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

第1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在越来越多的烟草工业企业通过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探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对提高烟草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烟草工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烟草工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在现代烟草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行业标准提高,因此必须要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以高标准的要求严格控制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大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对烟草行业质量管理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对烟草工业企业的各种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完善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烟草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可以有效的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的程度,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提高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满足有效性判断标准的要求,逐步提高,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2 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善

在烟草工业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善是一个大问题,任何企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还是销售,都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但是在现在的烟草工业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不够使因为制度不完善,因为在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之初,每一个部门都会从自己的工作角度为基点出发,因此体系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现在虽然一些烟草工业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制度管理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无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作业效率。

2.2 管理流程的细化规范和执行力不高

执行力对于烟草工业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我国烟草工业企业内部员工普遍执行力不高,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管理流程的细化不规范,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措施,因此企业的员工的执行力不高,从而影响到烟草工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也会大大的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烟草工业企业员工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就会产生规范与执行力相矛盾的情况,比如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不符合。

2.3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困难

烟草工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长远的质量管理,因此持续推进必须是其永恒目标。但是现阶段我国烟草工业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非常困难,在实际的企业运行中,必须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改进,才能更好的管理产品质量,如果不能持续进行质量管理,就会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走过场,为了贯标而贯标,阶段性工作分的太明确,各阶段之间的延续性不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予以修正和补充,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质量管理改进机制。

3 提高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措施

3.1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提升体系运行有效性水平

对于烟草工业企业来说,各部门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协调,企业内部建立系统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在企业内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加大沟通问题,因此才能完善烟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增强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按照流程定责,必须要将每一个部门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落实,提升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水平,按照标准做事,形成了面向流程的执行体系,从机制和制度上推动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的有效协调,形成高效顺畅、协调运转的管理基础平台,夯实管理基础,实行管理持续改进、推进企业管理进步,全面提升水平。

3.2 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和运行有效性

现代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必须要尽可能采取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的管理者制度能够缩短信息沟通的路径,让信息流通的更快,高效率的信息流动可以加强执行力和有效性,只有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是双向流动的,在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后才能将其落到实处,烟草工业企业额上层管理者和下层操作者之间才能协调顺畅,在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一定要有规范的标准,以高标准高规范要求,这样才能对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产生影响,才能够保持高效团队应有的执行力。

3.3 以顾客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在烟草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需要做到真正地以顾客为中心。 首先烟草工业企业必须要充分识别顾客的需求,才能更加准确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技术要求。并且需要及时跟踪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满足并超越顾客的期望,烟草工业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时,必须要围绕用户需求和质量改进,监视顾客感受,及时处理顾客抱怨,强化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和应用,验证质量改进效果,保产品满足顾客要求,超越顾客期望。

第2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

工程预算是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该项管理主要强调的就是各个施工环节的预算,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定额指标费用规定对各项新建、扩展建或者是重建的工程所涉及的全部资金进行提前预算。而成本控制主要强调的就是严格依照预算方案进行资源的投入,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量。成本控制管理与工程预算管理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可以说成本控制属于一种提升工程预算精准度的管理方式。

1提升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专业的建筑工程工程预算管理团队支持下,可以有效提升工程预算工作中的成本控制质量。这主要是因为工程预算管理人员属于成本控制管理计划实施的第一执行者,其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企业工程预算管理的精准度。基于这一情况,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就必须重视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此,首先,必须鼓励每一位工程预算工作人员树立起成本控制意识,引导其自主探索一些现代化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理念,并在工作研讨会当中重点强调查成本控制对于提升工程预算质量的重要性,设置激励机制,驱动管理人员进行自我提升。其次,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对企业内部工程预算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成本控制培训,将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联系、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工程预算成本的控制要点、工程预算成本的控制方法、创新管理能力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从而保证每一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能够满足各项成本控制工作的需求。

2完善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工程预算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在建筑工程企业中,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各项施工环节持续有效且规范进行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施工安全度、施工成本耗费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一情况,相关的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就必须重视完善工程预算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为此,首先,需要落实定额管理制度,在准确地预算出各个施工环节所需要耗费的成本之后,对施工环节成本消耗量进行精准的量化、定额处理,明确规定出每一个施工环节所需要的成本,并实施节奖超罚的管理模式。其次,需要落实奖惩制度,对于能够严格依照规定进行成本控制,并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于经常做出违规管理行为,并造成成本浪费问题的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惩处措施,从而提升每一位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积极性。最后,必须落实连带责任追究管理制度,明确每一位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出现任何问题,都要找到相关负责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果属于人为原因就需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相应的责任,从而提升每一位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意识。

3加大建筑工程企业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与工程预算中的成本控制管理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如果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精准度得到提升,那么返工问题或者赔偿问题都将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有效控制工程预算成本。基于这一情况,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于安全管理以及施工质量管理的强化工作。为此,首先,必须有效地宣传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对于工程预算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影响,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地重视安全及质量管理优化工作。其次,需要重点宣传安全管理信息,将安全施工原则、安全施工要点、质量管控要点、质量管控方法等信息进行有效的宣传,同时还要将安全元素融入企业文化中,定期开展工作研讨会,强调安全及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最后,必须实施全过程安全及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对于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准确的风险预估,排查出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及时消除这些安全隐患,避免安全施工问题出现,从而有效实现对于资金预算的成本控制。

