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职业卫生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卫生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卫生的定义

第1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建筑装饰设计师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作为协调职业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职业伦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理想与利益、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等众多矛盾冲突中,往往让位于现实的物质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职业伦理,探索在装饰专业顶岗实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途径。

关键词 :顶岗实习?职业伦理?建筑装饰专业

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在校企合作中培育学生职业伦理的实践研究” (编号:2013B401)主持人:杨洁。

职业伦理也称职业道德,属伦理学科的分支,广义上是研究人们在职业活动领域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狭义上则是研究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所进行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能使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达到“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素养及创新精神。当前,需要探索出在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有效途径,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一、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职业伦理学

建筑装饰设计师属于建筑师的范畴,工作性质与建筑师一样。他们的工作是服务于具体现实目标以及可计算经济效益的,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建筑师学会都有各自明确的建筑伦理准则,通过制定针对建筑师的伦理准则来对其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制约。在国际建协1999年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并签发的《国际建筑师协会关于建筑师实践中职业主义的推荐国际标准认同书》中,专门设置题为《关于伦理标准的推荐导则》的章节,说明建筑职业伦理已经是21世纪全球建筑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

建筑装饰设计师肩负着社会和职业的双重责任,除了个人价值之外,在职业操行方面有着更深层的内涵(见上表)。由表可见,第三个层次是对装饰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高的社会良知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优良素质。装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除了帮助业主追求利益最大化,还应该兼顾公益,推动公共事业。要想做到这些,首先是要基于专业,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得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及专业素养,以此获得人们对装饰设计师的认同。其次,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遵守专业操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不忘社会的责任感,坚持专业指向,而非工具,使自己成为对城市、社会、文化有用的人。

二、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作用

1.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需要的都是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员工。职业伦理是职业人的灵魂,更是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和胜任工作和成就事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生源素质较差,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人生的理想与信念不明确,思想上容易受到各种非健康环境的影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伦理素养,才能让企业更加信任他们,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2.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与社会的职业岗位群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往往注重学生技能教育的培养而轻视职业伦理教育,使得职业伦理教育常处在边缘或空置状态,这既不符合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建筑装饰行业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也有其职业伦理要求。对于从事装饰设计师工作岗位的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与建筑装饰相关的知识、方法、工艺和标准等构成的技术规范系统,还应包括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人文关怀及社会责任等道德规范系统。

三、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中培养职业伦理的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职业伦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统领国家文化建设、凝聚社会共识、指导个人发展的总价值观,它使得高职职业伦理教育更加有指导性和科学性。我校建筑装饰专业在顶岗实习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职业伦理的教育,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个字就是对职业伦理教育最好的指导。

2.加强职业认同感

每种职业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扣装饰设计师的职业定位,先是以专业概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建筑装饰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和特色,以及装饰设计师这个岗位的职业特征,还要让他们了解主要的就业去向。再在顶岗实习初期的岗前培训中,对入职人员的要求、岗位的特征以及职业道德伦理等进行集中培训,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同时,也希望他们在实习工作中能以专业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能及职业伦理。

3.内化职业伦理精神

顶岗实习具有实习实训过程的长久性、行业的真实性、职业生活的体验性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特性,这个时期是学生以“准职业人”迈向社会并融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将职业伦理精神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装饰专业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能够亲身体验装饰设计师的职业活动,进而形成连续稳定的职业意识、心理和行为,最终将职业伦理精神内化为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4.推进师徒制教育

如果想利用好顶岗实习这个特殊的时期进行伦理教育,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指导老师尤其是企业师傅这个资源。在建筑装饰企业往往是利益首席设计师带助理设计师这样一种学徒制的方式进行顶岗实习。这就要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首席设计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伦理教育,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感受和领悟职业伦理内涵,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最终能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职业伦理精神。

5.注重校企文化建设

在顶岗实习期间,如何克服校企文化差异的问题,这需要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这一环节达成共识,共同商讨培训计划。装饰企业多是以一个项目作为一个工作过程,所以先要制定好实训项目的规划,同时参考企业规章和标准来制定具体的实训任务,还要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使伦理教育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就能培养出符合装饰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经常邀请企业到校开设关于职业生涯和发展的讲座,推广优秀企业文化,增加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分量,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受到关于职业素养的熏陶,促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向锋,仲德崑.建筑职业伦理的选择——AIA建筑伦理准则的百年历程及其启示[J]. 世界建筑导报, 2006(11).

[2]戴秋思.职业伦理视野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J].高等建筑教育, 2012(4).

[3]周春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职职业伦理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0).

