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股权的激励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权的激励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股权的激励方式

第1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无偿赠与;股权激励;涉税

一、设计股权激励方式时要点和股权激励作用的概述

(一)设计股权激励方式时的要点

简单的说股权激烈就是通过使上市公司的员工获得一定的股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的鼓励机制。所以说在设计股权激励方式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就是对激励模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公司文化和战略目标进行选择,要通过公司各个大股东的共同商议和决策来确定,这样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做好保障工作。

其次就是对激励对象的选择,上市公司的员工比较多,对于不同的大股东来说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所以对于激烈的对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还要对相关的员工进行考核和监督,确定其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有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自己的力量,才能将其定位激励对象。

最后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对相关的考核指标进行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考虑到公司整体的业绩情况和个人业绩的考核情况,只有在公司的业绩比较强,有能力进行股权激励这项活动时,对相关的激励对象也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后,才能够完成股权激励活动,这样对公司对个人都是一个负责人的表现。

(二)股权激励的作用

通过对现在市场的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股权激励不管对公司还是个人来说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股权激励能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被激励的员工其自身的利益与公司仅仅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增加了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其次就是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被激励的员工都是业绩比较优秀,能力比较强的员工,所以在股权激励的条件下就会使这些优秀的员工与公司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减少优秀员工离职跳槽的现象,促进了公司的稳步发展;还有就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福利,在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相关的被激励的员工分红的比例也就增加了。

二、上市公司大股东无偿赠与股权激励方式下的涉税分析

掌握了上市公司设计股权激励时的要点和股权激励的作用后,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股权激励方式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涉税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股权激励支出的税前抵扣

鼓励激励支出是上市公司根据自己的公司的收益向被激励的员工按照各种方式向员工进行支付的过程,现在好多上市公司主要对雇员授予限制性股票,对于这种股票属于公司权益性结算的股份支付,当公司没有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时会将这部分股票作为费用,根据相关的规定和制度法规允许其从税前扣除。

(二)个人所得税

对于被雇佣员工在股权激励方式下获得的相关的薪资,要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缴纳个人所得税,被激励的员工在自己原有的工资基础上,除了原有的工资、奖金以及其他各项费用外,在股权激励方式下获得的相关的资金,因为被雇佣的员工属于本公司的成员,所以要根据国家和公司的相关规定缴纳一定的个人所得税。

(三)涉税的相关性

根据我国税务局编写的各种规章制度来看,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整个公司的主导者,大股东获得的经济效益主导着整个公司,所以大股东要根据公司和国家的规定向公司和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所以大股东无常赠与股权激励方式下使被赠予的员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时,被激励的员工也要根据相关的制度法规缴纳一些税费,这就充分的表现了大股东与公司与被激励员工的重要相关性。

(四)涉税的合理性

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而言,在根据相关的规定缴纳一定的税费后,所剩下的经济效益属于大股东自己,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公司的发展对业绩比较优秀或者能力比较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股权激励是十分合理的,符合法定规范的,所以被激励的员工在获得相关的股份或者经济利益时也是合理的,合法的,那么根据国家税务局编写的各种制度进行缴费时也是合法的,合理的。

三、结语

上市公司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专业技能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比较高的员工是促进公司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所以现在好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公司的利益都会采用股权激励方式来稳定优秀的员工,在实现优秀员工价值的同时促进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也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涉税问题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所以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严格的处理涉税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岳红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践与案例分析[J].科技信息,2011(12).

第2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资产收益率 公司绩效

引 言

科技型企业一般是指在技术能力、知识产权、特许经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产品和服务附加值较高,可以超常速成长,同时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性的企业。它们普遍具有高收益、高成长、高风险并行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科技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对人才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自身效率的最主要动力源。而股权激励是对其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员工等采用的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性表现为:第一,科技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因此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才能吸引、保持人才长期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第二,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能够降低企业初期的成本,使人才和企业同步成长,共同进步。第三,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自觉形成团队意识,为了达到股权激励目标而共同努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然而,我国股权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较大,导致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不够,出现人才外流和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现状。激励机制问题束缚了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的科技型企业。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用股权激励方式强化科技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我国法律体制、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监督管理水平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问题,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否仅仅是一场管理层自我激励?它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是否做出了真正的贡献?贡献程度又有多大呢?由股东对员工推出的股权激励又对股东利益产生了多大的实质性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国内现有股权激励模式有哪些成功之处、又存在哪些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完善?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二、文献概述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角度来分析,对股权激励与股东投资回报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股权激励的实质所在--提升股东投资回报,分析股权激励与股东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针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Jensen和Meckling(1976)、Mehran(1995)、Kaplan(1989)、Smith(1990)、向朝进和谢明(2003)、宋增基和蒲海泉(2003)都通过实证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股权激励对经营绩效具有正面激励效应,也就是说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能够提高企业的业绩。Fame和Jensen(1983)、朱治龙和丁立权(2003)等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股权激励对经营绩效具有负面激励效应,也就是说企业实施股权激励降低了企业的业绩。Dements(1983)、Dements and Lehn(1985)、魏刚(2000)、李增泉(2000)采用会计收益率指标对公司内部人持股比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有效性从不同的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股权激励的作用机理即股权激励--公司业绩--股东投资回报。本文将以股权激励的作用机理为基本思路,收集国内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数据,综合运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率等业绩指标,排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业绩造假等假象的影响,甄别获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业绩变动关系的更为真实可靠的数据,然后进一步研究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全面考察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企业股权激励现状的总体考察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我们以2008年公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为标准,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所有数据及相关财务数据均来源于锐思数据库(resset)。以我国沪深两地科技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2008年到2011年4年间披露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最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剔除数据残缺、没有公布具体实施股权激励时间和模式的公司,剔除T类公司及个别异常的样本,获得53家股权激励方案已经实施完毕或者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接下来我们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体分析。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我国沪深两市A股2008年至2011年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资料进行全样本收集、分类、整理、比较。采用统计性描述将现有的相关资料进行加工,对不同样本进行归类,总结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特点、及其对上市公司业绩,分析其内在原因及作用机理,探求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股权激励方案等方面的途径和对策。