第3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本文提出“管理质量”这一命题,指出管理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从管理的职能的角度分析了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管理质量。阐述了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概念,探讨了应该对现有概念进行补充的地方。提出了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制度管理创新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企业管理?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有关以上

问题的讨论文章连篇累牍,成千上万。但直到现在乃至将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始终值得探讨。

一、关于全面质量管理与管理的质量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掀起了管理热。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接受国外新鲜事物的产物,也是国内中小型企业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管理是科学,是一种生产力,因此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这里,我们谈到管理的质量,平时,谈到质量问题,我们都容易联想到全面质量管理(TQC),它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的,标志着人们对质量形成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科学的认识。好的质量实际上是一个产品从设计前市场调查、设计、生产到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流程都要注重的过程。关于质量的管理在日本的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为世界各国不少企业学习。从日本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来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日本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的质量需求,质量管理突出抓了设计开发的质量保证;八十年代质量管理的重点转向开展合理化运动,努力降低成本,保持产品的竞争力;九十年代质量管理又突出了保护环境、节省有限资源,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需要。

那么,管理质量又与质量管理的区别是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国民经济的生命,质量工作贯穿在一切工作之中。

二、从管理的四个职能上提高管理的质量

(一)在企业管理者(领导)和内部激励制度上下文章

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必须首先提高管理者的水平。管理者水平的提高,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的质量管理,才能使企业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企业的组织和人事管理上动脑筋

企业的机制要创新,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起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的管理机构。二是企业要有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管理的核心是组织,好的组织管理机构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体制上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实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合理的人员分工和团队协作是企业面对顾客、赢得市场的内部基础,是胜利“一致对外”的内在因素。在企业内部要尽量压缩管理层次,减少职能机构,构建扁平型网络式的组织结构,使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迅速传递。扁平型的管理机构是当前知识型企业管理最有利的模式,其最大的好处是人员之间的沟通隔阂减少了,高低层级之间人员的沟通在没有以前那样高不可攀了。

(三)在控制与协调上做工作

控制是企业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为确保目标而进行检查、监督、纠偏的过程。从全面质量管理(TQC)的角度来说,控制是一次管理循环过程的终点,也是新一轮管理循环活动的起点。企业的控制工作要面向组织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当前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依据客观的标准来评价结果,只有当无法找到适当的客观标准时,才选择主管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基础。

在做好控制工作的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要注意做好协调的工作。它就是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和谐的配合,使企业达到预定的目标。协调包括企业的内部协调、外部协调两个方面的内容。协调最重要的是做好信息的沟通工作,这是提高管理者决策能力、解决冲突的基础。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应该注意做到互相尊重、平等待人和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的等原则。

三、企业管理的创新

第一,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的本质是“社会、心理系统”。这个系统受着经济、技术、社会与人事等因素的影响,受着外部大系统(社会)与内部小系统(人)多种因素的激荡,呈现为复杂不定状态。但系统中最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在研究管理问题时,不能只是现象归纳,而应挖掘出本质内涵――“人及其人性管理”。通过人的管理,进而达到物的管理。同样,对于企业管理,我们需要研究企业职工的“人性”的部分,就是职工的“效益潜能”.或者说与潜能直接相关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如责任感、成就欲、期望欲、公平欲、挑战欲等。只有控制人这个主要因素,才能达到科学控制管理系统、保持优化管理系统的状态。

第二,管理必须“创新”。管理定义除上述扩展外,还要加进“创新”这一要素。创新是企业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没有创新,管理的功能就不完善;没有创新,管理就会陷于僵化。管理创新有很多类型和方面,同时也揭示出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理论的创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路决定出路,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不断更新。2l世纪出现了许多关于现代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制度。比如:市场营销理论、组织行为管理、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ERP(企业资源计划)实务、股份制改造、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等内容。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践,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管理创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的说来,管理作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决定性工作,其质量已经提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也是做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管理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本文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即从领导与激励、组织与人事、计划与决策、控制与协调的角度探讨了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的重要性和方法。至于如何评价管理质量的问题,另文再述。

参考文献:

第4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决策

前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施工企业从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特别在实行股份制改造之后,施工企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竞争主体。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施工企业并不能与时俱进,还不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味“盲从”,而不是积极创新。创新是施工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弄清楚“盲从性”行为根源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的根本出路,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创新。企业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而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归根到底都要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首先,必须强化施工项目管理,树立“现场就是市场”的观念,以规范化现场基础管理为目标,以进度管理为主线,以项目成本控制为核心,以项目合约管理为手段,规范项目的运作和实施,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必须树立“合同至高无上”的观念。要坚持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做到员工的行为对企业负责、企业的行为对业主和社会负责,同时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十分慎重,严格按照业务程序和管理层次进行审查把关。

1.2 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层级结构”组织形式表现为由企业的高、中、低层管理者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在目前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外部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已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空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创新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组织结构,如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减少企业中间管理层次,压缩重复职能机构,增大管理幅度,促进信息的传递与沟通,裁减成员,建立起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