第2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就业口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承担着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理所应当成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但情况并不乐观,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社会上有人才需求,但却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这种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高校并没有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高等学校的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以社会需求为根本进行制定,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计科专业)而言,随着信息社会的建立,对计算机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但计科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问题,这是一个相互之间矛盾的问题,化解这样的矛盾的根本途径,就要根本改变目前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拓宽大学生生就业口径为目标全面的修订计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哈尔滨华德学院作为以应用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在2012年就组织了以人才需求为中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哈尔滨华德学院的计科专业就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为切入点,以拓宽就业口径为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效果分析,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本文就以哈尔滨华德学院计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为例,从以下两方面简要阐述如何才能从专业培养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口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破解就业难题。

一、以雇主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用人标准和方法发生根本的改变,企业人才需求已经趋于理性,已经从人力密集型向素质密集型转变,也就是企业更重视员工的综合专业素质,更需要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的人才,而不需要只能够完成简单工作的人才。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工厂”,理所应当应该培养出能够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一点,在计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不再只是课程的增加与减少,而是认真对行业对人才能力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配置,让学生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取更专业的知识。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企业是雇主,雇主需求是第一位的,以雇主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增加以训练综合运用知识为目标的综合实训项目的专业课程,减少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关系不大,与实际工作不够紧密的专业课程,合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适合专业需要的课程体系,通过这样课程体系的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

二、改进专业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次教学手段,培养多层次人才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变,高等学校学生的性格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生的个性越来越独立,思维越来越发散,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特点,需要改革。虽然调整制定了新的计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了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的课程。但这些并不能说明完全可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不表明我们计科专业的毕业生就是合格的。原因在于还没有根本的解决教和学的问题,实际上要让学生学好,必须首先教好,只有教好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教好现代的学生呢,答案就是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情况和职业取向,开展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模式。对于专业兴趣高,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引导其从事专业研究,加强专业训练,对于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学习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潜质,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

第3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护理 职业风险意识 研究 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护理人员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成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有可能意外地、被动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引起感染,以及在工作中被针尖、刀片等锐器刺破皮肤造成职业损伤。2003年暴发SARS后,卫生部通报医护人员的感染率高达18.38%,其中护士为48.81%,这种职业损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人们对医护人员职业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寻求提高防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的有利措施,达到有效控制职业风险的目的。

1 风险与护理职业风险的概念

风险最早定义为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随着不同领域在不同角度对风险的研究提出了众多不同的定义。国外许多学者将风险定义为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果的函数,例如Vlek和Atallen把“发生概率与风险结果”作为风险定义的核心概念,Gratt在1987将风险定义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事件发生后果的乘积”,Smith等则将风险定义为“危险本质及发生的可能性”。①

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和患者造成的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性因素。②由于护理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所涉及的风险相对较多,如医疗事故、护理差错、护理意外、医疗纠纷等医疗风险,同时护理人员自身还面临着职业损伤风险。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是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行为过程中对自身或他人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认识程度。③护理风险意识受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2 护理职业风险的特点

2.1 与护理行为伴随

护理行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护理行为给饱受病痛困扰的患者带来康复希望,同时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侵害;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操作的同时,自身在操作中也可能遭受刺伤、受病原生物感染等伤害。护理行为的这种正负两面性难以分离并伴随始终,使得护理行为在实施中都将存在各种风险和不测。因此,护理行为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冒险行为。

2.2 难以预测

护理风险的发生带有极大的突然性、偶然性和个体差异性。但是难以预测不等于不能预测,有的风险即使难以预测,但是经过努力,仍然可以预测到其可能发生的概率。只有极小部分护理风险在目前医疗水平和条件下无法预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最终也将为人类所认知。因此,护理风险分为可预测护理风险和目前不能预测护理风险。护理风险发生在护理前还是后,护理人员将承担不同的责任,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护理行为之前,虽然对该患者是否会发生风险没有任何把握,但仍然需要将过去曾经观察到的各种风险全部告知患者。这种宏观上对护理过程存在潜在危险的认识与把握也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

2.3 难以防范

护理风险预测固然困难,但是有时预测到后也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难以防范不等于不能防范,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考虑周全,将风险降低到最大限度。但是有的风险经过努力之后仍然不能防范和避免,仍然会对患者或自身造成伤害。因此,只能要求护理人员尽可能努力尽到法律赋予其应当履行的“危害结果回避义务”④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4 后果严重

护理风险一旦发生,对患者来说是遭受了疾病之外的另一伤害,通常难以承受这些不良事件的侵害,其结果往往是加重病情或者造成新的损害,甚至可能是灭顶之灾;对护理人员而言也是一种伤害,给患者造成的伤害会引起自责、形成心理压力,给自身造成的伤害也将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损害。

3 常见的护理职业风险

3.1 临床护士可能面临的职业风险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大体分为2大类。一是法律风险;二是职业损害风险。⑤其中,职业损害风险包含事故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性损害风险等。根据风险是否会对患者造成损害还可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来自护理人员自身;间接风险则源于后勤支持系统。另外根据风险造成损害的对象不同分患者损害和自身损害,前者如患者接受护理服务时引起的针刺风险、输血风险、住院期间发生褥疮风险等,后者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时受到的锐器伤、射线损伤、医源性感染等。

