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生态旅游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旅游调查报告

第1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泉州市

中图分类号:X3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0-0024-02

1 引 言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法定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遗传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为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等提供基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兴起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地质遗迹,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2 泉州市自然保护区情况

2.1 基本情况

泉州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4年,至今共建省级以上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24753.88hm2,分别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045.88hm2)、永春牛姆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50hm2)、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986hm2)和德化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472hm2),自然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4%。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地保护了该市的野生生物物种,保护了极为重要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68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21种珍贵树木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地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以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泉州市生态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2 保护管理措施

2.2.1 合理区划 科学管理

各自然保护区认真制定《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对于不同的区划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核心区的生物多样性实施绝对保护;在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允许实验区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严格保护使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高度统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协调。

2.2.2 依法治区 促进保护管理规范化

泉州市各级政府根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分别制定了《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泉政[2004]8号)、《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德政[2002]444号)、《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云中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规范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科研和社区发展等各方面的工作,使保护区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林业主管部门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包括上下班、学习、护林防火等责任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

2.2.3 合理利用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该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社区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力推广沼气,建立沼气综合利用体系,减少资源消耗,形成良性循环,减轻了当地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了黄花远志繁殖和栽培示范片50亩,鼓励群众种植中草药,并免费向群众提供苗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野生黄花远志野外资源。

2.2.4 发展生态旅游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自然保护区大都地处偏僻林区,地上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地下有宝贵的矿产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好地上和地下资源,促进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永春县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封禁了牛姆林保护区及周边危及生态安全的100多个煤矿,并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积极引导居民转变观念,拓展其他产业发展,逐步向服务业、种、养殖业转变,从而带动社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完成了撰写《安溪云中山生态旅游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介绍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3 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设管理资金缺口大

保护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日常管护费用无固定来源,国家资金投入也十分有限, 资金缺口大,导致一些保护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大多数保护区的管理仅维持在简单的看护水平,有的保护区甚至连最基本的保护界桩、界碑及标志性的大门也没有建设,个别哨所、t望塔、防火林带长期失修,巡护交通工具缺少、监测工具不足,失去了防火功能。更严重地制约了科研、宣传力度,自然保护区职责难以履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统一,造成了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而不管、管而无力的尴尬局面。

3.2 保护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生态保护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保护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对管理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机构、设施及技术力量越来越显得薄弱,再加上保护区一般地处偏僻林区,高素质的人才引不进来、留不住,导致很多的科研项目无法开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比较单一。保护、管理技术与手段方面也比较落后,在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等方面都缺乏现代技术和手段。

3.3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矛盾突出

一方面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偏远贫穷地区,有不少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当地政府按《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把社区居民的具有保护价值的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划入保护区后,限制了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长期以来,一些群众包括林农、渔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居民的生产生活来源被 “切断”,国家又不能及时给予合理的补偿,保护区居民误认为是自然保护区所为,导致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保护区的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政府的知名度和形象,但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因保护区的严格管理,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的需要,忽视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当地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为难和消极抵触情绪。

3.4 管理体制不顺

一些保护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管理部门, 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非常突出。如对于保护区的水域、土地和违法破坏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等现象,保护区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难以协调监管,形成条块分离、多头管理的格局,管理目标的冲突和利益上的矛盾导致政策规划多样、多变,建设管理混乱。

4 自然保护区保护发展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深入调查,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保护政策,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应加大投入,确保管理有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努力使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保护区能够建成示范样板,与国际接轨。同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吸引国内捐助,鼓励社会投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泉州市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每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要有一个管理法规、一本科考报告、一本规划、一套影像资料、一套制度、一套班子(简称六个一工程),省级自然保护区也要逐步达到上述要求。同时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要积极认真地组织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3S技术等现代技术,改善野外巡护、观测、科研、信息输送等,实现信息化管理。

4.3 搞好社区共管

在处理自然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上,要不断探索, 社区共管,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找出最佳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双赢”。

4.4 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一些保护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管理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状和弊端,建议理顺管理体制,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各个相关管理部门都是由多种环境要素和资源组成的有机综合体。林业部门作为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更应真正承担起政府对这些保护性区域的统一监管职责。统一协调好各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把保护区建设好、管理好、保护好。

参考文献:

第2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一、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对新形势下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让广大群众了解、熟悉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贯彻执行好当前的各项惠民政策,使广大村民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更快更好的发展,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二、抓好新一轮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紧抓“十天”高速通车契机,选择“十天”高速出入口沿线牌坊坝村、吴家营村作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合沼气、乡村道路、农业信息网站、人饮工程、村两委会阵地、标准化卫生室及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资金,集中倾斜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建成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收入增加,人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以南片荷叶坝等村为的烤烟种植。加大烤烟种植优惠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向县烟草公司等相关包扶单位争取,力争年内新修烟田机耕路2条,加大”送技下乡”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种烟技术,提升烟叶的产量、质量。荷叶坝村示范点完成400亩,力争完成500亩烤烟任务,示范带动南片完成1000亩烤烟种植任务,全镇烤烟种植实现1200亩目标任务。

2、大力发展以何家坟、南坝等村为主的蔬菜种植。发展以何家坟村、南坝村、两流水村、两河口村、干水磨村为主的蔬菜种植业,扶持种植大户、打造蔬菜生产基地。力争实现:两流水村发展蔬菜30亩,南坝村发展蔬菜40亩、何家坟村发展蔬菜30亩,全镇发展蔬菜150亩,大棚20个。

3、大力打造以安林沟等村为主的干果种植示范园。依托向阳商贸公司,引导农户大力重点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业,在有条件的村组统一种植品种,成片规划;打造干果种植产业基地,鼓励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力争全镇新建核桃、板栗示范园2个,发展干果面积2000亩,其中核桃1000亩。

4、扩大干水磨等村食用菌栽培规模。探索公司加农户模式,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科技栽培手段,加大培训指导力度,以干水磨、安林沟等村为主,重点抓好香菇、花菇、黑木耳栽培,全镇力争在年内发展食用菌种植大户30户、发展袋料香菇250万筒,其中:安林沟村70万筒、干水磨村60万筒。

5、积极发展以安林沟等村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重点抓好柴胡、猪苓、天麻等中药材种植。结合我镇林地、林木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倡林药间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全镇力争发展中药材面积500亩,其中柴胡200亩、猪苓200亩。

6、加快发展养殖业。重点突出以乌鸡、生猪为主的传统养殖业和以大鲵为主的特色养殖业,走专业合作社养殖和家庭分散养殖相结合的道路,突出重点,抓养殖大户,带动发展。力争年末乌鸡饲养量30万只,生猪养殖2000头,发展乌鸡养殖大户30户、生猪养殖大户30户;全镇新发展大鲵养殖户20户,大鲵养殖达5000尾。

7、做大生态旅游业。紧抓“十天”高速通车和“十天”高速公路修建损毁镇村组道路恢复建设机遇,整合资源,以恒源生态园为示范,积极引导全镇“农家乐”业主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环境,加强对外宣传,提升服务质量和“农家乐”档次。依靠媒介,包装、打造磨坝-干水磨红色革命旅游线路和天池山草甸开发项目,切实把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

