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集体备课中进行教后反思研讨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后反思不是个人的“小锅菜”,更不是自我的“闭门思过”,而是集体备课菜谱上的一道亮丽而丰富的“山珍海味”,是备课组教师共享的思想精华。
在每一节课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以反思札记的形式写下教后感或是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课前教学目标预设与自身教学活动过程的比较、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行为。在分析和比较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达到?如果没有达到,是什么原因?如何改进?在教学中对课堂的驾驭和效果如何?在教学中又有哪些值得继续去应用和发展的优势和亮点?这为后续教学实践的开展和调整提供了宝贵的条件。
的确,教后反思是必要的。但是,教后反思是躲在某个角落里自己开设的“小锅菜”吗?能不能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共享和共同探讨呢?
我们在开展集体备课时,对后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严格的安排。采取了“中心发言人+全组教师讨论”,明确主讲人,由备课组组长负责,全体教师参与研讨的形式。在进行集体备课中,学进度、学目标、学内容、学重难点、统一预习案、习题等;也做到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我们很明显重视的是对后阶段教学任务的预设和准备,而忽略了在备课开始时对前阶段教学思维的共享和研讨。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在备课开始时,进行教后反思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提能力、补不足。
1.提能力
通过集体备课,为各位教师提供交流自身教学方法、经验和优势亮点的平台。一般而言,同一学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能力上也各有千秋,各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分享教学方法和经验,进行深入而宽泛的讨论,组成一道丰富的“山珍海味”。通过交流,相互的学习、切磋、善取“他山之石”,对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更为成熟的认识,也为即将进行的后阶段教学任务的研讨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参考。
2.补不足
补不足可以弥补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教师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取“他山之石”,补自身之不足;二是弥补在上次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讨,比较他人,发现自我不足之处,进而学习、弥补;通过教学反思及心得进行交流和研讨,去认识前阶段集体备课的不足,看看是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重难点的研讨和解决不力,还是在教法和学法上存在不足。然后在本次即将进行的后阶段教学任务的集体备课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弥补和解决。
二、集体备课中进行课后反思的策略
集体备课中首先进行课后反思有其重要性和可实施性,在备课组建设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实施和探讨呢?备课组在开展教学和备课时从以下几方面推行,取得了一些效果。
1.及时思考,撰写反思札记,梳理认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课堂是实践集体备课预设目标的阵地。我们发现许多“亮点”,发现学生带来的疑问和智慧,也有在课前备课中预设不到的问题和不足。因而,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要求每位教师将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的想法、认识、体会,以教后记或随笔的形式撰写成文。反思教学中,要求对上次集体备
课形成的共案、共识等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情况进行比较和总结,列出要点,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课堂教学中对集体备课预设目标和所探讨的问题在实施中有何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将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思维和情感交流中碰擦出的“智慧火花”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对二次备课的个性教案根据课堂教学修改和再设计。
2.集体讨论,汇总反思结果,取长补短
下次集体备课开始后,在备课组长的组织和中心发言人的主持和带动下,从中心发言人、备课组长开始,对上节课开展的教学活动和所形成的教学反思进行讨论和交流。首先是每个人对教学中集体备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和对集体备课存在的不足进行交流、讨论并形成改进的方案和方法。然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重难点问题的不同见解予以讨论,以便在下次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接下来,对于个人在教学中形成的教法创新、问题设计的独到之处等方面进行交流,同时也吸收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取“他山之石”,为我所用。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共性反思和个性反思的结合,取长补短,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认识,为新阶段教学建立良好的基础。
3.回归教学,课堂实践反思,交流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学校管理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学校文化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是一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师进修紧密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形式。为使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行之有效地开展,深圳市宝安区龙华松和小学始终坚持“一个主体,两种保证,三个核心,四项举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一、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校本教研注重解决教师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教师在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研究活动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教师,他们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坚持以教师为本,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校本教研内容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以往的教研都是自上而下,内容服从于上级的任务与安排,教师在研究活动中只是实施者和执行者,很少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我们把教研内容的决定权交给教师,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教师说了算,不再是校领导决定。每学期的期末我们都发放《教研活动问卷调查》,一是了解教师对本学期教研工作的满意度,二是摸清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而后,由教研小组人员分出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再将主要问题抛给教师,让他们结合自身实践,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教师自行确定了一些课题,如语文科的“生生教学生字” “批注式学习”、数学科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英语科的“提高低年级口语对话能力”等。这些问题来自于教师实际工作,因此他们感兴趣,在研讨时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
(二)转变管理理念,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中,学校管理者应为教师自主研究提供适当的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展开研究。因此,管理者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由管理转向服务。学校行政班子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掌握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疑惑,尊重每位教师的想法,努力为教师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氛围,并以此制订出相应的教研内容。每个年级都有一个领导分管,除进行日常事务性的管理外,每学期结合校本教研进行具有校本管理特色的“四个一”工作,即本年级发现一个问题、在校务会上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组织一次相关专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最后撰写一份活动报告。针对全校有共同性问题,学校在校务会上商议形成全校教研方案,由业务校长带领教学处实施。
二、理论引导与教研制度保证落实校本教研
(一)理论先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保证之一。我们主要通过“三个结合”来提升理论水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所谓“请进来”是指学校邀请教育专家来校专题讲座或教学现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引领教师;或力争配合市、区教育部门承办相应的教研活动。“走出去”就是指学校不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让他们到外面去开拓眼界,并将外面的新理念、新做法、新信息带回来与大家共享,外出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写出了学习的体会和反思,供大家学习。 “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则是指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不同种类的教育杂志.让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推荐、交流。此外,学校在教师办公室开辟了“心得体会交流栏”,每个教研组定期组织成员将自己喜爱的教育名句、人生格言、精彩文章,自己的教研心得、体会、反思与大家共享,让教师们感到学习的快乐。
