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农文旅融合运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文旅融合运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文旅融合运营

第1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灵魂,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产业作为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共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欢迎查阅。

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落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体工作思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突破,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实现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值“双千亿”和增加值占比超过6%的目标,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文化旅游顶层设计

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推动文化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深度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形成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合力;强化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对全市文化旅游规划、项目进行论证和把关。(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发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引领作用,把岳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点抓好岳阳楼-君山岛、南湖风景区、张谷英村、屈子文化园、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天岳幕阜山等重点景区(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旅游母港、龙山生态科普基地、岳州古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洞庭湖国际公馆度假酒店、福朋喜来登酒店、悦榕庄酒店、阿波罗温泉度假酒店等五星级旅游饭店创建和提质升级。支持岳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岳阳老铺黄金、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泰金宝精密(岳阳)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上规模的文旅装备产业项目,打造一台有影响的大型实景演出或影视作品。(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的观光休闲旅游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依托G240沿线乡村美景、美食及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G240沿线农旅结合示范带。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以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等资源为依托,打造城陵矶港区、食品产业园等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徒步穿越、低空飞行、极限运动等体育运动,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养生谷、生态酒店、民宿等建设,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四、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市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通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开发岳阳本地江鲜湖鲜、风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推动各县市区建设美食(夜市)街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市县完成公共图书馆、博物(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广电局)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整合资源,打造“天下洞庭·乐游岳阳”旅游品牌,推广岳阳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在车站、码头、机场和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等主要交通地段,设立旅游宣传专用广告位。运用新媒体和网络等多种形式,深化“线上+线下+体验”目的地营销策划。着力拓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等大型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重点打造岳阳民俗文化节、君山爱情文化节、汨罗国际龙舟节、元宵长乐故事会、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岳阳小龙虾博览会、岳阳国际生态马拉松、中国(平江)康养休闲避暑节等品牌。重点推出洞庭生态游、江湖名城游、湘楚文化游、休闲自驾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环洞庭湖旅游联盟、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

六、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规划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引导支持一批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土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全省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入园聚集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文博会展、传媒影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鼓励各县市区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

七、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进一步挖掘全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岳州窑、岳州扇、汨罗龙舟、岳阳楼文创产品等工艺美术品,打造岳阳黄茶、岳阳小龙虾、平江酱干、十三村酱菜、长乐甜酒、汨罗粽子、华容芥菜、临湘浮标等特色品牌。鼓励开发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举办市级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旅游领军型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专家,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努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担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牵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产融基金和文化旅游引导资金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2019年,市财政预算新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要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公司应重点支持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银企合作平台,举办文化旅游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推进银企联姻。健全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省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牵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文旅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公司)

第2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1金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1.1农业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金山区围绕“把上海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金山区委、区府建设“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都市郊区型旅游业”,打造一条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的“黄金走廊”,具体内容包括:一条主线,即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景区—皇母蟠桃生态园景区—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景区—海滨景区—山阳田园—漕泾休闲生态水庄景区;二个中心辐射区,即设立廊下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集散中心、枫泾镇中国农民画村农业旅游集散中心;三个重点集聚板块,即在二个中心辐射区的基础上再增加吕巷蟠桃农业旅游集聚区。目前枫泾金山农民画村升格为中国农民画村,它和廊下中华村农家乐都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农民画村和廊下生态园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上海世博观光农园”13家,“世博农家”(2011年全部转为“上海农家”)39家。现有的资源基础有力推动农业旅游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1.2农业旅游产品结构日臻完善

近几年,金山农业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产品结构日臻完善,产品特色日趋明显,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家乐旅游、农业采摘活动三足鼎立的格局。休闲观光农业以休闲观赏为主要内容,如以画为特色的中国农民画村,以农业科技为主线的上海农业科普馆金山分馆等;特色农家乐旅游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农家生活为主要内容,如廊下中华村农家乐等;农业采摘活动则以当季农业产品为主题,让游客自行采摘,体验丰收的乐趣,如吕巷三园农家乐、银龙采摘园等。另外,农业旅游还与节庆活动紧密结合,如每年6月开展的“金山蟠桃节”、“金山海鲜节”,11月举办的“金山张桥羊肉文化节”等,首届草莓节也于2011年底粉墨登场。经过几年运作,这些节庆活动已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区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1.3农业旅游市场环境日渐优化

目前,金山区农业旅游已有2个国家级3A旅游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三星级农家乐。这些成功创建的旅游项目,在设施、食宿、游玩、服务、环境等方面为全区农家乐提供了示范及参考标准。金山区旅游和农业管理部门联合食品、消防、工商、物价、文化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区的农家乐进行质量检查,规范农业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做好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游乐设施安全等工作,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健康、快乐的旅游服务,进一步维护游客权益,优化农业旅游市场环境。

1.4农业旅游品牌特色日趋成熟

金山区现有的农业旅游项目都充分挖掘本地人文、地理、景观等资源特色,开发各有特色的农家乐,品牌形象日趋成熟,品牌效益日益显现。中国农民画村——枫泾中洪村以画为魂,作为农民画的发源地,有着“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的殊荣,成为孕育当地农民画艺术的“土壤”。廊下现代农业园区以农为魂,园区内景点众多,连点成片,中华村有着上海市十大“我喜爱的乡村”的美誉,由锦江国际倾力打造的“锦江农家”,是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服务最为规范的农家乐之一。农村新天地、廊下生态园、岑仙苑、农业科普馆等让游客与农业有一次亲密接触。漕泾水庄以水为魂,村区域内水网密布,大棚林立,盛产多种瓜果和特种水产,形成了“瓜的世界,鱼的海洋”等特色农业生态景观。

2金山区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前期规划不到位,旅游开发模式雷同

农业旅游作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就业的朝阳产业,相对其他旅游形式起步较晚,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金山区位于上海远郊,农业旅游发展时间不长,在旅游项目前期启动时,往往缺乏总体规划及市场调研,对现有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对消费群体需求挖掘不深,造成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农业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也缺少专业化、合理化、细致化的设计与实施,使部分旅游项目开发模式大同小异,旅游内容基本雷同,缺少个性化、主题性,特色不够鲜明。

2.2管理体制不健全,行业综合效应欠佳

作为新型的旅游方式,农业旅游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部门不明确、管理规范不到位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指导,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投入与扶持,项目设计起点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统计和评估,服务质量不高、投诉反馈响应慢。这些因素影响了农业旅游市场有序、快速、健康发展,使农业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效应欠佳、核心竞争力不强。

2.3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有限

与传统旅游项目相比,农业旅游的景点景区大多位于郊区,地理位置的因素使其在交通、就餐、住宿、购物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不够完备、齐全,而金山处于远郊,在这些硬件条件上更是相形见绌。在交通方面,景点与全市旅行社系统连接不够,多数游客以自驾游为主,普通游客利用公交车等大众交通工具,仅能到达大致区位,再到景点还需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这就严重影响了客源。农家乐提供的服务包括住当地农家、吃当地农餐、购当地农特产品,但金山区设施条件比较简陋、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市区游客在食、住、行方面追求舒适、卫生、安全的需求。另外,在农业旅游景区,提供服务的大多是当地农民,往往业务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强,虽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但与专业的服务人员相比,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

3几点建议

3.1利用区内优势,强化资源整合

发展金山农业旅游,要充分利用区内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利用区内便捷的区域交通资源为农业旅游开辟交通快线:沪杭高铁、轨道交通22号线、7条高速公路、金山码头海上航线等为来金山的游客提供了便利。下一步要利用区内交通枢纽开辟若干条区内旅游专线,解决游客区内交通的问题。要利用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农业旅游开辟市场,如以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和东林寺为代表的北部民间文化旅游区,以廊下生态园为代表的中部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城市沙滩为代表的南部滨海休闲度假区,三大旅游板块已初具雏形,农业旅游与三大旅游板块相互融合、共同开发,告别农业旅游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

3.2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综合发展

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农业旅游在初期发展阶段,需要政府部门、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关心。相关部门要从全区整体角度出发,统一规划发展体系、合理安排开发内容、培育品牌形象,在完善机制体制、配套基础设施、开发旅游产品、扩大宣传营销、构建信息平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与服务指导。推动建立农业旅游专业协会,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发挥应有职能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产业建设,通过企业融资、吸收风险投资、争取政府资金等形式加快资本的运营步伐。加快农业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旅、文旅、商旅和体旅结合,深化综合发展,延长农业旅游产业链。

3.3规范行业标准,提升服务质量

农业旅游作为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要以国家级、市级行业规范为依据,实施提升服务质量项目,强化服务理念,制定服务标准,美化服务环境,规范经营行为。在突出农家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另外,还需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培训在职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技能素质;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在农业旅游产业内形成良性竞争氛围等。

第3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基建;产能循环

一、引言

我国率先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概念,其是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传统基建)相对应的概念范畴,是指立足于信息网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可以分为5G基建、人工智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张鹏燕等(2020)研究了将新基建运用在农业领域将有以下优势:由于新基建的发展,张鹏燕等(2020)研究了将新基建运用在农业领域可以改善大部分农产品销售狭隘现状。产能循环是我们基于“第六产业”概念提出的。“第六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由东京大学NaraImamura教授提出,是指农业种植户可以通过发展销售等,让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进而提升附加值。我们认为,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这一概念类似于让农民进行产业链前向延申,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具有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一概念仅仅是产业间生硬的加法,没有真正做到有机融合。基于此,我们提出产能循环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在生产流程方面,实现产业内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间实现在固定地理区域内的共同发展。目前,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闻报道较多,但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模式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领域。本文在研究了全国2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案例后,发现东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模、发展情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我们选取了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调研,并基于此提出了一套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模式。该模式的提出有益于我国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可以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推广。