第3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白茶村位于白鹿镇东北部,四面环山,幅员面积9.9平方公里,距镇政府7公里,距彭州市47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268户817人,其中党员46名,全村无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经济发展以种植三木药材为主,收益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受黄连根腐病和市场价格影响,村民收入急剧下滑。同时,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全村共有劳动人口490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相对贫困户29户58人,其中低保户13户19人,五保户7人,精准扶贫户9户32人。2016年2月,白茶村被确定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二批贫困村。按照白茶村扶贫开发规划,白茶村定位为:融入白鹿镇旅游体系,以白茶产业为主导、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农旅融合、扶优并进的幸福美丽新村。

白茶村发展乡村旅游业优势凸显的以下7个方面:

一、 紧紧依靠白鹿旅游优势、白茶村第二旅游点潜力大

白鹿旅游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很成熟,也很成功了,游客数量逐年增多。我们要紧紧依靠白鹿镇白鹿旅游的发展平台,借助白茶村精准扶贫村的帮扶发展契机,发展白茶村的生态旅游业。由于白鹿镇的地理地势和交通原因,白鹿法式风情小镇的旅游接待急待拓展旅游空间、为了充分利用好白鹿镇白茶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纵深发展白鹿旅游和解决交通难等问题迫在眉睫,白茶村结合精准扶贫任务,围绕这两大问题开展村的工作,开发利用白茶村这块旅游处女地。已修建了一条9公里长,8米宽的旅游环线,环线的起点连接什邡市,终点连接彭州市龙门山镇。在与什邡的国有林边界上,计划修建青山绿水游步道,把白茶文化自然景点和天然氧吧有机相容相接,通过白茶村全体村民的努力发展,未来的白茶村一定会是白鹿的第二旅游景点,游客在游玩风情小镇之后,沿途经白鹿书院,来到白茶村这个观光避暑度假胜地,住宿吃饭休闲消费。现发展了一家竹云香民宿,以品茶和体验农耕生活为主要内容,已开始营业。

二、 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白茶村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气候宜人,属于夏季避暑胜地,冬季雪景迷人。耕地面积2437亩,林地面积12218亩,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五,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三、 白茶种植历史悠久、优势明显

白茶种植为白茶村的主导产业。土壤中富含白茶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生产的茶叶品质良好,种植历史悠久远近有名,发展茶产业的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目前,白茶村白茶种植基础优良,避开了村庄同质竞争;白茶不仅茶文化丰富,而且白茶对人体好处较多,有助于降血糖  血压 帮助睡眠,长期饮用,还能帮助延年益寿。市场推广潜力大;白茶经过包装、精细化生产,产品价值较高;打造观光茶园,建立农耕生活体验区,让一三产业良好互动。

白茶村白茶产业结构概括为“一廊三区”。一廊:白茶种植产业廊(结合正在修建的穿过几乎整个白茶村的旅游环线龙白路进行布置,沿线设置以茶为特色民宿接待点,形成一条乡村气息浓郁的特色乡村生态景观廊道)。三区:恬静白茶产业区(大白岩和小白岩为分界线,依托现有三颗百年老白茶树,结合神鹿养殖,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白茶观光体验园及神鹿养生观光园)、安适白茶产业区(打造“茶家乐”品牌,带动全村茶文化发展,结合民宿接待及冷水鱼垂钓,发展乡村旅游)、活力白茶产业区(以休闲活动为主,在该片设置茶庄餐厅及民俗接待,根据背篼鹅的特色,打造白茶背篼鹅品牌)

四、 特有景点多、可塑造性强

白茶村有碉堡遗址、具有神秘色彩的子午莲池、百年老白茶树,此三处景点可通过修建沿山游步道,将景点串联,打造游客休憩玩赏之处。除此之外,白茶观光体验园(正在建设当中)、芦苇生态湿地、冷水鱼养殖观光、小湾河滴水瀑布、神鹿苑、游水观光体验、露天营地等自然景观都可以通过设计打造,作为白茶村旅游业的特色景点。

 五、 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热情高涨

白茶村村支两委团结互助,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战斗力强,工作扎实,白茶村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群众相当信任和拥护这一届班子。当地民风淳朴、村民勤劳朴实,积极配合和支持村两委的工作,为了带领村民围绕旅游发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村支部书记带头出租房屋,引进投资商改装房屋,打造民宿接待,在良好效果的影响下,乡亲们热情高涨、脱贫致富意愿强烈。

第4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所谓实习(practice),即在实践中学习,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生态学野外实习(fieldpractice)指以植物、动物及生存的各种环境为研究对象,把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地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态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动植物种类的认识,还能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学、动物学与他们的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学野外实习既是生态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具有独立的教学规律[5][6]。虽然野外实习教学是以验证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但野外实习教学绝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应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学师资,因此结合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大致将地方性师范院校生态学野外实习的目的总结为6点:(1)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2)认识生物在自然界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的分布层次。(3)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4)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5)掌握生态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身临其境,走进野外,感受自然,体验生态,提升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在今后的生物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生态理念、实现环保意识的薪火相传奠定基础。

二、师范院校生态学野外实习的现状

据笔者的初步调查与统计,绝大部分地方性师范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态学课程仅有课堂理论教学,少数院校设置了生态学实验,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环节,如漳州师范学院在南靖乐土热带雨林实习3天,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南阳师范学院先后建立了鸡公山、桐柏淮源、内乡宝天曼及西峡老界岭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内容涉及生物区系、生态调查、环境识别及野外生存等;绵阳师范学院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时间为7天,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生物多样性观察与种群调查等。笔者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及文献资料对国内14所国家或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和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除了完整的理论与实验教学部分,14所大学的生态学课程均设置了野外实习,而且建有相对固定的野外实习基地,基地具有区域内典型的生态系统,其实习内容的设计各具特色,对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方案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生态学野外实习设计的总体思路

生态学野外实习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生态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在生态学野外实习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1)观察分析能力。观察并分析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一般实验技能。通过对生态因子的测定,掌握仪器的使用技术,学会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3)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生境条件、群落结构、演替、分类的综合实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学会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从事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技能[4][7](P1-10)[8](P1-6)。生态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为:有机体与环境(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等[9](P1-5)。基于上述,生态学野外实习以实习基地为载体,实习内容划分为“基础板块”和“研究板块”[4]。基础板块包括“生态因子测定”和“生物群落调查”,包括实习基地生境各种生态因子的测定,草本群落或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及植被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板块则完成统一指定或自行设计的实习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以“课题”为研究内容,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项目,可以先拟定课题再调查或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再进行研究,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为成果。野外实习结束后,举行“生态学野外实习汇报会”,对各小组的实习成果进行集中汇报和集体评议,并将相关资料归档保存,作为生态学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

