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

第1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数据分析 供应链管理 社区服务 电商创业 生鲜电商 配送物流 数据化服务

1 新楼盘社区日用生鲜电商的销售服务现状

1.1 社区服务性生鲜电商发展状态

以近年砉阒莅自魄某新建小区的日用生鲜电商的日常销售服务为例来说,此电商平台成立于2011年七月,在新楼盘落户之前主要服务周围的老旧小区,由于老旧小区的地形复杂、人员分布情况复杂等原因,此电商品牌一直都以社区日化用品销售为主,而伴随着电商OtoO模式和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成熟,自2013年来此电商平台逐渐转型到自建物流网络和日常社区生鲜原材服务供应为主,依旧自建物流优势和平台资源优势为新楼盘用户提供一站式生鲜原材供应。近年来,虽然此生鲜电商平台以日常化的蔬菜、水果、海鲜等食品原材的销售为主,也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趋势的日常盈利和平台建设,但在此电商平台在日常化的配送效率和用户时间定位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我国目前的生鲜电商产业依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不仅大型的电商平台都在不遗余力的进行生鲜电商销售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型电商平台也都在加紧建设自身的生鲜电商平台,所以造成了行业竞争压力大、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等问题。另外由于产品的保鲜技术、供应链冷装物流技术还没有彻底攻克,所以生鲜电商的发展势头缓慢,其高效率的保鲜配送也成为了困扰电商平台的难题。而普通的生鲜电商平台都在集中化的进行农副产品销售,但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没有自建物流和产品配送物流高,所以很难实现有效的盈利模式,只能在社区区域进行区域性的发展建设无法形成较大范围的覆盖。

1.2 基于数据化供应链管理的电商平台的社区服务体系搭建

伴随着近年来此生鲜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如何在基于发展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体系化的电商服务架构成为困扰此电商平台的首要问题。由于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构建有效的配送服务模式首先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的产品供应体系。需要以城市周边农村为产品基地作为产品物流配送的依托平台来建立完整的产品供应链,需要以生产农副产品的农村为基地生产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辅助其他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进行销售。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旧现代大数据平台化管理模式建立产品供应体系数据链和数据模型,保障有效的数据交互。从现代电商发展的趋势来看维持电商平台运转的首要因素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率精准化的物流配送服务,其数据化电商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公司电商平台优势与产品农村合作社进行数据化对接,在保障数据化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将农村合作社中的农户生产模式进行数据化模型分析,及时的了解农户的生产种植状态,以此来保障农副产品的质量。另外要以大数据运算平台为有效载体,根据数据化的平台预测结果来确定农副产品的产出规模,从而实现对商品的有效管理,进行数据化的统筹安排。与此同时,基于电商平台的云计算优势来建立社区生鲜服务网点,不仅是在相应的社区建立货源仓储,而且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来配备基本的服务销售网点,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销售配送服务。另外针对日常大宗生鲜商品的销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供应链采购,针对特定的商品属性、商品的销售状态来进行统一的采购销售配送,为每个商品设定特制的二维码标识进行数据录入、物流跟踪、服务终端匹配、保障商品销售配送的有效及时。

2 日本神户品牌生鲜电商的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

日本神户市某品牌生鲜电商成立于2014年,基于基础硬件设施和品牌平台架构的有效搭建,其成立伊始就从事于社区共享化生鲜电商的销售配送服务,依旧商品的平台化数据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数据化分析平台搭建,不仅在不足两年的发展周期内迅速的垄断了本市的生鲜电商市场,其盈利能力也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在市场空间扩大和盈利能力增强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其运营效率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其标准化供应链的数据分析和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基础之上的集中式仓储建设和标准化自建配送体系的建设。

如图所示可以看出与我国的生鲜电商相比日本神户的生鲜电商品牌进行集中式仓储和分布式仓储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基于数据化的仓储建设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相应数据模拟和数据分析,提升商品的周转效率节约流转成本。另一方面,生鲜电商的仓储建设模式可以增强商品的区域覆盖率,通过数据化的客户商品需求分析来进行统一的仓储货物调运,及时的为用户送达。

另外,由于生鲜电商在采购渠道和商品进货渠道的差异,导致商品同质化较严重,商品质量差异较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神户生鲜电商品牌为此引进OTB标准化体系进行统一的商品采购管理。基于平台数据计算优势,采用云计算数据处理器根据采购标准和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标准来进行集中化的分析,得出优化的数据需求结果来进行多角度的衡量,确保运营服务体系标准化的运营。

基于数据平台处理,神户生鲜电商实现全方位的全系统自动调拨,根据分布式的仓储的范围得出最优结果进行正向调拨或者是逆向调拨,既可以快速安全的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中也实现了配送网络的标准化,根据系统数据支持来全面的提升商品配送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 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对生鲜电商平台建设的积极意义

3.1 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生鲜电商的效率提升

基于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的生鲜电商平台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货物的配送效率和平台的运转效率。在精准的数据准备下,生鲜电商的线上平台基于用户的平台支付信息,可获得用户的精准定位,依据用户或顾客的预留信息可基于附近仓储的产品支撑在网络数据管理平台快速的获得产品信息,通过附近仓储快速的将产品调出为顾客及时的进行配送。而下单顾客可通过电商平台或者电商的品牌移动化客户端进行快速的信息下去,包括货物的产地信息、生产包装信息、物流信息,在物流数据管理系统的有效支持下及时的掌握配送货物的状态,及时的收到货物。