(二)已经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特点、公司治理结构描述性统计

表1 股权激励前样本公司及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净资产收益率(扣除)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06年到11年五年间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样本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净资产收益率的1.599886倍,而样本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率更是总体科技型上市公司的3.007618倍。样本公司激励前的净资产收益率(扣除)的标准差是同期总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扣除)的0.474195倍;样本公司激励前净利润增长率(扣除)标准差是同期总体公司激励净利润增长率(扣除)标准差的0.187455倍,这说明选择推出实施股权激励的科技型上市公司业绩比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采取股权激励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的经营业绩普遍高于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业绩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说明,股权激励方案的推出依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也就是说也计较好的公司比业绩较差的公司更倾向于采取股权激励。这与周建波、孙菊生(2003)的统计结果有较大相似性,较之2003年的情况而言,样本公司与总体公司业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更容易实现并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普遍以股票期权形式推出(样占本总数的65%),其次限制性股票也是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重要方式(样占本总数的33%)。从激励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来看,科技型上市公司激励股份占总股本比例普遍偏低(样本均值为3.45227%,其中股票期权模式占比稍高,为3.656071%,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比例为3.204481%)。激励股份占总股本比例最大值为9.94%,逼近激励股份比例10%的上限,最小值却仅仅占总股本的0.04%,接近于0。

(三)已经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科技型上市公司业绩变动特征分析

表2 实施股权激励后样本公司与总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比较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样本公司在股权激励实施后净资产收益率(扣除)与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净资产收益率(扣除)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690952倍,而激励前这一比例为1.599886倍,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变化率仅为5.6920626%)。标准差方面,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标准差是同期总体科技型上市企业的0.381636倍,激励实施前这一比例为0.474195倍。可以看出,样本公司股权激励后业绩稳定性有一定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没有显著提升。从这一点上看,股权激励并没有达到提升公司业绩的目的,反而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这很可能是由于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目的在于管理层的自我谋利而非真正提升公司业绩及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A股2008年至2011年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资料进行全样本收集、分类、整理、比较。发现采取股权激励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的经营业绩普遍高于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业绩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说明,股权激励方案的推出依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也就是说也计较好的公司比业绩较差的公司更倾向于采取股权激励。这与周建波、孙菊生(2003)的统计结果有较大相似性,较之2003年的情况而言,样本公司与总体公司业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更容易实现并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样本公司与总体公司业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更容易实现并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样本公司股权激励后业绩稳定性有一定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没有显著提升。从这一点上看,股权激励并没有达到提升公司业绩的目的,反而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这很可能是由于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目的在于管理层的自我谋利而非真正提升公司业绩及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发现,目前股权激励的实施并没有使得上市公司业绩取得实质性的提升,反而有一定的下降。这说明,现阶段的股权激励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我们应该谨慎使用股权激励这一激励机制,同时,已经实施或者继续选择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要不断探索真正符合国情和公司实际情况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第3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 电力企业;生产事故;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228-01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刻,电力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1 目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安全培训教育缺失

对安全培训教育的强化还不够,安全氛围营造的还不够浓厚,致使职工安全意识薄弱,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工作。例如:未开修理证书就进行维修操作,容易产生触电事故。某些工作需要停电之后才可以操作,但是工作人员平时并不注意,同样易引发伤亡事故。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安全培训教育是减少电力企业事故发生的前提。

1.2 责任划分不明确

目前电力生产发生安全事故究其主要因素缺乏安全生产的意识,未能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如今,几乎每个电力生产企业都采取措施并编制出一些列方针和政策,要求各部门都要各负其职,因为少数单位缺乏安全生产的意识,对待工作往往只是持有简单应对的态度。个部门领导指示忙于表面工作,并未进行更深层面的调查,这就从根本上发现不了问题更不用说去解决问题了;对待工作极其不负责不认真,对某些事故的情况尚未了解清楚就草草了事。

1.3 应急体系不健全

某些企业的应急指挥体系或者应急指挥机构等不健全,不能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进行有序、有力、高效的抢救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没有建立应急准备和应急策划,在事故发生时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1.4 安全监督上措施不力

由于供电企业安全监察部门人员少,专业知识欠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常被一些非生产性事务缠绕,习惯于事故后的调查和责任追究。此外近年来,供电企业农村电力设施发生被窃、破坏的情况比较多。窃电给社会和电力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2 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警和应急体系

1)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做好事故预想,科学合理地完成电网的运行,并把电力设备的检测工作落实;不定时组织面对冬夏用电高峰的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团结协作能力,有针对性的完善物资储备;畅通与当地政府职能机关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改进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的高度可操作性;建立对不可抗力或者突发事件引起的事故的预警系统,确保应急机制的顺利启动。

2)要配备一个应急指挥调度中心与一个专业能力强大的应急救助队伍。同时应急物资储备也要充分,并且完善满足通信需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将装备技术的发展应用到对应急抢救的服务上,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强化应急抢救的专家队伍,从而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在完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后,可以实现事故统一应急指挥、统一的应急救援,各种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应急演练等目标,进而形成一种宏观的应急处置理念,将临时慌乱救急升级到专业应急处置的高度,为电力企业的安全防御及抵抗灾害等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2.2 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定期对参加生产活动的全体职工加以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隐患意识。在接触新技术和新机械的时候,必须先进行培训,过关后方可上岗操作。这样既能增强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又能提高领导的按却生产能力。对某些职务有特别要求的员工必须做到先学习后上岗。安全管理部门要着重强化安全培训业务,使员工能够规范、安全、有责任心的进行业务操作,提高员工的安全工作技能。领导应该从自身做起,起到带头的作用,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在全体电力职工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2.3 加强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目前基本上是与行政管理体系相对应的,也是目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以实现的寄出。基层干部务必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基层干部应该更加认真地负起安全责任。

2)安全责任要在执行和实施中得以丰富和落实。所以从客观上说责任是一层更比一层大;而且,几层的工作,要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各负其职,责任分明。

2.4 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务必严格执行。最为重要的是,班组管理的前提是安全操作,应该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认真落实。某些电力事故在发生时,通常是因为现场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马马虎虎造成的。个别人员因为不想麻烦,自以为是,从表面现象入手,没能做到彻底分析,给个人和亲人制造灾难,同时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

2.5 实行安全生产监督制度

电力单位根据产权及管理等原因,执行上级监督下级,也就是电力企业监督分电力企业、和子电力企业;以此类推一级监督一级,实行级级监督制度;此外,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的安全生产不仅要接受电力企业的内部监管,更要接收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

3 结束语

安全第一,保证安全才能促进发展。安全生产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要加强安全隐患意识的学习,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更要做好安全监督;以上问题是否能够落实及解决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倩.浅谈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民营科技,2011,10.