“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也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施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业务学习是由全体教师根据带班时间的不同而组成的学习形式.由业务副校长负责组织、安排,内容以理论学习、集中交流为主。而教研活动是由不同年级组教师组成的学习形式,由年级教研组长负责,内容以本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主而安排的专题学习或研讨等,针对性更强。
(二)建立全员参与、开放有效的教研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近两年学校相继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作为保障,如校本教研制度、教研表彰激励制度、教研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等,使教研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开放有效的教研制度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校本教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在校本研究中,学校推行三种形式的实践反思制度:一是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在教学处组织下,以“一节多人上,多人上一节”的形式进行实践——共同反思——再换人实践一再集体反思——再换人实践,以达到共同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解决一个问题为目的;另外一种是以个人预约课的形式进行“课例解剖法”反思性研究,由教师本人向教学处提出申请,学校安排“校本研究指导中心”相关成员和电教室为教师进行现场拍摄,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本人,使其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并进行分析解剖;此外,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课后小记、教育札记,利用自己的个性语言、实践性语言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生过的故事,定期以“我的教育故事”为题开展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和提炼。
(二)同伴互助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即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它是授课教师在同伴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公开课作多次反思的过程,即案例跟踪,具体过程如下:公开课之后,即时进行课例研讨,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这堂课的经验或教训并及时、如实地记录下总结的经验或教训;针对特定的主题,在授课、反思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案例,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上进行创新性案例交流;重新对课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反思的结果。同伴互助制度强化备课组功能,重视集体备课(当然更强调张扬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开展协作教学,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它既不含有考核成分,又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听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的教学难题,且不涉及褒贬奖惩和评价,从而使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使课堂教学自然展现。 “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有较强的针对性,观课更多地指向提高,这样就使“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变。
(三)专业引领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迫切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研究人员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处于新课程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在经验、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多次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指导工作,还与区各学科教研员开展师徒结对,帮助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行为,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等,使教师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为新课程提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了基础。学校还邀请校外名师和本校教师同上一堂课,课后请专家作精彩点评和讲座,通过比较找出两者教学的风格和差距。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探索可以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创新。
四、四项举措彰显学校教研特色
(一)互助式研讨
教学观摩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学校自从开展校本教研以来,公开课研讨形式由过去单一的课后评议改为如今的课前互助研讨、课中分析研讨、课后比较研讨。
课前互助研讨是指课前全体教师或年级组教师围绕教材利用多种渠道,查找相关的知识背景,再集中分析教材、共同讨论,找准重难点和切入点,初步制订活动目标、准备及教学策略,并在课前就某些重难点环节或教具的提供开展必要的预操作和访谈,适当调整教学设计方案。这样不仅执教者受益匪浅,每位参与者都有不同的收获。课中分析研讨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听课教师先进行分工,根据不同的听课重点(如教师的提问与学生反应,教学环节设计、师生互动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记录、分析,以便更全面地评析每节活动。课后比较研讨是指教师改变评议标准“同课异构式”或“连环跟进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对活动本身及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将几种设计的教学活动相互比较、分析、反思,以便肯定成功,找出不足,及时改善。这样,教师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
这种课程的研讨形式得到教师的一致肯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能主动地和同年级组教师在课前、课后开展同课异构式的比较研讨,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自我,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快乐。
(二)师生预操作
预操作是指在学生开展某项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先进行该项探究活动,即由小组形成先经历探究活动,再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反思、积累经验,对学生学习进行预测,从而提供更适宜的指导。
教师对活动的操作部分进行亲自操作,明确操作过程的重难点,适当地修改教学指导策略,再请水平不一的部分学生进行预操作,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学生相关的经验能力,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研究适宜、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使操作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预操作,教师们更加注重在活动前关注和研究学生,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
(三)师生访谈
访谈是以口头形式,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间的交流和互动,搜集有关态度、情感、知觉或事实性材料的方法。由于访问者与受访者口头交流,甚至直接面对面交流,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受访者愿意回答提问,便于访问者了解更多的“故事”。访谈时较多地使用开放性问题,便于受访者充分表达内心所想,容易了解问题的核心。因此,我们将这种方法引入到校本教研中来,在师生预操作之后、教学观摩之后,总会按照预设的提纲及活动中师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执教者和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活动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的选用,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习得和感受,为教师更准确的指导学生、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四)微格式评析
关键词:改变做法;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就结合我校实际,浅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改变传统检查备课重量不重质的做法,以课堂教学检查教师备课
传统的教学检查是按照常规管理的环节逐一检查,更多关注教学环节、备写数量、书写清楚等,导致很多教师在备课上出现应付检查、走过场的现象,没有发挥备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功能。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课堂也在变,再好的教案也只是一种教学预设,教师能否根据课堂的随机性临时生成新的教学活动方案,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检查备课之前先听课,以课堂质量的好坏来评价教师备课的优劣,提高教师备课的主动性和备课的质量。
二、改变以往就课论课的评课做法,以平等交流开展课后研讨
传统的评课往往是领导单方面的说教,挑三拣四,监督检查,缺少交流。我们评课时,先让教师自己设计谈反思,结合备课情况开展研讨。我们以一个“研究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与教师平等交流,多采用对话的形式,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共同反思教学预设目标在课堂中是否真正得到落实,检验设计的问题是否合理,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优化等,这样详细的对比研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课能力。这样的评课使教师心理压力会大大减轻,易于接受听课人建议,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互动媒体 西方经济学 教学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44-02
