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现代工业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工业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工业经济

第1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优势,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而生产过程的同化导致服务水平的差异直接决定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份额,所以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分析

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服务业,其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新服务方式和管理理念,使传统服务业的业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较强外溢效应,是对整体经济竞争力具有提升作用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其需要去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及生活服务,由此可见其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知识密集性、动态性、生产性等特点,其是信息化、现代化经营理念的发展成果,公共服务职能愈加突出,所以现代服务业不同于第三产业,其广泛分布于三大产业之中[1]。

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首先市场上对现代服务业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其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相关产品行业的发展,形成相互消耗式的波及效应,例如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业发展会带动汽车生产企业的壮大,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发展会带动钢筋、水泥等企业的生产等,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消耗会波及相关产业,而相关产业的消耗又会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波及,以此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其次,受消费者“以此购齐”消费心理的影响,现代服务业会形成配套需求式波及效应,例如消费者最初购买智能手机的目的是观看直播球赛,但其在业余时间可能会利用智能手机拨打电话、观看付费电子小说、付费视频,玩付费游戏等,为满足这种配套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的产品会自觉与相关产品形成互补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除此之外,由于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属于新兴产物,所以其具有示范作用,形成示范波及效应,例如其自身的特色决定会出现咨询、管理等新的行业形式,会在信息传播交流速度逐渐加快中影响人的消费观念,以此引领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现代服务业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需求

首先,随着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生产者舍去了建造仓库、配置车队、信息交流、寻找市场等环节的成本开支,使其生产成本相比过去得到明显的提升,为生产者队伍壮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其次,金融业的发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者的融资渠道扩宽,例如民间小额贷款,为中小型生产者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使生产者产品升级、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面更有保证,这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开拓产品相关产业,也有利于其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扩大规模,以此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现代服务业中的市场调查服务、会展服务、媒体宣传服务等可以使生产者及时、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改进,为生产者提供展示自身产品、服务优势的平台,使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得到加强,从而为生产者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中的调研、策划、咨询服务及保险业使生产者的投资风险在事前事后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可以使生产者的生产难度降低,而生产利润增加,由此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现代服务业激发消费者消费需求

首先,现代服务业重视产品的研究开发,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个性化、品牌化的追求愈加旺盛,生产者为追求经济利润,积极与现代服务业相关服务相结合,使其产品供应相比过去更加具有吸引力,以此激发消费者消费;其次,随着现代服务业分期付款等服务形式的出现,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由传统的“先赚钱后消费”向“先消费,后付款”转变,而且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使房地产、汽车行业等一次性消费成本较多的产业在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此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再次,随着现代服务业中的各种保险服务的出现,使消费者对工作、健康等方面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恐惧心理得到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后,现代服务业中为消费者提供的多种支付方式,如信用卡、网上交易等,使消费过程的安全性、便利性等更有保证,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消费需求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名经济增长。

(四)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机制

现代服务业的显性就业机制和隐形就业机制都非常明显,显性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中创造了庞大数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淘宝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截止2014年向社会提供近20万的就业岗位,而且仍以每月5000个新店铺开张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隐形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其相关产业就业机制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因推动技术进步而创造就业机会、对供需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等方面,例如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劳动力市场运行不稳定等,以此扩大就业的空间,在现代服务业刺激消费者需求,推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结论:

第2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工业园区;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工业园区景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的工业园区,即是在某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是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域环境。在这样一个新城区中,工业园区的景观设计,不再是工程建设后期简单的“绿化处理”,再加上一些假山、喷泉、花坛、亭子所能奏效的,工业园区就应该在一开始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既统一和谐、又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形象,展现出丰富多元化的、科学健康的园区环境。

二、工业园区特点

1.工业生产

工业是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工业生产带来的大尺度和力量感震撼人心,产生了特殊的工业文化。在传统意义上,人们所熟知的工业园区仅仅就是工作的地方,并不承载休闲、娱乐、住宿、医疗服务等条件。本文就是要颠覆这一旧时观点,对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规划出一个新的方向。

2.工业污染

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侵害。污染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造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现在的工业园区更多的是以IT业为主的有着高科技技术的科技园区,再加上国家一系列的对工业污染的防治举措,工业污染问题已得到极大改善。

三、我国工业园区研究和发展现状

我国在工业园区的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方面较少有系统研究,先后在苏州、南京、上海、宁波、天津等地建成了大型工业园区,工业园内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不一。作者先后对上海浦东工业园区金科路、张江科技园、世纪公园、金桥工业园、苏州的金鸡湖环湖景观带、科技文化中心、现代大道以及苏虹工业园标准厂房进行考察,并作出总结。

1.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前建设了高水准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厂、供热厂等一批重点源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2.工业文化的体现、企业形象的展示

