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第1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笔者以美国农业合作社为例,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命名并验证了合作社发展演进中的“踏轮”效应,即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农场主成立合作社自助使其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弱小合作社倒闭或被兼并,存续下来的合作社经营规模扩大,服务能力增强,成员人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应对不断加剧的竞争,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竞争,成员人均劳动生产率再次提高,竞争再次加剧。这一“踏轮”过程循环往复,每个合作社的平均规模越来越大,成员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提高,合作社总数逐渐下降。笔者期望通过对合作社发展演进内在机制与规律的揭示,为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时配性政策安排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踏轮”效应;VAR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1BJY090);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SKPJ201304);云南大学特色研究基金项目(10YNUHSS028)

作者简介:娄锋(1970-),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合作经济、农业经济、计量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5-0026-06

收稿日期:2013-11-12

一、文献回顾与新理论假说的提出

(一)文献回顾

当前,西方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变化,主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厂商联合理论、契约(合约集)、产业发展等视角进行研究。Helmberger等(1965)运用企业理论揭示出合作社可以通过限制成员数量来增强现有成员的潜在激励,这暗示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益,合作社不能有太多成员。Royer等(2011)指出,合作社将较高的收益返还成员,成员投入再生产导致产出水平超过成员利益最大化均衡产出,产品销售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从而给合作社造成损失。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介绍西方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现状、经验,提出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建议。杜吟棠(2002)等介绍了法国、德国等国外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樊亢等(1994)介绍了美国农业合作社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徐旭初(2012)认为关于合作社的发展演进,当前缺乏前瞻性研究。总之,西方文献主要侧重于微观,基于企业、市场、一体化、委托等理论来分析问题,而基于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从生产效率的视角研究合作社发展演进的资料不多,

对合作社演进规律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献更未出现。国内对西方农业合作社主要是定性的经验性介绍,对其发展演进

内在机理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演进

1810年,伴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渐渐商品化,农业合作社出现,但由于管理不善、资金缺乏,获得成功的极少。1913年后的美国农业合作社(美国农业部1913年后才全面进行合作社调查。本文使用其提供的1913年~2011年的数据,并依据美国劳工部提供的物价指数,将下文所涉及的交易额等转化为1967年不变价格的实际值)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3年~1929年。这一时期合作社数与社员数均持续骤增,属农业合作社数与社员数的爆发期。该时期合作社数与社员数同增,合作社数量由3099个上升至12000个,增长了3.87倍;社员人数由372100人上升至3100000人,增加了8.3倍。20世纪初内燃机驱动的农业机械出现,它逐步取代蒸汽机,为美国农业机械化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内在地驱动着大量家庭农场横向联合,农业合作社迅速增加。政府及立法机构承认合作社是合法组织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一是1916年国会通过第一个农业信贷法,成立联邦土地银行,并于1923年和1933年两度通过相关法案,最后建立、发展成美国目前的农业信贷体系;二是1922年国会通过《卡帕-沃尔斯坦德法》,使合作社的兼并、联合可免受反托拉斯法的限制。这一时期,政府充当着激励者、扶持者的角色,排除了合作社发展的关键。16年间,平均每个合作社年实际交易额(该年的实际总交易额÷合作社总数)由337140美元上升至406110美元,上升了1.23倍,说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及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而反映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该年的实际总交易额÷社员总数)上升了1.05倍。

这种示范效应使农场主要么加入合作社,要么组建合作社,因而社员及合作社总数增长较快,合作社不断增加直至历史最高值。但这一时期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每个合作社年平均人数(该年的社员总数÷合作社总数)也较少。

第二阶段:1930年~1954年。在这一时期,交通运输改善,先进的内燃机及化工产品(化肥、农药等)在农业领域普及(Basil et al,2000),加上合作社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家庭农场过高的产出水平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而给合作社及社员造成损失,弱小合作社倒闭或被兼并,合作社年平均人数上升、经营规模扩大、服务能力增强,社员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应对不断加剧的竞争,而这又反过来加剧了竞争,相对弱小的合作社倒闭或被兼并。所以,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合作社开始普遍、持续地集中与联合,提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以应对竞争,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合作社数量从1929年的历史最高点(12000个)下降至1954年的9894个,下降了17.2%;而社员总数却由3000000人增加至7731700人,增加了258%,两者呈反向变化,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合作社人数急剧增加,说明合作社倒闭、兼并较为频繁。重组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合作社年实际交易额由401670美元上升至1519990美元,上升了3.78倍,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及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上升了1.3倍。这一时期的政府主要担当着服务者角色。美国国会于1926年通过了《合作社销售法》,进一步为合作社提供了反托拉斯豁免权,为合作社的兼并重组扫清了最后障碍。为了防止兼并重组中的混乱与无序竞争,1937年,《农业营销协定法》出台,为合作社建立自我销售秩序提供了法律支持。

