入统一供种项目,市场流通份额小,加之小麦属常规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保护期限短,育种工作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技术创新意识受到严重影响。
2.3保护品种保护价执行力度差,削弱了育种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政府的统一供种有一部分是受过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品种。众所周知,在通常情况下,保护品种在价格方面高于市场上一般品种,以体现保护品种价值。但近几年许多地方在统一供种招标价格上一味控制和降低价格,各品种在价格上没有大差别。由于保护品种执行保护价格的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品种保护和不保护都一样,损害了育种者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消弱育种工作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3建议
3.1淘汰老品种,选用优良新品种
统一供种和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根本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效益,选用老品种不符合这一根本出发点,不能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效益,还影响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优良新品种是高科技农业的载体,是向农民传播农业成果的种子,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故选用优良新品种是发展好农村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3.2完善价格体制,尊重知识产权
在统一供种招标竞价过程中,要保护育种人(单位)的利益,要充分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尊重知识产权区分好一般品种和保护品种的不同,实行一个品种一个价,不断完善价格机制,实现知识产权应有价值。
3.3以市场为导向,确定育种目标
育种成果最终要走向市场、进入农户。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育种工作的目标,不能盲目地搞育种。市场需求什么,农户需要什么,育种工作就做什么,这是市场运作的不变规律。
统一供种给育种工作带来了机会,使育种成果能得以迅速推广,实现育种工作和成果的价值,同时统一供种也给育种工作带来了挑战。在当前政策下怎样搞好育种工作,怎样使我们的成果能迅速进入市场,使育种成果给农户增收、社会增效发挥应有作用都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在此前提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应围绕着提高获利能力、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实现资产的增值,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方面展开。然而,当前的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尚未达到这样的程度。作为国家垄断性行业的铁路企业,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其市场化进程较为靠后,政府的直接管理较多。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围绕着完成各项考核指标来开展。伴随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需求,铁路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思想等将发生极大的变革。传统的指标式管理方式,终将被新的财务管理方式所代替。
然而多年来,在铁路企业中,其较深刻的计划性特征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围绕着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展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也包括财务管理)已成为很多铁路企业习惯的经营目标。在此前提下,财务管理也仅仅是围绕如何确保完成计划指标来开展,而忽视了更多的工作内涵。实践表明,在国企改革不断深人、市场经营机制渐趋完善的今天,面对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日趋下滑的局面,财务管理方面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而财务管理现状,确实有其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某些财务管理形同虚设。铁路企业的经营很单一,除了运输及运输相关的生产以外,其他的开拓性经营很少,很大程度处于封闭、半封闭和垄断状态。同时,铁路部门对路外投资成功的也很少,究其原因固然有人为因素,但现有的财务管理状况是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不参与或是根本不知道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只负责记帐、算帐,直到需要收付款时才开始接触,这种情况根本谈不上财务管理,更无法提及财务管理应发挥的作用。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例如应收帐款数额的不断增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成为企业前进的一大阻力。
不再是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劳务输出等涉及到的资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形成应收帐款、更有甚者形成难以清回的呆、死帐。在近些年的企业财务管理中,应收帐款的问题已日渐突出。在关注企业的产值、利润的同时,大量的应收帐款已无声无息地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仅使企业生产受到限制,被应收帐款拖垮的企业也为数不少。
因此,加大清理应收帐款力度,尽可能地消除其对企业的束缚,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课题。
三是大数额的库存物资,在占用企业资金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按以往的观念,雄厚的物资储备是企业再生产的保障,是企业值得夸耀的家当。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库存物资数额越大,说明其周转越缓慢,逐渐形成积压物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积压的物资逐渐被不断涌现出的新型产品所替代,一些物资迅速被淘汰或禁止使用,由此不仅虚增了企业的流动资产,而且将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因此,降低库存含量、加速物资周转、降低企业风险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又一重要工作。
产值、利润的硬性指标,在计划体制时期只要肯干是不难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企业的生产任务不断地受到各方冲击,产值、利润逐年递增的理想状态,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已难实现。