上海浦东工业园区金科路整体景观简结、大气的设计风格及

节点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雕塑设计作者自摄

苏沪工业园区作为企业生产建设的基地,是企业实施拓展战略的开始,是企业形象在公共场所的视觉再现,代表着苏沪企业的面貌特征和生产特色,苏沪工业园区的景观是一种公开化、系列性的整体设计,在考察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苏沪工业园区中景观设计对企业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深入思考。整体景观上表现出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展现了工业文化的魅力。节点上则通过雕塑、小品等构筑物成功的塑造了工业与自然结合的美感。

3.人文关怀的体现

苏沪工业园区选址远离城市中心区,工业区内考虑有完善园区工作人员生活相关的商务会所、住宅、购物店、餐饮娱乐健身场所、医院、学校、公园等。道路景观上增添了人性化的景观休憩广场、街头小游园,极大的丰富了园区道路的趣味,弥补了工业机器生产的冷漠感。

苏沪工业园区市政景观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极大地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理念,主要表现在标识系统、人性化步道系统、服务性设施系统的完善与建立。

苏州工业园区还通过滨水空间、生态走廊等景观设计为人们提供交往、放松的场所,使园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并充分考虑了人的比例尺度,整体上充分营造亲切宜人“家”的感觉,增加了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以此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4.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的完善与建立实质上就是植物系统空间的搭配与建构。在植物系统构建方面上,苏沪工业区多选用抗污染的植物如香樟、桂花、银杏、雪松、夹竹桃、黄杨、龙柏等,对污染物起到了有很好的防护性,并以多样而稳定的绿地结构,发挥出绿色廊道效益,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植物的设计上还充分的注重景观的长期性与养护的简易性。

苏州现代大道的植物配置及上海金科路植物配置图片作者自摄

5.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

(1)苏沪工业园还给了我们这样的理念:员工作为工业园区环境的主人,环境应主动满足员工工作、运动、娱乐、卫生、交往等方面的需求,而不是让员工去适应已建成的环境。通过员工的参与,增强其集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安全生产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2)苏沪工业园区的设计考虑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了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使园区环境与自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营造出一个宜人、和谐的景观氛围。

(3)市政景观的设计上苏沪工业园还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了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使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了最佳平衡,得到了“双赢”的效果。

(4)苏沪工业园区还探求一种能充分利用阳光、节约能源的工业园区的空间结构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借助自然风、光等自然条件,组织好自然通风,提高阳光的利用率,以减少空调等能源消耗。尽可能的减少硬质铺地,扩大植被绿化,从而改善了工业区地面辐射状况,减少了导热效应,创造出理想的微气候。

四、启示及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新型的工业园区设计已经转变为系统化的建设模式,如:工业园区的整体项目策划、概念性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等的融合与统一。苏沪工业园区市政景观使我们认识到:工业园区设计不仅仅在于合理的规划各类工业的生产布局,工业园区市政景观设计必须从规划、景观到建筑设计都体现出生态、科技和文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业主提供集生产、研发、物流、展示及融资等内容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企业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平台。

在工业园区的设计中,我们应该借鉴苏沪工业园区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建设的思想,坚持以规划作为先行的指导思想,以高要求、高起点作为标准,进一步明确该道路两侧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确定正确的设计定位及发展方向,使建筑、景观、市政道路等设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致力体现出所设计的工业园区的现代、简洁、大气及通透的设计风格,工业及地域文化的特色;还要逐步完善绿地系统、硬质景观、标识系统、附属设施等景观建设的内容,在满足园区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性化的服务空间及自然、生态的自循环系统,使该景观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工业园区环境中应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齐全的配套服务体系为聚集的工业企业服务,不能再是单纯的工业区、工业用地,而是承担了部分城市功能,其主要是利用工业园新区的环境、空间等优势,来发展主城区必须发展但又缺乏发展的公共服务功能,以及承担部分疏解主城区人口的居住功能,并逐步发展成为高度综合的新城区。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陈波,包志毅.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3,19(7).

[3]王佐.国外公共空间环境整治理论与方法研究[J].新建筑2001(3).

[4]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 .中国园林,2001(2).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

[6]吴庆.技术与场合的融合高技术建筑的地域化倾向[D].合肥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5.