第三阶段:1955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在科技革命及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家庭农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经常过剩,大量向国外倾销,农业已不再需要很多生产者。这一时期属于合作社质量型发展、提高与深化期,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以下变化:第一,合作社的个数与社员数同减。1955年~2011年,合作社个数由9894个下降到2285个,下降了77%;社员总数从7731700人下降至3200000人,下降了70.3%。两个指标均缓慢下降,但合作社数下降得稍快,说明每个合作社年平均人数是缓慢上升的,平均人数由781人增加至1007人,平均每年每个合作社增加4人。第二,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从2048.44美元上升至13952.27美元,上升了6.81倍。这一期间,政府逐步从扶持者与服务者的角色中退出,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同时,美国农业部及相关部门加大投入,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解决合作社面临问题的新方法,及时为合作社提供各种资料,不断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使之逐步适应大型合作社现代化经营的技术要求,以应对质量提高、深化期的新形势、新变化。

(三)基于历史事实提出理论假说

本文将合作社、社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运动变化的内在机理命名为“踏轮”效应。在“踏轮”效应的作用下,合作社总数及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运动变化规律可表述为: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农场主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合作社农场主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竞争加剧合作社倒闭或兼并重组合作社数量下降,平均人数上升,经营规模扩大,服务效率提高,为生产率提高创造条件农场主劳动生产率再次提高竞争再次加剧合作社及社员总数下降,为生产率提高创造条件生产率提高,竞争加剧合作社及社员总数再次下降。这一过程将会循环往复,合作社及社员总数越来越少,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能力越来越强,农场主劳动生产率水平越来越高。从各指标的变化来看,合作社的数量从少多少,规模从小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效率从低高;社员总数从少多少;合作社平均社员数从少多;社员劳动生产率从低高。“踏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社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驱动着“踏轮”循环往复地运动,因为只有每个社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时间内(1年)产出增加,竞争才会加剧,才会有合作社及其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二、实证分析与说明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即VAR模型(高铁梅,2009)来进行实证检验。VAR(P)模型的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Yt=Φ1Yt-1+…+ΦpYt-p+BXt+εt,t=1,2,3,…,T

其中,Yt表示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Yt=(y1t,y2t,y3t,…,ykt)′;Xt表示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它可以是常数项、线性趋势项或其他非随机变量;p是滞后阶数;Φ1…Φp是k×k维的待估矩阵;B为k×d维的待估矩阵;εt为k维白噪声向量,且这些向量非自相关。

本研究采用含常数项的VAR模型,其表达式为:

Yt=C+Φ1Yt-1+…+ΦpYt-p+εt,t=1,2,3,…,T

基于模型与上述假设推理,我们选取社员总数(用CP表示,单位:千人)、合作社总数(用CN表示,单位:个)和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用APG表示,单位:美元。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反映了社员即农场主年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来印证“踏轮”效应的存在及运行机理。

1.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虚假回归而造成结论无效,我们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采用ADF检验,利用Eviews7.2软件先后观察CP、CN和APG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结合Q统计量,可以确认3个变量序列均为AR(1)。分别对3个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其中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变量CP、CN和APG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平稳,说明它们均是I(1)序列。

2.协整检验

本文应用Johansen分析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选取λtrace和λmax作为检验统计量。为了保证协整关系在统计上的可信性,需要确定合理的协整滞后阶数。根据VAR模型滞后长度的LR、FPE、AIC、S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k=7。Johansen 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 VAR模型施加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Johansen 协整检验的滞后期确定为7,迹统计量和特征值统计量结果见表2、表3。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通过标准化协整系数确定其协整方程为:CN=0.04CP-1.11APG+11636.08+u(u是期望为0的一平稳序列)。该式表明合作社的个数与农场主人数成正比,与反映单位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成反比。由于成员异质性下的最佳规模限制(Karantininis et al,2001),合作社社员不能太多,想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就只能组建另一合作社,因而农场主人数与合作社总数成正比。合作社的个数与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成反比,说明随着社员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合作社的个数将会下降。原因前面已述。

3.VAR模型估计、Granger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

由于3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经检验,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在单位圆内。如图1所示。

图1 VAR的平稳性检验

满足稳定性条件,是一平稳的VAR,获得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如表4所示。

由于是一个平稳的VAR,可进行Granger非因果检验。

如表5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CP是CN的原因,APG是CN和CP的原因。这与前述分析结果是一致的。结合表4,印证了“踏轮”效应猜想:(1)期望成立合作社的农场主人数(CP)增加,合作社成立及其提高农场主劳动生产率的示范效应,使得更多的农场主希望加入或成立合作社,短期内将会使社员数(CP)、合作社数(CN)增加,所以滞后1~3期的CP对当期CN与CP均是正向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农场主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弱小合作社倒闭,合作社总数下降,余下的兼并重组,规模扩大,服务能力提升,成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至过剩,农业已不需要太多的生产者,一些农场主兼业化并开始放弃农业,进入二、三产业工作(Basil et al,2000),所以滞后4~7期的CP对当期的CN是负向效应,随后滞后5~7期的CP对当期的CP也转为负向影响,即从长期来看,农场主不断成立合作社,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使合作社、社员总数下降。(2)反映劳动生产率的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APG)对CN与CP主要是负向效应,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CN与CP下降。