3.2 实习生可能面临的护理职业风险

(1)产生护患纠纷。产生护患纠纷的原因一是由于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给患者的隐私权、保密权等合法权益造成侵犯而产生纠纷;二是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操作不熟练、病情观察不到位等引起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护理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产生的纠纷。(2)职业损伤风险。主要是实习护生由于经验缺乏、操作不熟练可能出现的针刺伤,或在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触化疗药物、射线、病原生物等有害物质对自身造成的伤害。

4 国内外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现状

4.1 国外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要提高医护人员风险管理能力,在他们工作之初就应提供相关信息,以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识别风险、合理地规避风险,进而参与到护理质量的提高与护理风险管理中。⑥这些医学教育专家认识到以往的护理教育常注重学生技能的培训与提高,而忽略了法律法规及风险意识的培养。Megan等研究结果显示,让护生熟悉病房环境、知晓护理操作规范制度和护理工作规程、熟悉护理风险的评估方法可以使护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⑦因此,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均要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且在整个临床实习过程中让护生能持续获得相关知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4.2 国内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现状

4.2.1 护理行业整体职业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国内护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整体有所欠缺。护生在学习期间接受职业风险认知教育明显不足是导致护士普遍缺乏职业风险意识的一大原因。因此,医学院校培养护生的职业风险认知十分重要。⑧

4.2.2 护生职业风险意识教育滞后

目前,护理教育中职业风险意识教育滞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尚未将职业风险教育纳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国教育一贯以应试教育见长,侧重于自然知识的传授,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因此,学生很难对某种职业从风险层面去认识和思考。⑨(2)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渗透职业风险意识教育,国内护理教育基本采用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许多护理专业教师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由于课职务繁忙,到医院进行专业实践的时间较少,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教师更为明显,导致对护理职业风险体会不深,加上知晓的相关职业法律知识也较有限,在教学中难以渗透职业风险教育;专业课教师虽有一定的护理职业风险意识,但由于受教学学时所限,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首先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常无暇顾及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3)教材内容滞后,在护理教育中常强调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5 展望

目前国内关于风险意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在职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意识的调查,对于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现状的研究较少。护生是护理事业的接班人,因此,作为培养护士的卫生类院校应首先从护理教育改革做起,一方面通过开设风险意识教育课程,将风险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促使他们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风险意识。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风险意识内容,在教会学生护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她们如何做好职业防护,以减少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护理职业风险意识,将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纳入教师在职培训计划,并把教学中有否实施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是护理职业教育者、护理职业从业者和护理职业管理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通过学校、护理人员本身及医院护理管理者三方共同不断努力,才能促使护理人员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风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我国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高莉.大学生职业风险认知及其与职业决策效能、职业成熟度的关系[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② 连斌,孙亚林.医院医疗风险认知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02.9(6):587-588.

③ 陶冶,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6):116-118.

④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55-159.

⑤ 郑云慧,朱丽芳.《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生职业风险认知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005.2(2):63-64.

⑥ Megan Jane Jonstone,Olga Kanitsaki.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nurse capabilities in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An Australian study [J]. Qualit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2006.15(4):268-277.

⑦ Jun Narumi,Sosuke Miyazawa,et al.Analysis of human error in nursing care[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99.31:625-629.

第4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 浅谈中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思考 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改革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探析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社会需求前提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中外动物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严雅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营养与食品卫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由于开设时间比较晚、相关的配套教材不够完善、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加之学生的营养学和卫生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很难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本课程的迫切之需。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60-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吃”。中国人经历了吃的变迁,从“肚子吃”――解决温饱、求生存到“嘴巴吃”――追求口味鲜美,享受美食,到今天“用脑吃”――讲究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而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制作理想的美食,这就把责任交给了从事餐饮业的人士。如何让客人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呢?这也就对酒店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课,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这门课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符合当前人们对餐饮的需求。

一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来说,专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不仅教材很少而且内容陈旧,已经与当前社会的需要不符,而且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相关食品卫生标准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本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我国颁布的新的《食品卫生法》,教材中也没有详细介绍。

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案例

教材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食品卫生的定义、食品卫生学发展的历史沿革、食品污染的特点、食品安全性的定义、我国食品安全性管理体系标准等枯燥的理论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容易记住,课本中也缺乏案例说明,学生更难理解,不能学以致用,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的兴趣不高。

3.教材针对酒店的专业性不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主要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现行的教材虽然介绍了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但对宴会配餐和菜单设计方面的内容却极少提及、也无相关的案例说明,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将之灵活地运用到餐饮业当中去。