第3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现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醇醚燃料;IGCC

1.前言

现代煤化工又称新型煤化工,它是指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先进现代化工技术,区别于煤炭焦化、电石、煤制合成氨等传统煤转化技术[1]。在我国发展现代煤化工对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优化煤炭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带动富煤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一次能源的构成情况见图1,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长期不会改变,因此发展现代煤化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图1 我国一次能源的构成

2.现代煤化工的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醇醚燃料以及IGCC联合循环发电等。其主要技术路线见图2。

图2 现代煤化工的主要技术路线

(1)煤制油

煤制油主要指煤的间接液化与直接液化,液化产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油、石脑油及烯烃等。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以及我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度的逐渐增大,发展煤制油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工艺技术相对复杂,我国煤制油工业化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间接液化需要进一步解决费托和成浆态床反应器设计与制造、催化剂的研制、反应热回收利用及合成尾气甲烷转化利用等方面的问题;直接液化则面临煤质要求高、设备材质要求高以及催化剂一次性加氢液化活性提高等问题[2~3]。此外,耗煤耗水量高、投资风险巨大也成为了制约煤制油技术发展的瓶颈,应持谨慎态度发展。

(2)煤制天然气

天然气是高热值的清洁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国内“少气”的局面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管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解决,因此,发展煤制天然气是有利的缓解途径。煤制天然气的能量效率最高,是最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同时,单位热值耗水量低,的排放量也比较低,能够实现大规模长距离管道运输[4]。该技术在开发高效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提高转化效率和工艺装置规模及与煤气化技术组合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随着未来天然气价格的持续走高,煤制天然气将成为现代煤化工技术中的一支潜力股。

(3)煤制烯烃

煤制烯烃技术[5]主要有两种,中间都经过甲醇:一种是MTO技术,指甲醇制乙烯、丙烯等低碳混合烯烃的技术。另一种是MTP技术,指甲醇制丙烯工艺。在煤炭资源丰富、烯烃供需缺口巨大、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经济优势明显等有利形势下,中国已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发展MTO和MTP项目的国家, 预计2012-2015年将有16个项目陆续投产,带来合计约10 Mt/a的烯烃产能。虽然煤制烯烃还未实现工业化,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二代技术(DMTOⅡ)、中石化甲醇制烯烃技术(SMTO)和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 FMTP)三项重要的自主研发技术。如能克服水资源消耗量大及运输等问题,煤制烯烃将成为煤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4)煤制乙二醇

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纤维、防冻液、不饱和聚酯、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涂料等。目前,我国仅通辽金煤一项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产品自给率很低,进口依赖度很大,这使得煤制乙二醇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今后应从生产规模大型化、合成水处理与回用、副产气、尾气的综合利用等方面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与中东低成本乙二醇的竞争力[6]。

(5)煤制醇醚燃料

煤制醇醚燃料是指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和二甲醚。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含50%的氧,特性与汽油相似。与普通汽油相比,甲醇燃料不仅具有很高的辛烷值,而且对于降低PM2.5中含碳、含氮类有害物质的浓度也起到积极作用。二甲醚是替代柴油的清洁能源,其性质与液化天然气相似,与LPG掺混可作为民用燃料。虽然近些年醇醚燃料的研究受到大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甲醇具有毒性,对金属有腐蚀,遇水容易分层。而二甲醚的沸点常压下仅为-23.7℃,对某些合成材料有很强的溶胀性。安全性与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成为醇醚燃料进行市场推广的主要阻力。同时,为使车辆与燃料匹配,还必须重新开发新车或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而这部分费用势必最终由消费者承担[7]。因此,醇醚燃料替带油品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IGCC联合循环发电

IGCC联合循环发电是指煤在加压下气化,产生的煤气经净化后燃烧,高温烟气驱动燃气轮机发电,再利用烟气余热产生高压过热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相较于传统的燃煤发电,IGCC联合循环发电高效、清洁,能将煤化工的“废气、低汽”完全利用,并大大减少冷却水的用量,这使得该技术受到煤化工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流程长,设备投资大,操作复杂,经济性较差等原因,阻碍了IGCC项目建设的步伐[8~9]。不过,值得期待的是将大型煤化工装置与IGCC或超临界发电系统有机集成,将使煤化工进入与电力、热力联合节能的新时代。

3.结果与展望

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工业示范项目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现代煤化工行业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考虑到我国煤炭供需地域的特殊情况,现代煤化工需要同时考虑煤炭资源、水资源、环境状况、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废物处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展望未来,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应加大力度,鼓励发展;煤制油应限制发展;煤制醇醚燃料应谨慎发展;IGCC联合循环发电应沿着煤化工与热、电结合的方向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贺永德.现代煤化工手册[M] .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杜铭华,安星悦. 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思路探讨[J]. 化学工业, 2013,31(1) :19-22.

[3]李志坚. 现代煤化工进展及发展关注重点[J]. 化学工业, 2013, 31 (6):9-14.

[4]金涌,周禹成,胡山鹰. 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 化工学报, 2012,63(1) :3-8.

[5]徐振刚, 陈亚飞. 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J]. 煤炭科学技术, 2007,35(8): 6-12.

[6]李雪梅,李长峰,赵军. 我国新型煤化工项目选择风险浅析[J].化工进展, 2011,30(s): 393-396.