1.3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施工企业必须面对这一现状,着眼于现实及未来,超前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抓好硬件和人员配置,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战略,创新技术开发激励机制;实现主导施工技术高新化,成熟施工技术成套化,技术资料管理信息化;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整合研发资源,推进施工技术开发,做好技术储备,以争取市场主动。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要推进建筑企业深层次改革,应重新构筑新的管理机制。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2.1 明确管理职责,强化资本运营机制

资本运营机制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更新,以确保资产收益扩大的资产启动、操作和运转机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发挥部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职能,尤其是推行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客观保证体系,是产品运营的重要保证。对于无形资产的运营,建筑施工企业更应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信誉第一”的优质工程意识,从项目经理做起,从工地做起,从“我”做起,以创优工程为施工目标,建立健全施工组织管理制度,实行名牌战略(如创鲁班工程、优良样板工程等),这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正确运用决策机制,实行科学管理。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首要环节,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决策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比较成熟,但对包括人的因素在内的复杂经营管理过程中,单纯依靠决策技术是难以作出科学决策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决策者的决策素养,培养决策群体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民主作风和决策魄力。当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的是法人决策,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有民主管理的思想。领导决策从市场信息中摄取,根据企业实际形成,再经职代会征求职工代表意见,最后在领导中作出决议,这就是一种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既要捕捉瞬息万变的建筑市场的各种信息,又要洞察建筑行业竞争对手的经济、技术、经营信息,还要随时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信息,尤其是对宏观调控的价格、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发生变动时发出的各种信号,必须随时掌握,灵敏反应,及时决策。

2.3 抓好分配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根据经济主体的具体指向,刺激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以保证各经济主体利益的长期均衡发展的启动、传递机制。建筑企业要建立起能够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企业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打破企业长期存在“大锅饭”、“铁饭碗”的弊病。在坚持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职工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的前提下,采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改变固定工制度,引进竞争机制,营造优胜劣汰、团结进取的环境,建立一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激励贡献的制度和措施。

2.4 进行动态平衡管理,落实协调机制。

协调的目的是使供需总量和结构实现动态平衡,使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在差异增长中趋于动态均衡。建筑施工企业协调的目标,一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机制本身的有效运载;二是实现整体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均衡发展。其手段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经济政策或法律手段来协调。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生产力迅速转化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重视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则是发展之本、增长之源。

3 理顺私营分包建筑队伍的挂靠问题。

私营建筑施工队伍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制形式。它从施工资质、技术力量、工程承包、成本核算到税收等环节,都比不上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因此,挂靠现象既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补充,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种过渡形式,私营建筑施工队伍的挂靠现象,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弥补国有建筑施工队伍力量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

3.1 把挂靠队伍纳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运行轨道,实行正规管理。

改革开放30年来,私营建筑施工队伍已积聚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自有资金比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更雄厚,加上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有灵活的经营手段,能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施工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设备日趋现代化,已成为建筑市场经济一支活跃的生力军。但也由于资质低、机制不健全,从工程质量、施工组织、工期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把挂靠队伍纳入主管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运行,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建筑企业管理,对规范建筑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3.2 向挂靠主营企业多年的私营建筑分包队伍实行股份渗透,按股分成。这种形式适合目前多数私营建筑分包队伍,资金实力不是十分雄厚,技术、设备和管理人才尚未达到较高层次。实行挂钩后,不仅有利于主管企业,又有利于挂靠队伍,而且应该作为今后加强建筑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形式加以引导。

4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中心,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经济合同为手段,加强管理主要措施有:

4.1 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是信誉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全方位的质量概念应当是一个健全的质量体系,即控制物的产品质量、控制事的管理质量和控制人的工作质量。在实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提高全体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坚持实行工程质量优劣与管理人员经济利益挂钩,把激励机制引入到质量管理中去。

4.2 加强技术业务培训、强化施工管理。施工企业要坚持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培训建筑施工管理的各类人才,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素质,以人为本,加强管理。

第5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成本;控制与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

纵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其中,企业之间常常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这无疑使得企业的利润有所损失,企业的成长受到阻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此,更多的商品混凝土企业致力于有效管理与控制成本。本文通过探究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以求为商品混凝土企业提升成本优势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特质及其关键的成本项目

当下,很多的商品混凝土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较为齐全,可以向客户提供各种规格商品混凝土生产、试验、运输、泵送等诸多服务。商品混凝土企业具备产品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功能,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常常是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提品与服务。企业一般是购买建筑材料,使用企业本有的生产加工及输送设施将材料进行生产及输送,以向客户提供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企业与客户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与互动,但由于大多数的客户都是工程施工的专业公司,使得整个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周期较长,稳定性也较差。同时,商品混凝土企业兼备了材料加工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的特质。这就使得其在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固定生产成本,包括发放给企业管理与生产人员的固定工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员工上缴的五险一金的相关费用,企业对现有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企业为生产加工及运输设备所缴纳的保险费用,以及其它固定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是变动性的成本,包括商品混凝土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如水泥、沙子、碎石、混合材料、外部添加剂、油料等费用;生产加工设备的维护与使用成本费用;按生产产量计算发放的工资及奖金等。