4.教材中缺乏图片和表格

现有教材以文字为主,版面较紧凑,缺乏图片、表格和案例说明,所以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现有教材注重概念、定义的解释,缺乏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点。

5.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缺陷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素质相对偏低,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式学习,即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绩。所谓“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失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营养与食品卫生这门课的教学应该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顾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体上的差异性,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考核,大多数采用学生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如定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一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灵活掌握和运用,这种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高职院校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1.立足专业发展需要,优选教学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对营养学和卫生学相关的专业知识鲜有接触。要想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修改、补充,加以优化,选择那些学生看得到、感兴趣、能激发求知欲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确保内容正确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最好适时穿插部分相关的趣味性内容,如解释、提问、讲习题等。老师应广博众采,有理论、有实践、能归纳趣味性内容。

例如,我讲维生素的作用及生理功能时,由一个故事引入正题,讲解有关知识,然后顺水推舟,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498年,俄国一支由160人组成的探险队,乘船远航到印度。在旅途中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菜,致使体内维生素缺乏,从而使很多人牙龈出血,也有很多人患坏血病死亡。等船靠岸了以后,这些症状又莫名其妙的不治而愈。后来有个医生发现,水手们长期在海上航行,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于是让水手们天天吃些柑橘,奇迹出现了,这些症状很快消失了。柑橘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科学家们从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出了维生素C,并且证实,坏血病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由此可见,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我们机体的主要成分,在我们人体里面存在的量很少,但是维生素对我们人体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们这才知道自己原来对维生素的了解太肤浅,而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更广泛、更有用的知识,自然就想听老师的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学完膳食营养核算及编制营养食谱之后,可给学生添加关于如何设计宴会菜单等内容。让学生为同学聚会设计一份菜单,或者为一场婚宴进行菜单设计。通过优选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今后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学活用,使理论结合到实际当中去,为今后的就业铺垫。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讲授与引导相结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过程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结论式教学法逐渐转变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学习。该教学方法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由来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做法是:首先寻找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例如,在上蛋白质这一章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上食物中毒及预防这章时,提出“为避免中毒,四季豆应该如何加工”、“发芽的土豆能不能吃”、“蘑菇怎么识别是否有毒”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收集资料;在讲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这一章节时,让学生预习并收集资料“昨天所吃的食物有哪些,是否含有所有的营养素?”;在讲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提出“吃蔬菜要三多一全一新鲜,颜色、数量、品种多,要吃全,要吃新鲜的蔬菜”等。在这些专题中,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更广泛多样的具体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活跃,主体性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初露端倪,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需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并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专题综述作业。这一过程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上台演讲,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加强了师生互动,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以上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矿物质这一章节,讲到缺乏导致疾病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缺铁会导致贫血凹甲、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缺锌会导致异食癖等,这些图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缺乏症状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营养不平衡的严重性、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我还采用了相关视频教学,通过视频播放案例,让学生通过视频,加深对内容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食品卫生时,讲了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例,有毒食品添加剂“瘦肉精”“苏丹红”事例,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恪守职业道德。

3.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应该考哪些、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这门课做了诸多尝试,分别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总体来说,开卷考试虽能提高学生的课程通过率,但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有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对将来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来说更是收获不大。

此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在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我最终采用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出勤率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课堂表现占10%,考勤占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占60%,培养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小论文的撰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期末考试中,一部分试题采用无标准答案的方式出现,以便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总结

第5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8S定义;8S具体要求;班级管理

一、8S的定义

8S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是进行现场管理的基础,管理理论在众多企业单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学校教师也逐渐关注起来,尝试在教学管理中应用、实施8S管理。

8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八个项目,因其首字母均以“S”开头,简称为8S。1S――整理:区分要用和不用的,不用的去除掉。2S――整顿:要用的东西依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明确标示。3S――清扫:清除工作场所内的脏污,防止污染发生。 4S――清洁:将上面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维持成果。5S――素养:人人依规定行事,从心态上养成好习惯。6S――安全:管理上制订正确作业流程,配置适当的工作人员监督指示功能;对不合安全规定的因素及时举报消除;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签订安全责任书。7S――节约:节约为荣,浪费为耻。8S――学习:学习长处,提升素质。

二、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知”与“行”的背离。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比较自私,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很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学生中普遍存在做事马虎、行为涣散、责任意识不强、卫生意识差的不良习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8S理念,希望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

三、8S管理模式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

1.整理

(1)整理教室。废弃的物品及时清除,规定卫生工具、饮水机、垃圾桶等放置位置,地面无垃圾,值日生每日必须清理垃圾。(2)整理讲台。灰尘和粉笔头及时清理,规定粉笔盒、座位表、班级日志等放置位置。(3)整理课桌。及时清理桌面,无乱涂乱画,无学习用品之外的杂乱物品,学习用品放置要统一整齐。