[7]曹湘洪. 实现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J]. 化工进展, 2011,30(1) :80-87.

第4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优质猪肉一直是丹麦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猪肉品质不断提高,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丹麦全国约有5000个专业化养猪场,每年出栏的生猪约有90%用于猪肉出口,占丹麦出口总额的5%以上。按照丹麦农业理事会的统计,丹麦的猪肉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3%,是世界第三大猪肉出口国。

近日笔者实地探访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一个生态养猪场,了解丹麦发展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养猪业的成功“秘籍”。

农业合作社模式:分阶段养猪,产业链完善

养猪场距哥本哈根西北约40公里,建在一大片广阔的田野当中,是几座浅绿色仓库式建筑物,外观朴素干净,环境整洁优雅,空中弥漫着新鲜的泥草味,没有围墙的建筑物间的空地上和田野里看不到一头猪,与我们预想中臭气熏天、苍蝇满天飞的养猪场景象大相径庭。

猪场主人迈克尔·尼尔森对笔者介绍说,丹麦养猪业采取的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成熟的集约化“农业合作社”生产方式,整个产业链分为种猪养殖、仔猪养殖、成猪养殖和生猪屠宰四个部分,既分工协作,又有统一的行业协会,每个农场主都是行业会员,也是丹麦最大的生猪屠宰和猪肉生产企业“丹麦皇冠”的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整个行业信誉高、质量好,抗风险能力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力。

尼尔森说,他从事的是产业链中第二阶段的仔猪养殖。他的养猪场算是丹麦境内中等偏上规模的生猪养殖场,他拥有猪场周围300公顷的农田,猪场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2500平方米是猪舍,另外一半是农业机械仓库、饲料加工储存厂房、办公室、住宅和员工宿舍。他雇了6名员工照料日常存栏的800头母猪,每年出售大约2.5头仔猪。

“我的仔猪可以在出生断奶后就卖给别的养殖户,或者我把小猪养到三个月大后再卖给下一产业分工段的养猪户,他们再饲养三个月,仔猪就变成了可以出栏的成猪,由‘丹麦皇冠’统一收购、屠宰、上市。‘丹麦皇冠’负责市场调研、风险评估、价格控制和产业调整,我不用担心市场营销。我们的猪肉产量稳定、质量高、安全性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销路很好。我经营这个农场22年了,从1998年开始养猪到现在,没有遇到过大的波动和风险,经济收入稳定,生产平稳。我喜欢这份工作。”他愉快地谈论着,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满足。

养猪场管理:认证严格,安全第一

尼尔森特别强调说:“确保安全在生猪养殖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对我的事业和家庭经济至关重要。我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防控生猪疾病、保证猪群安全健康成长。我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项杀菌消毒和疾病防控工作,这其中哪怕是最小的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整个猪群感染疾病,给我的事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一旦出事,我的生猪就会被降级,价格大跌,至少两年都会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我的员工也会失业。这对我和我的家庭都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我必须全心全意、极度负责地做好每一个细节,为我自己,也为了公众健康。”

尼尔森向我们展示了一份经过精致装帧的证书,那是他的养猪场获得的丹麦政府经过严格审核颁发的最高标准的SPF认证。因为有了这份证书,他的仔猪售价要比其他普通养猪场高出10%。SPF的意思是无特定病原,表明尼尔森的猪群是健康优质种群。经SPF认证的养猪场都是按照最严格的规定进行检疫隔离、定期检验,确保猪群未感染猪哮喘、萎缩性鼻炎、猪痢疾、传染性胃肠炎等SPF列出的各种疾病,是丹麦促进猪肉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他说:“22年前,我开始经营这个农场,最初我种粮,但赚不到什么钱。1998年我转行养猪,一开始就决定采用高标准经营,我的农场也是在那时就获得了SPF认证。从那时起,我便一直维持着SPF的高标准评价。它给我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和优良的声誉,我非常珍视它。”

在进入猪舍之前,尼尔森先带我们参观了养猪场的仓库、饲料房等区域。尼尔森非常重视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的均衡,所有的猪饲料都是自己在厂房里配制生产的。他拥有猪场周围300公顷的土地,平时用于喂养猪群的谷物中有80%来自于他自己土地上的出产,另外20%从养猪场附近的农场购买。“我们必须百分之百保证,喂给猪吃的饲料都是质量最好、最安全的。这些谷物都是我自己或者我的邻居精心种植的,我了解整个生产过程,我确信它们是安全可靠的。”

在饲料生产车间的一角,笔者看到几个装满白色粉末的尼龙袋,就问是否是掺到猪饲料中给猪治病的药?尼尔森摇头说:“在丹麦,在饲料中混入药品、生长激素等都是违法的。这些袋子里装是维生素和鱼粉,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这些东西,可保证猪摄入的营养全面均衡。”