3.2 数据化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优势

基于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标准的不断地提升,生鲜的物流配送成本也在不断地提升,去除自建物流成本之外,包括生鲜冷链和包装成本在物流配送环节中的成本也是高居不下,如何全面的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缩短物流的配送周期成为了很多生鲜电商品牌最关心的问题,而数据化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综合建设,基于平台数据化模拟环境的综合分析,可以快速的对商品进行定性化的数据管理,对物流仓储的货物进行准确的定位,及时的将商品从仓储中快速的调出。基于物流数据的统一化平台测定和分析可以快速的将商品发往终端,让顾客快速的收到货物。基于终端的数据构成和多平台的数据支撑和交互,物流整体的配送线路和数据可以达到最优化满足最便捷物流配送需求。在多元化的数据交互情态下,数据化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依据生鲜电商具体销售数据和用户平台使用数据来纵向或者横向的数据分析形成完整的销售采购数据链供平台使用,及时的做出数据分析形成数据参考做出有效的数据对比,从根本上提升物流配送效率。

3.3 数据化管理体系下供应链终端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下生鲜电商的供应链终端建设一直都是困扰众多生鲜电商平台的首要问题,在终端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的保障产品质量和货物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冷链供应过程当中要高度重视,同时在货物分拣和存储过程当中也要高度重视。而基于数据化平台的有效搭建,在数据的统一监控下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在货物配送过程当中货物的品质和货物安全之外还可以在终端的货物采购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数据化监管,对采购及运输的每一个过程进行详细的管理,从源头到销售和配送顾客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保障不出现偏差。另外,由于现代生鲜电商的自建物流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如何在自建物流和自建仓储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进行货物分配和原材存储是生鲜电商终端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对源头货物进良好的配送网络搭建,也要依据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分析进行终端仓储和配送网络的搭配,要将每一个每一种货物详细的分配到时间效率最高的物流网络当中,将生鲜原材及时准确的送到顾客手中。

3.4 数据化管理供应链数据平台的融合建设模式

随着现代生鲜电商产业市场的快速饱和,数据化管理供应链数据平台也逐渐形成融合性发展的趋势。不仅在电商信息交互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在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享方面也有了结构化的调整。不仅体现在电商物流信息的集中融合性,也在时间和空间接口上形成了融合性的跨越发展模式。交互性的平台数据共享和不同数据资源对接也形成了高度的集成性,信息数据的交互不仅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信息的来源分类上也更加体现出了平台顾客的主体性地位。对不同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化的详加整理来实现资源信息的行业平台共享,在面对多种信息的集中时,现代媒体的融合性更趋向便捷,通过对信息集中进行分类和详细标示让受众群体更加便捷化的接收和分享信息,及时获得信息的有效价值。另外,基于电商平台的数据收集和供应链数据类型的不同,对于不同商品的信息数据收集也更加可靠和准确。实现生鲜原材的数据平台资源共享和数据链对接,不断地增强数据化管理供链的数据交互性和融合性,全方位的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物流配送的准确性,为广大顾客提供最便捷的生鲜购物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陈永平,蒋宁.大数据时代供应链信息聚合价值及其价值创造能力形成机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7).

[2]于永利.大数据升级电商供应链管理[J].互联网经济,2015(Z1).

[3]陈涛,李佼.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J].电子政务,2013(12).

[4]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陈煜波,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01).

第2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引言

 

现代管理对供应链的定义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通信服务企业供应链,是一种高质量服务的商业模式,可以用来帮助通信服务企业以较低的运作成本达到客户服务的高质量要求,从而产生更多业务量,提高通信服务企业的获利能力。

 

福建中通通信物流公司立足通信业,在福州建有大型物流园,在全省各地均设分屯库,为各大运营商和通信企业提供规范、智能、安全的供应链服务。

 

一、福建中通通信物流公司供应链服务发展现状

 

供应链服务管理的主要要素为供应链计划、供应链信息流、客户服务管理、库存管理、 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等七个管理要素,这些管理要素的联合作用决定了整个供应链服务的竞争力。

 

(一)供应链计划

 

供应链计划是对企业有长远影响的计划,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源分销和经营方式与环境提供的各种机会取得动态平衡,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福建省中通通信物流有限公司充分考虑外部及内部条件,确定适合企业的供应链计划,以满足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二)供应链信息流

 

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要素。普通的信息流往往是在顾客和补给部门的订货、库存管理、收货、发货和配送等过程中产生的。过去,这种信息流是局限于建立在手工和半自动化的基础上,因而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增加了库存、运输、退货等成本,降低了顾客满意度。

 

我司已经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联结,通过多媒体技术,及时、精确地传输图像、声音和文字等信息,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存取,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三)客户服务管理

 

客户服务是整个物流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客户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份额、物流总成本,进而影响到总体利润。我司在市场竞争中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优势,差异化的客户服务能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质量上的改进,如按时送货的改善、订单满足率的提高、准确的票据、订单提前期的缩短,以及整个物流系统生产率的提高等,在短期内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四)库存管理

 

我司在福州的大型物流园位于仓山科技园区,紧邻鼓山大桥,距离三环快速线仅几百米,重(中)型载货车辆进出方便,往返运输交通便利,在全省其他八地市设有分屯仓库,以下简要介绍全省九地市仓库的服务管理水平。

 

(1)服务支撑能力

 

(2)管理体系

 

(五)配送管理

 

在配送管理方面,根据仓储管理的特点,设立了二级配送体系,即从福州的总仓至各区域分屯库、从各区域分屯库至需求点。公司采用先进的配送管理系统以及专业的配送团队提供及时的配送服务,为保证货物安全,还与保险公司签汀了全程保险协议,安全性和及时性兼顾。

 

(六)采购管理

 

我司采购管理通过流程配置,可进行多种采购流程选择,如订单直接入库,或经过到货质检环节后检验入库等,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实现对采购存货的计划状态、订单在途状态、到货待检状态等的监控和管理。采购订单可以直接通过电子系统发向对应的供应商,进行在线采购。

 

(七)供应商管理

 

我司实行供应商信息收集、评估、议价、选择并绩效考评等,通过优化供应商资源结构、吸引更多优质供应商、建立动态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建立基于供应商日常表现的评估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优化的供应商资源库,与供应商建立双赢关系。

 

二、通信行业供应链服务的需求和特点

 