脉冲响应分析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图2 CP受冲击(One S.D.)的响应函数

图3 CP受冲击(One S.D)引起CN的响应函数

如图2所示,当本期给CP一个单位冲击后,CP在第1期就有正向响应,一直持续到第4期后转入负向响应。图3表明当本期给CP一个单位冲击后,CN在第1期就有正向响应,一直持续到第5期后开始转入负向响应。说明社员数受一单位标准差冲击后,对自身及合作社总数的影响是先正向、后负向响应。

图4 APG受冲击(One S.D)引起CN的响应函数

图5 APG受冲击(One S.D.)引起CP的响应函数

图4、图5表明,当本期给APG一个单位冲击后,CN与CP均是负向响应,说明社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减少了合作社个数,也减少了社员总人数。但响应时期不同,CN在第1期就有响应,而CP在第2期才有响应,但直到进入第3期才开始下降。这与我们前述分析一致,即“踏轮”效应中,随着社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减少的是合作社的个数CN,随后才是社员总人数CP。这是因为合作社数量的下降为社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只有合作社总数下降到一定程度,社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相应水平,才能使社员总数下降,即农业生产已不需要这么多的生产者。

4.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可考察系统中任意一个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的分解。

由图6可知,CP的波动开始主要受自身冲击的影响,此后影响下降。CN的信息对CP的预测方差贡献在第1期预测时就开始显现,2、3期上升,至第4期开始缓慢下降,下降至第12期后稳定于8.5%。反映社员劳动生产率的APG对CP的预测方差贡献在第3期才开始显现,接着贡献度逐步上升,18期后贡献度为47.28%,上升至第1位。这表明社员数波动开始主要受自身影响,随后这种影响逐步下降,而社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逐步上升,居于主导地位。

图6 CP的方差分解

图7 CN的方差分解

CN的方差分析如图7所示。起初CN的波动主要受自身冲击的影响,但贡献度下降很快,第9期低于45%,随后继续下降。CP的信息对CN的预测方差贡献在第1期预测就开始显现,随后上升,至第6期后开始缓慢下降,最后稳定于3%。APG对CN的预测方差贡献在第2期才开始显现,接着贡献度迅速上升,第9期的贡献度已上升至第1位,为47.07%。这表明合作社个数的波动开始受自身及社员数CP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自身的影响迅速下降,CP的影响趋于稳定,而社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迅速上升,居主导地位。

三、结论及启示

上述实证分析印证了合作社发展中的“踏轮”效应:农场主成立合作社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生产率提高驱动“踏轮”使农场产出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弱小合作社倒闭或被兼并,生存下来的合作社在外部竞争压力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农场主劳动生产率再次提高,再次驱动“踏轮”。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往复,农场主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越来越高,驱动“踏轮”的力量越来越强,合作社、社员总数持续下降,余下的合作社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能力越来越强,这又为下一次增强“踏轮”的力量创造了条件。从长期来看,合作社、社员总数的下降是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而驱动这一过程的动力是社员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踏轮”效应的出现是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中发展演进的结果,也是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结果,这为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时配性政策安排提供了重要借鉴。第一,在合作社、社员总数的爆发期(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合作社发展属这一时期),政府应充当激励、扶持者的角色,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合作社的发展,积极进行合作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不断壮大合作社队伍。同时,要对农户进行合作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员的生产经营效率。第二,在合作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转折期,合作社会沿着兼并、重组和倒闭三个方向发展。此时,政府应担任服务者角色,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创造合适的环境,保障合作社的兼并、重组,尊重市场规则对合作社的选择,对于失败的合作社,要制定政策妥善地使其退出而不引发社会震荡。第三,在合作社的质量型发展、深化期,政府要逐渐退出扶持者、服务者角色,注重从外部环境方面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市场进行选择,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效率,使合作社的质量型发展与深化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杜吟棠. 2002. 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樊亢, 戎殿新. 1994.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高铁梅. 2009.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徐旭初. 201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J]. 中国农村观察(5):2-12.

BASIL G, COLEY K.2000. Econom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growth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1(3):421-455.

HELMBERGER P G, HOOS S. 1965. 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44(2):275-290.

KARANTININIS K, ZAGO A. 2001. Endogenous membership in mixed duopson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83(5):1266-1272.

ROYER J S, SMITH D B. 2011. Patronage refunds, producer expectations and optimal pricing b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2):1-16.