走出仓库,尼尔森指着停放在旁边的一辆拖车说:“我用这辆专用车来运猪。只有经过SPF标准严格检疫和消毒的卡车才可以开进我的养猪场运猪,其他任何车都不能进入我的养猪场。”

在仓库靠外的那一边,50米远处地势稍低的地方矗立着两个混凝土浇筑的四米深的圆形大池子。尼尔森告诉我们,这是用来储存和发酵猪粪的化粪池。“这些猪粪可用做有机肥料,给我种的作物施肥。每个池子最多可以储存3吨粪肥,两个池子都装满就有6吨。这种种粮养猪、肥料回田、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每年可以帮我节省约20万丹麦克朗(1克朗约合1元人民币)的肥料钱,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谷物质量和价值。”

生产流程:

科学高效卫生,进猪舍如进隔离病房

进入猪舍参观之前,笔者被要求先进行登记,其中一项内容是回答在最近12小时内是否接触过其他猪群。对此,尼尔森解释说:“任何接触过其他非SPF猪群的人进入猪舍之前必须经过12小时的隔离,这样可以避免病菌感染我的猪群。这条规定有的时候甚至给我的兽医和养殖顾问带来麻烦,他们必须经过12小时的隔离,才能进入不同的养猪场。”在得到笔者否定的回答后,尼尔森才让笔者按照卫生规定,用消毒液洗手后换上特制的带帽子的防护服,只露出一张脸,再穿上齐膝高的橡胶靴,经过消毒区,才进入猪舍。整个过程十分认真严格,笔者感觉就像要进医院的隔离病房。

首先来到的是种猪产房区。尼尔森的猪舍一共有12个产房,每个产房里有十多个“床位”(独立猪圈),由铁栏杆隔开。床头有自动化的喂食和饮水设施,便于母猪进食。床头一角还有像婴儿暖房一样的灯箱式保暖区,供小猪吃完奶后睡觉休息,以免小猪躺在母猪肚子底下睡觉时被压死,大大降低了小猪死亡率。

接下来,笔者进入到了待产区,看到怀孕后至产前一周的母猪都住在这里,没有怀孕和生育经验的小母猪也圈养在这里。怀孕的母猪按照受精时间分群圈养,不设独立“床位”。待产区的猪舍顶部安装有淋蓬头,每小时自动喷水一次,给母猪们洗淋浴。近日丹麦气温上升,母猪们这时候都走到了猪圈外,挤在淋浴区,在龙头下等着洗澡。

笔者问,这些母猪们是否会出现抢食的情况?尼尔森笑着说:“不会。母猪只有进入特制的喂料器,才能吃到食物,而每个喂料器只能同时容纳一头猪。你注意到没?每个母猪的耳朵上都有一块黄色的塑料片,其中是一块电脑芯片。母猪在进入喂料器时,里面的电子感应仪会扫描猪耳朵上的电脑芯片,根据每头猪的生理情况和相关数据信息精准地控制投料种类和喂食量。这一切都由电脑控制。一般来说,如果母猪生病了,进食量就会出现异常。我每天都在电脑上查看每头猪的进食量,一旦哪头母猪情况异常,我们就可以立即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疫病发展。”

死猪处理:统一收购,严密管理,合理利用

当笔者问到,这么多的大猪小猪进进出出,如何处理死猪尸体?尼尔森说:“由于科学管理和严格防疫,我们猪场的死亡率一直很低。一般的死猪都是被母猪压死的小猪和受伤致死的猪,很少有病死的。丹麦法律明令禁止随便丢弃死猪,否则会受到环保、卫生和食品监管部门的重罚,猪场会信誉扫地,我的生意也会关门。我会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把死猪的尸体放在统一规格的塑料箱子里,冷冻后储存。专业的回收公司会定期上门回收死猪,用于制造生物柴油、工业油脂、洗涤用品或者其他动物的饲料等。但是,丹麦法律禁止把利用动物尸体生产的饲料,再用于饲养同一种动物。每年,我需要向回收公司支付约5万丹麦克朗,大概占到生猪喂养成本的1%左右。”