供应链管理认为库存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动因,应该通过降低库存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并且降低库存优化运营费用。目前大部分通信运营商仍限于传统仓储模式,背负巨大的库存包袱,库存周转不平衡大大增长了企业仓储库存成本。

 

据了解,全省仓库面积利用率平均不到40%,有的仓库长期闲置,有的继续投资建新库,此外,现有仓库大都是平房库,设备陈旧落后,不少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商品在库滞留时间长,保管不善造成破损、霉变、损失严重,物流成本较高。

 

三、福建省中通通信物流公司供应链服务的未来愿景

 

(一)提升供应链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供应链服务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人力资源成本为最大支出,约占企业营运成本的60%,市场支出约占25%,而技术研发投入份额较小,仅占4%。未来随着外包市场的进一步升级发展,企业必须摆脱过去单纯依赖人力成本的发展模式,而专注于整体能力的提升,从而对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我司将集中主营供应链服务业务,关注核心能力打造,兼顾招标、检测等增值服务,通过提高企业专业技术能力及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努力实现企业增长方式从外延性增长到内生式发展的成功转型。

 

(二)聚焦企业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效应。

 

针对品牌建设,我司强化客户服务,凝聚行业口碑,努力成为客户的合作伙伴,通过不断提供增值的、超出预期的服务来提升对现有客户的服务水平。

 

其次,针对供应链服务业务和通信行业,不断总结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自身的实践成果,提出趋势性、规律性和理念性的观点,通过企业宣传册、研讨会、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多样形式进行企业品牌营销,逐步在通信行业树立企业“正能量”形象。

 

(三)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把人才体系建设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对待。

 

人才是供应链服务企业发展的资本。针对人才体系建设,我司既面向行业内市场招贤纳才,引进社会专业人才,特别是熟悉业务流程管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建立企业内训体系,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起点,建立人才储备库,不但为经过培训后的员工直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而且公司也拥有符合业务发展需求的优秀业务骨干,形成双赢局面。

 

四、结束语

 

福建中通通信物流公司提供从招标、产品检测、集中仓储、订单处理、提货调拨、物流配送到应急抢险等一系列专业化的服务,最终成为以支撑服务为基础、传统物流为根本、增值物流为配套、信息系统为手段的综合性全过程管理的现代化供应链服务企业。

第3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由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采购管理之间有很大不同,因而旧有的采购成本控制理念与方法已不符合实际要求,如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提高采购成本控制水平是现代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1.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成本

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当前,学界并未在供应链的内涵上达成一致,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有不同的认识。在哈里森看来,供应链是一个功能网链,它负责执行原材料釆购、中间产品与成品制成、向客户销售成品等功能。供应链是一个协调、组织、推动企业各项功能的过程。伴随物流管理的发展,人们对供应链的看法不断深化,更广意义上的链状结构逐渐受到重视,即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管理以及客户管理在内的链状结构。因此,当前受到普遍认可的看法是: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性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借助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实现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的控制。

与供应链的概念相对应,供应链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即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借助对各个管理职能的统筹协调,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包括缩减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益,信息共享,增强反应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强调规划、组织和调控对与之相关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甚至与业务伙伴之间的关系也包栝在内,因而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具有突出的集成性。将企业原本的生产业务外包出去,使外部资源发挥其最大功能,实现与这些企业的平等合作,这是该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可简要概括为“横向一体化”。

1.2 采购与采购成本

采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企业获得服务或货物的过程,包括资金流与物流的相互结合转换、企业间的信息交换等基本要素;狭义上单指企业购买货物和脤务的行为本身。一般来说,在采购过程里发生的各项费用就是采购成本,也可称为总购置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验收成本、安装费用、维护费用等是其主要构成方面。可见,采购成本并不等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费用,它们只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要实现降低采购成本目标,就应当从不同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采购成本的多层面控制。

1.3 采购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由于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经济联系普遍加强,供应链管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在此背景下,采购在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意义日益突出。采购不仅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开始,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企业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购问題已经关乎企业竞争,应上升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层面。

1.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的特点

与传统采购相比而言,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昇有以下突出特征。

首先,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为订单采购,而传统采购下为库存采购。传统的主动性不足,容易使生产滞后,制约销售利润的增长。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更具有主动性,借助于对生产部门制造订单状况的掌握决定采购订单。

其次,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重视外部资源管理,而传统采购仅是采购管理。传统采购忽视了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合作,仅片面地以企业内部管理为目标。供应链管理要求集成化管理,而外部资源管理是其重要环节,其实施有利于促进生产的零库存化和精细化。

最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属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传统采购属于一般买卖关系。在传统采购中,买卖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的唯一关系,二者间没有包括信息沟通在内的其他联系。

2.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加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措施

2.1 树立科学的采购成本控制观念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科学的成本控制意识是实现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条件。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对采购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意识到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空间与可能性,在关注产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对成本与核算的关注。另一方面,要使采购人员树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意识,使各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成本控制计划有足够重视。总之,只有具备了足够的采购成本控制意识才能使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贾彻和落实。

2.2 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

加强供应商管理对于材料采购和设备采购中的意义尤其不容小觑。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过程中,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是采购人员的必备素质,具体而言其采购工作应当符合几项要求。第一,为保证供应商的各个方面符合企业合作要求,采购人员要通过互联网详细了解和审査供应商的各类资质与资格,且关注供应商在行业内的信誉及知名度,对其发展前景有所掌握。第二,要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加强考核机制的建设,保证其公平性与合理性,考核和评价各项要求,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评价和比较,分出优劣从而选取合作前最佳的供应商。第三,要致力于维持长久而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管理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供应商,降低所采购设备材料的质量风险。第四,要加强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保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际合作中适时终止与不符合要求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要保持对供应商的尊重,构建一个和谐的、有潜力的合作空间,以减少摩擦、实现共贏。

2.3 科学衡量采购价格

由于财物风险大都体现于材料设备的价格上,因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在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价格进行衡量的过程中,要尤其提高对财物风险关注。与此同时,在集中采购过程中,企业采购人员要对采购活动进行综合把握,详细了解材料设备的具体供应状况,包括其历史采购价格、价格波动状况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整体预算和各季度项目资金分项预算对材料设备采购进行中的价格变化趋势进行有效预测。在供应商价格的公开招投标过程中,要做好物资的原材料价格和项目资金的预算工作。

2.4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成本控制与采购效率的提高离不开采购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企业要不断加强对标准化采购的尝试,以各个采购成本控制要素为基点,制定科学的标准体系,努力实现企业采购活动的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

2.5 打造采购管理服务平台

企业应以自身采购工作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脤务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为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建立物资采购管理服务平台,努力实现物资釆购管理的网络化。

3.结束语

第4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后勤物资采购;运输系统

一、后勤物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1、什么是供应链?