2.整顿

(1)桌子、椅子排放整齐,桌面上的物品要统一摆放整齐。(2)班级墙面做好有意义的标识,有国旗、宣传板报、德育量化表、卫生角、课程表、值日生表、布告栏、名人名言或班级特色宣传等,标识要求美观、鲜明、醒目。(3)推行学生形象标准。要求学生按规定穿校服,戴胸卡,仪容仪表符合要求。

3.清扫

(1)教室、包干区地面彻底清洁。(2)玻璃窗、窗台、门、墙面彻底擦干净。(3)例行每日三小扫,一周一大扫。

4.清洁

(1)落实前3S的工作。(2)制订清扫标准,建立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

5.素养

(1)持续推行4S直到成为学生共有的习惯。(2)帮助学生达到最低限度的修养要求,成为讲文明、懂礼貌、行规范的文明学员。(3)提升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责任感,激发热情,铸造团队精神。

6.安全

(1)利用早读课、班会课时间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2)发动学生检查校园内线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上报消除。(3)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7.节约

(1)利用早读课、班会课时间开展节约教育,加强学生的节约意识。(2)发出倡议,在校园内开展“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活动。(3)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杜绝教室、宿舍水电浪费。

8.学习

(1)抓好课本知识的学习,巩固专业技能的学习。(2)抓好生活、生存技能的学习。

四、初步成效

通过班级日常规范8S管理活动,使学生首先对于规范化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从规范化管理中得到了收获。8S管理提高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了安全隐患,使学生养成了节约的习惯,降低了学校的运行成本,改善了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叶园.运用8S理念进行高校实验室管理[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5(1).

第6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2014-2015年度江苏省卫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课题:卫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压力与竞争心理对学生综合幸福感影响的实践研究(JCH201533).【摘要】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面对着比其他职业院校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这将影响她们的幸福感。运用体育课程的教学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将是一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尝试通过统计分析寻找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并总结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疏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习压力;卫生类职业院校

心理学上借用物理中“压力”的概念来表达一种紧张和阻抗状态。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将心理学上的压力定义为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的威胁性刺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世界的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指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即压力感。关于学习压力《心理学大辞典》中的释义是:学习压力是指由学习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紧张。由于卫生类职业院校一般课业负担都较其他职业院校重,长期暴露在学习压力下的学生容易产生倦怠从而产生生命活力不足的情况。那么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否承担更大的学习压力呢?为了确认这个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的调研。同时为了加以对比,还加入了其他非卫生类职业院校,总样本量达到了3450份,有效样本2998份。调查采用江光荣等人编制的《班级环境问卷》中的学习负担分量表对前述样本进行了施测,想知道在学习压力因素上,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是否与其他类学校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非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也就是说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压力与非卫生类职业院校相比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干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呢?体育课程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教学设置和科学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一、合理有效的体育课程可以起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作用。

1.增强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在健康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吸取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恰当高效的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巧,加强自我保健,从而最终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学生应对高强度的学习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学习的道路上也是这样。最终的成功往往不属于最聪明的学生,而属于最能坚持的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耐挫力,促使其以更加阳光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压力与挫折。

3.缓解压力。体育课程对学习压力的缓解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它可以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面对学习压力,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调整方式。有的学生用暴饮暴食、甚至沉溺于游戏等不健康的方式来舒缓压力,不但无益于解决学习压力的问题,反而伤害了自己的身心。相比来说,运动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方式。在不开心的时候,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奔跑、流汗,暂时把不开心都抛到脑后。运动结束后冲个热水澡,一觉醒来就把负面情绪彻底放下了,这是很多职业院校男生缓解压力的方式。

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在体育课程中注重以下几点:

1.硬件设备跟上。体育课程需要各种器材,如果缺乏相关器材,往往体育课变成自由活动的放羊,因此购置能够满足学生课堂需求的体育设备是有效的体育教学的前提。

2.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较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也很容易对熟悉的事物感到厌烦。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不断开发新的,适合年轻学生的运动项目,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这将是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有效举措之一。

3.要使学生真正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益,还需要我们再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放松。总起来说,合理的体育教学课程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必须做好教学设计,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项目,结合学生体能的实际情况,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从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华云娟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袁冲.试论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J].体育教学,2005(02).

[2]王琳,李士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88-91.