二、商品混凝土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识欠缺

当下,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诸多企业将内部的人、财、物等重要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方面,却忽视了对企业的成本等方面的管理,企业侧重于资源的投入反而忽视了企业的产出。例如,部分的商品混凝土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度重视产品的生产,而对成本的管理力度较小,导致企业内部的普通员工也缺乏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识,进而无法真正的激发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意愿与热情,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现有的商品混凝土企业大多有错误的认识,即将本企业看作是产品的生产加工型的企业,这就导致财会部门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侧重于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与加工方面的成本,而对管理相关的成本有所忽视。同时,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只有财务会计部门有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识,而其它的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如商品混凝土的产品研发部门,为追求较高质量与性能的产品,不惜成本,导致生产总成本大幅上升。

(二)未有效管理非生产领域的成本

调查发现,商品混凝土企业存在普遍的非生产性领域成本耗费较高的问题,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源于商品混凝土企业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与产品服务的拓展,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所上升;企业的组织结构层级增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增加,使得管理费用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加剧,发放给员工的工资与奖金普遍上升,导致固定与变动工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很多商品混凝土企业没有对财务收支做一个有效的预算;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成本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未及时控制部分不合理使用的成本费用;非生产领域的的固定资产增加,进而导致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提升,修理与保养费用也升高;由于未做好成本的预算计划,导致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日常成本的开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了较多的资金浪费。

(三)对质量成本的核算的重视度不够

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产品与服务质量的重视度不够,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与施工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技术与施工人员常常忽视商品混凝土操作的严格要求。同时,关于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及生产运输设备的选择,企业也没有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这无形之中就可能出现因为企业自身提品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或者是故障性的成本等问题。如对于买进的水泥、沙土等原材料未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把关,进而会影响到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产品质量水平的低下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成本费用,如返修费用、停工的损失及违反合约的损失,也会在无形之中破坏原有的稳定客户源,甚至是潜在的客户。而且,由于企业内个岗位的权责利的界定不够明确,出现模糊边界,使得当质量发生问题时不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员,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杜绝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而这类的隐形成本一直以来未受到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充分重视。

三、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商品混凝土企业成本管理的理念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将强化员工成本节约的理念。对于商品混凝土行业内的企业,其内部的各层工作人员应该都学习与加强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的理念。企业可以通过培训、会议等工作活动,充分调动员工降低成本的正向意愿及行动,进而使得各个部门在降低成本方面能够协调合作,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保持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企业应该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之上,促使企业内部的成员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所谓全面成本管理就是指不仅要对生产加工方面的相关成本进行控制管理,也应该将研发、运输、管理等其它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实现成本的全方位管理,并能够及时进行监督与控制。

(二)健全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尝试成本固定额度的管理。企业应该根据参照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与过程及相关资金的使用现状,制定原材料储备的固定额度、生产加工耗费的固定额度、流动资金的固定额度等,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和损失。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绩效工资制的管理。绩效工资制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成果及成本等综合考评与其工资相联系,真正的实现绩效考核制度。在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的车队员工的工资设定,可以由基本固定工资、绩效工资、成本节约等方面组成的,其中每月的基本工资是固定的,绩效工资则是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核算,成本节约则是根据车队员工所操纵的搅拌车的单位耗油量与标准耗油量之间的差额计算。绩效工资管理制的有效实施可以合理控制与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再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对生产加工及运输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修。因为混凝土搅拌楼,混凝土运输车以及各类专业泵送设备是商品混凝土企业重要设施。从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来看,要想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养,减少设备的损耗。

(三)有效的协调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组织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有效地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优化各层的管理人员。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生产与管理需求,设计相匹配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求选聘适合的管理人员,进而确定合理的薪酬,有效避免由于岗位较多、组织结构冗杂等导致的成本上升。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完善当下的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梳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权利、责任、利益等,有效防止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同时,企业应该针对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特质,实现绩效考核的管理与现场管理、控制,进而提升管理效率,以求有效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

(四)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管理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就本企业的产品研发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以求实现低成本研发与生产。如通过创新,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及材料,降低商品混凝土产品的成本。例如,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促进技术与产品研发部门的创新,可以辅以商品混凝土的生产部门,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配比进行测验,以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同时,可以不断的挖掘能够有效替代原材料的低成本材料,或者开发较低原材料耗用的技术及设备等。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加强工艺及相关技术的改良,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当下,国家的各种政策倾向于水电气的节约及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从降低生产中的噪音、污水、粉尘等方面加强技术的改造,而且应该通过技术的改良有效减少水电气等资源的使用。同时最好通过生产设备的改进,实现水的循环使用,以及商品混凝土废弃材料的回收利用。

(五)进行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核算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致力于有效管理商品混凝土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企业应加强内部员工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各种规格商品混凝土生产、测试、输送以及泵送的过程中保持操作与服务的质量与规范。同时,企业应该严格把关水泥、沙子等使用材料的质量,进而有效保证商品混凝土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较少成本的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质量成本。企业内部的财会、技术及质量管理等部门应该进行协商设置质量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能够及时有效的考核每个部门质量成本的实际水平。同时,企业应该就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设计完善的监督体制,并将质量的责任归属明确,进而使得企业在发生质量损失成本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以求降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成本。再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分析与核算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的成本与质量问题发生之后的成本。为有效的防止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发生问题,企业在定期对设备、材料及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与检测,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质量成本;同样,在质量管理与监测结果出来之后,为改良现有产品与设备的质量,需要进行维修与改良,甚至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售后服务与损失的赔偿。基于此,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将各个环节的质量成本进行核算。

参考文献:

[1]张俊.XC公司的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2]毛卓勋.商品混凝土企业质量与成本控制的探讨[J].商品混凝土,2012(03):11-12+15.