(编校:沈育)

The “Tread Wheel”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w Theory and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VAR Model

LOU Fe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

第2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织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近些年来在辽宁省铁岭市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问题,导致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下文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以期推动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外部发展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合作社法》的规定中可以知道,成立合作社的门槛较低,只需要准备相关资料交由工商部门审核批准即可;第二,合作社自成立之后,有关部门对其监督与管理有所缺失[1]。如此导致了辽宁铁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一些合作社在出现问题之后,不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而且有一些合作社仅仅是为了套取资金而成立的,并没有办理什么经济业务。

1.1.2 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较为特殊,农村信用社或者银行在对其进行信贷支持时,很容易变成个人贷款,这样就会造成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效益。

1.1.3 农经站的力量较为薄弱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之后,就需要承接一些业务活动,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这就需要业务人员一方面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另一方面还需要体现国家的政策。这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队伍,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当前,指导辽宁铁岭专业合作社开展业务活动的是农经站,但是因为农经站的工作人员较少,而且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不但对业务不够熟悉,而且还没有后期的培训,这样就很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也就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1.2 内部运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合作社的运行不够规范

与国家所制定的《合作社法》相比,尽管辽宁铁岭的大多数合作社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所制定的制度不符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在运行过程中,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受到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2]。 另外,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实行民主管理,也未能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这之中表现最为显著的就是缺乏财务管理制度。许多合作社没有安排专职财务管理人员,对合作社的财务进行相应的管理,遇到一些重大的经营决策之时,通常是由少数人决定。

1.2.2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要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利于不败之地,那么就需要拥有专业的人员队伍,要拥有一个专业的管理人员,以便对合作社进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但是在辽宁省铁岭市,许多合作社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农业大户或者是出资人来担任,而这些人员的管理经验较为缺乏,大多是依靠经营传统农业的积累,并没有学习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管理知识,这样就导致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

1.2.3 社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许多农民并不是非常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对其与普通企业之间所存在的主要区别也不是非常了解,对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没有清晰的认识。有些农民尽管加入了合作社,然而他们的合作意识非常淡薄,他们之所以加入到合作社之中,是因为他们期望合作社能够在短期内带给他们丰厚的收益。还有一些社员加入合作社是抱着“搭便车”的心态,他们只想着得到回报,但是却不愿意付出,这种社员即便加入到合作社之后,也只能利益共享,却不能够进行风险的承担。也正是因为这些社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2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策略

2.1 相关部门要提高对合作社的重视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只有将弱小的农民联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才能够去购买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才能够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才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关乎着国家的繁荣富强[3]。因为我国相关部门就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要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加强对合作社的重视程度,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建设,通过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与管理,来促使辽宁省铁岭市的合作社运营变得更加规范,这对于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力度

要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之中,让他们来壮大合作社的力量,进而发挥出合作社更大的威力,则需要加强对农户的宣传与指导。要让广大农户都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含义,了解到合作社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影响;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要不断的加强当地农经站的发展,安排专业人士驻足,随时给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业务开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这样就会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加入合作社的可行性,了解到加入合作社对自己的意义。

2.3 加强对合作社的服务力度

2.3.1 加强对合作社的领导

为了让合作社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合作社的领导,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都对合作社的发展规划进行负责,对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此就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辽宁省铁岭市众多合作社所出现的管理混乱的现象,能够让这些合作社在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2.3.2 加强对合作社的登记管理与年检管理

许多合作社的创办并不是为了开展相应的业务,而是为了套取资金,对于这种“空壳社”一定要进行坚决的打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创办之初,有关部门的登记管理是其入口关,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要对提交登记材料的申请人进行严格的审核。当合作社成立之后,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其进行年检管理,相关部门要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回访,以确保这些合作社真实存在,而非“空壳社”。

2.4 构建服务平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

2.4.1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合作社要搜集一些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信息资料,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安排专业人士建立专业的信息服务网站,对农产品的产销市场预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对市场行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合作社成员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他们的市场应变能力。

2.4.2 构建经营管理服务平台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要鼓励他们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这一战略,鼓励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生产基地,引进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引进优良品种。此外,还需要组织合作社的相关人员开展学习考察,为合作社提供生产组织、市场开拓等多形式的服务。

2.5 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制度建设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缺乏一个完善的制度建设,即便有个别合作社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但是其贯彻实施的力度却不够,这样就削弱了制度的作用。因此,农民专业合作设要不断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来推动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如,会计核算制度、理事会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等,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要实行民主管理,对于合作社的一些重大经营决策,不能够由少数权威人士决定,而是要经过理事会最终投票决定,要正确实现合作社的民主管理。

2.6 加??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内培训工作人员,对合作社内的工作人员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培训,(1)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2)经营管理培训、(3)市场营销培训等,使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能够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知识能力,更好的完成社内所安排的业务工作。此外,还需要重视引进高素质人才,招聘一些农业企业家或者是具有高文化水平的管理人员。这样就能够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3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宣传 农民 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08-0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颁布以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在金淘镇农业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下,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得以充分发挥,推动了地方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截止2013年12月,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7家,入社农户357户,带动农户2150户,年产值达6720万元,可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涌现出一批运作良好、具有地方特色,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