第7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普通心理学所反映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的上位概念是能力,能力是普通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职业能力既然是从属于能力的子概念,从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能有助于我们从更为普适性、更为广阔的视角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的本质。普通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由此可以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定义为:直接影响学前教育活动的效率,并使学前教育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由这个定义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一)职业能力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则是直接影响学前教育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心理特征,因此,职业能力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素质,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将来的从事的学前教育活动的成败。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之中,应该始终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

(二)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能力的普通心理学内涵可以看出,能力与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能力体现在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各种模拟和现实性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能力在活动中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也必须在活动中体现。因此,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事实也证明,脱离了实践活动的传授式的学习犹如耳边风在学生耳旁吹过,很快就会消失殆尽,不留下一丝痕迹;而创新教学方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能促进理论课程的有效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对儿童的理解,对学前教育的感悟和职业能力的初步形成。例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组织以下活动:学前儿童心理现象的观察及分析、儿童个案研究活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性学习及其汇报等;《学前教育学》课程则可以组织这些活动:学前儿童保教活动案例分析、学前儿童生活情境表演及分析、模拟游戏、模拟课堂、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分组研究性学习及汇报、学前教育知识竞赛、说课比赛、幼儿园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教育机智比赛、与幼儿沟通能力情境表演和分析、学前教育读书活动及分享等等这样的专业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切实得到发展。

(三)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引导的培养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职业能力也当然从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是外在的、社会的职业要求内化成个体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因而它是富有个性的,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带有每个人的个人风格。因此,不同的学生个体,既有能力指向目标的多样化差异,又有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的层次性差异。而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指向、水平层次又是与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等密切相关的,这说明我们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传统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更多的是一个群体化的过程,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基础和兴趣需要,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进行集体化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提示我们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之中,要研究每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从哲学的视角定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认识,包括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从古希腊人创造的哲学一词来看,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philo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义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达了人类对智慧的永恒的追求。从哲学视角进行定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一种源于对学前教育智慧的热爱且在探究基础上获得的合理的认识与解决学前教育保教实践问题的才智,表现为对学前保教工作多样化情景的深刻洞悉、把握以及灵活机智的驾驭、应对的综合能力。由此定义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一)保护和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行动哲学就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最根本的原动力,因此,要通过各种场合、创造各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保护和激发学生对学前儿童的热爱,对获得教育智慧的热忱,对学前教育的问题的发现和孜孜不倦的探究。

(二)渗透哲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整体、辨证而直觉的教育能力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教给学生辩证的思维和整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哲学的层面拓展学生对教育的见解,引导学生学习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学习西方的逻辑思维,获得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老子》、《庄子》,学会一种整体、辨证、变通的思维,为实践智慧的产生打下基础。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可以使得学生学会全面思考,权衡利弊,学会用最合理的方案解决问题;道家的阴阳转化,使得学生获得灵活变通的思维方法。

(三)通过实践的历练提升个人经验,获得学前教育的智慧智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丰富而深入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历练,真实人生和实践的累积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智慧。所以,要多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要多组织学生到幼儿园直接接触孩子,直接参与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实践的历练、积累和反思,获得哲学层面的职业能力,即学前教育工作的教育智慧。

三、从职业能力内部结构的视角定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对职业能力的内部结构的研究源于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思潮盛行后期提出了职业能力内部结构之“职业核心能力”。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职业能力的研究普遍认为,职业能力的内部结构包括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用于各种职业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则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须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是指能够内行地完成专业工作的能力。由以上对职业能力的内部结构的研究我们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出如下定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的职业能力是指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学前教育岗位专业能力的总和。这样,我们也至少得到以下两点认识:

(一)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也被称作关键能力,有时也称作跨职业能力或可携带能力。它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是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基本能力。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而言,通过对核心能力的掌握,可帮助她们将来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岗位需求,在幼儿园职业环境中重新获得不断发展的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还可促使学生在工作条件下判别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所以,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终身教育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以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应该系统化地全面进行,所有的课程(包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目标,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全面渗透到学前教育学生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甚至融入到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

(二)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幼儿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直至2011年12月11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此标准共提出幼儿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和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这七个方面的能力又具体化为26项具体要求,以上专业能力标准和要求应该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教育实践都必须严格以上专业能力的达到作为重要的目标。

四、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视角定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职业能力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地讲,职业能力形成的条件包括知识、技能和观念三种因素;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正是知识、技能和观念的类化迁移和整合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结合我国1996年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以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定义为: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保教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学前保教育观念基础上经过类化迁移和整合形成的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能力。从以上定义可知,要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必须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一)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学前儿童保育、教育理论知识,在脑中建立学前教育认知结构,树立先进的学前儿童保育、教育观。并初步形成学前儿童保教技能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前教育各门理论课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建立学前教育知识网络,逐渐形成学前教育认知结构。根据知识的分类,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前教育理论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的目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等,学习这种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观、教育观,从而指导学前教育实践。例如保育方面,形成均衡营养的观念,保教合一的观念等等;教育方面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幼儿发展观、人才观、幼儿园教育目标观、课程观、游戏观等等。学前教育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在幼儿园的具体的操作性知识,比如,如何制定班级计划,如何组织幼儿玩游戏,如何进行一日生活的管理,如何开展五大领域的课程教学等等,学习这类知识的重点在于形成在幼儿园工作的教育技能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之中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引导体验感悟,引导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化为自己的教育观。而程序性知识则应提供优秀幼儿教师的示范,加强实践的见习和训练,把程序性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和能力。