四、野外实习基地(场所)的选择

根据统计,国内重点大学一般都拥有固定的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基地建设与实习模式比较成熟[10]。合适的野外实习基地是野外实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生态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可持续性,并便于积累相关实习资料,根据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客观条件,结合生态学野外实习的目的,要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典型生态系统和优势生物资源就近选择合适的地域作为实习基地(实习场所)。在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地形地貌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保存良好的生态系统景观,也要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有3种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可以作为实习基地(场所)的候选:(1)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3)人为扰动或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韩山师范学院地处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隶属于粤东地区,粤东地区包括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及汕尾等5市,隶属华南地区,位于韩江中下游,介于北纬22°37′-24°91′,东经114°54′-117°10′之间,总面积32263km2,地处低纬度,多山地丘陵,兼有滨海平原和盆地,濒临南海,属海洋性东南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日照时数1600-2100h,年降水量在1400-2400mm,土壤类型包括黄壤、红壤、赤红壤、滨海砂土、潮砂泥土和滨海盐渍沼泽土等,土质肥沃,适宜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11]。通过实地勘察和综合分析,我们初步确定如下的地点作为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场所)。

(一)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实习基地(场地)的选择为保护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自然遗迹等,一些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已经规划为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森林公园(forestpark)及湿地公园(wetlandpark)等模式进行管理,它们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根据笔者统计,在粤东地区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包括南澳海岛、神光山、雁鸣湖、大北山、镇山及南台山等),省级森林公园12个(包括双髻山、丰溪、长潭、黄岐山、天鹅山、大南山、韩山、蒲丽顶、岚溪、红山及紫莲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海丰公平大湖、大埔丰溪、潮安凤凰山、梅县阴那山、南澳候鸟、五华七目嶂、兴宁铁山渡田河、陆河南万红椎林及蕉岭长潭等),此外还有多处市级、县级森林公园。上述保护区的地质复杂,物种丰富,植被区系多样,而且承担着在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展示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责任。根据各保护区的生物资源、环境条件及距离的远近,我们选择潮安凤凰山自然保护区、铜鼓嶂森林公园、紫莲山森林公园及红山森林公园作为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9.3℃,年平均降雨量2119.7mm,素有“潮汕屋脊”之称的主峰风鸟髻海拔1497.3m,土壤属红壤、黄壤和水稻土三大类,森林覆盖率达到84.9%,区内有陆栖脊椎动物225种,维管植物1281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2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34种,是潮汕地区首屈一指的动植物“物种宝库”,素有“粤东生态屏障”和“潮汕植物大观园”美誉。区内有两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即季风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地生态系统(天池周围),且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明显,随海拔升高依次分布:季风常绿阔叶林(小于600m)—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600-1000m)—常绿针阔混交林(1000-1200m)—山顶常绿阔叶矮林、灌丛及草地(大于1200m)。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凤凰单丛茶茶园(2010年批准)[12]。铜鼓嶂自然保护区位于梅州市丰顺县北部,其最高峰海拔1559.5m,属于粤东第一高峰,地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地带,保存有大面积类似原始次生的常绿阔叶林,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13]。此类基地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重点关注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特征及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如海拔、光照、温度、土壤性质及地形等)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实地考察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此外,潮州市郊区的紫莲山省级森林公园成立于2009年,地质属典型花岗岩丘陵地貌,主要森林资源为马尾松和阔叶乔木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是由当地的常绿阔叶林被破坏之后恢复形成的次生林类型,还有部分人工桉树林、茶园、杨梅林和潮州柑林等。在该基地的实习内容主要为恢复生态学,关注粤东地区原生态遭受人为破坏之后恢复的可能性及保护措施等。于1993年建立的红山森林公园亦在备选之列。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实习基地(场地)的选择根据生态学原理,人是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人与自然万物息息相关。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才能造福人类。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在设计过程中都运用了生态学原理,都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旅游(ecotourism)=感受和享受自然+认识与研究自然+保护和发展自然,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是按照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追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14]。因此,我们确定生态旅游景区与生态农业模式为实习基地(场所)。根据统计,仅潮州市就有生态旅游景区24处,生态农业模式在粤东地区应用比较普遍。我们选择“国家AAAA级”生态旅游点绿岛山庄作为实习基地,绿岛山庄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湖泊及湿地等),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开拓发展乡村旅游集地质科普、文物民俗、生态度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胜地,同时注重推行节能减排,清洁低碳,采用太阳能、沼气提供照明、热能、电力,环保效应突显。另外,绿岛还是一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其“绿岛模式”中,种养、加工、旅游等多种农业生产链以及天敌昆虫防治病虫、供水供肥管道、排污明沟、化粪沼气处理装置等多种环保技术和设施已被整合到一个复合循环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去,农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高,较之传统的农业企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相当明显,具有“二低二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特点[15]。因此,该基地的生态学实习既可关注生态保护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又能体验生态农业模式的具体应用,可谓一举两得。位于汕头金平区的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是以围垦湿地水网生态系统为背景,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导的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包括水产、禽畜、种植等三大主导产业和功能区,形成了“科研—养殖—饲料—流通—加工—包装—出口”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其中5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农业部认定。此外,潮安县是首批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潮安县的“猪—沼—茶(果)”生态农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学生通过对此类生态农业模式的实地考查,了解生态农业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全过程,分析“猪—沼—茶(果)”等模式的生态与经济效应[16]。

(三)人为扰动或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实习基地(场地)的选择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地、水体、大气及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及生物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受损的生态系统随处可见。因此,在这一类型的实习场所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我们拟选择四种类型的野外实习场所:(1)水体污染。随机选择周边地区的池塘、湖泊、河流及韩江等水体,现场调查并取水样带回实验室测定电导率、pH值、溶氧、透明度、BOD、COD、氨氮、亚硝酸、Cu2+、Cr6+及Zn2+等理化指标,以饮用水为对照,评价水体污染情况。(2)植被破坏。陶瓷产业是潮汕地区的主导产业,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瓷泥的大量采挖,已经导致周边山体的严重受损、水土流失及植被破坏,我们选择比较典型的瓷泥矿山,实地调查,初步评估瓷泥开采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3)农村垃圾。农村的垃圾产量日益提高,由于缺乏统一的处理方式,绝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厨余、医疗、废旧电池、报废灯管、农药包装等垃圾被随意抛弃,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潜在威胁,农村垃圾危害问题已经凸显。选取邻近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对其垃圾种类、处理方式及具体的危害程度进行调查与评估,分析广大农村的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和亟待解决的迫切性。(4)植物入侵。潮汕地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入侵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已对自然生态系统与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或破坏。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的神奇果园、慧如公园及美人城等地为实习场所,调查入侵植物的种类与危害情况,分析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的种间竞争,结合文献检索进一步了解外来生物成功入侵的可能机制。

五、小结

第5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一、引言

南京是一个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六朝古都、旅游资源丰富。随着健康与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骑游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选择的旅游方式。为了了解如何能让骑行爱好者在南京地区更好地去享受旅游,感受南京的文化魅力,更好地去发展旅游,并能够根据骑行爱好者的心理需求制定出合理的骑游路线,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骑行爱好者做了访问调查,科学分析骑行爱好者的心理偏好,论文包括游客偏好分析、骑游原因分析、结论总结和建议三个部分。