一、 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扶持有力度

金淘镇党委、政府立足于发展现代专业,以提高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入手,不断致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镇党委书记、镇长多次就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出重要指示,镇人大主要领导、分管农业领导多次率人代表及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到各专业合作社开展调研活动。

2009年初,金淘镇将合作社建设列为2009年镇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制订并组织实施了《金淘镇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方案》。选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农民技术员培训,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合作社发展。2009年至2013年金淘镇金茂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联芳茶叶专业合作社、乾林格林业专业合作社、青永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埠头中草药专业合作社、跃生照园艺专业合作社获南安市示范合作社称号。金茂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联芳茶叶专业合作社、乾林格林业专业合作社入选泉州市及福建省示范合作社.

2.部门联动,服务有广度

金淘镇农业部门积极主动,加强与科技、供销、财政、林业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实地调查摸底,理顺因竟争而产生的隔阂,帮助选择好的带头人,指导制定章程、财务制度,相关注册所需材料,同时加强后续扶持,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点,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完善销售网络布局。因此,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是农业部门牵头创建成立的,同时,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主动上门为合作社办理各项审批手续,财政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

针对合作社成员多为传统农民、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合作社成立后,面临如何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认证产品市场开拓以及解读政策精神等成员们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金淘镇及时组织农业、供销、林业、财政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项配套服务,经常性进村入户,了解社员心声,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3.加大宣传、指导有深度

2009-2013年金淘镇进一步加强宣传,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各有关部门宣传学习,积极推动合作社与上级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合作社成员参加省农业厅举办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讲座,聘请南安市农海局、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加强与南安市农科所沟通联系。

二、主要成效

1.强化了管理规范化。通过部门整合,形成合力,全方位帮助合作社建设,以质促“量”,在杜绝产生“虚假社”“空壳社”的同时,理顺了现有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同一产业整合。

2.带动了生产集约化。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由农业、供销、科技等部门引导建立,充分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由农户自愿联合,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组建合作社,有效地把分散的农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3.提升了经营市场化。合作社积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统一、增加农民收入。

4.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与龙头企业联系,建立加工厂,增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5.促进了品牌意识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参加、学习、交流活动,广大合作社成员扩大限界,增长见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相关技术人员沟通联系,加强了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

6.推进了服务社会化。合作社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各自为政发展到产前联合进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

三、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平均科技文化素质低,很多文化水平较高的年青人另谋职业或进城打工,不原意再回到农村种地。那些由地方政府督办成立的合作社很少实施民主管理,基本上以大户、政府部门或者龙头企业为主,合作社的依赖性过大,农民的主观积极性并没有发挥出来。

2.群众认识不到位,有待加强组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式蒸蒸日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群众认识还不足,部分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改善农民小农思想的束缚,改变个别群众办社目的和创社宗旨。

3.合作社内部运作随意性较大机制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在管理水平上存在一些问题,民主管理意识差,虽然理事会、监事会等一些组织存在和健全,但发挥作用还不充分。部分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

4.产品竞争力弱、缺乏技术支持。金淘镇多数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一些产品存在着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养殖、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四、今后阶段发展思路

1.强化宣传培训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根据各地产业特色,积极发动群众,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民谋福。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学习,尤其是乡村干部,应该懂法,自觉遵守法律,也应懂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农业管理部门应当编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教材,发给农村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学习,也可以组织愿意学的农民学习,还可以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农业科技培训班上当作一项讲课容。

2.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强化政策扶持。一是组织领导要继续加强,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协调、服务上切实加强,部门责任要落实,先行先试意识应不断强化,工作机制应不断创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加大金融信贷方面的协调力度。三是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农业和相关涉农部门在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落实的同时,在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上加大力度。

3.在合作管理、科技上下功夫,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因地制宜研究适合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和产业,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尽快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和主力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李旭.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沈阳农业大学,2012.

第4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农业持续发展,必然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组织相应的农机服务组织和项目,解决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服务,提供农机供应,农机修理,农机培训,农机信息,技术咨询等多方位、全面服务,农机合作社是首当其冲。首先,农机合作社是联系龙头企业、市场、农户、公司和政府部门的中间媒介。是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农机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及龙头企业销售渠道联系起来,扩大农产品种植、销售、加工。第二,农机合作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的经营体制对农机的需求,也是大规模经营,精耕精播,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相对比较,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机化进程,有效解决土地分散,统一播收的问题。三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机械作业才能让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达到抗灾保收、增产增效的目的;解决现代农民种什么?怎样种?买卖难的问题;使农业由过去“以肥增收、以地增收”改变为“以机增收、以种增收”的模式,由过去的“分散经营、多种经营”改变为“集中经营、产业经营、高效经营”。四是农田治理改良工程,改造中低产田都需要农业机械化。农机合作社基础好,大型农机具配套齐全,技术可靠,是农田改造的中流支柱。五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靠科技,农机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载体主要是农机合作社,所以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合作社便于管理,作业技术好,安全系数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对农作物“播种收、存储运、加工卖”的一条龙服务。