一、前言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其作为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整个教学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十分庞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无味、中途放弃甚至厌学等普遍性教学问题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突出性题。在此形势下,不断提高各大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探索一种既符合时展规律又符合师生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媒体技术也深入、广泛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使用。但是,这种深度教学一般只在高校的PPT课堂教学中使用,因此定位不准确及设计制作突出性和目的性不强等问题,使PPT教学媒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互联网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全面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枯燥、知识理论复杂、学生互动参与程度低等特点,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需要立足于高校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成长规律,采用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浅显的知识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国高校教学事业不断发展。
二、互动媒体下的教学优势分析
其实,互动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文字母“Multimedia”,即多媒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课堂教学逐步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媒体的本质属性就是信息的友好交互及不同交互对象之间的信息展示,通过远程技术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管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及网络化和信息化,但是在信息的双向交互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单方在传递信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所以,面对主流形势下的信息沟通与人机交互实践,要想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双向信息交流中发挥最充分的作用,必须通过“人”这一最核心的交互主体,采用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使教学媒介服务于教学过程,还要使教学对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学媒介。
而互动媒体下的研讨式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具体的科学教学交互活动安排,从而使师生充分利用数据互动媒体设备与信息资源,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具体而言,从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来看,其已突破了传统封闭式及单向性教学模式,使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三、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法
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整体设计方法主要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对教学总体方案进行科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设计,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进而结合相关的教学课题去设计所需要及必须经历的教学情境。在此交互设计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全面熟悉所有教学流程,因此使教学的任务更加明确,使教学的目的指向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在后续教学实践环节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预设,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课堂教学群体之间的经验分享提供了良好的渠道。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同时为共同制动教学目标、计划及优化教学流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如下图为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案总体设计构架: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媒介设计
交互学习中核心是师生,基础是媒介。因此,交互媒介工具设计需要进一步明确师生之间应该使用哪一种互动媒体及哪一种课堂教学的信息展示工具更为合适,同时要结合教学特点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选择恰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具及行为管理评价工具。信息展示工具的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以恰当的身份及方式去接触和介入、加工、甚至内化教学信息内容。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沟通工具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使之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始终,从而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交互体系。这就要求在互动媒体设计过程中,选择具体的信息通信工具及信息共享工具和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学习的工具。与此同时,需要科学选择教学管理评价工具,通过不断优化设计,能够对互动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评价,从中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建议,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调整。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交互的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教学信息资源,从而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目标内容、支撑内容、交互规则等进行科学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互动媒体下的交互内容设计,首先需要学习者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从而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教学资源与信息,并逐步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设计者而言,首先需要对交互性学习中的学习资源类型、学习资源具体来源及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进行科学归类总结,以此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在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设计相关的支撑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自我独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建议。除此之外,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活动进行风险控制评估,并提供相关的可供参考借鉴的(包括行动操作手册以及教学互动方案指南在内的)交互规格说明。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以评促教。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互动媒体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师生交互设计是重点。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核心依然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突出学生的的学习认知能力,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及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情感交流态度的变化记录等。在互动媒体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处于同一个教学维度中,因此互动媒体可发挥其良好的交互性作用,这种多维性的交互既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同时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互,甚至是学生与互动媒体之间的交互等,从而构建一个基于“人――机――人”的信息交互传播链条。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设计方法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主要是基于不同学习差异个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探索实践方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安排,可使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合作交互及竞争交互,甚至可在不同学习者之间进行角色的深度交互等。因此,从上述师生交互模式设计分析中可知,其实质上是一种学生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模式,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从设计目的来看,其本质上是不同学习主体之间,为了同一个学习目标而达成共同学习意愿,从而通过小组角色互换、研讨甚至争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能力的学习模式。因此,基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媒体教学设计,有助于不同学习团队之间进行沟通、展示和汇报。从而以差异为前提、以个性为核心、以共性为目标,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达成统一的学习共识。