二、现有模式介绍—以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

2008年成立并正式投产的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南京市首批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019年8月被评选为南京市六合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021年11月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2021)》。园区位于宁启铁路西侧,包含了四个村居在内的4.5万亩土地。涉农人口约3万人,核心区域面积约1.5万亩。

(一)打造特色产业

蔬菜、水稻和鲫鱼是龙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三张名片,通过对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龙池在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加工的同时也在重视农业休闲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龙池园区内种植面积约为五千余亩,已建成的水稻基地约为两万亩,稻虾、稻鸭种养面积九百亩,鲫鱼养殖规模两万余亩。其中高效农业设施面积占比约为48%,标准化菜地项目面积占比约为38%,是南京市最重要的叶菜基地之一。园区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了蔬菜基地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休闲旅游方面,园区规划建设了三处生态旅游基地。其中苏康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展出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休闲旅游新卖点,打造“和美龙池”品牌,销售龙池优质农产品,并在2019年吸引了周边游客三十余万人,带动了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互联网全面覆盖

龙池紧随互联网发展大潮,积极推动园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农业、物流和旅游的有机融合,探索农民、企业与市场的连结机制。园区通过构建网上销售平台与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实现与消费者的良互,打造生态有机的特色品牌;与多家物流达成协议,通过物联网的建设完善销售途径;借助网络的影响力,扩大园区影响力,吸引游客与市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农旅结合

园区坚持农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建设以养殖为主、花卉种植为辅的多样化生态休闲农业。其中,苏康园在提供美景之余,通过引进彩虹滑道、网红秋千及烧烤营地等“网红”系列体验活动,配套销售龙池特色农产品、水产品、鲜切花,提供果蔬采摘、农家菜和茶品尝等服务,吸引了众多周边市民观赏游玩,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机制

1.建设电商平台。开展绿色优质有机农产品创建,提高品牌优势与知名度,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并拓宽产品销售渠道。2.通过电商平台订单提前解决销售问题。所生成得订单可以直观快速的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可据此调整销售产品与销售战略,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3.发展集体农业,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生规模经济,开展集体投资建设,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从而降低农业创业门槛。4.提高土地流转率。园区目前已流转土地面积为两万七千亩,并开展加工运输仓储基地建设,通过设施租赁产生经济效益。

三、产业互联模式的“堵点”与“断点”

(一)产业间关联度较低,第六产业发展滞缓

产业互联模式在当前发展阶段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仍处于初级较低级别:一产企业仅将成熟蔬菜打包给三产旅游基地,二产企业食品公司将加工制成食品送至旅游基地进行售卖;甚至出现相邻的食品加工公司与蔬菜种植基地,食品加工公司的原料来源于其他距离遥远的种植商,而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以低价批发至蔬菜批发基地的情况。经进一步深入调查得知,食品加工公司会出现因上游供应商供应不及时而出现部分加工生产线暂时停摆的情况,蔬菜种植基地因蔬菜市场的需求季节性波动导致供需错位,甚至出现部分蔬菜无法被及时采购而腐烂的现象。一二三产企业生产品类存在差异也是产业互联程度低的原因之一:水稻田与熟食加工企业相邻,则其产业互联度必定不高。一二三产企业虽然物理距离较近,但经济距离被人为拉远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之间通过产业互联进行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意识仍然较弱,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传导机制出现一定障碍,导致产业互联与产能循环的成果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出现资源浪费与整体福利效应下降等问题。

(二)产业内循环存在障碍,产能循环紧密度不高

1.一产种植企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克服:作物存在自身的生长周期等自然规律限制其耕种期;土地需要休耕轮休以保持土壤营养化、防止土地荒废;种植田地上进行二三产业活动的可行性较低、难度较大。因此经常出现温室大棚空置,土地季节性荒废等情况。2.二产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例,机器设备的使用范围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如一些具有特定用途的加工设备,当某一原料的供应出现短缺时,由于机器的功能固着性以及固定成本高,企业难以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整体产出将下降。3.三产中的旅游产业受天气、季节影响大:天气状况良好的晴天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观光游玩,可能超过景区的游客负载量;天气状况较差的阴雨天游客量骤减,景区的日常运营支出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增加的同时,收入也会缩水;旅游淡旺季的差异导致旅游市场的季节性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全年稳定的收入流。综上,产业内循环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客观障碍。

(三)普惠水平较低,产业互联模式推广受限

现阶段产业互联模式的多数成果被下游的参与公司所直接获取。对于农户而言,参与此模式前后的区别仅仅是将农产品卖到批发商手中还是由下游企业进行统一收购,此模式带来的超额收益往往不会流入到基层农户手中,导致农户参与此模式的积极性不高,对基层农户的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此外,多数下游公司仅关注收购的农产品的价格和数量,而没有提高农户耕种效率的激励。在农户资金存在局限的情况下,仅凭靠农户的个体行为也难以培育良种和投入新型农产机械,运用先进农业技术所导致的大额固定成本与学习成本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多数农户的耕种行为没有受到新兴农业科学技术扩散效应的影响,农作物的产出无法实现较大程度提升,产业互联模式的成果没有反映在农民的生产中。部分坐落于农村的企业经营与当地关联程度不高:从原公司抽调员工而没有选择从当地招工,导致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的能力差,食品企业没有从当地农户中收购农产品、将当地农户纳入统一管理,而是自行开地种植导致当地农民的耕作被排除在产能循环之外,导致产业互联的普惠度较低。

(四)传统基建缺失,对新基建的支撑不足

部分已实现产业互联模式的六产企业或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具备良好的新基建条件:仓储物流的物联网应用、关于运营与客户数据的大数据中心、5G基站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工业互联网的探索应用等。虽然新基建的建设程度高,却存在传统基建不到位的情况:出现了道路条件差易堵车、指示标识不明确通达度差、公共交通便利度低班次少、垃圾桶卫生间等基础服务设施分布少、餐饮场所数量不足且卫生条件堪忧等现象,导致游客的体验感较差,二次参观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降低了潜在游客到访观光游览的欲望,发展旅游产业以带动一二产业形成产业互联模式所带来的人气红利消耗严重。缺乏传统基建支撑的新基建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其自身实现程度高,发展空间和对产业互联的贡献度也会被大幅度限制。

(五)支持力度不足,政府政策亟待加强

1.政府对六产企业的支持往往是促进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政府对分散农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关注度有限,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分摊到单个企业后的效应有限,无法帮助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提升,难以构建产业互联模式。只有大型企业或初有规模的企业联合组织才会获得政府更多地关注与更多的扶持政策,更有可能具有新基建与产能循环的条件,实现产业互联。2.政府政策往往具有阶段性,在初期筹划现代农业园区时给予较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财政倾斜,而在园区后期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依靠企业个体的行为和彼此间自发地联动,政府的引导、调整作用不甚显著,政策扶持力度较初期有所减弱,可能会导致产业间关联度较低,产能循环不彻底。在调研中,甚至存在基层政府对其辖区内发展第六产业的企业知之甚少的情况,政策扶持更难以实现。

(六)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弱

1.部分企业存在盲目的产业链扩张行为。当六产企业发展到各项业务运作正常以及盈利状况良好时,企业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亟待扩大经营范围,扩张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势力,通过向外界大量融资,利用金融杠杆进行负债经营。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出现问题,正常经营受到扰动,资金流动性不足,并且缺少资金预警机制,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给企业的整体运营带来危机。2.在实施战略投资时,决策者缺少风险评估意识,没有充分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企业决策者与交易对方的信息鸿沟难以弥合,导致企业外部融资的费用大幅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大。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资不抵债、陷入金融骗局等后果,资金链因此断裂,致使一系列威胁公司生存的连锁反应。

四、实现乡村互联模式的途径

(一)加强产业间联系

科技引领,农业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扩大一产规模,提高机械化耕种率,使农田高标准化、农场化运作,将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相结合,加强产业间的互联互通。夯实基建建设,为产业互联兜底保障。深化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显著空间关联特征,重视各个产业园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深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突破区域内的空间地理壁垒。交通设施不断建设与发展在大幅提升交通便利性的同时,能够吸引资本流入与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和行业发展。同时由于交通的便利条件,旅游业的发展、流量的增加将带动本地产品的销售量,加速区域内的经济要素流通,带动园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六产融合发展。以旅游经济加深产业互联,创新多元化业态模式。通过产业互联的方式推进旅游经济与现代农业、文创产业、科技创新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农业园区与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间互联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突出产业内差异化

依托地域背景与文化特色,对田园景观、民居建筑、节庆与饮食等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并统筹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同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向游客提供个人定制化服务,加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基础,建立品牌农业。依据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等提供异质性娱乐项目,增强产业优势。从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备完善、经济效益高等方面创新创造,建设富有差异化的现代农业园区。

(三)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加强对新基建建设及普及力度。新基建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提高特色产业园区的便利性与可达性。政府应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了解新基建、掌握新型农业与智慧农业发展方向并将与新基建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农业方面。精准把握当地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重视产业发展链条的前后延伸:一方面,政府需鼓励企业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必要时也可参与农产品生产原料供应基地的建设,从而达到产业链条前伸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也需利用农产品基地发展特色旅游业,使得产业链向后延伸。除此以外,政府积极搭建农业技术研发机构、高校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从而发挥这些组织机构在技术、人员、物流、信息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四)防范金融风险

评估风险,科学合理扩张。多重因素影响应当在企业或产业园区在做出决策时经过充分考虑,并尤其在扩张决策方面进行合理规划,避免激进的过度扩张,盲目追求规模导致资金风险问题。加强资金监管,避免链条断裂。科学的制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案应当在企业规划中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合理规划,从而有效降低资金风险并保证现金流的安全与顺畅。

五、结论与模式总结

(一)促进三产融合,为产能循环增添动力

三产融合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一产业从业者为主体,在第一产业的后端加入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全方位发展模式。现代农业是能够形成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协调、各环节衔接,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依托,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通过依托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市场化运作,提升知名度的同时带动第六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产业互联模式的完善。

