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应急管理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管理基本原则

第1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行政法;行政法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

法的基本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也有一定的适用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所以充分的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行政法原则的互补性就成为弥补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1.行政合法性原则

1.1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行政职权一定要经过法律的规定和授权才能具备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行政机关的设立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行政机关的设置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就是行政人员所行使的权利也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行政职权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公共职权。它的存在一定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其次,行政法的行使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来展开。这项规定中也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其使用的任何一项措施都应该在法律条文当中找到相应的规定,这就要求其一定要依照相关法律条文来执行日常工作。另外一方面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行政人员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约。为了避免行政人员滥用权利,我国行政法中也对行政人员的权利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人员不能离开法律的约束性去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

1.2合法性原则需要其他原则的补充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只有在相互配合时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效果。这种联系就表现为各个原则之间的互补性,在现实生活中还会发生一些行政法合法性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用其他的原则作为重要的补充,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能够更加公正合理的去判断一件事务的合法性也应该将其他基本原则充分融入其中,一达到更好的效果。

2.行政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可见,这一规定涉及的实际是道德范畴。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严格依法做出,而合理性原则又要求行政行为可以“适度、合乎理性”这岂不是同合法性原则相矛盾,甚至是?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2.1合理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由于行政管理涉及的都是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其复杂性、多变性是任何立法部门在制定法律时都难以料到的,从而也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社会生活又需要规范,于是行政立法规定行政执法部门享有“自由裁量权”,显然,这里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就是合理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和必要。

2.2合理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行政工作中的行为一定要符合相关法律立法的要求。行政法当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喂了对行政机关进行管理和监督,促进其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只能,做好日常工作,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行政机关在执法工作中应该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为最主要的出发点,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相应的尺度。

其次,行政行为应该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就是在行政管理的过彻骨中一定要将应该考虑的因素全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而对于那些不该考虑的因素也不应考虑在其中,这样才更加符合行政行为的根本目的。

2.3合理性原则需要合法性原则的规范

首先是在法律没有对该事务进行规定和限制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在不违反行政法律和宪法的相关要求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处理该项事务,很多法律在自身的原则性和概括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在处理相关事务的过程中很有可,可能找不到非常合适的原则,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合法性来对其进行规范。

其次,法律规定了模糊的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

再次,法律规定了明确的范围、方式,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适当的幅度。这一规定不是行政法特有的,但却是行政法必须具备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合理性原则与合法性原则在适用过程中的互补性是显而易见的,缺一都可能导致执法的寸步难行。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有行政法的上述两个原则,行政管理就可以畅行无阻了,

3.行政应急性原则

行政应急性原则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原则是合法、合理性原则的非常原则。

3.1应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从很多营救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行政人员之所以采取一定比较有难度的做法是因为出现了“紧急情况”,不采取紧急措施,就可能造成“桥毁人亡”的严重后果。而类似情况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是立法不可能顾及的。所以法律才赋予执法机关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权利”,可见,应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

3.2应急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其一,存在有明显无误的紧急避险。此规定要求,采取应急性原则必须是即将或正在发生某种危险,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就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二,应急权利的行使应适当。此规定要求,采取应急性原则时,必须把握住一定的“度”,即因采用这一原则所造的损害必须小于要保护的利益。

4.结语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一些问题还是无法使用行政法当中的单一的原则去规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用其他的基本原则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这也是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互补性的一种最为集中的体现,这种互补性可以解决很多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其在行政工作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行政部门一定要对其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叶必丰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疾病防治的制剂。我国现有中成药8000余种。《指导原则》旨在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指导原则》明确,中成药临床应用,应遵循辨病辨证结合用药、合理选择给药途径等基本原则。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指导原则》提出,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指导原则》由4部分组成:中成药概述,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症及注意事项,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我国将建立营养监测制度

郑灵巧

近日,卫生部公布了《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确定国家建立营养监测制度,对居民膳食状况、营养改善效果以及营养相关疾病进行监测;卫生部将根据公共卫生问题、人群营养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全国营养改善工作计划、营养标准和指南,定期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报告。