第5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现代铜加工企业 经济管理 创新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且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为各个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为了提升铜加工企业的市场地位,应重视经济的有效发展,建立更为完善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经济管理的不断创新,将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应用到经济管理之中,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为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实现铜加工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现代铜加工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重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促进铜加工企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开展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而增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旨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并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对此,铜加工企业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开展一系列的经营活动与策略,并制定前期经济发展规划,前面开展监管与指挥工作等,旨在提升企业的发展层次,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现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力在逐渐加大,竞争环境变得更为激烈,针对此项问题,企业应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与配置,以求达到理想的经济管理效果。在企业经济管理上,应对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创新,打造更具创意性、个性化的组织管理方式[1],将创新性理念应用到企业经济管理之中,对铜加工企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性,应及时掌握与追踪市场信息,及时了解铜加工市场环境,运用一系列的创新性手段来拓宽市场占有率,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当前,铜加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经济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等问题相对突出[2],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对此,若想促进铜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应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将创意性观点应用到管理系统之中,进而实现经济管理的实效性,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铜加工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及时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目前,铜加工企业是重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若想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3]。为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进行更新,根据以往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予以把握,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对铜加工企业的发展是一项重大的进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应将以往的经济效益至上转化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实际利益与需求,重视对员工的关心与体贴,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其中,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于未来企业的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为实现铜加工企业的发展,领导应树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意识,将创新的危机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处理,能大大降低损失。此外,在企业管理上应实施柔性管理理念,应及时开展人文关怀,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与利用,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为未来企业的发展积聚能量。

(二)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为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实效性,企业应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督与决策机制,为员工提供足够的民主参与机会,及时对优良行为进行发扬,对不良行为进行管制,打造更为完善经济管理制度来打压恶,凭借奖惩机制来对员工进行处理,能大大增强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利于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与凝聚力。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前期必须对本公司的产品进行分析,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合理规划与部署,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应构建完善的人才培训体制,进而约束与规范员工的行为,打造更为专业、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三)创新企业内控管理系统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内控机制的构建很是关键,只有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系统,才能规范与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严格内部财务审核,及时消除诸多财务腐败问题。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应及时缓解以往财务内控体系中的缺陷,以往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常常出现、做假账等行为,为制止此类行为的发生,应强化对诸多不良行为、社会不道德行为进行管制,以促进铜加工企业经济的发展。内控机制的构建,应对管理与监督体系进行完善,建立信息化、电子化经济管理系统,借助电子平台来收集、整理与分析电子数据,可大大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现代铜加工企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经济管理制度缺失,经济管理方法过于滞后等,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不高。面对此项问题,为达到理想的经济管理效果,应对铜加工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建立更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选择更具个性化、创新性的经济管理手段,实现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志学.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9:26-27

第6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一)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能源利用的软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能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储量丰富致使我国工业发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二)我国虽然是经济发展大国,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对新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高或者意识不健全,没能充分意识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三)我国对核电的开发相对落后,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明显滞后,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费意义。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以来,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传统意义上,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三、总结

第7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人才经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探索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事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后备军和有生力量。但随着经济体制、劳动人事体制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家庭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问题将影响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要为就业做准备的思想观念成为我们的新课题。建立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就业机构不够完善。目前,虽然许多高校成立了有关的指导机构 ,过去以管理为主的行政职能部门毕业分配办公室已改为以服务功能为主的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没有独立,还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管理。许多高校形式上都有就业指导课和讲座,但都集中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 ,而这个时候学生正忙于外出找工作,无心上课 ,效果不好。由于众多历史的原因,高校在大学生择业问题研究积累较少,理论基础薄弱,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尚处于或缺少、或敷衍、或蜻蜓点水、或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学生的需求与学校能提供的帮助二者之间,处于一种明显的不平衡状态。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普遍存在焦虑心态、遗憾心态和社会恐惧心态,与此不无关系。

2、社会用人机制和配套的就业政策不够完善。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合理的流动置换机制,加之近几年国内经济处于平稳发展时期,不可能带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毕业生数量却在短期内迅猛增加,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期望值过高,不从实际出发 ,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许多单位在招聘会上打出了“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致使毕业生层次结构矛盾突出,研究生供给不足和专科、高职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还会在相当一个时期存在。另一方面,限制大学生自由流动的就业政策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体制改革 ,凸现了相关政策不配套的体制。许多城市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 ,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现行政策,使毕业生跨地区就业的渠道不畅通从而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3、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都希望得到彼此最全面、最真实的信息。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正好是提供这样信息的最直接、最合适的平台。但可惜的是,目前多数高校由于经费、条件、手段的限制,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交流市场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缺乏稳定的、反应灵敏的信息渠道 ,学校能主动收集的信息量很少 ,加上手段落后,致使有用的、能及时交流的信息不多。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但网上的信息更新太慢,信息板块的内容与学生就业的实际要求不贴近,用户与信息中心的交流也仅限于单项的交流。增大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难度,阻碍了人才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另外,隐性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就业信息收集的难度。造成在“双向选择”的实践中,学生求职就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始终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对接错位的问题。

4、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普遍“重招生,轻就业”,只注重学生培养而较少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出路。缺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了解,缺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系统的掌握,不能及时做好专业改革和调整工作。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缺乏社会需求的论证,有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专业设置不平衡。不能真正做到“按需生产、适销对路”。高校经常出现某些专业人才奇缺,如人力资源管理,但培养的数量很少,而有些专业社会需求量很少,却仍在大量发展 ,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二、建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的措施与实践