二、农机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是发展农机合作社,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有效拉动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促进土地的快速流转,解放大批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其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社员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分享加工、出售环节的利润,增加非农业收入。三是农机合作社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发挥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四是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联结,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模式,做强农产品品牌;有利于面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应对世贸组织的挑战。

三、农机合作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机合作社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团体,特别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使其具有开阔创新,敢于实践,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第二,农机合作社是农机农艺结合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补贴政策和科学不断进步,使得大型农机具和先进农业机械开始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并利用。农机合作社是这一时期农机发展典型的缩影,具有充分发挥装备、技术、服务、质量、规模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农作物生长需求问题,科学择机用机,使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达到高产高效目的。三是农机合作社加快推进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农机“一条龙”服务作业的典型应用而生,迎合和满足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的优质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求。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出现,土地集约化,持续发展,高产高效,品牌效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能有效解决残膜污染和秸秆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规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运用,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新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农机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5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培育和发展新型的农机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在当前多种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比个体农机户,企业农机队、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作业专业公司、农机专业大户都更有生命力和优越性,更能适应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要,将逐步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组织形式。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整合农机资源的基地

在西部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拥有各种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拥有单机数量增多虽然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但也出现了农机闲置不用,造成农机具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农民购机的积极性。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这是因为,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的进行连片作业,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可以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从而拉长作业链条,延长作业时间,增加使用农机具的收益;还可以扩展服务领域,组织农机开展运输、维修、兴修水利、乡村道路建设等作业,拓宽合作社创收渠道,确保了农业机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优化农机结构的载体

对于千家万户的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实力和田间作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同时拥有各种功能不同的农机,大多数农民都是以单机作业。这就意味着机械生产只是其中生产的某个环节,更多需要机械化作业的环节却仍然花费大量的人工劳动去完成。农业机械的不配套,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各种不同功能的单机和大中小型的农机有机组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有效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生产环节机械化转变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由侧重于农业机械动力增长转变为农业机具、配套农具的增长。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学校

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而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新机具和新技术的认可和掌握程度。在这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学校和实验基地的作用。首先,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县乡农业和农机培训机构、农机推广部门及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对社员和其他农机户开展新机具操作技术培训。其次,合作社还可以组织社员开展现场示范、现场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再次,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和生产厂家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研制开发或引进新机具、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的龙头

在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一直都比较缓,由于个体农民使用单机作业,机械化的程度长期停留在某个生产环节机械化的水平上,主要农产品如水稻、甘蔗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无法实现,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一方面,合作社整合农机资源,优化农机结构,能够为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必要的机械装备。另一方面,合作社推广和应用了新机具、新技术,为农产品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以贵港市为列,该市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把水稻秧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为主攻方向,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业务指导和开展跨区作业等措施,2010年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了重大突破,达到了46.9%,比“十五”末期的2%增加了44.9个百分点。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主体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中,有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财政的购机补贴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银行信贷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个体农民的投入、农机大户投入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投入等。在各种投入渠道中,中央等各级财政的投入是一种补贴,带有引导和奖励的性质,即使以后补贴额增加,补贴范围扩大,也不可能成为投资的主体;企业的投入受企业盈利目的制约,投入的数量有限,范围更是狭小;银行信贷的投入仅仅是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而个体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决定他们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投入的主体。

首先,农机专业合作社本来就是由农机大户和一般农户组成,它整合了农民的资金,将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使得农民购买大型农机成为可能。

第6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中以承包制为基础、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农业生产经营产品方面的联合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整个合作社的经营是遵照民主的方式进行,并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指导具体的合作社经营。在组织职能的分类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由人民群众自发成立,具有民主管理性质的自发性经济组织。

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自我国关于农民合作社的法律颁布后,我国就开始了在农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程。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也成为了各个地区发展的重点,并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对于传统农村经济发展形式加入了新鲜的血液。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在很多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逐渐向着更多的地区发展,但由于刚刚起步等方面的原因,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制约了其在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

2.1技术含量较低

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结构组成,由于目前我国农民在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建设还需要继续加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中就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水平问题,限制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1]。在当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活水平和物质需求不断提高,对于农业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就要求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更高技术水平的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部分来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外,市场的风向本就是多变的,农业参与到市场的运作中时,本身就属于弱势的一方,而此时在经营方面如果不能够利用科学的经济管理,那么势必会形成更加弱势的经济结构的出现,而现在正是由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缺少能够进行专业经济管理的人才,也就导致了这类问题存在的隐患。