根据该《办法》,为改善居民营养状况而开展的预防控制营养缺乏、营养过剩和营养相关疾病等工作,统称营养改善工作。卫生部制定、实施国家营养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营养监测方案。营养监测应包括不同人群的食物摄入、膳食结构变化状况,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的营养状况,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贫血、钙缺乏、维生素A缺乏等状况,超重、肥胖及营养相关疾病状况等。

第3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心,奋起抗击冰雪灾害,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抗

击冰雪灾害的战斗给应急管理研究留下了深刻的思考:(i)体现了应急预案的被动性和有限性。即应急预案难以充分预料危机事件复杂演化中的具体问题,应急决策比应急预案更需要引起管理机构的重视;(2)突出了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等关键性资源配置的应急决策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乎伦理的复杂性范畴。解决这样的复杂性问题,不仅需要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需要规范应急管理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决策者和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一、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的属性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能够在短时问内迅速征调或积极响应的全部各类资源的总称。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有自发资源和公共资源两种类型,有人、财、物、信息等存在形式。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决策指挥人员、参谋咨询人员、后勤辅助人员、媒体人员等,是应急管理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和最宝贵资源。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物、信、财等资源的效用与效能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是公共危机相关信息及其传播途径、媒介、载体的总称。信息资源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政府要依靠信息资源直接影响群众、调动群众。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信息资源了解群众的现状与需求,进而借助信息资源驱动人、财、物等资源间接满足社会需求。物质资源是指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技术装备等以物质实体形态存在的资源。它是各种管理方案落实到实处的物质基础,还是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和应急管理的物质保障。财政资源包括用于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各种财政预算、基金、保险、补贴、专向拨款等以货币或存款等形式存在的资源。财政资源是调动外部或间接资源的总枢纽,是影响应急决策自由度的重要因素。

充足的财政与物质资源储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危机状态下,财政资源转换为物质资源受到多种条件的约束。一是时间约束,即转换需要一定时间;二是价格约束,危机状态下的价格将被扭曲,严重偏离价值规律;三是供给约束,即所急需的物质资源并不容易直接得到。因此必须重视物质资源的储备。但是,并非仅有物质资源就可以应对公共危机。相对于公共危机的属性,物质资源储备很难做到充足和万元一失,因此,必须重视财政资源与物质资源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协调,做到保障有力。

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属性

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或社会正常秩序、发展进程等构成巨大现实损失或潜在危险的事态。它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社会性、扩散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公共危机基本属性的本质在于其产生与发展必将产生一系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从而致使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失衡。公共危机的实质是以资源为基础.以人类社会为核心.以价值规范和生存发展秩序为主体的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破缺。公共危机既有风险性与破坏性,又有机遇性与建设性,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危害与破坏之中孕育着建设性和新的机遇。危机是危险与机遇的统一,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危机之中颠簸前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危机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一个契机。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指公共管理机构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公共危机发展的各阶段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以期有效预防、处理和化解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具有主体多元性。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安全、秩序和稳定等内在的平衡。受到公众监督和约束等特征。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目标的实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并维持其发展运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目标存在两个层面,即满意层面和最优层面。满意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以维持现有社会平衡结构体系为目标。重点在于恢复。效率、经济、稳定和可靠等目标是其内在基本要求。最优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在满意层面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不仅力求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最少失误、最高效率等最优准则,而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共危机。主张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变危机为契机,重点在于建设。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指明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为了谁”和“依靠谁”。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生存发展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自咎互救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尽量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当危机发生后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人,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和安全,而无论代价有多大,这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准则,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整个过程和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的属性决定了效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生命。效率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时间上的效率性至关重要,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必须迅速反应.全面调动资源

开展危机救治,缓解各类资源的供需矛盾,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另一方面,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不可或缺。从资源角度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个资源储备与消耗补充的全过程。在该过程中所消耗与占用资源带来的各种成本的总和就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成本。因此,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合理、充分地使用资源,不断降低耗费与占用资源所带来的无效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各项成本,才能满足效率性原则。

3.可持续原则。公共危机既是风险,又是机遇。公共危机对原有平衡体系的危害与破坏也孕育着改革与发展的良机,是社会进步与自我完善的契机。进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要兼顾长远.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作为代价。公共危机应急

管理中的资源占用与消耗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必须把危机管理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策略有机地整合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