四、互动媒体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优化策略――研讨式教学法
基于上述互动分析,本文为了设计一种更加契合互动性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案,创新性地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构建的一种基于师生之间共同交互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研讨性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的学习局面,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及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其具有互动性及探究性、灵活性、自主性等特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按照以下策略科学实施。
(一)优化课前准备工作
为了尽可能避免教师自发性及盲目性等不切实际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等情况出现,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三备”,备学生、备主题及备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既往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习过与西方经济学相关联的课程,同时明确其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在此过程中还需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主动独立去图书馆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从而提炼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或纸质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其次,针对教学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在确定教学研讨的课堂主题时,教师需要充分把握不同教学资源之间的横向及纵向联系,从而使网络平台中海量的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除此之外,教师要合理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参考书目。
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师指定的西方经济学课外读本或者杂质、媒体、APP甚至财经类公共账号等,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及知R迁移能力、显示问题分析能力和海量信息检索和识别能力等。在研讨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路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及比较和借鉴等方式,加强生活实际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在此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经济学界知名人士的微博、微信、博客及校园论坛,还有网络平台中的各大门户网站、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纸质资源等都要尽可能成为延伸学生学习链条的新领域,但教师需给出学生具体的参考意见,以免学生盲目学习。
(二)重视过程的考核导向
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不愿将日常研讨性教学的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最终绩效考核中。因此,导致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存在。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考核环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使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及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纳入到教学质量考评过程中。与传统的终期教学考评模式相比,研讨式教学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师可于互动媒体平台中设置各个环节的考核日期截止时间,从而督促学生强化自我考评意识。
(三)重视软硬件的投入
如前所述,研讨式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利大于弊,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花费时间长,而且研讨式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小班教学,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可以展开更加频繁的交流。对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互动媒体为核心,充分完善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从而加大对高校文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平衡硬件设施及互动媒体资源设备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数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经济学教学课堂中与教师及教学设备进行友好交互,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 杨建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 吕指臣,刘贞,朱开伟,蒲刚清,郭伟.基于云平台的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分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5)
[4]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5] 冯梅,史开国.案例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6)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可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讨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般来讲,集体备课有以下程序:
1.1 个人研究。教师提前一周准备一周的课,所有学科组成员对照备课内容,对学生、教材、学法、课程标准、考纲要求、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入的研究,理清“八点”,即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形成书面的教学设计初稿,印发给每个老师,以备交流。
1.2 集体交流。在该环节,主持人组织大家就上周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选取有针对性的话题,如学生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等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然后针对主备人的导学案进行分析。主备教师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设计作介绍;阐明自己的理解、观点及有关理论依据。
导学案一般分成考纲考情、考点梳理、考点自测、考点分类讲评和梯度训练5部分。主备人先是阐述考纲考情,确立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然后进行知识梳理,并详细讲解各个考点在本节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最后一个环节是则是说明梯度强化训练设计,比如针对本节知识点的巩固性训练题、课堂剩余时间灵活掌握处理的训练题等。其他教师则对主备教师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初稿进行修订补充。最后由学科组长统一大家的意见,提出明确的教学方案,交由全组教师使用。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教师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也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存同求异;可以相互争执。一切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保证交流的深入和实效。
1.3 精品课展示。每周选择一个主备人依据讨论后的导学案上一堂精品课,所有本学科教师参加听课,主要听其教学方式,观察学生在听讲中所遇到的困难,找出教学实践与教学预期的差异,在评课活动中,积极研讨,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1.4 个性修改。科任教师在广泛吸纳集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特点,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学设计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对集体备课设计做有针对性的修改,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
1.5 教学反思。通过上课,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的落差、寻找教学实际设计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2 师生互动
“互”是指双方行为共有,“动”则通过这种行为而产生变化得到发展。“师生互动”即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它是一个不断产生冲突又不断达成协调的过程。
翻转课堂被广泛关注源于人们对教学质量的持续追求,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可。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初步验证了翻转课堂在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动因
