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师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几个月来的认真学习,并对照自己在工作中的师德师风的各方面表现,发现自己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满足于现状,缺乏青年时期的奋发精神,奋发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在工作中不够主动、创新,而是领导交代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深入思考。在接受领导交代工作任务时应怎么样去创新完成,也可以说是按传统的工作经验,按部就班去做,只力求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不出比漏就行了,就这样的满足于现状。
2、对学生不够尊重
在检查工作中,经常检查到一些纪律散漫的学生,上课铃响了不进教室,还在教室外面滞留,迟迟不进教室,有时见到一些纪律不强的学生,从课堂中出去大小便,完事后不是及时回课堂,而是借机在外溜达,有时发现自习课堂中的一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大声喧哗,甚至满堂走动捣乱了秩序。总是上前大声训斥,使师生关系很尴尬,这实在是一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
3、对后进生缺乏关爱
关心爱护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使后进生进步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在检查工作中,我认识到,不按时进入课堂上课的学生,课堂中借机出门溜达的学生,自习课中随意走动捣乱的学生,大都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差,自由散漫习惯的后进生,而对这些后进生,缺乏关爱精神,缺乏耐心教育,缺乏宽容态度,甚至认为那是不可教者。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经过本人的深入反思,问题虽然在表面上,但是根源却是在思想认识上。
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深,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特别是思想上认为将要到退休时间了,年老体弱了。在工作上再谈奋发精神再学青年人创新精神岂不招人笑话,故而在工作中认为只要每天正常上下班,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也就是满足于现状。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没有黄中宝刀不老的精神是不行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闪光价值。
2、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认识不足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应尽职尽责教育学生进步,但是遇到一些纪律自由散漫的学生,他们言行过激有损校风校纪时,特别是受到冲撞时情绪就冲动起来,随之就大声训斥、指责。其根源一是对师生关系认识不是;二是总认为自己是老师,高高在上,不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学生,因而往往影响工作效果。
3、师德师风欠佳
关键词:材料失效分析课程 教学 感悟
作为材料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材料失效分析”课程经常设置在大四第一学期。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远离课堂。同时找工作的匆忙,对人生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担忧使得大四学生更愿意沉醉于宿舍。如何把学生拉回课堂,成为授课教师最头疼的问题。
一、失效分析课程的特点
失效分析是指对失效产品为寻找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所进行的一切技术活动。通过失效分析,找出造成机械零部件或器材失效的主要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同类或类似失效事件的重演,不但具有很大的科学技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目前,由于产品复杂程度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使用环境的苛刻,金属构件失效分析的工作正向着多因素非线性耦合交互作用的方向发展,失效分析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交叉与综合。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基础。正是失效分析课程的特点导致了“想说爱你也不易”的畏难情绪。
二、提高材料失效分析课堂质量的方法
1.巧用多媒体,增大信息量供给。材料失效分析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学,涉及到材料学、机械学、力学、腐蚀学等多个学科。在进行失效分析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快速完整地反应出相关的知识点,这对大部分本科生是难以完成的事情。相对于传统板书的费时费力,多媒体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优势。对于材料失效分析课程而言,最重要的是授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插入相关基础知识,或详或简,掌控自如。如在讲述断口分析一章中时,除了讲述断口分析的步骤外,势必要牵扯到断口的形成、分类和特点。这些内容在失效分析的书本上是一笔带过的,但对引出断口分析的影响因素是必须的。此时就可采用多媒体插入的方式进行讲述。授课效果表明多媒体工具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但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应防止过度依赖多媒体,反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教师的授课质量下降。
2.善用工程实例,增加学生兴趣。工程实例对于课堂而言就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思考。恰当的工程实例对课堂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在授课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是以讲授各学科的知识为中心,易使学生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式知识结构,学生难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而工程实例展示的是工程现场所遇见的实际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关心在现场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处理后的效果如何等。通过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疲劳失效一章时,就引入了某油田美国北极星J55套管外螺纹接头断裂事故的失效分析。但在工程实例的引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不恰当或过多的实例会冲散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凝聚力。
3.采用多种教学法,提高课堂质量。“水无常态,教无定法” 。作为一名优秀的授课教师,应该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授课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任务式以及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多设问,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中间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如在讲述腐蚀失效这一章节时,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法。在讲述完基本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但应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明确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的行为体系,教学方法应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4.加强自身素质,增强吸引力。一名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所授课程全面完整和深厚扎实的基本知识,这样才可能对课程统揽全局、提纲挈领。其次,要掌握大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发展动态、前沿趋势和应用现状,并渗透到相关的章节中去。一个没有较多工程经历的教师,本身就是与实际脱节的,很难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工程案例教学中也很难有底气地引入好的工程实例。授课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越教越精”,“看相两悦”。
总之,授课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内涵丰富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这几年来,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为本,责任为根,创新为魂”的理念,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效,教育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特别是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一年来,学校围绕长远发展这一命题,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求实性的探索与努力,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重点难题也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解决。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素质教育百面旗”、“山西省文明学校”、省五一劳动竞赛集体一等功等荣誉称号。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模式。
随着“旧三级”师范教育向“新三级”教师教育的战略过渡,以及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从总量不足、全面紧张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和对高学历高素质教师的需求,这就迫切要求作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主体力量的地方师范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据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我省17所师范学校将通过合并、撤消、转型等途径,压缩到9所。我校地处偏僻,学校发展尤其受到地域限制,无论是周边环境氛围、师资力量或是生源,与其他同等学校相比,都拉下了距离。