(二)新基建赋能产能循环稳健发展

大数据是有效进行产能循环的工具。发展农业大数据云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农业数据的采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科学的发展。农产品可追溯平台,通过溯源系统的管理平台,同时借助智能监控系统自动采集的环境信息、实时视频信息等,建立完善丰富的农产品档案。物联网的建设,有助于各农业区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产业互联。智能化农情监控平台,将现代化农业装备与信息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在全面的农情感知系统、可靠的数据传输系统以及高效的智能控制系统的配合下,实现平台智能分析、联动控制和精准干预。交通的便捷与快速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便利的交通打通了游客与目的地的隔阂,有利于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不断发展。

(三)利用平台经济,拓宽销售渠道

平台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双边或多边市场,因此具有双(多)边市场的共性特征。但其互联网运营特性又为其注入了更多的独有特征,具体包括规模经济、高效连接、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特别的,在产业互联模式下,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推广平台。使得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可依托平台经济与富有地域特色产品,进行销售推广,进而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与相关文创产品,同时达到吸引游客、扩大知名度的目的。农产品电商依托信息社、微信公众号及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推介特色农产品,擦亮品牌产品名片,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网络商城补充了线下门店售卖的渠道短板,提供更多的产品类型,更多的产品售卖形势,让销售真正做到了O2O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且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预约系统预定产品,使消费体验更加便捷自由。

(四)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突出集约高效科技创新能力。引入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配置现代农业设施,产学研、一二三产融合联动,使得科技惠农绽放魅力。运用农业科技培育新品种,应用优质培育土壤和生产基进行种植,能够提高蔬菜种植效率并且更好的迎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广泛使用蔬菜温室,并运用控制中心对温室进行一体化智能高效的控制。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大面积应用推广,田间地头中涌现的大量新型物质装备也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人机等新装备有效推广不仅使农业种植的开展更加便利快捷,也吸引游人驻足,使得相关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五)政府扶持为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补齐现有基础设施短板并推动新基建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实现高效帮扶。把握科技发展浪潮,推动科学技术应用与有机优质农产品从城市向乡村推广,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合理规划,引导产业成长。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规划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农业、带动生态休闲。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实现特色产业的发展与成长、加强品牌建设以及鼓励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产业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玮,秦国伟,于法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转换与调适———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J].农村经济,2021(9):64-72.

[2]陈薇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3):73-75.

[3]孙中兴,王剑.基于新基建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J].农业工程,2021,11(4):39-43.

[4]樊蓉,裴学海.农业领域5G行业应用研究[J].长江信息通信,2021,34(3):193-195.

第4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居民消费正面临着转型升级,旅游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钻石期。在全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背景下,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其发展规模、数量等走在青岛乃至山东省的前列。但在新势下,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吃住行游购娱”常规化的旅游模式,更期待异质化空间和个性化体验需求。对比新区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状况,明显滞后消费升级的需求。因此,探索如何在新常态背景下有效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新常态的内涵阐释

所谓经济发展新常态,简单讲就是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驱动由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这种大时代背景与中国旅游业发展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旅游发展正在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新现象、新趋势、新规律,即为“旅游新常态”。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理解“旅游新常态”。一是从旅游消费角度来看:蓬勃增长,持续增长。二是从旅游产品角度来看:呈多样化、多元化态势。三是从旅游产业角度来看:政府推进形成热点,企业跟进形成热潮,需求增长形成热流。四是穆糜卫动角度来看: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大。五是从旅游生活的角度来看:旅游行为普遍化,旅游生活常态化,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通行便利化,旅游消费个性化,旅游选择精准化。

二、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旅游资源多位于山海之间,资源禀赋较高,发展起步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琅琊海滨地区就萌芽出了渔家乐的乡村旅游,深受市民喜爱。近年来,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条件,以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桥隧通车和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以打造山海间最美乡村为目标,通过深化政府指导,加大市场运作,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旅游业与农、林、牧、渔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了观光采摘、住宿餐饮、民俗节庆、科普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业态。截止目前,已创建各级各类乡村旅游品牌共计119个,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4个,省级乡村旅游品牌71个,市级乡村旅游品牌32个。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渠道,成为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传承阵地,成为农村经济中颇具特色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增长点,成为全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引擎。

三、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区虽然已培育出了一大批乡村旅游景区(点),但大多仍以自然观光、果蔬采摘、农(渔)家乐体验为主,且产品同质化严重,业态单一,配套设施薄弱,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要求,致使重游率不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同质化严重。新区乡村旅游产品多以观光、采摘、垂钓、农(渔)家体验等低层次内容为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比重较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地域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可替代性较差,对市场需求度较高的修学旅游、休闲度假、体验等旅游产品业态重视度不够,缺乏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致使产品缺乏竞争力,游客回头率较低。

二是单体规模小,应对市场难。新区乡村旅游产品仍处在单打独斗的层面,产品多为单体化布局,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体量和市场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各乡村旅游景区(点)没有意识到联手经营、共拓市场的重要性;政府层面缺乏相关的促进政策和联动措施。这导致各地的重复建设、同质开发,造成对乡村旅游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和破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缺乏规范管理,服务质量不高。新区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更多是通过创建品牌来规范提升,其管理力度相当有限,导致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没有经过专家论证,缺乏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等;乡村旅游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欠缺、服务水平不高,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四是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系统认识,没有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农村的生活和旅游环境亟需改善提高。部分乡村旅游区(点)可进入性不强,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标示导向体系和解说系统、通信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商品购物场所等配套设施不完善。

四、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路径

当前新区乡村旅游急需在市场方面从乡村观光向乡村休闲和乡村度假转变;在产品方面从单一向复合转变;在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到精品,构造一个层次化的格局;在产业方面要跨界融合,全面拉动;在服务方面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具体应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旅游涉及部门多、行业多,应从全域化的理念和思维联动产业、联动要素、联动行业、联动部门、联动民众,形成综合性产业综合抓,以旅游规划全局引领,全域统筹,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干到位;同时在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制度保证等方面齐抓共管,合力共兴旅,实现综合产业综合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二)完善产品体系,打造乡村度假目的地

采取“国有平台公司+专业运营团队”等模式,选定具备发展潜力的重要节点和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原汁原味渔业生产特色、与旅游业高度融合的渔村、渔市和渔港,打造渔家风情产品体系;保护利用一批具有乡村特点、历史记忆的古村落,开发一批具有自然人文景观、主客共享的风情旅游小镇,建设一批个性鲜明、功能互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山海间美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三)引导民宿有序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出台奖励扶持政策,鼓励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深谙文化创意的投资者、开发者和创作设计大师,扶持推出有个性、有亮点、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精品民宿项目。鼓励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型、委托流转型和公司(协会)加农户型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依托全国相关协会、专业联盟等平台,建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市场营销全程帮扶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专家智库、运营人才库,强化业务培训指导,帮助解决民宿建设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四)加强监管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对投资者进行有效管理,对投资者制定的开发方案进行论证和评估,避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损害。二是加强对经营者的管理,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暗访检查、投诉处置等方式,重点监管乡村旅游景区(点)在旅游交通、停车场、环境卫生、票务、游客中心、导向标识、旅游厕所、餐饮、购物、安全、投诉等方面情况,将暗访结果与奖励扶持政策挂钩。三是加强对旅游者的引导,要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宣传保护环境和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践行低碳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旅游“软实力”

第5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一) 休闲农场定义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中台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盘古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三)绿色健康发展,施行“六级产业化”

第6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关键词 休闲农场;运营管理;问题;经营理念;规划模式;经营原则;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65-03

随着近年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的农业也在发生新的转变。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休闲农业、休闲农庄、观光休闲旅游、农家乐、民宿的新型农业产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传统意义的农业赋予了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经营管理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的需求状况,拟定研究对象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策略及其实施途径,并通过人才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控制成本以及其他措施,不断提高研究对象的经济效益,进而充分满足国家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农场是特殊的经营管理对象。农场是休闲农业的经营载体,是休闲农业具体的经营单位,其经营者大多数是农户、农村集体组织、城市来的投资者或某些投资机构。休闲农场的类型也分很多种,按经营内容可分为采摘观光型、教育体验型、生态环境型、度假休闲型。

1 休闲农场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不顺

休闲农场的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基本是一个人,或者是家族制管理方式;有实力、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休闲农场会请职业化更强的中层管理人员来协助农场运营。由于绝大部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处理不好,出现“外行管理内行”“分管人员各管一摊难以统筹协调”等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具备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但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那种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体的传统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现代化休闲农场经营的需要。

1.2 现代化技术手段匮乏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农场运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使是休闲农场也要有足够完善的技术体系支撑农业生产和休闲活动组织。许多农场管理人员认为“技术”就是产品技术,休闲农场所有者和运营者中有如此观点的也不在少数。通常认为,产品创新通过创造新的市场使企业获得独占性,因此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事实上,这一观点过于狭隘[1]。

传统农场中生产要素的集合方式和现代农场中生产要素的集合方式可用如下关系式概括:传统农场生产要素=场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现代农场生产要素=(场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在现代化、企业化管理的农场中,场地、劳动力和资本都要受到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为现代技术的采用,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可用资源,并可寻找代替资源来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者,以及使用较多高新技术的机器设备,可以使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的提高。

由于目前投资休闲农场的大部分业主不是农业专业、休闲专业出身,对休闲农场运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现代技术比较匮乏。与传统农场相比,农场管理的现代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技术,还可以是工艺技术、营销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客户管理技术等[2]。

休闲农场的现代化管理需要通过引入新的生产管理方法或改进现有生产管理方法,使得农场生产原有产品、组织休闲活动的成本明显下降,或者引入市场的效率明显提高,才能使农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3 亟须实施现代化的管理

现代企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需要更加细致的劳动分工、更加严密的劳动协作、更加严格的计划控制,形成严密的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必须实施现代化管理,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 休闲农场的经营理念与规划模式