埃里克·马祖尔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同侪互助教学方式,认为传统的教学偏向对知识传递的关注,同侪互助教学更强调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他在研究中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课下完成知识学习,使教师把课堂的重心放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内化和指导学生间的互助学习上。Lage,Platt和Treglia在迈阿密大学微观经济课程中设计并实施翻转课堂,研究成果着重论及如何使翻转课堂激活差异化教学,并进行了教学效果的检验。[1]Strayer利用智能化教学系统开展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效果的对比研究,并在统计学导论课程中进行了实证,通过问卷、访谈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2]Robert Talbert提出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包括课前的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练习,课中的快速少量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与反馈。Johnson和Renner在中级计算机课程中,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开展翻转课堂对教与学影响的实践研究。[3]Kevin在中级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4]
项目导向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完成一个实战项目为单元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首要任务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体验性的典型特征,学习者通过参与完成实战项目获取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工作责任感及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5]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动因在于以下方面。
1.1 使学生充分储备项目素材,掌握实战项目训练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项目导向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解决的是生产服务中发生的现实问题,完成每个实战项目都需要综合性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以及大量的市场调研和项目素材搜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使学生在课下能够按照明确的学习指引,完成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必要的市场调研和项目素材的搜集,并通过协作学习释疑解难,相互启发,构思创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梳理知识点,做好实战项目的说明和引导,指导学生对调研资料进行提炼与分析,集中解答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能的训练,组织研讨争辩和优秀作品的展示分析,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与提升。
1.2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多方位的潜在智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更为关注学习者学到了什么,而非教师传授了什么。项目导向课程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根据项目进展的总体状况和各项目组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项目小组在协作学习和互动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导向课程中融入翻转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延伸,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完成实战项目的综合技能都将得到提升,有利于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潜在智能,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1.3 使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的便利性、趣味性和主动性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开发性,根据每个学习者的智能优势和弱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依托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的课下学习,为学习者构建了相对自由的、个性化、可自我控制的协作学习环境,不仅给学习者的课下学习带来时空便利,还可以通过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动画技术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方便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者的想象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
“营销策划实务”是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营销战略战术策划、营销活动策划及组织执行能力。该课程在前期的项目导向课程改革中,立足职业岗位,重构内容体系;引入真实策划项目,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组织教学;通过竞赛引领、教学做赛一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以积分累计的形式实现了全过程考核。在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尝试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1 设计思想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了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学习平台的重大变化,强调对课上与课下学习环节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设计。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上与课下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习内容框架的建构者,学习资源的建设者,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教学内容需重新进行系统设计,并丰富化其呈现形式。在教学实施上,大部分知识学习、材料收集与分析、策划方案撰写放在课下,知识与技能内化的教学环节放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依托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和现代通信手段,创建具有网上教学、网上辅导、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作业、考核评价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
2.2 设计方案
“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基于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2+4+4”课程内容体系。2个基础单元为营销策划岗位认知和撰写营销策划书。4个重点项目单元为STP策划、品牌策划、广告策划、营业推广策划,是技能训练的核心。4个拓展项目单元为价格策划、分销渠道策划、公关策划、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策划。每个项目单元都按照策划公司的工作流程,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策划项目来组织教学,包括实战项目需求宣讲、相关知识学习和案例解析、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案初稿的撰写、方案通报与评议、方案修改与完善等环节。学生以自愿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3~5人组成“模拟策划公司”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将翻转课堂融入“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以1个项目单元为1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注重课上与课下环节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课上关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创新,课下注重学习任务的明确、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建设、学习状态反馈和评价系统的跟进。经过研讨、论证、初步测试,构建“两下两上”四阶段教学过程模型,每1个四阶段循环完成1个项目单元的学习与训练。
2.2.1 第一次课下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一次课下学习阶段为项目准备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完成项目策划所需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调研工作。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完成以下教学活动:①制作学习工单。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制定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和学习指引;②制作微视频和相关的学习素材,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视频制作力求简短、精美、趣味性强,包括知识学习视频、案例分析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源如PPT、策划方案示例、优秀学生作品展示等;③设计同步练习与测试并上传到学习平台,实时检测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④设计调研提纲,指导学生完成市场调研和资料搜集工作;⑤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参与平台讨论区和QQ讨论群的讨论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
学生在此阶段的主要学习活动包括:①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按照学习工单的要求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包括自主学习微视频资源、案例、教材等;②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测试题,通过同步练习与测试检验学习效果;③同学协作,完成策划项目的基础调研工作,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④保持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参与线上线下讨论、提问,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⑤对于存疑问题,形成问题卡。