但是,在一些来自于企业内外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不诚实的企业作出了虚假的财务报告,这也是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社会诚信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更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警示。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够只是为了企业完成产值、利润指标展开,随着铁路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竞争机制的不断深人,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逐步实践以赢利为目的的宗旨,这里的“赢利”,不仅仅指产值、利润指标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各种赢利手段,使企业在现有配置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额。为此,
一、要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建立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从围绕着经营指标展开,到逐渐发展成为以赢利为目标的过程,就是铁路企业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从而形成真正独立的企业财务体系。财务管理在现有的基础上,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决策工作。筹资管理中要以“支持必需,降低成本,规避风险”为原则,借钱不是越多越好,借钱的目的是投资,投资的风险直接关系着筹资的风险,筹资的利息及本金能否按期偿付是筹资决策中需认真考查的,既要考虑筹资的途径,又要分析权益性筹资和负债性筹资的利弊,适当选择。投资管理应以“体现收益性,保证安全性”为原则:,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管理水平,投资在企业中的作用大有“成也萧和,败也箫和”之势,成功的投资可以为企业创利增效,而失败的投资则可能断送企业的前途。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期限、投资组合等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测评工作。投资管理将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点,财务的监督部门也将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投资活动中来。
二、应该重视的几个财务指标
1.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该指标能够较好地监督企业购人存货、投人生产、销售收回各环节的管理状况。存货周转的越快,说明企业的存货转化为现金或应收帐款的速度越快,企业的变现能力越强。以往库存物资大量积压,存货周转率下降,由于没有影响到产值、利润指标,所以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也没有采取可行的措施,致使积压物资越来越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将此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数据,使存货管理在保证生产经营持续进行的同时,尽可能少占用经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时处理库存物资,增强企业活力。
2.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人与平均收帐款的比率。该指标能够很好地说明企业应收帐款流动的速度。应收帐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资金周转越快,资金管理水平越高。相反,大额的应收帐款随时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风险。现在,很多企业被呆、死帐困扰,甚至压垮,尽管应收帐款周转率的计算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有失真情况,但是该指标足以作为企业财务状况的预警系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小视它,应区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解决。
3.净资产收益率
首先不再迷信进口食品,而是把目光瞄向比进口食品更绿色、更利于健康的本土食品。这样既可以缩减支出,还能买到与进口食品品质相当,甚至优于进口食品品质的消费品。
多数国人有迷信国外产品的癖好,盲目认为只要是国外的东西,就比我们自己的好。其实本地农产品,因为无需漂洋过海运输,产品品质反而会更新鲜一些。特别是我国西北新疆等地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当地农牧民还没有使用化肥农药的习惯,其农产品品质非常优越。像新疆、和四川等地盛产的牛羊肉、奶制品及葡萄瓜果,都是难得的纯绿色食品。
中国人迷信进口货,是因为我们总是将最好的东西用作出口,在质量检测标准方面也采用高于国内的所谓国际标准,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就对“出口转内销”的商品趋之若鹜。而西方国家却不然。以日本为例,它的国策是将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民众,把有残缺的次品用于出口,这与我们情况恰恰相反。
烹饪方式与食物摄取、社会阶层、经济收入息息相关。快餐、速冻等方便食品一直蚕食着全世界的饮食文化,但今后的饮食趋势将逐渐过渡到以营养为主基调的健康饮食潮流。它保留了快餐文化的方便快捷,但更注重营养的全面摄取。中餐特有的煎炒烹炸会逐渐被淘汰,下厨房烧菜,可能会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奢华生活方式。富裕家庭会请“家庭营养厨师”安排三餐,有品位的家庭由家庭办公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亲自按照专业营养师提供的菜单下厨。大企业大公司则请营养师根据营养的职业性来设计食堂的营养餐。
这样的好处是使人们远离营养质量低下的快餐生活,避免营养不良或肥胖的发生。
新素食主义队伍日趋壮大,原因是他们的健康与健美。美国新一代的主厨们推出各式素食美味,他们钟情绿色食材,拒绝可能来自污染土壤或水源地的廉价果蔬。在烹调方面更是强调环保健康。素食者被讥讽为“小白兔”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他们早已不再只吃简单的蔬菜沙拉,他们一样可以享受美食带来的喜悦与满足。与动物性食品相比,植物性食物的品种更多,风味各异。只要烹调技术精湛,素食也能吃得津津有味。何况多数西方素食者是蛋奶素,乳品和蛋类能提供足够的维生素B12,并且一样美味。
让酒氛围回归,改大口喝为小口抿,让酒的魅力体现在温馨和谐中。放弃烈性酒,喝中国白酒;喝俄国伏特加和英国威士忌的人越来越少;菲力普白兰地、杜松子酒等传统酒,已开始出现在全球的高级酒吧。
因为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的豪饮与酒桌上公牛似地好斗,让外国人瞠目结舌。虽然大部分欧美男女都喜欢喝两口,但除了啤酒之外,多是小口慢啜。与中国人喜好好拼酒的相比,洋人喝酒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喝酒的环境和气氛上。他们会轻摇酒杯,文雅地打量着酒的色泽,轻嗅着酒的香气,品味酒的口感,并沉浸其间,自得其乐。
去年,在美国出现了怪异一族,也就是“美食癖”族。他们完全模仿英国贵族的饮食文化,看重饮食的内在品质,从着装到餐具,从环境到气氛。其间充斥着繁文缛节和高谈阔论,红酒的品牌也是精心搭配。他们的中餐和晚餐一样的讲究,而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晚餐。当然作为打工族是无法进入这个群体的。虽然名叫“美食癖”,但实际上他们更在意的是饮食文化,希望将已被人们淡忘的精致而又典雅的饮食文明发扬光大。
还有一些人偏好野生新鲜的食材,比如旷野中生长的野菜,丛林中滋长的蘑菇等。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他们不惜远行数百公里,像淘宝一样,刻意搜寻。很多人还结伴而行,在大自然中寻觅着自己的最爱。
毫无疑问,这种吃法已然超过吃的范畴。表面上是寻找食材,但其行为与郊游健身、日光浴和森林浴融为一体,成为兼而多得,新鲜时髦的饮食文化。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野菜、野蘑菇都能吃,采摘前必须学会鉴别,拿不准时请行家帮助识别,免得误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