[2]吴继志.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9.

第4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煤矿安全;通风管理;通风事故;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从事煤矿作业中,缺乏安全意识,思想松懈,没有把煤矿通风安全放在首位,因此,导致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威胁到人们的生命。根据相关统计,由煤矿通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率逐年上升,加之人们对煤矿安全管理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为通风安全工作埋下了隐患。因而,系统地、科学地做好通风安全工作,结合矿井的各种资源情况,提出科学、可行、有效的消除、预防或降低危险的安全措施,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煤矿通风安全管理误区

在很多煤矿企业的操作中形成无瓦斯论,对煤矿中瓦斯安全认识不足,忽视了瓦斯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对瓦斯的检查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实质。虽然煤矿的监控措施完善,但是真正使用并发挥作用的地方不多,成为了摆设。对于煤矿作业而言,瓦斯安全很关键。在管理中,很多工作人员认为煤矿通风管理只是局部管理,重视对通风单个局部的防范,安装了多种通风防范设备,但是由于在实际中并没有加强监管和使用,导致设备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加上设备日久未修、陈旧漏风,就很容易发生事故。日常的管理只确保了局部的通风管理,对于用风量大的地方满足其要求,而忽略了最低巷道的风速,有些小煤矿为了节约成本,日常作业中依靠自然风,这样就更加无法保证通风安全。当前煤矿市场前景发展良好,很多关闭的开采区又重新开采,在原有陈旧的系统上简单恢复之后就开始作业,员工认为有风流动就好,对于风的来源并不清楚,往往会造成回风流路线,严重威胁煤矿安全。

2 煤矿通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2.2 矿井通风设计不足

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有效的设计是降低安全隐患甚至扼杀井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导致矿井事故的原因当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通风不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除了加强内部员工素质培养外,还必须对通风系统进行有效设计,从而确保矿井的通风系统正常运转。

2.3 通风设施规范化欠缺

通风设施的设置主要存在器材选用不合理以及在设计时放置位置的不合理两方面的问题。通风器材选用的不合理的原因分为人为因素和财务开支预算因素。规范化行业内的通风设施管理不仅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有积极作用,还能有效杜绝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

2.4煤矿周围的小煤矿开采影响较大

当前煤炭市场好转,人们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在矿井的边界周围开采煤矿,这些小煤矿的开采没有经过国家允许,没有许可证,难以保证其安全。小煤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没有安全完善的消防通风系统,开采中无序性、随意性大,很容易引发各种事故。小煤矿对于井下地形不熟悉,监控检测不到位,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2.5煤矿安全基础薄弱

我国煤矿的开采历史悠久,矿井的技术和设备在开采初期能够满足要求,但是随着开采的加深、范围的扩大和市场需求标准的提高,煤矿的开采难度加大,需要的技术更高,但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后期开采中未能及时有效地加强系统的改进完善,很多陈旧的设备应该被淘汰,但是,长久以来煤矿安全基础薄弱,技术改造难度较大,资金缺乏,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完全改善。

2.6技术水平较低

煤矿技术人员水平低下,人员力量薄弱,通风管理人员配置不够,一般只有两个人左右坚守,并且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学习,处理事故经验不足,导致整个安全系统出现断层。人员技术缺乏,煤矿生产涉及计算机、通信、基点等不同行业,技术要求高,煤矿出现故障时只能聘请外面的专家,内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难以保障事故得到及时处理。

2.7矿井地质构造复杂

煤矿通常都在地下作业,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煤层不稳定,容易出现坍塌,造成煤矿采煤工作面难以形成。煤矿开采面至少要有两个安全出口,一个通到回风巷道,另一个通到进风巷道。实际的煤矿作业中采用的是残采面生产,无法保证有两个安全出口。安全布局不合理,通风管理存在困难我国目前的煤矿开采存在点多面广的局面,开采战线长,集中生产,而且管理的难度大,为此,需要大量通风调解措施。另外采掘工作面在安排时对通风管理考虑较少,使回采工作面处于对角风路中,由于工作面不断推进,巷道风阻也在不断变化,回采工作面的风量和风流方向很不稳定。

3 通风事故的防治措施

3.1 环境因素的预防

(1)制订和实施矿井通风和瓦斯、煤尘的控制计划和管理方案,建立确保通风系统和瓦斯、煤尘控制的程序,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预测预报,实施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2)矿井开拓布置必须事先设计且设计合理,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改善矿井通风系统,保证矿井足够的风量;确保通风设施的位置合理,质量合格,切实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3)做好火灾危险因素控制,完善矿井防尘系统,坚决做到有巷必有管,有管必有水。

(4)切实做好煤矿安全评估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5)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各种仪器仪表必须配备齐全,加强瓦斯、粉尘、温度等危险参数的监测,所有数据必须与上级部门监控系统实现联网通信;同时设立专职瓦斯监测员,随时对井下环境进行监测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全方位在线监测。

(6)加强机电管理,强化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管理,保证矿井正常通风。

(7)加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的地质预测和瓦斯管理。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设立专用同风巷,积极开展瓦斯综合治理措施,完善手段,坚持走瓦斯、地质、矿压治理相结合,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3.2 人为因素的预防

(1)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本质通风安全系统,突出“一通三防”的安全第一思想,改变通防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企业领导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对通防人员的需求由量化向质化逐步转变。

(2)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统一思想,落实法定代表人是瓦斯治理第一责任人的规定,努力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实现应急救援产业化。

(3)实行每月瓦斯评价和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制度,提前预测辨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评价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改善,在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安全验收评价,进一步确定该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强化安全培训,搞好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强力推进“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制度。变理论培训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采取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将系统知识分成单个知识点,切实提高他们驾驭现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

(5)注重延伸教育,努力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的职业责任感和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结语

切实有效的做好煤矿通风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煤矿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做好通风事件的预防工作,加强管理,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样才能使煤矿事业得以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煤矿安全;通风管理;通风事故;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一、煤矿通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的制约因素