面临困难,学校领导一班人不等不靠,直面挑战,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学校实现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契机,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求实性的探索与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我校高度重视,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深入学习与注重实践相结合,征求意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检查与认真整改相结合,创新化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分析检查阶段学校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根究源,对症下药,就梳理总结出的四方面问题制定出了十三个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力求问题求准求真,原因求深求透,目标求高求远,措施求好求实,目前,已有七个方案落到实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亮带领市县有关领导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调研,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第二,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学校领导一班人多方奔走,积极筹划,确定了新的发展模式,与运城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全国师范学校改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积极筹备中,土地已与盐湖区政府达成协议,资金也正在多方筹措中。同时学校也正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科研能力等等,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升格要求。
二、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冲破招生就业瓶颈。
近几年来,由于师范院校在招生、就业上已并轨,没有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师范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又由于社会对教师资源配置的高学历化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广大考生纷纷涌向综合大学或本科师范院校。招生计划的缩减、生源质量的下降、就业前景的渺茫,成为制约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教学质量与招生就业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为了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开展以“责任与爱心”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先后进行了师风建设座谈会、“我的教育生活”典型经验报告会、师德标兵评选,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服务为本,责任为根”的工作理念,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前途;二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千方百计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积极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研究生,目前已有12名教师攻读研究生,1名硕博连读,同时还通过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开展“传、帮、带”活动,要求副教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一对三”;四是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教学技能竞赛,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第二,坚持“创新为魂”,革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一是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评价督导组”,坚持定期听课、评课,促进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开展文化课学习、体育达标、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功过关、新教育实验五项竞赛,每周一次的学术讲座、国学经典诵读、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评、周末文艺大舞台等等一系列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教育教学 管理的优化;三是通过开展文明礼貌月、学生自治管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安全、民主发展。第三,开展了招生宣传、新专业开发、岗前培训、就业市场开拓、就业信息平台设置、毕业生招聘会等一系列讲创新、求实效的工作,推动招生就业工作向着更优更快发展,继而带动全局工作。目前,我校已经形成师范教育与中职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今年将新开设外语导游专业,同时09届毕业生招聘会签约率达到80%。
三、重点关注民生民计,凝聚力量抱团发展。
民生民计关系到每一位师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着力点。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制定了领导值班制度,值班领导坚持每天深入一线,检查工作,了解情况,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解难题、办好事、谋利益。第二,将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打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目前已对校内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同时发放安全工作手册,组织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学会了一定的防范措施。第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实施爱心工程,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共为师生办理实事好事16件,比如设立教工食堂、公务电话、成立俱乐部、改造学生公寓楼卫生间、增加热水供应量等等,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第四,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坚持开展活动不搞一哄而起,解决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切实把解决和改善民生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目前教职工的婚丧嫁娶、身体健康检查、新分配人员的生活困难、患病住院人员的慰问等细节性工作,都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并由工会、总务处等部门专职负责,真正让群众打消顾虑、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坚定信心。
一、 工作目标:
1、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教师英语300句,并养成广泛应用英语的习惯。
2、本学期掌握50句,使各位教师具备听、说、读的能力,形成使用英语的风气。
二、 培训安排:
1、培训时间: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校多媒体教室。
2、学习材料:宁波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教师英语300句》。
三、 培训措施:
1、严格培训过程和结果管理:
培训过程中切实做到“六认真”,做好每次的签到工作,阶段培训结束,每位教师须到指定教师处过关。
2、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
(1)要求每位教师明确培训目的,要求和安排,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建立自主合作学习小组。
(3)要求各位教师带头在学校大胆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四:内容安排;
三月份:Greetings
四月份:Introductions
五月份:Making Telepohe Calls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40-01
数学非常重视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下面结合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设置“趣味性”问题实施情境教学
从现实来看,通过“趣味性”问题实施情境教学能使小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小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小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来说,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组成兴趣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分析数学规律。在此基础上,小学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小学生结合规律对这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在这种“趣味性”问题的情境下,小学生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在学习与交流中变得异常活跃。这样的“趣味情境”,使小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心情,不仅可以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这种趣味性的问题引导使小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数学公式的意义,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