什么是供应链?有观点认为它是企业内部生产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企业把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内部的生产、销售这一过程,传达到用户方。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形势的变换,供应链的含义随之发生着改变,现在一般会认为供应链和供应管理与采购是相关的,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说,供应链是企业集团通过控制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来进行采购原材料,制成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渠道到达消费者处的过程。像这样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

2、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对供应链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和商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实现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理论因为主要源自物流管理的理论,这样供应链管理就历经从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当然,现在也有观点认为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与组织间的协调活动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其中的一种。

3、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后勤物资采购

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后勤物资采购涵盖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可以定义为由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是为了满足以运输系统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的,执行组织、计划、控制与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运输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与运输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二、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后勤物资采购的优势

1、更利于建设现代化的运输系统的后勤

近年来,为使后勤工作真正的适应我国发展中与运输系统建设中的新要求和新变化,我国的运输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后勤工作,促进后勤工作建设发展的新要求。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运输系统后勤,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用到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后勤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运输系统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过程中,这就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能够找出物资采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后勤建设的快速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快速实现。

2、能够更好的满足运输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运输系统大后勤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可以促进发展现代化运输系统后勤。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根本要求就是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运输系统发展的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要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大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所以在对于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以运输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为根本,通过引入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与我国的物流体系,逐渐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为供应商直达配送提供了保障,这也对建设现代后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更利于运输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发展和形成。

3、使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运输系统后勤发展的必要要求。后勤建设作为我国运输系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效益优先、投入少、效益高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后勤的建设与保障发展,才能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与集约发展。后勤建设要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的发展,并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所以当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进入到了后勤物资采购中,就会非常有利于进行科学化的采购,更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以此就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蓬勃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三、如何使供应链管理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科学化的管理工作,所以就要从思想上进行提高认识。一般情况下,后勤物资采购的品种比较多、采购量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管理工作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物资采购的管理就要不断探索如何更加科学化。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视战略性、全局性的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并要求做到各个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如果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利用供应链的相关概念去指导物资采购,就会更加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以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经济性与效益性的有效统一。如此就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加强全局的认识,使运输系统的采购单位供应商、用户都处在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物资采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不不仅仅只看自己,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运输系统的用户和供应商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环节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佳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2、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管理的有效性―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作为一个纽带,供应链把运输系统与供应商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互赢的系统。运输系统与供应商在这样的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是更为明显的。为保证后勤物资的质量好、效益高,运输系统部门就必须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更加重视对需求方,寻找到新突破。比如就可以采取早期就让供应商参与到策略中,准确的了解到运输系统对物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与供应商的之间更加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科学合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运输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方针来保障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要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首先要满足的就是运输系统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并且要把科学的效益和有力的保障作为主要目的。为达到目的供应链管理就必须要做到:

(1)合适的时间和数量。这是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工作的管理,以保证运输部门需求能够得以满足,也能达到效益的最高与资源库存的最小。

(2)保证质量。质量是运输系统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一定要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质量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质量过高就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的成本,也就会造成浪费。

(3)节省费用。效益是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购置费用较少以及短缺的情况下,所以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都要坚持节省费用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的方法,降低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利益之间的互赢互利。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物资采购的优势并为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加快我国运输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设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静.当前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经济师》,2012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

[3]邱林.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中国储运》,2010

第5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6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煤炭物流;发展趋势;改革流通

[DOI] 10.13939/ki.zgsc.2016.28.034

1 我国煤炭物流的现状

物流业是第三产业,是煤炭工业改变粗放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我国煤炭需求总量快速增加,供应持续偏紧,煤炭企业重点放在增加煤炭产量,保障煤炭供应,而对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增值服务水平等方面关注较少,目前,我国煤炭物流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煤炭主产区和煤炭需求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分布差异,客观上形成和促进了我国煤炭物流产业的发展。发展物流网络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物流服务绿色高效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障供应稳定、促进保护环境。因此,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对于煤炭工业的发展来说,不仅是压力,更是推动煤炭物流发展的动力,能够促使煤炭工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国沿边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给我国煤炭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西煤东送、北煤南运”及“长距离、多周转”的煤炭物流格局难以改变,要想控制煤炭物流成本,运输是关键。运输成本依然是控制物流成本的最重要环节,占全部物流成本的一半以上;管理成本和利息成本合计所占比重超过20%;仓储成本,保险成本,配送、流通加工、包装成本所占比重也比较大。

我国的煤炭物流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经过多年的物流体系建设,其产业基础、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虽然我国煤炭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与煤炭物流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煤炭物流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配合,行业还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 我国煤炭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流通环节过多,沉重的物流税费

煤炭物流各环节税率不统一,不合理收费多,税费重复征收。中间贸易商分为一级、二级等几个等级,但是现在由于煤炭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整个供应链价值空间缩小,贸易商生存压力加大。煤炭物流流通监管环节和垄断性的物流通道过多。煤炭从生产地到消费地,其间要经历众多的周转环节、流通环节、监管环节和垄断性的物流通道,使得我国煤炭物流成本过高和物流效率过低。