2.1 经营理念

在国外休闲农业的经营以农业生产、农耕景观与自然保护、观光游憩三者并重为其发展理念与原则,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水平不一,但是总体目标仍需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提供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因此,休闲农业仍需维持真正的农业活动作为休闲农场经营的基本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各级政府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地方经济、保护农业环境的初衷[3]。休闲农场的开发利用行为、休闲活动组织必须与环境达动态平衡,也就是作为企业经营性盈利为目的的休闲农场开发行为不应与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冲突。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经营理念。

2.1.1 认同休闲农业“生活、生产、生态”之发展理念。休闲农场属休闲农业的其中一种类型,因此经营休闲农场仍应本着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即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提供游客体验农业、休闲等生活、生产、生态之体验活动,决不能一味追求娱乐化、旅游化、建筑化等非农业类项目。只有以此理念为指导,休闲农场才不会偏离其应重视的经营主题,才能避免出现土地违规、经营受限的风险。因此,休闲农场主对于休闲农业发展理念的认同是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

2.2.2 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促进实现产业融合、绿色旅游的目标。休闲农场应以产业融合、绿色旅游为长远发展目标,农场除应融合当地人文和自然、充分利用农业自然景观外,也应以合理的方式经营自然资源,且充分利用农场关键性资源,因为关键资源可能就是农场有别于其他同业的地方,也是农场特色所在[4]。因此,农场主应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发挥农场特色,通过初级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观光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农场内特有资源与现有农业经营活动来充实体验活动的内涵,进而促进农场面对竞争性高的休闲市场的抵抗力。

2.2 规划模式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依不同经营活动项目有不同的管理工作,而且只有当农场拥有良好管理时,才能更有效地经营农场各项业务。因此,应通过各项管理工作的相互协调,来发挥农场整体经营效益。休闲农场经营除需了解外在市场环境、确立市场定位与农场竞争优势外,农场更需利用其内部优势资源来发展农场特色与活动设计主线,同时以企业化经营方式来经营休闲农场,如此才能使休闲农场管理者通过提供服务来赚取利润、获得经营报酬,达成永续经营目标。

因此,休闲农场经营规划是以休闲农场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资源基础、企业化经营为基础,重点进行环境资源分析、核心策略、策略性资产、顾客关系与价值网络等内容的规划。

2.2.1 核心策略。核心策略是构成经营模式的第一要素,也是休闲农场选择如何在市场上生存、竞争之根本基础,而核心资源又分功能定位、产品及市场范围、差异化基础等次要素。核心策略是休闲农场经营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部分,因为核心策略可用来确定农场的经营理念、目标或愿景,而后才根据农场主经营理念将农场的产品与市场范围作出明确定位,最后再根据农场定位来规划农场所提供之产品、体验活动、服务与策略特色。因此,只有明确地定位农场才有机会发展出与众不同的差异化基础,使农场具竞争优势。

2.2.2 策略资源。各休闲农场的独特竞争优势均有其特定资源为其后盾,而策略性资源包含核心能力、策略性资产等次要素。核心能力主要指农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独特能力等,而策略性资产是指农场所拥有的特有资产(如合法证书、商品品牌、基础建设、顾客资料、顾客意见系统等)。因此,休闲农场管理者应多方参与研习教育训练、观摩交流来吸收学习新知识或建立新的核心能力,并将其应用至实际农场经营中,以补足农场管理者核心能力不足的地方。同时农场管理者还要对顾客资料库、品牌资源、农产品加工工艺等有价值的策略性资产进行充分挖掘利用,进而来增加农场的竞争优势。

2.2.3 顾客关系。由于休闲农场强调农场、管理者与顾客之间互动关系,因此农场须重视顾客关系动态。因为关系动态认为情感因素会影响顾客与生产者之互动,且情感因素又可为差异化基础;而休闲农场的关系动态主要在透过与游客间解说或体验活动而产生互动,因此互动方式多为双方互动且以游客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让游客可深刻地感受到农村的生态与特有文化,进而让游客透过对其互动对农场产生忠诚度、提高游客重游意愿[5]。

2.2.4 价值网络。农场经营成败的资源经常不是农场单方面可以直接控制的,因此农场合伙与结盟经营也是休闲农场经营模式的重点。因为合伙人通常可供应农场最终产品不足的互补品或解决方案,加上农场经营通常需要与其他想法类似的同业或跨界管理者结盟才能成功经营,尤其是在投资金额庞大、竞争性高的休闲市场中,农场更应着重同异业之结盟关系与策略,来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分享成功报酬。

因此,休e农场应联合合伙人发挥“相乘”的效果、带动农场发展,并与同业不同类型的农场或异业(如民宿、酒店等)结盟合作,彼此共同追求其经营目标,如此才能增加休闲农场营销、提升农场营运。

此外,休闲农场经营模式随着环境资源变化,呈现不断循环回馈的状态。因为休闲农场之经营模式为动态历程,其以农场核心能力、资源条件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让农场可获利生存。在任何经营环境下,确定农场经营模式并随时加以检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农场经营才能利用最适当资源、最低成本、寻找最大消费,进而获得最大利润。

3 休闲农场的经营原则与管理模式

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有认同休闲农业生活、生产、生态之发展理念,并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达绿色旅游目标。因此,休闲农场在遵循上述经营理念外,应提升管理者经营能力,形塑农场特色与定位优势,以经营农业及生态体验活动为主、转向农企业经营方式等经营原则,对其经营原则管理模式方面提出建议分述如下。

3.1 提升管理者经营能力

目前,休闲农场经营型态偏向休闲旅游,已非纯粹农业生产,故休闲农场经营重点为农场营销与服务。因此,农场管理者应建立企业经营理念并学习相关知识,多方学习以提升管理者的内部经营能力。

3.1.1 秉持积极的经营态度。农场经营成败应由管理者自行负责,政府只是从旁辅导角色。因此,管理者应秉持着积极、主动的经营态度与经营理念,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补助与辅导,管理人员需主动积极地学习、改变经营方式,如此经营休闲农场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3.1.2 参与教育训练及农场观摩交流。多数休闲农场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型经营,由于农民在农场经营理念上较缺乏企业经营理念与知识,故农场管理者应多学习企业经营理念与相关经营知识,加强管理者的农场经营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农场间的观摩交流来相互学习、彼此交换经营心得。

3.2 转向农业企业经营方式

休闲农场应属于农业企业经营中的农业服务部门,区别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贸易型企业,属三级服务与营销型涉农企业,因此农场经营管理者应强化其运作组织化与团队经营概念,使农场朝向目标利润化、工作效率化、产品商品化及运作组织化迈进,也让农场主从管理者变为农业企业家。休闲农场企业化经营的要点具体如下。

3.2.1 重视企业营销并以结盟经营为方向。休闲农场也应积极为农场建立多重营销渠道,无论自行举办活动、参与地方举办活动、传播媒体宣传、建立网站微博微信、组建策略联盟等,都能打响休闲农场的知名度;此外,由于规模较小的休闲农场一般仅能以举办小型活动或半日游、一日游的方式经营,因此需与其他同业、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结盟,以此来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提升游客量,获取收益。

3.2.2 重视农场环境与服务质量。休闲农场的获利来源除农产品贩卖外,目前主要还是以餐饮收入为多。农场需设法吸引游客前来农场,并让游客消费、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进而让游客能有意愿再回到农场重游,增加农场的收入。对于休闲农场这种“乡土性”的餐旅服务,游客已经脱离了简单品尝乡土口味的阶段,需要能够给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因而也就更加地注重餐饮菜品解说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质量、顾客满意度。对于农场管理而言,应加强人才培育与训练,以高质量的服务为农场创造更多的熟客与衍生客。

3.2.3 根据游客需求提供其所需服务与活动。在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周边联盟吸引力的前提下,游客需求是多种多样而且是刚性的。经营休闲农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吸引游客进入农场,然后让游客消费、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在其经营中又应注重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因此,无论农场提供的活动还是服务都应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为游客提供符合其需求、最适合的活动与服务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休闲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3.3 利用农场现有资源塑造特色与定位优势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者若能清楚地定位出农场的市场范围,对于农场后续的经营特色与体验活动设计会较容易,且农场主题在同业竞争中相对也会比较明显。同时,以此作为农场的差异化基础,农场也才有与众不同的竞争策略与竞争优势存在。

3.3.1 寻找农场关键性资源。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不知道如何妥善运用自身现有的农业资源、农村资源,并将其农场特色加以包装与营销,使得多数农场无法明显地展现出农场自身优势、地方特色文化。因此,找到农场关键性资源并将其发展为农场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3.3.2 确定农场产品与市场范围。而当休闲农场寻出农场关键性资源并提炼出农场特色后,农场应选择目标市场,吸引此目标市场的游客前来,并为其目标市场设计合适的游程与活动,如此农场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农场才能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

3.4 以经营农业及生态体验活动为主

体验活动是休闲农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休闲农场应以体验活动来吸引游客,让游客透过活动参与而产生难忘、值得回忆的场景、体验。此外,农场亦应有独特的农业体验活动,尽量避免同农场相互模仿。

3.4.1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收入。休闲农场游客量较不稳定,常有平假日、淡旺季之游客量落差的情形。因此,农场若能保有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营收,除了可增加农业体验活动、维持农场基本营收外,农场整体运营也会较完全依赖游客收入的休闲农场更稳定。

3.4.2 开发独特体验活动。目前,休闲农场所提供的体验活动无法融入农场所在地农村文化中,造成各地体验活动雷同,故农场应加强体验活动设计,并减少农场间的相互模仿抄袭。由于休闲农场经营普遍有游客量不稳定的问题,且游客量多集中于假日,故农场平日较少有游客。比如,农场平日若能以中小学或幼儿团体户外教学为经营重点,甚至结合现今九年义务教育的专栏,办理乡土或生态教学,不但可实现休闲农业科普环境教育的功能,管理者同时也能拥有较固定游客量来维持农场营运。

4 结语

总体而言,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认同休闲农业“三生”的发展理念,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达到绿色旅游的目标,并了解休闲农场经营之外在环境、市场定位与农场竞争优势,农场更需善加利用其内部优势资源来发展农场特色与活动,通过提供服务来赚取利润、获得经营报酬,实现永续经营。

5 参考文献

[1] 刘泳伦,霍国庆,鹿盟.台湾休闲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9):34-48.