2.2农村产品的市场地位

在经营农村产品时,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意识的根深蒂固,在很多时候农业产品不会形成品牌,即便能够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在经营方面仍会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大多数农业无法集中参与到市场经营中,就不能够在市场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没有品牌作为经营的保障,很多市场也就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不断丢失,使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营中的影响力还达不到预期的水平。

3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3.1改善农村土地和生产工具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联合上具有独立性和民主性,而且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员,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能够支配和使用相当一部分的土地使用权,那么在经营方面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农村用地结构,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当中的土地进行作物选择。分析历史也可以看到,在过去施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对于特殊时期的生产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社会的发展速度之快已经使得过去的无法完全适应当代农业的发展任务,因此在农业土地的管理上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改革[2]。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能够利用结合来自农村的优势整合优化土地资源,并根据一定的市场规律对农村的土地使用、农具使用以及生产资源实现分配的合理优化,这种优化方式在一些土地较为分散地区的优化更加明显,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大型的生产设备参与到农村的生产工作中,通过集体使用的方式使更多的农村生产设备投入到农业的生产和使用中。

3.2加强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

我国农民的分布是以村庄为主要形式聚居,农民基数大、受理人员的不足导致了基层农民在与政府沟通交流时,很难具体的表达出意见。这样一来,上级的政策在传递和宣传中就会缺少具体的渠道,农民的问题上传时也会缺少足够的渠道而显得缺少重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上级政府中建立的联系,有效增加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济市场影响力的加深扩大自己的影响,以此来确定农民在政府表达自身意见的话语权。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村事务,会使政府机构在潜意识上认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执行权力,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了农民的利益和诉求,在个体农民和政府之间产生了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保障了上下信息的沟通交流。

3.3解决农村生产劳动力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弥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它主要通过农户之间的结合,完成农村经济的改革。此外,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一直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缓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不仅仅是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发展养殖、产品再加工等方面,多样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全能够解决富余劳动力等问题。

3.4解决农村生产资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前期发展速度迅猛,后期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发展资金不足,一家一户的资金数量严重缺乏。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入股出资,为农村的发展节约了资金成本,不用贷款,通过闲散资金的集合便壮大了资金的规模,农民原先想办而办不成的事,现在都可以迎刃而解。3.5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1)把薄弱的家庭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抱团”闯市场,获取规模效益。(2)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技术服务,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实践推广,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3]。(3)加强社员自律,协调专业合作社的内外部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利用组织方式规范农户行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

4结语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的不断深化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农民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发展空间。通过在农业方面不断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提供的支持。不仅确立了农民利益的不断扩大,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农民在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确立。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综合建设中提供一个可行的执行方案,并以这种方式促进我国综合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海力其古丽·汗木都 单位:新疆鄯善县农经局

参考文献

[1]滕海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农业,2015(22):27-28.

第7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1.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经营运作不规范。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对理事会的职权、监事的职权、成员的权利、成员大会的职权知之甚少,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而一些合作社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搞企业生产的方式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去经营,出去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或手书合同。

3.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4.农民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由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不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不久,许多农民对合作社的性质及组织形式缺乏认识,认为现在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多年了,部分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怕自身利益受损,怕船大不好调头,怕别人抢了自己碗里的饭,所以宁愿单枪匹马闯市场,也不愿意加入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农民持观望态度。

5.缺乏技术、信息、经纪、产品营销方面的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获取市场信息、有开阔的市场路子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优秀农民,为合作社的社员提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一系列服务。而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

6.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s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2.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4.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第8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赣江源蜂业合作社在08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000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第9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封丘县 农村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地位、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路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近些年来封丘县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发展,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在此背景下也迅速的成长了起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1]。按照以上定义表述,可以重点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合作社:一是共同所有。这种共同所有,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行为的个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合作联合,并且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成员共同所有。二是民主管理。在合作社中,民主管理的核心体现在全体成员一人一票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上。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条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5项基本原则是: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1]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对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做出界定。

二、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新乡市,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2002年封丘县就已经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河南省来说,起步早,且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尤其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更加蓬勃发展的状态(见图一)。

图一 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变化趋势图 单位:个

数据来源:封丘县农办

1.数量不断增加

自2007年到2011年年底,封丘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合作社达到438家,其中养殖专业合作社237家,占全县合作社的54.11%;种植专业合作社179家,占40.87%;农机专业合作社17家,占3.88%,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3家,占0.68%,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2家,占0.46%(见表一)。资产规模达到2.1亿元,固定资产达1.02亿元,经营额达4.13亿元,参与农户2.71万户。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9家,其中养殖专业合作社38家,占34.86%;种植专业合作社59家,占54.13%;农机专业合作社9家,占8.26%;农业服务合作社2家,占1.83%;土地流转合作社1家,占0.92%(见表二)。[2]