2.2 物流通道建设滞后于物流需求

煤炭物流本身具有物流节点多、产区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作业场所变动频繁等特征,这就使得其要经过多种运输方式、多种运输工具,并确保不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压力等威胁,方能移交至终端客户手中,流通环节多、难度大。因此,煤炭物流需要强大的、综合的、有机衔接的交通基础设施提供支撑。

2.3 煤炭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各种物流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兼容

各种运输交通设施衔接不畅。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低,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传统煤炭物流企业大多采用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自营模式,专业化程度不高。而煤炭物流业是一个资产专用性较强的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物流设施建设。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煤炭生产企业并不具备这种资金实力,从而导致了物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目前,很多煤炭物流企业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很难达到物流高效、快捷、准确的要求,影响了煤炭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标准化程度低。当前煤炭企业数目过多,行业集中度不高,且纷纷自建物流体系,导致标准不统一,资源浪费突出。同时,煤炭物流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引发了对煤炭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此外,煤炭物流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途中迂回运输、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的情况时有发生。

2.4 滞后的动力

由于国内主要铁路煤运能力不足,煤炭运输效率低,导致公路煤炭运输量持续增加。同时,煤炭储配基地建设滞后,致使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集疏运系统不匹配,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公路和水路运输基础设施设备不配套,公路煤炭运输和港口中转效率不高。

2.5 煤炭物流各自为政

目前,国内煤炭物流服务存在“小、散、弱”的问题,大多从事运输、仓储、装卸等单一业务,综合服务能力弱。同时,部分物流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供应链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设施利用率低。

3 我国煤炭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煤炭市场处于一个提升转型期,随着供应链的变化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将倒逼当前的煤炭流通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进而推动平台经济的形成。煤炭商贸物流企业由于中间利润的减少,如果还是做单纯的贸易商,赚取中间差价,将很难生存,因此这些企业也开始进入一个转型期,由贸易商向物流服务商转变,提供全流程供应链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买卖双方能够直接对接,中间环节将会逐步减少,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会逐步把集信息、交易、物流和金融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以交易平台为牵引,以集信息、交易、物流、金融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为支撑的全流程、全价值链服务体系;加快煤炭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煤炭供应链向低碳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将成为煤炭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

3.1 物流成本仍将上涨

未来煤炭产量仍有增长空间,加上煤炭开采呈现逐渐西移的局面,煤炭的分布及运输距离的变化,无疑将增加物流运输的成本。此外,通常铁路运输成本和港口装卸成本相对固定,水路和公路运输成本因市场化程度较高而随行就市。

另外,受资源紧张、资金约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加大,煤炭单位物流成本上升不可避免。

3.2 输煤变输电

在煤炭重要产地建立煤炭加工基地,对煤炭进行加工,加工成相关煤炭产品后再进行运输。可以在煤炭重要产地建立发电站,将煤炭变成电以后通过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

3.3 铁路市场化加强

随着未来铁路运力的释放,其市场化改革更加明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通知,推行铁路的市场化运作。

3.4 新的贸易生态圈形成

在互联网环境下,出现了贸易模式的颠覆性创新。这种颠覆性创新就在于去中间环节,互联网就是去中间环节,去掉中间环节就缩短了时间、减小了环境的压力。

按照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规划要求,我国将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通道建设,重点打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战略物流枢纽及面向东盟的陆海联运、江海联运节点和重要航空港,建立省际和跨国合作机制,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煤炭进出口将更加便捷,这将有利于我国优势煤炭物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境外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稳定和拓展煤炭供应渠道,进一步拓展国际煤炭物流合作空间。

3.5 强化物流信息化

未来国家将扶持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加快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完善煤炭物流标准体系,促进煤炭物流产业升级。在先进煤炭物流技术装备方面,在主要煤运通道推广应用重载专用车辆及相关配套技术装备,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减少煤炭物流各环节能耗和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第7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并采取自上而下、由业务驱动IT的方式进行规划,最终设计出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蓝图。

在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严谨的信息化规划是未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同时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也是企业发现问题和明确方向的过程。因此,依据适用的方法论,并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信息化规划必不可缺。

北京纵横机电技术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纵横机电”)是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出资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公司主要承担机辆所产品的经营、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严峻和市场竞争的变化,纵横机电深刻地意识到高效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需求的基础,更能帮助企业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数据的商业价值,从而通过信息化的有效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纵横机电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近期开展的信息化规划项目采用了先进的EA企业架构方法论,在理解纵横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业务管理和信息化的现状。结合机电行业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纵横机电提出纵横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全面指导今后纵横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大业务问题

通过对机电企业三大核心业务流程的分析,以及对企业调研问题的整理,纵横机电凸显出来的业务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问题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脱节。这主要体现在生产进度与上下游部门信息共享不够充分,销售时库存可用性检查困难,项目管理活动和流程缺少同项目信息(技术信息、文档信息、物资信息、财务信息、售后信息等)的集成等。

问题二:计划、变更、执行、反馈没有形成闭环。这主要体现在:销售预测计划不够准确;车间产能的估计和信息掌握不准确;计划编制缺乏充分信息依据,计划准确性较差;计划执行各环节的数据缺乏反馈手段、信息滞后等。

问题三:基础数据不完备。这主要体现在:客户相关信息管理分散,无法精细化分析;供应商相关信息不完备,缺乏技术手段支撑;产品主数据在技术、工艺、库管、生产等各环节割裂;售后基础数据没有技术手段追溯;产品通用、标准零部件库有待完善等。

问题四:部门间流程不畅、部分职能缺失。这主要体现在:工艺部门缺乏与下游部门的充分沟通;缺乏公司级产销协同职能;供应商协同(工程、采购等)缺乏标准流程;售后、质量等部门产生的产品反馈意见不能指导设计改进;研发环节缺少制造部门的早期介入,面向制造、面向服务的设计能力较差等。