[2] 林国华,曾玉荣,刘荣章,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3] 陈茜.两岸产业合作之下的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第7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一、深化内涵认识,把握乡村游发展方向

乡村游是工业化中后期步入休闲经济时代的产物,既具有较大的自身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具备强劲的关联带动功能。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发展乡村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多来源收入;体现在产业带动上,发展乡村游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乃至拉动区域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文明促进上,发展乡村游能进一步带动农村相关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现代综合素质,促进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服务业的深度链接融合,实现乡村旅游与乡风文明互促共进。

实践中,一些地方和经营者由于没有正确把握和理解乡村游的产生背景、功能作用和发展规律等,不同程度存在内涵理解的片面性、策划定位的局限性、建设投入的临时性、发展经营的盲目性和配套管理的被动性等,致使一些乡村游项目出现一哄而上、低层次徘徊、无序竞争、难以持久运作和群众受惠不多等问题。为此,要克服短期思想,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壮大农村经济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产业,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摆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站在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视角谋划好乡村游产业建设思路,促进乡村游朝着“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克服盲目思想,树立精品发展理念。按照把握全局、结合市场、研究特色、搞好创意、打造精品的总体要求,搞好市场调查与科学论证,高标准确定乡村游项目的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发展举措,避免模式雷同,杜绝贪大求洋,制止忽轻忽热,反对低水平开发,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完善的配套设施、多样的游乐功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市场声誉赢得游客的信任,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促进乡村游项目可持续发展。要克服单一思想,树立统筹发展理念。确立乡村游区域“一盘棋”思想,跳出就旅游而发展旅游的简单思维定势,坚持乡村游资源区域统筹开发,规划区域统筹布局,形象区域统筹策划,品牌区域统筹打造,不断加大乡村游的组织领导、力量配置、政策扶持和营销策划等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圈或旅游带,不断提升乡村游规模档次、区域竞争力和带动力。奉化市滕头村就是一个统筹发展乡村游的典型。近年来,该村坚持把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积极探索绿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农俗风情欢乐游等多种旅游方式,走出了一条旅游兴村的发展新路子。2005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并先后荣获“全球生态500佳”、“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二、遵循建设规律,拓宽乡村游发展空间

发展乡村游既适应了城乡居民的现代消费需要,也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但不按规律办事同样会陷入发展的困境。当前,个别乡村游项目资金投入很大而游客却不多,营业没多久就濒临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定位不准、特色不足和缺少营销,没有按市场规律办事。对此,要找准市场定位。市场需求是乡村游生存和发展基础,失去市场乡村游就难以为继。发展乡村游要围绕生态环境、设施配套等实际承受能力,结合客源流量、资源要素等外部条件,在搞好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提炼不同旅游项目的思想主题、公众形象和特色风格,选定不同旅游项目的建设品位、发展规模和消费群体,最终确定不同旅游项目的市场综合定位,不断增强乡村游项目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占有份额。鄞州区湾底村发挥地处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确定“都市里的村庄”这一市场定位,以风格各异的新旧村落和景色迷人的天宫庄园两大旅游主题,吸引了一大批城乡休闲旅游者。2006年,该村接待游客28万人,营业收入达到200万元。要注重特色发展。特色是乡村游的生命,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乡村游要坚持以特创牌、以特聚客、以特发展,突出“农”字特点,做足“土”字文章,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施“一地一策”,打造“一地一品”,培育“一地一特”,做强做大“景观文章”、“生态文章”和“产业文章”等,不搞简单模仿和照搬照抄,使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北仑区梅山乡开发挖掘当地优越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岛生态及渔家休闲游,推出了“海泥狂欢、海盐观光”等众多特色服务,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要坚持因地制宜。乡村游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区位特征,必须在区域布局和整体规划的框架下,充分依托各地的田园风光、山水风景和农村风貌等自然资源优势,有效挖掘各自的农耕文化、历史遗存和民俗民风等人文资源优势,使乡村游项目既在保持原汁原味中引领市场,又在展现时代特征中彰显魅力。观光类的乡村游要重点在增强项目的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休闲度上见实效;休闲类的乡村游项目要重点在满足游客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体验农家生活上见实效;特色村镇类的乡村游项目要重点在保护文化遗迹、繁荣民俗风情和引导高水平开发上见实效。宁海深圳镇围绕建设大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目标,挖掘整合周边农村旅游资源,拟规划打造“文化清潭、生态龙宫、鹊巢柘坑”等一批特色旅游品牌,逐步走上旅游兴镇的发展轨道。要加强宣传营销。实践中,一些乡村游项目与消费市场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不畅,游客寻找乡村游项目停留在口口相传的初级阶段,许多经营有特色的乡村游项目少有人知晓和问津。为此,要利用现代传媒,适当加大宣传,提高景点知名度,引导市场消费,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探索乡村游景点网络推销、农村家庭旅馆网上预订等先进手段,拓宽乡村游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坚持乡村游产业化发展道路,培育扶持乡村游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增强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旅行社和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乡村游市场销售和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突出惠农目标,增强乡村游发展效应

乡村游既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乡村游必须把维护村民权益、尊重农民意愿和促进农村发展作为建设的根本,使乡村游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要维护农民利益。乡村游项目大都涉及山林、土地、水源和道路等资源,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各种利益纠纷。要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增加乡村游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向当地村民公开必要的项目开发内容、过程和形式,让群众了解,接受群众监督,赢得群众支持,力争把好事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土地征集、山林承包等事项,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自愿、有偿、有序等原则,履行必要程序,杜绝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各类纠纷,避免农民和村集体资产流失或损害。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当地村民与项目主办者的日常联系机制,规范具体事项协调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加强相互沟通,消除对立态势,化解各类矛盾,增进互信互助。要开发保护并举。乡村游项目大都以优美的生态资源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市场,必须把保护资源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规划先导,把乡村游发展规划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科学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从严做好立项审批、组织验收等工作,避免生态资源重复浪费现象,力争开发一项,做优一项,造福于民一项。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农业农村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三者的辩证关系,克服简单粗暴使用资源,杜绝损林造地、竭泽而渔等超越承载行为,反对照搬城市建设大草坪、大雕塑和大广场等资源高消耗设施,防止各类配套设施的新污染,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建设双赢,使乡村游项目成为保护环境、循环发展和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成功典范。要引导群众参与。让群众参与旅游项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多吸纳当地劳动力,鼓励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或让农民以出资入股和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共享旅游开发带来的成果。要结合旅游中心项目的经营开发,引导农民通过销售自产手工艺、参与项目配套建设和承担景点其他事务性项目等渠道实现增收,让农民成为乡村游项目建设直接受益者。充分尊重和体现当地农民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挖掘提炼藏诸群众的鲜活语言,编排流传民间的人文典故,使乡村游与当地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提升旅游项目的内涵引力。一些民族风情类的旅游项目,还要鼓励扶持农民组建各类民俗表演团体等,共同参与旅游开发,既引导本地居民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又激发当地农民群众热爱家园的自豪感。余姚大岚镇柿林村与宁波江南山水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柿林村在以资源入股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为村民们带来其他收入。村民自种的柿子由开发前的每公斤2元很难销售,到开发后每公斤5元还供不应求,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2年的2000元提高到2005年的6000元。

四、优化内外环境,挖掘乡村游发展潜力

第8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关键词:宜昌红茶;SWOT分析;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571.1;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549-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55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n Black Tea Industry of Yichang City

in Hubei Province Based on SWOT Analysis

ZHANG Zhao-fang1,ZHANG Ming-hai2,TIAN Dan3

(1.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hina Three Gorges of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 2.Agricultural Bureau of Yichang,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3.A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Yichang,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black tea industry in Yichang of Hubei province,at last by studying and estimating it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applying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research its strategy model,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choic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ichang black tea industry’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Yichang Black Tea;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strategy

宜昌市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湖北省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面对全国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如何避免产业趋同和相对过剩的压力与风险,走出一条差异化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特色茶叶发展之路,是茶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战略理论分析,梳理宜昌红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探索宜昌红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及对策,以期促进该区域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宜昌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宜昌市有13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生产和经营茶叶,其中,夷陵区、五峰县超过12 000 hm2,宜都市超过6 500 hm2,长阳县、秭归县超过5 000 hm2。全市茶园面积达502 933 hm2,采摘面积达275万hm2。全市无公害茶园面积约2 667 hm2,约占茶叶总面积的75%,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农质量认证中心颁证的有机茶园面积约97 hm2。茶园平均产量为1 354.8 kg/667 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产值19.93亿元,茶叶平均产值49 825.5元/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茶叶面积、产量均在湖北省内排第二位,综合效益居第一位。

全市茶叶布局为江南、江北两大茶区,江南茶区以五峰、宜都、长阳海拔400~1 000 m的武陵山区与清江河谷地带为主,是名优绿茶、红茶优势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近26 667 hm2;江北茶区以夷陵、秭归、兴山海拔200~1 000 m的三峡河谷与巴山地带和荆山(远安、当阳)浅丘地带为主,是名优绿茶、红茶和特种茶的优势生产基地,面积超过23 333 hm2,其中,三峡河谷早茶基地3 333 hm2,鹿苑茶、仙人掌茶、乌龙茶等地方特色茶基地6 667 hm2。全市有30个茶叶专业乡镇,从事茶叶相关人员有近百万人。