1、高校要注重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提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重视“产品”质量,树立“品牌” 意识。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必须遵循人才市场的运作规律。高校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 ,了解和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涨落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便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就业趋势作出预测和决策,指导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适当压缩社会需求量不大的长线专业,积极发展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同时,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与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高校必须对其生产的“产品”严格把关,立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强化人才质量意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决不允许不合格的“产品”走 出校门,这样才能形成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市场上成为“抢手货”和用人单位的“宠儿”。

2、高校要切实重视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队伍。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关系到学校生存的重要指标,没有学生的生存就没有学校的生存。首先,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也不单是某几个专职工作人员的事,而是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个普通职工所有人的事,应得到全员重视。其次,在就业指导的对象上不应只面向毕业生,而应是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所有在校学生。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从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生涯设计、就业观念切入,做到就业指导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第三,随着大学生竞争意识、要求的提高,对从事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香港和国外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多年从事社会工作的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上得了课堂,跑得了市场;既搞理论研究 ,又能做求职辅导。促使他们向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方向迈进。

3、培育校内就业市场,建立就业资料库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开辟网络择业新阵地。校园招聘能够让企业与大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更详细地展示企业文化。学生在特定的“家里”和企业面对面会更 自信一些。因此,高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和就业跟踪调查,注意收集用人单位的资料,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另一方面 ,大力建设就业网站,将用人信息和毕业生求职资料上网,突破时空限制,加快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和覆盖面。对毕业生来说,谁拥有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谁就赢得了择业的主动权。对学校来讲,信息量的多少,以及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的高低 ,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实现网络化,建立管理、服务、咨询、教育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甚至建立高校联合网络系统 ,设立大学生服务专线,完善网上就业市场。

4、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就业市场基地化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不少高校都通过各种途径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基地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双赢”。用人单位优先安排合作学校的学生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优秀毕业生;高校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向协作单位推荐毕业生,根据要求量身定做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大学生 ,为合作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和定向人才培养 ,并优先向合作单位转让技术、发明,支持用人单位的技术创新等。浙江大学医学院就根据 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了一批对毕业生需求量大、较稳定的省 内外着名卫生医疗企事业单位作为顾问单位,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委员单位年会,加强联系、增进感情、沟通工作情况、交流供需信息。在就业工作中优先满足委员单位的需求,积极向委员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努力使委员单位得到满意的人才。这些单位很自然地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回头客,甚至将用人指标预先留给我们的毕业生,这些单位逐渐成为学院比较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第8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1.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后阶段);从内容来看,技术管理内容与项目其他方面管理内容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而服务,是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高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经营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工程管理水平,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又决定着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决定着建筑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重视工程项目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抓好项目工程管理,并不断提高其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1.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式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工程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施工生产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工程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1.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项目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施工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2.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在各施工阶段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施工生产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指的“技术活动”,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在时间上可按照项目实施阶段划分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后阶段等。每个阶段的内容如下:

2.1项目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建立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制定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岗位技术责任制;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制定“四新”项目应用计划;组织各类管理人员进行各类原始资料(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据调查分析资料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劳动力组织方案、设备布置方案、材料组织方案、工期优化方案等并据此编制出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组织各专业人员熟悉、审查图纸,参加图纸会审,并从方便施工、加快进度、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组织人员编制《施工安全组织设计》、《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等安全技术方案;接受公司技术部门的技术交底。以上技术准备工作是施工准备工作的核心,对工程施工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必须充分收集各生产要素信息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2.2项目工程施工阶段在各工序、分项、分部工程施工前编制、审核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技术方案,并确保方案经济合理性;对分承包方的技术、质量保证能力考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检查各技术方案的执行实施情况,对执行偏差进行纠正;对各检验批、分项、分部的施工过程及过程产品进行监督、检查、验收,特别是加强关键工序、隐蔽工序、“四新”计划应用产品的检查、验收管理,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下道工序;对质量事故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并实施和复查结果,建立质量事故档案,追溯并提出预防措施: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工程变更并与其他参建各方洽商,形成正式的工程变更资料;参与重要施工方案、工程变更的经济技术分析;收集、整理工程技术资料,建立工程技术资料台账;对项目工程的各种检测、试验、计量、测量工作进行技术管理;

对涉及本项目工程的技术标准、规范、上级技术质量管理文件进行管理,及时识别、确认其时效,确保项目施工符合当前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施工过程、过程产品质量的动态控制,确保符合本项目工程质量计划的要求。