骑行爱好者多为学生群体,由于受到身份的约束骑行时间也多为周末和寒暑假,当然也因此,消费能力有限,受到很多限制。众多的骑行爱好者更偏向于选择郊野乡村感受自然气息,团体结队出行是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的方式,骑行爱好者对于道路的选择还是比较苛刻的,可达性是大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游客偏好分析

(一)骑行游客性别和职业较为广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骑行游客男女性别比例比例为一比一。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是因为骑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无论对于男性游客还是女性游客都具有比较广泛的吸引力。以山地和偏远地区为代表的骑行线路能较好的满足男性骑行爱好者的好奇心和对冒险、刺激的追求。以郊外景区,公园湖泊等线路能较好地满足女性骑行爱好者享受大自然、缓解平日都市生活中的工作压力的需求。

如图1所示,从职业分布来看,有59.35%的骑行爱好者的身份是学生,企业员工、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职员以及自由职业者分别占19.51%、9.76%、3.25%和5.69%。之所以呈现这种职业分布,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可以供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足、充满热情与活力,对外面的世界无限好奇。时间成为在职工作的骑行爱好者的制约因素,健康程度是退休老人骑行的制约因素,自由职业者则受兴趣、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二)骑行时间具有阶段性

如图2所示,33.33%的骑行爱好者一年内偶尔才会进行一次骑行活动,32.52%的人很少会去骑行,27.64%的骑行爱好者表示会经常进行一些骑行活动。只有6.5%的骑行爱好者选择每天都会进行一次骑行活动。因为职业、年龄等方面的限制,用于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骑行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所以要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才可能出去骑行。

(三)集体出游是众多骑行爱好者的首选

调查报告显示,骑行爱好者在选择骑行方式的时候,62.81%的骑行爱好者会选择集体出行,而37.19%的骑行爱好者选择个人出行。一大半的人选择了集体出行是因为集体出行与个人出行相比,安全系数较高且相对热闹。而骑行出游是集体出行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增进感情,又可以增加出行乐趣所以深受大家欢迎。

(四)风景优美的山区最受推崇

如图3所示,喜欢去风景优美的山区的骑行爱好者占71.54%,其次最受欢迎的地方就是乡村旅游区,占63.4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免受到来自工作,生活的繁重压力,而这些地方非常适合释放压力。50.41%的人选择去景区旅游。旅游景区的娱乐设施相对齐全与集中。对于闲暇时间不是很多的人会选择去这些地方。选择去小吃街或繁华商业区的人分别占24.39%和19.51%。随着社会发展,高楼与美食对骑行者的吸引力逐渐变小。

如图4所示,从骑行路线应具备因素来看,80.49%的人选择沿途风光特色鲜明。人们出行就是为了放松心情,欣赏风景,所以沿途风光特色鲜明是大家最看重的。选择可达性强的人占61.79%,选择地区文化多样的占59.35%,选择经济实惠的占52.85%。可达性与地区文化多样也是大家选择目的地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达性越强,文化越多样,对骑行爱好者的吸引力越大。

三、骑游动机分析:

(一)更多的人是为了享受自由

如图5所示,82.11%的人选择享受自由。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骑游可以更好的享受自由。47.15%的人觉得骑行是一种非常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鉴于当前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当代人渐渐的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骑行旅游,既环保又能锻炼身体。45.53%的人选择骑行是因为可以开阔眼界。骑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更多的风景,认识到更多的人。32.52%的人选择骑行是因为可以进行深度旅游。骑行时在目的地逗留时间等都由骑行者自行决定,很适合深度旅游。22.76 %的人选的是其他,其他可以是出于新鲜而想体验一下骑行旅游,也可能是想通过骑行锻炼身体。

(二)欣赏风景是大多数人选择出游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如图6所示,从骑行目的我们发现欣赏风景的人占77.24%,而锻炼身体占73.17%。可见绝大多数人怀着既锻炼身体又能欣赏到风景这一举两得的目的而进行骑行的。另外,休闲娱乐也是调查者选择骑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占61.79%。现在的白领和学生普遍压力较大,为了放松而选择骑行的人也不在少数。选择开阔眼界和结交朋友的人均为41.46%。出行者出游都希望能够开阔眼界并能够认识更多的人而骑行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只有少数的人是以体验文化为目的进行骑行的。

四、路线设计建议

(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群体占据骑游爱好者的大部分。因此路线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要。我们在设计骑行路线以及安排骑行时间的时候需要针对学生的经济情况以及时间做合理的安排。学生群体更喜爱“穷游”,喜欢追求个性,由于课程原因,也更倾向于周末出游。

(二)由于性别不同,对于骑行路线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男性更倾向于追求冒险、刺激;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享受自然,更渴望慢慢地去体验生活。因此,骑行路线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性别因素。

(三)大部分骑游爱好者更倾向于集体出游,我们在做路线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群体大部分的身心需求,不能够按照某一个人的需求来做安排。针对某个地区的户外俱乐部、或是相关的大学生组织,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路线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风景优美的山区和乡村旅游区是绝大多数人青睐的骑游目的地。对于长期生活于南京市区的人民来说,枯燥的城市生活使得更多人倾向于在放松的时候选择自然,脱离城市,或是去乡村小镇感受慢节奏生活气息,或是在自然中放松自我陶冶情操。因此南京周边城镇和乡村旅游区成为骑游目的地的首选。例如:优美山区:石塘竹海景区、南京紫金山风景区、青龙山风景区等;乡村旅游区:南京江宁黄龙岘乡村旅游区、谷里生态旅游区、傅家边农家乐、石塘人家等。

第6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

1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旅游业成为江西重要支柱产业。江西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江西各高校为顺应“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需求纷纷强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并积极探讨各自特色的培养体系。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多样,生态优势明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也最有条件开展生态旅游的业态和研究。行业领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专业要求逐步提高,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创新创业教学已成为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重点高校和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既有鲜明的农林特色,又有雄厚的农林学科基础,为江西乃至全国培养独具农林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1.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专业课程考试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居多,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记重点,理论教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实践教学技术水平又不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1.3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非常严峻,去基层旅游企业当服务员,大部分学生又不愿意,在就业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自主创业(如自己经营民宿、旅游购物商店、旅游俱乐部、旅游网络营销等)成为许多学生毕业后的重要选择。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专业就业指导方向,为其提供462019年/第15期/5月(下)新的道路,让学生在当今社会形式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和社会。因此,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缓解了就业压力。

2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改的路径

2.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和以农林为特色的旅游专业课程

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于2002年开办,201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点,2013年通过与婺源茶校合作办学的机制开设了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率,学校不仅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毕业实习等课程,其中,就业指导课程2019年起从原有的“7+1”教学模式调整成“6+2”教学模式,6次课堂教学,2次实践课(包括校友企业进课堂和参加大型校园招聘会)。与其他农林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较大不同,江西农业大学旅游专业很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农林、创新创业”的特色。