2 宜昌红茶发展的SWOT战略分析

按照SWOT分析,将宜昌红茶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成四个方面,S指内部环境的优势(Strengths),W指内部环境的劣势(Weaknesses),O指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T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

2.1 优势分析(S)

2.1.1 宜昌红茶的产销历史悠久 宜昌红茶(宜红)即宜昌工夫红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1]。早在19世纪中叶,宜红茶便已大量出口英国、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历经150年以上的沉淀,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1.2 生态资源独特 宜昌茶叶主产区在武陵山脉和秦岭大巴山余脉地区,素有“鄂西天然植物宝库”之称,该地区物种资源十分丰富。茶叶栽培群体种植面积近5 300 hm2,仅五峰县采花乡就有2 660 hm2,该乡黄家台村生长一株“茶树王”,有500多年的历史。现有地方品种7个,其中宜昌大叶种、宜红早和鄂茶7号是适合制作绿茶和红茶的优良品种,面积约30 000 hm2,占茶叶总面积的60%。全市森林覆盖率55%,主产区五峰县高达81%,生态环境优良。

2.1.3 区位优势显著 宜昌市是世界著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是湖北省两个省域副中心之一,该市正在打造世界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的区域经济中心。在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是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区。宜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的优势为红茶茶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2.1.4 生产加工出口的茶叶企业颇具规模 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 06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4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即采花、萧氏、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省级龙头企业16家(全省省级龙头企业33家,宜昌企业约占50%),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3家。全市现有萎凋槽、发酵池等红茶专用加工设备的企业42家,其中五峰18家,宜都12家,夷陵区、城区(含点军区)各3家,长阳2家,秭归、兴山、远安、当阳各1家。湖北宜红茶叶股份公司年加工出口红茶8 000 t以上,原料基地辐射湖北恩施州等地。茶叶加工设备和工艺在省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全市现有标准化、现代化加工示范厂(园区)18个,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20余条,进口和国产茶叶色选机50余台。萧氏集团与萧氏农产品加工园区分别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第四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邓村绿茶集团万吨绿茶出口基地被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三品源、邓村绿茶等公司已开展自营出口业务,茶叶直接销往国外。

2.1.5 市、县(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宜昌市委、市政府近年提出了“提升绿茶,振兴红茶”的口号,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红茶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实施意见”的重大决策,实施“宜昌红茶”倍增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市级组建了宜昌红茶协会,每年筹集千万元用于推进红茶产业发展,相关主产县市区党委政府每年整合五千万以上的茶叶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2.2 劣势分析(W)

2.2.1 特异性品质挖掘不够 “宜红茶”汤色红艳透亮,滋味浓醇回甘,香气甜纯悠长,以“冷后浑”闻名茶界。但是,在区别于祁红、金骏眉、坦洋、滇红等差异性特质上科技攻关不够,特别是本地茶树资源在香气、滋味等方面还有很大开发空间。目前出口红茶大量的还是原料茶,没有形成特色和优势。

2.2.2 品牌影响力不够 虽然现有“采花毛尖”、“萧氏茶叶”、“金香品雪”等3个绿茶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15个品牌荣获著名商标称号,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有46个,获得有机茶认证的有6个。“采花毛尖”、“五峰绿茶”、“邓村绿茶”、“宜都宜红”、“五峰宜红”等5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是,全市区域没有一个统领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茶、绿茶公共品牌,目前“宜红”这一品牌为一家企业独占,品牌整合和培育显得尤为紧迫。

2.2.3 市场营销开拓不够 茶叶的营销以传统方式为主,茶叶专业市场规模小。公开竞价、规范的产品标准、高效的集散物流缺乏,现代电子商务、体验店、旗舰店等布局运营的企业少,特别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经营理念薄弱。

2.2.4 茶文化挖掘不够 宜昌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叶产区,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以峡州上”。宜红茶、鹿苑黄茶在全国颇负盛名,虽然本身历史悠久,但开发力度不够。

2.3 机遇分析(O)

2.3.1 国内外对红茶消费需求增长较快 据联合国预测,世界红茶市场仍有10到20年的不断增长的黄金期,大约有1.7%的年增速[2]。国内红茶消费需求潜力巨大,2012年我国红茶产量达18.4万t,较2005年增长了278%,红茶产量在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为10.3%,比2005年提高了5%。2012年,我国红茶外销3.6万t,占19.9%,内销14.8万t,占红茶总产量的80.1%,是2005年的11倍。

2.3.2 经济新常态下新的产业组织特征有利于特色红茶产业主体的培育发展 生产经营小型化、职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有利于特色红茶品种的开发、品质的提升及品牌的培育。

2.3.3 互联网时代市场销售新业态为特色红茶提供了新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全方位深度融入,产销交易将变得快捷直接,新的业态、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为特色红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2.4 威胁分析(T)

2.4.1 红茶消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消费者对红茶质量要求越来越关注,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养生价值。这将对包括茶园、加工等环节的生态安全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4.2 黑茶、青砖茶等对资源的竞争 近年来,黑茶、青砖茶等也呈增长的趋势,在资源上有一定的竞争性。

2.4.3 周边区域产区的产品竞争 宜昌周边的湖南红茶、江西宁红、河南信阳红、安徽祁红等国内其他知名红茶品牌将形成一定竞争压力。

3 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3.1 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战略组合分析

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宜昌市红茶茶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评估分析,可以将其组合成SO增长型战略,WO扭转型战略,ST多元化战略,WT防御型战略。

3.1.1 优势―机遇(SO)增长型战略 利用优势和机遇,加大特色工夫红茶的工艺、品种的开发;更加重视打造生态茶园,充分挖掘茶树资源,培育特色品种;着力培育新型产业主体,提高现代红茶企业的竞争力;抓好市场开拓,培育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和企业个性化品牌;利用主产区茶园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推动“茶旅融合”,加快特色红茶产业的发展。

3.1.2 优势―威胁(ST)多元化战略 积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新变化,按照市场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质量的提升,在茶园生态化、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满足消费者对质量的高要求;总体谋划各茶类的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布局,在茶园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度重视科技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

3.1.3 劣势―机遇(WO)扭转型战略 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整合新理念打造知名品牌;创新开拓新市场;加大茶文化开发力度。

3.1.4 劣势―威胁(WT)防御型战略 稳定现有的出口渠道和规模;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创新产品;建设管理好茶园基地,提高茶园的生态化、机械化水平。

3.2 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必须以对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对外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为目标。结合宏观环境、产业背景与优劣势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选择积极的战略即SO组合战略,理由如下:

1)在信息化高度集成的今天,优势与劣势转化更为容易,如果战略不注重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环境的快速变化会使当前的优势迅速消失,那么宜昌红茶就会在优势消失的过程中走向消亡,更谈不上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表1中内部的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要更看重优势因素对红茶产业发展提供的支持,况且宜昌红茶的弱势因素正在逐步转化。

2)扬长和避短、趋利和避害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不注重发挥优势,就必然无法避开劣势;如果不注重抓住机遇,也必然难以避开威胁。因此采用SO组合的战略是切合宜昌红茶产业当前的实际情况的。

3)21世纪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机遇在快速变化中产生和消失,威胁和风险在快速变化中转移、消解或以新的形式再生。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或有利条件,不主动出击,办任何事情都希望威胁和风险完全消除或者自身的优势有决胜的把握时再行动,那么这时市场机遇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因此,选择SO组合战略,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环境特征的要求。

综合分析宜昌红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后认为,可选择以优势―机遇(SO)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利用好机遇、回避劣势的措施,适度发展宜昌红茶产业,推进红茶产业向特色化、个性化、定制化工夫红茶产销发展。

4 宜昌红茶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建议

4.1 把握宜昌红茶发展的总体定位

打造宜昌工夫红茶的特色、多样化、差异化产品,形成特有价值链[3]。在该区域内总体上保持绿茶的优势地位,红茶与绿茶、黑茶、黄茶等茶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红茶的发展促进茶业发展。以国内红茶市场为主要目标,主攻宜红茶的名优工夫红茶为主,稳步扩大工夫红茶的出口。

4.2 科学规划红茶核心主产区

根据区域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以及品种适应性要求,制定红茶发展区域布局规划,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重点建设五峰、宜都、夷陵3个生态红茶大县,五峰采花、渔关、城关,夷陵邓村、太平溪、乐天溪,宜都王畈、潘家湾、聂河等30个红茶专业乡镇,培育200家红茶专业合作社、2 000家红茶生产专业大户。合理布局加工企业,原则上每66.7 hm2茶园建设一个初制加工厂,每667 hm2建设一个精制加工厂;培育150个左右的产地初制加工厂,20个左右的精制加工厂;重点扶持10家精制加工厂、150家初制加工厂。推进“茶旅融合”,各县市区结合各自特点,突出不同功能定位,规划基地建设与旅游线路布局,抓好以茶生态、茶文化、茶民俗旅游为主体的专业村建设。

4.3 实施品牌战略工程

充分挖掘宜昌红茶的历史文化,振兴“宜红茶”这一150多年老品牌。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把“宜红茶”打造成区域著名的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实行公共品牌加企业品牌的“母子”组合品牌,赋予品牌以特有价值链,以公共品牌引领宜昌红茶产业发展。