2.3项目工程竣工后阶段工程技术档案资料、其他各类技术管理资料的整理、归档;对“四新”应用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评价、总结;对项目工程技术管理成效、施工过程中具体技术、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获取经验和教训,提出新问题和建议;如果施工技术有了较先进的突破和创新.还应整理相关资料做建筑企业标准编写的准备。通过本阶段的总结可以使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得到积累和升华,这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两个PDCA循环之间的衔接阶段,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

3.建立健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管理策略

3.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3.1.1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3.1.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3.1.3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3.2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工作重点主要以下几点:

3.2.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建筑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施工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2.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

3.2.3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建筑工程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第9篇:现代工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影响;促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进步,也在影响和促进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更是十分明显。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能够更好地把握该门专业的进步。

二、研究科技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影响的意义

1.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总结,在很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已经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依据点,而且建筑环境就是把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住宅需求达到了先进技术的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应用,而且能够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相结合,给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才能把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得到全面的空前提升,通过自动化和专业化的技术改进,把各生活基本条件带动起来。

2.是对先进技术进一步引进和发展的主要基础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要把与居民生活最基本相关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专业进一步的利用,也带动了建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为建筑环境管理就是给建筑工程本身点明了注意事项,所以建筑工程中的环境管理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给建筑事业的单一性增添了更多的实际增分点,因为建筑事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建筑环境的全面规划和科学分析,再加上设备工程对建筑物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填补,从而给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实际意义。

3.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未来发展走向的具体表现,实施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能够促使高校开设相关的技术专业,给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应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利用和开发中,相关专业的开展例如:电气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管理、空调制冷技术等一系列的增强建筑环境实际质量的面向现代化的新专业不断涌现,也加快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

三、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技术环境。计算机能对建筑热湿过程及空调系统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使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最优化决策及运行中的最佳化调节和管理成为可能。此外,通过CFD模拟能使空调气流组织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保证工作区空气环境的情况下,减少空调负荷和扩大进排气温差。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设计方法正在发生从静态的设计情况的分析到动态过程的研究的转变,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与应用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技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要求已越来越高,住宅不再是只向居住者提供吃住的场所,而是朝着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交、工作以及享受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现代化装备和最新的高科技成果都已被运用到智能化的住宅中,信息社会的所有特征都能在这样的住宅中找到。我国也已经明确要求21世纪商品住宅的建筑都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智能建筑的出现和发展。智能建筑首先在美国出现,美国智能建筑学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几个基本要素即从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服务性的大楼。我国则以大厦内所配置的自动化设备来衡量智能建筑。新加坡规定智能大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节大厦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室温、湿度、灯光、保安、消防等,以创造舒适的环境;二是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厦内进行联网;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讯设备,并向国内外进行联网。

四、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影响的结晶――绿色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科技进步的一种基本体现。随着人类由荒蛮走向文明,由落后走向现代,人类的建筑也经历着由被动地适应大自然到主动地寻求舒适的进程。然而,在人类不断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现代工业的弊端也逐渐地显现。如大自然遭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人类已经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和文化体现,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建筑就随之而生。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具备了“绿色”性态,即适应大自然的一类建筑。它在能源消耗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而少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等;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利用构造处理技术来达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少利用设备力量满足人类需要;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地少占用土地。

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所有或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提高建筑的保温能力和空气密闭能力,充分利用土壤蓄能、水分蒸发吸热、“烟囟”效应、建筑绿化等自然空调手段来改良室内热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装置和人工照明系统,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现代科技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们的祖先虽然为如何利用大自然作了良好的阐释,但由于缺少现代科技的支持而无法实现。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需要大量的建筑设备支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开发了大量人性化的建筑设备,使建筑实现真正的舒适,可以说现代科技造就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在建筑中尤其是建筑使用阶段合理采用可再生新能源,对改变住区能源消费结构,节约采暖、空调等生活能耗,降低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的综合节能技术途径有:①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②通过开发新型建材提高门窗气密性。绿色建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使之成为现实。现代科技将成为人类改造环境的重要成果,成为21世纪的建筑设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调研

在开展专业建设的活动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开展调研工作。可以派专人去一些名校进行调研,收集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教学资料,还可以观察并了解他校的教学结构体系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以便为学校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做一个铺垫,为学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调研后的反思

我国高校在1952年创办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此专业。四十多后,一些高校才陆续建立该专业。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1998年国家教育部研究决定,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这就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个专业的由来。到了21世纪,全国有许多高校已设立了该专业。

3.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

为了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上,我们要加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课件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等等。为了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如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适当的培养模式,构建两个体系,对于核心课程要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等。

六、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更好地把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脉”,就要更为深入地探究现代科学技术对其造成的深刻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从严,吴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88-89.

[2] 孙世国.21世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趋势刍议[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03):101-102.

[3] 吕志涛.新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与可持续发展[J].江苏建筑.2013(1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