2.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旅游业迅速发展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对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按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其他学校雷同、实践实验平台欠缺等问题,因此,我校在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情况,利用自身的区域特色,以校内外基地为依托,社会服务和科研项目为载体,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具体如下:(1)增设实践课程。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与公共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在校内3年时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累计1年时间,在旅游企业和实践基地完成。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开设了2周的综合教学实习,形成了五大模块(包括休闲模块、旅游业模块、旅游文化模块、规划管理模块、康乐养生模块)教学实习,大四有为期6个月的旅游专业综合实习和创新创业与第二课堂实践,其中分布景区、茶文化相关企业以及酒店、旅行社等。(2)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从2010年至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校内教学基地的建设,把江西农业大学校友楼、校史馆、标本馆作为专业的实习场所,并建有近60平方米的茶艺室,近40平方米的餐饮客房实验室,近70平方米的旅游综合实验室。近5年学科逐步建立了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和南昌市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定期邀请旅游企业家举办学术报告,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及时了解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3)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社团和各类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旅游协会、校礼仪队、大学生茶艺社、大学生花卉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比如面向对导游工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群体,安排他们去车站接待新生并在车上沿途介绍南昌概况和校园概况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院举办的导游之星大赛及省内外各类旅游大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赛促教的教学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落到实处,使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课程实训中,还组织学生到南昌市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旅游景点参观,在此过程中掌握旅游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旅游企业营销策略以及新产品开发等内容。

2.3加强创新创业互联网技术应用

“旅游+互联网”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让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开设旅游信息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CAD制图、智慧旅游、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旅游等课程。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顺应新时展的需要,为学生创业提供扎实基础件。

3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教学的实施要点

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结合旅游课程特点,从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1三点一线开展教学

“三点”是指课程要在课堂、课下(校内实践基地)、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三个空间完成,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课下学生按结成的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一线”是指学生在景区学习后回到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回顾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程度进行针对化教学,老师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点评,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循环,培养学生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多样化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运用到旅游生态学、导游业务、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江西旅游相关案例讲授理论知识;二是让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模拟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将乡村旅游这章教学目标设计成:“认识乡村旅游”、“介绍自己家乡乡村旅游资源概况”、“体验一次乡村旅游活动”,课堂讲授时以真实案例导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讲到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时,可以以乡村旅游古村落景区、现代观光农业园、民宿等为例,来分析它们各自的市场定位,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形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有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例如,对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进行导游讲解,可在实验室内墙上可事先挂好关于导游带团全过程和要求,实验室课桌上摆放扩音器、旅游帽、导游旗、导游证、各种票据、旅游合同等,利用多媒体录像播放婺源景区概况。教师可随手指点以物示意,直观易懂,形象生动。(3)模拟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如讲解《模拟导游》中“导游带团”一节时,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模拟导游、游客、酒店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等,模拟一个完整带团过程,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在《餐饮与客房管理》的“农家乐摆台”教学中,将学生带到餐厅,通过示范摆台的步骤和标准来教学生如何摆台,如何接待客人,为客人服务,融入乡村生态氛围;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4)分组讨论法。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旅游领域热点话题,如:“黄金周旅游生态利弊”、“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教师主持,学生讨论,讨论时授课教师旁听之后作点评。教师在讲授其他基础课程时,也要有所侧重,加大论述农林生态旅游及创新创业的内容比例,如在讲述酒店管理时,着重对“农家乐”餐厅、民宿经营特点进行介绍;在讲述“旅游规划与开发”时,侧重研究“现代观光农业园的构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等内容。

3.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农林院校的“生态创业美”

运用摄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雨课堂、慕课及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提高教学效果。在利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例教学,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地理学”、“康乐养生管理”、“园林概论”等课程的教学,用多媒体教学形象更逼真,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学活用,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积极鼓励和要求每一位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如导游证、饭店服务技能、茶艺师等证书)和相关技能大赛,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3.4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不能用传统的闭卷答题形式,应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比如,鼓励学生通过调查报告、项目策划、演讲赛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导游业务”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可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从导游讲解能力、导游规范服务能力、旅游接待殊问题处理及应变能力及学生自身的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规范进行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还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多样化的考核,比如旅游企业招聘、旅游市场营销调研、导游带团、计调业务、旅游景区影响策划、景区产品开发等,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信心。

第7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抓手;经济;结构

在市场经济环境,国有林场改变以木材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才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融安县国有西山林场丰富、珍稀的自然资源,为森林旅游、科考文化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和优雅环境。以观光旅游为抓手,发展林场经济,有效保护资源。

1 国有西山林场地理位置与面临的形势

西山林场土地总面积4210.5hm2,其中林地面积4122.5 hm2。63%的林地位于融安、融水两县中间地带,分别设西山、西隅2个林站。36.7%(1594.8 hm2)的林地位于融安县30余km的大将、板榄两镇边界,为泗门山林站管辖。现有森林面积3773.2 hm2,其中杉、松1866.4 hm2,竹林183.4 hm2,天然阔叶林1635.3 hm2,阔叶林占45.6%。主要经济林为杉木用材林,资源采伐量逐年增加。阔叶林被社会和各方面盗砍滥伐严重。与县内外同样,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杉木周期长,其他生产项目少、规模小,全场经济收益压力大。“十一五”期内,总收入5592.3万元,木材销售收入4768万元;活立木收入161万元;两项计4929万元,占总收入88.1%。目前以木材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已不适应社会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扩展视野,利用资源,突出特色,适应需求,才能创出发展产业、保护资源并重新路子。

2 丰富的特色资源赏析

2.1 景观旅游资源

2.1.1 特 、奇、雄地貌。红茶沟、大溪沟一带原为海水所漫,350~950m冰渍层与碎屑岩形成混合地层。相对高度500~800m,低于地平面低谷多见。悬崖峭壁,尖峰突兀,鬼斧神雕。最高点圣山岭,与融水境内元宝山遥遥相望。圣山岭海拔945.6m,居群山之上,视野开阔,极目俯瞰远景山色奇景。清晨观日出,日落看晚霞。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日晖犹如抹上一片绚丽的金色。“圣山晚照”被誉为“西山胜景”之一。

2.1.2 密布的溪涧水体。“V”形峡谷纵横,大小溪涧密布。山因水活,水随山转。“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百余处大小不同的瀑布和高低各异的跌水、叠水,在旷绿深邃的密林中,似一面面悬挂的银帘格外醒目。溪水中鱼虾清晰可见。

2.1.3 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植物器官具有各种不同颜色是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性能的体现。一些植物鲜艳颜色为招来鸟、虫传播花粉、果实种子。观花、观果、观叶、观干(形)植物,种类繁多。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粗大的攀藤,古老的树蕨、桫椤,密林深处,沟谷腹地可见它们的身影。红豆树、红豆杉、福建柏、三角枫、樱花、香港四照花、褐毛四照花,深山含笑、珊瑚树、阔瓣含笑、山茶花、杜鹃花、玉簪、多种兰花以及观赏竹类,异彩纷呈,斑斓夺目,季相鲜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赋予游客迥然不同的视觉美感享受。