4.4 突出科技支撑

组织开展红茶产业技术攻关,组建一个团队,聘请知名院士、专家作为全市红茶产业发展顾问,带领宜昌市茶叶科技人才组建红茶科技研发团队。搭建一个平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建设红茶产品研发平台,重点开展精制加工、提香提质等技术研发。制定一个标准,依托《湖北宜红茶》和《湖北宜红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制定宜昌红茶地方标准,规范宜红茶的生产区域、质量标准和加工技术。建设一个中心,全力支持“湖北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项目在宜昌的建设,为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打好基础。鼓励支持红茶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鼓励支持茶业龙头企业构建研发体系,推动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企校(院、所)共建;鼓励和支持名牌红茶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包装、创造市场需求和茶文化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支持名牌红茶生产、加工等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技术推广,茶叶主产县市区和主产乡镇要设立茶叶生产管理与技术指导岗位,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为茶农、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开辟多种茶产业的发展新形式,鼓励各级机构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推动新技术的产生与转化。对于茶叶的农药使用,要进行严格监控和定向抽检,力保茶叶质量安全。在茶叶生产企业全面推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力推进产地标识、条码制度,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瞄准国际市场质量标准,加强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4.5 扶持新型市场主体

龙头企业具有带动力强、规模效益高、集聚资本多的优点,因此要对其予以重点扶持。市级重点支持萧氏集团、采花集团、宜红茶业、邓村集团、宜红茶都、三品源茶业、三峡茶业等重点红茶龙头企业,主产县市区、乡镇重点支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促小进规”形成产业集群[4]。推动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方式。鼓励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深度挖掘茶叶协会的协调、交流、自律、维权等职能作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与协作。为适应市场化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营销主体,扶持成为新型市场主体。支持茶叶专业市场建设,鼓励重点产销区建立各具特色的茶叶购销交流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茶叶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有效连接和高效运转,大幅度提高茶业经济效益。

4.6 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

在强化组织领导上,成立高规格的市红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茶叶主产县市区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茶叶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切实抓好红茶发展。在扶持政策上,制定突破性的红茶发展扶持政策,市级财政设立红茶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在基地建设、绿色防控、厂房改造、设备更新、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扶持。各主产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制定扶持政策。在完善考核机制上,制定红茶产业体系考核办法,结合年度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围绕基地建设、加工水平、市场营销等环节,对主产县市和重点乡镇加强考核督办,及时通报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翁寿楠.宜红茶史略[J].茶叶,2004(3):173-174.

[2] 陈 栋,刘 军,吴华玲,等.我国红茶产业数百年兴衰的启示试论中国红茶的发展思路[J].广东茶业,2011(3):5-11.

第9篇:农文旅融合运营范文

这次县委书记培训班安排这次专题旅游讲座,十二五”全省转方式调结构进入攻坚阶段的重要时刻。深感责任重大。下面,从服务业、旅游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发展旅游业等方面,与大家作以交流。

一、才干有效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一、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

姜大明省长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八十年代领导干部不懂农业、抓不好农业不称职;九十年代不懂工业、抓不好工业不称职;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形势下,去年6月10日。领导干部不懂服务业、抓不好服务业也是不称职。这三句话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值得我每一位领导干部深思。个人学习后理解:当前形势下,领导干部懂不懂服务业、抓不抓服务业、抓服务业的效果如何,既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称职不称职的规范,更是一件关系转方式调结构成败的大事,关系着科学发展的全局和未来。而且随着发展的深入,这个问题将越发紧迫和重要。

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第一。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滞后,省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年,省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154.336.6而则达到5.050.444.6达到6.253.240.6服务业分别比、低8和4个百分点,全国的排名列第25位。值得注意的全省17市有13个市服务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省经济总量由全国第二位滑落到第三位。

农业社会发展阶段,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工业,一产比重下降,二产比重上升;工业化中后期,第二产业达到相当的规模,同时第三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接近并逾越第二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目前,北京、上海等乡村服务业已经占到70%以上。去年,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0%

解决“高GDP高耗能”矛盾,第二。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年,全省GDP达到39416.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贡献了54.3%份额。由于工业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支撑,所以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对GDP做出了较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年,省万元GDP能耗超越1.1吨标准煤,分别比、、浙江高0.385吨、0.297吨和0.31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化学需氧量居全国第六位,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30%以上。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24项指标有12项是约束性的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率,等等。十二五”期间,既要坚持经济总量的继续增长,又不能突破这些硬杠杠,出路在于发展耗能低、排放少的服务业。

解决“GDP高、地方财政收入低”突出问题,第三。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财政收入总量低是制约我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当前教育、医疗、社会保证等民生公共支出加大的情况,地方财政收入压力明显增加。去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515.7亿元,占GDP比重为9.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79.9亿元,占GDP比重为9.97%而我省仅为2749.3亿元,占GDP比重为6.97%总量分别比、少1766.4亿元和1330.6亿元,占GDP比重分别比、低2.93和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低,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少。据统计:每百元工业增加值发明的地税收入为3.5元,而每百元服务业增加值则为6.5元,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接近等量工业的2倍。这进一步说明,发展工业可以富财政,发展服务业也能富财政,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必需大力发展服务业。

解决“GDP高,第四。群众收入低”民生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省达到23898元,省达到22944元,省为19946元,分别比和少3952元和29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省达到7890元,省达到9118元,省为6990元,分别比和少900元和2128元。从全国排名看,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全国第10位以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列全国第8位。长三角、珠三角等农民收入较高的地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80%以上。杭州市郊区,农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茶叶产业,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乡村旅游。省的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一产的收入高达80%高出全国平均1000元。农业附加值不高,增收渠道单一,造成农民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为此,也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发展服务业,第五。县域是基础和关键。县域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实上,全省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也正是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年,全省县域范围内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4658.531.04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当年全省平均2.9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9个百分点。去年,全省有2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但大多数排名靠后,反映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县域强则全省强”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时期,科学发展的重点在县域、关键在县域、希望在县域。县域服务业发展了将会带来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增长、工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新变化,带来科学发展的新天地。

二、深刻认识和掌握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作用

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和重大作用。深刻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和作用,服务业、旅游业与一、二产业不同。促进服务业、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主要靠消费拉动。一产、二产的发展第一靠资源,第二靠资本,第三靠劳动力,而服务业的发展第一靠消费,其次才是靠劳动力和资本。消费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从县域发展服务业的重点看,有条件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的很少,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商贸和旅游等领域。从消费看,县域房地产和商贸消费主要是当地人的消费。当地人的消费是存量消费,一个定量。以春节为例:节前,人们集中消费,置办年货,节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商业进入萧条期,原因是这一时期群众的消费需求达到饱和状态。因此,仅靠当地人的存量消费,很难起到拉动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旅游消费是典型的增量消费,外地人在当地消费的真金白银,可以带动文化、交通、商贸、餐饮、住宿业发展,增加消费总量。此外,发展旅游业使当地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进一步增加了外地人购房、投资的机会。沂水县旅游就形成了今天的游客,明天的商人,后天的投资者”良性发展循环。由此不难看出:存量消费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增量消费才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县域,能够带动增量消费的主要是旅游业。

第二。主要靠产业链提供。服务业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进行的经济文化活动,包括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休闲、旅游、体育等多个产业和行业,一个产业集合体。因此,仅靠一两个产业,服务业做不大,也做不强。整体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必需把特色产业做特,优势产业做优,短板”拉长,做强产业链。以旅游为例,门票处于旅游产业链的低端,依次是行、住、食、购、娱等;从消费支出看,旅游者的晚间消费是白昼消费的3.5倍。为此,发展服务业必需强化产业链观念,从规划入手,乡村建设中重点发展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文化、娱乐、休闲等商业配套项目,科学规划商业布局,尤其要适应发展乡村夜生活的要求,规划建设餐饮一条街、购物一条街、娱乐一条街、休闲一条街等相对集中的消费区域。

第三。主要靠服务、质量和品牌支撑。服务业的附加值主要来自服务、质量和品牌三个方面。首先,服务”就是产品,可以直接发明效益。比方,旅游星级饭店提供的产品主要就是服务”一个五星级饭店与四星级饭店在硬件上差别不大,但五星级饭店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细微化和周到热情的服务,所以五星级饭店的价格要高于四星级饭店。这主要是服务”增值。服务”产品的形成,主要来自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等,具有资源消耗少,碳排放低等特点。其次,质量”提升服务业附加值的重要保证。与其他产品一样,高质量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相反,质量不高的产品附加值也不高。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力量。品牌具有明显的溢价功能。LV专卖店,一只利息只有几百元的女包,售价可以达到几万元。品牌产品的高附加值主要来自品牌的价值。品牌的知名度、品质的认可度,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依赖度和忠诚度等,共同构成了品牌的溢价能力。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局部,第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是全面拉动。旅游业对消费、投资、入口具有全方位的拉动作用,对一二三产业具有全方位的融合渗透功能。从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发展旅游业既能拉动投资,也能拉动出口,更能拉动消费。旅游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年到年全省累计完成旅游投资2647亿元,相当于期间全省服务业投资的10%入境旅游是服务贸易入口的重要组成局部。省接待1名入境游客创汇587.5美元,相当于出口93双皮鞋、316双塑胶鞋、292双纺织面鞋,且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旅游消费的作用更明显,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旅游消费尤其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作用更大。有关资源显示,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等政策实施“家电下乡工程”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每年大约拉动1500亿元的消费规模,而农民旅游消费就达到2000多亿元。从优化产业结构看,旅游业与一产融合,不只可以直接带动农业从一产跨升到三产,还可以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就地致富。此外,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的开发,使农业的经济效益不再局限于农作物收获的收入,而是从种到收到销售整个产业链都有收入,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旅游业与工业融合,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尤其是通过游客的实地体验等,增强了消费信心,培育了消费群。旅游业与体育、医疗、教育等第三产业融合,激活了消费潜力,显著提高了服务业的经济效益。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上是服务业、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作用。认清了这些规律和作用。那就是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能够发明消费需求,乡村规划建设中优先发展服务业产业链设施,抓住服务、质量、品牌建设这些关键,都可以把服务业发展起来,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有一、二产发展好了才干发展服务业”因为,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期,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形成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但工业的发展也付出了繁重代价,工业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地区的自然生态和青山绿水,对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的消费者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完全有可能依托青山绿水吸引消费者到这里休闲度假,购买青山绿水环境的第二套居所。这正所谓,留得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河南省经济总量仅为我省的三分之二,去年实施了旅游立省”战略,旅游业迅速生长为全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和腾飞。枣庄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旅游业作为乡村转型的重要抓手,以开发“二日游”为切入点,依照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消费、消费拉动投资的思路,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引爆了旅游市场,形成了消费热点,成为了旅游投资的热土,投资5亿元的台儿庄古城成为年齐鲁文化十大新地标。沂水县旅游从零起步,仅用五年时间就建成了11处旅游景区。其中,包括6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了9家星级饭店,还有1家五星级饭店在建。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8.5%一跃成为临沂市的经济强县。