4.公平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重视公平。这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尤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时更要如此。公平不是平均,公平要有主次。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中,要把握整体的平衡,抓主要矛盾,调动一切资源,尽最大努力满足最普遍、最基本、最强烈的资源需求,以主要矛盾的解决来全面缓解次要矛盾.避免各类资源需求矛盾之间的相互激荡。要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重视不同环境下不同群体对不同资源的特性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有选择、有重点、有次序地逐步化解各类次要矛盾,消除局部失衡现象。

5.管控结合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要坚持统一指挥,注重关键资源的控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确保对公共危机的控制,决策机构必须集中时间精力和有限资源,抓主要矛盾,确保对主流信息、安全人才、安全设施、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等核心资源的控制,实现其科学优化配置与快速有效调度,保障总体局面的稳定与控制,从而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其他工作环节提供坚实可靠基础与强有力支撑。同时,还要围绕危机事态的发展变化,将以控制为主和以管理为主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统筹结合起来。这是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与et常公共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必然要求。

6.协调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依照资源属性,对各类资源及其供给和实际需求进行协调的过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各类资源的所有者性质不同,职责不同,价值与利益取向也会有所差异,而且在应对公共危机的介入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效的协调必须把个体的、局部的力量聚合成整体的力量,发挥资源整体的最大效用。因此,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必须坚持协调性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并对各级各类资源进行统一指挥、有效协调,发挥整体功效,提高效率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

7.稳定性原则。社会平衡体系的平衡与稳定是相对的,必须明确区分和正确对待发展中的适度失衡与失稳。一方面。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如果一味地追求稳定与平衡则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易丧失发展与完善的机会。另一方面,并非环境发生变化或一出现失衡或失稳就意味着公共危机已经出现。必须判断该变化是否已经冲击到组织体整体的基本目标,并严重影响其发展。否则,对公共危机的过度反应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导致其他不利于发展的失衡或失稳,甚至激化矛盾。

8.开放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不仅取决于现有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取决于对所需资源的协调获取能力。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一方面在努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还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源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寻求外部资源协助,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他范围的公共危机,及时提供支援与帮助,以期达到预防与控制的结合,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要将内部资源外移,以便在不同区域和范围内得到整合与共享:还要将外部资源内移,增强所需的关键资源的可得性。

第4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一、基本原则

1、县政府负责本县的应急物资储备。

2、政府储备与商家储备相结合原则。帐蓬、棉被由政府统一储备,矿泉水、衣物主要由商家储备。

3、一次性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依据制定储备规划目标,分三年到位。条件成熟的可提前实现储备规划目标。

二、工作目标

1、救灾帐篷储备,鉴于帐篷储备成本高,加上救灾帐篷属国家民政部统一调配专用物资,全县共储备70顶。应急需要时,向上级民政部门申请调拨。

2、棉被根据市民政局分配我县0.1万床的任务分三年完成。

3、协议储备矿泉水0.07万箱,衣物0.5万件。矿泉水、衣物与较大经销户或者生产厂家鉴订供货协议解决储备,但生产厂家必须经省、市质监局认定。县储备物资所需资金由县财政承担,分三年完成。

三、工作步骤

1、县应急储备规模由县政府统一安排,一次性规划,有序推进。根据分三年到位的计划,由县民政局编制县民政应急物资储备计划任务表,将储备数量、品种细化分解落实到位。

2、明确物质储备工作责任。县年棉被储备400床的任务,由县财政列支专款,办理政府采购。县政府应牵头落实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工作责任,民政部门负责储备物资的购买,财政部门按照储备任务安排资金,年的储备任务在年3月底前完成。

3、抓好储备计划落实。按照《县民政局编制县民政应急物资储备计划任务表》确定的储备数量、品种,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抓好应急储备计划的落实,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当年储备物资入库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救灾帐篷储备和使用及回收管理。救灾帐篷是中央储备的重要救灾物资,动用、调拨有严格的报批程序,对救灾帐篷的管理要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帐篷回收管理的通知》号)要求,制定更为详细的应急储备物资的管理办法及调运保障制度,确保储备的应急物资保质保量和及时调拨。