1、通常事故的发生多半都是因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引发。因此我们需要对安全隐患以彻底预防为主,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超前识别,对其及时进行排查和治理。煤矿安全通风中的通防系统是多变的动态系统,对安全隐患的分析需要连续和系统的。

2、通防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危险大气存在的状态,要加强对危险大气存在状态的监测,对其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对测定密度、监测强度、危险值、相关测试人员责任和汇报处理等程序进行一个明确的规定。

3、因为硬环境的缺陷是灾难发生的必要原因,所以要对硬环境的监测加强,保证在矿中设备能够适应工作场所,能够灵敏可靠的施工。可以对井下人员配备保护的装备和手段,构建避灾硐室,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减少能量与安全隐患造成的危害和事故发生。

(2)、员工技术水平较低

员工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人员力量比较薄弱,进行通风管理时人员配置不足。而且这些人员还没有专业的技术培训,在面对安全事故出现时,处理事故经验不足,这便会导致安全管理出现断层问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一般煤矿生产中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有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综机、安全管理等等。缺乏这类型人才,一旦出现故障时,都选择聘请专家到现场做技术指导,这样很难使故障得到及时处理。

(3)、通风设施欠缺规范化

通风设施设置过程中,会出现地点位置和材料选用不当问题,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可能导致通风系统不稳定、甚至紊乱,还有就是通风设施发挥不了其作用,或者效果较差。还有一些使用了未阻燃的材料,可能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还会有设施放置不当问题出现,这两个问题在矿机生产中一直存在。通风器材选择,一般都是人为因素导致,这个因素可以从财务支出方面进行控制。进行规范化通风设备管理,可以促进煤矿生产安全,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生产中杜绝安全事故出现,效率生产以及安全生产也将得到保障。

二、煤矿安全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

(1)、强化环境管理

1、对矿井通风、瓦斯和煤尘的控制管理制订相关的方案并且实施。将技术手段充分的利用起来,加强对环境的预测。

2、对于开拓矿井需要先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强对矿井安全通风管理,完善矿井通风的系统,确保矿井风量足够。

3、机电和通风机都需要加强管理,确保矿井通风正常。

4、建立起瓦斯抽放的系统,设立专用的通风巷,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将科技与实践结合,落实各项制度。

5、矿井中必须做到有巷必有管,有管必有水。

6、切合实践做好煤矿安全评估与通风能力核实的工作,保证生产安全。

7、提高矿井中装备的安全水平。实现所有数据和管理部门监控系统的联网通信,配备瓦斯监测的专业人员,对环境进行巡查,对问题及时反馈。

(2)、制定并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制定完善的“一通三防”管理体系,坚持“高投入、高素质、严管理、强技术、重利用”的防治瓦斯事故管理模式,“高投入”就是要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用,不断完善安全系统,推进装备升级;“高素质”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后续人才的培养,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强技术”就是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攻关,探索瓦斯防治的新措施和新方法,推进煤矿科技进步;“严管理”就是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通三防”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技术管理,坚持从严管理、精细管理,改变煤矿长期存在的粗放管理模式;“重利用”,就是要坚持“以抽保用、以用促抽”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杜绝管理漏洞。

(3)、加强通风安全控制管理

第一,需要确定出安全控制目标,将该目标作为建立通风安全系统管理依据。第二,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以及选拔制度,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做好优化配置工作。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都得到提高之后,他们在面对安全事故时,他们的应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会充分发挥出来。第二,需要落实岗位责任制,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应该有相对应的权责,在进行统一规划过程中,可以保障制度得以落实下去。各个岗位肩负起各自职责,做好通风管理工作。

(4)、通风安全保障措施

煤矿企业要加强矿井中局部的通风安全管理,严禁矿井中无计划的停风、断电,在煤矿通风系统中配置完善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配备专门的瓦斯监测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矿井中的瓦斯含量。做到有害气体超限报警、断电,确保煤矿井安全生产。在煤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要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的重要原则,通风系统的设计要根据煤矿矿井的地质结构和运行情况,通风系统在完成设计和安装后,要进行安全测试,找出通风安全的漏洞,及时进行维护,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完成安全验收后再投入使用,防范煤矿通风事故。

(5)、合理选择矿井风量的调节方法

在通风网络中,需要做好相关的匹配工作,将一些不满足风量需求的区域确定出来,选择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根据要求对风量进行调节或者控制,控制的范围可以分为布局风量调节以及总风量调节两种方式。一般对矿井总风量调节时,可以适当的改变扇风机特性,改变方式主要针对的是转速而言,从而更好的提升生产环境质量。对局部进行风量调节时,一般有三种方式,增阻法、减阻法及辅助通风机调节法。

增阻调节法是通过在巷道中安设调节风窗等设施,增大巷道的局部阻力,从而降低与该巷道处于同一通路中的风量,或增大与其关联的通路上的风量,其主要有调节风窗、临时风帘、空气幕调节装置等。这是目前使用最普遍存在局部调节风量的方法。

减阻法是通过在巷道中采取降阻措施,降低巷道的通风阻力,从而增大与该巷道处于同一通路中的风量,或减少与其关联的通路上的风量。主要有扩大巷道断面、降低摩擦阻力系数、清除巷道中的局部阻力物、采用并联风路、缩短风流路线的总长度等。

辅助风机调节法是在井下巷道中安装通风机来增加风量。

这三种方法各自有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和选择。

(6)、加强井下通风设施的管理

通风网络使用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风向以及风量,可以建立起隔断建筑物,将其当成通风控制措施。当前矿井中主要的通风措施有:挡风墙、风桥、风门、调节风窗等等,这些措施煤矿生产环境中发挥出实际作用。矿井通风技术这是一门重要之工作,认真落实,保质保量落实。当通风设施出现损坏时,及时进行维修,以免导致大量漏风问题出现,当漏风问题出现时势必会导致风流逐渐下降,促进大量的瓦斯累积,一旦气温升高就会出现安全事故。

三、结语

总而言之,矿井在通风环境下,可以给作业环境提供新鲜空气,一些污染的气体会被排除出去,这对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对深入开发矿井有深远意义。因此,从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来探讨煤矿安全通风的管理。通过各方面的和谐配合,将煤矿中通风事故得以改善,为矿井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效珉.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05:157+160.

[2]范海燕.浅谈煤矿通风安全管理问题与几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162.