2.2.2 第一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完成对策划项目相关知识的吸收内化,明确实战训练项目的具体要求,各学习小组展开研讨并形成策划创意。
这个阶段在课上完成,要求教师主导、掌控课堂,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教师主要的教学活动包括:①通过提问或组织讨论的形式检查课前学习效果,系统概括课前学习内容和重点,并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②对于问题卡中的问题和课前讨论中的共性问题重点释疑;③以策划项目需求宣讲人的身份,对实战项目的背景、要求进行说明,并提供相关的基础素材,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下调研资料进行分析与应用。④引领项目策划小组充分理解项目要求,分工协作,展开策划项目框架的设计和策划主题的研讨,形成策划方案基本框架和主题创意。
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学习阶段完成以下学习活动:①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课下学习成果。在课上提出遇到的学习问题,讨论和解决,深入理解和掌握项目策划所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②理解教师布置的实训项目的要求和任务目标,对调研资料整理与分析,对策划素材进行补充和完善;③明确小组分工,搭建项目策划方案基本框架,开展创意研讨并明确创意主题。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保持实时指导,掌控各个学习小组的状态和进度。
2.2.3 第二次课下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二次课下学习阶段是集中实践阶段,主要学习任务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完成实战项目策划和方案书的撰写。
在此学习阶段,教师要与各小组保持密切沟通,保证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完成目标质量的策划方案。具体讲:①参与学生在学习平台和QQ群的交流和讨论,并进行在线指导;②主动与各策划小组联系,个性化地解决他们在项目策划过程中的问题;③了解各小组学习任务完成进度,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各策划小组的学习活动包括:①对策划项目所需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和分析;②按照任务分工,完成各自负责工作;③汇总策划方案并进行整合、讨论与修改;④参与学习平台、QQ群或线下进行的讨论与交流,保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小组成员内部信息通畅;⑤撰写完成项目策划方案书。
2.2.4 第二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二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技能的提升与知识的深化。主要学习活动是策划方案的展示、交流与点评、修改与完善。
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有:①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策划方案优劣的判别标准;②选择2~3个策划小组,对策划方案进行现场展示;③引导学生参照策划方案的判别标准,对展示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改进建议;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结点评;⑤指导各策划小组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本阶段,学生要以较高质量完成策划方案书,主要学习任务有:①学习领会并掌握策划方案评价的基本标准,能够发现策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判断策划方案的质量;②积极参与策划方案展示,参与对展示策划方案的评价与讨论;③在互动讨论和教师系统点评的基础上,发现本小组策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具备独自从事此类项目策划的能力。
3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效果
3.1 教学实施
在完成翻转课堂融入“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以促销策划、广告策划两个单元为例,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中组织实施。现以促销策划为例,简述实施过程。
3.1.1 第一次课下:项目准备阶段
以“营销策划实务”网络教学Bb平台为基础,在原来的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创建翻转课堂专栏,制作并上传了翻转课堂学习指引、单元学习工单、PPT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策划案例学习视频、同步练习与测试、前期调研提纲等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单上,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①阅读学习指引;②观看“促销策划”教学微视频;③观看“促销推广策划”案例视频;④阅读“某太阳能热水器A县促销活动策划方案”等策划方案;⑤同学或小组之间对调研“某百货公司国庆促销活动策划”的情况进行交流;⑥以小组为单位把遗留问题汇总在问题卡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翻阅教材学习,也可通过Bb平台论坛、QQ讨论群等教学媒体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管理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3.1.2 第一次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首先,通过提问和问题卡了解课前学习效果,关注共性问题,集中讲解重点难点,使学生完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其次,教师以项目需求方的角色,布置实战训练项目。以促销策划单元为例,实战项目是某百货公司国庆促销策划活动方案。教师作为企业需求宣讲人,介绍促销活动项目背景和企业需求,实施步骤及要求。再次,教师分配和自由组合相结合的原则,3~5人组成一个项目策划小组,尽可能实现男女搭配、各种学习水平均匀搭配,每个班15个组左右,组员推选组长。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明确项目要求,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讨论项目策划思路,明确促销策划主题,研讨创意,形成策划方案基本框架。
3.1.3 第二次课下:集中实践阶段
此阶段是完成项目策划方案实战训练学习任务的关键环节。各小组在前两个学习阶段的基础上,选择广州一家大型百货公司,进行该百货公司国庆促销的策划,并完成策划方案的撰写。策划方案包括百货公司概况、国庆促销的SWOT分析、促销目标、促销主题、促销活动设计、促销方案实施、预算安排、促销效果评估等内容。学生除了要在组内进行分工协作外,还应尽可能地登录Bb平台和QQ群参加群组和教师交流讨论,组织更为深入的市场调研、集体研讨,完成策划方案初稿。
3.1.4 第二次课上:总结提升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策划方案的基本评价标准:①项目策划的完整性;②项目策划合理、科学、思路、结构清晰;③项目策划的可操作性;④项目策划的版面设计美观性;⑤项目策划的创意;⑥项目策划的应用价值;⑦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等。然后,从各小组策划案中选择广州市广百百货、广州市摩登百货国庆促销策划方案进行现场展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2个策划方案进行讨论、对比、评价,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点评。最后,各个小组对本组的策划方案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3.2 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实施前,对同学们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解读。实施后,组织了小组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策划方案完成情况对比分析。在问卷调研问题设计上,借鉴了Kevin R.Clark[6]、Martin Forsey[7]、Jacob Enfield[8]的研究量表,从学习者认知、学习者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分别设计调查问题6个、8个、6个。问卷调查参与率98%,小组座谈参与率30%,深度访谈参与率5%。策划方案完成情况对比进行了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即与前两届学生策划方案质量的对比和与非实验班级策划方案质量的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所提高;翻转课堂使课程容量增加,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吸收,切实获得实战技能,8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具备独自开展营销项目策划的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协调能力,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但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不够理想,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应;课下学习时,遇到问题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不够及时;视频制作不够精良,影响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欠缺造成的学习困难等问题。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分析学情、教情、校情,找准对策,循序推进。