(二)组织大量的模拟性和真实性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前教育知识、技能和观念的迁移和应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前教育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例如如何创设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良好地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如何预防避免或恰当处理各种保健卫生方面的突发事件?如何能有效地组织和教育幼儿集体?如何观察幼儿?如何对幼儿个体进行个性化教育等等,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把现实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学前教育情境设置成各种模拟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初步将有关保育、教育知识和观念迁移和应用在活动之中。除了大量的模拟性练习,还应该有大量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通过参与、亲身体验幼儿园的实践活动,通过指导老师的的示范和对学生实习的不断反馈促进学前教育知识、技能和观念的迁移和应用,初步形成学生对学前儿童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

第8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在职业卫生检测的领域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必然要求。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是提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的关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质量管理体系的概论进行叙述,分析并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在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卫生;检测;作用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职业卫生检测的工作也在朝着法制化与规则化方向发展,卫生体制的不断变革,使得卫生检测工作在进一步发展,质量管理体系也应运而生,有力地提升了职业卫生检测的总体质量水平,并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1质量管理体系的概论

1.1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在ISO中的定义为:为实施质量管理的各个组织机构、程序、责任、过程以及资源[1]。在职业卫生的技术服务机构中,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理解为:具备符合标准的实验场所、仪器设备、合格人才等资源,通过适宜的质量管理相关组织,基于职责明确化的执行团队,通过科学性的工作程序和判定标准,形成一种相对协调的有机系统,且利用现阶段质量管理的专业性理论与先进技术方式,建立一种符合自身运营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是保证卫生检测总体质量水平合格的关键点,以医疗检测为活动的主线,将机构、全过程和各项资源进行有效串联,通过检测样品的输入,专业检测报告的输出形成一整套管理体系。

1.2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内容

文件内容需要满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剂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要求,可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来进行文件内容体系的编制。文件应当包括质量手册、文件程序、作业指导和实施记录。文件是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性文件,其编制没有固定格式与标准模板的限制,一切质量管理的活动都依据检测环境和条件进行确定,其高度的适用性,能够满足体系的有效运行。

2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质量管理的文件编制完成之后,在其执行前必须要对卫生检测员工进行贯彻,促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了解到体系的意义及其内容,将卫生检测各项质量活动控制在一个有效的状态中,一旦在其运行中发现任何问题,立即进行反馈并纠正,实现运行的持续性。

3质量管理体系在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3.1计量工作

质量管理在卫生检测的计量工作中,主要是将计量法规进行贯彻并落实,定期进行各种检测设备和过程的认定,并建立起计量相关技术的资料档案,促进检测结果具有公正性与权威性。

3.2实施计量认证

计量部门在进行检测机构的综合检定与测试能力的综合性评价,就是计量认证的全过程。考核中对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和仪器设备、人员专业性素质与制度可行性都有着较为明确的标准。通过计量认证这一环节,能够有效将卫生检测报告文件和原始记录的标准进行规范,包括报告书的整体书写格式、计量单位的量化使用、原始记录的修改与储存方法、有效数字的误差及处理地能够都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定,将检测溶液的具体剂量配置与稀释等原始记录进行规范,并可追溯到国家标物中心,这些环节对检测标准的精准性与公正性起到了监督和控制作用,有效地增强了卫生监测的实际效果。

3.3质量监督

为了不断加强质量活动及其过程的监督,检测部门可设定专业质量监督人员,对卫生监测的技术服务和具体操作进行监督,包括在内审与外审环节中发现的任何问题,并对检测中的不符合项与存疑项进行判定并作出纠正,在发现严重不合格的检测项应当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备,由质量管理科室进行公正判定与纠正。对于不符合项的部门,监督人员应当做好跟踪验证工作,促使其按照时间和纠正的标准进行整改。另外,监督人员还应当对技术岗进行技术专业性方面的监督,对岗位操作人员是否执行技术规范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测现场材料、环境、设备器械等检查,查看检测记录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具有完整性与精准性。

3.4开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质量管理体系其内部的审核工作是为了通过内审人员进行体系运行的内部审查,审核部门人员负责则审核计划及手册的编制,并适时向卫生检测领导提供审核结果与报告,对于任何不符合项目的责任相关部门进行通知书的发放,以督促其进行整改和纠正,并对纠正的过程与措施进行实时跟踪。评审活动的管理应当由检测实验室中最高领导者进行主控,评审活动应当围绕着质量目标、组织程序与结构等方面进行开展,针对外审和内审的结果、人员报告、对比性实验等找出不合格问题,并通过纠正措施进行合理时间内的修正,指出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部分,对不适用或已经过时的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