2.1.4 环境空间资源。声响、气味、气温、湿度、空气,以及周围水体、建筑、林木等物体,构成不同的环境空间。“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波景浮春砌, 山光扑画肩”[1]。透过声响、倒影和景物(景点、景区)命名,发人深省,浮想联翩。红茶沟、大溪沟、小溪沟,溪水潺潺,瀑布哗哗,鸟语花香,山雀飞翔,昆虫嬉戏,鱼儿漫游。清新的空气,温和的阳光,营造了林区美妙、优雅的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环境。

2.2 水源涵养资源

西山林场3773.2 hm2森林,其中1635.2 hm2是一个功能大、连片集中水源林区,尤以天然阔叶林涵养水源功能显著,虽经多次零星偷砍盗伐,依然保存较完好的次生林面貌,树种繁多,是广西亚热带天然林保存较好的林区之一。具有任何人工林所不及的高度优化结构和高度生产力系统,因而具有高度水文效应机制和功能。天然阔叶林林冠层截留雨量为每次降雨的10%~30%。枯枝落叶层可贮存每次降水量的10%。1hm2枯枝落叶层吸水多达240t。落到林地的地表水,透水性能较佳的森林土壤把它们渗入土壤中,变成地下水,分别形成土壤径流(2m以上土层)和地下径流(2m以下土层)。据日本调查报告,该国森林土壤贮水量每年约2000亿t,相当于该国琵琶湖满水时贮水量的8倍[2]。

2.3 多样性生物资源

西山、西隅林区和泗门山林区,地形地貌奇特、复杂。西山、西隅为向南开口的喇叭地形,如同港湾。南来的暖湿气流易进难出,形成南方的暖湿小气候。水热充足,水源丰富,溪涧常流。植物、动物、昆虫得以栖息、繁衍,种群丰富。共有植物85科188属289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2种,被子植物73科168属265种,蕨类7科11属12种。国家一级保护活化石树蕨出现在本林区。起源于古生代的植物有石松类、马尾石杉。沟谷林下分布有里白。裸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残存种类:福建柏、三尖杉等。中药植物如:十大功劳、半枫荷、羊踯躅、五味子、华南落新妇、西仙桃。观赏乔灌木、花草藤本繁多。据查资料,野生动物19目52科142种。其中爬行动物33种,两栖类动物24种,哺乳类24种。鸟类60种。蟒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的有虎头蛙、娃娃鱼、山瑞鳖等17种。成为亚热带阔叶林野生动植物重要繁育、保护基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库。

3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多项产业同步发展

3.1 创建森林公园,促特色资源利用中得以保护

西山、西隅林区,繁多的古树名木、奇花异草、鲜艳斑斓的植物景观,是自然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佐证。奇特、年代久远的地形地貌和溪涧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地理系统进化的表征,所有这些,都具有独特、极高的人文、景观价值。多少年来,人们对植物、地貌的欣赏常以个体美、群体美及人格化含义为主,融会了独特的思想情趣与哲理,赋予一定的品质与内容。比如兰之品逸,红豆相思,“梅以韵胜以格高”。 红茶沟、大溪沟腹地、沟沿、山梁,春夏山茶花、杜鹃花红、紫、橙、兰,色彩斑斓;山腰峭壁,枫香、槭树等如火如荼,浓淡交织,与常绿青翠挺拔的松、柏、杉交相辉映,彰显色彩缤纷。深秋,枫树红叶流丹,风舞彩蹈,呈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花文化的精神内涵极为丰富。山、水、路、花、果、药,为人们提供愉悦、高雅的乐趣,营造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优雅环境。人们尽情观赏自然的多种资源,从中注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

3.2 界定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管理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面临威胁,一些地区已十分脆弱。生态公益林的界定、保护,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桂北地区如西山林场两大片天然阔叶林(面积)已屈指可数,珍贵树种为数甚少。两大片天然阔叶林都地处主要支流上游水源区,下游有上万亩农田和众多村屯。广袤的阔叶林既保护种类繁多森林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也为多类群野生动物、鸟类、昆虫栖息、繁衍提供场所与蔽护。林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宝贵园囿。同时,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不仅对林区,且对周边地区也产生积极、有效作用。生态公益林的界定突出两大主要功能:一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全场已界定生态公益林(地)837.7hm2,其中西山、西隅林区776.0 hm2,泗门山林区61.7 hm2。国家规定,成片的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基本划为保护、禁伐对象。西山、西隅林区规划森林旅游区1473.9 hm2,以公园形式实施阔叶林保护。泗门山林区61.7 hm2生态公益林目前规划、界定面积占阔叶林6.4%,还有增加的潜力和必要。国家已经实行有偿扶持生态公益林经营保护政策。经营保护单位和个人得到减少木材采伐补偿受益。

3.3 适应需求,创建特色科考文教基地

西山林场两大片天然阔叶林和地质久远、地貌奇特的自然地理资源,有极珍贵历史、文化娱乐价值。红茶沟、大溪沟、小溪沟发生于上元古代丹洲期的地质地层,经历海洋、冰川、陆地的变迁,形成雄、奇、险地貌景观。地势高差悬殊,沟谷密布而深邃。华南地理研究所专家曾深入考察,肯定该地区地质地层考察研讨有较高价值。两大片次生阔叶林蕴藏发生发育年代跨度极大的乔、灌和草本藤本植物,从活化石树蕨到古生代石松类、马尾石杉,中生代三选纪的里白。裸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福建柏、三尖杉、穗花杉、南方红豆杉。中生代下白晋纪发生发展起来的木兰科、樟科植物,凸显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渊源。让游客和科考工作者“穿越历史,感受国宝,共享文明”。林区独特的环境孕育丰富的植物、动物种群,构建充满活力、生机,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既蕴藏丰厚的花木文化,也是多学科考察、调查、探讨的自然资源宝库。

3.4 优质、高效发展种养业、加工业

该林场具备特色产品基础。部、省联营的杉木种子园、采穗圃经营多年初具规模,种子、穗条供不应求。种子园种子培育的杉木用材林年生长量比普通种子增长20%~25%。“十一五”期间自身培育良种杉苗520万株, 已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期营造速丰杉木林399.4 hm2,速生桉60 hm2。八角林80 hm2已积累多年经验,产量高、品质优,市场价格不稳定。“十二五”期间力求扩大八角林面积和良种杉苗培育面积,形成更大规模。减少周期长的杉、松经营面积比例。红茶山泉水厂位于大溪沟口,水质优良洁爽,经营数年来,产品供不应求。今后一是保护和扩展水源区,增加水量,保证水质;二是禁止外来人员到水厂上游水源区游玩,保证水源安全;三是扩大水厂经营规模,满足县内外单位、住户需求。积极、稳妥开展自身林产品资源加工、销售,建立特色品种种植、繁育基地,扩大门路,开辟多条经营收入渠道。

(收稿:2013-06-04)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一、服务发展,狠抓清费治乱,创造良好的价费环境