第6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安全隐患;预防措施;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以往的水利工程建筑施工状况表明,施工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筑事业的稳定发展,注重安全管理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来讲已迫在眉睫。

1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分析

水利工程建筑行业区别与其它建筑行业之处在于:一是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比较大,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比较多,每一个施工单位所承建的项目比较远,使得施工单位之间的交通联系存在着诸多不便,加剧了施工项目管理的难度;二是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比较多,管理中对于每一个项目的具体管理重点又不尽相同。比如,在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项目需要通过爆破土石方才能完成,施工人员接触炸药雷管等危险物品,存在爆破安全隐患;对于工程的基坑开挖,完工后需要在基坑边坡做安全支撑,安全支撑可能会受外力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破坏造成塌落;大型机械设备及工程车辆的投入,应注意无证驾驶和行车过程中的安全;三是施工难度系数高,技术要求比较复杂,容易导致发生安全隐患。比如,在对大型预制砼渡槽安装过程中,由于单块砼构件质量较大,因此吊装工艺不能按照常规做法进行,吊装过程中的复杂性增加了安全方面的隐患。四是施工现场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和围护措施,加大了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建筑材料等方面安全管理的难度;五是施工人员大多是来自农村,文化素质方面比较低,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会因工程建设的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临时性调动,民工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工种或者工作环境,易发生安全事故,比如在以往安全事故案列中发生过民工从脚手架坠落,脑颅被砖石撞碎,造成这一事故的大多数原因是对安全常识的不甚了解。

1.1 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管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虽然一部分水利施工企业建立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却没有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重视起来,经常会出现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使得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另外,一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没有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往往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再实施管理工作,而在施工过程中却没有对安全施工问题给与足够重视,没有积极主动地采取预控措施;安全生产投入是企业获得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但是部分企业只顾生产,以加快生产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去重视施工现场安全保障工作,如改善现场安全施工的条件,更新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和设备、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等等,认为这样做会增加企业的施工成本。从以往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重视起来,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2 企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有待提高。

目前,随着用工制度的多样化,大部分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都是来自农村,这类人员在文化素质方面都比较差,大多数是由包工头组织进入企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安全施工培训。因此,施工企业要对这些施工人员进行必要安全教育培训及讲解施工安全技术要领方面的知识,然而,作为水利工程建设来讲一般都是任务重、工期紧,为了能保证在预定的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多数情况下企业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只是匆匆了事,没有实质性地把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传输给施工人员,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增大了施工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因此,作为施工企业来讲,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地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1.3 技术措施存在的问题。

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措施,没有一套针对性很强的计划管理方案,通常对于工程的具体概况、施工工艺、施工现场环境没有透彻的了解,使得在施工安全技术管理方面没有针对性地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施工现场中所存在的潜在危险。

1.4 施工机具质量差。

在施工工程中存在起重机的钢索、缆绳不达标现象,使得信号联系装置灵敏度降低,易发生安全事故;升降机投入使用前未进行验收工作,没有经过空载、动载和超载试验,如果发生钢丝绳承受不了重载,容易因钢丝绳断裂造成吊斗或者是重物砸向地面,伤及地面上的施工人员;安全防护网质量差,不能将高中坠物拦截,易对地面人员造成伤害;不能完全杜绝三轮车等无证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作业。

2 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具体预防措施

2.1 通过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工作,进行安全施工技术教育。

为了能有效地避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在施工前把《安全防护手册》作为安全防范的工具发放给每一位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使其认真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同时,利用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是项目技术交底的时候,对全体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项目安全措施的教育。尤其是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隐患防范的措施,使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对施工的具体要求和安全措施都能了解透彻,有效地提高了施工过程中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性。

2.2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施工准则,提高施工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安全意识。

作为水利工程建筑企业来讲,在保证安全施工与实现进度、控制工程成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绝不能因为工期紧,任务重而让施工人员去冒险施工,这是企业实现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施工企业的管理层来讲,要不断地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在施工现场中推行管理合理化,施工标准化,技术专业化,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层层落实生产责任制,才能实现企业施工的安全化。

2.3 现场抓好安全管理工作。

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是安全隐患和事故多发的地点,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或者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要抓好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现场施工作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如责任制、安全交底、抽查制及安全用电制;机具和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等,设专职安全检查员监督实施,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有关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其查明原因,积极采取控制措施;

(2)严禁无证上岗。在施工现场,严禁无证人员在现场作业,严禁无电工证人员维修电器电路,严禁闲杂人员进入高空悬垂、危险作业场地和易燃易爆品堆场;

(3)各工序交替、工种更换、作业面交付等环节应当面明确,交代清楚各工序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关键部位,防止因对具体情况不明确而发生安全事故。

(4)严禁赶工作业。夜间作业易使施工人员疲倦、产生瞌睡现象,安全隐患大,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夜间作业;对于比较特殊工程,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需要配备专职的巡检人员加强现场人员的检查工作,时刻监督好施工人员的行为动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5)水利工程大多是现场点多面广,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存放比较多,管理不当易发生爆炸,引起火灾;在存放有大量木材的车间、油污比较多的机修车间、易因高温或者是电路故障引起火灾的配电房,应配置灭火器等消防设施,避免因火灾造成经济上损失或者是人员伤亡。

3 结论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在施工过程中用敏锐的眼光去洞察一切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安全隐患,同时要不断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7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方式;股权激励对象;股东财富

一、 引言

本文以2006年以后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以往同类研究以股权激励方式为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再引入股权激励对象,以及股权激励方式与股权激励对象的交互作用作为解释变量,对比分析什么样的股权激励计划更受市场欢迎,从而增加股东财富。

本文将在第二部分主要从股权激励方式和股权激励对象两个方面对过往文献进行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在第三部分将对研究设计进行说明,并从描述性统计和市场反应的角度对研究假设进行初步的检验;第四部分将对本文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运用Heckman两阶段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股权激励的方式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目前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是股权激励的两种最主要方式,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大量研究。Bryan等(2000)发现美国资本市场对限制性股票的运用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对于高成长性的公司更应该选择股票期权而非限制性股票;而且使用股票期权更有助于摆脱财务困境。与支持股票期权的观点不同,Hall等(2002)则认为股票期权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激励方式,而限制股票则成本更低,对公司更有吸引力。Dechow等(1991)发现有较高边际所得税率的公司不愿意使用股票期权, 而会选择其他的激励方式。李曜(2008)发现限制性股票的股价公告效应非常明显,而股票期权的市场反却并不显著。张治理等(2012)对股权激励方案摘要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以股票期权为标的物的上市公司在公告日前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显著为负,而限制性股票在公告目前CAR则显著为正。