第5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课程代码:1196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是______的危机管理体制。

A.俄罗斯模式 B.美国模式

C.日本模式 D.英国模式

2.美国的联邦调查局成立于

A.1908年 B.1918年

C.1898年 D.1909年

3.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于

A.2001年 B.2000年

C.2002年 D.1999年

4.基本不会对社会造成安全威胁的风险是

A.不可容忍风险 B.可容忍风险

C.不可接受风险 D.可接受风险

5.公共风险评估最基本的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6.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它的危机管理主要以防灾救灾为核心。以下不属于日本常见灾害的是

A.地震 B.沙尘暴

C.火山喷发 D.海啸

7.特别严重级别的危机事件用______进行预警。

A.橙色 B.蓝色

C.黄色 D.红色

8.妥善安置受灾人员,解决灾民衣食住行等问题,称为

A.保障性措施 B.救措施

C.预防性措施 D.保护性措施

9.物质重建不包括

A.基础设施重建 B.公民财产补偿

C.心理干预救助 D.对公民生命安全的关注

10.基本秩序的恢复首先是

A.经营秩序的恢复 B.生活秩序的恢复

C.生产秩序的恢复 D.法律秩序的恢复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快速果断是公共危机决策的特点之一。

12.应急资金就是社会各界提供的捐款。

13.突发事件应对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害。

14.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一致与冲突。

15.以人为本、以防为主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

17.使灾后的社会生产生活运行恢复常态称为恢复。

18.应急物质最直接的来源是直接征用。

19.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转折点。

20.根据沟通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划分,沟通方式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恢复与重建的内容包括物质重建、______和______。

22.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策略分为危机______、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消除策略和危机______。

23.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______和______上。

24.公共危机沟通,是指公共部门以沟通为手段,以解决危机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______和______的活动过程。

25.广义的比例原则包括______、必要性原则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

27.应急储备

28.重建

29.公共风险控制

30.快速决策分析法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试举公共危机决策的基本原则。

32.简述如何改善我国公共危机决策。

33.试举应急预案包括的基本内容。

第6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汛情期间生活必需品及防汛急需物资市场供应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安定人心,保障全市生活必需品及防汛急需物资市场的稳定运行。

汛情期间的生活必需品及防汛急需物资的市场供应应急工作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监测、及时反应和处置得力的基本原则。汛期的生活必需品主要包括各种食品、蔬菜、肉品和奶制品等;防汛急需物资主要包括麻袋、草袋、塑料编织袋、苇席、铝丝、圆钉、铁锹镐等。

二、组织机构及责任分工

1、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市商务局成立市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闫国政副局长、付正清副书记担任,成员有:*(市场监管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市场运调科科长)、*(外经外贸管理中心科长)、*(招商事务科科长)、*(行政执法科科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监管科,办公室主任*。

2、责任分工。

市场监管科负责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和生活必需品及防汛急需物资市场供应的协调工作,负责组建防汛抗洪抢险队,负责有关会议、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文字工作;负责防汛工作信息上报和文件管理工作;包括机关防汛物资准备、汛情发生的生活资料供应,对机关办公场所、通讯、车辆、设备和防汛设施进行检查,清除潜在隐患。负责与财政、人行部门联系,协调生活必需品供应所需资金,落实抢险费用,确保在紧急情况下防汛措施的迅速实施。

市场运行调节科负责指导各企业增加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负责联系交通等部门,协调生活必需品的调运和投放;负责联系粮食部门,协调我市面粉、大米、食油、蔬菜的市场供应。

行政执法科负责监管、维护全市调味品、酒类和生猪市场秩序,负责联系工商、物价、质检、公安、卫生、食品监督等部门,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发国难财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正常的流通市场秩序。

市场监管科负责全市定点屠宰企业的防汛工作,及时掌握屠宰场的货源情况,保证汛期肉品的市场供应。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各单位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建立工作责任制,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二)统一协调,服从大局。遇有紧急突况,要服从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无条件服从大局,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三)密切监测,强化管理。要及时掌握生活必需品及防汛急需物资的市场供求和重点企业的“购、销、存”情况,及时沟通信息,加强协调调度,加大督导检查,确保汛情发生期间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