二、结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境教学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应当充分让小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让数学走进生活。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标准实际,给小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学习中积极引导小学生通过操作,尽可能让小学生获得更好的活动性直接经验,给小学生数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
例如,在 “正方体”这节课时,可以预先布置小学生自己实践动手做一个正方体模型。随后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可以设置“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顶点Q沿表面爬行到顶点F,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如果要爬行到顶点C呢?说出你的理由”的问题,使小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现实意义,进而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得到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从现实来看,这节课小学教师除了预留动作作业外,没有任何的强制力。总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使小学生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进而深刻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
三、利用“问题意识”实施情境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产生疑问是探究数学规律的力量之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发动机”。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小学教师提问题,小学生回答问题,小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数而新课程则要求小学教师正确看待小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对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育实际中要学会倾听,鼓励小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小学生人格和个性。例如,在讲授 “1千克金属与1千克细棉谁更重”的问题。小学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小学生自由的辩论,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问题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辩论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及时地抓住时机,肯定正确一方的观点。同时,也要对错误的一方予以充分的鼓励,进而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错误一方因此而不会感觉到失落,反而会提升他们提出问题的自信心。
四、巧用学生经验实施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小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教材中,很多题材都直接来源与小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从现实来看,小学生自身经验是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小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收,只能由学生自己建构完成。然而,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如银行存款、商场消费等等,并设置问题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交易。这样的生活实践题材选择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启发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与兴趣,对此,良好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紧紧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巧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巧用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实施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为构建数学理论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利用好教材上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而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我国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在未来也会产生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小学课程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小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116.
[2] 郑 娜.小学数学的情景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7:114.
伴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教育部对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的有力推动下,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也开始从最初的尝试摸索逐步走入理论探讨和科学发展的阶段。
本文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来。
1 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现状以及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影响。实践证明,那些接受了有效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角色的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小学及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些都为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比较良好的基础,但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培训目标比较模糊
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何检验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当培训以理论知识方面为主要或者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操作的学时比较少的时候,培训结束以后往往是很难说清楚培训工作达到了怎么样的目标;同时,过分强调培训的人数、考试通过率或以是否会做课件等作为标准,都会导致培训目标泛化,人力物力浪费,收不到实效。
1.2 缺乏培训设计
中小学教师是个很大的群体。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备、师资水平及教师素质均存在较大差异[1],培训如果不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很容易流于形式。从教师个体来看,存在着学科的不同以及教师在年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加以区分,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3 普遍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中小学教师培训同样是要求遵循投入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从现在的状况而言,培训工作每年都是在操作进行,培训的效果却是存在普遍的评估缺乏。培训工作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不太明确,培训工作对于受培训者而言,对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也缺乏最终的追踪。
2 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体系的构建
2.1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这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问题,是着力于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培训以及哪些人员需要参与,哪些具体问题方面培训的重要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2],增强受训者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对受培训者个体而言,培训的重点是所在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其是个体现状与教学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的方面。
对于培训的质量要求,本着面向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收集相关信息:①学校内外对于培训工作的需要以及期望;②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技术水平;③其他的同类学校培训的教育质量水平和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在需求和标准,同时衡量出培训要求与现有培训水平之间的差距,设定理想的培训目标方向。而且,教师个人的“缺口分析”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以上找到的培训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受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估,而且发现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受培训者个体已经具备的工作绩效结果当中发现具体的问题,并且找出具体的差距。根据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从实际的方面出发,结合我们每个受培训人员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需求施教,并且确定培训的需求。