一是全面梳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根据国家、省市取消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文件精神,对我县收费项目和标准及时进行全面清理,整理汇总了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资料和目录,完成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分析报告和统计分类表,为进一步完善收费管理制度打下了基础。对我县幼儿园的收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我县27所公办幼儿园办理了《收费许可证》,有效规范了幼儿园收费行为。针对关系民生的农副产品和重要市场流通环节收费情况,深入市场进行市场收费情况的调研,加强市场收费管理工作,促进了各项收费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扎实做好收费年审工作。以清理整治乱收费为重点,严把收费关,提升企业发展环境。扎实开展2011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收费许可证》年审工作。年审中采取“全面审验”与“突出重点”、“调账审验”与“上门审验”、“收费年审”与“价费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审验行政事业单位46个,审验《收费许可证》副本63个、《收费员证》155个,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取消和降低了部分收费项目,切实为企业减负。同时,对年审中发现的违价和违规收费行为进行查处。

三是推进收费公示,强化收费公开。大力推行涉企、涉农收费公示制度。督促全县各执收单位对收费项目、标准对照有关文件准确核对,及时变更收费公示内容;对全县12个乡镇和963个行政村的涉农收费公示牌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及时更新公示牌的有关内容,确保了公示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有效提高公示质量、巩固公示成果;为加强教育收费的监管,在学校开学前,召开教育收费政策提醒告诫大会,并为各学校统一制作了教育收费公示牌,确保各项教育收费政策落到实处。

二、服务稳定,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构建多层次价格监管服务体系。紧贴市场动态,密切围绕老百姓关心的主要副食品、粮油、建材等价格,通过电视台、日报新等多种平台及时价格信息,切实将价格信息送到群众身边,构建有字、有影、有声的立体传播网络,为百姓生活做好信息服务;认真落实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筹资为部分监测点配置了微机、电话等设备,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采报方式,实现人工、网络、电话采报三合一。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通过精心做好“直通百姓”和深入一线专题调研,对一线数据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审核上报,今年以来,上报县委、县政府价格信息141份,分析47篇,为政府决策做好参谋,为百姓提供及时的价格信息;积极运用价格监测数据库进行认真定位比对,分析价格走势及原因,同时强化价格应急监测,提出调控预警建议,落实应对措施,为应对突发价格事件做好预警服务。

规范明码实价,打造诚信环境。根据济价检字[2013]92号文件精神,对我县明码标价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要求各大商场、超市、餐饮、住宿、信息通讯、物业管理、商品房销售等相关行业推进价格诚信建设,规范明码标价工作,倡导明码实价,优化我县投资、消费价费环境。为全面落实《省明码标价管理办法》,扩大明码标价与价格诚信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我局于3月15日和11月8日两次在县文化中心广场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悬挂“大力推进明码实价,严厉打击价格欺诈行为”的横幅、设立价格政策咨询台、服务处,发放《价格法规政策》服务手册、12358价格服务联系卡等宣传材料2100多份,免费向经营单位发放标价签50000余张。为推进“项目落实与环境提升年”活动,对县城内各商场、超市、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明码标价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检查,为广大群众和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消费营造良好的价费环境。切实整顿节日价格秩序,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节日价格环境,对使用标价签的经营单位通过各种方法严格管理,优化了县境内标价签的使用。通过一系列明码标价活动的开展,我县的明码标价工作有了较大改善,县内各药店、商场、超市的明码标价工作达到了98%以上,全县形成了良好的价格诚信环境。

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成果的运用,将成本调查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主动力和生产力,引导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生态农业和旅游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提高生态旅游农业的知名度,我们对殷巷镇沙河故道等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开发生态景观农业建设观光旅游新农村》在政务网站上刊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与旅游部门联合,撰写《采摘成本收益调查分析》,推介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提供可靠农业发展信息,促进了采摘农业的发展,增加的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强化成本监审的科学性,积极开展价格调查和成本监审工作,今年先后开展了农村供水和城市集中供暖情况调研,在市局成本监审处、价格处领导们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了玉皇庙镇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农业终端水价和小区供电设施配套工程建设费的成本监审,为政府定价提供依据。

三、服务民生,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我们以“惠民生”为主题,坚持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保护百姓根本利益为基本职责,强化价格监督检查,着力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价格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开展涉企涉农收费专项检查。着重开展了化肥、种子等农资销售价格检查、农业用水用电乱涨价行为和农民建房收费检查;开展了国家公布的取消、免收或降低收费标准的涉企涉农收费政策落实情况检查。

(二)开展成品油价格专项检查。针对今年成品油价格涨跌不稳的价格形势,我局高度重视,对辖区内有关成品油经营单位进行政策宣传,督促其做好明码标价,并对调价后各加油站的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三)开展商品房明码标价专项检查。为巩固商品房明码标价工作的成果,认真开展了商品房明码标价“回头看”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商品房经营企业是否持续进行明码标价、明码标价能否及时更新、标价牌目是否齐全,标价内容是否详细、真实、准确、严谨,字迹是否清晰,是不是“一套一标”,标价牌是不是放在交易场所的显著位置,全部房源是不是都进行公示。

(四)积极开展节期市场价格检查。我们在元旦、春节、五一等节假日期间,集中力量开展了节日期间市场专项整顿活动。以市场巡查、日常检查为主,重点加强对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管,加大打击囤积居奇、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等行为的力度,重点查处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确保主要副食品市场价格稳定。进一步加强明码标价检查,规范明码标价,树立物价新形象,提高明码标价率。

(五)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为规范教育收费秩序,治理教育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及家长的负担,根据济价检字[2013]105号文件要求,对全县的教育收费执行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查,使学校能够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认真落实收费公示制度,收费项目和标准比较规范,

(六)畅通举报渠道,疏导价格矛盾。我们坚持以“积极疏导价格矛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价格举报工作平台,对“12345”转办件和“12358”价格举报、咨询,做到有案必查、查必有果,力争给投诉人满意的查处结果。今年以来,共受理“12345”转办件和价格举报32件,咨询24件,结案率和回复满意率100%。为配合全县供暖工作的开展,在供暖价格公布后,我局及时在电视台进行公告,利用“12358”价格举报电话,安排专人值班,及时解答群众咨询,有效地化解了价格矛盾。

四、服务中心,做好价格认证,服务经济发展

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房屋价格认证工作办法,抽调精干人员,开展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中地上建筑物的价格认证工作。今年完成了玉皇庙、贾庄、怀仁、孙集4个乡镇委托的15个村1900余户住户的测量工作,对玉皇庙镇柳官庄村206户地上建筑物的价格认证结论、孙集乡周陈村的现场勘验结论到村张榜公示,无一起复议。我们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全力维护拆迁户的正当权益,得到了乡镇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信任,受到了委托方和当事人的好评,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达到了政府、群众双满意,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价格认证中心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公平、公正、合理的做好价格评估为己任,慎重办好每一个案件,全年共办理涉案物品价格鉴定166件,鉴证总金额445.5万元,实现了案件零复议,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为司法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执法和量刑提供了客观、公正、可靠的法律依据;在规范二手车评估业务、引导市场价格秩序、挖掘税源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今年以来,共受理二手车交易评估业务281辆,评估总金额:1284.6万元,“客观、公正、科学”的结论公平了税负,阻止了税收流失,维护了买卖双方合法权益,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有序发展、和谐竞争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加强学习,提升境界。学习是提高境界,开拓视野,提升素质,提高能力,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坚持每周学习日制度,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领会省市县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学习《价格法》等涉及物价工作的法律法规及业务专业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工作能力。