(四)保证通信畅通,政令畅通。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做到24小时手机开通。

四、责任追究

(一)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在汛情发生期间,要服从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调度。

(二)对防汛工作人员有疏忽职守、失职、渎职,违反本预案规定行为的,由市局根据情节,分别给予责令改正,通报批评、警告、记过等处分,对其主要负责人建议依法依纪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建议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取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其它

第7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核安全;辐射安全;突发事件;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8002

1 引言

原子核内部结构变化会产生不稳定核素,而随之而来的电离辐射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破坏,危及其生命,甚至带来重大的环境危害。特别是当这种技术被用于军事,便是最具威胁性的武器原子弹,其不仅威力巨大,带给人类的更多的是恐惧和阴影。因此,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同话题,在世界各国都极受重视。然而核能源是一种新兴能源,利用得当则能体现出卓越的效果,为了保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取得大众的信赖,世界各国都在针对核技术进行着开发和研究,并且在关于核设施的设计、建造以及后期投入运用和退役等过程里,也都采用了许多相关的技术管理措施,也有着相应的理论形成,以及法律法规的颁布。

2 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定义

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是一门综合科学,一般将其定义为,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的各个阶段中,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各个阶段,为使核技术应用过程中以及其设施运行和退役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对相关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低至可接受水平,保证其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并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理论,原则以及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总和。如果对核安全和辐射安全分别讨论,核安全的重点是保证核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预防相关事故不会发生,以及事故后如何缓解不良影响,从这三方面对从业人员、公众以及环境进行保护措施。而辐射安全则更多地侧重于通过监测辐射水平、评估辐射效应,以及针对辐射的防护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制定,来保证辐射防护的完整性,让辐射的剂量不超过国际规定的限值。

3 核安全的发展历史

核辐射能够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因此,在核能源发展的最初,核安全便受到极大的重视,在发展初期便确立了许多关于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特别强调从设计和设备多方面的可靠性上来保证核安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核安全的基本原则确立,采用保守设计并且重视相关设备的可靠性,是核安全的基本原则。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哩岛核电厂发生堆芯部分融化事故,该事故表明,当维修出现错误亦或者设备发生故障时,如果工作人员根据安全系统的设计,而不是错误干预,便可避免事故的发生。在这一事故后,各国开始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改进人机接口和主控设计,并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高了核安全水平。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被泄漏出来,污染了前苏联及欧洲部分地区。事故由于其反应堆存在设计缺陷,而运行人员在国内工作时也考虑不周到,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事故发生。这一事故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影响最深的事故,如何加强安全文化的普及,也成为世界各国加强核安全的重要课题。

4 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

4.1 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应当建设和完善核事故的应急组织体系,并且明确其职责,在发生事故时其应当迅速对其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应对突发性核事故。国家也应当建立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核应急组织,包括国家核应急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应急组织,和地方单位核应急组织,三级体系相辅相成,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能,由此对全国范围内的核安全机构进行领导管理。将核应急组织建设落到实处,能够针对核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和后果管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挥。

4.2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专业人员的素养对于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其专业水平、安全技能以及管理水平是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的重点。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其工作素养,并且努力树立其工作责任心,从而使核安全和辐射安全落到实处,是降低核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单位应当定期对涉核人员进行科普和技术培训以及考核,使其充分掌握相关之时。相关单位也应当确保工作人员必须执行持证上岗,并加强应急专家库的管理,对应急监测救援工作进行备案、存档,以备不时之需。

4.3 重新确立现有辐射设施及核设施设计基准威胁

根据放射性物质的类型以及数量进行通常意义的安保措施,已成为各国核安全及辐射安全中的重点项目,通常会采取相关设施上锁并设置保安警卫。但以往的安保重点都会选择安全危害以及防治意外照射两方面,然而随着当下形式发生了转变,出现了认为盗窃或蓄意破坏等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安全因素。设计基准威胁对于实体保护体系而言,是重要的措施,能够防治人为对核材料的破坏以及盗用等现象,让核设施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并且保护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对于小型民用核设施应当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撑,确保基准威胁这一课题能够顺利开展。