[3]张武.浅析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57-58.

[4]赵圣谦.混凝土生产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34):228-229.

第6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企业结合企业内部及外部条件和工程自身特点,合理的配置人员和生产设备,优化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从而实现建筑企业的管理目标。随着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许多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没有多大的变化,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流程上出现很多的漏洞。现在的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完善,创新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施工管理,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2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建筑企业的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在现在的建筑企业中存在很多的风险,安全质量方面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运行正常,这样就可以降低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加强企业的项目管理、计划管理、施工管理以及质量管理,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施工危险和提高施工质量,大大降低了建筑企业的施工的盲目性。其次,加强企业的管理可以提高现场施工进度,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善能够及时的进行管理沟通,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存在问题及时的沟通,及时的解决,不影响现场工作,这样施工的进度就得到了保证。通过管理加强各部门的精诚合作,把整个企业的员工紧紧地联系到一起,加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凝聚力会使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第三,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好的企业管理可以优化企业资源、合理的分工、资源有效利用,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比较顺利,在施工企业中好的管理可以优化资源,施工的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完善的管理体制能够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向管理要效益。

2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2.1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建筑市场的竞争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建筑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具有很多可变的特点,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竞争,我们应该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自身企业的管理系统的转变,在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自身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问题进行合理的改变,对其他行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吸收和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企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完善管理体系。其次,在改变管理模式的同时要找到适应自己企业的管理体制,使企业员工能够做到各尽其职。第三,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控制工程项目计划以及质量管理工作。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加强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我们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也提高了我们管理的水平,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有益于企业的发展,使得建筑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2建筑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思想的创新和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要想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从思想上更新管理意识,现在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是企业核心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加强管理经费的投入。加强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切实的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意识,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对建筑企业进行管理,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管理模式创新。2.3建筑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完善的管理体制能够加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生产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然而随着竞争的出现,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已经是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我们应该创新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把企业的管理制度明朗化,积极的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员工看到管理制度完善的好处。其次,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机制意识,使广大的企业员工学习先进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的运行体系,全新的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建筑企业降低风险,加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2.4建筑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建筑企业的管理技术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在管理技术创新的时候可以技术管理的理念为创新的保障,这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技术创新的关键。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发展,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应该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建筑施工技术已经在网络上能够学习和借鉴,因此建筑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加强员工的培养,加强员工的管理意识,改变员工的技术管理能力,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较高施工技术水平的同时也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3结语

第7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内控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107-02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达到企业营运的效率性、安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科学的控制机制。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存在着以罚代控、高度集权、僵化运作、过分依赖人的素质、忽视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等弊端。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将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体系。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施工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等目标的有力保证。

一、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1.内部控制能够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

2.内部控制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地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建筑施工企业防范风险的最佳方法。

3.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的健康发展。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企业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通过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建筑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在我国建筑企业内部,普遍缺乏风险控制文化,企业管理人员也没有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这样就会造成整个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有的建筑企业尽管制定了详细的内部控制措施,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理念的淡薄,既定的措施根本得不到实施。

2.建筑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当前,建筑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不但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架构。也没有现代建筑企业应该具备的组织机构,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分工,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因此常常会造成企业资金的流失,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建筑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现象。有的建筑企业将财务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混为一谈,根本不懂现代化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还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低,缺乏最基本的管理素质,从而无法正常完成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现象。

4.企业干部业绩的考核机制不合理。施工企业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机制不健全。董事会对经理层的考核流于形式,总公司与各分公司没有签订施工管理协议,公司与项目部没有签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书,项目部与各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层层考核机制不健全,检查或者考核无依据,而只是按照事业单位年终评议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多么完备的机制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1.大力加强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大力加强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有效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为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建言献策,从而使内部控制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客观性,从而保证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内部控制的正常进行。通常来讲,建筑企业的管理部门越多,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多,因此,要想加强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必须精简企业的管理部门。为了减少企业运营的经费开支,对于在财务管理资质比较弱的建筑企业,可以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外包。

2.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人的活动是在环境中进行的,人的品行,包括操守、价值观和能力等既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又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因此,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董事会制度。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董事会制度将会更好发挥核心作用。加强企业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修养,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操守和执行的,有了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所以,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经常性进行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才能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员工才能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3.规范和完善各主要业务控制活动。相关业务活动的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实案例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缺失是内部控制失败的关键性诱因。因此,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企业各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应当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2)筹资活动的内部控制。应当加强对筹资活动的控制,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筹措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3)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通过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控制,严格控制投资风险。(4)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5)结算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加强合同订立、工程结算和账款回收的控制,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