五大体系建设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IT系统,以及信息化建设高投资和低回报的问题,1987年,IBM的 J.A. Zachman(扎克曼)提出了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概念。他认为使用一个逻辑的企业构造蓝图(即一个架构)来定义和控制企业系统及其组件的集成是非常有用的。

随着企业架构的不断进化,企业架构理论越来越与战略和业务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企业战略(业务战略、IT战略)、企业架构(变革路径、业务架构、IT架构、架构治理)、运营环境及IT基础设施等三个层次的IT规划方法论。纵横机电了解到,EA企业架构是非常适用于自身状况的IT规划方法。纵横机电利用IATO信息技术评估模型对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以便梳理出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不足和与领先信息化体系架构的差距,从而为信息化蓝图规划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支持。

纵横机电的高层领导与项目组共同探讨了机电行业特点、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和纵横的愿景战略,依据EA企业架构形成了纵横机电的企业战略描述:实现产品的平台化、系列化;整合内外部供应链,向管理型制造迈进;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服务提升客户价值。

根据战略目标和战略分步路线,纵横机电的信息化战略为:通过建立基础设施、数据、应用系统,安全以及信息化管理服务的全面标准化,为系统之间的集成、资源的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战略要具体实现信息标准化、信息资源集中化,以及信息全局可视化。通过对机电行业和业务的分析,纵横机电按照企业价值链的实现和不同业务体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了界定,确定将通过五大体系的建设来解决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其中,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涉和全局,重点在于实现产品标准化及统一主数据管理,并且优化研发到产品、订单到交付等核心流程。通过该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基础数据参数化、零部件标准化、设计模块化、供应链应用可配置化的目的。

研发协同体系的重点在于以产品标准化为基础,建立跨职能的协调团队,并通过信息化系统支撑实现研发全过程管理。

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信息共享,以提升产销协同及外部供应链协同能力。它涵盖纵横机电内部计划、生产部门协同,以及外部原材料、外协供应商协同等方面。

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通过完善纵横机电的组织职能、规范全过程管理,以及搭建信息化支撑平台来强化纵横机电的项目管理能力,实现项目管理的全流程可视和信息共享。

财务业务一体化体系建设中,通过加强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孤岛、提升财务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来加强纵横机电财务对业务发展的支撑力。

信息化蓝图设计

第8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库存;协同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产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保证供应链环境的质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体系的两个方面,这两部分的规范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产品价格浮动与公司的效益和利润。因此,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研究具备相当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如何保证采购、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协作,提高企业利润,是众多学者亟待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基于现代贸易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的定义源于1982年,奥弗尔、韦伯两位咨询人员提出物流管理被供应链管理所提升,并强调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希望高层管理者能注意到该点并协调企业各节点的矛盾性。但对于独立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已经被实践开展起来。后来许多学者对该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在大量专著中都有涉及,其定义分别有以下几类。供应链世界论坛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和股东增添价值的,是从原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关键业务过程的集成管理。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与库存查询,订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的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上述定义中的基本思想一致:供应链管理,即通过集成管理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环节、生产制造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直到到达顾客手中,供应链管理能有效管理从原材料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领导、执行、控制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各企业的效益。

2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的背景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的采购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主要差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多为订单采购模式,只有拥有客户的订单需求,才会驱动订单的采购,因此也称作“订单驱动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信息传递效率高、供应商应变力强、可不断修正计划保持供需的一致性、减少成本消耗等;第二,供应链环境的采购管理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整合;第三,其将采购双方的关系从一般买卖转变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库存管理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良好的库存管理体系能给企业提供缓冲和应急功能,避免企业因特殊事件而出现问题,如21世纪初的李宁公司就曾因库存管理的问题导致市值出现急剧下滑。采购和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紧密相连,采购管理是库存管理的成本管理方式,库存管理则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参考条件。统一来看,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企业获取更多效益,减少成本花费,如原材料、运输和库存消耗等成本对企业管理的制约。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联系不够密切

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本质上息息相关,两者不可或缺。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未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两者进行了割裂和分离,最终导致生产管理出现了严峻问题,严重制约了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完善和发展。第一,库存管理是采购管理的基础,若无库存管理提供支持,采购人员无法了解企业的库存状态,使得采购缺乏数据支撑和计划依据,极易导致企业内部货源出现重复、短缺、资金浪费等多种问题。第二,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的分离使得企业管理效率大幅度下降。一般采购管理需要率先了解企业内库存管理实际状态并进行综合分析,两者分离会导致两方都很难进行有效把握和控制,对企业整体运行极为不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联系不够密切所导致的质量降低也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营。

3.2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和库存管理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这使得企业内部两者的合并相当困难,难以实现深度交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使得企业需求很难被满足。目前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现代企业缺乏满足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自身信息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缺乏信息基础;其次,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信息普及和处理质量都相对较差;最后,企业内员工个人信息化素质水平不足,难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制约着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协同化发展。

3.3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

现代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的问题极为普遍。企业内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采购、库存管理及两者的协同管理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协同管理体系不明确、职务责任分配不明确及执行力差等,制约着现代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企业内管理人员也未起到监督职能,监督缺位,企业内管理的专业化不足。

3.4库存控制策略针对性不强

库存管理对于企业的供应链影响很大,企业一般会通过已知信息对库存进行控制从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供应商来说,必须要提供可靠的交货数量和质量,但总有些供货商的货物质量堪忧。这种状况使得市场中货品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部分货品需求可预测,另外一部分不可控的局面。这种供货商差异带来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库存控制策略便能统一和解决,但很多企业所采用的都是统一的库存控制措施,无法应对这些状况。

3.5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风险主要有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对其进行细化,则有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分销商选择风险、物流运作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六种。其中道德风险及信息传递风险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信息传递错误等原因所造成的,极容易导致供应商为寻求利益以次充好,或者生产和销售理解存在分歧从而导致“牛鞭效应”的出现。生产组织和采购风险使得生产中缺乏柔性,极容易因某环节的疏漏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停滞。分销商选择风险则有可能导致竞争失败,甚至供应链分崩离析。物流运作风险则是供应链管理中难以实现高效物流运作造成的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则是因为上下游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的不同,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工作结论相悖的风险,很容易造成供应链崩溃。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促进采购和库存协同管理的对策