表一 封丘县2007年-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情况

表二 封丘县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封丘县农办

2.质量不断提升

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数量上有所增加之外,在在质量上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就目前而言,全县已拥有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9家。[2]2011年,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优秀专业合作社,新乡市仅有两家;和寨红薯专业合作社和王村贡芹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优秀合作社;惠农养殖专业合作社、苌寨红薯苗专业合作社、大理薛绿盟专业合作社、和寨红薯专业合作社等5家被河南省委团委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专业合作社;东船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省农机局评为全省示范合作社。[3]

3.发展类型更为多样化

至2011年底,封丘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类型更为多样化。从领办形式看,总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型:农村能人牵头型,乡村干部牵头型,部门与团体组织牵头型,龙头企业牵头型(见表三)。

表三 2011年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类情况

数据来源:封丘县农办

三、案例分析——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

1.发展历程

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封丘县留光乡青堆村新特优果业协会,于2005年变更为封丘县青堆树莓合作社,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正式变更为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拥有社员2200余户,树莓种植面积4000余亩,辐射封丘县赵岗镇、冯村乡、鲁岗乡、潘店乡、陈固乡、李庄乡、留光乡以及长垣县长村乡、天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树莓产品销售全国各地,既实现了社员收入又扩大了树莓的知名度。2010年资产总额2186万元,利润445万元,社员亩均增收3000元。[2]目前,树莓除原果、树莓冷冻果外,合作社产品还有代加工的树莓饮料、树莓冻干果等,树莓产品研发投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成功经验

2.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种植水平

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把社员培训作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工作,每年都聘请专家对社员进行集中培训,派出技术人员到地头现场指导,对社员种植树莓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通过培训使社员知道怎么加入合社,在合作社里所享受到的权利和义务。怎么对树莓各生产期的管理,施什么肥、怎么施、怎么修剪树莓、怎么才能达到无公害标准等全方面知识。

2.2搞好实用服务,增强合作社的生命力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统服务,施行“六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调动了广大社员参与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引进培育树莓新品种,使社员能种植上优质的树莓,对外出售优质树莓苗,同时千方百计使社员增加树莓产量提高收入。另外,合作社积极引进政策项目资金,解决新入社群众种植树莓的资金困难。实行对困难户社员种植树莓先交一半款、对特殊困难社员先不交款交果时再付款及无偿扶持等多项优惠政策。

2.3建立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增强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弱,是决定合作社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合作社多方筹集资金对产品进行代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与多家树莓研究机构合作,研发树莓新产品,自建加工厂,增强合作社实力。为了解决销售问题,合作社多次参加展销会联系经销商、派出业务员开拓市场、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树莓。

2.4规范内部管理,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为保障每个社员的合法权益,施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为社员实名专户记帐,并分类记载成员股金和应当折股量化为社员名下的个人财产,盈余按交易量60%、股金百分30%、公积金10%进行分配。2010年合作社成员种植的一亩树莓上交树莓果和树莓苗加上二次返利收入达2万多元。

3.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封丘县其他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今后发展中加以重视。

3.1资金缺乏

为发展农民种植树莓,合作社需要与农民签署协议,向农户赊销苗木、化肥、农药,同时垫付果钱,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每年收购树莓资金和加工资金都需要合作社提前垫支,同时树莓生产、运输和储藏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将直接影响合作社的信誉和正常运转。

3.2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目前合作社发展最好的社员不在青堆村,而是鲁岗乡的陈罗韦村,原因就在于青堆本村的农田基础建设落后,井渠损毁严重,影响树莓产量,这些问题存在于合作社大部分树莓集中地。田间道路不畅,农民收获运输困难,影响种植积极性。

3.3生产加工能力差

树莓鲜果不易保存,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才能减少鲜果出售的损失,增加产品附加值。合作社本身缺乏加工能力,现在只能由外地公司加工生产树莓饮料产品,合作社不仅每年要多支付短途运输费用,而且解决不了合作社社员剩余劳动力,影响合作社收入,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早,发展势头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中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而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作为最具封丘县代表性的合作社之一,其发展完善关系到封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青堆树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及借鉴:

1.加强领导,政策扶持,部门配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明确了促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财政支持、落实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服务、用地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4]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典型。

2.规范化发展与建设。

首先,应该着重强调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形成紧密联合,切实发挥合作社联合小农户的作用。其次,着重于合作社的关键制度建设:监督完善合作社的成员账户制度和盈余返还制度,以保证社员农户确实能够从“合作”中得利。另外,应该着重于组建程序和机构设置上的完善:依法建社和依法治社,机构设置符合合作社的基本规范。

3.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任职或兼职,并制订激励政策,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二是及涉农部门要帮助选好合作社带头人,并做好带头人的教育和培训,挖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Z].北京:2006.

[2]封丘县政府.封丘县农村工作会议[R].封丘:2011.

[3]新乡市政府.新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报告[R].新乡: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