4.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代价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管理活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第一,风险识别。项目风险识别要回答下列问题:项目中存在那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引起什么风险,这些风险造成的后果又多大?忽视、缩小或夸大项目风险的范围、种类和造成的后果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二,估计与评价。风险识别之后,就应恰当地对与各种风险相关的损失进行估计与评价。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已掌握的统计资料确定损失发生的概率及严重程度,确定各种风险因素对项目实现既定目标的影响及其程度。第三,风险管理对策。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完成之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第四,实施与反馈。在最后环节,要注意利用信息反馈和管理协调机制不断总结调整方案措施,及时检查评估相关计划的有效性。所谓预警系统,就是预先告知特定对象已面临危险情况及可能发生危险,并告诫其采取防范措施的机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运营中危机作出预测预报,无论对所有者还是经营管理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要发挥预期的作用,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必须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从系统的构成来看,企业风险预警由风险预警控制组织机制和风险预警控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两大基础机制,以及风险分析、风险处理、风险责任三大过程机制组成。

5.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员工业绩的考核机制。(1)生产组织管理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按施工承包合同及项目业主要求,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构、制定生产组织计划、组织管理程序措施完善、计划任务落实到位、人力、物资、机械、技术等保障措施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准备充分等。(2)进度管理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进度管理计划周密完善、进度计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总体和分项工程开工手续符合规定要求、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符合、项目整体进度满足项目业主要求等。(3)质量管理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按ISO9000标准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合同设定的质量标准和公司创优目标能够实现、施工质量水平和顾客满意度达到要求、进行了质量管理方面的自检考评、无发生严重不合格和质量事故、无严重质量缺陷等。(4)工程结算计量指标绩效标准,主要用于工程成本管理控制,包括项目成本结算体系已建立、项目收入和施工成本支出的结算计价体系完善、验工计价、设计变更、工程洽商、施工索赔等报批确认及时准确、对劳务队伍的计量结算方式及单价在劳务合同中明确签订、结算及时准确、机械、材料及其他服务的分供合同签订明确、结算计价准确、项目总体无发生超计量结算现象和亏损现象等。

第8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土工试验质量 质量管理探索

[中图分类号] TU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177-1

0前言

工程建设活动的主体之一就是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又以土工试验数据为依据,采用标准的试验方法与手段做好土工试验质量管理很重要,是保证岩土工程勘察中土工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的重要前提。但由于管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与市场以及行业的发展不适应,导致了试验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针对试验人员的素质以及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建议,最后对土工试验质量管理的探索进行具体的阐述。

1试验人员的素质分析及建议

1.1试验人员素质现状

土工试验人员一般情况下是由技术负责人员与土工试验操作人员组成的,正规的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在土工试验室里的技术负责人以及技术骨干,大多都是受过正规的岩土工程的专业课程培训。但是对于较小的企业来讲,往往缺乏的就是专业的技术负责人与技术骨干,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课程的培训,对专业知识不了解。

土工试验室的操作人员一般会以技术工人为主要操作人员,部分年龄较大的试验人员一般是在80年代初左右进入实验室的,由于当时对试验人员的业务培训较为重视,所以新人进入试验室都有经验丰富的人带着,并且经常开展技术的切磋活动等,因此这些试验人员的实践经验很丰富,但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等方面都很薄弱。再由于土工试验室的组织建设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勘察企业中的其他部门的无法安置的人员被安排到了土工试验室里,这部分人员既没有专业知识又没有实践经验。还有部分人员是由于近年来土工试验工作量增加,为提高经济效益而招收的拥有着专业的知识却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这部分人通常是测量、路桥或者工民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工程建设的高峰时期,不经培训就直接上岗。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试验人员都是在从一而终的工作,只会测试某一项工作,不能全面、全方位的测试试验项目。同时,部分测试人员为了应付大量的测试任务,试验过程操作不是很规范,因此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2建议

针对此类现象的发生,土工试验的专业知识培训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建立相应的培训系统与继续教育的标准和制度,使土工试验人员能更加深入、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从而培养出技术、能力和知识的全面人才。

2仪器设备管理现状分析及建议

2.1设备的老化

目前来讲,土工试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大多数都是上世纪的产品,老化严重,由于没有受到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限制,大部分企业为了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继续使用这部分设备,导致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2不规范、不标准的仪器设备

近年来勘察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仪器设备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厂家也在不断的增多,我国对土工试验仪器和生产监管不够,导致不规范不标准的仪器设备出厂,这些仪器甚至会出现在对不同性质的两种土质进行试验后得到的相同的结果的现象。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产品价格较高,欠佳的售后服务,为个体企业廉价的仪器设备的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不规范的设备致使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3仪器设备的计量认证标准

由于许多企业每年都需要进行计量认证工作,费用较高,对于小型的承包式自负盈亏的土工试验室来讲,每年的计量工作常常处在边缘;还有另一部分企业由于大量的试验测试工作和工程的工期较紧,导致不能停止试验进行计量,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计量合格证,导致了土工试验的结果的可靠性降低。