2.2 信息技术培训的设计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设计主要是包括于制定出培训评估的具体的标准、规划出培训课程、选择出培训的具体方式等。首先,要求明确出培训评估方面的标准,这是教师通过培训要达到如何的标准才能说明受培训者已经具备了该项信息素质,这是培训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求解决相关培训课程的具体问题。课程是根据培训的载体,是培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体现出培训的整体要求,通过培训课程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求学会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要知道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何种条件下适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运用。
再次,选择比较合适的培训方式。合适的培训方式是指针对教师特定的教学方面的需求提供出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方式,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如教师需要具备的课件制作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以及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会、互联网培训等方式方法,最为经济有效;而对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际改进教学,交流学习则是最易行有效的方式,与师生互动、学院交流、自主操作、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2.3 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制作讲稿或课件时,必须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思想贯穿其中。培训在使教师掌握工具软件使用的基础上,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适时开办相应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同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按中小学设置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研讨活动,选派同一学科教师,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教学设计案例和相关课件,进行演示和交流,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并通过专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件制作质量。
2.4 具体的培训效果的相关的评估
为了解培训工作是否取得了期望的目标,必须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评估报告。评估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衡量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的相关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来进行评估,需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通过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2.5 培训工作的评估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63-04
一、认知负荷理论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研修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现代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作为区域研修社区中开展研修活动的环境保障和技术支撑,它的设计与架构直接影响着教师网络研修的开展与效果。以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为支撑的网络培训课程、专题讨论网站、资源共享库等内容丰富发展,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网络研修环境的同时,虚拟的学习环境以及泛化的学习目标更容易导致较高的认知负荷以及认知资源的不恰当分配[1],从而影响教师研修效率以及参与积极性。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设计研究,在发挥虚拟学习环境优势的同时避免认知超载现象的发生,更有利于网络研修平台基础的实现,从而为网络教研提供服务。
1.认知负荷理论
John Sweller等人在分析人类认知特点及认知负荷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是指人类在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时,认知系统同时承载的心理负荷的整体结构的总量。它是根据人类认知结构的以下三个特点而提出的:工作记忆是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长时记忆是进行信息储存的主要场所、信息以模块化的图示结构存储于长时记忆中[2]。其理论基础是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3]。
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与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工作记忆,它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一次性可同时进行存储加工的信息单元仅有七个。若某项学习活动所消耗的认知资源超出了学习者的认知总量,将会导致认知负荷过重,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先通过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以图式的形式存入长时记忆,这些图示信息再次被工作记忆加工时仅占用极少的认知资源。因此,图示的建构将有效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图式理论认为,知识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模式即为图示,即根据信息元素最常被加工、使用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使其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图式的建构在于多次反复练习形成自动化的加工模式,这对降低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负荷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负荷理论应用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减轻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载。然而,影响工作记忆负载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材料本身的复杂程度、学习材料组织呈现的方式及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等。根据人类认知结构与工作记忆负载来源的不同,John Sweller等学者将认知负荷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关联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内容本身的特征以及学习者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相关,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关联性等均会影响负荷的大小;外在认知负荷的产生源于学习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如不当的教学设计将会导致较高的外在认知负荷;关联认知负荷产生于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主动加工信息,它与认知图示的建构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因此,为避免学习过程中因认知负荷过重而影响学习效率,可以在内在认知与外在认知总负荷低于工作记忆负载的前提下,增加关联认知负荷,促进图式的建构。
2.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网络研修是信息时代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而开展的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的,有组织、有引导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它不是对传统教研和面对面集中培训的取代,而是对传统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4]。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为教师开展区域间网上协同研修提供了环境支撑与技术保障,一般为教师用户提供资源学习模块、研讨交流模块、支持服务体系等内容,为学科专家用户提供资源开发管理权限、查询教师用户研修行为数据权限等。研修平台设计与建构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搭建研训一体化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常态化研修。
教师研修网站在刚起步时只是一个信息与阅读教学资源的场所,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研修平台逐渐抛弃机械、被动地接受这种单向信息的模式,转变为支持用户分享、人机交互等模式的开放式平台。博客、RSS、Wiki、SNS等技术的实现,更是彻底克服了Web1.0时代网络平台缺乏民主性和互动性等缺陷,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地域或研修兴趣选择创建或加入不同的研修群体,促进区域间教师互相交流、开展网上协同研修。
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为推动教师终身学习,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以实现以下三条目标:第一,便于教师利用平台开展网上与网下结合,虚拟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的自主性个体研修;第二,便于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第三,设计区域研修活动,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常态化研修。因此,为达到预期网络研修效果,研修平台在设计时要始终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提高教师参与性为前提,推动教师终身学习。
二、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设计