为展示园本教研活动的成果,全市将在我园召开园本教研活动研讨会。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市教研部门先期组织部分专家到我园进行活动调研。幼儿园安排教师执教一节数学活动“数桔瓣”。这是在午点分发桔子时,幼儿争论大桔子与小桔子的瓣数谁多谁少,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设计的一节“数桔瓣”数学活动课。这节课幼儿通过交流――猜想大桔子、小桔子的瓣数谁多谁少;验证――学会记录大小桔子瓣数量并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实在的,这节课上得非常好,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听完课后,按照惯例请专家领导进行点评,以便使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对话,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最好的引领。但这一次专家却“谦虚”地说,我们今天评课活动只听不评,请教师们自己进行园本研讨,为全市园本教研观摩活动提供范例。听到这我恍然大悟,这一次教研活动是让老师自己真研真讨,“亮自己的本事”,目的是通过检查各园教研活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自己在欣赏领导的举措同时,心里也在咚咚敲鼓,老师们从未面对着专家领导开展研讨活动呀!果不其然,研讨活动中老师们面面相觑,支支吾吾,研讨发言不尽人意。园本研讨活动的尴尬使我不得不思考,常态的教研活动流于了形式,大家集中教研只是集中了人,而没有集中思想,更谈不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不能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共享。由此可见,面对领导和专家进行园本研讨是我园教师的软肋,必须进行有效指导、有效训练,才能更好地迎接全市园本教研活动的观摩。
二、备――开启教研
由此反思以往的园本教研,虽然是幼儿园保教常规活动,但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状况却不尽人意。因同事间的微妙关系,大家在发言中冠冕堂皇的恭维话多;有的想说而表达不到位;有的说也是褒奖多,对发现的问题避而不谈;有的一声不响,不愿发表任何见解,使教研活动缺乏了实效性、针对性,没有达到教学研究教学相长的真正目的。怎样让教师在反思研讨中会说、能说、敢说、愿意说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一)先备后说――未雨绸缪前反思
在听课研讨前,把执教教师教学设计印发给大家,要求教师听课前先对观摩活动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思考,然后自己也设计活动方案,也就是假如我来执教应怎样设计,这样每个教师在认真备课、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构思教学活动过程的各环节。在设计活动时,引导教师与执教教师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她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势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这种同课异构式的备课,引发了教师们的活动预设冲突,使执教者与参与研讨的教师思维发生碰撞,产生了思维火花。例如以设计“数桔瓣”教学活动为例,执教教师将教学环节设计为在点数桔瓣的过程中让幼儿探究多种点数桔瓣的方法:“你是怎样数的?”“我是两个两个数的”“我是三个一组数的”等等,然后将每个小组的结果统计。幼儿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大桔子与小桔子的桔瓣关系,即大桔子的瓣数不一定多,小桔子的瓣数不一定少。此环节探究点是引导幼儿多种方式的点数。而另一教师则设计让幼儿通过点数大桔子和小桔子,发现谁的桔瓣多和少,探究点是用什么办法发现的,幼儿通过摆一摆大小桔子的瓣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大桔子和小桔子瓣数的多少。不同的活动设计会引发教师的思考,这样大家在研讨交流中就有话可说了。
(二)观后再说――跟进实践中反思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都十分注重观摩活动的成败,注重其他教师的评价。针对教师的这种心理,在组织研讨活动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对教师个人的“甄别优劣”的评价,引导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等方面,即听课观课听什么,看什么,让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去观察课,给教师分配观察的任务,如有的教师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包括提问次数、问题的有效性、提问是否引发幼儿的争辩、幼儿思维参与与否;有的则关注教师的问题回应,回应幼儿是否机械、重复、有无总结提升;有的教师关注活动目标达成度,有的教师关注活动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如何突破,活动内容是否遵从幼儿已知经验等等。这样的观课分工,使大家不再关注对执教者的个人评价,而是真正关注活动过程,减少了负效应,增强了正效应,既消除了教师们的顾虑与心理负担,也增强了目标性和针对性。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教师,群策群力,教研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先备后说、观后再说、观后分工使教师有话可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不敢说,发言交流的条理性差。如何引领教师敢于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促进教师个人的思考能力呢?我从下面几方面入手:第一,对于同一节课、同一个问题、同一种现象,不同教师的认识显然是不一样的。为使研讨活动由点及面,纲举目张,在研讨前,我给每一位教师提出明确的说点,即教师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察点和关注点,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按照观课的分工,确立好发言内容,如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师幼互动的次数等,还可以从课程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作为发言的切入点,认真观察与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第二,为使研讨交流中教师发言有理论依据,还要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学习,让教师研讨前查阅学习教育理论或其他文献资料,同时结合讨论内容,提出思考的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自学、去实践,然后再集体讨论、交流、学习,这样教师就学会如何学习,做好研讨准备了。第三,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进行对比差异,把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写成书面发言提纲,以备在研讨交流中使用。如在“数桔瓣”教学研讨中,一位教师从课题选材的角度谈起,认为执教教师关注幼儿生活,在午点幼儿吃桔子时,由孩子们猜想大桔子的瓣数多还是小桔子瓣数多,由孩子们的争论使教师及时捕捉筛选并生成数学活动“数桔瓣”。在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蕴藏着教育资源契机,给自己很大的启发和震撼,以后自己也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积极探索。
(三)经验总结――聚智聚力后反思
研究,重在思考。学而不思,永远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会在分析别人之长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借鉴,最终没有多大的提高。园本教研教师会说还不是终极目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还要记录下来,也就是将研讨后的收获与思考或建议写出来,形成教育经验总结,运用到实际保教活动中。反思习惯需要培养,教师反思不只表现在教研活动,更要表现在日常保教工作的经验上,只有对他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案例进行正确地评判、分析、比较和归纳,作出正确地选择与深入地剖析,才能真正促进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提高教研水平。以这次园本教研活动为契机,我们趁热打铁,在平时探讨中抓住时机,捕捉诱因,不断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注重实践和思考,以实践作为教师学习、理解、运用教育理论的基础,引导教师以自身的体验去感悟教育理论的内涵,建立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联系,并在思考中进行内化,在思考中创造性地运用理论,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研究中主动的人、自主的人和有创建的人。
三、末――破茧成蝶
两个月后,全市园本教研活动如期在我园召开。专家、领导、教师济济一堂。首先是执教教师的公开课“数桔瓣”,然后是园本研讨交流。面对专家、领导和教师们,我园教师和起始的表现不一样了,既积极又活跃,研讨交流从容应对,每个人的发言都很实在、很中肯,大家没有照本宣科,都是有感而发,自由表达。通过讨论和分析,大家对“数桔瓣”课堂教学进行了再一次地梳理,让活动中的每一个亮点在观摩者的脑海中更加清晰鲜活。有的教师的发言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剖析,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引发大家争辩热烈;有的教师聚焦一个问题例举教学片段进行点评,鞭辟入里,条理清晰。教师从心里有话说不出,到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摩心声和所思所想。更加可贵的是,还能从其他教师的发言中生成新的问题抛给专家,专家与教师们互动交流,对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度探讨,展现了我园园本教研活动的草根性、常态性与全员性,实现了教学实践中集体智慧和个人特长的有机结合。在园本教育研究中对教师的转变成长,我们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同时也深悟到:只要目标正确,指导到位,认真训练,老师就能成功。
王老师说,我一开始听“数橘瓣”这节课,认为数橘瓣还不容易吗?但参加研讨课后我却有了不同的收获。生活中不经意的细节,我们要善于捕捉,还要善于挖掘,在孩子活动中点亮细节。
李老师说,我以前总觉得自己不会评课,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和学习,我的评课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湖北省高职高专中较早落实教育部“05”方案的学校之一,与其他兄弟学校一样,形势与政策课程相比于“两课”其他课程,在课时、人员、经费以及课程建设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局限。2011年以前,形势与政策课只开设6-8个学时,教学组织也是以大讲座的方式,其实践教学几乎没有,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2012年独立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后,学校在课时、师资、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始走上正轨,教学实践活动也得以顺利进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两课其他课程一样,开始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一、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活动设计要注重三个原则