与美国市场不同,我国资本市场上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大部分采用股票期权而非限制性股票,且推出不久就恰逢金融危机和股市低谷,伴随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可以预见公司股价会有较大上升空间,而且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多集中于中小板和创业板等成长性较高的板块,这些因素都表明,在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更具激励效应,从而有助于增加股东财富。

2. 股权激励的对象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以往股权激励的对象主要是公司高管,相应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高管团队,如Yermack(1995)对620家公司CEO股权激励计划的检验发现,在排除了内部交易等可能性后,授予日期与股价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作者分析这有可能是因为对CEO的激励效果。近年来,对于非高管股权激励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结论并不一致。Core等(2001)检验了1994年~1997年的756家公司发现,对非高管的激励既有激励动机,也有缓解公司内部现金不足的原因。Kedia等(2002),对200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检验的结果表明公司主要出于缓解财务压力和留住员工的目的对普通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会导致正向的市场反应。Bergman等(2007)检验了股权激励的广泛实施是否受到员工中的乐观情绪影响,发现对非高管员工的股权激励并不能达到最优的激励效果。

考虑到我国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多为民营企业和成立时间不久成长性较高的中小企业,公司高管、创业团队的个人特质往往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加之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工会组织作用有限,员工的参与能力和热情受到很大抑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公司非高管的激励往往流于形式,而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效果应该更明显,进而增加股东财富。而且,结合之前的分析,激励效果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会更显著。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股权激励的方式会影响股东财富,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更能增加股东财富;

假设2:股权激励的对象会影响股东财富,对高管的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效应越明显;

假设3:股权激励方式和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对股东财富产生影响,相对限制性股票,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大。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以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期间为2006年~2012年,在此期间,共有307家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占上市公司全体的12.72%。本文的一部分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而有关激励对象变量中用到的数据则采取手工收集的方式对各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进行整理。鉴于研究目的,我们对样本进行一定的处理,得到有效样本231个。

2. 变量定义及说明。对于股权激励计划宣告所带来的财富增长,我们采用资本市场对股权激励计划宣告的市场反应来衡量。首先计算分析事件日前后的相关股票的超额回报率(AR),而股票的累计超额回报率(CAR)为窗口期间的AR累加所得。

对于股权激励的方式,采用(0,1)变量区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对于同时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进行激励的公司,则根据草案中各自所占的比例,选取激励比例较多的那种方式进行归类。有关股权激励对象的变量,采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中对高管拟授予股票股权数量占该计划拟授予股票股权总量的比例,由于对高管和核心员工的激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该比例可以反映对高管和核心员工激励的大小。股权激励方式和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股权激励方式变量与高管拟授予股票股权数量占该计划拟授予股票股权总量的比例的乘积项表示。如果该乘积项系数为正,说明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时,对高管的激励比例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多;如果该乘积项系数为负,则表明在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时,对核心员工的激励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多。此外,本文还引入如下控制变量:激励力度、成长性、公司规模、高管年龄、薪酬-业绩敏感性。相关变量说明见表1。

3. 描述性统计。

(1)变量描述性统计。我们首先对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知:超过半数的公司在股权激励公告日前后[-2,+1]交易日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为正,更进一步的计算发现66.23%的公司CAR值为正。在股权激励对象方面,对高管的平均激励为28.63%,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对于核心员工的激励比例还是比较大。在激励力度方面,激励计划披露的激励数量占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比例最低为0.2%,最高不超过10%,这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平均水平为3.47%甚至低于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为43.6岁,低于全行业47.6岁的平均水平,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59岁,多集中于40至45岁之间,处于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此外,总共171家公司选择了股票期权,占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公司总数的74.03%,而这对于股东财富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接下来实证部分会进行详细的检验。

(2)不同激励方式的市场反应。为了检验假设1,我们首先将样本公司按照股权激励的方式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其股票股权激励草案首次公告前后20个交易日的超额回报率(表略),两种股权激励方式在-11天以后均表现出了正的超额累计回报率,在股权激励计划宣告的当天,股票期权的超额累计回报率比限制性股票的更活跃。

将窗口日两类股权激励激励公司的累计超额回报,进行比较发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市场对两种激励方式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反应,但二者的差异很明显(表2),股票期权的激励比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效果更好,投资者更加看好股票期权。说明股权激励的方式会影响股东财富,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证实了假设1的前半部分。

四、 实证分析

1. 模型设计。目前国内的研究并未对股权激励方式、股权激励对象以及他们的交互作用对股东财富的影响达成统一,故本文中根据假设1、假设2、假设3,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 11对如下计量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CARi,t=?琢+?茁1TYPEi,t+?茁2PROi,t+?茁3TOBINQi,t+?茁4SIZEi,t+?茁5AGEi,t+?茁6SENi,t+?着i,t(1)

CARi,t=?琢+?茁1FRACTIONi,t+?茁2PROi,t+?茁3TOBINQi,t+?茁4S-IZEi,t+?茁5AGEi,t+?茁6SENi,t+?着i,t(2)

CARi,t=?琢+?茁1FTi,t+?茁2TYPEi,t+?茁3FRACTIONi,t+?茁4PROi,t+?茁5TOBINQi,t+?茁6SIZEi,t+?茁7AGEi,t+?茁8SENi,t+?着i,t(3)

模型一考察不同股权激励方式对股东财富的影响。模型二先是针对所有样本公司考察对高管激励比例与股东财富的关系,然后在股票期权方式和限制性股票方式下分别检验对高管激励比例与股东财富有何不同。模型三考察股权激励方式与股权激励对象的交互作用对股东财富的影响,其中β1越大,表明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大。

其中,i表示样本公司,t表示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当年,?着为误差项

2. 实证检验。利用模型1,我们对假设1、假设2、假设3进行了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