4.1改革管理体系,强调准时采购

若想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进行协同化发展,必须要从体制上将两者整合起来,优化管理系统,改革管理体系。首先,必须要将采购和库存管理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其作为企业的关键部门,设置企业内的管理职位,从而使得两者的管理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其次,改革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对管理办法的创新和完善,要改变传统库存管理方法的冗杂性和粗糙性的特点,简化库存管理的业务量,把握对少数物品的关键管理。保证管理方法趋向条理化、精细化发展,避免管理出现质量混乱。准时采购(JIT采购法)作为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可以作为管理体系改革中的采购方法,该模式有助于集中应用和反映采购信息,并且在需求层面上按需提品和服务。采购过程既不提前,也不延迟,因此叫作准时采购。准时采购的应用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要求都更高,取决于全社会的管理水平,在选择中应慎重而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决策。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幅减少库存,提高材料与外购件质量,并减少成本花费

4.2创新优化信息化建设

现代企业要想实现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共同进步,必须要进行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给两者的管理奠定外在基础。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频率互动,确保企业内更体系化、精确化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能够给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反映。一旦出现采购或者库存数据的变更,都能迅速反馈给系统,从而便于企业处理信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现代企业也需要提升员工素质,最大限度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建立来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

4.3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联合库存管理

现代企业的采购和管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失去监督会导致管理工作懈怠,影响工作效率,严重制约管理效率和质量。企业必须要对分管采购和库存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细究各环节员工的素质水平高低。通过企业严格的监督体系,为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企业还必须要依据发展状况对采购和库存管理环节设定应急方案,一旦出现问题保证能即刻处理解决。同时,也应该加强联合库存管理,让供应商和客户对库存计划进行协同处理和制定,避免“牛鞭效应”的出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4.4结合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对于企业来说,VMI策略的实施是依托于订单标准而处理的。企业必须要和供应商共同了解供应商订单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及相关信息;需要建立EDI标准报文,强化企业的功能性,将订货、交货、票据处理等环节都交予企业处理。对于企业来说,VMI的关键点在于企业库存管理是否透明。一旦两者之间的库存信息系统是透明化的,企业就能及时了解供应商的库存变化量,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需求,从而促进采购和库存的协同管理。

4.5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传统的竞争关系和合作性关系,或者叫双赢关系(Win-Win)。两种关系模式的采购特征有所不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以贸易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供应商需为企业采购需求反应实时现状,时间要求比较紧张,因此要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企业人员在采购和库存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验收步骤进行依次检查审批,后续销售出库之前也需要评定货物质量,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形成长期、高质量的合作,对企业供应链的优化有很重要的帮助。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便于企业建立更完整、高质、高效的商业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内部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都是货物供应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该项管理关乎于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等诸多方面。想要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保障企业的合理性,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需要对实践应用进行优化。对企业内部咨询、内部招标的合理规范,能减少企业的成本花费,促使企业的物资采购及库存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尽力将供应商、采购和库存管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协同管理,促进三者的信息化发展。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战略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其他企业带来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明亮.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的几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167-168.

[2]张竞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成本控制问题探讨[J].智富时代,2017(2):205.

[3]姜慧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复杂网络理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0):69-73.

[4]孙佩锦.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物资采购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9):38.

第9篇: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IEAP信息管理体系 SPA模式

今年一月初,福建诺奇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简称:诺奇 股票代码:1353)正式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成为今年首只以公开招股形式挂牌的新H股(中国服装网)。作为中国首个在港股主板上市的“快时尚”品牌,诺奇的上市得到多名著名股评师的一致好评和推荐。这不仅标志着该公司富有诺奇特色发展模式的成功,同时也为泉州市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启示。

本文将从诺奇公司的发展出发,基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诺奇发展特色。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对众多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诺奇公司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对目前中小企业的启示。

一、诺奇公司的发展历程及财务状况

(一)发展历程

与众多泉州中小企业一样,诺奇的前身起始于一家生产制造商,于1997年开始对服装零售的探索与实践,开设“诺奇时装平价行”门店发展零售;2001年, 积累了多年的服装零售经验后开始发展零售连锁;期间经历了我国服装业在2003年的大好局面,诺奇公司审时度势,于2004年正式成立“泉州市诺奇时装连锁销售有限公司”,全面推进连锁发展战略,为公司的发展迈出坚实的一大步;2007年,诺奇逐步确立了商品企划、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SPA模式,开始了连锁覆盖全国战略的全方位实施与推进,也开启了具有诺奇特色的发展模式;2008年,诺奇完成股份制改造,整体改制为“福建诺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朝着更加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2010年,公司产品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并成立上海诺奇服饰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2012年,正式进军网上销售业务,进驻天猫、京东、银泰、唯品会、1号店等网络商城,同年建成诺奇时尚创意产业园区;2014年,诺奇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个在港股主板上市的“快时尚”品牌。

(二)财务状况

分析诺奇公司近年的财务情况可以发现,2010年至2012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不超过40%,有良好的长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分别为2.6、3.1和2.2,维持在大于1的水平,保证了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公司年收入由2010年的32 220万元至2011年的46 780万元及2012年的57 210万元,增幅分别达到了45.2%和22.3%;其毛利也由2010年的12 730万元增至2011年的20 420万元,2012年则达到25 890万元,毛利率分别为39.5%,43.6%,45.3%,净利率则分别为14.2%、14.6%和14.3%,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保持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2010年至2012年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95.3、97.9和111.6天,应收款项周转天数分别为34.6、35.5和40.4天。虽然小有延长,但营运周期一直保持在3个月内,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保证了公司的营运能力。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分析诺奇公司的特色