交互设计包括人机交互与人与人的交互。人机交互设计主要指网络界面的设计,其在设计时应符合学习者心理学认知特点,除界面中分栏、配色与按钮的设计等,还应设置私人空间模块以满足用户自定义需求,如嵌入笔记本、绘制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持工具,方便学习者进行反思总结。人与人的交互主要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互。共同体成员一般由中小学教师、研修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以及学科专家基于共同的学习兴趣或学习目标组成。成员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增进学习者间的亲密度,促进学习者协商性知识的建构以及协作学习的生成[12]。
研修评价的设计,是教师网络研修模式保持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的引入促进传统教师研修评价体系的信息化发展,基于教师终身学习和生态取向的专业发展理念,摒弃传统考核方式中采取的量化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利用网络工具发展完善学校、学生、社会等多方参与的,重师德、重能力、重贡献等标准多元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的研修任务及学习行为及时记录并做出反馈,形成激励系统,从而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参与动机与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虚拟学习环境下的教师网络研修得到了质的提升,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专题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以及区域化研修等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的多样化、常态化教师自主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对网络研修平台进行设计研究与优化改进,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也将有效避免“认知超载”现象的发生,提升教师网络研修效果,此外,教师网络研修过程中认知负荷水平的测量应注意综合多种方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度,从而对平台的改进做出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哲,钟生海.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3): 64-66.
[2]John sweller Jeroen-J.-G.-van-Merrienboer-and-Fred-G.-W.-C.-Paas.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8,Vol.10(NO.3):251-296.
[3]张慧,张凡.认知负荷理论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45-47.
[4]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 2011(11):21-28.
[5]李金波.网络化学习中学习者认知负荷的评估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9(5):90-93.
[6]司国东,赵玉,宋鸿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学习资源多层次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3(2):79-82.
[7]唐章蔚.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72-77.
[8]林刚,陈国江.网络学习环境对认知负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8):35-38.
[9]马锦英,萍.认知负荷理论在网络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47-48,61.
[10]连纯华.超媒体信息表征与网络课程信息结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4-117.
一、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低效的原因
1.过于重视形式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开展中,造成探究活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个别教师对探究活动形式过分重视,而没有了解到探究活动开展的意义。探究活动开展得不够深入,流于形式,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指挥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究活动,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探究活动的开展没有任何意义。
2.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师备课阶段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课前准备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探究活动的设计,另一方面是对探究材料的准备。在这两方面的准备中,教师通常会忽略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经常溜号,并且探究活动的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到课堂时间所具有的局限性,而导致整个探究活动得不到有序开展,这都是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而造成的。
二、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低效的对策
1.课前设计
在科学课探究活动的备课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制定严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将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作为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保证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可行;其次,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教材所涉及的材料为主,以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为原则,进行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扩展,并计划好材料提出的时机和条件,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内容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将“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情况的因素”作为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材料的准备方面,考虑到物体的体积、形状、质量等因素,进行材料的准备,例如准备同体积、不同重量的实验材料;或者是重量相同、形状不同的实验材料等等,并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到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的准备。
2.课上探究
在具体的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逻辑,通过实际动手体验,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并且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并根据自己设想的内容进行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时地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到探究实践中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学科学课中“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得出结论。紧接着,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马铃薯的沉浮与其本身有没有关系?如果将清水换成盐水马铃薯会不会沉?并继续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其根据问题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隐隐在学生中建立了一种竞争模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在被牢牢牵引住注意力的同时,还使自身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课后思考
课后的延伸思考也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中,已经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实践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革,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怎样适应这种变革,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的一点认识;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课堂、书本为中心。而新课标下则把教师从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和学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共同体。教师在教学中由重“教” 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只需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在互相交流中与学生分享体验和感受,并且要不断反思自我、修正提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创立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由旧的认知结构向新认知结构转变,其次要让学生乐学,会问。能说,教师要摆脱僵化知识的束缚,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教学的资源,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才能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方法、促进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提供乐学的条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