4.4 对现有核资源进行调查,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

对现有核资源进行调查,掌握该资源的分布状况,并建立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对于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随时掌握设施工作现状以及辐射源的动态安全信息,更准确地预防事故的发生。数据库的建立应当给予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而构建核设施和辐射设施事故处理的应急预案,并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存。也要调查核O施和放射源,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出在役放射源、闲置放射源,以及拟退役放射源的种类、活跃度以及保存地点,根据这些信息建立实体保护措施。同时建立核资源信息数据库也有助于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实施,减少人为操作导致的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5 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

为了能够实现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动态监控,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自动预警的辐射检测网络是必要的。在建立监测网的同时,也要建立互联的中心数据库,并且是能够兼容常规检测和应急检测的全国性核辐射检测网络,在相关事故的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措施,对事故做出积极的响应。通过监测网络,工作人员可以获得、储存和验证相关数据,也能够获取核设施地点的气象数据以及地形数据,有助于及时对不良因素进行调整,同时建立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能够在事故的过程中,全程跟踪事故,监视其发展变化,并对突发状况做出积极响应,有助于决策部门迅速做出决策。

5 结语

核技术的发展,核能的绿色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运用到能源、工业、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为人类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却是自核技术诞生以来便不断探究的问题,如何利用核技术,使其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是重点讨论对象。依靠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并且构建信息数据网络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国际合作,让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人类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岳保荣,赵兰才,范瑶华.加强放射源安全综合管理技术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

[2]黄顺祥,胡 非,陈海平,等.反核生化恐怖与大气科学[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

[3]马忠法.韩国核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启示[J].韩国研究论丛,2016(1).

第8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重要性;加强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全体职工参加的、以人的因素为主、为达到安全生产而采取各种措施的管理。它是施工企业全体职工及各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生产管理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从签订合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设置等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到施工的各个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活动全过程的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故发生后吸取教训转变为预防为主;把酿成事故的诸因素查出来,发动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将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处于受控状态,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施工生产安全。

根据施工企业的实践证明:推行安全管理就是要通过四个方面,达到一个目的,即:①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主为”的方针。②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搞好安全管理的积极性。③切实有效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做好设计、施工生产、竣工验收等方面的工作,以预防为主,消除各种危险因素。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长效管理机制。目的是通过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使生产活动安全化、最优化,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保证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一、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特征

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情况多变,又是多工种的立体交叉作业,劳动条件差,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搞好施工的安全管理,保护职工在施工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设备、物资不受损坏,不仅是管理的首要职责,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全的施工条件,也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率。

安全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统一性。安全和生产是辩证的统一,即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发展生产,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安全设施。生产中越注意安全,就越能促进生产。②预防性。安全施工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③长期性。安全施工,是施工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安全措施和安全教育要贯彻始终,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④科学性。各种安全措施都是科学原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不断学习运用科学知识,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措施。⑤群众性。安全施工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是息息相关,人人重视安全,安全施工才能得到保证。

二、安全管理的内容

1、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政策、法规、条例,并结合本施工项目的特点,建立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全体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2、贯彻安全技术管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要注意全体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妥善的安全防护措施。要不断积累对安全技术措施在执行过程中的技术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提高,以利于以后工程的借鉴。

3、坚持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地方和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法等。新工人进人岗位之前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特种专业作业人员要进行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使全体职工经常保持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4、组织安全检查。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必须要监督监察。安全检查人员要经常查看现场,及时排除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纠正违章作业,监督技术措施的执行,不断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

5、进行事故处理。人身伤亡和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后,应立即进行调查,了解除事故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后果,提出鉴定意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制订事故再次发生的可靠措施。

三、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1、要实现全员安全管理应抓好两个方面:首先必须抓好全员的安全教育,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促进职工自觉地参加安全管理的各项活动。其次,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量和政治素质,以适应深人开展全员安全管理的需要。要实现全员安全管理,除要执行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外,还要开展岗位责任承包,与此同时运用安全按月计奖、资金抵押承包、与工资挂钩等一系列经济手段来抓管理,把安全目标管理落到实处。

2、安全管理的范围是设计、施工准备、生产安装、竣工验收的过程。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即对每项工作、每种工艺、每个施工阶段的每一步骤,都要抓好安全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就是对工作设计、施工准备工作,到生产安装的各个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安全管理,也就是纵向一条线的安全管理。