(一)加强内控环境建设,建立直营化连锁管理

自2004年全面推进连锁发展战略以来,诺奇公司虽采用直营与加盟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连锁复制,但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环境的稳定和谐,从一开始便对所有加盟店均采用直营化的管理模式。这种对加盟店与直营店都采取统一标准的规范管理:保证对两种终端进行统一的技术指导和需求供应;防止加盟店在业务上的无所谓态度和滥用特许权进行交易等削弱等,强调企业对各个连锁终端的统一管理,确保了企业快速复制的同时能保持连锁终端的一致性,加强了企业内控环境的建设。

截止2013年10月31日,诺奇在全国的几十个省市设立的直营化管理门店共有438个零售网点,其中225个为直营零售网点,213个为加盟零售网点。规模庞大且成熟的直营化连锁经营管理体系,在推进诺奇品牌建设的同时,加强了诺奇内控环境的建设,为公司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供了稳健的环境。

(二)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独创CRM体系与IEAP信息管理系统

对服装行业而言,市场需求变化和供应链信息不协调一直是其发展的阻碍。对此,诺奇自创立时就开始推行“会员制”的销售模式,建立逐步完善的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体系。强有力地对会员数据库进行挖掘和分析,使其准确把握会员的商品需求,结合公司自主研发的IEAP(Information Enterprise Application Platform)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总部与各地门店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商品研发、生产、供应、营销和服务,实现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精准供应和低成本的精准营销与服务,使公司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消费频率,并使资金快速回笼。

分析图1,不难发现:基于CRM数据库分析而进行的研发设计降低了商品开发的风险;信息共享下的采购订单解决了各个门店因产品需求的差异导致的生产供应不确定性风险等。CRM体系与IEAP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提高了诺奇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

(三)细化落实控制活动,SPA模式与6-2-2采购模式结合

诺奇公司在提高自身风险控制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在细节处落实控制活动:在现代SPA模式下(见图2),公司更进一步地直接控制了供应链的各个主要环节,以便于自己决定成本,创造了具有诺奇特色的SPA模式;各个门店坚持独特的“6-2-2”采购模式(季前采购占总估计需求约60%的产品、另有约20%按实际消费者需求作为较畅销款以及具潜在销售增长的产品的应季补单、余下约20%为再增补畅销款以及改良现有畅销产品和具有新增特色的产品)合理分配采购订单,划分不同比例以迎合强劲而多变的市场需求,降低了存货过剩危机,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公司设立特有的“销售监控部”用以掌握所有连锁门店的销售数据和库存情况,加强监管的同时有利于及时做出分析,把从处理订单到配货发货的总时间控制在3周左右,实现了所谓的“快时尚”。

在对成本的控制活动中,诺奇公司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放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形成了独特的SPA模式。在对存货和生产供应周期的有效监管和控制活动下,独创了“6-2-2”采购模式和“销售监控部”,不断提高了商品的优化率,更成为企业的特色优势。

三、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

自21世纪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势头日渐高升,但中小企业要真正成长起来还面临着众多挑战,其中内部控制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而诺奇公司的成功上市,显然说明了它领先一步的成长,下面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将诺奇公司与其他成长中企业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并说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

(一)比较分析

相较于诺奇公司,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管理理念落后、战略意识淡薄,并未构建成形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多数还是家庭化的管理,管理者个人专制,治理结构更是依赖以亲友为主体、亲情为纽带的模式;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只有零星的几家分店或者网上零售店。既不利于树立品牌形象,也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落后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是这些中小企业难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内控机制严重缺失。

在诺奇的特色优势中可以看出领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提高企业风险控制水平的重要性。但反观我国众多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对落后:没有建立自有的会员数据库,难以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有力的分析;与供应商或各个门店信息沟通不足,对供应链无法有效控制,导致供应链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困境在于融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企业注重于拓宽融资渠道,但显然收效甚微。而诺奇公司则将重点置于现有资金的利用上:它十分关注对市场的有效反应,落实对供应链体系的控制活动,实现了现有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快速回笼,结合紧跟市场带来的连续增长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融资困难的难题。

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下,诺奇公司及其注重与本企业特色相结合的创新发展,开创的独特的SPA模式、“6-2-2”采购模式、IEAP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及强大的会员数据库等,在提高企业风险控制水平,细化落实控制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极大助力。而泉州市众多中小企业虽然逐步在创新,却没有明显的成果,创新水平有待提高。有些企业则是在模仿中,却又模仿的不尽完善,或者没有融合本企业的特色,亦难以形成独特的优势。

(二)对中小企业的启示

加强战略意识,树立科学管理理念。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系统的学习科学管理的知识,增强战略意识和管理理念,结合本企业的行业特征和企业特色,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运营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落实控制活动,增强现有资金的利用效率。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正在逐步拓宽,部分银行和信用社也放低了中小企业借贷的门槛,企业应积极拓展融资来源,增强企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现有资金的利用效率,落实切实可行的控制活动:构建急速的供应链,加快资金回笼的速度;集中资金发展企业特色优势,把钱花在刀刃上。

加强信息管理与沟通,建立属于本企业的数据库和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中小企业要有效占据市场,必定要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入手,分析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建立属于本企业的消费者数据库,结合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中小企业紧跟并及时应对市场变动,有效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销售体系。

引进先进人才,鼓励企业特色创新。一个企业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先进的人才和企业的自我创新,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素质,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在企业内部灌输创新意识,结合本企业的特定条件,发展独创的特色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分析了诺奇公司的发展特色,说明该企业在加强和提高内控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和控制活动同时,结合企业特色而发展的独创优势。启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企业特色创造出本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对诺奇公司内控的独特优势进行了介绍,而无法深入了解该公司具体的内控体系,无法对其整体内控体系做出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

[1]卞向阳. 买与不买都上瘾:“诺奇现象的背后”[N]. 中国服饰报,2011-04-08

[2]曹建英.解析常见中小企业内控的改进方式[J].现代商业.2014-02

[3]刘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02

[4]李彦.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会计之友,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