4结束语

随着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职业卫生检测工作逐步的法制化与规范化,科室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卫生法律和标准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卫生技术工作的开展,确保其技术工作的整体质量水平,充分将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到卫生检测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第9篇:职业卫生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煤炭企业;职业健康

安全生产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是安全生产本质的核心。作为煤炭企业一定要应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内涵,树立“大安全”理念,在加强安全生产的同时,不能忽视职业健康,必须把职业健康纳入安全生产范畴。

1 职业健康的定义和特点

1.1 职业健康是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病的发生。职业安全是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职业健康和职业安全统称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1.2 与职业安全相比,职业健康的特点

(1)职业安全问题所造成的伤亡危害明显。例如高空坠落造成的伤害,伤害后果明显;而职业健康问题在常态下所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危害并不够明显。(2)职业安全问题所造成的伤亡危害除了有些是数量大以外,例如煤矿透水,爆炸等,一般造成的是个别人的伤亡;而职业健康问题所造成的伤害人数往往较多,只要在工作场所就很难逃避。(3)职业安全问题所造成的伤害立竿见影;职业健康问题所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往往都有潜伏期,有的甚至十几年或几十年。(4)职业安全问题所造成的伤害影响的主要是本人,职业健康问题所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不仅影响本人,而且影响后代。

2 煤炭企业职业健康的现状及重要性

2.1 据国家卫生计委,2012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27420例,其中尘肺病24206例,占当年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88.28%。从行业分布来看,煤炭行业的职业病病例为13399例,占报告总数的48.86%,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2.2 职业健康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扎实做好职业健康工作,不仅关系到职工个人切身利益,也充分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保证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所以,将安全工作由保障生命安全向珍爱职工健康延伸。

2.3 煤矿企业具有高危险、高污染、高劳动强度的特点,加之个别员工不注意个人防护、饮食结构调整和健康保健,员工尘肺病、矽肺病、心脑血管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给企业维护员工的安全健康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课题。

3 构建完善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有效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3.1 严格执行煤炭企业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是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的根本措施,也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保障从业人员健康权益的有效手段。

晋城公司所属煤矿均为资源整合矿井,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了职业危害预评价工作;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了设计;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要求进行施工;建设项目竣工后,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按照有关程序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确保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的及时到位。

3.2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为加强晋城公司煤矿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公司成立了职业健康领导组,下设了职业健康办公室,制定了《煤矿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将公司所属煤矿及基建矿井施工单位全部纳入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的范畴,加强了对基层单位的督导和考核。煤矿成立了职业卫生领导组,建立职业卫生专职科室,建立健全了各项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同时严格落实上级关于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使用等一系列有关文件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对各项职业病防治经费实行预算管理,并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资金的使用、实施,实行全过程、系统化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职业健康制度体系和职业健康专项经费体系,为做好职业健康工作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3.3 加强现场管理,改善工作环境

加大科技创新,狠抓源头治理。(1)采用煤层注水、自动喷雾、湿式作业,有效降低粉尘浓度,建成防尘供水系统、防尘隔爆设施、喷雾降尘系统、通风系统等多个防护系统;(2)采用增加投入,及时淘汰落后设备,采用低噪音设备,对重点场所采用隔音处理等方式降低噪音强度;(3)采用工作面采空区及时密闭,合理安排风量,井下爆破后及时排除炮烟,加强毒物防治;(4)配备粉尘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设备开停传感器,形成可靠的监测系统,做到及时有效预测预报,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

3.4 严格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

严格职业健康体检管理,主动预防为主,全程监护为重。

首先,对新招入人员和转岗人员及时进行岗前体检。一是,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劳动者,以避免职业禁忌人员从事其健康状况不允许从事的作业,从而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二是,为作业者留下健康状况的本底资料,以便以后动态观察其健康状况的变化。

其次,是对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做好在岗期间的体检。一是,尽早发现职业病患者(职业禁忌者)或职业病危害对健康的损害,及时调离有害岗位并予以治疗;二是,了解群体健康水平,为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离岗时的体检。凡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离岗时必须进行离岗体检,其目的是为了对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做一个评价(总结)。其意义是双方面的,对于工人,是为了确定自己是否遭受了健康损害,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用人单位,也可以视为一种义务和一种保护手段是证明未对劳动者健康造成损害的证据,避免产生可能出现的劳务纠纷。

3.5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规范劳保用品,严把质量门槛。从源头上严格标准把好质量关,质量不合格产品一律拒之门外,及时为井上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配置合格、规范的劳动防护用品。加强劳动防护用品采购、储存、发放和使用等重点环节的动态管控,始终把维护职工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3.6 职业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