三、关于发展县域旅游的几点建议

体制顺、机制活、决策快,县域旅游资源集中。具备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从发展前景看,旅游业是永远的向阳产业”现代旅游业从1845年兴起到1992年,仅用140多年的时间就以年流量5亿人次、年消费3000亿美元、就业人数1.2亿的规模正式超出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美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T.T.莫利托在未来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一文中,将休闲业列于首位,指出新世纪最早到来、最大的推动力是休闲时代。美国学者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宣告:人类已经经历过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后工业化经济,21世纪进入“第四次浪潮”这次浪潮以休闲活动为中心,休闲产业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加快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入境客源国,形成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山东旅游业从改革开放起步,2005年历时27年完成了旅游总收入的第一个“千亿跨越”年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二个“千亿元跨越”去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仅用2年时间完成第三个“千亿元跨越”从发展环境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去年以来,又在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中,将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纳入了总体发展规划。去年4月27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列席了泰安举办的观世博游山东活动启动仪式暨重点旅游项目开业仪式”可以讲,旅游业在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战略中正在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所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形势下,发展旅游业“天时、地利、人和”县域旅游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中壮大县域服务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下面,从旅游业要做足“吸引人、留住人、人聚人”这篇大文章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县域旅游谈几点建议。

挖掘亮点“吸引人”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发展县域旅游首先要打造吸引力,第一。使人一提到这个地方就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资源,发生旅游的愿望。一是争第一、做唯一”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县域。除此之外,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各个要素,经过创意都可以形成吸引力。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结合部的红砂、幸福等6个行政村,以花为媒,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建成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五朵金花”4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越1000万人次。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以江南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为依托发展旅游。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寿光的菜博园、沂源县深入挖掘浪漫的牛郎织女传说,开发项目、举办节庆活动等,都是依托当地资源发展旅游的典型。台湾的花莲地区,用所属十二个乡特色美食创意菜谱“十二乡”成为招待客人的招牌菜谱,许多大陆游客慕名而去。因此,大到一个产业、一座山,小到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个民俗活动,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各地除了深入挖掘外地历史文化、民俗资源、特色产业,以及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外,亦可依照“以小见大、借题发挥、无中生有”创意手段,打造出具有“第一”和“唯一”性的旅游产品。二是加强宣传促销。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宣传促销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手段。目前看,全省县域旅游的宣传促销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县没有专项经费。旅游形象是县域最靓丽的名片,县域旅游形象宣传受益的地方政府,带来的综合性收益,百分之百的公共性支出。要将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列入政府公共支出,给予重点保证。建议大家借鉴枣庄、临朐等市县政府出资宣传营销乡村、培育市场,由市场和消费吸引带动投资发展旅游产业的经验。

城镇化中优先规划建设服务业基础设施,拉长产业链“留住人”总体上讲,省县域旅游产业仍然处于门票经济的初级阶段。门票经济不会带来综合收益,带动不了服务业发展。为此,要从拉长产业链入手,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强化“乡村即旅游”观念,将县域城区打造成为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已经逾越以“景区为王”初级阶段,上升到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近五年来,第二。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0.9%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5%以上。依照城镇化进程发展规律,城镇化率低于50%时候,以农村进入乡村为主。当前,省城镇化率正在向50%以上的发展水平提升。这一阶段县级城区规模扩张、农民大量进入城区是主要特征。建议各县在城区发展的加速期,着力强化“乡村即旅游”观念,将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全面落实“乡村不只要为市民服务,也要为游客服务”要求,建设旅游乡村。二要强化“宜居的必需是宜游的乡村发展理念。宜居宜游城市的核心是生态、文化建设和以机场、高铁(轻轨)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大交通建设。要善于借助国家和省市发展大交通的有利机遇,积极将县域城区融入大交通重要节点,进入重要交通网络。着力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重点是科学规划、积极建设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科学布局乡村旅游购物街区、旅游夜生活街区、旅游特色餐饮街区等,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依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规划建设开放各类公园、文化馆、博物院、科技馆、艺术馆等。要重点引进万达、华强、港中旅、华侨城、中信、招商局、海航以及我省的鲁商集团等旅游大企业,按乡村和旅游综合体模式开发旅游要素设施。三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认为,县域城区旅游对于县域旅游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县域旅游的真正优势还是乡村。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旅游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从我国休假制度看,全年119天假期有105天是2-3天的短假,居民只能到乡村近郊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乡村旅游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强调坚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强调尽可能坚持乡村保守、古老的原生态的特色,国际上公认的高品质旅游产品。截至年,全省已建成1个全国旅游强县、17个省级旅游强县、85个旅游强乡镇、91个旅游特色村和199个农业旅游示范点。18个县级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到2000个,经营业户3.5万个,从业人员15.5万人,间接和季节性从业人员超越100万人,乡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5%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5%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是主体,政府主要是搞好规划、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宣传促销、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标准,促进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省旅游局指导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是学习北京经验、推广模式、突出山东特色。

(一)北京经验:近年来,北京市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战略,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品牌为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之路。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局部。概括起来,其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有以下方面:1规范化。为规范乡村旅游经营与发展,北京市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制定了乡村旅游地方标准,以标准化的全新产业管理和促进理念及措施,实现了乡村旅游从激进民俗村(户)向现代特色化、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化向差异化、从单体经营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推动了北京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据了解,北京市目前出台的规范达9个,有:乡村旅游通则、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规范化的实施,保证了乡村旅游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发展。2差异化。为防止低层次雷同建设和重复开发,北京市十分重视和强化对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开发模式的构建,并以此为原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十一五”北京制定了一区(县)一色”乡村旅游功能定位、一沟(村)一品”乡村旅游创意筹划。全市12个县区在突出外地特色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定位,如:门头沟定位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定位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大兴定位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通州定位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定位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定位为“商务花园新区、温泉会展胜地”怀柔定位为“不夜怀柔,旅游经济强区”平谷定位为“休闲绿谷”密云定位为“生态密云,休闲之都渔乐圈”延庆定位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等等。不同的定位使每个区县都能保证具有较为充分的客源。3国际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在把乡村旅游的目标对准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也把目标指向了国际市场以及在京的外国游客,通过大量引进资金、技术等,高质量地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品牌项目和接待设施。引进外商开发的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意大利农庄、慕田峪村和德陵村等均是北京乡村旅游高端业态“国际驿站”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到京外国人的旅游热点。4集约化。北京市通过统一包装和规范运营,改变了激进乡村旅游粗放化的自然型经营管理方式,集约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档次、规模和质量。目前,很有名气的怀柔“不夜怀柔”和密云“渔乐圈”就是原来的虹鳟鱼一条沟”和“吃鱼一条街”基础上,通过集约化的外观包装和品牌打造,成为时尚休闲体验的好去处的年以来,北京市还组织民俗村与星级饭店“结对子”提升农家乐的服务水平和档次,使游客在民俗村里就能够享受到星级饭店的服务。5政府部门联合推进。北京市政府以全局的理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有效整合旅游局、农委、发改委、金融局、科委、水务局、交通委、园林局、国土局、卫生局、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民政局、环保局、妇联等涉旅部门的资源,科学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研究制定出台乡村旅游协同机制的综合管理方法,实现了各地区、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二)模式:就是依照全区域化、全景区化理念,通过绿道建设将分散的乡村旅游点与大城市、大市场连接,依照将田园变公园的模式发展乡村大旅游。绿道”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绿道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近年来,国珠三角地区首次引入绿道理念,率先实现了绿道建设的破题。今年春节前夕,省总长2372公里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全线贯通。这一绿道不只把区域内9个城市的200多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海岸河堤、文化古迹等串珠成链,自身也成了旅游产品。建绿道不用大拆大建,或沿河滨、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沿铁路线、沟渠、道路等人工走廊,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据测算,建设1公里绿道的利息为100万元左右,修1公里的高速公路的资金可以建设100多公里的绿道。增城市是一个县级市,从年开展建设绿道,做法可供我省各县(市)借鉴。依照“三边整治”水边、路边、村边)四原保护”原生态、原居民、原民俗、原产权)五园变化”田园、果园、家园、校园、工业园变公园)思路,通过“以藤结瓜”方式串起4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庄,使增城真正实现了全域化的大公园、大景区。三)山东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覆盖面广,乡村民俗丰富多彩,旅游资源禀赋高、自然生态好是山东特色。围绕着优质农产品销售,省旅游局联合省邮政公司打造“邮游乡村”工程,实施城里人到乡村旅游,通过邮政物流渠道将农产品带到城里,并逐步让游客和农户建立起购买优质农产品合同契约机制,搭建了农产品进入乡村的直销渠道。围绕历史文化、乡村民俗丰富多彩的优势,省旅游局将指导各市重点打造水浒文化绿道、运河文化绿道、齐长城文化绿道、成人之旅文化绿道等项目。围绕资源和生态优势,省旅游局将配合省林业局打造“森林人家”山林旅游品牌,利用国有、集体林地,大力发展山岳型乡村旅游。依托我省海岸线长,拥有沙滩、海湾、海岛多的优势,省旅游局配合省海洋与渔业厅依托渔港、人工鱼礁和养殖滩涂等资源,大力发展游客可参与性的渔家乐升级换代产品,打造“胶东渔家”品牌。