(二)开展“用正确的方法把事情做正确”的大讨论。以开展大讨论活动为平台,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强化全员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凝聚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作风建设。开展治理庸懒散实施效能提升行动,从治“庸”治“懒”治“散”入手,从班子成员带头做起,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严格考核。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在“实”上下功夫,实干争先,真正达到“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打造一支能吃苦耐劳、精明强干、高效廉洁的依法行政队伍。

第9篇:生态旅游调查报告范文

——__镇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报告

按照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关于在三镇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我镇选择调查户128户,调查人数476人,镇党委、镇政府有计划地深入调查,多方征集意见、认真的归纳整理,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20__年我镇农民收入出现喜人景象: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4944.3元,较20__年4002元增长942.3元,涨幅为23.55%。从速度看,20__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实现了近五年来的飞跃。

__镇近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表

时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纯收入

3361

3514

3656

4002

4944.3

增长()

5.26

4.55

3.88

9.46

23.5

从构成看,20__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更趋科学,农业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占人均纯收入的67.3%,第二产业占1.4%,第三产业占31.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二、三产业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三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对我镇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20__年我镇农民收入增长特点

20__年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重大因素有四个:一是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价格趋于平稳,洋葱种植喜获丰收;二是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自然灾害较少;三是招商引资龙头企业的逐步壮大对我镇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投资力度的加大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受以上因素影响,20__年我镇农民增收呈现新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速继续回升。20__年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得到纯收入3325元,占全年纯收入的67.3。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以及郊区工委提出的打造“五大品牌”,建设“五个专业村”,实施“双千元田”、“万元院田院园室”的农业结构调整措施,充分发挥制种基础优势,继续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特别是要在洋葱的种植上下功夫,扩大洋葱种植面积,加强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今年全镇玉米制种面积较去年减少1153.5亩,洋葱、土豆等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551.5亩,仅此一项预计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210元。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林建设和林业经济,加大高接换优力度,引进推广市场效益好的优质林果品种11个,扩大冯家沟村育苗基地,发展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林果业产值稳中有增。三是坚持实施“以畜强镇”的战略,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牧业收入快速增加。四是加大日光温室建设力度,正确引导,提高温室种植效益。全镇现有日光温室1600多座,占地面积1980亩,户均0.78座,每年向城市提供淡季蔬菜3500吨,农民仅从淡季蔬菜中获得的收入达1000元以上。五是拓宽农作物的销售渠道,在制种业上,选择有信誉及较高科技保证的种子公司,加强协作,共谋发展,上档次,增效益。全镇今年共落实订单作物面积13000亩,订单收购价格较同类地区更为优惠,有力的拉动了我镇农民纯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20__年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分别为69元、154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4%、31.3,与上年相比有显著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效的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事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154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__年的12.75上升为31.3%,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发展休闲度假的农户迅速增加,今年我镇新建河口度假村阿拉善蒙古族风情园景点一处,全镇蒙古包总数达41座,旅游收入大幅提高。二是由于工业企业工资普遍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乡镇企业数达245家,从业人员1209人,工资性收入成为人均纯收入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农民收入保持同步增长态势,今年全镇2301户,人均获得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还草款89.8元,这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之一。

二、20__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分析

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税费改革等战略措施的推进,有效的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20__年农民收入增加的构成与上年相比发生显著变化,但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没有改变。

__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表

项目

纯收入(元)

所占比重(%)

农民人均纯收入

4944

100

第一产业

3325

67.3

1、种植业收入

226

9

45.9

2、林业收入

196

4

3、养殖业收入

790

16

第二产业

69

1.4

第三产业

1549

31.3

一产

67.3

三产

31.3

二产

1.4

四、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影响我镇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镇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农户农业、牧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始终存在,波动性表现明显。例如我镇的洋葱、土豆、大葱其生产规模在近几年虽然有所扩大,但尚未形成产业化。

2、二、三产业对农民的作用不稳定、不明显。当前我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仅仅表现在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内,而二产业的调整显然滞后。农业收入是我镇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从长远来看,农业收入并非是未来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3、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同时,缺乏竞争力,使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困难,20__年我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为1209人,仅占全镇总人数的16.3%。

4、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尽管我镇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鼓励剩余劳动力到市兴业建筑公司务工,通过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进入建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务收入,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收效甚微,农民报名寥寥无几。近两年,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导致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农民非农业收入增加困难。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我镇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全镇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主导产业不突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比重低、规模小;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偏低,农业生产优质化、多样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信息化服务相对滞后。所有的这些矛盾,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思想仍没有跳出“以农业发展农业”的传统思路,没有突破工业化、集约化经营理念,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致使我们的产业化目标和标准制定的不高,产业化经济组织建设较弱,农村信息化服务不强,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效应不明显。所以,我们要在确立调整的目标、方向上下功夫,在大力发展我镇农业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乡镇企业由点而面的规模体系,以发挥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势。

五、农民增收的途径

(一)坚持“两品一游”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党、干、科、经、貌”,实施“12345”工程,发展“三区一线”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一是围绕双泉经济开发区,建设以金汇公司为核心的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和以胚胎移殖中心为核心的优质肉牛羊繁育基地。二是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在扩大基地规模、提高产品的档次上做文章,拓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名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培植农民经纪人队伍及农民专业协会,把分散的农户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好的保障农民利益。四是抓项目,促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项目建设,带动乡村投资额的增长。

(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收入的增加。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种植业收入增长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减少种植业收入对粮食价格的依赖。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精品、珍品、旅游观光农业”的路子,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提高农业效益。

(三)加强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劳动力输出模式由单一的体力输出向多元化的智力、技能型模式转变,提升农民工从业能力和复合型素质,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改变以[!]往单纯劳力输出的旧局面。一是对现有劳动力中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实行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二是对农村现有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三是对农村初中阶段和回乡初中毕业生实行职业教育,从源头抓起,提高我镇农民整体素质。四是优化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化,开设岗位和专业,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文秘站网-

(四)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步伐,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力求实现“四个突破”:一是要在建筑业上有新突破,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组建__镇建筑公司,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在交通运输业上要有新突破。积极组织农民成立农机运营队,引导农民参与交通运输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三是在旅游观光农业上要有新突破。要全面启动冯家沟村、石桥村以住农家房、干农活等体验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和加大河口度假村建设项目,引进档次高、规模大的经营项目,全力打造农村旅游品牌,进一步作大作强观光旅游服务业。四是在商贸服务业上要有新突破。结合小城镇试点改革,鼓励农民脱离土地向城镇转移,从事商贸餐饮和营销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