2.4室内环境的影响

现有的土工试验环境没有明确的规程和规范,对温度与湿度也没用明确的要求,实验室环境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冬、夏两季温差较大,工作中使用的电扇、空调的温度控制很随意,致使样本因为风或者空调的温度过高等因素失去了水分。导致上午及时试验与下午的试验结果有很大的差别,对试验数据的真实性有很大的影响。

2.5建议

根据上述情况来讲,土工试验的核心是加强试验室仪器设备的监督管理,因此,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计量管理很重要,淘汰老化的仪器设备,购进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质量较好的仪器设备,这样既能保证试验质量又能减轻试验人员的工作强度。

3企业内部的管理与行业管理

土工试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作为工程勘察企业的一个部门,由于计划经济已经完全被市场经济所取代,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内部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制度。因此,面对没有健全的管理新模式,部分企业为了更好的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有些勘查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采取挂靠的方法,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控制,导致了土工试验的质量在不断的下降。另外,现有的模式和体制有利于骨干员工向外流动,却不利于对不合格人员的辞退问题,同时也将技术力量的提高置于不利地位。

因此,试验室监管工作很重要,实行试验室的认证机制是土工试验的根本保证;同时加强行业管理和诚信管理制度有利于确保我国工程建设中的质量保证,建立有序的、全新的勘察市场,可以更好的确保土工试验的真实可靠性。

4结语

近年来工程建设的发展更好的体现了工程勘察的重要性,人员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设备条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是质量的保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认真的执行国家的规程规范,提高专业技术的水平,更新设备加强管理,有效的实施试验室的认证机制,可以更好的保证试验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了岩土工程勘察中土工试验成果的真实可靠性,加强土工试验室的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使整个工程建设得到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曹伟.岩土工程勘察中土工试验质量管理的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2):55-58.

第9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内部服务质量是当前服务业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文章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了该类研究在我国旅游行业运用的不足之处,并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旅行社服务质量体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文献回顾

在传统的管理中,人们习惯上注重对顾客的服务质量,但现在有很多学者意识到内部顾客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研究企业内部服务质量问题。Stauss(1995)将内部服务定义为组织内的特定单元或员工向其他单元或员工提供的服务。Lewis和Entwistie(1990)认为员工满意是外部顾客满意的先决条件。因此,企业应该通过满足内部顾客(员工)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满足外部顾客需求能力的目的。

George(1990)支持人员应该向与顾客接触的员工开展类似于营销的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最终顾客。如果内部服务质量较差,则最终传递给顾客的服务质量也就会被破坏。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提高外部服务质量以及外部顾客的满意度,内部服务提供者向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内部服务就变得非常迫切。

Ivaneevich和MaReson(1987)认为公司内部的员工或团体必须依赖其他人的信息、设备上的支持才能互相合作。内部服务质量就是公司内个人或团体对接收支持、互补帮助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包括员工之间的态度与互相服务的方式。Heskett等(1994)定义内部服务质量是组织内员工之间的态度与相互服务的方式,由内部员工对其工作、同事以及公司的知觉来衡量其水准。MarshallBraker&Finn(1998)提出内部服务质量就是组织内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个人之间,双向的交易过程。Hesketteta1.(1994)同时也提出服务利润链模型,认为内部服务质量的衡量因素包括工作环境设计、工作设计、员工选择与开发、员工奖酬与认同以及服务顾客的工具。

尽管国外学者对内部服务质量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之处:如大多数学者重视内部服务质量的测量研究,但是对如何建立内部服务体系、如何进行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却很少,测量成果并没有给企业内部服务带来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最终解决企业内部质量问题的可操作性较低。

本文拟以旅游行业为代表,探讨内部服务体系和内部服务质量体系的构建,提出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控制,并给出了构建旅行社企业内部服务质量体系的具体建议。

二、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的现状,通过对**省内16家旅行社237名旅客和旅行社员工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1O月,得出影响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如表1所示。虽然与前人的研究有些许差异,但大体上看,关键指标还是集中在类似的指标范畴。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突破传统的以服务质量感知为导向的分类,而主要以服务质量控制为主线,因此,侧重调查的是基于内部服务管理的旅行社内部服务的指标体系。开放式问卷获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共有48个,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有18个。为了客观获取对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指标,本研究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拟定了《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综合体系指标构建》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的4个二级指标分别分布于组织制度、业务流程、文化底蕴和内部质量管理等方面,共设置了15个三级评价指标。此次问卷采用李克特的5点量表记录,调查共发放问卷237份,收回222份,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89.87%。问卷调查所列出的15个三级评价指标,经过SPSS13.0软件包分析,按照均值、方差和变异系数比较来确定,最后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保留下来的有10个三级指标,其中,隶属于组织制度的有3个,隶属于业务流程的有3个,隶属于文化底蕴的有2个,隶属于内部质量管理的有2个,问卷所有内容的信度检验结果,其Cron—bach系数都在0.5以上,表明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在内容一致上的可信度良好,各指标、指标间层次关系和可信度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本文所依赖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由此可知,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状况主要取决于组织制度、内部服务业务流程、旅行社本身的文化底蕴及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四个方面。