1.时效性原则。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设计学生实践活动时,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时代感强的话题,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主动,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严格的时效性,它随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活动设计要与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息息相关。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成为话题,运用到课堂中来,学生能很自然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也可以给学生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参与性原则。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思想。”同学们之间通过互相合作与共同讨论,使他们将别人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让别人的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解决自已的思想困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引导性原则。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功能是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形势的主流和支流,明辩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了解信息变化的新动向,把握形势发展的新趋势,使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形势,对形势作出真实、准确、全面的判断。
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探讨
以下是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有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的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在不同的学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组合。
实践活动方案一:新闻播报。每次课开辟10~15分钟“新闻播报”时段,由事先有所准备的学生上台播报,播报形式不限,可以是独播,也可以是联播;可以是精美的课件,也可以是精彩的视频加解说;班上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讨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或者表演进行点评,正确引导学生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学期末时,还会开展“新闻回头看”活动,评比本学期“最有价值的新闻”、“最受欢迎的新闻”、“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促使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使思政课实充满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
实践活动方案二:热点连连看。就大学生最关注的经济、政治、民生、文化、国际问题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按自已的关注度进行排序。例如1:您认为,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限选3项)①经济结构难以转型②人口就业压力③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增加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⑤外敌入侵⑥文化建设滞后,道德水平降低⑦政治体制改革难以适应经济发展⑧腐败问题日益严重⑨自然灾害频发⑩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11)人才、资金流出中国(12)税负沉重,中小企业难以忍受。例如2:在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进步,请选择您关注的项目。(可多选)①“蛟龙号”深海试验②“天宫一号”成功发射③大飞机的研发制造④中国火星探测器⑤中国航母制造⑥神舟系列飞船⑦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实践活动方案三:精彩一课。将每个教学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下去收集资料,动手做课件,安排每一个小组上台讲解(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然后组织学生对两个小组讲解内容进行讨论。学期末,评比本学期“最精彩一课”。这一方式,能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实践活动方案四:大学生自我评价研讨。为搭建平台,促进“90后”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进一步了解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基础上健康成长。首先以征文的方式,围绕90后大学生与80后、70后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方面有哪些异同;与80后、7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优点和缺点;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社会及家庭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等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语言朴实,剖析准确得当,观点论述以事实依据,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代表性。字数在800——1200以内。其次是在征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邀请学生作者、学工处、组宣部及校外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实践活动方案五:专题论文或调查报告。首先观看专题片或围绕调查主题,将每班分成小组,每组6-8人,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分工完成实施专题论文或调查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点评。
根据教委办工作要点及本园园务计划的部署要求,发扬《规程》精神,认真学习《纲要》,巩固成绩,更新观念。本学年继续以课程建设、行动研究为抓手,不断完善本园的课程设置,逐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切实提高本园的保教质量,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我们总结上学年保教工作中的弱点,虽然加强理论学习,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的研讨、反馈、总结,取得了一定进展,老师们的教育观、儿童观有了新的认识,也提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
2、日计划、幼儿观察记录表、听课记录评析的反思记录,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反思内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显著。本学期加强这几方面的检查指导。
3、教研组活动虽保证学习时间,但教育参与学习讨论氛围不够,教师本身不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反思、自我钻研缺乏。本学期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指导,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三、工作与措施
(一).全员培训
鼓励教师继续提高学历,参加学历进修学习。继续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观摩学习,开阔教师视野;在园内开展教育教学交流观摩、展示活动,让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积极投稿,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结合本园实际认真制定教研制度,规范工作,规范教研活动记载,切实提高教研质量;加强段长、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坚持两周一次的教研制度,提高工作质效。
(二).分层培训
1.周四教研日活动激励经验型教师拓展经验,积淀素材,提高学习与实践能力。倡导每听必评的制度,从而让老师明白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究竟应该怎样来组织。园领导随堂听课,随堂评析,对教师组织的活动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效益。
2.鼓励青年教师尝试设计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驾御能力并选送参加镇级教坛新秀。对新来的教师,通过师徒结对、跟踪听课、在园内上汇报活动等形式,使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幼儿园保教工作。
3、同课异构,创新思路。第一阶段是讨论主题,共商教案。每位教师针对主题,提出方案,集思广议,碰撞火花。第二阶段是各自备案,博采众长,展现自我特色。第三阶段是展示课程,公开听课,师幼互动师师互动。第四阶段是课后点评,汲取他人建议,改进自身不足。
4、加强教师反思能力,构建反思型教师角色,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实践前反思:我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实践中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预定措施的可行性,调整策略。实践后反思: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及时记录,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教研组交流,学期末每人上交2—3篇质量较高的反思笔记(周四教研日),园内评出优秀反思笔记。
5、探讨区角活动的合理、科学开展,提升区角活动的质量。(1)在教研组中开展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观察指导、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学习研讨。尝试将区角活动的开展与主题活动、探索型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互相渗透。
(2)各年龄班开展区角活动的阶段性实践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材料设计交流评比活动等,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6、探索发展早期教育。根据《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探讨以社区为依托,以示范园为核心的多元化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模式,尝试构建早期教育管理机制,积极开期早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