3、安全管理要求是全企业的安全管理。首先,从安全职能上看,安全职能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要搞好企业生产安全,就必须将企业各部门的安全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都对安全生产负责。但由于各部门在企业中的职责和作用不同,其安全管理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齐心协力把安全工作做好。其次,从组织管理角度看,每个施工企业的管理,都可以分为上层、中层、基层管理,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安全管理活动重点内容。上层管理侧重于安全管理决策,并统一组织、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安全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中层管理则要实施领导层的安全决策,执行各自的安全职能,进行具体的安全业务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职工严格标准,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施工,完成具体的安全生产任务。

4、安全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应是多种多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施工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质的因素;既有管理组织因素,又有技术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的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好,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加以综合治理。

四、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安全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行为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分别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为有效的将生产因素状态控制好,实施安全管理过程,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原则:①安全与危险并存原则。安全与危险同一事物的运动中才是相互对立的,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因为有危险,才要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止危险。②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原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生产中人、物、环境都处于危险状态,则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安全是生产的客观要求。③安全与质量的包涵原则。从广义上看,质量包涵安全工作质量,安全概念也内含着质量,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两个第一并不矛盾。④安全与速度互保原则。生产的蛮干、乱干,一旦酿成不幸,非但无速度可言,反而会延误时间。速度应以安全保障,安全就是速度。⑤安全与效益的兼顾原则。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定会改善劳动条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带来经济效益,足以使原来的投入得以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与效益安全是一致的,安全促进了效益的增长。

在安全管理中,投入要适度、适当,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又要经济合理,还要考虑力所能及。单纯为了省钱而忽视安全生产,或单纯追求不惜资金的盲目高标准,都是不可取的。

五、我站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简介

1、紧急处理的基本原则。预案在实施应急处理工作中实行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密切协同、快速反应、科学决断、有效处置、确保安全的原则。

2、应急处置办法。①发生安全事故,我站各单位及有关目击人必须立即报告本县安全监督管理局。②事故发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按照预案指挥处置,组织救援救护,同时将情况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③事故发生企业必须迅速疏散人员,如实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事故发生原因,并堵塞危险源。④发生三级重大建筑事故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⑤事故发生企业无力承担救援工作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调动机动抢险队伍,必要时向局指挥中心请求予以增援。⑥事故发生单位要积极妥善做好受伤人员及其家属的吃、穿、住等问题。⑦根据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由局办公室负责统一对外新闻工作。

六、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9篇:应急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检测机构 风险管理 ISO/IB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内自我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外互认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以此标准为基础建立的的认证认可活动在我国发展迅速。截止2011年10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检测实验室4500多家,校准实验室500多家。

1.风险管理与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基本原则与方针

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是检测机构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与其结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风险管理应保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体现着检测机构的精神宗旨和服务水平,风险管理应有助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和改进。同时风险管理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最高管理者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等做出明智的选择。

1.2风险管理应有效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两化三性

质量管理体系具备的两化三性是指系统化、结构化以及真实性、及时性和独特性。

1.3风险管理应考虑人文因素

组织机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风险管理可以促进或阻碍机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能力、观念和意图。

2.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和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工作

2.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必须识别风险,以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检测机构产生影响,特别是要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以助于了解每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风险识别主要包括资质认定问题、质量安全问题、利益问题、人财物安全问题几个方面。

2.2风险评价

根据法律法规等的违反情况、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人员及财产的威胁程度以及工作和声誉的影响范围等指标,可以将风险评价可分为五级,分别是:一级轻微或可忽略风险,二级可接受或可控风险,三级中等风险,四级重大风险,五级巨大风险。风险评价的具体分级准则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风险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对应条款,分别见表1和表2。

2.3风险控制

检测机构风险管理要通过结合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风险控制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2.3.1管理组织建设

在风险管理中,引入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的概念。一方面由检测机构最高管理层负责组织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直接负责实验室风险评价领导工作。另一方面,由质量负责人及其所在的质量监督团队作为风险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

2.3.2风险应急方案设置

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因此必须在ISO/IEC17025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编制多个各选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对实验室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先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