三、构建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措施

由以上调查的结果可知,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基本要素的标准化程度相对其他行业要高。而在该研究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旅行社尚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手段和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所以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是旅行社员工行动的具体准则,也是管理人员进行内部服务监督的依据。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员工在向内部顾客提供服务时会表现出很强的情绪性和随意性。员工的散漫与随意会直接影响内部顾客对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的评价。

(二)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职能部门之间协调性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旅行社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特别是前台服务部门、后台辅助部门与职能支持部门之间在服务过程中互相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都会造成内部顾客的不满,最终导致外部顾客服务价值的低下。例如,营销部门关注游客需求,要求增加经常更新旅游线路和细分服务规格,甚至常常为了招徕游客而不惜夸大宣传、盲目承诺;计调部门却抱怨采购成本过高,坚持成本领先,却经常因为采购旅游服务产品质量未能把好关而造成游客投诉。

(三)强化旅行社的内部服务意识。旅行社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普遍缺乏内部服务意识。不可否认,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而且渐趋成熟,但是由于管理者需要满足投资方对利润的需求,使他们的关注点常常仅局限于旅行社的财务指标和对外部顾客的服务上面。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旅行社管理者通常会想到以惩罚或更换员工的方式解决问题,没有时间或不愿从旅行社内部管理本身寻找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旅行社的管理者应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引起重视,真正把员工当作服务对象,尽量了解其期望,最大限度地协助、鼓励员工达到服务标准,为服务提供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确立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旅行社是一类人员流动性极大的企业,企业间、行业问的人员流动现象很突出。人员的流动性大,导致招聘、培训任务比较重。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门经常招募新员工,而各行各业的操作规范、企业文化都有所区别,旅行社管理人员还必须对新加盟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但由于旅行社长期人手不足,新员工人职后经过简单、必要的培训,就要立刻顶岗丁作,培训时间往往过于短暂,直接影响了培训质量。此外,目前旅游业的培训力量欠缺、培训组织不力、培训手段相对落后,培训内容简单的停留在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及服务意识和态度上,缺乏对员工与其他部门员工协调的引导以及员工发展的培训。而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着旅行社内部的各种制度、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能否发挥作用,决定着员工能否从内心把为其他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当作一项不容忽视的职责,从而最终决定着旅行社企业能否维持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水平。

(五)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旅行社内部服务链的效率根据旅游者享受旅行社服务过程的前、中、后的三个阶段,与旅游者密切相关联的服务部门可被划分为上游服务部门(市场部、营销部、计调部)、中游服务部门(接待部)和下游服务部门(客服部、质监部)。在内部服务流程中,下游服务部门是上游服务部门的内部顾客,他对上游服务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评价反映了上游服务部门对服务质量的控制能力。由于整个服务流程的有效运转依赖于每一环节的服务提供方和服务接受方之间平滑有效的运作,只有当上游服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下游服务部门高效、迅速地完成本岗位职责,才可确保整个服务过程能够提供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服务质量。

(六)加强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内部服务质量和内部质量管理是旅行社经营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来提高内部服务质量,是旅行社提升内部顾客满意度,并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许多服务性企业管理人员采用质量管理小组、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流程再造(reengineering)、IS0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等措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加强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然而,在不少企业里,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依然存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外部顾客的满意程度和企业的经营效率。

(七)实施标准化质量控制。要解决内部服务质量制度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在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中引入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才能有效地弥补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是对旅行社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而不是仅仅针对营销、接待等一线服务部门的内部服务质量控制。基于旅行社内部服务质量控制工作的复杂性,质量标准的制定应该包括操作程序、岗位问的衔接程序、部门问的工作衔接程序、监督制度等在内的全面的标准体系。一个良好的内部服务控制系统,是建立在员工自己对内部服务质量的自责和自评的基础上。企业应以合同的形式,将内部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使员工在对内部顾客服务过程中,保质保量,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服务偏差,用自己的服务,最大地接近服务质量标准,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内部服务质量体现在旅行社各部门各岗位上,贯穿于旅行社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服务规范应具体到每个岗位、每项服务上,内容要包括:服务内容、服务程序、质量标准等,使员工在每个服务过程中有章可循。

(八)完善内部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在旅行社内部,每一工作环节的质量,都要经得起下一个环节内部顾客的检验,满足下一环节的需求。下游职能部门要对上游职能部门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检澍和评价,下游职能部门对于已经出现的服务次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予以修补,实现内部服务过程中的事中控制,从而避免出现连环的服务失误。例如,接待部导游领取机票后核对机票资料,如发现错票(如姓名、时间等),必须马上联系该区域计调人员进行更改,把损失降到最低,然后由接待部统一把相关情况作为登记,交由计调部经理审核,如是计调操作失误而导致出错,则应按相关规定对该计调人员进行扣罚并承担相应的损失。

当然,一个优秀的、高效的服务质量体系还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所以,旅行社要提高其内部服务质量,还必须从服务的执行力方面下功夫,只有做到有良好的规定,对于明星代言广告行为,如是明知他人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符合《刑法》规定,可作为共犯处理。司法解释已经初步将明星不当代言行为“人刑”,反映出立法向“严格责任”的迈进,但此一解释仅限于假药、劣药刑事案件,明星代言的刑事责任追究似仍有完善或专门立罪定刑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