从表3发现,模型一中,股权激励方式与观测窗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说明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更能增加股东财富,加之描述性统计部分对于不同激励方式的比较,表明股权激励的方式会影响股东财富,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更能增加股东财富,从而支持假设1。有关股权激励对象的讨论中,在全样本分析中,从模型二的实证结果来看,虽然符号上为正,说明对高管激励数量与股东财富增长存在正向的作用,但这种趋势还不显著,不能支持假设2。模型三中,研究者加入了激励方式与激励对象的乘积这一交互变量,实证结果显示股东财富与交互项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β1大于零,说明随股权激励方式和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对股东财富产生影响,相对限制性股票,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大,从而支持了假设3。

此外,在三个模型中TOBINQ、SIZE都与被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成长性越高,市场反应越积极,对股东财富增长越大;公司规模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趋势。

在全样本回归中,激励对象与股东财富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激励方式的影响,因此将所有样本公司根据激励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检验其股权激励方式对股东财富的反应(见表4)。结果发现,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数量越多,市场反应越积极,股东财富增长越大;在限制性股票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越多,市场反应为负。这一结果说明,假设2的实现有赖条件限制,即对高管的激励应多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而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应多采用限制性股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两者的风险偏好不同,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类似(Kato等,2005)。

五、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6年~2012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实施后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在以往同类研究以股权激励方式为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再引入激励对象以及股权激励方式与股权激励对象的交互作用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对象对股东财富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激励方式下的表现。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于:(1)股权激励的方式会影响股东财富,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更能增加股东财富;(2)相对限制性股票,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大。

本文的贡献在于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考察了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股权激励方式,以及如何平衡高管与核心员工的利益。本文的结论对于弥补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建议上市公司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计划,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 .管理世界,2009,(9):133-147.

2. 李曜.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 经济管理,2009,(23):11-18.

3. 周仁俊,高开娟.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会计研究,2012,(5):50-58.

4. 辛宇,吕长江.2012.激励、福利还是奖励: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基于泸州老窖的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12,(6):67-75.

5. 张治理,肖星.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择时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12,(7):180-181.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20631008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11JJD790006)。

第8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企业发展阶段

一、引言

股权激励,也称为产权激励,通过给予企业经营者以产权激励,使其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享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并在中长期享受这种权益。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薪酬制度,主要思想是通过让企业的经营者和普通员工分享企业的成长价值或剩余价值,使他们的中长期收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同向增长,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而努力工作。

股权激励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成熟于70年代的美国硅谷,与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是其核心能力表现。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型人力资源,才能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益-再创新”这种良性循环。为了提高并持续自身的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有必要运用股权激励吸引并留住人才。从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实施广度和深度,还是实施的效果,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要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美国作为股权激励的发源地,美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全部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同样,长期股权激励在日本高新技术企业的应用比例也达到了15%以上。而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身特性,股权激励试点和推广也主要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如众所周知的中兴通信发展公司、北京新希望电脑公司、北京乐凯机电新技术联合公司、联想集团、北京抗拓科技开发总公司、北京海淀区迪赛通用技术研究所等六家单位是我国首批实行股权激励试点的对象。

我国目前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运用股权激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激励方面,而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应该如何实施股份激励的研究并不多见。这种研究现状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不相符合。为了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本文对企业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实施股权激励模式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具有一点参考价值。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很多都是有限责任公司,不适用股票激励模式,股份激励模式就非常适合有限责任公司。因此,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激励只能通过股份激励实现。股份激励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激励形式,通过股东与激励对象签订契约,在公司的运营达到一定水平时,使激励对象能够分享相应股权部分或全部收益,让他们的收益直接与公司的运营情况相挂钩。股份激励方式主要有分红权、分红回填股份、优先购买股份、赠予股份、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具体模式有以下几种。

1.虚拟股权激励模式

虚拟股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份,也称为“分红权”,这种股份与一般的股份有所不同,不具备所有权和表决权,并且持有人在离开公司时会自动丧失这种股份。这种股份最大的特点就是持有人可以根据股份的数量享受一定额度的分红。当虚拟股权持有人在公司实现既定目标时,能够分享公司的剩余索取权,获得一定的收益。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该模式的优点如下。第一,虚拟股份仅仅是一种公司分红的凭证,不具有表决权和所有权,所以它不会稀释公司的总资本,也不会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第二,虚拟股权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虚拟股权的持有人能够努力经营管理公司,使公司盈利增长,从而通过公司的盈利增长扩大自己的收益。第三,虚拟股权同样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该模式下,获得分红收益的前提是公司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并且收益的实现是在一定时期以后,能够约束激励对象为实现业绩目标而不懈努力。

2.股票增值权模式

这种模式又称为“期股”,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期权类似。这种股权激励模式是指公司授予经营者一种权利,如果经营者通过努力经营公司使公司的业绩上升,经营者就可以获得这种业绩上升带来的收益,这种收益在股份有限公司是行权价与行权日二级市场股价之间的差价。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没有二级市场,所以收益为公司的净资产的增值。激励对象行权不需要支付现金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股份。这种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规模可大可小,激励的比例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经营者持有期股能够享受到公司未来的收益权以及所有权等其他权利,具有长期激励的作用。

3.业绩股权激励模式

业绩股权激励模式是指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于每年年初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度业绩考核目标,如果激励对象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年末实现或超额实现了公司的预定目标,那么公司就会奖励激励对象相应的股份,或者奖励与股份数量价值相当的现金。业绩股份激励模式使激励对象的奖励锁定在一年以后,能够激励他们通过努力争取实现公司的目标。与股份有限公司的业绩股票相类似,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业绩股权进行激励,即激励对象达到预定目标后,公司给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股权。与虚拟股权不同的是,业绩股权通常是给与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股权,而虚拟股权是使激励对象获得与股权相对应比例的分红权。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根据企业成长论观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一般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风险有所差异,对资金的需求大不相同,企业对员工激励方式不能单纯地选择现金或者股权,而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

1.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的股权激励

种子期高新技术企业仅仅是企业筹备和设想规划阶段,通过对某一项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想法或发明,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将这些想法、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这个时期,企业的规模较小,很难吸引风险资本的投资,缺乏抵押资产也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这一阶段的公司的骨干往往是公司的股东,在公司中的核心地位不容动摇,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对各个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并规范。这一时期的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分红权、分红回填权、技术成果参与税后利润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股东的入股方式和持股比例。

2.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的股权激励

初创期是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试销阶段,不仅面临着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即进行不断的实验排除技术危险,还面临着产品不能预期销售的市场风险,这是由于初创期的产品市场能够接受或何时接受都存在不确定性。在这一阶段企业发展迅速,未来增值潜力较大,现金较多的用在产品的实验和市场的开拓中,没有多余的现金用于奖励员工所以股权激励成为首选的长期激励模式。在这一阶段,通过向经营者提供持股激励机制,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公司的真正主人,对他们进行激励,让他们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初创期企业可以采用员工以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入股,员工持股计划等股权激励方式。采用这些方式有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企业效益较好,则管理层持股比例相对小些,员工持股比例相对大些。反之,则管理层持股比例可以相应地扩大。

3.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的股权激励

企业成长期是指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相对成熟,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阶段。在成长期的早期由于还没有完全摆脱初创期的影响,企业仍然存在亏损的现象。这个时期需要资金支持,增加设备,扩建厂房,为新产品的开发做好准备,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由于资金投入的增加,风险也开始加大。成长期后期,企业产品逐渐走进市场并得到市场认可,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企业技术风险逐渐降低,但是仍然需要巨大的资金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相应地,管理风险也比较突出。这从客观上决定了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此种情况下可采用较大范围的激励,如员工持股计划等,其中业绩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更具有优势。

HD公司在这一阶段就采用了全员股权激励计划,通过转让11%的股份给核心团队,被激励对象按照转让价格获得公司的股权。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由于:①公司处于成长期,产品种类扩大,市场亟待开拓,通过全员持股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员工的相对稳定性,为公司的快速成长奠定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②公司对于资金的需求较大,采取全员股权激励的方式,避免了公司大量现金的支出,降低了公司的资金成本。

4.高新技术企业成熟期的股权激励模式

企业成熟期主要是指技术成熟并具有行业优势,产品已经得到市场认可,需求旺盛,企业开始进行大工业规模生产的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产品稳定,市场已经打开,盈利增加,相对风险降为最小,资金需求也相对稳定。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一般不再使用风险资本投入的方式。在该阶段,期权激励模式的选择较为灵活,企业可视具体情况选择业绩股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权等激励模式。

GN公司在成熟期就选择虚拟股份和员工持股相结合的股权激励方式。首先,赋予员工的虚拟股份当期不发放,而是远期发放;其次,由公司担保从银行贷款给员工持股会,员工持股会将这笔款项购买本公司30%的股份并分配给员工,其中的10%由员工直接出资购买,剩余20%股份,由员工根据持股比例获得的分红归还本息并相应的取得部分股份。

参考文献:

[1]吕寿祝.股权激励模式的特点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s1).

[2]莫小波.股票期权激励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0(11).

[3]符泽卫,段万春,孙加林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浅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6(03).

第9篇:股权的激励方式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现状

一、股权激励效应的传导机理

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两权分离,所以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契约,规范管理者的经营活动,使管理者能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前进。但是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管理者与公司股东的目标利益并不总是一致。因此,公司股东必须设计出一个既能促进管理者自身利益最大化又能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巧妙契约。

股权激励是长期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能促使管理者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从激励理论来看,通过股权激励的实施,管理层拥有公司价值的剩余索取权,拥有的这种权利是对管理者工作价值的一种肯定。

具体而言,企业管理者在接受股权激励合约后,他们在任职前后公司绩效的变化就决定了他们大部分的收益。如果公司股价的上涨,公司管理者可以通过行权获得股票波动的价差,从中取得收益;如果公司的股价下跌则无法给公司管理者带来收益。这样,企业管理层就必须利用一切资源、权衡各种投资方案,提高企业绩效。即使是企业在面临巨大风险时,管理者也会努力工作,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总之,管理层受到股权激励合约的诱导能从公司长期发展出发,努力追求公司绩效的增加。

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

随着股改的结束,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有了更好的政策环境,避免了很多尴尬,因此,近年来,上市公司纷纷采取股权激励措施。以下是各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首次公布股权激励方案情况。

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到2013年,股权激励预案的上市公司有567家,由上述图表和数据可知,我国公司在2009年之前,公布实施股权激励预案的公司数不稳定,且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数量明显下降。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按年份统计发现,2007年股权激励预案的公司有13家,较2006年减少了30家,原因是股票大涨,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成本太高,减缓了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中的进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股权激励预案的上市公司比2008年股权激励预案的上市公司少了40多家。

同时我们发现,2009年之后,股权激励预案的公司呈直线上升趋势,2010年发预案的公司有70家,2011年发预案的公司有100家,2012年预案的上市公司有118家,2013年预案的上市公司有153家。年均增长幅度超过34%。这种发展趋势足可以证明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大比例公司采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这两类激励方式。

同时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因为市场股价阶段性大幅下跌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实施的上市公司也很多。通过预案的公司较比预案的少了很多,截止到2013年,通过预案的上市公司有447家,与预案的上市公司相比少了123家。另外,部分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预案行权价格较市场价格严重偏高,持有者一旦行权,公司就会立刻面临严重亏损,因此,这样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措施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期分布

股权激励有效期的长短对激励对象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有效期过短,激励对象只要集中短时间的精力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或者通过控制内部交易,达到看似改善公司绩效的效果,达到行权的条件,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激励时间过长,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激励对象不能行权,或者失去激励的兴趣等等。有效期过长或过短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都无利。

根据Wind统计数据,发现,目前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期限主要集中在4-5年,股权激励有效期间为5年的占35%,有效期4年期限占19%。选择有效期限为1年的公司只有1家,另外选择较长有效期的上市公司也较少,设定有效期为10年的上市公司占4%,有效期为8年的占10%。

据统计,国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期大部分都为10年左右,这也与国外资本市场比较完善和股权激励在国外发展的早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 的逐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期也应延长。

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方式

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采用最多的是“授予期权,行权股票来源为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采取这种行权方式的公司占65%。采取“上市公司提取激励基金买入流通A股”模式的公司最少,只占6%。

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这种行权方式所占的比例也较少,占10%。公司采用这种行权方式,优势在于对上市公司来说,可以增加公司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且能将公司的管理层与公司股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使其利益趋于一致,从这个方面来说,公司定向发行股票方式,能改善公司的业绩。另一方面,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减少了股东的利益,股东的利益被摊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